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七单元同步测试 语文版

2024-12-27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七单元同步测试 语文版(精选10篇)

1.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七单元同步测试 语文版 篇一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测试题

一、积累运用芳草地。(30分)1.诗文默写阁(8分)①“舟”常见于古代文人骚客笔下,但妙用不同。孟浩然的“ ___,端居耻圣明”表达的是深感无人引荐,不能出仕为官,为民谋利的惭愧苦衷;韦应物的“春潮带雨晚来急,_____ ”,创设的是一种恬淡幽静的意境;刘禹锡的 _______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表达的是诗人异常达观的态度;李白的“仍怜故乡水,”,表达的是诗人对故乡无限留念,依依不舍之情。

②《论语十则》中的一句和《鱼我所欲也》中的 一句,都揭示了在危难时刻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品德和操守这一观点。

③《滁州西涧》中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的是:“,”。

④如果人人都能为他人着想,做到“,”,那么,构建和谐社会的愿望就能早日实现。(用《〈论语〉十则》中的词句填空。

⑤《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巧用地名形成名对的语句是“,”。⑥《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写惜花心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历来为世人所称道的全词的精绝之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用来说明历史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⑧《滁州西涧》描写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的语句是“,” 3.文学常识轩:下列搭配有误的一项是()(2分)A辛弃疾——宋代——《稼轩长短句》——《菩萨蛮》 B.韦应物——宋代——《韦苏州集》——《滁州西涧》 C.韩愈——唐代——《昌黎先生集·杂说》——《马说》 D.王充——东汉——《论衡·订鬼篇》——《订鬼》

二、阅读理解百花园。(40分)

(二)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0—13题。(共10分)

(一)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二)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以行③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④也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廪丘:地名。②养:供养之地。③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④丘:孔子,名丘。

10.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1)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加: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 .1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是亦不可以已乎?(2)此之谓失其本心。

12.文段

(一)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13.孔子为什么不肯接受景公赐给他的供养之地呢?请用文段

(一)中的语句回答。(2分)

答:

(三)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0—13题。(共12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七年,入见,帝①从容问曰:“卿得良马否?”飞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不受。介②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③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踊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帝称善,曰:“卿今议论极进。”——节选自《宋史·岳飞传》

注释:①帝:宋高宗赵构,此次谈话后就封岳飞为太尉。②介:备上鞍甲。③褫(chǐ):脱去,卸下。④秣:喂食。14.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2分)(1)策之不以其道【 】 .(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3)比行百里始奋迅【 】 .(4)褫鞍甲而不息不汗【 】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4分)(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2)然非精洁则不受 16.两文都谈马,韩愈笔下的千里马本应“ ”才能展现“千里之能”;被岳飞称为“致远之材”的良马具有“ ”“ 的特点。(用文中的语句填空)(3分)

17.韩愈和岳飞都是借论马来表达对人才的看法,韩愈先从正面提出问题,然后从

_ 展开议论,岳飞则通过

阐述,他们都希望。(3分)

(四)阅读课文选段,完成下列问题(8分)

何以效之?传曰:“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宋之疱丁学解牛,三年不见生牛,所见皆死牛也。”二者用精至矣。思念存想,自见异物也。人病见鬼,犹伯乐之见马,庖丁之见牛也。伯乐、庖丁所见非马与牛,则亦知夫病者所见非鬼也。

18.选文列举了 和 的知名例子作为论据,运用了 的论证方法,证明 的道理。19.有关庖丁的一个成语是,其意思是:。

20.“无非马者”是一个什么样的句式?说说“顾玩所见,无非马者”的意思。答: 21.翻译句子。

⑴思念存想,自见异物也

译: ⑵二者用精至矣

译:

(一)鱼我所欲也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为不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③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同步训练

一、基础知识。

1、本文选自《 》,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他的政治主张是,他认为人之初。

2、给加粗的字注音并解释。

(1)死亦我所恶________(2)一箪食,一豆羹________(3)蹴尔而与之________(4)乞人不屑也 __________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说明其词义。①乡为生死而不受

②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④故患有所不辟也

4、翻译下列句子。

(1)呼尔而与之_________________(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______________(3)乡为身死而不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6)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7)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8)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9)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5、本文以鱼和熊掌为喻,说明人生的道路会面临许多选择,必要时要舍生取义。请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一词多义。为

(1)今为()

(2)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3)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4)乡为()身死而不受

7、作为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请根据自己的积累,试写出其中两条(不得从本文中选取)。

8、请积累“舍生取义”的名人事例(3条)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测试题(A卷)【参考答案】

1.①.欲济无舟楫 野渡无人舟自横 沉舟侧畔千帆过 万里送行舟 ②士不可不弘毅 舍身取义

③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⑤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⑥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⑦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2.(1)季节 景物 甲 黄梅时节(或:初夏)(家家)雨、(处处)蛙(1分)乙 春天(或暮春)花、燕(1分)(2)甲:雨夜期客不至的焦灼之情,百无聊赖。(如学生理解成“闲逸、散淡、恬然自适”也可以)(1分)(言之成理即可)乙:即景兴感,感慨年华流逝。(1分)3.B4.①诚心诚意;谋划,商量办法 ②如果,表假设;即使

③荒诞,无根据。④验证 ⑤赞赏 ⑥因为;真相、本质相同

⑦表示推测、反问的语气⑧尚且、况且;等同、一样

5.答案:米开朗琪罗 列夫•托尔斯泰(2分。每空1分)参考答案: 6.(1)信:诚实。(2)图:料想。(3)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4)而:然后,表顺接。

7.(4分)(1)译文:读书人不可以没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承担的责任重大,艰险的道路还很长。(2)译文:看见德行优秀的人要向他看齐,看见不优秀的人也要(对照着)检查自己。

8.(3分)见贤思齐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任重道远 成人之美(答题要点:写出一个给1分,增字减字不得分)9.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2分)

答题示例:“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入”说的是自己不喜欢的言行,不要施加给别人。它告诉我们要学会宽容,不要强人所难。10.(1)有什么益处(带来什么好处)(1分)(2)感激(1分)11.(1)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吗?(2分)(2)这就叫做丧失了自己的本性。(2分)(共4分)

12.对比论证法。强调了人不能失去“本心”(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2分)1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此之谓失其本心)14.(4分)(1)鞭打,鞭策。(2)通晓,理解(3)等到(4)流汗(各1分)15.(4分)(1)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2)然而如果不是精致、洁净的就不接受(不吃不喝)。(各2分,意思对即可)

16.(3分)一食或尽粟一石 受大而不苟取 力裕而求逞(各1分)

17.(4分)反面(1分)正反对比(1分)优秀人才能够被识别和重用(2分)(意思对即可)

18.伯乐相马无非马;庖丁解牛不见生牛; 类比论证;思念存想,不见异物。19庖丁解牛;形容技术或技能非常熟练。20、(双重)否定句式; 仔细端详所见到的东西,没有一样不是马的。

21(1)胡思乱想,自然会看到怪异的事物。(2)这两人是用心到了极点。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孟子•告子上》、仁政、性本善。

2、(1)wù(2)dān gēnɡ(3)cù(4)xiè

3、①“乡”通“向”;从前。②“得”通“德”;恩惠,此作感激。“与”通“欤”;语气词,无实义。③“辩”通“辨”;辨别。④“辟”通“避”;躲避。

4、(1)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2)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3)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4)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的话,我只好舍弃生命而选取“义”。

(5)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一切可以获得生命的手段为什么不采用呢?

