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中幼儿主体性的发挥论文(精选15篇)
1.游戏中幼儿主体性的发挥论文 篇一
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发挥幼儿的主体性
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奠基阶段,它往往能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学前教育前辈陈鹤琴曾经说过“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为了一切孩子”,这不仅强调了幼儿教育的重要性,也包含了幼儿主体性的思想。在幼儿教育中,能否正确认识幼儿的主体性,树立幼儿主体性观念,并在具体教学工作中充分贯彻实施,关系到幼儿的发展权利能否得到实现,关系到幼儿的特点、地位能否得到体现,关系到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否得到发挥等一系列有关问题。
一、正确认识幼儿主体性
什么叫幼儿的主体性?幼儿的主体性是指幼儿在其对象性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它包括幼儿在教育活动中的特点、权益、需要、发展等各方面的体现。
从客观上来说,幼儿是教育的主体。在幼儿教育活动中,幼儿不仅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主体,这是一种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我们的教育如果无视幼儿的主体地位,不考虑幼儿的内在需要及其内部结构特点和发展水平,是不成功的。在教育活动中,每个幼儿都以他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和接受教师对他们的影响并作出反应。例如:教师在组织教育活动时,有的幼儿在认真参与,有的是不认真参与,尽管反应和表现方式各异,但这并不能就说他们不是教育的主体。相反,这是他们能动性的表现。幼儿能否成为教师所期望的“好孩子”那都是幼儿主体性的一种表现形式。
幼儿的主体性是幼儿教育的必然要求,也只能在幼儿教育的实践活动中实现。现代教育思潮不断兴起,主体教育的观念也已逐步形成共识,幼儿主体性教育已是幼儿教育的必然要求。同时,幼儿主体性也必须而且只能在教育实践中体现出来,它必须从教育计划、教育教学准备到具体实践的全部过程中体现出来,具体来说就是在对幼儿认识、理解的基础上,研究幼儿的需要、兴趣、能力和个性特点等,并以此作为依据来制定教学计划,在研究幼儿如何学习、获取信息的基础上,再研究教师如何教,使教学活动获得更大成效,在教学活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出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幼儿主体性的培养既是教育的手段,也是教育的目标。对于幼儿主体性的培养和发挥,许多幼儿教师师总是想如何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幼儿学习的效率,让幼儿在主动参与中学会„„等等,她们只是把幼儿主体性的培养和发挥简单当作达到教育目的的一种手段。这是片面的认识,主体性是人全面发展的核心,促进幼儿主体性发展是教育的出发点、基础、依据和目的。重视对幼儿主体性的培养和发挥,不仅是教育幼儿的手段,更是教育幼儿的一个目标。只有真正把对幼儿主体性的培养和发挥当做我们所追求的目标,才能真正地、正确地认识幼儿的主体性并在实际教育中切实体现、贯彻幼儿主体性。
二、在教育活动中发挥幼儿主体性
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是教师依据教育目标、教育大纲,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幼儿主动学习的活动,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应是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活动的],是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组织活动应根据不同的教育内容,充分利用周围环境的有利条件,积极发挥幼儿感官作用,灵活地运用集体或个别活动的形式,为幼儿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注重活动的过程,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得到发展。”现代教育观、课程观使我们认识到,如何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实施主体性教育,发挥幼儿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性,已成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关键。我们认为,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发挥幼儿的主体性。
(一)确立幼儿的主体地位,师生共建课程
发挥幼儿的主体性,首先教师要在头脑中确立幼儿的主体地位,幼儿是一个发展的能动的主体。任何外在教育环境都必须通过幼儿主体的努力,才能实施教育环境功能的转化,最终落实到促进幼儿发展上,因此教师必须实力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把幼儿放到主动发展的位置上,变思考教师如何教为思考幼儿如何学。从研究幼儿入手,引导幼儿发展。过去幼儿园几乎都使用统一的指定教材,而且在具体的教学中又是先选好指定的内容再确定教学目标,教师为完成“教材”而组织教学活动,幼儿的发展水平如何,所教内容是否适合幼儿的发展需要,并不考虑,忽视了幼儿的主体地位。《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关注幼儿的经验,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上海二期课改提出的新的课程理念是:“学前教育课程要确立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突出幼儿发展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致力于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教师在选择教材内容时,可适当地让幼儿参与,组织幼儿讨论,了解幼儿的喜好,有的放矢地选择教材的内容,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让幼儿更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更好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例如:在认识春天这个季节特征之后,教师有意地组织幼儿谈谈心得,并希望老师再教哪些内容?这时,幼儿七嘴八舌地说这道那,各抒已见,大多幼儿表现出对春蚕特别感兴趣,热切地要求教师多讲讲春蚕,于是老师就特意地根据幼儿的意愿组织了一个关于《春蚕》的主题活动,让幼儿从春蚕的成长过程、生活习性、对人类的贡献等方面去了解、认识。
我认为,要想真正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必须改变已经习惯的课程设计的模式(包括观念和做法),变刚性计划为弹性计划,变教师设计课程为师生共同建构课程。
在我们幼儿园已开始实施改变教师预先设计好的课程方法,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幼儿本身的需要、兴趣、经验和能力是极为多样化的。教师和他们在一起,“就是在同三分之一的确定性和三分之二的不确定性与新异性打交道”。过去领先确定好学习的终点和程序,只能是对幼儿潜力的束缚和阻碍,或有教而无学的状况。既然课程最终关注的是学而不是教,既然课程与教学都是为幼儿的学服务的,那么,关注幼儿的实际需要远比关注课程本身的系统性和有序性重要得多。
因此,我们改变了教师预先确定课程的做法,把课程设计视为师生共同建构的过程。在实践中得出以下三点体验:
(1)不预先确定课程并不意味着在活动开展之前教师毫无计划,只是这种计划不是对活动的具体目标与程序的规划,而是包括多种可能性的“假设”。这样的“计划”为儿童的参与,为不期而至的教育契机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2)活动的进行不仅依靠开始的计划,而且依靠孩子们的反应和教师灵活的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并不追随计划,而是追随儿童:依据自己幼儿细致的观察,从他们的反应中敏感地捕捉蕴涵其中的巨大的学习价值,给予及时而适当的引导。
(3)“追随儿童”,老师不能照搬他人的课程照搬,要根据自班孩子的特点,分析孩子的已有经验来创设教学计划。以儿童为本的课程并非放弃或忽略教育目标。目标当然重要,教师心中始终应有目标,但更应理解为什么要有这些目标,以及怎样实现它们。教学过程才能变得自然、流畅、有效,充满智慧和创造,把幼儿的未知视为他们继续学习的动力,可把它们作为一个课题。教师要平等地与孩子一起去研究,去求索课题。
《寻找春天》的活动就是在我班幼儿敏感地发现小燕子飞来了的基础上设计而成的。进行这一活动时,我带领孩子到室外,观察周围环境中的各种植物,让幼儿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它们的变化,发现小草冒出了嫩芽,发现迎春花开了、发现树枝上也长出了嫩嫩的新绿叶„„他们不仅发现了植物的变化,也发现了人身上的变化——人们的衣服穿少了,春天所带来的变化让他们惊奇不已,在自由的观察发现中他们了解了春天、感受了春天、对春天的季节特征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只有师生共同建构的活动,才能使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对幼儿的发展有真正德推动价值。
(二)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应注重操作性和游戏性
幼儿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主体性是否得到发挥,不仅要看幼儿是否获得了一定知识,更重要的是看幼儿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了活动,是不是动脑筋思考了,是否在原有水平上得到了发展,为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活动组织的形式上多设计一些操作性的活动,为幼儿准备充足、丰富的操作性材料;在活动的组织方式上具有游戏性和兴趣性。
1、为幼儿提供充足的、丰富的具有教育价值的活动材料。
注重幼儿的操作活动,是引导幼儿主动学习的有效途径。皮亚杰认为:幼儿的求知欲望和探究需求一旦得到满足,幼儿的活动就体现出主动性。而操作——架设主体和客体之联系的桥梁——对幼儿学习经验地获得具有极大的意义。陶行知先生也说:“动手即动脑,动脑即动手”,幼儿通过亲手操作,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促进思维由具体向抽象转变。例如在数学活动“认识三角形”的教学中,通过教师的演示,归纳学习了三角形的特征后,可给幼儿不同大小、不同颜色的三角形实物、图片,供孩子们摆弄、操作,比较、巩固对“三角形有首尾相连的三条边、有三个角”特征的理解;在美术活动中,教师为幼儿准备各种不同颜色、大小、质地的纸,以及炭笔、油画棒、水彩笔、水分笔等,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选择,这不仅能满足幼儿的兴趣和表现需要,而且有利于幼儿在探索中独立地获得学习经验;在科学教育活动“沉浮实验”中,教师为幼儿准备了木制品、纸制品、塑料制品、橡胶制品、竹制品、玻璃制品、泡沫制品、石子等材料,供幼儿在水中自由投放,发现它们在水中产生的现象。投放的材料不仅数量充足,而且种类多,幼儿动手操作的机会就多,选择性强,涉及面广,活动的兴致就高。在活动中,幼儿就像进入了一个超市,他们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去充分接触材料,操作材料,从而得出结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也强调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和探索事物的根源,让幼儿在操作中主动学习、积极思考。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幼儿探索的广度和深度往往受探究材料的制约,材料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为孩子的探究活动准备材料时需要精心考虑;材料要体现哪些教育意图,要能引起幼儿什么样的探索,能否为幼儿的合作提供机会,也就是说,考虑的不仅是安全卫生,还应更多关注材料本身能为幼儿提供多少研究的可能与机会。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我们认为:在活动中为幼儿提供材料时有两个问题需要特别注意:
(1)尽量少提供过于现成的材料,因为它可能会降低学习的价值。
(2)尽量多提供有助于“检验”幼儿的各种想法的材料。当研究某些事物或现象的原因或关系时,儿童的假设最好能够马上被可见的实验结果所验证,不管是被证实还是被证伪。这需要老师根据孩子可能会提出的假设来准备各种可能需要的材料。
