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育创新

2024-10-27

大学教育创新(精选9篇)

1.大学教育创新 篇一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案

2015/2016第二学期

授课教师:孙福智职称:讲师授课年级:2014级授课专业:会计 所属部门:经济管理系

第十二章团队组建:创业者特质训练与实现 第二节创业团队组建

1、知识目标:掌握组建创业团队的基本知识;

2、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

1、教学重点:如何打造优秀的创业团队。

2、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1、讲授法

2、案例分析法

3、课堂讨论法

4、归纳总结法

5、拓展训练法 环节一引出主题

在讲课之前我们先做一个小游戏:项目介绍 齐眉棍,团队挑战项目。

1、每组成员站成两列或一列,将轻质塑料棍放在每个人的双手上,同时将小组成员均将双手放在自己眉心位置。

2、保证每个人的手都在轻质塑料棍上的,同时将轻质塑料棍水平的往下移动。项目注意事项

1、项目进行中,每个成员的食指不得离开齐眉棍

2、齐眉棍必须完全水平的向下移动。项目操作流程

1、准备好一根齐眉棍;

2、团队成员站成相对的两列,所有成员双手水平伸出食指,统一放到胸口的高度。

3、将齐眉棍放在每个人的食指上,必须保证每个人食指都接触到齐眉棍,并且手都在齐眉棍的下面。

4、小组成员将齐眉棍必须保持水平。

5、团队任务是:保证每个人的手都在棍上的,同时将棍水平的往下移动。一旦有成员的手离开齐眉棍或齐眉棍没有水平往下移动,任务就算失败。

6、团队成员必须全部参加,其他队员需严格监督。项目目标

1、培养团队中的默契;

2、培养学员的责任心;

3、培养交流完成任务的能力;

4、培养在非语言的状况下,进行交流完成任务的能力。项目分享总结

1、看似很简单的游戏,却很难取得成功。

2、一个人完成这个项目是很简单的,但将一个人做的工作交由团队来作,往往更难完成。

3、项目进行中如有任何一个人与团队的节奏不符,轻质塑料棍将无法保持水平下降。环节二讲授新课

一、创业团队构成

(一)创业团队构成的5P要素(游戏总结)

在创办企业过程中,你会面对很多困难,团队的建设也不会一帆风顺,5P要素只是一种理想模型,初期可能不会完全具备,但会成为你的发展方向和努力方向。

(二)创业团队角色构成 以唐僧师徒四人取经为案例讲解。

在创业团队中,可以一人承担多种角色,特别是在创业初期,由于人数有限,这种现象是非常正常的。同时你还要注意,创业项目不同,团队所需要的角色也有所差异,具体工作也会有所变化。

二、创业团队组建

(一)创业团队组建原则

由:创业团队的涵义引导出其组建原则。

创业团队是指在创业初期(包括企业成立前和成立早期),由一群才能互补(分工)、责任共担、愿为共同的创业目标而奋斗,并能做到利益让渡的人所组成的特殊群体。

(二)创业团队招募的方式

1、兴趣相同的伙伴

2、志同道合的朋友

3、学校的社团组强

4、公共的社交场合

5、各地的创客空间

6、招聘现场

(三)创业团队人员选择

注:5代表极高;4代表高;3代表一般;2代表差;1代表极差。

(四)创业团队组建流程

1、确定团队具体工作

2、设计团队工作岗位

3、分析现有成员特质

4、确定现月成员工作配置

5、设计企业组织结构图

6、招募空缺团队成员

每个创业团队都有期特殊性,所以没有一个团队是可以完全复制的,然而,在组建过程中可以按照以上的介绍的流程进行。环节三课堂演练

训练活动如何选择合适的伙伴

请两个同学做团队创建者,选人组建团队,并说明选择的理由。在选择团队成员时,一定要根据团队的需要去选择合适的人,我们把握的原则是:不是最好的,但一定是最适合的。有可能你会遇到面对众多人选而不知道选择哪一个人的时候,那么你也可以通过团队成员评估表进行打分,最终选择总得分最高的。切记:它只是一种方法,能够为你的决策提拱一种依据,最终的选择还是需要由你决定。环节四课堂小结

这次课主要通过一些理论方法和实践经验的学习,学习了两个大问题,一是创业团队的构成,二是创业团队的组建,激发学生不怕困难,积极思考,勇于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提高组建创业团队的能力,希望大家课后巩固知识,学以致用,早日走上创业之路。环节五作业布置

预习第三节创业团队的管理的内容,思考以下几个问题:问题一:组建创业团队只是为了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吗?问题二:为什么风险投资家总是特别重视创业团队?问题三:创业团队怎样合理分配角色?下节课请同学们分享自己的观点!

2.大学教育创新 篇二

随着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各国间的科技竞争日益激烈。创新能力是国家取得竞争优势的前提,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对一个国家的科技竞争力和未来发展至关重要,也是各国人才培养的热点。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而高等学校则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地。随着我国于2010年6月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来,高校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任务就显得更加迫切[1,2]。

1 创新教育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的分析

大学生是社会的未来建设者,其创新能力对我国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具有关键作用。创新素质包括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格等四个方面,是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1]。目前,我国大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着创新教育缺失和创新实践不足等问题[3,4],导致我国大学生创新素质普遍较低,创新能力不足。

首先,创新教育的长期缺失,导致大学生创新意识淡漠。在中国教育体系中,学生在各个阶段的创新教育极其不足。中国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较多关注的是孩子的分数,而极少关注孩子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中、小学校由于受制于应试教育束缚,只重视学生知识的掌握,而忽略了对其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而在高校教育中,教师也因为体制和其他的限制,没有注意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学生学习缺乏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因此,大学生创新意识淡漠,创新能力的培养难以实现。

其次,大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少,导致大学生创新能力低下。我国过去长时间以来,大学生缺乏缺少创新实践的训练、创新环境以及资金扶助,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受到阻碍。在遇到实际问题时,他们往往缺少认识问题、分析分体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国近年来倡导建设创新型国家,各高校普遍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然而,这些活动却存在着场所、仪器设备、经费等方面的不足,且缺乏有效的指导、管理和评价机制。这些问题也导致大学生难以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很多有价值的创新想法无法实现。

最后,大学生创新人格有缺陷,创新能力不足。创新素质是一种综合素质,其中个人品质(如恒心、信心、自我调节能力和团队精神等)在创新活动中往往具有更重要的作用。创新实践活动往往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艰辛的劳动,而当代大学生过多关注个人的实际利益,他们不愿意付出艰苦的劳动,对创新活动缺乏兴趣,认为创新是科学家的工作,与自己没有关系。另外,由于创新能力不足,也导致他们缺乏创新实践的勇气,不能正确面对创新实践中的挫折,遇到挫折容易丧失信心,放弃努力。这些因素,造成了大学生创新能力低下。

2 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措施

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并非天生的,而是通过教育得到的。因此,高校需要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调整教学内容,组建创新型教师队伍,从而实现创新型大学生的教育目标[4]。

2.1 实施创新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素质

创新素质涵盖了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格四个方面[1],创新型人才既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需要具备优秀的个人品质。因此,高校需要根据大学生创新教育的要求,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建立多样化教育模式和评价机制,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大学生可以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掌握坚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了解专业前沿,这些是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另一方面,大学生通过人文知识的学习,提高人文素质,增强自身的意志力、自信心、团队精神和自我激励能力等。随着人文素质的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将得到有效地引导和调节,并得到不断地强化,这将大大促进大学生的创新活动。

大学生的创新教育不仅仅需要通过课堂教育来实现,还必须通过大学生课外的自主学习来进一步完成和提高。在大学生的创新教育中,图书馆往往起着不可或缺的主要作用。图书馆拥有丰富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等信息资源、安静浓厚的学习气氛,为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优良的环境。图书馆教育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有利于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其综合素质,也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5]。

