流行音乐文化

2024-07-07

流行音乐文化(9篇)

1.流行音乐文化 篇一

传统音乐与民间文化--炎黄农村音乐文化认识思考

为了更好得了解传统音乐与民间文化的`关系,我采访了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皂里村的李长秀老师,对其生活的地区进行探讨后,对整个采访的内容作了整体得归纳,从六个方面全方位的记述了采访所得及认识思考.

作 者:杨扬 王百灵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刊 名:中国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2006 “”(2) 分类号:G0 关键词:黄河   传统音乐   仪式音乐   婚庆音乐   丧礼音乐   乐队  

2.流行音乐文化 篇二

(一)实现中国梦的音乐动力

音乐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之一。音乐中国梦涵盖各民族、各地区具有生态化、本土化特色的民族民间音乐。这是中国音乐结构体系中最具影响力、最具活动、最具先进文化特质的“部件”与影响因子。而洪泽湖流域民间音乐是全民族音乐文化体系中不可忽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江苏民歌的“精粹”,体现江苏民歌的文化内质与人文哲学的意境,又是京杭运河、淮河流域地方音乐文化的重要“站头”,呈现川流不息的区域性音乐文化“源流”。这正是洪泽湖流域民间音乐文化所展现的时代风貌与音乐人文精神,成为实现中国梦的音乐动力之源。如南闸民歌、金湖秧歌、淮阴小调等音乐艺术样式已从地方音乐范畴中突现,走进中国音乐的大家族、大舞台、大文化之列。为中国音乐梦的实现增添地方音乐文化的作为与力量。

(二)创新地方文化的新引擎

中国地方文化的特质是多元化的,具有传承性[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地方文化得到跨越式的发展。而在发展中,地方音乐文化始终站在前列,成为地方文化序列中的“排头兵”。洪泽湖流域民间音乐在苏北地方文化的发展中,地位十分重要。如金湖秧歌节、白马湖艺术节、淮安文化艺术节、眙盱龙虾节、南闸民歌艺术节、洪泽湖国际文化艺术节等等。在洪泽湖流域地方文化节中的“主角”是地方音乐,其独特的艺术结构、表现形态、内容体系,展现了洪泽湖流域民间音乐的传统文化性,同时也汇集了地方民间音乐的创新成果。地方文化在传承中需要走创新之路才能发展。而地方民间音乐文化在地方文化创新之路中,始终起着“引擎”作用。动力性的引领与推进地方文化向高层次、高水平迈进。

(三)发展和谐社会的调和剂

发展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人的和谐。在构筑和谐理念、内容、方式、方法体系中,必须选择功能性强、效果好的内容作为发展和谐社会的基础。而地方民间音乐文化是发展和谐社会的最佳选择。在洪泽湖流域的城市与乡村,人们最乐意、最开心的是聆听地方音乐,并自发组织各种地方民间音乐社团,组织与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如南阐镇民歌演唱协会、金湖秧歌广场舞、洪泽公园民歌演唱点、楚州淮剧演唱大舞台、涟水公园淮海戏迷演唱点等。这些大众化、生活化的民间音乐文化活动,积聚了数量庞大的人群参与,人们在演唱与听演唱中相识、相好、相处,成为社会各种地方民间音乐社团成员。通过成员的作用,促进了家庭、村组、街道、社区的和谐。所以,地方民间音乐文化是发展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味口”多的“调和剂”。

二、洪泽湖流域民间音乐文化融合现代音乐文化的方式

(一)音乐内容的多元化

洪泽湖流域民间音乐文化的内容既具有整体性,又具有多元性。其整体性反映在洪泽湖周边市、县、镇从区域位置上所形成的民间音乐文化的内容体系,同属苏北淮河流域文化“范域”。其多元性反映在洪泽湖流域民间音乐文化的内容具体形态呈现不同的地方文化特色。如洪泽县域以湖水文化为载体,融入民间水音乐元素的洪泽湖渔鼓。金湖县域以金湖秧歌为主体,从音乐与舞蹈艺术表演的视角,再现农民插秧农动的场景,体验期盼丰收的情感。淮安的南闸民歌与淮阴小调,将以民歌为主线与说唱表演方式融合,映衬地方民间音乐的意境、纯扑与实在。洪泽湖流域民间音乐文化还包括淮剧、淮海戏、淮红戏、金湖香火戏等。因此,保持洪泽湖流域民间音乐文化内容的多元化状态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二)音乐结构的融合性

音乐结构的融合性是各类音乐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共性特质。所反映的是一种音乐可以借鉴另一种或多种音乐结构,以丰富自身音乐的内容结构。从音乐艺术演绎的不同方式吸取不同音乐的合理“营养”与科学方法。洪泽湖流域民间音乐文化的结构变化与优化发展,需要融入新的音乐潮流范式,如通俗、乡村与摇滚音乐。通俗音乐形式极其简洁、朴实与直白,音乐语言的“谈话式”,更具大众化、生活化、时代性。洪泽湖流域民间音乐与之有机结合,能够真切地反映人们对新音乐文化需求与音乐审美情趣。洪泽湖流域民间音乐与乡村音乐融合,在唱法上,都采用本嗓演唱,形式上多为独唱或说唱,形成流畅、动听的曲式结构[2]。洪泽湖流域民间音乐借鉴摇滚音乐的方法,能够体现地方民歌的节奏变化与自由的表演风格。

(三)表演形式的整体性

音乐表演形式的整体性是音乐艺术发展到高层次、系统化的阶段的“标识”。地方民间音乐存在着丰富的、特色化的各种体裁样式,音乐表演形式趋于采用综合性的手段。如洪泽湖流域的民歌、民族器乐、地方戏剧音乐等,就是表演形式的整体性为划分依据。音乐表演形式与创作是密切关联的。洪泽湖流域民间音乐的特点是即兴创作与即兴表演。如金湖秧歌中的对唱、淮红戏中的说唱等,都存在现编现唱的表演形式[3]。改革开放以来,洪泽湖流域的民间音乐整体进步与发展,给民间艺术家与导演艺术家创作及表演更大的文艺“时空”。通过表演形式的整体创新,听众可以从不同表演形式的比较中,欣赏、理解、鉴别、认识不同的艺术风格、表演流派。如洪泽花鼓的“变种”,在保持原生态的同时,呈现现代鼓舞蹈的表演形式,拓展了民间音乐舞蹈表演的空间,提升了艺术表演的层次。

(四)音乐包装的时尚化

音乐包装是音乐现代化的重要路径。所谓音乐包装是指为具体的音乐作品按照现代技术方法,利用物质化的材料实现作品艺术升级。洪泽湖流域的民间音乐音乐包装的功能主要有提升音乐作品的文化艺术价值;保护音乐作品,保护其生态,不受污染;给音乐作品创造市场机遇,提高商业价值;吸引观众视觉动感与文化认知,便于推广与流行。如金湖秧歌中的《打芦叶》、《姐又标志花又香》、《做花鞋》、《打樱桃》等,淮阴小调中的《十劝郎》、《大补缸》、《八段景》、《四季游春》等,南闸民歌中的《十二只舟船》、《西凉月》、《姐儿香儿》等精品[4]。可以通过音乐会、电视音乐节目的包装,从视角效应、音乐形象、运动技艺、字幕艺术等方面,构建洪泽湖流域民间音乐精品的识别平台。把民间音乐艺术作品的技术含量提升到极致。

三、洪泽湖流域民间音乐文化融合现代文化的路径

(一)创建音乐文化创意产业

音乐文化创意产业是个体化的依靠多元智力、创意技能和音乐天赋,不断创造通过音乐创新而获得财富的活动。洪泽湖流域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通过创建音乐文化创意产业,走进广阔的音乐市场是十分现实的。其内容主要有洪泽湖流域民间音乐作品的音产品的制造与市场销售;电视广播录音产品与原创作曲的著作权维护、现场民间音乐表演的录音与录像及表演制作;地方音乐舞蹈、戏剧表演的服装设计与制造以及灯光配置等。可以通过举办地方民间音乐创意大赛、市场展演、为创意人群的音乐创造力提供发展的生态文化环境。

(二)融入社会文化发展体系

将洪泽湖流域民间音乐列入发展地方社会文化的具体目标、要求、组织、方法与评价体系。地方社区、社会文化是与人们生产和生活实际具有紧密的关联,同时具有地域性与民族性的特征,是社会群体参与的文化实践活动。社会文化的发展目标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文化生活需求;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全面提高人的文化素养;促进地方政治、经济、教育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洪泽湖流域民间音乐的创新与发展,必须融入地方社会文化发展体系,可从通过在地方文化发展,街道、村组要经常组织群众参与各种形式的民间音乐交流与演唱表演活动;地方政府借民间音乐传统举办文化艺术节;举办地方经济成果对外开放中的民间音乐文化展演活动。要让音乐形态文化融入地方社会文化发展体系之中。

(三)强化人文音乐教育导向

洪泽湖流域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依赖学校教育的方式,是融合现代音乐文化关键要素之一。这里所指的学校既包括小学、中学、大学,乃至是社会音乐教育机构。关于小学、中学、大学教育中融入地方民间音乐教育,通过开设民间音乐校本课程,加深学生对地方传统音乐文化认知,提高音乐文化素养。而社会音乐教育机构专门地对不同人群开展地方传统音乐文化教育,对地方人群开展特色化、本土化的民间音乐活动,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可以通过各地成人教育中心校、妇女学校、老年大学、地方音乐学校的作用,接受各类人群参与洪泽湖流域民间音乐的学习与表演实践活动。采用公益性与市场性相结合的方式,举办洪泽湖流域民间音乐作品的培训,拓展地方民间音乐文化发展的“人域”。

四、结语

总之,洪泽湖流域民间音乐融合现代音乐文化要素,是继承、创新、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切点”。随着地方民族文化不断地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洪泽湖流域民间音乐一定会在更高层面上得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薛艺兵.论音乐与文化的关系[J].音乐研究,2008,6:34-46.

