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毕业设计论文(共10篇)
1.心理学毕业设计论文 篇一
设计心理学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摘 要:在信息多元化的当今社会,平面设计已不是昔日的以强烈震撼的视觉画面吸引观众的视线,而是将目光投向研究消费者的心理,通过成功的捕捉消费者的思想和感情,从设计心理学的知识入手,来准确的分析人的思想和情感,并在平面设计中加以应用,将设计学、美学、心理学完美的统一起来。本文就是将设计心理学这一理论,适时地引入到平面设计当中,不断的探索不断的完善,使平面设计越来越符合人类的心理学特征,有利于平面设计的发展。
关键词:设计心理学、平面设计、结合、应用、关系
1.简述平面设计与设计心理学
设计一词来源于日文里以汉字翻译“design”这个字而成。日文在翻译“design”这个字时除了“ 设计〞这个词以外,也曾用“意匠”、“图案”、“构成”、“造形”等等汉字所组成的词来表示“ design”。
平面设计是将设计者的思想以图片、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可以将不同的基本图形、文字,按照一定的顺序和规则在平面上组合成图形。也可以用手绘的方式进行艺术创作,它主要在二度空间范围之内以外部线条划分图与地之间的界限,描绘事物的形象。而平面设计所表现的立体空间感,并非实在的三度空间,而仅仅是图形对人的视觉引导作用形成的幻觉空间。
平面设计具有艺术性和专业性,需要用视觉元素来传播你的想法和信息,用文字和图片把思想传播给受众,让人们通过这些视觉元素了解你的意图,这才是我们设计的定义。一个设计作品的生存底线,应该看他是否具有震撼力、艺术的感染力,是否顺利地传递出背后所要传达的信息,事实上它更多的有点象人际关系理论学,依靠自身人格的魅力来征服对象,并成功地再现出人的思想和感情。你的设计代表着消费者的需求,消费者需要你的智慧和诚意去打动他们,你实际上是一个“出卖”情感的人,平面设计是一种与特定目的有着密切联系的艺术。
一个好的设计师,不仅要有独特的思维及深厚的美学功底以外,更要有创新精神,除了要掌握好专业知识外,还要不断的吸收和学习其它学科的知识,包括心理学、甚至哲学的知
识。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挑战自我,战胜自我,只有这样才能为客户提供满意的产品,才能创作出具有艺术性、具有丰富内涵的设计作品。
设计是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的结合体,是商业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在商业社会中需要艺术设计与创作理想的平衡,需要客观的理解与克制,需要借设计者的作品去反映客户内心真实的想法。
设计与美术不同,因为设计即要有美感又要具有实用性、设计要因人而宜、以人为本。设计永远没有完成的概念,只能不断的创新、不断的完善。设计的关键是在构思的过程中要确立主体,赋予作品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风格,运用各种设计元素,进行有机艺术组合,使作品能够达到个性化、专业化,达到与众不同的效果,引起人们心灵的震撼。只有通过不断的内在修炼,不断的丰富阅历和人生的经验,才能做出精品,极品和神品,打动别人,对与设计师来说这是一种挑战。设计要让人感动,材质造型要让人感动,图形创意要让人感动,结构组合要让人感动,色彩品位要让人感动。
设计心理学起源于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唐纳德·A·诺曼,他在《设计心理学》书中写到“设计实际是一个交流过程,设计人员必须深入了解其交流对象”设计是一门十分典型的与许多其他学科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无论是为谁创作,从设计师的角度来看,都要考虑到消费者的想法,他是在设计时要研究消费者的心理,从消费者的角度思考与其产生共鸣,共同达到视觉和心灵的愉悦。
设计心理学是设计学科和心理学科交叉出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是设计师应该掌握的一门专业,它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把人们的心理特征,通过艺术形式作用于设计的一门学科。它研究人们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思维、想象和语言等),通过这些设计人们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反过来这种心理反应同时又作用于设计上,起到使设计更能给人们带来满足感,最终提高消费者满意度。
设计心理学,是以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手段,研究设计艺术领域中设计目标的心理因素,解决设计艺术领域中“人”的因素,其研究对象,不仅仅是消费者,还应该包括设计师本人。消费者和设计师都是具有主观思维和客观意识的个体,都有不同的爱好,这一心理决定和影响了设计。设计产品的丰富内涵只有符合消费者的心理,才可获得消费者的认同,才能取得良好的市场效应;而设计师在创作中必然受其专业知识和艺术修养的影响,即使在同样的限
制条件下也会产生不同的作品,使设计结果也天壤之别。
目前设计心理学的重点研究对象:平面设计与心理学、设计与文化心理、设计与感知、设计与受众心理、设计与创意、设计与人机工程应用、设计与隐含的各种心理等。
2.平面设计与设计心理学结合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设计心理学的自身发展和市场消费者的需求为设计心理学和平面设计的结合提供了可能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平面设计是一个艰难的创作设计过程,与其它类的创作如纯艺术领域类的创作有很大的区别,随着设计的不断向前深入发展,设计师越来越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想法随心所欲的自由创作,而是要考虑到消费者思想和心理特征,通过对人的感知进行创作。
2.在平面设计的发展历史中,更多的人越来越认识到它对商品市场的重大作用,很多企业为了迎合大众的心理,极力推广和应用平面设计以谋取更多的利润,但却没有与其相适应的设计理论来支撑,这种状况反映到设计心理学的研究中,势必造成设计心理学的一些混乱,因此需理清其思路,找到共同发展的方向。
3.平面设计学科边缘性的特点,决定了它和设计心理学相互交叉形成一门新的学科,我们无法剪断它们之错综复杂的关系,只能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并且对设计创作的作品提供参考方法。因此平面设计和心理设计的结合是可行的。
从人对事物需求的来看,平面设计和设计心理学的结合是必然的。设计是根据人类的需求而创作的,现代的设计越来越以人为本,设计者和消费者的关系不再是主动和被动的关系,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密切,由此引发了设计和消费者共同完成的设计应运而生,因此人在设计中起决定因素。
从人对事物的审美观来看,平面设计和设计心理学结合是必然的。审美是人的一种感情,一种本能,是客观存在的,正是基于这种原因设计师在进行设计创作时,要充分的考虑人的各种心理,与人产生达到共鸣的目的。
综上所述,设计心理学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是可能的,也是必然的,要使设计的产品达到最到境界,就需要对心理学深入地进行纵向和横向研究。
3.设计心理学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平面设计的诸多要素,不仅是产生美的感觉,更重要的是传达一种理念和一种情感,但
是杂乱无序的使用设计要素将无法传递要表达的信息和思想,因此需要根据消费者的理念和内涵,有目地的选择设计元素,进行适当的影像处理及版面安排,构成一个完整的视觉影象。平面设计师要做的就是利用各种设计元素将消费者潜在的心智完美的表达出来,并带给消费者心理满足和精神享受,因此将设计学、美学、心理学完美的结合,将会创造出震惊世界的作品。
例如:在平面设计中色彩是主要的构成元素之一,在心理学上色彩对人的生理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它不仅能迅速的吸引人的视线,而且还是表达情意的重要手段,心理学家对颜色与人的心理健康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在一般情况下,红色表示快乐、热情,使人心理活动活跃;黄色表示快乐、明亮,使人充满喜悦之情;绿色可以缓和人的紧张心理活动;蓝色给人以安静、凉爽、舒适并可抑制人过于兴奋的情绪;灰色使人感到郁闷、空虚;黑色使人感到庄严、沮丧和悲哀;白色使人有素雅、纯洁、轻快之感。颜色可使人绝望,也可使人重新获得生活的勇气,所以色彩可以影响人的心理感受,反映人的喜、怒、哀、乐。设计师对不同色彩的选择,传达着不同的色彩语言,告诉你不同的故事,释放着不同的情感,从而创造不同的意境。在设计中,设计师可以用对人的心理产生作用的色彩,有机的组合,展现到自己的作品中,来反映不同的主题。例如:为传达喜悦、吉庆、热情、兴奋等信息,设计师可选择红、黄等暖色系。红色在一些商业性的广告中运用较为广泛,它鲜艳、醒目让人联想到火焰、太阳等,给人胜利者的感觉。
