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体育活动的意义

2024-06-14

课外体育活动的意义(精选7篇)

1.课外体育活动的意义 篇一

小学生课外活动的深远意义

小学课外活动指的就是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小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小学课外活动是课堂教育的延续,对学生有着独特的教育作用。它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通过自觉自愿的健康的实践活动,有效地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它能够促成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适应学生多种需要和个性差异,培养、发现和选拔各种专门人才。它能够使学生多渠道地获得即时信息,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它可以使学生手脑并用,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

近年来,教育部门和学生家长们也越来越高度关注学生的课外活动,但我们也看到,课外活动的成效同学生家长的期望,教育部门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我们教师要进一步的开展小学生课外活动。

小学生课外活动开展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第一,课外活动重形式不重内容;第二,小学这课外活动的时间严重不足;第三,小学课外活动项目单一;第四,为了抓分数,课外活动被边缘化;第五,课外活动场地有限,可用资源较少。

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小学生的课外活动,通过课外活动促进小学生充分的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全面发展,实现素质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其管理策略如下:

第一、坚持国家的前进方向方向 :

我国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坚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向。小学课外活动是学校教育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开展课外活动必须有利于推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使活动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方向。社会主义方向要求课外活动紧密结合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结合现实生活,通过活动使学生体验到自己的学习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联系,从而激发政治热情,提高思想觉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而顽强进取的远大理想。学校开展课外活动要尽量使学生接触新事物,明白国内外形式,了解科技文化的新发展,使学生受到教育和鼓舞。

第二、结合学生的特点丰富活动内容与形式,使其具有实践性、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

课外活动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学生在课外活动中通过自己创造条件或环境,设计、组织或实施活动内容以达到一定的目的,即学生通过动手,通过体验,通过活动去丰富自己。因此课外活动要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课外活动的实践性一方面可以拓展时空的隧道,把过去、现在、未来的有关知识浓缩在一起,供学生采摘,它跨过地域的界碑,让学生占有人类的全部精神财富。另一方面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们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了解人不但活着,而且知道人应该怎样活着,使他们在与世界的沟通中感受生命的崇高,是精神世界日益丰富起来。

第三、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精神:

开展课外活动的指导思想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帮助他们读书、整理资料、做学问,从长远的观点看,这是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治学能力的根本大事。因此,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参加活动,根据自己的意愿和理解独立自主地组织进行活动。因此,能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能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课外活动成败的关键。

而发挥学生在课外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和积极创造精神,除了活动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外,最主要的就是让他们在活动中动手动脑,独立思考,参加活动的设计、实施、管理、评价等全部过程。通过活动运用知识、深化知识、提高技能、增长才干,使他们真正成为学校课外活动的主人。

第四、充分发挥学校的组织领导作用:

要认真组织开展好课外兴趣活动,首先要从领导重视入手,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并形成一个足够的合力。其次要统一思想,明确开展课外活动的意义和作用,消除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和看法;再次,要建立正常的管理制度,制定强有力的措施,把开展课外兴趣活动,作为一个项重要工作来抓。

综上所述,小学课外活动的内容是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其作用和意义是不可低估和巨大的。只要我们把握好小学课外活动的管理策略,在小学教育中,小学课外活动就不会是一句口号或形式,因为小学课外活动不是一种负担,而是小学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促进和提高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只要我们把小学课外活动与课堂教育一起抓,并且认真地去执行,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再是高分低能,而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得到发展。只要能这样,我相信我们的学生在学习中不但学到理论知识,而且动手操作能力也将会得到大大地加强。

2.课外体育活动的意义 篇二

一、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好处

1.锻炼身体, 增强体质

学校的体育课一星期两节, 但学生真正能参与课内体育锻炼的时机不多。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 体育课常常被挤用、占用。再加上同时上体育课的班级多, 场地紧张, 器材严重不足, 也无法保证每个学生都充分参加体育锻炼, 从而造成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和强度远远不够。利用课外体育锻炼身体, 增强体质提高人体对外界环境和气候的适应能力, 提高机体免疫力及抵抗疾病的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