[2]丁昕春.淮安地方音乐文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07.

[3]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洪泽县,金湖县,淮阴区,楚州区,盱眙县,泗洪县,资料汇编(内部资料).

[4]武继宇.洪泽湖通志[M].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06.

[5]王彦蘅.金湖秧歌音乐体裁样式特征分析[J].时代教育,2007,24:149,130.

3.流行音乐文化 篇三

关键词:文化阈限 中国传统文化 流行音乐 传承

在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发展长河中,中华民族伟大的祖先创造了丰富绚烂的传统文化,促成中华民族的血脉传承。到当今社会,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影响,传统文化的发展仍然保持着巨大的生命力,加强对传统文化传承工作的重视,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然而,虽然现阶段我国社会加强对传统文化传承工作的重视,但是由于传统工作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传承方式相对陈旧僵化,无法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所以基于传统文化传承与流行音乐发展之间的联系,可以在流行音乐中传承传统文化,通过流行音乐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发展对社会大众的意识形态和行为方式等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进而促使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和流行音乐事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流行音乐

1.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民族性与国家性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其主要是在中国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民族发展特征以及独特的行为、语言方式基础上逐渐产生并随之得到相应发展的,不仅代表了中国历史长河中各类经典文化的集合,还是世界重要的文化意识形态,在社会建设发展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传统文化内涵的界定,中国学术界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观点,一部分学者认为我国传统文化具体指商周到明清时期的文化,而也有学者认为传统文化就是指根植于中国民族文化土壤的基础性文化,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不断的进行变革和创新,在与当代社会主义文化融合过程中渗透时代因素,表现出各类文化的不断交融和发展,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对中国现当代文化艺术的发展产生着相应的积极影响。

2.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

中国流行音乐从产生到发展大约有八十多年的历史,其产生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并在三四十年代出现了第一个发展高峰,在80年代得到了二次繁荣,在当今社会发展更为良好,对中国传统文化和音乐艺术的传承发挥着相应的推动作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流行音乐首次出现在上海,并且一直到解放之前都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受到社会关注。到四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受到国家政治发展的影响,流行音乐创作更为关注政治宣传效果,流行音乐的进一步发展受到限制。从八十年代到上世纪末期,宣扬国家民族的歌曲逐渐呈现,内地流行音乐文化得到了重新发展,并树立了相应的青春偶像。从21世纪开始至今,欧美、日韩流行音乐曲风逐渐对中国内陆流行音乐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促使中国流行音乐得到了更大程度的发展,推动了我国音乐事业的进步。

二、流行音乐中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具体表现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步,社会大众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渐得到了显著的提升。社会大众在获得高质量物质享受的同时,精神需求也随之增加,开始在艺术创作和鉴赏方面投入巨大的精力。音乐艺术一直以来作为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并且得到广泛传播的艺术形式,更为贴近人们的生活,其传承和发展也获得民众的广泛支持和喜爱。同时,流行音乐作为音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大众音乐艺术鉴赏能力的提升必然会对流行音乐创作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流行音乐艺术创作者不得不在创作实践中自觉引进中国传统文化,创作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音乐来满足社会大众的需求。在此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在流行音乐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流行音乐的艺术形式向社会大众展现出来。

1.在地域性文化的渗透过程中传承

民间歌曲本身是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中的重要资源,是中国音乐艺术重要衍生形式。从秦汉时期的《楚辞》和《乐府》到解放后出现的《太阳红》、《咱们领袖毛泽东》等都对中国音乐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也为中国传统文化与流行音乐的融合性发展奠定了基础。民歌艺术形式能够体现一个地方的特色文化特征,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中国音乐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存在一大批来源于民歌的音乐作品,流行音乐创作也是如此,其对传统文化的借鉴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如刘欢的《心中的太阳》以及经典的《黄土高坡》都具有浓郁的西北地区传统文化特色,不仅是中国流行音乐的重要发展,也是对传统地域文化的传承。

2.通过使用民族乐器和曲谱等进行传承

中国传统音乐流传较为广泛,传统民族音乐乐器种类也相对较多,具体可以分为箫、笛、唢呐、芦笙等吹奏乐器;琵琶、筝、柳琴、古琴等弹拨乐器;木鱼、扬琴、编馨、腰鼓等打击乐器;二胡、马头琴、坠琴等拉奏乐器这四个类型。现代音乐的传承和发展积极借鉴传统文化思想,传统民族乐器也在流行音乐创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如社会大众耳熟能详的《沧海一声笑》这一影视流行歌曲就融合了古筝、琵琶、笛子等民族乐器,带给听众别样的审美感受,也促使听众在其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精髓。

3.在借鉴传统音乐五声调过程中传承

五声调具体来说就是由五个音所组成的传统调式,其作为我国古代民间音乐创作的基础性调式,经过长时间的演变逐渐成为中国音乐所独有的民族音乐调式,对中国音乐发展产生着一定的影响。这种古典的音乐调式应用于流行音乐创作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产生着相应的积极影响,如《花好月圆》、《梦里水乡》等经典作品应用五声调式进行创作,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艺术价值相对较高。

4.通过流行音乐与民族戏曲的巧妙结合加以传承

通过将民族戏曲与流行音乐相结合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重要方面:其一,在流行音乐创作中应用传统戏曲的旋律。黄飞鸿系列电影中《男儿当自强》这一曲目就是借鉴《将军令》旋律进行创作和改编的,在一定程度上传承了京剧《将军令》的精神思想和文化内涵,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着相应的积极影响。其二,在流行音乐创作中应用传统戏曲的唱腔形式。戏曲作为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其唱腔艺术不仅包含唱段和曲调两个部分,还带有一定的舞蹈动作和外在演唱程序和方式等,将其应用于流行音乐中有利于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创新。如《北京一夜》就在创作过程中吸收了京剧的唱腔形式,对流行音乐进行了相应的创新,至今这首歌仍然受到社会大众的喜爱。其三,在流行音乐创作中吸收曲艺元素,对旧的曲目加以翻新。在中国风成为流行音乐创作主要特色的时期,流行音乐创作吸收了众多的曲艺元素,构成了中国特色流行音乐的主要形式。如SHE的《中国话》就在歌曲中融入了大段的绕口令,不仅促使整个歌曲节奏相对轻快,还易于上口,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文化风味,有利于推动传统文化在流行音乐创作中的传承。

5.传统文学在流行歌曲歌词创作中的传承

传统文学是中国现代流行歌曲歌词创作的起源,具有一脉传承的中国关系,甚至可以说中国流行歌曲的歌词创作本身就是传统文化在流行音乐中加以传承的成果。在现代流行音乐创作中,传统文化的传承模式基本为三种:首先,诗词配曲。古典诗词创作与现代音乐的歌词写作之间存在着极其紧密的联系,将古典诗词的创作思想应用于歌词各做中不仅能够进一步增强流行音乐的文化内涵,更能够带给欣赏者一种现代与古典相衔接的艺术优雅,进而带来别样的审美感受。如王菲所演唱的《但愿人长久》一首歌就是传统古典诗词《水调歌头》在流行音乐歌词创作中的应用,打动了无数的青年男女,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其次,创新语言形式。流行音乐中对语言形式的创新主要指歌词写作对古典诗词的意境和思想加以借鉴,进而宣泄相应的精神情感。如胡歌在《逍遥叹》中唱到“知己难逢几人留,再回首,却闻笑传醉梦中”,这些都是对我国古典文化的现代化吟唱,给社会大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推进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最后,应用意境化思想进行创作。现代一部分流行歌曲的创作者希望在歌词的谱写过程中适当融入传统文化的内容,并结合现代文化思想进行发展和创新,从而演绎不同的故事和情感。古典文化中不同的意境表现形式都能通过现代化的语言呈现出来,促使中国流行音乐创作表现出浓郁的民族特色。如“当山峰没有棱角的时候,当河水不再流,……”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意境的应用,表现出女子对爱情忠贞的态度。

三、在流行音乐中深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途径

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市场竞争逐渐趋于稳定,而借助现代工业社会逐渐完善的复制和传播技术得以不断发展的流行音乐被研究界定义为是一种被社会上文化工业的制造商操纵、借助大众传媒手段进行推广和传播、并且依赖社会大众的人群认知满足而形成、被社会大众所接受的简易化音乐形式,其外在表现形式相对规范,基本能够满足普通社会群众对音乐艺术的审美需求。同时,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进步和发展,音乐艺术已经不再是单一的娱乐方式,而是逐渐渗透于经济领域,作为一种商品形式,依赖于市场的营销。在此社会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要想得到进一步传承,就应该在流行音乐创作中加强对传承传统文化思想的重视,进而通过对传承方式进行探索和创新,促使中国传统文化借助于流行音乐在当代社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1.借助于音乐文化的交流

