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共14篇)
1.水是人类生存的基础 篇一
食品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重要的物质基础。《食品卫生法》对食物的法律定义是:“指各种供人食用的或者引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但是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食品卫生法》还指出,该法适应于一切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容器、包装材料和食品工具、设备、洗涤剂、消毒剂;也适用于食品的生产经营场所、设施和有关环境。
食品安全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安全性与可靠性直接关系到广大消费者的人身安全。制定并且实施严格的食品安全标准是真正实现食品安全源头治理、防患于未然的前提条件。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不标准”一直是食品安全监管的软肋。从苏丹红到孔雀石绿,从夺命果冻到可能致癌的PVC保鲜膜等一系列食品安全事故,均与我国现行食品安全标准的“散、乱、差”有关。
所谓“散”,是指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缺乏统一性。既有国家标准,也有地方标准;既有行业标准,也有企业标准;国家标准中既有食品卫生标准,也有食品质量标准、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有关食品的行业标准中也有强制执行的标准。
所谓“乱”,是指我国一些食品安全标准缺乏科学性、合理性。例如,有关馒头形状的标准就与食品安全没有任何关联。
所谓“差”,是指我国一些食品安全标准过于老化,缺乏前瞻性与针对性。许多标准(包括苏丹红与三聚氰胺的标准)都是在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之后才诞生出来,而在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之前则无此标准。食品存在的危害是指食品中所含有的对健康的潜在不良影响的生物、化学或物理因素或食品存在条件,换句话说就是指是品种不进行控制就可能引起人的疾病或伤害的那些生物、化学或物理性因素。
针对我国现行食品安全标准的“散、乱、差”问题,《食品安全法》第三章从五个方面对食品安全标准制度进行了制度创新:
首先,确立了食品安全标准的统一性。一是第19条将食品安全标准界定为强制执行的标准,除食品安全标准外,不得制定其他的食品强制性标准;二是第21条第 1款要求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制定、公布,国务院标准化行政部门提供国家标准编号;三是第22条要求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对现行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和有关食品的行业标准中强制执行的标准予以整合,统一公布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四是第23条要求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经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审查通过;五是在没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情况下,才例外允许制定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其次,确立了食品安全标准的动态调整机制。《食品安全法》第16条明确规定,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是制定、修订食品安全标准和对食品安全实施监督管理的科学依据;需要制定、修订相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立即制定、修订。第23条第2款也要求制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时,要依据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并充分考虑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参照相关的国际标准和国际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机制。食品安全中的安全隐患(包括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的有害因素)有可能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地显现出来。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变化了,食品安全标准也必须与时俱进。其三,确立了以人为本的食品安全标准制定理念。《食品安全法》第99条将“食品安全”界定为“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第18条要求制定食品安全标准以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为宗旨,做到科学合理、安全可靠;第23条第2款要求制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时要广泛听取食品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意见,以充分尊重广大消费者对标准制定的话语权。在实践中,有人认为我国现在生产力水平低,食品安全标准不能和发达国家看齐。这个观点是错误的。要正确看待中国特色。中国特色不是保护落后的代名词。相反,中国特色要求中国的食品更加安全,食品的生产经营更加人性化,食品安全标准也要与发达国家看齐。
其四,鼓励企业慎独自律,出台严格的食品安全标准。该法第25条既允许企业在其生产的食品没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或者地方标准的情况下制定企业标准,作为组织生产的依据;也鼓励食品生产企业追求卓越,见贤思齐,制定严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或者地方标准的企业标准。
2.水是人类生存的基础 篇二
托妮·莫里森是当今美国乃至整个世界最受关注的黑人女作家之一。在她的作品中种族意识与女性主义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 但身处多元文化共存的美国现代社会, 她作品的主题并不为其黑人和女性的双重身份所限制, 其作品在关注黑人民族和黑人女性命运的同时, 还面向世界, 深切关注人类的共同命运, 密切关注人在这个多元化现代世界里的生存和发展。的确, 正如某些评论家所赞扬的:她不仅仅是一位具有非裔美国人身份的作家, 不仅仅是一位女作家, 也不仅仅是一位黑人女作家。而亨利·路易斯·盖茨 (HenryLouisGates, Jr.) 的评价就更直接了, 他认为:“莫里森的小说总是象征着人类的共同命运, 既描述又超越了性别、种族和阶级的界限。”因此莫里森既是“美国黑人作家的代表性艺术家、代言人”, 又是全人类的“共同之声”, 其作品具有普遍意义。
一.寻求归属
在当今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 人们常常会有种失落感, 而这种失落源于他们心灵的无所依托。归属感是人类的原始需求之一。尽管物质文明日益发达, 世界趋向全球化, 但人对自己本根理解和文化认同的意识以及回归大自然的意识却在增强。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现代社会, 伴随着人们的物质欲日益膨胀, 精神生活却极端贫乏乃至堕落, 有些人甚至变得邪恶, 背离了人类天性中原始天然的质朴美。因而, 回归纯真的传统文化, 回归朴素的自然生活成为很多人返璞归真思想追求。
人类的归属感首先体现在种族归属感和对祖先传统文化的认同上, 这一切集中表现在《所罗门之歌》里。《所罗门之歌》里的麦肯·戴德就是一个物质的俘虏, 为了占有财富, 他脱离了朴实的黑人传统文化, 曾经质朴的天性被扭曲, 变得自私冷漠。在派拉特的回忆中, 生活在农庄时, 生活在黑人传统文化氛围中时, “麦肯是个好孩子”, 他关心爱护妹妹, 帮助扶持父亲, 是个好哥哥、好儿子。但后来物质欲膨胀时, 他却背弃了亲情, 脱离了黑人社区, 变得贪婪冷酷, 远离了祖先传统文化。他压榨贫苦的黑人, 蔑视住在贫民窟的妹妹, 厌恶自己的妻儿。他的世界中只有占有财产一件事是他所热衷的。然而, 他虽住着舒适的大房子, 开着豪华的大轿车, 却感到无比的孤独空虚。
