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产力布局问题(共10篇)
1.关于生产力布局问题 篇一
关于农村小学布局调整中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的建议
一、背景:
从2001年全国新的一轮大规模的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开展以来,部分经济较为发达的农村地区通过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合理凋整中小学布局,集中力量改善了一批乡镇中心学校的办学条件,使合并后的中心学校实现了教育资源的整合优化,当地的教师队伍质量与教育教学水平也得以提高。但与此同时,也凸现出许多新的问题。通过对我省关中、陕南、陕北部分农村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农村小学进行调研,发现在农村小学布局调整中,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存在问题:
1、教师队伍整体超编与具体学校教师编制不足的矛盾尤为突出。调查中,教育行政部门的负责人反映,目前推行的按照师生比确定的学校编制标准比较符合城镇学校的实际,和农村学校的办学实际不符。按照国家目前规定的农村小学1:23的教师编制标准,各个地区教师队伍总体的情况都是严重超编,但具体到各个学校的实际,则是编制不足,人手紧张。在调整过程中,普遍的做法是撤并一些村小,重点发展中心小学。而农村地区山大人稀、学龄人口相对分散,合并后的中心小学寄宿制学生大量增加,如延川县贺家湾中心小学共有学生78名,其中,寄宿学生56名,占学生总数的72%。小学寄宿制学生需要配备一定数量的生活教师和工勤人员,而现有农村学校的编制标准是按照任课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比例确定的,没有生活教师和工勤人员的编制,多数学校不得不让教师们既带课,又担任生活教师。这样,教师们不仅要对学生的学习负责,还要承担起管理学生生活和保障学生人身安全的重要责任,普遍感到身心压力很大,从早到晚都无法放松,教师们根本无法进一步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使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难以保障。
2、富余教师的合理分流缺乏政策保障。仅从原则和方案来看,对富余人员的分流似乎公平合理,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针对每一个人的具体情况,确是难上加难。调研发现,无论是教育行政部门的官员,还是学校领导在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都比较敏感。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都一致认为,富余教师分流的难点在于国家还没有出台相应的政策解决教师分流的后顾之忧。
3、调整后同一学校教师队伍教学水平差距比较大,而培训工作的滞后,使一些教师难以适应教育教学的需要。在农村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随着一些教学点的撤并,大部分教师向中心小学或城区小学流动,各个学校的教师队伍进行重新进行整合。在此过程中,原来在教学点从事教学的大多数教师由于长期的分散教学,教育教学能力、业务水平和中心小学、城区小学教师相比,有较大差距。但由于政策支持不到位,大部分学校教师培训相对滞后,影响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也制约着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
4、调整后的中心小学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学科结构不尽合理,制约着农村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布局调整后,打乱了原来中心小学教师队伍年龄比例的正常状态,使45岁以上大龄教师的比例占到40%以上,导致中心小学教师年龄结构趋于老化。特别是实施新课标之后,实践性课程、活动性课的专任教师十分缺乏,而年龄大的村小教师80%以上是民转公的老同志,上课力不从心,难以胜任这类新课程。这就使学校的科学教育、艺术类教育、综合实践教育等教育教学
内容无法落实,使农村孩子的素质教育明显弱于城市孩子,使教育公平的缺失落在了农村孩子的身上。教师资源配置不合理和超编的现实,严重制约着农村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
二、建议:
1、要充分考虑农村学校生源区域广、相对分散、规模较小的实际,要合理确定编制标准,保证这些地区基础教育教学的基本需要。建议对于学生规模在800—1000人以上的学校可按师生比标准确定编制,对于学生规模在800—1000人以下的学校建议按年级、班额数来确定编制标准。对一些偏远山区在一定时期仍要保留一定数量教学点的实际,适当增加所在地区教师队伍的总体编制。在确定编制时,要充分考虑到布局调整后寄宿制学生大幅度增加的实际,不仅要确定任课教师的编制,还要确定生活教师、工勤人员的编制。同时,要根据实际,继续做好代课教师的清理工作,妥善安排善后事宜。坚决清理在编不在岗人员。有条件的学校可推行教职工全员聘任制,实行竞争上岗,择优聘用。
2、采取多种形式做好村小教师的合理分流工作,妥善安置分流教师,实现教师队伍的稳定发展。建议村小教师的分流,不能一刀切地全部并入中心小学或完小,要针对村小教师的实际合理分流,建议经过一定的考核程序,对具备教学能力的,可调入中心小学或完小,不具备教学能力的可采取提前内退、转岗培训、落聘进修的办法。教育行政部门可对内退期间教师的工资标准和相关待遇作出明确规定;转岗人员上岗前必须参加转岗培训,培训合格后按新岗位套改工资执行;对落聘人员可实行第一年待岗期间发放档案工资的70%,并参加相应的培训,一年后通过竞争仍未上岗的发档案工资的50%,第三年仍落聘的予以辞退。
3、切实做好布局调整后的教师培训工作,使教师队伍在整合中优化,提高 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建议由省教育厅教育部署,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个农村中心小学或完小具体落实,针对布局调整后教师队伍层次不齐的状况,本着能力强者优先上岗、能力差者先培训后上岗的办法,逐步提高农村骨干教师水平,并有计划地安排好教师培训工作,加大教师的培养培训力度。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培训经费落实到具体学校,各个学校要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好培训方案。培训可分为上级骨干教师培训和校本培训两个层次。需要特别建议的是,农村学校的校本培训一定要根据学校整体发展的需要,在有关专家的协助指导下进行。通过培训逐步构建起促进农村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长效机制,使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在整合中优化,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4、采取积极措施,不断改善农村学校的教师队伍结构,加快推进农村学校素质教育。针对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年龄结构老化、学科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建议除实行大龄教师提前离岗或内退制度外,还应该采取具体措施:一是固定编制与流动编制相结合,由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掌握一定比例流动编制,聘任大学毕业生到师资紧缺的农村学校任教,保证农村学校能够补充到高素质的新教师。二是建立新教师农村教育服务制度,将新进教师一律先安排到师资紧缺的农村学校任教;三是新进教师必须首先满足紧缺学科的要求,以利于新课程的实施,满足农村学生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需要;四是做好对口支援工作,实行城乡学校结队,教师相互学习交流等措施,加大人事制度改革,通过竞争机制,优化、调整教师队伍结构。
2.关于生产力布局问题 篇二
1 杂交稻种子生产布局的演变
根据实际调查和充分借鉴其他研究成果, 笔者认为, 到目前为止, 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布局大致经历以下4个阶段。
1.1 萌芽阶段 (1973—1980年)
从1973年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开始, 杂交水稻种子生产作为推广的最基本环节, 便随之受到重视。这一阶段生产布局的特点是江苏省每个县都按照行政指令安排生产, 由种子站统一在县内调配推广种植。杂交水稻制种技术的初步探索阶段, 从水稻栽培技术角度看, 主要是处理父母本异交所涉及的有关问题, 这是异交栽培中的基本问题。在解决技术问题的同时, 这一阶段还有一个很紧迫的任务是通过示范推广, 让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到推广种植杂交水稻的价值, 树立大力推广杂交水稻的决心和信心。由于全省按照县域行政区划各自进行自给自足式的生产, 没有形成种子生产的优势区域, 尚处在摸索阶段。
1.2 调整阶段 (1981—1990年)
杂交水稻制种在初步解决了有关异交栽培技术问题的基础上, 随着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种植, 对杂交稻种子的需求不断增大, 因此如何提高制种产量和质量成为能否满足农业生产要求的焦点问题。通过第1阶段的摸索, 有些不适宜从事杂交水稻种子生产的县开始从外县调拨, 自己不再制种。相反, 制种条件优越、产量高的县除满足自给之外, 额外生产一部分种子用于外调。这一阶段是杂交水稻种子生产优胜劣汰、逐步向优势区域集中的时期。正是生产上对杂交稻种子不断增长的需求推动了杂交水稻制种技术的进步和杂交稻种子生产形成产业化[1,2], 进而推动生产布局的逐步调整。从江苏省范围看, 制种相对向苏北集中, 苏南基本不再搞种子生产。但由于当时是计划经济为主, 各种子公司是根据行政区划搞独家经营, 生产布局的轮廓还不够清晰。
1.3 整合阶段 (1991—1999年)