2.2 深化教学改革,全面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人们采用新思维和新方法,进行开拓性的实践而取得创新成果的能力,包含了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学习实践能力和信息能力等。因此,高校需要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4]。

首先,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1]。在创新教育中,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一方面,大学生只有具备了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其在校期间掌握了丰富的基础理论、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培养其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当今的科技发展迅猛,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其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继续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跟上时代的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的课堂引导和训练,大学生也要自觉地、有意识地培养自己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图书馆进行自主学习,充实和完善专业知识,掌握最新科学进展,提高创新能力。而大学图书馆也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大学生创新教育中,引导学生有效地利用图书馆资源,凭借自身的信息资源和专业人才的优势为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研究提供信息服务,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其次,大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5,6,7]。丰富的信息资源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大学生只有了解和掌握最新的科技信息才能进行科技创新活动。大学生的信息能力决定了其获取信息的效果直接影响其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创新实践活动的效果,高校应重视大学生网络信息获取和利用能力的培养。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针对性强,任何其他课程都无法替代,对于大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图书馆需要与教学主管部门协同做好“信息检索”的教学工作,以课程教学、培训班、讲座、网上咨询、网上图书馆利用指南等各种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在教学中,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作为教学目标,理论教学结合实际操作,培养大学生获取、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培养大学生利用信息进行科技创新的能力。高校图书馆应根据本馆的馆藏特色和资源优势,建立馆藏特色数据库,开发网络信息资源,为大学生提供大量的国内外信息资料。

最后,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是重要的专业技能及其将来独立工作的基础。实践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只有抓好实践教学环节,才能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高校需要加强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的教育,培养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近年来,国内高校普遍实施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和实验室创新项目,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索出一条有益的途径。高校鼓励不同年级和专业的学生组成研究团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申请具有学术性、实用性和创新性的科研项目,并进行研究活动[7]。高校图书馆则开展信息需求的调研,跟踪本校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进展,为大学生的创新研究提供检索、定题、文献传递和参考咨询等服务。这些措施有力地调动了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提高创新实践能力[8]。

2.3 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外部环境

大学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受到校园文化和社会外部环境的影响。高校不仅需要通过在课堂上进行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也需要进行高水平的学术活动和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营造适合大学生成才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学术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与积极性、主动性。大学生在校园文化环境熏陶下,才能不断增长知识和才干,更好地培养创新精神[1,2,3]。

科技创新活动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其中可能存在着失败的风险。高校需要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不以创新活动的成败作为考核标准,而是以科技创新活动对大学生能力的提高、个性的发展和人格的形成所起到的作用作为考核标准,并对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做出贡献的指导教师进行激励。高校只有具有“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校园文化,打造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学术环境,才能形成催人奋进的机制,培育出敢于创新的人才。

许多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资助体系,鼓励大学生创建自主团队和学科性公司,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和课外科技活动。创业教育不仅推动了大学生创新素质发展,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还可更好地培养其创业意识、创新精神。

总之,高等学校需要根据当代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现状,树立创新教育和终生教育的指导思想,以创新型人才为培养目标,调整教学计划,将创新教育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全过程,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课外活动等环节,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3 结论

创新型人才是国家的科技竞争力的关键因素,高等学校是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基地。大学生是高校创新教育的主体,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以获取知识为基础,以提高素质为核心,以发展创新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为最终目标。大学生应该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积极地学习掌握现代科技文化知识,把自己培养成为“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高素质的创业人才”。高校需要通过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加强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学校和大学生双方的努力,高校就能实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目标。

摘要:高等学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地,而我国高校由于创新教育和创新实践的限制,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较差。高校需要转变教育观念,通过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提高大学生的信息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才能培养出创新型大学生人才。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能力,创新型人才,创新素质

参考文献

[1]刘巧芝.大学生创新素质的综合评价与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1(3):90-93.

[2]孙波,杨欣.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7(1):35-37.

[3]王树才.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素质要求[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117-120.

[4]鲍晓萍.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策略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33(2):193-194.

[5]田平.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图书馆教育[J].现代情报2003(8):158-160.

[6]张磊.创新教育与高校图书馆[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6):92-94.

[7]宁淑华.高校图书馆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情报科学,2003,21(5):516-518.

3.大学生创新教育探讨 篇三

【关键词】大学生 创新教育 问题 对策

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高低是其能否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关键因素,而创新需要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教育。大学生创新教育是一种新型的、高层次的教育模式,已受到高校的普遍重视,对深化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因此,探讨大学生创新教育问题是摆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必须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一、大学生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观念落后,忽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长期以来,高校教育内容趋向稳定,为以知识为中心的应试教育的存在提供了基础,形成了一套以掌握知识为目的的教学体系。教育目标方面要求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教学思想方面要求学生以书本、教师为主,跟着教师的节奏走。教学方法方面采用教师讲,学生听、记为主的模式,其指导思想就是通过听、记的模仿应用,达到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目的,忽视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教育手段格式化,阻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手段格式化、模式化,形成了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模式。我国高等教育一直注重知识传授,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主要在课堂上进行,课下交流很少。教师在课堂上注重传授专业知识,对学生的了解多是依靠学习成绩,这样的课堂教育培养出来的大都是按部就班的学生,并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注重课堂教学,轻视活动课程,认为活动课程并不能掌握基本技能,没有必要花费太多的时间与精力。因此,教学中大都是教师讲学生听,即便是进行了教学改革,采用启发式教学,也是教师问学生答,课堂上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不高。这种教育手段压抑了学生的好奇心,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师资力量匮乏,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大学生的思维能力经过一到两年的学习,应该有很大程度的发展,但由于课程学习、实践活动较少,造成其知识面窄,思维方式单一,思考问题缺乏全面性。对具有创新意识的大学生来说,需要指导教师的引导。但随着高校的扩招,我国高校师资较为匮乏。日常教学中,教师承担了大量的工作,没有多余的时间进行教学创新。大学生接受的知识大都是书本上的,此种情况下,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很难得到培养。

(四)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制约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我国高校一直注重理论知识教学,忽视实践教学。近年来,高校教师进行了教学改革,重视了实践教学,但还远没有解决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的问题。另外,高校教师大都是从一个校门进入另一个校门的,专业知识扎手但实践经验欠缺,尤其是工科教师,不深入到具体实践中去,即使他能将书本上的知识讲得非常透彻,但对学生实践的指导很有限。而创新对实践的要求很高,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离开了实践教学环节,大学生就缺少了一个提高创新能力的平台。因此,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也是阻碍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开展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对策

(一)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多元人才观

大学生创新教育要求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大学生主动发展需要的教育观念。传统教育采用一元化评价方式,学校把自己的任务简单的看成是传授知识,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当前高校要树立多元化人才观,适应社会需求,鼓励学生多元化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挥出自身潜力。因此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必须从以传授知识为主向培养学生创新为主转变,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从一元化标准向多元化人才观转变。

(二)加强创新师资队伍建设,改进创新教育模式

高校教师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起着关键性作用,教师个人的思想品质、理论知识基础、个性魅力对大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具有创新思维的教师善于在教学中融入最新的教育科研成果,有助于开启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要加强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一方面高校可以引进具有创新潜力的教师充实教学队伍;另一方面学校应加大培训投入,提高现有教师的素质。

(三)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构建互动教育教学模式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要有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广博的其他知识为基础,离开了这些,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因此,教师必须搞好理论知识教学。而创新离不开实践,必须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构建理论与实践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新型教学模式。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调动大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如课堂上引入游戏、案例,课外举办大学生“挑战杯”科技竞赛、“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给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大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通过合作交流分析、解決问题,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构建起师生间的互动教育教学模式,有助于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总之,大学生创新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一定的知识、能力,并与外部条件有着密切的联系。高校要积极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氛围,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娜. 大学生创新教育初探. 教育探索,2007(2).