在父亲物质追求的影响下, 奶娃也曾一度空虚失落, 直到他踏上文化回归的旅途, 获得种族身份认同, 被自己民族所接受, 知道了自己祖上的真实姓名和他们的业绩, 找到了自己被割断了的“根脉”, 找到了种族归属, 他才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精神自由和独立, 产生了健康向上的自我意识, 开始活得有意义。这正体现了莫里森所追求的一种人类最初的古朴和纯真的原始主义的回归。奶娃最后的起飞, 也正是人类灵魂的一次原始飞跃。一个人只有回归到自己的传统文化中, 找寻到自己的根才能坚定而自信, 生活才能充实而幸福。
人类的归属感还体现在自然回归上。这一点在《所罗门之歌》里也有所表现。派拉特一家虽然一直住在一座狭窄的平房里, 家里没有电, 没有煤气, 没有任何现代化设备, 她们“用蜡烛和煤油灯来照亮房间, 她们用劈柴和煤来取暖做饭”, 她们吃简单自然的食物, 却过得快乐而充实。自然原始的生活状态使派拉特拥有了一种独特的人格魅力。“虽然她就同大家所说的那么穷, 眼神中却不见一点能够证明她贫困的东西。”“她算不上漂亮, 可他心里明白他可以盯着她看上一整天。”在这里, 莫里森旨在召唤人类回归生命的源头, 在社会化过程中尽量保持人的良好的自然本性, 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 进而找寻现代文明中失落的人性的光辉。
同时回归自然, 人类可以获得精神上的洗礼。在物欲横流的今天, 人们需要精神上的净化滋养, 获得真正的心灵上的平静。奶娃就是一个人在月光下躺在原始森林的土地上, 在蓝岭山脉之中, 在一棵散发出香甜气味的桉树下顿悟的。清香的桉树、草丛和空气净化和滋养了他的灵魂。而且自然可以使人感悟生命。跟随着当地黑人完成了冒险、有趣的狩猎活动后, 奶娃“他自己也笑着, 笑得有力, 笑得响亮, 笑得长久。那是开怀大笑。他发现自己仅仅由于走在大地之上便振奋不已。走在大地上就像是他属于大地;就像他的两腿是庄稼的茎, 是树木的干;他的部分躯体就这样往下延伸, 延伸, 直扎进石头和土壤之中, 感到在那里十分畅快——在大地上, 在他踏脚的地方。他也不跛了”。与大自然紧紧拥抱在一起, 奶娃感到了生命的欢欣与活力, 找到了自己的根本。
此外, 自然还可以抚慰、拯救人的灵魂。《宠儿》中孤独的丹芙每每感到孤独失落时, 就会来到房后的树林里一个圆而空的房间里, “在生机勃勃的绿墙的遮蔽和保护下, 她感到成熟, 清醒, 而拯救就如同愿望一样唾手可得”。塞丝也不例外。每当感到困顿无助时, 她就会寻求自然的庇护。她就会去一片林间空地——当年她的婆婆贝比曾在其间布道的绿色圣地, 在那里她可以思考, 可以领悟。那片处在树林深处的林间空地所具有的梦幻般的魔力和无限生机拯救了塞丝, 使她在精神上获得再生。自然可以洗涤人心灵上蒙受的喧嚣和尘埃, 恢复人心灵的清脱和空明, 从而拓展人心灵的新空间, 积储生命的能量, 在深蓄厚养中实现灵魂的升华并赋予人无限的动力。人决不能脱离自然环境, 人要与自然的发展保持和谐的状态。只有这样, 人才能获得心灵的安宁, 活得充实。
二.寻找自我
商品经济的冲击下的现代社会, 增强了人们对物质追求的欲望。某些现代人在物欲的诱惑下人性被压抑、扭曲, 在拜金、拜物、追名逐利过程中迷失了自我。他们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又被其异化, 成为物质的奴隶。随着人们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 越演越激烈的相互竞争, 人际关系也愈发紧张, 以致亲情淡化, 人心浮躁, 精神迷惘。物质富有与精神空虚的巨大反差, 说明精神的匮乏对人的生存的威胁。特别是青年人, 在这个充满活力与欲望、喧嚣与骚动的时代, 对未来把握不住的恐惧与对人生意义的迷惘交织在一起, 使他们失落、无助、抑郁甚至绝望。在沉湎于远较父辈更多的社会权力与物质享受时, 他们更可能迷失。他们没有完善的价值观体系支撑, 陷入一种精神危机。他们无法深刻体察祖辈的奋斗历程, 同时也难以维系本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 感到精神上无所皈依。对自我存在的价值和反思使他们陷入迷惘、困顿和虚无之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他们是精神的流浪者。
他们不断追问自己:“我”是谁?世界与“我”究竟是什么?而“我”的位置又在哪里?迷离的年轻人身上出现难以排遣的焦灼感和浮躁气。因此, 现代社会中的人们面对着自我创造的那些令人眩目的物质财富时, 很难有由衷的喜悦, 反而产生一种失乐园的忧郁, 猛然发现自我已经迷失。于是“寻找自我”、“认识自我”、“人的全面发展”等命题, 又以新的意义召唤着现代人。寻找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呼声汇成一股新的人本主义浪潮。
寻找自我也贯穿于莫里森的整个文学创作中。特别是在《秀拉》和《所罗门之歌》里, 她连续探讨了这个主题。这两部小说从主人公与社会、与他人的关系的层面上, 表现了秀拉和奶娃寻找自我的成败的原因和意义。《秀拉》中的黑人女主人公不断地与命运抗争, 努力地寻找自我、发掘自我, 竭力要实现自我的价值。她不愿意像其他黑人女性那样屈服于命运的安排, 她从不逆来顺受, 委曲求全, 而是桀骜不驯、我行我素。她全然摒弃传统的道德观念。她不结婚, 通过随意地与男人发生性关系来寻找自我、发掘自我。为自我发展而进行的斗争使秀拉变得孤立起来, 远离保护、养育和引导她的人群。因为她盲目的抗争, 她不被黑人群体所理解, 受到众人的唾弃。同时由于她对黑人社会、黑人文化传统以及社会责任的排斥, 秀拉的探索彻底地失败了。与秀拉相比, 尽管历经坎坷, 奶娃对自我的探索最终获得成功, 原因在于他们所选择的探索道路大相径庭。奶娃有精神上的母亲派拉特的指引, 又有南行时接受本民族古老文明的再洗礼的历程, 真正懂得了只有接受了自己的过去和自己家庭的过去, 他才能真正长大成人, 才能真正地寻找到自我。回到南方, 回到爷爷奶奶曾生活过的地方, 寻到祖先的姓氏后, 从未想过要为别人干点什么的奶娃想到要为别人干点什么了。
当南方的温柔妓女“甜美”给他搓背洗澡时, 他首次主动要求给她也洗个澡, 他还帮她洗刷盘碟、擦亮澡盆。不仅如此, 他还开始想念派拉特的魅力, 理解母亲的牺牲, 意识到“他母亲和派拉特从一开始就为挽救他的生命奋争, 而他从来连一杯茶都没给她们俩泡过。”同时他开始体谅父亲的做法并懊悔对哈格尔的冷酷。奶娃在不断的领悟中成长, 懂得了爱, 懂得了责任。他最终成为了一个富有责任感和道德感, 懂得尊重别人、帮助别人, 懂得爱、懂得善待他人的人, 成功地找到了他真正的自我。秀拉和奶娃对自我的探索不仅仅是黑人的探索, 它其实是现代人, 特别是迷茫的现代年轻人对自我的探索。这也是奶娃寻找自我成功的意义之所在。
三.包容兼爱
物质文明日益发达, 世界趋向全球化。现代人在关注归属感, 寻找自我的同时愈发关注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在这个现代多元化世界里的存在和发展。莫里森在作品中不断深入探索, 执着地为美国黑人乃至全人类寻找着出路。在莫里森看来, 固然像《最蓝的眼睛》中的波莉、佩科拉和《所罗门之歌》中的麦肯·戴德那样完全认同、接受白人的价值观, 甘于接受白人的精神奴役, 逐渐抛弃黑人的传统文化本色是不可取的, 但是像《秀拉》中的秀拉那样既不受白人文化意识形态影响, 也不固守黑人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做法也是没有出路的。而像《所罗门之歌》中的吉他那样坚决地抵制白人主流文化、不相信黑人与白人有调和的可能, 坚决与之针锋相对, 以牙还牙, 以眼还眼的偏激和自以为是更是不可取的。吉他出身贫寒, 因而对种族歧视有着切肤之痛。他不愿被奴役, 特别仇恨白人。于是, 他加入了以暴抗暴的团体“七日”, 代号为“星期天”。该团体由七人组成, 按一周的星期顺序给每个成员编上号, 白人对黑人的种族暴力事件发生在星期几, 代号为该日的成员就有责任以同样的手段进行报复。这个团体的成员都是极端激进的黑人。正因为吉他的这种偏激和自以为是, 后来他与奶娃成了死敌, 并误杀了派拉特。吉他的反抗很不理性。他并不知道祖先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他也不明白白人精神奴役的危害, 他关注的只是黑人当下的生存状态。他曾对奶娃说:“奴隶姓氏对我没什么, 只是奴隶处境让我讨厌。”但是非洲裔美国人必须拥有自己真正的名字, 他们才能认识自身的价值, 获得人的尊严和自由。因此吉他选择的路只能是一条死胡同, 无益于保护和弘扬黑人文化。吉他激进的种族主义是狭隘的、荒谬的。最好的办法是, 在保持黑人文化传统的基础上, 与其他外来文化兼容并蓄, 扬长避短, 走一条共同发展的道路, 并用爱心去包容一切。费尔巴哈认为, 爱是人的本质的表现, 是人与人之间联系的基本手段。包容兼爱, 世界才能和谐。