2、活动形式的游戏性和趣味性。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每个阶段的儿童都有他自己观察世界和解释世界的特定方式,对任何发展阶段的儿童进行某一主体的教学,必须反应儿童看事物的方法”。幼儿的高级神经系统兴奋过程强与抑制过程,容易疲劳,认知过程带有具体形象性、不随意性和情绪性等特点。他们喜欢参加游戏,乐于在游戏中接受学习的内容。为了激发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的学习积极性,顺应幼儿心里发展的需要,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教学形式上要增强教育活动的游戏性,激发幼儿对教育活动的兴趣,引导幼儿积极、主动的学习,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学的愉快,学的轻松。例如在数学教育活动中,教师教幼儿“按数取物”时,可以开展“自由超市”的游戏,教师扮演超市管理人,发给幼儿数字卡片,要求幼儿按照卡片上的数目到超市里选取自己喜欢的东西。这样幼儿就在愉快的游戏中巩固了对数字的认识,发展了按数取物的技能;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让幼儿机械的练习“钻、爬、投、掷”这些单个的动作,幼儿一般不感兴趣,但是如果把这些动作编进既有情节又有角色的集体游戏中,幼儿就会在游戏中乐于不疲的练习了;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手工制作虽然大部分幼儿都喜欢,但是由于每个幼儿的制作技能水平都不一样,在制作过程中,有的幼儿只示范一遍就已经学会了,而有的幼儿教师个别指导很长时间还是掌握不了,这个时候,我们为合不来组织一个“小小家工厂”的游戏呢?把制作过程分成几道工序,技术水平高的幼儿制作较难工序,技术水平差的幼儿制作相对容易的部分,这样既提高了幼儿制作活动的兴趣,又培养了幼儿交往合作的能力。据以上的例子,并不是说让教师把每次教学活动的内容都设计成游戏的固定模式,游戏只是幼儿喜欢的活动形式之一,像“科学实验活动、故事表演、模拟舞台演出”这些形式幼儿也都很喜欢,只要是教师深入了解幼儿学习的特点和方式,了解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以次为依据设计教学活动形式,多运用一些启发式教学方式,如:提问法、比较法、发现法、实践法、观察法等,让幼儿有机会去多看、多听、多问、多项、多说、多做,幼儿就会在积极主动地活动中得到发展。
三、活动中,教师真正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1、积极地旁观。
孩子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孩子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他们。
在一次健康活动《说味道》中,当我请孩子们品尝食物并互相谈谈食物味道时,孩子们立刻沸腾起来。曼玲吃了一把爆米花:“恩!好吃,好甜呀!”。西西挑了一根牛肉丝:“这个好吃,是辣的”。尔后又用牙签挑了一块苦瓜片放在鼻子旁闻了闻:“这是什么,我从来没有吃过”。放进嘴里,马上裹着涎水一起吐出来,五官也皱成一团,她大声说:“这是什么!”孩子们被她的表情逗得笑成一团。子鸿则眼巴巴地看着别人吃,拿着牙签迟迟疑疑半天不动手,我挑了一片山楂放在他嘴里:“尝一尝!”并微笑着鼓励他:“可好吃了!”我也吃了一块。“抿一抿,慢慢尝,还有好多东西你没有吃过呢!”„„
2、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
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孩子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
我班的妮妮小朋友从家中带来一只小乌龟,孩子们都非常感兴趣,他们决定第二天从家中带些食物来喂养小乌龟。第二天有的带来了面包,有的带来了玉米,有的带来了香蕉„„,大家都要喂给乌龟吃。看着孩子们带来的食物,我没有直接告诉孩子正确的答案,而是鼓励孩子,让孩子们拿着食物去试一试。“老师,它怎么不吃呀,没有牙齿吗?”“肯定是它不喜欢这些食物。”看着孩子们争论不休的样子,我为孩子们有着可贵的探究精神笑了。
主体教师不再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给学生一个现成的答案,而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周围的世界,自己去寻找各种答案。因此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在活动中,他们是孩子的支持者和引导者。
我园大班在进行关于“风”的主题活动中,当孩子做成风车后,杜老师又进一步提出了新问题--“怎样让风车转起来?”孩子们提出了使用吹风机、气球、气筒等工具,其中一个孩子提出用吸尘器,这时杜教师并没有马上否定孩子的意见,而是找来这些物品,让孩子们分组试一试。结果吸尘器没有让风车转起来,而是把风车吸进去了。尽管有的孩子急哭了,但他们却从中懂得了一些道理、获得了经验,而且是自己得到的答案。
我们看到,在整个活动中教师没有给孩子现成的知识,总是在不断地提出问题,引发孩子探索,不断地肯定和鼓励,给孩子以支持。这使我们进一步理解了教育改革的真谛--教师是引导者和支持者,他们在引导孩子亲身经历发现的过程,引导孩子学会探索、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遵守规则。
3、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创建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老师和学生应是平等的合作者,要彼此尊重、互相信赖、互相合作。要想真正成为学生的合作者,老师不仅要身体走下来,走近孩子,更为关键的是我们老师的心要走下来,贴近孩子,与孩子一起交流,一起活动,共建和谐的教学活动氛围。
在一次科学活动《认识糖果》中,当谈到糖果的特性时,有的孩子说:“糖果是甜的”;有的孩子说:“放在嘴里就化了”;王旭说:“上次妈妈给我买的旺仔QQ糖就化不了。老师对不对?”这下可把我给问住了,我只好笑一笑:“老师没有吃过旺仔QQ糖,不知道,对不起!”王旭说:“老师,明天我买给你吃”。一时间,许多孩子都纷纷表示明天要带旺仔QQ糖给我吃。于是一场收集糖果的活动展开了。
第二天,孩子们都来得比较早,而且还带着昨天收集的各式糖果„„。
孩子们让我上了生动的一课——糖果并不都是甜的,也并不是放在嘴里就化了。这一次活动,使我真切感受到教师必须要用一颗平等的心去看待孩子,让孩子在宽松、愉快的活动氛围中充分地、主动地与老师合作交往。而我们老师呢,也要放得下架子,不懂的地方就和孩子一起学习,这样的教学活动才是有效和有益的。主体性教育中教师要与幼儿建立一种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使自己成为幼儿的知心朋友,多于幼儿交谈,了解幼儿的愿望和要求;多听幼儿的见解;遇到问题,与幼儿共同解决。使幼儿置身于一个温暖、宽松、愉快的环境中,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总之,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在教学活动中,以幼儿为主体,积极引导幼儿主动活动,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学习知识、提高技能、丰富经验,从而取得教育教学的最佳效果。
中国婴幼儿教育网版权所有,采集或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来源:
2.游戏中幼儿主体性的发挥论文 篇二
1、游戏是幼儿园基本教育内容。《幼儿园工作规程》 中对游戏进行了明确的定义: 游戏是幼儿快乐且又自由地进行的可以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一种活动方式。课堂游戏不仅可以使孩子们获得知识,还能锻炼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等。
2、幼儿园教育中游戏活动的特点。幼儿园中的游戏活动同一般的游戏还有一定的区别,有着自身的特性: 生活性———幼儿们在进行游戏的过程中已经不只是简单地重复某种动作,他们更多地模仿家长们的日常生活性动作; 创造性———孩子们开始将自己的想法穿插到游戏中去,但是也受到周边材料的影响,例如在一次幼儿园课堂区域活动中,孩子们都争着玩 “治病” 的游戏,这是因为幼儿园新投放了一批医疗器械造型的小玩具; 短暂性——— 幼儿阶段孩子们的兴趣还没有十分固定,看到新鲜事物就容易见异思迁,笔者主持过一次幼儿课堂游戏活动,当时准备了很多玩具: 皮球、玩偶、积木等等,笔者注意到孩子们往往很难长时间地集中精力去玩好一样玩具,他们总是像欢快的小鸟飞来飞去, 摸摸这个看看那个。
二、幼儿教育中游戏活动的主要价值
游戏是幼儿园课堂教育的重头戏,这是由游戏的重要价值所决定的。
1、幼儿身心健康发展需要游戏活动作为支撑。孩子们在课堂中游戏的时间甚至多过了学习的时间,可以说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课堂活动。课堂中的游戏虽然具有局限性,场地不如野外开阔,但课堂室内游戏可以锻炼孩子们的创造、模仿能力; 课堂室外游戏孩子们一样可以跑、可以跳。通过课堂游戏活动,孩子们学会了小朋友间如何合作、遇到困难如何解决,这对于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是十分有益的。
2、游戏活动是幼儿身体健康成长的保证。幼儿正处于长身体的关键阶段,要想健康成长、增强体质一定离不开跑跳、推拉、攀爬、投掷等动作,而课堂游戏则恰恰是这些动作完成的载体。幼儿们借助这些简单的基本动作,进而发展基本的技能。比如笔者所在的幼儿园中经常组织孩子们进行一种名为 “小小消防员”的课堂游戏活动。孩子们可以跟教师学习、模仿消防员的基本动作: 快步集合、爬梯子、假装背负着伤者负重离开等等。这在幼儿感受游戏活动乐趣的同时,也使身体得到了锻炼,达到了发展体能的目的。
3、游戏活动对于丰富幼儿知识、促进幼儿智力发育具有重要作用。课堂游戏可以说是孩子们在幼儿阶段取得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孩子们在课堂游戏中要不断地进行思考、想象和创作。例如, 在堆积木、做手工或者绘画的课堂游戏活动中,孩子们自然而然地就要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以使自己的作品达到最美的效果。更有一些孩子不只满足于玩具的一种玩法,他们会积极地去开发探索,尝试着设计出不同的玩法。同时几个孩子一起玩耍,遇到困难一起解决,也锻炼了孩子们的交往能力、合作能力。
4、游戏活动有利于幼儿良好品质的形成。各种行为规范大多是在幼儿时期开始接触,光靠老师说教孩子们很难对这种条条框框有真正深刻的理解和印象。而将各种基本道德准则融入到课堂游戏中来,孩子们就更容易接受一些。笔者曾遇到过一位这样的小朋友,从小就和别的小伙伴玩不到一块去,自己的东西从来不愿意与别人分享。笔者就和她的家长商量将她的娃娃拿到班级里来,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了她,同学们也都鼓起掌来。就是简单地几句话几个动作,使这位小朋友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她很愿意把她的玩具拿到课堂上和别的小朋友一起分享。
三、幼儿教育中充分发挥游戏活动优势作用的对策思考
1、对孩子要充分信任,幼儿才是课堂游戏的主体。在课堂游戏活动中,教师充当的只是指挥、督导的角色,幼儿才是课堂游戏活动的主体。在课堂游戏活动中,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孩子的兴趣、 需求,鼓励他们多多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独立完成各项游戏任务。
2、幼师在发挥指导作用的同时要给幼儿探索的权利。在课堂游戏活动中,幼师要仔细观察每个孩子的特长、兴趣,同时也要在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给予幼儿一定的主动探索的权利。孩子们对这个新鲜的世界充满的好奇,游戏环节也是孩子们形成善于观察、 善于探索的优良品质的载体,这也有利于孩子们胆大心细品格的培养。
3、重视幼儿课堂游戏活动的改进和创新。幼师在设计幼儿园课堂游戏活动教案的过程中,要跳出传统思维的束缚,设计游戏环节时要有创新、有突破,这不仅是幼儿园教育改革目标的要求,也是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优良品格形成的要求。新颖的游戏将会引起孩子们更大的兴趣,可以提高积极性,使他们更愿意投入到游戏中来。孩子们的参与才是达到预期课堂游戏活动目标的保证。
4、在课堂游戏活动中加强对幼儿的合作教育。目前我国家庭大都是一孩化,孩子们在家中缺少游戏伙伴,这种现象在幼儿园中应该得到弥补。幼师应多增加合作类的课堂游戏开发,增加孩子们参加群体活动的机会,使孩子们在课堂游戏中锻炼协同合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帼眉.学前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4-53
[2]刘焱.幼儿园游戏教学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22-39
3.游戏中幼儿主体性的发挥论文 篇三
在平时的表演游戏过程中,经常会发生如下一些现象:幼儿的动作、语气、表情,就像从同一模子里出来的一样,缺乏游戏的乐趣。幼儿失去表演的积极性,表现出消极被动、无聊的状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主要在于教师组织指导表演游戏时存在以下不良倾向:
一是表演方式不当。教师以集体活动的形式组织幼儿表演游戏时,一种会将孩子分成若干组,进行独立表演;一种会请个别孩子表演,其余孩子观看。这两种组织方法分别存在如下的弊端:(1)全班幼儿虽然被分成了不同的小组,但在有限的活动室内,幼儿缺乏独立的讨论空间。若干组幼儿同时进行故事表演必然相互干扰,彼此影响。同时,教师也顾不过来,没有精力进行指导。(2)教师对表演控制太严,幼儿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只能跟着教师的指挥统一进行表演。由于游戏时间的限制,往往多数幼儿因缺乏参与的机会而失去耐心。
二是重表演轻游戏。教师在幼儿熟悉故事、初步学习对话之后,就急于请个别能力较强的幼儿扮演角色进行示范性表演。教师在指导中逐步将表演模式化、统一化,虽然快捷,但抑制了幼儿主体性的发挥。