4.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初探论文 篇四

内容摘要:中国现代化市场经济正在飞速发展,“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作为全新的形式在中国市场成长起来,应届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也逐渐向平等的模式转换,二者皆有平等自主的选择权利,这对当代大学生而言不仅是机遇,对自身的要求也有了更高的标准,我们不仅要具备更高的素质来在选择岗位时脱颖而出,而在创业时也需要有更加强大独立的创业者精神来面对一系列挑战。未来的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将逐渐由当代大学生主导,与此同时就要求当代大学生创业发展方向必须与当下时代发展要求相匹配,并且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教育;经济

在当今这个优胜劣汰竞争激烈的社会,对于我们所开发的产品和自身的能力都有了更高的要求,但凡是没有达到要求的,就有面临淘汰的可能,在科技发达,竞争巨大的现代社会中,无论在什么行业创业都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而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需要用“创新”赢得这个市场,拥有“创新”,才拥有不被淘汰的资本。在当下的市场经济情况下,就业市场形势变得非常紧张,应届生找工作变得非常困难,最利于我们的方式就是选择自主创新创业,大学生的成功创业所带来的利益不仅是对于自身的,对社会也有贡献。若创业成功者层出不穷,则能很大程度缓解就业难这一问题。当然,大学生创业也绝非易事。一些类似于创业能力、想法、谋略、胆识、人才选择等能力和资质并非靠短期培训就能达成,有些能力只能依附于经验累计才能练就。对于创业的另一大关键是心理准备,我们需要对自己的职业进行详细的规划,判断自己是否具备创业的能力和素养,明确自身目标和定位并寻找适合的发展通道,通过细致的准备来克服在创业初期对于创业失败的担心,从而推动创新创业的顺利发展。首先,创新型企业思维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当今纵观中国国情和世界格局的情况下,市场经济发展中一股强有力的推进力正在形成,创新创业逐渐变成落实和突破个人潜能的个人发展的重要通道,在一次成功的创业活动中,创业者不仅可以为自己创收丰厚的经济回报,也可以使自身潜在价值得到社会的回应,从而使个人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获得收获,比如地位、荣耀、他人的尊敬和敬仰等。因此,我们说创业是发展,创业是一种贡献,创业也是一种收获。

一.培养大学生创新创新能力,可以大大缓解市场就业环境的压力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中国就业状况与政策白皮书”显示:根据有关数据,城乡就业年需求量每年保持在2400多万,在现有的财政结构下,这些年来,求职者只有大约1100万个工作岗位,全年的工作岗位数量约为1300万。,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770万,这是历史上最高的。在如此激烈的.求职竞争的环境中,社会对于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一直都在密切关注着,而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创业实践的规划中所展现的自我保存和前进的能力就是所谓的创业能力,其中包含经市场驾驭能力、营管理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外贸业务流程知识,社交沟通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等。如果一个大学生可以在毕业之后锻炼出这样的能力和水平,那么他不但不能够变成社会的就业环境压力,相反,他们可以利用自营职业的形式增加就业,从而缓解日益紧张的就业压力。

二.培养大学生创新创新能力,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成长,在市场经济随时连续的推动力下,城乡产业结构也在持续的保持相对应的调整,从而带动了职业岗位的转换以及劳动力的相对转移。对于企业家来说,他们不仅要有工作能力,还要学到足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因此,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市场经济就要求我们在培养人才时应更加注重其创新创业的能力,与此同时,对于高等教育也起到了一定的改革和发展作用。

三.促进创新型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培养大学生创新和创业的能力

创新作为推动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的源动力,也是我们在国际舞台上竞争的重要资本,一个国家如果拥有强大的创新能力和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就相当于拥有巨大潜力来发展知识经济。21世纪的竞争是金融与国家综合能力之间的竞争。注重培养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是创建创新体系的核心环节和核心内容。它还在创新国家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次,大学生需要关注创新和创业的四个方面:

1.端正态度,树立自我教育意识

一个人如果自己不往前走,别人又如何推着你走呢?积极向上的姿态是自我能力培养的条件。积极的心理状态,让我们在培养优秀良好创业能力的过程中获得“选择的自由”。也就是选定为自己的行动负责,选择对学识的内化方法,选择合适的方式应对外界市场因素和突发情况,并保持合适的态度。只有端正态度,才能更好的将知识内化,实现培养目标。我们必须尽力培养良好的创业热情和兴趣。

2.制定适合自己的创业能力培养计划

一个创业者,应具有“确定自己的创业目标,把握自己的创业过程,区别理解自己的创业成败,达到自己的创业目标”的规划能力。我们要为自己制订一套详细的创业计划来培养自己的能力,可以是长期计划,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行在一个长时间的区间里去提高自己的创业能力,也有花几天读一本书、花一个月参与创业培训课程、学习编写创业计划书这样的短期目标。在实践的过程中按照自己的情况,修改自己的原定计划、思考自己的成败,小结自己的教训和经验。

3.加强全方面、多视角、全过程的创业进修

企业家精神是自我提升和创业能力的基础。它体现为:为了实现自主创新和创业,我们必须学习与创新和创业相关的常识和技术技能,获取商业信息和信息,并从销售和销售中获得经验和教训。博得人脉客户渠道与市场承认。有必然的创业指向,剖析自身能力特性,规划合理的学习计划。学习专业方面的学识以外,还需要学习人文方面的学识;也就是包括了对教科书上直接知识的学习和非直接接触到的日常经验的理解和体会,同时包括将一些来自感性的认知和实际案例直接接触获得的经验转变成自己的知识;也就是包括对创业方面的技能掌控,也包括对创业的精神和意识的加强。一方面经过在平日上课中所学习的知识,完成相应的习题,另一方面经过实际课本以外的实训和活动做到学做合一,“做”中“学”,“学”中“做”。“只有两种动物可以爬到金字塔,鹰和蜗牛的顶端。雄鹰是靠翅膀飞上去的,而蜗牛只能爬上去。蜗牛也许爬了很多年,经历了风雨的洗礼,停滞过、摔倒过,但只要爬到金字塔的顶端,它所到的世界、它所收获的成就与雄鹰是一模一样的。”学习的过程贵在坚持,我们或许不能获得胸鹰的天赋,但我们可以像蜗牛一样坚持。

4.如要要证明自己的创业能力,必须义无反顾的投入到创业实践中去

如果你离开创业实践,创业能力的发展总是在纸面上。大学生想要提高自己的创业能力必须要做到建立创业信心,义无反顾的加入到创业实践活动中去是。当然,我们可以将创业实践活动分为几步:首先,利用课余时间先打工;其次,尝试做一些有用的创业项目,比如写一份商业计划书,并尝试将你的项目申请放在学校创业园区;最后,勇敢的创办自己的企业。比如:同学们可以申请参加创新创业学院的集装箱大学生创业园区的创业实践,或加入学校就业创业协会,或各类工作室,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我们将发展我们的多方面潜力,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业技能,并探索创业机会。

四.大学生创新创业途径

1.为使大学生创新创业以及实践教育达到更加规范、系统、科学,将优秀学生选拔考核体系向更加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也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变迁而更改,学校在培养人才时应时刻注意时代需求,在过去一成不变的教育方式下推陈出新,培育更加适合时代以及能推动时代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在培育选拔创新创业人力资源时,为树立具有适应性和个性化特点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应在体系和形式的整合和内容以及考核模式的定位上做出相应的改革。因此,构建了满足学生内部需求,满足学生实际,标准化,系统化,科学化的双重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对于学生而言,不仅增加了自主选择的空间,也有了更多的发展平台来展现自身的创业能力和潜力。