莫里森笔下的派拉特正是这一思想的代表, 她守护着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 但却不是一个极端的守护者, 她以博大的胸怀去包容世间的一切人和事, 以纯真的善心去关爱身边所有的人。她不仅关心黑人, 也关心白人。她肯背负起被哥哥杀死的白人的尸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只有多一些派拉特这样肯包容兼爱的人, 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才可能得到传承与弘扬。
人类社会是多样化的存在。任何一统天下的妄想都是违背人类社会发展的。因此文化霸权主义是行不通的。与之相反, 文化多元化将成为推动世界文化进步的巨大动力。人类生活的这个世界, “各种文化形态都有自己存在的理由和活动的空间, 他们彼此间的关系不是非此即彼, 而是同时共存和互补”。我们应赞同不同于主流文化基调的“他者”文化存在, 弘扬一种包容的精神和开放的气魄, 要知道不同文化的融合互补, 是交流和对话而非冲突和对抗。因此, 莫里森在她的作品中一直反对白人强势文化对黑人的精神奴役, 同时她也不赞同黑人固守传统, 因循守旧, 极端排斥白人文化的做法。她始终热衷于不同文化之间既相互对立排斥又融合互补的错综复杂关系, 她渴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对话。这一点在她的作品《柏油孩子》 (又名《柏油娃》) 中尤为突出。在《柏油孩子》中, 小说的主角不再仅仅局限于黑人, 小说对白人、黑人、浅肤色黑人都有生动的刻画, 小说的背景也不仅仅是黑人居住地, 而是拓展到了美国内外。小说中的骑士岛其实是美国的微缩景观, 骑士岛的种种问题其实是美国现实社会中种族问题的写照。《柏油孩子》以同名非洲民间故事为框架构思, 将男女主角儿子 (Son) 和吉丁 (Jade) 与兔子和柏油娃相对应。他们是一对相爱却又挣扎着脱离对方“柏油”般黏附力的黑人青年男女。男主人公儿子是黑人民族的儿子, 他是非洲传统的极端守望者。他“虽然生活在20世纪, 但他拥有的只是杜波依斯所说的一个传统黑人自我。他的思维定势朝向过去, 对现代西方文明持一概拒绝态度。”他固守传统, 因循守旧, 敌视现代工业社会的文明进步, 不想借鉴学习白人的任何社会组织的经验, 拒绝任何变通。因而在白人世界、在现代社会, 他有一种疏离感。
3.威胁人类生存的5大隐患 篇三
如果人类灭绝,最直接的损失是失去了所有活着的人。不过,损失可能远远不止于此。人类灭绝意味着祖祖辈辈创造的价值不复存在,未来所有将要诞生的生命以及这些生命可能创造的所有价值都会成空。没有了意识和智慧,价值本身会在宇宙中荡然无存。因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去努力避免那些影响人类生存的危险发生。
在这篇文章中,我选择了我认为对人类生存威胁最大的五个隐患。但是,这并非定论,未知的威胁一直存在。
1.核战争
尽管到目前为止,核武器只被使用了两次(“二战”期间投放到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而且核武器的储备比冷战高峰期有所下降,但你如果认为核战争是不可能发生的,那就错了。
古巴导弹危机差一点变成核战争。假如这样的事件每69年发生一起,每三起这样的事件中有一起演变为核战争,那么发生这种灾难的几率就会上升到大约每年1/200。
更糟糕的是,古巴导弹危机只是最著名的一个事例,美苏之间核威慑的历史充满了千钧一发的危急时刻和危险的错误举措。由于国际紧张局势的变化,核战争爆发的概率已经有了改变。但是,如果说爆发核战争的概率远远不到每年1/1000,似乎是难以令人信服的。
大国之间全面的核战争将直接或间接地把数以亿计的人置于死地——那是一场难以想象的灾难。但是,这仍不足以威胁人类的生存。
同样,放射尘的危害也常常被夸大,它在小范围内是致命的,但对整个地球造成的危害相对有限。有人曾经提出,钴弹可以导致假设中的世界末日,其放射尘可以杀死任何人。然而实际上,这种武器制造起来是很困难、很花钱的,从客观上讲几乎不可能做到。
真正的威胁是核冬天的到来,也就是核爆产生的烟尘进入大气平流层,造成地球长期的低温和干燥。现代的气候模拟显示,核冬天会使全世界绝大部分地区在很多年内无法耕种。如果这种情况发生,数十亿人将会饿死,幸存者还可能会遭受其他威胁,如疾病。我们还不能确定这些烟尘会表现出怎样的性质,不同类型的烟尘可能造成不同的结果。因此目前我们没法对此做出估计。
2.生物工程流行病
与战争相比,自然流行病具有更大的杀伤力。然而,自然流行病不大可能成为人类生存的威胁:总会有人对病原体免疫,幸存者的后代将拥有更强的抗体。从进化的角度来讲,寄生物种也不会将它们的宿主全部消灭。这一点可以解释为什么随着梅毒的扩散,这个致命杀手渐渐变成了一种慢性病。
遗憾的是,我们现在可以使疾病变得更加厉害。比较著名的例子之一就是往鼠痘(老鼠的天花病毒)中植入一种基因,鼠痘的致命性就会增强许多,可以感染接种过疫苗的个体。最近对禽流感的研究表明,一种疾病的传染性可以人为地得到加强。
目前,有人故意释放毁灭性东西的风险不大。但是,随着生物技术越来越发达,费用也越来越低,更多的团体将能掌握这类技术。
生物武器的研发大都是由政府主导的,寻求的是可控制的杀伤力,因为消灭全人类在军事上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但是,总有一些人想做疯狂的事情,仅仅是因为他们有能力做到。另一些人拥有“更高”的目标,例如,日本奥姆真理教的狂热分子企图加速世界末日的到来,他们除了使用更加有威胁的神经毒气外,还使用生物武器。还有些人认为,如果没有人类,地球会更加美好。
由于生物武器的袭击和流行病爆发而死亡的人数看起来是呈幂律分布的——绝大部分袭击和流行病造成的伤亡很小,而极少数袭击和流行病却会造成极大的伤亡。根据当前掌握的数据看,由生物恐怖袭击造成全球流行病爆发的风险似乎很小,可是比起恐怖分子,政府使用生物武器所杀的人要多得多——“二战”期间,可能有多达400000人死于日本的生物战争计划——这恰恰也属于生物恐怖活动。随着生物技术的威力越来越强大,杀伤力更强的病原体也就更加容易设计了。
3.超级智能
智慧是非常具有威力的。我们在解决问题及团体协作方面略高一筹,让其他灵长类望尘莫及。其他灵长类能否继续生活在地球上,取决于人类的决定,而不是它们自己。对人类来说,拥有智慧的确是一种优势。因此,我们想方设法地提高个人和集体智慧,从提高认知能力的药物到人工智能软件,我们做出了很多努力。
有智慧的实体善于实现自己的目标,但如果目标设置不当,就可能利用自己的威力轻而易举地实现灾难性的目标。如果认为智能本身会使某个事物表现良好而又符合道德规范,那是没有道理的。某种超级智能系统可能会违反道德规则,即使这些规则是正确的。
更加令人担忧的是,在人工智能技术高歌猛进时,我们遇到了深奥的实际问题和哲学问题。人的价值都是些宽泛、复杂、不易表达的概念,即使表达了,我们也可能不明白是否传达了自己想表达的所有含义。
智能软件可能很快就会变得异常强大。智能软件的分级方式跟生物智能有所不同,它们会随着硬件的提升而“进化”,并依靠在不同硬件上运行而得到测试和升级。
有人曾经提出,当软件的性能足够卓越、其本身能够制造出更好的软件时,“智能爆炸”就成为可能。如果发生这种飞跃,那么智能体系将凌驾于世界其他体系之上。如果目标设置不当,就可能造成灾难。
我们不知道迅速而强有力的智能爆炸是否有可能发生,或许作为一个整体,我们目前的文明正在以最快的速度自我改善。但是,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一些技术可能会加速事态的发展,发展速度可能会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期,使当前社会各界根本无法应对。同样,我们也不知道不同形式的超级智能的危险性到底有多大,什么样的减灾策略能够真正起到作用。对我们尚不掌握的未来技术,或者对比我们更强大的智能,我们很难估测情况到底会如何。在这份威胁名单中,这个威胁要么规模巨大,要么仅仅是虚幻。
4.人类生存的警钟 篇四
广西贵港市港北区根竹初中戴东琴
一望无际的海洋,广阔无边的森林,大自然把这个美丽而神奇的星球交给了我们人类。可是,人类有没有善待这个星球呢?
或许,只有当天不再蓝,水不再绿时人类才会悔悟。可到了那时,再多的语言已成空话,人类已深受其害。
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地球上的最后一抹绿色在电锯声中消失,随之而来的将是全球性沙暴。我们不希望未来有这一天,我们希望永远没有这一天。但我们得仔细反省一下,人类究竟干了什么。的确,核能发电使更多的地方告别了黑暗,先进的工业生产使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可是,你是否看见受诺贝利核泄漏危害的人们脸上痛苦而迷茫的表情?你是否看到两级的冰山迅速溶化崩塌?当你看到这些触目惊心的场景时,你还在为人类的成就而沾沾自喜吗?我想不会,只会为人类的未来而担忧。
据统计,地球上的石油只够维持30年,煤和天然气也只够维持50年左右。一旦这些资源耗尽,我们该怎么办?
