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题

2024-11-25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题(8篇)

1.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题 篇一

论述题

1、试述民主的价值。

概括而言,政治学对民主价值的研究和论述大体存在两种途径,即理想主义的和经验主义的。前者带有哲学研究的特点,后者具有历史和社会学研究的特点。

理想主义途径是民主的政治哲学研究的基本思路。传统的民主理论家认为,民主的首要价值在于“自治”。

民主的第二个价值在于“平等”。民主反对任何特权,反对权力垄断,强调公民平等,提倡所有的职位和权力向所有公民平等开放,公民平等地享有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权力。

民主的第三个价值在于“权威”。民主反对霸权,反对个人专制,反对强暴统治。民主为政治权力提供了合法性。

经验主义途径体现了民主研究的现实主义思路。

经验主义理论认为与其他政治制度相比较,民主方法或制度的最大优势在于:

(1)民主宪政保证国家政权的和平交接,从而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

(2)民主制度能使政府更加关心人民的幸福。

总之,民主制度是到目前为止所有可能的政治制度中最为优良的一种制度。民主制度的价值主要体现为:它是一种有益于多数人而不是少数人的制度,因而,民主政府是“最能使社会繁荣的政府”;它将政治竞争纳入到既定的程序和规则之中,有利于减少社会对抗的突发性和社会成员在政治上铤而走险的可能性;它以多数人的意志为其政治合法性的基础,有助于实现政治权力的和平转移,也有助于避免和消除由于政权更迭和政策变动而引起的社会动荡。

2、试述政治选举的意义。

(1)政治选举为公民选择自己信赖的代表组成国家机构,从而为实现国家权力的转移提供了制度保障。

(2)政治选举为公民监督权力行使者,并在一定条件下更换权力行使者提供了重要途径。

(3)政治选举是促进民意的形成、表达,并使公民民主意识得以提高的重要手段。

(4)政治选举还是缓和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

3、试述人民主权原则。

人民主权原则是现代宪法为国家组织规定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它主要阐明了国家权力的来源和归属的问题。

首先,人民主权原则明确指出主权属于人民,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因此国家机关的建立应该经人民的同意,国家机关的权力应该受人民的监督,一切政治权力应该属于人民。

其次,既然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人民就有权要求国家机关为人民服务。

再次,人民通过选举等方式将主权委托给国家机关,从而使国家机关拥有了治权,但人民始终掌握着“最后权力”,当国家机关违背人民的整体利益和意志时,人民可以起来更换它。

最后,宪法还通过规定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来体现人民主权。

4、试述民主和平转变的基本条件。

第三次民主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政治发展的现实显示,民主的和平转变需要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经济市场化:在一个温饱不能保障的国家,在一个政府对社会主要资源即经济资源实行高度控制的国家,在一个连经济自由都无从谈起的国家,保障政治自由的民主宪政不可能得到成长。

(2)文化世俗化:在一个宗教观念主导人们思想,人们总在非理性地寻求和证明自己的“正统”,而把其他持有不同信念的人视为“异教狂徒”的地方,民主不能得到成长。

(3)政治文明化:在一个政治没有得到“驯服”的“自然状态”下,在一个动不动拔刀相见、崇尚武力的国度,民主也不能得到成长;在一个没有“给政治家和反对派以出路”的地方,民主转变也不会通过采用和平手段得到实现。

(4)政治领导人和执政党开明化,精英在政治转变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现代化和民主意识的政治领导人及执政党的存在,对于民主的和平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5、试述政治社会化的途径。

(1)家庭,家庭是政治社会化的第一个途径。

(2)学校,学校是一个人走向社会的专门化的学习和训练场所,因而,是传播文化的专门机构,是系统化强有力的社会化途径。

(3)大众传播工具,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大众传播工具是现代社会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4)社会政治组织,各种各样的社会、经济、政治组织,如工会、职业协会、社团、政党、国家机关等,也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5)政治符号,特定的政治符号如国旗、国徽、国歌、政治领袖人物的肖像等等,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政治象征意义和代表意义,因此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政治文化的传播作用。

此外,教会、工作场所和娱乐、职业、文化团体、社区等,也都具有政治社会化的功能,承担着传播政治文化的功能。

6、试述社会监督的功能。

(1)社会监督的预防功能

(2)社会监督的矫正功能

(3)社会监督的惩戒功能

(4)社会监督的保健功能(5)社会监督的教育功能

7、试述如何形成一个良好社会。

(1)良好社会指的是一种政治秩序处于有序、稳定和连续状态之中的情形,即政治传统中人们常指的人类的理想社会。良好社会包括以下基本因素:(a)存在着稳定的政治共识,并可以调节人们的政治行为;(b)政治体系良性运转。稳定的政治共识在社会意识形态上表现为政治秩序的合法性,而政治体系的运转则是依靠治理来实现的。

(2)在当代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良好社会的条件应当包括:(a)人们具有宽容与理性妥协的精神。(b)良好社会必须是一个法治社会,政治制度化的程度较高。(c)存在一个有效的协商机制。(d)存在一个高效、廉洁的政府。

8、试评述历史上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1)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这种政治观被称为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这种观念仅仅从社会价值的层次上把握政治,重哲学思辩和抽象的伦理价值而轻社会现实,无法现实地反映社会政治生活,也不能深刻揭示社会政治的本质。

(2)认为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和外化;这种政治观被称为神学政治观。这样的政治观往往与宗教崇拜紧密结合在一起。

(3)认为政治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活动,对于政治含义的这种理解被称之为权力政治观。它忽视了政治生活中确实存在着特定的价值和道德,也没有指明权力背后的实际动因,因此,对于政治本质的把握是不深刻和不全面的。

(4)认为政治是公共管理活动,这种看法被称之为管理政治观。在西方,有许多政治学家从管理公共事务的角度来探讨和阐述政治的含义。

(5)认为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它没有揭示社会价值权威性分配及其方式形成的深层动因,同时,把政治活动仅仅限定于分配性决策,也具有片面性。

9、试述政治社团的功能。

政治社团作为政治性的利益集团,在政治生活中具有象征性功能、意识形态的功能、提供情报的功能、工具性功能、经济性功能以及政治社会化功能。

(1)政治社团的象征性功能又被称为表示性功能。政治社团可以为其成员提供种种象征性或表示性的权益。

(2)政治社团的意识形态功能是指政治社团能够反映和形成其成员共同的政治信念和信仰。

(3)政治社团提供信息的功能是指政治社团为其成员、行政官员,议员或人民代表以及广大公众提供有关行业、本社团成员以及其他具体问题的信息或资料。

(4)政治社团的工具性功能是指政治社团被其成员用来完成某一具体目标。

(6)政治社团的经济性功能是指社团在帮助成员实现经济利益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6)政治社团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可以使其成员通过社团活动学习和获得政治文化和政治技能。

10、试述现代政治文明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1)秩序原则,政治文明意味着人类合作的稳定性和有序性,它的根本原则就是秩序。这体现在政治上就是法治。

(2)自由原则,自由是政治中的基本价值之一,它体现在政治上有如下几个含义:①个人的自由权。②有限政府。

(3)平等原则,平等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原则之一,它与古代社会的等级形成尖锐的对立。平等原则在政治上有如下两上基本含义: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②民主。

(4)宽容和理性精神,宽容和理性精神是现代政治文明的精神实质。它包含如下内容:①尊重不同的思想和信仰。②妥协精神。③每个人在行动与言论时应当考虑其后果,并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

11、试述自由主义理论所遵循的原则。(1)个人主义原则,个人主义是自由主义的核心原则。它坚信社会生活中最具重要意义的是人类个体,而不是社会群体或集体组织。

(2)自由原则, 个人自由是自由主义的核心价值。它在正义、平等、权威等价值选项中具有优越性。

(3)理性原则, 自由主义坚信,世界具有其理性的结构,凭借人的理性能力和严格审慎的研究,可以揭示这种理性结构。

(4)平等原则,自由主义相信平等,认为人生而平等,至少具有同等的道德价值性。

(5)宽容原则,自由主义还认为,宽容(容忍或允许持不同意见的人说话或行动)不仅是个人自由的保障,也是社会强大的手段。

(7)同意原则,根据自由主义观点,权威和社会关系应该以同意或意愿为基础。

(7)宪政主义原则,自由主义倡导有限政府。同时认为,实行政府分权,在政府各制度之间实施制衡原则,确立保障个人权利的成文宪法来界定国家和个人的关系等等,是实现有限政府目标的基本途径。

2.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题 篇二

关键词:《原理》课课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必须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关系国家兴亡、民族振兴的基础工程来抓, 同时还指出: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特别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哲学社会科学课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用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 用优秀文化培育大学生。作为一名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教师, 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肩上担子的沉重。课堂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场所, 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场所。《原理》课堂更是如此。这里, 仅就教学中的点滴, 谈谈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