(6)用这种方法就可以躲避祸患,但是有人不采纳。(7)用脚踢着施舍给别人,即使是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8)万钟的俸禄如果不问它合不合礼仪就接受它。那么万钟的俸禄对于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

(9)为了住宅的华美、妻妾的侍奉,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我吗?

5、略(可赞成,可分析其局限性,也可结合时代提出自己的观点,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6、(1)为了(2)做(3)做、采用(4)肯、情愿

7、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8、岳飞选择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

2.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七单元同步测试 语文版 篇二

目标定向:

1、熟读本文,争取背过。

2、讲解本文。

3、深入讨论什么样的人才是大丈夫,并举例说明。

教学过程:

一、导语: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可以是“大丈夫”呢?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二、读诵本文。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三、解释本文。

【注释】

广居、正位、大道:朱熹注释为:广居,仁也;正位,礼也;大道,义也。

【译文】

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四、讲解本文。

孟子那流传千古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怎样做到?那就得“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就还是回到儒学所一贯倡导的仁义礼智上去了。这样做了以后,再抱以“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的立身处世态度,也就是孔子所谓“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述而》)或孟子在另外的地方所说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尽心上》)那就能够成为真正的堂堂正正的大丈夫了。

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这段名言,句句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在历史上曾鼓励了不少志士仁人,成为他们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座右铭。

直到今天,当我们读这段书的时候,似乎仍然可以听到他那金声玉振的声音。

五、深入讨论什么样的人才是大丈夫,并举例说明。学生分小组讨论。

富贵不能淫——关羽、文天祥、方志敏。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威武不能屈——颜真卿、闻一多、刘胡兰。

六、开展5分钟竞赛,开始背得多,背得快。

七、总结:“大丈夫”不在于性别,而是他的高尚的道德品质。

3.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七单元同步测试 语文版 篇三

教学目标:

1、理解句子的含义。

2、体会文章所流露的责任感和崇高的使命感。

3、激发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重点:领会作者通过画面蕴涵的意象传达出的渴望改革,渴望振兴的时代呼声。

难点:本文在语言上表现出的较高的驾驭语言的能力。

课时安排:二课时。

板书上:

融情于景

描写议论

尽每一个我的责任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请学生读雨果所写的《给布特勒一封信》,请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谈谈这段历史,并说说对这段历史的认识。

(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二、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配《辛德勒的名单》)

(学生感知、概括、教师引导小结)

第一部分(1-3段),对圆明园废墟进行整体描绘,突出其凝固、停滞的现状,透视出作者对圆明园废墟所表现出的忧患的惆怅,抒发了作者渴望更新、渴望变革的激情。

第二部分(4-10段),作者直抒胸臆,号召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废墟,不愿永久停泊”。

第三部分(11-20段),作者通过“我”与年轻人的对话,由前面自我情感的直接表达,转而向全社会呼唤,尤其是对青年人呼唤。

第四部分(21-22段)篇末点题,表明全文主旨。

三、深入探讨

1、在《废墟的召唤》中,作者写了一个怎样的废墟?“废墟”召唤着什么?作者是怎样表达废墟的召唤的?

(分学习小组讨论,教师参与探究)

作品的开篇,作者用一种近乎凄怆的笔调,描绘了在冬日斜阳无力的向笼罩下的圆明园废墟的概貌,描绘了干皱的田地中点缀着的断石残碑,以及那枯荷衰草。作者渲染这一派荒凉衰败的景象,绝不仅仅是凭吊这一历史的遗迹,发思古 之幽情,而是通过这荒芜景象的描写,抒发内心渴望更新、渴望弈的激情。作者渴望改变这一切,可以说,这种情感贯穿了整个作品之中。

“废墟上,不愿永久停泊。”“废墟,需要每一个你啊。”废墟在呼唤,其实是作者在呼唤,召唤全社会每一个有志之士都投入到时代的大变革中和百废待兴的建设浪潮之中。

2、你对“废墟的呼唤”有什么想法?

学生自由发表见解,阐述理由,教师参与。

五、布置作业

完成思考和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二、课文研讨

面对废墟,作者感慨万千,文思如潮。文中既有满含悲怆的叙述,也有寓意深刻 的议论,还有对比鲜明的景色描写,细细品味下列句子,说说它们的含义。

1、石波不兴,雕兵永驻,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

(以拟人的手法表现了这永不变化的废墟,使人感到历史似乎在这里停滞了,凝固了。其中蕴涵着作者对更新变革的渴望。)

2、空中一阵鸦噪,抬头只见寒鸦万点,驮着夕阳,掠过枯树林,转眼便消失在已呈粉红色的西天。

(空中鸦噪与废墟之静对比,突出废墟的空旷、寂寥。粉结色的西天与暗影下的废墟对比,既是写实景,又把人们的视线由地面引向透着美丽夕阳的空中。作者的心情由阴转晴,表达了作者对变革国家和民族带来的万千气象 的向往和憧憬。)

3、那不浓不淡处使我想起春日的紫藤萝,这铺天的霞锦,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

(铺天的锦霞,象征着百废俱兴,重新腾飞的祖国的前程,这里作者用漫天的紫藤萝之美,来表达她的美好希望和赞美。同时,作者用“这铺天的霞锦,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呼唤每一个人都要在民族振兴之际做出自已的贡献。)

4、我想,能不能留下一部分废墟呢――――为了什么呢?为了凭吊这一段凝固的历史,为了记住废墟的召唤。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废墟记录着历史,更呼唤一切爱国这士在不忘历史的同时,更要呼应时代的召唤,投身到伟大的变革中,去奋斗,去建设新的一切。)

二、分组讨论文章的写作特色

1、融情于景是本文主要的写作特色。作者将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思考一起融入特定的景物之中,并通过画而蕴含的意象,传达出一种渴望改革,渴望振兴的时代呼声。

前一部分的景物描写,作者着重渲染荒凉衰败的景象,将内心渴望改革的激情蕴含在其中,这种感情甚至贯穿全篇。

后半部分的景物描写,情调和色彩有了明显变化。如作者描绘西山落日的景象:远景近景互相配合,色彩互相映衬,构成一幅色调凝重,意旨深远的油画。画面中远处娇红艳丽的晚霞和如酒如梦的朦胧山色,与近处的枯树残荷、断碣寒冰,在色调上形成强烈的反差对比。落霞的美丽娇艳,突出地反衬了废墟的荒芜和清冷。这里,绝不仅仅是逼真形象的客观描绘,它既传达了作者改变现实的迫切心情,也寄托了作者对未来的希望与憧憬。可谓是有景有情,有物有我。这种寓意深远的景物描写把自然属性的美引向了一种更深更高的境界。