野生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但人类却用猎枪去‘招待’它们。旅鸽、渡渡鸟、巴厘虎……一个个触目惊心的名字,它们灭绝了,不会再出现了,可我们不希望在这份灭绝名单上添上‘人类’二字。
当春天来临时,再也听不到回家的候鸟为我们报信,早晨是一片陌生的寂静,没有了昔日吵闹的鸟叫声,怀念那被小鸟吵醒的感觉。难道人类希望这一切变为现实吗?
南太平洋岛国图瓦卢,由于海平面上升,科学家预计在50年内这个国家就会消失在浩渺的太平洋中。目前全国已有一半人口怀着沉痛的心情逃往异国他乡。
50年后,图瓦卢消失了,100年后、1000年后,人类将何去何从呢? 我希望,人类的生存危机将永远停留在纸上,因为地球,就目前来说是惟一一个适宜人类居住的星球。我希望人类不要干破坏地球生态环境这种慢性自杀的蠢事。
5.人类生存危机 篇五
土地荒漠化、水资源枯竭、能源危机、温室效应、白色污染----五大危机,正在唤起人们的惊醒!
现在人们只顾眼前的利益,有谁想过人类的未来?谁能够断言那些被人类破坏了的环境不会是人类自掘的坟墓呢?
听啊!罗布泊的痛哭,青海湖的呼救,不要再浪费水资源了!青海湖正以每年12.1厘米的速度急剧下降,平均每年减少4.36亿立方米水,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数字正在不停地告诫人们:你们很快就没有水喝了!4月22日—第40个世界地球日,有这样一组画面发人深省:6个大学生组成水资源雕塑,中间的蓝色人代表“水之女神”,肤色各异代表五大洲的众人或坐或卧或跪,向中间手捧半杯水的“水神”伸出手臂,作出渴求的姿态,令人惊愕的是水呈现的不是无色,而是红色!它预示着世界上最后一滴水可能是人类的血液,难道这不是一种嘲讽吗?
不知大家发现没有?我们的家园在渐渐变暖--冬天越来越暖和,夏天越来越炎热,如果我们不能善待地球,“温室效应”将一天天加剧,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气温会升到50℃以上。
由于二氧化碳排放导致的气候变化,目前已经极大地威胁到地球上人类的生存,世界自然基金会倡议希望个人、社区、企业和政府在每年3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六20:30-21:30熄灯一小时,来表明他们对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支持。这项活动被称为“地球一小时”,目的是让人们意识到一个小小的动作将会给他们所居住的环境带来怎样巨大的影响。
无知贪婪的人类啊!不要再只顾自己享受,不要再无度的浪费、无度地开采、无度地狩猎,多少矿产、多少珍奇都毁在了人类之手!谁敢说下一个消失的不会是我们人类自己!
6.人类生存危机初中作文 篇六
地球,一个美丽的星球。就在地球形成了46年后,人类也发展到了高科技的时代。这时的人们,不懂得保护地球、爱护地球,只知道一味地发展高科技,建立工厂,把工厂的废水排到江河湖泊里,使水里的多种水生动植物大量死亡,而人类也面临着生存的危机。
2年后,森林被人类乱砍滥伐,动植物的生存空间遭到破坏,使得许多动植物濒临灭绝,土地渐渐开始荒漠化。人类还没有意识到环境渐渐在恶化,人类还没有意识到保护环境对人类来说是多么的重要,环境恶化,就意味着人类的生存面临着危机。现在,全球的温室效应在逐渐升高,预计今年全球将会升温3摄氏度。然后极地地区的大量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7米,就有可能会淹到附近一些比较低的建筑物,人类又开始抗洪。人类向天空中投放硫磺弹,试图是全球降温0.5摄氏度,接着,天空就变成了黄色,之后就再也见不到天蓝色的天空了。由于极地地区冰雪融化,就不可以反射太阳光,所以未来的人类的房子都要建成白色,从而来反射太阳光,使人类没有那么热。
近年来,有多个国家频繁发生地震,有人预测未来半年将会有一些地区的地震将会达到8级以上,还会有许多地区灾害频繁发生。这就是人类破坏大自然的生态环境造成的,大自然也在惩罚人类。
现在,土地荒漠化、水资源短缺、温室效应、能源危机、白色污染——五大危机,将一步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空间,也在慢慢地唤醒人们的觉悟,人们也意识到要保护环境,同时也作出了实际行动。
7.水是人类生存的基础 篇七
在气候变暖方面, 存在自然方面的因素。自然因素太阳活动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是周期性而不是持续性的。太阳活动增强期 (高峰期) 有增温作用, 减弱期 (低谷期) 有降温作用, 对全球气候变暖有影响。这一自然因素容易导致气候变暖的情况出现。除了自然因素外, 气候变量也有人为方面的原因。人为因素对气候变暖的作为更为明显。近三百年来, 人类的生产力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 人类在发展经济和推动社会经济的过程中, 并没有注意环境问题。这导致大量的废气大量排放到大气中, 导致“温室效应”情况的出现。
2 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
2.1 气温升高引起的生理危害
气候升高容易引起人类的生理危害。这种情况突出表现在热浪对人们造成领导严重的影响。2012年, 热浪造成了澳大利亚东南部和南部地区严重缺水。这给当前的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消极作用, 使农民招收到巨大的经济损失。更为严重的是, 热浪在全球多个地区造成了人员的伤亡。在欧洲, 有600个人死于热浪和干旱。在日本, 13个人也死于热浪。我国云南地区也连续发生干旱, 高温口渴给人畜饮水和农业、工业用水都带来了困难。
2.2 气候变暖易导致极端天气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极端天气形成的灾害, 给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和损失。据估计, 1991-2000年的十年里, 全球每年收到气象水文灾害影响的平均人数为2.11亿。亚州是遭受自然灾害袭击最频繁的大陆, 在1990-2000年间, 此地区自然灾害还占全球所有极端气候事件的43%。根据最近的统计, 全球气候变化以及相关的极端气候事件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在过去40年平均上升了10倍。
2.3 疾病传播的风险增加
气候变暖使很多细菌和病毒的活力增强, 加速了有害昆虫的繁殖生长。例如, 环境温度是蚊子的繁殖速率的重要影响因素。一般来说, 温度的提高会提升蚊子的繁衍速度。同时, 环境温度也是导致蚊子两次吸血间隔时间的变化。科学数据表明, 随温度升高, 蚊子两次吸血间隔会缩短。这将对人类的健康带来巨大的威胁, 大大增加了疾病传播的风险。温度提升增加疾病传播还体现在增加了疟原虫在蚊体内的发育的可能性。疟原虫在蚊体内发育有一个最低的温度阈值, 日间疟原虫在蚊体内发育的最低温度为14.5℃, 恶性疟原虫为16℃。为此, 温度的提高容易增加疟原虫的繁殖概率, 从而增加了人们感染传播疾病的可能性。
3 减弱气候变暖、转变人类生存环境的对策
气候科学家几乎一致认为, 全世界的冰川和北极的冰帽正在加速融化, 海平面升高将威胁到沿海与低地区域。他们还认为, 几乎可以肯定, 无论我们如何限制或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本世纪的二氧化碳集中程度将比工业化之前的时期高一倍, 其结果是本世纪海平面将上升0.18~0.59米, 地球表面温度的升幅将超过2.0摄氏度。
3.1 减少温室气体的碳排放
当前,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途径有两条:一是改进能源结构, 大力发展再生绿色能源, 由资源消耗型发展模式逐渐转变为可持续发展型、低能耗的经济增长模式, 降低碳排放。二是保护自然环境, 增加生态系统对温室气体的吸收能力, 改善生态环境的质量, 使其更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3.2 提高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
公众的意识对保护生态环境, 避免气候变暖情况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公众意识的提升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努力。首先, 政府可以图书、因特网等大众传媒, 宣传气候保护的重要意义。大众传媒可以就破费废气和浪费资源的危害进行宣传, 同时对保护水资源和大气环境的措施进行有效宣传。这些能够有效提高大众的环保意识, 使他们积极保护自然环境。其次, 政府要建立保护环境的激励机制。环境保护有赖于有效的机制。政府可以通过法律的形式, 对破坏大气环境的企业和个人进行制裁, 从而引导人们从事保护大气环境的行为。最后, 媒体要加强气候保护监督力度, 媒体在保护保护、避免全球变暖的工作中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媒体要对相关的破坏行为进行揭露。这将能够有效弥补法律监督的不足, 使气候保护机制更为全面和系统。
3.3 重视气候保护的国际交流
环境保护不仅需要组织和个人的努力, 还需要国家之间进行紧密的合作。一方面, 国家之间可以通过气候会议加强合作。各国可以就气候问题, 通过会议的形式进行协商和合作。这种合作机制有助于保证气候保护措施的落实和执行。另一方面, 国家可以就气候保护技术进行合作。气候保护工作需要以良好的技术工作作为支撑。国家之间可以就气候保护方面的技术进行合作, 共同开展研发工作。这对于为气候保护奠定良好技术基础具有积极的作用。
摘要:当前, 温室气体的排放使全球气候正向变暖的方向发展, 这已经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很大的威胁, 原有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正朝着保护环境的道路发生转变。本文主要从人为因素简析了气候变暖的原因及其对人类生存的影响, 并提出了节能减排、遏制气候变暖的一些措施, 为人类生存方式转变带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考。
关键词:气候变暖,环境保护,转变
参考文献
[1]田新霞《气候与健康》, 选自《开卷有益》, 2010年2月刊.
