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理财状况调查报告

2024-12-20

当代大学生理财状况调查报告(共11篇)

1.当代大学生理财状况调查报告 篇一

大学生理财状况调查报告

【摘要】随着时代发展,人们的理财观念越来越多强。理财已成为人们合理支配钱财的必修课程。而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一方面,他们尚未独立,还需父母资助完成学业;另一方面,他们处于一个特殊的年龄段,有着自己对生活的看法和强烈的消费欲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变成高消费群体。对大学生消费出现的诸多问题。理财这堂必修课迫在眉睫地摆在了大学生面前。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理财观念渐渐深入人心,而对于准备踏入社会的大学生而言,更显得尤为重要。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的同时,大学生的理财教育相对滞后,已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21世纪的大学生不应该仅仅只有“智商”,还应该具备一定的“财”商。在大学时代就应该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为自己的现在和将来精打细算,这样对于以后走向社会收益巨大。

【关键词】大学生 消费 理财

前 言

告别中学时代,迈进大学校门,人生的历程翻开了新的一页,人生的道路跨入了新的阶段。莘莘学子满怀希望和憧憬:人生理想将在这里确立,未来的发展将在这里奠基,美好生活将在这里开始。面对崭新的学习环境,面对突变的生活环境,跨入大学的学子们即会充满好奇和兴奋,也容易遇到许多不适和困惑。那么,如何更好管好你的物质财富,用好你的每一分钱——这是每个当代大学生面临的首要问题。

理财对一个人的一生影响十分巨大,通过个人理财有腰缠万贯的毕竟是少数,但是通过理财从而实现财富积累、实现自身价值和投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尤其是我们大学生,毕业后马上就要就业、买房、结婚、生子以及一系列事情等着我们处理、规划,没有科学、合理的理财,我们的生活肯定会受到或多或少的影响。管好你的每一分钱,能让你在有限的物质财富下享受生活的无穷乐趣。做到钱能生钱,就能让你在有限的物质财富下享受人生无穷的欲望满足。此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展开,结合相关数据资料,做了初步的分析和探讨。

一、调查目的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在当前的经济生活,尤其是在改善消费结构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大学生的消费现状和理财现状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前大学生的生活状态和价值取向。因此为了调查大学生在当前经济环境下的理财状况,我们决定对部分大学生进行一次理财的调研,弄清大学生的理财现状,理财的重要性与总结理财的方法。

二、调查方法和内容

针对大学生理财情况我们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我学各学院学生进行了随机调查,包括文科、理科、工科的在校本科生。本次发放问卷50份,收回41份,问卷有效率82%。调查文件采用单项选择方式来回答问题,主要包括当代大学生的月消费水平、消费来源、消费结构以及自己的理财观念和能力等几个方面。这些问卷内容从不同角度真实的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理财观和消费观。

三、当代大学生消费现状分析

(一)、学生一个月的可支配费用较高且集中

当前的消费市场中,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生受到越来越大的关注。由于大学生年龄较轻,群体较特别,他们有着不同于社会其他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大学生大多尚未获得经济上的独立,消费受到很大的制约。因此对于大学生一个月的可支配费用,调查表明,一个月可支配费用为700~1000元和1000~15000元的都占29.3%,在调查中占了较高的比重,显示了大学生一个月的可支配费用较为集中,大部分城市里的大学生经济条件还是挺好的。而500~700元、500元以下和1500元以上的占少部分。由此可见大学生可支配的费用还是较高的。

如图:

(二)、大学生可支配费用主要来源父母给的生活费,依靠理财渠道占少数

因此 调查表明,九成以上的大学生的可支配费用主要来源于父母给的生活费,这种情况是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普遍情况。一般情况下,父母每个月会给固定的生活费,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需求,合理规划这笔生活费。生活费由盈余固然是好事,而当生活费不够的时候,学生大多选择向父母再要适当的生活费,父母也大多愿意支付。,每个月的生活费还有很有弹性的,学生可以综合评估自己的消费能力,对生活资金进行合理理财。另外有31.7%的大学生通过做家教等兼职赚取可支配费用。据调查表明,大学生做兼职的目的主要是增长社会经验,其次才是经济方面的原因,大部分学生认为做兼职可以赚点外快,减轻父母的负担,尽早经济独立。而有26.8%的大学生依靠奖学金分摊可支配费用。对于家庭条件一般或不太好的学生,奖学金是生活费的重要来源。可前提条件是,在成绩允许的条件下。因此,部分学生在情况允许下,都会积极努力争取奖学金,减少家里的开销。最后仅有7.3%和17.1%的大学生分别通过做股票或基金投资和寻找商机做些简单生意。大部分学生的理财意识还是较为薄弱,他们大多不懂如何更好的理财投资。因此,加强大学生的理财意识箭在弦上。

: 3

(三)、男女消费存在一定差异

调查显示,消费的主要组成部分以生活费用和购买学习资料、用品为主。而在生活费用中,饮食费用由市重中之重。无论是男、女个人饮食都占了较大的比重分别为42.5%和57.5%。但男女消费支出仍然存在一定差异。就男性而言,聚会和外出游玩占的比重高达51.72%和45.83%。聚会和外出游玩成了男生每个月的必要消费项目,玩乐,享受生活等成了男生消费的主要原因。就女生而言,女生的消费支出主要是外出购物、购买生活日用品和购买书籍和学习用品,各占66.67%、64.29%和61.11%(如图1)。购物是女人的天性,在此调查中一览无余。大部分女大学生在购物上花的费用远远超过饮食费用,甚至有的女生为了一套名牌化妆品和一件名牌衣服选择节衣缩食。而对于消费原因此项,七成以上男生认为和朋友出去,出于自己“大方”心理为主要原因。而没什么特殊原因,只是突然想买了、出于和别人攀比和出于某种习惯成为女性消费的主要原因(如图2)。这表明,女生消费过程中存在许多不理性的成分。且女生相对于男生而言,更容易存在攀比心理。由此看出,由于性别的差异导致了消费观念与消费习惯的差异。

(图1

(图2)

(四)、理性消费是主流

价格、质量、潮流是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从调查结果来看,讲求实际、注重质量仍是当前大学生主要的消费观念。据了解,在购买商品时,大学生们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和质量。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大学生们再花钱是往往十分谨慎,力求“花的值”,他们会尽量搜索那些物美价廉的商品。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当今大学生的各种社会活动都较以前增多,加上城市生活氛围、开始谈恋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他们比较注重自己的形象,追求品位和档次,虽然不一定买品牌,但质量显然是他们非常关注的内容。

四、当代大学生理财现状分析及原因分析

(一)、自我约束力差,经济独立意识较差

进入大学之后,几乎每个大学生都摆脱了对父母的依赖,开始独立生活,由于缺乏父母在身边时的有效的约束,大学生在消费上往往是随心所欲,盲目消费,在不知不觉中出现了透支,这样就必然导致了大学生活“上半月滋润,下半月狼狈”现象的出现,甚至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学业和生活。据了解,大学生寻找家教等兼职,大部分的目的在于增长社会经验,而并非为了“帮补家用”。他们大多认为做兼职,可以多赚点外快,使每月的生活费有所增加,在购物或游玩时花钱可以花得更潇洒,更理所当然。当然,也有不少学生为了一次向往已久的旅行或心仪的手机,把兼职所赚的钱一点一滴的存起来,但毕竟这只占少部分。通常存钱的时间越长,期间越有可能把钱用在别的方面。显然,大学生这方面的意识极为薄弱。

(二)、没有严格的计划

没有严格的计划,再多地财富如果不加以计划,到最后也会变的贫困潦倒。养成计划的习惯对我们来说相当重要。而据调查,平常没有记账习惯和有记账和编制预算的习惯,但并没有认真地按预算执行所占的比例旗鼓相当,而有记账习惯且每月实际支出基本与预算一致所占比例显得少之又少(如下表)

显然,大学生并没有对生活费进行严格的计划和安排的。如何对生活费进行合理规划,对当代大学生显得尤为重要。养成计划的习惯会发现自己的生活更有条理,你不会再为钱而烦恼。

(三)、理财观念淡薄,理财理念缺失

在问卷中问及对理财的认识时,很多同学表示陌生。当问及对每个月的收支情况是怎样的熟悉程度,大多同学都是对每月支出无计划,但也比较比较清楚或者心里大概有个数。而对于每个月支出有计划,有编制,十分清楚只占少数(如下表)

而当问及每个月的生活费情况时,大部分同学都坦然承认自己的消费已经超出计划范围或仅仅刚好,略有剩余的同学表示每月有盈余(如下表)

很多大学生不知道何为理财,当然也就不懂得如何进行合理的理财了。对没有固定收入的大学生来说,对“理财”的理解,不能仅仅局限在对已经拥有的资产的使用上,而是如何更合理的消费和管理自己的资产。理财的目的在于学会使用钱财,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和品位。一般来说,大学时代是理财的起步阶段,也是学习理财的黄金时期。在此阶段,如果能够养成一些较好的理财习惯,掌握一些必需的理财常识,往往可以受益终生。原因分析:

从消费情况可以总结出,理财能力弱,理财观念薄弱在大学生中是普遍现象,而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原因

许多家长始终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能考上大学,就前途光明。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家庭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加上经历过艰苦生活的家长们特有的“补偿”心理,往往容易造成迁就、娇惯、溺爱孩子,结果却忽略了对孩子早期理财能力的培养,表现在孩子用钱上,常常是“心太软”,甚至不惜一切代价满足孩子的过分要求。并且从小学到高中,支配钱这项工作从来都是家长一手包干的,理由是:孩子还小,不知道什么应该花什么又不该花的。如果孩子在没有问过家长的情况下,哪怕只是自主花了一毛钱,也会受到家长的训责。上大学了,离家也比较远,大学生们才开始理财,没有经验也只能跟着感觉走,别人买我也买,家庭经济好的,消费也更大更加没有节约意识。难怪有很多家长反应,孩子打电话回家的第一句话就是:要钱!一般家庭的所有收入都支付在大学生上。

(二)学校问题

学校在教育学生成材的同时,却没有教他们怎样理财。许多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认为理财是大人的事,孩子还不适宜涉足这种事情,或者认为理财的事情孩子长大以后自己也能学会。更多的人认为,青少年时期应该是“一片净土”,孩子们的主要任务是学知识、长身体,其他的都应慢慢来。并且学校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开展的活动极少学术性强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大,所以在学习上的消费不多。

(三)社会问题

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潮的泛滥,校园外不良环境(如一些歌舞厅、游戏机厅)的存在等,往往对中学生的思想有一定的腐蚀作用。现在的学校已经不再是80、90年代的象牙塔了。她和社会联系越来越紧密。学生们受到社会上铺张浪费现象的影响,学生也开始用父母的钱摆阔。学生们花钱大多没有计划性,家长给多少就花多少、看到别人买什么自己也买。只为了不让自己脱离社会。社会生活中的一切都是诱人的.,使得许多同学都想去一一尝试。但是学生毕竟还是学生,缺少经验,在途中迷失方向。

(四)自身原因

内因是事物变化的主要因素,大学生的分辨能力不强、自我约束力不够、缺少主见。虚荣心、攀比心强等。大学生第一次做主自己手里的钱哪些该花哪些不该花都有些盲目。一方面,他们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他们尚未获得经济上的独立,消费受到很大的制约。消费观念的超前和消费实力的滞后,都显示他们的理财能力的缺乏。

