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的1975年整顿(精选2篇)
1.邓小平的1975年整顿 篇一
解读1975年毛泽东写给周恩来绝笔诗词
《江山靠谁守 · 诉衷情》
当年忠贞为国筹,何曾怕断头?
如今天下红遍,江山靠谁守?
业未竟,身躯倦,鬓已秋。
你我之辈,忍将夙愿,付与东流?
这首诗是毛主席去世前一年,82岁时写给周总理的。当时,毛主席身体不好,疾病缠身,周总理也身患癌症,亦在重病中。毛主席已经预感到,革命将发生曲折,他和周总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夙愿将要“付与东流”。他问自己,也问周总理,社会主义的红色江山究竟“靠谁守”?这首词,字数虽然不多,但情感真挚,读来沧桑心碎,令人潸然泪下。毛主席一生是传奇的一生,想当年在革命的火花即将熄灭之时,几乎凭一己之慧挽狂澜于既倒。而今已是江山红遍,为什么竟发出如此悲声?这还是那个在天安门上向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站起来了,自信能跳出历史周期律的毛主席吗? 2000多年前,汉高祖刘邦关于江山谁守不但提出了问题,还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他在一统天下的时候做了一首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四海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故乡。”刘邦比毛主席高明吗?不可否认刘邦是一代人杰,但与主席相比莹虫与皓月争辉而已!为什么主席英雄暮年,却落个如此心境凄凉呢?
在毛主席1959年的七律·到韶山里我们或许能找到答案。“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1959年正处于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同时还要勒紧裤腰带还苏联账。可以说是建国以来最困难的时期,为什么此时毛主席还能如此豪气冲天呢?原因就在于最后一句,1959年毛主席还乐观的以为是一个遍地英雄的时代,而到1966年主席才彻底悟到自己大错特错了!忽然发现自己的后继者中竟然英雄难觅,红旗将倾的危险不亚于30年前,而此时自己已是英雄迟暮,已无只手回天之力,如何不伤心泪流呢?要守住社会主义的江山只靠猛士是远远不够的!
如果将能闯出一番事业的人称为雄才得话,这世上有三种雄才,一种是英雄,一种是枭雄,另外一种是狗雄。英雄者,心系天下百姓,以百姓的福祉作为道义所在。狗熊者,自私自利,任何时候都是利字当头,甚至可置国家利益于不顾。枭雄者,介于二者之间,留名第一,得利第二,二者不可得兼之时舍利取名,国家民族的利益是做枭雄的底限。所有国家的人才库里都是由三种人才组成的。不同文化氛围的国家培养出来的人才比例不同,对于所有的剥削社会来说,人才以枭雄为主;对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培养的目标是英雄;对于一些长期被殖民的国家来说,国家培养出来的大部分是狗雄。
在所有的剥削社会里,英雄的下场永远只可能是悲剧。当外敌入侵时,国难当头时英雄和枭雄才会连起手来共同对外敌以及卖国投敌的狗雄。当国家安定以后,英雄就会成为枭
雄和狗雄联合绞杀的对象。历史上不乏英雄,但能留下名字的英雄不多,多的是为了号令天下而冒充英雄的枭雄。英雄胸怀天下,气概不凡,但峣峣者易折。真正的枭雄即有英雄的气概,做事又能屈能伸,故通常能笑到最后。
近代中国灾难深重,唯一之幸运就是出现了两个能一呼百应的超级英雄。一个是孙中山,另一个是毛泽东。孙中山一手创建国民党,可惜事业未竟身先死,辛苦打下的江山也落入宵小之手。国难当头,越来越多人才加入到毛主席领导的共产党队伍。这也使得共产党由弱变强,发展壮大,最终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使人民当家作主成了主人。这些人才中的有不少英雄,但也有不少是枭雄。在动荡的年代里,英雄和枭雄是很难分辨的。建国以后,毛主席错误的以为遍地都是英雄,所以只要建立大民主就可以让人民的江山永固。
当毛主席放权一段时间后却发现周围的很多人都变了面孔,自己被架空,甚至到了连文章公开发表都难的地步。周边的一些人开始拉山头,打击异己了,一些人为了名好大喜功,大跃进、浮夸风置百姓生死于不顾,甚至还嫁祸于人。眼见得英雄越来越少,枭雄越来越多,这个时候毛主席终于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认识到制度是人定的,一旦有权制定制度的人变了,什么样的民主制度都是空架子。因此最重要的是创造一个培养英雄的文化环境,才能真正的巩固大民主制度。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单纯的追求一个方面,最终只能落个镜花水月一场空。幸好毛主席的威望是任何小人都抹煞不了的,所以毛主席才发动
了文化大革命,矢志要建立这样一种环境。这种文化革命是前所未有的,并且留给毛主席的时间不多,战争年代一直强调不打无把握之仗的毛主席不得不仓促发动了这场思想革命战争。10年的时间可能是培养了不少英雄,但是主席没有看到一个能够力挽狂澜的英雄,倒是很多枭雄、甚至是狗雄趁机窜到台前,结果怎能令人不失望。
2.1975年特赦与监狱大清理 篇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共进行过7次特赦。其中1975年的最后一次特赦,释放了全部在押战争犯。胡治安当时作为公安部的工作人员,曾在为清理释放在押国民党县团级以上党、政、军、特人员而专门成立的“清理办公室”工作。他撰文回忆了这次特赦的经过。
一个不杀,一个不剩
1975年2月25日,根据毛泽东“四届人大之后要实行特赦”的指示,公安部向中共中央提交了《关于第七批特赦问题的报告》,列入在押战犯名单的共293名,其中13人不能特赦,继续关押。
2月27日,毛泽东在杭州作了长篇批示:都放了算了。这些人一个不杀,人家放下武器25年啦!为此,国务院副总理兼公安部长华国锋召开会议,落实指示,要求“倒光口袋”,一个不留,不要打埋伏。
3月5日至10日,召开了全国“四长”(公安局长、统战部长、法院院长和民政局长)会议。会上,一些公安局长反映:你们特赦的人,有许多校级军官,可我们那儿还关押着不少将军咧!