2.课外体育锻炼对增进身高有良好的作用

运动不仅可以促进新陈代谢, 加速血液循环, 给骨骼输送更多的营养物质以促进骨骼的生长, 而且运动本身还可以刺激脑垂体分泌生长激素, 从而有助于人体的长高。所以在人体生长发育期, 加强锻炼多做运动, 尤其是奔、跑、跳跃类运动, 可促使人体骨骼加速生长, 达到增高的效果。参加体育运动实践证实,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是有助于人体长高的。那么体育锻炼是怎么促使我们身体的增高呢?

(1) 长期的课外体育锻炼, 可以加速全身血液循环系统, 能够改善人体营养的供应。

(2) 适量的参加课外体育锻炼还可以增加人体骨端骺板的刺激, 加速人体骨细胞的增殖, 从而可以促进骨骼的增长。

(3) 经常参加课外体育锻炼能调节神经和内分泌刺激脑垂体生长激素, 这些都会加速人体的的生长发育, 促进人体的长高速度。

3.在运动中享受超越自我的成就感

积极的、有效地参加体育锻炼不但能锻炼身体, 增强体质, 同时也是一种心灵的享受。如在篮球运动激烈拼抢中, 投中一个篮板, 会得到同伴的鼓励、对手的羡慕和观众的赞赏, 对自己也是一个充分的肯定, 成就感也就油然而生了。在运动中, 既能培养中学生克服困难、完成活动的坚强毅力, 又能培养其克服独断性、优柔寡断、自我压抑、任性等消极的心理品质。

4.课外体育锻炼有助于青少年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 促进文化课的学习

青少年学生学习内容多, 学业负担重, 脑力劳动较紧张, 应参加适宜的课外体育锻炼来进行积极性的调整, 使原来那些兴奋的大脑神经细胞得到完全充分的放松, 有助于保持大脑健康。课外体育锻炼与其他课外活动一起, 使学生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交叉进行, 充分发挥调节身心的作用, 使大脑积极休息, 进而提升学习效率。

5. 调节身心, 改善情绪

由于青少年学生的生理特点, 引起心理的积极变化, 他们自我意识高度膨胀, 人际交往欲望强烈, 情绪波动起伏大, 烦恼会突然增多, 常常会产生忧愁、紧张、压抑等情绪反应。还经常因名目繁多的考试, 相互之间的竞争以及对未来的担忧而产生持续的焦虑反应, 这些负面的情绪需要得到缓解, 得到释放。积极参加课外体育锻炼, 可以转移自身不愉快的情绪、意识和行为, 有利于他们情感的成熟, 有利于自我调节能力的积极发展。

二、青少年学生适合参加的运动

在校期间, 可以参加慢跑、弹跳类 (如跳绳、纵跳、伸手摸高、上下楼梯、踢毽子等) 、伸张运动 (如徒手操、广播体操健美操、单杠引体向上、踢腿、压腿等) 、全身性的运动 (如篮、足、排等大球类运动和乒乓球、羽毛球等小球类运动) 。

放假期间, 除了上述运动外, 还可以参加趣味性较浓的一些体育锻炼, 在春季骑自行车、放风筝、旅游爬山是最好的选择;在夏季可以参加游泳、避暑旅游、爬山、散步;在秋季参加慢跑快走、登高等运动;在冬季则要选择长跑、跳绳、全身性的球类运动。

3.浅谈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的意义 篇三

内容摘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可以获取信息、积累知识,更可以体味丰富多彩的人生,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余秋雨先生说的:青年人应尽早地加入到阅读中去,“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可见,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对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关系重大,意义深远。

关键词:课外阅读 增强语感 思维发展 写作

读书有益智,读书能养性。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可以获取信息、积累知识,更可以体味丰富多彩的人生,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正如当代著名散文家余秋雨先生说的:青年人应尽早地加入到阅读中去,“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可见,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对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关系重大,意义深远。