文化交流能够在世界范围内推动文化的进步,并促使文化在全球进行广泛的传播和扩散,最终形成多种类型的文化领域。我国文化交流活动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并且随着社会的逐渐变化和发展,文化交流程度逐渐加深,成为汇集我国五千年文化的精髓,对当今社会的文化发展产生着深远影响。现阶段,随着世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愈加明显,在此社会背景下更加需要充分发挥文化的调节作用,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相应的贡献。而纵观古今文化艺术的发展历程,音乐一直是衔接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有效纽带,受到文化艺术研究界的高度重视。流行音乐艺术更因其自身在联系社会群众方面的优势,能够通过特殊的艺术形式和精神感染力促使人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进而自觉探索和发现流行音乐中的传统文化思想,并与其他社会成员加以分享,实现音乐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起到重要的作用。

2.借助于音乐明星的明星效应及号召力

在当今社会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传播媒介受到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变革的影响具有较强的传播能力和信息复制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音乐唱片业对明星歌手产生了极大的依赖性。明星歌手在粉丝经济时代具有一定的品牌效应和集群效应,能够拉动唱片等相关产品的销售,明星自身的号召力对流行音乐的发展产生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基于此,中国传统文化在流行音乐中的传承应该借助于明星自身所带有的号召力,通过提升明星的文化水平以及对传统文化艺术的认同感,自觉在流行音乐的演唱和宣传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传承思想,进而促使粉丝和社会大众对传统文化形成更为深刻的认识,保证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

3.借助于传播媒介的推动力量

由于国外音乐选秀节目的引进,中国好声音、中国之星、中国好歌曲等电视类音乐选秀节目的催生,我国流行音乐的传承空间得到了相应的拓展,获得蓬勃发展,甚至出现了一定的高潮。同时,流行音乐艺术也受到市场经济深化发展的影响,表现出良好的进步趋势,传播速度、广度都得到了相应的提升,对听众产生着极其深刻的影响。因此,在流行音乐中传承中国传统观文化,应该充分重视传播媒介的重要作用,通过激发传播媒介的推动力为传统文化传承构建独特的发展模式,即流行音乐与传统文化共同发展模式,为传统文化在流行音乐中的良好传承创造条件。

在流行音乐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中,对传播媒介的利用主要可以从三个重要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大众传播。大众传播具体来说就是通过现代社会出现的印刷、电视、网络等媒介传播形式、借助于高新技术、通过对组织法人资金的合理运用、在我国宏观调控的范围内为社会大众提供相关政治、经济、娱乐信息的实践活动。大众传媒技术的发展对中国流行音乐的传播以及流行音乐中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提供不竭动力。其次,网络传播。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我国流行音乐也借助于网络传播得到了相应的发展,流行音乐信息传播量增大,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传承创造了条件。最后,群体传播。群体传播也能够推动我国流行音乐的发展。每一个社会个体都是群体中的一份子,必须依托于群体而生活,而通过群体之间的信息传播,流行音乐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推广。中国传统文化蕴含在流行音乐之中,必然会通过流行音乐传播进行相应的传承,对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产生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结语

历史经验表明,无论是哪一个民族和地区,其文化发展和创新都必须以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为依托,保证文化传承的民族性和国家性。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延续,包含着不可胜数的文化艺术结晶,是需要全人类共同珍惜的文化宝藏。因此在当今社会多元文化背景下,要想借助于流行音乐进行传统文化传承,促使传统文化的精髓借助于流行音乐表现出来,对社会大众产生相应的影响,就应该结合音乐特征适当的在流行音乐创作中融入传统文化思想,挖掘传统文化优势,确定流行音乐与传统文化融合发展的基本目标,为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以及流行音乐的发展创造条件。

注释:

颜萌萌.浅析流行音乐与传统文化的离合传播——以“中国风”音乐实践为例[J].金田,2015(10):80.

吴琼瑶,李嘉蕙.90后大学生传统文化的缺失与对策研究——以古典传统文化对现代流行音乐的影响为例[J].魅力中国,2013(19).

张芯瑜.中国流行音乐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浅析[J].北方音乐,2015(4).

龙咏.中国传统文化在流行音乐中的体现[J].北方音乐,2015(10).

段斌,胡红梅.花落去燕归来——论当代流行音乐产业中的中国戏曲元素[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

冯译允.传统文化元素与流行歌曲创作的融合与创新[J].北方音乐,2015(7).

周晓燕.文化视阈中的中国流行音乐研究[D].苏州大学,2013.

陈振艳.新时期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乐歌词研究综述[J].艺术科技,2014,27(3).

吴少华.论当代流行音乐创作中的古典因素[J].歌海,2013(3).

郑超群.“中国风”在流行音乐中的特色发展[J].戏剧之家,2014(7).

张瀚文.试论云南少数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结合的传承方式[J].音乐时空,2015(7).

4.流行音乐文化 篇四

一、上课班级:

二、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傣族的音乐文化,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达到热爱祖国、热爱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目的。

2、知识目标:通过欣赏傣族的民间音乐和舞蹈,了解傣族的乐器葫芦丝,掌握音乐知识五声调式和傣族舞蹈的艺术特征。

3、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创作表演能力。

三、教具: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电子琴、葫芦丝

四、板书设计:

1、《月光下的凤尾竹》曲谱片段

2、音乐知识:五声调式:由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组成的调式就是五声调式。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这节课上老师带大家进行一次短暂的旅行,大家仔细观察我们旅行的地方是我国那一个少数民族的地区?从哪看出来的(电脑演示播放《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学生观看)。生1:傣族,从歌曲中听出来的。生2:傣族,从画面上的风景看出来的。

师:很好,回答的非常正确。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走进傣族来了解这

个地区及它的音乐文化。(出示课题《傣族情韵》)

师:上节课我布置了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有关傣族的资料,下面就有请每个小组的代表来向大家介绍。

生1:大家好,我是第一组成员齐振宇,由我来向大家介绍傣族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概况……谢谢大家!

生2:大家好,我是第二组成员徐若峰,由我来向大家介绍傣族重大的节日泼水节……谢谢大家!

生3:大家好,我是第三组成员康迪,由我来向大家介绍傣族的服饰……谢谢大家!

生4:大家好,我是第四组成员张驰,由我来向大家介绍傣族人居住的房子竹楼……谢谢大家!

生5:大家好,我是第五组成员李阳,由我来向大家介绍傣族的佛教……谢谢大家!

师:同学们都准备的很充分,提出表扬,大家已经初步了解了傣族,接下来我们就来研究学习傣族的音乐文化。傣族音乐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师:,我们先来了解傣族的民族乐器(拿出葫芦丝)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乐器吗? 生(齐):葫芦丝 师:谁吹过 生(齐):赵本山

师:葫芦丝傣语叫“荜郎叨”,当地汉语也叫“葫芦萧”。分为高、中、低三种类型。这种乐器以葫芦做音斗,葫芦咀做吹口,一根为主管,其余为副管。主管上有七个音孔,前六后一。音域在9度,最多不超过11度。音乐柔美迷人。

师:我们这节课就来欣赏一首由葫芦丝演奏,施光南作曲的在傣族很著名的乐曲《月光下的凤尾竹》,我们先来了解作曲家施光南,找个同学为大家介绍一下。生:(出示大屏幕)学生朗读

师:大家拿出歌篇,看一看这首乐曲没有哪两个音。生:4和7 师:很好,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音乐知识五声调式,大家看黑板…… 师:这首《月光下的凤尾竹》由葫芦丝独奏,主要描写了月光皎洁,竹影婆娑,傣族青年诉说自己内心的情感的情景。乐曲3/4拍,乐曲的节奏带有很强的傣族舞蹈性质。乐曲分为三段,近似于三部曲式,主题A段为羽调式,第一遍由葫芦丝演奏,第二遍与伴奏乐器形成二重唱,旋律宁静、悠扬,加入了人声的伴奏,显得更加柔和。主题B段旋律舒展、轻柔,用宫调式与A段形成节奏调式对比。第三段音乐根据主题A段改编,音乐在渐慢、渐弱中结束。欣赏时请大家思考两个问题:这首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带给你怎样的美感?