因此,设计师在进行艺术创作时,不能单纯的追求画面效果,而是从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入手,准确地找到消费者的心理定向,并融入到自己的设计作品中。如果一件设计作品不能打动消费者的心理,不能与消费者产生共鸣,即使它再独特、再新颖、再引人注目,仍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优秀的设计作品不仅需要有与众不同的创意、高雅浪漫的艺术气氛、强烈震撼的视觉效果,更主要的是要准确地反映出消费者的心理,达到设计和心灵二者完美结合的最高境界。
4.设计心理学与平面设计的关系
平面设计是设计心理学的体现,要想使设计更加贴近生活,更加引人入胜,就要运用心理学的知识。设计师必须要掌握设计心理学,将抽象的逻辑思维转化成图象、文字、声音,并运用自己的审美观点和专业的理论知识,才能创造出富有新意的作品。
例如:在产品的包装设计中,包装设计的心理策略是非常逻辑化的促销手段,它不仅能让消费者在视觉上才产生购买的欲望,更能从心理上捕捉消费者的兴奋点。好的包装设计能够提升产品的价值,增加产品的销售量;好的包装设计是要满足消费者的审美观点,要体现丰富的文化内涵,树立品牌效应。顾客购物时都求实求方便,象透明或开窗式包装的食品可以方便挑选;;提手式设计包装便于携带;组合式包装礼品可以方便使用等等,可见求方便是所有人的消费心理。求实心理也就是必须有实存的价值.,中老年人最讲究实在,象现在一些五花八门的健康滋补品,虽然包装华丽,却普遍是“形式大于内容”,过度的包装这些产品,即使吸到偶尔有人购买,但也难以求得消费者的忠诚,缺乏长远的发展动力。因此包装的设计也需要了解消费者的心理。
总结
设计心理学在设计平面中的应用,是商品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如果设计创作的产品悖理了人类的心理,那么这个作品,即使感观上再吸引人,再漂亮也只是缺乏生命力没有灵魂的作品,也触动不了人的消费心理。所以平面设计亟待解决的就是心理学研究的范畴问题,使其在科学设计的心理学指导下,将感性思维变得更理性化,更贴近人的思想,为平面设计找到更好的理论支撑。
设计心理学对平面设计的指导,就是以人对图形的视觉和知觉的理论基础,来研究人的生理和心理活动,通过对消费人群的心理分析,使消费者对自已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能帮助消费者更好地接受设计的作品,从这个角度上来看,设计心理学的普及是很有必要的。
总之,设计心理学在设计平面上的应用,将会对平面设计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这对平面设计的发展有着理念性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唐纳德·A诺曼.梅琼译.设计心理学[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02):46-58
[2]李彬彬.设计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05):156-210
[3]柳沙.设计艺术心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214-233
[4]艾莉丝·特姆罗编著.初枢昊译.平面设计为什么?[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09):458-463
[5]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第九版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12):234-251
[6]门小勇.平面设计史[M].2004第一版.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2011,(01):420-440
[7]贾尔斯·卡尔弗.什么是包装设计[M].2006第一版.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07),469-472
[8]顾文钧.顾客消费心理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09),510-523
[9]曹新渝.包装设计与消费心理的研究[M].商场现代化,2008.,(05):657-677
2.心理学毕业设计论文 篇二
产品设计是一项有目的的创造性的活动, 具有实用性与审美性双重属性。设计的东西, 既是为满足一定的实际需要而产生的, 同时也是成为了审美的对象, 审美的结果则影响用户做出的决策、使用、评价产品的全部过程。设计作品不论在购买前的鉴赏和选择或购买后的使用过程中都能引起人们的各种情感的体验——美学中称为“美感”, 美感包括一切情感的体验。当产品在最基本的实用性目的实现之后, 人们更多地是将它视为诱发情感体验、进行审美的对象。
产品是具有一使用功能的。任何产品都是一个由各种材料以一定的结构和形式组合起来的具有相应功能的系统。因此, 材料、结构、形式和功能是产品不可缺少的基本属性 , 由于产品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人服务的, 因此在当代设计实践中来越关注人心理因素, 从使用心里上分析, 产品设计是为人们提供方便的, 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的需求的。为了设计出更好的满足人们需求的产品, 设计师会运用各种大胆的想象心理, 结合知识与时间对头脑中已经有的表象加工, 构成新的形象。这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现实的反映形式。瓦特由水蒸气掀动壶盖而想到蒸汽推动活塞在气缸中反复运动, 发明蒸汽机。设计者正是靠这样的想象, 开发新的产品与设计。例如, 在产品设计中利用仿生来进行的设计, 大胆趣味性十足。设计师利用了海上轮船的行驶, 会冒出白烟, 而锅里的东西煮开了以后会产生水蒸气, 这两者结合在一起, 设计出了一个趣味性十足的蒸汽锅盖, 比较好玩, 而且使用起来也方便。设计师利用想象进行了设计, 可以看出设计中的想象心理在产品设计中的重要性。
其次是产品设计中流露出的情感性的心理感受, 这一心理活动抓住了消费者对产品的色彩与肌理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 例如色彩的冷暖变化感、肌理的华丽与朴素等都能引起使用者心理上或愉悦或兴奋的变化, 这是通过使用者对产品的联想心理实现的。这与功能性的感受不同 , 在产品设计中情感性的心理感受要更复杂得多 , 它是因人而异的 , 受消费者的情感阅历、年龄、生活等变化的影响。例如, 就色彩心理而言 , 不同的时代社会的人、因政治、物质、财富、生活方式而造就的社会心理, 决定了当时人的色彩心理;不同民族、宗教信仰的人 , 因其气质、兴趣等因素在对色彩的喜好上也不近相同;此外人的经历、情绪及场合的不同形成不同的色彩心理联想。这种心理联想可以使色彩物化、情感化。
最后, 由产品引发的审美心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产品设计与心理学结合的研究方向, 审美性是指产品外在的美观, 这是产品通过整体设计所体现出的全部美感的综合, 是广义上的“美”。在一个产品中, 产品所呈现出的存在形态是先于功能而作用到视觉上的 , 它是直接引起了使用者心理变化的重要因素。一个产品的设计, 如果能够创作出具有符合人们审美的形态, 那么这件产品就可以通过视觉便引发出人们对它的美感, 进而产生愉悦的心情, 甚至是转化为购买它的动因, 可见审美心理在产品设计中的重要性。所以在产品设计中要充分满足人们对“美”的审美需求心理 , 运用美的形式法则 , 创造出具有美好审美功能的产品设计。例如以饮水机为例, 在现代市场上饮水机的品牌可谓琳琅满目, 有美的、雅戈尔、司迈特、安吉尔、华士达、汇力等, 而这些饮水机又因为使用者的不同需求又产生了很多各种各样的机型, 那么设计师如何才能让自己的设计的饮水机脱颖而出呢?这就需要先对消费者购买饮水机的心理需求进行研究, 这是产品设计中需要考虑的首位因素。不光要在使用功能上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还要在审美上创造出更加符合人们审美的产品, 因此, 在满足产品设计的使用功能的前提下, 必须进一步体现出产品鲜明的个性特性和简洁明了的“美”的形象, 从而才能吸引消费者的眼球, 才能让消费者记忆深刻。从心理学研究分析, 一件产品设计要想引起消费者的注意或理解, 是指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就需要由人眼, 耳等感官器官共同作用与产品中所产生的心理是分不开的。在产品的造型形态、色彩等方面, 对使用者产生的心理变化来说, 都是由“美”的形态所刺激激发的, 而这些刺激必须具备符合消费者的审美要求, 从而才能使产品引起人们的注意。这也是符合产品设计心理学的。
产品设计归根到底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的需求, 在产品设计中运用设计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能够更好地帮助设计师拓宽创造性思维, 激发设计师的创作灵感, 使产品设计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更加的符合人们的使用心理, 这就需要设计师将心理学与产品设计进行深入的结合, 总之, 产品设计要想取得成功, 对设计师而言就需要深入地研究使用者的心理, 了解、掌握影响消费者心理变化的相关因素, 要善于将设计心理学与产品设计进行合理的结合。
参考文献
[1] (美) 唐纳德.A.诺曼 (Donald.A.Norman) , 梅琼译.设计心理学[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3.
