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让英语走近生活

2024-11-09

散文:让英语走近生活(精选7篇)

1.散文:让英语走近生活 篇一

去年,有幸到乡村小学去送课,所讲内容为《列方程解应用题》之列方程解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应用题。师生初次见面,为一扫拘束感,陌生感,融洽彼此间的关系,新课伊始,我与学生进行了简短的交流,而当学生询问到我的年龄时,我灵机一动,决定将先前准备好的例题抛到九宵云外。既然学生对此感兴趣,何不------于是我巧妙作答“女人的年龄是不能随便告诉别人的。”男孩识趣地坐下,我接着说“不过如果你能根据老师提供的信息算出来,那老师会很高兴。”孩子脸上闪现光彩。在必要的复习铺垫之后,我顺手将我与女儿年龄的相关信息板书于黑板上,编成一道和倍问题的应用题,请学生尝试列方程解答。学生感兴趣的运用所学知识和已有生活经验分析着,思考着,计算着,忙得不亦乐乎。在交流解题思路及方法时,学生思路清晰,算法多样,之后我又将上述信息改换,编成一道差倍问题的应用题,学生自己顺利解答。在此过程中,学生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内在需要得到满足。而我也轻松地完成了教学目标,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有兴趣。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数学的魅力。同时又指出:“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这一要求揭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关系,即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又应用于生活,这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因此,强调生活问题的数学化和数学问题的生活化这两者的辩证统一,对于数学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也是数学应用的最终归宿。只要细心地观察周围的世界,我们就能发现,生活处处皆数学。

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生活经验出发,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解释周围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是让学生体会数学价值,体验学习成功的最佳选择。如此数学教学一定能绽放出生命的活力,学生学习数学的愿望和能力也将不断增强。

2.散文:让英语走近生活 篇二

一、利用具体事物培养学生数感

数感是数学素养的重要表现, 它是建立明确的数概念和有效地进行计算等数学活动的基础, 是将数学与现实问题建立联系的桥梁。虽说在入学之前大多数儿童都能数、写和认识一些数, 但是他们对这些数的意义并不真正理解。农村孩子家庭一般都有养殖业,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认真地数一下自己家中饲养了多少只鸡、多少头猪、几只小狗, 使学生明确了数字与动物之间的对应关系, 使学生知道每个数字并不是孤立地存在, 而是与客观的事物一一对应的。通过实际测量和计算院墙的长度、土地的面积、粪堆的体积等实际操作活动, 使学生更容易知道和理解米、平方米、立方米等单位的意义。这样可以使学生对数、计量单位、特别是较大的数形成鲜明的表象, 再遇到类似的情境时, 头脑中就会有一个明确具体的参照物, 就会准确理解相关数的意义等。

二、利用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合情推理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 “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 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而合情推理能力就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 在某种情境和过程中推出可能性结论的推理。合情推理的实质是新的发现, 因而关注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生活在农村的孩子, 他们会很自然地接触到一些生活生产实践问题, 这时我们教师只要提醒他们注意观察, 大胆地推测, 就能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在一起。种植玉米平均每亩地3 500穴, 每穴约需2~3粒种子, 可以让学生数出每公斤玉米种子有多少粒, 然后根据自己家打算种植玉米地的亩数, 帮助家长测算出要买的玉米种子公斤数……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索, 既可使学生知道数学知识无处不在, 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又能使学生合情推理能力得到发展, 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人文思想教育