五、大学生合理理财的方法

(一)、学会记账,明确资金的流动情况

根据调查,大学生大多没有养成记账的习惯,大多是有多少花多少,“月光族”现象非常普遍。因此,大学生应该有自己的“账簿”,遵循“量入为出”的原则,为自己的消费作一份详细

的计划,每月编制“预算”,严格按预算执行。而月末作一次“小结”,将实际消费和计划进行核对,弄清楚超支和节约情况,以区别哪些是必要支出,哪些是可控支出,以便调整下月的计划,但不要将所有的收入都列入计划,整个计划应留有一定的余地。争取合理分配生活费用,将生活费用按所需分成若干部分,留一部分作课外学习辅导,留一部分作后备资金。

(二)、学会合理的消费,提高自我约束力

理财并不等于只知道存钱,也要学会合理的消费。学会花钱,不光要学会计划,同时也要学会花钱的技巧。对大学生来说,手头的资金本来就不多,更要注意。首先,要学会自我克制。要知道这世上并非所有的愿望都能立即满足的,所以花钱时要做到心中有数,不要盲目购买,不要被所谓的“打折”、“促销”所左右,时刻提醒自己:这个东西是否一定要购买,是否经常会使用,以防冲动购买。其次,要学会讲价,现在的商品市场,在很多情况下都有很大的讲价空间,不要为了面子而不讲价,讲价的结果能直接减少你的支出,为你省钱。

(三)、利用简单的投资工具,实现对理财的操纵

首先,学生可以选择定期存款为实现理财操纵的第一步。存钱不在乎多少,关键是养成一种储蓄的习惯,必要的储蓄是我们以后生活的保障。学生可以开一个个人储蓄账户,采用跟银行约定的零存整取的方式,每月定期从生活费中拿出几十元存入银行,或者将每个月用剩的钱全部存入银行,这样一学期下来也有百来元的结余。这种零存整取的方式对学生存钱有一定约束力,也有利于养成节俭的好习惯。再者,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正在加入炒股的行列,学生也可以选择投资股票来实现理财计划的实现。但众所周知,股票高收益,高风险并存,是一把双刃剑。因此,建议大学生适度的投资股票。

(四)、学校应当开放理财教育,增强学生理财意识

理财不仅仅是大学生自己的事情,学校也应该为大学生开展理财教育活动,培养大学生理财理念。据问卷调查的结果看,学生通过学校的专题讲座了解理财知识的仅占两成左右(如下表)

学生一般是通过各种媒体和银行的宣传了解相关理财知识。而另一项调查也显示,超过半数的学生对学校里关于个人财务管理知识的讲座有兴趣,并且会去听。既然如此,学校可增加对理财课程的开放,让更多的学生可以系统的学习理财知识。最重要的是学校作为大学生一个重要的消费环境,正是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理财意识的社会环境。这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校园外的环境;另一个是校园内的环境。因此,一方面我们应该净化校园外的环境,尽量避免社会上不良的社会风气对大学生的腐蚀,将那些社会上高消费的宣传坚决挡在校园之外,其影响降到最低。与此同时倡导理财理念,在学校,政府与相关公关部门的协助下,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另一方面,应最大限度的净化校园内环境。我们应该大力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提倡勤俭节约,反对奢侈浪费。

六、总结

从调查结果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大学生消费中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大学生的消费没有一个正确的方向,哪些可以提倡.哪些要坚决杜绝.都还不清楚.总体上说大学生的消费还处于一个成长健全的时期。理财是一辈子的事,对于没有收入来源(大多数依靠父母提供)的大学生来说,大学阶段的财商培养只是日常的训练和比赛前的演练,而不是看重输赢结果的比赛。所以,多数人只要有树立一定的理财意识、掌握一定的理财知识、经历一定的理财实践,等到今后走出校园,与普通人相比,一定会表现出高人一筹的财商来。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当代大学生的消费心理总体上处于成长健全期,而相比之 下,大学生的理财意识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而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大学期间又是一个学会理财的黄金时期,大学生应当趁早了解相关的理财知识,养成一种理财的习惯,树立理财的意识。结合自身的消费情况,综合各方面的因素,详细的编制自己的理财计划,并努力将其实现,显得迫在眉睫。同时,在学校等教育机构应当开设理财课程,帮助学生实现理财计划的实现。作为一名大学生,应当尽早做好理财规划以面对未来漫长的人生道路。

2.当代大学生理财状况调查报告 篇二

“财商”是指一个人创造财富智慧和行动的大小能力, 这种能力大小决定每个人的财富的数量。它包括两方面的能力: 一是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 二是正确应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财商是与智商、情商并列的现代社会能力三大不可或缺的素质。由于我国教育体制和观念等方面的原因, 大多数成年人自小所接触到的关于金钱和财务的认识大都带有一定的偏见, 认为对财商教育的重视, 就意味着对赤裸裸金钱的追求。[1]因此, 人们的生活也就不同。如果你想过上自己梦寐以求的生活, 那么“财商”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而大学生作为即将踏入社会、创造社会价值的群体, 更加迫切地需要理财和投资的基础能力和“财商”的培养, 为了更好地了解当代大学生在此方面的真实和具体的情况, 为我国大学生和社会更好地发展提供参考建议而展开了此次调研。

2 调研的基本情况

调查时间: 2012年9月—2012年10月

调查学校: 重庆大学、西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工商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川外南方翻译学院、四川美术学院、四川外语学院、重庆教育学院、重庆科技学院、重庆邮电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理工大学13所高校。

调查样本: 共发放1500份调查问卷, 收回有效问卷1252份。其中男生743人, 女生509人。

3 调研数据分析

3. 1 基本概况

( 1) 收入方面: 调查对象每年生活费及学费占家庭收入的比重分析得出: 每年生活费及学费占家庭收入的比重超过50%的有219人, 占总人数的17%。可以说大部分学生的生活已经满足了生理的需求和安全的需求, 而他们追求的是更高层次的需求。除此之外, 比重在10% ~40% 的学生占62% 的比例, 这些学生一般是中等收入家庭的学生, 他们占据了大学生消费市场的主要阵地, 是大学生消费市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消费方面: 大学生每月消费超额情况、超额后所采取的措施、月生活费结余和结余部分的用途情况如图1所示:

由此来看, 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生活费没有规划, 支出较不稳定。并且对剩余的生活费缺乏合理的安排, 更别说投资与理财了。而大学生的消费水平还一直在升高, 这样的情况下, 缺乏理财知识导致盲目消费的现象将越来越严重。

( 3) 投资方面 ( 见图2) :

如果你有投资, 你会选择的投资额

由图2可以很清楚地看出, 大学生非常缺乏投资意识。95% 的大学生没有考虑到用自己结余的钱去投资, 获得更大的回报, 只有5%的大学生会去选择投资金融理财产品。

( 4) 财商方面: 据调查数据显示, 有接近一半 ( 49%) 的大学生没有听说过“财商”这个概念, 有多于一半 ( 51%) 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财商”有待进一步提高, 表明了“财商”在大学生中已有基础, 但普及度仍有待进一步地加强。同时, 有68% 的受访者曾看过“财商”方面的书籍, 有84%的受访者觉得大学生有进行“财商”教育的必要, 说明“财商”在大学生中已有基础, 但仍需进一步培养和发展。

3. 2 调研分项分析

3. 2. 1 消费来源分析

大学生消费来源呈多样化趋势, 部分学生已通过勤工助学、奖学金等手段来进一步拓展消费来源, 但大部分仍以家庭支持为主。

3. 2. 2 消费水平分析

1大学生消费水平总体适中, 中低消费是主流。大学生月消费支出集中在800 ~1500元, 占总人群的88%, 由此可见当前大学生的消费基本上是现实、合理的。2大学生消费离散趋势明显, 个体差异大, 呈现不平衡性。有8% 困难的学生的月消费支出不到500元, 也有比较“阔绰”的学生月支出1800元左右者占11%。3大学生消费受多因素影响。家庭收入是主因。通过对家庭收入、家乡所在地、专业及年级与大学生月消费支出构成的相关性分析, 可以看出这些因素对其消费支出影响较大, 而家庭收入的影响最大。

3. 2. 3 消费结构分析

1消费结构多元化趋向, 呈现消费多样性现象。当前大学生的消费主要涉及生活消费、学习消费和文化娱乐消费三个方面, 而且其构成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2生存性消费在消费中仍然占据主导性地位。在消费支出的比例中, 大学生的伙食费支出占了消费支出的近70%。

3. 2. 4 投资、理财和 “财商”状况分析

1已有半数大学生意识到在大学期间发展理财和投资能力的重要性, 但真正进行实践的仍为少数。2虽然有些大学生主观上想树立良好的消费观念和理财观念, 有着对理财的需求, 但是当前没有便捷的方法和成熟的信息平台。

4 对在校大学生在消费、理财和发展 “财商”的建议

4. 1 大学生主观方面

大学生自己应不仅养成勤俭节约生活和消费习惯, 同时还需建立投资和理财的意识, 通过在学校课程和协会中的学习和在社会中的实践不断提高理财能力。对于青年学生来说, 还要明白一个这样的道理, 赚钱多少并不能完全体现一个人的终极价值, 很多有意义的活动并不能用金钱来衡量。[2]

4. 2 家庭教育方面

从家长方面来说, 要考虑到孩子的长远发展, 培养孩子的理财能力。如果孩子觉得不够, 不妨鼓励孩子自己赚取零花钱。只有孩子自己赚到的钱, 才会更好地认识金钱, 也就能更好地理财[3]。家长应积极培养儿女理财和投资能力, 首先从自己做起, 帮助子女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合理控制子女的生活费, 督促子女尽早接触和了解社会, 提供投资和理财的经验、知识和信息。

4. 3 社会文化方面

长期以来, 由于受到传统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许多人对金钱的认识往往是错误的, 诸如“视金钱如粪土”, 把“金钱与庸俗等同起来”, 把金钱与“义”、“诚信”等放在对立的位置上, 从而导致人们不敢理直气壮地追求合理、合法的金钱。[4]因此, 社会应在树立勤俭节约的消费观上, 增强对培养理财和投资人才的重视程度。国家和政府应加大对创业和理财团队的扶持力度, 增强对经济学领域的投入,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提高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完善法律和市场竞争机制, 增强市场活力, 使得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 社会自然也会更加重视理财和投资的能力, 形成良性循环。

4. 4 高校建设方面

( 1) 高等教育最基本的职能就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市场经济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较高的财商, 那么, 高校就应该充分认识到财商教育的重要性, 从战略的高度重视对大学生的财商教育, [5]因此, 高校应增设有关理财、投资等培养“财商”的开放课或基础选修课以及金融理财类技能实践活动, 系统讲解介绍相关内容并培养大学生投资理财的能力。

( 2) 高校应鼓励成立大学生“财商”协会、创业协会和理财学习团队等组织, 增强校园理财和创业的文化氛围, 提供创业学习和实践的场所, 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并设置“天使基金”, 完善其管理的相关制度, 使大学生能在团队和协会中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并投入实践。

( 3) 增加勤工助学的岗位, 完善大学生兼职平台, 并积极宣传课余兼职和勤工助学的价值和意义。使得大学生走出校园, 尽早接触和了解社会, 通过在社会中兼职和勤工助学中的实践增强大学生自立自强和经济独立的意识, 从而摒弃不良的消费和生活习惯, 提高“财商”和理财能力。

参考文献

[1]蒋才梦.关于大学生“财商”培养的思考[J].经济师, 2008 (10) .

[2]盛德荣, 何华征.论对大学生进行财商教育的重要意义[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9) .

