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自己教学设计

2024-09-21

发现自己教学设计(15篇)

1.发现自己教学设计 篇一

发现自己的潜能学案教学方案以及备课资料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潜能的巨大,从而树立不断发掘潜能以完善自己的信心,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

(2)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巨大的潜能,掌握一些开发潜能的方法。

(3)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交流,培养互助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发现自己的潜能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因为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时期,可塑性强,若能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潜能的巨大性并把它挖掘出来就显得十分重要。但由于学生各人情况的不同、身心素质的差异,要落到实处又有一定困难。

三、教学媒体:多媒体

四、教学方法:分析案例法、活动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1、你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存在着巨大的潜能吗?请你简要地进行分析说明。

我们每个人都是不断的发展变化的,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人的潜能犹如一座有待开发的巨大宝藏,蕴藏丰富,价值连城。

我们每个人的潜能是多方面的,研究证明,我们每个人的智能至少包括以下七个方面:语言智能、音乐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等。人的特长往往是人某个方面潜能的表现,还有许许多多的潜能隐藏在角落里,没有被发现,我们应该尽可能的把它发掘出来。

发现自己的潜能是我们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我们都需要对自己有一个比较合乎实际的评估包括评估自己的潜能,才能更好判断今后的发展方向。

举例:残疾人思第文的奇迹、农夫超常的体力

学生活动:认识自己的潜能(学生分组活动,每位同学在纸上列举自己的特长和其他组员的特长,说一说自己还有哪些潜能未被开发。组内互相评价对自己和对别人的认识是否全面。通过此活动,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

对照上述几个方面,说一说我和我的同学还有哪些潜能未被开发?

我现在的特长是,我可能还有方面的潜能。我的好朋友现在的特长是,他可能有方面的潜能。我的同座现在的特长是,他可能有方面的潜能。

2、我们可以用过哪些途径发掘自己的潜能?

1)经常给予自己积极的暗示,有利于提高自己的信心和勇气,能帮助我们发掘潜能。

人们常常埋怨社会埋没人才,其实,由于缺乏信心和勇气、自卑、懒惰、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自我埋没的现象也是相当普遍的。如果我们能多给自己一点刺激,多给自己一些积极的暗示,多一点信心、勇气、干劲,多一分胆略和毅力,就有可能使自己身上处于休眠状态的潜能发挥出来,创造出连自己也感到吃惊的奇迹来。

2)在心中想象出一个比自己更好的“自我”的`形象,能够激励自己的斗志,有利于释放自己的潜能。

任何成功者都不是天生的,成功的根本原因是开发了自己的无穷无尽的潜能。只要你抱着积极的心态去开发你的潜能,你就会有用不完的能量,你的能力就会越用越强。相反,如果你抱着消极心态,不去开发自己的潜能,那么只有叹息命运不公,并且越来越无能!

并非大多数人命中注定不能够成功,只要发挥了足够的潜能,任何一个平凡的人,都能成就一翻惊天动地的伟业。都可以成为一个新世纪的领航者。

发挥潜能的四大因素

3)只有实践才能激发潜能。

(学生活动:制定切实可行的发掘潜能的计划)

我打算先开发自己方面的潜能,我准备,以提醒自己,我将成为一个,我每天坚持

2.发现自己教学设计 篇二

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认识过程是: (1) 发现 (发生这样的事情) ; (2) 对照 (为什么是这样?如何做就成这样了) ; (3) 确认 (原来如此, 这是关键) ; (4) 创造 (就这样去做) 。本次教学中我们有意识地把这四个环节安排在教学里, 试图让学生们自己去发现和认识篮球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进而如何解决问题。

一、单元计划的安排

本单元计划安排5个学时, 大致学习内容如下:第1学时:传球;第2学时:传球;第3学时:运球;第4学时:投篮;第5学时:传球游戏。

二、课堂实录第3学时 (运球) 课的记录 (1) (高一篮球模块1班)

高一年级学生, 来自全市不同的初级中学, 有城市的、有农村的;有在初中学校具备篮球运动技术基础的, 也有没有什么篮球基础的等等。我校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模块教学, 由此新形成的高一篮球模块教学班, 由6个班级同时上课, 由于是按照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自主报名组成的, 实践中我们发现, 没有篮球基础的同学真不少, 也就形成了高一年级的3个篮球模块教学班级。下面是我们实践教学中发现的学习状况: (1) 手和球生硬相碰; (2) 拍球时忙忙乱乱; (3) 拍球用力过度, 球反弹过高而慌乱; (4) 球反弹过高, 而身体直起, 等等, 学生的情况比较复杂。

教师在各小组之间巡回观察后, 将学生召集起来, 让大家各人谈谈自己对运球要点的发现。

张擏宇:运球跑时, 将球向前斜拍比较容易。

晁先宇:一拼命, 就容易碰到球而摔倒。

仇明轩:拍球时, 如果在小腿附近就容易碰到脚。

卢佳希:球着地时, 如果手的节奏与球不一致, 球就会脱手。

王怀震:拍球的斜前方时, 球容易回来或球跟着人跑。

对照的学习:针对晁先宇的“一拼命, 就容易碰到球而摔倒”的发现进行讨论。

教师:为什么会这样?

井祥玉:一拼命, 球再拍得低, 人就冲到前面去了。

王遵善:一快跑, 球与手就对不上了。

教师:那么, 这里的关键是什么呢?

学生们:不能慌;球拍得要稳、拍的幅度大些;注意看着球跑。

教师:对, 用手一下一下稳稳地拍, 大家再尝试尝试。

针对卢佳希球的“球着地时, 如果手的节奏与球不一致, 球就会脱手”的发现, 教师问:那么又会怎样呢?

冯士景:不一致, 身体就跑到前面去了。

陈小龙:膝盖就把球碰跑了。

王伟:身体在先, 球再后。

教师:那么, 为什么手和球对不上呢?

王伟:开始时还对的上的, 途中就乱了。我想可能是没有一下一下稳稳拍球的缘故。

陈小龙:不能稳住劲, 所以就乱了。

教师:我们在学习跳远起跳时, 是不是讨论过人和踏跳板谁支配谁的问题?

学生们:对了, 是说过。

教师:那时我们是如何考虑人和物的关系的?

同学们:人应该自由的去掌握物体。

教师:那我们现在怎么样呢?

同学们:被球推着跑, 跟着球跑、被球牵着鼻子跑……

教师:那我们应该怎么办?

同学们:人应该去掌握球, 不能跟着球跑, 我们应该加紧练习……

三、第3学时 (运球) 课的记录 (1) (高一篮球模块2班)

吴汶杰:拍球是, 不能把胳膊伸直拍, 而腋下加紧, 肘弯曲着拍比较容易。

郑忆文:向前运球时, 拍得低些, 就比较容易。

教师:为什么?

阮港:主要是不适应, 手把球推跑了。

教师:为什么球拍的高呢?

杨相德:用力过大。

林宇哲:球的气太足。

教师:为什么球拍高了, 身体就得向后?

学生:球高过手, 于是身体向后撤, 球落下时就好拍了。

李进:在腰部附近拍球容易, 而且有利于向前。

教师:那为什么?

方磊:太高就得抬手, 太低又得弯腰而且也容易碰脚。

教师:为什么?

张书豪:球拍得慢腾腾的容易被抢走。

武传金:拍球向前时, 球向斜前拍, 节奏好掌握。

教师:大家认为武金传的发现怎么样啊?

同学们:挺重要的, 就得像那样运球。

四、课的自我评价

让学生们在学习中去发现问题, 大家一起讨论, 明白为什么是这样, 怎样做就会形成这样的道理。这种由下至上的认识形成是会牢牢地记在同学们心理的。

而那种只教会学生技术形式的教法, 即便是掌握了技术, 也不能认为是完善的。通过学生们的篮球学习, 让每个人的发现在大家的确认 (对照) 下, 朝着“应该如何去做”, 即创造的方向发展, 就是我们组织体育教育的根本思路。

五、结论

上面这节课的过程, 讨论了“身体形成论”的实践思想, 结论如下:

1. 追求认识和技术发展、身体现场的高层次统一。

通过上面实例可以看出, 体育学习中的认识上升到“身体的解放”“人和物的向后支配关系”等高度, 以追求学生对“身体”的全面理解。

2. 注重学生的认识在集体中的直接碰撞, 使学生们在集体中确认自己认识的同时, 形成尊重别人、听取别人意见、互教互学等意识, 并形成良好的集体人际关系。

3. 注重在追求一个认识形成中前后教材的相互联系, 如在篮球中利用跳远课中的相关道理, 使学生全面地形成对身体的认识。

4. 根据学生发现的具体问题来组织教材。避免传统意义的“按照动作的技术结构 (顺序) , 用分解的方法一部分一部分地教”, 主张按照学生们头脑中认识现状去组织教材、教法, 从而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去完整地认识运动规律和掌握技术。这就回应了开头我们提出的“中小学生都学篮球, 但却不研究为什么学, 结果只教篮球的运动形式”的质疑或疑问。

5. 本次课只是讨论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们从发现问题到得知应该怎样做的教学过程, 没有将整个单元、整节课展示出来。因此, 这种“身体形成论”的其他一些特点没有展示出来, 但是, 我们通过这种实践可以理解人们所说的“真正的神态形成”为何意, 也可以大概地知道, 学生们在试图用什么样的教材和教学手段去达到目的。