2.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是增强创新意识和创业意识。这也是高校一系列创新创业教育最重要的一点。教学指导学生理解自主创新创业的深刻内在意义,加强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意识是最初步骤,接着是以成功的创业案例为先进示例,以他们的成功事迹来激发大学生的创业信心,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潜在能力去创新创业,建立项目,最后一步是为项目和组织形式建立一个以承运人为基础的“创业教育”实践小组,以鼓励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精神。让大学生对于创业的动力在具体实际运作过程中中寻求最为合适的交接点,让大学生自行呈现出自主创新创业的理念。

五.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义

创新已经演变成了我们民族的魂魄,国家弱项兴旺不衰也必须将创新发展成国家发展源源不断的动力,当下的大学生都是新时期的年轻力量,是这个时期最拥有活力和创造力的集体,如果这样的集体只会随遇而安,丢失了青春的创新欲望和拼搏能动力,中华民族将会和惰性一样停滞不前,失去能动力。创业是发展新的市场商机,建立创业项目团队,充分利用自己或其他各种渠道资源,创新的产品生产或创新服务,实现创造新市场价值的过程。

参考文献

1.牛长松著.英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学林出版社,.01

2.郭广生主编.我和创业有个约会―――大学生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国轻工业出版社,.01

3.张英华、凌陪会主编.企结合”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教育模式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05

5.大学教育创新 篇五

摘要:近些年随着国外音乐文化不断被引入我国以及一些新的音乐形式的诞生,对于高校音乐教学来说是一次巨大的冲击和挑战,面对新的音乐理念和新的音乐形式,高校音乐专业教学应该做出怎样的改变和调整,来适应当下的音乐环境,声乐教学作为音乐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学科,所面临的挑战也是最大的,我们的声乐教学要怎样进行创新,本文就这一突出问题进行研究探讨。

关键词:声乐教学;创新教育

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至今已进行过多次改革,每次改革都是为了能够让教育事业与社会发展有效地结合起来,而随着我们现在越来越多的非主流的音乐形式的诞生,新的唱法、新的形式新的音乐文化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这对于音乐教育是一次巨大的挑战。在当下新浪潮的推动下,对于音乐教育也是一次改革创新的契机,音乐教育给社会培养出大批量的优秀音乐方面的专业性人才,这才是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对于大学音乐方面的专业讲师也是很大的挑战。如何才能让学生们学习到更多的音乐方面的专业知识,并且还能够成为复合型的人才,都是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创新努力的。

一、大学声乐教学中创新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人们对于音乐这种方式越来越重视,在大学中开始独立的开展专门学习声乐的课程,不仅仅教学生们声乐的基础知识,还会教授一些关于编曲或者是乐器等等,不仅招生的人数在不断地提升,就连招生的科目也在推陈出新,慢慢发展成为专业的有规模的声乐学习场所。尤其是在教育方向发生改革之后,对于声乐的改革开始有了特别显著的成果,但是教育上的更新还是赶不上社会的发展,所以对于怎么样进行高校的声乐教学还是应该进行改变。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进行创新,然后对现在的社会发展进行研究,能够让学校的教育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步,这样才能保证学生们所学到的内容是最新的,也能够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对于这一点,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对学生们的声乐知识进行基础的教学,还要让学生们根据社会上所接触的声乐内容进行创新,这样才能够保证自己的学习成果不是特别的陈旧,才能够契合当下社会所需要的。当然,这种创新也不是将之前所有的内容都推翻,还是要结合传统的声乐知识,在扎实自己专业水平的条件下再进行创新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活动。

二、创新声乐教学方法

(一)增强感情交流,实现互动式教学

对于懂音乐的人来说,音乐是有生命的,不同的音乐要听出不同的情感,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就应该对学生们进行情感上的沟通和交流,这样才能让学生们也学会用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来对待声乐。例如:在教师进行基础课堂练习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们进行一首声乐作品的赏析,让学生们说出他们的最真实的.感受,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和学生们讨论自己听到的内容和感受到的内容,这样在情感上的互动不仅能够让学生们更加的容易接受,并且还能让学生们感受到学习声乐给他们带来的情感上的享受,并且还能促进教师与学生们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沟通,给以后的学习带来便利,让学生们从中感受到学习声乐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二)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拓展学习渠道,提高学习效率

声乐最重要的两个部分就是欣赏和表达,如果在这两个方面有更多的投入的话,也会带来很好的效果。在进行声乐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学校的一些比较先进的教学资源为学生们搭建一个由优秀的声乐资料组成的声乐学习的优良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学生们可以收听或者是下载到任何他们想要的声乐信息和内容,这样的话对于学生们来说是一个非常便捷的学习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还能实现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无障碍的沟通,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关于声乐方面的知识内容,教师可以在平台上为学生们解决他们不懂的问题,对于学生们来说也是一个提升自己的过程。这种交流平台的搭建不仅为教师带来便利,为学生们的成长也带来了欢乐。

(三)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革新教学观念

在声乐的教学方面需要教师有非常专业的知识才能够更好地传递出更多的知识内容,而且在教学过程中,还要随时了解学生们的学习情况,主动积极地帮助学生们提升自己,充分发挥出学生们的潜在能量,树立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们树立自己的创新模式,这样才能够让教师为学生们传递出新的知识和社会上新的内容,更加确定自己的学习声乐的方向。只有结合学生们的实际能力才能对学生们进行更好的教育,才是对学生们负责任的表现。

(四)增加师生之间交流,创建和谐师生关系

学好声乐不仅仅是要能够背熟一些理论知识,还要就是能够让学生们多多练习一些发声技巧和发生方式,只有多练习才能知道自己比较适合什么样的模式。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多与学生们沟通,让他们了解到什么样的演唱技巧是最好的,通过与学生们日常的接触,让学生们了解教师的一些技巧和在过程中使用的一些方法,不断潜移默化的进行传递,让学生们更加清楚地了解到自己的学习方向,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和教师可以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只有不断地进步才能够让教师和学生们共同的成长。总之,大学声乐的教学对于学生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既然学校要开设这门课程,就要对学生们进行更加深入的教育,根据学生们的实际情况配备适合的教师进行教学,并且要更新学校的教学设备,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接受状况,这样才能使学生们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巩丹丹.谈声乐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建议[J].中国校外教育,,(11).

6.各大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篇六

北京大学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生力军。图为北大校友“一八九八”咖啡馆。

在大学来讲,要把创业作为学生教育的一部分,这并不是让很多学生都去退学和创业。而是在学校里把创业者应该具备的不怕困难、不怕失败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贯彻在学生教育当中。创新创业对于大学而言,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而不能把创新创业功利化。北京大学校长 林建华

多举措加强创业教育

一是健全课程体系。打通一级学科或专业类下相近学科专业的基础课程,开设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课程。

二是改革教学方法。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把国际前沿学术发展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举办专家主题论坛,与大师直接对话。开设“创业大讲堂”线上同步课堂,建设“中国创业慕课”平台,辐射全国创业青年。

三是强化科研支撑。以“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为牵引,建设教师科研成果与学生创业项目对接网络平台,为学生创业团队组建、知识产权交易等提供支持。

多路径搭建创业平台

一是模拟平台。在学生活动中心开辟大学生创客空间、创业模拟沙盘以及创业咖啡角,通过虚拟经营企业,熟悉创业流程,提高创业能力。

二是竞赛平台。举办国际青年科技创业大赛、北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和院系层面的创新创业大赛等。