三是语言禁锢。在表演游戏的指导中,教师将重点放在帮助幼儿记忆故事、模仿人物对话上,让幼儿反复听故事、复述故事。有些作品内容需要加工,角色对话相应需要提炼,但教师往往照搬照抄,不利于幼儿的吸收。
要纠正这些弊端,就要从转变教育教育观念、改变指导方式做起。为此,我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学习形式要多样化
以往,表演游戏往往是作为故事教学的末端环节。教师先复述故事、提问故事情节,接着幼儿看图复述故事、分角色复述故事等,环节枯燥、拖沓。以《三只小猪》为例,我播放了《三只小猪》的动画片,改教师讲为学生看。在多种感官的调动下,看故事更给人一种愉悦的情绪体验。幼儿看到了三只小猪和大灰狼的形象及动作,看到了稻草的柔软,看到了砖头的坚硬;不仅听到了故事角色的对话,还跟着音乐的情绪体验着轻快与紧张。一遍看完,孩子们意犹未尽。
二、让幼儿做故事的主人
1.让幼儿参与改编故事。有些故事的描述性语言不适合直接表演,有些故事的环节在表演中可以省略,这是一个加工的过程。因此,我和孩子们在看完动画片后及时进行讨论,集体完成改编设计。
2.节奏型儿歌对话。以《三只小猪》为例,故事中大猪和二猪看到稻草和木头,都会有相应的心理活动和对话。如,大猪看到稻草时想:稻草盖房子又快又省劲。它就对二猪和三猪说:“我就用稻草来盖一间房子。”这点不仅不适合表演,而且对话也很平淡。
孩子们受动画片的启发,在教师的引导下,将大猪的想法融入到对话中去,改编成:
×·×|×× ××|×0·××|××××|× -|
我用稻草 盖房子,我用稻草盖房子,
×× ××|×××|×× ××|×× ×‖
稻草 盖房不会累,我才 不怕大灰 狼。
有大猪的对话版本,二猪只要将稻草改为木头就可以了。三猪改为砖头的同时,我又引导幼儿:“砖头很沉,盖房子累吗?”“三猪为什么要盖砖头房?”
大家改编为:
×·×|×× ××|×0·××|×× ××|× -|
我用砖头 盖房子,我用砖头 盖房子,
××××|×× ×|×× ××|×××‖
砖头盖房很辛 苦,但是 不怕大灰狼。
这样简短有节奏的对话让孩子们很快记住了。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得到了充分展示。
三、不分角色同步表演
以《三只小猪》为例,孩子们不分角色,跟着故事同步表演。让我欣喜地看到孩子们的对话记得越来越牢固,他们的表演更是异彩纷呈。孩子们都进入了情境,以自己的理解方式表演小猪盖房子的动作和逃跑的样子。当故事进入到大灰狼时,刚才还躲在“床下”瑟瑟发抖的小猪,立刻跳起来瞪着眼,粗声粗气地说:“把门打开!让我进来!”在整个过程中,幼儿真正按自己的理解自主表演,演得活灵活现、生动有趣,并且个个情绪高涨,演兴浓郁。幼儿的自主性带来了表演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进一步提高了幼儿表演的情趣。
四、鼓励幼儿参与道具的设计和准备
合适的道具是表演游戏必不可少的物质材料,它能吸引幼儿,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愿望与兴趣,提示幼儿在一定的游戏情境中进行表演。因此,我尝试让幼儿思考和寻找适合替代的物品。如,在三猪家要准备一口大锅,孩子们有的说在一张大纸上画个锅、有的干脆指着地板上的图案说这就当锅。对于大猪的稻草,孩子们就想到用皱纹纸、手帕、纱巾代替。幼儿准备的道具富有童趣与创造性,更切合他们的水平,适合在表演中使用。而且,让幼儿参与道具的设计与准备工作过程,幼儿的主动性提高了,创造性有了表现的机会,主体性得到了发挥,从而成为游戏的主人。
4.游戏中幼儿主体性的发挥论文 篇四
摘要: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内容,通过观察周围幼儿或是回想自己的孩童时代,便不难发现,我们的童年是在快乐的游戏中度过的,特别是农村的孩子,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总是比城市里孩子玩的更有趣、更别致。主要归根于,农村场地大、资源广、人口多。但是随着城乡差距的缩短,使得农村的孩子也被电子产品束缚,失去了老一辈农村幼儿的快乐与健康,为此,我用了观察法、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对本文进行研究。
关键词:农村资源
幼儿园
特色游戏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陈鹤琴先生认为“游戏是儿童的生命,教学方法与组织突出游戏化,游戏的内容、形式与儿童年龄密切相关”。充分体现了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那么如何利用好农村良好的资源优势,对幼儿进行富有特色的游戏教学呢?。
一、农村教育资源优势
幼儿生活是幼儿教育的根基和土壤,土壤的好坏影响教育的质量,那么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壤,有哪些有利养分呢?
(一)空间大
空间大,可以说是农村最有利的条件,农村不像城市高楼林立、马路纵横,到处可见蜿蜒小路、狭窄田埂,也有用作晒稻谷的大片空场地,也有田地周围的一小片树林,有大大的幼儿园操场,这些为幼儿的户外游戏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自然资源丰富
不少农村幼儿园存在教育经费紧缺、教玩具和操作材料缺乏的问题,为此近几年农村幼儿园,一直在开拓创新,挖掘可利用的自然资源。例如春天可以玩柳条、夏天可以玩沙子、逮蝌蚪、秋天玩玉米棒、冬天可以玩“电灯人”等等。大自然赋予我们的资源很多,只要我们发现,就可以使它成为教育孩子的教玩具。
(三)能工巧匠多
农村人一辈子会做很多种工作,也是因为没有钱,所以自己学会很多本领,在我童年的时候,我的爷爷就给我制作了“猴子爬山”、“小推车”、“宝剑”、“大刀”、“陀螺”“推铁环”“沙包”等等有趣的玩具,这些玩具让我在快乐而又无形之中学会了一些本领。在农村像我爷爷一样手巧的人每家都有,这也是非常值得欣慰的。
二、游戏在幼儿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一)游戏的定义
游戏是一种古老的社会文化现象,可以说自有人类就有游戏。但是在国内外,不管是教育家还是心理学家对游戏都没有一个确切的、统一的定义。尽管无法给游戏下一个严谨、确定的定义,但是,大家对游戏的看法主要表现为自主性、无外在目的性,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内容。
(二)游戏的重要性
游戏能有效促进幼儿认知、社会性、情感和身体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有人指出,游戏对婴幼儿来说,“它的重要性,仅次于母乳喂养和母爱”,足见游戏对婴幼儿发展的重要价值。
1.游戏促进幼儿认知发展:游戏作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所传授的知识基本上都是通过游戏的方式教给幼儿,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知识、丰富信息,有些游戏需要言语表达,还能起到锻炼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效果。
2.游戏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游戏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合作、产生交集的现象,那么他们所处的环境,就像是一个小社会,孩子们通过角色扮演或者现实中的交往,逐渐学会与人相处的技巧、如何与别人友好相处、如何解决问题等,从而发展了孩子的社交能力。
3.游戏促进幼儿情感发展:幼儿的各种情绪,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需要表现,而游戏是表达幼儿情绪、情感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式,对满足和稳定幼儿情感具有重要的价值。由于游戏是自发性的并且伴随着愉快的情绪体验的,所以对于孩子的情绪情感表达产生积极影响,对于具有消极情绪的幼儿来说,也是良好的调节方式。
4.游戏促进幼儿身体发展:游戏过程中,可以使身体的各个部位得到活动、得到放松,有的是运动量大的、有的是运动量小的、有的是锻炼大肌肉的、有的是锻炼小肌肉的,这些游戏能够促进骨骼肌肉的发展,锻炼幼儿的运动技能和技巧,还有利于幼儿内脏和神经系统的发育,另外,游戏时所产生的愉快体验也是对幼儿身体产生积极作用的。
总的来说,游戏的重要性表现在以上四点,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游戏都能同时产生以上四种功能,某种游戏可能会达到三四种,有的可能只能达到一两种效果,游戏的种类不同,所能达到的动能就会不同,同一种游戏,不同的教玩具材料不同,有可能达到的效果也就不同,所以游戏是需要我们每位老师不断改造、不断更新,然后去获得可以发展幼儿不同技能的玩法。
三、农村特色游戏的组织与开展
(一)特色游戏的定义 笔者认为,特色游戏就是利用地方资源开发出幼儿感兴趣、有利于幼儿身心发展的游戏。
(二)特色游戏的优点
所谓的地方资源,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前者如阳光、空气、水、沙、土地、森林、草原、动物、矿藏等;后者包括人力资源、信息资源以及经过劳动创造的各种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如建筑设施、文化、传统民俗、历史等等。我园地处江苏徐州农村,地理位置上属于南北分界线。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适中,雨热同期。既能种植南方的温婉水稻,又能种植北方坚挺的玉米,自然资源非常充分。人力资源方面,在以往的教育中,教师也会调动家长的力量帮助幼儿,但是留守儿童太多,基本上都是爷爷奶奶带孩子,对现代的教玩具知之甚少,所以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是利用本土的东西进行再创造,对于家长来说就非常容易了,也得到了家长的支持与认可。
同时,通过对我们农村的自然资源以及社会资源加以创新和加工,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动手动脑,不仅可以丰富幼儿的游戏内容、游戏体验,让幼儿可以进一步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大自然,还可以缓解因资金不足造成的教玩具不够的局面以及购买的玩具不能及时灵活更改、翻新,而使得幼儿失去兴趣的局面,(三)农村特色游戏的组织与开展
从教师的指导上可以将游戏分为幼儿自发游戏和规则游戏,在实施利用农村资源优势,开展特色游戏教学这一研究过程中,我们是以季节为单位进行组织游戏的,下面我将综合以上两点进行介绍。
1.自发游戏
自发游戏具有随机性,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指出:“自发游戏是儿童内心活动的自身表现,是儿童最纯洁、最神圣的心灵活动的产物”。自发游戏,即幼儿自发组织的游戏,是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由选择游戏目标与主题,自主开展游戏、自发交流游戏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自我完善的过程。把握不好度,便会产生“操控”和“放纵”这两极分化的场面。
在幼儿自发游戏之前,我们首先与孩子共同布置游戏环境,为幼儿的自发游戏创造安全、舒适的条件。然后可以适当的通过提问,将幼儿指引到自己想要教授的问题中。
春天:①草坪上的小草开始发芽,首先带领幼儿把草坪周围检查一遍,然后带上“娃娃家”中的玩具到草坪上游戏。
②园丁修剪柳条,我们可以带着幼儿去捡拾柳条、柳叶。
③幼儿园电线杆、墙头、屋檐下燕子、麻雀聊天,我们带着幼儿悄悄的坐在周围,然后让幼儿自己去观察、猜测。
夏天:鸟语花香,虫鸣啾啾,我们发现孩子对草丛中的昆虫感兴趣,于是就带领幼儿到草坪捉昆虫,幼儿捉到昆虫非常开心,还会互说自己昆虫的外貌特征,模仿昆虫的叫声等等。
秋天: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孩子们玩的最开心的季节,家里会晒粮食,所以会将一片空地打扫干净,孩子们会三五成群的在上面玩耍,于是,我们也带着孩子模仿家长收割麦子。我们先打扫好一片空地,然后收割种植园中的麦子,收割的过程中,我只是说:“麦子成熟了,让我们一起收麦子喂宝宝吧!”,孩子们就把自己想象成家长,然后开始“工作”起来。冬天:初冬时节,把孩子带到果园、菜园,老师引导语:“冬天到了,果树和菜会不会冷呢?”孩子们有的把掉的树叶盖在菜上,有的用自己的小手帮菜暖暖“脸”,孩子们在游戏中,同情心、语言等都得到了发展。2.规则游戏
规则游戏是教师根据教育教学目的,按照一定的目标设计游戏,旨在促进教育教学任务的完成。没有教师对游戏的组织和指导,便难以产生教育性的游戏或游戏化的教育自然也难以保证游戏能促进幼儿身心的发展。所以,在幼儿园游戏教育中,规则游戏占主要地位。春天:春天是小蝌蚪成长的季节,我们首先在班级中进行爱护动物的教育,然后请家长和幼儿一起到河边捉蝌蚪,然后带到幼儿园,把蝌蚪放在幼儿园的水池中,再由幼儿用捕鱼工具去打捞,带到教室进行观察,等到蝌蚪长出腿,我们再一起放生蝌蚪。整个过程,我们认识了蝌蚪,产生了保护蝌蚪的情感。
夏天:我们会带着幼儿玩塘泥,把家长挖来的塘泥,捏成不同形状,并进行展览
还会让幼儿把家中的小鸡、小鸭带来幼儿园,角色扮演,我们当一次饲养员 秋天:在沙池中玩沙、将落叶当飞镖、在种植园玩“电灯人”、看谁落叶摆的高
冬天:家长制作沙包,小朋友一起扔沙包;玩徒手捉人的游戏,不需要准备任何教具,只要有一个安全的、大的场地就可以了;将芦苇变成芦笛进行演奏等等。我园地处农村,所以有更多的机会让孩子们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幼儿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嬉戏玩耍时,他们会自觉地去观察、探索大自然的奥秘,通过教师的引导,幼儿在游戏中获取知识,在游戏中获得积极的情感,在游戏中得到锻炼,我们会为了孩子的快乐与健康而积极努力,争取更加充分的发挥农村资源的优势,让孩子在游戏中进步成长!
参考文献:
1.《2012教师职业能力测验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教育理论基础》首都师范大学出版 张军主编 112页
