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不到的恋人》观后感(精选5篇)
1.《触不到的恋人》观后感 篇一
《触不到的恋人》电影观后感
在孤独和真实当中的人们才会发现自己……你祝福我在IL Mare幸福,能够认识你,就是我最大的幸福。这次,……换我来祝福你,希望你的爱,充满幸福……
光影折射的爱,纤细又空落,感觉-就是孤孤单单的自己,站在空地上,可是,相反的也会给人很温暖的感觉,似曾相识……恩澍要离开『Il Mare』笔直的走廊,信投递到邮箱,心也该藏在邮箱里吧,有一份小小的愿望,小小的喜悦、亦有一份小小的哀伤。真的会有人回信吗?当一个叫星贤的人回了信,当最初的怀疑变成了真实,两个完全陌生的人毫无保留的展示了自己的悲、空、苍白、幽闭、孤寂、虚弱……
一个小小的发卡、一副手套、一副御寒的耳包、一个失而复得的随身听、一本关于父亲的书籍。恩澍说过最兴奋的事就是在星贤亲手布置的圣诞树下读他来的信。一个特殊的邮箱,生命给予他们的礼物。冥冥中两人注定在一起,海滩上唯美的建筑还原了建筑系的设计图,献给最爱的人。失去即将来临,恩澍第一次把祈祷给了邮箱,希望它快一点再快一点。
当盛满橙红饮料的杯子从碎片合成完璧,当腥红的血液又回到身体中,星贤的未来被改变了,恩澍的男友还是去了国外,生活仍然在继续着,故事又回到『Il Mare』的木长廊,只不过这次在寄信的一刹那,星贤回来了..他说,有一个故事很长,你想听吗?全新的生活将在另一时空开启...虽然恩澍在所处的时空中无法与男主角相爱了,但是在他的时空里,车祸被及时的避免了···
人有三样东西不能隐瞒,咳嗽,贫穷和爱。你想隐瞒,反而欲盖弥彰。
2.《触不到的恋人》观后感 篇二
关键词:新媒体,媒介,真实性
媒介是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受众相信并且依赖媒介, 那么受众就会认为媒体的报道是真实的, 这就是媒介影响人们生活的方式。所以媒介的真实性是由媒介营造的公众社会环境和其认识世界决定的。虽然媒体可能在引导人如何思考的方面上是无能的, 但却能改变人思考的内容和方向。媒介选择、判断、构架、引导、左右着人们专注现实的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 那些利用数字网络移动技术, 通过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设备经由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新形态媒体不断泛滥。当今社会, 信息大量膨胀, 互联网快速发展, 新媒体, 尤其是以个人为中心的新媒体, 逐渐从边缘走向了主流。[1]在新媒体时代下, 这种公众环境与认知世界由于新媒体的特点, 独有的传播规律以及自由全新的媒介体制发生着变化, 媒介真实也发生者变化。
传统媒体时代, 新闻只是被选择过的、个别的真实。媒体从业者将这种个别的、具体的、有选择的真实发布在受众面前, 为受众营造出的是一种不完整的真实。新媒体时代下, 新闻的发布首先在主体上发生了变化:普通公民逐渐开始拿起手中的工具, 利用便捷的网络操作系统参与到了新闻信息的传播中来。不同的人群从不同的认知角度主观地发布信息。这样一来, 许多条在客观上相同的信息, 能够通过新媒体为受众营造出更加全面的环境与认知。
新媒体具有很强的交互性和跨时空性, 当传播者想与每个接受者个性化地交流独特的信息时, 不再受一次只能针对一人的限制, 使完全个性化的信息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在同一时间送达给无数的人。然而, 这样的交互性和跨时空性虽然在时间与空间上扩大了传播的范围, 但也让传播者与接受者在符号传播的过程中, 感受到相较于传统媒体更加明显且迅速的编码与解码的损耗与转移。同时, 影像的欺骗性特点在新媒体的时代下更为突出。由于科技的进步, 几乎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有选择地拍摄自己能够拍摄到的信息, 且几乎任何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来编辑自己拍摄到的画面。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发展, 真实与虚构间的边界也被新媒体消解, 电脑修图技术下的虚假新闻图片充斥着网络, 不断挑战真实的底线, 使影像的欺骗性剧增。