三是实践平台。建设“数据科学协同创新创业基地”等15家学生发展与协同创新创业基地,推进北大创业训练营、孵化基地建设,完善设施功能,扶持优秀学生企业成长壮大。

四是交流平台。打造“北大清华TMT校友创投联盟”“中关村数字健康产业联盟”等资源共享专区。与美国常春藤盟校联合开展“中国梦·创业梦”创业实践京杭行活动。

多渠道提供创业保障

一是强化组织保障。成立由校长任主任、校内多家单位参加的创新创业工作委员会,每年召开创新创业工作会议,设立创新创业工作专项资金。

二是推动协同创新。加强与政府、企业、高校及国际组织的合作交流,共建金华信息科技园、包头科技园等。

三是优化管理制度。探索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业,并简化审批程序。

四是完善激励机制。设立创新创业奖励基金和奖学金,奖励创新创业工作贡献突出的个人和单位,并增加评奖评优比例用于表彰创新创业优秀学生。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重点打造了“i.Center”、“创客空间”和“x-lab”,形成“创新-创意-创业”的三创平台。

从长期来看,创新创业教育不能仅仅依赖于脉冲式的活动刺激,更需要对培养方案进行优化重构,开发高质量的课程、专业和学位项目,真正将创新创业教育落到学生培养的主要环节之中。只有统筹好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才能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清华大学校长 邱勇

创客空间创客空间是由学生自发创办的学生社团,致力于让更多的师生理解科技与艺术,爱上创新与创造,目前已有团队20余支,人数逾600人。

i.Center

,迄今全球最大校园创客空间i.Center在清华大学投入使用。i.Cnter是由清华基础工业训练中心与校内各院系和校外合作单位联合成立。主要开展工程训练实践、挑战式课程、创新创业系列课程。 x-lab

x-lab是清华大学新型创意创新创业人才发现和培养的教育平台,简称“三创空间”,于4月25日正式成立。已经有超过1万人次的清华及社会的青年学生参与了x-lab的各类讲座、比赛、交流、实践活动,600多个来自于清华在校生和校友的项目加入清华x-空间。

学业评价体系改革面向全校开设了两个学分的通识课程《创业导引》,邀请了20余位创业名家为学生授课;重点建设了《跨学科系统集成设计挑战》等15门挑战性示范课,围绕当前全球性挑战问题进行课程设计并采用小班授课。正式推出了学业评价体系改革,变百分制为相对等级制,引导学生弱化对考试成绩过于功利化的追求,将课程选择的着眼点重新定位到真正有益于自身长远发展的能力和素质的提升上来。

全球创新学院清华携手华盛顿大学和微软公司在美国西雅图创立了全球创新学院(GIX),在已启动的首个双硕士学位项目中也充分融合了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由中美双方跨院系设计培养方案,已面向全球招生。

浙江大学

近年来,浙大通过推动学生创新创业,现已形成“创业培训—创业竞赛—创业交流—创业孵化”全过程的创业教育机制,实现了“个人兴趣导向、学校积极扶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链型”创新创业模式。图为浙大研究生创业素质拓展班结业典礼。我们将打通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课堂进行协同培养,加强第一课堂启发探究式的课程教学,丰富第二课堂以学生社团、学术活动等为载体的校内实践,拓展第三课堂的社会实践与创新创业教育,强化第四课堂的海外学习、国际交流与联合培养,要求每个学科专业都制定特别的国际化培养计划。浙江大学校长 吴朝晖设立亚洲首个创业教育博士点

开设《创业教育》《创业与创新基础》《技术创新创业》等课程30余门,开设“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ITP)”辅修专业;设立亚洲首个创业教育博士点,相继培养了10多位创业教育方向的博士生和硕士生。“蒲公英”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举办“蒲公英”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校友创业大赛、“新尚杯”全国高校大学生创业邀请赛等多个竞赛活动,其中“蒲公英”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累计共有1200余支团队、8200名同学参与,培育了快的打车、个推、米趣科技、友谦网络科技等资产规模过亿的优秀创业团队。大学生创业导师计划通过企业家创业论坛、创业总裁说、企业家结对等方式,实施“大学生创业导师计划”,邀请200余位知名企业家、投资人、行业专家等担任创业导师,累计培养学生1000余名。创新创业实战平台成立义乌创业育成中心、浙江大学科技创业实验园等创业基地,围绕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对接。创建紫金创业元空间。首批30余个创业团队已入驻。设立各类创业孵化基金、“新东方”创业奖学金等300余万元,举办“资本相亲会”等活动,协助优质创业项目与资本对接,在校生创业团队获得2.3亿元风险投资。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建立了“一体两翼”的创业教育模式,即以创业学院为“主体”,以面上覆盖和点上突破为“两翼”,不断推动学校创业教育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教务、团委、学工、商学院等多个部门,牵涉多个校领导分工。如何在体制机制上有效整合校内资源、聚合校外资源,形成相互有效支撑、分工协作的机制,对于推动改革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上海交通大学校长 张杰设置“科技创新”等课程在各本科专业培养计划中设置“科技创新”等课程,连续开设28期面向全校本科生的PRP(本科生研究计划)。本科生“形势与政策”必修课每学期开设2个课时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专题,覆盖全校大一、大二所有专业本科生。创业学院

创业学院开设创业领导力、创业机会识别、风险投资与创业等11门课程,共计16学分。各学院与创业学院打通培养计划和课程平台,便于学生修读创业教育相关课程。每年举办16期创新与创业大讲堂,邀请知名企业家和创业校友讲授,选课本科生900多人,同时向研究生开放。筹建由100位创投导师和100位创业导师组成的师资团队,对学生创业项目进行专业指导。离开课堂寝室不离校园创业圈明确本科生和研究生可有1至2年时间休学创业,期间可享受学校的创业教育资源和支撑服务,保证“离开课堂寝室不离校园创业圈”。构建由“创业苗圃(前端)—上海市科技创业基金会等(中端)—各类社会风险投资(后端)”构成的创业生态体系,择优向上海市科技创业基金等推荐学生创业项目。零号湾——全球创新创业集聚区

与闵行区政府、上海地产集团共建“零号湾——全球创新创业集聚区”,与地方政府合建10000平方米创业生态园,搭建完整的创业训练平台和成长培养体系,促进项目落地转化。创业苗圃基金

筹措建立600万创业苗圃基金,每年支持100多个和互联网相关的轻资产创业项目,为近100个创业团队(项目)每个提供5000—0元资金支持。创建800多平方米的“全球创业创新实验室”,融合创业诊断、创业模拟、创业研究和创业苗圃“3+1”功能为一体。建设近百家学生科技创新实验室,支持学生运用实验室创新成果进行创业孵化。创业计划大赛

连续举办创业计划大赛,每年参赛团队50多支、覆盖学生近5000人。与地方政府合作举办分领域创业大赛等赛事活动,连续7年举办“海峡杯”两岸大学生创业计划邀请赛。联合深圳证券交易所每年举办为期8个月的创业训练营。通过学校主页、新闻网、微博、微信等平台,定期推送创业校友及在校生创业典型案例。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作为促进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拓宽学生国际视野。复旦大学校长 许宁生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坚持每年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大学生创业导论”等若干门课程。目前,每学年开设11个平行班的生涯教育课程(累计达396学时),授课人数全年近600人。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一是加快基础教学实验中心建设,开放实验室和公共实验平台等。二是依托与地方政府、大型企业建立的合作关系,拓展了一批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和创业训练基地。三是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曾四次获得团体第一名。四是配合“国家创新创业计划”的推行,实施了“本科生实验实践资助计划”。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

一是积极加强创新创业学生社团、创业研习班的建设。二是举办复旦大学“聚劲杯”创业大赛,“复旦之星”创业大赛。三是成立学生创业俱乐部、创新创业实战营等,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提高创业就业指导服务水平