[2]潘俊杰, 韩宗坡《应对气候变化保护人类健康》, 中国气象报, 2009年4月刊.
8.人类生存极限在哪里 篇八
人类其实很脆弱
人们经常听说各种各样神奇的生还经历:比如子弹射进脑部还能活下来;从十层楼的高处摔下奇迹生还;或者是在海上漂泊几个月依然存活的例子等。可是,一旦把人类放到海平面上方几千米或者下方几千米的地方,人类都会在几分钟之内失去知觉。人类的身体在很多情况下看似非常强壮,但是把整个宇宙环境考虑进去的话,人类其实是非常脆弱的。
一个普通人的基本生存边界很早之前就被界定了:著名的“三”原则已经告诉过我们,在没有空气的情况下人仅能存活3分钟;在没有水的情况下人仅能活3天;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人仅能存活3周。
在过去几十年所进行的试验中,有许多是刻意的,当然也有许多意外发生的试验,已经帮助人们摸清了人类能够生存的“领域”。
人类能多久不睡觉?
人类最长不睡觉的记录是264个小时,这个记录由一个高中生在1965年创造,在11天之后他将要睡着时,基本上已经进入了无意识状态。空军飞行员在被剥夺睡眠3到4天之后会进入一种精神错乱的状态,而且会因为突然进入睡眠而导致飞机坠机。即使只有一个通宵没有睡觉,也会晕晕乎乎的像喝醉了一样。
那么,人在停止睡眠多久后会因此而丧命呢?据报道,在今年6月,一名男子为了看欧洲杯的所有比赛连续熬夜11天后最终丧命。但是,他在熬夜的同时也大量地饮酒和吸烟,因而他的死亡原因无法单纯地去界定为缺少睡眠。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个人是因为睡眠被剥夺最终丧命的,而且科学家们也无法在实验室找到这个问题的准确答案。
不过,科学家已经在小白鼠身上做了类似实验。1999年,芝加哥大学的睡眠专家将小白鼠放在十分吵杂的环境中,并不断记录小白鼠发射出的脑电波以确认小白鼠没有睡着。当小白鼠快要睡着的时候,音乐就会突然响起,并且把它推向墙边让其保持醒着的状态。小白鼠在这个环境里待了两周后死亡了,并且在其死亡的前夕发现了代谢亢进症状。在这个症状中,生物体即使在完全静止的状态下也会燃烧大量的卡路里;而这个症状也正是因为缺乏睡眠而引起的。
人类最多能承受多少放射物?
放射物会对生物体造成长期的伤害,因为其可以扭曲DNA,改变基因密码,从而改变细胞的成长;但人在吸收多少放射物才会因此毙命呢?核工程师及放射性安全专家彼得-卡拉卡帕认为,吸收5到6西韦特单位的辐射,会让你身体的细胞被破坏的速度超过身体自身修复细胞的速度。在辐射中呆的时间越长,细胞被破坏的速度越快。如福岛核电站的一些工人在处理去年3月核事故现场时,每小时吸收了0.4到1西韦特的辐射。虽然他们依然存活,但是他们患癌症的几率已经大大增加了。
即使人们没有面对核辐射或者核爆炸的危险,由于自然环境中本身就存在放射性物质,因此我们患癌症的几率也在以每年0.025%的速度增加。这也让人类寿命的延长受到阻碍。卡拉卡帕认为,“一个人在杜绝其他辐射的情况下,仅仅只在地球环境自身存在放射物辐射环境中存在4000年所接受的辐射量,也足以让人患上因放射性引起的癌症;但是在短期内我们完全不用担心这个问题,因为没人会活到4000岁。”
人类能承受多大的加速度?
人体的胸腔保护着心脏免受撞击的伤害,但是它的保护功能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下却略显脆弱。或许,在达到一定程度的加速度时,胸腔也根本起不到保护的作用。
美国宇航局和军方研究人员为了制造安全的飞行器和航天器需要了解这个数据。横向加速会因为对人体施加不对称力而对人体造成伤害。根据美国《大众科学》最近刊载的一项研究表明,14个g的加速度可以让人的器官分离,而4到8个g的加速度可以让人昏迷。
向前或者向后的加速度对身体来说更容易承受一些。美国军方在20世纪40、50年代的试验表明,人体可以承受45个g的减速。在这个速率下,人从1000千米/小时的速度减速到停止只用1秒钟。但是,根据研究结果,在50个g的减速情况下,人体还是会被撕裂。
人类能承受怎样的环境突变?
人类是一种很能适应环境变化的动物,不论是气压的变化,温度的变化或者氧气浓度的变化。不过,人类能否适应这些变化依然取决于环境变化的速率,因为人体只能较慢地去改变对氧气的使用率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那么,临界点在哪里呢?
大部分人在60℃并且湿度极大的环境下,会产生体温过高的症状。因为低温而死亡的情形却很难测量。当人体体温降低至21度的时候会断气,不过这也取决于一个人有多耐寒。
根据美国宇航局1958年的报告,人可以在4到35℃的环境中生存,而且35℃的环境下相对湿度不到50%的时候,人可以通过流汗来保持体温不至于过高。在地球大气层中,空气中含有21%的氧气,当氧气浓度降低到11%的时候我们会窒息。不过,太高的氧气浓度也会要人命,长期在高氧气浓度环境中生存会让人肺部发炎。
当气压突然降低至地面大气压的57%的时候人们会毙命,这个气压差不多等同于在4572米高空的气压值。登山运动员可以承受更大的压力是因为他们的身体慢慢在适应了低氧环境中生存;不过,没有任何人能不借助氧气瓶在7925米的高空长时间存活。(来源:环球科学)
?链接?
人类的注意力能坚持久?对于那些需要全神贯注从事某项工作的人,如卡车司机、发电厂操作人员、航班驾驶员等,12小时是极限;但对于医生而言,复杂的外科手术有时会超过12小时。
人类究竟能记住多少东西?世界记忆冠军、中国的吕超2005年能背诵圆周率67890位。在贝尔通信研究公司工作的托马斯?兰德尔经过研究估计,成年人一生中可储存约125M这种信息,相当于100本《白鲸记》。
人类可以登上多高?英国南安普敦大学的麦克?格洛科特的研究显示,“人类能够承受的最高海拔可能是9000米”,登得越高,呆的时间就应越短。1999年,巴布?奇里?夏尔巴在珠穆朗玛峰缺氧环境下生活21小时,打破了世界纪录。
9.人类生存英语四级作文 篇九
man is finding himself confronted with more and more problems which threaten his eistence on this planet. for eample, some resources are beginning to be ehausted. many diseases are getting difficult to be cured. various kinds of pollution are becoming worse and worse. moreover, population eplosion is always on the rise...
therefore, there comes the problem: will man survive these problems?faced with so many problems, pessimists hold that man is destined to die out. their reasons are as follows. with population eplosion, food will be scarce; space will shrink; resources will be used up. moreover, pollution will threaten our health; incurable diseases will endanger our lives... obviously, man has only one way out—complete destruction.