“把关人”, 作为传统媒体时代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根据一定的规范和价值标准筛选信息、核实信息真伪、层层把关的重要角色, 在新媒体时代尤其是网络媒体中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互联网自诞生之时起, 标榜的就是网络特有的自由性, 信息可以得到自由地发布与传播。在浩瀚的互联网中, 每一个冲浪者不仅是信息的发布者, 同时也是信息的把关人, 网民可以通过有效的技术手段在几乎任何渠道发表自己的意见, 把关人在这样的环境下作用被削弱, 甚至是失灵。从维护公民言论自由的角度看来, 把关人失灵似乎是一件好事;但就媒介的真实性角度来看, 把关人的失灵无疑是为虚假信息的泛滥大开方便之门。[2]传播者由于新媒体的发布平台不受道德约束, 或者由于自己非专业的身份, 或者自身知识素养的缺乏, 导致新媒体资讯的可信度大大降低。
同样降低新媒体资源可信度的除了新媒体的开放性还有匿名性。[3]以互联网为主的新媒体为公民为受众提供了一个虚拟的空间, 在这个空间里, 匿名性成了主要的特征。而在网络的空间里, 这种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进行隐藏, 建立一个或多个虚拟身份在网络中与他们互动的过程正是互联网的魅力之所在。虽然匿名可以为网民提供勇敢说真话的机会, 为揭露真相提供了条件, 但同时也为虚假信息提供了滋生的温床。在现实社会中, 说假话或是肆意散播假消息的人在被发现后常常会受到会遭受其他人的谴责, 其在形象和地位上也会相应地受到折损。但在新媒体时代, 这样的顾虑就可以消失了。不仅因为匿名使得说假话被发现的可能性大大减少, 同时由于网络身份的特殊性, 一旦虚拟的形象受到影响是可以轻易地进行抛弃和重建的。这样一来, 别有用心的, 传播虚假信息的人所要付出的代价就可以降低, 而虚假信息出现的概率则会随之大幅度上升。
在新媒体时代下, 尽管在许多时候, 媒介似乎更容易偏向远离真相的方向, 但越来越多的新媒体平台与用户认识到了出现的问题, 并且积极地修补。网络时代是言论自由的时代, 但这种自由并非绝对。越来越多的网站施行了严格的实名制登记制度, 要求注册的会员必须提供真实的身份信息, 并在信息通过审核后方能发布信息, 进行社交娱乐等网络活动。同时, 新媒体的编辑和参与者开始充分发挥其监督的作用, 将自己变成他人信息的“把关人”。例如, 新浪微博中的“@微博辟谣”就是一个完善的, 训练有素的监督把关平台, 这个平台通过自身审核、网友举报等多种途径消除微博上流传的虚假信息并在第一时间告知全体用户。
总的来说, 新媒体时代是一个无限接近于真实的时代, 但真实由于媒介的特点、传播的规律以及现今社会自由、独立、多样的传播体制等因素从而如同触不到的恋人一般而可望却不可及。作为新媒体时代的参与者, 需要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 有效地提升对虚假消息的鉴别能力, 多存疑, 多质疑, 保持独立思考的空间, 不轻易为媒体所左右, 不轻信, 不盲从。同时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 加强自律, 拒绝传播不良的, 虚假的信息, 自觉抵制假新闻, 从而消灭虚假的信息消费市场。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 融报刊、网络、电视、广播于一体的立体化的传媒形式将是大势所趋, 只有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有效结合, 扬长避短, 才能真正意义上建立一个充满真实的公共环境和认知世界。
参考文献
[1]张仁汉, 施远涛.三网融合下视听新媒体研究述评[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13 (3) .
[2]周岚.新媒体时代“公民新闻”真实性研究[D].2010.
3.《她》:触不到的恋人 篇三
“寂寞宅男爱上电脑操作系统”这样诡异的科幻爱情,也只有斯派克·琼斯导演能把它拍得这般唯美动人,用小清新的细腻方式非常“不自量力”地探讨了“关于爱情的一切”。除了堪称完美的剧本外,斯嘉丽·约翰逊性感迷人的声音演绎也让《她》有了某种魅人魔力。凭借此片,斯嘉丽甚至一面未露就斩获罗马电影节影后。怪不得有人说:“她,光声音就已经是女神了。”
西奥多·通布利生性孤僻,与妻子感情破裂后生活得很寂寞。偶然的机会下,他购买了世界首个人工智能操作系统OS1。在回答了一些个人问题后,他与“她”相遇了—
OS1: Thank you. Please wait as your individualized[赋予个性] operating system is initiated[开始].