一、结合国际形势新变化, 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剥削制度消灭以后新社会形态的两个发展阶段。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是迈向共产主义的必经之途。现阶段,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每一项成就, 都是向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推进。因此, 我们只有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 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充满必胜的信心, 才能扎实地推进共产主义事业。当前, 国际形势总体上趋于缓和, 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流, 但随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日趋发展, 国际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对我“西化”、“分化”的图谋一刻也没放松和停止, 而高等院校则是他们“西化”、“分化的重点。现代大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的冲击, 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 加上大部分学生对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中国历史了解甚少, 难免会带来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迷糊、价值取向扭曲。面对这种情况,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比如:在讲到“生产力的发展是衡量社会进步与否的根本标准”时, 可就“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为题在学生中展开讨论, 有的学生认为, 资本主义国家拥有高水平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 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比我国高, 我国还有不少人生活在贫困的边缘,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从何体现呢?显然, 学生对此产生了怀疑。在这里就要充分发挥哲学原理释疑解惑的作用。实际上,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经历一个过程, 不同国家、民族的生产力要达到相同的水平, 时间有长短, 速度有快慢, 我们不能仅仅以生产力的实际水平来判断一个社会的进步与否, 而应该从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现实水平和发展速度的统一中来进行考察。生产力的发展仅为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提供可能, 而这种可能性能否变为现实、能在多大程度上变为现实, 则要取决于生产关系。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很高, 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也很丰富, 但由于它的生产关系以私有制为基础。因此, 绝大多数的物质财富都归统治阶级所有, 劳动人民却只能得到少部分。这样, 就不可能避免的会束缚劳动人民的积极性, 而我们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一个表现就是它能够使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逐步得到满足;另外, 从生产力的现实水平来看, 资本主义似乎优于社会主义, 但众所周知, 资本主义产生于18世纪, 社会主义产生于20世纪, 其发展的时间要比社会主义早, 而且就目前的经济增长率来看 (以美、中为例) , 资本主义的经济增长率大约为3%-5%, 社会主义的经济增长率则约为7%-10%。因此, 从生产力发展的起点、现状和发展趋势来看, 社会主义无疑优越于资本主义, 是社会发展的更高阶段。这样, 通过有理有据的解答, 不仅消除了学生的困惑, 也起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二、结合我国现代化建设实际, 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三观”, 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所谓“三观”, 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世界观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 它为人们处理各种关系提供指导。人生观是人们对诸如人生意义、人生的目的、人生道路等人生重大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是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具体体现。而价值观则是人们对于外在对象和自身活动的意义和价值的根本评价, 今天, 价值观中最为现实的问题是如何看待和解决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即如何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国家利益的关系。一般来说,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 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而人生观、价值观又直接影响世界观。一个人如果离开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导, 他的精神世界必定是空虚的, 精神支柱必定是软弱无力的, 绝不可能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 即使掌握了某些专业知识和本领, 也不可能对社会做出较大的贡献。可见, 树立科学的“三观”对当代大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 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向大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能使他们从世界观的高度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思维水平和精神境界, 增强分辨是非的能力。目前,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 同时, 社会成员特别是青年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多样化, 价值取向的多样化也日益明显, 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激发了他们的主体意识、效益意识、创新意识的形成, 也诱发了拜金主义和重利轻义的思想, 造成了诚信意识淡薄、封建迷信盛行、黄赌毒泛滥、社会腐败严重等现象, 所以这些都给大学生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因此, 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学生的头脑, 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比如:面对屡禁不止的社会腐败, 有的同学对党的宗旨产生了质疑, 认为贪官污吏如此之多, 怎么还说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呢?对此就可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来调整学生的认识, 帮助其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诚然, 在拜金主义思想的影响下, 一些领导干部为了眼前利益置国家、人民利益于不顾。但是,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有矛盾, 矛盾有主要矛盾、次要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虽然党的蛀虫不少, 但人们的好干部也多得不胜枚举, 焦裕禄、孔繁森、任长霞、李金华......相比之下, 损害人民利益的只是一小部分人, 还危及不到我们党的性质, 而且党的十八大以后, 新一届领导集体十分重视腐败惩治工作, 严肃查办了一系列大案要案, 这说明党中央对此是非常重视的, 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所以, 我们看任何事物都不能只看其表面现象。现象是事物的本质表现, 但表现事物本质的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 我们必须通过调查研究, 深入认识事物本质, 而不能为假象所蒙蔽。

三、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使其对前途充满信心

目前, 我国在校大学生约有2000万, 他们大多出生于九十年代, 成长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扩大、互联网等信息媒体快速发展的时期。对于他们来说, 其意识形态还没定型,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在这种情况下, 就极易受到来自国际国内许多负面因素的影响。比如在拜金主义和重利轻义思想的影响下, 一部分学生就出现了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社会责任感缺乏、诚信意识淡薄等问题;在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网络信息的传播下, 就会出现精神空虚、行为失范、甚至走上违法犯罪歧途的问题;在激烈社会竞争和严峻就业形势的压力下, 就会出现心理素质不佳、自信心不足、自暴自弃等问题。面对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变化, 我们就可以利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引导。比如在讲“事物的永恒发展”时, 就可针对大学生就业难这个问题来进行教学。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 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事物的发展是质与量的统一, 是曲折性与前进性的统一。近年来, 因高校体制改革滞后、世界经济发展不景气和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推进, 出现了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的问题。由于大多数学生没有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 仍抱着“我是大学生, 我只能去大城市工作;我是白领, 我应该去政府、国企上班”的传统观念, 致使出现了大学生“毕业就失业”的现状。对此, 我们不仅可以通过实际分析让学生看到当前社会上的就业岗位总量是可以满足大学生就业的, 而且还可以教会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去应对发展变化了的现实, 只要我们敢于改变固有观念, 把自己身份放低, 肯选择到人才最紧缺的地方去, 甘于从基层做起, 愿意接受磨练和锻炼, 那是一定会有广阔的发展的。

总之, 利用《原理》课堂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十分必要。只要教师高度负责, 处处留心, 每个知识点都可以成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法宝。因此, 我们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以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 以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根本任务, 以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为根本途径, 在《原理》课堂中大力推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光明日报, 2004.

3.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题 篇三

1-1. (改编)如图,从A处沿街道走到B处,使路径最短的不同走法共有多少种?

1-2. (改编)图中共有多少个矩形?

2. (苏教版选修2-3P18习题1.2第7题)证明(n+1)!-n!=n•n!,并用它来化简1×1!+2×2!+3×3!+…+10×10!.

2-1. (改编)化简:.

2-2. (改编)化简:.

3. (苏教版选修2-3P29习题1.4第7题)7个人站成两排,前排3人,后排4人,有多少种站法?

3-1. (改编)8个人站成前后两排,前排3人,后排5人,有多少种站法?

3-2. (改编)2女6男8个人站成前后两排,每排4人,且2名女生站在前排,有多少种站法?

3-3. (改编)身高互不相同的8个人站成前后两排,每排4人,且后排的每个人都不矮于他前排对应的那个人,有多少种站法?

4. (苏教版必修1P13练习第5题)设A={x|x=2k-1,k∈Z},B={x|x=2k,k∈Z},求A∩B,A∪B.

4-1. (改编)设A={x|x=3k+1,k∈Z},B={x|x=3k+2,k∈Z},求A∩B,Z (A∪B).

4-2. (改编)设A={x|x=2k-1,k∈Z},B={x|x=4k,k∈Z},C={x|x=4k+1,k∈Z}.

(1) 求Z (A∪B);

(2) 判断Z (A∪B)与C之间的关系.

4-3. (改编)已知集合A={x|x=2k-1,k∈Z},求集合{x|∈A,x∈Z}.

5. (苏教版选修1-1P16习题1.3第2题)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

(1) x∈R,2x2-3x+4>0;

(2) x∈{1,-1,0},2x+1>0;

(3) x∈N,使x2≤x;

(4) x∈N*,使x为29的约数.

5-1. (改编)写出上述命题的否定.

5-2. (改编)若“x∈{1,-1,0},2x+a>0”为真,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5-3. (改编)若“x∈R,2x2-3x+a>0”为真,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5-4. (改编)若“x∈{1,-1,0},使2x+a>0”为真,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5-5. (改编)若“x∈R,使2x2-3x+a>0”为真,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5-6. (改编)已知数列{an}的通项公式为an=,试判断命题“m∈N*,使得n∈N*,an≥am”是否为真.若是真命题,试求出这样的正整数m;若不是真命题,请说明理由.

6. (苏教版必修3P14练习第2题)用Ni代表第i个学生的学号,Gi代表第i个学生的成绩(i=1,2,3,…,50),则右边的流程图表示了一个什么样的算法?

6-1. (改编)下面的流程图输出的所有数之和为________.

6-2. (改编)甲、乙两人玩游戏,规则如下面的流程图所示,则甲胜的概率为______.

1. (1) 走法取决于4个步骤(三个向右,一个向下)中哪1个步骤向下走,因为一旦确定,则向右走的步骤随之确定,故有4种走法.

(2) 走法取决于4个步骤(两个向右,两个向下)中哪2个步骤向下走,因为一旦确定,则向右走的步骤随之确定,故有C2 4=6种走法.

1-1. 与解课本题的思路完全一致,走法取决于8个步骤中哪3个步骤向下走,故共有C3 8 =56种走法.

1-2. 由于确定矩形不仅要确定长边,而且要确定宽边,故应在横线与纵线中各选2条,故共有C2 5 C2 6个矩形.

2. (n+2)!=(n+1)n!;展开(拆项)相消,可得1×1!+2×2!+3×3!+…+10×10!=11!-1.

2-1. 因为=-,所以可用拆项相消法求得=1-.

2-2.==-,故可用拆项相消法求得=-.

说明 教材中的例、习题的解题策略常常会运用于高考题的新情境中,关键是要看清其本质.一般地,解以分式形式为通项的数列求和问题时,除了直接判断出其为等比数列或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对应项的积数列外,都可以试着对通项进行拆项然后相消求和.

3. 其实就是7个元素的全排列,有7!种站法.

3-1. 就是8个人的全排列,有8!种站法.

3-2. 优先安排2名女生站在前排,有A2 4A6 6种站法.

3-3. 先站第1列,有C2 8 种站法,同理,第2,3,4列分别有C2 6,C2 4,C2 2 种站法,故共有C2 8 C2 6 C2 4 C2 2 种站法.

说明 以上几个变式题的设计目的是让同学们了解,在解题时不能仅从形式上找相似之处,同样是前、后排列问题,可以有本质的区别.我们讲重视课本题的模式识别(即引导题型归类)作用,不是指机械模仿,而是指通过审读,去除表面的、包装的“外衣”,把握本质的一致性,这样才能运用熟悉的模型(问题)解决新的问题.

4. 事实上,A为奇数集,B为偶数集,所以A∩B=,A∪B=Z.

4-1. A是所有整数中除3余1的数,B是所有整数中除3余2的数,所以A∩B=,Z(A∪B)={x|x=3k,k∈Z}.

4-2. (1) Z((A∪B)={x|x=4k+2,k∈Z};

(2) Z((A∪B)∩C=.

4-3. 因为=3+,所以若要∈A,即要3+为奇数,即要为偶数.又x∈Z,即x+1∈Z,故x+1是20的约数,故逐一检验可得x+1=-10,-5,-2,-1,1,2,5,10,即x=-11,-6,-3,-2,0,1,4,9,故集合{x |∈A,x∈Z}={-11,-6,-3,-2,0,1,4,9}.

说明 同模(同余)分类与整除性问题是竞赛中的常见题型,因为各地区高考命题专家中竞赛教练所占比例均较大,而此类问题在教材中又有着一定的“影子”,故高考中时常见其“身影”就不足为怪了.

5. (1)真;(2)假(x=-1时不成立);(3)真(x=1或0时成立);(4)真(x=1时成立).

5-1. (1) x∈R,使2x2-3x+4≤0;

(2) x∈{1,-1,0},使2x+1≤0;

(3) x∈N,x2>x.

(4) x∈N*,x都不为29的约数.

说明 常用逻辑用语大多数情况下是以填空题形式考查的,且题目基本上较为简单,故直接用教材中的例、习题作简单改编既不会出错,又能把握好难度.

5-2. 由题意,知2x+a在x取{1,-1,0}中的数时的最小值大于0,即-2+a>0,故a>2.

5-3. 由题意,知2x2-3x+a在x取实数时的最小值大于0,即a+->0,故a>.

说明 解5-2题时,如果只是将三个元素分别代入不等式,然后联立不等式并解不等式组,则其方法就不能“迁移”到5-3题的解决过程中.这说明,在解题时最好能运用具有一般性的思维策略.

5-4. 由题意,知2x+a的最大值大于0,即2+a>0,即a>-2.

5-5. 由题意,知2x2-3x+a一定能大于0,即a可取任意实数.

5-6. 事实上,也就是问数列是否有最小项.因为an=2+,结合函数y=2+的图像可以看出a5最小,故m=5.