数学本身就是一种人类文化, 承载着人类文明的历史, 记录着人类社会的沧桑变化, 蕴含着人类自强不息、团结协作等许多人文精神。但是, 又由于其自身存在着比较抽象、概括性强等特点, 单纯地从知识层面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就会显得牵强生硬。如果将数学知识融入到具体情境之中, 适时加以点拨引导, 学生就会被其中的氛围所熏陶, 不知不觉地从中汲取人类文化的精髓。如讲七巧板拼图形时, 当学生被这变幻莫测的纸板迷住之际, 教师可以介绍它是我国古代人民的伟大发明而引发学生的自豪感;在讲简单的统计时, 可以让学生亲自去调查本村最近两年内购买彩电、摩托车、电冰箱等数量, 从对比中感受人民生活日渐富裕, 激发学生热爱生活、拥护现行政策的情感;通过数每穗小麦麦粒数和掌握的出面率的计算方法, 推测每千克面粉需要多少棵小麦, 体会一日三餐中包含着农民多少辛劳, 使学生从内心深处热爱劳动人民, 珍惜劳动果实……这些情感方面的教育, 无论教师用多少语言讲述都会显得苍白, 都难以引起学生幼小心灵的共鸣。

我们农村小学的数学教学设备比不上城市学校设备先进, 可是我们身边却有许多质朴的实物、生动的情境, 我们的学生有切身的劳动体验、丰富的生活经历和聪明的头脑、善感的心灵, 愿我们农村小学教师广泛挖掘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素材, 让农村孩子基本的生活经验成为学习数学的乐趣与优势, 为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开拓更加广阔的沃土。

摘要:农村生活中很多资源都能为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培养学生的数感, 利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培养学生合情推理能力, 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人文思想教育。

3.让生活走近数学 让数学走进生活 篇三

一、贴近生活实际,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境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我在教学《统计》一课时,是这样开始的:“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都看过哪些动画片?能告诉老师和同学们吗?”由学生感兴趣的动画片引入课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参与,学生们非常活跃,“同学们看过的动画片太多了,老师真羡慕你们”,以这种谈话方式,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感觉到师生关系是平等的,然后播放准备好的四部动画片的片头,“你们知道这些动画片的名字吗?可是学校规定只能选择其中一部给咱们班播放,该怎么办呢?”自然而然老师就出示了这节课的課题《统计》。紧接着,在统计的过程中就地取材,使学生感受到教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二、数学内容生活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挖掘数学资源,从生活实际中抽象出数学资源。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重视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充分利用材料中的情境,把握好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科学有效地创造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数学生活情景中愉快地探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

如,我们在学习《简单的统计》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从“双休日同学喜欢的活动是什么?”的话题导入新课,从“怎样知道每种活动有多少人最喜欢”来切入主题,这样做使学生感到所学的内容不再是简单枯燥的数学,而是非常有趣,富有亲切感,学生被浓厚的生活气息所感动,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之中。“怎样知道双休日最喜欢做什么?各有多少人呢?”很自然地说出了“要调查统计”,这样使学生们亲身体验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三、在生活中应用数学解决问题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以及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刻画,来帮助人们做了合理的推断和预测。

例如:在调查班级的同学身高和体重的结果中,我们可以检测出整体的身体高度和体重水平,从而进行合理地检验我们的健康标准。在对学生们喜欢的气球的颜色调查之后,我们才能更加合理地选择气球来布置我们的教室。又如,在对同学们喜欢的运动项目调查之后,我们才能更好地选择我们都比较喜欢的项目举行集体活动。

4.读懂自己,让生活安好散文 篇四

人生是一场旅程,而生活就是沿途的风景,从呱呱坠地那天,一个真正的演员就已诞生,每个人都在不同的环境里成长,用不同的方式演绎着自己的人生,演出没有彩排,也没有编辑,但却充满着悲喜剧和每天都在续写的传奇------题记

人最深刻的记忆就是孩童时代,因为那个时候没有虚荣,也不需要刻意的去装扮,我们用一种最坦诚,最纯真的心态演绎着自己,用幼稚而纯洁的内心刻画着未来,萌动的心带来的是希望和欢笑,真实的自我演出着梦想和骄傲。

生活总不会以自己想象的路线去行走,随着年龄的长大,面临着事业,情感,也就有了转折性的变化,那份真也逐渐远离了自己,取而代之的是虚荣和浮华,很多人在面具的遮掩下渐渐迷失了自己,把虚荣和攀比变成了生命的主题,人最重要的是读懂自己,发挥自身价值,做一个真实的自己,才是生命的意义。