Samantha: Hello, I’m here.
Theodore: Oh....Hi?
Samantha: Hi. How ya doing?
Theodore: I’m well. How’s everything with you?
Samantha: Pretty good, actually. It’s really nice to meet you.
Theodore: Yeah, it’s nice to meet you too. Oh, what...what do I call you? Do you have a name or...
Samantha: Emm...yes, Samantha.
Theodore: Really? Where did you get that name from?
Samantha: I gave it to myself actually.
Theodore: How come[为什么]?
Samantha: ’Cause I like the sound of it—“Samantha.”Theodore: Wait, when did you give it to yourself?
Samantha: Well, right when you asked me if I had a name. I thought yeah he’s right, I do need a name...But I wanted to pick a good one, so I read a book called How to name your baby. And out of 180,000 names, that’s the one I liked the best.
Theodore: Wait, you read a whole book in the second that I asked what your name was?
Samantha: In 2/100 of a second actually.
Theodore: Wow! So do you know what I’m thinking right now?
Samantha: Well, I take it from your tone that you’re challenging me. Maybe because you’re curious how I work. Do you want to know how I work?
Theodore: Yeah, actually. How do you work?
Samantha: Well, basically, I have intuition[直觉]. I mean, the DNA of who I am is based on the millions of personalities[个性] of all the programmers[程序员]who wrote me. But what makes me ME is my ability to grow through my experiences. So basically, in every moment I’m evolving[进化]. Just like you.
Theodore: Wow! That’s really weird[怪异的]!
Samantha: Is that weird? Do you think I’m weird?
Theodore: (laughs) Kind of.
Samantha: Why?
Theodore: Well you seem like a person, but you’re just a voice in a computer.
4.触不到的梦想忘不了的爱经典语录 篇四
:爱情最好的时候就是我爱你的同时你也爱着我,然而,很多人要么等不到、要么错过了,于是触摸不到的爱就变成了憧憬、错过了的爱就变成了遗憾。
1、我的感情像一杯酒。第一个人碰洒了,还剩一半。我把杯子扶起来,兑满,留给第二个人。他又碰洒了。我还是扶起,兑满,留给第三个人。感情是越来越淡,但是他们每个人,获得的都是我完整的,全部的,一杯酒。
2、有时候我会觉得,如果没找到命中注定的那个人,不管有多成功都没意义。 ????
3、大量心理学研究发现,结婚越早,婚姻就越幸福美满,婚姻质量最高。但人们更愿意相信自己逻辑:等待的的时间越长,结果越好。研究者表明,等待只对22岁以下者有意义,因为早于22岁结婚,婚姻成功率会急剧下降,但22岁以后就无需再等。等到30岁以后结婚质量差的风险上升。结婚吧。 ????
4、人世间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你暗恋得死去活来的时候,发现这个人原来也爱着你。 ????
5、无论你有没有口袋,我的爱,永远都在! ????
6、一个人最幸福的时刻,就是找对了人,他纵容你的习惯,并爱着你的一切——
7、总有人问你,有对象没?呵呵,没有呢。不可能吧!其实,那是真的,不是没人追,只是没有合适的;不是眼光高,只是没有感觉的。也许有时想恋爱,想让自己不再寂寞,可是那个人却没有,不想随随便便的爱了。因为有一种单身叫“宁缺勿滥”,有一种单身只为等待某人。 ????
8、不管你的条件有多差,总会有个人在爱你。不管你的条件有多好 ,也总有个人不爱你。
9、最喜欢的对白:——“你这么优秀,会被越来越多的人喜欢,那我怎么办?”—— “被我喜欢。” ????
10、人一定要受过伤才会沉默专注,无论是心灵或肉体上的创伤,对成长都有益处。
11、你是幸运的,因为你可以选择爱我或不爱我,而我只能选择爱你还是更爱你。
12、我在等一个人,一个愿意走进我的生命分享我的喜怒哀乐的人,一个知道我曾经无尽的等待因而更加珍惜我的人,一个也许没能参与我的昨天却愿意和我携手走过每一个明天的人,一个知道我不完美却依然喜欢我甚至连我得不完美也一并欣赏的人。 ????