这个阶段还是国有事业单位性质的种子公司一统天下, 私营股份制公司还很少。但是, 随着杂交水稻产业的不断发展, 制种基地向徐州、盐城、宿迁等具有制种气候条件相对比较优越的区域集中, 出现生产外销型种子公司, 实现了制种资源优势和市场销售优势之间的互补, 公司之间的种子购销日益繁荣。公司之间杂交水稻种子经营的繁荣, 推动了杂交水稻种子生产的繁荣, 出现了一大批专业生产型的公司, 不仅销往省内, 还大量销往省外, 江苏省成为全国知名的仅次于四川省的杂交中籼稻种子生产主要区域。这一阶段, 连杂交水稻发源地湖南以及中籼稻第一主产区四川的很多种子公司都大量从江苏徐州、盐城等地调购汕优63等杂交稻种子。江苏省杂交籼稻种子生产布局调整到位, 形成了徐州、盐城这2个杂交籼稻种子主产区域, 充分发挥了气候、土壤等资源优势, 形成生产合力, 增强了竞争力。技术方面这一阶段取得的成果, 可以概括为:一是父母本播期和播差期安排技术。针对各亲本的“三性一期” (即基本营养生长性、感温性、感光性和生育期) , 在“三同条件” (即同一地点、同一组合、同样的栽培技术条件) 下, 通过设计不同播期的分期播种试验, 掌握父母本相对稳定的播始历期、制种合理的父母本播期和播差期, 为父母本花期相遇奠定理论和技术基础。二是父母本异交栽培新技术。通过使用九二○解除母本包颈, 同时构建理想的母本穗层态势和父母本高度差, 从根本上保证了母本异交结实率的提高, 这是主要的一项技术突破;根据不同组合的亲本特点设计合理的父母本行比及合理的栽插密度, 以保证父本有充足的花粉量, 同时母本有足够的穗数, 真正实现矛盾的统一;通过合理的水浆管理和微量元素的使用, 有效提高父本花粉和母本柱头的活力, 这同样是超高产制种关键技术措施;针对母本易感稻粒黑粉病的的特点研制灭黑一号等特效药剂, 并采取适宜的喷施方法防治稻粒黑粉病技术, 这是提高产量更是提高种子外观商品性的一项主要技术措施;针对异交栽培特点针对父母本特性以常规“前促中稳控后补”为技术基本的综合配套异交高产栽培技术等。这个阶段, 突出的特点是理论的迅速进步、技术的综合配套改进和技术系统的优化。制种产量、质量的提高, 保障了杂交水稻生产的种子数量和质量, 促进了杂交水稻快速稳定的发展。
1.4 集成阶段 (2000年至今)
进入21世纪之后, 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民营股份制公司不断涌现, 市场竞争格局形成, 国有公司一统天下的局面被彻底打破。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杂交水稻种子专业生产型的国有种子公司原有的管理弊端逐渐暴露, 公司兼并已是大势所趋。江苏省种子公司率先进行了股份制改革, 之后各市级和县级种子公司逐步进行改革, 特别是2007年江苏全省所有国有种子公司全部改为民营企业, 国有资金完全退出种子公司, 实现行政管理和经营的彻底脱钩。伴随着种子公司民营化改革的完成, 可以说种子公司兼并是大势所趋, 江苏杂交水稻种子生产的格局也面临大调整。
从以上对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分析可以看出, 迄今为止已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体系和徐州、盐城等生产优势区域。但日益迫切的对生产管理水平的要求和现阶段相对粗放而滞后的生产管理现状之间的矛盾愈发突出, 特别是两系杂交籼稻的大面积生产, 对生产布局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亟需新的杂交水稻生产精细化的生产布局模式。
2 杂交稻种子生产及其布局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江苏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形成了以盐城为主体的两系杂交籼稻制种区域和以徐州为主体的三系杂交籼稻制种区域。当前杂交籼稻应用面积不断扩大, 特别是随着一期和二期超级稻育种目标的相继实现和三期超级稻目标的即将实现, 杂交籼稻推广面积将进一步扩大, 对种子的需求数量和质量要求不断提高, 企业竞争对成本控制也提出新的要求。面对杂交水稻种子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基地落实愈加困难的新形势, 种子企业往往计划赶不上变化而导致措手不及。现阶段, 杂交水稻制种基地管理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2.1 制种大户生产太盲目, 生产布局仍然不够精细明晰
江苏现在普遍兴起大户承包土地搞规模化制种的潮流, 但是从笔者分析了解, 许多制种大户仍存在很大的盲目性, 直接威胁到产业发展的未来。由于江苏省沿海农场较多, 生产条件优越, 气候条件适宜, 因此农场规模化制种应运而生。综观近几年来, 农场制种大户赚钱的年份少, 赔钱的年份多, 究其根本原因是缺少计划性, 凭着感觉走, 盲目乐观, 对风险考虑不足[3], 没有一套严密的生产流程计划, 最终导致制种产量低, 质量上不去, 效益不好, 甚至严重亏损。虽然形成徐州、盐城等杂交籼稻种子生产主要区域, 但由于是各自为政, 缺少协调和沟通, 甚至存在恶性竞争的现象, 势必阻碍各自生产优势的充分发挥。盐城的最大优势是两系种子生产, 但是有些母本低温敏起点温度高的组合本来不应该安排在这里生产, 但是由于缺少布局引导, 有些单位和个人存在侥幸心理盲目生产, 最后造成巨大损失。
2.2 农村制种基地技术力量薄弱, 技术人员积极性不高
随着农村基层改革, 乡镇没有专门的农技站, 机构精简, 技术推广力量受到致命的打击。至于村级技术人员更是缺乏, 此举极大削弱了杂交水稻的制种技术力量。加之杂交水稻制种工作较营销工作单调且非常辛苦, 而目前种子企业重视生产的不多, 缺少对生产人员的激励政策, 严重挫伤了生产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形成生产技术力量薄弱、整体素质差的局面。由于杂交稻市场的无序竞争, 导致新品种多但生命周期短。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 制种企业不顾客观技术储备不足的实际, 硬上新品种[4], 在对新组合习性没有形成系统技术储备的情况下就仓促制种, 常常导致大面积制种花期不遇, 甚至有些组合母本育性都没稳定, 就安排大面积制种, 没有抢占到市场, 反而给企业背上沉重的包袱。
2.3 制种风险增大, 成本高, 农户制种比较效益低
制种风险首先源于气候客观因素。当前随着两系杂交水稻逐渐取代三系的主导地位, 制种风险进一步加大。以江苏省为例, 杂交水稻制种基地两系组合已占绝对优势, 三系品种面积很少。而两系杂交水稻制种对气候要求非常严格, 在生产关键时段异常气候往往会严重影响种子产量和质量。由于技术操作管理不到位, 加之亲本质量控制不严等主观因素, 经常给杂交稻种生产造成严重损失。由于制种需要大量雇工用于插田、收割、喷药、耕田等, 但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 以及租田费的日益提高导致了制种成本过高。而与市场上粮食价格相比, 种子收购价偏低, 制种比较效益不明显, 面对巨大的生产风险和管理的落后, 近几年江苏杂交水稻制种走入低谷, 由高峰时的1.33万hm2降到现在的6 666.67 hm2左右, 并有进一步萎缩的趋势。由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农户生产自主权增大, 可选择范围扩大, 制种不再是增加农户收入的有效稳定的途径。近几年杂交水稻品种多, 企业间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单个品种的市场份额小, 企业一方面为了提高市场占有率, 提高销售价, 增加下级经销商的利润空间, 特别是终端销售商的利润;另一方面极力压低种子生产成本, 不能保证制种者的利润, 巨大的反差必然影响了基地和农户制种积极性。
2.4 农村基地管理难度大, 制种质量稳定性不够
以农户为制种单位的情况下, 制种面积分散, 操作不规范, 农村主劳力纷纷外出打工, 劳力结构差, 责任心不强。在组织生产过程中, 管理者或技术人员在某种程度上处于劣势。若制种形势好, 可预见的收益较高, 制种农户尚能配合。若形势不明朗, 可预见的收益不高, 则双方会处于很不融洽的境地, 对保证种子质量极其不利[5]。由于企业转制、改制、新成立等因素, 造成制种人员责任心不强, 制种效益下滑, 制种基地分散与频繁变动, 亲本溯源不力、亲繁质量控制不力。近几年, 许多知名种子企业由于制种质量不过关而暴露出的一些问题, 给种子工作者敲响了警钟。
3 加快推进杂交稻种子生产精细化布局的重要意义
3.1 可以有效提高种子企业驾驭风险的能力
杂交籼稻种子生产布局要做到科学化、精细化, 首先需对市场做认真分析, 确定生产市场欢迎销售前景好的组合。同时, 对制种基地要认真分析, 气候、土壤、技术等是否具备配制这些计划组合等。通过以上科学分析论证, 确定适当的杂交水稻组合之后, 再将生产计划推进到具体实施阶段。这样的计划自然要严格得多、合理得多、风险小得多。有了可靠的布局, 所有控制手段都能找到落脚点, 杂交稻种生产基地条件、制种技术达到要求, 制种产量和质量有保证, 生产的种子符合市场需求, 从而达到预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生产经营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3.2 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种子生产的成本
通过对杂交稻种生产布局的改进, 提高了杂交稻种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减少出错的可能性, 继而满足销售部门和用种农户的要求;加强生产布局可以有效化解矛盾, 减少内耗, 这势必降低杂交稻种管理成本, 从而有效降低种子生产成本。从管理者的角度来看, 种子公司理顺了生产业务流程, 强化了杂交水稻种子生产这一基础业务内部控制的力度, 从长远看更能降低潜在生产风险, 防患于未然, 从根本上降低成本, 成本控制好了自然就提高了竞争力。
3.3 可以有效强化企业生产资金管理的计划性
有些企业一方面生产部门抱怨财务部门不知道生产环节的复杂多变, 财务部门抱怨生产部门各环节实际支出成本核算较计划偏高, 缺乏严肃性, 究其根本就是由于缺乏生产科学精细的布局机制, 没有形成规范的操作程序。只有在严格生产布局的前提下, 会计核算和会计报告才是切合实际的和可操作的[6]。这无疑对强化种子企业生产资金管理意义重大。
3.4 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法律风险
通过生产布局的不断完善, 企业会更加从容地应对相关法律方面的事务, 有关风险也会降至最低。比如按照生产布局要求, 严格控制好亲本质量, 这样就不会造成因为亲本质量问题而带来的生产纠纷, 这种事前控制能够从根本上降低法律风险, 对企业和社会本身就是最有效的节约措施之一, 往往事半功倍。因为亲本质量造成的损失和引起的纠纷比较常见, 2002年江苏某组合制种, 有2 000 t左右种子纯度不达标而报废, 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双方纠缠不清, 只能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双方都受到很大伤害。如果按照生产布局的要求, 产前双方首先搞清楚亲本质量真实状况并确认达到标准, 就可以降低生产质量风险, 遇到问题也容易追根溯源, 就不会引起不必要的法律纠纷。
3.5 可以有效保证制种基地的稳定
通过实施生产布局管理, 亲本质量得到进一步控制, 去杂难度减小, 成本降低, 相对效益提高, 在农户中的信誉度提高, 可以增强农户制种的信心, 这对基地的稳定很有帮助。
摘要:阐述了江苏省杂交稻种子生产布局的演变过程, 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 并总结了加快推进杂交稻种子生产精细化布局的重要意义, 以期为江苏省杂交籼稻种子布局提供参考。
关键词:杂交稻,种子生产布局,演变,存在问题,江苏省
参考文献
[1]吴俊铭.贵州主要稻作气候类型区与品种布局[J].农村经济与技术, 2002 (4) :41.