[3]姜帅.试析培养大学生的科学消费观[J].商场现代化, 2009 (4) .

[4]林永乐.试论财商[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 , 2003 (1) .

3.当代大学生理财状况调查报告 篇三

关键词:健康 学习状况 建议

纵观我校大学校园,学生活动非常活跃:社团组织、体育赛事、甚至在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方面也非常积极。然而,大学生美中不足的是:其学习处于亚健康状态。如专业喜爱程度不高、学习能动性不足、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这种状态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创新和探究能力,导致“我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力缺乏”的问题;种种结果与我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相背离。因此,有必要深入了解我校大学生学习亚健康状态的具体表现及其成因,进而针对成因进行多方面的修正,促使他们养成健康的学习习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此次抽样调查。共发放700份问卷,回收了692份,其中668份有效,剩余24份问卷存在无回答项目,因此针对668份有效问卷展开分析。从样本覆盖的范围来看,涉及我校文科、理科、工科、艺术四类学生;因此,该样本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我校大学生的总体情况。

1 我校大学生学习亚健康的具体表现及后果

1.1 对所学专业喜爱程度不高 兴趣开启成功之门。然而,我校大学生对所选专业的喜爱程度,“喜欢”的比例不足60%,其中25%的不喜欢,16%的持无所谓态度。这一组数据反映我校大学生相当部分对所学内容的兴趣不足,不感兴趣,则其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1.2 学习主观能动性不足 学习主观能动性是学生学习中一种积极的态度。而我校大学生学习能动性如何?针对“大学生的学习状况该如何改进”这一问题,选择“制订了明确的学习计划并严格执行”的同学有190位,“会努力一段时间,但没有坚持到底”的362位,认为“我很满意,不需要改变”和“没想过”的各有58位。由此可见,超过70%的学生对当前自己的学习改进持有消极的态度。

而“面对课堂教学不吸引”时,208位学生采取“加倍集中精力,试图和老师思路保持一致”的态度,332位认为“心不在焉,随便做做笔记”即可,206位选择“干脆不理,自学或看其他书籍”,22位同学选择旷课。同样,这组数据表明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差。采取消极怠慢,应付的方式。这种态度当然影响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

1.3 学习方式、途径单一 我校大学生的学习专业知识的选择的第一途径,49%的选择去图书馆借阅相关资料,27%选择网上搜索,15%选择与同学、老师交流,9%选择向同专业前辈请教。因此,我校大学生常用的学习方法是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和网络资源。

就大学生偏爱的学习方式而言,偏爱自己型的占46%,同伴型占38%,网络型占7%,集体型占9%。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里,学习、方式途径一直在拓宽。不同的学习方法各有优点,因此健康的学习状态应该是多种方式的组合,而非只关注某一种。但从我们整理的数据来看,我校学生的学习方式、途径比较单一。

1.4 学习氛围不浓 根据我校被调查学生反映,认为我校“学习氛围浓厚,非常好”的仅仅占9%,认为“学习氛围一般,考试期间浓厚”的占77%,认为“没什么学习氛围,很差”的占9%,选择“毫不关心”的占5%。总体来看,我校学生的学习氛围比较差,学习处于“被学”状态。处于只有考试期间浓厚,学习氛围一般。

1.5 学习效果欠佳 我校大学生不健康的学习状态产生的较为直接的后果是学习效果欠佳。调查结果显示:35%的学生“上课听得懂,课后作业得心应手”,49%的学生“上课勉强理解,课后作业略显困难”,10%的为“上课听不懂,作业不会做”,6%的学生表现为“上课完全不听,作业抄袭”。当然这种结果与学习兴趣不足、主观能动性较差、学习方式方法单一和氛围不浓均有关系。

2 我校大学生学习亚健康的成因分析

2.1 对所学专业认识不深 问卷结果显示,大学生对所选择的专业不喜欢的主要原因为“对专业了解不多,无法深入”,第二原因是“选专业时服从调剂,不喜欢”,“专业知识太难,难以理解”和“不喜欢学习”的排在第三和第四位。究其深层原因,可能在于大学生入学前长期处于半封闭式学习状态,对专业种类的了解存在局限性,而且在入学后缺少专业方面的了解。

2.2 以毕业和工作为最高目标 调查发现,大学生对所学专业持无所谓态度的原因中,有44名学生选择“不管任何专业,专心学习”,60名选择“只要能毕业、找工作,什么专业都行”,10名同学选择“与自身发展不相关,学不学无所谓”,20名同学选择“无了解、无目标、无展望”。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以毕业、找工作为目的,这表明我校大学生的学习动机逐渐短视为“就业”。然而,在当代大学的学习中,各专业间的专业知识学习缺少差异性,以我校财务管理和统计学专业为例,也就导致“学生认为大学学习与自身发展不相关,学不学无所谓”。

3 改善我校大学生学习状态的对策

3.1 提升所学专业兴趣的建议 根据统计分析,大学生缺乏对所学专业的喜爱程度与学习目的直接相关。因此,要增强大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必须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学习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要尽早帮助学生以全面认识自我为前提,以社会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养要求为参考,积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爱好、特长、社会需求等方面制定大学学习目标和职业生涯规划。同时,将整个大学学习目标进一步分解成每个学期的学习目标,引导他们将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相结合,围绕着学习目标的实现来端正学习态度以激发学习动力和学习潜力,并采取积极的行动。

3.2 提高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建议 在确定了学习目标的基础上,不断拓宽眼界和拓展个人技能,增加知识面,了解到自己在社会上的微弱性,并为之改变付诸动力。改变学习模式,调整学习状态。建立快乐的学习体验,选择舒适的学习环境,避免不良的学习状态(如不良情绪、紧张或身体不适等);无论学习压力再大,在学习过程中要尽量屏蔽压力和负面情绪。主动了解相关专业,主动了解专业信息的途径有很多:上网搜索、专业老师指导、咨询学长姐。了解“就业难”现象,勇于涉身就业实践。关注央视新闻、各类报纸关于就业的报道,追踪就业趋势,搜寻实习机会,增加工作经验,敢于创新、勇于实践。

3.3 改善学习方式的建议 不断尝试不同的学习方式,在适合自己的基础上,选择最佳方式。当然,有的人的学习方式也会随着身体、思想等变化随之改变,到时便需要再做出相应调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制订科学的学习规划和计划;做时间的主人,充分利用时间;完善知识结构,注意能力培养;避免“机械式”记忆,提高学习效率。保证合理的学习规律。要保持良好规律的睡眠;选择在安静舒适的环境下学习;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考试焦虑。

3.4 增强学习氛围的建议 从校方来看,学校要更新教育观念,积极营造“教育创新”理念与“学习型校园”相结合的良好氛围;强化思想道德教育,努力构建“学习型”的校园文化;加强大学生对学习目标和未来职业规划的工作。

学习是构成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的核心。21世纪科技的迅猛发展,知识更新日新月异,大学生的学习呈现出新特点。就大学生而言,必须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自身学习能力,进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这也是摆在他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正确了解和把握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状况,建立多校间学生学习的交流渠道,积极邀请当代具有影响力的作家、教育家来校演讲,与当地企业合作提供多元化的实践机会,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指导工作,最终建设成一个技术与理论相结合的学习型校园。

参考文献:

[1]马喜亭,杜智敏,冯立光.大学生学习策略的现状分析与建议[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04.

[2]尹桂丽.当前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大理学院学报,2004.02.

[3]龚松林,刘世勇,高翠欣.大学新生的学习状况调查与对策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06.04.

[4]王向红,谢志钊,周文军.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与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06.

基金项目:数学与统计学院科技立项项目:关于当代大学生健康学习的调查研究。

作者简介:钱敏霞(1993-),女,江苏常熟人,本科生,研究方向:统计调查。

4.大学生理财状况问卷调查表 篇四

我们是的学生,我们在做有关大学生对于生活费用管理方面的调查,此问卷采用匿名形式以保护您的隐私。对这份问卷我们抱着很认真的态度,也请您仔细填写,您可以在选项上做任何形式标记,只要使我们能够明确您所选的选项就ok!除特别注明的题目外,其余题目均为单选,谢谢!

大学生理财情况调查课题组

2012年3月

第一部分:基本信息

1您的性别:

(1)男(2)女

2您的家庭所在地属于:

(1)城市(2)农村

3您平均每个月的生活费是多少(注:无论是否能花完,每个月保证会有多少钱进账或平均算下来每个月会有多少钱):

(1)小于600(2)600 ~1000(3)1000 ~1500(4)1500 ~2000(5)2000以上

4您每个月的花费(包含全部支出,但是不包括学费和住宿费用)占总生活费的比重是:

(1)小于50%(2)50% ~80%(3)80% ~100%(4)超支

5您的生活费主要来源于:

(1)亲人供应(2)勤工俭学(3)奖学金(4)其他(请注明)第二部分:对于生活费用管理方面 6您的生活费主要用在哪些方面(最多选3项):(1)伙食费(主要指日常三顿饭而不包括朋友聚会、娱乐等所花费的餐饮费用)(2)日用品(如一些日化用品等其他生活小百货)(3)衣服(4)电子产品(5)书本、学习资料、学习用品(6)娱乐休闲(例如以下项目:与朋友聚会、为你心爱的她(他)所进行的花费、健身、旅游等)

(7)其他(请注明)

7对于生活费用的花费,您的基本理念是:

(1)完全随个人意愿与心情(无计划、无目的、缺少理性即使收支不相抵也无所谓)

(2)在花费上有所控制,做到收支相抵或尽量有一些结余,但是没有为自己制定生活费用管理计划,只是在钱数限制内按个人喜好花费

(3)对自己的花费有一些粗略的计划,并且大部分时间都在遵照执行

(4)对自己的生活费用有合理的规划并严格按照其执行

8您对现在自己的生活费支出状况的评价(请依照对自己的评价作答):

(1)有一些不理性,并经常超支

(2)在不超支的情况下花费存在着一些不理性

(3)在没有具体计划的前提下能够较为理性的花费生活费用

(4)在花钱方面是一个很理性的人,所有的(或超过90%)的钱都是花在计划内,并很少有不理性的消费行为9根据对自己的上述评价,您对“ 大学生应对自己的生活费用有一个较为理性、合理的管理规划 ” 这种观点持(请根据您的赞同程度选择)

(1)完全不赞同(2)有一定正确性,但是持怀疑态度(3)无所谓(4)比较赞同(5)非常赞同 **如果您有为您制定一份理性的消费计划,请回答:10——11;否则请跳过。

10您制定消费计划的目的是?(可多选)

(1)使每个月收支平衡(2)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3)为将来的理财打基础(4)其他(请注明)

5.当代大学生恋爱状况调查报告 篇五

学院:医药商学院班级 :09市场营销2班姓名(注明学号):吴南华(0907509264)伍剑(0907509265)黄立文(0907509224)指导老师:万芳芳

在初中高中的学海里苦苦奋斗了几个春秋的学子们,终于满怀憧憬跨进了大学的殿堂,成为天之骄子,社会的宠儿。然而,随之而来的寂寞却常常让他们手足无措;于是,在这象牙塔里便多了许多浪漫的故事,那便是大学生的爱情故事。正值青春年华的大学生,对美好的爱情正是充满了幻想与希望。随着性心理和性生理、性思慕期、性意识期的到来,在没有了各方面压力下,在充满美丽幻想的大学校园里,开始了属于自己的爱情序曲。然而不同的大学生对恋爱的这个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也就是恋爱状况不一样。在当今的高校恋爱已成为一种很正常的现象了。本文欲通过问卷调查探讨大学生恋爱状况特点,发现了一系列问题,并提出来了相关的解决方案。以期引导在校大学生客观、冷静、正确地审视自己的恋爱状况,树立积极、健康恋爱观念,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一、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1.研究方法。本次调查采用自编的《关于大学生恋爱状况的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在校大学生如何看待恋爱、对待恋爱的态度等方面的主要内容,力图通过该问卷比较客观、全面、科学地了解大学生的恋爱状况。

