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挖掘与写作运用

2024-11-13

素材挖掘与写作运用(精选10篇)

1.素材挖掘与写作运用 篇一

淡泊名利的庄子

放弃了为相,你拥有了宁静,面对生命的困境,你淡然直视,然后在思辨的机智中超然解脱。你不去繁华中追逐名利,你在宁静中反思,在宁静中寻找自我,在宁静中品味人生。放弃了富贵,你拥有了清贫。清贫陶冶了你的情操,你可以“曳尾于涂中”做那只自由自在的鱼,你可以一天到晚做着“化蝶”的那个梦。你以极敏锐、极深刻的思想洞察力,看破了权势者之间所玩弄的战争游戏的罪恶用心,激烈反对君主们攻城略地、涂炭生灵的战争行为;你怀着极大的悲悯,极热的心肠,关注饱受战乱蹂躏的人们,为在战火中呻吟、挣扎的芸芸众生指出了一条求生的出路。你以睿智的思想让我们把目光放得远一些,让生命恬淡成一泓波澜不惊的湖水。你也告诉自己:水穷之处待云起,危崖旁侧觅坦途。

2.素材挖掘与写作运用 篇二

关键词:语文写作,素材积累,素材运用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一提到写作便是“有人欢喜有人忧”的局面,受兴趣爱好与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影响,部分学生在写作上展现了较强的文学天赋,而另一部分学生却处于黔驴技穷的状态,其实很多学生不是语言组织能力不够好,而是其缺乏必要的素材从而导致其在写作过程中总是感觉“没话说”。为强化学生整体写作水平的提升,写作教学中语文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写作素材的积累与运用上的引导,从而使其在掌握一定写作技巧的基础上爱上写作。

1 素材的积累

素材的积累过程便是学生提升自己文学修养的过程,而这一阶段更多强调的是学生的“眼”与“心”的综合运用。

1. 1 擦亮双眼,仔细观察生活

“故事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强调的是作者从生活中的某件事情上汲取灵感,然后加之自己的想象最终创造出一个个或鲜活生动、或朴实真挚、或温馨浪漫的故事,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充分提醒学生擦亮自己的双眼,仔细的观察周围的生活,从生活中寻找自己写作的素材。例如,在景观的写作当中以四季之景最为常见,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大自然,在呼吸新鲜空气的同时让其仔细的观察世界,从而“看见”写作素材。教师也可以通过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外读物,让其在阅读的过程中养成摘抄的好习惯,将优美的、有哲理的文字摘抄下来经过自己的融合使其成为自己文章中的闪光点。

1. 2 放飞心灵,感受真善美

很多学生总是抱怨其在写记叙文、议论文等不同题材的文章中容易出现“词穷”“无从下笔”等状况,究其原因是其没有将真情实感或自己的观点融入到写作中去,其写作更多的是一种应付,这种情况下为加强学生正确写作思想的培养,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心”进行剖析。“剖析”学生的心灵,主要是通过让其从心底对某些事情进行感悟,那么其在写作中才能更好的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例如,在写有关爱国主义或乐于助人等题材的文章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人民解放军参与抗震救灾等感人场面的视频,此举更有利于涤荡学生的心灵,使其能更深层次的感知爱国、奉献的真谛,那么其在写作过程中才能更好的投入自己的真情实感。

2 写作素材的运用

学生通过用心观察、用心体会素材后便进入了作文的创作阶段,写作过程便是将学生的所见、所闻以及所感通过具体的写作技巧或手法表现出来的过程,此阶段更注重的是在保证语言组合完整紧密的情况下强化文章的中心、突出文章的亮点,使其成为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佳作。

2. 1 引用名人名言,突出文章的亮点

在语文学习与课文阅读过程中学生会积累大量的古诗词或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这些素材的正确运用不但有利于突出文章的主旨、起到升华主体的作用,还使阅读者充分感知到作者的文学素养,从而给人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2. 2 结合实例,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

一篇好的文章要能够在感情上触及阅读者的灵魂,因而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最好能将自己掌握的与文章的题目有密切关系的现实案例结合到文章中,从而学生可以结合自己列举的实例与文章主题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样结合实例与真情实感的文章更具说服力。

2. 3 润色语言,将材料进行深加工

具体的写作过程中对写作素材的运用的方式方法是多样的,学生不可能真正将自己掌握的素材全盘托出付诸于自己的文章中,其在写作过程中需要结合具体的题目与语境对素材进行深加工,从而使其以更合适的形式出现在文章中,做到既不突兀还能充分彰显文章的主旨。例如,在写与意志相关的文章时,某位学生便引用了蒲松龄的著名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在引用过程中其并没有以对联的形式将内容展示出来,而是结合勾践卧薪尝胆灭吴、项羽破釜沉舟伐楚以及蒲松龄以茶换故事最终完成《聊斋志异》的创作等三个故事形成了一个极具文化内涵并紧扣文章主题的排比句,从而极大的增添了文章整体的亮点。

3 结语

3.学生写作素材的挖掘 篇三

老生常谈的写作素材积累的问题。笔者就三十余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点尝试。

一、学好语文,积累素材。

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是经过专家的精选精编,文质兼美,典范性强,是我们用以指导学生写作的最好范文。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个载体,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达思想的方法。如教朱自清《背影》,让学生震撼,就是通过人物外貌、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的特征来写,表现刻画人物,反映人物的个性特征以及内心世界等。课本里词汇最为丰富,而学生作文语句淡而无味,最缺乏的就是词汇,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课本丰富学生的词汇。

作为中学生学写议论文,学语文读课本,不仅仅是通过课文感悟素材的获得,而且要为寻求有表现力的古今中外的典型事例,以便作为最有表现力的论据。如《论骨气》的三个事例,最能说明自古至今中国人最有骨气。文天祥以死明志,闻一多拍案而起,古人不受“嗟来之食”,都是写议论文的好素材。总之,要从课文中学习作者观察方法、表现方式、积累词汇、积累素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二、课外阅读,扩充素材。

单从课本里学到知识,积累素材还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引导学生除了认真学习课文外,还要多读课外书籍、报刊杂志,扩大知识面,充实写作材料。书是前人经验、智慧的结晶。在不同的作者笔下,同一事物是千差万别、绚丽多彩的。每个作者都有自己观察世界的方法、自己的风格和语言。那些动人的画面,精彩的描绘、形象的比喻等优美词句、语段、表达方法都是写作的精华。我们要引导学生将外物转化为内物,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会使文章增色生辉。

近年来,笔者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名著导读方面的综合性学习,以学校开展读书节为契机,以学校推进书香校园建设为载体,积极鼓动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笔者还将中考满分作文中的精妙开头与结尾打印给学生,将自己的“下水文”张贴在黑板旁以飨读者。还利用早自习让学生专门读学生自己的“妙文”。除此,笔者还将“知音精品屋”里的选文与《故事会》中的“三分钟典藏故事”有选择性地推介给大家。这样,极大地丰富了学生作文素材。

三、观察生活,捕捉素材。

要丰富学生的写作材料,必须借助对周围事物的仔细观察。我们要引导学生去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用自己的眼睛留心观察周围的人、事、景、物,用耳朵听取大众语言,听取生活中种种声响,用心去感受生活脉搏,训练学生通过多种感觉认识世界,从客观世界中摄取多种营养,不断充实,丰富知识,陶冶情操。这从根本上说,就是让学生捕捉素材,开发学生写作的源泉。同时,培养学生做日记、周记的习惯,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一一记下来,作为鲜活的写作素材。

为了观察生活,从而捕捉素材,笔者每年至少要求学生“踏一次青”,郊游一次秋,欣赏美丽的大自然,感受时下乡村的巨大变化。每周双休日,鼓励学生在做好家务和家庭作业的前提下,多看电视,捕捉新闻中的亮点,关注社会动态。每年漫长的暑假,建议有条件的学生走向外地探望父母,去观察都市生活,感悟民工丰采。每年的短暂寒假,更是捕捉素材的最佳时机,家长难得回家过春节,外面的精彩世界从他们的口中身上折射出来,一种新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综上所述,教师的作文教学,不光要教给学生写作方法,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方法,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摄取写作材料,在名人名篇中吸收营养,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作文表达能力,让丰富的生活在学生的作文里激情燃烧,流光溢彩。

4.素材挖掘与写作运用 篇四

2、在现代汉语里,-咬文嚼字。并不是一个褒义词,它用来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儿而不注意精神实质。而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却借用这个词语来提倡“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治学精神。

3、在《咬文嚼字》一文中,朱光潜先生说:“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这虽然是对语言工作者的谆谆教诲,其实,对从事任何工作的人来说,也都具有指导意义。只有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才能使事业逐渐达到完美。

4、朱光潜先生认为,郭沫若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还认为韩愈之‘敲“是否优于贾岛之“推”也值得商榷。因为文字的微小改动与调整都影响到思想感情的表达。

5、《咬文嚼字》中,朱先生具体阐释了联想的意义和用法,并以生动事例给我们的写作点明了途径。他说:“无论是习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凡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它可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草’、‘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

6、朱光潜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的另一地去做。”这是朱光潜不尚空谈、着眼现在、脚踏实地的洽学精神的体现。

7、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对郭沫若,对王若虚,对韩愈,尽管他们都是名人,但朱光潜不盲从,发表了与他们不同的见解。郭沫若也是一位语言大师,当有人提醒他用“这”比用“是”要好时,他就不假思索,把这种修改方法移用到其他的文句上,这说明郭并未明白这种改法的道理。朱光潜先生纠正了他的说法。尤其韩愈对“推敲”的意见,似乎成了定论,获得许多人的认同,对此,朱先生并没有因为用“敲”比用“推”好的提出者是韩愈就轻易同意大家都认同的观点和看法,而是进行一番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提出相反的看法,发表了自己个性化的见解……“‘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增添了搅扰。”朱先生对文字和文学的探讨和研究正是于这种不迷信先哲、名人和权威,打破了常规的思维刁惯,才会有如此独到的发现和创新。

8、(1)善为文者,富于万篇,贫于一字。——刘勰《文心雕龙》(2)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3)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题诗后》(4)诗赋以一字见工拙。——苏轼(5)求得一字稳,耐褥三更寒。——欧阳修(6)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方干(7)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一曹雪芹

【素材激活】

遨游美学海洋的朱光潜

他大名鼎鼎,但毫不起眼,身材矮小,穿一身深蓝色咔叽布中山装,踏一双布鞋,像图书馆的一个老员工。他满头银发,高悬在上,露出一个宽大的额头,几乎占了半个脑袋。他步履稳健,全身透出凝重肃穆之气。

他在美学领域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进取,辛勤耕耘了五十多个春秋,几乎涉猎了审美心理学、审美社会学和审美哲学等各个领域。在每个领域都有许多独到深刻和发人深省的见解。他的学术生涯可以说是现代中国美学发展的一个缩影,他的学术道路本身就是一笔精神财富。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令。在译著这方面,他以一种沧桑,一种智慧,一种提升,一种解脱的文笔去翻译,因为是翻译,有了可以掩饰得很好的自傲,以及这一切背后“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寂寞,加以黑格尔氏特有的弥纶群言吞吐八荒的气势,遂造成了他别致的译笔。正是由于他的辛勤努力和精湛研究,才使得中国当代美学研究呈现出多角度、多侧面繁荣发展的大好局面。

在学术和思想上神游八极,在个性行为上却是韬光养晦,洁身自好,不喜张扬。他的精神人格之所以值得景仰,并经得起推敲,就在于他是一个纯粹的学者。他只专注于学术,心无旁骜。作为学者.他最突出的精神品质是“毅”与“勤”,他的精神品格常常使我想起加缪笔下的西西弗斯,他终生推石上山,周而复始,永不停歇。

5.《烛之武退秦师》写作素材与运用 篇五

适用话题

选择、爱国、匹夫有责、口才与成功、艺高人胆大、有志不在年高、发现人才、隐忍、宽容、知错能改、义与利、变通、小我与大我、个人与集体、道德与利益、关键时刻彰显个人品质、站在他人的角度才能说服他人、迂回比正面进攻的效果好、双赢、目的与策略、机遇与准备„„

观点示例

1、直接的观点

烛之武原先没有被重用,在关键时刻却能不计前嫌,深明大义,从国家的利益出发,显现了一个公民的高度社会责任感。

2、深化的观点

(1)可以从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角做深入剖析。国家利益之中包含着个人利益。当国家不存在的时候,个体的公民就会沦为亡国奴,其个人利益也就无法保证。烛之武舍身前往秦营,既有其个人高贵品质的因素,也有个人利益的因素。这一点,郑伯已向烛之武指出:“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所以说,为国家、为集体作出牺牲是利国有利己的,是没有必然矛盾的。

(2)再联进一步联想道德品质与个人利益都会影响人的行为,但道德的影响是虚弱的,而利益的影响则是深远的、根本性的。正如名言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因此,牺牲个人利益是必须以有利于国家民族利益为前提的,而绝不是无谓的匹夫之勇、无益的愚忠牺牲。

3、直接的观点

烛之武原本是为了保存郑国才去劝说秦伯退兵的,但他在劝说秦伯时却站在秦国利益的角度,最终说服秦国退了兵,这说明:只有站在他人的角度,为他人着想,才会说服他人。国家之间的交往是这样,一个领导者对部属的动员说服也要这样,与竞争对手打交道更要学习这种方法。

4、深化的观点

(1)在很多时候,正面进攻没有迂回进攻效果好。正面进攻会明显地让对方看到自己意图,因而会受到对方的强烈抵抗。迂回进攻则可以避开敌人的防区而达到攻击的目地。

(2)要达到同样的门地,可有多种形式的选择,但必有一种是最佳的,也肯定有效果不好的。正确而适宜的形式对内容有积极的影响,而错误的形式对内容的达成有消极甚至相反的影响。

【运用示例】

1.岁月给了太多的落寞与不甘,磨砺了他的沉稳和敏锐,救国于危难之间,又体现了他的爱国之心,即使壮时未被重用,亦为国不计私怨,顾全大局。

2.有才无须溢于表,有志仅须喻于心。这是中国古代一部分有识之士的处事原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烛之武便是这样的人,然而,在他身上却兼存着独善其身般之内敛与怀才不遇般之无奈,但是,身处微不足道之地位并怀拥愤恨与期待之矛盾心境的他,在国家面临危难时却毅然挺身而出,毫不推卸,可以说,烛之武象征的是一种心态——才美无须外现,秉承的是一种信念——虽老可仍毅坚,先驱的是一种精神——有难必然担当。

3.人参是人间极品,人参也是越老越珍贵的。年轻的时候没人要,让它在土壤中默默生长,积蓄了一生的能量,只为在年老出土时释放出来。烛之武就像是一个人间极品,大半生都被埋没的人参。人参是植物中最特别的一种,就如烛之武,不然郑伯怎么会把国家的安危托在烛之武身上呢?人参也是极好的补品,对人的作用很大,烛之武便是如此,一席精辟的话,层层递进,步步为营,抓住秦伯的心理弱点,达到了劝退的目的。