一.课外阅读能有效地增强语感

语感是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的,是阅读能力高下的具体体现,其形成是由过去的知识、经验在心理结构中的积淀。“语感的训练必须落在‘读上,只有让学生接触大量的语言材料,才能形成不同的感受‘图式,进而提高整体的感受能力。”可见,阅读感受能力的提高,扩大阅读量是其前提,因为语感的优劣,主要来自于读书的积累。书读多了,富有积蓄,“感觉”自然灵敏,往往能直接、迅速地捕捉到文字信息的丰富内涵,从而大大提高课外阅读的有效性。“课外阅读不拘形式,不受时间限制,不带太多的功利性,在放松的阅读状态下,对阅读对象更易获得全面的认识和整体的领悟。”因此,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广读博览,把扩大阅读量与熟读精思、背诵记忆结合起来,就可积累语言材料,积累思想认识,丰富学生语感的心理建构,进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二.课外阅读能有力地促进思维发展

“人的智力结构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而许多思维能力正是通过阅读来实现的。”学生的阅读量越大,知识面就会越宽,对生活的认识、理解、感受、积累就会越丰富,从而也就会更有力地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可见,课外阅读是锻炼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在课外阅读中,由于少了许多“清规戒律”的束缚,学生得到了较多的宽松自由,他们在愉悦轻松的状态下,可以粗览故事情节,大致把握作品脉络,理清作者思路;可以细读精彩描写,仔细揣摩句式,反复玩味字词,深刻体会形象;可以边诵读、边摘录、边咀嚼、边记忆;可以通过大脑根据需要进行思索评价,领悟思想内涵;可以身临文境,自由驰骋想象,进行古今对接;也可以入情入景,或喜悦、或愤怒、或悲泣……总之,课外阅读为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自由想象的余地和空间,更便于发挥其创造性思维,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

三.课外阅读能有序地提高写作能力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广读博览助写作,集多识广则会文。在有效的课外阅读活动中,学生既积累了较丰富的写作材料,也学会了对生活现象的分析,对自然科学的理解,对人生价值的探索,同时也领悟了作文之道,有序地提高了写作能力。

通过课外阅读实践,学生首先学会了模仿,他们从仿词仿句到仿段仿文,学习作者结构布局的技巧;继而部分学生又尝试着在模仿中进行创造,体现出自己的写作个性来,作文的整体质量在不断地提高,模仿是一种人皆用之的学习方法,每一个文学巨匠都是从模仿、吸收中获取成功的。如莫泊桑学福楼拜,阿·托尔斯泰学屠格涅夫,鲁迅学果戈里,老舍学狄更斯等等。他们之所以能形成独创风格,能卓然独步,就在于不懈地广览群书,博采众长的学习与吸收。正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因此,引导学生在广泛阅读中,进行模仿写作,进行尝试创新,让作文体现个性,让作文走向深刻,这是一条有序地提高写作能力的途径。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单靠课内阅读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从众多的书籍中获取真知,提升思想;从众多的书籍中接受教养,传承文明。让学生在书的海洋里尽情邀游,不断地撷取精美的浪花,点缀人生。

4.课外体育活动的意义 篇四

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形象的指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没有健康之体魄,难有所作为”,所以作为大学的体育课,其影响不言而喻。但体育课有明显的法定性和强制性,体育不及格者一律不发给毕业证书,每周一次的体育课不能够使体育达到100%的合格率,所以只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才能使学生自觉的、主动的、积极的参与体育活动,享受体育活动带来的生活乐趣,从而使学生终身受益。

1.2 体育课的特点

众所周知,体育课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每一个技术动作都要经过掌握、改进提高、动作定型等几个阶段。大学每次体育课100分钟,要使学生在体育课中达到动作动用自如的是难以办到的,再者每个动作都是由认识、实践、再认识、再提高反复练习形成的,从这种意义上讲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的基础与延伸。