3.设计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篇三
(郑州轻工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河南郑州 450002)
设计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The application of design psychology in interior environment design
□曹瑞林,郭平平
(郑州轻工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河南郑州 450002)
人们对于室内空间的使用在心理上有距离感、私密性和安全感的要求。因此,在进行室内空间环境设计时,可以通过室内空间布局设计、室内物理环境设计、室内环境氛围设计等来调节拥挤感与人的情绪,调整人的心理感受,使室内环境更人性、更宜居。
设计心理学;室内空间环境;距离感;私密性;安全感
应激理论认为,不同的环境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官刺激,从而带来相应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同理不同的室内空间也会给人以不同的感受。室内设计是根据建筑空间的使用性质和所处环境,从内部把握空间,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和艺术处理手法设计其形状和大小。室内设计的根本目的在于创造出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需求的空间环境,因此,室内设计应当以设计心理学为出发点,在注重室内空间使用功能的同时,充分考虑空间分布对使用者的心理影响。
一、室内环境的一般心理学效应
室内环境是影响人的心理活动的重要因素。人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在不同的室内环境中,人的心理与行为尽管存在个体之间的差异,但总体上仍然具有某些共性。
1.距离感
距离感是个人空间领域自我保护的尺度界定。不同的活动有其必需的生理和心理范围,人们总会根据彼此亲疏程度的不同来调整交往距离。例如,车厢内的拥挤程度冲破人的心理空间防线时,人们会设法转移注意力,尽量把视线放在某一角落或窗外的风景,以维持心理平衡。
距离感的尺度界定是室内设计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平面分区的位置和家具形制的大小都与人的心理活动密切相关,在每一个特定的室内场所,都有相应的空间距离感。不同家具位置的平面布局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如客厅中沙发的排列,“U”字型的布局有利于交谈,“一”字型的布局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沟通效果。
2.领域感和私密性
领域是指主体所占有并且可以控制的空间范围,其主要功能是为个人或某一群体提供可以控制的空间。这种空间可以是个人座位、一间房子,也可以是一片区域,可以有围墙等具体的边界,也可以是象征性的使人可以感知的空间范围。中国的传统建筑,小到四合院,大到紫禁城,无一不体现出强烈的领域感。领域实际上是对一个人归属感和自我意识的肯定,室内设计要充分考虑人的领域感和私密性对环境功能的需求,从而使人与环境达到最佳的互适状态。如果说领域性主要体现于空间范围,私密性则更多地涉及在相应空间范围内对声、光等的要求。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还会非常明显地观察到,先进入集体宿舍的人在挑选床位时总愿意挑选在房间尽端的床铺。同样的情况也常见于就餐者对餐桌位置的选择:人们总是不愿意选择近门处及人流频繁通过的座位,而餐厅中靠墙卡座的设置由于在室内空间中形成了更多的“尽端”,也就更符合散客就餐时“尽端趋向”的心理需求。
3.安全感
安全感是个人空间领域感的外延,这种空间依托的安全感是与生俱来的。在室内环境设计中,注重空间给人们带来的归宿感和安全感格外重要。从心理感受来说,人们对室内空间的需求并非越开阔越好,过于空旷的空间会让人产生孤独感。人们在大型室内空间中通常更愿意选择待在有所依托的物体附近。如在车站的候车厅或站台上,更多的人并不是停留在容易上车的地方,而是选择待在柱子周围,因为在柱子旁边让人感到有依托、有安全感,可以与人流通道保持适当的距离。
二、设计心理学在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1.室内空间距离设计对人际交往与舒适度的影响
人际交往中,人与人之间空间距离的远近、空间围合方式的不同,往往表明人际关系的不同。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具有一定的伸缩性,这取决于具体情境、交谈双方的关系、社会地位、文化背景等因素。室内交际环境可以分为互动场合和非互动场合两种。互动场合是指共处同一个空间时需要沟通交流的场合。例如办公空间室内设计,巧妙的空间布局可以对交谈的双方产生不同的心理影响:背对窗户的一方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对方的表情,从而在心理上占有一定的优势;用于座谈的办公室,需要营造的是较为紧密平等的空间氛围,并排斜坐或围坐可以保证一定程度的亲密性和私密性需求。非互动场合则是指共处同一个空间不需要交往的场合,例如接待大厅、展览馆、图书馆、咖啡厅等公共场所。在这些公共场所中,人的行为大体分为聚合和分离两种。为了适应人对空间距离的心理需求,在设计中就应该充分考虑这两种行为的特点,为人们提供长时间滞留或短时间停留的不同空间。如图 1(1)所示,在具有浪漫情调的咖啡厅的布局设计中,为满足人们希望长时间停留的空间需求,适当增大了围合空间之间的距离,有一些向心空间的设计。再如图 1(2)所示的快餐厅设计方案,出于希望人们短时间停留的目的,空间布局设计相对紧凑,以减小距离感,多一些离心空间。
图1 咖啡厅和快餐厅布局设计比较
按照人们对空间距离需求的心理对室内空间进行合理设计,可以引导和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使之形成稳定的行为模式。
拥挤给人一种不愉快的情感体验,长时间处于拥挤的环境中,人就会产生焦躁不安的心理。拥挤常常与空间布局不合理产生过大的人流量和噪音等相关,例如在车站、商场、闹市等人流量密集的场所,人们会感到嘈杂,丰富多彩的视觉信息让人应接不暇、注意力涣散,影响人们对知识、信息的获取。即使在公共空间中,人们同样需要私人领域来思考或者获取信息,保持自身的领域归属感,满足其对于私密性的需求。这就需要通过空间设计来调节拥挤感。室内设计对于拥挤感的调节一般通过以下几种途径:一是通过适当的陈设或环境布局来改善。如提高空间的照明度,在室内使用镜子,使用浅色调等。和谐的装饰风格和色彩可以使房间显得更加宽敞有序。二是进行一定的空间分隔。心理学研究认为,拥挤感的产生与人的私密性被侵犯有一定关系,通过空间分隔可以减少拥挤感,使人们“私密感被侵犯”的感觉趋于弱化。三是调节人流密度。对于人流密度大的地方,应该将空间设计得大一些,人流量小的地方,空间可以设计得相对小一些。就商场而言,过于拥挤的空间不仅影响消费者对商场的印象,而且影响消费者的满意度;可在卖场空间的中间位置设计醒目的商品展示台,既吸引顾客也形成了隐形的围合空间,从而分流通道上的人流量,减少整体空间的拥挤感。
2.室内物理环境与氛围设计对人的情绪的影响
室内物理环境主要是指室内声环境、光环境、热环境、色环境等。在相应空间范围内对声、光、热等物理环境的要求是人们对私密性需求的体现,是个人空间领域产生的心理限定。良好的室内物理环境可以对人的情绪产生积极影响。室内物理环境设计需要关注私密性,要有良好的隔声、适宜的光源和舒适的温度及通风环境。
噪声会引起人焦躁、反感等不良的情绪,在设计中应尽量选用吸声的装饰材料,考虑声环境的限制级别,保证人们处于相对安静、放松的环境。
室内空间的正常使用需要适宜的光环境,良好的光环境可以提高人们的舒适感,给使用者带来感官和心理上的愉悦。光环境的营造一般由自然采光和人工照明组成。人工照明一般分为整体照明和局部照明两种,主光源要配以点、线式照明,保证亮度分布均匀合理。亮度分布越均匀,视觉效果越好。
室内环境需要有适宜的温度和良好的通风,室内温度的突变容易让人产生身体的不适,因此应该保持室内各个空间温度的均衡。在保证自然通风的同时,还可以安装空调等作为调节室内热环境的补充手段。主要的房间不宜朝西,避免傍晚西晒强烈导致的室内温度过热和刺眼的眩光。
色环境应符合人一般的色彩心理感受规律。例如办公空间的环境色要利于采光,并且避免分散人的注意力,可大面积使用白色、乳白色、淡黄色等反射系数大且使人感觉安静的色调。而需要起到警示作用的部分,应该使用纯度较高、颜色鲜艳的焦点色。
室内氛围设计是指通过设计活动让空间中的主体产生不同的主观感受,是一种综合性特色体验活动。室内氛围设计要综合设计心理学中空间距离感的控制、主体对于领域感和私密性的要求以及空间安全感等因素,同时考虑各要素之间相互配合,以达到一种空间参与者与空间自身高度的互适状态。在此基础上再结合空间的使用性质赋予空间以美感,以营造不同的室内空间氛围。简而言之,室内空间环境设计传达给人的总体印象应当是欢快热烈的喜庆氛围、亲切随和的轻松氛围、深沉宁重的庄严氛围、高雅清新的文化艺术氛围等。
在室内设计中应根据不同的空间性质赋予其不同的空间氛围,具体取决于空间形状设计和室内陈设与布置。不同的空间形状可以产生不同的心理效应,不同的室内陈设可以烘托出不同的室内气氛、创造出不同的环境意境。居室内陈设的位置、陈设之间的距离和装饰品的数量是影响室内设计效果的三要素,如教堂中的陈设——高天花板、玻璃窗、绘画和雕塑、幽暗的灯光都能引起人们的敬畏感。除了这三个要素之外,陈设自身的设计风格也是特定氛围形成的重要因素,例如图 2中婚礼现场的陈设布局。
图2 婚礼现场陈设布局
好的室内环境氛围不仅能给人带来愉悦的身心感受,还能带来情感的满足;相反,不当的室内环境氛围则会影响人的情绪,造成心理上的不良反应。
三、结语
室内环境设计应符合人们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从人的心理特征来考虑和研究问题,了解人的心理和行为对室内空间设计的影响,科学地把握室内设计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创造出符合使用者需要的室内环境,这有利于使环境与人的行为之间达至平衡,从而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
[1] [丹麦 ]扬·盖尔.交往与空间 [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 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3] 柳沙.设计艺术心理学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 赵江洪.设计心理学 [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5] 陈露.建筑环境心理与人居设计[J].山西建筑,2008(5):82.
[6] 郑曙阳,张绮曼.室内设计资料集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7] 曹瑞林.室内设计 [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8] 徐磊青,杨公侠.环境心理学 [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9] 郑曙旸.室内设计思维与方法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作者已有相关成果 ]
[1] 曹瑞林.对当前室内设计若干问题的思考 [J].装饰,2003(6):31.
[2] 曹瑞林.当代环境艺术及审美特征 [J].美与时代,2003(7):30.
[相关主题文献 ]
[1] 刘存.视觉心理学在住宅室内设计中的应用浅谈[J].室内设计,2007(3):4.
[2] 刘慧琳,张珉.从“以人为本”谈环境心理学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美与时代,2009(7):21.