师:通过大屏幕演示播放《月光下凤尾竹》。

生1:通过欣赏这首乐曲能够感觉到旋律非常优美、宁静,使我们联

想到了傣族人民非常热爱自己的生活,热爱自己的家乡。生2:通过欣赏这首乐曲我联想到了古代故事……

生3:通过欣赏这首乐曲我感觉到傣族人民热爱劳动、热爱生活,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这首乐曲的旋律非常优美,我们视唱一下这首乐曲的主题片段。(教师范唱)提问:3/4拍的强弱规律? 生:强弱弱。学生一起视唱,加入3/4拍的指挥图式,后随琴视唱。师:刚才我们欣赏了傣族的乐曲,已经感觉到了傣族音乐的美,但值得一提的是傣族的舞蹈更美。傣族的民间舞蹈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具有造型美,舞蹈动作多模仿孔雀。有一位舞蹈家就是靠跳傣族的孔雀舞一举成名,大家知道是她的名字吗? 生(齐):杨丽萍。

师:我们就欣赏一段杨丽萍的舞蹈《雀之灵》。

师:看了舞蹈家的表演,老师也教大家一点傣族民间舞蹈的基本动作。(老师示范,学生模仿)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傣族舞蹈的基本动作,下面老师放一段音乐,请同学们能根据老师教给的动作,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即兴创编一段舞蹈。谁愿意为大家表演一下。生:学生表演自编的舞蹈。

师:大家表演的非常好,我们用热烈的掌声给他们以鼓励!师:我们以前也接触了一些少数民族的音乐,大家是否还记得我们在初一的时候我们学习的是哪个民族的音乐?初二上学期学习的是哪

个民族的音乐? 生:新疆、藏族。

师:好,我们就通过一个练习来复习巩固一下以前学过的知识。第一题为看图分辨是哪个民族的特征?第二题为听音乐分辨是哪个民族的乐曲?(学生分组讨论)生:回答问题。

六、总结与评价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傣族和它的音乐文化,请同学们谈一谈你对这节课的感受。

生1:通过这节课我的收获挺大的,我了解了傣族的乐器葫芦丝,感受到了傣族的音乐和舞蹈的美。

生2:通过这节课我了解了傣族和它的音乐、舞蹈,我们应该增进友谊,热爱我们自己的祖国。

师:我们的祖国有56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就有55个,每个少数民族都有它的地方特点,我们应该多了解我国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开阔我们的视野,热爱我们的祖国。最后,用一首《爱我中华》来结束我们今天的课。

七、课后反思:本课我通过教学讲述、课件演示、分组讨论及课前收集等教学手段,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集体的智慧,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但在教学中,还有不完善的地方,如:准备不是十分充分,各环节之间连接还不是很完整,教学手段还不是很丰富。

5.西方音乐文化 篇五

〃音乐:

1、音乐是声音的艺术

2、音乐是时间的艺术

3、音乐是表现的艺术

4、音乐是再创造的艺术

〃音乐构成的基本要素:乐音,音程,节奏,力度,速度,音色

〃西方音乐的形式组织方式:旋律,和声,复调,织体,配器,曲式 古代音乐 中世纪的音乐

〃教会音乐的统一与规范:

格里高利圣咏是西欧中世纪重要的文化财富之一,是欧洲复调产生之前艺术性最高的、保存至今的唯一宗教圣咏。〃格里高利圣咏的基本特征:

是男生用拉丁文唱的单声部旋律,无伴奏。由自然音阶构成,没有固定节奏,律动自由。音乐客观、平静、安详。在单纯和简朴的基础上以洗练的技法来表现超越世俗感官的精神世界。

〃中世纪后期艺术风格的转变:

“哥特式”教堂的兴建;宗教思想有了一定的人性化的转变;音乐上复调音乐渐渐走进了教会音乐的视野。

〃复调音乐的产生及发展:奥尔加农、第斯康特、康都克特、经文歌 〃中世纪音乐文化的特点:

一、教会对中世纪音乐的特点影响极为直接。一方面,教会的思想在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占据统治地位。另一方面,教会的体制、思想又从另一方面为音乐传统的沿革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推动,教会是中世纪文化的垄断者。

二、复调音乐的诞生,是中世纪音乐最大的跨越性特征之一。复调音乐的产生和发展同记谱法的完善(尤其是节奏记谱)、键盘乐器的发明密不可分。这两样发明使得音乐艺术由即兴创作向作曲创作过渡。

三、作曲家的诞生。个人的创造力 巴洛克音乐(17世纪)

源于葡萄牙语barrocco,意思为奇形怪状的珍珠。通常把1600年(歌剧的诞生)到1750年(JS巴赫的去世)称为巴洛克音乐时期。

〃巴洛克音乐的基本特点:情绪一致;节奏型具有持续性;旋律的连贯统一;力度层次的一致性;模仿性的复调织体;和弦的地位日趋重要;声乐体裁演唱技巧复杂

〃歌剧:是一种将音乐(包括声乐和器乐)、戏剧、文学、舞蹈、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通常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蹈场面等组成(有时也用说白和朗诵)。早在古希腊的戏剧中,就有合唱队的伴唱,有些朗诵甚至也以歌唱的形式出现;中世纪以宗教故事为题材,宣扬宗教观点的神迹剧等亦香火缭绕,持续不断。但真正称得上“音乐的戏剧”的近代西洋歌剧,却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随着文艺复兴时期音乐文化的世俗化而应运产生的。

〃器乐的繁荣:维尔瓦第《四季》《荣耀经》《圣母颂歌》 巴赫——现代音乐之父。《勃兰登堡协奏曲》、《b小调弥撒曲》、《平均律钢琴曲集》、以及大量的教堂音乐和器乐曲而著称 亨德尔《弥赛亚》《水上音乐》《皇家焰火音乐》 古典主义音乐(18世纪):崇尚理性,侧重于表现形式和技巧,注重形式的纯洁和明晰和结构的严谨。作品中的感情表达服从于形式的完美。〃“古典主义”音乐:指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初,形成于维也纳的一种乐派,也称“维也纳古典乐派”。(海顿、莫扎特、贝多芬)

崇尚理性,音乐语言的逻辑性强、结构严谨,以及主调和声风格的美学特征 〃交响曲:“Symphony”是一种管弦乐队演奏的包含多个乐章的大型套曲。在意大利歌剧序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奏鸣曲式: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尾声 调性的对比,主题的对比

〃古典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

海顿 交响曲和弦乐四重奏之父,并且是钢琴协奏曲的钢琴三重奏的开创者《创世纪》《惊愕》

莫扎特 《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歌剧)贝多芬 9部交响曲、32首钢琴奏鸣曲,《费黛里奥》——歌剧,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贝多芬音乐中的浪漫主义因素:自我意识,个人主义,严肃性和思考性,道德感化作用

〃浪漫主义音乐基本观念:侧重于音乐中的情感、诗意;个性,个人主义观念;民族风格;各门艺术交融;自然界;社会伦理作用

〃民族乐派:19世纪中叶起,继德奥等国兴起浪漫主义音乐之后,在东、北欧一些国家,出现了一批致力于振兴本民族音乐的作曲家,作品以反映本民族历史和人民生活为题材,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深厚的民族感情,同时大量运用民族民间素材,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这些作曲家被称为民族乐派作曲家。代表人物:捷克的斯美塔纳〃德沃扎克、挪威的格里格、芬兰的西贝柳斯、俄国的格林卡 20世纪音乐

〃20世纪现代艺术的主要文化特征:非西方文化和思想的广泛影响;新技术催生了很多新的艺术思潮和新的艺术观念;艺术表现了工业化以来人类的异化和精神危机,艺术传统主题和价值被消解,突出不同艺术观念和形式语言的探索;艺术以前所未有的开放态度面对人类的情爱和内心精神领域;美国文化强有力的影响了20世纪艺术的发展 爵士乐

〃两个重要源头:布鲁斯,拉格泰姆

6.文化自信之中国音乐 篇六

一、中国音乐与文化发展应保持自身音乐文化体系

二十世纪中国音乐受西方音乐影响最大的是浪漫乐派或民族乐派。如果说语言的整化和统一必然以一个有权威的方言或语言为基础,那么可以说,中国传统音乐因素与西方的浪漫派音乐的结合构成了这种整化的音乐语言基础,直至本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这种对浪漫乐派的接受和音乐语言的整化现象也有其自身的音乐文化基础。其一,中国音乐对音乐标题性、文学性的爱好;其二,中国音乐对音乐旋律抒情性的重视;其三,对音乐的民族性、英雄性、幻想性偏爱。以上三个特点也是浪漫乐派所具有的特征,举凡中国大众广为接受的音乐作品,如《黄河大合唱》,钢琴协奏曲《黄河》,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交响诗《嘎达梅林》等等,无不具有以上特征。到本世纪八十年代,这种整化的音乐共同语开始分化,其主要标志为受西方“先锋派”音乐影响而出现的“新潮”音乐(以及后来出现的通俗音乐),与中国传统音乐的部分接触,较突出的是郭文景音乐创作中的“四川音乐风格”,如作品《蜀道难》,谭盾音乐创作中的“湖南音乐风格”等。通俗音乐创作中也出现了“西北风”、“东北风”等与地方音乐风格的接触。但这些接触是短暂的,并没有能形成新的音乐共同语的整化或分化。这种非本位文化技术元素的强行导入,使本位文化的整体构成骤然变换,甚至被悬搁了起来。其影响不仅发生在创作思维及其具体的操作层面,同时也影响到包括传播、教育以及从事这一专业的音乐文化当事人的身份结构。由此来看,在全球音乐文化越来越开放、交流越来越频繁的情况下,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仍应该保持与自身音乐文化原型——地区性音乐风格文化自主体系的联系。

二、具有中国特色地区性音乐风格是文化自信的动力之源

第一,地区性音乐风格是建立在中国音乐上千年历史演变基础上的(上可追溯到周代十五国风)。其本身的变异或演化有其内在和潜在的文化基础,如语言、艺术、哲学、心理、美学、地理环境等。这就形成了一种生命遗传体的“基因”——音乐风格历史演变框架的“活动”传统,也是宇宙地球地域生命文化的体现。在综合音乐观的参照下它可以成为一个包容各种音乐类型的开放体系(如通俗音乐、专业音乐、传统音乐等),同样也可将西方音乐的优秀部分纳入这种地区性音乐风格演变框架中进行演变。第二,地区性音乐风格以音乐历史风格演变的框 架为基础。这将有利于在变化因素和连续性要求之间建立新的平衡条件,使音乐文化的现代化转型过程中与文化原型发生关系。第三,地区性音乐风格有利于促进东方音乐的发展和东方文化效应。东方国家多属于地区性音乐风格体系,同类型文化的交流更容易引起相互共鸣、吸收和促进发展(如表演、教学、理论等交流),考虑共同面对的问题,促进东方音乐参与世界音乐发展的历史进程,形成东方文化效应,增强东方音乐的国际地位。第四,地区性音乐风格所具有的社会学意义。地区性音乐风格重建是根据各地区各民族音乐文化的基础来考虑的,了解自己的音乐传统根基与文化业绩及历史,有利于增强各自的自信心、自豪感与自觉意识,即发现自己是谁,它独具的音乐文化特征,然后也发现别人是谁,以自己的方式接受自己和别人,并以自己的方式前进。第五,地区性音乐风格有利于保持地方文化生态特征(如音乐与民族特性、语言、生活方式、人文景观、自然地理等),只有保持一定的地方文化生态,音乐才具有文化个性和吸引力。