2、作者在写景中还多次穿插了富有寓意的议论。如结尾处作者希望保留一部分废墟的议论,就是告诫人们不要忘记历史的悲剧,不要忘记现实的召唤。特别是作者借那位年轻人之口说出的“怎样尽每一个我的责任?怎样使环境更好地让每一个我尽责任”的议论,表现了作者忧虑的心情,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绵长的思索。

三、小结概括

四、作业

4.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七单元同步测试 语文版 篇四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深深依恋之情。

2.体味《再别康桥》的意境美,音乐美,建筑美 和绘画美。

3.学习新诗的鉴赏方法。

(1)通过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2)通过赏析,学会鉴赏诗歌的意象美;

4.品味语言,感悟作者诗歌创作的独特风格。

二、教学重点:

体味作者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作品中集中体现的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

三、教学难点:

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对意象、意境的具体分析来解读作品。

四、教学设想:

多媒体教学;

课前反复熟读作品,整体体味作品的意境美。

课前尝试着模仿原作进行自我创作,结合课堂教学再读修改、创作。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导入(整体把握,诗歌感情抒发的基调):

教师:自古以来,每当遭遇离别和守望,总不免令人黯然消魂!古人的作品中——

曾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 无奈;更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 豪迈!

曾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 苦涩;更有“一片冰心在玉壶”的 坦然!

曾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一份 沉重;

更有“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的一份 洒脱、一份 飘逸!

那么,徐志摩的这首《再别康桥》抒发的是怎样的一份情感呢?

1.学生散读,探究。

2.鼓励学生演示朗读。

师生简要点评,围绕:是否“入境”!(“意象”与“意境”的整体把握问题)

3.学生发言,交流(略,相机鼓励与点拨!)

4.定位:于柔美与缠绵之中的一份深深的留恋、一份无尽的依惜、一份淡泊的飘逸„„

5.播放《在水一方》,以作课堂学习气氛的营造。

思考:在美妙、柔和的歌曲声中,你从中感受到的是怎样的意象?又是怎样的一番意境?

定位:意象——迷人、舒缓

意境——悠远、朦胧美

(二)鉴赏(简介背景,体味诗歌塑造的意象美和意境美)

教师:徐志摩1920年曾留学英国的剑桥大学,也就是“康桥”。剑桥是一所800年历史的大学城,有很多古老的建筑,作者对这座大学城怀有很深的感情。他曾经这样动情地说过:“我的眼光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康桥,可以说是诗人的精神依恋之乡。1928年的秋天,他带着失意,重回剑桥,故地重游,激发了诗人的兴致,他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溶进了这首《再别康桥》。

那么,诗人的缕缕情思,融入了哪些意象之中呢?

1.再请学生演读。

2.学生交流。(略,简要点评)

3.归结:“云彩”、“金柳”、“柔波”、“清草”、“潭水”、“长篙”、“星辉”等„„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应该有送行的人,他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轰鸣。但这一切,都没有摄入诗人的镜头,偏偏选择了这些富于色彩、姿态等特色的意象,避俗世柔情,给人一种清新自然之美感。

4.追问:这些朴素自然的意象又如何幻化成作者心中、读者眼中的意境之美呢?

(1)学生交流。(略)

(2)教师提示诗歌鉴赏的切入点:联想、想象(虚实);动静;语言、修辞„„

(3)归结:通过联想、想象,读者可以感受到,七节诗展示的是七幅色彩绚丽的欧洲风情

画卷,诗人用电影艺术中的蒙太奇手法,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将它们巧妙地剪辑到自己的诗作中,使每一幅画面中的意象分别变成了动态的、立体的,给人以视觉上的审美享受。——这也就是闻一多先生崇尚的诗歌“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三美中的“绘画美”!

4.学生活动

(1)分组交流自行创作的诗歌,重在围绕意象及创设的意境;

(2)推荐交流(若干,时间关系,以2首为宜!)

(3)学生点评,教师适当点拨

(4)聆听配乐朗诵

(5)鼓励学生以“共鸣者”的心态朗读原作:

(6)齐读一遍。

(三)鉴赏(简要体味“音乐美”和“建筑美”)

1.语言:节奏感

旋律美

弹跳性——故而富有“音乐美”

归结:如诗歌的第一节,便三次用了“轻轻的”,这个形容词,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除第五节不押韵外,其他六节都严格押韵,而且频频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

2.形式:四行一节

错落排列

字数相近

回环呼应——故而富有“建筑美”

归结:首句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槃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

四行一节,诗作的单行和双行错落排列,每句字数基本上是6、7字(间有8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

(四)鉴赏(结合“诗眼”,把握诗歌精巧的构思)(重点在“其次”上)

(1)怎样理解《再别康桥》这首诗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

首先,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一般别离诗告别的是人,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以清新飘逸之感。

其次,诗人为离别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一般离别,或执手叮咛,或牵手顿足,其中总带点“伤离别”的味道。而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第三,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轰鸣。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清草”“星辉”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给人一种清新感。

归结 独特的构思,来自诗人对个人自由天性的追求,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五四”以来的时代精神。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他心中的“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在诗中,他与大自然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感应和认同,与大自然达成和谐,如“我”与“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魅力,“我”想化入康河柔波之中,只愿做“一条水草”的体验„„

追问: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怎样理解?

归结:——对康桥依依不舍,希望永远与之相依相偎相生相伴永不分离的感情。

5.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七单元同步测试 语文版 篇五

教版)

一、积累运用(39分)1.下面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 分)A.抽噎(yē)逶迤(wēi)惩罚(cheng)字帖(tie)B.焦灼(zhuo)倔强(jue)造诣(zhǐ)猝然(cu)C.蓦地(mu)蓬勃(peng)蹊跷(qiāo)玛瑙(nǎo)D.祈祷(qi)蒙骗not;(mēng)愠怒(wēn)踉跄(liang)2.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A.秋水像和风一样的明澈。“点秋江,白鹭沙鸥,”说的就是这份明澈。

B.扬州五亭桥的光辉成就,是源自合乎科学原理的精妙设计?还是巧妙绝伦的施工技术? C.汽车拐进草坪,离车库还有三、四米,车库门就像认识主人似的自动掀启。

D.新字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今夏“电荒”提前到来,预计电力缺口至少将达到3000万-4000万千瓦以上。

B.由于马航飞机的失联事件,使俄罗斯和乌克兰的政治危机都不被人关注了。

C.在节约型社会里,人们有效利用资源的意识进一步增强。

D.同学们修改自己的作文时,一定要注意改正并找出作文中的错别字。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没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A.这部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抑扬顿挫,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B.我们来到郊外,登上开满杂花的小山坡,俯瞰山下的沧海桑田,真是心旷神怡!C.为使我们的家园更加美好,数百名志愿者走上街头,指手画脚劝导交通倡行文明。

