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教学设计(13篇)
1.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篇一
《第一节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
(一)教学设计
邯郸市新兴中学 李粉玲
【设计思路】
本节是一个跨省的自然区域,突出强调水土流失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观,而对当地的人文民俗风情介绍无多,所以要根据教学要求,优化教学过程,进行合理设计。本节基本按照自己新授课教学模式:“激趣导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达标检测”,这四大环节来组织课堂教学。具体教学步骤:第一步运用直观教学法,展示黄土高原的自然景观简短视频,形成初步感性认识。第二步运用读图法,通过指图认图绘图等活动,整合教材,以自主学习的形式,完成黄土高原位置、范围、主要景观、成因等较简单的概况知识的学习。第三步承转过渡:展示图文资料,以黄土窑洞知识为承转,激发学习兴趣,并为后面合作探究问题做铺垫;第四步,以乡村景观为问题情境,合作探究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及结果,第五步,讨论沟壑纵横景观的形成与水土流失之间的关系。第六步,运用所学,能力迁移,分析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共同自然原因。最后是达标检测,巩固所学。本节知识密度大,讨论展示多,占时长,需适时引导,加强课堂调控。
【课标要求】
1.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范围,并对区域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2、在地形图上识别区域主要的地形类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3、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4、根据资料分析区域主要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所造成的后果,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第八章“认识跨省区域”的第一节。黄土高原是空间尺度较大的跨省区域,是教材中涉及到的第一个跨省的自然区域,也是教材重点分析的我国惟一一个地形区。教材没有涉及文化底蕴丰厚的文化层面,而是侧重于该地的生态环境问题,一方面既有前面所学区域的一般学习方法,考察读图用图能力,又通过该区域的突出特征,即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使学生深刻认识社会生活中的地理问题,认识到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体会学习地理对终身发展的有用性,从而树立正确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学情分析】从学生逻辑起点来看,通过前面区域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描述一个区域位置和范围的方法,能够运用地图较快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也通过前面所学,对于自然要素之间的关系有所认识和了解,有一定的分析能力。
但从多数学生的现实起点来看,仍需依赖于教师提供更直观有效的图文资料和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思维,建立空间概念,建构知识体系。
【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学生实际等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以及主要地形景观的特征;
2、了解“风成说”有关黄土高原的成因;
3、运用图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后果;
4、了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景观与水土流失的关系;
5、进一步提高读图能力,收集资料、分析归纳能力及表达能力等地理素养。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图文资料,描述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和主要地形景观的特征;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及影响,树立人地和谐的地理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的地理理念。
【教学重点】: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教学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各自然条件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千沟万壑和水土流失的关系。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读图法、分析归纳法、情境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启发式谈话法等。
【教学准备】教学视频,幻灯片等。【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激趣导入:
在上课之前,请同学们欣赏一组视频。(设计意图:以阿宝的信天游为背景音乐,展示一组视频图片,运用直观教学法,通过黄土高原的自然景观简短视频,给学生初步感性认识。)看完之后,你有什么感受呢?
生1:„„ 生2:„„
你们说得很好。黄土高原气势恢宏连绵不绝的山川,汹涌澎湃呼啸而过的黄河,黄沙漫漫苍凉而又空旷的黄土,给人以别样的辽阔与粗犷,美丽而神秘。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首先让我们学习她在哪儿。现在打开书和图册,参考导学提纲上的地图,快速完成自主学习部分。
第二环节:自主学习(第一和第二题台前展示)(8分钟)
1、在黄土高原位置图上描出太行山,乌鞘岭,秦岭和长城,总结黄土高原的相对位置。
2、在黄土高原范围图的适当位置,填充黄土覆盖区的主要省份,说出黄土高原的主要范围。
3、连连看:右面的三个图对应哪种景观?说出判断的理由。
4、科学家曾提出许多假说,其中,“风成说”得到最广泛的支持,你支持这
一学说吗?比比谁说的理由多。你对这种学说有什么疑问吗?大胆说出来。
(设计意图:整合教材,优化教学过程,体现学生主体性,锻炼学生运用地图能力,查找图文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归纳总结,表达能力等。)
第三环节:合作交流。
1、承转过渡:我们都知道黄土高原的民居特色是窑洞,它有什么好处呀?你知道它都有哪些分类吗?这是靠崖式(指图)这是嵌入式,这是独立式。为什么黄土可以建窑洞?跟黄土节理构造有没有关系?图上黄土有什么样的特点?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也为后面黄土土质的性质等做铺垫。)生:„„
对,黄土有直立性的特点。这种竖向结构有利于承受较大的压力,有效防止窑洞塌陷。黄土高原上质朴的人们祖祖辈辈就是在这样的窑洞里辛勤的劳作。
案例研究:我们来关注他们的生存环境吧。这是几个地区水土流失图片。这是甘肃洮河一位老农自己的故事:“以前一下雨,河水全都是黄黄的。1997年8月,我们家已经准备第二天早上收割麦子,可是头天晚上下了一场大雨,早上看到地里的土都被冲走了,剩下的只有石头。„„”再来看这样一段话:“前几十年里,我们这里是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那时的风刮起来飞沙走石,厉害着哩!沙打的人站不稳、睁不开眼,口、鼻子、耳朵里灌的全是沙子,就连饭碗里也是沙子。”为什么这里以前一到刮风就黄沙满天,黄河水一到这里就变得浑黄无比?而村里的坡耕地更是广种薄收,凡是有暴雨突降、山洪暴发,冲垮耕地、冲走农田的事是时常发生。这些问题困惑着边远深山里的老农们。
结合上述图文资料,假如你是当地的林业局、气象局、地质局、水利局及农业局的局长,你能从各自的角度来解释发生水土流失的原因吗?水土流失又带来了哪些危害呢?请六个小组依据相应的图文材料进行分析讨论后,有理有据有序地发言总结。(教师巡视,指导,可以作为组内的一员,引导学生的思维。)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探究,合作互助,交流展示,提升综合能力。教师适时激励评价和引导,最后做精讲点拨,明确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各组代表依次展示学习成果,从各自角度依据相应地图,来说明水土流失的原因,最后一组说水土流失对于当地和下游等产生了哪些危害?
(承转)黄土高原地貌特征是沟壑纵横,那么沟壑纵横是怎么形成的呢?沟壑纵横与水土流失之间到底谁先谁后呢?(教师鼓励学生发言,鼓励不同见解)
(设计意图:引发思考,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看两者之间的关系)这是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分布图,除黄土高原外,还有哪些地区水土流失也很严重?他们和黄土高原在自然地理特征上有什么共同点呢?(设计意图:学以致用,能力迁移,形成能力。)
第四环节:达标检测,反馈练习。小组评分,选出优胜组,做激励评价总结。
【小结】这是甘肃洮河现在的景观图片,昔日沙滚滚,植被稀疏,飞沙走石,天昏地暗不再,取而代之的是山绿、地平、路宽、人富。那么秘诀在哪里呢?那就是留住水土,那么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如果你是当地领导者,你会怎么做呢?可以参考书本上和网络上的有关信息,汇成材料,作为作业交上来,比一比看谁的点子好,看一看谁的点子多。加一加,我们班共提出好的建议多少条。
【板书设计】
第一节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一、概况:
中国轮廓图等(配长江黄河示意图,主要山脉图、长城等,对教师板图能力要求较高,半分钟内可完成。学生在幻灯片和板图上指图回答问题)
二、严重的水土流失:
自然原因:地形,降水,植被,土质 人文原因:陡坡垦殖,开矿修路等。造成影响: 【教学反思】
本节知识密度大,讨论和展示占时长,课堂安排上有些紧张。有些学生对于植被郁闭度,地形对水土流失的影响等问题的理解上存在疑惑,还是应制作教具,真正将实验引入课堂比较好。
2.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篇二
黄土地貌:发育在第四纪黄土 (或黄土状土) 地层中的各种地貌形态的总称, 具有一系列自己特有的特征。
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在中国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的交界处。它东起太行山, 西至乌鞘岭, 南连秦岭, 北抵长城。面积40万km2。占世界黄土分布70%, 为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厚50~80m。
2 黄土高原的现状
2.1 黄土高原地貌现状
中国黄土高原素有“千沟万壑”之称, 多数地区的沟谷密度在3~5km/km2以上, 最大达10km/km2。沟谷下切深度为50~100m。沟谷面积一般占流域面积的30%~50%, 有的地区达到60%以上, 将地面切割为支离破碎景观。
2.2 黄土高原的水土现状
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本身自然环境脆弱, 加上长期以来土地利用不合理, 植被受破坏, 水土流失严重。黄土高原植被从古代到今天的巨大变化, 更主要是受人类活动影响, 总的趋势是面积越来越小, 植被的结构也渐趋简单化。