三、中国音乐文化自信要在新的道路探索发展

世纪的中国新音乐是整个新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选择“新方式”来做事情,过生活的结果之一。“新学堂”的建立,“学堂乐歌”的兴起以及其成熟的发展,中国的无调性作品,中国的十二音作品的陆续出现,等等。所有这一切,均说明我们中国人“听音乐”,“做音乐”的方式有了明显的质的改变。这些行为令那些不习惯接受中国新音乐的外国学者感到费解。其实赵元任先生早已说得明白: “中西音乐有异,中国音乐有自己的‘国性’,只得保存跟发展。但我们中国人得在中国过人的日子,我们不能全国人一生一世只穿了一种学博物馆的服装,专预备你们来参观。”可见,那种要求我们中国人的音乐文化永远停止在1840 年以前的想法不仅是不现实的,更是“不人道的”。自宋代以后,中国音乐主要是以本土繁衍、变异的方式在发展。直到清末,外来音乐文化,尤其是西洋音乐文化与日本近代音乐逐渐传入,音乐由此兴起。而这种现象确实为中国音乐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随着新世纪的到来,知识经济发展加剧了东西方音乐文化的交融和碰撞。弘扬中华传统音乐文化、使中华文明在信息大潮中绽放异彩是音乐教育工作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电子出版物和远程教育的发展,东西方音乐文化将形成全方位的碰撞,民族音乐文化的历史命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一方面各民族音乐文化在冲突和融合中会增加统 一和普遍性;另一方面,民族音乐文化教育的繁荣和生存面临着威胁。全球信息网络一体化极易使西方社会的人生观、价值观长驱直入。在这场以文化渗透为主要途径和手段的新的“世界大战”中,中华民族的文化、文明和社会价值观关系到国家的兴衰、统一的成败。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产力。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和革命的英雄气概,中国人民有着坚强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念。为此,我们要主动出击、积极应战,大力开发音乐文化信息资源。将伟大的民族精神、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音乐文化信息送上国际互联网,使中华灿烂文化绽放异彩;激浊扬清,用中华文化抵御外来腐朽的文化的侵蚀,在我们民族的精神广宇里筑起思想文化的万里长城。

四、中国音乐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中国的音乐文化发展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到了二十世纪初期,音乐课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应用于课堂。但是,中国的音乐教育课程设置从近现代到如今近百年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已经不能适应当今世界音乐文化发展。这也就是说,中国音乐文化与当今世界上发达国家音乐文化之间存在着水平上的差距。中国的音乐文化无论在物质的,制度的层面,还是在观念的,意识的层面,都没有能够适应当今世界音乐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没有能够充分的满足中国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以音乐教育为例: 就物质层面而言,教育设施的匮乏,办学经费的短缺,师资力量的不足,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中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就制度层面而言,中国的教育体制亟待改革,大量音乐人才的分布与流动极不平衡,一些专业音乐院系人满为患,而大量的音乐普及教育岗位则无人问津;就观念层面而言,音乐教育观念陈旧、闭塞、学术视野短浅、狭隘。以上三个层面是阻碍音乐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五、文化自信之中国音乐与社会的发展

首先,经济体制与音乐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经济体制结构是音乐文化生产结构形式的基础。可以说,中西方音乐文化生产结构形式就是两种不同经济体制结构的反映。如对比中西方封建专制中的经济体制结构:

十五、十六世纪西欧城市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成为这个政权和文化的重要经济基础。商业城市的兴起,市民阶层的出现,在音乐方面也反映出来。当时工业技术的进展,给音乐艺 术也带来极大的变化,以威尼斯为中心的乐谱印刷业的产生,使音乐记录手段标准化,音乐有了更统一的书面作品的版本,音乐作品附带以商品形式出现,成为一种社会音乐文化的需求,逐渐形成整体的文化过程,在此整体文化过程中,乐器制造工业、音乐出版商、作曲家以及演奏演唱家职业等专业分工,逐渐形成类似工业生产规模形式的音乐文化生产方式,从而使欧洲音乐艺术在其后的几个世纪中得到迅速而广泛的传播。而十五至十六世纪中国(明代)城市的商品经济只能作为整个封建经济的附庸,农业和小手工业仍是其政权和文化的重要经济基础,音乐存在方式,如文人音乐、宫廷音乐、宗教音乐、民间音乐等更多地反映出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结构的关系,没有形成工业性附带商品形式的音乐传播和生产。十九至二十世纪,中国经济结构受到外来的冲击,外国资本主义一方面破坏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另一方面则促进了中国城乡商业经济的发展。本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面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已卓有成效。经济体制的改革也将涉及音乐文化生产体制的改革。事实上,市场上的经济利益往往与文化观念、道德价值发生着潜在的冲突,市场和资本主义“毁灭”了它们所不 能取代的文化价值和道德价值。

其次,全球音乐文化与地方音乐文化相冲突。文化本身发展中的全球综合化趋势与地方寻根意识的冲突主要反映在全球音乐文化与地方音乐文化方面。全球文化的概念出自于“全球经济”的基础,全球文化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广告、出版、新闻、电影、演出等方面,也在文化交流设施、新闻流通、教育输出、精神产品等方面,这些自然包括了全球音乐文化。其结果是一种音乐文化压倒其他音乐文化而处于千篇一律的状态。二十世纪西方音乐文化传布全球形成了主流文化,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如各大洲现代作曲家的出现、西方音乐技术结构在各种文化中的流行音乐、摇滚音乐、电影音乐等,这也就形成了世界音乐文化综合化的概念,即各种文化音乐的共同趋势和发展可能,它也综合了各种民族音乐中有生命力的因素。中国在保存传统音乐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如国家文化部与中国音协于1979年联合制订了《收集整理民族音乐遗产规划》,在全国范围内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全面普查、收集、整理和编辑出版《中国民间歌盐集成》、《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国曲艺音乐集成》、《中华民族民间器乐集成》和《中国琴曲集成》五种传统音乐集成。法国著名学者L·多洛讲到:“在一个国家的文化关 系政策中,考虑最多的是确保本国文化的传播,尽管越来越有必要考虑对其他国家的文化和技术援助”。因此,在当今世界,全球音乐文化与地方音乐文化在发展关系中,音乐可以说象语言发展一样是不断整化与分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一个民族都应保持清醒的自觉意识和全球意识,立足自身,放眼世界。

再次,音乐文化价值随着商品价值的波动而波动。商品价值的概念是对劳动产品这种物在商品交换中所表现出的性质或属性的规定。而文化价值所包含的意义存在于社会、伦理、哲学、美学、政治等广泛领域,较之商品价值有着更大的涵盖意义,商品价值则只有较狭窄的含义。但当文化以商品的形式出现时,以商品的法则聚集文化的法则,商品的价值规律无可遏制地形成垄断,同时也摧残着文化产品本身,于是,文化价值与商品价值的冲突便展开了。如广告是文化交流中最赚钱的部门之一,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统计,每年费用已达一千六百四十亿美元。广告已成为世界性的活动,而大众交流媒体对广告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如电台、电视台、报纸等,许多文化活动其目的成了商品经济的投资,如许多音乐会、晚会、大奖赛以及各种音像带的生产,影响着音乐文化发展的趋向。而那些从事具备文化价值的音乐艺术创造的劳动力价值则“相形见拙”,音乐教师、音乐家、传统音乐家、作曲家等的社会价值受到严重冲击。

7.流行音乐文化 篇七

一、音乐文化与多元文化教育

音乐教育对于音乐文化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同样, 后者也影响着文化的底蕴与形式。二者紧密相连, 密不可分, 却又不能完等同。

(一) 音乐文化与音乐教育内涵

音乐文化是人们对自我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 这种表达方式和民族的文化传统相互影响, 带有明显的传统文化特性。音乐教育同样随着不同的文化而相互区别, 它随着传统音乐文化的特点而变化, 为我们展现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色彩。音乐文化一般分为音乐机构、传统、活动等内容, 音乐教育被看成音乐文化的组成部分, 且对音乐文化的整体传承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当前要对音乐的文化内涵深入探索。音乐教育活动是一定社会形态下的产物, 是被制度化了的教育, 其教育和研究成果促进了音乐文化的传播发展, 在音乐文化发展的各个领域都有覆盖, 对于整个音乐文化的价值和观念起到决定性作用, 其发展潜能也是巨大的。