D.在阳光明媚、春风和煦的时节,泛舟在美不胜收的扬州古运河上,那真是惬意无比啊!5.下列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A.《枣核》作者是萧乾;《最后一课》作者是都德,英国小说家。虽然这两篇文章体裁不同,但我们阅读作品时仍倾听到作品中人物抒发出相同的爱国主义心声。

B.《七律 bull;长征》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热情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C.《甜甜的泥土》这篇叙事散文的抒情气氛是很浓的,语言朴实,但充满着溢于言表的深挚感情。

D.《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是“初唐四杰”王勃的一首律诗,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基调凄苦缠绵。6.将①④句填在横线上,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时间也真是不可捉摸:,诸如此类,都显示时间的印痕。

①例如撕去的日历,飘落的秋叶,老人的白发,美女眼角的鱼尾纹

②然而,时间却又无处不在,无往而不在③随手掇拾几个生活细节

④无形无影,无声无息,无光无色

A.②③①④ B.③①④② C.①②④③ D.④②③① 7.根据拼音用正楷在田字格内写汉字。(4分)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为我们打开了一片丰富多彩的新天地。“长征之歌”专题再现了红军长征的动人情景,ōu()歌了红军战士的钢铁意志和伟大的民族精神;在“爱国情怀”专题里,我们似乎倾听到海外游子思念故土的心声,体会到被bō()夺使用母语权利的亡国者的痛楚,也品味了著名科学家始终juan()恋祖国的深情,领悟了志士仁人面对山河破碎而壮志难chou()的忧愤。

8.默写(每空1 分。错字、漏字、添字不得分)(9 分)(1)五岭逶迤腾细浪。(2),大渡桥横铁索寒。(3)白头搔更短。(4)商女不知亡国恨。(5),风烟望五津。

(6)《过零丁洋》中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写出了国家局势危急、个人命运无所依托的句子是。

(7)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波涛在澎湃。

9.结合“长城”专题的学习,完成下列任务。(7分)小题1古老的长城作为军事防御设施,早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面临经济全球化、信息化、高科技的现代社会,你认为古老的万里长城在今天还有现实意义吗?谈谈你的看法。(3分)小题2在八达岭长城,记者看到,长城已经面目全非,破坏严重,假如请你在网上留言,呼吁人们理解长城的价值,爱护这一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并提出保护长城的措施。(4分)我的留言:

保护措施:(写出两条)10.口语交际。(3分)班级召开“十四岁,我们迈开青春第一步”主题班会,请你以主持人的身份设计一段开场白。(一)阅读诗歌,完成后面小题。(4分)小题1甲、乙两诗的诗人虽生活在不同朝代,但在这两首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请作简要分析。(2分)小题2赏析诗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2分)(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14分)秀才何岳,号畏斋。曾夜行拾得银贰百余两,不敢与家人言之,恐劝令留金也。次早携至拾银处,见一人寻至,问其银数与封识①皆合,遂以还之。其人欲分数金为谢,畏斋曰:“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②此数金乎?”其人感谢而去。又尝教书于宦官家,宦官有事入京,寄一箱于畏斋,中有数百金,曰:“俟③他日来取。”去数年,绝无音信,闻其侄以他事南来,非取箱也。因托以寄去。夫畏斋一穷秀才也,拾金而还,暂犹可勉④;寄金数年,略不动心,此其过人也远矣![注释]: ① 封识(zhǐ):封存的标记。②利:贪图。③俟工(sǐ):等待。④暂犹可勉;短时期内还可以勉励自己不起贪心。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4分)齐人固善盗乎()月余亦卒()遂以还之()闻其侄有他事南来()小题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1)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2)寄金数年,略不动心,此其过人也远矣。

小题3下面加点的“之”字用法与“不敢与家人言之”中的“之”相同的一项是()(3分)A.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B.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C.齐之习辞者也 D.计之曰:“技止此耳!”

小题4最后一句话中哪一个字最能突出畏斋的品质?为什么?(3分)(三)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13分)当容颜成为你的电子身份证

①在旅客穿梭的火车站台上,一位男士眨眼间就被特工锁定;一位女杀手刚现身,特工的手机便发出报警信号,并显现出她的姓名等信息。这是《碟中谍4》中的经典镜头,它们向观众生动地展示着人脸识别技术的魅力。实际上,该片在不经意间为人脸识别技术做了一个大广告。②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的过程其实并不神秘。首先对目标进行检测,即判断输入的图像中是否存在人脸。如果是,便检测出人脸器官的位置和形状等信息。然后进行人脸比对,根据面部特征定位的结果,再与数据库中的人脸进行对比,从而判断该人脸的身份信息。

③建立人脸图像数据库是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的基础工程,数据库信息的完备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效果。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曾承担“人脸识别查询技术”国家攻关课题,为此建有256万张人脸图像的人脸识别数据库,可以达到每秒256万张高速识别,也就是说,一张人脸图像在1秒钟内就可以和256万张人脸一一比对,轻松完成核查。

④实现《碟中谍4》中人脸识别技术的高端应用当然离不开现代移动互联科技,实际上正是两者之间天衣无缝的融合,才达到令人惊叹的神奇效果。影片中的特工实际上佩戴了具有无线摄像功能的隐形眼镜,它可以实时捕获信息并通过蓝牙等近距传输工具发送给手机,手机将捕获的图像或视频通过无线通信上传至云端的搜索引擎,进而利用后台强大的人脸识别系统瞬间完成审查甄别,对目标身份信息做出判断。这并不是什么科幻,现实生活中已经能够做到这一点。

⑤现有的人脸识别系统在用户比较配合、采集条件比较理想的情况下,可以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但是,在用户不配合、人脸信息采集条件不理想的情况下,现有系统的识别率将陡然下降。光照、姿态、装饰等,对机器识别人脸结果的准确性都有或多或少的影响。目前世界最先进的人脸识别系统也有1%识别误读率。

⑥在推进人脸识别技术在中国的应用过程中,2008年北京奥运会功不可没。奥运会主办方在对开闭幕式入场券进行实名制管理过程中,要求入场券持有者提交个人信息和身份照片,并利用人脸识别技术进行门票实名制身份验证。这实际上是奥运史上首次将人脸识别技术引入其安保工作,是人脸识别技术在华发展的里程碑。

⑦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信息被窃取事件层出不穷。近期发生的国内最大的程序员社区数据库遭黑客攻击、600余万用户信息泄露事件,再次提醒人们,防范黑客攻击、确保信息安全刻不容缓。在此背景下,知名互联网企业网易近日宣布将推出电子邮箱人脸识别系统,其邮箱用户可以选择在异地登录时要求人脸认证,或者短时间多次输错密码被锁定后进行人脸认证解锁。此举把人脸识别技术一步引入网络信息安全管理领域。

6.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七单元同步测试 语文版 篇六

本单元涉及的考题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说明的对象、说明的方法、说明的顺序、说明文的语言等说明文的相关知识。第二,涉及的一些修辞知识,如比喻、拟人等。比喻的修辞经常以造句的形式出现。如“生命是一条江,上游是青年时代,中游是中年时代,下游是老年时代,上游狭窄而湍急,下游宽阔而平静。依照例句,以生命为本体写一组句子,意思完整。”