[2]周维佳, 陈锋, 艾克信.安顺地区杂稻组合布局问题浅析[J].贵州农业科学, 1998 (5) :66-68.
[3]黄天保, 阮文忠, 李开斌.中海拔稻区水稻品种的合理布局[J].云南农业科技, 2001 (2) :35-36.
[4]张元虎, 姜萍, 潘万成.贵州省杂交稻组合的区域适应性与合理布局浅析[J].贵州农业科学, 1996 (3) :57-59, 54.
[5]曹华盖, 殷剑敏, 魏丽.充分发挥我省气候资源优势调整两系杂交稻制种基地布局[J].江西气象科技, 1997 (2) :25-26.
3.辽宁省玉米生产区域优势布局研究 篇三
摘要:利用1992—2012 年辽宁省粮食作物生产数据,选取了规模比较优势指数、效率比较优势指数、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对辽宁省玉米生产的区域比较优势进行测度与分析,从地级市层面对现阶段辽宁省玉米生产的不同优势主产区进行了科学划分,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辽宁省;玉米;生产;区域优势 中图分类号: F326.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7-0065-02辽宁省位于我国松辽平原中南部,地处世界“三大黄金玉米生产带”之一,地域广阔,土壤肥沃,土层深厚、结构良好,光能资源丰富,水热比例适中,具备发展玉米生产的优越自然条件,是我国北方春播玉米主产区之一[1]。2012年辽宁省玉米总产量达到1 432.5万t,播种面积达到220.7万hm2,分别占全省当年粮食作物总产量和总播种面积的68.75%、68.59%。2012年辽宁省玉米单产水平达到6 450.91 kg/hm2,比全国同期平均水平高出581.22 kg/hm2,成为名副其实的辽宁省第一大粮食作物[2]。本研究选取了规模比较优势指数、效率比较优势指数、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对辽宁省玉米生产的区域比较优势进行测度与分析,深入分析各地区在玉米生产比较优势上的相对差距,以期促进玉米生产的合理优化布局,不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动辽宁省玉米生产的发展。1 辽宁省玉米生产空间布局状况作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份之一,辽宁省委、省政府一直把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作为全省农村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充分整合资源,逐步加大对粮食生产优势区域建设的投入力度,使辽宁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成功实现了由量的提升到质的突破,有力地推动了辽宁省粮食生产的健康、稳定、快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辽宁省粮食生产有进一步向局部集中的发展趋势[3-4]。2012年辽宁省玉米生产排名前5位的地级市依次为铁岭市、沈阳市、锦州市、鞍山市、阜新市,其玉米总产量占全省玉米总产量的94.35%。根据《辽宁省统计年鉴》提供的有关统计数据,利用市场集中度指标CRn对辽宁省玉米生产集中度情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992—2012年期间,辽宁省玉米生产的集中程度总体上呈现出稳步提高的发展态势(图1)。2012年,辽宁省玉米产量排名第1位、前3位、前5位的玉米生产地区玉米产量合计占全省玉米生产总量的比例分别为23.1%、60.4%、94.4%,分别比1992年增加了-30.5%、8.8%、30.8%。2 辽宁省玉米生产区域比较优势分析2.1 研究方法目前国内学术界通常采用国内资源成本法和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计算农业生产层面比较优势。基于数据的可获取性和指标的科学性,本研究运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对辽宁省玉米生产层面的比较优势情况进行测度与分析。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通过对生产的结果进行分析来逆推生产上的比较优势,包括规模比较优势指数(scale comparative advantage,SCA)、效率比较优势指数(efficient comparative advantage,ECA)、综合比较优势指数(comprehensive comparative advantage,CCA)等3个指标。规模比较优势指数主要是从生产规模化程度的角度来分析区域内作物生产的规模比较优势。计算公式如下:SCAjk=Sjk/Sk100/N。(1)式中:SCAjk为j地区k作物的规模比较优势指数;Sjk为j地区k作物的播种面积;Sk为同期全省范围内k作物的播种面积;N为统计的地级市单位数。如果SCAjk>1,则表明j地区k作物在生产规模上具有比较优势,且SCAjk值越大,说明j地区k作物生产的规模化程度越高。效率比较优势指数主要是从土地产出效率的角度来分析区域内作物生产的效率比较优势。计算公式如下:ECAjk=Yjk/YjYk/Y。(2)式中:ECAjk为j地区k作物的效率比较优势指数;Yjk为j地区k作物的单位面积产出水平;Yj为j地区全部粮食作物的平均单位面积产出水平;Yk为全省k作物的平均单位面积产出水平;Y为全省全部粮食作物的平均单位面积产出水平。如果ECAjk>1,则表明与全省平均单位面积产出水平相比,j地区k作物在生产效率上具有比较优势,且ECAjk值越大,说明j地区k作物的生产效率水平越高。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是规模比较优势指数和效率比较优势指数的几何平均数,它能更全面地反映出该地区作物生产的综合比较优势。计算公式如下:CCAjk=SCAjkECAjk。(3)式中:CCAjk为j地区k作物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SCAjk为j地区k作物的规模比较优势;ECAjk为j地区k作物的效率比较优势指数。如果CCAjk>1,则表明与全省水平相比,j地区k作物生产具有综合比较优势,且CCAjk值越大,说明j地区k作物生产的综合比较优势越明显。2.2 结果分析利用1992—2012年辽宁省各地区粮食作物生产数据,通过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对辽宁省玉米生产层面的比较优势情况进行测度与分析,分别计算出辽宁省14个地级市玉米生产的规模比较优势指数、效率比较优势指数、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并运用算术平均法计算出辽宁省各地区玉米生产的不同生产比较优势指数值,结果见表1。从辽宁省各地区玉米生产的规模化程度来看,具有强绝对优势的地区仅有沈阳市(1.19)、盘锦市(1.14),其他12个地级市玉米生产的规模比较优势指数值均小于0.9,处于强绝对劣势状态。从辽宁省各地区玉米生产的产出效率程度来看,具有强绝对优势的地区有抚顺市(1.14)、朝阳市(1.15)、阜新市(112),具有弱绝对优势的地区有大连市(1.06)、本溪市(106)、铁岭市(1.03)、葫芦岛市(1.07),具有弱絕对劣势的地区有沈阳市(0.97)、鞍山市(0.97)、丹东市(0.91)、锦州市(0.98)、辽阳市(0.91),而营口市、盘锦市的玉米生产效率比较优势指数均小于0.9,处于强绝对劣势状态。综合考虑规模化程度和产出效率程度因素,计算出辽宁省各地区玉米生产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值,其中铁岭市(109)、沈阳市(1.07)具有弱绝对优势,其他12个地级市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值均小于0.9,处于强绝对劣势状态。〗3 结论与建议无论是从玉米生产的规模化程度方面还是产出效率方面,铁岭市、沈阳市都是辽宁省玉米生产综合比较优势较明显的地区,也是现阶段辽宁省玉米生产最主要的两大主产区[5-6]。2012年铁岭市玉米产量为328.4万t,玉米播种面积为37.5万hm2,沈阳市玉米产量为276.8万t,玉米播种面积为34.8万hm2,这2个市的玉米总产量和总播种面积分别占当年全省玉米总产量和总播种面积的42.51%、32.76%。各级政府应该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粮食生产补贴、农民技术培训等方面加大政策倾斜力度,鼓励该区域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进一步促进玉米生产的规范化、集约化、标准化、专业化、产业化发展,从而有效保障辽宁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不断提升。虽然辽宁省在土质、光能、水热比例等农业生产条件方面具有发展玉米生产的优越条件,特别是抚顺市、朝阳市、阜新市、本溪市、铁岭市、沈阳市等辽宁省中部和北部地区,在玉米生产效率方面具有一定程度的比较优势,但是随着辽宁省工业化、城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对于耕地、农村劳动力等农业生产资源挤占的压力也在不断加大,导致这些地区在玉米规模化生产方面基本处于相对劣势状态,无法有效形成生产规模优势与效率优势的合力优势[7-8]。因此,各级政府应该在玉米高效栽培种植技术研发与推广、玉米高产优质品种更新改良等方面逐步加大投入,从而进一步放大该区域在玉米生产效率方面的优势效应。参考文献:[1]闫立萍,王志丹,赖晓璐. 辽宁省粮食生产能力分析[J]. 江苏农业科学,2014,42(1):415-416.[2]林丽霞,翟印礼. 辽宁省粮食产量波动及其结构分析[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2):147-151.[3]朱 海. 从辽宁粮食种植业结构现状看全省玉米生产发展[J]. 农业经济,1999(7):33-34.[4]任延冬,周 静. 辽宁省玉米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 农业经济,2009(12):37-38.[5]王志丹,赵 姜,吴敬学. 全产业链视角下的我国粮食安全新思考[J]. 农业经济,2013(4):17-18.[6]张 帅. 辽宁省玉米种植区划研究[J]. 种子世界,2008(1):28-31.[7]白 伟,孙占祥,郑家明,等. 辽西地区不同种植模式对春玉米产量形成及其生长发育特性的影响[J]. 作物学报,2014,40(1):181-189.[8]王志丹,闫立萍,赵慧娥. 辽宁省主要粮食作物比较优势与发展对策[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2(2):40-42.