5.游戏中幼儿主体性的发挥论文 篇五
随着新课标实施的不断深入,教学活动应该围绕学生展开。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英语教学活动的时候,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得到发挥。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保证英语教学的有效性,实现高效教学。
一、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在传统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很少参与英语教学,更多的时候是被动地接受英语知识。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个性受到压抑,缺少表现和发言的机会。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认识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人,开展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所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是非常有必要的,能够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凸显,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布置英语环境班级,在班级内设置英语墙报、张贴英语学习标语及手绘英语画刊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强化学生的环境记忆,使其感受到浓厚的学习氛围,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参与英语教学,发挥主体性。
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保证教学有效性,发挥学生主体性的重要基础。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会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有问题不会主动向教师请教,在课堂提问学生问题的时候,学生会局促不安。很大程度上,这是由于学生的心理作用,在学习英语及沟通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障碍。这个时候教师应该努力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减少学生心中对于教师的敬畏,有效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尤其是心理距离,这样就能够使学生在英语课堂上更愿意展示自己,发挥主体性,所以,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和关心学生,让学生更愿意接近教师,从而参与英语教学,实现主体性的发挥。
三、创新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英语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要不断创新教学手段,让学生对于英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这样才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所以,教师应该注重教学形式的创新,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让学生参与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在练习口语的时候,教师可以让每个学生录一段音频,然后教师汇总通过多媒体播放出来,大家一起对于其口语进行评价。这样能够使学生对于这种新的教学形式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更加认真地准备音频的录制,最大限度地保证其主体作用的发挥。
四、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要求教育教学应该更加注重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注重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在提问环节,教师应该精心准备,保证问题能够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使学生思维得到发散,建立起思维模式。例如,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What have you learned from the class?或者:How can you distinguish the difference of the two boys.通过这样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的拓展,学生积极参与问题回答的过程也就是学生主体性发挥的过程。
五、把握教学节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要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必须把握好课堂教学的节奏,体现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避免过于慢条斯理或者连珠炮式的讲解,速度过慢难以保证教学进度和学生水平的快速提升,速度过快学生无暇思考,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注重讲练结合,在讲解一个知识点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习的知识。例如在学习了“ask sb to do sth”和“ask sb for sth”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实际的句子中进行练习,使学生通过这种节奏,对于英语学习有更好的掌握。在熟悉这种形式之后,会让学生把所学习的知识应用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六、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重要的就是优化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激发,保证学生主观上更加愿意参与英语学习。这就需要教师不断丰富教学过程,可以采用做游戏和表演等方式让学生参与英语学习,激发学习的热情。例如,在学习“travel around the world”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以这个话题,进行一个简短的Free talk,让学生能够在这种游戏和表演过程中展现自己的英语能力。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对于英语学习产生兴趣,从而积极参与其中,更好地发挥主体性。
结语
6.发挥学生在评价中主体作用的研究 篇六
本斋小学
自我评价能够促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自我发展、自我成长能力。学生对他人评价的过程也是学习和交流的过程,能够清楚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那么如何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呢?
一、以日常教学为主阵地,开展质性评价
随着评价内容的综合化,以量化的方式描述、评定一个人的发展状况时则常常流于僵化、简单化和表面化。而质性评价的方法则能全面、深入、真实地再现评价对象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因此,应该在教学实践中得到更多关注。
1.日常行为评价:生生互动。
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评价要注重其能力结构和心理结构的全面考查,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入评价之中。评价分为知识、能力、习惯三方面,每方面下设分项,列成一个表格,展现在班级版块里,这样每个学生都成了评价者。比如课上同学的表现和习惯对自己产生了影响,或者自己对自己有什么评价,可以亲自去写一写,写上自己的看法,写上自己的骄傲。现在,我班的同学在实践中已经能够准确地评价自己和评价他人,评价的表现手段我没有强调单一标准,可以写等级,可以写评语,可以画小星„„这样做,让学生成为了评价的主体,唤醒了他们的自我意识,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2.课堂教学评价:师生互动。
让学生评课也许你会认为不可思议,但是实践证明他们确实能行,学生对课的评价有自己的一套标准。上完每节课,给孩子几分钟时间,让他们对课谈谈感受,他们说的虽然深浅不一,也不是完全正确,但说出的却是孩子的心声。他们在评课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评价教师的教,还可以评价自己的学,使他们真正地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成为了评价的主体。
3.学生作业评价:自主开放。
在批改作业时,我们习惯用对号和错号来判断正误,采用百分制量分,评价结果往往带有片面性,不能全面评价一个学生的基本素质、学习潜力,而且影响学生学习情绪。我发现在判作业时多用评语能弥补不足、激发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语文作业形式多样,批改时写一两句简单的评语,如“写得漂亮”“你很聪明,尽力学习一定会赶上别人”“你的书写有了很大进步,我很高兴”,和学生聊聊天,比简单的ABCD要有效得多,尤其在作文的批改中我摸索出一条新路,批改作文时写好恰当的评语,再留给学生一个写评
语的空间,学生在作业本发回来以后,对照评语重新阅读自己的作文,写出自己的评语。这样,学生也参与到评价之中。
二、改革考试评价,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
考试作为学生评价的一种方式,需要和其他评价方法(如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便全面评价和判断学生发展的状况。
1.试卷设计要利于考试评价。
试卷设计应以学生为本,具有亲和力,使学生能够与之平等交流,产生积极对话的愿望。试卷的内容和形式一定要注意趣味性,不仅要关注基础知识,对能力、综合性学习也应创造性地加以体现。我是这样实践的,改变题目形式,使用图标代替序号,如有题为“请把迷路的音节和字母送回各自的家”。题目的语言贴近儿童的心理,有利于学生的评价和发展。
2.改变考试形式,给学生一片自主的空间。
摒弃传统的单一闭卷形式,尝试多维评价方式。如评价心理素质和口头表达的能力,让学生自选题目,在规定的时间内口述,师生一起评判;评价知觉水平和记忆能力,要求学生在五分钟内,按照录音机所报题目展开复述;评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求学生自备工具实际操作,调查探索。
3.灵活处理考试结果,尊重学生。
考试和其他评价方法一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对考试的结果应加强分析指导,重在为学生提供建设性改进意见,而不应成为给学生“加压”的手段。不用百分制量化、表示评价结果,不排名次,而是用“你真棒”“学得不错”“加把劲”等短语表示评价结果。这样就把学生始终看作一个有多种需要的鲜活的个体,让他们成为试卷的主人,而不是被动的承受者,把学生视为平等的主体放在自律和他律的评价环境当中,使之产生内在要求进步的愿望,提高其自我评价能力,促进其发展。
7.游戏中幼儿主体性的发挥论文 篇七
在做好准备活动后, 教师T让小马们在场地南北分成两队站立, 并示范助跑跨跳动作:一只脚用力蹬地, 一只脚抬大腿向前跨, 身体微微向前倾。接下来, 教师T让小马们在原地练习。练习几遍以后, 教师T才让小马们把队伍排到小河 (场地上画了小河) 前, 练习助跑跨跳过小河。由于幼儿人数多、排队等待时间长, 有的幼儿开始推推攘攘……教师T不时夸奖跳过去的小马真能干, 并提醒跳不过去的小马要“用力蹬地”……可是很多小马由于比较紧张, 反而越来越跳不好了。
【镜头点评】从教师T组织的活动来看, 其重视了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情境性、情节化。但是, 对于理解能力已较强的大班幼儿来说, 戴上头饰扮演小马, 既浪费时间, 又浪费材料。同时, 幼儿戴着头饰做体育活动, 不仅会妨碍幼儿练习动作、影响动作的质量, 而且会限制幼儿的活动量。在如上镜头中, 我们可以看到:有的幼儿为了去拾自己掉下的头饰而影响了队伍的前进, 甚至会导致幼儿跌倒而出现险情。
幼儿动作的发展是在自身多次练习中发展起来的, 一般需经历尝试练习、逐渐协调、熟练动作、动作定型等几个过程。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对幼儿的动作练习作适当的指导, 可以让幼儿把握动作的一些要领。但是, 不要用过多的时间反复地讲解动作要领, 而应在有限的活动时间中, 为幼儿提供更多的练习机会。更不要把时间过多地花费在整理队伍、维持纪律上。教师应多让幼儿在自身的一次次动作练习中体验动作要领, 获得动作发展。