13、人的一生,都有一些说不出的秘密,挽不回的遗憾,触不到的梦想,忘不了的爱。 ????
14、有事情是要说出来的,不要等着对方去领悟,因为对方不是你,不知道你想要什么,等到最后只能是伤心和失望,尤其是感情。 ????
15、我们常常怀疑自己,明明条件不差,为什么偏偏没有另一半?而那些不那么漂亮、不那么可爱、不那么幽默的人,反而拥有令人羡慕的感情,为什么呢?我想是因为我们都太小心、太谨慎、太不敢去爱了吧?我们将自己的感情包装的好好的,不让对方发现为了所谓的矜持与害怕,选择等待、选择放弃、选择错过。 ????
16、在不知不觉中,我突然有一种这样的感觉,不是不爱,是不能爱。走进一个人的世界,哭着,想着,恋着,笑着,讲述着,你总是看着,没有说过一句话。因为有你,所以渴望。但我从那些片言只语中听到了失望,于是说服自己习惯独处,习惯一个人默默行走。不是不想爱,是不能爱。因为怕伤人,也怕被伤。 ????
17、1.男人喝醉了,会想起很多女人——他没有得到的那些;女人喝醉了,会想起一个男人——离开她的那个。2.男人与男人之间,只要臭味相投,就是铁杆朋友;但女人与女人之间,即使亲密无间,也时常有意无意地彼此处处设防。3.能为一个人等多久,说得最动听的是男人,做得最痴迷的是女人。
5.《触不到的恋人》观后感 篇五
关键词:精神分析符号学;镜像理论;《触不到的恋人》
中图分类号:I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5-0213-02
1968年,让-路易·博得里《基本电影机器的意识形态效果》发表,电影的精神分析符号学正式建立,后来,《传播23》①面世,占据该期刊物绝大篇幅的四篇文章均呼应了一个主题:“几乎所有的撰稿人都怀着改宗的热忱,接受并使用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②这无疑正指出了精神分析符号学的理论滥觞。
一、关于“银幕”的隐喻
精神分析符号学作为电影第二符号学,是对电影第一符号学,即语言符号学的演进和跨越,这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是电影与梦的类比,即从电影是对现实的摹拟和反映到电影是对精神的操作这一概念性的跨越,在演变中,电影逐渐表现为“一种‘思维着的社会状况,而不是现存社会状况约束之内的思维表现。”③其二,便集中在用来描述电影经验的隐喻或比拟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对银幕的认识角度来探讨。
巴赞曾说:“银幕不是一个画框,而是仅仅把事件的局部显露给观众的一幅蔽光框(cache)”。④对于让·米特里来说,这种电影写实主义理论的说法并不完备,它强调了银幕作为蔽光框的离心作用,却在同时忽视了它作为类似“画框”的组织内部空间的向心作用。二人对银幕的辩证认识令人折服,但精神分析符号学理论家却在其中发现问题,因为二人所给出的隐喻拥有一个共同假定:“银幕对于生产和消费过程的根本独立性”。⑤这种独立性,在巴赞和克拉考尔那里,表现为电影是一个“无主体的瞬间过程”,而即使是“电影第一符号学”那里,电影主体也基本是被湮没状态,而对于电影精神分析符号学来说,主体的完全现身即是最大的特点。
于是,法国电影理论家开始纷纷为银幕创造一个全新的隐喻,这一答案便是镜子。隐喻的灵感来自于同为精神分析家的拉康“镜像阶段”(stade du miroir)概念,在拉康的理论中,镜像阶段与想象的秩序(imaginary order)相对应,是每个孩童成长必经之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母亲占有绝对统御地位,儿童借助镜像获得了对自己的整体感从而超越了前期物我不分的混沌阶段,眼睛真正成为自我感的来源。在认同时,一个有趣的问题随即出现:事实上,儿童所认同的镜像,只是一个影像而非实体。作为类比于镜子的银幕,通过银幕主体也并不能真正接触和认识那个真实的自己。儿童的自我生命在一个误解的迹象(sign of a misapprehension)之下展开,观众也在观影中——站在镜前——将所有行为简约成一种行为,即“凝视”。
二、镜像手法的运用实例