摘要:借鉴日本佐佐木在1960年发表的“身体形成论”作为教学行动的依托, 通过课堂教学中的学生自我发现、自我讨论, 把发现、对照、确认、创造这四个环节融入到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具体问题来组织教材, 注重在追求一个认识形成中前后教材的相互联系;注重学生的认识在集体中的直接碰撞, 使学生在集体中确认自己认识的同时, 形成尊重别人、听取别人意见、互教互学等意识, 并形成良好的集体人际关系。

3.发现孩子,直面自己 篇三

刚刚闭幕的奥运会,无形当中又给才艺教育加了一把火。据说,凡是夺冠热门、又是适合从小培养的运动项目,也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其他国家,这些培训班目前报名人数都呈现火爆局面。

才艺究竟是什么?现代汉语词典的注释是:才能和技艺。

我理解,才能在很大程度上是某种天赋:音乐中的听力、节奏感、嗓音条件;体育中的爆发力、耐久力、肢体条件;绘画中的色彩识别力、想象力、观察力……而技艺,是在此基础上给予一定的指引和辅佐。就大多数人来说,将来的职业不一定与才艺直接有关,但童年时有过这些经历,会让他的生活更丰富、更有趣。当孩子对这些还处在懵懂状态时,唯有兴趣在引导着他们;因此,发现、保护、听从孩子的兴趣,是父母要时常提醒自己的。

从这期的本刊特别策划《交往,是技能训练,更是人格培养》中,我有一种感觉,交往,这个人与生俱来的本能,似乎成了某种负担:怕被别人欺负,又怕欺负了别人;见人就躲怕以后不开朗,自来熟怕不辨是非……当一个年轻妈妈很忧虑地问这个问题时,我反问了一句:你小时候被人欺负或欺负了别人,你现在还记得么?对你的成长有什么影响吗?她摇摇头笑了。

我们总希望孩子能够向“好”榜样学习,“规规矩矩”地长大。而《童书中的“另类”榜样》中那些“糊涂、调皮、捣蛋……”的榜样,却有着许多我们成年人常常看不到的可爱之处。其实,这才是真实的孩子。再看看关于交往的那篇文章,我们绷紧的神经是否可以放松一些?

4.作文发现自己 篇四

同学们,你们可曾羡慕过别人的文采?你们可曾为自己没有别人优秀而烦恼?不要这么认为。因为我曾经也发生过这样的事,但从这件事中我发现自己也有闪光的地方。

那件事发生在三年级时的一次艺术月当中。当班主任向我们提起艺术月表演报名时,李紫娴第一个把手高高举起,因为大家都知道,她跳舞跳的姿势十分优美,曾在广州舞蹈大赛中获得银奖,大家都十分羡慕她,我也不例外。可一提到这事我就伤心,心里想:唉,杨憬涵呀杨憬涵,你只有羡慕别人的份,你有没文采有没艺术,别人就可以把你看扁,怎么啦!唉,你就是个倒霉蛋,什么事都扛不住。想到这儿我不禁暗自落泪。“老师,杨憬涵会出葫芦丝,现在都五级了”一看,原来是好朋友曹敏在提拔我呢!老师便把我的名字也记了上去。

没办法,名字写上去就不能改了。回家后,我立刻跑到琴行找老师,向他请教请教。老师说要想获奖就要吹《竹楼情歌》,因为这首曲子里包含了许都颤音?叠音、双吐音等等。有一定的难度,让我回家好好练习。从那天晚上,我都会抽出时间练习。

终于迎来了比赛的这天。比赛前,我又练习了好一会儿,可心里还是挺紧张的。五分钟过去了,只听到主持人报道:“请欣赏,三3班……。”我鼓起勇气,走向主席台,闭上眼睛,开始吹奏。吹完后,我想大家深深鞠了一弓,走下主席台。表演完后,结果出来了,我,一等奖。这时,我才意识到,我没什么比别人差,反而比一些人更好。

通过这次比赛,我让自己的脚步停下来了,好好地审视了自己,我发现我的闪光点比别人的更亮。

作文二:在烦恼中发现自己成长

面临着初中和青春期的来临,我们都会发现自己拥有的不仅是烦恼,拥有的更多是自己的成长。

初中是一个让我感到迷茫的世界,在这个新集体里,我不知道该如何与陌生人一般的同学一起学习,我不知道该如何适应各科老师的教学方式。可我再回头一望,我已经在这个班级里拥有钢铁般坚固的友谊了,我已经能够懂得每个老师的教学特点了。显然,初中对于我来说是成长更多一些,而那些所谓的烦恼早就已经烟消云散了。

青春是一个让我不知所措的词汇,它除了朝气勃勃拥有的还有那些阻碍女生美丽的青春痘和那些日子的心慌和焦急。在这个时节,我不知如何才能摆脱那些扰人心烦的事情,我不知如何才能够以平静地心态去面对一次次的考试,或许成绩一成不变才是最好的方式,可每当我看淡他们的时候,他们总是以成功变成我身上的压力。可我回头一望,过去的事情总是会变为浮云,面前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在一个个饶人的事情来临的时候,我早就已经学会了用平静地心态去面对他们。在青春痘布满我的额头时,我已经看懂了美丽这个词汇,它的重点不是容貌和长相,它更多的是自己的行为和举止,和内心的纯真与干净。显然,青春期我收获得只有一次次心灵的纯净,而那些挥之不去的烦恼,我已经懂得应该如何从容的面对了。

青春期和初中这两道难关,他们不仅代表着困难与烦恼,它们还代表着突破他们的喜悦与成长。对于我来说,他们带给我的只有面对于困难时平静的心情和突破困难时胜利时的喜悦。烦恼是挥之不去的,那么我们应该从容的面对它。

经历风雨才能见彩虹;经历磨难才能见成功;经历烦恼才能见成长。

作文三:让我们发现自己

对于这两对父母的做法,我都不太同意。如果是我,我会让孩子自己把在一定时期内觉得满意的画贴在客厅里。当让他自己选择该贴哪幅时,他就学会了对比,当他把每一时期内的最好的画一一做比较时就看到了自己的成长,发现了自己的优缺点。而那两个孩子可能一个只觉得自己优秀而看不到缺点;一个觉得自己的画都不好,却忽略了自己闪光的地方。

我们现在正处在选择之间。文理分科,选文选理?上大学,报考什么专业?诸多的选择在等着我们。而面对选择,我们要做的就是选那条适合我们的路,能发挥我们潜能的专业。而我们的潜能是什么?这就需要我们自己发现自己。

为什么有些人按照家长的期望学习了热门学科,却常常毕业后“英雄”无用武之地呢?抛开别的因素不谈,他是否曾好好发现过自己呢?或许就是因为他“画画”的时候,由于父母认为张张都好所以自己也这么想,结果关键时刻却偏偏挑中了“败笔”!为什么有些人选了个没有人学的学科仍旧“结果同上”呢?恐怕也有些人,或许他们并没有很出众的“画”,但他们都会发现自己,知道什么适合自己,于是他们的成功远大于前两种人。

就好像数学里的二次函数,只有合适的值才能使抛物线达到顶点最大值,而过大过小都无法达到顶点;就好像物理里的机械效率,只有电压合适的才能达到最大的效率,过大过小都不能使效率达到最大值;就好像化学里的反应,只有物质的量之比达到某一值时才能发生你想要的反应……所以,只有找到那个最合适的点,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韩寒说过:“我是金子,我要闪光的!”为什么他会这样说?因为他发现了自己,发现了自己的优点,自己的闪光点,所以他必定要闪光的。

让我们都来自己发现自己,那你会知道你也是金子,你也必定要闪光的!

作文四:那一刻,我发现了自己

自初中以来,跑步一直是我的弱项。尽管在假期里会抽空去跑跑步,锻炼锻炼,可通常都是坚持不到一周。无奈,我只好以“长高了会变瘦”为借口自我安慰。可现在初三了,我人是长高了,看起来也瘦了,可面对这次1000米的测验,心里还是没有底。“我会进步吗?”我自问。

随着老师手中那示意开始的秒表落下,一切都仿佛离我远去,只剩下眼前那条似乎永远也跑不完的红色跑道,在太阳光强烈照耀下的红色,是那么令人恐惧。我抽搐了一下,随后尽力调整自己,紧跟着前面一人的步伐。

测验前温柔和煦的微风顷刻便化作了调皮的孩童,它们嬉笑着,肆意在我脸上横冲直撞,有时甚至拉住我的裤脚、衣角,阻碍着我前进的步伐。我甩甩手,想要将那些顽皮的“孩子”赶走,可一切都是徒劳。

六百米已经过去,我正惊讶于自己的耐力竟有这么大幅度提高时,一直居于我身后的“死党”突然加速,赶超了我的步伐。我刚想追赶,嗓子突然火烧火燎地疼了起来,急需水的滋润。肺部一抽一抽的疼痛时刻提醒着我——我的身体已经到达极限,不能再加速。可是我不得不加速,因为如果不采取行动,我将会在精神和成绩两方面都被挫败。

1000米的终点越来越近,近得好似在与我招手。前面的“死党”已经气喘吁吁地停止了脚步,在前方摇摇晃晃地走着。“加油!你一定行的!超过他们!”心中似乎有个声音在呐喊。我的心头好似被点着了的火苗一般,带给我极大的勇气和力量。我倏然向前冲去,带着太阳的光耀,右脚先于“死党”踏上了那条属于我的白线。

4分06秒,对我来说简直不可思议,比上学期快了30多秒,引起了老师和同学的赞叹和惊讶。我露出了胜利的微笑,直到回家才发现我的双脚已经几乎没有了知觉。但我自豪,因为我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并且与“我不行”说了声再见!