(二) 音乐教育的特点

音乐符号作为音乐文化的载体, 体现者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和精神形态, 并且在发展追求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实现了音乐和文化的统一, 将一个民族的精神形态都融入到音乐教育中。各民族间拥有的价值观具有差异性, 它们支配着多种音乐文化。因此, 音乐的多元文化教育应该以民族音乐文化为核心, 并以此为基础使学习者领悟音乐文化的内涵、民族文化风格。在当代的音乐教育中应把本民族的音乐文化研究置于首位, 其次可以在理解内涵基础上探索其他音乐文化。在音乐教育中, 应该确保校园在音乐文化传播中主体地位。

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与发展

(一) 多元音乐教育对本民族音乐文化传播意义

在一个民族悠久的成长历史中, 音乐文化早已融入民族传统, 渗入到民族文化的多方领域。在音乐教育时, 应该对学员在关于音乐文化的特征、经验、传统等方面进行教授。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作为民族音乐文化传播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具有高度系统性和概括性, 使其在传承发展中沿袭原有特色风格。同时, 音乐教育在传递音乐文化时又具有选择性和稳定性, 它针对不同的社会需求和学习者的自身素质等特点进行有选择地传承, 加大力度去发展当前社会所需要的文化因素, 并对当前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的相关因素进行废弃或者弱化。中国音乐文化史上存在过的简谱和五线谱乐符记乐法现在音乐文化传承中起很大作用, 而其他记乐法如工尺谱等已经渐渐被遗弃。音乐文化随民族文化的发展而更加丰富, 通过文化教育将精髓传承下去, 使其在不断发展中保持活力。

(二)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意义

在对音乐文化的精髓进行传承及弘扬时会孕育出一种新形态文化, 这种行为叫做音乐文化变迁。文化传播使得音乐文化在不同的区域、不同的民族或者不同的社会形态之间进行传递, 是音乐文化变迁的重要内容, 它的优势主要体现在: (1) 音乐文化传播具有稳定性、选择性, 音乐文化的精髓是在发展中丰富自身; (2) 可以根据教育所反馈的信息, 对传播内容或方式进行完善, 确保文化传承的正宗性; (3) 可以利用现代先进的教育手段扩大传播领域; (4) 音乐教育可以使用最佳教学手段, 使传播过程更高效。

音乐教育可以使音乐在文化传承中相互借鉴吸收优秀成分, 促进文化之间的交流, 并且培养民族的文化自信, 在传承中坚持创新, 而不是简单地复制前人留下的文化。要抓住文化教育的优势, 发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之间的相互学习, 有选择地吸收外来音乐文化。

(三) 音乐文化与其他文化相互交融

在民族的发展中会产生许多种类的文化, 如政治文化、音乐文化、经济文化和教育文化等, 这些不同的文化都是相互交融的, 就像音乐文化就要依靠教育和社会的进步才得以发展。在音乐文化教育活动中要培养多元思维方式, 促进不同文化的共享及交流。民俗环境对于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熏陶已经是现代音乐教育重要的一环, 在研究音乐教育要保持音乐文化的整体性, 充分发挥其优势增强音乐文化凝聚力。

三、结语

音乐教育是音乐文化的一部分, 二者自身发展都会促进对方的发展。我们要立足于音乐文化的本体, 在教育中展示出民族文化的内涵。要同时用批判和继承的态度对待民族音乐文化, 面向当前, 也着眼长远。将音乐教育融入到文化传播的大环境中去, 为其注入强大生命力, 发挥音乐教育在本民族文化中的优势, 立足本国家, 面向世界, 为民族音乐的人文内涵赋予新的意义。

摘要:随着新时代的到来, 我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都处在快速增长中。在文化发展中尤其是音乐文化更引人注目。在此过程中, 音乐教育其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也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社会产物。本文对音乐教育的特点和对文化的促进进行阐述。

关键词:多元文化,音乐教育,音乐文化,传承

参考文献

[1]何晓兵.殖民主义阴影下的音乐学[J].中国音乐, 1999, 01.

[2]张天彤.承认历史创造历史——也谈二十世纪国乐思想的“U”字之路[J].人民音乐, 1999, 07.

[3]邢维凯.全面的现代化, 充分的世界化:当代中国音乐文化的必由之路——关于“中国音乐文化自性危机论”的几点思考[J].中国音乐学, 1997, 04.

8.流行音乐文化 篇八

[关键词]文化 多元文化 音乐文化 音乐教育 文化传承

[作者简介]王勇华(1965- ),女,陕西西安人,咸阳师范学院艺术系副主任,副教授,从事高师声乐教学及音乐文化研究。(陕西咸阳 712000)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30-0126-02

“多元文化”观点是20世纪初由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学家杜威首先提出的,这一观点的提出即刻在西方人文学科涌动起一股“多元文化”思潮,其影响已涉及文化、艺术、教育等诸多领域。多元文化及多元音乐教育已成为当代教育发展的新内容、新观点。将音乐教育置于所处文化背景考察,用文化的思维去研究当代音乐,阐释音乐教育、音乐现象及音乐行为的文化内涵,了解世界音乐教育多元发展的价值取向,充分发挥音乐教育在传承民族音乐文化中的作用,重树音乐教育的民族文化观,在多元文化的语境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文化与多元文化

文化历来有一元论和多元论之别,绝对的文化一元论是不存在的。关于文化是一元化的观点,是西方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所普遍认同的一个观点,这种观点来自“文化一源说”,认为全世界的文化都是从一个点往外扩散的,而这个点当然在西方。“文化一源说是跟欧洲中心主义相伴随而出现的”①。随着西方社会发展及种族矛盾的日益突出和激化,西方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清楚地认识到传统西方文化的局限和弊端,不约而同地回过头来重新审视自己,开始认识到他们所承载的西方文化,不过是世界文化之林中的一枝,对其他民族的文化既无法吃掉也无法取代,明智的办法是采取文化认同的态度。于是,多元文化的概念才开始从含混模糊走向清晰明确。从文化发生学的角度看,文化既有一元的属性也有多元的属性,都有其合理性。“当一个民族根据其自身的需要并按其发展轨迹,通过劳动使其主体意识可观物化为一些具体对象并创造出物质及精神财富,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完善、提高其文明程度,这时可以说文化是一元的;而对于不同民族所创造出来的文化有些是相同或相近地,而更多的是不同的时候,毫无疑问,这时的文化必然是多元的。因而可以说,不同民族的存在,民族的文化渊源不同,也就必然产生出不同的多元文化。”②

二、音乐文化与音乐教育

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及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作为音乐文化大家庭中的音乐教育,从它产生起就伴随着音乐文化,以文化的特性、文化的身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规律存在的。音乐文化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音乐文化是指人类后天获得的,与一切音乐活动相关联,并为一定社会群体所共有的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的事物;狭义的音乐文化指人类后天习得的并为一定群体所共有的音乐观念和音乐活动行为,一般指广义音乐文化中的精神层面。“音乐教育”概念同样有广义与狭义的解释:“广义的音乐教育是指一种无意识的教育行为,它是与人类的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的,可以说,广义的音乐教育自音乐诞生之日起就已经产生;狭义的音乐教育则是指有组织、有目的的教育行为,一般指学校音乐教育,也包括现在的家庭音乐教育和有组织的社会音乐教育。”③可以看出,音乐文化与音乐教育有盘根错节的联系,尽管如此,音乐文化又不等同于音乐教育。音乐教育是音乐文化形成、发展的必要条件而非唯一条件。教育本身即是一种文化现象和文化的载体,而且还是传承、传播和发展文化的最主要和最有效的途径。可以这样说,没有一种文化不是通过教育(广义与狭义的)传承下来和传播出去的。尤其是学校教育,它是传播文化的基地和专门场所,以其自身的一套系统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一种文化形态一旦进入教育系统,就会以教育自身的规律将其整理、归纳、重组并将其系统化和体系化,最终形成教材并通过授课的形式而实施。可见,若在学校教育中实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也必然采取上述途径,这是学校教育的特点所决定的。

三、多元文化与多元音乐教育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文化历来有一元论和多元论之别,但绝对的文化一元论是不存在的。不同民族的存在,民族的文化渊源不同,就必然产生出不同的多元文化。因此,我们说社会是由多元文化构成的。在文化的百花园里,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美,都有它存在的权利,因为它反映了不同人的需要。音乐文化属于文化的一种形态,既然文化是多元的,那么音乐必然也是多元的。如果音乐文化是多元的,那么从根本上讲音乐教育也应是多元的。在知识全球化背景下,由于人类学的“跨文化生存”和“再阐释”概念的提出,使我们走出了单一文化认识的限制,为解决文化身份认同危机带来契机。跨文化的和全球的视野促成对本土传统文化的深层挖掘和再认识,而身份的全球化成为个人在视野和知识上走向世界全球化的条件。不同文化之间的互为逾越、互相交流已成为当代文化交流的主流。④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理论的形成,标志着同化主义音乐教育理论已退居次要地位,西方音乐理论一统天下的格局出现裂变,多元文化主义和世界音乐教育已经提上了音乐教育的议事日程。在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的今天,音乐既被作为一种文化的普遍现象来看待,又被看成是一种普遍的语言来实现各国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正如美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论所主张的那样,那种视西方音乐优于其他民族音乐的思想是过时的狭隘陈旧的观点,多元化的世界民族音乐自然成为音乐教育界所关注的焦点。