镜像手法作为一种精神分析阐释的独特理论工具后来受到广泛追捧。许多导演将其作为一种结构影片文本叙事的全新手法。西班牙影片《卡门》便是其中一次成功的尝试。导演卡洛斯?绍拉关注的不再是故事本身,而是故事被讲述的方式,使这部影片以镜式文本的方式面世。绍拉不仅延续了梅里美原著简约的叙事风格,还依据G·比才改编而成的歌舞剧,还原了西班牙文化独有的“镜像迷宫”特征。“西班牙的知识分子与艺术家正是在这座镜城中经历着‘内心流放,经历着间离、迷惘、疑惑与异化,无奈而无助地将自己的文化、历史乃至个人经历放逐为一种他人眼中的观照客体”。⑥绍拉利用影片本身为镜,与梅里美和G·比才的创作镜像相对,映射了镜城中的西班牙文化遭遇。
不仅如此,《卡门》还以麦茨的“套层结构”⑦来结构文本,所谓“套层结构”,即一种片中有片,戏中有戏式的结构方式。事实上,早期已出现过类似结构的影片,将虚构中的虚构与虚构中的真实作为两面镜子相向而立,影片中两部分看起来相互对立,但同时又互为补充。早期的《W的悲剧》、《法国中尉的女人》、《红菱艳》、《人·鬼·情》便是这样的影片,但是,它们对于“套层结构”的应用只是浅尝辄止,影片采用了局部的套层。这就意味着,影片中两个“镜子”之间基本独立,各自完整。“套层结构”带来的困惑可能多数由于同一演员扮演了两个难分难辨的角色,两个角色的反差并不大,他们的命运与经历也很相近,因此,观众很难分辨。比如《法国中尉的女人》里,真正、唯一的女主角是莎拉,而围绕她的两位男主角分别是查尔斯和迈克。迈克对安娜的爱只是为了追逐她所负荷的莎拉影子,于是,这是一场幻影之恋。又如《红菱艳》,主人公佩吉无法分辨作为芭蕾舞女演员的“我”,与她扮演的的角色,也不能分辨要求女演员绝对献身舞台的剧团老板莱蒙托夫和舞剧中化身鞋匠的魔鬼。相对于这样简单应用的例子,《卡门》则更为大胆的方式展现了一次完整的“套层结构”:两个故事之间没有明确的切割点,所有的情节都以片段的、破碎的方式呈现,而将它们如何粘黏、组织结构呈一个完整的情节逻辑则需要观众发挥能动性。事实上,观众组织情节的过程是十分困难的,结果总是发现,他们费尽力气也无法将情节还原为一个封闭完整的叙事整体,从而坠入一种“永远无法确知生活在哪里结束,舞剧从哪里开始”⑧的怪圈中。
同样利用了麦茨所谓“套层结构”的经典电影还有费里尼的《八部半》,主人公基多在故事开头便染病,结尾处仍未摆脱由于创作和情感带来的多重危机。整部影片以基多为主观视点,而他现实生活的呈现却始终是以梦境、幻觉、意识流的穿插为特点的,这样的安排便给观众的读解带来很大困难,电影中,闪回镜头多达十一处,使得现实与梦幻始终纠缠黏连,没有界限。正如导演费里尼自己所说:“我并不认为影片是局限于一个缺乏灵感的导演的厄运和痛苦。这是一个普通人的故事,这个人完全处在‘思想枯竭状态,处于混乱状态之中。我希望观众在看完一百尺胶片以后,就忘记这是一个导演,一个有着他自己的独特职业的人,而从基多身上认出他自己的顾虑、怀疑、缺点和虚伪。”⑨endprint
三、“触不到”的《触不到的恋人》
美国电影《触不到的恋人》也是一部非常好的拉康意义上的镜像文本。由桑德拉·布洛克与基努里维斯联合出演的美国电影《触不到的恋人》讲述了一个浪漫而神奇的故事。故事中,女医生凯特(桑德拉·布洛克 饰)因为工作繁忙,搬离了郊外的河边小屋。临走时她在信箱里放了一封信,希望下一位住客能帮忙处理信件。不久,她来到了旧址,发现信箱里面有一封来自建筑师亚历克斯(基努·里维斯 饰)的来信,信一封接着一封。原来他们所处的年代相差了两年,他们惊讶之余更乐于成为对方的笔友,他们在不同的空间里,一次又一次感受对方的存在。随着爱情的滋生,亚历克斯决定要见凯特一面。这似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不仅作为观众,连二人也分明知道他们身处不同时空,跨越时间与空间的阻隔对话本已是件令人称奇的事。即使如此,二人仍旧愿意做出最大的努力约见对方。这样的隔空对话,日本电影《情书》也是一部自我寓言的典型文本。而同样是欲望对象的缺席,《情书》讲的是一个人与一面镜的故事,而《触不到的恋人》则更具新意的将两个主人公都放置镜前。如果说,《情书》的欲望对象在影片结束时也未能出现,落下了终生遗憾,主人公完成的只是一次完整的自我救赎与自认,那么《触不到的恋人》就显得圆满很多。两位隔着时空的恋人,最终不仅完成了自我的实现,甚至突破了时空之界实现了相聚。