2.研究对象。本次调查选取大学在校大

一、大

二、大

三、大四的本科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本次调查发放问卷80份,回收79份。

3.调查时间为2010年8月。

二、调查结果

1、调查对象状况:男生占53.57%,女占46.43%。其中大

一、大二和大三的被调查人数都一样,都占32.14%,大四的相较少,只有3.57%。

2、恋爱的态度方面:有50%的学生选择的是赞成,同样有50%的学生选择的是顺其

自然,在反对这方面是没有一个学生选择的。

3、在现在自身恋爱状况方面:有20%的学生选择的是正在找一个合适的对象,有28.57%的学生选择是的正在恋爱中,有17.86%的学生选择的是以学业为重,以后工作了再说,有21.43%的学生选择的是还没有开始过,有7.14%的学生选择的是以前有过,不过现在单身了。

4、在恋爱目的方面:有41.18%的学生选择的是找一个知心爱人,有17.65%的学生选择的是告别意向和寂寞,有20.59%的学生选择的是享受当中的乐趣,有5.88%的学生选择的是随大流,有11.76%的学生选择的是满足生理需要,有2.94%的学生选择的是满足心理需要。

5、在不同专业对恋爱影响方面:有75%的学生选择的是不同专业对恋爱没有影响,而有25%的学生选择的是不同专业对恋爱有影响的。

6、在对象外面对在一起的影响方面:有51.72%的学生选择的是对象外面不会影响他们在一起,有24.14%的学生选择的是对象外面会影响他们在一起,同时,也有24.14%的学生选择的是他们不知道是否对自己有影响。

7、在恋爱对对方的影响的方面:有40%的学生选择的是精力分散,时间会用得过多在这方面,有27.5%的学生选择的是生活消费会增加,有22.5%的学生选择的是以学习和生活带来更大的动力,有2.5%的学生选择的学习成绩会明显下降,有7.5%的学生选择的其他方面,不确定。

8、在恋爱双方是否应负责责任方面:有93.1%的学生选择的是应该负责任,同时分别有3.45%的学生选择的是视情况而定和不应该负责任,没有一个人选择无所谓的。

9、在恋爱的经济主要来源方面:有62.86%的学生选择的是主要来源于他们自己的父母,有20%的学生选择的是来源于双方兼职,有17.14%的学生选择的是来源于其他方面。

10、在大学生活中谁为最重要方面:有50%的学生选择的是学业,有22.22%的学生选择的是朋友最重要,有11.11%的学生选择的是爱情最重要,有16.67%的学生选择的是亲情最重要。

11、在恋爱与婚姻是否有联系方面:有58.62%的学生选择的是希望可以走到最后,有27.59%的学生选择的是二者不能等同,有13.79%的学生选择的是视当时情况而定,而没有一个人选择婚姻可以没有恋爱。

12、在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方面:有36.67%的学生选择的是同意,有46.67%的学

生选择的是不同意,有16.67%学生选择的是无所谓。

13、在婚前性行为最主要的原因方面:有37.5%的学生选择的是一时冲动,有43.75%的学生选择的是生理需要,有18.75%的学生选择的是对这方面很好奇,没有人选择证明是相爱的。

14、在双方是否应努力去经营好这份爱情方面:有92.86%的学生选择的是肯定要,同时,选择不用和无所谓的分别都是3.57%。

综合以上结果,可以发现当代大学生恋爱状况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这几个方面:

1、不持反对意见。调查显示,没有学生是反对大学恋爱的,虽然没有全部正面表示支持。如今,他们心理上都是接受大学期间恋爱的。

2.空虚,所去爱和恋爱动机不纯。调查显示,只有41.18%学生是恋爱是为了寻找一个知心爱,绝大多数都是为告别空虚而爱。大学生在高中紧张的学习之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环境里,进入了自己梦寐的高等学府,在大学表现出混日子、得过且过,有的学生认为,进入大学以后,思想很消极,什么目的都没有,终日无精打采,人生仿佛没有了一点意义,头脑一片空白,失去奋斗目标和前进动力,心中苦闷,缺少学习动力、目标的大学生于是将心理转到谈情说爱上,以消磨时光,寻求快乐。

3、被外界影响较大。面对外界的各种不同因素,心理不够坚定,易被它们左右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更多的是怕同学笑话自己。

4.责任感过低,不注重恋爱的后果。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大多数都存在着这样的想法,两个人在一起一天开心就好,“只在乎曾经拥有,不在乎天长地久”,很多青少年带着这样的心理与异性进行交往,把恋爱当成“爱的初体验”和“充实大学的生活”,而不是为了将来的婚姻和组建家庭,在乎爱的过程,轻视爱的结局,从而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对爱情的不负责任。

5.道德观念淡化。长期以来中国的传统道德对大学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如今这个社会文化环境下,大学生接受新思想的速度极快,开放的思想对大学生“性”及婚姻问题产生了影响,在这种新思想的影响下,大学生在理智与情感方面处于矛盾的旋涡,性的观念逐渐开放起来,而忽视了结果和道德。加之生理和心理的原因,即出现了对“性”的好奇、大胆的尝试,但在尝试之后往往面对的是尴尬和无尽的悔恨。

针对上述大学生恋爱状况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为正确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合理的恋爱观,特提出以下一些对策与建议:

1、不要跟风和随大流去恋爱。大学生要根据自己的自身情况去决定是否应该恋爱,跟风和随大流这不合实际的做法,最终都是会伤害到双方。

2、大学生在受到外界因素、周围环境影响的同时,必须培养自身道德,法律规范的修养,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有助于抵抗这些不良外界影响;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环境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有助于大学生寻求自我真正的爱情,盛开幸福的爱情之花,更好地一起去经营这份爱情。

3、对爱情有崇高的定。青少年大学生考虑爱情的问题是无须指责的,但一定要正确认识爱情。恋爱是一对男女之间基于一定的客观物质基础和共同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最真挚仰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生活伴侣的情感。爱情的本质是承担责任、勇于奉献。真爱是以互爱为前提的,它可以使人获得力量和幸福,充实人生,促进成材,构建和谐家庭。那些“以恋补虚”等恋爱动机不纯的青年们是不可能获得真正的爱情的。它不但玷污了爱情本身,而且违背了道德的基本要求。

4、加强恋爱过程中的道德观念和责任感。恋爱与道德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有许多恋人在一起不是为了将来的婚姻,而是为了精神上的空虚,把恋爱当成游戏,三角恋、多角恋油然而生,伴随着两个人交往,性问题也开始发展,婚前性行为逐渐增多,未婚先育的问题屡见不鲜,而且每年还在增加。大学校园外的旅店、日租房层出不穷。这样的情况怎样能与道德无关呢?恋爱与大学生道德影响具有两重性,积极高尚的爱情对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显著的催化作用。与此,庸俗的爱情使大学生留恋或追求低级

趣味,甚至行为越轨。因此,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道德观念是爱情奋发向上的源泉。

6.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报告 篇六

工作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而党的十

七大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工作提出了更加明确的希望和要求。

因此,认真审视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

教育现状,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理

论和道德水平,塑造完美人格,培养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成为

必然选择。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共产注意信仰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

码:A 文章编

号:1009-0592(2010)08-231-0

1本次调查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在全校范围内发放问卷2000份,收回有效问卷1749份,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报告如下: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状况

调查表明,大学生有较强的共产注意信仰,拥护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赞同国家实施的重大发展战略和举措,关注党的政策、方针,对国家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关注国家和民族大事,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信心。思想道德状况和精神风貌总体良好,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准确。国家意识和集体意识强,个人利益服从于国家或组织利益,并将个人利益与发展同国家和集体联系在一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敢于担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维护和珍惜集体荣誉。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详细情况

(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观

1.大学生的共产主义信仰。大学生的共产主义信仰是大学生思想政治观的重要体现,当问到“是否对共产主义有坚定的信仰”时,54.8%的人表示“是”,其余35.9%选择了“不好说”,另有9.3%表示没有,可以看出,还有很多大学生缺乏坚定的共产主义政治信仰。对于入党问题,有64.6%的同学向往加入中国共产党,28%的同学不向往或者没有想过入党问题。

2.大学生对党和国家大事的关心程度。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应该担当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对党和国家大事的关心程度是衡量其思想政治观的重要指标。根据调查数据显示,45.2%的同学“经常关注”党和国家大事,而“偶尔关注”和“很少关注”的人数占53.5%,这说明大学生对党和国家大事的关注度不够高,其政治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不够强,有待提高。

3.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观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当问到“对党和国家以及学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评价”时,61%的同学觉得很“有必要”,而表示“非常反感”和“基本不认同”的占7.3%;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的看法,74%的人觉得很需要;对于学校的思想政治课,22.4%的人觉得“很好,很有教育作用”,说明大学生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较高的认同和认识。

(二)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观

1.大学生国家或集体意识较强。当问到“在处理国家、集体、个人利益关系时你的态度”,“以国家利益

为重”和“兼顾三方利益”的分别占总人数的42.3%和40.6%.可见大学生能把自己的利益与国家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国家利益为重,兼顾集体和个人利益。

2.大学生社会公德心较强。通过对发生在大学生身边的事进行调查,如对“教室上课或自习室碰到同学吃剩的东西”,61.1%的人“很鄙视,自己从来不干”,65.1%的人能在公共场合自觉做一些文明行为,如主动让座,不乱扔垃圾。这些都表明大学生的社会公德心较强,能很好的约束自己的行为。

3.大学生具有爱心和奉献精神。是否关心他人,乐于奉献,是大学生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当有人组织募捐帮助他人时”83.6%的人选择了“一般都会捐”或“偶尔会捐”;当问到“你是否有服务他人的意识和行动”时,有60.4%的人“经常主动服务他人”,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的有爱心,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很强,能主动关心和帮助他人。

(三)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

1.大学生的人生态度。人生态度是反映了一个人对生活对社会所持的总体意向。当问到“对自己人生前途的态度”时,30.1%的人选择了很乐观,42.5%的人选择“奋力争取明天的幸福”,18.7%的人认为“命运难测”,只有1.7%的人认为“很悲观”;与此相对应的是大学生的幸福指数,以100分为满份,80分以上的占总人数的66.5%,60分以下的占总人数的7.4%。由以上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的人生态度较为乐观,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对目前的生活状况的满意度较高,并且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更幸福的明天。

2.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价值取向是价值观的最直接体现。在“金钱、社会地位、名誉、爱情、知识、健康、权利、家庭、事业”中,调查结果显示“家庭”和“社会地位”分别以3.2%和3.0%列前两位,接下来的是“健康”和“金钱”以2.4%同占第三位,表明了大学生对美好家庭生活的向往,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对个人成就,获得较高社会地位和他人认同并尊重的渴望。

三、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大学生的思想理论水平还有待提高

大学生收到过比较系统的政治理论学习,但依然有将近一半的大学生对我国的政党制度和基本国情不太熟悉。此外,有45.2%的大学生没有树立起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应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及基本政治素养的学习。