4.当今社会,最缺的是人才,最不缺的也是人才。有一句话叫“人比人,气死人”。将竞争之激烈体现得淋漓尽致,当伯乐完全忽视了那匹千里马时,原本再雄心壮志的人也一定愤怒极了,开始怨天尤人,自暴自弃,可他是否想过,是匹千里马就总会被发掘,如果重新振作,就不会在后来错失良机了。烛之武便是这样的聪明人,虽然他这人才被白白浪费了许久,但国难当头,国君求助,爱国振邦之心强烈的他又怎么会拒绝?于是,他放下了多年来不受重用的愤怒、忌恨与傲气,虽然还是略表牢骚之意,却仍旧义不容辞地担当起退秦师的重任。烛之武正是不因个人情绪影响,才保全了大局。

5.烛之武称得上是一壶佳酿,但他却被埋没在晋国——这条深巷子中。尽管它香飘四方,却也迟迟未被晋侯——也就是这条巷子的尽头所“品尝”。直到这条巷子将要被拆毁的时候,它才被当作救命稻草般地呈到了晋侯的手中,成为了晋国命运的转折点。由此观之,哪怕是再聪明,再厉害过人,若不懂得毛遂自荐,也会永远掩藏于平凡世俗中,最后只能历史的车轮碾得粉碎,不留痕迹。

6.晚年得志,不能不说是他的运道好。明明有才,明明有若干机遇摆在面前,不伸手去拿,谁能说他拿不到手,仅仅只是懒得伸一伸手。当今社会,不是过去,我们应该把握机遇,不应等着机遇来找你。

7.何为机智?何为勇敢?大人们常说:“遇到事情要聪明一点,不要被别人卖了还帮别人数钱。”有的人是天生就聪明,有的人是后天塑造的。聪明的人总是三思而后行。勇敢不能只是逞匹夫之勇,还必然要有计谋计策。并不是只有当面抓住坏蛋才是勇敢,能够依靠智慧来抓住坏人,才是真正的勇敢。就像烛之武一样,在说服秦伯时,并不是恐吓秦伯说:“小子,你要攻打我们郑国?不想活了吗?我现在就送你上西天。”而是举重若轻,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最终说服了秦伯。这就是烛之武的机智勇敢,难道我们不该学习吗? 8.何谓君子之勇?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烛之武为国只身涉险,他为何如此笃定面对那很有可能一去不回的任务?人生道路困难重重几多变故,又有谁能做到如此笃定,我想烛之武与秦伯谈判时一定成竹在胸,谈吐冷静,那是超越生死的智慧与心力战胜了秦伯。

9.“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在郑伯执政的几十年间,他从未受到重用。可又有什么关系呢?天生我材必有用。人们总是感叹机会与我们擦肩而过。养精蓄锐,机遇只要抓住最关键的一次就行了。在几十年的寂寞隐忍中,他没有自暴自弃,也没有妄自菲薄,而是以惊人的毅力韬光养晦,终于在他生命的最后时期,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10.“酒香不怕巷子深。”烛之武就是一壶香醇的美酒,经过了时间的酝酿,终于散发出浓郁的酒香。烛之武年轻时,刻苦积蓄经纶之才,隐忍于世。在秦国围郑的危急存亡之刻,烛之武的才能终于找到了用武之地,改变了战局也改变了历史。

11.多少露了把脸!虽然半生漂泊,过着底层生活,年老时还冒着生命危险说服秦伯。在人生的风烛残年之时,却也亏他光耀了好一阵子。其实,还有多少人连这样的机会也没有,怀才不遇,逢着奸臣当道的年头,也真是为难。烛之武悲惨了一辈子,不过最终在历史上露了把脸,可喜可贺。12.《只靠一张嘴》

兵临城下,万箭齐发,刀光剑影,威力甚大,亦敌不过一张嘴。

古有烛之武凭嘴退秦师,后有孔明舌战群儒,实例甚多,然则口舌之争不可小觑。

利诱,威逼,软硬兼施,对敌人晓以利害,以言词挑拨离间,争取同盟,达成胜利,甚于以刀枪战于人。

只靠一张嘴,亦可通天下事,知天下人,掌天下权。

13.烛之武少年之时积蓄经纶之才,纵横捭阖之术,实为一个治国之能臣,乱世之强人。虽然因为郑伯不能知人善用,唯才是用,使得烛之武被埋没。但是机遇最终还是叩响了烛之武的大门。烛之武毅然把握这个机遇,不仅化解了一场残酷的战争和生灵涂炭的悲剧,还为自己的人生在最后填沟壑之前挥洒了鲜艳的一笔,实现了其人生的追求,成为中华历史星空中璀璨的明星。由此观之,成功者的前提是有本领,之后才是机遇。唯有心中有竹才能把握住机遇,创造成功。

14.烛之武虽有“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矣”的牢骚与怨气,但是他是一匹蓄势待发的老骥。我想他也曾因人生虚掷而悲哀过感伤过,但他并没有放弃对国家与人民安危的关心。我们可以想象出多少个日夜他翻看竹简的手势与眼神,想像出多少次他侧耳细听能从王宫中传来征召自己的声响的焦虑与渴盼。如果没有对国家坚固朴实的爱与时刻准备着为国家效力的心,他又怎么能对秦伯的心理以及秦晋之间的恩怨如此了然?烛之武与秦伯的交锋从一开始就注定烛之武的胜利,因为成功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15.岁月给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与不甘,满腹才学,却无人欣赏。岁月也磨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增加了他的才干,他虽满腹牢骚,可锐气未减,也未自暴自弃,他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他明白机会只会垂青于有所准备的人,而不同的只是时间而已。

16.烛之武&佚之狐:

“狐假虎威”,依靠别人力量而自己获取利益。

佚之狐乃狐,自知其力不足,国危之时,上谏“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获得伯乐之美称。他必知“烛之武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实力不足矣”,却有为救国而甘于奉献,有第一次施展才华的决心,必会退秦晋。但此事之前,佚之狐不用此人,怕的是失宠,畏的是失权。则佚之狐是狐也。

烛之武乃虎,在深山“养精蓄锐”,在危难当前一跃而出。他具有虎的品格,为保其国,不畏生死,奋勇向前;他具有虎的性格:“果断,从多方向围攻”。烛之武是虎,是从高山冲下捍卫国土的虎。

佚之狐:

1.学会变通

所谓大丈夫能屈能伸,或许佚之狐把烛之武推出去是为了把说服秦伯退军的这个问题丢给别人,以求自保。但是在一些时候,尽我们的力量无法办到的事我们不能硬接下来,要学会变通,进退自如。要知道什么时候该出手,什么时候该沉默,不会变通的人,是没有出路的。2.佚之狐,其实就是那么“一只狐”。狐性太重,狡猾得很。可是偏偏这种人留下了一个好名声。推荐了一个人才。说不定还会有人说他是一个伯乐。如果他有这能耐,他干嘛不去秦国说服秦君。他也是贪生怕死的种。

3.国家面临危难,佚之狐与子犯的态度迥然不同。佚之狐说:“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子犯则请求晋侯下令进攻秦军。佚之狐显然是冷静的代表,他正确地分析了形势,慧眼识英雄地举荐了烛之武,事实上也充分地证明了佚之狐的选择是正确的。如果他采取硬

攻,后果将不堪设想。而子犯主动请求进攻秦国,显然对其中利弊完全没有了解,只是冲动极了,不明事理极了。

4.做人要圆滑,不要太方正。懂得圆滑的人才能在任何情况下取得成功。佚之狐就是这么一个人。在春秋战火纷飞的年代,做人更要懂得圆滑世故。你要知道你的命不是在你的手里,佚之狐荐烛之武一方面讨好了郑王,又保住了自己的命,还给了烛之武一个顺水人情。5.俗话说“姜还是老的辣”。佚之狐是一颗又老又辣的生姜,在他驰骋政场的几十年,官场的腥风血雨早已见惯,他深知怎样在刀光剑影中保全自己。所以在亡国之秋,没有十足的把握说服秦伯的他,寻找到了一只替身羊——烛之武,既可以在烛之武没有说服秦伯时明哲保身,又可以在烛之武成事之后得到伯乐之名。佚之狐,一只狐,一颗又老又辣的姜。6.乱世之中求生存之道已经十分困难,同时再要成就大事更是难于登天。然而,佚之狐做到了。他不是一只狐,而是一只鹰,一只有远见的鹰。他才是最后的大赢家。作为郑国大夫的他常伴君王左右,稍有不慎,就有被诛九族的危险。国家危难关头,当然需要他来支撑。退秦师那等惊险之事他当然不能直接做。于是便有了烛之武这匹千里马,而佚之狐便是伯乐。7.据史料记载,说服秦伯的初定人选是佚之狐,佚之狐也未必不能劝退秦师,为什么他不自己去而举荐了烛之武呢?我想人如其名,佚之狐身上的狐味太重。只身入虎狼之地,能否说服秦伯谁也不敢打包票。稍有不慎者,惹恼了秦伯,自己掉了脑袋不算,还可能被牢牢地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让后人指指点点,抬出烛之武,既能提高成功的几率,在成就烛之武的同时,自己也落个“伯乐”的美名。所以说他是一条狡猾的狐狸!通过他的话,我们可知他对烛之武是很了解的。那么为什么现在才举荐呢?从中可以看出佚之狐的嫉妒心理。所以一个人要学会承认他人的长处,正确地去面对他人,不要得了红眼病。

8.身处乱世,想要生存得风风光光不容易,佚之狐靠的就是圆滑。人如其名,佚之狐的确是一只老狐狸。他未必不能说退秦师,但只身入虎狼之地,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说动秦穆公,稍有不慎,惹恼了秦穆公自己身首异处不说,还可能被牢牢钉在历史的柱子上被后人指指点点。抬出烛之武,既能提高成功率,在“成就”烛之武的同时,自己也落了个“伯乐”的美名。

郑伯:

1.“居安思危”——21世纪的我们更要有这种警惕,否则沉于安乐只会带来灭亡,当年的郑伯如果有这种警惕,那后来就不会被秦、晋围攻,险遭灭国之灾。就如同温室的花,最终因贪图温暖而遭受凋零的凄落。

2.做人要听得进良言,像郑伯,既然自己的能力不行,但他起码能听进别人的建议。最终成功地保住了郑国。既然你没有似水才华,那你应该听懂水流的声音。那样即使你不行也能成功!

3.一个人没有主见,就像没有灯塔的港口外那找不到方向的船,结果可能离港口越来越远。郑伯虽然没有离开属于他的港口,但如果没有别人的建议,他的君王地位恐怕难保。而且一个对宠臣的话笃信无疑的君王,如何能管理好国家,使百姓安居乐业。若不是这样,又怎会遭到别国的讨伐?

4.短之,亦是有所限度,取之于君昏。昏则昏矣,唯不能过,过则舟翻国亡。郑伯,不能选贤用贤且目光短浅,缺乏政治主见,为君之大过也。故独能听信佞臣谗言,任佞臣摆布,君王威严被踏于佞臣脚下,大好河山归于别国。由此观之,愈昏则行愈短。

5.慧眼不在于眼,而在于思想的深度和对事物的认识深度。郑伯就缺少这种选贤识才的“慧眼”,只能勉强说他有“眼”,至少他最后在国家危急的时候,能忘却身份去求烛之武。6.人最可悲的,便是失去了自我。没有主见的人,就像幕后双手操纵的傀儡,你让它往东,他是断然不会独自往西的。郑伯便是佚之狐手中的提线木偶。徒有君王之称,至尊之位,却

毫无内涵可言。一个君王,如果连主意都没法拿定,全仗宠信的权臣,那他的灭亡是注定的;而一个普通人,若是失去了主见,他便是一个没有灵魂的躯体,想要抬手,却有可能支离破碎。

7.现代也有不少“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的人,不过在那样一个年代,放下架子求贤的人也着实不多,大丈夫能屈能伸,关键时刻也别管什么臭面子了,承认错误,求贤若渴,这不也是抓着了烛之武想要的虚荣吗?生活中,你对尊严的看法是什么呢?什么事能让你抛下尊严呢?

8.从古至今“忍”就伴随着我们中华民族。一种是打不过别人不得不忍,另一种则是为自己长远打算,暂时忍让。刘邦属于前者,他建立了西汉王朝。韩信属于后者,帮助刘邦夺得天下,亦可称之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郑伯却同时面临了这两种情况,他选择了忍,打不过就谈,谈就得认错,输一口气两者都忍了,命也保住了。

6.写作素材及话题运用 篇六

1.最佳状态

【素材运用】古人历来崇尚“无我”之境,无论是庄子还是王维。最佳状态,是将名利荣誉置之身外,由此提炼出最纯粹的人格品性,成就大事。

【话题拓展】忘我与无我、境界、淡泊

鲁国木匠梓庆削木做成悬挂钟鼓的架子两侧的柱子,看见的人都惊讶不已,以为是鬼斧神工。.

