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设计基础讲座总结

2024-10-25

网页设计基础讲座总结(共6篇)(共6篇)

1.网页设计基础讲座总结 篇一

1、什么是PM

所谓PM是预防性维修(Preventive Maintenance)和生产维修(Productive Maintenance)的英文首字母的略语,在日本设备工程协会的PM用语集上有如下定义:

预防维修——是指从预防医学的立场出发,对设备的异状进行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注)在预防维修由国外引进我国的最初阶段:即算作PM。

生产维修——是提高设备生产效能的最经济的维修方法。其目的在于从设备的设计、制造、使用以致维修的全过程,换言之,也就是在设备的一生之中,设法减低设备本身价值和维修等有关设备使用的一切维修费用,以及由于设备劣化而带来的损失等全部费用,用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能。作为它的手段,有预防维修,事后维修,改善维修和维修预防。

我国最初引进PM的时候(约在1951年),对于事先防止设备故障的活动,叫做“预防维修”,其后,约在1954年,自从美国GE社特别强调提高生产效能以来,也就是提倡意味着赚钱维修的生产维修以来,PM就形成含有两种意义的词汇,而今天说PM就只是意味着“生产维修”。关于“预防维修”在日本语中多用预防保全一词。

2、PM的发展过程(参看表1)

PM一词最初引进我国是在1951年(昭和26年),即所谓战后。那时,从废墟上重建了军需工业,随之以此力图转向现代化工业,逐渐走向活跃的开端。

在日本通过化学工业和其它,以所谓安装工业为中心的日本能率协会的顾问活动,用报告会、出版刊物等极力宣传;与其在发生故障之后才进行维修,不如采取美国那种更为经济的在发生故障之前就进行维修的PM方式,从而开始出现预防维修的热潮。

其后,在1954年(昭和29年),如上所述,根据GE社的经验又开始提倡生产维修。

表-1 PM发展过程

年代 1951年(昭和26年) 1954年(昭和29年) 1957年(昭和32年) 1960年(昭和35年 1962年(昭和37年) 1971年(昭和46年) 发展过程 PM Produtive Maintenance PM 预防维修 PM Produtive Maintenance PM 生产维修 CM Corrective Maintenance CM 改善维修 MP Maintenance Prevention MP 维修预防 Relability Engineering 可靠性工程 TPM Total PM 全员参加的PM 特征 我国最初引进预防修理中心 以提高生产为目的的维修,由美国GE社所提倡 强调改善,设备素质的改善 强调新设备的PM设计 强调可靠性和维修性 由日本设备工程协会提倡强调TPM

表-1 PM发展过程

这个生产维修实际也包含着预防维修,也就是为了提高生产的经济效果的维修。

防止由于过分的预防维修(定期点检,提早维修等)而有损于原先重视的经济效果,这就是特别强调提出以“赚钱PM”为目的的理由。所以不仅预防维修,就要从设备的各种不同条件来考虑,按其设备、部位不同,有时也会有必须等待发生故障以后进行修理才合乎经济效果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当然,就不如采取在发生故障以后进行修理的办法,也就是所谓时候维修(Breakdown Maintenance)较为妥善。

大约从1957年(昭和32年)起,特别强调了要采取比预防维修更进一步的措施,力求从设备本身少出故障,缩短修理时间、延长使用寿命,开展了依靠设备改造、更新、改善质量来减少设备损坏和降低维修所需费用的运动。在这个意义上的设备质量改善措施就被称为改善维修(Corrective Maintenance)。

此外,在设备设计阶段也强调了必须考虑维修预防(Maintenance Prevention),以期减少设备损坏和降低维修费用。其后,因受美国航天工业的影响,在设备设计上追求了无故障,易维修的先进办法,这就是发展成为可靠性工程(Reliability Engineering)的由来。