(二)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积极性不高,老师授课方式单一

调查中,只有22.4%的人认为思想政治课很有教育作用,觉得“作用较小”和“基本没作用”的占26.3%,另有12.5%的人觉得思想政治课“没意思,基本不去上课”。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程的积极性还有待提高,这与老师满堂灌,单一的授课方式有关。应改变思想政治课程单一,枯燥,无味的看法,同时,老师应使教学方式多样化,加强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与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沟通与交流。

(三)大学生的心理状况需要关注

7.当代大学生理财状况调查报告 篇七

人际交往是指个体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交换意见、交流思想、表达感情和需要的过程, 是通过交往而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 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 (张明霞, 2006) 。良好的人际交往是每个人的基本需求, 也是个体适应社会、担当一定社会角色的基本途径。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刚迈入成年人的行列, 他们朝气蓬勃、思想活跃、精力充沛, 人际交往的需求尤其强烈, 期望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结交朋友、认识世界, 以满足自己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需求。作为高校工作者, 我们有必要深刻了解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状况和特点, 找出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议。基于此, 本课题组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 对青岛大学、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农业大学、青岛科技大学、青岛理工大学和山东理工大学七所高校的600名本科学生进行随机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大学生人际交往方式、人际交往对象、人际交往内容等问题。剔除了回答不完整的问卷后, 本课题组对568份有效试卷进行分析, 得出了客观数据。从调查结果和对有关学生进行访谈的结果来看,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特点

1.1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方式日益现代化和网络化

随着高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 功能齐全的智能手机铺天盖地而来, 所有的大学生至少拥有一部智能手机。与此同时, 网络尤其是无线网络越来越普及, 大学生随时随地可以通过手机接触网络, 所以手机已经当之无愧地成为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最重要的交流工具。调查问卷显示, 大学生人际交往方式排第一位的是手机微信和QQ, 比例高达90%。其次是传统的面对面交流, 占到60%, 手机通话占20%, 而书信因为耗时低效几乎没有学生使用, 已经退出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舞台。

通过与学生的访谈也能明显看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方式的显著变化。一个学生这样告诉我们“我一有空就刷微信, 上QQ, 有什么事直接就留言, 或语音聊天, 既不花钱又方便。即使在同一栋楼上住宿, 我们也不愿意去宿舍找同学, 用微信轻松搞定多好……”大学生人际交往方式的网络化打破了传统的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大学生在繁忙学习任务的重压下, 不再像过去那样必须找时间面对面进行交流, 只需拿手机轻松搞定。所以网络以超越时空的优势赢得了大学生不断增长的交际需求。

1.2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对象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

网络普及以前, 大学生平时的交往对象与他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 交往对象往往与大学生存在着较为紧密的联系, 如父母关系、同学关系、朋友关系等, 与陌生人之间的互动较罕见。但是网络与智能手机的普及极大地改变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对象。“网络超越交往时空的同时也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大范围的群体环境, 大学生交往的选择对象范围更广” (王玉萍, 2008) 。大学生通过QQ、微信等网络社交工具, 加入特定的群组从而轻松地结交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来自于世界各地的陌生人。目前这种结交朋友的方式越来越流行, 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学生认识新朋友的一个重要途径。调查发现, 高达60%的同学认同网络交友是他们结识新朋友的一个重要渠道。调查还发现, 通过网络结交的朋友不再局限于同年龄段的朋友和同学, 通常年龄差异很大, 并且社会身份复杂。可以说, 网络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交友选择, 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多元化的交友需求。

1.3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目的日益功利化和现实化

人际交往最基本的动机就在于希望能从交往对象那里得到自己需求的满足 (姚立, 2002) 。大学生的活动范围主要是在大学校园内, 接触对象主要是老师和同学, 主要任务是学习, 所以他们的交往动机较单纯, 较少带有功利色彩。但是,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社会中的拜金主义思潮腐蚀到学生, 再加上大学生毕业后必须自主择业的现实需求,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目的越来越趋向于功利性和现实性。调查发现, 虽然有过半的学生人际交往的目的是“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和进一步丰富大学生活”, 但是有25%的同学选择“有利于将来事业发展”为自己人际交往的首要目的。这表明, 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 出于功利与目的的人际交往是大量存在的。交往的功利性无可厚非, 但却改变了大学生美好的友情观与爱情观。

1.4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内容越来越宽泛化

当代大学生在普及的网络环境下, 随时随地了解国内外最新消息和各种各样的感兴趣的话题。大量的信息获取和传递拓宽了大学生与外界联系的渠道, 扩大了他们知识交流的空间, 进一步开阔了他们的视野, 同时也进一步活跃了他们的思维。在当今知识大爆炸的年代, 当代大学生的交流话题不再局限于情感、学习和前途, 他们更热心于五花八门的社会问题的探讨。

2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成了手机控。但凡有点空闲时间, 他们马上拿起手机, 或者不亦乐乎地打游戏, 或者废寝忘食地看电影, 或者不停地刷微信或购物, 俨然手机已经成为了大学生最亲密的朋友。很显然对手机和网络的过分依赖势必造成大学生应对现实能力的缺失, 减少了大学生对现实人际交往的需求, 从而严重影响了他们正常的人际交际, 尤其面对面的现实交际。其次, 大学生通过网络结交的朋友年龄各异、身份复杂、鱼龙混珠, 难免给大学生的安全带来隐患。调查发现, 40%的学生选择“时机一旦成熟, 我会考虑与网友会面”。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一旦碰到品行不端的网友, 他们的人身安全有可能受到严重威胁。另外, 大学生交往的功利性倾向已经严重淡化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导致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匮乏。他们在思考问题时往往侧重于个人的利益, 有些同学甚至陷入了个人主义至上的深渊。

3 合理建议

为了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交际能力, 首先要充分发挥高校学生班主任和辅导员的作用。班主任和辅导员与学生接触较频繁, 对学生交际能力的提高起着关键作用。对班主任和辅导员要进行心理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课程的专业培训, 增强管理学生的能力。班主任和辅导员可以通过网上QQ和微信的方式和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交流, 有效解决学生在交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其次, 高校可以通过开展班级或校级联欢晚会,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 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交友观, 培养他们乐观向上、通情达理、乐于助人、辨别真伪的优秀品质。此外, 还需要建立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 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障碍, 有效融入朋友同学圈子,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 结语

在高度全球化和网络化的社会中,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呈现出许多新特点, 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高校工作者一定不能掉以轻心, 要时刻注意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状况, 给予必要的建议和指导, 帮助他们建立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 为他们将来迈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玉萍.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调适与对策[J].广西社会科学, 2008 (9) .

[2]姚立.大学生人际交往特点及其交往障碍浅析[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2 (3) .

[3]张明霞.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06 (6) .

8.当代大学生理财状况调查报告 篇八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高中生;理财;支付宝;余额宝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和发展,“宝宝”类(余额宝、招财宝等)理财产品已经跃然进入人们的生活。高中生作为最具活力的团体,处于理财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为真实了解高中生对于互联网金融理财的观念、实践情况等,笔者以成都高中生为样本,开展了以《成都高中生“宝宝”类理财状况调查分析》为主题的调研活动。

二、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了解高中生在互联网金融方面的理财习惯和内容;探究“宝宝”们的渗透力与生命力;调查的方法则是随机抽样发放128份调查问卷,并附以一些访谈。

三、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1.个人可用资金情况

个人可支配资金是影响理财者理财状况的重要因素。高中生大多缺乏独立经济来源,生活费主要来自家庭补给,个人可支配资金则是除去生活费的剩余部分。调查结果表明,现在的高中生个人可支配资金普遍较高,但也存在一定差距。

2.对于互联网金融概念了解情况

摘自人民银行等十部门发布的《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一书中的互联网金融概念:“互联网金融(ITFIN)是指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的新型金融业务模式。”大部分同学的理解都与概念不太一致:“钱在网上用”、“炒股,网上银行,余额宝等”、“基于互联网的金融产品”……可见高中生对互联网金融基本有自己的认识,但并没有较为全面的理解。

3.各种“宝宝”类理财产品分析

互联网金融涉及范围广大,而最具代表性的同时也是高中生群体接触最频繁、了解最深入的就是各类“宝宝”理财产品,其中有4种“宝宝”类理财产品与高中生联系较紧密:支付宝(于2004年12月成立的提供支付及理财服务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余额宝(于2013年6月推出的蚂蚁金服旗下的余额增值服务和活期资金管理服务)、招财宝(于2014年4月正式成立的蚂蚁金服旗下开放的金融信息服务平台)、娱乐宝(于2014年3月由阿里巴巴数字娱乐事业群联合金融机构打造的增值服务平台)。进一步调查和统计高中生对于这4种理财产品的使用及了解情况,结果如下:

(1)总体了解情况如下图所示:

可见同学们对几类“宝宝”都有了解,但绝大部分是了解支付宝和余额宝,而对于新兴的娱乐宝和招财宝了解程度较低。究其原因,支付宝平台出现时间较早,模式成熟,几乎无门槛,风险较低,使用人群广泛。高中生对于新兴事物的接受程度高,传播速度快,因此对支付宝平台的了解程度自然最高。余额宝作为支付宝平台的附属产品,以其简洁便利的操作方式,相对传统银行储蓄较高的收益率等优势获得了高中生的青睐。反观其他两类“宝宝”,他们背后的网上借贷形式都需一定的资金基础,对于高中生群体来说更难被接受,再加上风险高、出现时间晚等劣势,成为了高中生了解程度较低的产品。

(2)存入各类“宝宝”中的资金多少:

①存入支付宝中的资金占可支配资金的比重:

几乎所有同学都在支付宝中有存入资金,但约75%的人存入资金的比重在可支配资金的50%以下。可见同学们对支付宝的使用率很高,但并非完全信任,更多同学还是选择只存入一小部分资金。

② 2 存入余额宝、招财宝、娱乐宝中的资金占支付宝中资金的比重:

从上表可以看出,大家在支付宝平台下存入余额宝、招财宝、娱乐宝的资金依次递减,且绝大部分同学在招财宝和娱乐宝中没有存入资金;大家存入这三种“宝宝”里的资金也普遍在支付宝资金中的50%以下。原因何在?首先,这与前面分析的同学们对几种“宝宝”类产品的了解程度是一致的;其次,通过问卷调查了同学们对于几种“宝宝”背后的盈利或运行模式的了解程度,结果是:对于余额宝的盈利模式,约30%的同学表示了解,约45%的同学听说过,约25%的同学表示完全不了解;对于招财宝背后的P2P平台以及其存在的风险、娱乐宝背后的众筹模式,6成以上的同学表示没有概念,只有不到1成的同学表示比较了解。当代高中生对于互联网金融及其下属的各类理财产品的了解大部分只停留在表层,而对于背后更深层次的运行模式及存在的风险,并没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在调查中不难看出同学们对于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普遍缺乏信任,而这正是来自于缺乏深入的了解和理性分析。

4.互联网金融理财收益情况

之后调查了同学们在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中的年收入,结果如图:

可见,绝大部分同学在互联网金融理财中的收益非常低,只有极少部分同学善于从中为自己谋取最大收益。这反映出大部分的高中生把资金投入互联网金融产品只是出于新奇或跟风,抱着“反正有利息就行”的心态,并没有积极研究和利用这种新型理财模式,更多时候带有盲目性和随意性。

四、总结和建议

此次调研活动了解了高中生在互联网金融方面的理财习惯和内容,探究了“宝宝”们的渗透力与生命力。在笔者看来,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模式,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发展潜力:首先,互联网金融让支付变得便捷无比;其次,这种理财模式的流动性高;再有,互联网金融理财的门槛较低;最后,这种理财模式相较于传统类理财有着更高的收益率。