1.3 体育活动的互补性

学校所有的课程中,只有体育课是直接用来发展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的。高等学院的绝大部分非体育专业学生,上体育课应该有一定运动量,学生疲劳恢复后需要时间、学生掌握技术动作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一定宽松的环境,在这方面课外体育与体育课有很强的互补性。

1.4 社会的需求

1995年国家频布实施丁《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并形成了一个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强大的宣传声势,使全民健身得以顺利启动,要建立一支有一定组织能力和技术水平的面向社会服务于群众的社会指导员队伍,普通高校应该有能力和条件担负起培养社会指导员的任务,应成为培养社会指导员的基地,课外体育活动也是满足这一要求的.最主要途径。

2 课外体育活动的尝试

2.1 教师的主导作用

体育教师在体育方面有绝对的权威,在学生中产生着良好的影响,体育教师不能只立足于上好体育课,应该转变观念,积极组织学生进行课外体育活动,乐于奉献,责任心要强,通过组织课外体育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能力。

2.2 抓两头,带中间

每个班都有些特别爱好体育,体育成绩特别好的人,应该成立院代表队,充分激发学生的体育热情,带动更多学生自觉加入到体育中来。

每个班也有些体育成绩特别差、不愿意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对这些学生应该实施基础工程,有耐心讲道理,通过运动处方等形式使他们从中获益。

2.3 体育宣传的作用

要大力宣扬体育文化,使大学校园形成良好的体育氛围,全国CUBA联赛的火爆,长沙、上海、北京等地首届“三人制”篮球赛的轰动效应,都是通过电视新闻、报纸、刊物等形式宣传的结果,许多大学生走出课堂自觉地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内课外体育活动,使校园多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4 培训学生骨干,培养学生能力

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培训学生骨干的作用不容忽视,每个班都有钵育委员,每个系的学生会都有体育部长,这些人应该是大学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和主力军,体育教师可以在体育课内对他们进行特别的指导,在课外集中培训,成立各种体育俱乐部由学生自行组织管理等。

2.5课外体育的影响力

笔者在我院一个系成立了篮球队,集训人员分别来自该系不同年组的篮球尖子,要求参加培训的有70多名,最后通过选拔15名队员组成了系篮球队。每周辅导2次,学生的训练热情极高,每次训练的时候,该系许多同学都是在围观,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篮球热情,学生的课外文化活动得到进一步丰富。

3结论:

5.体育课外活动方案 篇五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的目的与任务的重要途径。通过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促使学生增强体质,强化体育意识,养成锻炼习惯,从而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我校课外体育活动在分管校长的领导下,由教务处、体育组、各班协调配合,共同组织实施,教务处负责时间安排,体育组负责活动安排与指导,督查组负责活动的检查、评比及学生考勤评定。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我校决定按计划开展系列体育活动。

一、指导思想

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把学校体育运动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和切入点,紧紧把握提高学生体能,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成长这个核心,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二、工作重点

1、激发体育兴趣。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效果;学生能否通过体育活动促进身心健康,关键在兴趣。我校紧紧抓住学生活泼好动、追求新鲜的心理,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

2、处理好活动与学习的矛盾。①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玩规定的体育项目;②不规定的活动项目必须在完成作业或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玩,否则,发现后前两次批评,第三次就把他从体育兴趣小组中除名。

3、抓好常规工作。一是要求各位老师上好两课,做好三操;二是坚持开展评比活动:每天坚持开展课间操评比,每学期开展一次课问操比赛。

4、做好宣传工作。我们通过广播站、固定宣传栏大力宣传体育活动对促进身心健康的益处。对在体育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好人好事进行报道表扬。

三、具体措施

健康是学习的保证,本学期我校将采取一系列的措施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校外体育活动,保证学生真正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

1、广泛宣传“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这一富有时代特征的口号,掀起学生体育运动的热潮,努力实践绿色奥运、科技奥运和人文奥运的理念,保证让每一名学生都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