10.水是人类生存的基础 篇十
一、人生哲学和生活观
名言“人可以被消灭,但不能被打败”点出了海明威人生哲学的精髓。小说主人公桑提亚哥八十四天没有捕到一条鱼却没有丧失信心和希望,仍然独自出海,最终钓到了一条罕见的大马林鱼。他凭借顽强的意志同马林鱼和鳖鱼进行搏斗,最终获得了成功,体现了他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值得注意的是,海明威还有一个著名的“冰山理论”。《老人与海》叙述的是一个平淡无奇的故事,但是其中所包含的人文精神却发人深省。这种人生哲理包含三层意义,即处理好与自身、与环境、与未来的三重“关系”。具体来说,首先,要充分肯定人类自身的尊严和价值并追求自我的不断完善;其次,要懂得如何与周围的自然、社会环境和谐相处,努力实现人生的价值;最后,要规划发展的目标并探索人类未来的发展道路,争取早日构建心中的理想世界。人文精神在完善个人人格、推动社会发展、人类进步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如果人们读懂了《老人与海》,就不会仅仅只看到小说表面所表达的意思,而能体会到其中“更深的东西”。人在生活中避免不了要经受种种的灾难和挫折,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一味地获得“成功”,而在于享受勇于同残酷的社会现实和冷漠无情的命运进行抗争的过程。在遇到不幸和困难时,不放弃希望,永远做精神上的胜利者,坚信未来总会获得成功。拥有丰富的人生经历,懂得收获成功的不易,才能真正地理解奋斗的价值,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作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海明威这部作品无疑代表了一种时代精神,为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二、人类生存应具备的人文精神
《老人与海》中体现了多种可贵的人文精神,具体表现为“硬汉”精神、进取拼搏精神、乐观精神等。正是有了这些精神和信念的支撑,人类才能在历史发展中屡败屡战、永不言弃,这也是人类不断取得发展的关键所在。
1.硬汉精神 小说主人公桑提亚哥是“硬汉”精神的最佳体现者,也是海明威笔下塑造的最后一位悲剧式的英雄。他为了保持自己人格的尊严与荣耀,积极勇敢地面对苦难并想尽一切办法去克服。在和马林鱼最后一轮搏斗中,桑提亚哥克服了极度的困乏和疲劳,终于制服了马林鱼,之后他就安心地睡了,这充分体现了人类在走向成功的喜悦时所应付出的努力与汗水,以及在付出之后才能享有的平静。即使有痛苦,但其中却饱含着一种未来胜利的喜悦和激动,隐藏着征服者的自豪和骄傲。桑提亚哥面对种种困难和挫折,始终没有屈服,他的这种非凡的毅力和压倒一切的无畏气概令人由衷地折服和尊敬。勇敢面对才有获得成功的希望,经历了创伤和失败还能继续勇敢地面对,实质上就是一种硬汉的形象,更是一种英雄的行为。无论处在顺境还是逆境,人们都应该学会正视现实,接受苦难并克服、超越它。绝不放弃每次机会,即使失败了也同样不失“重压下的风雅”,保持坦然的心态。即使面对死亡,也不能即刻屈膝求臣,这才是桑提亚哥所执着的人生意义,也是我们人类所应该追求的生存意义。
2.永不言弃、挑战人生的进取奋斗精神 奋斗精神――海明威笔下的“硬汉”都渴望奋斗,虽然他们都有辉煌的过去,但并没有一味地享受胜利的果实,而是更注重现在的自己,希望通过奋斗来证明自己的人生价值。人的一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只有在困难面前不轻言放弃,调整心态、努力拼搏,才有可能达到自己理想的目标。表面上来看,桑提亚哥是以捕鱼为生,出海的目的就是为了生存的需要。其实不然,老人的这场搏斗并非为生存而战。他绝不会因为捕不到这条大马林鱼而无法生活,在他看来更多的是为一种信念而战,为证明自己的能力而战。因此,在别人的嘲笑面前他没有退缩,遵循自己的意愿而斗争,维护了自己的尊严,体现了老人不畏强敌的牺牲精神和良好的心态。这种人格的刚强对那些处于逆境中的人们是极大的鼓舞和鞭策,这就是一种可贵的进取奋斗精神,能够促使人们不计成败,为了理想而努力奋斗。因此,人类在改造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斗争中应该时刻保持主人翁的姿态,拥有不屈服的抗争精神,积蓄巨大的精神力量去克服困难,迎接成功。
3.乐观精神 在这场搏斗中,桑提亚哥尽管失败了,而且一无所获,但他的骨子里仍充满着乐观与战斗力并以梦的形式传达出来。这种表面完全失去的失败比刚刚获得战胜马林鱼的局部胜利更能揭示老人的乐观精神。小说结尾写道:“在路那边的茅屋里,老人又睡着了,他正梦见狮子。”狮子在这里象征着积极进取的力量,这就意味着桑提亚哥仍然抱着很大的希望,虽然贫穷,但是一直会乐观坚强地生活下去。精神的胜利是人生的真正胜利。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一个人行动的失败与成功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关键在于人对现实的态度以及应对事情的方法。桑提亚哥一生以捕鱼为业,孤苦无依,历尽艰辛却一直过着贫穷的生活,最后是一无所获,可见他在行动上是失败了,但在精神上却是胜利了,所以虽败犹荣。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许多文学作品内容也更加注重把笔墨放在激励、鼓舞人类健康的生存意识上。在与自然、社会的斗争中,作品中越来越多的人物乐观地生活、乐观地斗争,对未来的理想充满了无限的自信。尽管经历了失败,但是从来不会轻言放弃、自我堕落,都重新积聚起前进的动力,树立新的追求目标。这种崇高和乐观豁达的精神不但显示出人类“智”者的光芒,也是推动人类不断前进发展的源动力。人类的精神不能屈服,即使是在挫折和失败面前,人类也应当保持优胜者的风度,无所畏惧、不失尊严。处在逆境中时,始终坚信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能减少或改变不利的因素,从而使事情向着更加顺利的方向发展。小说中桑提亚哥正是因为蔑视失败和死亡,凭借着敢于超越生命极限的自信战胜了死亡,维护了人类的尊严,给悲剧的命运增添了闪光的生存价值。
三、理想与追求体现人生的真正价值
人类所追求的理想实质上是人应当体现出人的真正的生存价值,即在失败和挫折面前永不言败、永葆自信和尊严。从这一角度出发,小说主人公桑提亚哥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人生价值。在品味《老人与海》的过程中给了读者战胜困难的力量和勇气,告诉人们如何正确地对待困难与失败,如何与逆境抗争,小说所弘扬的乐观自信的精神将永远鼓舞着现实生活中不断奋斗的人们。
许多评论家认为,《老人与海》“是一部面向未来的作品”。这部小说最动人的地方还体现在海明威对人类、社会、未来的思考。仔细研读这部作品时,读者会发现海明威在主人公身上体现出来的关爱人类、关注未来的博大情怀。因此,从长远来看,桑提亚哥不是一个孤立的人,他的“遭遇确是全人类命运的写照”,他的处事方式和表现出来的精神也是人类未来发展所必备的。
人生存状态的好坏与自然、社会环境是否和谐密切相关。正常的生存状态从整体上呈现为人自身的存在与环境要求和谐一致,异常的生存状态则是处于失衡状态,而且容易引发不健康的生存意识。桑提亚哥的性格还表现在遇事的沉稳平和、不急不躁的良好心态上。一个人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难以预知的困难和失败,桑提亚哥的经历告诉我们应始终保持一个良好的、积极健康的心态来应对突发事件,以不变应万变。
11.水是人类生存的基础 篇十一
土壤通常是由固体、水分和空气三部分组成。固体组分包含矿物质、有机质和其他营养成分,这些成分是植物和土壤动物生长的必要条件,同时土壤中还生存着大量的土壤动物和微生物。因此土壤并不像我们通常认为的是死的东西,相反土壤是活的,是有生命力和生产力的。
土壤资源和空气、水资源不同,它的形成和更新速度非常缓慢。科学研究表明,形成1厘米厚的表层土壤需要10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而在我国云贵高原的岩溶地形甚至需要上万年的时间,因此,土壤可以看作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一旦被破坏和污染则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获得恢复。同时,土壤在整个陆地生态系统中处于核心的地位,植物需要在土壤中才能生长和繁殖,而动物需要以植物为食,土壤微生物则承担了对动植物残体的分解任务,将分解后的营养元素重新释放到土壤中。如果没有了土壤,陆地上的生物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础。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大量的土壤资源被占用,同时土壤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土壤退化和土壤污染构成土壤资源保护的严重挑战。
科学地利用土壤资源
保护和科学利用土壤资源最关键的是要因地制宜地规划农、林、畜、鱼等的生产用地。我国南方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为充分利用土地而创造出“桑基鱼塘”的土地利用模式,其基本做法是塘基植桑、塘内养鱼,既促进了种桑、养蚕又带动了养鱼,成为一种科学高效的土地利用模式。