设置说明文相关的一些考题,要弄清文章针对什么来进行说明的,即说明对象,如《南州六月荔枝丹》以荔枝为说明对象。说明的方法,首先要考虑六种常用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和下定义。说明的顺序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这些基本的阅读知识一定要准确、牢固地掌握。

口语交际

Ⅰ.学习重点——时事聚焦

Ⅱ.口语交际指导

1.所选时事一定要具体、真实,可先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搜集当前重大新闻事件或生活的热点话题。

2.选其中的一两条作为话题,展开讨论,要让事实说话。

3.要注意尊重对方,语言要文明。

Ⅲ.口语交际范例

我们马上就要参加中考了,有的同学学习到深夜,有的同学午休取消,还有的同学认为自己学习没希望,干脆放弃了学习。班主任召开了一次主题班会,让大家各抒己见,畅谈如何对待复习,走好初中的最后阶段。

杨伟:我认为盲目地开夜车不利于我们的学习,学习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是靠一时半会儿突击能够完成的,要把时间安排好,有计划地学习。

高飞:我原来落下的知识比较多,如果和同学们一样学习,肯定是赶不上大家的。所以,我必须抽时间学习,才能赶上同学们。

杨伟:但也要注意劳逸结合,不能影响第二天的学习,那样就得不偿失了。

牛小丽:我现在什么都不会,老师讲课也快,我真的对自己没有信心,考高中肯定没希望了。

李晓明:还没到中考,大家机会是均等的,你的想法就相当于还没打仗就当了逃兵。你不努力,那是百分之百地没希望,但如果你努力,你知道,一个人一天能学多少知识吗?能学很多的,也就是说中考之前,你还能学会很多东西的。

王哲: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高小龙:在最后的几个月里,我们要抓紧时间,合理安排时间,让每一天过得都很充实。不虚度光阴,我想,中考结束时,我们都能说:我不后悔,我曾经努力过了!

Ⅳ.口语交际练习

为了让同学们走好初中的最后阶段,为了鼓足大家学习的劲头,老师让大家发挥想象,想象一下初三毕业后我们聚会的情形。

写作

Ⅰ.学习重点

丰富的想象、大胆的想象。

Ⅱ.创新作文指导

培养自己的发散思维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思维模式,思维不是生来就有的,要靠人们自己后天去锻炼。在练习过程中,要注重思维发散。

思维要向四面八方去发散,不要单方向发展,否则就叫思维定向。往往人在童年时期思维能力发展比较快,也容易产生一些联想,想象能力也较丰富,譬如日本报纸上写道,在一所幼儿园里,一个幼儿教师曾对他的学生们出了这样一道题,他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圈,然后对小朋友们说:“谁知道这是什么就可以举手回答”。结果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有的说那是一个篮球,有的说那是一个西瓜,也有的说那是一只眼睛,更有甚者说那县一个太阳„„他们的回答令教师惊讶不已。所以我们也应该让思维由一个点扩充到一条线上,又由一条线扩充到一个面上,而最后又要由一个面发展到立体空间中。

总之,考虑问题的时候,要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观点来进行回答,不能只有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只要这样,答案才是丰富多彩的,才有利于我们解决问题,才能有创新精神。所以说,我们要提倡思维发散。

Ⅲ.写作练习

一、片段作文

萤火虫与火柴都能发出光亮,请发挥你的想象,说出萤火虫与火柴的区别。200字左右。

二、创新作文

展开大胆丰富的想象,描绘二十年后的地球模样。600字左右。

综合性学习

Ⅰ.学习重点——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

Ⅱ.学习过程

一、目标:通过向居委会、村委会了解当地老人生活等各方面的状况,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并培养学生概括语言的能力,通过这些活动,对学生进行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教育。

二、素材:1.从村委会、居委会了解老人生活状况。2.到当地生活区采访几位老人,获得第一手资料。

三、过程:1.从生活中获取资料,实地调查,走访谈话。2.填写表格,概括提炼资料。

3.认真总结,形成文字。4.让学生谈调查过程中的感受、体会。5.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口语交际

Ⅳ.孟晓东:三个月后,我希望能考上高中,我能拿着录取通知书,高高兴兴地参加毕业聚会,这是我最盼望的。

刘乾:能考上一中,这是我梦寐以求的,聚会时,咱们吃的瓜子、糖,我全包了!刘姣:我和前边发言的同学一样,很希望也能考上一中,不过,我更希望自己能过好现在的每一天,踏踏实实学习。只有这样,梦想才会实现。

李哲:我能上哪所学校,我真的不知道。因为我现在成绩真的不理想。不过,同学们谈的这些话真的让我很羡慕。我也会好好想想,我现在该怎样做,才能不至于毕业聚会时,无脸见大家。

杨伟:我更希望自己能上重点高中,因为我参加数学竞赛时,去石家庄市二中考试。那儿的教学条件真的很好。我能拿上二中的录取通知书,来见大家,那该多好呀!

„„

班主任:大家的想法真的很好。还是刘姣同学说得好。过好每一天,这是我们最应该做到的,无论你现在的成绩是否优秀,无论你过去的想法是否正确,我们都该牢记,理想的实现靠的是今天的努力,同学们一定要努力呀!

写作

Ⅲ.一、作文思路:注意找出二者的相同点与不同点,通过想象写出两种事物本质上的区别。

例文:萤火虫与火柴

萤火虫对火柴说:“我的光永远放不完,而你,就这么亮一下之后,生命也就跟着完了。”(点评:由对话引出。)

火柴不多说话,只默默地放着光。这光,引到木柴上,引到灯芯上,引到煤炭上,引到火炬上„„于是,山上点起了篝火,人们围在篝火旁边边跳舞边唱歌;火炉里燃起了熊熊的火,人们吃着煮熟了的食物;你再瞧那高擎着的火把,正指引着人们前进的方向„„(点评:采用场面描写写火柴的作用。)的确,火柴的生命是短促的,它的火种却永远不灭。至于萤火虫,我们却不会给它什么颂扬,因为它一辈子只是拿自己的光照着自己所走过的小路。(点评:说出二者的区别。)

总评:文章采用场面描写与对话描写的形式,写出了火柴与萤火虫的区别,想象丰富。

二、作文思路:想象力是灵魂的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可采用对话的形式,写自己的设想。

例文:地球有了保护罩

“特别新闻报告:科学家计算到有一块如同月球大小的陨石将在3201年1月1日O时11分坠落到地球上„„”电视台播发了这样一则令人震惊的消息。

“不会吧?这不是真的,我们也许听错了吧?”路人甲惊讶地说。

“不,这是真的,你看„„”路人已指着半空中的激光屏幕说,“这里的一字一句写得很清楚!”(点评:通过对话写出人们的震惊与慌乱。)

“哎呀,这可怎么办?难道地球在我们这一代就完蛋了吗?”路人丙焦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人们议论纷纷,像一锅煮开了的粥。