7.大学教育创新 篇七

大力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国家层面和学生层面的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 创新创业能力的强弱体现出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构建创新型国家, 就必须大力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 将高校的大量知识和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促进社会经济稳步健康发展;另一方面, 随着高校的扩招,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不断提高, 史上最难就业季频频刷新, 高校学生急需创新创业教育, 实现其事业心的开拓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从而实现就业、创业渠道的拓宽和延伸, 获得事业上的更好发展。

然而,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效却差强人意。总体而言, 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声势大、影响小, 形式多、内容少, 投入多、收效少, 尝试多、推进少的尴尬状况[1]。高校仍然延续着应试教育的模式, 只关注少数人的创业活动, 只在课程里夹杂些创新创业的知识, 只举办少量创新创业讲座、竞赛和其它实践活动[2], 缺乏对学生创新创业需求和动机的调研, 缺乏对学生创新创业思想动态的追踪和调查, 缺乏对学生社会上所需探索实践能力的培育。因此, 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很低, 最高的浙江省, 成功率也不过4%, 广东省只有1%, 河北省仅有0.3%, 而全球大学生平均创业成功率是20%[3]。

面对这种状况, 高校不仅要丰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还应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目前, 除了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不成熟的地方外, 许多怀揣创业理想的大学生在价值观、认识论方面也存在着偏差, 这些因素都阻碍了他们创业项目的顺利实施。他们盲目创业, 把当老板作为社会地位的象征;把创新创业教育片面理解为“企业家速成班”, 认为只要通过一段时间学习就能创业成功;却没有思考自己适不适合创业、有没有在思想上做好创业的准备, 而这些都是需要思政教育来完成的。

1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创新创业教育实行较早, 理论探索和实证分析方面的研究都很丰富, 形成一条完整的研究体系。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 Peter Robinson和Max Haynes (1991) [4]通过电话调查发现创业家的工作精神决定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广度和发展。Gerald E. Hills (1998) [5]通过专家调查法得出教育目标、课程特性和管理、课程发展议题这三个因素直接影响着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效果。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作用, Souitaris (2007) [6]认为通过创新创业教育, 学生能够得到知识、鼓舞和资源三方面的收益, 并使用实证方法验证这一理论假说。Lina (2004) [7]认为学生通过创业知识的学习、创业活动的参与, 最终获得了知识、能力、态度和个人品质的发展。而Johannisson (1991) [8]则认为创新创新教育能使学生获得know why (创业动机和态度) 、know how (能力和技能) 、know who (网络与社交) 、know when (经验与直觉) 、know what (知识) 五个层面的知识收益。关于创新创业的影响因素, Chen (1998) [9]通过调研发现, 学生选修的管理课程数量越多, 创新创业的意向越强烈。Autio (1997) [10]的调查结果显示, 对职业的印象和能够获得支持及帮助的程度影响着创业者对职业的偏好和创业的信念。Bertrand (2001) [11]重点研究了创业意识与创业潜能, 他认为创业意识受国家社会文化环境、教育教学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而创业潜能受到创业教育的影响。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方法论, Timmons (1975) [12]认为首先应该形成超前的教育理念, 然后制定系统的课程设计, 接着设置鲜活的教学方式, 最后创造出更多的实践机会。Gerald E. Hills和Michael H. Morris (2001) [13]认为应该根据潜在创业者的不同情况, 制定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方式。Codrin Chiru (2012) 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揭示出学生学习创业知识与获得创业能力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基于此, 提出了创业教育的利益相关者之间要加强密切合作的建议。

国内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创业意愿的分析和方法论的探索。李成彦、张坤 (2014) [14]认为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不是要求大学生马上创业, 而是对其进行创新意愿的熏陶与启迪。为此许多学者进行了关于创业意愿的实证研究, 如郭洪等 (2009) [15]从创业教育内容的视角出发, 构建了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模型;李永强等 (2008) [16]从主观规范、创业态度和感知行为三个方面来探讨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杜晶晶等 (2015) [17]从创业教育的习得效果出发, 实证检验高校创业教育对于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创业教育确实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业态度和创业意愿。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方法, 曹剑辉等 (2010) [18]认为, 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方面应该建立一套系统的教育课程体系, 构建以政府为主导者, 高校为主要承担者, 企业为参与者的服务管理模式, 形成创新、创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新机制;另一方面要加强管理制度的建设, 在税收、金融等政策上给予优惠, 鼓励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李世佼 (2011) [19]主张学习借鉴国外成功经验, 构建了跨年级、跨专业、跨学科融合且特色鲜明的“一核心、三平台、九模块”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王长恒 (2012) [20]提出构建一个全方位的立体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培育体系, 将高校、政府、企业、家庭、学生等多个子系统有机结合起来。孙露娟 (2015) [21]认为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要发展课程体系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并重的“双轨模式”。唐根丽等 (2011) [22]则主推完善创新创业的环境, 从校园文化、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学生团队、实践基地、政府和社会支持等方面着手为学生打造优质的创新创业土壤。尽管以上研究已经非常详实, 但是到目前为止, 还鲜有从思政教育角度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研究, 而本文则试图弥补这一研究空白。

2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思政教育的内容分析

鉴于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应该融入更多思政教育的内容, 这些内容主要从以下三方面体现。

2.1 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离不开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引, 正确的“三观”会为其创业之路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障, 错误的“三观”会使其创业之路误入歧途, 因此“三观”教育势在必行。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创新创业活动更应该符合这一客观规律。许多好的创新创业项目正是基于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 挖掘市场空白, 结合自身特点开拓创新, 积极服务人民大众, 从而带动自己的创业项目走向成功。当前, 一些大学生只从自身角度出发, 不考虑社会需求, 盲目创业, 致使创业项目走向失败。所以应培养大学生树立为社会服务的世界观。国家目前正在积极倡导“大众创新, 万众创业”的理念, 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积极投身于创新创业发展的大潮中, 充分发展自己的才能, 在创新创业发展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们应该以此为契机, 帮助他们树立奋勇拼搏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对人生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在当前的创新创业发展的大潮中, 一些怀揣创业理想的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存在着偏差, 他们急功近利, 把眼前的物质看得过重, 不注重永续发展, 这必然阻碍其创业项目的发展。一个成功的创业者必须具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和一颗风物长宜放眼量的心态, 否则其事业不可能做大做强。这就要求我们应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帮助其领悟创新创业的真谛。

2.2 教育大学生要按规则和客观规律办事创新创业项目需要在特定的范围内, 在探寻事物发展规律的前提下, 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条件下进行。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我们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企业在创立之初需要取得工商行政部门、税务部门等机关单位的审批, 其运行过程中一方面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另一方面又要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经营, 否则企业无法正常运行。当前, 一些创业大学生不太注重法律法规和市场经济发展规律, 投机取巧, 盲目投资, 造成创业项目的早早夭折。因此, 应该教育大学生一定要树立遵规守据的良好习惯, 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不做违法乱纪、违背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事情, 只有这样其创业项目才有可能完全遵守企业运行规则和市场经济发展规律, 最终走向成功。

2.3 帮助大学生塑造坚定的理想目标和勇往直前的不竭动力创新创业发展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需要坚定的理想目标和勇往直前的不竭动力, 只有这样才能踏过荆棘、迈向成功。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道路是曲折的。面对创新创业发展过程中的遇到挫折与困难, 大学生必须坚定理想信念, 勇于接受种种挫折与考验, 找到一条适合其发展的道路, 依靠不懈探索与努力将创新创业项目发展成功。如果目标不长远, 意志不坚定, 则很难把创新创业项目做成。同时事物变化发展形态分为量变和质变, 量变只有在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会发生质变, 这需要我们积极做好量的积累, 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当前, 一些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就萎靡不前, 或是做项目急于求成、不注重各项资本的原始积累, 导致创业项目中断搁置。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 需要稳步推进, 扎实落实。因此, 应该帮助大学生塑造坚定的理想目标和勇往直前的不竭动力。