2、每天课间操、课间活动外,各班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由参加体育兴趣小组活动,如打篮球、乒乓球、羽毛球,下棋、踢毽子、仰卧起坐、跳绳、跳高、跳远、赛跑等等。体育兴趣活动我们做到“三不五尽量”:不轻易否定学生,不挖苦斥责学生,不放弃一个学生;尽量提高学生体育活动的参与率,尽量激发学生体育活动的兴趣,尽量把学生的眼光引向教材外那无边无际的运动空间,尽量为学生营造一片自由锻炼的空间,尽量宽容对待学生在活动中出现的合理的挫折失败,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体验体育锻炼和成功的快乐。

3、按时让学生做好三操,检查人员进行巡视,确保三操的顺利进行。

4、开足上好体育课,加强体育课的监查力度,确实上好体育课。

5、每天进行体育课外活动,以班级为单位,以各班的特色项目为主进行活动。各班设立一个安全督导员配合学校的检查人员负责活动安全。

6.课外活动对语文教学的意义与实践 篇六

一、课外活动对语文教学的意义

1. 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

相对于课堂教学来说,课外活动更加容易被学生接受。因为课外活动从本质上体现了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理念。学生在课外活动中,不仅仅学到了课本上的知识,还能够接触丰富精彩的世界,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将会更加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还会主动地去理解课堂知识,加深对课堂知识的印象。因此,在精彩有趣的课外活动中,学生的独立实践能力将得到充分开发与提升。

2.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当前,信息技术不断更新,信息数据的传递变得更加简单,信息传播的方式也变得多种多样。在课外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报刊、计算机、课外书等途径来学习新知识,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学生不仅可以在课堂上通过教师获得信息,还能够通过多元化的传播方式来了解更多的信息与资讯。

3. 发散学生的思维

教师在组织语文课外活动的过程中,要适当加强引导,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外活动中,学生可以独立或小组合作参与实践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可以将课堂上学到的基础知识应用到实践中,通过思考与探索来发散思维,提升独立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二、课外活动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1. 加强课外阅读

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活泼、好动的年龄,对新鲜的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只要教师能够对学生的求知心理加以引导,就可以最大程度地引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与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开展课外阅读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教师可以要求每个学生将自己最喜爱的课外读物带到课堂上,与自己的同学交换,让同学也能够感受到自己喜爱的课外读物的魅力。另外,教师可以结合语文教材,给学生安排阅读材料,这样可以使得学生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更加有针对性,让学生能够巩固书本上的知识。

2. 增加课外写生活动

学生的活泼好动的性格,决定了其更加容易产生发散性思维。教师可以通过课外活动,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自主探索创造。组织学生课外写生就是有效的方式之一。比如教学《蒲公英》一课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郊外对蒲公英进行写生,让学生近距离观察蒲公英,记录其花瓣掉落,在花托上长出洁白的绒球,一阵阵风吹过的时候,绒球随风飞逝的景象。又如,教师在完成《春联》一课的教学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搜集春联比赛,让学生自己去搜集家家户户门口贴的春联,找到展现祖国欣欣向荣景象的、歌颂劳动人民的等等不同内容的春联。开展这种与教材紧密连接的课外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还能够让学生自觉地熟悉课外生活,更好地了解课文,进而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3. 展开竞赛活动

竞赛类型的课外互动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并且在竞赛中清楚地认识自己,进而提高自己。教师在组织竞赛时,应该充分起到良性引导的作用。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短文写作竞赛,让学生自由发挥,写自己最擅长的、最喜爱的、最感兴趣的短文。然后再进行竞赛比拼,让学生自由匿名投票评选。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朗诵、演讲等各类型竞赛,竞赛的内容紧密结合教材。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完成教学目标,还能够激发学生竞争意识,让学生的能力有更大程度的提升。