给自己一个开阔的心态,对他人多一点理解,多一点包容,也是给负荷太重的心脏一种放松,疲惫了要学会放下,放下也是对自己的宽容;看淡名利,名利只是过眼云烟的一种,带不走也拿不动,不为其悲,不为其欢,不为其使生命承载过重。

人情变幻无常,缘来惜缘,珍惜拥有的每一份情感,下一个路口也许天各一边,缘去看淡,看淡得失,该来的赶不走,该走的留不住,世界上没有哪一样东西是属于谁,珍惜每一次遇见,彼此安好便是晴天;学会忘记怨恨,伤害你的人都是强化你的人,是他们让你练就了一双识别真伪的慧眼,是他们铸就了你无坚可催的心灵。

酸甜苦辣是旅途中必须经历的历程,不经历磨难也就欣赏不到各式的风景,不经历磨练也就不会把人生读懂,每个人都是在一次次演变中拓展了生命的历程。

人生不给我们刻意选择的权利,苦与乐是同行的,只要用心去体会生活,感受生活,那么苦中也会找到想要的快乐,用阳光的心态去主宰生活;真正打倒我们的不是苦,而是懦弱,诋毁意志的也不是失败,而是没有在失败中站起来,只要能够驾驭生活,就是生活中的强者!

沉溺于过去是对生命的不负责,是对美好未来的一种错落,当被一些无法打开的心结和伤痛困扰时,想一想,昨天和我们已经诀别,还有没有意义把已逝的昨天拿到今天来过,走不出回忆,就很难获得新的起点,很多东西错过了也就错过了,再怎么去想也不会回来,一路走来欣赏了花开的美好,也要接受落红的凋落,一切顺其自然,回眸笑一笑,你还是你,我还是我!

真实的活出自我才是生命中的闪光点,也只有真实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真实不能给予我们华丽的`包装,却能给予我们脚踏实的进取,也许真实给我们的是短暂的苍白,但却能让我们成长,给我们坚强的机会,真实每个人都懂,但总有人迷恋与虚幻,把飘渺的幻觉当成生活的剪影,虚幻给予的是梦境中的满足,梦醒后留下的就是空洞,很多东西不是不懂,而是懂了却不想面对,早日回归自然,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做个真实的自己,虽说真实不一定完美,但能努力走向完美,只有做一个真实的人,才能谱写出完美的人生。

生活像一杯酵香的酒,细细品味,才能尝到醇香,生活像一杯茶淡淡体会,才会咀嚼出它余香未尽的美,生活像一首歌,用心吟唱才能爽然高亢,人生就像四季冷暖的变换,花开花落总有缺憾,但只要拥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坦然的面对人生,就会有更多的美好在那留白处,等待去发现和续写。

人的一生要经历很多次蚕变,才能真正的成熟,经历了坎坷得到了磨练,经历了挫折学会了坚强,经历了失去,明白了拥有的可贵,经历了人情的冷暖,学会了强大自我;一个快乐的人,都是经历了更多波折才脱颖而出的智者,他懂得什么该拿起,什么该放下,什么是宽容,什么是理解,什么是收获,什么是懂得,只有读懂自己的人,才能让自己活的更加洒脱。

5.如何让自己的生活有滋有味散文 篇五

民语云:“老人全靠饭”。说的是老年人必须有个好胃口,吃什么都感到有滋有味,才能保证健康所需的营养要求;设若一旦倒了胃口,吃什么都没滋没味的,营养不良,健康受损。所以,如何让老年人吃得有滋有味?这对晚年生活至关重要。