其实,“我不行”只是个借口,可正是这小小的借口,使我们与“我能行”隔绝开来。没有尝试怎么能得到结果?

那一刻,我发现了自己,那个深藏于心中的自我,那个倔强不肯轻言放弃的自己。

作文五:那一刻我发现了自己

成长的我们总会经历风雨,时常会碰到坎坷。但正因为如此,当我们遇到困难时,才会发现自身的不足和心灵的脆弱。那克服困难过程显得那么难忘,成功后的喜悦也愈发璀璨耀眼。

记得那是上学期的事。

那天,学校布告栏里贴出通知:择日举行七年级乒乓球比赛。酷爱打乒乓的我,看到这个消息,不禁在心里暗暗高兴——这下我可以一展身手啦!于是,我迫不及待的去体委那里报了名。报完名之后,我又有点儿忐忑不安,之前的勇气,现在却不知道到哪里去了。我心想:七年级是个卧虎藏龙的地方,应该是乒乓高手多如云吧。万一,输了,我可怎么办?我可是在同学们面前夸下了海口,说我一定会得第一的比赛那天是一个晴天,但我却高兴不起来,因为我即将要奔赴“战场”,为班争光。

“邹春华。”

“到。”

我一手拿着我的球拍,另一只手却在出汗,心跳也加快了许多。当裁判说:“正式开始。”我定了定神儿,对自己说:你可一定得拿第一,不光是为了你自己,更是为了七六班的荣誉。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七六班的全体同学与你同在。我硬着头皮上了“战场。”第一局,由于我的紧张,发球连连失误,首战未捷。这时,我们班的同学都来为我加油、助威,我在心里对他们说:放心吧,冠军是我们七六班的,我决不会将冠军宝座拱手让人的。第二局,我使出了全力,在旁边观看的人,都交头接耳的议论着——“她怎么状态跟上一局完全不一样啊?”“她大概是有神相助,要不然怎么和第一局判若两人。”但是我们班的同学全然不顾她们的议论,只是一个劲儿的为我喝彩,我看到她们那一副欢欣的样子,我得意地朝她们做了个“V”字手势。

经过刚才的比赛,我恢复了原有的状态。一路我过五关斩六将,终于登上了冠军宝座。登上领奖台的那一刻,虽只有短短一瞬,但在我的脑海中却已成为永恒。我要感谢它,让我对自己有了新的发现、新的认识、新的改变。

错误并不可怕,它已成为一个脚印,供我铭记,也将在我得意之时给我警示,在我失意之时给我希望。

作文六:我发现自己长大了

记忆是一个没有盖的瓶子,总是装的满满的。后来,水溢出来了,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消失。但母亲的那一句:“你这个长不大的孩子真让我操心!”总时刻徘徊在我的脑中。很想大声反驳:“妈,我已经十四岁了,你要求我的事我也能很好的完成了,为什么还是个长不大的孩子呢?”

直到那一天,我才真正明白了母亲的意思……

为了迎接期未考,我做了许多的准备。早起读书也是其中的一项。

天还没有亮透,但厨房的灯是亮的,从里面传来一阵阵香味,“那是我们每天早上都必吃的荷包蛋”,我心想着。头脑中浮现出了母亲每天在灶台前忙碌的样子。“咳、咳……”一阵急促的咳嗽声惊动了我,我探头进去,没有看到母亲熟悉的身影,却发现她蹲在地上,咳个不停。回想昨天,妈妈好像说过,这几天天气变冷,着了凉。泪水霎时涌了上来。我知道母亲不愿看到我的眼泪,我转身悄悄地离开了……

我的心揪痛着,妈妈为了这个家,才有了皱纹与白发呀!我细细地品尝着妈妈的手艺后便上学了。那天,我很晚才回家,双手紧抓着一包药,倒了一杯水,把它们放在了母亲的床边。夜悄悄的又来临来。我在床上翻来覆去,无法入睡。头脑中尽是妈妈瘦弱的身影……

第二天,我比往常更早地起了床,来到了厨房,荷包蛋在我不很熟练的翻炒中,终于好了。可我发现,妈妈怎么还没动静呢?转过身,我看到了伫立于后的母亲,脸上挂着慈爱的笑容,却又流着两行清渐的泪水。我偎进了母亲的怀抱……

母亲用她瘦却无比温暖的手抚摸着我的头,说:“蓉儿,你真的长大了”

5.发现自己作文 篇五

那是一个深秋的傍晚,夕阳西下,渐凉的秋风催赶着天上的行云。我走在回家的路上,饥肠辘辘,决定先买一个煎饼充饥。

和我有一样想法的人很多,这不,排除买饼的人都排成了长队。摊主是个亲切的大妈,只见她一个接一个地做着,忙得不可开交。哇,终于到我了。我一阵开心。大妈笑盈盈地把饼递给我:“孩子,快趁热吃吧”“谢谢大妈!”我接过饼一溜烟地走了,到了家,才发现,手里还攥着一张5元钱,“咦,奇怪,这钱不是给大妈了吗?怎么还在我手里?”我这才想起买饼时的匆忙。“这下可好了,我早就想买一本漫画小说了,正愁没钱呢。”我暗自庆幸着。可我脑海里却不时地浮现出大妈那慈祥的笑容、忙碌的身影。“不能,这钱我必须还给大妈!”想到这,我扭头就往楼下跑去。

秋风中,远远地就看到大妈忙碌的身影。买饼的人依然很多。我跑上前去,向大妈说清了情况后,就把钱还给她。在大家赞许的目光中。我羞着脸又是一溜烟地跑掉了。

6.发现自己作文 篇六

有时,我常常感叹自己缺少美;长相不俊美,身材不健美,衣着不华美,举止不够时尚美,言谈缺乏流畅美,歌声没有旋律美。然而,有一件事触动了我,让我从中发现自己的美。

星期六早上,我补习完后,约了我同学小文一起回家。走到医院旁,我觉得脚下踩到了什么东西了,我一看,楞了,原来是一张百元大票。小文看了,想发现新大陆一样,惊叫道:“天啊,兰淅,你好幸运哦!”告别了小文,我来到医院旁,寻找失主。这时,一位衣着朴素,皮肤黝黑发亮的阿姨正埋着头找什么东西。我想:这张大钞该不会是这位阿姨丢的吧。不管了,上前去问问,她一定会很着急的。我走上前,试探的问:”阿姨,你在找什么呢?”那位阿姨愁眉苦脸地说:“唉,别提了,我要拿去看病的一百元丢了,这是我早上向邻居借来的。”我拿出一百元,说:”阿姨,这是你的吧!”阿姨听了,抬头一看,高兴地笑了。她激动地说;"谢谢,小姑娘,谢谢……”我开心地笑了,心里比蜜还要甜。

这件事,改变了我,让我知道这个世界上,美不是在于外表,而是在与内心的真诚。这时,我发现了自己的美。

7.“美的发现,学习抒情”教学设计 篇七

(一) 引导学生从平常生活、学习中发现美, 找到写作的素材。

(二) 让学生掌握抒情文字的特点及方法。

(三) 在写作实践中, 能运用多种抒情方法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二、教学方法

(一) 由身边熟悉又“陌生”的景观图片、音乐、学校主题活动等实例引导学生增强感性认识。

(二) 讲、口头与写作的仿练结合, 让学生主动将内心感受用文字表现出来。

三、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家乡, 永远是每个人心中最温馨的宝地, 谁不说咱家乡美啊!同学们, 你们觉得我们的家乡信阳美吗?美在哪儿?

(二) 引导学生发现美

1. (大屏显示风景照片:信阳本地的风景图, 包括本校校园山水图)

小结:看来美是无处不在。可是我刚才发现, 大家的反应说明了一个真理—往往越是熟悉的就越容易忽略, 对不对?我们信阳的一花一草、一山一水原来都是那样的和谐, 那样的让人流连、赞叹!美就在我们身边啊, 所以说美在发现!

2. 刚看的是图片, 再看两段文字, 先看一个同学郊游后写下的文字。

屏显片段一:几幢房子, 灰蒙蒙的, 破败不堪, 好像已过了几个世纪。一条小河, 水面上漂浮着一团团的杂草, 像是平平的路面上偏偏长着一片片的青苔。大片的草地已开始枯黄, 没有一点儿精神。几棵落叶乔木也开始落叶, 飘零的叶子随风乱飞, 飞满了田野, 飞进了村庄, 吹打在行人的脸上。

问:这个同学用文字描写的风景美不?

小结:美实际上是一种感受。我们常说“触景生情”, 但同时也有“境由心生”的说法, 你带着什么样的心情感受景色, 那景色就带着什么样的色彩。可以说把眼前的景物与你的情感体验融合为一体, 美就产生了———美在感受!

再看另一个同学带着欢乐的笔调修改的:

屏显片段二:几幢房屋枕在小河边, 虽已有些破旧, 却显出几分安逸, 几分自然。河水潺潺流淌, 水面上漂浮着几根枯草, 几片落叶, 好像一艘艘小小的船儿。草地已开始泛黄, 但那大片的绿色仍然骄傲地炫耀着, 把一年中最后的美丽也献给了游人。几株乔木已开始落叶, 叶儿随风飘舞, 那是树木回报大地母亲的礼物。

问:改得怎样?