这时,各国顶尖的太空科学家早已聚集在联合国总部,商讨“人造地球保护罩”这个人类有史以来最庞大的工程。

“现在真是祸不单行,地球早已病得很严重,人类生活在这肮脏的环境里,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日本的洋一教授焦虑地说。

“对,‘温室效应’已到了高潮,南北极的冰山在疯狂地融化,根本没有四季可言;厄尔尼诺也不甘示弱;最可怕的是,臭氧层有八分之一的面积被破坏了。”美国的艾尔博士耸了耸肩,沮丧地说。(点评:通过人物对话反映中国教授的睿智与镇静。)

“所以,我们要为地球造一个保护罩。”星体物理学创始人——中国的龙胜宇教授宣读他的计划,“这个保护罩由刚研制成功的防护波组成,具有选择穿透性,能吸收地球上的高温和太阳的紫外光,也能让阳光正常照射到地球,把太空垃圾、陨石反弹到太空去。”

“唔,这个计划不错,不过,地球哪里有这么强大的能量去制造这种网状防护波?”英国的恩利教授问道。

龙胜宇教授继续宣读他的方案:“我们可以研制四颗能发射网状防护波的经纬同步卫星,它们能把地球上的高温和太阳紫外光迅速转化为强大的防护波,从而形成一个波网将地球罩住。”

“哦,那四颗卫星作为四个顶点,就相当于甲烷的球棍模型中的4个氢原子,形成一个波网,当然,地球就相当于球棍模型中的碳原子。”龙教授的助手白教授作了补充。(点评:想象丰富而合理。)

经过20个小时的议论,这次会议圆满结束。

3200年12月1日,4颗卫星发射成功。

人们既高兴又焦虑。开心的是,地球有了获救的机会;焦虑的是,这个保护罩真的能把那块陨石反弹回太空吗?

“呜——”警钟响了,同时,“当—当—当—”钟声响起了。再过1分钟,陨石就要撞向地球。

最后10秒钟倒计时,“10、9、8、„„3、2、1、0!”只见半空中出现一团耀眼的白光,随后传来了一声闷雷般的巨响,这只不过是一瞬间,但这一刻将永远铭刻在人们心里。陨石被保护罩反弹回太空去了。地球获救了。(点评:描写形象而生动。)

3201年,这是人类值得纪念的一年。由于有了地球保护罩,“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消失了,地球恢复了健康。

7.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七单元同步测试 语文版 篇七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2、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真,感悟哲理的蕴义深。

3、改写诗句,抒情写意。

[活动形式]

查找资料、知识竞赛、讨论、改写诗句等。[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巅峰之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五千年博大精深文化的积淀。她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她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学习古诗词,可以穿越时空和古代圣贤对话,陶冶性情,提高文化素养。今天,我们学习五首古代诗歌,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借景阐理写意人生的手法。

二、展示学习目标

1、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2、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真,感悟哲理的蕴义深。

3、改写诗句,抒情写意。

三、各显其能猜作者

请大家根据幻灯片上的图象和提示语猜出本文五首诗歌的作者。

1.他是唐代著名诗人,其诗想像丰富,构思新奇,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被后人称为“诗仙”。曾给幼小时的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的《静夜思》。2.他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诗风沉郁顿挫,后人称之为“诗圣”。“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他的诗《春夜喜雨》中的名句。

3.他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和诗人。在他们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4.他是唐代晚期著名诗人,被后人称为“小杜”。“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是他的诗《清明》的句子。

5.他是江西临川人,宋朝的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宋神宗时积极推行改革,后遭保守派的攻击而失败。四、七嘴八舌话背景

请大家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说出五首诗歌的写作背景。

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据《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李白在听到他不幸的遭遇后,写了这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2.《邱迟与陈伯之书》有“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句子。写春天使叛将产生了对故国的思念。杜牧的《江南春》写在晚唐社会矛盾尖锐,统治者苟安旦夕的情况下,选择江南的春天这个题材,不是没有用意的。3.《登飞来峰》为王安石29岁时所作。皇佑二年(1050)夏,他任浙江鄞县时,写下此诗。在鄞县他组织百姓浚治渠川,兴办水利,这些举措从粉显示了他的政治才能。此时的他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

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4.《望岳》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州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

5.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观沧海〉这首诗。

五、抑扬顿挫读诗文1.教师注意指导学生的读音、停顿、重音等方面,达到通畅流利。2.配乐反复朗读,理解诗歌的含义。

(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切和同情。

(2)《江南春》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

(3)《登飞来峰》表现了诗人高瞻远瞩、不畏困难的心怀。

(4)《望岳》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壮志。

(5)《观沧海》表现了曹操气吞山河、囊括宇宙的伟大气概。

六、和景融理析《望岳》 观影像,走近泰山。2.赏美景,提升品位。3.读诗文,陶冶情操。

4.解题:“岳”在这里指东岳泰山。5.用心感受,领略美景和抱负。

学生听录音后,根据课下注解了解诗歌的含义。在讨论中解决疑难。(1)泰山景色如何?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泰山景色是壮美雄奇的。作者的写作是距离是由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诗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抱负和理想?

这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这显然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

这两句诗意蕴丰厚,有一种哲理美。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它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永往直前。

6.推敲诗句,把握写法和情感。

(1)诗题为《望岳》,但全诗没有一个“望” 字,而句句写向岳而望,而且角度有别,试对此作具体分析。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这两句是远望泰山的景象。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这是近望泰山所见的景象。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仔细看才能看见。这是凝望泰山时所见的景象。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这显然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

(2)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不是为了传情达意。这首诗流露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是杜甫的早期作品,青年时期的杜甫过着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3)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你认为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炼字生动。如“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得有情有义。“割”字锤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割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七、总结方法求规律反复诵读,感受美景。

2、披情入文,体会情感。

2、推敲诗句,把握写法。

4、含义新解,感悟哲理。

八、自主合作勤探究 《登飞来峰》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这一句诗的表面意思和深层含义各是什么? 《观沧海》

诗中最能表达作者志向的句子是什么?试作简要分析。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将愁心寄与明月,为什么还写到杨花和子规呢? 《江南春》

请从景物、数量、状态、色彩、层次、动静、时间变化、空间变换、意境变幻等角度任选一点谈谈你对诗歌的理解。

九、学以致用(课堂练习)

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作者是被后人成为“ ”的李白。题目中的王昌龄曾写下了一句千古名句:“洛阳亲友如相

问。”

2.“造化钟神秀”中的“钟”的意思是,此句描写了泰山的。3.《登飞来峰》中点明主题的句子是 4.请列举出三句描写月亮的诗句。5.根据示例,任选一句进行改写。

示例:迢迢贬谪路,吊影孑身。愿化一袭长风紧相随,同闻子规啼愁。渺渺无限期,晨寒夕凉。借半缕月光轻添薄纱,齐观杨花恣肆。

改写下列句子:

(1)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2)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8.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七单元同步测试 语文版 篇八

《庄子》二则属于寓言故事,可读性强,发人深思,耐人寻味,意蕴丰富,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适合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再加之我们在上册曾学过《秋水》一文,学生对作者及《庄子》有了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我确立本课如下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寓言的内容及其哲学思想。

2、熟读课文,多角度理解本文寓意。

3、教育学生尊重自然,按客观规律办事。启发学生注重内在气质的修炼,不断提高自我。

教学重点:

1、通过自主学习掌握寓言的内容。

2、通过探究式学习多角度理解寓意。

庄子的语言,想象奇幻,构思巧妙,言辞诡奇,思想深邃。如何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使自己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进而深悟其中道理,领悟其艺术魅力,将是本科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是如何神奇的表达意蕴,传递信息的。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介绍庄子及《庄子》,讲授第一则寓言故事《浑沌之死》。

因为我们曾学过庄子的寓言,学生对庄子及其作品有一定了解,为唤醒学生记忆,活跃其思维,我采用设问的方式导入新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一部奇书,鲁迅赞曰:“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这部作品被人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谁知道这部作品是什么?