[本文创新点]从研究人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着手,探讨了人的心理和行为对室内环境设计的影响,指出如何科学把握室内设计中各要素之间的联系,针对人在不同室内空间中的需求进行设计。
J525
A
1009-3729(2011)02-0007-04
4.设计心理学总结 篇四
设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实验法、抽样调查法、投射法。
投射测验是一种人格测量的工具。这种测验时给被试者一组意义不清的刺激,让他加以解释。这种测验用的是迂回曲折的办法,受测者没有戒心,他内心的真实想法是在不知不觉中投射出来的,因而所测得结果比较真实。
设计心理学的学习意义(自行组织)消费者满意度的内容:理念满意、行为满意
创造性思维
概念:指有主动性和创见性的思维。主要形式:直觉思维、灵感思维 灵感思维:
灵感思维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突发性的创造性思维活动。特征:
1、突发性2偶然性
3、模糊性
4、专注性
创造性思维训练应处理的几种关系:
1、处理好独创性思维品质和其他思维品质的关系
2、处理好发散思维和符合思维的关系
3、处理好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的关系
4、处理好直觉思维、灵感思维和分析思维的关系
如何才能成为合格的设计师(设计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构建设计师的专业基本结构造型基础技能专业设计技能艺术与设计理论知识
2、设计师要勤于学习
3、设计师的基本素质敏感性智慧好奇心④创造力 设计师应具备的人格
1、积极的人生态度
2、持久力
3、智力、4、圆滑的态度
5、可信性
6、善解人意
7、想象力
个性心理特征具体体现(影响购买者的消费行为的因素):能力、性格、气质 能力是一个人能够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并直接地影响其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和注意力,以及听觉、运算、鉴别能力和组织能力等。
性格的概念:人对客观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倾向。它是人的个性中最重要、最显著的心理特征。
消费者满意度:指企业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最终表现与消费者期望、要求的温和程度的大小,相对应地有一系列不
同的满意程度。满意度=产品绩效—消费者期望值
CS战略的基本指导思想: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要以消费者满意度为指针,要从消费者的角度,用消费者的观点而非生产者和设计师自身的利益和观点来分析考虑消费者的需求,尽可能全面地尊重和维护消费者的利益。考察消费者满意度的三个层次:
1、物质满意层次
2、精神满意层次
3、社会满意层次
消费者心理的主要内容:需要、动机、态度
“马斯洛”需求的五种基本类型:
1、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
3、归属和爱的需要
4、自尊的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
“需要”是导致购买的直接原因,但根本原因是消费者心目中理想境况与现实中实际境况的差别在消费者心中所引起的失落和落差,进而引发的消费者要改变这种状况的冲动。消费者的动机
动机是使消费者做出购买某种商品决策的内在驱动力,是引起购买行为的前提,也就是引起行为的缘由。消费者的一般购买动机分两类:生理性、心理性(感情动机、理智动机、信任动机)
具体购买动机:
1、求实动机;
2、求新动机,3、求美动机,4、求名动机,5、求廉动机,6、求便动机,模仿或从众动机,8、好癖动机
态度:是指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消费者的态度就是指消费者在购买活动中,对涉及的有关人、物、群体、观念等方面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倾向。
罗森伯格提出的态度三要素:认知、情感、行为
设计心理的微观分析:年龄、性别、个性、家庭
女性消费心理特点:
1、强烈的购买动机
2、求实的购买心理
3、从众心理
4、自信心不强
5、爱美心理
6、注重直观
7、讲究服饰 男性消费心理特点:
1、男性的购买动机
2、男性的嗜好
3、男性的购买决策
4、男性的求便心理
5、男性的自尊心理
6、男性的做东心理
7、男性的家庭消费观 消费者的气质
一、概述:消费者气质是指人的典型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表现为心理
活动的速度、强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心理的动力特征。
二、气质的类型:兴奋型、活泼型、安静型、抑郁型
影响家庭购买决策方式的因素:
1、家庭成员对家庭的财务贡献
2、决策对特定家庭成员的重要性
3、夫妻性别角色取向
家庭消决策中主要的五种角色:
1、倡议者
2、影响者
3、决策者
4、购买者
5、使用者
设计心理的宏观分析就是分析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外环境,即影响消费行为的社会要素
中国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特点:
1、以家庭为主的购买准则
2、朴素的民风和“节欲”的消费观念
3、重人情和求大同的消费动机
4、含蓄的民族性格和审美情趣
5、重直觉判断的消费决策
6、崇尚礼让的购买风格
7、传统风俗与消费行为
社会群体:指由一些经常在一起活动交往,以实现个人或集体共同目的的人群结合体。社会群体包括:
1、工作群体
2、相关群体
3、朋友群体
4、购买群体
社会阶层是有具或类似社会地位的社会成员组成的相对持久的群体。产生社会阶层的最直接的原因是个体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和机会的差别。时尚的概念:时尚就是在特定的时段内率先由少数人实验而后来为社会大众所崇拜和仿效的生活样式。简单地说,时尚就是“时间”和“崇尚”的相加。时尚与设计的关系:(自行总结)如何抓住消费者的心理特征进行广告创意设计:
1、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
2、满足人们的健康和安全需求
3、满足人们的价值实现需求
4、满足人人们的情感需求
5、满足人们的爱美之心
6、满足人们的求便心理
7、满足人们的求新心理
8、满足人们的求趣心理 价格对消费者心理的作用:
1、价格可成为消费者衡量该商品品质的一个尺度
2、价格可成为消费者心理需求满足的一个支撑物
3、价格可以刺激消费者的需求产生和扩大
商标的概念:商标是指能够将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商品与他人的商品区别开的可视性标志,包括文字、图形、字母、数字、三维标志和颜色,以及上述要素的组合等构成的,用以区别
不同商品生产者或经营所生产或经营的同一种或类似商品的显著标志。包装设计心理:
1、求便心理
2、求实心理
3、注重包装的安全性 包装设计策略:
1、类似包装策略
2、配套包装策略
3、再使用包装策略
4、附赠包装策略
5、改变包装策略
视觉传达设计是指利用视觉符号来传递各种信息的设计。它起着沟通企业、商品、消费者之间桥梁的作用,主要以文字、图形、色彩为基本要素的艺术创作。包括视觉符号和传达两个概念。
工业产品设计心理:
1、产品的功能心理
2、产品的形态心理
3、产品的色彩
产品色彩带来的心理感受:
1、色彩的视认性
2、色彩的醒目性
3、色彩的进退
4、色彩的胀缩
5、色彩的冷暖
6、色彩的轻重、明快与阴郁、味觉 陶瓷设计心理:
1、在设计本质上给泥土以人性
2、在陶瓷形态上使个性化得到张扬
3、在设计目的上实现以人为本的价值
4、在设计内容上使欣赏者受到启迪
5、产品的功能是创意的灵魂
6、把握陶瓷产品中的色彩心理
7、陶瓷产品造型设计中“线形”情感运用服装设计的前提条件——T(Time时间).P(Place场合、环境).O(Object主体、着装者)
室内设计心理应注意的心理与行为方面:
1、领域性与人际距离
2、室内环境中个人空间常需与人际交流、接触时所需的距离通盘考虑。
3、私密性与尽端趋向。
4、依托的安全感。
5、从众与趋光心理。
设计如何体现人文关怀?(设计原理)
1、(有利于)保护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
2、(有利于)使用者身体健康
3、(有利于)使用者的精神和谐、身心愉悦
环境艺术设计的趋势:
1、回归自然化
2、整体艺术化
3、手段科技化
4、高度民族化
5、个性化
6、服务的方便化
7、高技术高情感化
5.设计心理学读书心得 篇五
《设计心理学》是一本有关日用品心理学的书,侧重于告诉人们如何理解那些配备旋钮、刻度盘、控制键、开关、指示灯和仪表的物品。在书中作者表达了一种十分重要的观点:“绝大多数的日常知识存储于外部世界而非人的头脑中。”也就是说人的大脑空间还是有限的,大部分还是需要依靠外界知识存储来进行操作。
诺曼说,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是避免犯错误的一个根本途径,即设计应以用户的需求和利益为基础,以产品的易用性和可理解性为侧重点。