小结:可见心境不同, 审美的感受就不同。王国维的“以我观物, 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人间词话》)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正如罗丹所说:“世上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美需要我们用心去观察、体悟。

(屏显:美的产生———留心观察, 用心思考。)

(三) 引导学生表达美 (学会抒情)

1. 看下面两幅画面, 你能用心体会出它的美吗? (思考后口头表达)

(屏显:“千手观音”和“沙漠中的树”的照片, “沙漠中的树”是老师到新疆旅游时拍的照片。)

小结:刚才同学的发言都饱含深情, 都表达了自己看到画面后内心的触动。你们也说出了我想要说的感动。可见, 传递美的根本就是说真话, 表真情。

(屏显:美的表达:一、用真心书写真情)

2. 相信大家对学过的《再别康桥》 (徐志摩) 不会陌生。

(屏显:原文略) , 让我们跟着优美的旋律随蔡琴哼唱。同时请思考一个问题:歌曲抒发了歌唱者怎样的情感? (播放歌曲) (屏显:主题———别情) 这是对康桥的别情。也正因此, 一首咏物诗, 主要的艺术手段是写景抒情。

问:这首歌什么地方打动了你?什么内容最感人?

小结:对, 是它唯美的意境!借景抒情使情感来得更细腻动人!同时歌词运用了拟人、比喻、动静结合等艺术手法, 有点石成金的效果。

(屏显:二、借景借物, 点石成金!

三、多种修辞, 强化感情!)

(四) 小试牛刀

1. 给描写段落加适当的抒情句子。

屏显:端详母亲, 几缕花白的发丝无言地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与凝重, 也见证着母亲几十年辛苦的历程。母亲用自己的血泪哺育了我, 使我茁壮成长。母亲身为一个乡下妇女, 虽然没有受过多大的教育, 但是直白的话语中却孕育着对我的浓浓的关爱和深深的期待。她们不图回报, 只是竭尽自己的力量去为我们默默操劳。无论刮风还是下雨, 无论家里还是田间, 她永远那样埋着头劳作, 似乎永远也不劳累。 (思考后口头表达)

2. 仿句练习 (生板演) 。

屏显:选一个物象, 按照示例写出语意相对的两句话, 使之成为两首精短小诗, 有一定的思想意蕴。 (提示物:腊梅、浮萍、飞蛾、蝉、牛、彩虹、露珠、风、蜡烛、橡皮、气球、粉笔)

例:竹每攀登一步, 都做一次小结;过分的谦虚, 终究不能成为栋梁。

昙花每绽放一次, 都会倾注自己的全部;过分地展示自己, 终究不能成就永恒。

3. 片段练习 (任选一题, 另一个自由写作后课下交流) 题1材料介绍:廖智及其照片。

照片、廖智跪鼓起舞、汶川地震断腿舞者敲出希望的《鼓舞》。

2013年参加中央电视台《舞出我人生》舞蹈真人秀节目, 最新一期节目里, 廖智与舞伴杨志刚上演了一支“轮椅舞”《怒放的生命》, 赢得了评委的一致认可, 顺利晋级。

廖智语录:我希望用我独特的生命去影响更多的生命, 我相信这是上天让我活下来的目的!

你发现廖智身上的凝聚的美了吗?请写出来。题2学以致用:续写语段, 要用提示语

昨天, “弘扬美德, 感动校园”主题活动中, 听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我……

(提示词:太阳歌声柳树红旗花)

(五) 小结:略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老师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 能用心去感受美、体悟美, 并通过多种方式来表达美!

摘要:根据新课改的精神, 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看到的、听过的、参与的、感受过的有关“美”的素材, 通过“发现美”“表达美—口头表达、文字再现”等教学环节完成教学任务, 掌握抒情文字的特点及写作方法, 并运用到写作实践中, 让学生从内到外“美”起来。

8.发现属于自己的快乐 篇八

一位老者对青年说:“我出50万买你的一只手,你愿意吗?”

“当然不愿意啦!”青年人毫不犹豫地断然拒绝。

“那么,我用100万买你的一条腿,可以吗?”

青年人又坚决地摇了摇头。

老者笑了:“年青人,你现在不是已经拥有150万了吗?你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呢?”

青年人怔了片刻,会心地笑了。因为他悟出了幸福的真正含义,那就是用心地珍惜并把握自己所拥有的一切。

有位盲人,一生中从事着一件工作:种花。因为他父亲是远近闻名的花匠,子承父业,他别无选择。他天生是个盲者,从不知道花是什么样子。别人告诉他“花是美丽的”,他便用自己的手指细细地触摸,从心灵到颤抖的指尖,真切地体会美丽的含义;有人告诉他“花是香的”,他便俯下身去用鼻尖小心地嗅出另一种芳香来。几十年过去了,盲者像对待亲人那样侍奉着花儿,他种出的花,据说是小城最为美妙的。

盲人种了一辈子花,却从来没见过花是什么样子,然而盲人是快乐的,因为制造美丽比欣赏美丽更为有趣。

一个出家不久的小和尚,师父每天都让他下山化缘。小和尚每天往返一条长而坎坷的山路,时间一长难免脸有难色。师父问他有何感悟,小和尚答道:“行路难!”师父又问:“缘能化到吗?”“缘倒是能化到。”师父轻叹一声,说道:“既然能化到缘,路难行又有何妨?如果你处于荒山野岭之中,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无路可行,那才叫真难!”小和尚顿有所悟,从此不再抱怨,终成得道的高僧。

俄国著名小说家契诃夫有句名言:“如果你的手上扎了一根刺,那你应该高兴才对,幸亏它不是扎在眼睛里。”

“闷闷地,我丢了一双鞋,走上街头,却发现别人失去了一双脚……”改变一下自己的思维方式,走出封闭自己的小屋,你会发现: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快乐,只是我们没有发现属于自己的快乐而已。

9.发现自己阅读答案 篇九

②的确,发现自己并不容易。这是因为,发现自己,用的是自己的眼睛、自己的思维、自己的标准,掺杂了大量主观的、情感的、个性化的因素,得出的结论往往不够全面、客观、公允,其正确性也因此打了折扣。自己看自己难,难就难在“只缘身在此山中”。

③歌德用了差不多半生的精力学画无成,面对人生的不断碰壁,及时调整了人生目标,在文学道路上做出一番成就。孙中山青年时悬壶行医,最后发现治一人并不能救社会,于是转而投身革命,终于成就了令世人敬佩的伟业。无数成功的.例子告诉我们,成功者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发现了成功的道路,并不是一开始就站到了正确的起点上。因此,我们不要盲目地相信自己的兴趣,不要绝对依赖自己的感觉,而要尽可能多地尝试各种各样的发展道路,与时俱进地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

④发现自己需要勇气。人生所占有的资源是有限的,时间、精力、能力的使用都是单向的,一旦投放就不会再生。因此,我们要敢于放弃,善于取舍。对于经过实践检验无法通行的道路,我们不能坚持错误不知悔改,而要勇敢地承认自己错了,坦然地从头再来。切莫不识时务,乱闯硬千,最终头破血流,两手空空。

小题1: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______(2分)

A.本文作者阐释了发现自己才能选择正确的道路,才能实现个人的最大价值的道理。

B.第①自然段只起引出下文议论的作用。

C.第②自然段总结上文,揭示原因,为下文“如何发现自己”作铺垫。

D.第③自然段列举孙中山弃医从政的事实论证了成功者是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发现成功的道路的,因此我们要在实践中学会尝试各种发展道路,并与时俱进的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

小题2:传统观点认为,成就事业时要“矢志不移”,“只要有恒心,铁杵磨成针”,而作者却提倡要善于“发现自己”,“敢于放弃,善于取舍”,不断矫正进取的目标。对此,你的观点如何?请说出你自己独到的思考。(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2分)

小题1:例:这两种观点不矛盾,对正确的方向要矢志不移,但不适宜自己时也要敢于放弃。(3分)

小题1:本题考查议论文开头的作用。议论文开头的作用一般有:(1)引出文章的话题。(2)作为论据证明论点。(3)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B项的分析不全面,故选B项。

10.发现自己的潜能教案 篇十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鼓励学生开发自我潜能,树立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信心。2.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发掘自己潜能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一座潜能金矿,潜能是可以被发掘的。【教学重点】

发掘潜能的方法。【教学难点】

认识和发掘自己的潜能。【教学方法】

活动式、体验式、讲授式。【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动画:你相信吗?

学生展开讨论:(1)为什么当农民看到儿子被卡车压在下面时,就能轻而易举地把车抬了起来?(2)为什么第二次却再也抬不动那辆车了?(3)这样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4)你相信人真有如此大的潜能吗?