3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思政教育的实行方法

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思政教育的内容, 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开展思政教育的方法。

3.1 利用多种途径开展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宣传途径应立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中的兴趣特点, 突破传统思政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以此实现更好的效果。1邀请社会知名企业家或创业成功的大学生来高校开展讲座, 在讲授其成功经历的同时, 也传达给学生们其创业意图和思想动态, 从而引导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三观”。2带领创新创业大学生深入企业进行参观, 参观的内容不仅局限于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过程, 更多的是为学生讲解其企业文化, 例如企业的工会活动以及企业的社会捐赠行为, 让他们在企业文化的熏陶下, 更好地帮助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三观”。3举办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为主题的辩论赛, 在学生们的激辩中使其领悟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从而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三观”。

3.2 开展法律法规、经管类课程等专题讲座, 并融入思政教育的内容邀请专家、学者、社会各界成功人士来校进行主题演讲活动, 同时思政教师注重观点的启发和现场的互动。1邀请法律专家和公安民警来校进行法律知识讲座和商业案例分析, 同时思政老师融入与其相关的授课内容, 让学生们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 提高授课效果。2邀请商业精英和经管类专家开展创业指导课程, 同时思政老师使用现场互动的方法, 让同学们体会市场经济的规律与活力、感受企业经营的规则与残酷, 从而让同学们了解企业经营规则与市场经济规律的重要性, 以此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开展创业项目。

3.3 举办素质拓展等活动锻炼学生们的坚定目标和永不退缩的意志品质举办素质拓展等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应该力求多样, 活动内容应该不拘一格, 以期最大限度锻炼出学生们不畏困难、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的意志品质。1开展野外生存集训活动, 锻炼学生的吃苦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2举办ERP沙龙比赛, 一方面巩固学生们所学的知识, 另一方面锻炼学生们的创业实战能力。3举办创业项目实战竞赛, 为学生们提供尽可能接近实战的演练环境, 让学生尽可能发挥才能, 锻炼创业能力和意志品质, 在实践中领悟老师们在思政教育中讲述的知识点。

摘要:思政教育在大学生成才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也不例外。在现今的创新创业大潮中, 一些大学生在思想上并没有充分做好创新创业的准备。针对此问题, 本文打算从创新创业角度出发, 结合思政教育的具体内容, 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巧妙融入了思政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力图为创新创业大学生在思想上做好前提准备。

8.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篇八

关键词:大学新生 入学教育 改革创新

0.引言

大学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摇篮,其教育的目的就是实现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而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更是大学教育的开始。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有利于加强新生的思想政治学习,帮助大学新生规划未来,健康成长。

1.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内涵与意义

1.1入学教育的内涵

开展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活动,其目的是为了让新生在踏入大学校门时,能够提前了解大学教育模式以及所学专业的发展走向,能够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大一时期学习生活对于新生来说十分关键,但在这一年,很多学生缺乏团结协作观念,职业规划很模糊,所以,入学教育对大学新生起着指导帮助的作用。

1.2入学教育的意义

开展入学教育活动,能够让大学新生快速适应大学生活,并对自身进行准确定位,找准奋斗目标。同时,也能促进新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明确学习的目的,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学习兴趣,让他们跟得上大学的学习节奏。入学教育还能加强对大学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让他们树立正确的奋斗方向。

2.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2.1教学内容陈旧

由于开展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时间较短,因此造成了入学教育内容的单一和死板,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目前,很多高校一般都是把入学教育放在正式上课之前,而教育的内容也局限于军训、校规校纪、专业特色等,教育形式愈加简单,而在入学教育期间,学生都只是在被动的接受,很难提起兴趣。随着国内就业形势的不断变化,入学教育若不能有所创新,必将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2.2教育方法落后

对于大学新生的入学教育,必须要用科学有效的方法。但是就目前来看,很多高校都是采取的“灌输式”教育方法,这样很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把教学内容当成耳边风,更不能去主动接受教育,甚至有的学生把入学教育视为一种负担。因此,入学教育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对教育方法加以改革创新。

2.3思想不够重视

当前,很多高校都只是把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当成一种惯例,在思想上没有加以重视,工作上也缺乏主动。正因为这些高校把新生入学教育看成是一种惯例,是一种任务,所以很少站在学生的立场去思考,比如学生对于大学学习生活的适应问题、专业思想等等,以至于让入学教育成为了一种过场和面子工作。

3.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3.1转变观念,提高入学教育地位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对于刚进入大学的新生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大学内开展新生教育活动,既是时代不断进步的需求,也是大学教育发展的需求,更是实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以及其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因此,学校方面必须要在思想上加以重视,转变以往的观念,提高入学教育的地位。开展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大学新生适应大学生活、融入大学生活,这对大学生实现今后的理想具有深远的影响,学校在入學教育这一块,不仅要重视,更要办好,把入学教育建设成一个系统而高效的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出学校和各院系在入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学校要明确入学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教育原则,规划好入学教育的总体目标和方案,并提供必要物质条件,营造出良好的教育氛围,同时对于已经开展的入学教育活动进行监督评估。各院系要充分结合本院专业的特色开展新生教育活动,并保证学校的总体目标和方案得到有效的实施。

3.2与时俱进,丰富入学教育内容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要坚持与时俱进,要在常规教育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改革,不断丰富入学教育的内容,让入学教育更具实效性。比如在理想信念教育方面,可以结合大学生的成长实际,让大学理想信念教育深入人心,同时,在校史教育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爱校热情,以此增加学生的荣誉感、归属感和责任感。在专业思想教育方面,可以为学生展示本专业所取得的一些优秀成果,为学生描绘本专业的前景蓝图,让对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更加真切与实在。在安全教育方面,可以结合安全技能的防范,开展演练实践,让学生不仅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更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掌握熟练的技能和方法,加强学生安全防范的意识。

3.3以人为本,创新入学教育形式

第一、主要针对当前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坚持个人与集体相结合的教育办法,集体教育与个人教育都是大学新生入学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工作。对于新生集体的入学教育,可以充分利用开班会、办讲座等形式,在新生这个群体之间形成良好的传统风气,而在集体的活动中,更要充分引起新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到集体教育中来,通过学生个人的进步,来让整个集体得到发展。同时,要走进学生的班级和寝室,深入了解学生的想法,掌握他们的生活情况。对于学生学习中存在问题要及时发现,帮助开导,并针对他们的个人特点进行教育。

第二、在入学教育中,还要注重对大学中存在的重点问题进行教育。主要是针对目前大学中存在的一些不热爱学习、没有生活目标、痴迷网络游戏等问题,进行重点培养教育。让新生一进校就能了解这些问题对个人成长的影响,让他们能够提前做好整体规划,认识到自己进入大学的目标,让他们健康发展。

第三、可以将大学新生入学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形式。在学校和学生家庭之间建立起联系,可以通过给家长发信息、打电话的形式,让学生家长能够了解自己的子女在校教育情况,同时,也可以召开新生家长会,为新生和他们的家长介绍学校的相关情况,阐述学校的教育管理规则制度,得到他们的认可。在学校与家长之间进行互动,能发挥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各自优势。

3.4创新理念,优化入学教育方法

现在的学生对于说教式的教育方法十分反感,因此要创新教育理念,把入学教育作为长期工作来抓。在实践中,可以开展持续性的工作,来触动学生的心,激发他对于未来学习的思考,让他们能够主动去规划自己今后的目标,从而避免陷入迷茫。在入学教育中,要注意扬长避短,多鼓励学生,让他们亲身实践体验,尽量少用“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比如在专业思想的教育中,一定要与实践结合起来,引起学生的注意,让他们能够主动去了解本专业的一些知识,见识本专业的一些成果,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习兴趣。

4.结语

总之,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是一项复杂而又系统的工作,高校方面必须加以重视,同时也要把握新生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的对新生进行指导教育。入学教育的方式方法要适应时代的变化,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努力为学习扫清学习生活上的障碍,让学生调整好心态,明确好目标,为整个大学的学习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张龙.叶之宁.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体系创新研究[J].中国市场,2010,(19):159-160.