2.3 黄土高原自然地理特征
黄土高原是我国独特的地理区域, 它在地理上有如下显著的特征。
2.3.1 沟多坡陡、地形起伏破碎。
黄土高原黄土深厚, 疏松多孔。受长期内外合力的作用, 地表剥蚀切割严重, 支离破碎, 沟壑纵横。
2.3.2 气候差异比较大。
黄土高原气候受系统中岩石圈和大气圈相互影响。大气系统中降水量具有很明显的地域和季节性, 降水年际变率大, 时间变化上降水呈减少趋势。就气温来看, 黄土高原具有冬寒夏热、寒暑变化剧烈的大陆性气候特点。
2.3.3 水资源缺乏, 供需矛盾突出。
在干旱半干旱的黄土高原地区, 降水稀少, 蒸发旺盛, 水面蒸发是降水的2倍多, 而且降水集中, 水资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
2.3.4 山地丘陵面积大。
黄土高原地区土地以丘陵山地为主, 约占整个地区的80%, 而河谷平川只占土地总面积的20%。这种起伏的地貌构造不适合农耕。
2.3.5 植被覆盖率低。
在黄土高原上, 30%~40%左右的地方都是荒山秃岭, 给人留下满目疮痍的景象。人工草地很少, 有的地方由于过垦山坡, 表土流失严重, 显露出基岩。
黄土高原独特的地理特征和一些人为因素共同造成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强度大, 面积大, 速度快的现状;导致了土壤肥力降低、土地退化严重、农田破坏严重、气候条件恶劣、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泥沙淤积河道, 旱涝灾害不断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由于该现象会破坏耕地, 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 所以有必要采取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 提高黄土高原土壤的生产能力。
3 黄土高原生态治理
3.1 综合治理措施
从目前国内外防治水土流失的各项措施看, 主要有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它们在治理水土流失中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 但它们是一个统一体, 缺一不可。工程措施主要包括修水平梯田, 打坝淤地, 引洪灌地。植树种草可以有效的减轻水土流失。由于黄土高原气候干旱, 应以乡土林种为主体, 合理利用外来树种。在林种布局完整的基础上, 要慎重选择经济林树种。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为因素来看,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是引起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目前根据旱坡地坡度大小, 提出一套适合于坡度大小的耕作制度。
3.2 生态旅游开发
加强黄土高原的道路建设, 建设成以黄土地貌景观为特色, 千沟万壑的立体环境生态景观体系。充分利用地形特征, 开发陕北地区的民土风情, 利用本地区红色旅游资源, 开发生态旅游。
3.2.1 制定生态旅游方案。
生态旅游资源规划是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纲领和蓝图。黄土高原地区地域广阔, 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依照统一规划、循序渐进的开发方式。同时,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要制定严格的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法律、法规, 并成立专门的机构来监督法规的执行, 为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法律保护, 真正做到保护生态旅游资源和环境。
3.2.2 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提高旅游经营管理与服务人才的生态素质, 塑造景区的生态氛围是方案可行的必要条件。生态旅游是寓教于游的旅游形式, 应加大景区的生态氛围, 如提供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文化生态的和谐性的知识标牌, 不但让游客体验当地优美和谐的自然社会风光, 而且让其领略和谐多姿的自然生态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魅力。
摘要:水和土壤是一切生物繁衍生息的根基, 更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资源。黄土是第四纪时期形成的陆相淡黄色粉砂质土状堆积物。中国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的国家。由于黄土高原上不尊重自然规律地开发水土资源, 造成如今日趋严重的水土流失。本文从概念入手, 分析黄土高原自然地理特征、水土流失现状, 提出合理化环境景观设计建议。
3.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篇三
1.齐读课题。学生质疑,教学生字词。(略)
2.在作者笔下,这青海高原一株柳是一株怎样的柳树?
(1)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2)这是我在高原见到的唯一的一株柳树。
(3)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
3.对比两段,突出“神奇”:
“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这是一株柳,一株在平原在水边极其平常的柳树。”
(1)“极其平常”和“神奇”矛盾吗?为什么?(作者巧用对比,作用是衬托,突出青海高原上的柳树的神奇)
(2)比较二:“在平原在水边”和“在青海高原上”。(这是突出柳树生长环境的不同,引出下文)
(3)“一株在平原在水边极其平常的柳树”,请问后面写到在平原在水边的柳树了吗?(有,写到了灞河柳。这是一种巧妙的写作方法——伏笔)
4.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去写这一株柳树的“神奇”的呢?请大家默读课文。
二、精读“神奇”,感悟韧劲
1.“神奇”之一:生长环境
(1)这一株柳生长的地方不是平原,不在水边,而是伫立在青海高原上,这就是它的神奇之一,为什么呢?让我们走进青海高原。(指名读第3、4自然段)这里写青海高原的哪些词句令你印象深刻?
(2)(出示青海高原的图片和资料:青海高原夏秋两季经常连续干旱,最冷的时候可达零下二十多度。春有频繁沙尘暴,夏天有雷暴、冰雹,小如黄豆,大如鸡蛋。青海高原上的土叫冻土,也就是死亡之土。)读后讨论。
(3)师生将描写青海高原的段落改编成诗的形式(改好后,指名读)
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凝滞的云团/连绵的/铁铸一样的青山/赭红色/起伏的原地/看不到/任啊<撂树/没有树族的原野/简洁而开阔/也异常的苍茫。
(4)小结:这就是荒无人烟、环境恶劣的青海高原。
(5)作者写柳树,为什么用这么多篇幅写青海高原?(这是环境描写,与这一株柳对比,衬托出柳树特点,为下文表现柳树韧劲做铺垫)
(6)小结:是啊,在环境如此恶劣的青海高原之上生长起来的一株柳树,难道不是一株神奇的柳树吗?
(7)齐读:“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再齐读课题。
2.“神奇”之二:外部形态
(1)这是怎样的一方壮观、独立的风景?让我们把镜头拉近,聚焦这一株柳树的样子,感受它的神奇。(出示:“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的感召。”)这一株柳就藏在语言文字的后面,你从它的样子感受到了什么?柳树外形描写有什么作用?
(2)补充古诗——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我们一般写柳树会写什么词?(柳叶、柳条)颜色一般用什么?(嫩绿、翠绿等)
(3)课文中说它是怎样“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的?
(4)比较“直立”与“撑立”。(直立,笔直地站立;撑立,像手掌一样用力支撑)从撑立中你感受到什么?(柳树顽强磅礴的生命力)
(5)朗读:出示对比的改编诗歌段落。
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上
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下
深邃的蓝天/凝滞的云团
悲壮苍茫的青海高原上
它/约有两合抱粗
树叶浓密/枝干粗实而坚硬
叶子苍郁而深沉/它巍巍然撑立
表现出强大的生命伟力
(6)当别的柳树在春风里婀娜多姿,拂堤杨柳醉春烟的时候,这一株柳撑立在——(读上诗)
(7)小结:青海高原荒无人烟、环境恶劣,而这一株柳树用撑立诠释了自己顽强磅礴的生命力。
(8)读课文第5自然段,引出“锻铸”。“锻铸”是什么意思?怎么把“锻铸”用在这一株柳树身上呢?
9.小结:这就是这一株柳的生长经历。请问,作家亲眼看到了吗?(这是作家的想象)
10.这节课所学的生长环境、外部形态都是写实,从哪些地方看出了严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呢?下节课让我们从写实走进想象。
4.黄土高原教学反思 篇四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三节内容,是在学生对北方地区自然地理特征有了一些了解的基础上的进一步的学习。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北方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地理区域—黄土高原,并能够举例说明黄土高原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导入新课:首先先让学生阅读书23页25页的相关图片,让学生对黄土高原有个初步的印象,再让学生举例说出平时了解的和黄土高原有关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
1、引导学生读书24页 图6.25黄土高原的地形图、地理图册15页黄土高原的地理环境图 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到黄土高原的位置。最后以板图的形式归纳黄土高原的位置及范围。
2、借助书25页、地理图册15页图片让学生理解黄土高原区域是华夏文明的先河。
3、过渡: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黄土高原厚厚的黄土是怎么来的?完成书27页活动题,学生小组讨论,最后找到“风成说”的证据。
4、通过刚才所学的知识及看到的相关图片,学生了解了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地貌景观,让学生观察书26页图6.29黄土高原的塬、梁、峁及27页图6.30黄土高原的川 让学生归纳黄土高原不同地貌景观的特点,最后进行归纳总结。
5、课堂小结
本节课最大的优点:借助教材、地理图册的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学习阅读地图的一般方法,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书中的活动题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不仅体现了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本节课的不足:黄土高原厚厚的黄土的成因和黄土高原不同地貌景观出现的原因没有进行强调,学生容易混淆。
5.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篇五