(5)请列举你在生活中做到过,但你曾觉得根本不可能的事。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倾听,逐步引导,并在最后统一同学们的认识:人的潜能是巨大的。)【新课教学】

一、认识自我的潜能(板书)

出示文本:“逼”出的潜能、“学”出的潜能、发挥潜能、孩子在何种环境下长大(备选)、发挥潜能的小故事(备选)老师引导:通过同学们的故事和经历,使我们认识到人们存在巨大潜能的事实依据;而人们存在巨大潜能还具有丰富的理论依据。老师介绍理论依据:

出示图片:人脑结构

大脑结构及其功能:说明人人都有可开发的潜在能量。

相关资料:人脑的结构特点,使它的信息储存密度非常大,比电子计算机容量高一百倍,有人估计,在一生中一个人的大脑,可容下5亿本书的知识。即使一个人用其一生的时间和所有的精力学习,大脑也永远装不满。

(通过事实依据和理论依据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也具有巨大的潜能,在各个方面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从而树立信心。)老师进而提问:在懂得自己有巨大的潜能之后,我们应该怎样开发自己的潜能? 思考:我最擅长的____智能是如何形成的? 1.活动要求

(1)请同学们用深色的笔画图。

(2)用发展的眼光,客观地认识自己,做个有心人,找出自己的潜能所在。(3)思考:我最擅长的____智能是如何形成的?(4)画好的同学请举手示意。

2.活动过程

(1)请同学上台展示自己的潜能图。

(2)现场采访,师生互动。采访以下四个问题:

① 海平面以上的能力是你什么能力?那海平面以下的是你什么能力?

② 从你的潜能图上可以看到,7座“冰山”是有高有低的。为什么你会这样画?请简单介绍。

③ 你觉得自己的潜能在哪儿?

④ 你最擅长的____智能是如何形成的? 3.活动点评

从刚才同学的发言中,我们可以得出,我们的特长是慢慢培养出来的。换句话说,特长的形成过程,就是潜能被开发的过程。由此可见,人的潜能是可以不断被发掘的!大家要做个有心人,用慧眼发现自己的潜能。潜能的发掘也是有方法的,刚才同学讲的特长形成过程就给我们提供了鲜活的例子。发掘潜能的方法也并不神秘,通过熏陶、学习、训练、比赛等,就可以把我们的某个方面潜能一步一步挖掘出来。

教师过渡:认识到了人的潜能是巨大的、多方面的,所以我们应该善于发现自己的潜能,正确评估自己的潜能,以判断今后发展的方向,为自己的人生定一个正确的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讲,发现自己的潜能,是我们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那么如何发掘自己的潜能呢?

二、发掘自己的潜能(板书)播放动画:激发潜能

录音模拟,请一位声音浑厚、响亮的男同学录一句话:“我感觉一天比一天好,我身体很健康,学习很顺利,我很走运。”在课堂上把它一遍又一遍地放给同学听,然后让同学自己说,且声音越来越响。

教师:同学们有什么启发呢?

学生:越说心情越开朗,越振奋,真觉得自己很棒!

教师:这就是一种发挥自己潜能的好办法,同学们不妨试着去做做。1.给予自己积极的暗示

播放动画:用沙子堆城堡 学生展开讨论:

(1)这个孩子的回答,对他日后成为建筑设计师有影响吗?(2)你怎么理解他的话?

(3)你身边有没有出现过相同经历的人?

学生讨论,教师友情点拨,并讲述自己的体会:老师从小就有一个梦想,长大了当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而且我一直为这个理想而努力着。在老师的日记本中经常记着这样几个字:“我要当老师,我要考大学!”终于我如愿以偿。(也可以请其他老师介绍自己的亲身经历)这又是一种发掘自己潜能的好办法。2.想象更好的“自我”形象

出示图片:发挥潜能的四大因素 教师:通过想象更好的自我形象,能够激励自己的斗志,有利于释放自己的潜能,但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我们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潜能。所以我们在平时生活中应该注意培养有利于激发潜能的习惯,从小事做起。3.在实践中激发自己的潜能 播放课件:哪些潜能未被开发

教师:就让我们从今天开始,为自己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发掘自己潜能的计划。(4~5分钟)

教师展示设计好的几个问题,要求学生思考几分钟后,认真如实填写,然后向全班同学汇报,受全体同学监督,帮助完成自己的心愿。

(1)据刚才自己的思考与同学们的评价,我到底有哪些特长?(2)我打算先开发自己哪方面的潜能?

(3)我要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发掘自己的潜能? 抽部分同学上台作短小演讲,最后教师作课堂小结。【巩固新课】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要认识自我的潜能,而且还要学会发掘自己的潜能。在平时生活中注意培养有利于激发潜能的习惯,从小事做起,在社会实践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请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引导,归纳出本节课教学内容的要点: 发现自己的潜能 1.认识自我的潜能 2.发掘自己的潜能

(1)给予自己积极的暗示(2)想象更好的“自我”形象(3)在实践中激发自己的潜能

《发现自己的潜能》 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自身可能存在的潜能。

能力目标:找到发掘自己潜能的方法。情感目标:让学生认识自己,树立自信。【重点、难点】发掘自己的潜能。

【自主学习】(充分预习课本,完成基础知识填空)

一、基础知识梳理

1、人的潜能是多方面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人的特长往往是人某个方面_________表现。

3、_____________,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只有在__________才能激发潜能。【合作探究】

二、思考

1、你可能有哪些潜能?

2、发掘潜能的方法有哪些? 【当堂训练】

一、判断题

1.对于中学生而言,只要制订一个详细的生活规划,就足以实现自己的理想。()

2.偶像是我们心中理想的形象,我们应该仔细、全面地模仿。()3.最了解自己的人就是自己,只要自己细心观察,就能够全面地认识自己。()

二、单项选择题

1.树立自我新形象,就要()

①像喜欢的明星一样,完全效仿他们 ②以客观的自我认识、全面的自我评价为基础 ③明确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④重视自己的知识学习和品德培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 ①③④

2.发现自己的潜能,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发掘自己潜能的方法有()①经常给予自己积极的暗示 ②在心中想象出一个比自己更好的“自我形象” ③培养有利于激发潜能的习惯 ④多实践,从小事做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3.一位名叫史蒂文的美国人,靠轮椅代步已二十年。有一天,在路上碰上了三个劫匪抢他的钱包,他拼命地反抗,劫匪被触怒了,竟然放火烧他的轮椅。史蒂文吓坏了,求生的本能竟然使他忘记自己的双腿不能行走,他一口气跑了一条街,以致停下脚步,这才发现自己也能像正常人一样走路了。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

A.劫匪是想帮助他行走 B.其实他一直都会走路 C.其实所有瘫痪人都可以走路

D.一个人在特殊情况下能够发挥出极大的潜能 多项选择题

1.关于潜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人人都有巨大的潜能,但潜能是没办法开发的 B.特长其实就是发掘出来的潜能

C.人的潜能是多方面的,发现自己的潜能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 D.只要敢于想象,并努力尝试,就可能挖掘出个人的潜能

12.对于青少年来说,树立合理的成长目标有利于未来的发展,关于这一点,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偶像作为我们心目中的理想形象,我们只需要努力模仿就行了 B.树立理想需要建立在我们了解自己个性特点与潜能的基础上 C.只要有了理想,无论如何都会实现的 D.树立理想需要了解社会对各种职业的角色期待,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确立个人的成长目标

11.在批评中发现自己 篇十一

罗小凤,笔名罗雨,1980年出生,湖南武冈人,教授,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南宁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百余篇论文发表于《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南方文坛》《文艺争鸣》等;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转载;数百篇(首)作品发表于《诗刊》《诗选刊》《文艺报》等各种报刊;作品入选各种权威选本。已出版专著《新世纪广西诗歌观察》《空心人》,参与编选《中国年度优秀诗歌》《中国新文学史导读》,并有专著《1930年代新诗对古典诗传统的再发现》《晚唐诗热现象研究——以“再发现”派为例》即将出版。

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等省部级课题多项;获广西第十二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广西第十三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等奖项。

李健吾曾指出:“一个批评家,要明白他的使命不是摧毁,不是和人作战,而是建设,而是和自己作战。”其实,批评不仅仅是和自己作战,更是在和自己的作战中发现自己,发现自己的审美眼光、审美志趣、知识结构、人生阅历、阅读经验,从而形成自己独立、独特的批评姿态和风格。

我从事文学批评是从2003年考上研究生开始的,至今已十二年。这些年,我一直在批评中不断跟自己作战,在批评中一点点地发现自己。我发表的第一篇评论文章是关于电视剧《归途如虹》的一个影评,刊于《南疆影视》。小小的虚荣心得到满足后,我便写了大量的小说、影视、 散文、诗歌等评论,相继发表于各种报刊。不过,虽然这些评论让我在批评的路上发现了自己对于文学批评的兴趣,但方向上却一直处于懵懂状态,我像只无头苍蝇,到处乱撞。2005年《女子诗报》主编晓音邀请我做她们的理论版编辑,我写了研究女性诗歌的系列文章,并每年给《女子诗报年鉴》写序,让我越来越坚定了自己的文学批评方向。2008年我考上博士后,批评的主要方向开始聚焦于诗歌领域,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追求,发现了自己的批评兴趣,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批评姿态、批评志趣和批评风格。