记得数年前, 我在日本一所幼儿园看了一节体育活动。一位男教师先带孩子做上肢、下肢、手部及全身的准备动作后, 就把孩子带到了跳箱前 (约6米远) 。孩子们自觉地排成一列纵队, 一个接一个地跑来跳箱。只见有的孩子双手一撑就跳了过去;有的孩子双手撑着, 爬了上去再下来;还有的孩子爬上跳箱再爬过去……该教师并没有一个一个纠正动作, 只是不断地鼓励他们再跳、再练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孩子们的队伍排得并不整齐, 跳箱的动作也是各人各样。但孩子们都积极地投入到练习之中, 体验着跳箱活动的乐趣。在这样的体育锻炼中, 孩子们不用担心自己没有跳好而被老师批评, 也不会因自己跳得不如别人而体验一种失败的情绪。
幼儿园的体育教学应该努力“尊重幼儿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 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 让幼儿在充分的动作练习中获得自身动作的发展。
【示例】大班体育活动“接拍球”的教学环节为:1.师幼拍球进场, 做球操。2.幼儿探索两人拍一个球的方法并交流经验, 教师小结接拍球的技巧。3.幼儿继续练习接拍球:可以两人接拍, 也可以更多人接拍球。4.做“躲皮球”游戏。5.听音乐做放松动作。
【评析】从各教学环节可以看出, 教师不仅遵循了幼儿体育活动的一般规律:从身体的运动准备, 到主要动作的多次练习, 直至在轻松的音乐伴奏下放松身体;而且充分表现了教师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相信幼儿的学习能力、努力为幼儿的相互学习提供机会和条件等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大班孩子已有了无数次玩球的经验, 让他们自己探索合作拍球, 可使他们的主动性得到发挥。在孩子们充分交流以后, 教师再有意识地归纳、提升, 可以帮助他们掌握接拍球的方法和要领。而且在再次练习时, 教师提出“可以两人接拍球, 也可以更多人接拍球”, 这样的安排可为每个孩子提供在自己原有水平基础上提高的机会。
发挥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关键是教师要改变自身高控的教育观念和行为。
【示例】大班体育活动“小兔子玩筐”的主要教学过程为:1.教师扮兔妈妈和孩子随音乐进入“森林”, 模仿不同的小动物作走、跑、跳等动作。2.兔妈妈以筐为石头铺路, 让小兔子练习跨跳动作。小兔子练习后兔妈妈说:“我们来铺不同颜色的路吧。”师幼铺成不同颜色的石头路后, 小兔子继续练习跨跳动作。3.玩筐游戏。兔妈妈说:“这些筐像什么?大家玩一玩。”4.用筐运货游戏。兔妈妈让小兔子帮奶奶运萝卜, 学习按数取物。5.兔妈妈和小兔子随音乐高高兴兴地回家去。
8.游戏中幼儿主体性的发挥论文 篇八
一、搭建有效的学习支架,为幼儿最大限度的发展提供可能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每个阶段的儿童都有他自己观察世界和解释世界的特定方式,对任何发展阶段的儿童进行某一主题的教学,必须反映儿童看事物的方法。”因此,在组织音乐教学活动之前,我们要预判幼儿在学习时可能存在的认知困难,为他们搭建有效的学习支架。
支架一:直观媒介。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期思维发展最主要的特点。音乐中所包含的乐曲风格、结构、节奏等都是比较抽象的、难以传达的元素,因此,借助诸如与乐曲相匹配的有趣故事情节、表现歌曲主题的动作表演及能表现音乐形象的直观图谱等直观媒介,都能很好地激发幼儿愉快地投入到音乐活动之中,对他们理解乐曲,进而表现音乐内涵能起到积极的催化作用。如:打击乐《小矮人寻宝记》选取的是《铁匠波尔卡》中的音乐片段,在乐曲中多次出现敲打铁块的不同声响,节奏轻快,形成了轻松跳跃的气氛,表现了铁匠们快乐的劳动心情及对生活的坚定信心。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就围绕“劳动”这一主题,借助幼儿熟悉的小矮人这一形象,设计了小矮人出门,挖宝藏,找到钻石,直至将钻石带回家送给美丽的白雪公主这一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生动有趣的情节让幼儿很快了解了乐曲的结构特点,再借助直观形象图谱的强化,幼儿顺利地掌握了乐曲中反复出现的节奏型,成功地进行了演奏。
支架二:巧用标记。在集体舞蹈教学中,“整齐划一”是保证跳舞时同伴间顺利交往的重要条件,但对左与右的辨认、队形的控制却是幼儿所面临的最大困难。我们通过教师的合理站位、为幼儿提供白手套或手腕花、在活动场地张贴醒目的标记等暗示引导幼儿步调一致,最大限度地减轻幼儿的认知困难。如:学习集体舞《顽皮的小绅士》时,我们让每个孩子在右手上都戴上一只白手套;在学习韵律活动《花之舞》时,我们则为每个孩子提供黄、红两色的手腕花。这些标记,不仅与活动的主题相契合,让孩子们感觉自己就是一位小绅士抑或是一朵娇艳的小花,更重要的是,它们能让幼儿在最短的时间内分清左右。在白手套或手腕花的提示下,孩子们及时地转换动作和交换舞伴,享受着与同伴合作舞蹈的愉悦。
支架三:坡度教学。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水平调整较为科学合理的教学坡度,做到由易到难,分层递进。如:在组织大班音乐游戏《猫和老鼠》的活动中,我们先引导幼儿分段学习,然后连缀着完整游戏。分段练习时,我们会先用简短的语言提示幼儿,先坐着练习,再站着练习,最后才进行空间移动。活动中,在帮助幼儿理解猫和老鼠轮流走路的规则时,教师先让幼儿用自己的两只手分别扮演大猫与小老鼠,同时用简短的语言给予提示:“大猫走几步,小老鼠学着走几步”,坐在座位上练习第一遍;紧接着,教师将语言提示换成唱谱,仍然练习手势动作;然后,教师唱谱,由教师扮大猫,幼儿扮小老鼠,站起来练习;最后边听音乐边做动作。很快,幼儿便较好地掌握了游戏规则。
二、有效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策略,激发幼儿学习的内驱力
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活动,它适合幼儿的身心发展,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有力手段。寓教育于游戏中,幼儿乐于参与,可以愉快地获得知识和技能。我们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力图通过一些有效的方法来增强教育活动的游戏性。
方法一:音乐游戏化。我们根据所选音乐内容的特点,选择与幼儿生活相近相关的、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帮助幼儿理解音乐作品,不仅使幼儿的学习活动基于教材,而且不乏趣味性。如在开展音乐活动“划船”时,将幼儿分成两组,表演两条龙舟你追我赶、互不相让的情境,他们感受到了乐曲的循环体结构,在昂扬的旋律、铿锵有力的锣鼓点子中用动作展现了龙舟竞渡的情形,对乐曲的感受更为深刻。
方法二:导语生活化。音乐源于生活,表现生活。在教学活动中,从幼儿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景,引入活动,潜移默化地提高幼儿的音乐感受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如:《顽皮的小绅士》中,教师用趣味性的语言:“我是顽皮的小绅士,散步到广场去跳舞,路边的小狗我逗一逗……”展现幼儿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导幼儿感受乐曲的基本结构。
方法三:过渡自然化。如:在打击乐《爆米花》中,教师先引导幼儿将自己的手想象成爆米花,用手随着音乐有节奏地敲打身体的某些部位,来表现爆米花在高压锅内翻滚、跳跃的过程。紧接着,教师话锋一转:“香喷喷的爆米花做好了,我们一起来拍拍手庆祝一下吧。”很自然地过渡到下一环节,引导幼儿随音乐拍出完整的节奏型。
方法四:评价多元化。我们尽量用带有象征性的多元化语言来评价幼儿的表现,如:幼儿模仿花的造型时,我们可以这样评价幼儿:“这朵花开得真大、那朵花很漂亮;哦,这朵花闻起来很香呢!”以此给予幼儿鼓励和支持。
实践证明,音乐活动中有效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策略,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就能达到教与学有机结合的最高境界。幼儿在积极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既满足了情感的需要、游戏的需要、创造的需要和做小主人的需要,又在情感、个性、智力等方面获得了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创设幼儿自学环境,发挥幼儿主动性
首先,重视音乐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或精心设计提问,发展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儿童在被自己的问题所激发而推动自身自主学习时,他们就会有更大的动力,能达到最佳的发展状态。如:在玩音乐游戏《帽子恰恰舞》时,有一个孩子提出疑问:如果两个领头人同时抢到帽子怎么办?教师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孩子,最后孩子们商量出:用猜拳的办法决定输赢。通过问题引导幼儿独立、深入地思考,这样既能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让孩子处于一种主动学习的状态。
其次,重视幼儿音乐活动中的操作和参与,发挥幼儿的创造性。在音乐活动中,我们有意识地为幼儿提供大胆表达的机会,让他们体验被尊重的自豪感,促进他们创造力的发挥。如:在歌唱活动中替换歌词、创编歌词、创编动作的环节,鼓励幼儿大胆想象,自由表达和表演;在韵律活动中让幼儿当“领头人”,鼓励幼儿按自己意愿创编动作,引导同伴间相互学习,甚至教师也去学习幼儿创编的动作;在打击乐活动中让幼儿自由探讨配器方案等。
再次,重视音乐区角环境的创设,激发幼儿自主学习。区角活动是进行个别化教育的有效途径,它能给予幼儿更多的表现空间,更能让幼儿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小班孩子喜欢学唱歌,对那些富有喜剧色彩、情绪热烈的歌曲尤为感兴趣,会反复地跟着唱,于是我们在音乐区投放自制爵士鼓、自制麦克风,吸引孩子自信歌唱。中班幼儿喜欢和同伴一起玩,拥有了一些与他人交往、合作的经验,于是,我们制定了以小主持报幕形式来安排表演顺序的区角规则。当发现大班幼儿对时装表演比较感兴趣时,就设置了时装表演专用的换装区。
9.游戏中幼儿主体性的发挥论文 篇九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求教师树立现代的教育观、教学观和学生观
教师要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个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一个称职的数学教师应扮演组织者、引导者、主持人的角色,而不应扮演我讲你听,我呼你应,我考你答的说教者,甚至是木偶操作者的角色。唯有如此定位,才能营造宽松和谐的教育氛围,才能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建立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让人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环境下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一个人在轻松自由的心
理状态下,才有可能出现创新思维的灵感。相反,在压抑、恐惧的心理状态下,很难有所创造。因此,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一种有利于激发创造潜能的宽松、民主、自由的气氛,在教育观念陈旧,仍把学生当做“知识容器”的教师那里永远无法实现。
为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氛围,课堂上,教师应充分展示自身的人格魅力,努力做到以充沛的感情、专注的精神、丰富的联想、生动的讲解、精美的作图、严密的推理、巧妙的方法、娴熟的运算技巧等感染学生,使学生耳濡目染,激发他们学好数学的情感,激励他们克服困难的意志,使他们感到亲切、可敬,产
生情感交融的欲望。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求教师敢于放手让 学生充分讨论
课堂讨论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材中的一些新知识,是在学生原有认知基础上给出的。这部分内容应放手让学生去推导,从而得出新结论。如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是利用配方法得到的,而配方法是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为此教师可以让学生探求结论。在最后开方时,可提示什么情况下才能开方,让学生讨论,从而解决问题。
有时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答案,要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进行回答。创新性的见解往往在学生的各抒己见之中。学生讨论热烈之时,往往正是发散思维最活跃之际。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能够设计出让学生自由讨论的题目,能够设计出可以有多种答案,能澄清学生模糊、错误认识的题目,能够设计出学生可能产生创造性见解的题目,这就是数学创新教学的艺术。
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求教师在重视知识发生过程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参与程度
课堂教学的生命力集中体现在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上,这个建构过程的最高层次是师生互动的思维过程,尤其是学生自身的思维探索活动。所以,无论是概念的形成、规律的总结,还是习题的解答,都应充分展示思维过程,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为进行知识的“再创造”打下基础。