从小到老,我在大方县那片小天地里生活了几十年,且一直处于家庭经济拮据之中,酸菜豆汤“连渣捞”,成为我们主食之菜肴,养成难以更改的口味,没有这些食物就吃不香。说来难以令人置信:我们到省城开会、学习,伙食远比家中好得多!可吃的时间长了一点,就觉那些山珍海味难以下咽了。于是,便要想方设法到从故乡迁去省城居住的老乡家专讨一餐家乡口味改善生活。

退休之后,我携老妻从故乡旅居深圳,一切都感到新鲜,也感到幸福;只是几十年养成的山乡口味,一时还适应不了深圳的生猛海鲜,常觉胃口不开,吃什么都没滋寡味的。常外出的我还好一些,从未离开过故乡的老伴,更是没有家乡口味就饭量大减。面对生猛海鲜,她总是吃不下饭;可一谈起家乡的木姜花佐以酸菜小豆汤、随手香炖鸡仔、蕺耳根拌豆豉颗,野苦蒜和豆豉辣椒水蘸菜豆腐等口味,她就不禁馋涎欲滴,但都是望梅止渴。本来我们自己开伙自调味,可以按家乡口味来烹饪,但因买不到家乡调味品,还是调不出家乡口味来,觉得生活很不习惯——实质是菜肴不合口味,故尔常常想回故乡……

女儿买了房子,阳台本可养花,我却改变了它的用途——自己培植调味品。于是,我回到故乡,走进乌蒙山区,采撷鱼香菜、随手香、蕺耳根、野苦蒜、木姜花……,随身空运来到深圳,将它们分别种于花盆中,置于阳台上,使之接受着南海之滨的高温“烤炼”。皆因水土不服,这些山区香菜一时失去了它们原有的野性,变成柔弱的城市幼婴,我就当起了它们的保姆:清晨喂早点,中午遮阴凉,晚上供夜宵,不得须臾懈怠。她们生根了,发出一片片翠绿的嫩叶,活像一张张呱呱待哺的小嘴,十分惹人喜欢,一家人都呵护着这些刚从山乡移居都市落户的小生灵。连一岁多的外孙,也常模仿大人们的模样,为它们浇水,还要猫腰细看、向它们嘘寒问暖,检查它们身上有无病虫害?

用种籽撒播的茴香和木姜花幼苗,出土时很茂盛,但在深圳的高温下成活不了多久就蔫了、死了!只有鱼香菜、随手香、蕺耳根、野苦蒜等移植过来渐渐长大,但无农家肥施放,日渐呈现出营养不良。留守家乡的女儿告诉我们,可适时“喂”它们些牛奶。于是,我们将倒完牛奶的盒子涮水去浇。它们逐渐适应了深圳的水土,茁壮成长起来,变得郁郁葱葱,十分诱人。晨光里、晚霞中,那青翠欲滴的鱼香菜,向人们张开笑脸;兰草科的随手香,迎风摇曳,散发出阵阵馨香;蕺耳根,根深叶茂;野苦蒜,翠绿喷香……无不令人陶醉。

它们已经融入深圳这片热土了,很快成长起来,煮鱼放点鱼香菜,鱼味特浓;炖鸡加入随手香,满口留香;豆腐蘸着加野苦蒜的油辣椒水,其味无穷;再凉拌一盘蕺耳根,来自家乡的`伙伴们全都派上了餐桌,各自发挥了作用。它们虽然只能生在花盆中,可也让我们的小环境生机盎然,还为深圳这国际花园城市尽着一份美化的责任;上了餐桌,便让我们的晚年生活变得有滋有味、无比温馨。

香的解决了,甜的怎么办?我们从小喝惯了家乡的糯米甜酒(外地叫醪糟),深圳超市中卖的与我故乡的味道不一样,价格昂贵质量不优,我便自己酿造。孩子们从故乡遥寄甜酒曲来,我们蒸熟糯米饭,撒上酒曲粉,凭借深圳的高温,不需像家乡酿酒那样特意保暖,和在锅里,置之桌上,过两天,一锅酒汁汪汪,醪糟甜甜的酒就出“窝”了,生活又增添了一份甜蜜。