音乐文化作为文化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中最活跃和最具特色的文化现象,是最能代表一个民族本质和文化特征的独特形式。尽管传承音乐文化可能有多种形式,但我们应该注意到,有意识、有目的的音乐教育活动,传授的是音乐文化中最重要的传统、经验、技能,它使受教育者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获得系统知识。音乐教育活动提供了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途径,其优势在于它向人们传递的内容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这些内容构成了音乐文化的基本内核,使后人对前人所创造的音乐文化具有高度适应性,因而保存了音乐文化传统的系统性,保证了具有民族音乐风格特征的不同音乐文化得以在延续和传承中保持民族音乐风格特征的相对稳定性。因此,音乐教育作为音乐文化得以再生与繁衍不可或缺的工具,成为社会为音乐文化的传递和发展所提供的手段。音乐教育对音乐文化的保存和维持是通过选择、整理和传递音乐文化来实现的。音乐教育所选择和整理的音乐文化要素,即音乐教育中的传授内容,亦是人类音乐文化宝库中最重要、最可信的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一个民族音乐文化的风格、特征和精神内涵,是人类音乐文化宝库中的精华。因此,音乐教育所具有的传承功能,使音乐文化得到继承和再生,音乐教育本身也成为音乐文化存在的本身。

音乐教育本身就是音乐文化的传承,但传承必须要有意识和行为来保证。如果没有音乐文化主体意识的判断和确认,没有文化体验的自觉行为意识,传承也将无从谈起。音乐文化的传承指“特定文化主体特定心理体验在特定社会行为及其符号系统作用下的延续与累积。”⑤在多元音乐文化传承的过程中,我们还必须面对造成文化变异或演变的两种因素,即文化主体在文化体验过程中的认同意识因素和客观的环境变化因素。在音乐文化传承中,文化主体的意识是核心,文化“认同”的结果,从根本上不能脱离文化主体特质的文化属性。从民族文化学和民族音乐学的观点看,任何文化包括音乐文化首先是属于民族的。如同一个人一样,任何人都属于一个民族,民族文化无不在其身上打上文化的烙印,这种烙印就是一个人的“文化身份证”。传统文化的演变与发展,既是文化主体以深层的文化体验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创造过程,同时也是对一个民族文化深层之意识、行为、形态的探索过程。音乐教育一是要挖掘保护和培养传统音乐文化形态与行为,二是确立和体悟传统音乐文化之主体意识,这样才能构成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的整体运作过程。

四、多元文化语境中的音乐文化传承

回顾近百年来的中国音乐发展历史,我们最大的缺失就是失去了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自信,丢掉了自己的伟大传统,从而导致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自我失落。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至今未取得应有的地位,不能不归结于此。究其原因在于我们从来没有把民族音乐文化传统的传承、传播作为音乐教育的基点,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长期处于从属地位。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必须明确强调民族音乐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应占据的主体地位,把确立音乐文化主体意识作为音乐教育的最终结果加以强调。其次,提倡并关注“文化中的传承”,以及“传承中的文化”,使传承者不仅能准确地掌握音乐的本体,体悟其生成的文化背景以及该音乐在文化整体中的位置和作用,同时又能使传承者重视对该音乐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的发掘、阐释和传授,使他们时刻关注该音乐中的文化,着力于该音乐的文化根基、文化渊源、文化位置、文化内涵,以及文化审美心理的挖掘、理解和表现。第三,要重视音乐文化行为体验的培养。音乐文化的主体意识往往要通过一定的文化行为体验后才能准确感受和把握,文化行为体验是对文化传统意识、观念、行为方式把握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因为行为层面往往是文化意识反映的直接表现,音乐教育必须依照文化行为的事项,使受教育者以自身的行为体验感受文化意识的特殊存在。

当前,寻求本土文化资源已成为世界各国、各民族谋求生存,促进发展的基本国策,民族音乐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也被提到了作为本土文化资源的高度而得到了应有的重视。突尼斯、日本、美国、俄罗斯等国家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再次验证,尊重本民族音乐文化对于一个国家的兴衰和发展意义尤为深远。明天不属于不能保护自己文化传统的民族,因为,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丧失,就意味着这个民族的灭亡。而一个民族没有了音乐文化的根底,所谓“发展”“振兴”则只能是一句空话。面对世界多元文化教育潮流,作为我们这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和独特音乐文化传统的东方大国来说,无疑要以全球化的音乐文化视野高屋建瓴地审视这一新的音乐教育理念,吸取一切外来音乐教育思想的合理内核,逐步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并与国际潮流同步的音乐教育体系。通过母语音乐文化教育,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光大,使之能够进入世界民族艺术之林,取得它所应当占有的地位,这不仅是全国各族人民的迫切愿望,也是发展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之必须,同时也符合世界音乐文化多元发展的时代潮流。

教育与文化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教育对文化建设与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和作用。教育既是文化的主体,更是一种传播文化的客体,在学校教育中更是一种递传文化的手段和形式。因此,我们应不断挖掘音乐教育的功能,坚持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让以中国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在实践中得到新的发展。

[注释]

①②庞扑.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44,149.

③吴跃跃.音乐教育协同理论与素质培养[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43.

④管建华.全球殖民时代与后殖民文化批评时代中西音乐文化交流的定位[J].中国音乐,2002(2):17.

9.流行音乐文化 篇九

现如今,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论文该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流行音乐教学研究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流行音乐教学研究论文1

摘要:

在现代社会中,多元文化已经成为一种社会趋势,社会本身就容纳了各种文化的因素,音乐从出现之后就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文化背景孕育出不同的音乐风格,多元文化的交融使得文化因素的理解和传承面临一定的困境。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音乐教育是近年来不断受到关注的课题,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对于同样音乐的感受、审美是不同的,多元文化能够帮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感受音乐带给我们的感悟。由于目前我们将音乐基础教育中的重点放在审美上,因此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音乐审美教育应该具有与以往教育完全不同的理念。本文尝试从音乐审美教育的起源、多元音乐审美教育的发展脉络、心理学和语境质疑等角度对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的音乐审美教育进行论述,有针对性的提出适应时代潮流的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的音乐审美教育措施,以期对于当下的音乐审美教育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审美;定势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地球村”已经逐渐被人们接受,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更为密切,每一种文化都积极投入到世界交流的潮流中,多元化社会已经初现端倪。通讯技术的发展以及国际交流的增加,使得地区之间的空间距离逐渐拉近,文化交流与融合成为一种趋势。音乐作为一种世界性语言,在文化交流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促进了文化之间的交流,可以被各种肤色的人无障碍的理解和接受,但仍然会带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色彩,因此,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的音乐审美教育应结合文化特色进行开展,这对文化本身的传承和创新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音乐教育的目的应该着眼于对世界各种主流文化音乐主体间的交流和理解,取各家之长来丰盈我们的内心世界,充实我们的灵魂,带动我们民族自身音乐的创新。国内目前的基础音乐审美教育,也正是应对这种趋势的主要方式,因此,我们需要对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的音乐审美教育进行深入探究。

一、音乐审美教育的起源

音乐的历史非常久远,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每个民族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音乐特殊,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也会有不同的音乐感受,音乐是一个时代的灵魂,而音乐审美教育则是在20世纪才逐渐被人们重视,并得到迅速发展。音乐审美教育的概念较早是由伦纳德迈耶在其论著《音乐的情感与意义》中提出的,该理论提出之后引起很多教育专家的关注。随后,贝内特雷默对此理论进行深入探讨并将这套理论付诸实践。雷默对美国的音乐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对美国现代音乐审美教育起着奠基作用,同时,雷默还多次来华进行访问交流,对中国的音乐审美教育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现代音乐审美教育的发展。[1]雷默对于音乐教育有其独特的见解,在其代表作《音乐教育的哲学》中,他指出,音乐教育具有与音乐不同的性质和价值,教育的关注点应该在音乐的性质和价值上,因此,音乐审美教育应当更关注艺术的艺术功能或表现功能。”[2]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到,雷默对于音乐教育有特殊的见解,他所提倡的音乐审美教育是基于艺术本身开展的,更多的关注音乐情感教育,突出为艺术而艺术的自律教学观念,这可以看做是音乐审美教育的正式起源和理论根基。

二、世界音乐教育中的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

1、多元文化教育的提出

“多元文化”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文化本身具有发展创新的能力,各种文化的交融是社会发展的比如趋势。多元文化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学家杜威提出的。杜威提出该观点是建立在文化交融的基础上的,杜威认为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对教育产生很大的影响,学生应该并且必须接触不同的文化信仰、价值观,形成多元化的观念。这一概念得到了深远的发展,对现代教育理念产生很大影响。同时,在音乐教育领域,“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也成为一种主流说法,它涉及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呈现世界范围内优秀的音乐文化,突出音乐本身所带有的民族文化特征上。这一点符合当今社会对于民族文化的保护,并以开放的心态迎接外来文化。毫无疑问,在多元化社会中,这种观念势必会成为新音乐教育的主流。

2、多元文化教育观念在我国音乐审美教育的发展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再发全球引起教育革命,同样对我国的音乐教育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们对于外来文化持更为开放的态度,积极参与世界文化交流中去,多元化成为一种趋势。近年来,国内对多元化教育的深入研究渗透到音乐教育中,部分高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社会需求开设不同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这使得多元文化音乐审美教育在我国蓬勃发展。另外,中小学的音乐审美教育也适当渗透多元文化教育背景,在《新课标》中对音乐教材进行适当增编,希望能帮助学生树立多元文化音乐鉴赏思维。