(一)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求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抽象和概括的思维能力
概念既是思维的基础,又是思维的结果。在概念形成或产生之前,往往存在着生动活泼的思维过程,而这个过程恰恰是培养学生探索能力的契机。因此,概念教学应恰当地展示其形成过程,让学生积极地参与下定义的过程,以再现“数学家的思维过程”。
与此同时,数学概念是从客观世界中直接或间接抽象出来的,其定义大多通过“展示(或具体操作)事例——抽象本质属性——推广到一般同类事物”得出。教师在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中,也应引导学生在思维上经历一个 由具体到抽象和概括事物本质的认识过程。
如讲解绝对值的概念时,可利用数轴给出绝对值的几何意义,让学生画数轴,并在数轴上标出-3,+3,-1/3,+1/3,-5,+5这些数所对应的点,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点与原点的关系,启发学生将日常生活中的“距离”与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对应起来。这就完成了由具体操作事例(画数轴)到抽象本质属性(绝对值)的过渡。在这一过程中,既实现了由形到数、由具体到抽象的转变,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几何概念是进行判断、推理的依据,也是思维的起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应让学生积极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揭示概念间的相互联系及其本质属性。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探索,归纳出概念。如四边形是由两个具有公共边的任意三角形拼接而成的,也可以看作一个三角形任意截取一个三角形后的剩余部分。
(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定理、法则、公式的推导、证明和归纳的过程,培养学么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华罗庚说过:“学习数学最好到数学家的纸篓里去找材料,不要只看书上的结论。”在教学中,对于数学的定理、法则、公式的形成,大致分两种情况:一是经过观察、分析,用不完全归纳法或类比方法得出结论,再寻求逻辑证明;二是从理论推导出发得出结论。因此,教学中应根据命题的形成过程所体现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教学中,通过设计把证明改为实验探索,学生以研究者的角色,参与获得知识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经历由实验观察、归纳猜想到证明猜想,形成创造性思维的体验。
又如,“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提炼过程。通过创设实际问题情境,在足球比赛中,赢球数和输球数是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若规定赢球为正,则输球为负,从而可根据球队在一场比赛中输赢球的各种情况列出加法算式,并由其实际意义得出算式的结果。让学生通过对加法算式的观察、分析,归纳、概括出加法法
则,从而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养成用数学的意识。初步感受探索与成功的乐趣,获得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这体现了现代教育“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能力”的教育思想。
再如,“单项式的乘法法则”“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的教学,也可以类似地进行。通过让学生动笔演练、动手画图、测量等方式,让学生参与“法则”“定理”的形成过程,从而提高其课堂教学的参与度,发挥主体作用,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经过“实验——猜想——论证——理论”的过程,始终处于参与状态,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人翁”作用。结果表明,这样做比直接给出定理效果好,理解得深刻,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知识的获取,技能的训练,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解题。所以,展示解题思维过程,不但能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创造条件,而且能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解题过程中,设计出恰当的启发性问题,让学生与教师达成心理共鸣与思维共识,主动地与教师一起探索,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心理上得到和谐发展。
(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提炼的过程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证明是利用等高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底边之比,将线段比转化为三角形的面积比,利用三角形面积之间的关系来证明的。在定理证明之后,教师引导学生仔细分析解题思路,归纳提炼出证明线段成比例问题中常用的“面积法”的解题思想:由线段比寻觅面积比,再由面积比去找线段比。让学生体会解完题后的反思和总结是多么重要。通过总结,可以归纳这种解题方法的特点,从而提炼出一种解题的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学生较快地掌握这种方法,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提高知识的正迁移水平。其次,还可以把零散的、肤浅的经验、规律及时进行提炼、总结、升华,用于指导解题实践时就能触类旁通,提高能力。古语说得好:思虑熟则得事理,得事理则必成功。”学数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章节知识的小结过程
学完一个知识段落后,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整理。教师课前可以把所要复习的内容设计成一连串的问题或小结提纲发给学生,让学生去复习、整理、巩固并讨论,然后再由教师重点总结。从某种意义上说,补充的过程就是升华探求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和探索者。这样做,学生系统整理知识的能力能得到较好的锻炼和提高。
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应大胆设计开放性问题,积极进行例习题传统模式的改革
开放性问题的解答,学生必须动手、动脑、动口自行获得答案,教师不能填塞、硬灌与代替。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学习,潜在智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学生是分析、解决问题的主体。没有学生积极的参与,不可能对开放题作出解答。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提出问题,引导和组织学生解决问题,对学生的不同答案作出评价,既照顾差生的解题水平,又鼓励优秀学生寻求更一般的解答上。教师是启发者、鼓励者、咨询者、指导者、示范者,师生间应互联互动,合作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
10.游戏中幼儿主体性的发挥论文 篇十
谈在数学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作者:朱亚荣
来源:《校本教研》2012年第07期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而又非常重要的学科,教学内容中有许多的定义、公式、解题技巧和思想方法。学生如何消化基础知识,掌握解题技巧和思想方法,进而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但要靠“教”,更主要的是要使学生会“学”。在教学实践中我觉得要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必须在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上做好文章: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
一、重视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的激励作用
通过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逐步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教师应操纵或控制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学习的各有关变量。在许许多多的变量中,学习动机是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关键作用的一个,它是有意义学习活动的催化剂,是具有情感性的因素。只有具备良好的学习动机,学生才能对学习积极准备,集中精力,认真思考,主动地探索未知的领域。在实际教学中,向学生介绍富有教育意义的数学发展史、数学家故事、趣味数学等,通过兴趣的诱导、激发、升华使学生形成学好数学的动机。例如,在讲解等差数列前几项和公式时,介绍历史上关于高斯解答l+2+3+…+100=?的故事,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在讲解复数的概念时,通过介绍虚数单位“i”的来历,使学生了解复数的产生和数的发展历史,引导学生向数学知识领域迈进;在讲解椭圆时,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思考油罐的侧面曲线具有什么性质。这样通过问题的引导启发,唤起学生心理上的学习动机,形成学习数学的心理指向。
二、重视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的启智功能
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形式诱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尽可能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在数学教学中,促使学生眼、耳、鼻、舌、身多种感官并用,让学生积累丰富的典型的感性材料,建立清晰的表象,才能更好地进行比较、分析、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进而真正参与到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中来。一是让学生多观察。数学虽不同于一些实验性较强的学科,能让学生直接观察实验情况,得出结论,但数学概念的概括抽象,数学公式的发现推导,数学题目的解答论证,都可以让学生多观察。二是让学生多思考。课堂教学中概念的提出与抽象,公式的提出与概括,题目解答的思路与方法的寻找,问题的辨析,知识的联系与结构,都需要学生多思考。三是让学生多讨论。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质疑、讨论、设问可讨论,问题怎样解决可讨论。通过讨论,学生间可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达到交流进而共同提高的效果。此外,教学中让学生多练习、多提问、多板演等都可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
三、重视学习环境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龙源期刊网 http://.cn
通过创设良好的人场关系和学习氛围激励学生学习潜能的释放,努力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和谐的师生关系便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必须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基础上,创设愉悦和谐的学习气氛。因此,教师只有以自身的积极进取、朴实大度、学识渊博、讲课生动有趣、教态自然大方、态度认真、治学严谨、和蔼可亲、不偏不倚等一系列行为在学生中树立起较高威信,才能有较大的感召力,才会唤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以真诚友爱和关怀的态度与学生平等交往,对他们尊重、理解和信任,才能激发他们的上进心,使之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即使有时学生说得不准确、不完整,也要让他们把话说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交往沟通、求知进取、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发展个性的机会,教师只有善于协调好师生的双边活动,才能让大多数学生都有发表见解的机会。例如,在讨论课上教师精心设计好讨论题,进行有理有据的指导,学生之间进行讨论研究,这样就能使学生在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群体学习环境中既独立思考又相互启发,在共同完成认知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质量。