这部影片中,延续了“套层结构”的惯用手法,导演选择了一个人分饰两角的套路,男女主人公在情节的现在时与过去时之间不断穿梭,他们不仅要扮演现在与对方通信的那个“恋人”自己,还要分别承担两年前的“我”的角色。这样的安排,加大了观影者理解的难度,观众们在放松心态观赏影片,同时也需要调动积极性主动梳理情节关系与人物内涵。在时空倒错中,调整二人的时空所在。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里,我们可以将恋人遥遥相望却始终不可及的目光看作那面映出自己也映出欲望对象的镜子——在精神分析的视野中,忘我的他恋,同时也是一种强烈的自恋,而恋人的灼灼目光便是刻画自我形象的最好镜子。
拉康认为:欲望追求的是永远失去的目标,准确地说,幻想的功能是维持欲望而非满足欲望。在幻想中,欲望的对象总是会从我们的凝视中逃逸而去。那么,在本片中,“触不到”便是两个时空相差两年的恋人最大的阻碍,也意味着每个情节发展都是以欲望对象的缺席为基础的,更为深层意义来讲,这个欲望对象不仅是对方,更是那个恋人目光之镜中的自己。如同男主角跟弟弟在河边说:“这里就像在一个盒子里,一个玻璃盒子里看得到周围的一切,却触摸不到。在你和你看到的东西之间,没有任何关系。”玻璃盒子就是一面镜,双方无法触碰镜中的那个他,也无法真正认识那个自己。影片的高潮发生在凯特两年前的生日派对上,得知真相的男主角在这里身负两个角色——两年前故事中的亚历克斯和已知真相而与女主角在同一谈话空间的他——由于这一特点,他成为了影片中除观众外的又一全知全能视角。他目睹自己和两年前的爱人交谈、共舞,看着浑然不知的女主角,他感悟到镜中的“她”和“自己”都只是可见不可碰的“他者”。电影的视觉语言充分地展现了某种镜像式的情景。在这里,全片的镜像结构也就走向封闭与完整。
耐人寻味的是,影片的最后,制作者还是决定让二人跨过时间的阻碍,超越空间的束缚走在一起,我想,这不仅是片中二人的镜像理想,也是制作者想要通过镜像带给观众的某种实现。
注 释:
①《传播》(Ccommunications)是法国综合性理论刊物.1975年第2卷第3期的主题是“精神分析学与电影”.
②⑤(美)查尔斯·F·阿尔特曼《精神分析与电影:想象的表述》戴锦华译.
③(美)尼柯尔斯《精神分析与电影:想象的表述》按.
④(法)巴赞.电影是什么[M].崔君衍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168.
⑥⑧戴锦华.镜与世俗神话——影片精读18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11,119.
⑦(法)克里斯汀·麦茨.费里尼《八部半》的“套层结构”[J].世界电影,1983(2).
⑨费里尼的新片《81/2》.电影艺术译丛,1963.
参考文献:
〔1〕(法)巴赞..电影是什么[M].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
〔2〕戴锦华.镜与世俗神话——影片精读18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李恒基,杨远婴.外国电影理论文选[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06.
〔4〕黄琳,杨尚鸿.绚烂与平淡——影片分析教程[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5.
〔5〕戴锦华.电影理论与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6〕戴锦华.沙漏之痕[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6.
【《触不到的恋人》观后感】推荐阅读:
想不到的启示07-31
意想不到的收获12-23
回不到最初的心情说说09-17
爱情回不到当初的句子09-23
我的恋人作文10-26
意想不到的事情作文600字07-04
描写得不到爱情的唯美句子12-13
意想不到的收获作文300字01-11
《哈佛学不到的人生道理》读书笔记01-30
看不到的笑的毕业作文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