鲁侯召见梓庆,问他其中的奥秘。

梓庆对鲁侯说:我准备做这个的时候,不敢损耗自己丝毫的力气,而是用心去斋戒。斋戒的目的是为了“静心”。斋戒到第三天,我就忘记了“庆赏爵禄”。斋戒到第五天,我就忘记了“非誉巧拙”,大家说我做得好也罢,不好也罢,我都已经不在乎,也就是彻底忘记了名声。斋戒到第七天,达到忘我之境,我就忘记了自己是在为朝廷做事。为朝廷做事,若是心有惴惴,有杂念,就做不好。到了这时,我就进山了。静下心来,寻找我要的木材,观察树木的质地,看到形态合适的,仿佛一个成形的作品就在眼前。我把最合适的木材砍回来,顺手一加工,自然就成为现在的样子。

木匠斋戒七天,其实是穿越了三个阶段:忘记利益,不再想着用自己的工作去博取世间的大利;忘记荣誉,不再想着他人的是非毁誉对自己有多么重要;忘记自己,只有达到忘我之境,才可以做得更好。

2.失败的巨大价值

【素材运用】爱迪生曾说:“失败也是我所需要的,它和成功一样对我有价值。只有在我知道一切做不好的方法以后,才知道做好一件工作的正确方法是什么。”是的,我们从失败中获取的,不但是痛苦的教训,更是良好的方法。

【话题拓展】方法、优与劣、价值、换个角度

美国有一个名叫诺曼?沃特的收藏家,他看到众多收藏家为收购名贵物品而不惜重金,灵机一动:为什么不收藏一些劣画呢?于是,他开始收购两种劣画:一种是名家的“失常之作”,另一种是价格低于5美元的无名人士之作。没多久,他便收藏了200多幅劣画。

1974年,沃特在报纸上登出要举办首届劣画大展的广告,声称目的是让年轻人在比较中学会鉴别,从而发现好画与名画的真正价值。沃特的广告广为流传,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人们争先恐后地前往参观,有人甚至专程从外地赶赴展馆。出乎他的意料,画展非常成功。

还有一个与“劣画大展”极相似的展览——“失败产品陈列展”。

美国有一家市场情报服务公司,经理叫罗伯特。他酷爱收藏,共收集了75万件“失败产品”。后来,罗伯特试着创办了一个“失败产品陈列馆”。这个陈列馆把许多企业和个人费尽心思研制,却因种种原因失败的产品展示出来。参观者络绎不绝,罗伯特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

3.关闭你的苦涩

【素材运用】生活也是这样,无论多么痛苦、贫困、潦倒、无奈,也总有那么一丝甜味。关键是,你要关闭自己的悲观味蕾,开放乐观味蕾。

【话题拓展】苦与甜、变化、外表与本质

西非的热带森林里,生长着一种高三四米的常绿灌木。它的叶簇生在枝条顶端,叶片呈倒卵形,上面有明显的叶脉。花小,一年开两次。果实椭圆,成熟时果皮呈朱红色。果实不大,长约一厘米,直径约八毫米,里面仅有一个较大的种子和少量稍带甜味的果肉。

这是一种平常的果实,可是,当人们吃了它以后,口味就变了。无论是吃很酸的柠檬还是苦涩的青橙,品尝到的都是甜味,都是那么鲜美可口,简直让人难以置信。

原来,这种神秘的果实里含有一种叫糖朊的活性物质,它可以关闭舌部主管酸、苦、涩的味蕾,开放主管甜的味蕾,所以能使人的味觉发生巨大变化。

这种奇异的果实让我们明白:即使再酸楚苦涩的东西,也会有甜蜜的成分。

4.学会附耳上来

【素材运用】不宜的批评与表扬,如同太冷的冰水和太热的蒸汽,都会对我们的`精神造成破坏,尤其是对成长中稚嫩的孩子们。

【话题拓展】批评与表扬、处世之道、尊重

从前,一个名叫黄喜的相国,微服出访,路过一片农田,坐下来休息。瞧见农夫驾着两头牛正在耕地,便问农夫:“你这两头牛,哪一头更棒呢?”

农夫看着他,一言不发。等耕到了地头,牛到一旁吃草,农夫才附在黄喜的耳边;低声细语地说:“告诉你吧,边上的那头更好一些。”

黄喜很奇怪,问:“你怎么用这么小的声音说话呢?”

农夫答道:“牛虽然是畜类,但心和人是一样的。我要是大声地说这头牛好那头牛不好,它们就能从我的眼神手势声音里分辨出我的评论,那头虽尽了力,但仍不够优秀的牛,心里会很难过。

由此联想到人,人们常常以为只有批评才注意场合,若是表扬,在任何时机、任何情形下都是适宜的,这也是个误区。

5.只撞三次钟

【素材运用】只撞三次钟;这句话的警醒作用是振聋发聩的,贪念产生于一瞬间,如果付诸行动,就有可能在瞬间把原本拥有的一切输得精光。

【话题拓展】贪婪、选择、知足

一行人到苏州观赏园林,于亭间小憩时,看到亭中悬挂着一口巨钟。

一人手痒难耐,咨询看钟老者撞钟的价格,看钟老者回答:“一次两元钱,你就撞三次吧!”这人把六元钱交到看钟老者手里,然后淹足力气用那根悬挂的圆木撞钟。

他每撞一次,钟声悠扬间,看钟人就跟着喊一声:一撞身体棒……二撞保平安……三融财运旺……心花怒放间,已经撞完三次钟的他,见看钟老者正与其他游人闲聊,便乘其不注意,又多撞了一次。

暗自窃喜中,看钟老者闻声喊道:“撞钟怎么能撞四次呢?这个便宜是不能占的,你刚才那三次等于白撞了!”

他一脸不解地问道:“撞四次难道有什么说法吗?”

看钟老者笑道:“四大皆空嘛!”

6.拳王的口香糖

【素材运用】细节决定成败,交锋的双方往往势均力敌,最后的赢家,必定是在细节处取胜。如果法里纳没有及时吐掉小小的口香糖,最终只能把桂冠拱手让给约克曼,遗憾终生。

【话题拓展】细节、成败、心态

1976年.加拿大蒙特利尔市,第21届奥运会,万众瞩目的拳王争霸赛拉开了帷幕。上场的是美国著名拳击运动员法里纳和挪威拳击手约克曼。

双方气势汹汹,准备就绪。可就在法里纳走上称重器的一刹那,突然红灯闪烁,超重警报声响了起来。教练赶紧走上来,扯下披在他身上的战袍,警报依旧;踢掉脚上的耐克鞋,警报还是没能解除……约克曼看到法里纳手忙脚乱的样子,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巴望着夙敌能早点打道回府。而此时的法里纳,全身只剩下裤衩,像一头发怒的猩猩,让所有人哭笑不得。

预备钟声已响过两次,这时,性情暴躁的法里纳突然大骂一声,啐出口香糖,准备走下称重器。然而,出人意料的事发生了:刺耳的警报声停了!法里纳的心情顿时暴雨转晴,他立刻轻松跃上擂台。约克曼一看对手又获得比赛资格,心底顿时乱了方寸,只得仓促应战。

接下来的比赛中,法里纳所向披靡,以13:0大获全胜,赢得美国拳击史上第一块奥运金牌。

比赛结束后,在《纽约时报》的采访中,法里纳说了这样一句话:“人生如赛场,不要轻视任何不起眼的东西,它往往能四两拨千斤。”从此,法里纳一改心浮气躁的毛病,逐渐变得细致平和起来。

7.超级梦想

【素材运用】雷多诺这个曾被认为有妄想症鲐人,凭借毅力完成了一个不可思议的梦想。人生就是这么奇怪,如果你不能坚持自己的梦想,人们便会说那是妄想;如果你坚持下去,那就会取得巨大的成功。

【话题拓展】坚持梦想、成功有多远、想象的距离

他是一个穷人家的孩子,念小学时,便得到“超级大笨蛋“的绰号。老师常这样向他的父亲告状:“这个孩子不适合接受教育,他有妄想症,整天都心不在焉。”

父亲无奈,只得让他辍学。没人管的日子里,他天天去野外跟动物玩。他发现大象的力气最大,小蚂蚁的力气也不小;它能扛起超过自己体重很多倍的东西。

因为想知道机械的力量有多大,他成为一名机械厂的工人。他着魔似的迷上了机械,可是很快,他又不满足了,他觉得自己梦想中的大力士应该比这些机械的力气更大,应该瞬间就能将一座山头铲平。机械专家们嘲笑他痴人说梦,但他依然固执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19,这个大力士终于出现了,那就是世界上第一台最完整的推土机。29岁的雷多诺,从蜘蛛的爬行与大象的鼻子中获得灵感,成为享誉世界的推土机大王。

二战期间,道格拉斯A26型轰炸机在航空母舰的甲板上怒吼,领航员焦急地询问指挥官:“轰炸任务完成以后,在法国的降落地点真的有一个机场吗?”将军史巴兹肯定地答道:“有,那里有一个机场等着你们。”“但地图上那是一片森林啊!”史巴兹的回答成为一句经典名言:“雷多诺的推土机能够在一夜之间将森林扫成飞机场。”

从此,雷多诺的推土机,成为世界公认的用来建设重大工程的最佳机器。雷多诺终于完成了自己的“超级梦想”。

8.世界属于有心人

【素材运用】这个世界属于谁?美国人给出的答案是:上帝、富人、有杈者;日本人给出的答案却是:有心人。在叶校长的未雨绸缪中,我们明白了什么叫做真正的“有心人”。有心人心怀天下,世界属于有心人。

【话题拓展】有心人、爱、世界属于谁、未雨绸缪

1995年1月17日,日本发生阪神大地震,震级7.2级,5466人遇难,遇难者中有平民,有富豪,有政府官员。

地震之后,不知是纯属偶然还是有意安排,美国的《华盛顿邮报》和日本的《朝日新闻》做了两份同题问卷:这个世界属于谁?

《华盛顿邮报》得到三个答案,依次是:上帝、富人、有权者。也就是说,美国人认为,这个世界首先属于上帝,接下来则属于富人和有权者。

《朝日新闻》只得到一个答案:有心人。

说只有一个答案,是因为这个答案的得票率高达65%以上,其他比如天皇、松下企业等答案,不到l0%。

我一直不解。

5月12日,中国汶川发生了大地震,震级8.O级。在这场灾难中:出现了这么一个人——叶志平。

他是四川安县桑枣中学的校长,由于他对校舍的建筑质量把关较严,由于他坚持每季组织师生进行一次紧急疏散演习,该校2200多名学生在这次地震中无一伤亡,创造了地震灾害史上的一个奇迹。

这个世界是谁的?我终于理解了。这个世界的确是属于“有心人”的!

9.纯度

【素材运用】德育老师讲生产科长偷黄金的故事,本意是让学生明白:别做亏心事,否则终会自食恶果,却未想到,学生的思想是如此.现实、功利。在物质世界愈来愈发达的今天,人们心灵的纯度却每况愈下,倘若未成年人将来都如此行事,世界将会乱作怎样一团?

【话题拓展】纯度、物质与精神、教育方式、美与丑

某中学的德育老师从杂志上找到一个很好的教育例子,拿来讲给学生听——

20世纪60年代,一家造币工厂由于接受了一项特殊任务,成堆的黄金堆放在临时仓库。那时的工人大多觉悟很高,可有一个人却偏偏起了邪心。这人是个生产科长,趁下班无人时手脚麻利地偷了两大块黄金。他做得很巧妙,逃过了公安局的大力侦查,却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他的老父亲吓得抑郁而亡,他把家从楼房搬到简陋的平房,紧闭大门,从此不与人来往。

终于过去了,他想机会来了,便剁下一小块黄金让妻子拿到银行去卖,结果因为金子纯度太高,被逮个正着。

老师讲完这个真实的故事后,让学生谈感想。他启发说,金子没有给这个人带来任何快乐,相反带给他牢狱之灾,值得吗?学生们讨论热烈,除了认为不该偷窃外,还有如下说法:

——他为什么要卖到银行去,不是自投罗网吗7 .

——他太急了,要是再放一些年,可以卖给黄金贩子,还可以做各种投资。

——这人特笨,脑筋不会转弯。他不能造福自己.也可以造福后代嘛!

德育老师像银行人员一样吃惊。银行人员的吃惊来自黄金的纯度太高。高到超出了他们的想象;德育老师的吃惊来自如今学生的纯度太低,低到超出了他的想象。

10.多比幸福感

【素材运用】想不到简单的电视镜头竟化解了美国社会尖锐的贫富矛盾。为什么?不幸的人渴望幸福,幸福的人比不幸的人更有心理优势。大家都向幸福看齐,自然化干戈为玉帛了。

【话题拓展】幸与不幸、对比、化解矛盾、简单的方法

1960年,美国因贫富差距悬殊,产生了许多社会矛盾。

穷人不但仇恨富人,还对政府有抵触情绪,这些不好的因素,就像一枚枚藏在暗处的炸弹,令人不安。

为缓和社会矛盾,美国政府想了许多办法。比如,给富人增税,给穷人增加福利,提高汽车、豪宅等奢侈品的售价,在穷人密集地设廉价超市等,但都收效甚微。

有一天,一个叫罗伯特的电视记者拍摄到这样两组画面:一组的主人公是一家公司的总经理,此人在办公室里超负荷地忙碌着,虽然西装笔挺,但神情憔悴,满面疲惫;另一组的主人公是一位在写字楼工作的清洁工,他身着蓝色帆布衣服,破旧却整洁。只见他一边清扫垃圾,一边哼着美国乡村歌曲,一副怡然自得的样子。

总经理是美国的富人代表,而清洁工则是美国的穷人代表。这两组镜头在电视上播出之后,奇迹出现了:许多穷人不再仇恨富人,居然还有富人开始羡慕穷人的生活。

7.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挖掘写作素材 篇七

一、读写结合, 挖掘教材中的作文资源

(一) 利用教材由形到神进行作文整合训练。

1.注重语汇整合训练。如果能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做好读书笔记, 把一些优美的词语、句子、语段摘录在笔记本上, 这样日积月累、集腋成裘, 说话就能出口成章, 作文就会妙笔生花。比如在教完《在烈日和暴雨下》后, 可筛选出“风、云、闪电、雨、天空、房屋、地上”等表示阴雨天中事物名称的词语等, 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些词语, 结合自己平时的观察积累, 口头描述阴雨天的情况, 最后再把这些描述写入课堂作文训练本中, 在点评时教师结合自己的写作经验介绍体会, 就会给学生带来真实的作文感受。

2.注重情感整合训练。语文教材是写作的一座情感富矿, 课文是作者的内心体验, 加工筛选、提炼再造的生活, 是形成经验了的生活。因此, 如果在学习课文的同时, 让学生在教师创造的情境中将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人、事、景、物与相应道理、情感接通起来, 触动学生的精神需要, 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比如学完于漪老师的《往事依依》后, 布置作业时可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 写出自己的“依依往事”。这一作业的布置既是对课堂练笔的延伸和扩充, 也是对叙事之后抒写感受这一写法的巩固。

(二) 利用教材让学生在阅读感悟中学会写作。

只有善于运用语文教材, 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比如在教学巴金的《繁星》一课时, 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几次看星星的情景和感受的句子, 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感情。在明确作者把星天比作母亲, 比作朋友, 突出了他看繁星时温馨、甜美、亲密、和谐的感受的同时, 让学生也来学会使用类似的句子写写“我们的星空”, 然后再从修辞角度 (比喻、拟人、排比等) , 从立意角度修改自己或者同学的文字。我相信, 这样的训练对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一定会事半功倍的。

二、范例引路, 探索教材中的作文规律

(一) 借鉴课文, 品味文章精妙的构思。

教材有很多构思新、立意深的课文, 用好这些例子, 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悟其“怎样写”的规律, 学生经过“借瓶装酒”到“借神骨以创新篇”的历练, 就能很快掌握作文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比如学习朱自清的《春》, 这篇课文按“盼春、绘春、赞春”的思路来构思全文, 学生也可仿照这种思路来写《春节》。