然而互联网金融理财也存在一定缺陷和劣势:一是它隐含着较大的风险,不仅是许多网上借贷的高收益率背后存在资金风险,更有个人信息泄露的潜在危险;二是缺乏规范而有力的监管,发展出现了混乱的情形,无法提供稳定且令人完全信任的服务;三是缺乏品牌效应。

总体来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互联网与其他行业的结合是必然趋势,其中又以互联网金融最具代表性。而现代社会对这种新兴的金融模式还是持包容和尝试态度的,其发展前景非常可观。对于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需要国家和有关部门作出进一步的调整和改进。互联网金融无疑是一把“双刃剑”,如何用对用好它,还需要更深入的思考。

参考文献:

[1] 人民银行等十部门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15-07-18

[2] 姚文平. 互联网金融:即将到来的新金融时代[M]. 中信出版社. 2014

作者简介:

9.当代大学生理财状况调查报告 篇九

随着经济的发展,小学生的暑期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多彩。1.在暑期的调查中,很多学生选择了参加各种各样的补习班,而大多以学习文化课为主,成绩较好的学生选择性比较多,暑期多以学习兴趣爱好为主,比如钢琴、绘画、游泳等。我曾问过很多学生喜欢去辅导班吗?大多数学生回答不喜欢,主要是家长被迫学习。很多学生暑期要学习很多课程,并且每天还要完成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现在社会都在提倡为中小学生减轻负担,但我认为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效果。

2.旅游是让学生整个暑假感到兴奋最激动的内容,这个只要得益于家长对孩子越来越重视,让孩子多长见识,开阔眼界已成为家长的一种共识。而出游家长也多选在孩子学习班学完之后去,一是让孩子放松,二是不耽误孩子学习。

3.随着有线电视的扩容,现在电视频道更多了,学生的选择余地更大了,再加上暑期外面持续高温,孩子能在家里开着空调看着电视是在幸福不过的事了。

4.孩子在暑期上网现象越来越频繁,很少数学生通过网络学习,大部分学生上网玩网络游戏,而这些孩子多为叛逆心强的学生。调查总结;

1.调查显示,学生长达两个月的暑期生活中,多数学生参加补习班或家长带出去旅游,其余时间处于无组织无纪律的生活状态,开学后将会成为老师头疼的一件事。2.学生学习压力仍然过重,尽管国家三令五申减轻中小学生负担,各个学校也减轻了学生假期的作业,但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迫切,他们总是想方设法寻找最优秀的老师,最优秀的辅导班,而学生由于年龄小,没有形成自己的观点,不敢反抗,而也就慢慢接受了。

10.当代大学生理财状况调查报告 篇十

对于社会人格的基本界定,我们是这样把握的:“即是指在特定历史阶段下其一社会群体在互动过程中产生的为群体每个成员所认可和接受的群体心理特征。这种心理特征既是社会性的,同时又伴随价值判断过程。”社会人格产生于社会行动,是指“行动的个人赋予其行动以主观意义,行为考虑到他人并在其行动过程中以他人为目标”的这样一种心理特征。

而研究中的理论假设则主要采用了类型学的方法,正如后文斯宾塞的“尚武社会”和“工业社会”的划分一样,我们将社会人格分为传统与现代的两种典型,而社会转型中的中学生社会人格也具有过渡的特征,即旧的社会形态中的某些社会人格与新的社会形态对某些社会人格的表现同时在当代中学生身上体现,而且正向后者转化。

在研究中,我们采用了抽样调查的方法,将全国所有城市分为大、中、小三等,然后在大中城市中按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随机抽取了26个城市作研究对象,共计回收中学生答卷275份,经检查,结果客观有效,问卷质量高,并采用spss统计软件作统计分析,并按照调查工作计划中确立的指标项目分别作检验分析,同时结合图书馆中的人口学资料,作了初步的思考。下文中,拟从当代中学生对所处环境的态度与感受、偶像崇拜、人格倾向、转型社会人格结构几方面具体阐述。

二、社会转型期中学生对所处家庭和学校环境的感受和态度

家庭是影响和作用于个体思想观念、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的主要社会环境之一,我国素有“三岁看老”的说法,即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早期的家庭教育对个人一生的行为规范、心理特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以至个性气质、品德塑造的重要作用,据郑杭生先生所编的《社会学概论新修》,家庭对个人的社会化的影响大致有三:①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是一个社会化的开端,家庭环境因素对个人的观念、心理和行为习惯会发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②家庭环境对个人社会化的另一重要意义在于对儿童的感情和爱的培养,家庭环境对个人而言,其作为感情交流和体验爱的主要场所无疑较之其他社会环境重要得多,丰富的感情交流对一个人感情和心理的正常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种感情的社会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处的家庭感情交流的程度如何。③家庭中父母的权威对儿童的社会化具有重大影响,家庭环境中的权威形象和亲子之间的感情交流,使家庭社会化对个体的心理和观念具有强大的渗透力和塑造力。基于此,在我们的调查中,重点设计了有关方面的题目,经过初步的统计分析和基于理论的思考,我们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是颇值得我们思考的。

1.部分父母老师的德育影响力与子女自身难以协调一致。在被调查的中学生当中,有70.2%的父母较注重子女的德育教育,而且在平时能够作到言传身教,自身具有示范性作用,这对子女的教育是非常有利的,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有29.8%的父母则不是很注重德育的教育,这已是一个不低的比例,事实上,父母亲在家庭内的各种行为所体现的道德、形象和道德内涵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子女的楷模,这在人生观尚未完全定型的青春期前期的少年儿童中尤为如此。父母与子女在家庭里充当的角色与地位存在一定的差异,具体说“父母是施教者,子女是受教者,是依赖者,他对有支配权的一方——父母,会发现‘自居作用’,而子女在这种作用下会追随和仿效父母,以期将来能成为父母那样的人。”当然这种机制的作用有时完全是潜意识的。由调查的结果来看,在问及学生“当老师教导您怎样做人与父母教导不一致时,您会选择什么?”有4.7%的中学生选择了(a)“听父亲的”其较之(b)“听母亲的”所选比例4.3%稍高,但由此已可看出现代中国家庭德育中母亲的地位较之古代“父严母慈”的家庭中母亲的地位已有很大的提升,虽然这样,还是可以看出现代中学生对父母的教导的依赖性已下降到足以引起重视的地步,因为也有11.9%的学生选择(c)“听老师的”,可见在学生的品德教育的施行者中,老师无疑是较之家长更具有道德典范和说服力的人物,其所行所言会给尚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奠基阶段的中学生带来巨大的塑造性影响。当然,在“父母教导与老师教导不一致时”,大多数中学生还是理性地选择了“谁对就听谁的”(f),这一比例达50.2%,而不是像以上三个简单地选“父亲”(a)4.7%、“母亲”(b)4.3%或“老师”(c)11.9%那样,“谁对就听谁的”表明了他们已具有判断的能力,不盲从、不迷信权威,这是当代青少年心理上的一个显著特征。不过我们仍须看到另一面,竟然有24.3%的中学生选择(e)“谁的说法与我相符合就听谁的”,这一比例之高是让我们始料不及的,我们起码可从中看出当代中学生的“自我中心”倾向的表现,当代的中学生,由于独生子女占较大比例(本次调查结果中,独生子女占66%),在家庭中地位较高,致使一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征得到强化。而这种性格特征一方面会导致一部分学生持有过度的“自尊感”,而且对于他们未来生活中面临的人际关系的良好发展无疑是一种潜在的阻碍。这一部分学生较之前面“谁对就听谁的”那些学生而言,更难以与人相处,常常以自己的价值标准评判一切事物,难以做到客观、公正和替他人着想,这是我们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所应重视的一个问题。最后,我们关注到选择(d)项“谁的都不听”的那一部分学生群体,这一部分学生占总体的4.7%。他们的回答显明地表现了接近青春期和正处在青春期中的青少年所普遍具有的叛逆性,不过他们的回答更趋极端罢了。叛逆性,这种具有抵抗色彩的心理特征,本身就是该年龄段人群的社会人格之一,中学生“他们在这一时期特别注意观察和认识各种社会角色的意义,学会扮演不同的角色,实现角色的自我不同,而如果个人在这一时期的社会交往活动缺乏主动和自信,将不能正确地理解各种社会角色的意义,而在活动出现角色混淆不清的现象。” 既然青少年特别注意观察他人的行为以利于自己的角色扮演,但同时家庭里父母的教导与学校里老师的教导如果存在价值指向上的不一致性(这种情况目前在我国的确存在:老师作为传统的道德训导者与尤其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家庭中父母的价值观实际是有很大的不一致性的)这种不一致性增加了青少年的困惑,有时让他们无所适从,兼之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人的自我意识与独立意识发展进程加快,而且快速的知识、科学技术的更替又打破对以往权威和长辈的一味服从,于是一部分青少年就有可能不重视传统的道德教育,他们就可能“谁的都不听”。

那么在学校里,作为“德智体美劳”教育中居首位的“德”又如何呢?调查结果:a)9.8%的老师只强调学习,从不教导学生的品德;b)20.8%的老师强调的道德品质教育虽已在校园内列为正规的课程,但形式老套,所举的榜样人物、模范事迹,空洞而缺乏说服力。c)46.4%的老师虽能深入浅出,于日常生活中举现实例子对学生作颇有说服力的道德教育,但多半“光说不练”,给学生所作的示范性作用不强,d)仅有23.4%的老师才能做到不仅课堂强调品德教育,而且言行一致,以身作则。由此可见,目前中学课堂上的思想品德教育已有落后于形势的迹象,德育的空洞无实际内容,榜样人物缺乏时代性,缺乏说服力,不能面对新时期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的要求已成为中学生对德育评价不高的一个主要原因,而实际上,据“对学校各科开设的课程满意度”之调查题目的结果看,中学政治课的平均满意度为2.60,已接近取值“③”——“态度一般”,即使平均值仍在“一般”与“较满意”之间,但有近40%的学生评价很低,这表明了中学德育改革的势在必行。

2.学生在家庭内、学校内缺乏与家长、老师的情感交流,就调查问卷中“交流状况”一题而言,“与同学谈心或讨论问题”是中学生人际交往中最为频繁、最为主要的形式,用spss中的descriptive(描述性统计)功能得出中学生总体对“与同学交流与讨论”一项的总体平均值为1.87,在取值①“非常多”与②“较之多”间,靠近“较多”,这反映了中学生的人际交往对象中,同辈群体和首届群体间的交流更容易让他们接受,正是在这种交流中个人开始作为一个主动参与者,作为一个社会的“准成员”逐步领会各种社会角色的含义和规范。其次,“与父母一起看电视”的总体平均值为2.53,在取值②“较多”与取值③“一般”中间。但相比之下,语言的交流状况则不是很令人乐观,“与母亲谈心和讨论问题的总体均值为2.71已靠近”一般“水平,”与父亲谈心和讨论问题“均值为3.13,”与老师谈心和讨论问题“均值为3.62,已在”一般“与”较少“之间,且大大低于与母亲的交流状况均值。由以上数据得知,青少年选择的交流对象首先是同学或朋友,其次是母亲,再次是父亲,最后才是老师,这同目前的学校教育现状有关,据调查,仅有1.7%的学生承认经常有老师到家中家访,有20.7%的学生承认偶尔有老师家访,有77.4%的学生从未见过老师家访。同样,在对”学校诸方面的满意度“调查中,学生最不满意的列举项中,排在第三位的就是学生认为”师生间缺乏交流与理解。“应试教育格局下师生间缺乏交流,亲子间缺乏沟通已成痼疾,目前,素质教育已提到中国教育改革的议事日程上,我们相信在将来的学校教育中,越来越多的师生间会建立一种融洽、和谐的友谊关系,这是新时代社会的需要,也是未来人人格的需要。