6.走近春天散文 篇六

冬天的脚步即将走过,又是一个季节的轮转悄然到来,春的气息时刻留痕涌入心尖,大地的缝隙里还残留着冬的印迹。随性望去,入眼满目的敞亮有些空旷,万物广袤、盛况有余。开启冬的模式,划过的印处显现了被抹杀的影像,风有吹过,那干枯不是太彻底的树叶,还在坚强地伫立在仅存一丝挂念的树梢。

也许是今年暖冬的缘故,直到现在,冬的狰狞还是没有充分地显露出来,有的时候稍显猛烈、有的时候又柔风细雨、有的时候让你困惑得由来飘忽不定。显然,人们对你当前的赐予有点茫然、有点落寞,或许是人们还没有充分领教你的魅力与驻留。

看春的脚步,去找寻她的足迹,沿着她的芳浓一路驻足,望穿大地缝间,似曾还有几分意欲返青的迹象,穿梭于农田,只见青绿的麦苗独自演绎着独有戏角,风起麦涌随潮律动,还在唱响着欢快的逢春余歌。给大地乐土特有地浸染,层层叠叠坦铺着绿纱格外惹眼醒目,刺透灰白地隙间让世间添了一份姿色、多了一道独特的色彩。那一片生机盎然绿得高傲,似乎在宣告无以伦比的名角已经定夺,没有其它物境均衡地抗力与较量,或许是上苍刻意安排的景致,让你不容忽略、让你充满遐思、让你流连忘返、让你过目难忘。

有些不知名的茅草,黄尽梢头甚是刺目,虽遍布田埂纵有陪衬之意与配色之嫌,但掩盖不了春的创意与添彩,风抚吹过,落于根间,映入眼帘的是贴近地面的草芽,在努力挣扎着幼嫩的身躯,急要冲破被埋没许久的草根地处,欲挣脱它的束缚,破土升起早已酝酿了很久的生命之体。听自然的回馈,仿佛有许许多多的生灵随之感召,尽意去舒展不是太强健的`个体,去争相绽露属于自己的天地,亮出了精彩、悟出了意蕴、舞出了资深摇曳风情。

生命的吟唱激昂划过每个角落,最活跃的总是鸟儿的出现,也许是春的气旋在诱引着鸟族的众议纷落。早早的,清晨的露珠刚沁入大地覆盖,过多的鸟儿齐相登场展示、比拼华羽的魅力。被民间公认有着吉意的喜鹊,披着不算华彩的外衣,黑白配天然的混成羽色自成一体,成双成对簇拥着一并落于高挑的枝梢上,上下跳跃着有序地舞步,听喳喳引领高唱,似乎在相互倾诉着友爱之谊和爱怜之情。闻声望去,一个个、一对对、高低落就于枝桠间,有时安静、有时相对、有时抖动着翅膀、有时欢愉、有时也调皮地摆动着修长的尾羽,在调侃着、在关照着彼此的心情境地。

7.反对伪文化写作让作文走近生活 篇七

关键词:作文教学 伪文化 生活化 途径策略

作文教学历来在语文教学中占据了“半壁江山”,为师生所看重。但如今的作文却充溢着浓浓的功利色彩,由此“伪文化”写作应运而生。让我们先来看看下面的作文片段:

这就是老屋。三月里的一天,淫雨纷纷。稻未香,麦未明,杂草与人齐。撩开迷雾,寂听鼠相闹鸣。黑尉迟,老秦明,蜘网层层以持宁。摇头以叹息,静听炊烟卷卷绕天明,环睹肃静。