第三节 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形成原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严峻现实。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及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搜集分析资料得出结论,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环保意识及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及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 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三.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1.黄土高原的录像(VCD)剪辑;关于反映黄土高原地表特征的图片和资料等。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演示实验器材。
3、课前把全班同学分成六个小组。
学生:提前收集有关黄土高原的图片、资料文字等信息。
四.课件设计思路
课件内容主要包括黄土高原的概况视频,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图,黄土高原景观图片,黄土形成的原因材料,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以及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图及原因分析。课件设计原则是简单、精要、实用。力图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让学生在获得感性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上升到理性认识。重在重点知识和重点图片的分析和归纳。在应用时根据学情灵活、有选择性的利用。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多媒体屏幕上依次出现四段描述,都是关于我国的一个著名地形单元,大家一起猜一猜。(可以随时抢答)
1、从飞机上看下去,褐黄色的原野,几乎看不到一丝绿色。
2、从出发地看目的地并不远,但车子上坡下坡,绕了好几道梁子才到。
3、这里的人们因地制宜,挖了窑洞居住,冬暖夏凉。
4、我国科学家刘东生因毕生研究黄土成因取得巨大成效而获得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被称为“黄土之父”——(黄土高原)
教师:黄土高原是教材中涉及到的第一个跨省区域,同时也是教材重点分析的我国唯一一个地形区。(帮助同学复习一下中国的地形区)活动一:信息交流―――黄土高原知多少
学生:一一说出涉及到黄土高原的知识(学生个人以及小组之间回答,对表现好的给以表扬鼓励。)
投放视频:黄土高原概况 展示图片:黄土高原景观图。学生:根据视频和图片组内讨论交流形成对黄土高原的整体认识。
教师引导:积极鼓励思考快而正确的同学在班内展示成果。(倡导以强带弱,追求课堂效率。)教师:难怪美国记者斯诺在《西行漫记》中写到:“有的山丘像巨大的城堡,有的像成队的猛犸,有的像滚圆的大馒头,有的像被巨手撕裂的岗峦,上面还留着粗暴的指痕„„”
学生:根据课件内容简单说明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的特点。(增强印象,培养学生的数据整理能力,以检验课堂学习效果。)
教师:(首先赞扬学生认真观察和思考的学习态度)。有人曾经形容如果将黄土高原上的黄土做成1米宽和1米厚的黄土墙,则能从地球到月球一个来回。课件:展示中国地形图、黄土高原在全国的位置图和跨越的省区图
活动二:学生分小组找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具体分布范围?(培养学生概括和总结的能力。)
学生:
1、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落实到地形图上)
2、包括:陕西、山西、甘肃东部和宁夏大部分地区(落实到政区图上)活动三:分小组讨论黄土高原的成因。
教师:关于黄土高原的成因,许多科学家已经在我们前面做了很多研究工作,其中“风成说”是得到广泛支持的观点。我们可以客观地对这一学说进行分析。学生:从图8.3“黄土形成过程示意图”中可以看出,黄土的形成与我国的戈壁、沙漠、黄土的分布是一致的。(理由)
(黄土高原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来的。)
学生:从教材P27找出哪些“风成说”的证据,并思考说明的问题。(学生小组分析讨论;教师穿插其中,及时解难答疑并了解学情。培养学生依据资料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学生:个人或小组发表不同的意见或见解。(教师对学生发表的见解给以正确的评判,对有创新性的见解加以表扬、鼓励和推广。)
1.“黄土的厚度均匀”说明黄土是从上空吹来的,而不是流水冲来的。2.“从西北向东南颗粒越来越细”说明带来黄土的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3.“黄土高原黄土的矿物质成分与堆积地方的基岩的矿物种类极不相同,却与中亚、蒙古等地戈壁、沙荒的矿物成分相同。”说明黄土不是本地产生,有可能是从中亚、蒙古一带而来。
4.“黄土中有随地形起伏的多层古土壤”说明黄土不是当地岩石风化逐渐形成的,而是外来的。
教师:介绍获得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黄土之父”——刘东生院士的研究黄土成因的感人事迹。(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课件:投放关于黄土地貌的图片和资料。(塬、梁、峁、林、柱等)教师:既然“风成说”认为是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那么黄土应该是均匀覆盖在现在的黄土高原地区,为什么形成沟壑纵横的景象呢? 学生:严重的水土流失。
活动四:分小组讨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学生:据图6.32归纳
1、自然原因(地形、气候、土壤、河流、植被等)
2、人为原因(毁林、开荒、开矿)
教师引导:思考并讨论各因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对困难问题逐一通过分析和结合实验,帮助学生理解,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1)、地形:地面破碎平地少,斜坡多易造成水土流失。(结合物理知识)(2)、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易造成水土流失。
(3)、土壤:土质疏松易溶于水。(对比黄土和岩石的溶解性)(4)、植被:数量多少影响水土流失的强弱。(P29活动题1的实验)总结:看来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地形特点与自然要素密切相关,同时人类活动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并且使区域的特点发生变化。活动五:结合P69活动题2的对话,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植被的减少会造成水土流失,形成千沟万壑,而地表的破坏又会加剧水土流失。关系如下所示:
课件:中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分布图
教师总结:发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具备的条件:A、地形条件:地表坡度较大的山区 B、降水条件:降水量大或是降水的季节性差异大
小结:因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使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如此严重,会带来什么后果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六、课后反思
6.《走上黄土高坡》教学设计 篇六
教材简析: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祖国各地的环境与生活中的第七课,本课要求掌握黄土高坡的地理位置,以及黄土高坡上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初步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学情分析:
由于我们山区的孩子出去旅游的机会很少,很多同学都没有去过黄土高坡,所以老师要搜集一些视频、图片,让学生去了解。
设计理念:
小学生都喜欢看动画,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利用视频、影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争取让黄土高坡给大家留下很深的印象。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环境及气候特点。
2、了解高原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理解和尊重人们的生活方式。
3、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1.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了解黄土高原变成沟壑纵横的面貌的原因
教学难点:
l.高原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其环境的关系
2.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活动及过程:
1、谈话: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歌曲,这首歌写了什么?你从这首歌曲中能获取那些有价值的信息呢?请欣赏。
2、播放歌曲:《黄土高坡》
3、学生发言。
4、小结。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上黄土高坡》去看个仔细。(板书课题。)
活动一:走上黄土高坡
1、“黄土高坡”在哪里?“黄土高坡”是什么样子?哪里的人们是怎样生产、生活的呢?学生阅读教材第37页。
2、学生汇报。教师引导:(播放课件)“黄土高坡”位于我国黄河中上游的山西、陕西、甘肃、宁夏等省区境内,平均海拔在2000米左右,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黄土分布区,人们把这里叫做黄土高原。
3、质疑:黄土高原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指名读资料卡)
4、黄土高原什么样:联系生活经验:谁去过或在电视中、图片中见过黄土高原?说一说黄土高原什么样?
活动二:黄土高原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1、提出问题:在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上,人们是怎样生产和生活的呢?阅读教材第38页至第40页图文。
2、说一说:人们是怎样适应环境的?(重点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要修建梯田、挖窑洞、打井、穿老羊皮袄、戴白羊肚毛巾,与环境有什么关系?)
3、小结:为什么住窑洞?(播放课件)
活动三:水与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人们的关系
1、播放《美丽的大脚》片段,感受黄土高坡严重缺水的现象。
2、学生谈感受:教育学生珍惜水资源。活动四:讨论:
1、如果你住在黄土高坡,你打算怎样搞生态建设?
2、你们家乡的环境怎样?人们是怎样改变和适应环境的? 课外作业:
基础训练第14---15页。板书设计:
7.走上黄土高坡
地理位置:山西
陕西
宁夏
甘肃等省境内
环境特点: 千沟万壑
土质疏松
干旱缺水
生产与生活:修梯田
扎白毛巾
7.高原台地选线设计的探讨 篇七
埃塞俄比亚地处东非, 为内陆国家, 资源匮乏, 经济发展及人民生活等需要的物资主要依靠进口, 而吉布提港是埃塞俄比亚进出口货物的主要集散地, ADDIS-DJIBOUTI铁路则是埃塞俄比亚重要的出海通道。项目的修建将为埃塞俄比亚进出口物资的运输提供便捷的运输方式, 从而为支撑和促进该国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SEBETA-MIESO段是出海通道的西段, 位于埃塞俄比亚腹地。该线路位于埃塞俄比亚中部高原, 西起亚的斯亚贝巴西南方向的SEBETA, 向东经INDODE、DUKEM、BISHOFTU、MOJO、ADAMA、WELENCHITI、METEHARA、AWASH、ASEBOT至MIESO, 线路长度317.774 km, 为埃塞俄比亚第一条现代化准轨铁路。
2沿线地形地貌
SEBETA-MIESO段是出海通道的西段, 位于埃塞俄比亚中部高原, 全线为埃塞高原台地、低山、浅丘地貌, 地势较开阔, 相对高差一般数10 m, 整体地势西高东低 (AWASH-ASEBOT段除外) , 呈台阶状, 逐步降低, 主要有8级台地, 高程共计下降1 600 m。
(1) 地层岩性。
沿线地层大面积为第三~第四系玄武岩、粗面岩、凝灰岩、火山熔岩, 零星出露中生代沉积岩、古生代基底。覆土以硬塑状黑棉土、粉质黏土、松软土及软土为主, 厚度变化较大, 软土一般不发育, 黑棉土一般具中等~强膨胀性。下伏近代~现代 (第三~第四系) 玄武岩、火山熔岩、火山灰。
(2) 地质构造。
线路位于东非大裂谷中, 是地壳活动的活跃地带, 以断层、火山为主的地质构造异常发育, 断层以羽状断裂为主, 多为埃塞俄比亚大裂谷的次生断层 (断层多为压扭性断层) , 总体走向NNE, 主要延伸方向为北东-南西向, 在一些地段断层相互切割使地层成块状分布, 线路走向与大多数断层呈小角度相交, 其对线路影响较大。
(3) 水文地质特征。
沿线地表水主要为沟水、沼泽水、AWASH河河水及BESEKA湖湖水, 全线除了AWASH河以外基本没有常年有水的河流, 埃塞俄比亚有着丰富的地下水资源, 有“东非水塔”的美誉之称, 在METEHARA地区, 地下水氯盐和氟化物含量较高, 不适宜直接饮用。
对沿线地表水、地下水取样做水质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 沿线水质类型一般为HCO3-·SO42-—Na+·Ca2+ 、HCO3-·SO42-—Na+、HCO3-—Na+·Ca2+ 、HCO3-·SO42-·CI-—Na+·Ca2+ 、HCO3-·SO42- ·CI-—Na+、HCO3- ·CI-—Na+ 及HCO3-—Na+, 按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中规定, 大部分地表水和地下水按II类环境SO42-、Mg2+、OH-, 总矿化度对混凝土结构均有微腐蚀, 在A类条件下对混凝土结构有弱腐蚀 (微pH值腐蚀, 微侵蚀性CO2腐蚀、弱HCO3-腐蚀) , 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有微腐蚀。
全线水样pH值一般在7.0~7.8, BESEKA湖水水样pH值为9.5, Na+、K+ 及CI- 含量很高。
(4) 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全线没有滑坡、崩塌、泥石流、煤层、采空等重大不良地质和灾害地质, 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为断层 (可能有活断层) 、膨胀土、危岩落石、基岩软弱夹层、边坡稳定、少量软土、地热 (由于工程涉及深度不大, 估计对工程影响不大) 、火山熔岩类可能有放射性。
(5) 气象。
埃塞俄比亚地处非洲东部, 境内多高原。虽地处热带, 但由于纬度跨度和海拔高度差距较大, 各地温度冷热不均。首都ADDIS ABABA (平均海拔2 450 m) 等高原地区气候凉爽, 年平均温度为15 ℃。每年2~5月为小雨季, 6~9月为大雨季, 10~1月为旱季, 高原地区年平均降雨量为1 000~1 500 mm, 低地和谷地为250~500 mm。
笔者借鉴国内山区铁路选线经验, 对高原台地间线路方案进行多方案比较, 最终选择既适合埃塞俄比亚国情、同时又预留将来发展需求的线路方案。下面以SEBETA至INDODE段台地选线思路为例, 阐述埃塞俄比亚-吉布提铁路SEBETA至MIESO段选线原则。
3 SEBETA至INDODE段方案研究
SEBETA至INDODE段位于ADDIS ABABA附近, 两点至ADDIS ABABA中心水平距离相当, 约为20 km, SEBETA向西至南苏丹, INDODE向东至DJIBOUTI。
3.1 地形地貌
本段地形、地貌为典型的高原台地, SEBETA海拔为2 100 m, LABU海拔为2 260 m, INDODE海拔为2 060 m, 之间的水平距离分别为8 km、10 km。如图3所示。
线路走向由西向东, 大致与等高线垂直, 因此应尽可能顺台地斜坡展线。
3.2 方案比较
本段重点研究首都站位的选择, 主要有近ADDIS城设LABU站方案 (限坡18.5‰) 、近ADDIS城设LABU站方案 (限坡24‰) 及ADDIS城南侧方案 (限坡18.5‰) , 共三个方案。详见方案比较示意图。
(1) 方案概述。
1) A1方案:近ADDIS城设LABU站方案 (限坡18.5‰) :线路自起点引出, 出SEBETA站后, 线路跨公路至SEBETA南侧, 沿公路南侧与之并行至DANKU设ADDIS站, 线路出ADDIS站后转向南, 直至比较终点AKAKI, 线路长32.8 km。
2) A2方案:近ADDIS城设LABU站方案 (限坡24‰) :本方案线路走向与上诉方案大致相同, 仅对线路平面做了细微调整以适应24‰的最大限坡。线路长度31.784 km。
3) A3方案:ADDIS城南侧方案 (限坡18.5‰) :线路自起点引出, 出SEBETA站后转向东南方向, 绕过EJERSA的山头后, 继续向东南方向行进至ABA SAMUEL湖, 再折向东北方向至比较终点AKAKI。线路长度28.53 km。
(2) 主要工程数量比较 (略) 。
(3) 方案比较 (见表2) 。A1方案线路最长, ADDIS站位位于城镇开发区, 城镇房屋的拆迁较大, 设置SEBETA、LABU、INDODE三个车站, 可以优化首都地区服务功能, 即SEBETA办理向西的货运, INDODE办理吉布提方向进口的货运, LABU站办理客运, 而且LABU站紧邻双向6车道的城市快速路及首都环城公路, 旅客乘坐方便快捷。由于客货运分开办理, 能提高铁路为首都服务水平。
A2方案与A1相比, 由于采用了24‰的限坡, 桥隧工程最小, 运输组织与方案A1一样, 由于限坡过大, 但牵引质量降低或者增加牵引功率, 不利于埃塞俄比亚远期经济方展。
A3线路长度最短、拆迁少、桥隧比重最小, 但离ADDIS城区太远, 无设置ADDIS站的条件, ADDIS ABABA至南苏丹的客货运集中在SEBETA站办理, ADDIS ABABA至吉布提的客货运集中在INDODE站办理, 由于客货运集中办理, 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 就会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
综上所述, A1方案虽工程量和拆迁稍大, 但客运、货运功能分开, 即LABU站只集中办客运, 更利于城市发展, 故A1为首选方案。
由于埃塞俄比亚为内陆国家, 资源匮乏, 生产、生活物资基本靠进口, 尤其通过铁路到首都, 之后向西部地区辐射, 这也是南苏丹的资源出口的通道之一, 所以A3方案可预留为将来首都地区货车外绕线。
4结论
对高原台地间线路方案进行逐一方案比较, 最终得出既适合埃塞俄比亚国情、同时又预留将来发展需求的最省线路方案, 其中桥梁长38.537 km, 占线路长度的12.13%, 隧道长710 m, 占线路长度的0.2%, 全线设25座车站, 其中7座为预留车站。
按照上述线路方案上报业主, 并得到业主的认可, 从而为顺利推动本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铁二院集团工程有限责任公司.ETHIOPIA新建准轨铁路Addis Ababa~Djibouti铁路Sebeta~Adama~Mieso段可行性研究报告[R].
[2]中铁二院集团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复杂艰险山区铁路选线与总体设计论文集[C].
8.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篇八
高原期的形成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1)疲于做题,缺乏思考;
(2)练习内容缺乏创新,出现了审美疲劳;
(3)练习内容缺乏创新,能力提升受阻。
高三任课教师需要重视通过命题创新来提高高三复习的有效性,通过命题创新从心态调整和能力培养上帮助学生突破学习的高原期。
一、创新命题素材——通过心态调整突破高原期
很多教师怕命题,主要原因是找不到合适的素材。其实只要用心去收集,生活处处是素材。比如,课本中的拓展类知识、报章杂志上发表的论文、高考真题等。
(一)以课本内容的二次开发为素材——缓解心理上的“怕”
案例1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以下实验来定性检验茶叶中含有钙、铁、铝三种金属元素。【完全沉淀的pH:Ca(OH)2:pH≥13;Al(OH)3:pH≥5.5;Fe(OH)3:pH≥4.1】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步骤②加入6mol/L盐酸的目的是为了将茶叶灰分中的钙、铁、铝等难溶性化合物转化为可溶性氯化物
B.步骤⑤所得滤液中溶质的主要成分为:CaCl2、NH3·H2O
C.步骤⑥可以检出钙元素存在,离子反应方程式为Ca2++C2[O4][2-]=CaC2O4↓
D.步骤⑧中A试剂为KSCN溶液,离子反应方程式为Fe3++3SCN-?Fe(SCN)3
【分析】此题源自于《实验化学》第5~6页中的拓展课题《茶叶中某些元素的鉴定》,将其设计成流程图形式,考查离子的检验问题。如果将苏教版教材中的“拓展视野”、课后习题等部分进行二次开发,将其作为命题的素材,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学生的陌生感。
(二)以科技文献的二次开发为素材——缓解视觉上的“疲”
案例2 高锰酸钾用途广泛,广泛用作氧化剂、防腐剂、消毒剂、除臭剂及解毒剂。常见的合成方法如下:
已知:a.3MnO2+KClO3+6KOH=3K2MnO4+KCl+3H2O
b.3K2MnO4+2CO2=2KMnO4+MnO2↓+2K2CO3
(问题略)
【分析】浙江高考的实验题比较喜欢考查物质的制备,所选的物质可以是无机的,也可以是有机的;形式可以是文字描述实验步骤,也可以是工业流程图;素材的来源可以是大学教材,也可以是已经发表的科技论文。由于所选的物质或者所选的制备方案是全新的,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起到缓解视觉疲劳的功效,但同时也会让学生在新的情境下有手足无措的感觉,因此教师在命题时要多关注这种素材的创新开发,如案例2就是源自于几篇有关高锰酸钾制备的科技文献[1][2]。
运用此法命题时需要注意以下两点:1.选择合适的文献。高锰酸钾是学生“最熟悉的陌生人”,对它的性质比较熟悉,对如何制备它却是完全陌生的,这样的取材比较容易设计问题。2.选择多篇文献。我们不能仅凭一家之言就进行命题,这样很容易犯科学性错误,需要通过对几篇论文的整理与归纳来设计试题。
(三)以高考真题的二次开发为素材——追求心理上的“新”
【2013年浙江理综高考第28题】利用废旧镀锌铁皮可制备磁性Fe3O4胶体粒子及副产物ZnO。制备流程图如下:
已知:Zn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与Al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相似……
【分析】对于这样一道高考题,除了高考原题中所涉及的问题外,还有很多可以引导我们学生去思考的地方。如:
1.处理废旧镀锌铁皮还可以用什么试剂?
2.能否用NaClO代替H2O2,为什么?
3.如何检验溶液B中的Fe2+和Fe3+?
4.Fe3O4胶体粒子属于胶体吗?
5.你觉得还可以考查哪些问题?