四、重视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推动作用
通过方法指导,积极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师可以通过有目的的教学促使学生有意识地掌握推理方法、思维方式、学习技能和学习策略,从而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心理过程的效率来促进学习。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与学的矛盾决定了教须有法,教必得法,学才有路,学才有效,否则学生只会效仿例题,只会一招一式,不能举一反三。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教知识,还要教学生如何“学”。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更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而是要尽可能地使教学内容的设计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设计适当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从中悟出一定的方法,例如学生学会一个内容后,教师就组织学生进行小结,让学生相互交流,鼓励并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个人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学生可以适当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而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
11.游戏中幼儿主体性的发挥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教师;幼儿游戏;指导者;观察者;参与者;干预者
在新课改的影响下,教育事业进行了改革与创新,但是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游戏教学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是采用游戏性的语言来吸引幼儿的目光,以此来开展教学活动,完成教学内容。但是在这种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幼儿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凸显,从而也就使幼儿的参与热情不高,学习的效果也不好。
一、教师是幼儿游戏教育教学中的指导者
要想帮助幼儿获得全面发展,就要坚持将游戏带入到教学中,以此来激发幼儿的兴趣。幼儿在幼儿园中最多的就是进行游戏,而这也成为学前教育中的基本内容,通过开展游戏教育教学,可以有效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帮助幼儿获得更好地发展。所以对于幼儿教师来说,就要及时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积极采用全新的教学方法,指导幼儿参与到游戏中,同时还要发挥自身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帮助幼儿在游戏中实现发展,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在开展游戏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融入平行、合作、指导等游戏,同时还要做好指导工作,成为游戏中的指导者。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将游戏融入教学中,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做好安排工作,同时还要掌握好教学的时机,将直接指导与间接指导结合在一起,针对幼儿的不同来进行教学,让幼儿在这种学习环境的影响下认识到游戏中的知识与乐趣。
二、教师是幼儿游戏教育教学中的观察者
在学前教育中观察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进行准确评价与诊断的基础。而观察也是体现教师作用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开展游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通过观察幼儿来掌握相关信息,同时也可以帮助幼儿解释相关的行为。首先,通过细心观察,可以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这样也就可以增强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从而实现自由选择。其次,教师还要对幼儿的日常活动进行观察,如幼儿对哪些游戏玩具感兴趣,或幼儿的玩伴是谁等。再次,教师还要对幼儿的游戏活动进行观察,掌握好幼儿的意图与能力等方面。最后,教师还要对游戏以及幼儿的行为进行全面分析,以此来掌握指导方法与行为,这样也就可以对幼儿进行正确指导,从而保证游戏的顺利开展。
三、教师是幼儿游戏教育教学中的参与者
教师参与到游戏中可以帮助幼儿实现更好地发展与学习。因此,教师就要认识到自己在游戏中的重要性,坚持从实际出发,引导幼儿进行游戏,同时还要协调好幼儿之间的关系,从而找出幼儿的弱点,以此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教师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还要掌握好参与的时间与方法,在幼儿出现参与热情不高、玩具缺乏以及玩伴缺乏等现象时,教师就要适当参与到其中。教师在参与幼儿游戏的过程中还要认识到自己的地位,积极将自己看成是游戏中的一分子,避免以教师的身份参与到其中,同时还要处理好幼儿在游戏中出现的问题,以此来增加幼儿对游戏的体验。
四、教师是幼儿游戏教育教学中的干预者
一些幼儿教师认为,开展幼儿游戏教育教学就是突出幼儿的作用,而不应当干预幼儿,因为干预就会造成幼儿的参与热情降低等,且一些教师也并不清楚干预幼儿游戏的目的是什么,也不愿意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幼儿身上,所以也就不愿意干预。但让教师干预就是为了保证游戏可以持续进行,所以干预也是保证游戏继续的基础。同时,教师也要明确进行干预是要做好设计工作的,避免强加干预,且在干预过程中还要认识到幼儿才是游戏中的主角,进行干预只是为了辅助游戏可以顺利开展。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采取平行式、交叉式以及垂直式等,以此来影响幼儿,将幼儿引入正确的方向,提高游戏教学的质量。此外,教师还要做好评价工作,在游戏结束后,教师还要与幼儿一起来对游戏进行分析与评价,通过组织幼儿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摆正教学目标,激发幼儿的自主意识,帮助幼儿实现更好发展。
总之,在幼儿游戏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发挥自身的作用,坚持从实际出发,分析好游戏,明确自身在游戏中的地位,这样才能真正突出幼儿的主体性,引导好幼儿,让幼儿可以产生出参与幼儿的兴趣,从而也就可以帮助幼儿在游戏中收获乐趣。
参考文献:
[1]李玲.如何使幼儿三性发挥得淋漓尽致:教师在游戏中的主导作用小记[J].青年文学家,2013(22):114.
12.游戏中幼儿主体性的发挥论文 篇十二
一、巧用游戏作用, 优化幼儿教育过程
幼儿游戏是进行幼儿教育的有效途径, 因此, 在幼儿教育过程中, 幼儿教师应该有充分地应用游戏的意识, 想方设法地优化幼儿教育过程。良好的游戏能够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感受到游戏的快乐, 提升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当结束游戏之后, 教师应该及时对幼儿的表现进行激励性评价。譬如, 在进行“蚂蚁搬豆”活动时, 幼儿教师可以和幼儿一道建造“房子”、“蚂蚁窝”等, 并将一些蚂蚁的“粮食” (如饼干、糖果等食品) 让幼儿进行搬运。同时, 还应让幼儿用各种指令将各种“粮食”搬运到指定的蚂蚁窝中。在这样的游戏活动中, 能够让幼儿更多地体验到游戏带来的真实感受, 丰富幼儿的经历, 同时, 能够让幼儿的德育、智育、体育等得到有效的培养, 有利于幼儿的多元化、全面发展。
二、结合区域特点, 发挥游戏作用
游戏区域的设置对游戏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进行游戏区域设置的时候, 幼儿教师应该首先对幼儿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 弄清幼儿的喜好, 结合幼儿的需要与游戏的特点做好游戏区域的设置。我们知道, 当幼儿长时间玩某一种游戏或玩具后, 其兴趣就会慢慢地淡化, 此时, 作为教师, 就应该更新游戏方式, 或是增加或减少某些游戏材料, 或者对游戏区域进行重新布置。譬如, 我们在进行游戏最初阶段, 只是将一些简单的头饰让幼儿玩。当幼儿玩一阵后, 感到兴趣减低时, 就将一些新的游戏材料如色彩鲜艳的布料、鲜花、化妆品逐渐添加进去, 幼儿的游戏兴趣又会被重新激发起来。当幼儿对泥工玩厌倦之后, 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将泥工玩具材料收藏好, 等他们想玩的时候再拿出来玩。
三、结合实际情况, 做好游戏设计
在进行游戏设计时, 必须充分考虑到实际情况, 以确保游戏设计符合幼儿教育的需要, 增强游戏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1.充分考虑幼儿的心理特点, 注重游戏的趣味性与教育性的统一。将一些具有趣味性与教育性相统一的元素加入到游戏中, 让幼儿在趣味的游戏活动中受到一定的教育。2.根据幼儿好奇心、好胜心的特点, 可以设计一些竞赛性与趣味性为一体的游戏。开展趣味性幼儿运动会, 让幼儿玩夹乒乓球比赛、赶球接力等趣味体育游戏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 幼儿身体、心理得到锻炼, 并且能够初步具有一定的游戏规则意识, 对其今后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3.注意幼儿的个体差异性, 合理把握游戏的难易程度。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通过游戏难度的逐渐提高, 让幼儿逐渐得到更高层次的教育。
四、创设户外游戏环境, 增强游戏的教育性
幼儿的身心发展尚处于初步发育阶段, 十分不成熟, 可塑性极强, 辨别力、自我控制力很差, 因此, 构建良好的游戏环境对于幼儿的成长十分重要。由此可见, 游戏环境对幼儿有着直接的影响, 作为幼儿教师, 必须巧妙创设各种合适的游戏环境, 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活动。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户外自然环境中现有的资源, 如蔚蓝的天空、绿油油的草地、五颜六色的花朵、呢喃的鸟语等。根据幼儿园现有的条件和可以创造的条件, 可以设置玩水区、青草区、沙石区等, 让幼儿在其中快乐地成长。根据幼儿都喜欢玩水的特点, 可以设置玩水区, 让幼儿尽情地玩水。通过玩水, 丰富对水的体验经历, 增强其亲水性, 使幼儿的心肺功能得到锻炼, 同时, 能够让幼儿的感官体验得到加强, 让幼儿在玩水中感受到团队的力量。当然, 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到游戏的安全因素, 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 确保幼儿的安全。
五、开展各种游戏, 加强幼儿教育
1. 开展积木游戏, 开发幼儿的智力和协调能力
搭积木是幼儿非常喜欢的游戏。在积木搭建活动中, 幼儿对积木进行积累、摆设、堆砌和排列, 对于幼儿的智力开发和思维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助推作用。为了确保积木搭建的平衡, 要引导幼儿注意对称问题, 同时, 有利于训练幼儿手眼的协调性。
2. 玩实物与图片相配合的游戏, 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
(1) 将若干实物与图片放在一起, 让幼儿进行辨认, 提高幼儿认识实物和图片的能力。 (2) 在此基础上, 可以玩语言游戏。如, 指着苹果图片, 说“这是苹果”, 并指出是“红色”, 让幼儿跟着说。在此基础上, 做翻书游戏, 让他按你的要求, 把“藏”起来的皮球找出来, 当他把书翻到有皮球的那页时, 要鼓掌并夸奖, 以此发展幼儿语言的理解能力。
总之, 幼儿教育是人生的启蒙教育, 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作为幼儿教师, 应该深知自己肩负的使命与责任, 充分认识到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和特殊性。[2]根据幼儿普遍喜欢游戏的共性, 幼儿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地发挥游戏的积极作用, 优化幼儿教育过程, 结合区域特点, 创设户外游戏环境, 增强游戏的教育性, 开展各种游戏, 加强幼儿教育。
参考文献
[1]张婷.关于学前儿童角色游戏的指导与建议探析[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刊, 2012 (12) :157.