二、文学常识介绍:

庄子及《庄子》(大屏幕出示)。

庄子:战国时哲学家,散文家,宋国蒙人。曾任蒙漆园吏,但不久辞去。《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可庄周并未接受,“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

他的哲学思想的核心:无为而治,顺应自然。

《庄子》:庄子及其后学者所著,唐后称《华南经》,是道家经典之一,现存33篇。《庄子》不仅是一部论述精到的哲学论文集,还是一部文采绚烂的散文集,同时也是一部言简意赅的古代寓言集。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自读短文,找出疑难字词,做好标记。

2、教师范读,注意正音断句。

3、反复朗读课文,疏通课文大意。

4、巩固重点实词,以提问的形式进行(大屏幕出示)。为倏 日凿 谋报

七窍 相与 以视、听 通过以上的教学环节,学生已初步掌握了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结构进行更深了解,使学生对课文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设如下思考题:

思考下列问题: A 倏与忽为浑沌开窍的原因是什么? B 倏与忽为浑沌开窍的结果如何?

C 浑沌为什么死了?

对于“浑沌为什么会死”的问题,学生也许思维非常活跃,做出五花八门的回答,这时教师应善于引导,结合庄子的哲学思想,使他们认识到:“浑沌”之所以为“浑沌”,就在于它的不开窍,一旦开了窍,他也就失去了生命的本质,即使不死,也不是“浑沌”了。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领会寓言的寓意,了解作者的思想,教师要启发学生的悟性,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从而在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方面提高文学素养。我设计了以下思考题,解决本课的重难点。

1、这则寓言故事体现了庄子怎样的哲学思想?

2、这则寓言故事,有哪些现实意义?你从中获得哪些启示?

3、结合庄子的思想,说一说故事中作者给“浑沌”“倏”“忽”命名的含义。

第一题因为学生前面已对课文有了理性的认识,所以对庄子的哲学思想很容易便答出“无为而治,顺其自然 ”。接下来教师依据课文阐述的道理,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更深层次启发回答第二题。这里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不拘泥于课本。最后,为了充分体会庄子文章想象大胆,辞趣华深,汪洋恣肆的特点,我们从寓言故事本身入手,理解“倏”“忽”“浑沌”命名的含义。

四、布置作业

查询资料,收集有关庄子的寓言故事,然后在班级交流。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讲授第二则寓言故事《呆若木鸡》。

因本则寓言故事比较浅显,且书下注释详尽,所以可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可采用与上一课时相同的教学方法。在此毋庸赘言。

一、导入:

由学生讲述《庄子》中的寓言故事导入新课. 旁门左道 踌躇满志 游刃有余 失之交臂 支离破碎

沉鱼落雁 朝三暮四 以貌取人 东施效颦 标新立异

无中生有 越俎代庖 扶摇直上 唇亡齿寒 捉襟见肘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自读短文,找出疑难字词,做好标记。

2、教师范读,注意正音断句。

3、反复朗读课文,疏通课文大意。

4、思考下列问题:A、纪渻子对斗鸡的观察分为哪几个阶段? B、纪渻子养的鸡能使“异鸡无敢应者”,主要得益于什么?

C、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这则寓言给了我们

什么启示?

《庄子》是一座语言艺术的丰碑,一部杰出的古代寓言总集。他的语言瑰玮奇诡,辞趣华深,文笔汪洋恣意,意境开阔,宜通过合作探究方法比较阅读。对此,课上练习题如下: 三:课堂练习:

比较两篇寓言故事,说一说它们在语言上,写法上的异同。

语言上:《浑沌之死》运用比喻贴切有趣,奇特怪异,妙不可言;

《呆若木鸡》典雅古朴,意境幽远。运用对话展开情节。写法上:《浑沌之死》 大胆想象,充满浪漫主义;

《呆若木鸡》采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写法。

因为庄子的文章博大精深,语言绚丽多姿,写法变幻莫测。我们在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在设题的时候可就两文中最突出的特色进行比较。这样难易适中,便于学生概括总结出两文的异同,积极调动学生思维,不断提高其归纳能力。

我们初三的学生,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结合课内知识进行适当迁移,下面是我根据本文内容设立的相关练习。

四、拓展延伸: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齐庄公出猎,有一虫举足将搏其轮。问其御曰:“此何虫也?”对曰:“此所谓螳螂者也。其为虫也,知进而不知却,不量力而轻敌。”庄公曰:“此为人,而必为天下勇武矣!”回车而避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

(1)不量力而轻敌(2)此为人

2、下列各句中的“其”与“其为虫也”中的“其”的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其如土石何 B、其真不知马也

C、其一犬坐于前 D、专其利三世矣

3、翻译句子:

有一虫举足将搏其轮。

4、请写出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

5、本文带给你哪些思考?

9.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七单元同步测试 语文版 篇九

续写故事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会具体生动地描写。(重点)2.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丰富的想象力。(重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会借鉴课文中的巧妙构思进行描写。(难点)

讲授法、提问法、合作探究法。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精彩的故事,往往让人觉得意犹未尽。读完本单元的小说之后,你也许会产生许多联想:孔乙己真的死了吗?侯菊出嫁后有没有遇到不顺心的事?……大家不妨挑选本单元课文中出现过的一个人物,充分展开联想想象,写一写在他身上可能会发生的故事。

二、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知识板块一 续写指导 1.续写要领

续写故事,要立足于原文所展示的人物性格、品质,对内容做补充,对情节做延伸和发展。写作时,故事的情节要相对完整,孔乙己清高、善良的基本品性应当予以保留。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体会原文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尽量保持一致。比如,写侯菊或侯银匠的故事,语言应尽量朴素、简洁;写于勒的故事,语言可以略带几分讽刺色彩。

知识板块二 结合例文 技法指导 2.例文赏析

续写《我的叔叔于勒》

自哲尔赛岛回来以后,大家都有意避开那件事。父亲依旧在人前炫耀于勒叔叔的那封信,似乎那个卖牡蛎的老水手从来没有存在过。

几个月后,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我记得那一天是感恩节——我的母亲和二姐正在厨房忙碌着,火鸡的香味飘了出来。我的大姐,此刻靠在躺椅上摆弄着她新做的帽子,听着父亲和二姐夫谈笑。炉火温暖了整间屋子,只有这样的夜晚,我才觉得我的母亲是温柔的,父亲是和蔼的,就连我的两个姐姐和有些木讷的姐夫也可亲起来。