经历了上述过程,回顾我国自从引进PM后的二十年间,在与日本工业发展的同时,由于对PM的重视,无论在技术上、技能上均有了显著的进步。

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大量成批生产,工人深受机械化、自动化的影响,以致情绪萎靡,同时环境、公害等一系列问题也逐渐突出,因此,对于人身的尊重如何,车间里士气如何,以及干劲如何等各方面开始被重视起来,于是群众便踊跃地自发地组织起ZD(安全无事故)小组和QC(质量管理)小组。

在这种背景之下以前的PM运动就发展成了全员参加的生产维修,即TPM运动。

3、PM的必要性及其目的

近来,不仅大型企业,而且中、小企业也由人工操作转为机械化,其结果不仅形成设备的增加,而且急速地向着复杂化、高级化、大型化、自动化发展,因此,和以前相比,对于各项制造过程生产计划,交货期、质量、成本、安全、环境保护(防止公害)等各方面,因设备不能适应而产生的问题其比例有按级数增大的趋势。

处于设备急速地迈向计算机控制和现代化发展的情况之下,如果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维修人员和操作人员仍以老一套的水平从事工作的话,那么,将会引起使用不当和维修不当故障频出,乃至修理时间增加,结果造成不能按期完成计划,拖延交货期,产品质量低劣,成本增高,不断发生灾害事故,作业环境不良,公害严重情况,致使操作人员情绪低落厌倦工作,进而关系到整个公司发展,造成严重后果。(参看图1)

图1、由于PM运用不当而带来的影响

但是,尽管问题严重,有些企业却仍然在不同程度上发生着类似的情况。

为了使上述种种不当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PM运动确实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上不容忽视的极为重要的一环就容易理解了。如果再进一步,就不仅应该将种种不当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而且应该积极地提高设备的利用效率,从而使生产效果大大提高。

从这个道理来看,PM的目的(参看图2)就是在于减少故障次数和缩短修理时间,从而达到以下六点要求:

1、完成生产计划;

图2、PM的目的

2、遵守供货期限;

3、提高产品质量;

4、降低成本;

5、防止灾害、事故、保证安全生产;

6、预防公害并保持环境卫生。

通过开展这项工作并坚持下去,就能够使公司业务效率大大提高。由于操作人员看到公司业务的提高是由于自己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而产生出引为自豪的喜悦,并且处在一个既安全、又无公害而且对人尊重的环境之中。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充满生气的车间。(原载于《我们的PM手册》第三页,中岛清一著)。

4、生产和维修

现在假设我们对于PM和设备管理毫无认识,只是单纯地从追求生产活动来考虑,那么首先成问题的就是究竟能否顺利地完成产量计划。能否按期交货、能否做出合格的产品,并且能否按既定的成本进行生产,作业环境是否保持得好,操作人员是否鼓足干劲和有无公害等一系列问题。照此结果,如果还能使公司业务有所长进的话,那么这件事就令人难以理解了。

这些项目就是由企业生产活动的结果而产生的所谓生产率,它无疑地应当不断提高,正因这个道理,各企业同行之间都在设法尽最大的努力追求它。

如图3所示,在工厂里的一切活动,不外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要用最少的资金、最少的人、设备和材料,努力设法达到产量高、质量好的效果。为了要达到这个目的,那么就有必要从设备管理上,工程管理上乃至质量管理上各个方面都必须采用各种独特手段很好地运筹才行。

在这里我们举出的关于设备管理问题请参看图3的矩阵图就可以明了它是关系到P.Q.C.D.S.M的所有有关生产率的问题了。因此,可以肯定地 说,它在生产活动中是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如上所讲,随着时代潮流所向,在工厂力原来由工人操作的工作,急速地改由设备来代替,虽然产业的部门不同,但是目前的整个事实表明,各个企业的生产依靠设备来完成的情况,确有日益大大增加的趋势。