[2]陈军.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创新模式研究[J].科技风,2014,(7):262-263.

9.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路径 篇九

创业教育思想最初源起于美国。1947年,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赖斯•迈斯开设的“新创企业管理”课程拉开了创业教育的序幕。经过不断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深度融入美国高等教育之中,对于促进其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相比之下,虽然我国创业教育的思想古已有之,但创业教育正式付诸实践却要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算起。

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号召各国把培养学生的事业心与创新精神作为重要的价值取向。此后,有关创业教育的研究和实践逐渐增多。

5月,清华大学举办首届创业计划大赛,标志着创业教育在我国发展的开始。同年6月,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首次提出要加强对学生的“创业教育”。

5月和8月,教育部又分别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3号,以下简称《意见》)和《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教高厅〔〕4号)两个文件,促进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发展。

以来,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36号)等文件的指导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逐步上升到国家战略,成为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和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举措。

二.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取得的成就

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我国的双创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面向全国130余所高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调查和学情调查显示:目前,国内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受到政府的重视、引导与推进,近七成高校年投入创新创业教育建设资金在百万以上。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提倡和鼓励,我国当前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正在呈现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高校配合、协同发展”的良好发展态势。

相关调查也显示:随着20之后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大多数高校均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多数被调研高校已经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其中,62.9%的高校建立了由校主管领导参与的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和各部门协调工作机制,近80%的高校出台了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规章制度,70%以上的高校进行了相关教学改革,93.8%的高校参与到多类型的创新创业大赛中。

上述数据反映了我国近年来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三.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面临的瓶颈性问题

在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双创教育工作存在的发展理念滞后、工作机制单一以及教学体系不够健全等问题,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

《20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在毕业半年后自主创业的届本科生中,只有不到一半(46.2%)的创业者3年后还在继续自主创业,即使在浙江等创业环境较好的省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也只有5%左右,这与欧美国家大学生创业的成功水平(约为20%)仍有较大差距。国内横向比较也发现: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于社会创业平均成功率,大部分的“大创牌”企业夭折于初创期,熬不过3年。

在高等教育从追求数量增长转变为追求质量提升的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关键点,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在式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从谋求数量扩张向追求质量提升转向,进而实现自身发展的全面升级。

式发展理念及其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关系

一. 式发展理念的定义

作为一种发展观,式发展理念认为,高等教育发展应以质量和效益为主要目标,通过体制创新、结构优化等措施,提高教育效率,实现规模、质量、结构、效益以及公平等要素的协调发展。有学者指出,式发展是“利用现有内外部资源,挖掘现有潜力,优化资源配置,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提升师生综合素质,提高办学效率和教育质量,突出特色,树立品牌,注重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的发展模式。”

相对于外延式发展,式发展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将其作为发展的“生命线”;更加注重创新和特色,将其作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更加注重要素优化,将其作为发展的不竭动力;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将其作为发展的重要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式发展的理念已经上升为一种教育发展战略,引起了广大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的广泛关注。

二. 式发展理念的提出与嬗变

1982年3月,颜维进在《经济管理》上发表《积极稳妥利用外资,加强现有企业改造》一文,提出了“式”的概念。1988年,北京科技大学高教所毛祖桓发表文章提出:“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一样,应以式的发展模式为主。”

1992年,武汉水利电力学院电力教育发展战略研究办公室发表文章认为,所谓“式”发展是指“通过挖掘现有学校的潜力,提高现有学校的内部效率,加大现有学校的招生数量来实现高等教育总体规模的扩大。”

此后,伴随我国高等教育实践的发展,“式发展”的逐渐从指向于“扩大招生规模”转变到“促进教育质量提升”。当前,学术界关于教育式发展的核心观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以教育质量提升为核心。相对于外延式发展,式发展的关键在于质量和效益的提升。二是以结构优化为动力。通过充分发掘现有资源的潜力,借助于结构间的优化与互动达到发展目标。三是以人才培养为指向。式发展归根结底是指向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发展,它通过“发展事业”进而达到“发展人”,脱离了人的发展,事业的发展也就没有了意义。

三. 式发展理念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关系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良好教育需求同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具体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当前的“矛盾”可以描述为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对优质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同当前创新创业教育不能较好满足大学生实际需要之间的矛盾,而式发展理念对于解决当前这一矛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发展目标上看,式发展是着眼于追求更高质量和更高水平的发展,且突出强调人的发展在事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从动力机制上看,式发展的动力源于教育活动相关要素之间的协调与配合,突出强调系统作用的发挥;从差异化角度看,式发展更加注重对差异化的尊重,强调各类高校要基于各自的办学传统与专业特色推进相关事业的发展。

总之,式发展理念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式发展的重要实现路径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推进必然以式发展理念为指导。

式发展理念视阈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向

一. 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由“功利价值”向“育人价值”转变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古今中外,关于教育和办学,思想流派纷多,理论观点各异,但在教育必须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这一点上是有共识的。”这一思想对于教育领域正确处理事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当前,人们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要么过于强调创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要么将其作为解决大学生就业的“可选项目”,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功能一定程度上被遮蔽和掩盖。

基于式发展理念,我们不仅要将创新创业教育当成解决实践领域各类问题的重要内容和方式,更要将其上升到提升国民素质和创造力的战略高度来看待,将其作为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关键突破口,将关注点从“功利价值”“精英式”以及“片段化”向“人才培养”“全纳式”和“终身化”转变,将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作为发展的最高目标,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这一变化标志着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路向的根本性转变。

二. 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机制由“项目思维”向“体系构建”转变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高度复杂的系统性工作,要求各类教育要素的深度参与和介入。

当前,要在已有办学体制和工作机构设计的条件下,充分调动学校潜在教育资源,发挥要素功能实现的最大化。

一是高校要理顺工作机制,成立由主要领导负责的创新创业工作机构,将创新创业工作置于推动国家经济转型和服务学校发展战略的高度统筹推进,探索建设创新创业型大学;

二是要建立就业、教学、学生工作、团委、科研等部门齐抓共管的创业教育协调机制,对全校创新创业工作进行统筹规划,从“全员育人”的角度深入推进创新创业工作的长效发展;

三是要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加强与各类校外企业的深度合作,要调动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通过制度建设、聘任与晋升绿色通道等方式鼓励广大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

在效果评价上,要着重探索数量与质量、整体与个性相结合的立体化评价体系,要以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为基础,积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业文化氛围,为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提升打下基础。

三. 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由“课外活动”向“课堂教学”转变

205月,教育部下发的《意见》指出:“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所有学生,结合专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这一文件明确了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工作方向。

此后,国家又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要求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切实融入学校人才培养,以提高双创教育的系统性。从当前来看,高校要着力做好三个方面工作:

一要高度重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通过明确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设置创新创业必修和选修学分等形式渗透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二要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要在建设好“就业指导课”“职业生涯规划课”等现有创业课程的同时,重点从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以及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结合三个方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上一篇:一本有魔法的书小学作文下一篇:说课稿商务英语口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