土壤在长时间不合理的利用后会发生退化,表现为土壤养分的匮乏和不平衡,土壤上种植的作物品质也会明显下降。生活中我们常会感觉到,米饭没有以前香了,水果没有以前甜了,这其实就是作物品质下降的表现。要防止土壤退化就必须在农业生产时实现科学的耕作、灌溉和施肥,特别是化学肥料和有机肥料的平衡施用。由于有机肥含有大量的有机质,养分全面且肥效长,可以弥补化肥养分单一、肥效短的缺点,同时提高植物抗病、抗虫的能力,有利于作物产量和品质的提高。
此外,我国还存在着大量的中低产田和盐碱地,这些土壤由于自然、气候和农业耕作等原因导致贫瘠和盐渍化,需要通过合理的措施来改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科学家们采取 “井沟结合”的治理措施治理黄淮海平原的盐碱地,打出浅井水冲刷地里的盐碱,挖深沟排走“盐水”,成功克服了盐渍化难题,使当年“闪闪发光”的盐碱地成为今日河渠纵横、林茂粮丰的“米粮川”。
改善土壤污染
除了不合理利用所造成的土壤退化以外,各种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土壤造成的土壤污染问题也非常严重。科学研究表明,排放到大气和水体的污染物绝大多数最终会积累到土壤中。根据2014年公布的全国土壤污染调查公报,全国土壤总的超标率为16.1%,耕地的超标率达19.4%。对手如何控制和修复土壤污染,科学家们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法和修复技术。
不同的污染物和污染程度采用不同的修复措施。
轻度土壤污染
可以采取农艺措施来减轻污染物的危害,例如在水稻生长全生育期淹水和种植低积累的作物品种可以明显降低作物对重金属的积累。我国湖南地区研发了VIP技术(V是指作物品种,I是灌溉等农艺措施,P是指调整土壤酸碱度)来降低重金属在作物体内的积累,从而达到生产合格产品的目的。
中高度土壤污染
对于中重度的土壤污染需要采取将污染物从土壤中移除的方法,而植物修复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科学家们将一类对重金属有超强积累能力的植物种植到污染土壤中,植物将土壤中的重金属吸收并积累在茎叶中,这样污染土壤就得到了清洁。在我国浙江、湖南等地,科学家们利用伴矿景天来富集土壤中的镉和锌,利用蜈蚣草来富集土壤中的砷,均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
12.水是人类生存的基础 篇十二
进入21世纪, 汽车污染日益成为全球性问题。随着汽车数量越来越多、使用范围越来越广, 它对环境的负面效率也越来越大, 尤其是危害城市环境, 引发呼吸系统疾病, 造成地表空气臭氧含量过高, 加重城市热岛效应, 使城市环境转向恶化。虽然国家正在加强机动车尾气排放的监管, 但目前执行还没有完全到位。本文将从剖析汽车尾气污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入手, 结合新闻事件和所学知识, 就汽车尾气的治理办法进行粗浅的探讨。
2 汽车尾气的危害
汽车行驶时排出有害物质破坏环境和人体健康。这些有害物质成分非常复杂, 主要包括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
一氧化碳是燃料在发动机内燃烧不完全的产物, 它与人体血红蛋白的结合力远远强于氧与血红蛋白的结合力。所以一氧化碳削弱了血红蛋白向人体组织输送氧的能力, 影响神经中枢系统, 严重时造成中毒死亡。
碳氢化合物是燃料在发动机中燃烧不完全和燃料挥发形成的。它包括多种烃类化合物, 部分烃类化合物有致癌性, 进入人体后产生慢性中毒。
氮氧化物是在发动机内, 空气中的氮和氧发生反应形成的多种化合物。氮氧化物可在大范围内形成多种环境、健康问题。它和空气中的水等物质反应生成酸, 形成酸雨、酸雾、酸雪或干的酸性颗粒物, 腐蚀汽车、建筑物和历史文物等, 并使河流和湖泊酸化, 不适宜鱼类等生存;它与空气中的水、氨及其他化合物反应, 生成了含硝酸的细微颗粒物, 这些颗粒物进入肺的深处, 损害肺组织, 引起或加重肺气肿和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 并加重心脏病人的病情;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在强烈阳光照射下还会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 在近地面产生光化学烟雾, 进而导致夏季臭氧大大超标, 严重危害人体和生态环境。
汽车直接排放的细微颗粒物被吸入人体, 将引发呼吸道、肺部疾病, 所携带的多种致癌物还易引发人体癌症。
铅被人逐渐吸收、蓄积, 将引发血压增高及心血管系统疾病, 影响肾、肝及神经系统;还会造成儿童注意力不集中和学习下降, 严重时将影响儿童智力发育。人受到铅污染的损害是不可逆转的。
3 目前面临的现状
(1) 我们所在的城市里没有减少燃油汽车保有量, 相反政府还在鼓励汽车进百姓家中, 减免购置税等一系列优惠政策, 使得我们的城市燃油汽车猛增。
(2) 在一些中小城市, 公共交通尚不健全, 交通出行不便, 为赶时间图省事, 市民花巨资购买汽车作为代步工具或者为了让正在上学的子女上下学更方便不得不购买汽车;有一部分人则是炫富、攀比心理讲面子讲排场而购买汽车。
4 减少汽车尾气污染的办法
(1) 治标措施。作为汽车车主, 可以通过安装废气过滤器、.使用高标号清洁燃油来控制汽车尾气;作为政府, 可通过提高使用汽车的相关费税 (例如燃油税) , 控制汽车数量, 达到减少汽车尾气污染的目的;作为相关部门, 可以在城市里多种植绿色植物, 吸收汽车尾气。
(2) 治本措施: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 (例如地铁) 限制私家用车数量;鼓励网络约车, 这种顺风车可以节约路面资源, 降低供求双方的出行成本, 减少汽车尾气排放, 增进环境保护, 政府应考虑让专车合法化;使用洁净能源 (例如电动汽车、太阳能汽车、天燃气汽车) 代替汽油、柴油;提高公民环保意识。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 已经完全具备通过公共交通上下学等出行的能力, 建议有车父母尽量不开车接送自己, 以实际行动减少减少汽车尾气污染, 倡导低碳环保出行。
(3) 科技创新措施
鼓励发明新兴的科技产品降低汽车尾气排放, 比如一些新型的汽车节油器、润滑油, 既节油、改善性能, 又可降低汽车尾气排放。
作为中学生, 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思考和尝试将降低汽车尾气排放作为今后的学习方向。有一则励志的案例证明其可行性。
毕业于天津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宋萌、杨雅静和韩金亮, 组成了大学生创业团队, 利用“互联网+新材料”, 针对当下高发的雾霾天气研制出了一种润滑油增强液, 加到机油中可以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量。目前该产品已经获得国家机械工业内燃机油品检验评定中心认证, 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这样的科技产品必定付出了艰苦的努力。他们挑战的是世界性技术难题———润滑油中的纳米固体怎样融到机油液体中?如何解决纳米超硬材料在润滑油中的稳定均匀分散、长期悬浮?为此, 他们四处求教专家教授, 争取各方支持;他们除上课和必要的社会活动外, 其余的时间全部投入到润滑油的研制中。经过3年的攻坚克难, 他们终于解决了各项技术难题, 成功孵化国际先进纳米项目, 研制成功了润滑油增强液。据了解, 这种润滑油液体加到机油中可以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量, 同时改善内燃机的低温冷启动性能, 避免干摩擦, 延长发动机的寿命;还能改善原机油的密封性能和润滑效果, 节省燃油;在-30℃的极寒环境下, 引擎也能正常启动, 优点很多。
5 结束语
空气污染日渐严重的当下, 减少汽车尾气污染, 是净化空气至关重要的一环。而控制汽车尾气污染除了政府部门需要开展的工作, 很多与你我直接关联, 它不难做到, 但需要我们每个人付诸行动。实际上, 减少汽车尾气污染就是保护我们的赖以生存的环境和生活空间, 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身的健康。因此, 我们倡导有车的每个家庭都身体力行, 一方面做到科学驾驶, 尽量减少用油量、不完全燃烧和挥发情况, 另一方面少开车, 尽量选择公共交通出行。而作为正在求学的中学生, 我们还要立志创造发明, 在减少汽车尾气污染等环境保护的各方面做出自己的努力。
摘要:近年来, 我国机动车数量的猛增, 交通便捷的背后, 带来的是汽车尾气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严重污染。无视尾气污染, 只图自己出行方便成为普遍现象, 这使得汽车数量呈逐年增长趋势。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中学生, 我们不应人云亦云, 应高度重视汽车尾气污染对环境的影响和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更多了解减少汽车尾气的相关措施, 并付诸实际行动, 为保护我们的生活环境, 创造良好的生存空间作出努力。
关键词:汽车尾气,环境污染,治理措施,科技创新
参考文献
[1]加强汽车尾气排放监管交通部与环保部联合出拳[J].中国环保在线, 2013, 3.