nlc202309041633
4.烟叶生产布局调整实施方案 篇四
为将计划资源向生态优越、基础条件好、适度规模地块集中,向设施配套完善、便于机械化作业的植烟村集中,淘汰病害重、地块零散、水源土质不适宜、设施配套差的植烟地块,进一步优化种植布局,提升烟叶质量,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规划及调整原则
2016年高密市为进一步提高烟叶质量,本着“方市大调、土庄微调、合理轮作、打造重点方片”的原则进行烟田布局优化,全市优化不适宜种烟的基本烟田2866亩,新增宜烟基本烟田2739亩,可控烟田面积18477亩(通过地方党委政府流转的土地面积6956亩,占37.6%,通过植烟村流转的土地11009亩,占59.6%,烟农自己流转的土地面积512亩,占2.8%),其中方市烟站12558亩,土庄烟站5919亩;全市现已落实到户烟叶面积10203亩,轮作面积8274亩,其中方市烟站已落实烟田6569亩,轮作田5989亩,土庄烟站已落实烟田3634亩,轮作田2285亩。分布在3个植烟乡镇,37个植烟村,共74个植烟户。(见附表)
二、根据土壤条件及烟叶生产情况,淘汰不适宜地块 2016年,高密市根据2015年烟叶生产情况,重点对土壤类型不适宜、病害重及路边插花田地块进行了优化。(见附表)1.根据高密土壤质地调查情况,淘汰井沟镇公路以北全部的砂姜黑土地块35块,面积1803亩,其中薛家老庄703亩,后院头178亩,东田280亩,刘家庄200亩,徐家庄162亩,前田254亩,高戈庄26亩。
2.结合2015年病虫害调查情况及烟叶生产情况,重点优化了黑胫病、根结线虫病虫害发病重、涝洼地块31块,面积854亩。其中逄戈庄38亩,刁家庄68亩,东屯80亩,后方市168亩,刘戈庄86亩,杨家岭75亩,高戈庄26亩、刁家庄117亩,逄戈庄196亩。
3.按照规划重点方片的原则,对大片烟方中的插花田和沿路边不适宜烟田进行了重点优化,共优化烟田17块,面积205亩,其中郑家村100亩,董家庄105亩。
三、优化调整重点方片,打造水城村、杨家岭新线路 2016年,在确保土庄烟站王家大庄千亩方稳定前提下,东注沟不再作为重点线路,重点打造方市烟站杨家岭和水城村两个大片烟方,实施成方连片规模化种植管理。其中规划杨家岭植烟面积710亩(新增生茬200亩),并计划在该村规划提灌站1处,规划水城村植烟面积800亩,与高戈庄烟方连成一片,打造新的生态特色烟叶核心区。
四、合理安排轮作间作,提高土壤保育修复水平2016年高密由烤烟转入轮作地块50块,面积2343亩。由轮作转入种烟地块40块,面积2241亩。按照“控规模、调布局、优结构、上水平”的发展思路,一是及时向市委、市政府和各植烟乡镇党委政府汇报,组织召开植烟村支部书记工作会议,争取各植烟乡镇和植烟村的理解与支持,利用秋收秋种有利时机,合理规划烟田布局;二是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技术员走村入户、召开炕头会、地头会等形式,及时向烟农宣传当前烟叶生产形式和烟田轮作与间作的必要性,引导烟农合理规划烟田轮作;三是与全体烟叶农场经理签订烟田轮(间)作协议,明确规定轮(间)作烟田种植作物与年限,通过开展绿肥压青、秸秆还田,提高土壤保育修复水平。
五、加强土地流转管理服务,落实配套扶持政策 一是搭建平台有序流转。充分发挥合作社和当地土地流转中心作用,根据不同地类,逐步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土地流转价格机制,加强对烟田用地的分等定级工作,合理确定土地租赁价格,积极引导农民盘活土地资源,把“命根子”变为“钱袋子”,确保土地流转工作的稳定性。
二是落实配套扶持政策。结合烟叶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政策推动和市场拉动的双重效应,对当年种烟土地流转面积大、规模化经营明显的种烟乡镇、村,在当年烟基建设予以适当倾斜,进一步促进土地流转。
六、全面推广水肥一体化,突出节水、省工优势 鉴于滴灌在2015年表现出的节水、省工、省时等优势,2016年高密市将全面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全部烟田都安装滴灌设施。
七、合理划分网格,优化网格化管理模式
2016年,将方市、土庄两片区划分为8个生产网格,各生产网格布局调整情况如下:
(一)方市片区划分为4个生产网格 1.刘戈庄生产网格
2015年,刘戈庄生产网格可控烟田2599亩,种植烟叶1342亩,轮作烟田1257亩。2016年,刘戈庄生产网格新增烟田59亩,可控烟田面积为2658亩,规划种烟面积为1203亩,轮作面积1455亩,主要包括后西旺、逄戈庄、东屯、刘戈庄4个植烟村,7个烟叶农场,土壤类型均为褐土,平均碱解氮含量为94.03mg/kg,速效磷为18.39mg/kg,有效钾为262.64mg/kg,氯离子为8.86mg/kg,有机质为7.59g/kg,pH值为7.59,土壤肥力高;水源条件主要为地下水,平均氯化物含量为30.32mg/kg,共建有11眼机井,可覆盖后西旺、逄戈庄、东屯、刘戈庄1203亩烟田,2个蓄水池,可覆盖刘戈庄190亩烟田。
2.井沟生产网格
2015年,井沟生产网格可控烟田2800亩,种植烟叶2077亩,轮作烟田723亩。2016年规划淘汰井沟镇公路以北全部的砂姜黑土地块35块、面积1803亩,其中薛家老庄703亩,后院头178亩,东田280亩,刘家庄200亩,徐家庄162亩,前田254亩,高戈庄26亩,并从水城新征烟田800亩,高戈庄新增烟田43亩,金宝山新增烟田63亩,可控烟田面积为1903亩,规划种烟面积为1509亩,轮作面积为394亩,共有4个烟叶农场,分布在后院头、井沟、高戈庄、金宝山、水城5个植烟村,高戈庄村土壤类型为潮土,其他土壤类型均为褐土,平均碱解氮含量为105.23mg/kg,有效钾为216.86mg/kg,速效磷为13.23mg/kg,氯离子为15.69mg/kg,有机质为10.19g/kg,pH值为6.09,土壤肥力较高;水源条件主要为地下水,平均氯化物含量为133.13mg/kg,共有4个机井,1个提灌站。对于氯含量超标的地下水2016年不再使用。
3.方市生产网格
2015年,方市生产网格可控烟田4505亩,种植烟叶2112亩,轮作烟田2393亩。2016年,新增基本烟田773亩,可控烟田面积为5278亩,规划种烟面积为2522亩,轮作面积为2756亩,分布在前方市、郝家楼子、后方市、马家庄、平市、刁家庄、刘顺庄、于戈庄、建设村9个植烟村,共有13个烟叶农场,除刘顺庄、于戈庄土壤类型为棕壤外,其他土壤类型均为褐土,平均碱解氮含量为71.97mg/kg,有效钾为252.02mg/kg,速效磷为15.4mg/kg,有机质为9.86g/kg,土壤肥力较高;水源条件主要是地表水和地下水,平均氯化物含量为35.61mg/kg,共有13眼机井,9个水池,可覆盖郝家楼子、后方市、马家庄、刁家庄、刘顺庄、于戈庄6个植烟村的2022亩烟田,1处提灌站可覆盖于戈庄290亩烟田,3个水池可主要覆盖后方市、刘戈庄832亩烟田。
4.东注沟生产网格
2015年,东注沟生产网格可控烟田2187亩,种植烟叶1062亩,轮作烟田1152亩。2016年新增烟田532亩,可控烟田面积为2719亩,规划种烟面积为1335亩,重点对黑胫病、根结线虫病虫害发病重、涝洼地块30块,面积828亩(其中逄戈庄38亩,刁家庄68亩,东屯80亩,后方市168亩,刘戈庄86亩,杨家岭75亩,刁家庄117亩,逄戈庄196亩)烟田进行了调整,轮作面积为1384亩,分布在东注沟、杨家岭、曹疃3个植烟村,共有9个烟叶农场,除曹疃土壤类型为潮土外,其他土壤类型均为褐土,平均碱解氮含量为80.8mg/kg,有效钾为275.02mg/kg,速效磷为19.9mg/kg,有机质为7.96g/kg,土壤肥力较高;水源条件主要是地表水和地下水,平均氯化物含量为37.25mg/kg,共有6个机井,3个水池,可覆盖东注沟、杨家岭1055亩烟田,2016年规划在杨家岭规划提灌站1处,可保障杨家岭710亩烟田的水源供应。
(二)土庄烟站划分为4个生产网格 1.后朱汉生产网格 2015年,后朱汉生产网格可控烟田1687亩,种植烟叶730亩,轮作烟田957亩。2016年优化缺少水源条件的东泊庄村基本烟田254亩,可控烟田面积为1433亩。2016年规划种烟面积为636亩,轮作面积为797亩,分布在张戈庄、郭才庄、松家岭、后朱汉4个植烟村,共有10个烟叶农场,张戈庄和郭才庄土壤类型为褐土,松家岭和后朱汉土壤类型为棕壤,平均碱解氮含量为80.09mg/kg,有效钾为116.9mg/kg,速效磷为16.84mg/kg,氯离子为23.53mg/kg,有机质为9.07g/kg,pH值为5.8,土壤肥力高;水源条件主要是地表水和地下水,地下水氯化物含量为77.99mg/kg,水利设施共有4个机井,2处提灌站(后朱汉提灌站覆盖后朱汉200亩烟田,郭才庄提灌站可保障郭才庄81亩烟田水源供应),2处塘坝(主要覆盖郭才庄张言信20亩烟田及后朱汉4户烟叶农场200亩烟田),3个水池(主要覆盖张戈庄、松家岭355亩烟田)。
2.徐楼子生产网格
2015年可控烟田面积1343亩,种烟面积812亩,轮作面积531亩,2016年可控烟田保持不变,种烟面积分布在徐楼子、马旺、相家庄3个植烟村,共有7个烟叶农场,徐楼子村土壤类型为褐土,其他土壤类型均为棕壤,平均碱解氮含量为76.7mg/kg,有效钾为169.13mg/kg,速效磷为29.56mg/kg,氯离子为67.62mg/kg,有机质为9.39g/kg,pH值为6.07,土壤肥力高;水源条件主要是地表水(徐家楼子水库和马旺水库)和地下水,地下水平均氯化物含量为117.12mg/kg,共有2眼机井,1处提灌站(可覆盖徐楼子402亩烟田),1处塘坝(可覆盖徐楼子徐怀敏、徐连坤2户烟叶农场167亩烟田),2个水池(可覆盖马旺鹿洪杰及徐楼子张学礼365亩烟田)。