三、结束语

7.课外体育活动的意义 篇七

【关键词】英语;课外活动;学习;意义

人本主义教学观源于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崛起于20世纪50年代,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 H. Maslow)和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人本主义教学观理论中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对传统的教学理论发出了强力的挑战。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我们的教学模式必须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尤其要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这也是人本主义教学观的核心。在这思想指导下,除了课堂,大学英语课外活动必然成为了学生语言实践的重要场所,并且是以学生为活动主体的。具体而言,高校大学课外英语活动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一、高校课外英语活动的开展能够促进大学生提高自身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在我国教育中,英语一直是历时最长、学时最多的一门学科之一。从小学到大学,学生们一直在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习英语,但是似乎付出的劳动与收到的成果总不太相称,“哑巴”、“聋子”英语的帽子一直戴在学生头上,学生在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仍然不容乐观。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在我国的很多高校中,英语教师师资普遍不足,一堂短短50分钟的英语课,一个老师课上往往是要面对40个甚至是50个以上的学生,师生间互动,学生之间互动,学生学习活动参与率,都很低。丰富多彩的课外英语活动,可以弥补英语课堂教学的很多不足。课外活动是教学的一种辅助组织形式,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和深入。开展必要的英语课外活动,有助于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提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综合的语言运用能力。学生在积极参与语言交流活动的过程中,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启发,其自身的主体性作用也会得到很好的发挥。通过形式多样、内容涉及面广、信息量大的课外英语活动,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们在活动中学习知识,培养人际交往、思考、决策和应变能力,必当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积极开展多样化的高校课外英语活动有助于帮助高校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目前在我国,英语老师大都遵循“讲解——接受”的教学模式,采用单向的信息传递方式。在这种模式之下,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被动状态,学生外语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这既不能保证外语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更不利于创造型人材的成长。

施良方说:我们的课程既不是教学生学会知识技能,也不是教学生学会怎样学习,而是为学生提供一种促使他们自己去学习的情境。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英语的交际能力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在各种丰富多彩的英语活动中“练”出来的。积极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高校学生大学课外英语活动,在这些各种英语活动丰富情境中,学生把课程内容与个人经验联系起来,课程内容成为个人经验的一部分。当学生自身的目的同课程内容发生关系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学习的效率也会大大提高,产生有意义的学习。同时,学生的情感方面得到了发展,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也得到了激发,学生建构起符合于自身的英语学习方法和学习风格,提高他们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

三、高等学校开展丰富的课外英语活动,有利于积极向上的、浓厚的高校英语学习氛围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强调“教师要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爱”。学习动机是学生一切学习的原动力,根据笔者的走访和调查,学生学习外语的动机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一部分的学生学习外语主要是为了过四级,拿到毕业证、学位证,找个好工作;另一部分学生学习外语是因为自身的爱好,与外国人交流,有成就感。遗憾的是,大部分高校大学生属于前者。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往往认为,他们一切的英语学习活动的主要作用是帮助他们考试过关,“考试拿证”当然成为了他们最终极的目标,这必然导致很多大学生在英语学习策略的选择上“重考试,轻交际”“重分数,轻能力”的现象发生。大学英语课外活动可以成为扭转这一局面的答案之一。全国各高校都在开展各种各样学生喜闻乐见的英语课外活动,如英语演讲比赛,英文歌曲大赛,英美文化周等,学生无论观看和参与的热情都很高。这样的活动越多,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必然会培养起其学习英语的兴趣,通过同学间的相互影响和带动,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和目的也会渐渐走到提高自身的英语综合能力上来,而不单单拘泥于各种考试之中,同时对于高等学校的英语学习的氛围也会起到很好的提升作用。

结语

人本主义教学观理论核心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以学生为中心。我们以大学生英语课外活动为载体,以人本主义教学观理论为支撑,可以有效地帮助高校学生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完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促进学生从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成为真正的英语学习活动的受益者。

【参考文献】

[1]Rogers, C. R. Freedom to learn for the 80's. Columbus [M], Ohio: Charles E. Merrily 1983

[2]李丹青.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及其启示.杭州师范学院学报[J].1999.4

[3]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P37

备注:本研究为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上一篇:初三写景状物的作文600字下一篇:群口快板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