(二) 模仿写作, 借鉴课文精巧的写作手法。

作为典范的课文, 可供借鉴的写作手法多种多样。通过整体性模仿写作训练, 学生是能够学以致用的。例如:朱自清的《背影》是写父子情的, 主要内容是父子分别, 父亲买橘子, 儿子深受感动, 而作者开头描写了惨淡的家境, 就是一种铺垫和反衬。通过这种铺垫和反衬, 父亲寂寞凄凉的人生境遇和作者对父亲的理解、疼惜都表现得催人泪下。以此为例, 可以指导学生写一篇记人小文, 运用创设情境、铺垫反衬的手法, 使人物形象丰满感人。这样做, 就是要让学生体会各种写作手法的妙处, 并在不断的模仿中揣摩、领悟, 从而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

三、强化指导, 重视教材中课文训练

重视课文训练, 能充分发挥课文作为写作教学“例子”的作用, 把课文里的“米”煮到作文这“锅”里去。如《端午日》描写龙舟竞赛和赶鸭子的场面, 文中作者抓住龙舟竞赛这个重点, 通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突出了龙舟竞赛的热烈与欢腾。教学时可要求学生仿照这种写法写作文, 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写本地过火把节的场面。这样, 学生也能通过这一练笔体会到场面描写手法多样化的真谛。

8.议论文写作素材的积累与运用 篇八

一、材料的积累

平时可以分门别类地收集、整理,构筑自己的知识仓库。名言与事例可以分开积累。具体来说,材料积累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关注自我,展示个性看法

材料匮乏是写作中困扰不少学生的大问题。他们作文中的材料要么简单重复,要么陈旧单一,“撞车”比例高。其实考生可以关注自我,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都可以写,从而展示个性看法。以自己的事例为证,记叙时更能倾注自己的真情,议论时更能够切中肯綮,阅卷老师读起来也才会觉得亲切可信。但要防止材料的低幼化,要学会“戏剧化”地展示生活。

2用好教材,提升文本内涵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们总是想方设法去找素材,其实那些我们身边的教材便是最大的素材宝库。语文教材,就是一座取之不尽的矿藏,只要能合理利用,往往会使作文内容丰富,异彩纷呈。使用课本素材,也要有意避开那些太熟悉的篇目。使用文言课文,要有直接引用,以求能准确表达,展示文采。现代文往往要“借意”,尽量不要用原文。不能在原文素材后直接得出结论,应在其基础上加以扩展、延伸,加入论证过程。要想对于课本素材信手拈来,关键还在于平时的整理与内化。

3强化阅读,呈现理性光辉

要想冲刺高考作文的“发展等级”,文章就要有深刻的思想和独到的见解。除了教材,考生在平时阅读有质量、有典范意义的课外书是十分必要的。像史铁生的《病隙碎笔》、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加缪的《置身于阳光与困难之间》、周国平的《人与永恒》和《歌德谈话录》等都能开启新视界。如能多接触经典美文,与严复、黑格尔、柏格森等哲学大师的作品零距离接触,考生的作文中一定会闪耀理性的光辉。

4与时俱进,反映时代气息

高考作文要求“有创新”,首先是材料新鲜,学生应经常翻阅报刊,让大脑摄取新鲜的营养。国内外最新焦点时事,考生务必上心,要记忆准确的时间、地点、人名、数据,在运用时会更有代表性和说服力。考生可以平时就写写“时评”,拓宽视野,培养独特的视角,使自己的文章明快兼具深刻,尖锐不失理性。像每年的“感动中国”人物,大型公益活动“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寻找最美乡村医生”等材料都可以归入相应的主题加以积累。挖掘小事里的大情感,小细节里的大形象。紧跟时代脉搏、与时俱进的文章,除了表现出考生对语言文字的驾轻就熟,也体现出当代学子的广阔视野和强烈的人文情怀。

二、材料的选择

如果说博观与厚积是积累材料的方式,那么约取与薄发就是选择材料的手段。有了丰富的材料并不等于内容充实,在积累材料的基础上还要学会恰当选择材料。材料是表现观点或主张的主要载体。

1古今详略见广度

在选择材料时要有古有今、有中有外,有详有略,这样才能增强说理的严密性,彰显考生的知识底蕴与运用技巧。

2点面结合见厚度

点式论证是对某一具体的名言或事例进行论证,面式论证是用排比的方式连续铺陈数个名言或事例。点上详细交代主要材料,面上概述次要材料,一般来说是由“点”到“面”。作“点”的论据避免了材料的空泛,具有典型可感性;作“面”的材料扩充了论据的容量,浓缩了文章的篇幅。点面结合,能使文章在材料的占有上显得丰富多彩而详略有致,在思想内容上显得既有深度又有广度。一般说来,对于自己比较熟悉,能够充分展开分析的材料,用点式较好,那样可以展示考生的论证实力和风采。而对于那些不够熟悉、又不想舍弃的材料,用面式论述较好。新颖新鲜的材料用点式,众所周知的材料用面式。

3与众不同见匠心

用雷同的材料写出来的文章往往是人云亦云,千人一面,缺少新意。因此,选材时要尽量避开人们容易想到的材料,尽量选取别人不容易或不能够想到的材料。在考场上当你提笔搜索材料时,马上就想到的内容,一定不能写,因为其他考生也可能想到了。稍加思索所能想到的材料,最好也不要写。应该使用第三次想到的材料。磨刀不误砍柴工,考生花几分钟,尽量避开常人之所选,慧眼独具,以新制胜。材料新颖独特,文章才能引人入胜。

4以小见大见深刻

以小见大,就是精心地选取生活中看似微不足道却能深刻表现主题的方法。生活是最丰富的知识库。考生要做选择材料的有心人,可以关注生活细节,从而迸发出智慧的思想火花,揭示深刻的生活哲理。

三、材料的应用

避熟就生,避热就冷,避旧就新,已经成为考场素材运用的三大原则。选择,是“调兵”;而运用,则是“实战”。如果说积累材料要丰富,选择材料要灵活,那么,运用材料则要对路。

1要深入挖掘

选用材料并不是越多越好,兵不在多而在精。材料的挖掘,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对材料的蕴涵进行延展,使同一材料发挥尽可能多的作用;也可以从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上发现其重大的社会意义,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体现材料价值;亦可陈材新用,把陈旧素材中的某些要素特殊化,便可达到神奇的效果。

2要选好角度

任何一则好的材料总是立体型的,具有多元的属性。任何材料都具有多层次开发、多角度利用的可能性。一材可以多用,首先应加以必要的分析,从同一材料中发现蕴藏的不同意义,同时,应根据不同观点的需要,做一定的取舍,在叙述时要突出和强化与观点相关的地方,其他无关内容可一笔带过。

3要注意主次详略

写文章时,文章中的多个材料不可等量齐观、平均用力,必要分出主次详略。在文章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为主要材料,在文章中起次要作用的为次要材料。一般而言,主要材料详处理,次要材料略处理。对阐发主题思想作用重大的材料,应该做详处理,对新鲜材料也要作详处理,对众所周知的材料应该概括运用。

4要与分析相结合

无论是名言类材料还是事例类材料,在文段中都必须与上下文的分析紧密联系。在具体操作中,可以采用例后评价法、例后推因法、例后假设法,使论证更加充分,论点使人信服。

9.议论文写作中如何运用素材 篇九

一、学会分析,吃透含义,要给素材定性

对一名学生来讲,要写好作文的重要前提是素材的积累,不断地有新的鲜活的素材补给,能够化为自己的学识见解。而有了这些素材之后,重点在如何发挥它们的功能,体现素材在文章中的效用,正确理解写作素材的意义。素材本身无所谓优与劣,如矿山中的各类矿物质,主要看你的利用提炼的目的,所以先要对自己掌握的素材的内涵分析理解透彻。有些素材含有表层意义与深层意义,如预先不加以深入推究,在使用时其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拿历史材料中著名的有关俄罗斯十二月党人的素材来说,我们知道十二月党人进行的是一场为推翻沙俄制度的贵族革命,他们的革命是为了推翻黑暗旧制度,为了广大底层群众的利益;他们革命甚至与自己的阶级利益决裂、对抗,因为他们本身都是俄罗斯上流社会的贵族,其行为完全不同于后来的十月革命中的工人阶级革命,也不同于中国农民起义或无产阶级工农革命。只有认识这一点才能准确运用。但有的学生作文中把这一素材运用到论证人民推动历史发展,人民是历史的主人,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议论内容中,我想这是很不恰当的。而把十二月党人的材料运用到对人的高贵精神讴歌,人敢于冲破重重思想束缚,敢于解放自己一类的主题内容中则比较妥帖,也可以运用到对真正的爱的歌颂中。如我的学生在一篇文章中也选取运用了十二月党人妻子们的事迹素材。她写道:“这些有着高贵血统的流光溢彩的女性,她们有水一般的柔美,水一般的温情,但在这玫瑰花丛中孕育起来的柔弱的身体中却蕴涵着坚韧的生命意志。这已不只是爱情的力量,而是来自女性生命中潜在的善良,对苦难者同情,对黑暗反抗的伟力,这其实就是水的本质。”

一篇议论文像这样的有思想内涵的素材的应用,能够有力地提升文章的思想层次,加深文章的精神内涵。但在这次作文中,她把水和女子的生命结合起来写,只是简单地理解为韧性、勇敢,把它同中国革命中的女性英雄秋瑾、江姐、刘胡兰、赵一曼等放在一起,认为她们是为民族解放事业而英勇奋斗。这从表面来看似也可以,但仔细辨析也不妥帖。十二月党人的妻子们并不是怀有为民族解放而牺牲的思想与信念,她们也不是一般的英勇奋斗者,她们是站在她们的斗争着牺牲着的亲爱的丈夫爱人的背后,送他们走向绞刑架,陪伴他们走向西伯利亚,是他们丈夫爱人精神信仰的支持者,以她们高贵美丽又广阔的胸怀在承担着厄运灾难。

另外,有的学生在作文训练中为了提升文章的思想文化内涵,常常会引用一些民族传统文化类的材料,如儒道释、孔孟老庄、仁德礼教、黄老哲学、篆隶行楷、阴阳太极等,这当然是很好的写作文化素材,但这类素材大都博大精深、内涵丰厚,对其文化内涵要恰当把握,在一篇文章中引入尤要慎重。我常看到学生在作文中把《六祖坛经》当做道家来说,把《禅说》说成是佛教作品,把诸葛亮《诫子书》理解成学习才能的要义等,又把庄子孤独感与反叛精神理解成人生的励志精神。如有学生这样写:

两千多年前的耶稣知道有人要陷害他,没有像屈原那样惶惶然去自沉汨罗江,也没有像陶潜那样去桃花源做隐士,也没有像文天祥那样血洒刑场而殉大宋皇朝,他超越人类的一切,超越人类的所有苦难,因为他心中装有祖国与人民,以身殉自己以普度众生的理想。

这种文字看似旁征博引,很大气地引用了一系列思想文化类素材,但其实是一知半解。把耶稣同屈原等比较,这本身就是牵强可笑的,尤其不太了解西方基督教的基本教义,而随意地把耶稣当做好像是为共产主义而献身的人一样来写,后面还同佛教知识混淆。这样的运用不是知识面广,视野开阔,而是滥用素材。

二、体味多元,注重选取,素材可一料多用

一个好的素材其内涵与外延是非常丰厚的,它所蕴涵的常常不只是一个人、一件事本身,其中往往可以读到由此想开去的思想情感、政治文化、历史哲理等等。我常给我的学生介绍中国民国以来的一些思想文化名人,如王国维、陈寅恪、蔡元培、顾准等。如讲当代思想家

顾准,他曾在1957年被打成右派,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受种种虐待死于牢狱,而他身处困境却一直坚持思想探求,坚守自己的人格信念,被誉为是“拆下肋骨当火把,烧穿黑森林的思想先驱”,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心”。学生比较感兴趣,他们从材料中读出不同的感受,提炼出各自理解的意义,并在不同的话题中从各自的角度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使其文章的思想内涵得以提升,达到了较好的论证效果。

我在2010届高三学生中布置“发现”的命题作文,黄梦同学在《发现的力量》一文中,从发现的角度突出顾准思想的敏锐,在文革狂热中发现潜伏着的灾难与危机,把一个遗世独立、无所畏惧的知识分子形象揭示了出来。他写道:

“发现”是一种眼光,更是一种精神力量。十年“文革”中被称为“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心”的顾准,在一片“红色”的海洋中,在一种狂热的“革命”状态里,以敏锐的眼光“发现”这一切背后潜伏着灾难与危机。他以一个真正知识分子的真诚与良知,凭着一个金融专家的敏锐与才华,顶着巨大的压力,冒着生命的危险,坚持探究西方文化经济发展规律,为中国的强大与发展,为民族的未来而不息地思考呐喊,最后被极左思潮迫害,在忧郁与孤独中死去。他的“发现”是一种人类的理性呼唤,一种血泪的控诉。只是中国这种敢于去“发现”的知识分子太少,声音太微弱。今天的中国也需要发现,在一片莺歌燕舞中去发现我们的不足与缺陷,在一片叫好声中去发现其遗留的种种,这样的民族才是一个清醒的民族,是一个真正成熟的民族。

三、贴着行文,顺着思想,素材运用不死搬硬套

上面这个文章片段没有死板地搬用素材,而是活用了,把素材融化在自己的话语中,同自己作文的思考方向、议论角度与中心和谐地结合,读来没有一般学生把素材与自己文章的论述隔开的毛病。

现在我们老师对学生高考作文素材运用中动不动屈原李白苏轼等一类情况颇有看法,称之为“伪崇高”“伪文化”“伪思想”等,因为这些文章中的素材往往不是来自学生真正的情感体验,而是靠死记硬背硬塞到文章中的。这已经引起高考作文复习中许多师生的关注,我们也强调多用现实生活素材,所以学生也小心翼翼不太敢用。对此,我想,若能够对素材有真正的理解感受还是可以大胆使用,不必忌讳。

下面一篇作文片段是以“差别”为话题的作文训练,学生诸思怡在《拉近人性的距离》一文中用了“二战时期,一群德国战俘在莫斯科大街上游众,引起了许多群众围观”的素材。诸思怡同学用得比较自由灵活,文章是从人性的角度去思考,已经较好地把素材融化在自己的思辨之中,使文章角度独到,较有深意。这种对素材的处理方法比较常见,但素材运用时论述性内容很重要。前面的论述要作好必要的铺垫,为下面素材的引入提供有效的语言环境,使接着的材料引出显得自然。诸思怡同学这样写道:

人性的距离有多远,谁也说不清,但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与现实,人性确实有距离,且其差别之远,发人深思,甚至令人震撼。

二战时期,一群德国战俘在莫斯科大街上游众,引起了许多群众的围观。他们大多是些妇女,有的在战争中失去了丈夫,有的在战争中失去了儿女,有的甚至因此失去了家园从此颠沛流离。然而,这时有女人冲进了围观的人群,将手帕中包着的一块黑色的面包塞给了一位即将因虚弱而倒下的士兵。接着,有更多的妇女也跟着这样做。