通过对高考真题的二次开发,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做到“小题大做”、“把题读厚”。
通过对各种资源的二次开发,帮助学生调整解题时的心态,减少解题时的“审美”疲劳,甚至爱上做题。但是喜欢做题和能做题是两码事,做题还需要加强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而解题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命题设问的创新。
二、创新命题设问——通过能力培养突破高原期
同样的素材通过不同的设问可以起到不同的效果,有时甚至可以“化腐朽为神奇”。我们在命题时要注重设问的创新——角度的多样性。
(一)以设问培养发散与收敛方法
案例3 ……为了进一步验证该物质中铁元素的价态,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加水充分溶解,滴加硫氰化钾溶液,若溶液显血红色,即可证明该物质中一定存在Fe3+。
请评价该方案是否合理 (填“合理”或者“不合理”),理由 .endprint
【分析】检验Fe2+就是要想办法解决检验过程中Fe2+变质的问题。分析方案我们可以发现,水中的溶解氧和空气中的氧气都有可能引起Fe2+变质,所以我们应该从减少水中的溶解的氧和隔绝空气两个角度去思考问题。此问体现了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考查。
案例4 ……案例2步骤③通CO2的目的是为了调节溶液的pH(3K2MnO4+2CO2=2KMnO4+MnO2↓+2K2CO3),能否改用氯化氢 (填“能”或“否”),原因是 。
【分析】根据题中所给信息CO2只是提供酸性环境,那么理论上讲只要是酸性物质应该都是可以的,如醋酸、硫酸等。但是盐酸不行,因为氯离子会被产生的高锰酸钾氧化,不但影响高锰酸钾的产率,而且会造成环境污染。此问体现了对学生收敛性思维的考查。
(二)以设问培养正向与逆向思维
案例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已知:HClO的Ka=3.0×l0-8;H2CO3的Ka1= 4.3×l0-7,Ka2=5.6×l0-11;Ksp(BaSO4)=1.1×10-10; Ksp(BaCO3)=5.1 ×10-9】
A.pH相同的NaClO和Na2CO3溶液,物质的量浓度前者小于后者
B.常温下,将CH3COONa溶液和稀盐酸混合至溶液pH=7:
c(Na+)>c(CH3COO-)>c(Cl-) >c(CH3COOH)>c(H+)=c(OH-)
C.在饱和Na2CO3溶液中通入足量的CO2,溶液变浑浊,由此证明了NaHCO3溶解度比Na2CO3小
D.氯碱工业用的食盐水需先除去其中的Ca2+、Mg2+、[SO4][2-]等杂质。除杂时,粗盐水中可先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至沉淀不再产生后,再加入过量的Na2CO3和NaOH,充分反应后将沉淀滤去,这样得到的滤液中仍含有一定量的[SO4][2-]
【分析】选项C:在饱和Na2CO3溶液中通入足量的CO2,溶液变浑浊,由方程式Na2CO3+ CO2+H2O=2NaHCO3↓可知原因有:NaHCO3溶解度小于Na2CO3;溶剂水减少;溶质质量的增加。从因果关系来讲三个理由中任何一个都可以解释在饱和Na2CO3溶液中通入足量的CO2溶液变浑浊的原因,但是反过来,变浑浊对应的原因是不确定的。此问体现了对学生正向与逆向思维的考查。
(三)以设问培养理解与应用习惯
案例6 【同案例5】
【分析】选项D:通过考后对学生的了解,部分同学认为D正确的原因是硫酸钡存在沉淀溶解平衡:BaSO4(s)?Ba2+(aq)+[SO4][2-](aq),其实这是误打误撞,根据Ksp(BaSO4)=1×10-10可知饱和硫酸钡溶液中c([SO4][2-])=1×10-5mol/L,这样的浓度可以认为[SO4][2-]是不存在的,所以真正的原因是存在沉淀的转化:BaSO4+C[O3][2-]?BaCO3+[SO4][2-],此问体现了学生对课本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考查。能够在陌生的环境中运用知识才算是对知识的真正掌握。
(四)以设问理顺常规与特殊技巧
案例7 工业上合成尿素的反应如下:
2NH3(g)+CO2(g)?CO(NH2)2(l)+H2O(l) ΔH<0
在恒温下,将氨气和二氧化碳按2∶1的物质的量之比充入一体积为10L的密闭容器中(假设容器体积不变,生成物的体积忽略不计)。经20min达到平衡,各物质浓度的变化曲线如右上图所示。
若保持平衡的温度和压强不变,再向容器中充入3mol的氨气,则此时v正 v逆(填“>”“=”或“<”),判断理由是: 。
变式1:若保持平衡的温度和压强不变,再向容器中充入2mol的氨气和1mol的二氧化碳,则此时v正 v逆(填“>”“=”或“<”)。
变式2: 若保持平衡的温度和体积不变,再向容器中充入2mol氨气和1mol二氧化碳,重新达到平衡时,氨气的浓度 (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分析】正逆反应速率的大小判断需要通过平衡移动的方向进行判断,保持温度和压强不变,充入氨气时容器体积增大,不仅改变了氨气的浓度,同时改变了其他物质的浓度,所以不是单一变量,无法利用勒夏特列原理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要判断正逆反应速率的大小只能通过K与Q的大小比较得到。此题为典型的一般与特殊的命题。
常规与特殊是命题设问中的常见角度,常规是基础,特殊是难点,要想得高分,两者必须兼顾,不可偏颇。
(五)以设问树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观点
案例8:NaHSO3粉末投入到稀HNO3中产生的气体是 。
【分析】学生往往会走两个极端,一个是简单认为发生非氧化还原反应只产生SO2,另一个是简单认为只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且只产生NO。
如果仔细分析整个过程,就会发现NaHSO3溶液中滴加稀HNO3时发生的反应有:
3HS[O3][-]+2N[O3][-]=3[SO4][2-]+NO↑+H++H2O
HS[O3][-]+H+=SO2↑+H2O
若用图像可以表示为:
很多时候需要将定性与定量的观点有机统一起来,题目才能迎刃而解。笔者认为教师在试题命制和习题教学中需要关注两者的结合。
命题是一门艺术,命题创新可以按照下面的结构来进行。
命题的创新实践是永无止境的,创新的角度也是多样化的,上图中也还有很多留白之处。学生如果能做到像艺术品一样的试题,其做题的心情是不言而喻的,那么学习中的高原期也是可以平稳度过的。笔者相信只要教师平时多做正功,那么我们的学生将会少做很多负功。
参考文献:
[1] 杨颖群,等.高锰酸钾制备实验的绿色化改进[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0(8).
9.《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 篇九
教学要求:
1.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2.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大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前听《天堂》这首歌。
2.师:刚才,我们欣赏了一首动听的歌曲,歌中所唱的“蓝蓝的天空,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是指什么地方?这是西部歌王腾格尔用歌声唱出了草原的美,下面再让我们跟随作者老舍先生一块儿领略一下内蒙古草原的美丽风光。(板书课题)
二、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课文第1段写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景象。课文分两层写。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后写产生的感想。)
2.再读,思考: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样?作者是抓住哪些景色来写的?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写?(读后讨论。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奇丽景色,他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来写的。因为这些景物显示了草原的特色。)
3.细读、思考: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
(2)作者是怎样从天空到地面,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让学生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
(3)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让学生自己出声读第1段第1层,要求学生细心体会,认真想象。重点说说下面三个句子: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②“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③“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4.默读、思考、朗读: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说一说“境界”一词的意思。读时注意理解“既……又……”的并列关系;可用“美丽”或“壮丽”与“奇丽”作比较,理解“奇丽”一词用得恰到好处。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表达作者感受的两个句子。)
5.指导学生背诵第1段课文。(让学生按课文描写顺序和景物特点,边读边想象,把这段课文熟读成诵。)
小结:祖国的草原这么美。这段课文思路清晰,从看到的到感受到的,按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描写景物。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就能抓住景色的特点来写,把景物和感受联系在一起,即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写初见草原的景物时主要运用了静态描写,为我们展示一幅草原静态美的图画,但静中又有动,例如写羊群。
三、学习第二段。引导学生感悟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1.(教师提示:学习课文第2段,我们要学习作者如何按照地点的转换,抓住事物与环境的联系、变化的特点,运用动态的描写方法,把文章写得又形象又生动。)
2.阅读、思考:写作者访问陈巴尔虎旗牧业公社途中,这段课文可分为几层?
(可分为两层:①初入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②快到公社,主人到几十里外迎接客人。)
3.讲读第1层课文。作者乘汽车进入草原,最初有什么感觉?(草原十分辽阔。)从课文哪些语句看出草原十分辽阔?(“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4.讲读3、4、5自然段。
A让三名学生各朗读一段课文,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1)这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2)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表现蒙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词句。
B读后讨论交流。
(1)主客是怎样见面的?作者运用哪几个动词来表现激情洋溢的气氛?手是怎么握的?怎么笑的?怎么说的?这些表现什么?你体会到主客见面时大家的心情怎么样?用欢乐、热情的感情朗读这一节课文。
(2)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招待客人的?从这节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蒙汉两族人民情谊很深?为什么“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3)客人告别时的情景怎样?“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诗句中的“何忍别”是什么意思?
第1句怎么讲?(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如此深厚,怎么舍得分别呢?)
第2句中的“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怎么讲?
(“话”是互相攀谈,送别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互相攀谈,依依不舍地告别。)
用在诗句结尾的作用是什么?