我边缘,故我自由

当下的文学批评界充斥着大量的“红包批评”、“人情批评”、“捧角批评”、“吹鼓批评”、“酷评”、“骂评”、“捧杀”、“棒杀”等各种“批评泡沫”,批评家们纷纷出场于各种活动,看似热闹、风光,实则令人堪忧。其实,真正的批评应该与文学现场保持一定距离。朱光潜曾把世间人分为两类,一类是热衷于在生活中演戏的,一类是宁愿置身台下看戏的。批评家应该属于这两类人之外,“介入”现场但不“演戏”,“看戏”但不只是观众,而是以一种“边缘”的姿态旁观台上台下的“演戏”者与“看戏”者,既关注文学界的新现象、新问题,及时对新涌现的好作家、好作品、文学现象作出反应,但又与文坛保持一定的距离。如此,方能保持一种独立、客观、自由的批评姿态。“心理距离”是20世纪心理学美学代表人物布洛的核心主张之一,他主张在审美过程中要保持“心理距离”,他曾喻举海上遇雾的著名例子说明“心理距离”的含义,即海上行船时遇见了大雾,当大家都烦闷、焦虑、紧张、恐惧时,而“你”却摆脱上述情境,发现海雾的奇异的美,这便是在“你”与海雾之间插入了“心理距离”。布洛强调在审美活动中要注重“距离”的介入、“距离极限”的保持、不能失之于“距离太近”或“距离太远”等原则。在他看来,距离太近,容易使审美主体产生功利欲望,破坏审美的非功利性质,从而使审美变质;而距离太远,则主客体之间因缺乏理解与情感的契合,无法达到审美共鸣,从而难以建立起审美关系。文学批评在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动,文学批评家即使身在文学现场也应该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不能失之于“距离太远”,也不能“距离太近”,尤其是要与政治化、商业化等功利倾向保持距离,如此方能建立起有效的文学批评和批评的独立品格与风骨。与文坛保持一定的距离是一种“边缘”姿态,在人人冒充批评家的众声喧哗时代,或许,越“边缘”,就越自由越独立,越能发出真实的声音。

我一直在高校学习和工作的身份角色,为我提供了便利的“边缘”位置,让我既可以“入乎其内”地看看“演戏”者们的“表演”和“看戏”者的反应,又可以“出乎其外”地作出独立、客观的分析、判断。王光明非常欣赏高校这种“边缘”位置,他认为高校“可以培养自己的独立思想和自由的意识,不必迎合浮浅低俗的社会潮流”、“赢得了沉思的空间和自由思考的时间,使人有可能反思生存的时代,寻找自我的身份,追求精神的归属”。高校这个特殊的机构,可以不像作协那样卷入文学现场无法脱身,可以避免霍俊明所说的“沦落于欲望和金钱的风尘,成了官僚诗人、商人诗人的抬轿者和令人肉麻的吹鼓手”,可以避免中心意识形态话语威权和商品经济大潮的裹挟,也不像网络、媒体那样为点击率、关注度所催压,可以避免哗众取宠、故作惊人之语以制造轰动效应的扭曲化追求。

批评是一项需要安静、平和、客观、冷静的心态才能完成的工程,与文坛保持一定距离的边缘位置,更有利于这种心态的养成。批评家只有不凑热闹,不抢占山头,不被传媒、网络绑架,不被经济利益、人情牵着鼻子走,不趋附逢迎,不为利益、权势、名利、人情所诱惑,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品格,其批评才能真正具有公信力、有效性。

从问题出发

如果说我2008年前的文章大多是对作者、作品、作家群体、现象进行评论,那么2008年之后,我的批评便开始转向学术化批评,主要从问题出发,发现文学发展中的问题,梳理、分析、研究这些问题。王光明先生非常强调做学问要从问题出发,他认为批评“不是你个人做出一种主观判断,而是把问题梳理清楚,给出一种说法”,“我们现代人都要知道,我们自己都是有局限的,所以你的主观判断就不一定非常正确。避免主观判断的方式就是你应该少下好坏的简单结论,而是应该多重视现象,从现象里面梳理问题、分析问题。”因此他从不轻易下判断,而是从基本材料入手,提出和澄清一两个有意义的问题。我受这种“问题诗学”的影响很大,开始从以前的跟踪文学现象、评论个别作家作品,转向对重要文学现象和问题的思考。

nlc202309040424

古典诗传统与新诗的关系是我思考与研究的最主要的一个诗学问题。这一问题自新诗以降便聚讼纷纭,但一直以来,新诗与传统的关系均被阐释为继承与被继承的线性延续关系,众多学者或致力于探究新诗与传统之间是承续还是断裂的关系,或钩沉史实、勾连诗例以梳理二者之间的承续脉络。但事实上,二者的关系实质并非如此,而是如艾略特诗学观所认为的传统是继承不到的,新诗只能重新认识与重新发现传统,即言之,是新诗对传统进行重新认识与重新阐释而产生新的认识与发现,从而形成传统的新面貌与新秩序,形成新诗对传统的“再发现”。对此学界鲜有触及,惟王家新、臧棣、冷霜等学者有所阐述,但他们均未做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因此,我的博士论文和教育部课题都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学术化的批评与研究。相关的成果有两篇发表在《文学评论》,分别是《古典诗传统的再发现——1930年代新诗的一种倾向》和《诗言感觉——1930年代新诗对古典诗传统的再发现》,发表后,《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中外诗歌研究》等都纷纷转载,且同时获得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与这一问题相关的文章还有发表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的《从非个人化到“感觉”——卞之琳对古典诗传统中“感觉”的再发现》,发表在《广西师范大学学报》的《姿态美学的建构——何其芳对古典诗传统的再发现》,发表在《山西大学学报》的《节奏的魅力——林庚新格律诗实验对古典诗传统的再发现》,发表在《学术论坛》的《废名话语系统中“诗的内容”新解》,发表在《广西社会科学》的《亲切和暗示——卞之琳对古典诗传统的再发现》以及《晚唐诗热现象的意义探析》《晚唐诗热现象的发生探因》《晚唐诗热:1930年代新诗的独特现象》《卞之琳对古典诗传统精神的再发现》《废名对“含蓄”传统的再发现》《寻找“尺八”:卞之琳对古典诗传统的态度》等文章,形成了探讨新诗与传统之间关系问题的研究系列,获得了学界的高度评价,程光炜认为“为重新认识新诗与传统的关系实质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野”,张清华认为“在探索三十年代中国新诗的深化和发展这一命题上打开一个新的学术空间”,廖华认为“阐述了一个全新的观点”、“使人们对于1930年代的诗歌发展状貌有了进一步认识,同时对中国新诗研究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和参考价值”。

我对当代诗歌发展中的问题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批评与研究,取得了较为丰厚的成果,如发表在《南方文坛》《民族文学研究》《文艺争鸣》等重要刊物上的《新世纪以来的“生态诗”景观透视》《灵魂话语缺失的迷途——当下诗歌病症之浅窥》《70后诗歌的重量》《“80后”诗歌写作的精神脉象》《边缘之边缘的突围——新世纪以来散文诗发展态势探察与反思》《代际命名视野下“80后”与中生代诗人的比较》《诗意的诗歌批评何处去》等在学术界与诗歌界产生不小影响的文章,都是对当代诗歌创作现状中所存在的问题的探究,形成了一个当代诗歌研究系列。尤其是对灵魂话语缺失问题的思考与批评,是对当下诗歌缺少“灵魂”,缺少深度、高度、密度等诗之为诗的关键质素问题的思考。当我在全国高端文学论坛、中国第三届诗学论坛等研讨会上谈及我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时,得到了许多专家的共鸣与认可,许多前辈和专家给予了高度肯定,会后还跟我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我都是从诗歌的实际问题出发,试图就一些重要的现象与理论话题做较为深入的探讨。我力图在每篇文章中都有自己的“发现”和真正属于自己的声音,对此谢冕先生颇为赞赏地指出我“具有较强的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诗性与理性齐飞

我身居高校,显然属于所谓的“学院派批评”阵营。但我一直认为,批评应该既具有理性,也具有诗性,应该将两者结合起来。

然而,当前中国的文学批评却不容乐观,“三分天下”的专业批评、媒体批评、网络批评格局已经危机重重:专业批评擅长于生搬硬套西方理论话语对文本进行肢解,堆砌半生不熟的西方学术名词故作高深状,导致了批评的艰涩化、程式化;媒体批评与市场合谋,将批评沦为“捧角”,其推销、炒作的策略,导致了批评的商业化、庸俗化、泡沫化;网络批评则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和网络平台的普泛化而导致了批评的随意性、琐碎化。