说明 常用逻辑用语是一种数学语言,因此也有可能在解答题中出现用其进行表述的问题.对于此类问题,关键是理解题意,即将这种较为抽象的语言“翻译”成通俗易懂的数学语言或自然语言.

6. 输出所有成绩不小于80分的学生的学号与成绩.

6-1. 这个算法的功能是输出所有100以内的能被7整除的数,故所求的和为7+14+…+98==735.

说明 该改编题中的循环结构较课本题中的循环结构,在循环体中又增加了一个选择结构的子算法,使题目难度增加了;但只要掌握的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如果一下子理解不了算法的功能,可以先进行具体操作,从初始值开始运行几圈——就可以解决问题了.

6-2. 先对该流程图给出的算法过程逐步进行翻译:

S1 从装有2红1白三个大小相同的球的袋中任取两个球;

S2 若两球同色,则甲获胜,否则乙获胜;

S3 输出结果.

可知这是一个古典概型问题,所有等可能基本事件为:红1红2,红1白,红2白,共3种等可能情形,其中两球同色的有1种,故所求概率为.

4.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题 篇四

1.这段资料说明了政治学的那个基本原理?答:这段资料说明了国家具有相对自主性。

2.请对该原理进行全面阐述。答:国家的相对自主性,即国家在形式上脱离阶级冲突而作为整个社会利益的代表的属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主要分析了产生了国家相对自主性的两种情况。(1)国家处于某种危机状态时会表现出很强的自主性(2)国内各阶级的斗争处于势均力敌的状态时,国家也会表现出较强的自主性。第一,国家是代表整个统治阶级来实行阶级统治的。第二,在形式上,国家是以第三种力量的面目出现来实施阶级统治的。第三,国家利益不仅在形式上,而且一定程度上在实质上也具有社会公共利益的性质。

(二)韩国的威权政治与经济发展(二战之后,韩国在形式上建立起来了一个民主政治的制度框架。。)

1.从该段资料中分析韩国是哪种政体?答这是威权政体。

2.该种政体有何特点?答:威权政体的关键特征在于它否定民众对统治者有效控制,统治者要求的是政治上的消极与服从,而非热情参与和动员,各种政体既非民主又非极权,是中间形式。

3.该种政体有哪些亚类型?答:一般可进一步划分为五种亚类型:君主统治型。个人统治型。支配政党型。宗教控制型。军人政权型。

4.请评价该种政体。答:按照民主政治的标准,威权政体显然是一种糟糕的政治形式,但是八十年代以来,为了应对现代化的巨大压力而又同时维持社会秩序,亚非拉国家多数都选择了威权政体,这一选择看来是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的。在众多采取了威权政体的发展中国家中,成功的实现追赶式的经济发展的只有东亚地区屈指可数的几个国家和地区。可见,比较适合发展中国家当前的经济发展。

(三)英国的议会(在13世纪时,英国的议会还只是帮助国王征集税收的组织。。)1.从国家机关的关系角度来看,英国是什么政体?这种政体有何特点?答:从国家机关的关系角度来看,英国是议会内阁制。特点:第一,国家元首为虚位元首。第二,内阁与议会相结合。第三,内阁与议会存在制衡关系。第四,内阁集体对议会负政治责任。展开,在不同的国家中,总统制与议会内阁制又都有着大大小小的具体差异,总统制不一定就是美国的形式,议会内阁制也不一定就是英国的模式,总统制与议会内阁制本身还有众多的制度调整空间。例如,议院采用一院制还是两院制?若采用两院制,那么两院制之间的权力关系又如何安排?相应的选举制度是采用单一选区制、比例代表制还是其他形式?如此等等,都会影响该制度的政治效能。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来看,英国是什么政体?这种政体有何特点?答: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来看,英国是民主政体。特点:第一,竞争性的选举制度。第二,立法,行政和司法各权力部门之间的相互制衡。第三,公民社会的独立性。第四,在意识形态领域倡导多元价值并存。一个国家的政权机关的组织形式,叫做政体。展开:在我国,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相适应的政权组织形式,就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的最重要特点,就是实行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

(四)政治体制改革的三种模式(当代世界各国都面临改革问题,20世纪是政治。。)

1.该段资料说明了政治发展的什么特性?答说明了政治发展的特殊性 2.全面阐述这个特性。第一,政治发展模式的特殊性。(1)政治发展模式的特殊性体现在空间上的多样性,即在不同国家,由于各国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差异,政治发展的具体道路和方式也不相同。(2)政治发展模式的特殊性还体现在政治发展途径的多样性。(3)政治发展模式的特殊性对于中国的改革事业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第二,政治发展过程的特殊性。政治发展过程的特殊性指的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政治发展的任务和目标是不同的,其原因在于不同历史时期政治发展所依据的经济生活规律是不同的。第三,影响政治发展因素的特殊性。(1)偶然性罂粟导致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政治发展存在差异。必然性表明的是事物发展的普遍性和共性,偶然性表明是的事物发展的个性和特殊性。(2)偶然性对社会政治发展的作用是双重的,一是加速作用,二是延缓作用。(3)是否能够正确把握偶然性因素,体现了政治发展能力的差异,在政治发展过程中,偶然因素有很多,他们的出现是难以预测的。第四,政治发展过程的特殊性。(1)政治发展具有普遍性和长期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类历史发展一开始就出现了政治发展问题,更不意味着政治发展越快越好。(2)政治发展是由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因素和各种力量的交互作用的影响决定的,其中以经济物质条件决定性力量。(3)政治发展程度的特殊性还意味着,政治发展对社会发展的适应是全方位的,它不仅要适应变动中的社会经济生活,而且要适应构成整个社会发展背景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民族精神和社会心理。

(五)普选举:英国的经历(英国光荣革命后,1689年的权利法案规定。。)1.该资料印证了政治参与哪一类功能?答:政治参与的宏观功能。

2.详细阐述政治参与的这类功能。答:第一,有助于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从理论上说,政治参与和民主政治有着紧密的了联系,是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和重要内容,是实现民主的主要方式和重要标志;从现实来看,政治参与也有力的推进了现代化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1)政治参与是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民主政治的根本特征是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当家做主,间接民主和直接民主是其基本实施方式。(2)政治参与推进了政治民主化进程。至少可以得到两点结论,政治民主的发展有赖于政治参与,政治民主的正常运转也同样有赖于政治参与。(3)政治参与是民主政治健康运行的保障。离开了广大民众的政治参与,政治民主化的进程将会受到极大的限制。第二,有助于促使政治稳定。(1)政治参与有助于对政治权力施加控制。(2)政治参与有助于促进政治体系的新陈代谢。(3)政治参与有助于维护政治秩序和社会稳定。第三,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在于生产关系适应和推动生产力的矛盾运动,生产关系的变更和内部要素的有话离不开公民的政治参与。第四,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政治参与是人民群众表达愿望的过程,它有助于使社会利益分配的政策向符合人民利益的方向发展,还有助于推动社会福利事业。案列分析题

(一)从孙志刚案看政治参与的功能

答从宏观上来看:1政治参与有助于维护、支持、促进民主政治的正常、健康运行与发展。2政治参与有助于促使国家政治权力在尽可能公平而健康的轨道和方向上运行,从而维持政治稳定和整个社会的正常发展。进一步来看,政治参与有助于对政治权力施加压力,有助于实现社会以公平。片面的说,案列中正是缘于社会各层广大参与,才使得中央和相关政府机构引起高度重视,案件才得以迅速侦破,相关罪责人员最终都收到相应惩处。从微观的角度来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政府的制约监督功能,政治参与可以减少政策决策上的失误,有利于克服权利滥用现象,案列中也正是缘于此使得2003年6月20日,国务院又顺应民意废止了(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并颁布实施(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改变了长期以来对待城市外来人员的不公平政策。通过公民的广泛政治参与,使得国家和政府相关法制得到进一步完善,充分体现出社会主义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做主,一切为了人民的宗旨。

(二)从“阿拉伯之春”看政治参与的方式与功能

1.民众采用了什么类型利益表达方式?答间接表达,即利益集团利用间接的手段如大众传播媒介影响政府的决策。大众传播媒介是为决策者传递各种信息的重要手段,但是在不同的社会,大众传播媒介对利益表达的功能是不一样的。示威抗议,工人罢工、商人罢工、学生罢课以及静坐、集会、游行等形式,这种表达形式可能是非正规利益集团的自发行动,而大多数则是由正规的利益集团使用的非常手段。2.体现了政治参与的那些功能?答(1)政治参与是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民主政治的根本特征是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当家做主,间接民主和直接民主是其基本实施方式。在国窖和社会管理越来越具有专业化特点的现代社会,人民作为社会的住人,主要通过选举人民代表的方式,将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力委托给自己选出的代表,从而形成委托代理关系,这就是间接民主制货代表议民主制,这种体制意味着在政治权力的持有与政治权力的行使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分离。(2)政治参与推进了政治民主化进程。至少可以得到两点结论,政治民主的发展有赖于政治参与,政治民主的正常运转也同样有赖于政治参与。

(三)从“表叔事件”网络政治参与的效果

从世界防务看,近些年来,这种以互联网和其他新兴大众传媒为信息传递手段的民众自发性仁济动员模式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动员模式,对各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甚至影响到一些国家的政局和政治稳定。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动员模式,如果能以理性、合法的形式出现,它有助于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政治,协助政府解决某些社会问题。可见网络时代政治参与的新发展给传统的政治参与带来了活力,但是同时又有可能激发政治参与的负面功能。我们必须强化其正面的功能,同时尽可能将其负面作用减少到最低点,必须加强对公民政治参与的引导,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即要保护和发挥公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又要加强正确的引导,引导各个社会利益群体,社会阶层和不同方面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愿望和意见。

(四)从“倒扁”运动看台湾的政治文化类型及特点

多元文化,是一种社会的多数成员的政治信念和价值之间存在着相当差异,对国家认同、政治权威合法性的接受、政府的治理能力、对政治生活的参与感及民族意识皆不太一致。这种社会的政治文化呈现多级分布状态。如今多数国家和社会都有多元的政治文化存在,主要是多民族、宗教、种族、世界多种文化的交汇等导致的。在这种多元性特征表现较为突出的国家里,政治体系就容易选择多党政治。参与型政治文化,是指社会成员对政治体系作为整体以及体系的输入方面和输出方面都有强烈而明确的认知、情感和价值取向,并对自己作为政治体系成员的权利、能力,责任及政治行为的效能具有积极的认识和较高的评价。主要表现为社会成员可以影响政府,也知道政府在做什么。其成员自我期许高,且参与积极,有能力感。这个在今天的民主国家较为普遍。实践型的政治文化,表现为政治信念较开放,在致力追求政治目标之际,将就手段与过程的理性、制度化,着重于社会民众的磋商,将就多数同意。这是一种较民主的政治文化,今天大部分民主国家就是这种类型。