3.对家庭、学校的各种状况的满意度:在问卷上,我们一共询问了中学生对其家庭的七种基本情况的满意度,得到的每项的平均值均在取值②”较满意“与取值③”一般“之间,但达不到超过”较满意“的水平,按满意度从高到低地排列为:”父母从不体罚自己(2.12,指均值,下同);“对父母的职业”(2.27);“对家庭的住房情况”(2.41);“对家里给自己的零用钱”(2.48),“对家庭的收入”(2.53),“对家庭对自己的兴趣的了解”(2.56),最低的是“听取自己的意见”(2.74),由均值最低的两项来看,目前中学生对家庭觉得较不满意的方面主要还是亲子间的交流与了解不够,特别是对自己缺乏一种“以成人对待”,能够给自己在家中以一定的决定权和发言权的民主态度,这对于处在青少年期的中学生而言,是一种缺乏认同与肯定的不利因素,故而当我们在“自我评价”一题中询问“您觉得自己是否独立”,回答值的平均值为1.88,非常靠近值②“一般”水平,由此可见青少年学生面对以上家庭环境难以培养自我的独立感与成就感。

同样,我们就学校的各项情况也作了满意度调查,在涉及到的12个学校方面选项的询问结果中,学生反映最不满意的就是“作业太多”,其次为“课本内容单调、乏味”,再其次,中学生对“师生间缺乏理解与交流”也不满意,这是三个主要的方面,也可以看作是“填鸭式”教育的直接弊端,中学生不是学习的机器,他们应该在学习中具有很高的主动性、创造性,这种“填鸭”教育一方面使师生关系容易趋于紧张,另一方面又可能剥夺一部分学生人格的自由发展,例如社交方面,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学校大都重升学而轻素质教育,据调查,仅有20.0%的学校开设过培养学生“个人气质修养、社交技巧”的素质课,而学生自己反映“同他人打交道”的社交能力从调查结果看,均值为2.56,总体在“一般”水平附近,实在不高。著名的美国成功学的创始人之一卡耐基曾说过:“一个人的成功,其中只有15%直接得助于他的专业知识,而85%得助于他的人际交往能力”,此言虽未免尽对,但未来的社会中,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必具条件之一,而其他的精神特征,例如现代人必需的“合非精神”,在我们的中学生中也表现得让人不满意,这一点下文将具体描述。

4.家庭、学校中性教育方面的问题:据调查,在中学生中有69.8%的人接触过学校开设的生理卫生课教育,而30.1%的人则根本未上过这方面的课,更不用说对性知识有科学全面的了解,对性生理知识有80.2%的人声称“了解一点”,而9.2%的人完全不了解,仅有10.6%的中学生声称有“全面的了解”。由这些数字可见,目前在广大中学开设的性教育或生理卫生课中的性教育内容的讲授确有“摆样子、走过场”的现象存在,而在家庭中,“父母对性知识方面的回答态度”更令人堪忧,60.9%的父母从不过问孩子这方面的问题,更谈不上教育,11.0%的父母不好意思回答,只引导孩子自己去看书,更有5.7%的父母禁止子女打听此类问题,而2.6%的父母对子女的问题置之不理。那么,在总体中,仅有17.6%的父母能够做到以科学、开明的态度向孩子说明性方面的科学知识,而不是一味采取“讳疾忌医”的态度。事实上,性知识作为个人知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个人的未来生活质量及心理成长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这方面的知识若不完善,则个人的人格也不能视为完善的人格,在学校、家庭中科学地讲解性方面的知识,决不是“狼来了”的危机的表现,反而一味地隐瞒或避而不谈,铸成错误,其后果往往是非常严重的,例如同性恋心理的完成,其中儿童期家庭性别教育的失误(如给男孩以完全女孩式的教育)和青春期性心理教育的缺乏都是极重要的决定因素或促成因素。

青少年正处在性意识的有意识自我发展时期,而且对于此方面的了解一般不多,这正是我们需要加强教育工作,以培养他们健全人格的关键时期,如果在青春期的前期没有科学的性知识的学习,则将给他们带来以后生活的苦恼和人格的不良发展倾向,就目前调查的情况看,青少年学生性知识的获得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非正式的“地下渠道”得来的。在“黄色传播渠道”的调查中,就一般色情文化传播的三个主要渠道而言,在当代中学生中,同学或同辈群体之间的口头传播是了解性知识的最主要途径,有46.0%的中学生曾听过自己的同学讲过不健康的黄色故事或笑话。而较之以往不同的是,黄色书刊的影响已让位给黄色录像和光碟,有29.4%的同学曾读过或见同学读过黄色书籍,而有40.4%的同学曾看过或见同学看过黄色录像或光碟,这向我们说明了一个情况,中学生目前的性知识不仅来源不够科学,而且有被现代高科技的声、光、影、动作俱备的色情录像、光碟腐蚀心理的趋向。这对他们的不良影响较之以往单一的黄色杂志书籍更为甚,而当今的中学生家庭内,给孩子购买电脑的家庭比例已上升至17.2%(指城市内),在这些家庭中的父母们,我们认为他们有必要掌握一些电脑知识,随时了解自己的子女电脑的使用情况,避免孩子用电脑当作色情观赏的工具,防微杜渐,不让色情文化玷污他们的心灵。

以上列述的道德协调状况;人际沟通状况;对学校家庭环境的满意度;性生理教育四个方面的问题均是个人社会化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境因素,所以寻找当代中学生对其家庭、学校环境的认识和感受态度,是有助于解释他们的社会人格特征的,这也正是我们罗列出以上的调查数据的原因。

三、偶像崇拜与人格倾向——从职业分层的角度看

偶像者,是指人们在生活中具有极高认可度的某种人的类型,人们乐于接受这一类型人的行为模式、思维习惯,以至价值观。而且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附着较强烈、情感的社会行动——崇拜,一个社会有什么样的偶像,能说明该社会中的主导价值观及现实阶层地位的分布状况;传统的价值观和外来的价值观,本土文化和舶来文化、现实的社会环境和理想的人生目标等等外在社会因素是怎样在个人的意识里生根发芽,并接受与其他思想的碰撞?而偶像崇拜即是这种“内化”的一个现实例子,只不过它体现得感情较为强烈罢了,什么样的社会即会有什么样的合理性社会人格,“20世纪60年代以约翰列农为首的‘甲壳虫’摇滚乐队”成为那代人的世界级偶像,美国前总统卡特也说:“他的精神‘甲壳虫乐队的精神’——急躁活跃和认真诚恳,嘲讽和理想主义都加在了一起——成了整个一代人的精神。” 而十余年前在我国曾十分流行的一首歌曲以“跟着感觉走,紧抓住梦的手”的歌词成为一些年轻人的人生信条,也跟当时我国社会的普遍心态有关,偶像崇拜与社会人格相互影响的关联由此可见一斑。同时,偶像类型的划分标准带给我们一定的困难,因为考虑到某种偶像大多与其职业有着固定的联系,因此我们试图从职业分类的角度求解析。在问卷题目中列出的十余种偶像类型——它们其中大多数是按职业类型而确立的,而且这样做的结果也能让我们通过目前社会上的十余种主要职业在当代中学生心目中地位的分布状况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这就是本节标题下附加“从职业分层的角度看”副标题的目的。

在我们的调查中,询问了“你最崇拜哪种类型的人?”得到以下结果:在所列的13项偶像类型中,选择“体育明星”作为崇拜偶像的人数最多,占总体的15.2%,其次为歌星和电影明星占总体的13.8%,由此可见“星”在中学生心中的份量,共有29%的学生崇拜明星,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很大一部分中学生渴望自主、渴望展示自我、期望自己成为社会注目的中心。这一点是同上文的调查结果不谋而合的。同时有13.8%的人选择了不崇拜任何人,在这里,自主意识选择了一种略带反叛精神的形式出现,这样的青少年已不满足于崇拜他人,他们变得敢想敢干,他们或许崇拜的就是他们自己!不管我们赞同与否,这种社会人格却是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时代所要求的,中国太需要一批自视颇高、敢想敢干的年轻人了!位居第三的选择是“军人”,占11.6%,当今的军人身份受到中学生的青睐与其享有的较高社会地位和待遇有关,而且近年来我国面临的不大太平的国际政治环境又使军队的实力有所上升,其在未来将报考高校或参军的中学生中形象有所改善。接下来是“科学家”,占10.7%,传统的崇拜偶像已不大占优势,代之而起的是对“商界名人”的崇拜,占8.9%,可见当今社会的年轻人已告别了往昔“耻言商”的旧日景况,他们当中的一部分已具有对财

富追求的理想目标,相比之下,选择“著名政治家”为崇拜偶像的只占4.9%,选择“优秀教师”作崇拜偶像的仅占2.2%,由此我们可以想像虽然师范院校在高考中也是报考的热门,但在报考的考生中又有多少人是以当老师为人生的理想呢?传统的偶像在当代中学生心目中已日益显得没有魅力,其中选择“生产劳模”的比例最低,为0.9%,只有极少数的中学生期望未来作一个“优秀的工人”。

由以上的数种偶像崇拜的排列状况看,在当今中学生的社会人格结构中,有一些新的特点出现,乐于表现自我,注重自身的独立性,敢于直言利益,注重职业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对强调奉献而回报不高的职业类型兴趣不大。或许我们可以说这是功利的一代,但事实上,这正是商品经济所呼唤的社会人格。他们是历史与文化的适应者,但更是未来的开拓者。

转型社会中社会人格也发生从传统向现代的过渡。而在此过渡阶段便呈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人格类型的嬗变。美国社会学思想家在其“尚武社会”与“工业社会”的划分中,对“尚武社会”的社会成员的精神特征归纳为:“一致、服从、忠诚、墨守成规、无创新精神、依赖权威,以及关于现状既是自然的又是惟一可能的信念。由具有这种思想组成的社会必然是保守的和敌视创新的,不灵活的及难以重新组织的……”而他对于“工业社会”的描述则为:“……个人更注重个人的利益;不强求价值信念的同一(这实际上意味着整个社会中的人们更具备”宽容“和”同情“的精神,但须注意,这里”同情“指的是类同于马克思·韦伯所提出的”解释性的理解“,即”是指在获得关于指导行动者的动机的知识的理解行为“,颇类似于孔子的”忠恕之道“里的”尽己之心和推己及人“,也就是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以他人的价值观念看待事物);愿意在价值多元化的组织中而不愿在强制性的组织中生活;强调个人的努力,视自致的社会角色的价值高于先赋的社会角色的价值;尤其重视个人的独立意识和求新求变精神,而不愿受制于一般舆论的束缚;对待他人更显尊重但不屈服迷信权威;不愿受他人的役使而力求保持合作的伙伴关系。”

当然,以上两种社会类型的划分仅仅是两种理想型的划分,而就目前我国的阶段看,处于这两者的中间阶段,也就明显地带有社会人格的过渡特征,在社会的转型期中,无疑也会带有一些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消极影响,人的发展状况也会具有一些新的变化,如人格分离、心理浮躁、焦虑和动荡不定、价值观困窘、行为易失范等等。但从历史的取向上看,塑造经济关系及意识上独立自主的个人是市场经济的要求,市场要求个人具有与企业同样的主体地位,淡化依赖性;而且更要求人的平等意识,这不仅指人的法律地位平等,更注重的是平等的竞争,当然这种竞争的平等“只能是机遇均等,而不能是完全的平等……” ;同时更鼓励个人具有风险意识,“高风险投入才能有高收益回报”的观点已深入人心;人们互相之间的社会互动带有信息社会的“广而不深”的时代特征,更重功利和时效;极为重视契约型的人际关系;由于人的自主性及自尊心大为增强,故尊重他人,持合作精神与人共事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强调机遇,在获取社会价值目标上有时甚至存在侥幸的心理,如期望靠彩票发大财而促成摸奖的火爆场面的现实写照;凡此种种社会心态的演变及社会人格的变化,我们认为均会深刻地影响当代中学生的社会人格的形成。市场经济已向新时代的人格作出了要求,那么,当代中学生是否适应这种挑战呢?