(这两句诗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4)哪些地方体现了蒙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表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0.黄土完小六年级教学计划 篇十
教学工作计划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学校的立足之本,而毕业班的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它是学校的“前沿阵地”,是“人才的出口”,对非毕业班工作也具有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在整个学校工作中具有一定特殊性,抓好毕业班工作的意义不言而喻。为了确保我校六年级教育教学工作实现新的突破,根据具体情况特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继续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要求,以上级主管部门意见和学校工作安排为指导,牢固树立小学教学的整体意识,大力深化素质教育,全面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学段六年级教学工作的目标任务。坚持“德育领先、教学为主、育人为本”的办学思想,走内涵发展之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
1、进一步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继续以班级建设为突破口,以学生文明言行养成为重点抓德育。
2、以提高教学质量为重点切实抓好教学常规工作,确保教学中心地位不动摇。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抓好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和业务能力提升,积极培育师德先进和教学骨干。
三、主要工作及措施
(一)坚持德育为首的办学思路,认真抓好学校德育工作
1、继续以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重点,以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为核心,并贯穿于教育工作的全过程。
2、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加强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发挥学校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作用。充分利用班会、国旗下的讲话、校园广播、黑板报等形式,宣传模范人物和学生身边的好人好事,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法制教育和禁毒教育等。
3、充分发挥班集体的作用。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评估的机制。进一步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整合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力量,做到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形成德育工作网络。
(二)切实抓好教学常规工作,为提高教学质量夯实基础
1、加强过程、环节管理。
围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作业效率,严抓教学常规的落实,做到教学常规管理精细化、长效化。要通过一个时期的努力,使我校六年级各科教学质量进一步得到提升。
2、立足课堂教学,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
进一步组织教师进行新课程理念、新教材、学科研究等方面的学习与交流,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把新课程的理念渗透到学科之中,从而为广大教师更新教育观念、转变角色构建良好的平台。
3、加强教育教学科研,走科研兴校之路。
教育教学科研是提高教师业务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发展的有效途径。我们将紧紧围绕课程教学改革开展教科研活动,并力争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4、强化质量过程监控。坚持“从基础看发展,从起点看变化、从横向找差距”的评价理念。强化质检分析过程管理及评价导向功能,把质量分析作为质量监控的必要环节和常规手段贯穿于教学始末。
(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政治思想素质。
1、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活动,突出“师德师风”的核心地位。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立足教育改革,围绕教育创新和发展搞好工作。重树“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形象,使教师团队有一种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团结拼搏的协作精神、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不断进步的开拓精神、不求索取的奉献精神。
2、以“抓党风,正行风,创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提高广大教师“热心爱教、优质施教、文明执教、廉洁从教”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总之,毕业班教学工作任重而道远。学校会群策群力,众志成城共同把六年级的教学质量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黄土镇中心完小
11.“造桥女孩”感动黄土高原 篇十一
2009年10月5日,23岁的宁波女孩严意娜来到甘肃省陇西县宏伟乡贾家山小学支教。这里是全国最贫困落后的地方之一。当地干旱少雨,几乎没有什么植被,自然条件相当恶劣,人们称这里“苦甲天下”。村里没有自来水,喝的是又苦又涩的地窖水,没有米饭吃,每天啃又冷又硬的馍馍,偶尔有顿新鲜的蔬菜则是奢侈的享受。每天用水量就是四五杯,实在忍不住要洗澡,则要乘两小时车跑到县城去。如此恶劣的环境远远超出严意娜的想象,但她没有被困难所吓退,毅然决然地开始了她的支教生涯。
刚来到学校,她发现孩子们成绩不理想,于是放学的时候便把学生留在学校写作业,等孩子们做完作业,天已经黑了。一位退休的老教师知道后郑重地提醒严意娜:“意娜老师,你想让学生多学一些知识,出发点很好,但下午还是让学生早点回家,因为孩子回家要攀爬险峻的峡谷,天黑了很危险啊!”
从小生活在城里的严意娜无法想象上学的路到底有多危险,只是从文字材料中了解到贾家山小学有约三成的学生住在深沟对面的槐树岔村,孩子们每天上学要花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在深沟中攀爬行走。不少家长担心孩子路上的安全问题,都不愿让孩子上学。
一天放学后,严意娜决定和孩子们一起回家。走出学校,就是一条陡峭的羊肠小道,严意娜小心翼翼地跟在学生的后面。走了约半个小时,一道巨大的沟壑横在了他们面前。峡谷有百来米深,两边是陡峭的山壁,底部是结了冰的河流。孩子们告诉她,他们每天要从对面山顶沿着峭壁走到河底,趟过谷底的河流,再从谷底沿着另一边的山壁慢慢爬到山上来。放学回家,他们又要沿着同样的线路往回走。
眼前的深沟让严意娜头晕目眩,双脚颤抖,她只好和学生们在这里告别。她看着孩子们一会儿小跑着保持平衡,一会儿手脚并用地攀爬,险要处,土石乱飞,稍有不慎踩错一步,就会掉进百米深渊。严意娜看得心惊肉跳。等孩子们安全爬到对面的山坡,她发现后背凉飕飕的,都是吓出的冷汗。“太惊险了,这简直是在拍电影!” 愕骇中的严意娜发出阵阵惊叹。
当晚严意娜无法入睡,连续几个晚上,山沟峡谷的险境一直在她脑海中晃动。
不久,贾家山村迎来了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一大早,严意娜穿上厚厚的羽绒服,戴上了帽子。但是,踏雪而来的孩子们却一个个衣衫单薄破旧,有的甚至没穿袜子,十几岁的孩子还穿着四五岁时的夹袄。中午,学生们的午餐是又冷又硬的馍馍。尽管条件艰苦,但孩子们的脸上总是笑意盈盈,灿烂得像黄土高原上四处盛开的狗蹄花。
还有一次,严意娜到一个学生家做家访,一家五口人餐桌上除了土豆没有别的蔬菜,午饭喝点水啃点土豆,晚饭仍是啃点土豆喝点水,一碗水家中五个人轮着喝。当地的恶劣环境和贫困生活深深震撼了她,但高原孩子那种抗争命运的精神,也使她意志倍增。
她暗暗发誓:一定要为贫困的高原老百姓办点事!回想起学生们攀登悬崖峭壁到学校上课那惊心动魄刻骨铭心的一幕,她忽然冒出一个念头:要是在峡谷两边架一座桥那该多好。这样学生们上学再也不用攀岩走壁了!然而,她一个弱女子,想在黄土高原的峡谷造桥,谈何容易!
造桥,梦寐以求的凤愿
支教结束前夕,严意娜特地请宏伟乡政府帮她找了一名本地工程师,估算造桥资金。经过现场勘察,工程师给出了57万元的造桥预算。要募集近60万元钱谈何容易?严意娜虽然心里打鼓,但她决心向自己宁波老家的乡亲们求助,她相信,当家乡人民知道遥远的黄土高原有一群孩子上学这么艰难,一定会伸出援助之手。
不久,严意娜结束支教返回家乡,回到了支教前位于宁波鄞州这的的那家公司上班。2010年3月,严意娜通过鄞州这的一家报纸报道了黄土高原上这些孩子们的情况,也说出了自己打算在黄土高原造桥的想法。很快,就有人打来电话要捐款。第一笔来自宁波南洋辅料有限公司的3.6万元爱心款让严意娜激动不已。但事情却不如她想的那么顺利,两个月过去了,捐款只有五六万元,只是工程造价的一个零头。在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要兼顾募集造桥款,严意娜一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之后她多次发起慈善募捐活动,还与同事一道参加“我的公益梦想”创意大赛。很多热心市民纷纷响应,捐款多的二三千,少的四五百,但募到的款项也只有几万元。造桥资金的募集又陷入了困境,严意娜进退两难。朋友劝她别再折腾了,知难而退吧。一向开朗活泼的严意娜真的有些犯愁了。
但是事情却发生了转机。一天,一家媒体告诉严意娜有位市民要为造桥捐款,而且数额巨大,让严意娜联系对方。她迫不及待地拨通了对方的电话:“您好,听说您要为造桥捐款?”对方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我一直在关注你造桥的事情。”紧接着又问了一句“缺口还有多少?”“50万!”严意娜大声回答。“剩下的钱我全包了!找一个方便的时间我们见面谈。”当对方搁下电话,严意娜心头五味陈杂,当场就伏在办公桌子上大哭了一场。这几个月来,造爱心桥的担子压得她难以喘息,使她身心俱疲,这个电话终于让她如释重负!
在约定时间,严意娜见到了两位好心的捐款人,但他们开出了严苛的捐款条件:严意娜必须亲自去陇西宏伟乡办妥造桥的有关手续,同时要求她造桥期间在那边监督管理,什么时候桥造好,什么时候回来。这意味着严意娜在陇西要呆上三四个月。陪同她的一位同事悄悄劝严意娜不要轻易答应。严意娜却说:“他们是冲着我来捐款的,让别人去办,捐款人不放心。”她斩钉截铁地说:“为了黄土高原的孩子,即便辞职我也要去!”严意娜答应了对方的要求。随后,她只身一人再次来到陇西宏伟乡,用一周时间办齐了所有的造桥手续,并进入了工程的招投标。捐款人非常满意,很快就把50万元钱打到了指定账户。
2010年5月底,严意娜和宁波、兰州的几名桥梁专家再次来到槐树岔村华尖河勘察现场,正式确定桥址。但看过现场,所有的专家都断言:“在这个地方造桥没有180万元是不可能的!”专家的话仿佛一盆冷水当头浇下,把严意娜浇了个透心凉。面对否定与质疑,她蹲在河坡上差点起不来。几个月来多少楚酸,多少辛苦在她心中交汇。
这时,一起勘察现场的宏伟乡党委书记李龙说,当地还有一种通路工程是建桥坝,费用可以少些。严意娜的眼睛一亮,似乎闪现出绝处逢生的希望:“李书记,快说,桥坝要怎么建?”