(五)从2008年美国大选看美国的政治文化

大众传播媒介的特点是其无处不在地与社会人员接触,其形式纷繁和易于接受,是其他途径所在所难以比拟的,传播媒介中的政治倾向性、政治价值判断的标准,对人民的政治观念与态度都有影响。另外,大众传播媒介也是政治知识的传播者,并通过经常的传播诱发和提高人民的政治兴趣。由于大众传播媒介政治信息,致使社会成语之间经常进行政治问题的讨论特别是两代人之间的讨论,从而产生政治社会化的直接后果。媒体通过各类政治事件特别是如总统竞选、战争、政变等重大政治事件的大量报道和分析评论,吸引公众的注意力,增加他们的关心程度和了解程度,进而引导公众的政治心理发展方向,同事直接宣传某种政治态度、观念和政治感情,当然大众传播媒体对于每个人的政治方面的影响往往因人的年龄、社会经济地位、教育程度、职业等有所不同,人民对于大众传播媒介所提供的政治信息并不是全部接受,而是经过个体的删选。

(六)从2005年德国大选看德国的政治制度

1.德国属于那种政体?答:德国是议会内阁制;特点(1)国家元首是虚伪元首(2)内阁与议会想结合(3)内阁与议会存在制衡关系(4)内阁集体对议会负政治责任 2.德国是什么类型党政制度?答:德国是采取多党制,有社会联盟党、基督教联盟党、自由民主党等

3.德国议会是几院制?答:两院制,议会有联邦议院和联邦参议院组成4.德国现在首脑是什么职位?如何产生?答:政府总理,有联邦议院进行不记名投票,如候选人超过了需要的法定多数票,就能当选为新一届政府总理。

5.德国国家元首是什么职务?什么性质?答:总统,虚权元首,实际权力掌握在议会之上。

(七)从泰国骚乱看政治参与的功能

从长远看,政治参与最终推动了政治民主,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公平,但是,除了上述宏观和微观方面的正面功能之外,政治参与也有负面的功能。政治参与的负面功能指公民参与政治后,社会价值和程序的发展方向与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与人类追求的理想背道而驰、南辕北辙。发展中国家政治参与的负面功能政治参与并不必然导致政治不稳定,其最终趋向是产生一个政治稳定的现代化民主国家,之所以会产生社会冲突和社会**,关键在于政治体系的能力以及政治制度化的水平不能满足由社会动员所带来的“爆炸式政治参与”(1)民众政治心理不成熟(2)国家政治体系脆弱(3)政治制度不完善。发达国家政治参与的负面功能,及时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民主政治比较成熟,政治制度化水平很高的情况下,剧烈的政治参与仍然会带来一系列的政治问题。可见,政治参与是一把双刃剑,不努力推进政治体系制度化的水平,不随时有效的关注社会成员的政治参与与现状,就会对政治系统乃至整个社会带来危害。

(八)从汶川地震抗震救灾看国家职能

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职能是政治统治的职能。国家的职能是国家本质的内在要求和具体表现,是国家在实施阶段统治过程中所具有的职责和功能,国家职能与政府职能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一对概念。政府职能是国家职能的基本内容和主要表现,但国家职能不等于政府职能,二者的侧重点和内涵是不一样的,政府职能反应的政府这一公共管理机构与公民之间的关系,侧重国家的公共管理活动;而国家职能指的是整个国家机器对社会的作用,它不仅指政府的管理活动,还包括与国家机器相联系的市民社会作用,侧重国家的整个阶级统治活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侧重研究国家职能,而西方政治学仅从政府职能角度进行研究。从国家的本质来看,国家的基本职能包括政治统治的职能和社会管理的职能。

(九)从美国攻打伊拉克看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模式

后发外生性政治发展主要是指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模式,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后发外生性政治发展的启动多来自外部的冲击。着主要是由于这些国家不是以体制内部的观念变革为先导,同早发内生型国家相比,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缺少了内在的动力,因此这些国家的政治发展是由于外部的原因引起的,由此产生了这些国家政治发展明显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特点。(1)就后发外生型政治发展有外部挑战所诱发,且往往是在异质文化短期内的突发撞击下催生的。(2)后发国家的传统社会结构分化比较简单,没有形成独立的市民阶层,没有也不可能从内部产生进行现代化的内在动力,自我转型困难(3)后发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一般是以政治改革运动为先导,推动经济改革与技术更新,政治发展一般发生于工业化之前,而在经济开始起飞后,政治发展往往有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因此政治发展与经济发展经常不能同时推进。(4)后发展国家政治发展起步晚,大多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开始,因而后发国家普遍面临先发国家政治发展成就的压力,往往在同一时期要完成先发国家在几个不同时期完成的任务。

(十)从布什7000亿美元救市计划议案的通过看国家机构的关系

5.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复习内容 篇五

一、名词解释

1.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是一定的阶级或政治集团,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标,有目的的对人们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以期转变人们的思想,进而指导人们行动的社会行为。(概念)

2.思想政治工作:

政治工作:是一个大概念,它是指人类社会实践中诸如阶级斗争、政权建设、党的建设等有关政治方面的全部实践活动。

思想工作:是整治工作中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实践活动,是政治工作中的思想性部分。

思想政治工作:是政治工作的一部分,主要是指政治工作中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实践活动。

3.思想:思想是一个多要素的综合斯通,它包含全部制约人的行动的各种精神因素的总和。有直接支配人的行动的因素——动机系统,包括“兴趣”“爱好”“动机”等;有调节人们行为动机的因素——心理过程系统,包括“认识”“情感”“信念”;有指导人们行动动机的因素——观念系统,包括“哲学观点”“政治观点”等。

4.思想政治教育学以及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研究人们先进思想形成发展规律,在揭示规律的基础上探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学规律用于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应用科学。

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是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前提和基础,但并不可以说自从有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有了思想政治教育学。

第一、从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到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学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区别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学是知道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科学。

概括起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关系式: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基础,后者是前者理论概括的结果。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并用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

5.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在一定的时期内进行的各项活动,在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方面所要达到的预想结果。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以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体改他们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最远期目标:把全体社会成员,特别是青少年培养成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6.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

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品德影响和受教育者接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过程。具体来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组织教育活动,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把社会要求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它包括教育者施加影响和受教育者接受影响这两方面的活动。

7.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

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是关于人们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意识形成发展的规律,是研究依据人们的思想发展规律科学地来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8.疏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就是疏通和引导。疏,就是广开言路,畅所欲言,集思广益;导,就是在广开言路的基础上,对不正确的意见通过循循善诱的说理教育,或者善意的批评,引导到积极、健康、正确的方向上来。疏导是解决人民内部思想问题和认识问题的重要方针。

9.灌输:思想政治教育所说的灌输,就是利用各种舆论工具想受教育者系统传播先进思想和科学理论,或者受教育者自己通过各种渠道系统学习和接受先进思想和科学理论,灌输从广义上讲,也可以理解为宣传。灌输有普遍灌输、个别灌输、形象化灌输、启发式灌输集中方法。

10.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管理:主要是指,充分认识系统工程的特性,从该系统与整个社会主义事业大系统的关系上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宏观管理决策和总体设计,并根据这个宏观决策与总体设计,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建立起科学的管理机制,加强与其他并列系统的联系和协作,从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造成一个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11.形象熏陶法:是借助文学艺术等特殊手段,通过典型形象,对人们进行教育的方法,也可以说是寓教育于娱乐之中的方法。它一般的理论教育不同,具有以情感人,潜移默化,逐渐渗透等特点,易于被人们接受。

12.实践锻炼法:是通过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和义务劳动等社会活动对群众进行教育的方法。这种方法丰富具体、生动活泼,可以使群众从大量的感情认识中加深对问题的认识,是群众自己教育自己的好方法。

13.集体主义(原则):集体主义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思想意识。

1.从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2.在二者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服从于集体利益,并在保证集体利益的前提下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结合起来。

二、简答题

1、怎么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简答)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就是说这一门学科是独立的,它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解决的特殊矛盾,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特殊功能,具有其他学科所没有的基本特点和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表现在对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特有矛盾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是千百万人民群众,但它并不研究人的社会属性的所有方面,只研究人的一个特定领域,即人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品德表现。

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特殊矛盾,即一定的社会发展的要求同人们实际的思想品德水准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是其他学科难以承担的。

思想政治教育要解决这个特殊矛盾,要完成这样一个艰巨复杂的任务,就必须把握人们的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并根据这个规律来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概括来说,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是关于人们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意识形成发展的规律,是研究依据人们的思想发展规律科学地来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2、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理论基础(与思政教育相关的马列原理有哪些):

马克思主义的一系列重要原理为思想政治教育学提供了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思想政治教育学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生产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科学社会主义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内容提供了理论指导。

这些原理主要是:

⑴、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重要能动作用。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②克服人们错误观点、改正错误的思想,不能离开社会存在;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这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④人的思想除受社会存在决定外,还受上层建筑影响。

⑵、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

①当和经济发展方向相一致时,起促进作用;②反之,会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会使经济体系崩溃;③阻止某一种发展而使之朝另一方向发展。

⑶、社会主义意识必须灌输。(怎么理解?)※

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职能,是向人们灌输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灌输概念首先由考茨基提出,列宁进行了补充。这一原理主要核心思想是:工人运动不能自发产生,受制于意识;社会主义意识的产生是革命的知识分子思想发展的产物;把社会主义意识灌输给工人,目的在于防止工人受资产阶级思想控制。

这一原理的“从外面灌输”主要包括两部分:其一是向工人灌输工人不了解的先进东西,其二,主要指领导工人从政治角度认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队里的性质。“从外面”不仅指从工人群众头脑的外面,更主要是指从经济斗争范围外面,从工人同厂主的关系范围外面。可见,列宁提出从外面灌输社会主义意识,并不仅仅是指向工人提供解答某些问题的现成结论,最重要的是指引导工人群众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灌输丝毫没有越俎代庖的意思。

这一原理没有过时,原因在于从阶级来说,阶级意识不断地自我发展,对每个个体而言,先进的理论要靠灌输才能确立,不可能自发形成。现阶段对灌输的理解应该是:除灌输共产主义外,通过劳动人民和工人的相互启发逐步引导个人从家庭和单位眼前利益之外,充分认识社会和阶级的历史地位,认识个人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并通过自己的行动宣传和解决新的任务。

但同时应注意解决几个认识问题:在强调灌输理论中,应使灌输环境适当;强调灌输理论与重视人民群众的主导作用相一致,(表现在,一方面,人民群众是实践主体,其次,人民群众在档领导下进行实践活动。)

⑷、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为什么)※

人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由社会属性所规定和制约的。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定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些关系主要有经济关系、职业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文化关系、伦理道德关系等等。在诸多的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是经济关系。所谓经济关系,就是生产关系,职业关系则是从一定侧面反映经济的一种社会关系,而政治关系是基于经济关系上的社会关系,它包括阶级、政党、国家、民族等关系,文化和伦理道德关系也是基于经济关系上的一种内容丰富的社会关系,它们包括文化、宗教、各种人际关系等,所有这一切关系构成了社会关系的总和,他们规定者着人的本质属性。