我为此而震撼,不为别的,就为这莫斯科人民善良的包容的纯洁的人性。我想他们不是已经忘记德军所做的一切罪恶,只是把眼前的已经放下武器的他们,当成了人,一群饥寒交迫的可怜的人,从而向他们伸出了援助之手。作者叶天图科基说:“这时候,敌人已不是敌人,他们成为了人。”

10.教育写作与素材 篇十

范文目录

1.《从‚一滴水‛到‚常流水‛》 2.《师爱的智慧》

3.《甩开莫名的‚威信‛,努力贴近学生》 4.《走向和谐奋进的前曲——理解学生》 5.《用宽容之心对待学生(保护学生的尊严)》 6.《如何‚因材施教‛》

7.《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 8.《营造温情氛围 呵护学生自尊》 9.《浅议何谓‚严中有爱,爱中要严》 10.《教师的使命》

11.《 让学生‚学会学习‛》 12.《创新能力》 13.《良好师生关系》

14.《浅议何谓“严中有爱,爱中要严》 15.《让学生“学会学习”》 16.《创新能力》 17.《良好师生关系》

18.《教师如何用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19.《教师应和学生一起成长》 20.《德育教育工作之我见》 21.《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 22.《教态--写在脸上的师德》

教育写作文采提升素材

一、排比句

1、若让孩子生长在批评之中,孩子便养成尖刻和逆反;若让孩子生长在敌意之中,孩子便养成攻击和报复;若让孩子生长在恐惧之中,孩子便养成焦虑和过敏。

2、成熟是一种素质,一种源于心灵表于行动的素质;成熟是一种能力,一种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成熟是一种态度,一种对任何事物都保持冷静的态度;成熟是一种心境,一种能看淡一切,万事淡如水的心境。

3、责任感是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写就的《出师表》,责任感是孔繁森离家别母血洒 1

高原树立的公仆丰碑,责任感是贝多芬挑战人生超越自我谱写的《命运交响曲》。

4、幸福,时时刻刻围绕在你身旁。如果你从母亲手中接过饭碗,心存温馨,那就是幸福;如果你在灯下读着朋友的来信,品味友情,那就是幸福;如果你独坐一隅,静静听歌,凝神遐思,那就是幸福。

5、有人说,幸福是星级宾馆里山珍海味间的觥筹交错;有人说,幸福是高档舞台厅里动人旋律中的翩翩起舞;有人说,幸福是端座奥迪、宝马车于人流如潮的大街上招摇过市;也有人说,幸福是待在密室里数着成叠的百元大钞;然而我要说:拥有这些,不一定就是真的拥有了幸福!

6、什么是幸福?幸福是果园里果农望着压满枝头果实的满脸喜色,幸福是教室里莘莘学子憧憬未来的动人笑脸,幸福是实验室里科学家又有新发现时的舒展眉头,幸福是领奖台上运动员仰望国旗冉冉升起时的莹莹泪光。幸福是奋斗的结晶,勤劳的丰碑。

7、感恩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了你的心志; 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智慧; 感激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导你该独立; 感谢打击你的人, 因为他锻炼了你的意志; 感激藐视你的人,因为他觉醒了你的自尊; 感谢辱骂你的人,因为他提升了你的定力; 感谢挖苦你的人,因为他教会了你淡定; 感谢诋毁你的人, 因为他丰富了你的阅历; 感谢苛刻你的人, 因为他燃起了你的斗志; 感激中伤你的人,因为他砥砺了你的人格。

二、比喻句

1、教育理念:“填牛”与“填鸭”

有人说:经典教育是“填鸭式”的教育。

我说,不错,我是在“填”,但填的不是“鸭”,而是“牛”。

“填鸭”是鸭子吃不下,硬塞进去,以图增加分量,卖个好价钱。“填牛”则不然,(别嫌这个比喻粗俗,这里没有丝毫不敬):牛有四个胃,容量很大,恰似儿童那有着极大容量的空空的大脑;牛食量很大,每次吃很多,恰似儿童的大脑,有着超强的吸收能力;牛吃草是狼吞虎咽而不是细嚼慢咽的,也不是边吃边消化,却并没有任何胃痛或者消化不良的毛病。

2、《师爱无声》

老师,如果把您比作蚌,那末学生便是蚌里的砂粒;您用爱去舐它,磨它,浸它,洗它……经年累月,砂粒便成了一颗颗珍珠,光彩熠熠。

教师是火种,点燃了学生的心灵之火;教师是石级,承受着学生一步步踏实地向上攀登。您像一支蜡烛,虽然细弱,但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照亮了别人,耗尽了自己。这无私的奉献,令人永志不忘。

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里讲过:“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三、对偶句

1、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2、上联: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晴雨,加上五脏六肺七嘴八舌九思十霜,教必有方,滴滴汗水诚滋桃李芳天下;

下联:十卷诗赋九章勾股,八索文思七纬地理,连同六艺五经四书三字两雅一心,诲而不倦,点点心血勤育英才泽神州。

四、名言名句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3、其身正不令也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5、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6、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礼记》)

7、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8、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

9、年年失望年年望,处处难寻处处寻

(郭沫若劝勉落榜生)

10、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悬思)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苦索)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顿悟)——王国维人生三境

11、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却是牛奶和血——鲁迅

12、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

13、教师是学生阅读的道德书籍

比较实用的教育名句

1、孔子: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

2、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提出问题和巧妙的引导学生作答。”

3、韩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4、革命教育家陶行知说:“教是为了不教。”

5、虽然你不能左右天气,但是你可以改变心情;

6、虽然你不能延展生命的长度,但是你可以拓宽生命的宽度;

7、课堂因互动而精彩,学生因自主而发展;

8、教育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美国著名哲学家爱默生 9.授之以渔,而不授之以鱼 10.教是为了不教

1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1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论语.述而〉〉

13.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流使人清醒。——美,富兰克林

14.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朱舜水集.劝学》 15.今一切事业,须从科学上解决;而一切学问,须从事实上研究。黄炎培

16.教育贵于薰习,风气赖于浸染。——郭秉文

17、“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礼记》

18、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

19、教学的最高的、最后目的包含在这一概念之中——德行。——赫尔巴特

20、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

21、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蔡元培

22、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王国维

23、严是爱,宽是害

24、泰戈尔:天空没有为我留下什么,但我毕竟飞过

25、俗语:让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底的一粒沙子

26、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好的山

27、雨果:挫折是强者的洗礼之水,弱者的无底深渊

28、海明威:人可以被打倒,但是不能够被打败

29、桃李不言下自成行

30、其身正,不令也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部分教育名家的名言警句

 1.“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礼记》  2.“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陶行知  3.“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陶行知  4.“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陶行知  5.“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  6.“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陶行知

 7.“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马卡连柯  8.“我确实相信:在我们的教育中,往往只是为着实用和实际的目的,过分强调单纯智育的态度,已经直接导致对伦理教育的损害。”——爱因斯坦

 9.“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

不是作为一个专家。”——爱因斯坦  10.“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为社会服务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标。”——爱因斯坦

《从‚一滴水‛到‚常流水‛》

以往常听到这样一句话:‚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就要有一杯水;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它之所以流行,在那个时代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就目前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速度而言,‚一滴水‛和‚一桶水‛的关系已经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需要我们以运动的观点去认真的对待!

首先,这滴‚水‛应该是学生所需要、所渴求的。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说的任何事都是对的,教师就是权威,是整个课堂的主宰者。所谓的‚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就如同一个装满知识的容器,对学生说道:‚过来!把我有的给你倒上!‛于是,今年给这批学生向脑子里倒,明年再给另外一批学生往脑子倒,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常有这样的现象,教师在前面讲的可谓是声情并茂,热火朝天,但一看学生却是无精打采或强颜欢笑,为什么!困为这滴水不是学生所想要的,虽然你给学生倒了好几杯,但却没有学生所想的那一滴。于是,教师越教,学生就越不会学,越不爱学。长此以往学生的主体性没有了,独立品格也没有了,拥有的只是教师所给的那几滴水。我们的课堂应该是学生的‚我要‛,而不是教师的‚给你‛。

其次,教师所拥有的不应仅仅是"一桶水",而应是"常流水"。

正所谓"学高为师,师正为范"。唯有"学高"才能有资格做老师,"学高"指的是本身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量,能正确的指导学生如何主动探究,从而获取知识,即教师自己先得有"水"。当然这"水"不一定非得比学生多,因为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传播媒体的大量涌现,尤其是网络的普及,知识总量呈几何倍数增长,学生在某一方面所具有的知识也许远远的大于教师所有的知识量,尤其是对于一些新生事物,更是如此.在此种情况下,我们所拥有的那"一桶水"必须不断地更新,否则就将变成一桶死水,那么教师的工作仅仅是在机械的重复.

随着时代的发展,可以肯定的说,今后学生所需要的每一滴水,仅靠教师原有的知识和能力是不行的。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师唯有通过不同的途径,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接触新的事物,培养新的能力,向他人虚心好问,不断的往自己的‚那桶水‛注入新的活力,从而力争使自己的那桶水成为"常流水",才能让学生得到学生所想要的,所渴求的那"一滴水"。也许学生想要的并不在我们的‚常流水‛中,但是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这其中学生到寻找知识的方法,共同寻找,唯有这样的,教师才能真正做到传到授业解惑。

诚然,这是一个极为复杂,艰难的过程,但作为一名教师从一滴水做起,让一滴又一

滴鲜活的、知识的水珠,汇成一条潺潺流动的小溪,才能托起祖国明天的风帆!

《师爱的智慧》

谈及教师工作,人们普遍认为‚师爱‛是关键,认为‚爱‛学生是做好教师工作的前提,‚爱‛要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关于‚师爱‛的话题很多,经典论述也很多,人们不厌其烦地谈论着‚爱‛,‚爱‛成了教师工作中的永恒主题。

其实,对于教师而言,爱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教师只有以责任为支点,通过爱的杠杆将文化信息传递给学生,去撬动学生进步的车轮,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这才是目的。而杠杆的撬动是需要智慧的,师爱的智慧在于如何去爱,如何把握爱。

第一,爱生如人。把学生当人看,而不是‚盛装知识的容器‛。学生就是他自己,有自身独特的生命内涵和成长过程,是一个值得敬畏的独特生命个体。

作为‚园丁‛的教师,应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差异,‚因材施教‛,并以爱为杠杆,把人类社会生活、交往的基本规范传递给学生,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和融入社会生活,‚学会做人‛!

第二,爱生如生。学生是未成年人,教育不要‚凌节而施‛,不要‚埋怨学生的无知‛,更不要抱怨‚学生的犯错‛。因为‚未完成性‛和‚不确定性‛是未成年人最大的特质。

作为‚先知先觉‛的教师,应视学生的‚无知‛为自然,正确理解‚犯错也是学生成长的一种方式‛,以爱为杠杆,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尤其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学会学习‛!

第三,爱生如子。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于是乎我们要重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自立和自理能力。

‚生存‛是普天之下所有父母对孩子的第一企望,每一位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他们首先关心的决不是孩子的学习,而是健康。因此,我们决不要以‚学习‛为借口去伤害孩子的‚健康‛,要以爱为杠杆,严慈相济,精心呵护,把生活的技能和常识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学会生存‛。

第四,爱生如友。把学生当朋友,就不要处处时时‚师道尊严‛,不要‚规训‛学生,更不要‚命令‛。

我们需要秉持教育就是‚合作‛的理念,教师承载‚伙伴‛的功能。教师要以爱为杠杆,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相互帮助、相互体谅、相互支持的合作精神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学会共处‛。

第五,爱生如己。把他人当自己,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把学生当自己,我们就会理解学生的‚自利性‛,尊重成长中的个人意愿与主观能动性。

作为‚重要他人‛的教师,要爱岗敬业,以身示范,把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学会做事‛!

大爱无言,却深沉凝重,它要用责任和精神作依托;大爱无声,却馨香远播,它需用汗水与泪水来浇灌;大爱无形,却有迹可循,它要用理论与实践作支撑。智慧的师爱永远是教育广深的根基,有了这样的根基,攀登起来才会身轻步健,才会凌绝顶而览众山。

《甩开莫名的‚威信‛,努力贴近学生》

‚天、地、君、亲、师位‛,教师以其崇高的历史和社会地位永久地载入‚香盒‛。可能众多的光环让教师有些莫名的‚骄傲‛。故而有些教师要求学生必须毫无保留地服从自己,老师怎么说学生就必须怎么做。

教师的‚威信‛固然重要,但那一切必须用对学生严厉的做法来实现吗?一种稳定的‚威信‛应该建立在和学生平等的交际层面上。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树立威信:

首先,保持冷静,平和心态,排除一切外在干扰因素。有时教师在遇到学生犯错误时,显出急躁情绪,表现为缺乏细心、耐心和信心。轻则讥讽谩骂,重则罚站罚跑,甚至施以拳脚。殊不知,这样不仅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伤害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感情,师生之间的距离就此拉开。因而,教师应平和心态,排除杂念,一切以学生为先,以工作为重,保持冷静,继续保持教育者的崇高风范。

其次,宽容大度。宽容大度是一种长者风范、智者修养。当你怒气冲天时,切记‚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或者将心比心多想想自己读书时是否也曾如此。当学生犯错误时,只要教师正确引导,在允许的情况下多给予谅解,学生会把教师不仅当作‚指挥者和管理者‛,也会把我们当作好朋友的,那贴近学生之内心世界就不是纸上谈兵了。

再次,深入调查,多与学生交流,听取学生心声。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对待学生出现的错误,教师切忌主观臆断、处事武断。应深入调查,查明缘由,再对症下药。同时,教师应充分‚挤‛出时间,多与学生交流,听取学生心声,知道学生最近到底在想什么,这样就可以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有一个正确的判断,也可以对学生可能出现的现象有一个诸葛般的预判。

最后,自我检讨。学生犯错误,做教师的对其大发雷霆或怒斥一通并不能使学生诚恳地接受,有时还会把事情弄僵。在发脾气前,不妨检讨一下自己,或许会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遇事若能自我检讨,‚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于拉近师生关系是大有裨益的。

人非草木,孰能无过?何况我们面对的是些天真无邪的学生呢?因此,我们在日常教育和管理中,应把他们看成幼苗,怀着‚孺子可教‛的信念教诲他,用‚慈母‛般的爱心感化他,甩开教师莫名的‚威信‛,树立正确而稳定的威信。

《走向和谐奋进的前曲——理解学生》

教育是一门艺术,因为人是最神秘最复杂的生物。面对一群有思想有感情的学生,如何赢得他们的信任与尊重,如何将德育教育的目标转化为他们的内在素质呢?