3.王大庄生产网格
2015年可控烟田面积为1629亩,种烟面积为1200亩,轮作面积为429亩,2016年可控烟田及种烟面积基本无调整,分布在王大庄、土庄2个植烟村,共有11个烟叶农场,土庄土壤类型为褐土,王家大庄土壤类型为棕壤,平均碱解氮含量为86.15mg/kg,有效钾为192.75mg/kg,速效磷为42.04mg/kg,氯离子为16.25mg/kg,有机质为10.34g/kg,pH值为6.03,土壤肥力高;水源条件主要是地表水,平均氯化物含量为100.93mg/kg,王家大庄提灌站可覆盖王家大庄1090亩烟田,马旺提灌站可覆盖土庄230亩烟田,另外5处塘坝及5个蓄水池也可为王家大庄烟田供水。
4.董家庄生产网格
5.关于生产力布局问题 篇五
----解读新修订的《水泥产品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
王栓兴/教授
【摘要】审查人员及各水泥生产企业对已到期和即将到期的水泥企业如何按照新修订《水泥产品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要求进行审查和进行准备工作。依据细则和相关产业政策,阐述了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水泥;许可证 ;审查 ;问题 引言
新修改的《水泥产品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已于2011年3月1日实施。新版实施细则在产业政策要求、发证产品单元、受理条件、产品标准和实地核查要求等方面发生了较大变化。
新细则在企业提交的生产许可证申请材料内容上进行了修改,特别是涉及产业政策方面的材料。对已到期和即将到期的水泥企业如何按照《水泥产品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要求进行审查和进行准备工作,是我们每个审查人员及各水泥生产企业必须十分重视的一个首要问题。结合“细则”要求 和笔者多年审核水泥企业的经历,现将在实地核查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归纳如下:
一、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部分:
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新细则明确了限制新建项目:2000吨/日以下熟料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和60万吨/年以下的水泥粉磨站属于限制新建的项目。属于淘汰的落后生产工艺装备的有:
1、窑径3米及以下水泥机立窑(2012年)、干法中空窑(生产高铝水泥、硫铝酸盐水泥等特种水泥除外)、立波尔窑、湿法窑;
2、直径3米以下水泥粉磨设备。……无复膜塑编水泥包装袋生产线;水泥厂申请通用水泥产品单元,强度等级52.5(含)以上的,可覆盖第三单元熟料,允许企业对外销售通用硅酸盐水泥熟料;强度等级低于52.5的,必须申请熟料产品单元,才可对外销售通用硅酸盐水泥熟料。
新细则还特别强调严禁立窑等落后生产工艺新建、扩建和单纯以扩大产能为目的的技术改造项目。新细则对新建水泥项目作了规定,一是限制新建日产2000吨以下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建设此类项目,必须经过国家投资主管部门核准。二是新建水泥粉磨站规模至少为年产60万吨。
新细则还明确要求水泥项目,除禁止类项目外,由省级政府投资主管部门核准。并且水泥行业确有必要建设的项目,需报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论证和核准。2012年底前,淘 汰窑径3.0米以下水泥机械化立窑生产线、窑径2.5米以下水泥干法中空窑(生产高铝水泥的除外)、水泥湿法窑生产线(主要用于处理污泥、电石渣等的除外)、直径3.0米以下的水泥磨机(生产特种水泥的除外)以及水泥土(蛋)窑、普通立窑等落后水泥产能。
从这些修改可以看出,国家下决心淘汰落后产能和落后技术,在节能减排方面的产业政策在逐步严格,从宏观上调控和引导水泥行业的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
二、生产资源的提供部分:
本节共三项,在实际核查中检查2.1项时,要按细则“表3水泥企业必备生产设备设施”要求,逐条逐项核对生产设备和设施中6类33种设备和设施,其中生料粉磨工序中的“物料密闭储库”要求能满足生产要求储备【即:石灰石或钙质 原料备5天量(外购石灰石10天量);硅质原料,燃料,混合材10天量; 铁质原料,铝质原料,石膏20天量】的库容。原料储存的基本要求是有密闭式的物料储库,物料不充许敞开式的露天堆放,或随便盖块棚布进行保管。如果露天堆放则判该项不合格/严重不合格。要求回转窑生产的企业(1)必须有预热器。(2)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必须具备分解炉。(3)必须有足够的熟料密闭储库,严禁熟料的露天堆放,否则此三项判为不合格或严重不合格;在水泥粉磨工序 中要求:(1)配备熟料预粉碎设备,(2)要求磨机直径φ>1.83m,此项中如磨机φ≤1.83m,则此项判严重不合格。在水泥均化及包装工序中,要求企业必须具备:(1)双轴搅拌机。(2)微机配料装置,否则此项判严重不合格;在原料处理中,不充许采用晾晒工艺对 煤、粘土等进行晾晒处理。
在审核2.2设备工装项时,2.2.1要求企业必须具备相应的生产、储存、微机配料和收尘设备,要依据企业申请书申报装备数核查其设备和档案并现场确认,若缺少必备设备则判此项不合格或严重不合格。新细则要求对水泥行业大气污染物实行总量控制,新建或改扩建水泥(熟料)生产线项目须配置脱除NOx效率不低于60%的烟气脱硝装置。
在审核2.2.2项时,重点查企业的《设备维修保养一览表》,核查企业的维修保养计划,及对计划的落实(查看〈〈设备维修保养记录〉〉),设备维修、润滑等情况。
在审核2.3项时,重点是检查2.3.1,不仅要具有“表4”规定的相应检测设备,而且设备的性能和精度要满足“表4”要求。若缺少必备的检测设备则此项判不合格或严重不合格;审核2.3.2项时,关键是依据〈〈化验室仪器设备一览表〉〉查验在用设备是否在检验有效期内(查证书/报告),自检设备是否按期自检(检查有无自检规程并是否按规程校准并在 有效校准期内)。检测仪器表当中必备的检测仪器必须得有,缺一项则一票否决。后面还有一个可以判为严重不合格的,就是检验仪器设备必须在计量检定有效期当中使用,如果有个别的仪器没有检测,可能给判一个一般不合格;如果主要仪器都没有检定,可能会判为严重不合格。
三、人力资源要求部分:
重点是核查3.2“技术人员”及3.4“人员培训”两项,抽验企业的年度培训计划、培训签到册、培训记录本、培训考核试卷,查证检验人员和“上岗证书”(核实人员花名册,防止人证不符),要求和产品质量有关的人员应该培训并且进行考核,法律法规有要求的必须持证上岗,法律法规要求持证上岗的我们一定要进行检查,实际上是与质量和安全有关的人员都必须持证上岗。并抽查1-3人现场进行操作。
四、过程质量管理部分:
本节共6项。重点检查:5.1“采购控制”中的“企业制定采购原燃材料质量控制办法”并实施验收(关键查是否按规定验收,对验收不合格的如何处理?有无记录?)这里对水泥粉磨站的重点核查是所进熟料产品是否有生产许可证?(查验并核实与有证企业签订的〈〈熟料采购供应合同〉〉,并核实熟料购进量及熟料生产许可证明文件);对于化验室在用 的标准砂要核实购售发票、数量,是否属定点销售产品。此两项为否决项,(一部分企业为求利润,大量在用无证熟料及非法标准砂)。
在5.3“质量控制”项中,关键要查:(1)是否按“细则”附件4要求设置质量控制点,部分企业对“入磨物料”的控制基本不设置控制项目;(2)是否按照抽检频次进行检验控制;(3)查设置的控制项目是否齐全?(如部分企业对生料球的高温爆破率,耐压力不控制;对入窑煤粉的水份、挥发份 粒度、煤流量不控制;对出窑熟料容量不控制或不按频次控制等等。如果设置的项目有缺项,就判严重不合格,如控制频率个别达不到要求,就判一般不合格。
审核5.4的“出厂管理”项中,查:(1)企业出厂水泥的强度确认依据是什么?(是否通过试验增长数据确定企业强度增长公式,以确认28天强度合格);(2)查看6个月的出厂水泥台账,出厂水泥通知单,出厂水泥检验报告及货台库存水泥编号,确认出厂水泥在有效控制范围内;(对安定性不合格或化学分析指标不合格或出厂后发现28天强度不合格的问题,则判定为严重不合格)。这里强调对于水泥企业的出厂管理必须有严格的控制。《水泥企业质量管理规程》要求采用“确认”两个字来对水泥的出厂来提出要求。怎么确认?确认要有两个前提,第一个前提,要确认必须要有确认 的依据。企业可能要做大量的实验,根据实验结果,采用回归方程来得出强度增长率等有关的数据,作为确认依据;另外一个前提,是确认的程序,即使有了确认的依据,还必须经过固定的确认程序,水泥才能够出厂。在水泥出厂管理这个问题上,我们要求企业必须要有确认的依据和确认的程序,并且按照确认程序严格执行。如果确认的依据或者确认程序二者缺一,都将判为严重不合格。
在审核5.5“包装袋重”和5.6“产品标识”项时,要注意:(1)要查验企业近半年的袋重抽查记录(计算平均袋重合格率);注意防止企业的“做假袋重记录本”。