人的本质是历史的、具体的、变化的。因为社会关系是历史的和变化的。

人的本质要通过相应的方式表现出来,而思想是表现本质属性的一个重要方式。

⑸、培养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新人。

⑹、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敌我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人民内部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这两类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

3、思想政治教育学要吸取相关学科的理论和知识:P46

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教学的一般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要符合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要掌握道德产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学要吸收其他学科的知识。

4、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职能:看课本★P145

所谓职能,就是职责和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职责和功能就是:灌输、转变、调节、激励。

1.灌输。思想政治教育所说的灌输,就是利用各种舆论工具想受教育者系统传播先进思想和科学理论,或者受教育者自己通过各种渠道系统学习和接受先进思想和科学理论,灌输从广义上讲,也可以理解为宣传。灌输有普遍灌输、个别灌输、形象化灌输、启发式灌输集中方法。

2.转变。转变就是纠正受教育者已经存在的某些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的思想或行为。转变的必要在于,客观实际是充满矛盾的,反映在受教育者的思想上也是充满矛盾的。在实施转变职能时,教育者要注意:一,全面了解,积极引导;二,摸清情况,对症下药;三,尊重信任,体贴关怀;四,耐心等待,持之以恒。

3.调节。调节就是协调,节制的意思。思想政治教育的调节职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调节环境气氛,为人们创造一个心情舒畅、积极向上的良好环境;二是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三是调节人自身的心理状态。

4.激励。激励就是激发、鼓励的意思。思想政治教育中激励的职能,就是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鼓励人们努力学习、工作、劳动,对他们取得的成绩给予精神、物质奖励,用以巩固和发扬他们的好思想、好行为,促其继续努力。在奖励时要注意:一是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辅相成,配合得当,二是奖励要逐步满足、逐步提高,分期分批的进行,三是奖励方式要不断创新。激励的方法有民主激励、关怀激励、强化激励等。

5、青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P171

青年的生理特点:青年时期正处于生理发育旺盛时期,集体的新陈代谢能力极强,同化过程高于异化过程。青年时期是身高体重的第二增长高峰,胸腔扩大,心脏迅速生长发育,心率逐渐减慢,肺呼吸增加,消化功能增强,循环系统功能健壮,高级神经系统发达,性功能趋于成熟。总之,青年时期体力充沛,精力旺盛,生理状态处于一生中的黄金时期。

青年的心理特点:青年时期是独立性、自觉性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自我意识发展到新阶段,独立意向增强,自我认识和批评能力提高,形成很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好强好胜,好模仿,情绪波动大,易偏激。

青年时期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发展很快,记忆力达到高峰,理解力不断增强。青年情感更加丰富,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与年龄俱增,集体观念也赋予新内容。

6、青年学生的身心特点:

(一)思想观念的特点:

①关心祖国富强,人民幸福,有振兴祖国的强烈愿望,原以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②对党领导的改革开放表现出巨大的热情,关心改革,支持改革,积极投身与教育体制的改革。

③不断追求新知,注意进取,奋发成才。

④关心党风,社会风气的好转,愿意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道德水平。

(二)思维方式的特点

1.对传统思维方式的反思。

2.多维性思维的形成。

3.创造性思维的确立。

(三)生活方式的特点

1.当代青年学生的生活方式从大众化、一体化向个性化。多样化趋势发展。

2.当代青年学生的生活方式是有竞争、有目标、空间广、节奏快的硬性生活方式

3.注重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努力创造美好生活。

4.当代青年学生呢个大胆、热烈的追求美好的生活方式。

(四)行为方式特点

1.较高的自觉性

2.较强的意志力

3.较强的自主性

7、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道德观、法制观等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的内容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辅相成的。

⑴、世界观教育。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人们生活在世界上,每日每时都在和和周围的事物打交道,和他们发生这样那样的关系,随着社会实践的丰富和发展,人们同周围事物的联系不断扩大,就会对整个世界形成某种总的看法,这就是世界观。包括辩证唯物主义教育、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教育、历史唯物主义教育。

⑵、政治观教育。

政治观是指人们对党和国家在内政外交方面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立场、根本态度和根本看法,它关系到人们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素质。无产阶级政治观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四项基本远侧教育、形势政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⑶、人生观教育。

由于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处的地位不同、环境不同、文化素养不同,因而产生了不同的人生观。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他指导着人生道路的方向。包括共产主义理想教育、为人民服务思想教育、人的价值观教育、成才教育、审美教育。

⑷、道德观教育。

道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准侧和规范的总和。共产主义道德,是建立在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之上的新型道德,是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们共同生活得基本准侧,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恋爱观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教育。

⑸、法制观教育。

法制即法律和制度,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就是进行遵守社会主义法律和制度的教育。进行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因为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健全的社会主义法制,是完善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是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等一系列改革的根本保证,是我们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包括社会主义民主教育、法制教育、纪律教育。

8、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P208

⑴、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中人们必须遵守的一些基本准则。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是疏导,它是确立思想政治教育一般原则和方法的总的指导思想。

疏导,就是疏通和引导。疏,就是广开言路,畅所欲言,集思广益;导,就是在广开言路的基础上,对不正确的意见通过循循善诱的说理教育,或者善意的批评,引导到积极、健康、正确的方向上来。疏导是解决人民内部思想问题和认识问题的重要方针。

疏导和引导是辨证的统一,两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疏通是引导的前提,引导又是疏通的目的。

⑵、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原则:含义

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解决国际国内发生的大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生的大事以及人们思想认识上发生的各种问题。

要做到理论结合实际,就要求在进行思想教育时,有针对性地回答群众中的思想认识问题;就要求了解实际,熟悉实际,掌握群众的思想脉搏;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落实到业务上,渗透到各项具体工作中去,是政治和业务紧密结合起来。

②、思想政治教育与物质利益相结合:对物质利益的要求始终贯穿于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人们从事生产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获得物质利益,贯彻物质利益原则,不能离开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的物质利益包括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三者根本上是一致的,但也存在着矛盾,解决的办法就是统筹兼顾三者利益,使国家、集体、个人利益之间比列适当。

把物质利益和精神鼓励结合起来,是实现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一种好形式和重要内容。

③、思想政治教育与各种规范相结合:这些规范主要有:行政规范,是指行政所规定的规章制度,条例守则等人们所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纪律规范,是指党和国家指定的,要求人们自觉遵守的对人们具有约束力的行为规范;法律规范,是指由国家制定的、表现统治阶级意志的、由国家强制执行的社会规范。

④、表扬与批评相结合:对人民群众中的好人好事进行表彰和赞扬,对他们中的错误言行加以批评和指正。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基本方法。通过表扬和批评,可以树立正气、鼓舞干劲,发扬积极因素,转化消极因素调动人们的社会积极性。

9、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P222含义

所谓方法,就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所采取的手段。人们在认识世界中所采取的方法叫做思想方法,在改造世界中所采取的方法,叫做工作方法,两者紧密联系,统称为方法。

①、说理教育发:就是教育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的方法。说理教育法的基本精神就是针对群众中的具体思想认识问题,运用革命大道理进行正面教育,提高认识,启发自觉,求得进步。

②、比较鉴别法:就是对不同事物的属性、特点、要素进行分析对照鉴别,从而获得正确判断的一种科学方法。在运用比较鉴别法时要注意同类事物之间或不同类但有某些联系的事物,才能比较,没有任何联系的事物是不能进行比较的。要学会用辩证的观点来比较。要用多种方法进行对比。

③、典型示范法:就是通过先进的典型教育群众,鼓舞群众,典型反映着时代的精神,代表了共产主义的风格,典型的人和事,包含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和广大群众相联。因此,树立典型,通过典型事例的宣传和推广,就能起到鼓舞群众,激发群众奋发上进的作用。

④、形象熏陶法:是借助文学艺术等特殊手段,通过典型形象,对人们进行教育的方法,也可以说是寓教育于娱乐之中的方法。它一般的理论教育不同,具有以情感人,潜移默化,逐渐渗透等特点,易于被人们接受。

⑤、自我修养法:就是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自觉联系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严格解剖自己,克服缺点错误,自我完善,自己教育自己的方法。

⑥、实践锻炼法:是通过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和义务劳动等社会活动对群众进行教育的方法。这种方法丰富具体、生动活泼,可以使群众从大量的感情认识中加深对问题的认识,是群众自己教育自己的好方法。

10、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估(要求、标准、途径、原则、方法)P233

⑴、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估:是要解决做得怎样的问题,就是通过科学的反馈对思想政治教育作出实事求是、准确的分析评估,以利总结经验,发扬成绩,激励先进,纠正错误,克服缺点。

⑵评估的要求:第一,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包括从下属部门和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出发和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实际情况出发。第二,必须坚持唯物辩证法。第三,必须坚持“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⑶评估的标准和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以实践的社会效果为标准。

第一,是不是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历史的进步,是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客观标准。

第二,是不是有利于造成了一种对于完成四化大业所不可缺少的环境条件和政治局面,这是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实践标准的又一内在规定性。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只能标准。首先要看思想政治教育是否保证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顺利贯彻和落实。其次要看思想政治教育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再次要看思想政治教育是否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原则:

第一,党性原则。即紧紧围绕党的立场和任务来进行评估。

第二,历史性原则。以唯物史观为基础,强调把评估对象放到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中去评估。

第三,全面性原则。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社会效果作综合性评估。

(4)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方法(怎样进行评估):

第一,动机与效果的统一。所谓动机是指领导部门和教育者在实施教育之前的主观愿望。所谓效果,是指实施教育所产生的客观结果。按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动机来源于实践,动机正确与否,必须付诸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后才能知道。

第二,定性与定量的统一。定性评估是指通过对考核对象的整体以及性质的分析综合,以把握该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社会效果方法。定量评估,主要是指通过对考核对象表现出来的一些量的关系的整理和分析,以把握该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社会效果的方法。

第三,动态与静态的统一。动态评估就是把有关的任何事放到整个过程中去进行评估,坚持动静统一的评估方法,可以克服相对主义的错误。

第四,表扬与批评的统一。表扬与批评与最直接最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估。

11、如何实现科学管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管理的方法)

①、传统的管理方法,强调的是领导者的个人才能。

②、现代科学管理的方法有多种,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工程的特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管理的最根本的方法是民主的方法,即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第一,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民主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机关应实行目标管理法。

第二,为必须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积极参加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

第三,要在民主的基础上,建立和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体系。

第四,还必须强调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第五,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管理,最根本的还是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

12、认知的特点

认知又称为知觉,主要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它是在人各种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其范围包括对人、事情、物的认识。

特点:互为认知对象;选择性;认知反应的显著性与防御性;首因效应性;常态特征——人对事物认识的停滞。

三、论述题

1、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矛盾、作用、主要环节

P110※

论述、简答

1、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品德影响和受教育者接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过程。具体来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组织教育活动,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把社会要求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它包括教育者施加影响和受教育者接受影响这两方面的活动。