经过考察,桥梁专家一致认可建桥坝的方案,这样既可以解决通行问题,又可以筑坝涵养水土,一举两得。可是整个工程测算下来,造价得八九十万元。这意味着还得去筹款,严意娜在兴奋之余又生出一份忧虑。
接下来的两个月,严意娜备受煎熬,她一面四处奔波继续筹款,一面等待造桥方案的敲定。原本预计一个月就能出来的具体施工方案一改再改,严意娜非常着急。“难道你们对高原孩子没有一点同情心吗?” 好几次,她几乎和甘肃中梁咨询有限公司的设计工程师吵翻!”面对严意娜的质问,负责“爱心桥”设计的工程师李培民有苦难言,他摊开双手无奈解释:“5月底,意娜和桥梁专家进行二次勘测,对地形及工程点进行测量,测量数据显示,要建桥的华尖河东边河岸高度在60米左右,西边河岸高度却只有40米,这样的落差让造桥的难度陡升。”而初次确定的两套设计方案经过全面、细致的比较,一直到6月中旬方才论证完毕,到7月20日总算有了定论,就等提交陇西县交通部门进行最终审批了。
熬到这里,“仿佛漫漫长夜出现了一盏灯!这一步走得好不容易。”严意娜感慨万千。
在反复研讨论证中,严意娜的执着终于得到了回报。虽然最终方案敲定时预算比初期的57万元多了36万,但严意娜的坚持感动了宁波这座爱心城市,越来越多的支持汇成了洪流……8月5日,一位母亲带着儿子,抱着10万元现金来到宁波鄞州区慈善总会。这位母亲说,这笔钱以他儿子的名义捐赠给严意娜造桥,这是母亲送给孩子十八岁的成人礼物。严意娜感激万分。
圆梦,爱心桥使高原 “落泪”
造桥工程即将启动,严意娜按捺不住心头的喜悦,然而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有专家提出,建桥必须考虑到像舟曲那样发生泥石流的因素,一下子预算上升到了117万元。听到这个消息,严意娜好不容易点燃的希望之火仿佛又陷入了风中残烛的境地,她当时有点沮丧地说:“经费一再追加,我真的就想放弃了,可已经走到这一步,我不甘心啊,我想我没有那么懦弱,就算我自己去那里挑砖,也要把桥造起来!”
真是天无绝人之路!正当严意娜一筹莫展的时候,鄞州银行得知意娜“爱心桥”的资金碰到新的困难,打电话给她,表示再捐30萬元,把造桥缺口补齐。听到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严意娜兴奋得跳了起来,她含着热泪对母亲说:“太好了,资金解决了,这真是美好的一天!”
2010年8月29日上午,陇西县宏伟乡贾家山村的深沟中彩旗飘扬,鼓乐震天,“宁波爱心桥”奠基仪式在这里隆重举行。人群中,严意娜轻轻地摘下眼镜,将脸转向身后的深壑,泪水在她文静的面庞上肆意流淌……
通过近四个月的紧张施工,“爱心桥”落成。12月18日拂晓时分,熟睡中的贾家山与槐树岔似乎等不到了天亮,空旷的山村已处在一片沸腾之中,人们奔走相告:宁波女孩严意娜造的“爱心桥” 今天通车啦!孩儿们穿上崭新的衣服,手里拿着严意娜送的礼物,雀跃在山间小路上。
当记忆中的沟壑被一条堤坝型的桥面覆盖时,通车现场的乡亲们还是使劲地揉了揉眼睛。通车仪式在高原乡亲们近乎疯狂的沸腾中落下帷幕。严意娜和她的学生们手挽着手从贾家山走向槐树岔。一路上,孩子们欢天喜地,他们簇拥着敬爱的老师,心头升起一股无限的温暖。此时此刻,严意娜在桥上忘情地与学生们闹着玩着。
高原老百姓把严意娜当成了“天使”。当一双双包含着贾家山和槐树岔人感激之情的鞋垫塞到严意娜手上的时候,她的眼泪又禁不住扑簌簌地往下掉。“今晚就住下吧。”“没时间了,年终工作很忙。”“就住一个晚上啊……求你了,严老师!”
“妈妈,我真的不想走……”严意娜趴在与她一道参加通车仪式的母亲肩上抽噎着。“女儿,你为高原老百姓办了一件好事,妈为你骄傲!你愿留下来,妈陪你。”“不啦,公司还有很多事。”严意娜揉揉湿润的眼睛笑了。“乡亲们,我还会来看望你们的!”严意娜一手拽着母亲,另一只手高举着向高原的父老乡亲和学生们挥动,她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贾家山……
2011年3月严意娜入选“中国好人榜”,接着又荣获浙江省“青春领袖”、浙江笫二届道德模范和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的殊荣……面对无数的光环,严意娜没有陶醉。2012年春节前她给甘肃拢西县领导写了一封信:“高原孩子们太苦了,目前我又筹到近100万元的爱心款,准备在陇西建一所学校,并动员宁波更多的爱心人士与学生结对……”
(编辑:木勺 lycyzy@163.com)
12.黄土地区桩基础设计要点研究 篇十二
我国黄土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等地区。
黄土在天然含水量时往往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较小的压缩性。但没水后,有的虽然不发生湿陷,但强度迅速降低,有的不仅强度迅速降低,而且还在地面上的外荷载作用下,甚至仅在黄土自重作用下发生显著的下沉现象,即湿陷现象。前一种黄土通常称为非湿陷性黄土,后一种则称为湿陷性黄土。黄土所以会产生湿陷,是因为黄土本身形成时气候干燥,土中的水分不断蒸发,水中所含的碳酸钙和硫酸钙在土粒表面析出,形成胶结物。因此使土粒之间具有抵抗移动的能力(或者说具有抗剪强度),以致土粒之间形成孔洞(大孔隙),这种黄土在其上面覆盖土的作用下不会发生压密。但当其被水浸湿后,水分子进到土粒之间的孔洞里,使土粒的表面形成水膜,并使碳酸钙和硫酸钙溶解,从而降低了土粒之间抵抗移动的能力(或者说降低了土的抗剪强度),以致在其上面覆盖土的作用下或者在别的附加压力作用下,土粒之间相互挤紧,于是形成沉陷现象。这种沉陷主要是由于浸水产生的,所以称它为湿陷。有的黄土因为已经经过长期浸水,其湿陷性早已消失。湿陷黄土对于桩基础设计来说,是要加以注意的。因为当桩侧湿陷性黄土受到水的浸泡时,由于地面上外荷载作用或黄土的自重作用,会产生相对于桩身的下沉,从而对桩身产生负摩擦力,设计时应考虑这种负摩擦力对桩的作用。对于非湿陷性黄土中桩基础的设计,则与一般土中桩基础的设计相同。
关于黄土的湿陷性,通常根据室内浸水有侧限压缩试验所求得的湿陷系数来判断。黄土的湿陷系数按下式计算:
或
其中,δs为湿陷系数;hp,ep分别为保持天然湿度和天然结构的土样,在有侧限条件下加压至一定压力时,压缩稳定后的高度(以米计)和孔隙比;hp′,ep′分别为上述加压稳定后的土样,在浸水作用下下沉稳定后的高度(以米计)和孔隙比;h0,e0分别为土样的原始高度(以米计)和天然孔隙比。
测定湿陷黄土系数的压力,一般采用300 kPa(300 kgf/cm2),但对压缩性较高的新近堆积黄土,采用150 kPa(150 kgf/cm2)。
当δs<0.02时,为非湿陷性黄土;
当δs≥0.02时,为湿陷性黄土。
通常,在确定为湿陷性黄土之后,根据湿陷黄土的湿陷量Δs区别该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等级。黄土的湿陷量按下式计算:
其中,Δs为湿陷量,m;δsi为第i层土的湿陷系数;hi为第i层土的厚度,m。
在进行Δs计算时,湿陷性黄土层的计算厚度,一般采取自地面或局部冲刷线算起至桩基础底面处。计算时认为其中非湿陷性土层的湿陷量为零。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等级粗略地按表1划分。
1 桩基础设计
在黄土层上,采用打入桩时,往往很难将桩打入土中,甚至桩被打坏而桩仍然打不下去,此时可先于桩位处钻一个较桩身截面直径小50 mm的导孔,然后把预制桩从导孔打入,这种沉桩方法称为钻孔打入法,通常也将采取这种方法的桩称为钻孔打入桩。在黄土层上一般采用钻挖孔灌注桩较为方便,特别是以采用挖孔灌注桩较为容易。
位于非湿陷性黄土层中的桩基础如同一般土一样进行设计。位于湿陷性土层中的桥梁墩台桩基础,应穿过湿陷性土层伸入非湿陷性土层(δs<0.02)内适当的深度。除对地下水位不可能上升到桩基础底面以上,且桩侧湿陷性土层不可能出现局部浸水情况,以及地下水位不可能上升且对桩侧湿陷性土层偶然发生浸水采取了防水措施的情况外,通常,应按桩侧湿陷性土层可能因地下水位上升或偶然性原因出现桩侧整个深度完全浸水的情况进行设计(所谓完全浸水是指湿陷性土的饱和度Sr≥0.8的情况)。桩侧极限摩阻力f和桩侧土抗力地基系数的比例系数m,均应根据桩侧湿陷性土层为完全浸水(即Sr≥0.8)时的液性指数IL来确定,其按下式求算:
其中,IL为液性指数;w为土的天然含水量,%;
为偏于安全可取Sr=0.9,则上式为:
当IL≤0.4时,取IL=0.4。倘若桩侧局部发生浸水,则该局部按上述IL确定其f值和m值。桩底位于非湿陷土层中,则按照非湿陷性土层确定桩底极限承载力。
实际上,宜根据试验曲线并采用多种方法分析,以综合评定桩基的极限承载力。根据沉降随时间的变化特征来确定极限荷载,大量试桩资料分析表明,桩在破坏荷载以前的每级下沉量(S)与时间(t)的对数成线性关系(见图1)。
根据以上所说,地下水位不可能上升到桩基础底面以上,且桩侧湿陷性土层也不可能出现局部浸水,以及地下水位不可能上升并对桩侧湿陷性土层偶然发生浸水采取了防水措施,则桩侧极限摩阻力、桩底极限承载力和桩侧土抗力地基系数的比例系数m均按天然状态下实际情况确定。一般认为湿陷等级为Ⅱ级的湿陷性黄土在可能浸水时须考虑桩侧负摩擦力的作用。
2 结语
在黄土地区修筑建筑物,应首先考虑选用非湿陷性黄土地基,既经济又可靠。如确定基础在湿陷性黄土地基上,应尽量利用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因为这种地基的处理要求,比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低。因此,在黄土地区修筑桥涵等建筑物,如遇到湿陷性黄土地基,则对其应有可靠的判定方法和全面的认识,并采取正确的工程措施,防止或消除它的湿陷性。
摘要:分析了黄土湿陷性产生的原因,介绍了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等级的划分,研究了黄土地区桩基础的设计要点,以在实际工程中采取正确的工程措施,防止或消除黄土的湿陷性,从而确保建筑物的安全。
关键词:黄土,湿陷性,桩基础,设计
参考文献
[1]刘雪峰.岩溶地区桥梁桩基设计与施工[J].山西建筑,2006,32(13):343-344.