事实上,古代的文学批评,尤其是诗歌批评都是充满诗意的。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严羽《沧浪诗话》、王夫之《姜斋诗话》、叶燮《原诗》、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等或专门论诗,或涵盖对诗、赋、文各种文体之论,其中的诗歌批评都以赋或骈文甚至诗文的形式展开“批评”,将理性的读诗之“思”与华美感性的诗性语言、感悟式的体验相结合,建构起了一种诗性的批评话语,由此呈现文本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境外之情”。严羽在评论盛唐诗时指出:“故其妙处玲珑透彻,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严羽这种诗意十足的语言、恣意驰骋的想象、言尽而意无穷的批评话语完全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新的情境,让读者如临其境,感同身受,从而体味出诗的妙与美。古代的诗歌批评以至所有的文学批评其实都是这种风格,形成了诗性的批评传统。本来,中国人的思维就是偏向于感性的,属于形象思维,注重直观、体验、洞察,而逻辑推理能力和抽象性则较为匮乏。然而,从“五四”时期开始中国的诗歌批评便已向理性批评发展,因为“五四”时期倡导科学民主中的“科学”并非指涉具体的科学技术,而是侧重与强调“现代理性”。如此理念倡导下的诗歌批评以至所有的文学批评都强调“现代理性”,理性思维明显匮乏的批评家们于是纷纷向西方文论寻求借鉴和援助,而西方文论注重逻辑、分析、辩论、判断、推理,因而以西方文论为“拐杖”的中国诗歌批评与文学批评都向理性批评发展,从而弱化了传统的感悟式批评话语。至于上世纪90年代学院派批评的出现,理性批评更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评论家南帆便认为“学院派”批评本身就“意味了另一种理论语言:理性,严谨,引经据典”。过分的理论依赖与缠绕必然导向其自身难以克服的弊病,因而导致了批评界对学院派批评的质疑,认为“学院派”批评“搬弄西方学术名词,话语呆板、枯燥、乏味,行文程式化、规整化、学究气浓厚、堆砌时髦的学术名词,却未击中要害,没有思想深度、没有锐气、没有鲜明的立场、没有独到的学术见解、没有对作品文本的针对性、行文空洞、沉闷。”归结而言,这些弊病最关键的症结便在于“诗性的缺失”。正如吴景明指出,理想的文学批评“本应理性与感性相统一,既有严谨科学的理性思辨,又有自由通达的审美体悟;既不为名利折腰,也不作帮忙与帮闲之文;关注一切文学作品中呈现出来的被时代压抑的人性,被生活湮没的心灵,被历史遮蔽的真实,和一切感动我们的审美品质;抵制赝品化和平面化,抵制意识形态和市场的双重影响;不做西方理论的跑马场,而是拥有独立自由思想的旅人,不是乏味的广告商,而是生动优美兼及批判锋芒的引导者,不是简单的发现和阐释,而是精神的审美和艺术的再创造”。只有将诗性与理性恰到好处地结合、辅成,将学院派批评与媒体批评、网络批评的各自优点进行多元整合,方能构建出一种独特的批评话语,形成独特的批评风度,建构一种理想化的诗歌批评范式。

我一直试图避免让我的批评文字陷入理论的捆绑之中,坚持理性与诗性的结合,这可能跟我一直以来坚持“两条腿走路”有关。我初中时开始写诗,但真正进入“诗坛”是2004年在桂林读研究生时结识了刘春、黄芳等诗人朋友,此后便一直写下来。而且正是因为写诗,让我确定了诗歌研究这一专业方向。在我的诗集《空心人》出版后,吴思敬先生专门打电话表示祝贺,并语重心长地说:“诗歌研究需要你这种既创作又批评的人,希望你能继续坚持两条腿走路!”或许正是因为保持创作,让我在批评中保留了“诗性”,让我没有被理论绑架,没有被学院派的枯涩之风所笼罩。容本镇先生在为我的书《新世纪广西诗歌观察》所作序言中指出:“她的诗歌批评将感性认知与理性提升相糅合,形成了感性与理性相和谐的批评风格”。

坚持边缘人的角色与位置,冷静、客观地观察、审视当下文坛内外,从问题出发做有学理、有深度的学术化批评,理性中不缺诗性,诗性中不忘提升理性,这便是我对自己批评姿态与风格的定位。只有在批评中继续与自己作战,不断发现自己,才能在未来的批评事业中保持这种批评姿态与风格,从而形成自己的批评话语体系和特点。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

12.“教学”世界的重新发现 篇十二

一、“文本世界”的重新发现

关于文本,有两个问题必须要追问,一是普通文本凭什么被选进教材,二是被选进教材后,文本为什么要采用各种不同的编辑方式,这两个问题都与教材的编辑有关。

研究一下我国语文教材发展史可以发现,教材编写的总体趋势是由单一走向单元,且单元组合方式越来越复杂。起先,教材几乎都是“裸书”,无论是最早的《最新国文教科书》(1904),还是发行量达八千万册之巨的《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1912),都是如此。可时间不长,单元教材就开始出现,先是吴曾祺据选文难度编排的《中学堂国文教科书》(1908),再是谢无量据选文体裁编排的《新制国文教本》(1916),后是孙俍工、沈仲九据社会问题性质编排的《初级中学国语文读本》(1922),等等。其后,教材组元越来越复杂,最终出现了洪宗礼先生的“单元合成、整体训练”教材这样的集大成之作。洪先生这套教材的基本框架就是“一本书、一串珠、一条线”。所谓“一本书”,就是语文教材不按读、写、知分科,每学期只用一册教材,全套六册教材构成一个有机教学系统。这一大的读写知综合体内部包括阅读、写作、语文基础知识三个子系统,每个系统按照课标要求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安排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珠”指的是单元,全书三十六单元构成一串珠。这些“珠”既是一个读写知紧密配合的“集成块”,又是全套教材的一个个阶段训练点。贯串于这些“珠”之中的则是一条以读写听说能力训练为主的多股交织的集合线,这就是所谓的“一条线”。其复杂程度令人叹为观止。

无独有偶,在进行了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母语教材研究后,洪宗礼先生发现,国外教材也多以组元方式编排。天各一方的教材编者何以不谋而合,都选择单元组合的编写方式?单元组合中隐藏着怎样的教学秘密?

我们知道,面对文本,教材编者关心的就是其教学价值,就是文本之于学生发展的功能大小。也即,当某一文本被选入教材时,也就意味着它具有较大的教学价值,这就是它之所以会入选的原因。而它的入选也意味着,此时的文本已经不再是普通的文本,而是极具专业色彩的教学文本。

按照我们通常的理解,这一专业色彩往往就是文本内容,年级越高越是如此,于是我们往往就拼命地挖掘文本,以找寻出其更多潜在的教学价值。然而这一理解并不合乎编者的意图,他们所考虑的,是语文学科体系的落实,在他们那里,文本不过是落实语文学科体系的工具而已。问题是,要落实语文学科教学,何以从古到今、从国内到国外都采用这种以文本为主体的编排方式?

要回答这一问题,就必须要从语文教学的任务说起。我们认为,就宏观而言,语文包括两部分,一是它的“独当之任”,主要指识字、经典积累和对文本内容与形式的理解、鉴赏与迁移运用。二是它的教育责任,主要指经由语言出发的审美教育、价值观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等内容。这些任务中,经典积累和文本理解都涉及到具体文本,而识字与审美教育等任务都可以借助文本来实现。于是,从编辑角度讲,为便利起见,自然就选择了文选式。可语文学习不只是文选学习,它还有许多任务要完成。为了传达这些信息,教材就不能是“祼书”,必须要在文本之外添加各种“附件”。当年《最新国文教科书》上只添注了“生字”,其后内容就愈益丰富,词语注释、作者介绍、写作背景、诵读要求、巩固习题、推荐书目、写作知识,等等。所以,在教材中,文本的教育承担远不止于文本自身的内容,还包含以各种形式存在与其构成各种联系的其他内容。这种“1+ 多”的组合结构只有用“语文”的眼光来看才能读懂其意义与价值。

放宽视野,我们就会发现,文本与文本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教材与教材之间都呈现出千丝万缕的联系。苏版高中教材“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单元,虽然只有三篇文章,却包含了“灵魂的对白”“美与丑的看台”“人性在复苏”这样三个层次。苏版初中八年级教材,上册六个单元贯串了“爱”的思想,下册六个单元贯串了“发现”的思想。整套教材以赵丽宏《为你打开一扇(文学之)门》为起点,强调文学在语文学习中的独特地位,以类似于都德《最后一课》的《别了,语文课》作结,来揭示语文的母语意义、文化意义。这种存在于多个层面上的“1+1”关系也只有用“语文”的眼光看才能读懂。也就是说,语文的全副重担都压到了文本的身上,怕教者或学者不懂,于是,编者就以各种方式予以说明。编者所予以说明的,就是教学文本之所以称为教学文本的全部内涵。

二、“阐释世界”的重新发现

文本阐释是语文教学的常态,但“文本阐释”是文艺学基础概念,借由文本阐释,研究者试图揭示出文学及其发展的内在规律。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自然要与文本打交道,但我们的目的不是文本,而是语文及其教学。在我们这里,文本是工具,是育人的载体,学生在语文方面的发展才是我们真正关心的终极目标,因而我们对文本所作的阐释不是通常所谓的“文本阐释”,而是文本的“教学阐释”。

教学阐释要阐释什么?答案只有两个字,“教学”,即我们必须阐释出所有附着于文本之上的教育和教学价值。具体说,就是既要阐释出文本这个“1”,还要阐释出“1+ 多”与在多个层面上存在的“1+1”的内涵。

从理论上说,这一认识可能已经比较到位,可作为一个一线教学人员,长期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这一认识还嫌迂阔,我们还不能借此准确找到一个具体文本的教学价值所在,这样,我们就必须要找到一个更具方法论意义的阐释途径。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笔者发现,作者、编者、学者(学生)和教者这四个维度都对我们解决这一问题有所启迪。

作者维度是最自然也很传统的教学阐释视角,这一维度的阐释是整个教学阐释的基础。阅读文本,我们总是想搞清楚作者到底想说什么,因而在进行教学阐释时我们首先要抛开教学观念,先从文本阐释角度搞清作者的意图。这一阐释就其总体倾向而言就是大家所熟悉的作者中心论,于是,文本以及作者对文本的阐释就很值得我们珍视。当然,要想弄清作者到底说了什么,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尤其是本于作者中心论的研究成果也很值得重视。