我认为,首先一条就是要理解学生,尊重学生。

在传统的‚师道尊严‛理念的影响下,人们常常有这样的观点:学生就应该服从老师,被老师批评是理所当然的事。然而,这种观点早已被时代所摒弃,学生,尤其是处于生长叛逆期的中学生,他们追求个性发展,个体意识明显加强,更追求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平等

交往。因此,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尤其是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一定要有换位思考的意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

理解就是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心理实际和生活实际。班级德育工作的开展,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必须遵守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一分析、处理问题的原则。尊重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待人,中学生的人格尤为重要。

由于受遗传因素、家庭条件、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学生中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平时的学校生活中,教师就应注意观察学生的个体差异,应对每个学生都有全面的细致的了解。而要了解学生光靠观察还远远不够,要利用各种机会和学生沟通,沟通多了,就能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动表现,及时解决他们的思想困惑,纠正其不良行为。而事实证明,要想让学生接受老师的观点,批评说教的效果远及不上和学生谈话的效果明显。老师应首先把自己摆在和学生平等的位臵上,从关爱的心态出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人格力量去感化他们,要让学生真正的从心底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

尊重学生,宽容学生,并不是放任自流,对学生的不良行为有时还要作恰如其分的批评。作为一个班主任、一个老师即使学生犯了错误,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也应尊重学生的人格谆谆教导学生才能取得教育的效应。一味的训斥,只能促成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更不能用挖苦、讽刺伤学生的心。批评学生要慎用批评用语,要讲究语言艺术,要处处顾及学生的自尊,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信任感,愿意与你作心灵的交流,这样才能使学生从思想深处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切实有效地发挥批评的作用。

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就会使师生关系愉快。老师要从爱心出发,爱心出发即是进行教育的前提,班主任要关心爱护班级的每一个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教育,是真心的爱护,是真心希望学生个个都能健康成长,真心希望学生个个都能成材。老师有爱心,能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学生才能更加尊敬,爱戴老师,师生的感情才能更加融洽,充分发挥情感教育作用。

《用宽容之心对待学生(保护学生的尊严)》

《教育学》中指出:‚学生往往透过师生关系这面窗户透视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从中体会人世间的炎凉冷暖,学习与人处世的准则,从教师那里获得炽热情感的学生,可以在他们身上萌发出热爱人、热爱人生的积极态度,打下与人相处的良好行为基础。‛对人宽容,是做人的一种美德,而对孩子宽容,则不仅是美德,还是一种教育艺术。在工作中,我发现:有时孩子犯错误并非是有意的。有时是出于好奇或无知。因为孩子不能像成年人一样控制自己的行为,这时老师需要从心底里宽容孩子的过错。我以前总是要求每一个孩子做得一个样,上课时都必须像一座钟似的坐在座位上,不准乱动,课堂上常常因为学生坐不住而发脾气。一味按照自己的意愿对孩子进行‚修剪‛,这样扼杀了孩子的个性发展。那么怎样以宽容之心对待学生呢?

一、包容学生的错误,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当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按实际情况给予宽容,为孩子的错误行为找出合适的理由,让孩子有台阶可下,必要的时候也可以为孩子的错误保守秘密,从而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二、指出学生的错误,给予正确的引导。宽容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而不是臵之不理,更不是包庇纵容。所以,老师要告诉孩子错在哪里,今后怎样改正,这样孩子才会心悦诚服地改正缺点。

三、允许孩子的行为反复,以爱已之心爱人。反复性是青少年的特点之一,是其心智发展不成熟的反映。因此,宽容不是一次性的行为,不能以为孩子犯了错就不再宽容了。孩子的行为有所反复,这时就更需要老师保持一颗宽容、善待孩子的爱心。其实大多数学生犯了错误,都会后悔,希望得到宽容、谅解,哪怕这个学生是教师和同学眼中的差生。

‚天空收容每一片云彩,不论其美丑,故天空广阔无比;高山收容每一块岩石,不论其大小,故高山雄伟壮观;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不论其清浊,故大海浩翰无比。‛哲人之言无疑是对宽容最生动直观的诠释。做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让我们在工作上心存宽容,关爱每一个学生吧。

《如何‚因材施教‛》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工作的实践使我们深信,每个学生的个性都是不同的,而要培养一代新人的任务,首先要开发每个学生的这种差异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学生个体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差异是因材施教的前提与基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生理、心理、社会性和学习环境的差异。我们每一个教师要认识到这些差异并设法超越差异、缩小差异。面对智力、能力、思维、性格、毅力等都存在差异的学生,我们的教育要‚以人为本‛,就要让每个学生鲜亮的个性得到张扬,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为此我们的教育要允许学生有选择学习方法的权利,允许学生以不同的速度进行学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从学生的素质差别入手,以学生个体为教学对象,进行个别化因人施教。

那么,怎样才能使在实际教学中真正做到这点呢?

1.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并对其个别差异与可变因素作科学分析。

十九世纪的俄国教育思想家乌申斯基曾说过:‚如果教育学要在一切的关系上培养一个人,它就该首先了解人的一切关系。‛可见了解学生之重要,它是‚因材施教‛的基矗要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就应坚持全面和发展的观点,科学地分析其个别差异与可变因素,引导其向好的方向发展。2.有针对性地‚对症下药‛,把‚因材施教‛真正地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

在教学中,既要从绝大多数学生的需要出发,又要考虑到个别需要。无论什么样的学生,肯定有其特殊的一面,要‚对症下药‛,我们要充满热情地对待学生,对后进生更应关怀备至,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实践已经证明:经过教和学的双方努力之后,大多数学生都能很好地成长为有用之材,从不同的方面对我们的国家作出贡献。3.采取有效措施发挥学生的特长,使其得到充分发展。

无论优等生还是后进生,那都是人为划分的,应该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特有的长处,教师要长所有学生的善扬所有学生的优。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世界。‛他又说:‚天赋为每一个正常的

头脑打下了必要的、充足的根基,使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创造者。‛每一个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的,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花有花的香,树有树的美,晴有睛的丽,雨有雨的趣。学生作为被教育的对象,更是如此。当每个教育工作者都从内心欣赏每个学生,关心每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的自然心性,那么,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

人不是一件东西,他是一个臵身于不断发展过程的生命体。在生命的每一刻,他都在成为却永远尚未成为他能够成为的那个人。

在人的成长历程中,学习成绩就象一只绩优股一样一路飚升的毕竟只是少数,还有很多人像华罗庚、巴尔扎克等一样,在很小的时候并没有表现出自己的天赋。中国有句古话: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实际上这是一种静态看人的观念。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我们不可能从一个人小时候的表现就能预测其在事业中的成就。要真是那样的话,教师就不是一个教师,而成为一个预言家了。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不能以静态、更不能以眼前学生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学生处在成长的过程中,可塑性强,潜力大,我坚信对学生来说‚发展才是硬道理‛。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首先意味着应该以一种动态的眼光关注学生。中国有句古话‚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确切的反映了这样一种动态的眼光。发展意味着变化。儿童作为一个发展的个体,其变化是永恒的。儿童潜在的能力是无限的,正如有人所说,学生的潜能是气体,你给其多大空间,他就有多大的体积。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还意味着应该以一种独特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个性。现代儿童身心发展理论告诉我们:在儿童身心发展具有共同特征的前提下,个体与整体相比较,每一个具体儿童的身心发展在表现形式、内容和水平方面,都可能会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其原因是。每一个具体儿童在某个阶段的智力水平、认知水平、生活环境、兴趣爱好等方面各不同。教师不能用机械的、凝固的、静止的眼光看待学生,而应当尊重的个别差异,促进健康发展。因此,了解和关心学生的个别差异,善于捕捉和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灵性,并加以培植,培养其自信心,促使他们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展示与完善。这是发展的应有之义。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是新一轮课改中的一个基本理念,是形成科学的学生观和评价观的基础。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就是要把我们的学生看做是有血有肉、有丰富思想、有丰富情感、有丰富个性的活生生的人,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的情感,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学生的个性的张扬与完善提供宽松的环境。

时光流逝,昨日少年慢慢长大,这是生命自然的轨迹。耳濡目染,蒙昧心灵闪耀理性光华,这是人性发展的证明。老师们,相信自己的学生,相信他们一定会有所成吧!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即使不能成为‚老虎‛,就让他们成为一只优秀的‚兔子‛吧!

《营造温情氛围 呵护学生自尊》

苏霍姆林斯基有个十分精彩的比喻: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

生稚嫩的心灵。良好的心理氛围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保障,是学生进步的一个前提。作为教师,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温情的积极向上的心理氛围是非常有利于我们的教育教学的。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营造温情心理氛围的先决条件。

当自尊心理使人去克服各种困难和自身的弱点,合理的维护自己的尊严时,它在人们的行动中起积极作用。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保护学生的积极自尊心,才会使学生乐于接受教育,并获得成功。

要保护学生自尊心,以下几方面是不应忽略的。

首先,坚持平等对话。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清醒地认识到过去的‚师道尊严‛ 已为时代所摒弃,学生是与老师完全平等的人,尊重是教育民主的第一原则。有了这种健全的心理,才能平等地、耐心地倾听学生的心声,才不会压抑学生的个性,才会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其次,关注弱势群体。维护自尊是每个正常人的基本需要,班级里的那些后进生及有某方面生理缺陷的学生则更渴望在集体中居于适当的地位,得到较好的评价和重视。因为他们的自尊心往往更脆弱,更容易受伤害,所以在教育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关注这些学生的心理需求,更加细心地呵护他们的自尊心。我们要像给朱元璋画像的聪明画家那样,既要保护弱势群体的自尊,又要做得巧妙,使他们感觉不到自己的弱势。

再次,挖掘前进动力。渴望积极的肯定性评价而获得自尊,是一种普遍的心理需要。即使老师们眼中的双差生(学习差、品德差),表面上看似什么都不在乎,其实他们的内心深处同样也有十分强烈的自尊需求。对待这些学生,我们不能因为‚恨铁不成钢‛,就总是恶语相讥或横加指责,那样只能使他们在背离我们的方向上越走越远。我们应积极挖掘他们的闪光点,使他们的长处在集体活动中得以充分的发挥,并以此为契机,激发他们的荣誉感、自尊心和上进心。

最后,宽容学生过失。在日常教学中,学生出现这样那样的小过失是不可避免的,绝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并非故意,而是在不经意间造成的。‚人无完人,孰能无过‛。我们应允许学生犯错误,而且要懂得宽容他们的错误与过失,不要盯住他们的错误不放或对他们的过失穷追不舍,只要让其明白错误行为及错误所在就罢手,要保护他们敏感的自尊。

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我们要细心呵护学生露珠般脆弱的心灵,精心为他们营造一个充满温情的心理氛围,我们给予学生的尊重、理解、关爱,就是对他们‚润物细无声‛的浇灌和培育;老师善解人意的温情就是照亮学生心灵窗户的盏盏明灯。

《浅议何谓‚严中有爱,爱中要严》

当‚素质教育‛这个名词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之际,‚愉快教育‛、‚赏识教育‛、‚挫折教育‛等一系列教育模式相应地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诞生了,‚惩罚‛二字似乎离得越来越远。但面对参差不起、特性各异的孩子们,究竟该用什么方法帮助他们成长,去掉身上的坏毛病,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于是,我想到了‚严中有爱,爱中要严‛。在教学中,究竟怎样才能叫做‚严中有爱,爱中要严‛呢?怎样的严厉才能扭转学生的劣习呢?谈到这就不能不提及‚惩罚‛这个概念。

我认为‚惩罚‛也是一门学问。是教师的必修课。但多数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却没有理解‚惩罚‛的真正含义。

那么,怎样惩罚,才能体现教育的真谛呢?从一次次的教育实践中,我悟到:

首先,不论教师想要采取何种方式惩罚学生,都需要以爱和尊重为前提。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一个好老师,就是在他责备学生、表现对学生的不满、发泄自己的愤怒时,也要时刻记住:不能让儿童‘成为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

其次,正视学生存在的错误。教师必须真正意义地理解学生是一个不断成长的个体,人非圣贤,岂能无过?

对于学习生活中,教师必须允许学生存在错误。其一,教室,是因为学习是从问题开始的,甚至是从错误开始的。其二,教室,是因为学生们还不成熟容易出错,出错是正常的,不出错是不正常的。其三,教室,说到底是对人的价值和精神生活的关怀和尊重,并且是一种超然。出错了,课程才能生成。就是在‚出错‛和‚改错‛的探究过程中,课堂才是最活的,教学才是最美的,学生的生命才是最有价值的。

对于纠正学生不良行为,则应以说服教育为主,恰当惩罚为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学生自觉改正错误。即使在实施惩罚时,也应先讲清道理,告诉学生他的错在哪儿,为什么要对他们进行惩罚,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比单纯的惩罚效果要好

第三,惩罚要选择时机,点到为止。注意帮助学生树立自尊与自信。

惩罚不能当成家常便饭。一定要选择好合适的时机。真正能起到促进学生内化正行的目的,才是惩罚的真谛。惩罚的同时我们更需要做的是树立学生的自尊及自信。如果脱离了这一宗旨,我们的惩罚效果就犹如海市蜃楼,转瞬即逝。

综上所述,教师在自我行为调控得当的基础上,取得学生的信赖与尊重,然后,将‚严‛与‚爱‛有机地融为一体,就一定能形成有效的教育,收获养成教育的硕果。‚严中有爱,爱中要严‛需要我们用心来体味,来实践!

《教师的使命》

关于教师形象的界定很多,有人说教师是辛勤的园丁;也有人说教师是春蚕;还有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有人说教师的蜡烛。

教师究竟是什么?其实,教师就是教师。教师与学生是一对互相依赖的生命,是一对共同成长的伙伴。

教师每一天在神圣与平凡中行走,为未来和现在而工作。教师首先是一个人,他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油盐酱醋,而后他必须作好一个人,争取做一个大写的人,一个能够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一个永远让学生记住并学习的人。那么,究竟怎么样才能切

实做到呢?