[2]记者:李禾.怎样减少汽车尾气对大气的危害?[N].科技日报, 2006, 06.
13.水是人类生存的基础 篇十三
她开始了随时佩戴耳机的生活,就好像爱人在身边。在医院录制胎儿律动的时候,她在兴奋中把正在通话的手机摔到地上。这让她惊慌失措,就像是把爱人摔坏了。手机恢复正常后,“爱人”安慰她说:“我没摔坏,我在云里呢。我还有更高级的服务,价格很贵。”
已经无法在语言中得到满足的玛莎重价订购了这项服务,一个和“爱人”有着相同面貌和触感的“人体”机器人站在她面前。
他礼貌,聪明,智能。无需吃饭,无需睡眠,却能假装睡着,陪在玛莎身边。生活就像意外没有发生时一样。
家人的一次不期造访,打破了幻象。在看到屋子里男人的衣服后,姐姐问她是不是有了新男友。这让她意识到,她无法从机器人那里获得任何东西,那只是根据爱人的过去模拟的人格,他甚至不能说有人格,只是一种高级的程序罢了。
最终“高级程序”被安置在阁楼里,就像一个失去新鲜感的玩具。
故事虽然存在于《黑镜》的幻想,但实现它的基础已经触手可及。社交信息、超薄触屏手机、触屏电脑、类人机器人、大数据、人工智能,那么真实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人与机器界限的模糊,加速着“后人类”世界的到来,看似极端的故事,只是把现实推进了一小步。
遵守谁的规则?
难以编程的情绪
不久前,上海交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完成的“助行机器人”,能自己识别道路,自行确定行驶路线,带着行动困难或视力有障碍的人出行。但这款机器人真要实际应用,甚至推向市场,却面临如下障碍:它应该遵守什么交通规则?是针对行人的交通规则,还是机动车行驶规则?如果它造成了交通事故,该如何处理?对此,上海交大机器人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曹其新教授说:“这些问题已经让我们纠结了很久。”
在《2001太空漫游》中,控制飞船的电脑“HAL”收到指令,它必须完成调查木星附近人造天体的任务,但同时,任务的真实目的不能令宇航员知晓。面对这个矛盾,HAL的解决方式是杀死所有船员。
在机器人不断获得更高智能、向自动化迈进时,存在于科幻领域的选择困境,现在真实地摆在我们面前。无人驾驶汽车是否应当为避开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人而牺牲本车乘客的生命安全?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未知情境中,如何保证机器人做出恰当的选择?
事实上,在机器人的智能程度超过赋予它智慧的人类时,要对机器人做出情感模仿以及伦理道德的界限划分,如今还面临着技术与伦理的双重因素。
比如,情绪是无法用数学模型和科学公式解读的人类特有的一种反应,情绪的非线性特征决定了其不确定性。如当朋友之间说谢谢,对方的回答可能就不是通常的“不客气”,很有可能是“干嘛跟我这么客气”之类的句子。就像玛莎把“爱人”带到山顶,让他跳下去,她抓狂地说:“如果他还活着,听到这样的话他会说不要这样,但是你只会遵从我,乖乖跳下去。”
诸如此类的场景有很多,情绪会随时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那么如何通过有效的公式解读将其运用到机器人身上,这是一个需要长期研究的课题。当情绪无法有效表达时,伦理的界限自然也无法确定。
是他,还是它?
机器公民的物种定位
是他,还是它?
伴随生命、信息、智能和纳米等新兴科技的发展,人、动物和机器之间的分野日渐模糊,除了机器人外,将来我们还可能会生活在一个充满各种“混合人”的“后人类”的世界里,比如人与动物的结合,人与机器的结合。因此,对机器人伦理地位的思考正在成为人类不可回避的价值基点。
《大西洋月刊》曾撰文指出:人类需要为谈论智能机器人而感到不安,如果要说这是一场人类和机器之间的赛跑,那我们输定了。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学哲学研究室主任段伟文认为:“随着机器人作为一种打引号的‘他’,不是动物的它,也不是人类的他,而是一种介于他和它之间的准他者。只有承认机器人是一种存在,承认其独立的伦理地位和内在价值,保持‘他’作为存在的完整性,人类才能和机器人和平共处,才能在与机器的结合中发展出恰当的伦理规范。”
致力于钻研“机器人繁殖”的韩国科学家金中焕在自己的论文中写道:“大多数机器人研究者都把精力放在如何让机器人像人类一样跑、弯手指、握手等,而忽视了机器人自身是一个‘人造物种’的本质。”
14.水是人类生存的基础 篇十四
土地荒漠化、水资源枯竭、能源危机、温室效应、白色污染----五大危机,正在唤起人们的惊醒!
现在人们只顾眼前的利益,有谁想过人类的未来?谁能够断言那些被人类破坏了的环境不会是人类自掘的坟墓呢?
听啊!罗布泊的痛哭,青海湖的呼救,不要再浪费水资源了!青海湖正以每年12.1厘米的速度急剧下降,平均每年减少4.36亿立方米水,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数字正在不停地告诫人们:你们很快就没有水喝了!4月22日—第40个世界地球日,有这样一组画面发人深省:6个大学生组成水资源雕塑,中间的蓝色人代表“水之女神”,肤色各异代表五大洲的众人或坐或卧或跪,向中间手捧半杯水的“水神”伸出手臂,作出渴求的姿态,令人惊愕的是水呈现的不是无色,而是红色!它预示着世界上最后一滴水可能是人类的血液,难道这不是一种嘲讽吗?
不知大家发现没有?我们的家园在渐渐变暖--冬天越来越暖和,夏天越来越炎热,如果我们不能善待地球,“温室效应”将一天天加剧,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气温会升到50℃以上。
由于二氧化碳排放导致的气候变化,目前已经极大地威胁到地球上人类的生存,世界自然基金会倡议希望个人、社区、企业和政府在每年3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六20:30-21:30熄灯一小时,来表明他们对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支持。这项活动被称为“地球一小时”,目的是让人们意识到一个小小的动作将会给他们所居住的环境带来怎样巨大的影响。
无知贪婪的人类啊!不要再只顾自己享受,不要再无度的浪费、无度地开采、无度地狩猎,多少矿产、多少珍奇都毁在了人类之手!谁敢说下一个消失的不会是我们人类自己!
【水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推荐阅读:
学会生存的方法09-07
荒野考验的生存作文08-16
了解我们的生存空间08-19
生存的智慧初三作文09-25
职场的生存法则技巧10-12
学会自我生存的作文11-01
《生存的智慧》阅读答案11-01
人类的眼泪作文10-03
有自己的生存空间美文07-05
关于生存与发展的作文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