认知心理学认为:在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之间存在着一种对应关系,人脑内部是以符号、符号结构以及符号操作来表征、解释外部世界的“符号”是信息的载体,因此,这些心里表征就代表了外部世界存贮在头脑中的“信息”。内、外两个世界不断的进行着信息的交换,这样的结构就解释了人与外部环境之间“信息交换”的关系本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遭遇个各种不同的麻烦,往往很多人会认为是自己太笨,然而事实却是因为产品的设计有问题。这需要设计人员对产品的外观和易用性之间保持平衡,在设计产品时不能只注重外观,也不能只重功能,想要在保证设计的几项原则下把产品做到最好则需要从用户的角度看问题,考虑可能出现的每一个差错,然后想办法避免这些差错,设法使操作具有可逆性,以尽量减少差错可能造成的损失。
在设计中当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
1、保证用户能够随时看出哪些是可行的操作。
2、注重产品的可视性。
3、便于用户评估系统的工作状态。
4、在用户意图和所需操作之间、操作与结果之间,可见信息与对系统状态的评估之间建立自然匹配关系,要利用各类自然关系和自然限制因素,尽量不要使用产品说明书或标示,即便确有必要也应当只用一次。
设计人员将复杂的操作过程变得容易需要遵循以下七项原则:
1、应用存储于外部世界和头脑中的知识。
2、简化任务的结构。
3、注重可视性消除执行阶段和评估阶段的鸿沟。
4、建立正确的匹配关系。
5、利用自然和人为限制因素。
6、考虑可能出现的人为差错。
7、最后选择,采用标准化。第一项原则适用于功能较多的产品,将人脑与外界之间建立互补关系。第四项建立正确匹配关系则能将产品的易用性体现出来,它将产品的功能与开关相对应。
6.设计心理学的论文 篇六
摘要:设计艺术心理学在设计中的应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情感设计上来说它是从设计使用等过程中理解情感体验的一种设计。包括形的情感、色彩的情感、材料的情感等层次。著名的青蛙设计公司有句口号:“设计追随激情”,该公司的设计师特穆斯说:“我相信顾客购买的不仅仅是商品本身,他们购买的是令人愉悦的形式、体验和自我认同”。所以这里说的情感设计不是以情感为目的,而主要是艺术设计师通过对目标受众的情感一般规律来进行研究与分析,使设计能够更加准确地有意识激发人们某种情感,让设计作品更好地实现自身目的性的一种设计。
关键词:设计艺术心理学形的情感色彩的情感材料的情感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设计的要求也随之提高,设计艺术心理学就是一门新兴的重要设计学科,而在设计艺术心理学中运用方面的情感设计,是现今社会最为流行与认可的一种设计趋势。设计艺术心理学是所有设计与消费心理学相互交叉的一门边缘学科,是“一门研究物品预设用途的学问。”设计艺术心理学是研究在设计活动中,包括平面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等设计活动,如何符合审美的规律,遵循消费行为规律,把握受众群心理,提升品牌凝聚力,最终提升消费者满意度。
设计艺术心理具体在设计中的运用,有很多方法,但主要分为两大类型,分别是可用性设计与情感设计。可用性设计,是以提高产品的可用性作用核心理念的设计,它是一种“以用户为核心的设计”。包括在产品的功能、使用等方面。而在设计艺术心理学中运用方面的情感设计,是现今社会最为流行与认可的一种设计趋势。情感设计就是在设计、使用等过程中理解情感体验的一种设计。因为每个人情感因素的关系,设计物中的情感体验自始至终都脱离不了功利性的目的,它在表达设计者的情感同时,也要或多或少的迎合受众群体的情感取向。例如在一些工业设计中,造型的简练、刚硬,体现设计品的一种速度与效率;在一些平面设计中,警告性标志采用的黄、黑对比色彩,给人刺激、危险、警惕感;在一些环境设计中,利用墙纸的组合运用营造一种温馨的家庭体验等等。
在理解一项设计作品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时,主要从形的情感、色彩的情感、材料的情感三个层次入手,进行理解分析。
一、首先形的情感,形表现在很多方面,有平面构成中的点、线、面,有立体构成中的体、结构等。平面构成中的点、线、面,都是相对。相对孤立、小的点,对于面来说就显得独立、叛逆,所以一幅画面上的几点更容易吸引人的眼球。而一定数量的点聚合起来,形成某种主观轮廓,这就变成了每个人心中不同的理解。当点汇聚成线的时候,有几种形式,包括直线、折线和曲线。直线给人感觉紧张、有目的性,还给人带来一种指向性的心理暗示。寒冷和平坦是它的基调”,“表现无限的寒冷运动”是它给人们带来情感基调。直线交叉为折线,锐角的折线最紧张,但也表现出积极和主动,角度超过直角后,它表现的紧张程度慢慢缓解而趋向了平稳,还伴随着一种慵懒与被动。而当折线形成曲线时则表达了一种忍耐与城府,给人一种含蓄成熟的情感心理。在中国,对面的认识也有很多,比如中国人最爱的“圆”形,它给人带来的直接情感因素就是团圆、圆满,也表示一种中庸的、成熟的为人处事的态度。面合围形成体,体的情感体验是靠它的外部特征。具象的外部特征唤醒人们对于真实物体的情感,比如物体的拟人形态,迎合了孩子的天真、好奇的特点。而抽象的外部特征,就依靠它的线条来体现。流畅线条的体,给人带来动感、韵律的情感体验,直线条的体,更多的是科技、未来的感受。
二、然后色彩的情感,马克思说“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这表明了人们对色彩的情感体验是最普遍与直接的。色彩有很多种分类,每种分类给人的情感体验却大不相同。比如冷色给人宁静或者消极的情感暗示,而暖色给人带来积极或者刺激的感受。还有在人们的印象中,某些物体的色彩还形成了固有的概念,在消费行为学中,人们经常根据他们对于物品色彩的常识经验来限定色彩的用途。例如红色在中国的文化中代表着吉祥与喜庆,金银色则显示一种高档感和尊贵性。此外,固有色还是色彩联想产生的原因之一,人们将物体的固有色与该物体本身联系起来,形成一种具象的思维,比如蓝色表示蓝天、海洋;橙色表示桔子、阳光等。色彩的概念会使人们在一定场合对色彩产生一定的好恶情感,瓦伦丁在《美的实验心理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个人认为她把绿色看成黄绿色的时候,便会讨厌绿色,而当她把绿色看成是秋天树叶上常见的褪了色的褐绿色时便会喜欢绿色。从这个例子可看出主体对于联想内容的记忆、所持的态度,对他们欣赏这些要素而产生的情感具有重要影响作用。
三、最后材料的情感,材料本身并没有情感,它的情感是来源于人们对它的材质所产生的感受,即质感。不同质感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感受,这种感受会引起一定的联想,人们就对材料产生了一种联想层面上的情感。
总之,情感设计在设计心理学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只要合理设计,可以使设计达到催人发奋与进步的积极目的,就是我们艺术心里学的积极表现。
设计心理学的论文2
摘要:设计心理学的论文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日趋临近,承载着独特知识价值内涵意蕴的手工玩具因其所具备的独特性、益智性特征,而在品类繁多的玩具市场中日益受到消费者的热捧。手工玩具设计时必须考虑消费对象和潜在消费对象的心理需求,并以创意设计和独占设计为设计理念,使手工玩具产品获得消费者的认可。
关键词:手工玩具设计心理
一、手工玩具概述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日趋临近,承载着独特知识价值内涵意蕴的手工玩具因其所具备的`独特性、益智性特征,而在品类繁多的玩具市场中日益受到消费者的热捧。手工玩具可做广义或狭义理解,广义上的手工玩具既包括制作生产过程不借助机械力完全依赖制作人手工制作完成的玩具,如自己缝制的人偶、自制孔明灯等,也包括玩具消费者需要自己动手组装的玩具,如航模船模、十字绣等。狭义上的手工玩具仅仅指玩具消费者需要自己动手组装进而实现其游戏价值或观赏价值的玩具。本文以狭义的手工玩具的设计心理学为研究对象,探究手工玩具明确消费者定位与心理的情况下,所应在玩具产品的设计过程中秉承的理念与思路。
二、手工玩具消费特征
任何产品的生产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使生产者占得或扩大市场份额,获得收益和利润。为实现这一目标,产品的生产必须架构在产品适销对路、消费市场定位准确以及洞悉消费者心理的基础上。玩具既是人类娱乐的工具,同时也是产品,因此在玩具的设计过程和推向市场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玩具的受众以及受众心理,如此方能保证玩具产品的销路和市场热度。
(一)消费对象
提及玩具一词,大众往往存在认识偏差,即通常将玩具的消费者定位为儿童。此种玩具消费者定位方式的错误之处在于忽略了爱玩是人类的天性和共性,与人类的年龄结构并没有直接联系。心理学界曾对成年人的心理做出这样的评价:成年人同未成年人一样具有游戏心理和游戏需求。他们在现实社会中所遭遇到的压力可以藉由在游戏世界中的放松,而最终使情绪得到有效的缓释,压力得以释放;借助游戏过程可以使成年人的心理保健因素得以满足,并帮助其实现心理平衡。前些年曾流行“偷菜”类的网络游戏,大批成年人是该类游戏的主要拥趸,为之游戏目标达成而不分黑白苦守于电脑之前即是这方面问题的佐证。因此,手工玩具的生产制造厂家应将儿童与成年人均视为消费对象或潜在消费对象对待,在设计产品过程中考虑到产品的不同市场消费群体定位问题,以避免陷入将成年人错误的划分为非消费对象的误区,而使市场份额被缩减,生产和经营最终徒劳无功。
(二)消费心理
随着当前健康、绿色、环保理念的日益受到重视,消费者在购买手工玩具时除了要考虑到玩具的价格和性价比之外,基于玩具与皮肤直接接触的特性,因而还要考虑到玩具的制作材质、制作原料和制作工艺等要素。尤其是为儿童购买玩具时要尤为重视,儿童的肌体抵抗力弱于成年人,病菌更易侵入,如“普遍被用于软化塑胶的邻苯二甲酸盐,不会坚附在软胶上,而是随意流动,当婴幼儿咬嚼和吸吮玩具时,便有机会吞进体内,严重影响健康。”同样,父母为婴幼儿选购手工玩具时,不只着眼于手工玩具的娱乐属性,更看重该种手工玩具对婴幼儿的智能开发功效,借助手工玩具的益智功能使婴幼儿实现“从依从成人的评价发展到开始有自己独立的评价,从简单、笼统的评价发展到较为具体的评价,从主观情绪性评价向初步客观性评价发展”。