四、当代中学生社会人格结构现状的分析

社会人格的结构,我们这里是指各种社会人格特征在该群体意识中的等级分布状况,等级作为结构的特征之一,它有着高低之分,而评判高低的标准,在这里我们采用“[垂直的等级]——以能量的获得的优先排列顺序” 即社会人格的结构中的高低等级的划分为准,主要是看主体对各种社会人格特征的重视度或试图改善的努力度——这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具体地说来,在当代中学生的社会人格特征中,哪些是拥有高赞同度的,哪些是拥有中等赞同度的及哪些只拥有低等赞同度,这就是他们的社会人格结构特征。在我们的调查问卷中,有关的题目为“您认为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回答的选项共包括当代人的普遍人格特征为14项,其中被选比例最低的为第10项“勤俭节约”(比例为1.4%),而被选比例最高的为第1项“自尊”和第4项“善良、宽容精神”(均为14.2%),于是我将1.4%——14.2%之间的距离三等分。得出1.4%——5.7%,5.7%——10%,10%——14.2%三个比例值的等级区间,每区间的长度均约为(14.2%——14.2%/3)≈4.3%。这样就得出了低赞同度、中等赞同度及高赞同度三个等级划分的层,我认为这种方法虽是一种尝试,但仍然是较为科学的,下面将分别讨论三个等级层中的社会人格特征。

低赞同度等级层:属于此层中的社会人格共有6项:分别是⑤“独立思考”(4.4%);⑥“慷慨大方”(1.9%);⑧“有合作精神”(1.9%);⑨“尊老爱幼”(3.6%);10“勤俭节约”(1.4%),这些社会人格在当代中学生心目中属于不被重视的类型,他们中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才认为其为“最重要的品质”。“勤俭节约”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但在当今社会环境下的青少年已不再信奉他们的父辈所秉承的经济观,更多的人体现出一种理财的新观念,他们讲求生活的质量,却又不会轻视每一分钱,该花的决不吝惜,不该花的决不胡花,故只有1.9%的人赞同“慷慨大方”为最重要品质。而“尊老爱幼”的比例之低,则恐怕要归咎于现代家庭中子女的地位畸形偏高,中学生普遍有“小皇帝”心态。他们对这样的传统美德,缺乏较深的体会。在生活中养尊处优,不能吃苦,因此也不大赞同“工作勤奋”的踏实态度,由于上述家庭、学校的某些原因,现代中学生的独立性也不够强,同时现行的教育体制中鼓励学生思辨精神的因素甚少,故中学生也普遍未认识到“独立思考”的重要性。最后,中学生中“缺乏合作精神”的态度是最令我们担忧的,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专门化,以及人们的社会交往日渐变得“大量化、深度浅”的特征,个人要想在未来的社会中获得成功而又缺乏合作精神则无异于天方夜谭,当代中学生未能认识到这一点,而过分强调个人的能力,以个人为中心,这是极为有害的。

中等赞同度等级层:在这一等级层中,共有四项。②“正义感”(8.2%);(11)竞争意识“(6.0%);(12)”待人真诚“(9.2%);(14)”意志坚强“(8.0%)。其中②、(12)两项更接近传统道德对国人的要求,当今的中学生虽对正义感有中等程度的支持,但结合”偶像崇拜“中的仅5.8%的人崇拜”见义勇为“的英雄,可见大多数中学生只是渴望社会正义却少有人敢于身为社会正义的承担者。他们因为得自于父母和老师的理解较少,故期望”待人真诚“成为普遍的社会环境。而展望未来,”具有竞争意识“和”坚强的意志“却是现代人必具的心理条件,这两点,恐怕当代中学生在此方面还有待提高。

11.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状况研究 篇十一

[关键词] 理想信念;大学生;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12-0060-03

理想信念,即信仰,是心灵的产物,是灵魂的标注。对于个人,理想信念是人生价值、意义和目的的集中体现。作为推动社会发展中坚力量的当代大学生,其理想信念的树立受到多元、多变的思想文化的严峻挑战,应该引起高等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

一 大学生理想信念的主要特征及问题

就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而言,总体上是健康、积极、向上的。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充满信心;就个体而言,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更多表现出务实和理性的姿态,但更侧重于追求个人利益;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思想活跃,自主意识显著,表现欲望强烈。

在看到这些积极面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认识到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树立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随着社会的进步,信息技术的发展,思想活跃的大学生可以十分便捷地接触到不同的思想、文化,并对传统的理想信念教育产生冲击和影响,甚至进而导致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摇摆不定和多样化。其次,日常行为是体现个人价值观的最直接的方式。大学生的个别行为表现出当代大学生群体存在核心价值观由社会向个人、价值目标由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转移的倾向,即大学生行为表现为日趋功利化和世俗化。再次,当代大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个体意识和主体意识增强,相比较于以往大学生更为务实、理性,追求个人的利益和价值,追求成功和满足自我的欲望明显强化。出现了因对个人喜好的偏执和对自我利益的贪求,使其倾向于夸大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对立和冲突,而对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之间相互依存、密切联系的认识相对不足。

二 影响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因素

1 外界环境对大学生理想信念培养的挑战

首先,由于我国目前处在社会的转型时期,经济和文化环境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导致大学生所恪守的信仰受到冲击和考验。

其次,在经济转型期,新旧机制交替,民主监督和法律治理体制尚未健全,出现了大量贪污受贿、徇私舞弊、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这不仅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还直接影响大学生对于信念的选择,导致个别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出现冷淡,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特别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信仰的动摇,甚至导致少数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怀疑。

2 大学生自身问题制约着理想信念的培养

首先,大学生具有生理成熟和较为缜密的思维能力以及丰富的情感,但这并不意味着其思想已经稳定、成熟。实际上,大学阶段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过渡期,这一时期的青年人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都尚未完全定型,可塑性很大。

其次,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共产党党史知识掌握不足,经典著作深刻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只有认真学习经典著作,才能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有深层次的理解。

3 思想的冲击和教育的缺失

首先,政治、经济、文化是相互依存, 互为载体的,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一方面,西方资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可避免地对当代大学生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据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影响。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的消极作用、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与种种资产阶级思想交织在一起,使部分大学生理想淡化、信念动摇、价值观扭曲。这就容易导致大学生对认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认识社会主义发展和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以及坚定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等方面存在认识混乱。

其次,教师对教学起主导作用,对学生的影响很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理论课教学的严谨态度,对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起到了“引导”和“榜样”作用。但不可否认,部分教师理论课教学给学生留下了“马克思主义是模糊的道理”的想法,导致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不清,再加上个别教师自身理论功底差,对马克思主义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上课说不出马克思主义所蕴含的真谛,造成学生兴趣的淡化,从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就反感,不愿也不想去学习,更谈不上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了。

三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对策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必须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社会生活,引导大学生把个人的前途和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理想追求同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紧紧联系在一起,真正使理想信念教育落到实处。

1 加强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正确引导

在一定意义上讲,客观事物对认识主体来讲是否具有价值,关键在于其是否能够满足其需要。该事物满足人需要的程度越高,对人的意义就越大,相应的,人们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就越高,希望拥有该事物的动机也就越强。正如心理学家荣格所说的“尽管大多数人并不知道为什么身体需要盐,但每个人都出于一种本能的要求而摄取着盐分......大部分的人从记忆难及的洪荒时代起就感受到一种信仰的需要,需要信仰是一种生命的延续”。[2]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从大学生的现实需要入手,结合理想信念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使理想信念的培养有更佳的效果。马克思曾经指出,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所以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中,依靠真理本身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依仗教育者的人格魅力,要发挥理想信念教育者的榜样的作用。每个人的内心都有对理想信念的需要,只是有些人没有意识到,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把握理想信念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帮助大学生解决好关注的问题,使大学生意识到树立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重要性,从而产生树立理想信念的需求,并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其树立理想信念的理论渊源。

把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到关注大学生自我发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针对当前大学生高度关注个体发展、崇尚成功的思想特点,关注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具体需求,对于他们所处特定社会时期、特定生活环境和特定人生阶段所带给他们的各种疑惑和困难,作出积极引导并协助解决;加强大学生的挫折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人生过程中的顺境和逆境,帮助学生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在追求理想信念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不畏牺牲、不懈奋斗;调动学生学习经典著作的兴趣,鼓励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举办读书感悟交流会,在交流中更加深刻地体会伟大无产阶级领袖的思想,并对大学生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公民道德规范教育,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

2 发挥好大学生群体中先进典型人物的榜样作用

随着社会发展的物质化程度加深,加入党组织已成为利己主义者、功利主义者的追求。入党动机不再单纯,一部分当代大学生以自身利益为前提申请入党,其功利性、目的性明显增强。当代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应以优秀学生党员模范,培养学生党员做到知行合一。即:将外在的社会意识内化为个体的道德意识,从而实现从社会意识到个体意识的飞跃,实现从个体意识到道德行为实践的飞跃。[3]将正确的信仰内化于心,外践于行,通过实践活动来表现自身信仰,做到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忠诚、专一。

用大学生身边涌现的先进典型来触动和感染他们,让大学生感到理想信念并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就在他们身边,是可亲可近可学的,以此做到引领示范作用。只有把学习先进典型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才能让人们更加近距离地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内涵。[4]习近平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指出:“青年模范人物是广大青少年学习的榜样,肩负着更多社会责任和公众期望,在青少年中乃至全社会都有着很强的示范带动作用。”[5]习近平对青年模范人物的高度评价和殷切期望表明,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应发挥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担负起教育的责任与使命。大学生党员作为优秀大学生的代表,更应该对自己高要求,做好广大大学生群体的榜样,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3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理想信念教育的外部环境和氛围

外部环境对教育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孟母三迁、择邻而居”的故事说明: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一个人成长成才有重要意义。当前,互联网等外部环境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存在许多不相适应的问题,致使理想信念教育出现产出小于投入的尴尬局面。互联网表现为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更新十分频繁等特征,在大学生感受网络快速生活节奏的同时,也容易沉迷其中,影响学业和心理健康。校园文化在理想信念教育中具有培养人、锻炼人、塑造人的独特作用,因此,要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理想信念教育的外部环境和氛围。

参考文献

[1]李章军.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谈重视学习经典著作[N].人民日报,2011-05-13.

[2]荣格.寻求灵魂的现代人[M].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

[3]卢世林.美与人性的教育席勒美学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

[4]金燕.论当代青年理想信念的三个问题[J].继续教育研究,2015(2).

上一篇:13校本教研工作总结下一篇:心得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