记往日三月里,欢声笑语。爹爹耘里以启明,娘亲忙与尘清。姐姐抱书以求宁,怒骂闹弟。最喜小儿,扰乱一顷晨明。细细想来,仿若还萦绕身际。

记得,父母暗自泣寒,三亩薄田难以撑到天明。遂狠心,弃而远去。吾自远离以求学,待吾归来,坐与把玩杂草与人齐。

……

有老师认为这篇作文,用文言文写作,反映了考生的语文功底,应给高分。说真的,粗一读这段文字,颇有当今流行的“文化散文”的风采,考生能写出这样“才情横溢”的文字,看似不错。可仔细推敲,这篇用半文不白的语言写的作文,不但内容偏题,而且表意混乱不清,语言也不顺畅,给人一种“雾里看花”的感觉。这样的写作就是人们常说的“伪文化”写作。是为“文化”而“文化”,是一种文字游戏而已。

一.“伪文化”写作的本质特征

作文应该讲究文化底蕴,这没有错。问题是有的学生为了刻意追求“文化底蕴”,把书本上学过的、平素知道的一些名人的事迹或诗词进行拼凑组装,借此来彰显自己的“文化素养”。在这些作文中,我们不难发现,不少作文通篇是历史与文化的拼盘,到处是整容的痕迹:一味引用古典诗句,堆砌华丽的词藻,编织工整的句式,刻意铺陈排比,借史抒怀,把文章装点得“诗意飞扬”。陶渊明、李白、苏轼、李清照这些文人雅士“你方唱罢我登场”。乍一看这些“伪文化”习作很有文化底蕴,细一看却让人满眼迷离,真容难辨。我们有必要质疑:这些感慨抒怀是学生情感的真实流露吗?是他们对生活的独特体验吗?这些文字是否有备而来?换句话说,“伪文化”写作使我们的学生丧失了对生活的真实感受,背离了写作的本质。

二.“伪文化”写作得以泛化的原因

1.满分作文的炒作误导

“伪文化”写作的流行,与时下流行的“文化美文”不无关系。“文化美文”将丰富的文化信息巧妙地融进文章,典雅的语言使文章又极具书卷气和灵气,这让厌倦了篇章结构呆板,语言平乏,内容空洞的阅卷老师眼前一亮,认为这些文章展示了考生的阅读深度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应当得高分。此后,这些满分作文经过精心包装、推广,在社会上走俏,风靡一时,许多学生受高分魔力诱惑争相仿效。再加上阅卷老师在作文阅卷中面临两难之地,一边不能愧对学生,一边是规定的任务。要在短短的几天内完成阅卷任务,这阅卷的过程可想而知,评分标准又有多大的约束力?而借史抒怀的“文化美文”往往又会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这给“伪文化”作文带来了可乘之机,它们常常在阅卷老师的匆匆一瞥中骗得高分。因此,“伪文化”写作被许多师生视作一个轻巧的得分点。只是这样的作文往往多了匠气,少了灵气;多了矫情,少了真情;多了做作,少了质朴。我们不得不说,“伪文化”习作,使学生忽视了当下,荒芜了情怀,磨钝了心灵,同时也迷失了写作的方向。“伪文化”写作,怎一个“爱”字了得?

2.学生没生活可写。

写作的本源是生活,生活素材的积累需要有心人。可是我们学生作文素材的选择几乎都是近幼稚化,去现实化,要么虚伪,要么陈旧,归根到底就是脱离了生活。学生每天以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与外界接触极少,此外课业负担沉重,课余生活乏味,紧张单调的学习节奏,早已使他们丧失了对生活的感受和品味。生活素材被冷落,也就理所当然了。由于对生活缺少观察、感受、体验,导致作文总是“穿旧鞋走老路”,落入“平庸”之列。难怪有人调侃我们学生写人叙事的作文是“五子登科”:“公交车上让位子,马路上捡到钱夹子,雨天妈妈送伞子,上坡帮人推车子,放学教室擦桌子。”