此外,伴随怀旧情怀的日渐回归和物质生活条件水平的提高,作为享受资料性质的手工玩具也益发被成年消费者所看重,享受资料即是指能够使人们生活的适宜条件得以相应提升的消费资料。根据恩格尔系数可知,家庭收入增加时,家庭成员的食品性消费比重降低而非食品性消费(如精神消费)支出在总支出中的比重相对越高。故而消费者对手工玩具的购买和占有能有效满足消费者的精神层面的追求和享受。同时成年人对自身的消费行为有准确的计划性和预见性认知,因而在这个意义层面上,基于手工玩具所具备游戏和观赏的双重价值属性,成年消费者也随之产生了对手工玩具视觉美感追求意义上的趋美心理需要和对手工玩具情有独钟的偏好心理需要。
三、手工玩具设计理念
在现今的信息技术时代,资讯发达,讯息更替速率频繁,人们的娱乐方式应呈多元化趋势,手工玩具要谋求在现时代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就必须找准产品的市场营销模式、构建产品的设计思路,对产品的设计理念、市场目标定位做出准确抉择。只有如此方能让手工玩具不同于他类玩具的优势和特质得以凸显,并最终能在激烈的现代玩具市场竞争中取得应有席位。
(一)创意性设计理念
创意设计,是指突破常规的设计模式,即创新设计或曰技术创新。现代企业的竞争实质上就是技术的竞争,手工玩具的生产制造厂家应有意识的探求手工玩具的创意设计之路。对于玩具产品的生产而言,要考虑到其包装、原材料材质、娱乐性、赏鉴性、安全性、价格等多种因素。在手工玩具的产品包装方面,要避免色彩的过分渲染导致消费者产生对玩具产品的恶俗和流俗之感,应以简洁明快的色调表现玩具主题;在制作材质方面,秉承绿色设计理念(GreenDesign),以“易于回收、易于替换、节约能源、低公害或无公害、健康安全、使产品来自自然,又回归自然”为设计主题;在娱乐性方面,要注重产品的愉悦功能开发,以面向儿童的手工玩具为例,家长作为购买者看重玩具的益智功能,而儿童作为玩具消费者看重的确是玩具的自身愉悦功能,因此可以说愉悦功能是玩具的核心功能,同时,手工玩具对愉悦功能的开发也能使手工玩具在消费者间产生同步心理需要,即使消费者之间产生驱同性的消费欲求;在鉴赏性设计方面,设计者在玩具设计时要考虑到消费趋势引导,将手工玩具以往的单纯的把玩引导升级为赏玩结合模式;在安全性方面,设计者除要考虑材质的安全绿色之外,还要对手工玩具需要组合游戏的特质特别把握,要以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为参照,使手工玩具的组合零部件不致对儿童产生安全隐患;在价格方面,手工玩具设计者要考虑到价格是影响消费者消费的首要因素,因而要进行成本控制,保证产品价格能够为市场所接纳。
(二)独占性设计理念
手工玩具设计时,除了考虑自身的产品性能和定位之外,更要考虑整个外部市场的产品竞争情况,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原则构建独占性设计理念,使手工玩具产品在同时期市场中具有新奇性,使产品在具有商业色彩的同时,又个性化鲜明,以满足消费者渴望被赞美和认同的优越心理需要。
7.基于环境心理学的室内环境设计 篇七
1环境心理学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现状
环境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虽然在我国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 但在“和谐社会”的大前提下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环境心理学对室内整体环境设计的重要性, 也正有人不遗余力地把自然界中的植物、水体、山石等复制到现实生活中来满足自己对自然的渴望。特别是在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 将环境心理学运用到室内设计中的趋势也愈加明显。而事实上很多时候, 我们的生产生活却在不断制造着与心仪的生活格格不入的建筑与室内环境。完全违背了我们对现实环境的期望, 更是与环境心理学的精神理念背道而驰。
2人对室内环境要素的认知和感觉
1) 对视觉的满足。对视觉的满足主要是通过对室内光 (人工光和自然光) 、色彩和造型 (形状) 的处理来实现的。首先来看文华东方酒店 (曼谷) 客房中对于室内设计影响最大的人工照明的处理, 客房的主要照明采用了台灯进行侧照明而非常规顶照明的方式。设计师在立面、顶棚和地面均运用了能够产生漫反射的材料, 避免了对人眼有害的镜面反射。在自然光的处理上, 采用了双层窗帘的方式来调节自然光对人体视觉的影响:外面一层采用半透明面料, 适合不需要自然光直接照射时用;内层采用有很好遮光性的厚棉麻布料, 适合于对自然光进行完全隔绝。在颜色的处理上设计师在客房的四个立面上采用了浅黄色仿棉墙纸, 顶棚则用乳白色的多空漆, 地面采用的是相对较深的黄色花纹棉质地毯, 写字台、床、椅子等家具上采用了小面积的对比色 (赭石) 搭配。这种搭配使得整个空间的色调变化而又统一于能将“温馨”的感觉表现得淋漓尽致的浅黄色色系中。整体空间和家具基本都采用了矩形造型, 因为矩形是在视觉上最能让人感到平衡舒适的一种形状。2) 良好的听觉环境。良好的听觉环境是通过控制声源、控制声音的传递过程和隔声来实现的。对室内设计来说, 满足听觉的要求主要是通过不同空间选择不同隔声系数的装饰材料来实现的。客房由于活动私密性强、隔声系数要求高, 立面和地面采用了高吸声的墙纸和棉麻材质的地毯来加强吸声功能, 满足了客房旅客在睡眠休息时需要的安静。3) 对肤 (触) 觉的满足。对肤觉的满足主要是通过室内设计中组织良好的自然通风和选择恰当的触感不同的面材来实现。所以设计师在设计SPA休息室时就最大限度的保证了南北通透, 使其形成穿堂风来提高室内空气的新鲜度。另外在选择与我们皮肤直接接触的材料时, 也要考虑使用者的需求。4) 对嗅觉的满足。对嗅觉的满足主要是通过组织良好的通风、室内绿化和减少室内产烟来实现的。所以设计师为了提高室内的嗅觉质量, 就在设计时首先尽可能的设置自然通风, 在自然通风不能完全实现时, 就努力配合设备师设置人工通风, 还可以按照空间需求选择室内绿化植物的数量和品种。
3人的心理行为对室内环境设计的决定作用
1) 领域性与人际距离。领域性原是动物在环境中为取得食物、繁衍生息的一种适应生存的行为方式。但作为高级动物的人———在语言表达、理性思考、意志决策与社会性等方面与普通动物有本质的区别, 人在室内环境中的生活、生产、娱乐等活动, 也总是力求其活动不被外界干扰或妨碍。不同的活动有其必须的生理和心理范围与领域, 人们不希望轻易地被外来的事物所干扰。室内环境中, 个人空间常需与人际交流时所需的距离作统盘考虑。人际接触根据不同的接触对象和不同的交流场所, 在距离上各有差异。赫尔以对动物的环境和行为的研究经验为基础, 提出了人际距离的概念, 根据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行为特征来确定人际距离, 即分为:密切距离、人体距离、社会距离和公众距离。每类距离中, 根据人不同的行为性质再分为接近相与远方相。通过以上关于人的领域性与人际距离的论述, 可见领域性与人际距离对室内空间的大小和组织有着明确的规定性。2) 私密性与尽端趋向。如果说领域性主要在于空间范围, 那私密性就更涉及到相应的空间范围内包括对视线、声音等方面的隔绝要求。私密性的要求在居住类室内空间中更为突出。通过对大量的住宅套型比较我们也会发现, 主卧都安置在安静的角落处;就餐人对餐厅中餐桌座位的挑选, 通常最不愿意选择近门处或人流频繁通过的座位, 因此餐厅中靠墙卡座的设置, 由于在室内空间中形成更多的“尽端”, 也就更符合散客就餐时“尽端趋向”的心理要求。3) 依托的安全感。生活在室内空间的人们, 从心理感受来说, 并不一定是越开阔越好, 通常更愿意在大型室内空间中选择有所“依托”的物体。4) 从众与趋光心理。从一些公共场所内发生的非常事故中发现, 紧急情况时人们常会盲目紧跟人群中领头的几个人跑动, 而不考虑奔跑方向是否朝着安全疏散口。即使在火警响起浓烟弥漫时, 人们很少去注意火警标志及文字的内容, 甚至对此缺乏信赖, 而是凭着直觉跟着领头的几个人跑动, 形成了整个人群的流向。上述情况即属从众心理。同时, 人群在室内空间中流动时, 具有从暗处往较明亮处流动的趋向, 紧急情况时语言的引导会优于文字的引导。5) 空间形状的心理感受。著名建筑师贝聿铭先生曾对他的作品———具有三角形斜向空间的华盛顿艺术馆新馆有很好的论述, 他认为三角形、多灭点的斜向空间会给人以动态和富有变化的心理感受。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 圆形会给人带来饱满膨胀的感觉, 方形则让人有一种庄重稳定的感觉。6) 捷径效应。所谓捷径效应是指人在穿过某一空间时会尽量采取最简洁的路线, 即使有别的因素影响也是如此。
4个体差异对室内环境风格的影响
1879年, 冯特 (W·Wundt) 在莱比锡大学心理实验室, 经过长时间的实验验证, 发现人的心理行为与感觉系统有着明显的个体差异。虽然环境心理学是从总体上分析人的行为与心理共性, 但是也同样承认个体的差异, 尊重个体的特性。在现代室内设计中这样的差异往往决定着室内设计的整体风格。所以我们在室内环境设计中要充分考虑使用者的个性对环境的独特要求, 充分理解使用者的个体行为和心理需求, 在塑造环境时予以充分的尊重。但为了创造出舒适、宜人、更加适合居住的环境, 我们也应该适当地运用环境心理学的知识对人的行为和心理进行正确“引导”, 对人的个性产生影响,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制约”, 在设计中既要尊重个体差异也要注重环境心理学对室内设计影响的共性, 将两者辩证合理的运用。
摘要:阐述了环境心理学是现代室内环境设计人性化设计的指导理论, 就如何运用环境心理学进行室内环境设计做了具体的分析和讲解, 从而创造出安全、舒适、宜人和富有美感的室内环境。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室内环境设计,运用
参考文献
[1]欧潮海.论环境心理学与现代室内设计[J].工业建筑, 2007 (S1) :43-44.