13.游戏中幼儿主体性的发挥论文 篇十三
动机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动力,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前提。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其求知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一是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和探求之心,着力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渴求知识的浓厚兴趣,让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积极情感和愿望。二是教师要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激励,以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教师要以满腔的热情关爱每一个学生,以各种方式表达自己对他们的期望。比如,教师在与学生个别谈话时,可用“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老师希望你能做到”等激励性语言表露自己对学生的希望,让学生感受到激励和鼓舞。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多表扬、少批评,尤其对那些学习有困难而又自卑感较强的学生,要尽力发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帮助其树立自信心,激发气奋发向上的动机。教师还可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实行分层指导,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成功的条件和机会,让学生经常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二、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教材要求等设计各种教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全面参与教学过程,而且学生参与的面要广。
比如了解课文大意时让全班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某句、段、篇时,让全班学生自由练读;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或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时,让全班学生自由练讲;对于教师提出解决课文重、难点的问题时,组织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同位讨论等等。同时又要让学生全感官参与,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动口、动手、动脑。教师采用各种教法,千方百计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全面参与教学活动,如我教《陈太丘与友期》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先小组合作自学,然后以竞赛的形式完成,这一教学活动,创造机会给学生大面积参与,并把学生多种感官调动起来参与训练,就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14.在游戏中发挥孩子的想象力 篇十四
主题游戏是通过让幼儿以模仿和想象扮演角色,达到创造性地反映自己生活的体验和对事物的认识和态度的目的,有效地促进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主题游戏中必须做到:
一、指导幼儿观察,丰富知识印象,激发幼儿想象和创造的`愿望
当幼儿对客观事物有了一定的认识后,就会兴致勃勃地在游戏中反映出来。
如我带幼儿观察西i地铁站时,先叫幼儿观察西i地铁站有几层?是怎么样的结构?楼上有什么?楼下有什么?现在没有的,你想出地铁周围还会有些什么?幼儿经过细致的观察,回来后在开展“美丽的芳村”的建筑游戏时他们便能用玩具和各种废旧物料砌出西i站有两层结构和地铁的公安标志,楼下有各种不同的建筑物,充分表现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尊重幼儿的意愿
教师要尊重幼儿的意愿,稳定幼儿的兴趣,这样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如我班王施泽小朋友说要在西i地铁站中建游泳池,我问他“西i站有游泳池?”他回答:“许多小朋友觉得热,如果实里有个游泳池,我们就不用到很远的地方去游泳了!”现实的西i地铁站虽然未完全建好,但幼儿在游戏中却设计出此处有各种高楼大厦、娱乐场所、花园式的停车场……。
三、善于观察幼儿游戏,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注意运用启发式语言。
15.作文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篇十五
一.展望前景, 唤醒动机
于漪老师在《作文教学导论》中提出, “学生应该具备相当程度的写作能力, 不仅是学生今日学习语文、学习各门功课的需要, 更是为明日做真正的合格公民打基础。”可见, 写作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不仅是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学生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 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写作, 学生可以传递信息、表达感情、交流思想;能够锻炼思维、塑造品格、提升境界;同时加深对社会生活的理解感受, 培养优良品德, 提升审美情趣, 树立良好的文风, 有利于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二.体察积累, 促进表达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没有积累, 学生将无话可说, 作文就言之无物, 缺乏感染力。作为语文教师, 在作文教学中, 就要树立大语文观, 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校园, 走进自然, 融入家庭, 关注社会, 观察体验生活, 注重生活积累, 从中挖掘出丰富的资源, 为主体性写作储备扎实的素材积累。作文即生活, 这就要求学生善于观察生活, 调动诸多感官, 多角度全方位体验, 时时处处做生活的有心人, 钟情投入, 勤于思考, 就会经常有欣喜发现。自然的鬼斧神工绘就出一幅幅神奇美妙的天然画卷, 尘世的酸甜苦辣演绎着一幕幕至真至性的感人故事;寻常巷陌、百姓人家, 繁华都市、车水马龙;一景一物, 一颦一笑;听风赏月闲情逸致, 游山玩水其乐无穷等, 皆可纳入习作素材。引导学生从生活的海洋里探寻写作的朵朵浪花, 摄取每个精彩动人的画面。积极鼓励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自然人文景观、人情世故、社会风云、热点问题……用发现美的眼睛, 去观察、理解、思考、感悟, 何愁写作时无米之炊?学生用心观察深入体验生活, 思考感悟提炼生活, 分析其中的特点, 思考内在联系与意义, 把握其一般规律, 然后把自己的见闻感受思悟经过大脑整合, 及时主动地记录积累在各种笔记中。这样学生有话可说, 有理可讲, 有情可抒, 写作起来就得心应手。
读书是间接的生活经验, 阅读即写作, 林语堂先生说, 读书“开茅塞, 除鄙见, 博学问, 广见识, 养性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阅读可以弥补生活阅历和经验的不足, 开拓视野、陶冶情操、培养品格, 可以让学生做到厚积薄发, 激发自己写作热情。一个人的人文视野、语言功底、文化底蕴,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平时的阅读。教师将学生引入课内课外阅读的殿堂, 让学生与大师智者对话, 激起思想的碰撞, 感悟其精妙之处。指导学生及时做好各种阅读笔记, 为写作积累语言与素材。学生的视野拓展了, 认知深刻了, 思维活跃了, 情感细腻了, 语言丰富了, 学生的思想和个性心里就会一步步走向成熟, 他们的写作素养就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开放多元的作文课堂, 不仅面向生活与阅读, 而且展开在学生的各类活动中。活动是一个流动的的作文课堂。职高生的课外实践活动, 比起普高更是精彩纷呈。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各类校园活动, 诸如书法比赛、征文比赛、论辩活动等;举行各种有意义的实践活动, 如社团活动、参观游览、社会采访等。青春的舞台是靓丽多姿的, 学生徜徉在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中, 磨练自我, 体验加深, 思维开阔, 内蕴丰厚, 心智得到提升, 何患写不出真情实感的作品来呢?
这样学生有了社会生活阅历、文化底蕴和活动的积累, 语言背景经验就丰富多彩, 灵感兴趣也激发, 相应的思想情感体验碰撞而来, 使之产生不吐不快的强烈冲动, 作文就言之有物, 达到“观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的境界。
三.训练体系, 夯实功底
传统的作文教学, 没有完整的计划, 没有一套训练体系, 导致学生发出作文难写、不愿上作文课的沉重叹息。为了走出困窘, 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作文的主体性, 按照课程要求, 顺应阅读教材体例, 制定每个学段的作文训练计划。在计划中, 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知识水平、专业实习情况设计若干个训练单元, 每一单元要有训练目标, 有相应的学习内容与重点。通过“基础篇”“提高篇”的循环教学, 由浅入深, 由易至难, 循序渐进把学生引入写作的天地。课堂上建立主体性作文教学基本模式:命题、定标、写作、反思、评议这一教学流程, 不仅符合创作的一般规律, 而且贴近学生实际,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增强自主精神和实践能力。又构建起了其他教学课型, 主要课型如下:感悟生活课、阅读积累课、精品导写课、自主写作课、实践活动课。
以职高第一册教材为例, 共有六个单元的阅读教学, 根据课程要求, 考虑到学生的实习情况, 就安排为四个单元的作文训练任务, 每个单元进行两次写作训练, 分别是“基础篇”“提高篇”。
第一训练单元:写景状物———审美“看”自然人文景观
基础篇1—1凸显景物特征, 写《校园采风》。
提高篇1—2走进乡村或远足旅行, 移步换景, 描写特有的美景, 题目自拟。
第二训练单元:实物说明———按照一定顺序, 抓住特征, 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基础篇2—1按一定说明顺序, 抓住特征说明, 写《××的制作》或《××的自述》
提高篇2—2运用准确的语言, 采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 自拟题目写篇说明文。
第三训练单元:亮出观点———论点鲜明, 旁征博引
基础篇3—1论点明确, 摆事实, 讲道理, 写作文《说勤奋》。
提高篇3—2运用多种论证方法, 语言准确严密, 自由写作, 表达对人生或生命的独特感悟。
第四训练单元:描写人物———写出鲜明的个性
基础篇4—1综合运用各种描写方法, 展现人物形象, 半命题作文《我的××》
提高篇4—2抓住人物特征, 多角度刻画人物, 写出真情实感来, 自拟题目。
在训练体例上, 把生活积累、阅读教学、实践活动体验和写作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夯实了学生的写作功底。学生在自由轻松、热烈愉快而又富于竞争氛围中进行写作学习,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使学生自信展示自己的才情风采, 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自主批改, 提高水平
传统的作文评改完全是由老师一手包办, 学生处于被评判的位置, 由于学生的完稿、老师的批改、发放习作的时间间隔太长, 学生对当时的习作印象有点模糊了, 对老师的尽职评语也是浮光掠影地带过, 更有甚者置之不理, 此种情况对于学生的习作水平提高是无济于事的。
为了不再发生此类“惨剧”, 全班开展了自主批改作文活动, 让学生个个参与, 并自主批改作文。自主批改作文, 是主体性作文教学基本模式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课上学生写作与反思完成后, 就进入自主批改流程, 批阅方式酌情而定, 可以相互批, 也可以组成小组批。自主批改作文, 学生获得了习作修改的主动权, 特别是交换批改作文, 相互取长补短, 掌握了写作技艺, 增添了语言文采, 思想情感得到了交流, 自我的风采才情个性得到张扬。作文批改成了一种充满情趣、展现生命姿态的活动了。
活动初次展开前, 我不厌其烦地教给学生批改与评价的要求、方法与内容。批改的基本要求有三点:读两遍, 用波浪线标出三处精彩语段, 至少写四条批语。批改的内容, 要求学生主要从下列方面入手:表达的思想情感和人生感悟, 材料的选择与详略的安排, 结构布局与过度照应, 写作手法与表达技巧, 语言风格特色, 标点的使用, 书写与卷面的整洁度等。
学生习作完稿后, 就进行互助批改作文, 这样乘热打铁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效果更明显。学生互助批改, 平等自主相待, 洋溢着朝气与活力, 其批语贴近学生实际, 以激励为主, 极大地鼓励习作者。习作者对批改者的评语进行“反批改”, 或接受, 或质疑等, 不拘一格。这个过程, 实际上是习作者对本次作文的再一次思考。学生的作文水平就在互助批改与多次反思中得到了提高。
五.激励发表, 体验快乐
赞美和鼓励是引发一个人体内潜能的最佳方法。每个人都渴望自己的努力得到大家与社会的肯定与表扬, 从而增加自我的内驱力, 极大地调动自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写作更是也如此。作为教师, 我善于发现学生习作中的每个闪光点并及时表扬;学生撰写的佳作, 在班级进行宣读与传阅;同时, 组织学生编写作文专刊, 发表学生的优秀作品;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各级征文竞赛;推荐学生作品到报纸杂志投稿等。我曾经指导几届学生参加全国职教集团举办的征文竞赛, 作品获得了一等奖与三等奖等。获奖发表, 产生的激励效果往往是出人意料的。
学生作品得到相应的激励与发表, 学生的成就感就特别强烈, 学生从中发现自己的写作潜能, 自信满满, 乐于学习, 这就进一步激励了学生继续创作的欲望, 在其积极影响下, 全班出现了写作热潮。
【游戏中幼儿主体性的发挥论文】推荐阅读:
小班幼儿角色游戏分享中的集体讲评09-15
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的交往能力10-20
幼儿户外游戏论文07-13
对幼儿园课程游戏化中环境创设的研究06-23
棋类游戏对幼儿论文08-23
幼儿园教学设计 让幼儿在游戏中成长06-09
游戏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分析论文09-14
幼儿园户外体育游戏收集中三08-25
幼儿园创造性游戏论文08-11
建构游戏我们的幼儿园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