(2)确认货台水泥袋重抽检方案(一般情况下要抽验正在发售装车的水泥;不得在包装机口抽检袋重),并经双方确认后即可开抽;
(3)现场查验包装袋标识:企业名称、许可证编号、水泥品种、强度等级,包装日期,产品编号,采用标准等项目,对出厂的散装水泥检查其出厂标识(要求和袋装标识内容相同)。
(4)对现场使用的包装袋的质量进行确认(8.3“包装质量”)普通包装袋必须有上、下封口纸条,包装袋必须全部覆膜(如只有两侧覆膜则判定为淘汰袋),现场取400×500mm 覆膜材料称重≥15g。同时要查验包装袋产品质量检验报告(一般为一年以内的报告为有效报告)。
五、产品质量检验部分:
本节易发生问题的地方一是:个别企业在过程检验的控制中检验项目不齐全,如生磨水泥的混合材掺加量,入磨物料的熟料粒度;同时检测频次不够,如出磨水泥细度>1次/小时,SO3:1次/2小时等;二是查出厂水泥台账,原始记录(破型记录、烧失量、SO3、MgO记录),出厂水泥报告单、出厂水泥通知单等证据,以确定出厂水泥的质量是否达到100%;三是查上述原始记录、台账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如发现涂改、弄虚作假(建两套账等),则此项判严重不合格;四是检查企业样品保管室,查验样品登记表,逐一核实封存样与登记表是否相符,要求样品保存三个月。
六、其它要求部分:
这部分的六个内容关键检查点:
一是企业与省级质检机构的对比验证报告(半年三次),要求对比验证合格率>90%;
二是核查企业内部的对比抽查记录(生产控制每人24次/半年;化学全分析每人12次/半年;单项物检24次/半年;强度 检验每人12次/半年,同岗位比对 6次/半年);
三是查验近一年出厂水泥台帐和均匀性试验报告。(重点核算28天富裕强度和28天强度变异系数)并要求提供一年内的4次均匀性试验报告;
四是核查是否具有相应的除尘设备,环保排放和设备配 置是这次审查的重点,设备是否正常运转(查证除尘设备运转值班记录),现场查证粉尘排放情况(是否有无组织排放情况);
五是查验环保部门近一年内出据的有效监测报告,查验排放是否超标,(允许排放标准≤50mg/m3)。
六是现场核查合格企业要按细则5.4.1 抽样规则进行现场抽样。这里注意:现场抽样必须按照GB/T 12573-2008《水泥取样方法》要求去做。抽样人员现场取样、混样、装样、封样、留样等,一定要人不离样,待填写完抽样单,待缩分后的样品一分为二,封签完毕后,并告诉企业:一份送检验机构,一份为企业留存备份样。我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防止一些企业自备样、偷换样。
需强调的是:所谓无组织排放就是“凡不通过烟囱或排气系统而泄漏的烟尘,生产性粉尘和气态污染均称无组织排放”。水泥企业的大部分排放为粉尘,它是在物料的破碎、堆放、粉磨、储存、烘干、输送、烧成、包装及散装出厂等过程中产生的。整个水泥生产线一般有30~40个有组织粉尘排放点,其中排放气体量最大的扬尘点是水泥窑。其控制须用袋收尘或电吸尘。对有可能产生无组织排放的堆场,露天输送产生的粉尘等要加强核查和验证。要求企业的生产设备配备的收尘装置必须正常运转,如果发现生产设备运转而环保装置或者说收尘装置不开,也是一票否决,这是无组织排放。假如现场发现无组织排放非常严重,比如一些废料堆还在露天堆着,粉尘飞扬,也可以一票否决。
结束语: 9 最后需要重申的是:做为实地核查人员,要严格遵守《生产许可证工作人员守则》的规定,要作风正派,清正廉洁,自警自省,慎权慎欲、廉洁正直,不以权谋私、不假公济私、不贪脏枉法;不刁难企业,不妨碍企业的正常经营,不借办事之机吃、拿、卡、要、报;对那些不给好处就刁难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的工作人员,一经发现确认,要进行严肃的处理。
【参考文献】
【1】水泥产品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1年1月19日公布(S)【2】《水泥行业准入条件》,工原[2010]第127号(S)【3】《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7号)(S)
作者个人简历:
6.花生生产布局变动分析 篇六
1 花生生产布局变动
自从1978年以来,我国花生主产区的变化并不大,但是大部分的省份在主产省份中的位次出现了明显的变化,比如山东花生的产量在1978年遥遥领先,而到了2008年则被河南省所超越,之后一直居于全国第二。可以说,河北省作为花生主产区的位次一直以来都比较平稳。东北的辽宁与吉林自从2003年开始种植花生以来,其后多年的位次一直呈现出稳中有升的发展趋势。所以总体来看,我国花生各个产区中,东南沿海地区的花生主产省份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而华中地区与东北地区的花生主产省位次则明显的有所提升。
另外,根据花生生产地区的自然条件以及耕作方式进行划分,能够将全国的花生生产区域划分为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和西北七个区域。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个区域的花生种植面积也在不断的增加,尤其是华东地区一跃成为全国最重要的花生主产区,在2012年的花生播种面积已经达到了135.0万公顷,与1978年相比较来说涨幅达到了79%。而华中地区作为我国传统花生种植产区,一直以来花生种植产量都在迅速的发展,并且花生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增长速度高达八倍之多,已经成为我国花生种植面积最大的区域。
2 花生生产布局变化原因分析
2.1 自然条件对于花生生产布局变化起到了制约作用
花生是一种喜温、耐旱、耐贫瘠的植物,并且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较强的光照条件,对于土壤的要求也应该以疏松、活土等沙壤土最为合适。所以符合这些条件的地区如山东、广东、广西、四川等地区有着非常悠久的花生种植历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自然条件非常适宜种植花生。
2.2 非农产业发展对于花生生产布局起到了主导作用
非农产业发展水平能够决定一个区域的资本、土地与劳动力之间的关系。可以说,非农产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其资本、土地、劳动力的生产花生的机会成本会不断的增多。尽管花生作为经济作物与其他的农作物相比较来说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但是如果与非农产业相比较来说经济效益依然低下。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个地区的非农产业发展的水平不断提高,对于花生生产的资本与土地等资源也会相应的受到压缩。而且,花生作为一项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在种植的过程中必须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所以很多地区因为非农产业发展较高而不得不减少花生的生产,这样就造成花生生产发展的空间受到严重的限制。
2.3 花生生产政策对于花生生产布局起到了关键的外部影响
我国在2010年开始启动了花生良种补贴计划,其主要的原因在于促进花生产业的健康发展,加快花生良种即配套技术的推广与实施。自从农业部与财政部联合印发的《2010年花生良种补贴项目实施指导意见的通知》颁布以来,我国的河北、辽宁、吉林、安徽、山东、湖北等省区的花生种植面积不断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这样也就进一步说明了国家政策的扶持对于花生生产布局所起到的外部推动作用不可忽视。
2.4 花生生产机械化是花生生产布局变动的推动力
由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造成我国花生生产机械化水平依然不够高,而且各个产区之间的机械化水平呈现出明显的差异。由于辽宁、山东、安徽、河北等地区大部分属于平原地形,适宜大规模应用机械化种植,所以这些地区的花生耕作机械化水平程度较高;而对于四川等地,由于花生的种植多处于丘陵、坡地中,这种地形非常不利于开展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甚至严重的制约了机械化技术的推广与实践。
3 花生生产布局发展建议
在针对花生生产布局变动的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之后,针对今后花生生产布局发展变化的趋势应该进一步加强科研力度,培育出适合机械化栽培的花生品种,并且逐渐的推广并研发。通过大力推广花生机械化生产来提高花生种植效率,减少劳动力成本的投入,全面促进花生生产的产业转型,进一步促进花生生产不足朝向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方向发展。通过严格的花生种植耕地保护制度来防止适宜种植花生的产区生产规模下降的趋势,从而严格保证花生生产的综合性优势。通过加强各个花生种植产区之间的科技合作与技术交流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增进全国花生种植水平。通过适当的优惠政策来扶植花生种植项目,提高花生种植科研水平与生产规模,进一步促进花生生产形成一定的规模。