3、世界多元文化音乐与现今我国音乐审美教育的现状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这种文化特色孕育出与众不同的音乐特色,进而演化成民族精神的一部分。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本民族的文化相结合,对塑造本民族的特性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民族特质决定了民族文化,民族文化影响着民族音乐的发展。著名音乐家王耀华先生认为文化决定音乐风格,文化背景影响着人们的音乐审美,世界上诸多国家有不同的音乐风格,但文化背景类似的地方可以归结到一起,因此可以将世界民族音乐划分为九大区域。这九大区域实际上代表了九种不同风格的音乐,九种文化特征,每种音乐都有其独特的音乐样式。这些风格的音乐与我们传统接触到的音乐有很大的差异,而没有这种文化素养或文件背景的情况下,很难把握这些音乐带给人的感受。如何融合这种差异,真正实现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音乐审美教育,如何帮助学生获得这种文化下的审美体验,体会文化音乐的美,是现在实行多元文化音乐审美教育的难题和关键所在。

三、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审美的尴尬

审美是一种心理感受,因此,我们可以借用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帮助我们分析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审美教育的困境。一般而言,普通人的音乐审美是一种文化定势,是指“准备好以某种特定的方式对某刺激进行知觉或反应。”这种心理定势使我们在面对完全不同于我们的文化背景时会产生完全不同的心理感受和审美经验,心理定势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们的`判断和感受,容易对某些事物产生“刻板印象”。心理定势像一把双刃剑,在一定程度上有可能加强感知的质量和问题解决的速度,同样也可能抑制或破坏你的心理活动的质量,使你陷入心理困境。从理论是看,目前使用的音乐教育理念一般是着重于教材的选择、教学的组织以及练习、评价等各个方面,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适用于某一文化的审美心理定势,从而帮助其独立进行音乐审美体验、判断音乐的优劣与价值。这在音乐学习上无可厚非,但这种审美心理定势一旦形成,对于多元文化会产生懒惰心理,会影响我们对音乐的接受程度。从心理认知的角度来看,人们对于符合审美习惯的音乐表现形式很容易产生认同感,这种认同感是带有文化属性的,能够自动拒绝不符合自己认知习惯的音乐。“任何知识都存在于一定的空间、时间、理论范式、价值体系、语言符号等文化因素中;任何知识的意义也不仅是由其本身的称述来表达;离开了特定的境域,既不存在任何知识,也不存在任何的认识主体和认识行为。”

四、实施对策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能够认识到由于长久的一元文化背景所造成的定向思维使得现在开展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的音乐审美教育存在很大的阻碍,即学习者本身的文化观念和心理定势对于理解多元文化背景中的音乐感受产生一定的困扰。不过音乐审美教育不需要完全改变一种文化习惯,而是应该突出音乐本身带给人的感受。因为不管是音乐的文化情景所蕴含的文化精神难以理解,还是学生的刻板印象等原因导致个人难以进入特定文化所富有的音乐审美环境之中,多元文化教育对于学生的发展都是有帮助的,都能够帮助学生拓展思维,丰富情感。那么如何认识这一问题呢?首先,我们可以依据著名音乐教育家叶朗主编的《现代美学体系》一书中对于审美教育的分析,即审美教育不应仅仅关注即时效果,而应该关注长期的改变。学生在不同的年龄段接受音乐审美教育的目的不是接受多元文化音乐,而是通过多元音乐教育塑造学生对于多元的认同和欣赏。青少年时期是难以形成正确的审美标准的,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音乐审美教育能够帮助他们对音乐风格、表现性等审美特性的直觉敏感性,从而逐渐形成自己的审美观。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强调多元文化的音乐审美教育,鼓励学生多学习多接触不同风格不同文化的音乐对于实现学生多元化思维、创造性理解是有帮助的。其次,多元文化背景下音乐审美教育的实施途径能够帮助我们了解音乐对于个人成长的价值。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应该看到,“音乐”本身是由音乐各要素构成,其本质是相同的,是人类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不同风格不同民族的音乐只不过是不同文化音乐之间对于各种音乐要素的运用不同而已。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音乐审美教育本身是一个新事物,是我们进行音乐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审美教育是音乐教育的终极目标之一。教育本身的目的并非知识性的,而更多的在于人的塑造。多元文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截然不同的窗口,让我们认识更多是事物,抓住文化的本质,关注每一个个体在欣赏任何一种文化背景下的音乐时都能获得审美体验,同时尊重个体的音乐体验和音乐感知,是我们进行音乐教育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刘沛.音乐教育哲学观点的历史演进——兼论多维度音乐课程价值及逻辑起点[J].中国音乐,2004.[2]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M].熊蕾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3][美]TMVOLK.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及其基本概念[J].田林译.音乐教育,2001.[4]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流行音乐教学研究论文2

摘要:时代的多元性为文化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伴随着新时期的百花齐放,文化教育又有了一种新的内涵:为学生塑造一种积极向上的人格力量和生命意义。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流行音乐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传承传统文化教育的精髓,又要顺应多元文化教育的趋势,推陈出新。文章简析了多元文化教育背景对流行音乐教学的影响,并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指出了在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流行音乐教学的几点可行性举措。

关键词:多元文化;流行音乐;教学举措

著名作家梁晓声曾有言:文化是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是无须提醒的自觉,是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是为别人着想的善良。这四句言简意赅的语言准确地道出了文化的精妙、高深之处,哪怕是在当今多元文化教育下仍具有现时意义。可见文化的多元性为教育领域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对于流行音乐教学来讲,无疑是一剂强行针与核动力。流行音乐起源于美国,作为一种特殊的音乐形式,在教学中且在不回避其他市场属性的前提下,要尽可能地提高它的艺术性,以实现教者有其法,学者得其道,让学生在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尽享流行音乐的艺术熏陶。

一、多元文化教育背景对流行音乐教学的影响

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就音乐来讲,我国的民族音乐也具有深厚的底蕴,经过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地淬炼积淀,成为我国文化瑰宝中的一部分。然而教育要具有包容性与开放性,随着改革开放政策和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世界各国间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日益密切,多元文化教育背景的形成也是情理之中。流行音乐教学在这样的背景下获得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天地,逐渐转变了传统教学理念,教学资源日益丰富,为顺应现代流行音乐教学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但是多元文化也是一把双刃剑,虽多为积极、昂扬的正气之声,但也不乏污浊之气。加之接受流行音乐教育的学生多为行为意识尚未成熟,极易受不良文化信息侵染的青少年群体,所以在教学中,学校与老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并给予适时的干预和指导,从而能够让学生趋利避害,同时选择真正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多元文化资源帮助学生完成流行音乐的课程学习。

二、在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流行音乐教学的新举措

1.创新教学模式

传统的文化教育背景较为单一、保守,致使流行音乐教学模式的改革也一度陷入困境。在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就是要弥补传统流行音乐教学的不足之处,让音乐教育能够海纳百川,博采众长,通过整合教学资源,不断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享受到流行音乐的艺术魅力与乐趣。流行音乐教学模式的创新可以通过引入游戏机制、应用多媒体技术等手段来实现,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师从自然。音乐教学是一种美育教育,流行音乐更是作为一种时尚元素具有前瞻性和导向性,传统的教学模式实难把流行音乐的灵魂展现得淋漓尽致,这就需要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来加以实现。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也包括流行音乐文化,这种文化形式更贴近于生活,所以很多流行歌曲能够广为流传,经久不衰。流行音乐教学在创新教学模式过程中要抓住流行音乐的特点,结合新课程改革的新要求,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受益者。广西南宁市宾阳县某中学在进行流行音乐教学模式创新的过程中,通过与兄弟院校强强联手,开展教学研讨、流行歌曲演唱竞赛等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2.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音乐教育者本身也是音乐爱好者,如何把自己对音乐的感受传递给学生,让学生通过一堂堂轻松愉悦的音乐课感受音乐的魅力,让学生学有所成,乐在其中,是每个音乐教育者需要思考的问题。在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流行音乐教学的目标不仅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流行音乐学科的专业知识、理论和演唱技巧,同时还要熟悉流行音乐学科的发展历程、舞蹈、戏剧及相关知识等艺术门类,这些知识的涉及都会为流行音乐学科系统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是我们一般流行音乐教学模式的深层次延伸。所以仅依靠学校和老师的教学是不够的,还需要学生具备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日常的生活与学习中,学生要依据音乐课堂的基本理念,主动搜集、学习相关的学科知识,丰富课程资源,关注流行音乐群体,了解世界著名流行音乐体系,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体现多样教学手段,实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河南省辉县某中学在流行音乐教学中积极落实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依托多元文化教育背景,在教学中以班级为单位成立流行音乐学习小组,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值得学习与借鉴。总之,在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流行音乐教学要摒弃陈腐不堪的观念谱例,选择国内外著名流行音乐代表人物的经典谱例,从乐句的构成,和声与旋律的关系,音型与音乐语境语义等方面由理论到实践进行系统分析。可见当前流行音乐教学要利用多元文化教育背景的有利条件,扬长避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音乐教学情境与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建立其音乐表现的自信心,让学生真正领会到音乐的真谛,做一名具有一定音乐素养水平的流行音乐学者与传承者。

参考文献:

[1]张黎红.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研究——问题与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2012

[2]张羽.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音乐教师态度与师资培训[D].西北师范大学,2007

[3]田梅荣.流行音乐与中学音乐教学[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6

上一篇:企业文化体系的理解与构建下一篇:生命的颜色小学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