传道、授业、解惑。教师是知识的源泉,是活的教科书。教师的主要任务也就是对人类千百年来积累下来的知识财富加以选择和概括,然后毫不保留得传授给求学者。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任务。教书,是指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育人,是相对学生进行思想品格的教育。怎样能够做好育人工作呢?作为教师,应该充分了解、认识教师职业,从而进一步提升至热爱教师这个职业。只有爱岗敬业,才可有育人而言

第二,规范行为,以实际行动服人。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学生所特有的‚向师性‛,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臵。学生总是把教师看作学习、模仿的对象。教师需要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整洁的仪表影响人,以和蔼的态度对待人,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书育人的实效,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

第三,关爱每位学生——倾听就是爱。师爱是师德的核心,师爱也是师魂。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从而建立起‚尊师爱生‛的融洽关系。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爱,尤其是那些家庭有过特殊变故的学生,容易形成特别性格,这就要求教师真诚相待、热情鼓励、耐心帮助,用师爱的温情去融化他们‚心中的坚冰‛,让他们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接受教育。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坏一个学生。

《 让学生‚学会学习‛》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教就是为了达到不教‛。这是无数教育工作者穷其一生想要达到而难于达到的境界。在未来世界,学会如何学习是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的时代课题,它既是打开终身学习之门的钥匙,也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通行证。今天的课堂应致力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为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而努力。

一、学会观察

‚人非生而知之‛,观察又是人们获得感性认识的基本途径,只有观察世界,才能认识世界,观察越细致,认识越深刻;观察越全面,认识越完整。

培养学生观察力,要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走向大自然,调动各种感官,全心去观察;还要引导学生抓住特点,有目的、有层次、有条理地进行观察,使学生能透过表面的观察,分析事物的本质,将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思索。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习,在观察中想象,在观察中质疑,在观察中解惑,从而增强解决问题和获取新知的能力。

二、学会体验

一位教育家说过:‚学习的一个活动,最好的办法就是体验——金钱买不到的财富。‛

创设体验性学习,给学生反思的时间,让学生在多彩的实践活动中自主生成独特的感悟体验。因为体验与创造不仅是学习的途径和方法,而且也是学习的根本和目的。教师要树立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创新的教育理念,把课上到孩子的心坎上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学会思维

二十一世纪对于人才的最基本要求就是创新,而创新必须运用创造性思维。因而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加强直觉思维训练,使思维突破常规,跳跃式地敏捷感知和理解,对众多信息重新组合加工,进行创新思维的有效训练。

万代师表孔子早有言在先:‚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思与学不可分割、相互依存的关系,因而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必须得会思维。可以断言:会学习的人一定是会思维的人,会思维的人必定是会学习的人。

四、学会发现

发现是学习的基础,也是创新的基础。一位哲人曾说:‚学习的快乐是发现。‛波利亚也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执教者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尝试发现,学会发现问题、发现猜想、发现真理、发现自己。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观察、注重体验、训练思维、促进发现是不可分割的目标体系,它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而同一教学活动,又能促使以上几个目标获得不同程度的实现。

给学生一双‚慧眼‛,让他们具有一颗善感的心灵和一份敏锐的思维,对知识的发现永远保持着激情;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习,在体验中感受,在思考中成长,在发现中进步。

《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新世纪人才规格的特点。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是时代赋予全社会的职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创新能力是人们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事物的能力。进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营造创新氛围,重视个性发展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同学间相互尊重、相互激励,使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帮助学生培养乐于提出新问题,养成质疑的习惯,对学生的创新成果给予适当奖励,努力保护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同时,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因材施教,正确引导,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其个性和潜能都得到充分的发挥。

2、培养观察能力

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走向大自然,调动各种感官,全心去观察;还要引导学生抓住特点,有目的、有层次、有条理地进行观察,使学生能透过表面的观察,分析事物的本质,将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思索。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习,在观察中想象,在观察中质疑,在观察中解惑,从而增强解决问题和获取新知的能力。

3、引导发散思维,鼓励大胆想象

探索和创新的起点是臵疑。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去探究问题。当有的学生发现和提出含有某种创新因素的“新奇”问题的时候,应及时抓住机会,因势利导,鼓励学生深入思考,打破常规,力求从其他角度解决问题;启迪学生逆向思维,让学生从反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产生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

径;鼓励学生多采用求同思维,寻求更多的解决问题的空间,多种途径解决同一个问题。

4、增强自主意识

自主意识是发展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要真正做到民主与平等。老师要牢固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要鼓励学生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教师,敢于独立思考,树立追求真理和发展真理的信心和勇气,激励学生打开思维闸门,去合理怀疑,去积极探索,去追求真知。

5、夯实知识基础,培养实践能力

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扎实深厚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基础之上的,这是提高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前提条件。要教育学生不要好高鹜远,急于求成,要刻苦学习,努力掌握“双基”。在此基础上,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小制作、小实验、小发明、小创造活动,多给学生动手机会,推动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总而言之,只有在教学中及时转变旧的教学观念,锐意创新,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创造因素,开展创造性的语言实践活动,并在教学中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良好师生关系》

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离不开人才,人才的培养在于教育,而教育的成效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又取决于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基础。

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育,由于表现欲与情绪控制力的水平发展不平衡,往往会出现迷惘、困惑、冲动……这就是心理学上所称的‚心理断奶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至关重要。那么,我们应以怎样的途径和方法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

第一,要‚塑造‛好教师的形象。教师在学生中的形象如何与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有直接关系的,如果教师总是摆出一副‚师者‛的架子,不愿与学生接触、交流。甚至认为与学生打成一片不成体统。长此以往,产生了隔膜,便会引起学生心理上的抵触与反感。其实,要塑造好教师形象,维护师之尊严、威信,只有从课堂教学、课外相处中自然而然地流露,以教师自身的学识、才华和人格精神去征服学生,才能让学生从心里接受。在学生心目中有一个较好的形象是建立起良好师生关系的首要条件。

第二,教育要务实避空。如果我们教育者对某些现实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予以回避,或者隐瞒某些事实的真相,学生就会怀疑,继而就不相信老师讲的道理。或者教师张口、闭口大道理,致使学生对一些问题感到渺茫,觉得老师说话空洞,不切合实际,从而使教育起不到相应的作用,学生慢慢地疏远了教师,师生关系就会起变化。我们应该针对学生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举行一些专题活动,如组织他们参观访问,调查研究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这样既符合学生的个性,又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同时还能不断改进师生关系,收到我们所期望的效果。

第三,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成绩。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改进教学方法,讲求教学艺术,提高教学质量,又是建立和维持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条件。

学生在学校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通过学习,掌握知识,提高技能。倘若教不得法,学生听不懂,学不会,知识、技能差,成绩低下,教师不满意,家长难接受。学生处于两面受压,精神负担大,就会严重地挫伤他们的自尊心,打击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厌学情绪,对教师教育教学产生抵触,从而恶化了师生关系。为此,我们应扎扎实实地做好教学工作,加强教学基本功训练,改进教法,讲求教学艺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教师应该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形成一种‚向心力‛将学生吸引住,才能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师生关系。

此外,师生间还可以多开展一些文体活动。它可以使师生在‚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缩短距离,从而改进关系。

总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保证教育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每一位教师都应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而努力。

《浅议何谓“严中有爱,爱中要严》

当“素质教育”这个名词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之际,“愉快教育”、“赏识教育”、“挫折教育”等一系列教育模式相应地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诞生了,“惩罚”二字似乎离得越来越远。但面对参差不起、特性各异的孩子们,究竟该用什么方法帮助他们成长,去掉身上的坏毛病,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于是,我想到了“严中有爱,爱中要严”。在教学中,究竟怎样才能叫做“严中有爱,爱中要严”呢?怎样的严厉才能扭转学生的劣习呢?谈到这就不能不提及“惩罚”这个概念。

我认为“惩罚”也是一门学问。是教师的必修课。但多数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却没有理解“惩罚”的真正含义。

那么,怎样惩罚,才能体现教育的真谛呢?从一次次的教育实践中,我悟到:

首先,不论教师想要采取何种方式惩罚学生,都需要以爱和尊重为前提。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一个好老师,就是在他责备学生、表现对学生的不满、发泄自己的愤怒时,也要时刻记住:不能让儿童‘成为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

其次,正视学生存在的错误。教师必须真正意义地理解学生是一个不断成长的个体,人非圣贤,岂能无过?

对于学习生活中,教师必须允许学生存在错误。其一,教室,是因为学习是从问题开始的,甚至是从错误开始的。其二,教室,是因为学生们还不成熟容易出错,出错是正常的,不出错是不正常的。其三,教室,说到底是对人的价值和精神生活的关怀和尊重,并且是一种超然。出错了,课程才能生成。就是在“出错”和“改错”的探究过程中,课堂才是最活的,教学才是最美的,学生的生命才是最有价值的。

对于纠正学生不良行为,则应以说服教育为主,恰当惩罚为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学生自觉改正错误。即使在实施惩罚时,也应先讲清道理,告诉学生他的错在哪儿,为什么要对他们进行惩罚,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比单纯的惩罚效果要好

第三,惩罚要选择时机,点到为止。注意帮助学生树立自尊与自信。

惩罚不能当成家常便饭。一定要选择好合适的时机。真正能起到促进学生内化正行的目的,才是惩罚的真谛。惩罚的同时我们更需要做的是树立学生的自尊及自信。如果脱离了这一宗旨,我们的惩罚效果就犹如海市蜃楼,转瞬即逝。

综上所述,教师在自我行为调控得当的基础上,取得学生的信赖与尊重,然后,将“严”与“爱”有机地融为一体,就一定能形成有效的教育,收获养成教育的硕果。“严中有爱,爱中要严”需要我们用心来体味,来实践!

《让学生“学会学习”》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教就是为了达到不教”。这是无数教育工作者穷其一生想要达到而难于达到的境界。在未来世界,学会如何学习是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的时代课题,它既是打开终身学习之门的钥匙,也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通行证。今天的课堂应致力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为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而努力。

一、学会观察

“人非生而知之”,观察又是人们获得感性认识的基本途径,只有观察世界,才能认识世界,观察越细致,认识越深刻;观察越全面,认识越完整。

培养学生观察力,要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走向大自然,调动各种感官,全心去观察;还要引导学生抓住特点,有目的、有层次、有条理地进行观察,使学生能透过表面的观察,分析事物的本质,将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思索。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习,在观察中想象,在观察中质疑,在观察中解惑,从而增强解决问题和获取新知的能力。

二、学会体验

一位教育家说过:“学习的一个活动,最好的办法就是体验——金钱买不到的财富。”

创设体验性学习,给学生反思的时间,让学生在多彩的实践活动中自主生成独特的感悟体验。因为体验与创造不仅是学习的途径和方法,而且也是学习的根本和目的。教师要树立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创新的教育理念,把课上到孩子的心坎上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学会思维

二十一世纪对于人才的最基本要求就是创新,而创新必须运用创造性思维。因而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加强直觉思维训练,使思维突破常规,跳跃式地敏捷感知和理解,对众多信息重新组合加工,进行创新思维的有效训练。

万代师表孔子早有言在先:“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思与学不可分割、相互依存的关系,因而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必须得会思维。可以断言:会学习的人一定是会思维的人,会思维的人必定是会学习的人。

四、学会发现

发现是学习的基础,也是创新的基础。一位哲人曾说:“学习的快乐是发现。”波利亚也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执教者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尝试发现,学会发现问题、发现猜想、发现真理、发现自己。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观察、注重体验、训练思维、促进发现是不可分割的目标体系,它

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而同一教学活动,又能促使以上几个目标获得不同程度的实现。给学生一双“慧眼”,让他们具有一颗善感的心灵和一份敏锐的思维,对知识的发现永远保持着激情;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习,在体验中感受,在思考中成长,在发现中进步。

《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新世纪人才规格的特点。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是时代赋予全社会的职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创新能力是人们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事物的能力。进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营造创新氛围,重视个性发展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同学间相互尊重、相互激励,使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帮助学生培养乐于提出新问题,养成质疑的习惯,对学生的创新成果给予适当奖励,努力保护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同时,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因材施教,正确引导,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其个性和潜能都得到充分的发挥。

2、培养观察能力

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走向大自然,调动各种感官,全心去观察;还要引导学生抓住特点,有目的、有层次、有条理地进行观察,使学生能透过表面的观察,分析事物的本质,将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思索。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习,在观察中想象,在观察中质疑,在观察中解惑,从而增强解决问题和获取新知的能力。

3、引导发散思维,鼓励大胆想象

探索和创新的起点是置疑。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去探究问题。当有的学生发现和提出含有某种创新因素的“新奇”问题的时候,应及时抓住机会,因势利导,鼓励学生深入思考,打破常规,力求从其他角度解决问题;启迪学生逆向思维,让学生从反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产生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鼓励学生多采用求同思维,寻求更多的解决问题的空间,多种途径解决同一个问题。

4、增强自主意识

自主意识是发展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要真正做到民主与平等。老师要牢固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要鼓励学生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教师,敢于独立思考,树立追求真理和发展真理的信心和勇气,激励学生打开思维闸门,去合理怀疑,去积极探索,去追求真知。

5、夯实知识基础,培养实践能力

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扎实深厚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基础之上的,这是提高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前提条件。要教育学生不要好高鹜远,急于求成,要刻苦学习,努力掌握“双基”。在此基础上,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小制作、小实验、小发明、小创造活动,多给学生动手机会,推动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总而言之,只有在教学中及时转变旧的教学观念,锐意创新,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创造因素,开展创造性的语言实践活动,并在教学中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学生 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良好师生关系》

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离不开人才,人才的培养在于教育,而教育的成效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又取决于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基础。

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育,由于表现欲与情绪控制力的水平发展不平衡,往往会出现迷惘、困惑、冲动„„这就是心理学上所称的“心理断奶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至关重要。那么,我们应以怎样的途径和方法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

第一,要“塑造”好教师的形象。教师在学生中的形象如何与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有直接关系的,如果教师总是摆出一副“师者”的架子,不愿与学生接触、交流。甚至认为与学生打成一片不成体统。长此以往,产生了隔膜,便会引起学生心理上的抵触与反感。其实,要塑造好教师形象,维护师之尊严、威信,只有从课堂教学、课外相处中自然而然地流露,以教师自身的学识、才华和人格精神去征服学生,才能让学生从心里接受。在学生心目中有一个较好的形象是建立起良好师生关系的首要条件。

第二,教育要务实避空。如果我们教育者对某些现实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予以回避,或者隐瞒某些事实的真相,学生就会怀疑,继而就不相信老师讲的道理。或者教师张口、闭口大道理,致使学生对一些问题感到渺茫,觉得老师说话空洞,不切合实际,从而使教育起不到相应的作用,学生慢慢地疏远了教师,师生关系就会起变化。我们应该针对学生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举行一些专题活动,如组织他们参观访问,调查研究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这样既符合学生的个性,又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同时还能不断改进师生关系,收到我们所期望的效果。

第三,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成绩。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改进教学方法,讲求教学艺术,提高教学质量,又是建立和维持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条件。

学生在学校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通过学习,掌握知识,提高技能。倘若教不得法,学生听不懂,学不会,知识、技能差,成绩低下,教师不满意,家长难接受。学生处于两面受压,精神负担大,就会严重地挫伤他们的自尊心,打击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厌学情绪,对教师教育教学产生抵触,从而恶化了师生关系。为此,我们应扎扎实实地做好教学工作,加强教学基本功训练,改进教法,讲求教学艺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教师应该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形成一种“向心力”将学生吸引住,才能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师生关系。

此外,师生间还可以多开展一些文体活动。它可以使师生在“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缩短距离,从而改进关系。