[2][德]勒温.拓扑心理学原理[M].高觉敷,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
[3][美]阿什福德.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生物学、心理学与社会学视角[M].第2版.王宏亮,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4]欧潮海.浅谈环境心理学与现代室内设计[J].建筑知识, 2007 (2) :90.
[5]武换娥, 巩玉志, 梅其君.论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人本思想[J].山西建筑, 2007, 33 (9) :73-74.
8.心理学毕业设计论文 篇八
关键词:设计心理学;环境艺术;设计;应用
研究设计心理学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实际上就是把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环境艺术设计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针对使用者的心理特点,把握使用者在外观环境刺激下会产生的种种心理反应,探讨这种反应的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然后把它运用于环境艺术设计的作品之中,从而设计出能够引起人们愉悦、舒适、给人以美感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
一、环境艺术设计中涉及设计心理学的三个方面
色彩、光影和材料是设计心理学重点运用的三个方面,同时也是设计心理学结合环境艺术设计的主要表现形式。
颜色能影响人的温度知觉、空间知觉甚至情绪。色彩的冷暖感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界某些事物的心理联想。源于各种色彩的彩度、明度的不同,还能在人类心理上产生不同的空间感和前进、后退、凸出、凹进的效果。明度高的暖色有突出、前进的感觉,明度低的冷色有凹进、远离的感觉。此外,色彩的明度和纯度也会影响到人类的情绪。明亮的暖色给人活泼感,深暗色给人忧郁感。比如暖色调的室内装潢,暖色的沙发,暖色的墙,使室内感觉很温暖。再比如夏天,使用白色或浅蓝色的窗帘,会让人感觉室内比较凉爽。如果再配上冷色的室内装潢,就可以起到更好的效果。有实验表明,暖色与冷色可以使人对房间的心理温度相差2~3℃。由此可见,色彩可以起到调节温度的作用,虽然只是人的心理温度,但至少可以让人感觉舒适,不仅能减少空调的使用,从而节省能源,更能把设计和保护地球环境相结合。由此可见,正确地使用色彩美学,能够给当代环境艺术设计增添更具多元化的审美体验。
而在光影方面,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不仅起到照明的作用,而且还是界定空间、分割空间并改变室内空间气氛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光还能表现一定的装饰内容、空间格调和文化底蕴,趋向于实用性及文化性的有机结合,成为建现代装饰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光可以形成空间、改变空间或破坏空间,它能直接影响到物体、空间的大小、形状、质地和色彩的感知。光和影的衬托给人类提供了愉悦的视觉刺激,是营造环境设计气氛与意境的“特殊材料”。
最后在材料方面,对于环境设计材质的选用,是直接关系到环境设计空间分隔中的使用效果和经济效益的重要环节。对于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中的饰面材料,往往需要同时具备使用功能和人类的心理感受两方面要求。对材质的选择不仅要充分考虑视觉感官效果,还应注意人类通过触摸所产生的直观感受和美感,在创造空间时应对表层选材和处理特别重视,强调素材的肌理,暗示动能性。这种过滤的空间效果具有冷静的、光滑的视觉表层性,它牵动人类的情思,使生活在其中的人类具有潜在的怀旧与联想,回归自然的情绪得到补偿。
总结而言,环境艺术设计的主体往往是相对固定的,而在光线、色彩与材质上是可以灵活运用的。通过光线、色彩、声与材质上的巧妙运用就可以塑造出富于变化的空间环境,将环境中的光、色、质巧妙融为整体,赋予人类以多样化的心理感受。
二、设计心理学与环境艺术设计的理论联系
环境是人们周围的境况,可以理解为围绕着人们,并对人们的行为产生影响的外界事物。环境本身具有一定的秩序、模式和结构,是多种元素和人的关系的总和。海德格尔说过:“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环境艺术设计属于应用心理学范畴,有很多学科的内容参与,是一门交叉性、边缘性的学科、涉及到很多心理学方面的有关知识。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就提出人的”需要层次”说,他认为人又生理、心理、安全、交往、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等需求,这种需求是会发展变化的。当低层次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不得不放弃对高一层次的需要。虽然人因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而常常同时出现各种需求,但也并不是绝对按照层次的先后去满足需求的。但这种学说对我们认识人的心理需要仍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环境设计的参与者在不同阶段对环境场所有着不同的接受状态和需要。对环境来说,首先起码是人在场所的物质功能上得到需求和满足,然后从整个场所的精神层面上得到审美、心理上的人文关怀。所以就出现了很多建筑师围绕着形式和功能有着很大的分歧。环境是研究人与自身、人与人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艺术,因此,满足人的需要时艺术设计的原动力。例如,showe memorial公园,大部分的区域是为儿童设计的,地面上是一个复杂的迷宫,孩子们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等,像这个场所是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的空间。在人行道上开辟盲道以及盲人交通指示设施等等,还有为老年人设计的居住环境等,不同的环境设计要满足不同人的需求。
三、结语
设计艺术随着国家建设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涉及更广的领域,不仅更深刻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而且对于发展经济、增强国力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环境心理学不断得到人们的重视。环境心理学确实表明,人与环境具有相互影响的关系,在这个相互的过程中,人可以改变环境,同时,人的思想和行为也可以被环境所影响。所以,环境艺术设计师在进行环境设计时,要充分了解心理学的知识,将心理学应用到设计中去。
参考文献:
[1]张文静. 性格心理在艺术设计色彩中的应用研究[D].齐齐哈尔大学,2013.
[2]朱学燕. 艺术心理学在环境设计中的审美表达[J]. 城市发展研究,2007,05:52-53+56.
[3]曹雨. 环境心理学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 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03:164-165.
9.心理学专业毕业论文 篇九
心理学专业毕业论文
摘要:帮助从业人员分析员工的行为思维。本文将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出发,分析探讨心理学与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联系,为针对心理学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应用
作为一个劳动力大国,我国的劳动资源不仅数量庞大,而且劳动市场相对复杂。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是一项不可小视的问题。不断发展中的心理学理论给人力资源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分析探讨这两者间的联系及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时代不断变迁,“以人为本”成为各行各业非常普及的概念,国与国、企业与企业间需要人力资源管理来提升竞争优势,人力资源强才能给企业强劲发展带来重要意义,企业强是国家强的重要前提。特别是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竞争资源中一项重要的内容便是人力资源。
过去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实则是人事管理,人力资源市场的发展,转变了过去的管理模式,开始使人力资源沿着更科学、更合理的方向转变,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也有了全新的解释。无论人力资源管理如何更新概念,其发展之本依然是“以人为本”,在企业中实现员工的最佳配置,最终为企业创造最佳的收益。
2心理学理论与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联系
在企业管理工作中,关系到人、事等方面的各类技术和概念,帮助企业完成发展目标的管理模式便是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的竞争不仅表现在企业间,更表现在国家与国家之间,稀缺人才方面的竞争越来越明显。无论是国际竞争还是国内竞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人才的竞争,这是当前社会竞争的主要内容。
如何合理利用人力资源,更加有效利用人力资源,合理开发人力资源都显得尤为重要。人力资源针对的是人,心理学理论探究的对象也是人,这两者有很多相通之处。他们都在有意识地认识如何了解人、使用人。从这一点出发,在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方面,心理学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契机,并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是这两者研究的重要资源,也是第一资源。
人是无法取代的,也是无法模仿的。如何管理好人,充分发挥好人的潜力,将他们的价值显示出来,也是当前人力资源管理与心理学理论需要共同解决的问题,此时在应用人力资源时,心理学理论显得无可替代。