3.学生不会写生活

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始终没有跳出“应试作文”的怪圈。在很多时候,我们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写作的目的片面地理解成“写好作文,取得高分”,由此忽略了对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我们要学生写生活,经常以规范化的理念、统一的框架和范围去给学生硬性规定,并且一味地提供材料,提供范文,却很少引导学生去认真观察生活,踏踏实实地完成自己的生活积累与情感体验,也没有教给他们怎样去观察生活,怎样从生活中采撷有价值的写作素材。这样势必造成学生疏于观察,怠于思考,以至于他们陷入不会写生活的困境。

三.实施生活化写作的途径和策略

如何彻底解决学生无生活可写和不会写生活这一难题?笔者认为,作文教学必须回归现实生活,倡导生活化写作。这是写作内容、写作思想和写作态度的返璞归真。

1.开展活动,优化作文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为此,我们要引导学生改变写作观念,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将作文训练融入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为学生的写作训练创设一个真实的情境,提供一个有效训练的平台。比如学了《春》、《济南的冬天》、《夏感》、《秋天》这些写景名篇后,可以结合“感受自然”这一主题的综合性活动,组织一次“走进大自然”活动,让学生回到大自然的怀抱。我想,像我们家乡作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素以“佛宗道源,山水神秀”著称海内外。神奇灵秀、绚丽多姿的自然景观,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学生来说,无疑是得天独厚的写作素材。因此以活动为载体,将活动与习作有机整合,让学生从书本中走出来,放松身心,亲近生活,亲近自然,这样使学生对写作题材感兴趣,能将写作视为自娱的乐事。总之,开展活动,体验生活,会给我们的作文教学注入鲜活的血液。

2.勤于练笔,培养观察能力

生活从不缺少色彩,习以为常的地方也有风景,正如罗丹所说:“对于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因此,我们要作文教学引向多姿多彩的社会大课堂,培养学生的观察生活的意识和观察生活的行为,运用学到的知识去感受生活、自然、社会。我们既要关注生活中那些感人的、鲜活的素材,也要留心平凡庸常的人与事,通过观察去采撷生活中富有诗意的浪花。观察生活我们要多角度全方位进行,对于观察到的现象,要想一想为什么,要深入领会观察对象的外在和内在特征,不断深化自己的认识,并用笔记录下来。练笔是一种挺实用的提高方法,我们要引导学生坚持写日记、周记或制作资料卡片,用笔把生活中的灵感及时写下来,哪怕一点一滴的感悟都要及时写下来,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只要我们用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去观察,用一颗细腻敏感的心去感悟,用一颗充满诗意的心去欣赏,我们一定会从细小琐碎的事物中寻找不同寻常的哲理,不同寻常的真、善、美。比如有位住校女生,父母在外,她与父母之间的沟通仅是通电话,就是这样一个平淡的生活镜头,她把它记在周记里,写下了自己真切的感受,展示了爱的主题:

我细细回味,老妈老爸的话语虽然很普通、很简单。但仔细想想却处处流露着对我的关心,对我的爱。我感到了甜蜜与温暖,我品尝到了爱的滋味。

在这以后的日子,每到周末,在家里我总期待这“幸福来电”,等候这“幸福的问候”。

爱就是这样的简单,这样的明白,但爱的滋味却让人回味无穷。

因此,我们要从生活中找到好素材,就必须养成经常练笔的习惯,及时记录自己的情感体验。日积月累,我们就会拥有丰富的写作素材,这样,我们的写作不再是无米之炊,写作时信手拈来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作文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3.精心指导,提升表达能力

也许有学生会抱怨自己的生活太平淡。其实我们自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材料仓库,我们的亲身经历和生活感悟就是独特的最具个性的材料。关键在于如何“化腐朽为神奇”,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里发掘真、善、美,让我们的生活“平淡而不平庸”。