周恩来听到这些反映,决定清理监狱,并成立了清理工作领导小组,由中共中央调查部部长罗青长(有时熊向晖副部长代)、统战部副部长童小鹏和公安部副部长凌云负责。
清理监狱的调查摸底工作由公安部五局负责,进行了半年多。最后摸清了,全国各地的监狱和劳改场所中,共关押原国民党省将级党、政、军、特人员953人;县团级3300多人,刑满后仍在劳改场所就业的有1万多人。
11月15日前后,释放工作全面铺开,15000余人走出监狱、劳改场所的大门,欢天喜地与家人团聚,或走上工作岗位。释放时,每人发了一套新衣服和100元零花钱。安置在农村的战犯,生活费每月15元至20元。
“养起来”
在国内生机萧杀、空气中弥漫着阶级斗争硝烟的“文革”时期,竟然有一万多“历史反革命分子”走出监狱,还可以去台湾,一时成了全国城乡的普遍话题,人们似乎感受到某种春意。
清理办公室收到了一些来信,有的反映宽释人员的子女不认亲、不接纳。其中有一人,因子女不让进门,生活无着,晚上在家门前的树上上吊自杀了。
因年龄过大,宽释人员普遍面临着就业和生活问题。有的难以安排工作,只能返回劳改单位;安排了工作的,也很快面临着退休,工龄很短,生活困难。根据这些情况,公安、统战两部又起草了文件,要求对这些人都分配适当工作,不办退休。邓小平批示:养起来。
遵照毛泽东的相关指示,在1975年3月17日的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华国锋作了特赦说明:“愿意回台湾的可以回台湾,给足路费,提供方便,去了以后愿意回来的,我们欢迎。”
其实,这已是旧话重提。早在1956年,周恩来就讲过:“对将要特赦的战犯,毛主席曾指示,来去自由,言论自由。”但1959年特赦以来,没有人去台湾。
1975年3月19日,第七批共293名特赦战犯走出了监狱。其中280余名要求留在大陆生活和安排工作,10名申请前往台湾与亲友团聚。
这10人是:国民党第5l军中将军长王秉钺、第25军中将军长陈士章、青年救国军赣东青年服务总队少将总队长蔡省三、军统局少将专员段克文、军统局西南特区副区长周养浩,另外5人王云沣、张海商、杨南、赵一雪、张铁石也都是国民党将校级军官和政工人员。4月5日,中共批准了这10人的回台申请。
推动与抵制
也是这一天,蒋介石在台湾逝世。虽是巧合,却让回台人员多了一个理由:回台奔丧。出殡定于4月16日。4月14日,王秉钺等10人进入香港。
台湾当局说,“‘国丧’之时遣返前国军军官回台”,是中共的“统战阴谋”,回台的10人是“共谍”、“统战工具”。
台湾“大陆工作委员会”提出:10人入台,后继怎么办?大陆家属要求探亲怎么办?外国记者来采访怎么办?几年后要回大陆怎么办?
北京方面则密切关注着这10人的生活、思想、行动和台湾各层面的反应、动作,并动员海内外相关人士写文章、发电报,支持10人回台。
港英当局则表示,特赦人员回台,“显然是国共内战的继续”,愿意提供过境服务。同时,对台湾方面的“甄别小组”,也提供方便。两面都不得罪。
就在推动“入台”与抵制“入台”的拉锯中,悲剧发生了。6月4日,原国民党第68军政工处上校处长张铁石,在香港富都酒店自杀身亡。台湾方面派人要张写三份材料:自传、大陆内幕和另外9人的情况。张写了,也表明了“心迹”,对方不满意,逼其再写,并威胁说:“如不交代清楚,非但去不成台湾,且对你在台的家属子女也不利,使他们成为政治上不清白的人。”张左右为难,没有退路而自杀。
最后,陈士章、王秉钺、段克文、周养浩去了美国,蔡省三、王云沣留居香港,张海商、杨南、赵一雪回到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