2、从发展过程来看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教育者首先把社会要求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和道德规范灌输给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则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有选择地接受这些要求,转化为受教育者的个体意识,这是内化阶段。第二阶段,促使受教育者把个体意识内化为行动习惯和个体品德,这是外化阶段。第三阶段,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联系,把个体品德所产生的社会效果反馈检验,以便进一步调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实施两个转化的行为,产生更好的行为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掌握的社会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规范和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这一基本矛盾通过一系列的矛盾表现出来。

这些具体矛盾主要是:

①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要求与受教育者的周围人们行为之间的不一致和不符合。

②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要求与受教育者本人思想行为之间的矛盾。

③受教育者的企望和其能力之间的矛盾。

④个人经验与教育过程对之重新评价之间的矛盾。

⑤受教育者的内在精神世界的要求和满足这些要求的方式之间的矛盾。

4、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对思政工作的作用:

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培养人们知、情、意、行的过程。

人们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是知、情、意、行诸要素相互作用、辩证发展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就是教育者有意识培养受教育者知、情、意、行的过程,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以求实现由知到行的转化。第一,要提高人们思想政治品德的认识水平。第二,教育人们把思想政治品德认识转化为行为。第三,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多端性。

⑵、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促进人们思想矛盾运动、转化的过程。

人们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需要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但归根结底要通过受教育者的自身思想矛盾运动才能实现。在完成受教育者思想矛盾运动和转化的过程中,不能脱离教育者的教育引导。

总之,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形成知、情、意、行诸因素和促进其思想矛盾转化的过程。

5、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主要环节:

⑴、确定教育目标和制定教育计划。

⑵、选择教育机制。

所谓教育机制,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内在工作方式。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教育机制主要有集体教育、典型教育、教师示范和自我教育等方式。

⑶、指导受教育者践行社会要求。

第一,灌输社会要求。

第二,激发驱动因素。

第三,产生良好行为并形成良好习惯

⑷、总结检查。其目的是对整个教育情况进行监察和总结。

2、怎么认识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1)是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的重要的保证:

1.只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

2.只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从而使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

3.只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抵制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侵蚀,保证人民群众思想意识的纯洁性。

(2).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中心环节

以共产主义为核心的精神文明不会自发的产生和发展,而是要经过共产党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地,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产生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建设精神文明的必不可少的手段,离开思想政治教育不可能产生以共产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思想意识。

(3).保证改革顺利进行的思想基础

1.提高人民对改革的认识,清除各种思想障碍;

2.教育人们正确处理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的关系;

3.向人们说明改革中可能产生的问题,帮助人们做好思想上和心理上的准备。

3、改革开放以来思政学科发展阶段、主要成就、存在的问题、要加强的方面。

(1).思想政治教育学实在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其中新任务就是建设现代化的文明国家,纠正了“左”的影响,研究新时期思政教育的新特点,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条件成熟了。

(3).党的十二大报告充分肯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作用,提出要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

(4).邓小平同志根据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提出了早就一大批有思想,有道德,有理想,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根本任务。

6.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考试重点总结 篇六

(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

(二)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个人”的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

(四)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需要理论

(五)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活”的理论

(六)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阶段的理论

2.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知识借鉴:教育学、政治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

3.思想是指制约人们行为的各种精神因素的总和。既包括理性认识,也包括感性认识,还包括情感和意志等成分。

4.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所说的思想:一是教育者所传播的思想。它通常是一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主流意识形态),包括一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主导价值观、思想道德规范等。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

5.思想的特征(1)客观性与主观性的辩证统一(2)自然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3)能动性与受动性的辩证统一(4)差异性与共同性的辩证统一 6.思想的表现形式有工具性形式和内容性形式。7.行为是在思想支配下所产生的言论、行动等外在表现。8.行为的特征有起因性、自主性、目的性、可塑性。

9.思想与行为的关系:思想与行为的一般关系是:a思想支配行为。人的绝大多数行为都是由思想所支配的,思想是行为的先导;b行为反映思想。人们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的思想。因此往往通过分析行为而了解产生该行为的思想动机;c行为对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反作用。

思想与行为之间复杂关系:第一,思想正确,行为正确;第二,思想正确,行为不正确;(好心办坏事)第三,思想不正确,行为正确;(歪打正着、虚假行为)第四,思想不正确,导致行为错误。思想与行为之间的这些复杂关系,要求我们必须对人们行为的思想动机与思想指导下的行为效果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

10.思想向行为转化的条件(影响思想向行为转化的因素):

(一)外部条件(外因)如社会风气、社会舆论、先前行为的效果

(二)内部条件(内因)思想观念的内化程度、非理性因素(需要、动机、情感等)11.影响思想向行为转化的因素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突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内化★注重培养学生的非理性因素★创设、优化社会环境

12.内化是指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帮助下或在其他社会教育因素的作用下,接受社会要求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道德规范并转化为自己的个体意识,自愿将这些要求作为自己的价值准则与行为依据的过程。13.内化的环节包括接收、理解、选择、认同、信奉。

14.影响内化的因素:

(一)受教育者的主观因素:需要内容的特性:内容与现实的相符度、与学生需要的吻合度、内容的表现形式等;

(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五)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15.外化是指受教育者将个体思想观念转化为良好行为,并多次重复良好行为使其成为行为习惯,产生良好的行为结果的过程。16.外化的环节包括依从、仿效、固化。

17.影响外化的因素:a内部制约因素:思想品德构成要素中知情信意各自的发展水平及转化情况(内化的水平和程度)等。b外部制约因素:如环境的制约、先前行为的效果及外界对这一行为的评价、从众效应的影响等。18.内化与外化的关系:内化与外化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密不可分的两个环节,二者是对立统一的。

两者的对立性:(1)两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处于不同的阶段。(2)两者的作用不同,内化是将外在的社会意识、思想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外化则是将个体思想动机转变为外在的行为。简言之,内化是输入,外化是输出。(3)内化与外化的成果不同。内化的成果是使人形成新的思想,外化是使人产生新的行为。

内化与外化的统一性:首先,内化与外化的基础相同,两者的基础就是实践活动,离开了实践活动,既谈不上内化,也不可能有外化;其次,两者的目的相同,即最终目的是为了形成人的品德,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再次,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19.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是作为客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及其功能对作为主体的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意义。

20.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的特点:客观性、主体性、多样性、发展性。21.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方面的作用。表现在:a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生存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导个体更好地生存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b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发展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促进人的思想品德发展所起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引导发展方向(2)激发精神动力(3)塑造个体人格(4)规范调控行为c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享用价值,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每个个体实现其某种需要和愿望(主要是精神方面的),并从中体验到满足、快乐和幸福,从而获得精神上的享受。表现在(1)富有艺术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让人感到是一种精神享受(2)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形成和发展个体的思想道德品质(使个体由自然人成为社会人),可以满足人的精神需要(3)经过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的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会从其道德活动中得到快乐与幸福(4)经过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的具有良好品德的人更能体验人世间的善良与美好,更有幸福感。

22.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发展所发挥的作用。表现在: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所创造的能促进社会经济增长和发展,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效应。★思想政治教育对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精神动力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方向保证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进步的环境营造价值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促进社会政治发展方面所发挥的作用。(1)社会精神生产的价值(2)政治关系再生产的价值(3)促进社会政治稳定和发展的价值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1)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2)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传播、变异功能(3)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渗透、创造功能

(四)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1)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责任感(2)形成人们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思想(3)规范人们的生态行为

23.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a联系。(1)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基础与前提。没有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就会成为一句空话。社会价值实现的过程也即是个体价值实现的过程(思想品德外化的过程),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影响下所形成的思想品德通过各种社会性活动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能够实现。(2)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是个体价值的落脚点。没有社会价值的实现,个体人格的完善也将流于虚妄,无助于每个个体在具体的、特定的社会中的生存与发展,因此,这种个体价值也必定是无价值的。b区别:二者实现的过程不同:(1)个体价值实现的过程是客体主体化的过程;(2)社会价值实现的过程是主体客体化的过程。

24.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政治意识、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具体地说,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教育对象施加影响,通过受教育者自身积极、能动的活动,教育、引导、帮助他们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25.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本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在教育者的价值引导和受教育者的自主建构相统一的活动中形成思想道德主体的过程。简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是形成思想道德主体的过程。

26.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特征

(一)复杂性与社会性

(二)非零起点性与多开端性

(三)长期性与反复性

27.思想品德是指人们在一定的思想指导下,按照一定的社会规范行动时,集中表现在个体身上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点、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的总和。28.人的心理是思想品德的基础,是思想品德的形式方面。思想是思想品德结构的内在本质。行为是整个思想品德的表现形式。行为在思想品德结构中占有相对独立的重要位置。

29.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过程

(一)内在矛盾运动转化过程: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在一定外界环境影响下内在的知、情、信、意、行诸内部要素辩证运动、均衡发展的过程。

(二)外部因素影响制约过程:思想品德的内在转化过程是人的主体性的体现,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内在根据。然而,人的思想品德的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人的思想品德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里固有的,而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没有被反映的客体,便不可能有主体的反映,离开了外部社会因素,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也是不可能的。知:是指思想品德认识。它是人们对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道德等关系及处理这关系的原则、规范的理解和认知。思想品德认识是品德情感、信念和意志形成的依据,是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原则、规范转化为社会成员思想品德行为和习惯的基础、前提。离开了一定的思想品德认识,便不可能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情:是指思想品德情感。它是人们按照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原则、规范去理解、评价周围的人和事时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思想品德情感对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起催化、强化作用。因为品德情感是加强品德认识、坚定品德信念、锤炼品德意志的催化剂,是思想品德行为的推动力。

信:是指思想品德信念。它是人们对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原则、规范的坚定不移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思想品德信念的形成是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关键。因为品德信念是品德认识、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是“合金”,因而成为思想品德行为的强大动力和精神支柱。

意:是指思想品德意志。它是人们在践履思想品德原则、规范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觉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的毅力。思想品德意志对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调节、监督、控制作用。

行:是指思想品德行为。它是人们在一定的品德认识、情感、信念和意志的支配和调节下,在实践活动中履行一定的道德原则、规范的实际行动。思想品德行为是一个人思想品德的外在表现和综合反映。思想品德行为的形成是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目标和归宿。

知情信意行的关系:在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过程中,知、情、信、意、行五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知是情、信、意的基础,是行为先导;情是知、信、意的催化剂,是行的推动力;信是知、情、意的“合金”,是行的强大动力和精神支柱;意是知、情、信的必然体现,是行的杠杆;行则是知、情、信、意辩证运动的外在表现和一般结果,是进一步强化、巩固知、情、信、意的基础。

30.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形成的外部因素:第一,社会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社会文化。第二,社区环境。第三,受教育者出生和成长的家庭。第四,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学校。第五,受教育者从事工作的社会组织。第六,各种非正式的交往环境。第七,现代大众传播媒介。31.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