但是上帝,我真没想到会发生那样的事!门铃响了,大姐迫不及待地跑去开门,她以为是对面伏斯特家的年轻先生来了呢。然而,门一开,大姐便尖声叫嚷道:“天啊,哪来的叫花子?”父亲和母亲都赶了过去。我跟在父亲身后心里异常紧张,只见门外站着一个衣衫褴褛的老水手,他哆嗦着,在冰天雪地里瑟瑟发抖:“菲利普,是我啊,我是于勒,于勒·达尔芒司啊!”这可怜的老人伸出双臂,似乎想拥抱我的父亲。

父亲的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他哑着嗓子:“我……我不认识你……”母亲的脸越发阴沉,她向大姐使了个眼色,让她把二姐夫领去餐厅。然后,她开始冲着我那只穿了一件单衣的叔叔咆哮:“你这个老不死的叫花子,不管你是谁,现在立刻给我滚出这扇门。上帝啊!快把这个老东西带走吧,让他消失得越远越好,他多待一刻我都要窒息了!你这个流氓,我们可养不起你……” 母亲尖叫着,她穿着体面的衣服,说出的话却如此的不堪。我父亲却似乎从中获得了某种力量,他挺直身子,结结巴巴地开了口:“就是!你……你这个死叫花子,我可没闲钱养你,你快滚,我不认识你……”,他越说越流畅,于勒叔叔的脸却越发苍白。这个可怜的人啊,他还记得他有这么一个家,那是他漂泊了多年唯一可以回去的地方。可是现在,这个家就是以这样一个不堪的形象来迎接他,眼前这些人都是他的亲人啊。

我心中突然一阵难过,转身进了屋子,等我出来时,于勒叔叔已经离开了。我穿过饭厅,打开门追了出去:“若瑟夫!”母亲在我背后喊道,“我看看他走了没有!”我回答着。终于,我停在他身边,这个狼狈的老人苦笑地看着我:“若瑟夫……”我把从房里拿出来的父亲的一件皮袄递给他。

“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我默念道。他饱经沧桑的脸上老泪纵横:“若瑟夫,你是个好孩子,愿上帝保佑你。”

他转身离去,消失在茫茫大雪中,我悄悄地说:“再见,我亲爱的叔叔。”那之后,我对皮袄的下落充耳不闻,正如父母对二姐夫的询问装聋作哑一样。我只知道,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有见过我的叔叔于勒了。

【名师点评】这篇续写在原文的基础上大胆想象,内容衔接自然,脉络清晰明了,文气流畅贯通,有新意,是一篇难得的佳作。

3.限时当堂作文

三、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评讲作文: 1.限时批改 2.佳作推荐 3.美文共赏 4.小结

四、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0.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七单元同步测试 语文版 篇十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朗读并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未选择的路》这两首诗;揣摩诗歌中优美精 炼的语言,并把握诗歌的思想主题。指导学生学会鉴赏诗歌。

★态度与方法 : 自主、合作、探究

★道德情感价值观: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勇敢地面对生活的磨难;慎重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

教学重点、难点 :

★加强诗歌朗读训练,读中感悟。

★引导学生掌握鉴赏 诗歌的一些基本方法。

计划课时:两 课 时

第 一 课 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你的所得,还那样少吗?你的付出,还那样多吗?生活的路,总有太多不平事,请你不必在意,洒脱一些过得好......”(歌词)这些歌就是写给在逆境中的人们,同学们!在你们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不顺心的事呢?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这样的叮咛和嘱咐。(板书课题)

二、学海拾贝

※ 我们应该怎样阅读诗歌呢?

(教师向学生介绍阅读诗歌的“四步”阅读法:一读,二品,三诵,四背。)

1.一读,指读题目,读作者,读创作背景。这一环节主要弄清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2.二品,品味,揣摩诗中作者表达的情感,蕴涵的道理和表现手法。

3.三诵,四背,这两个环节常常紧密相连,因此要注意诗的节奏,分出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三、学海导航

(一)读

1.让学生快速阅读第一首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思考以下问题:

<1>你了解诗人普希金吗?你的同桌知道吗?问问他,互相交流一下看法。

<2>诗人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写出这样的不朽诗篇的?

2.学生自由交流,教师归纳总结。

(二)品

1.教师示范朗读这首诗,学生边听边品味,之后回答以下问题:

<1>这首诗是用什么口吻写给那些受生活欺骗的人的?

<2> 对于这些人,诗人提出了怎样的叮咛和嘱咐?

<3>诗中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讨论交流,教师加以引导、肯定、补充。

(三)诵、背

1.设问: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那么,怎样用我们的有声语言读好这首诗呢?你认为应突出哪几个方面呢?

2.学生相互交流,教师肯定、鼓励、或引导、补充。

<1>亲切自然,娓娓道来的劝说语气。

<2>注意停顿、重音、语速的快慢。

※教师进行朗读指导点拨。

3.试读评价

按照刚才的交流,请你来试读一遍课文,可找三四名同学与教师共同点评,最后评出最好的一个领读。

4.设问:

通过对这首诗的朗读,现在再回顾这首诗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得出答案,加深理解)

5.背诵全诗。

第 二 课 时

一、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回顾上节 课的诗歌阅读方法。

二、导入

《未选择的路》新课。

说到路,人们自然容易想到人生之路。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辛弃疾有“读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叹,鲁迅也有“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样的想法。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做对路的选择。(板书课题)

三、自主实践,小试牛刀。

1.教师引导学生“读”。

2.“品”

※小组合作,互动探究以下问题:

<1>诗中的“路”有两层含义,你能说出来吗?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3>诗中明确写了诗人选择了“其中一条”,为什么还要以“未选择的路”为题?读了这首诗,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教师引导,点拨,归纳。

3.“背”、“诵”

四、朗读迁移、鉴赏诗歌。

致恰达耶夫 普希金

爱情、希望、默默的荣誉—— 时刻听候祖国的召唤。我的朋友,让我们用满腔

哄骗给我们的喜悦短暂,我们忍受着期待的煎熬,壮丽的激情报效祖国!

少年时代的玩耍已经消逝,切盼那神圣的自由时刻来到 同志啊!请相信空中升起 如同晨雾,如同梦幻: 正像风华正茂的恋人,一颗迷人的幸福之星,可是一种愿望还在胸中激荡,等待忠实的幽会时分。俄罗斯会从睡梦中惊醒,我们的心焦灼不安,趁胸中燃烧着自由之火,并将在专制制度的废墟上

我们经受着宿命势力的重压,趁心灵向往着荣誉之歌,铭刻下我们的姓名!

读后思考: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上一篇:孔明乡人民政府2009年度政务公开下一篇:竞聘居委会主任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