4 结语
我国一直以来都是花生生产大国,一直以来花生的主要产区变化并不明显,但是部分的产区主次地位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对于我国花生生产布局的变化非常的重要。本文通过对于花生生产布局变动趋势进行详细的介绍,进一步总结了关于花生布局分布变化产生的原因,从而为花生种植与生产提供了合理化的建议。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自身的饮食健康也不断的重视起来。花生油与大豆油相比较来说营养更丰富,而且没有多余的油脂,从而更加的有助于人体健康。所以我国花生生产已经开始呈现出大范围分布的局面。一直以来花生的主要产区变化并不明显,但是部分的产区主次地位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长期以来的东南沿海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华中地区与东北地区的产区地位则有所提高。从目前的花生生产布局水平来看,我国的花生生产的集中程度明显不够。
关键词:花生,生产布局,变动
参考文献
7.关于生产力布局问题 篇七
【关键词】采矿设计;三维实体布局;性能约束;NP-Hard;模拟退火算法
0.引言
矿井生产系统布置,亦可称为布局问题或采矿设计问题。其布局空间从外部来看,受到不规则的井田境界,煤层上下不同岩层性状的制约;从内部看,断层、陷落柱以及地表建构物保护煤柱等对其纵横切割。矿井生产系统布置就是在这样一个完全不规则,甚至不完整的三维空间内进行工作面、巷道、井筒、硐室等构成要素的空间安排,同时这些构成要素的几何尺寸往往表现出一定的环境适应性,如工作面的尺寸,可以在工艺和经济允许的前提下随所处空间(环境)变化而适度进行调整。
1.矿井生产系统优化布置设计
多目标优化问题的数学描述
设有多目标决策问题(MP):
式中, t为控制参数, △E为新解与当前解之间的目标函数差。若△E< 0 ,则接受新解;反之,则以概率p接受新解。
3.结语
本文针对矿井生产生产系统布置中工作面、巷道、硐室、煤柱和边角煤在不规则三维空间的分割与组合的特点,提出矿井生产系统的布置属于带有性能约束的三维布局问题,并建立矿井生产系统的布局模型,基于带有性能约束的三维布局优化问题具有的NP完全性质,根据粒子群算法的特点对矿井生产系统布局模型进行分析以优化矿井生产系统的布置。■
【参考文献】
[1]牛克洪,兰君,魏振宽.纵谈我国煤炭企业发展的新趋势[J].煤炭经济研究,2006,(11).
[2]刘海滨,王立杰.我国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布局与模式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4,(3).
[3]何華兵.中国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探析[J].中国矿业,2006,(5).
8.关于生产力布局问题 篇八
矿业管理局张志宇
我县矿山企业众多,仅铁选企业就达168家,分布在全县25个乡镇,从业人员2万余人。近年来,我县充分发挥矿业资源优势,紧紧围绕“钢铁立县、跨越发展”的目标,创新举措,狠抓落实,使矿业经济得到迅猛发展,2008年矿业企业完成税收7.06亿元,占全县财政收入的70%,已成为我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在矿业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安全生产诸多问题日渐突出,而且亟待加快解决。尤其在3月28日我省邯邢冶金矿山局西石门铁矿发生透水事故,8人被困井下,更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因此笔者结合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思考,在调研的基础上,针对我县矿山企业安全生产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和建议。
存在问题
矿业企业安全与否,已成为我县安全生产形势的晴雨表。尽管矿业系统安全生产形势总体是好的。但也应清醒的认识到,由于企业点多面广,分布在全县各个乡镇的沟沟岔岔,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
1、矿山开采规模小,机械化程度低
矿山开采规模小,机械化程度低,在我县表现尤为突出,1
一些矿山企业尤其是地下开采的矿山,由于地质构造复杂,储量不多等原因,矿山规模普遍较小。除安胜、天驰、吉祥恒等几家大的集团公司,机械化开采程度较高外,其余多数企业人工作业较为普遍,相对于机械化而言,人工作业抗灾能力小,安全生产状况差,易出现事故。
2、企业负责人重生产、轻安全
在调查中发现,一些企业负责人不能摆正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对安全工作只是停留在会议上、文件上、口头上,对安全生产过程管理认识不足,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唯利是图,要钱不要命。一旦出事,那就是工人丧命、企业出钱、政府担责任。
3、企业从业人员素质低,安全意识淡薄
企业从业人员多数都是当地百姓,未经培训直接上岗作业,看惯了、干惯了、习惯了的“三惯”陋习严重,以致“三违”现象时有发生。
4、安全生产责任制不健全,制度落实不够
在调查中发现,一些企业作业人员在工作期间不戴安全帽、没有配备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车间各工段无操作规程和岗位责任制,供电线路私拉乱接,危险点无警示标记,安全台帐不健全等等。笔者一个企业检查时就发现挂在墙上的安全会议记录还是2004年的,拿下来一看里面的内容,原来记得都是工人吃饭的流水账。
5、安全监管人员水平参差不齐
有些企业虽然成立安全组织,有专职的安全监管人员,但都是为应付检查而设。安全监管人员对安全知识知之甚少,甚至连基本的安全常识都不懂。笔者曾经在检查中就遇到一名安监员,也在对企业例行检查,对企业负责人说尾矿库超高,不能继续用了,要求停止使用。当被反问多高算是超高,标准是多少,他答不上来。这从侧面也反映了不仅企业安全管理人员水平低,就连我们专职的安全监管人员同样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6、安全经费投入不足,历史欠账多
有些企业认为在安全上投入就是浪费金钱,其实则不然,可以这样说,安全也是生产力,也产生经济效益。个别企业因安全资金投入不足,安全隐患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久而久之,设备带病运行,极易发生事故。
几点建议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安全生产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牢固树立安全生产常抓不懈的思想,真正把安全生产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尤其在当前的非常时期,全县铁选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而大面积停产,政府正在千方百计为企业排忧解难,鼓励企业恢复生产。企业在恢复生产的同时,切莫忘记安全。我们既要让企业恢复生产,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也不能忽视安全,要带血的GDP。因此笔者个人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当前的安全生产工作。
1、要重视加强对安全生产的组织领导
抓好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是保障广大职工根本利益的具体措施,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安全生产事关大局,一定要把此项工作摆到重要意识日程,企业负责人要亲自抓、负总责,积极研究、探索和采用先进管理方法,不断改善安全生产环境,狠抓安全生产制度的落实。作为矿业企业行业主管部门,要完善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加强督导检查,切实做到安全工作“以人为本”。
2、加大安全隐患的查处力度,防范各类事故发生
安全生产工作一定要经常化,因为安全生产是一个动态过程,并不代表今天检查了以后就不会出现隐患了。要认真落实安全检查工作,安全检查是落实责任、发现隐患、规范管理和减少“三违”的有效手段。切忌走马观花、敷衍了事和形式主义。要把检查与整改、检查与责任有机结合起来,对查出的问题和隐患不迁就、不护短,及时处理认真整改,使工作落到实处,有实效。
3、要做好宣传培训教育,提高职工安全素质