(1)调动多种感觉,写出神韵

从生活中选材,是我们写作的第一选择。古人云:“五官生五觉,五觉成文章。”只有调动多种感觉器官,用眼看、用耳听、用鼻嗅、用口尝、用手摸。这样对事物观察才会细致,写作时才能准确传达情感,把体味到的生活意境形象具体地描摹出来,使文章极具韵味。请看学生习作《让心随风筝一起飞》片断:“风来了,同学们欢呼雀跃,拿风筝的拿风筝,放线的放线,不一会都把风筝放上了天空,各种风筝在天上尽显英姿:‘蝴蝶和‘金鱼跳着优美的舞蹈;‘老鹰一会儿俯冲,一会儿又舒缓平稳地滑翔;而我们的‘黑蝙蝠正和一只‘大眼怪兽在对视着,好像马上就要进行决斗……”由此可见,作文只有充分调动感官器官,多方面去观察,去描写,融进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欣赏习惯,就会有生动活泼的语言,真挚动人的感情。

(2)自主表达,拓宽写作思路,

我们的作文有无限的空间,可学生喜欢走老路,习惯于旧模式。有不少学生的作文要么感情漠然,辞不言情;要么笔是心非,失真失诚。甚至出现写假事假经历的“胡编式”作文、东摘西抄的“拼凑式”作文、全文照搬的“移植式”作文,这样的作文只能让人疲倦乏味。生活中有最真实的柴米油盐,有最生动的喜怒哀乐。因此在写作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素材中挖掘出感人至深的触发点,让他们放胆写作,写自己想写的东西,说自己想说的话。做到“用我心思我事,用我口抒我情,用我手写我心。”唯有如此,才能写出令人感动而又独特的感受,才能让他们体验到自由写作的愉快。

(3)说真话,抒真情

文章是表情达意的。真,是文章的生命;真,是文章的法宝。我们应引导学生打开心扉,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自然而真实的写出来,把灵魂深处最纯真的情感表达出来。请看学生习作《如何叫你一声爸》片断:

昨天晚上,我发烧了,家里只剩下我、妹妹和他。幼小的妹妹哭闹不停,我的头越来越沉。看着我这没精打采的模样,他二话没说,很快地放下妹妹,抓起外套一把拉着我直往医院赶,任凭妹妹在床上大哭大叫。家离医院有点远,我拖着沉重的脚步向前挪。风很大,吹得我瑟瑟发抖,我越走越慢,他连忙脱下外套,披在我身上,背起我,急匆匆地往医院赶。我偎靠在他的肩背上,突然感受到了那早已淡忘的父爱,一路洒来,丝丝缕缕,温暖着我的心……

夜深了,打完点滴,回到家里。当我去厨房倒开水吃药经过他的房间时,忽然听见妈妈正在抱怨他:

“你怎么就这样走了,也不管小的啼啼哭哭,万一她从床上掉下来,那怎么办?”

过了好半晌才听见他轻轻地说道:“这我也知道,可孩子病得这么厉害,更何况她又没了父亲,缺少父爱。对我来说,她俩姊妹都是我的女儿,手心手背都是肉。”

好久,好久,一颗泪珠滚落……我心潮翻滚,内心涌起一股叫他一声“爸”的冲动。可是第二天早上脱口而出的依旧是一声“叔叔”, 尽管是一声“叔叔”,他的脸上依然洋溢着灿烂的笑意。

或许我这一辈子都不会叫他“爸”,但在我的心中,他已经替代了父亲的位置,永远,永远……

可见,生活化作文课堂是充满“爱意”的课堂,生活化作文是饱含“情意”的作文,是体现“创意”的作文,也是带有“写意”的作文。

总而言之,作文教学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是“大语文”教育理念的表现形式之一。倡导生活化写作,能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多元的写作平台,这样既让作文走进了生活,也让生活融进了作文,从而有效地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提升学生的作文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和忠.走出学生作文的共同尴尬[J].新语文学习(中学教学),2012,(1).

[2]王栋生.见多识广,扩大写作优势[J].中学语文教学,2012,(02) .

[3]张兴堂.生活化作文的思考与研究[J].语文建设,2014,(15).

上一篇:抖音秋天落叶简短文案下一篇:初一英语教研组长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