有效应用心理学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管理人力资源。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应用心理学理论,不仅能够给使工作开展地更加人性化,更重要的是能够提升企业生产发展的效率。与此同时,对人力资源管理中得到的反馈信息,也为心理学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实践依据。由此可见,两者之间存在的联系非常密切。
3人力资源管理中心理学理论的应用
3.1在员工招聘、培训方面的应用
过去的企业招聘中,大多数缺乏科学依据,很多情况下公司的管理层依靠主观臆断便招聘员工。但应聘者在应聘的过程中无法将所有的职业能力及素质表现出来,这就导致公司管理层无法全面、客观地掌握招聘者的能力。这样做难免会使这样的招聘方式,招不到合适的员工,最终导致失败。
在实际招聘过程中,如果加入心理学理论的应用,可以提高公司招聘人才的精确度,帮助公司尽早寻找到需要的人才。很多心理学理论中,可以更客观地反映出应聘者的真实情况。例如,暗示效应在招聘中的使用,正是最常见且最有效的心理学测试手段。例如,在企业招聘中有A、B两名招聘者,对应聘人员询问同样的问题,两人的回答可以体现两种不同的暗示内容,比如问题围绕工作强度、福利待遇、薪酬水平、奖励制度等内容进行提问,A可以针对应聘者进行积极的暗示,而B对应聘者进行消极的暗示。
此时观察应聘者对相同问题给出的不同答案,不仅能够了解两位应聘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更能了解他的自信心、意志力、抗压能力、工作动机等各方面的内容。除了招聘工作以外,面对现有员工的培训方面也应当将心理学理论应用其中。过去单一的企业员工培训显然已经不适合当前的发展形势,并且这种传统的培训无法得到员工的认同。如果将心理学理论应用其中,可以得到更多员工的认可。
这主要应用的是心理学理论中的“首因效应”理论,也就是培训者给员工的第一印象。培训人员应当以和蔼可亲的姿态和形象面对员工,并且用宽容大度的态度和轻松幽默的授课内容吸引员工,给他们带来良好的印象,让更多的员工乐于参加培训,并主动接受培训课程的内容。
3.2在员工考核方面的应用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绩效考核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一家企业要想得到高效的发展,势必要以绩效考核为抓手,帮助企业实现战略目标。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绩效考核对员工及企业发展来说都有两面性,对绩效考核的运用应当把握尺度,它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发展,并且对员工队伍的稳定性也有一定的作用。
在心理学理论中,“顺序效应”理论可以应用到员工的绩效考核中来,可以根据员工的职能和具体的考核内容,设置考核内容是按照“先宽后严”还是“先严后宽”。例如,企业运行一项新的制度,此时应当按照“先宽后严”的顺序,让员工在按照新制度工作一段时间后,已经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适应新工作任务,之后再按照工作目标严格考核内容。
而对企业的领导干部进行考核时,或对某些领导干部进行提拔过程中,应当按照“先严后宽”的顺序,在考核开始之初要制定较高的门槛,选择管理能力强的候选人进入考核,这样有助于企业今后的发展,也关系到个人的发展。
3.3在员工激励制度方面的应用
要想增加员工的归属感,在企业中找到自我价值,在人力管理方面还可以通过激励制度的应用,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只有员工在工作中充满动力,才能为企业的发展贡献更多力量,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
因此,调动员工积极性最好的方式便是激励制度。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部门及企业的管理层应当从员工的需求出发,了解什么是员工最需要的,然后再制定相应的激励制度,用以满足员工的真实需求,这样才能真正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作为企业的管理层,不仅要多听员工的心里话,更要在日常工作中仔细观察,通过员工的行为了解他们的内心想法,从而在制定激励制度时能够满足员工的需求。例如,为员工营造更加舒适的工作环境。在管理员工时,制定更加详尽而科学的管理制度。除此之外,还要根据员工的能力情况,安排适度的工作,让员工力所能及地完成相应的工作,激发他们在企业中寻找自己的位置,获取事业上的成就感。
对于在日常工作中遇到挫折的员工,还要多给予鼓励和培训,让他们重塑信心。此外,在激励制度中,职务晋升也可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但是,选用激励制度还应当适度,要讲究科学的方法和技巧,如果给员工的激励不符合他们的心理预期,可能会引起负面效果,反而起不到激励的作用。
从心理学理论的角度讲,层次理论及公平理论适用于对员工激励方面。首先可以根据员工的努力情况,改变员工原本不满意的岗位,还应当根据公平的原则平衡岗位之间具体工作内容,不让员工产生心理落差。例如,在企业中,有空缺的职位可以首先在内部公布,让员工公平竞争上岗,让员工根据自己的工作诉求获得相应的职位和报酬。对于企业中级别相同但工作不同的岗位,管理层可以采取定期轮换岗位的方式,让员工始终保持工作激情和热情,保持着工作的新鲜感,时刻面对工作中的挑战和机遇。
3.4在员工个体心理差异方面的应用
每个人都是不同的,身上都具备独一无二的特点。即便是处于相同的社会环境或工作环境中,不同的员工所表现出的特点也是不同的,其中心理特征是最为显著的个体化差异表现。这些心理特征受到自身活动的影响,进而影响人的活动和能力,并且这些心理特征也会随着外在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管理层要充分挖掘员工的优点,将这些内容充分发挥出来,依据员工的不同特点安排适合他们的工作内容。让员工都能在工作中发挥自身的价值,最终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例如,在员工中有的性格外向,可以根据他们的性格特点安排宣传或公关工作。
对于善于表达的员工来说,可以从事组织协调或管理方面的工作。对于性格成熟稳重的员工,可以安排文员等方面的工作。在今后员工的晋升过程中,也应当充分考虑这些因素,根据员工特点,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
3.5在人力资源管理其他方面的应用
此外,还应当关注的是,任何一家企业都可能出现员工工作状态欠佳,或与公司中的其他同事关系不和睦等情况。针对这些情况,管理层应当采用心理学理论中的“近因效应”理论,让员工暂时离开原有的岗位,调换至其他岗位上,暂时离开周围关系紧张的员工,以此来缓解员工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
一段时间后,待员工的心理状态和工作状态恢复后,再调回原有岗位,让员工以全新的状态改变过去周围人的印象,这样也有助于促进员工间的和谐。
综上所述,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各个方面都有应用价值,很多内容还有待进一步开发,它可以弥补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不足,帮助管理层解决问题。作为企业的管理层还应当灵活运用心理学理论,不要拘泥于固定的工作模式中。在今后的应用中,还有待于企业的管理层及从业人员不懈的努力,去完善挖掘人力资源管理中心理学理论的应用范围,使人力资源管理更科学化、合理化。
参考文献
10.设计心理学读书笔记4 篇十
第三章头脑中的知识与外界知识
精确的行为可以诞生于含糊不清的知识里,原因有以下四条: 1.知识同时储存于头脑中和外部世界里。2.无需具备高度精确的知识。3.外界纯在自然约束条件。
4.头脑中有关于文化规范与习俗的知识。
人类行为由内在(头脑)和外部知识与规范共同决定。
人类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必学知识的数量,包括学习的广度、准确度、精确度和深度。人类甚至有意构建各种环境因素来支持自己的行为。
储存于外界的知识
比如打字,不能完全背下来具体每行都有哪些字母,但是通过长时间的练习和使用,可以在不看键盘的情况下,快速打字。
人们依赖两种类型的知识完成工作:是什么与怎么做
是什么,被心理学家称作陈述性知识,包括事实和规则的知识。(如红灯停,绿灯行)陈述性知识易用文字表达,也易于传授。
怎么做,被心理学家称作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很难甚至不可能用文字表述清楚,因此很难用言语来教授。最好的教授方式就是示范,最佳的学习方法是练习。程序性知识大多是下意识的,隐藏在信息处理的行为层次之下。
通常情况下,人们可以轻易地从外界获取知识。意符、物理约束和自然映射都是作为外界的知识可以觉察到的线索。
人们在做判断时不需要精确的知识。人们所需要的是结合外界的与头脑中的知识来做清楚的决定。
依靠约束简化记忆 例如:背诗比写诗轻松,诗歌有多种不同的形式,但在结构上都有着严格的限制,包括押韵、节奏、韵律、谐音、双声和拟声等等。利用有效的约束因数来简化记忆内容。
由于多种物理约束因数的存在,安装方法并没有那么多。如乐高,方对方,圆对圆等等。
心理学家把记忆分为:短时记忆(工作记忆),长时记忆
短时记忆(工作记忆)储存的是当前最新的经验或思索的内容是刚刚产生的记忆。短时记忆对设计意味着什么?
对短时记忆系统造成的约束来源于干扰任务,一是通过使用多种感官。触觉(触摸)也是最低限度的干扰。为了最大限度的提高工作记忆的效率,最好用不同的模式呈现不同的信息,像视觉、触觉(触摸)、听觉、空间位置以及手势等等。长时记忆储存的是过去的信息。它的储存和还原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长时记忆的主要困难在于组织管理(话在口边,却说不出来)
头脑里的知识就是记忆里的知识:内部知识。
如果我们研究人们如何运用他们的记忆和如何获取知识,我们会发现各种类型。现在,对我们来说,有两种记忆类型很重要:
1.随意的记忆:似乎随意记忆的项目,没有意义,与另一个事情或已经知道的事情没有特别的联系。
2.有意义的记忆:要记忆的项目与本人或与其他已知事物形成有意义的联系。
设计的意义显而易见,即提供有意义的结构。或许更好的方法是不需要记忆,将所需的全部信息展现在外部世界。
帮助人们记忆的最有效方式就是使人们不需要记忆。
前瞻记忆:指记住在未来某个时间要从事的一些活动这个记忆任务。未来记忆:指规划能力,想像未来的能力。两者是密切相关的。例如提醒功能
提醒本身有两个不同的层面:信号和信息 信号——有件事要记住 信息——这件事是什么
自然映射
映射时结合外部世界与头脑里知识的最佳案例。
有三个层次的映射,依据帮助记忆的有效性逐次递减: 最佳映射:控制组件直接安装在被控制的对象上; 次好的映射:控制组件尽量靠近北控制对象;
【心理学毕业设计论文】推荐阅读:
我的设计心理学论文09-04
怎样撰写一篇合格的心理学毕业论文08-07
色彩心理学在家装设计上的运用论文12-16
学年论文心理学07-17
服装心理学论文08-08
部队心理学论文09-17
组织心理学论文09-26
心理学发展论文10-16
大众心理学论文10-22
群体心理学论文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