编者维度是教学阐释的核心视角,教学文本的教育价值,几乎都是编者预设的。这一预设不仅体现个人的教育理想,更体现课标精神和国家意志。因而在进行教学阐释时,我们必须要搞清楚编者借助文本想说些什么。这一点,前面已有较为详细的说明,这里不再重复。

学生维度是教学阐释的关键,因为学生是发展主体,脱离了学生的阐释目标与阐释内容就是无的之矢,基本无效能可言。所以教者在教学之前必须要通过种种途径了解当下学生的困惑所在,这是当下最有价值的教育信息。

教者是教学阐释的组织者、实施者,因而教者维度是整个教学阐释落地生根的保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教学阐释中,教者最特别的价值在于补编者之短,展文本之长。教材编者要考虑的问题非常多,除点状的教学价值外,还要考虑到体系、体例、容量、地区适应性等许多问题,因而再重要的“点”在教材中也往往是昙花一现,但学生的能力不可能通过一次的价值布点而提高,所以,教者必须要逐点发掘文本的教学价值,提高文本的价值含量。

13.发现自己作文600字 篇十三

一喽喽春风抚摸着孩子那俊美的脸庞。

一次次胜利的微笑是因为通过自己的努力。

一次次的挫折明白了失败的含义。

幼小,成长,懂得,成就。

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干着自己最快乐的事情。

学识灌溉了我们的青春,学识浇灌着我们的未来。

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是父母的骄傲。

我们偶一双翅膀,我们有一颗坚强的心。

我们有一份信念,有一份执着,

即使哭过,我们也不会放弃对梦想的追求。

即使失败过,我们也有一个打不掉的心,因为风雨过后,最美的彩虹会为自己而出现。

即使胜利过,我们也不会骄傲,因为我们明白,骄傲的人总会落后。

曾经的我们,是父母的宝贝,是父母心中的天使与王子。

曾经的我们,是老师心中的好学生,好班长,好委员。

曾经的我们,是爷爷奶奶心中的宝贝疙瘩。

曾经的我们,总是活在溺爱的生活中。

长大了,我们不懂的珍惜的含义。

长大了,我们总是很叛逆的和父母吵闹

长大了,我们总是不去理解父母的辛苦

长大了,我们总是胡乱的花掉父母辛苦赚来的钱。

长大了,该明白了,那曾经犯下的无知要改掉了。

我们要用自己的努力,证明自己,我们不是曾经的小小孩,我们有我们的梦想,有我们遥不可以的奢望,因为总有一天,幸福的彼岸就此到达。

那些年,我们因为学校争吵过。

那些年,我们因为自己的成绩勾心斗角过。

那些年,我们因为某些事争执过。

那些年,我们因为自己努力了,才发现自己成功了。

那些年,我们笑过,我们哭过,因为我们曾没有放弃过。

那些年,我们累过,我们恨过,因为我们曾努力过。

小草执着的活着,大树顽强的挺拔着,因为对生命的渴望,他们没有放弃,所以才会有生的希望。

14.发现另一个自己作文 篇十四

我端坐在亭院中,手中捧着《唐诗三百首》,入神地朗读着。突然间,一片淡黄色的花瓣,夹杂着些许清香,落在了书页间,我停下朗读,看着这一抹淡黄,陷入了回忆

还记得那是一个下午。此时正值盛夏,院中的茉莉花悄然开放了,香气扑鼻。我与弟弟在院中戏耍,爸爸却从屋中走出,叫弟弟回屋,从身后拿出几本厚重的古诗词,让我翻看。我坐在石椅上,只觉得这东西十分好玩,便照做了。

那时的我年纪尚小,并不能理解诗的意思,也识不出多少字,想着书中或许有些图画,结果令我大失所望,只能看着有些发黄的书页发呆。忽然,一阵微风轻轻拂过,一片茉莉花瓣打着转落在了书页间,引起了我的注意。

轻轻地拾起,仔细观察,嫩黄色的花瓣显得十分娇小,凑近鼻子闻闻,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香钻入我的鼻孔,令人神清气爽。忽地,一阵响亮的读书声从书房里传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声音铿锵有力,豪迈雄壮,将诗中流露出的情感真挚地表达了出来,不免令人感受到一种别样的美。我被吸引住了,慢慢地闭上眼睛,侧耳倾听,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渐渐地,我也缓缓张开嘴巴,附和着父亲的朗读,脸上的神情也渐渐变得自然了:“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稚嫩的童声回荡在院子里。

等我再次睁开眼,已是黄昏。夕阳的余晖染红了半边天。看着院中盛开的茉莉花,我的心中充满了宁静,再不像往日那样好动。因为,我发现了另一个自己,一个安静,爱读古诗的自己。

15.《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十五

一、学生准备方面

科学家设计的实验都非常巧妙, 只要是预习了这节内容的学生, 都对实验过程表现得非常感兴趣。所以我决定在上课前由学生自己重新做实验, 看结果与科学家的结论是否相符合。因为学生的学习任务很重, 所以我并没有让全班学生都参与这些实验的操作, 而是选择动手能力较强的某些学生, 把他们分成四个小组, 其中两个小组做植物向光性和验证植物感光部位的实验, 另外两个小组做胚芽鞘尖端与生长的关系及弯曲部位的测定实验。

学生接到任务后热情很高, 先是认真预习本节内容, 并且上网查阅大量的资料, 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验任务列出详细的实验方案。我看完以后指出一些小的问题, 然后就让小组成员开始具体实施。

在实验过程中确实出现一些没有想到的小问题, 首先在选择实验材料时, 选什么植物合适呢? 因为单子叶植物才有明显的胚芽鞘, 所以学生选择玉米和小麦同时进行操作。其次就是做实验的时候是三月份, 室外温度很低, 室内温度也不高种子浸泡了两天都不见发芽, 怎么解决温度问题, 就显得尤为重要, 最后学生还是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用铁皮盒装水, 内放置少量棉花, 将铁皮盒紧贴暖气包, 靠暖气传热保持水温, 很快几天后就观察到种子发芽了, 但是小麦的芽比较细小, 玉米的芽明显, 所以最后决定用玉米完成剩下的实验。再次, 向光性实验单侧光照的问题, 学生制作了两个大纸盒, 将种子分成两部分, 一部分置于纸盒, 完全黑暗, 另一部分单侧开口, 用白炽灯连续给予单侧光照。最后, 验证弯曲部位的小组采用记号笔在胚芽鞘上画线出现画得不连续、不清晰的问题, 然后反复尝试用多种标记笔和荧光笔, 才在胚芽鞘上画出比较理想的竖线。

二、教师准备方面

对于这次公开课, 除了常规知识的介绍外, 我认为, 如果本堂课没有新的东西出现, 就不会成为成功的课堂, 那么怎么出新呢? 首先在引课方面, 我这样设计:“同学们, 你们听说宿舍楼二楼发生了一起惨案了吗? ”学生很惊讶, 表示没听说, 我接着说, 放在窗台上的一盆天竺葵跳楼“自杀”了, 学生纷纷表示不信, 然后我展示一盆明显向光生长的天竺葵图片, 学生恍然大悟, 由此让学生关注到植物的向光性。第二, 除了介绍课本上介绍的实验之外, 我还针对植物弯曲生长是生长素单向运输还是分解了的问题设计了实验, 将生长状况相同的胚芽鞘分成两组, 尖端都插入玻璃片阻断生长素的横向运输, 在下方的两侧放置脱脂棉, 分别编号1、2、3、4, 再将这四组棉花分别放置在去除尖端的胚芽鞘顶端, 看这四组胚芽鞘的生长情况, 得出植物弯曲生长是生长素单向运输的结果。第三, 在学习生长素极性运输的时候, 怎么检测形态学上端和下端的问题, 设计实验, 上方放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 中间放待测植物茎, 下方放空白琼脂块, 中间的植物茎正向和反向放置, 编号1、2, 最终检测下方的琼脂块中是否出现生长素 , 从而验证并且检测出茎的形态学上端和下端。第四, 对于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是通过促进伸长还是通过促进细胞分裂实现的问题, 设计实验在胚芽鞘尖端下部用记号笔画出多个等距的横向的圆圈, 然后进行单侧光照, 最后看标记的圆圈是出现断纹还是圆圈间的距离发生变化, 从而得出生长素促进生长是通过促进细胞伸长实现的结论。

三、授课过程

开始正式授课的时候, 我的引课部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然后每介绍完一个经典实验后就请进行了实验操作的小组的组长和组员上讲台介绍自己组的实验过程, 最后得出实验结论, 并且指出本次实验的不足之处, 甚至有小组的组长说, 本来还有其他的想法, 但是由于时间不够, 未能实现等的话语, 引起学生的阵阵掌声。参与了实验的学生亲身体验, 未参与实验的学生感同身受, 被深深吸引, 最后我再把我设计的两个实验先作为问题提出, 请学生讨论解决, 学生表现得非常好, 同桌、前后桌都在积极地设计方案, 尝试解决问题最后学生提出的方案竟然跟我设计的方案非常接近, 这让我既感到惊讶又非常高兴。最后本堂课结束了, 还有学生在相互讨论着今天学习的内容, 还有学生拿着自己设计的方案跟我争论。

四、课后反思

这节课我认为还是比较成功的。一是因为在课前做了非常充分的准备, 同时由于有同学的参与,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热情;二是因为在课堂上我尽量把时间给了学生, 让学生展示成果, 集思广益, 符合新课改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

上一篇:十日谈读后感2500字下一篇:八年级上册数学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