总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保证教育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每一位教师都应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而努力。

《教师如何用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为人师表是我国教师的传统美德。孔子十分重视“以身作则”,他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唐代教育家韩愈则进一步提出教师应“以身立教”,他认为这样的教

师才会“其身立而其教存”。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是教师以身立教的杰出典范。他倡导“教师应以身作则”,“以教人者教己”。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无穷的,作为教师应重视自己的人格魅力的修养,懂得怎样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使学生从情感体验上受到良好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影响学生:

首先,以真挚的爱心去影响学生的情感。“师爱”是教师必备的人格内容,是教师最基本的心理品质,是教育永恒的主题。古今中外,凡是伟大的教育家都是充满爱心的人。孔子有“君子学道则爱人”之语。孟子以 “仁爱”治天下,对学生何尝又不是呢?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他一生中最可贵的东西就是热爱儿童。全国优秀教师魏书生、曹铁云、张玉仁等,在他们的成功经验中无不谈及对学生一片真挚的爱心。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民主和人道的时代,教师只有理性地分析不同的学生的心理,以爱心为前提,充分尊重学生个体,才能赢得学生的欢迎,也只有友爱、善良、公正、尊重、信任地对待学生,教师的教育才能使学生在平和、愉悦的心态下接受,才能使学生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其次,以高尚的品质去陶冶学生的情操。“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即 “教会学生做人”,这就需要教师“身正为范”。教师的高尚品质会对学生的情操起到熏陶的作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大公无私、诚实守信、和蔼谦逊、勤奋敬业、团结协作等品质,让学生在与教师的交往接触中,受到感染和启示。“温、良、恭、俭、让”是孔子所提倡的,今天辩证地看也不失为传统美德。教师的身上若具有这些品质,对学生和谐地与人相处的影响极大。尤其是当今独生子女社会,在一个班集体中,大多数学生个性都特别突出,而这种突出的个性,多是自我意识太强、专横独断的表现,需要教师以成熟的道德品质去平和、去中和、去协调、去感染。这种影响产生的效果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可能代替的”,它会让学生心中形成自己的道德价值观念和道德价值判断。

再次,以优雅的行为去潜化学生的习惯。优雅的言谈举止是一个人气质美的表现,也可以说是内在美的外化,作为教师应在这方面努力严格要求和完善自己,“身教重于言传”。魏巍在《我的老师》中写道,学生们连老师握铅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这表现出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许多学生在日常行为方面做得很差,老师天天强调,但不见效果,究其原因是有些教师自己在这些方面不检点,乱扔粉笔头,随地吐痰,写字潦草,上课两手叉腰、接打手机,言语不文明等不良习惯,对学生造成负面的消极影响。其实教师优雅的行为之美也是其美好心灵的外化。一个着装大方优雅、言谈风趣、表情丰富、举止得体的教师往往给学生“美”感受,使不少学生产生“偶像感”,不自觉地接受教师的影响和教育,改变自己不良的行为习惯。

最后,以渊博的知识去激发学生的进取心。教师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会促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但当教师的“道”不 “精”、不 “深”时,学生势必会产生怀疑,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人格修养,“达到”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渊博的知识不仅是书本知识,还应包含能引导学生轻松愉悦地接受新知识,在学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和学习的方法。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遨游知识的海洋时,他们会感到浩

瀚无比、缤纷绚丽,定会激起他们刻苦奋进、扬帆前行的豪情壮志。

我们崇拜伟人,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在他们所从事的领域,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而更重要是他们伟大的人格魅力使我们心灵受到威慑。我相信一个教师的人格魅力定会在童稚、纯真的心灵中形成一个瑰丽的光环,当在学生身上看到这个光环发光的时候,我们也许就会真正感受到自己作为教师的价值所在。

《教师应和学生一起成长》

教师的职业是特殊的,因为教师工作的对象是学生,是一个个具有鲜活生命和独特个性的生命个体,这就决定了教师是塑造人的事业,应该以人为本。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是“平等中的首席”,也就是说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教师的唯一使命便是在与学生的平等交往中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因此学生成长的过程也就体现出教师成长的过程,从学生的发展足以看出教师的发展。在教学和师生交往活动中,专业化的教师可以快速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够专业的教师对学生的发展可能起到的是延缓和阻碍的作用。所以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要想胜任它,就必须把精力放在学生身上,走教师专业化之路,让自身不断提高和成长。

第一,要深入研究学生。

学生总是千差万别的,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身心上有不同的特点,学生的性别、家庭、性格等也影响着学生,就是同一个学生在不同时期也是不同的。因此,作为教师必须深入研究学生的特点,把握学生的不同特征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才能促进他们发展。多途径了解学生。可以通过观察、谈话等正面了解,也可以从同学、家长等侧面了解。备课要备学生。备课不仅仅是研究教材,设计教案的过程,更要考虑学生,考虑学情。从学生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教法,设计教学方案才是有效的。第二,要关注学生发展。

课堂教学的成效应看学生的发展。一节课有没有实效,重点看学生,看学生的参与程度、思维深度和广度、情感状况和情绪状态,而不在于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动用了什么样的教学设备。学生的三维目标得以提升,这就是有实效的好课。

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即要在课堂中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更重要的是体验过程,掌握方法,升华情感及品味价值。教学过程应是精细化的,从细微之处抓住教育契机,引导和教育学生。

要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学生总有差别,而教育也不是要制造相同的产品。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差别,不必苛求学生们都达到同一高度,同一水平。只要他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我们就应该大力表扬鼓励他的进步,使之获得成就感,从而产生源源不断的动力。每个学生身上都有可赞赏之处,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这些闪光点,让每个学生都充满成功的喜悦。

第三,向学生学习。

专业化发展的教师不是躲在象牙塔里的圣者,而应该是参与实践,在教学上炉火纯青的师者:如饥似渴地读书,不耻下问的学者。不仅仅去学理论,更应注重实践。教学的过程是总结经验、提升理论的过程,而得到的理论应再次指导自己的教学,这样就构成了教学的“反刍”。只有不断地反刍,才能使教师自身不断成长,走上专业化之路。

总之,学生是教学理论之源,要想寻求教学的活水,就必须以学生为出发点,学生会告诉我们教学的真谛。研究学生,关注学生,我们才能不脱离教学实践,向学生学习,我们才能获得不竭的动力。学生的进步便体现着我们教师的进步,学生的成长过程也就是我们教师的成长过程。和学生一起成长,我们在教学上就不会迷失方向,就能体会到更多的快乐。

《德育教育工作之我见》

加强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规范教育,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的根本问题。常言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忽视或不注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可取的。据一份调查资料显示,青少年犯罪是因为有近50%的人在其童年时代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而这一群体又都处在犯罪的危险边缘,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毋庸臵疑。因此,我们必须明确: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是新时代教育工作的需要。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该如何做好德育教育工作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点来做:

一、以生立教,为人师表

我认为,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除了必须以满腔的热情对待事业,对待学生以外,还必须自觉地,高标准地去塑造自身的人格。当然这里我所说的“人格”,指的是一个人作为某种权利和义务的主体,在道德上应当具备的人品和资格。这就是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质,决定教师的人格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指出:“教师的职务是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则告诉我们:“任何章程和任何纲领,任何人为的管理机构,无论他们设想的多么精巧,都不能代替人格在教育事业的作用。”一句话:要照亮别人,首先自己心中要有光明,要想点燃别人,首先自己心中要有火种;要想在学生心中牢固熟练;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我们教师必定要有崇高的师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让我们用诚实正直和坦荡无私,让学生体验到人的美好心灵,用宽宏的心地和磊落的胸怀,促使学生养成高尚的人格。

二、要与学生做朋友

作为教师,我们要用真爱去关心学生。诚然教师也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但不应拿学生作为发泄的对象。学生的确存在“好”与“差”的差异,教师应因材施教,对“好学生”关爱备至,而对“差学生”更应加备的关爱与呵护。因为每个孩子都有优点,只是我们没有发现、重视。如果我们能经常表扬他们的优点,他一定会非常高兴,进而会建立自信;反之,他会因沮丧而越来越自卑。老师要用爱心,用师德的魅力,缩小师生间心灵上的距离,使他们产生“向

师性”。让学生都能“亲其师,信其道”。

三、要正确对待学生的过错

在德育教育工作中,正确对待学生的过错是很有必要的。学生经常犯点小错误是在所难免的,未成年人的心理又是非常脆弱的,一旦没有纠正他们的过错也许就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

对待他们的过错,首先应该寻找原因。学生产生过错行为的原因有很多方面,教师要从多个角度去诊断问题,综合地分析各种因素在学生身上的发展过程。

其次是要对学生给予信心。有过错行为的学生由于常常受到教师的批评、指责,同学们的取笑、歧视,其心理总是比较心虚、敏感的,对教师和周围的同学也存有戒心。要消除这些有过错行为的学生的恐惧心理和敌对情绪,应设法给予他们自信,谅解他们的过错,相信他能改正过来,从根本上改变同他们的关系。如果师生关系不融洽,学生对老师不抱有信任感,那么无论你怎么做,也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这项细水长流的工作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反复性的特点。教师认识到这一点,就能放宽自己,满怀热情,培养和陶冶学生的的道德情感,稳定和强化良好的行为习惯。

最后是自我评价。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找出自己的优缺点,给那些对自己缺乏自觉控制的学生以及性格过于冲动的学生以适当的机会,让他们能静下心来思考自己的行为,使他们分清是非,善恶,意识自己过错的性质、危害,克服方法。教师要创造一种坦率诚实的气氛,让学生认真地直书自己的看法。

其实除了以上所说的几方面以外,还不能排除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家庭。要做好这项工作,还要委婉地请家长改正自身的有关问题,劝导他们在对待孩子的做法、想法上做深刻的自我反省,以便能配合做好孩子的培养教育工作。当然,社会德育也是不能忽视的重大因素之一,只有是采用“三结合德育网络”的共同作用下才能把我们的德育工作落到实处。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做好德育教育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只有对他们倾注一片爱心,才能保证对他们教育转化的成功。相信我们的真诚和正确有序的引导,必然会在不久的将来获得更大的突破。

《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

谈起教师的形象,人们可以说出许多赞美之词,如园丁、蜡烛、人梯等,但我认为,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有爱心,也就是爱学生。

优秀教师在教育方法上是千差万别、各有千秋的,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那就是对学生的爱。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人类的希望,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教师要以满腔的热忱和高度的责任感去热爱他们、关心他们,及时地培养和教育他们,细心地呵护他们,做他们的亲密朋友和指导者。斯霞说:“人民教师对学生的爱,是爱祖国、爱人民、爱教育事业的集

中表现。”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这是古今中外教育学家的共识。陶行知曾提出“爱满天下”,因此他才能做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正是因为教师有了无私的爱,教师在人们心中才变得崇高起来。我自任班主任以来,时时处处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课余时间加入学生行列,和他们一起做游戏、谈心,给他们讲英雄人物的故事。学生遇到不顺心的事,我及时开导、教育他们,他们也乐意对我说心里话。在一次作文课上,我让学生写“你最敬佩的一个人”,结果,全班学生竟都是写我这个班主任老师的,写我如何关心他们,如何教育他们等。由此可见,爱学生的教师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

教师的爱不是一般的爱,它是严与爱结合的理智的爱、科学的爱,它体现的是党和人民对下一代的关怀。师爱尤其体现在对后进生的爱上。好教师对后进生不是“头痛”而是“心疼”,他们不歧视后进生,对后进生给予厚爱。记得刚接现在这个班时,班上有两名学生,曾被许多老师认为是“朽木”,在全校是出了名的调皮蛋。但我并不因此而对这两个学生斥责、挖苦。我通过观察、家访、个别谈心等方式了解他们,发现他们并非“朽木”,而是由于家庭条件太差而影响了学习。为此,我首先给他俩买了一些学习用品,还发动全班学生向他俩伸出援助之手。两个星期后,他俩的思想状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再没有学生反映他俩搞破坏、违反纪律了,更可喜的是,一个月过后,他俩在一次语文测验中竟考了六十多分,以后他俩的成绩是稳步上升。由此可见,教师的爱有巨大的感染力,它是教育的桥梁。有了爱,师生之间才能思想相通,情感交融。一般来说,教师的爱能吸引学生喜欢上他代的课。师爱还有助于激活孩子的思维,在爱的氛围中,人的想象就丰富了,思维就能达到较高的水平。

教师爱学生是教师搞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是教师形象的重要标志。假如一个教师讨厌学生,对学生讽刺、谩骂,那他不但教育不好学生,而且还有损自己的形象。

爱学生吧,用我们的爱心、诚心、细心、耐心去换取家长的放心。学生需要教师的爱心,家长需要教师的爱心,人民需要教师的爱心,教师自身形象也需要爱心,毋庸臵疑,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

《教态--写在脸上的师德》

教态是教师的名片,是写在脸上的师德。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孩子们是通过教师的教态了解教师的。教态是教师面对学生的最直接表现,是学生得到的最直观认识。教态是构成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教态的重要性,就是强调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感染力。没有感染力的教育是不成功的教育。

仪表--即教师如何设计自己的外部形象,也就是教师应如何着装与化妆。服饰与仪容体现的是一种文化,反映的是个人修养。教师的职业特点,要求教师仪表要得体、有品位。要着正装、化淡妆。教师的服装、服饰不能太随意、太前卫;女教师不宜佩带过多的饰物;即不能不修边幅,也不能浓妆艳抹。看似穿衣戴帽的“小节”,但因“学校无小事”“教师无小节”,也就必须“小题大做”了。

情感--教态的核心。在课堂上教师的表现能否感染学生,取决于教师对情感的把握。作为教师,每当你走进课堂,给孩子们的第一印象,应该永远是“精神饱满”,永远“有精气神”。固然教师也有喜怒哀乐,也会有情绪低沉的时候,但只要站在孩子们面前,只要在孩子们中间,就应该“来情绪”,这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是为师者的“基本觉悟”。

讲情感,就是讲真情实感。不是做作,不是表演,而是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的需要,是教师真实情感的流露,更是孩子们的需要。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是需要教师去引导、去调动的。教师要能够把握学生情绪,能够适时“煽情”。平淡无味的教学方式,孩子们是不会感兴趣的。一旦他们感到乏味,就会失去学习兴趣,兴趣没有了,还怎么能学的进去。教师要调动学生的情绪,必须首先调动自己的情绪。没有激情的老师,算不上是一个好老师。

语言--师生间交流的桥梁。教师的情感基本是通过语言表达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师的基本功。作为基本功,它首先要求语言流畅、无语病。作为教师,语言不仅要流畅、无语病,更要有吸引力。功底深的教师,课堂上常常会“妙语惊人”,令学生“兴奋不已”,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上一篇:中小医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几点做法下一篇:小学随笔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