(一)思想品德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产物。人的思想品德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社会环境影响下形成的,客体因素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为思想品德主体的人在接受外部社会环境影响,形成自己的思想品德的过程中,决不是消极、被动的。主体因素在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能动的作用。一个客体因素在影响主体时,能否产生效果,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关键在于接受者本身的主体因素,在于主体因素对客体因素的吸收、筛选、消化、应用状况。只有在主客体因素都与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相互一致、相互平衡、相互协调的条件下,才可能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在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客体因素的相互平衡、相互协调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实现的。(1)客观因素的影响只有通过社会实践与主体相联系,才有可能达到主客体的相互协调与平衡,使主体获得思想品德认识。(2)思想品德认识,经过品德情感、信念、意志的催化,投入到社会实践中,转化为实际的行为,并使之坚持下去,形成为习惯。

(二)思想品德是主体内在思想矛盾运动转化的结果。在社会环境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下,主体内在的知、情、信、意、行诸要素之间,在发展方向上由不一致到一致,在发展水平上由不平衡到平衡,由相互不适应到相互适应的矛盾运动。

32.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矛盾中,教育者提出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现状之间的矛盾规定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本质,并对德育全过程运动发展起支配作用,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是规定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本质的特殊矛盾。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现状包括质和量两个方面。“质”指的是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的方向与性质,即思想品德的社会的、阶级的属性,它表明了受教育者的道德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是符合社会要求的,还是背离社会要求的,其行为是亲社会的,还是反社会的。“量”指的是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的水平、层次及思想品德的巩固程度,它表明了受教育者思想品德与教育者提出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差距的大小。

33.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指教育者根据社会的要求与人的发展要求,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一定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在品德方面的质量和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34.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特点:第一,主观性与客观性。第二,预期性。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之前确定的,是对经过一定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后应取得的结果的预测。第三,超越性。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超越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适当高于教育对象的现实的思想政治道德水平;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具有适当的时代超越性(为未来培养思想道德主体)。第四,可能性(现实性)。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还具有时代性,国家性与民族性,阶级性,普遍性等特点。

35.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功能:

(一)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对教育过程的功能:第一,导向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应培养的人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实际上就是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方向,对具体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具有引导功能。第二,调控功能(纠偏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选择与安排、教育活动形式及教育手段、方法和技术选择等有支配、协调和控制、调节的作用。第三,评价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标准和依据。第四,凝聚作用。所谓凝聚作用,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能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团结起来,齐心合力地为实现目标而一致行动,将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围绕目标组织起来。

(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对教育对象的功能:第一,引导性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来说实际上就是一种努力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所描绘的品德就是学生应当具备的理想人格。所以必然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起引导、提升的作用。第二,激励功能。所谓激励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能够激发受教育者的活动热情。第三,规范性功能。所谓规范性功能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可以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行为起规范的作用。这一作用主要表现为:预防,禁止,拒恶,扬善。

36.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依据

(一)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主观依据★形而上的理念★教育者的人性假设★教育者头脑中的理想人格

(二)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客观依据★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文化传统★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 37.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要传授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及其体系。

38.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从大的方面分,有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从内容的组织方式看有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学科课程是以学科为中心编制的课程。活动课程是在教育者指导下,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和综合性信息为主要内容,以受教育者主体的学习活动及体验学习为主要形式,以促进受教育者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统一协调发展为主要目标的一种课程形态。(二)活动课程的特点★自主性★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三)活动课程的意义★有助于知识的获得(获得直接经验和综合性知识,深化对间接经验的认识)★有助于情感的形成和深化★有助于意志的磨练★有助于行为和信仰的形成★有助于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四)活动课程的实施a活动课程应当贯彻主体性原则b活动课程应当与其他课程相配合c活动课程应当与社会生活相统一。

隐性课程又叫隐蔽课程、潜在课程、非正式课程,是指教育者为了实现教育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在学校范围内以各种方式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和非特定心理反应使受教育者主要获得情意方面经验的教育因素。隐性课程是以不明确的、间接的、内隐的方式,通过学生无意识的、非特定的心理反应机制影响学生的。

(三)隐性课程的特点(1)目标上的统整性和难预期性(2)内容的渗透性和差别性(3)实施过程的潜在性和复杂性(4)结果的隐蔽性和难量化性

(四)隐性课程对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作用:隐性课程对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影响是全面的、复杂而微妙的。从隐性课程的功能看,隐性课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比对其他各育的作用要大得多,以至可以这样说,隐性课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1)陶冶作用。环境、氛围的陶冶,师生关系的陶冶。(2)导向和激励作用。教师的人格、行为,教师对受教育者的期望,标语、口号、塑像,都是引导和激励受教育者品德发展的因素。(3)规范作用。整洁的环境可以约束人的不道德行为。

39.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确立的依据:(一)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与人的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根本依据(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经验――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直接依据(三)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现实依据。

40.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

(一)疏与导相结合的原则(包括民主性原则)。如何贯彻疏与导相结合的原则★要发扬民主,畅通言路,创造畅所欲言的气氛★要坚持正面引导和说服教育为主;也要正视教育对象思想认识上存在的偏差,促进思想的转化和提升★教育者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人格力量去影响群众、感召群众和带动群众。

(二)科学性与方向性相结合的原则。如何贯彻科学性与方向性相结合的原则★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把方向性要求贯穿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活动中,坚持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以及具体教育活动的组织,必须针对人们的思想实际,合乎人思想道德活动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客观要求★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自觉运用科学有效的教育引导方法,引导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化和思想道德水平。

(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包括层次性原则、求实原则):如何贯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要做到理论教育法与实践教育法有机结合,灵活运用★具体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真实的实际,而非粉饰的实际)★思想政治教育要从教育对象思想品德发展的层次、水平、特点等实际出发。

(四)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要正视而不是回避人们当前关心的具体问题和面临的实际困难。★在帮助人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要引导人们正确面对这些实际问题,正确认识自己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思想政治教育要善于抓住时机,适时适地开展教育活动。

(五)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主体性原则)。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结合,就是既重视由外部进行引导的社会教育,又要重视内省修养的自我教育,从内外两个方面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1)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应该建立起平等互动、互相尊重、互相学习的新型关系,通过有效的行动上的交流和行动的积极参与,调动教育者实施教育与受教育者接受教育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以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2)教育者要注重启发教育对象的自我教育意识,引导他们通过自主的学习、自觉参与以及反省、反思、自我思想改造等自我修养途径,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

41.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新发展

(一)面向世界与立足民族发展相统一的原则★要坚持和发展主旋律教育,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素质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和发展改革开放、面向世界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和加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民族精神教育)。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统一的原则: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要求:★在意识形态领域要坚持和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主导性★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主旋律。多样性的要求:★内容选择的多样性★策略、方法的多样性。

(三)自主性和社会化相统一的原则:思想政治教育坚持自主性和社会化相统一的原则,就是要通过加强自主性、竞争性教育,增强人们的主体性;通过加强社会性、合作性教育,提高人们的社会化程度。

42.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为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所采用的一切方式或手段的总和。它包括教育者采用的方法,也包括受教育者采用的方法。

43.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

(一)说理引导法(理论教育法)是指通过阐述某种思想理论去说服人和教育人的教育方法。它的基本要求:★要以理服人★要有针对性,有的放矢★要尊重人,实行双向互动★要讲究说理引导的艺术。

(二)实践锻炼法是指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受教育者通过有目的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活动,形成优良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方法。实践锻炼法是一种使受教育者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主观世界的方法。它的基本要求:★要专人负责,加强领导★实践锻炼形式要多样化★精心组织和计划★严格要求,持之以恒。

(三)熏陶感染法(形象教育法)是指教育者创设有利于受教育者在无意识中受到影响的教育情境,对受教育者进行感染和熏陶,经过潜移默化,培养其思想政治品德并使之得以升华和提高的方法。它的要求:★教育者必须加强自身的修养★要注意熏陶感染环境的创设★与说理引导等方法结合使用。

(四)自我教育法是指受教育者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通过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产生积极进取之心,主动接受先进思想和正确行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的方法。它的基本要求:★教育者要发挥主导作用★要善于激发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动机★个体自我教育与集体自我教育有机结合。

(五)榜样教育法(示范教育法或典型教育法)是指通过树立先进典型,以先进人物的先进思想、先进事迹为范例,教育人们提高思想认识、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的一种方法。它的要求:★要注意榜样的真实性★要注意榜样的层次性和代表性★学习榜样要注意创新性★要积极组织受教育者开展“学英模,见行动”活动。

(六)心理咨询法是指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心理学专门知识和技术,对咨询者的心理、行为施加影响,使其认知、情感和态度发生变化,解决其在学习、工作、生活、疾病等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以增强心理素质、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它的要求:★教育者和咨询人员要掌握扎实的心理学知识,能熟练地运用心理咨询的技术和方法★要耐心细致★遵循保密原则★心理咨询同心理引导、心理教育和心理治疗相结合。

44.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影响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运行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它是思想政治教育所面对的外部客观存在。

45.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点:多维性复杂性开放性发展性

46.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功能

(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教育对象思想品德发展的功能★强化功能★导向功能★感染功能

7.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题 篇七

一、个体维度——有关大学生励志问题

《概论》课面对的主要是大二学生,这个年龄段学生主要特点是心里比较脆弱,依赖性较强。他们虽然从网络等媒体对社会有了一定理性认识,但没有更多时间去接触社会,增加更多感性经验。少数学生可能会参加一些学校或社会实践活动,为步入社会积累一些经验,更多的学生则是亦步亦趋,不知道从何迈出第一步。作为教师,应该在教育过程中使学生的心理不断变得强大,敢于面对和接触社会。因此,在讲授“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举更多有关“励志”并且获得成功的案例,其数量不要太多,但一定要鲜活、具体并有说服力,并让学生一目了然地知道,只要敢于实践和付出,就一定会有收获,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

在讲授“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时候,笔者更喜欢和学生谈如何在逆境中发展,不被困苦和磨难击垮这个问题。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如果用得恰到好处,则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并且使学生明白,他们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把逆境转化为顺境,把矛盾的“特殊性”转化为矛盾的“普遍性”,而关键的一环在于他们不断的努力和实践。在这部分内容的结尾,笔者经常引用一位哲人说过的一段话“你可能曾经受到欺骗,但不应忘记世界的美好;你可能面对过丑陋,但不应忘记世界的善良;你可能跪在过泥里,但不应把污泥抹在世界的胸膛”。这样,就更能使学生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世界,以积极的心态去改造自身和周围的世界

二、群体维度——有关大学生与人相处、适应社会问题

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性格禀赋千差万别,居住生活和学习都在一起,难免会产生矛盾和争执,而如何看待并解决这些问题,对于他们未来融入社会非常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极为关注这个问题,并从理论层面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例如,在讲授“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同样,没有斗争性也没有同一性”这个原理时,教师更应以室友关系为例,引导学生认识到,在他们发生矛盾时,很多时候没有绝对的是非之分,只是因为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所以才会产生一些非原则性的摩擦。这时候,大家如果都能相互退让一下,不但可以把矛盾化解,还可以使同学关系更进一步。