安全培训是提高职工素质、杜绝“三违”的有效途径。应结合每年的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大力宣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强化对职工的安全培训教育,营造一种人人学安全知识、人人关心安全生产、人人遵守安全法规、人人爱护生命的社会氛围。通过培训,是广大工人牢固树立“生命价值高于一切”
和安全生产“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观念,有效减少事故的发生。
4、要加大对安全生产资金的投入
根据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实际,加大对人员和经费的投入,改善安全生产硬件设施,重视和充实安全管理人员,确保安全管理不断档、不空位。正确认识安全生产和企业发展的关系。保证有足够的经费,用于添加安全设备、隐患整改、教育培训。
5、大力培养安全工程专业技术人员
9.关于生产力布局问题 篇九
鼓励利用电石渣生产水泥有关问题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经贸委(经委),国务院有关部门办公厅,有关行业协会及单位:
利用电石渣生产水泥是电石渣资源化最成熟、最经济的方法,既可节约水泥生产所用的天然石灰石资源,降低水泥成本,又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和废物堆存造成的污染,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符合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鉴于此,为鼓励电石渣综合利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国家将对全部利用电石渣替代天然石灰石生产水泥项目的规模和工艺放宽限制。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现有电石法聚氯乙烯生产装置配套建设的电石渣制水泥生产装置规模,不受产业政策所定规模的限制,但须达到1000吨/日及以上。同时鼓励规模较小的电石法聚氯乙烯企业通过与周边水泥企业或其他可消纳电石渣的企业合作,使电石渣得到充分利用。
二、新建、改扩建电石法聚氯乙烯项目,必须同时配套建设电石渣生产水泥等电石渣综合利用装置,其电石渣生产水泥装置单套生产规模必须达到2000吨/日及以上。
三、现有电石渣水泥生产线可以采用湿磨干烧生产工艺进行改造,新建电石渣水泥生产线装置必须采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工艺。
四、利用电石渣生产水泥的企业,经国家循环经济主管部门认定后,可享受国家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厅
10.关于生产力布局问题 篇十
摘 要:通过对某接线板装配生产线布局的分析,发现其工序安排不合理、空间分配不合理和设备摆放不符合人因等问题。运用5W1H和ECRS方法对该装配生产线的工序流程,人员空间布局,作业工具及配件的空间布局进行了改善。运用ED仿真软件针对此装配生产线的布局进行仿真优化,可减少该流水线的作业人员,降低用工成本,缩短生产线长度及作业时间,提高作业效率。
关键词:ED仿真;生产线;布局优化
中图分类号: TH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9-147-2
0 引言
生产线的合理布局能较好地响应精益化大批量生产、JIT、敏捷制造、成组技术等思想,同时消除由于建设时期对企业发展战略和产能规划预想不足,整体物流规划、产线布局考虑不完善而导致的半成品、成品、配件等随意摆放的现象。实现生产线合理布局,不仅有助于合理利用空间、人力、物力,降低企业成本,还能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与稳定性。某新型接线板装配生产线是传统的直线型流水线作业,通过程序分析、作业分析及作业空间分析,发现其在工艺流程、空间布局和物件摆放等方面存在问题,影响作业效率。运用基本改善方法,提出合理的优化方法并运用ED 仿真软件进行可行性分析,从而达到合理利用空间,节约人力物力的改善目的。
1 装配生产线布局现状及存在问题
1.1 接线板装配生产线布局现状
本次研究的新型接线板共有三条流水式手工组装生产线,每条生产线有18名作业员工,较其他生产线,它的生产能力较低。因此选择该产品的新型接线板装配生产线(JR)为研究对象并进行研究改善。
其装配流程包括以下工序:①开关点焊电源线;②开关电源线组件铜片点焊;③铜片焊接LED灯;④底座装铜片和开关;⑤上盖装保护门;⑥理线和盒盖;⑦打螺丝(6个);⑧检查外观并贴合格标签;⑨装下装饰条;⑩耐压测试;11接地电阻导通测试;12装上装饰条;13装电源插座保护套;14最终检查并贴标签;15装袋封口;16装箱封箱。共由16道工序组成,作业人数需18人,共耗时290.90S。其中工序4需要附加件铜片和开关,工序7需要附件螺丝,工序9和12需要附件装饰条,工序8和14需要合格标签。每道工序间为传统直线型流水线作业,通过采集每道工序的作业用时发现,在作业过程中存在等待空闲和紧张作业的工序,流水线存在不平衡。装配生产线布局规划现状图如图1所示。
1.2 接线板装配生产线布局存在问题分析
针对该装配流水线的装配流程、工位大小位置、工人作业方式等,结合装配生产线布局现状图,运用程序分析、操作分析、动作分析、布局分析和模特分析等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①接线板装配生产线工序安排存在不合理。
部分工序作业压力大,部分作业空闲。装下装饰条和装电源插座保护套这两个工序的作业时间明显短于平均作业时间。
由图1可以看出工序2、3、4之间没有遵循最短路径原则,形成了工件的逆流。
②接线板装配生产线空间分配存在不合理。
作业人员空间分配不均,个别工位距离间隔特别大,个别工位距离间隔特别小,没有实现标准化。
配件工具的摆放位置占据空间过大,虽然不影响作业,但是形成浪费。
③接线板装配生产线摆放没有符合人因。
工序6作业过程中使用的插座盖自带包装壳,出于回收思想,在作业人员的右侧放置垃圾袋。但每次将包装壳丢进垃圾袋中都需要一手将袋口打开,一手丢入,既浪费时间,也使作业人员易产生疲劳感。
2 装配生产线布局的改善
2.1 装配工序流程改善
运用5W1H和ECRS思想对该装配生产线的工序流程进行改善。通过5W1H逐一对生产流程各个步骤进行分析,结合ECRS进行必要优化,改善后装配生产线布局图如下图2。
工序9、10和工序12、13的作业时间较短,作业方式简单不会互相产生干扰,可以合并为一个作业,既平衡生产线,又节约人力成本。
2.2 装配生产线人员空间布局
运用模特分析法以及作业空间分析,将工位距离标准化,使作业空间既不会太狭小导致设备位置不好,流水线作业过程中作业不便,又不会浪费作业空间。
在合理分配流水线作业空间后,流水线上有足够的空间将工序3的作业位置放于流水线上。这样既避免了工序2、3、4形成的流水线逆流现象,也有效的减少工位3在流水线外侧所占用的空间。
2.3 装配生产线作业工具及配件的空间布局
在安排好作业人员位置以后,根据模特作业分析法,将作业动作分解。根据作业方式最轻松、作业距离最短、作业范围最小的原则,合理摆放作业工具,并采用器具上挂的方式,方便作业也节约空间。
改进工序6中的垃圾袋,将其敞口设置改为固定开口,将双手作业变成轻松的单手操作。
2.4 装配生产线布局改善方案可行性分析
在确立改善方案以后,为确保方案的可行性与合理性,借助Enterprise Dynamics(ED)仿真软件,对改善方案进行模拟仿真。仿真模型建立如下图3所示。
通过ED仿真,减少人力、时间、资金的浪费,提高生产效率,节约运行周期以及缩短决策时间。仿真在企业设施规划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也正是用这种虚拟手段,更直观地反应改善方案的可行性。
3 结语
通过对新型接线板装配生产线(JR)布局的改善结合ED仿真软件的可行性分析,可减少该流水线的作业人员2名,降低用工成本;将原长为18米的生产线缩短为16米并且解决生产线中存在的逆流;缩短流水线作业时间20秒,可提高该装配生产线的作业效率。
参 考 文 献
[1] 龚全胜,李世其.基于虚拟仿真的制造系统布局设计[J].机械科学与技术,2004,23(7):857-859.
[2] 桑红燕,潘全科,潘玉霞,等.求解批量流水线调度问题的离散差分进化算法[J].计算机仿真,2010,27(7):292-295.
[3] 蔡临宁.物流系统规划—建模及实例分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4] 卢海洋,栗继祖.工业工程在F公司生产线平衡中的应用[J].物流技术,2014,12(03):295-299.
【关于生产力布局问题】推荐阅读:
***乡关于春节前解决困难群众生产生活问题的汇报材料08-21
关于加强生产10-19
关于生产实习日记模板11-19
关于生产与管理实习总结09-05
关于安全生产工作机制10-20
下列关于生产经营单位11-07
关于明确安全生产责任11-18
关于安全生产托管工作01-11
关于安全生产演讲稿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