[2]王晓谋,赵明华.基础工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3]赵明华.桥梁地基与基础[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4]胡人礼.桥梁桩基计算与检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13.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实录) 篇十三
复习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生齐读课题。
2、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 指名答。
【出示: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扣住全文中心句进行教学。
新授步骤(按教学流程分段落书写)
精读3-5自然段
(一)通过体会环境恶劣,感悟高原柳的神奇。
1、【出示:“青海高原”红色】青海高原你去过么?老师也没有。那我们就跟随作者一起走进青海高原。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自己读读课文3-4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来到青海高原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
指名说。
2、这就是青海高原。这里的原野--,这里的山峰--,这里的蓝天是--,这里的云团是--,来到这里,心头便弥漫着--。我的背后是--,近处是--,没有树族的原野显得--,也显得--。
所以,当我在李家峡水电站总部的大门口一眼瞅见这株大柳树时--(不由得“哦”了一声。)
【出示:哦】你是怎么读这个语气词的?替他说下去。【出示:哦, 】
是啊,在如此贫瘠荒凉的高原,居然能有这么一株柳树,真是--【板书:神奇】! 【出示: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神奇”红色。】
一起读。
(二)图文结合,想象画面,品读文字,从形态上感悟高原柳的神奇。
1、作者给了这株高原柳一个特写,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5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象这株柳树的形态。 【出示:第5自然段】
2、你脑海中浮现的是一棵怎样的柳树?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请同学们再轻声读一读这段文字,看一看书上的插图,然后想一想:这株柳树的什么地方让你觉得很神奇?待会儿你就来读读那句话,并且说说你的理解和感受,准备一下。
▲“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树叶覆盖出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
(1)“两合抱粗”有多粗啊?咱们两个来演示一下。
(2)这么粗壮的柳树你在我们这儿看到过吗?而且树阴有百十余平方米,咱们教室大概有五十平方米,也就是说有两个多教室这么大的树阴。
在这样贫瘠的土地上,这株柳树居然能长得这么--(高大),这么--(粗壮、茂盛),这真是一株--(神奇的柳树)。
▲“树干和树枝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
(1)树干和树枝神奇在哪儿?
(2)提到“柳”,我们自然会想到--(婀娜多姿、风情万种、姿态婆娑)它以“柔”著称,不是都说“柔柳”吗?可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却这么--(粗实),这么--(坚硬),这真是一株--(神奇的柳树)。
▲“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
(1)你觉得叶子神奇吗?
(2)在高寒和缺水的环境下,它的叶子居然能长得--(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这真是一株--(神奇的柳树)。
▲“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
(1)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觉?(很高大 生命力强……)你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来的?
(2)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指名读
3、在这么荒凉、苍茫的高原上,竟然生有这么一株柳树,如果让你来读,你想读出你心中的什么?(赞叹、赞美、敬佩……)把你们心中赞美、敬佩读出来! 齐读第5自然段。
4、在高寒和缺水的青海高原上,这株柳树竟然能长得如此--(高大、茂盛、粗实、坚硬),难怪作者要说--【出示: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所以,当我在青海高原见到这唯一的一株柳树时,我忍不住要问--(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
通过体会环境恶劣,感悟高原柳的神奇。
图文结合,想象画面,品读文字,从形态上感悟高原柳的神奇。
新授步骤(按教学流程分段落书写)
精读6-7自然段
1、让我们随着作者的猜测和想象,一起走进柳树的生长历程。默读课文6-7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读了这两个自然段,你的脑海里浮现出哪几个镜头? 谁来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脑海中浮现的几个镜头。
2、在这些镜头中,哪个镜头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请你再读读那段文字,抓住一些关键词,写一写你的感受。
▲镜头一:(略讲)这粒柳絮能够萌发就已经很神奇了。
▲镜头二:(略讲)是啊,别的柳树苗子全毁了,只有这一株柳树--(奇迹般地保存了生命)。这真是一株--(神奇的柳树)。
▲镜头三:【出示: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不可思议的奇迹。】
(1)学生谈感受--谁也想针对这段话谈谈自己的感受?
师随机补充:同学们,你们知道高原上的干旱和寒冷有多严重吗?青海高原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被称为世界屋脊,它平均海拔三千米以上,有的地方夏秋两个季节连续干旱,一滴雨也不下。在青海高原,年平均气温很低,最冷的时候达到零下二十多度,滴水成冰,那儿的土被称为冻土。 干旱和寒冷决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然而,这株柳树就是在这样干旱,这样寒冷的环境下熬过了--(一年又一年),让我们一起读--生齐读这段话。
(2)这让作者不得不说-- 【出示: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出示:“望而生畏”红色】【板书:望而生畏】“望而生畏”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望而生畏?请你联系刚才的这段话来说说。
所以,作者要说--【出示: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镜头四:【出示: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1)读了这段话,你的感受是什么? (1人说)
(2)听一听,这是怎样的高原风雪、雷轰电击。【出示声音:风声+雷电】
这组镜头给我的印象也特别深,我也来读读这段话,大家边听边想象:你仿佛看到这株柳树正在经受着怎样的摧毁?为了保存生命它都付出了怎样的努力?
指名说:当一阵阵狂风刮过……当铺天盖地的雷电击过……暴风雪来了……
(3)顺着作者的思路,我们不妨做个更加大胆的想象:
倘若这株柳树会张口说话,当它经历过无数次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被冻死过无数次又复苏过来,它会说些什么呢?
倘若这株柳树会张口说话,当它经历过无数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每一次被劈断了枝干之后,它会说些什么呢?
倘若这株柳树会张口说话,当青海高原给予它一条又一条的死亡之路,它会说些什么?
师:这是一种执着,一种--(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面对这样一株柳,难怪作者要说--【出示: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现在你对这个“望而生畏”又有了什么新的理解? 那是发自心底的敬畏!请把你心中的这份敬畏读出来。 --指名读
再来合作读一读。1、2组读第一句的前一个分句,3、4组读第一句的后一个分句,后面两句一起读。 --合作读
3、现在,让我们再把目光聚焦这一株柳树,一起读。【出示:第5自然段】
你们说,这株柳树是靠什么巍巍然撑立在青海高原上的?【板书:撑立在青海高原上】
引读第7自然段:为了巍巍然撑立在青海高原之上,这株柳树--,为了巍巍然撑立在青海高原之上,这株柳树--,它经受过--。这是一种--。
4、学到这儿,我们也不由得从心底发出这样的赞叹--【出示: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指名读--评读--齐读。
抓住关键句子引发想象,感受柳树生长过程的“神奇”。
新授步骤(按教学流程分段落书写)
学习课文
第九自然段
1、每年中央电视台都有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评选活动,如果评选最具魅力的十棵树木,我想青海高原这株柳一定当选。要是让你从课文中找几句话作为这株柳树的颁奖词,会是哪几句呢? 【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
2、【出示:末一句红色】
这句话里面有两个数字你们注意了吗?从这两个数字中,你读出了什么?
这株柳凭着什么成就了一片绿阴?
3、是啊,这株柳凭着自己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撑啊撑,撑出了高原上壮丽的―道风景,撑立在了我们每个人的心中,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读好这段话。
4、学到这儿,你认为作者仅仅是在写柳树吗?你联想到了谁?(霍金、张海迪、海伦凯勒、司马迁、谈迁、桑兰、贝多芬……)
这株柳树不正是这些人的化身吗?命运给予他们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而他们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辉煌的人生。
感悟品质,深化情感。
小结
深化主题
1、今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陈忠实去了青海高原,看到了那里唯一的一株柳树。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2、我相信,此时此刻这株神奇的柳树也已经深深地扎根在我们的心田,让我们永远记住它--(齐读课题)
让高原柳的品质扎根于学生的心底。
训练与反馈
1、思考:课题是“青海高原一株柳”,作者为什么又用了许多笔墨写到家乡灞河边的柳?下节语文课交流。
2、推荐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张海迪》。
【黄土高原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黄土高原一次冷涡飑线的综合分析与数值模拟10-03
地理沪教版(五四制)新版七年级下册《黄土高原地区》教案08-03
黄土地看后感09-02
黄土梁子初级中学08-16
青春奉献高原水利建设07-12
描写平原高原的写作素材07-12
创建高原青年文明号汇报材料06-27
高原特色农产品宣传标语07-06
高原红我爱春节1000字作文09-17
2023年度黄土岗中学综治工作总结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