90后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从小到大事无巨细都由父母包办,这使他们养成了相对自我的性格,很难从他人的角度去看待和认识问题。因此,在讲授“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时,应该用这个原理教会学生如何换位思考,如何体谅和理解别人。每个人都有自己成长的历史,因此,每个人都有自己思维的逻辑和习惯。要使学生认识到,自己认为非常荒谬甚至气愤的事情,在别人那里可能是正当合理的。之所以产生这种认识的偏差,是生活境遇不同所造成的。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引导学生分析诸如“人穷志短马瘦毛长”、“我理解你”等俗语或老话儿,并辅之以贴切的案例,起到了极好的效果。

事物发展有一个过程,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需要一个过程,而其结果是否正确,关乎到人们能否更好地融入群体,适应这个社会。因此,在讲授“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时,笔者更愿意投入更多时间,帮助学生分析如何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如何从动态发展中加深对一个人的了解,如何从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辩证关系中去认识一个人的本质。这样,学生自己就会明白,与他人相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轻易做出结论性的判断,否则,自己就不是一个有理性,适合社会需要的全方面人才。

三、文化维度——有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问题

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十八大报告更是提出了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这样的要求,这些都说明文化建设对于一个国家长治久安和兴旺发达的重要作用。而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各种文化思潮,包括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和外来文化等都充斥于社会意识形态空间中,世界观尚未完全形成的大学生很难对这些内容的好坏进行有效甄别。因此,“两课”教师就更应担负起学生思想引路人的角色,使他们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坚定支持者。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极为重视介绍“正确而充分地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有赖于社会文化建设特别是先进文化的建设”这部分内容,并把文化强国的基本内涵,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性及紧迫性,和一些具体的措施介绍给学生。通过教师的系统讲解,学生应能分辨出哪些文化是时代的精华,哪些文化是落后的糟粕;哪些文化我们应该坚持,哪些文化我们应该发展;并在意识形态领域保持警醒的头脑。在课堂上,笔者会结合一些热点事件,使学生意识到建设文化强国的必要性,以及推广孔子学院对于我们国家成为世界文化强国的重要意义。

四、社会发展维度——有关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诸多现象的问题

恩格斯指出:“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这意味着,“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是“社会变迁”的终极原因。换而言之,社会生产或者交换方式的改变必然推动着社会变迁。因此,社会主义对市场经济的选择,决定了绝大多数现象可以从市场经济中找到根源。

因此,在介绍“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这部分内容时,笔者会引导学生分析社会上的很多现象,比如“超女”和“快男”、“灰色职业”以及“芙蓉姐姐”、“凤姐”等现象。由于这些内容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所以很多时候在课堂上能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学生能够对市场经济在社会变迁中的决定作用有深刻认识,并以较为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万花筒般的大千世界,而这对他们未来步入社会极为重要。

政治经济学部分很多理论,比如“价值规律及其作用,市场价格随供求关系变化”,就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很多经济现象并解释很多社会问题,比如,“菜贱伤农”、“吉芬商品”和日本福岛核泄漏导致我国某些地区食盐抢购风潮等事件。在这部分教学过程中,笔者往往引用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个小女孩问她妈妈,为什么家里这么冷,她的妈妈回答,是因为爸爸工厂里产的煤太多!”用这个例子来解释资本主义产能过剩导致的相对贫困人口现象和经济危机,往往能起到震撼人心的效果。

五、理想信念维度——有关帮助大学生树立共产主义信念问题

《概论》课的落脚点实现共产主义,即“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很多学生认为这些内容都是一些理论上的宣教,一些教师在这些内容上也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但作为一个体系的终结部分,笔者认为这些内容应该重点介绍。

首先,应该使学生明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唯一正确的历史选择”。在介绍这部分内容时,应该首先详细介绍苏联模式的经验和教训,说明中国如果不改革开放,如果不进行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其结果只会和前苏联一样殊途同归,而我们一些邻近的社会主义国家就是非常生动的实例。他们的今天就是我们的过去,我们的现在就是他们未来的发展方向。其次,对于共产主义社会的特征,马恩只是提出了一些基本原则,我们国家虽然在一定时间内还无法达到,但生产力的发展最终会使我们进入共产主义,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我们能用六十多年的时间走完资本主义几百年原始积累的过程,也能用一定的时间赶上甚至超越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水平,最终步入大同的共产主义社会。

历史既给我们提供了经验和教训,也给我们提供了参照和对比。作为教师,应该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把我们国家和其他国家进行对比介绍,这样,得出的结论更能深入人心,也显得更水到渠成。

综上所述,《概论》课的思想政治教育性极强,从个人到集体、从集体到社会,从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成为一个内在连贯统一的体系。教师应该对这一点有深刻的把握,在教学过程中按照不同的层次和维度组织整理案例,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研究;2012年度东北林业大学重点课建设项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摘要:有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论文主要集中于案例、实践和时效性等方面,而关注其思想政治教育性的论文相对较少。文章主要从五个维度阐述《概论》课的思想政治教育性,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将其体现出来,以期为今后这方面的研究打下一定基础。

关键词:维度,思想政治教育性,概论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十八大报告,2012.11.8

8.关于美学原理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篇八

一、用美的语言能使受教育者在心理上产生一种愉悦感,在情感上引起共鸣

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一方面要坚持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确立的思想政治工作基本原理和方针原则,坚持经过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坚持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又要看到客观形势在不断发展变化,看到国际格局趋向多极化,经济发展趋向全球化,世界范围科技发展迅猛,经济竞争日趋激烈;国内改革处于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人们的经济利益、生活方式、就业方式、出现多样化,由此带来人们的思想认识、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呈现出复杂性、多变性。面对这种发展变化的客观形势,思想政治工作确实遇到了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存在一些不适应的方面,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创新。正是如此,我们的企业职工群众接受教育的思维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对思想政治工作不再看作是被动接受教育的过程,而是把它当作学习新思想,接受新事物的精神享受活动。因此,思想政治工作的思想观念和教育方法也必须随之发生转变,抛弃过去那种端着本本说教,板起面孔训人的做法。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不但要敢于面对现实讲真话,而且还要学会运用艺术语言,艺术手段把枯燥无味的道理变成幽默诙谐的寓言故事把庄重严肃的政策变成富有哲理的诗化语言。

心理学告诉我们,注意力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它的“选择性”。人的心理活动总是有选择性地指向和集中于某一对象,而人的探求心理又总是把它的注意力集中于新异突起和富于变化的事物,一个照本宣科、填鸭式的报告,很难引起职工群众的注意。这就是说,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时,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使自己的语言能达到拨动职工心灵、产生一种愉悦感,在情感上引起共鸣,这就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要做到这一点,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不但要有广博深厚的知识,还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在作报告或与职工谈话时,能随时掌握对方的心理变化,让职工群众的思绪紧紧地围着自己讲话内容的立轴转。实践证明,用美的语言和艺术手段来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是新形势下大力倡导和仿效的。它能拉近思想政治工作者和职工群众思想上的距离,造成一种融洽的气氛,激发起奋发向上的精神。

二、优美的情感可以促使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提高接受教育程度和工作效率

情感亦称“感情”。指人的喜、怒、哀、乐等比较持久而稳定的心理状态,它在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实践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列宁在强调情感的意义时指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积极优美的情感,可以促使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提高接受教育程度和工作效率,为企业和社会作出贡献;而消极落后的情感则会使人精神颓废,自暴自弃,降低接受教育和工作效率,妨碍工作任务的完成。长期以来,人们把稳定的、优美的、积极的情感,作为心理健康的一种标志。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就是要教育职工群众做心理健康的人,创立一个奋发向上、生气勃勃、锐意改革的社会心理环境。因此,优美的情感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在一个企业里面,人们都渴望在事业上、工作上有所成就,被公众肯定和尊重,而不希望被人误解、讽刺和打击。思想政治工作如果只是僵化的说教,不能把话说到别人的心理去,使人心悦誠服,受到启迪、受到鼓舞、受到抚慰、受到震撼,就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因此,情感沟通尤其是优美的情感沟通,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条件。

思想政治工作实践告诉我们,通情和达理,二者互为条件,互为依存,缺一不可。只有通情而不达理,这种“情”是软弱无力、不健康、不稳定的,它会有损原则,使人感情用事,只达理而不通情,这种“理”是生硬的、没有生气、缺乏吸引力的,难以为对方所接受。只有将二者有机统一起来,思想政治工作才有振奋人心的力量。

三、以美的行为使受教育者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激励作用,把美的理想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思想政治工作者要达到教育的目的,不能靠自身的权力来强制实现,而必须靠自己在群众中的威信。这种威信包括思想品德、组织才能、业务技术、仪表风度和对职工群众的思想感情等几个方面。在这几个方面中,思想品德是最主要的。古人把高尚的品德比作美的东西。毛泽东同志也曾经说过,共产党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应以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应以个人利益服从民族的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自私自利,消极怠工,贪污腐化,风头主义等等,是最可鄙的;而大公无私,积极努力,克已奉公,埋头苦干的精神才是最可尊敬的。这些,也就是我们今天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这就告诉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要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激励作用,化为审美主体——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注意在日常工作中用美的意识来影响审美客体——职工群众。同时,也要求审美主体本身要具有美的形象,才能产生美的感染力,使主客双方达到需求上的一致,把情感和美的思想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记得德国一位美学家曾过说,只有审美的趣味才能导致社会的和谐,因为它在个体身上奠定了和谐。只有美的交流,才能使社会团结。因为它关系到一切人都共同的东西。所以说,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它们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互相渗透,互相促进。

崇高的道德就是心灵美。心灵美是行为美的源泉,行为美是心灵美的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思想政治工作的不断创新,越来越多的思想政治工作者积累了许许多多的先进经验。诚然,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使自己在群众中有威信,树立起美的形象,就要时时处处用共产党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做学习的模范,工作的模范,遵纪守法的模范。这样,广大职工就会佩服你,尊敬你,心情舒畅地接受你的教育。所以,克已奉公的人讲奉公守法,为政清廉的人讲廉政,职工群众心服口服,原因就在这里。

四、开展以美的娱乐培育职工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崇高的审美的理想

“寓教于乐”,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一种感化教育方法。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认为,乐就是美。要治理好一个国家,没有“礼”不行,没有“乐”也不同样不行。礼可以安邦治民,乐可以移风易俗。它们相辅相成。孔子这里说的“乐”就是娱乐活动。它是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不可缺少的活动。人是有七情六欲的动物,人们进行生产活动,是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人们的生理需要得到满足或基本满足之后,他们就希望得到很好的休息和娱乐,借以发展自己的智力和技能,向大自然攫取更多的物质生产资料。

上一篇:信用社中层竞聘演讲稿下一篇: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的探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