图3 在生产活动中PM位置示意

所以说,在近代企业经营管理上,如果忘掉了对设备的关怀和群众建议这一途径,而只顾盲目地进行生产,很显然地将会在糊里糊涂之中,遭受到不可估量的严重损失。

今后,生产上的主流,就是要迅速地、大量地将人工操作该尤为设备来进行,这已成为必然的趋势。从这个情况出发,如果企业里不在体制整顿上及时充分地 做出相应的应付准备,那么不仅在企业竞争中难以立足,甚至还有可能使这个公司的名字从产业界的名册中消失。

5 什么是全员参加的PM(Total PM)

5-1 TPM的背景

自从1951年(昭和26年)我国最初引进PM(预防维修)以来,历时已经20多年,其间经过多次变迁,才开始有了今天的TPM时代。这个问题已经在上面一再阐述过了。

下面讲一下TPM的来由和它的有关背景问题。自从出现了大量生产以来,由于制造过程进行细致的分化→分业化→单纯化→专业化→机械化→自动化并将作为生产手段的人工操作改为由设备操作而忽视了人身安全,这样,有卓见的企业家早就估计到势必发生操作人员士气萎靡不愿干活的现象。大约在60年(昭和 35年)左右,在车间开展了有所有操作人员主动参加管理的ZD小组和QC小组,一直到每一个车间人员都满有信心地担负起一定的工作,这样,通过小组活动能把人们的建议提供和反映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上面去,给人们一个明朗地、有生气、愉快地工作的感觉。就就使得人们觉得有前途,干起活来有劲头,所有这些就成为企业繁荣昌盛的最大源泉和动力。到了1971年(昭和46年)就把企业内全员参加的PM活动发展为TPM活动。

5-2 什么是TPM

所谓TPM有如下说明:即是全员参加的PM,一言以蔽之就是动员全体人员搞PM,简称为TPM。那么怎样做呢?

①以彻底消灭故障为目标;

②从机械设备初步设计开始就要严格推行维修预防(MP),在使用中做好预防维修的日常保养和定期维修工作,并在发生故障时立即采取改善维修以防止再次发生故障,牢固地树立起设备一生的PM体制;

③无论是机械设备设计规划人员,无论是使用人员,还是维修保养人员,凡是有关人员无一例外地全部参加;

④从最高领导直到第一线的全体人员都必须参加;

⑤通过QC小组和ED小组等的自主活动来推行PM。

在这里应该特别提起注意的是QCQ小组和ZD小组的活动主要是指第一线的工长和操作人员主动进行管理活动,可是,谈到PM活动就不能误解为只要让他们能够主动地进行活动就万事大吉而采取放任态度,这种想法和做法是极端错误的。

归根到底,就是应该从企业的最高领导开始,包括管理人员、职能人员、技术人员等所有人员分担设备一生中各个阶段(计划→设计→制造→安装→试车 →正式使用→点检、修理→更新、报废)的责任。因此,相互之间通力合作是个极为重要的关键问题。

此外,在开展TPM运动中,应该特别强调的是决不允许象从前那样使用设备的人只使用设备,维修设备的人直观维修,两者各不相干,要使设备使用部门树立起用我们自己双手来维修自己使用的设备的雄心壮志,养成把设备看成自己东西一样去珍惜爱护的风尚,进而培养出具有高技术水平的技工。

1、什么是PM

所谓PM是预防性维修(Preventive Maintenance)和生产维修(Productive Maintenance)的英文首字母的略语,在日本设备工程协会的PM用语集上有如下定义:

预防维修——是指从预防医学的立场出发,对设备的异状进行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注)在预防维修由国外引进我国的最初阶段:即算作PM。

生产维修——是提高设备生产效能的最经济的维修方法。其目的在于从设备的设计、制造、使用以致维修的全过程,换言之,也就是在设备的一生之中,设法减低设备本身价值和维修等有关设备使用的一切维修费用,以及由于设备劣化而带来的损失等全部费用,用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能。作为它的手段,有预防维修,事后维修,改善维修和维修预防。

我国最初引进PM的时候(约在1951年),对于事先防止设备故障的活动,叫做“预防维修”,其后,约在1954年,自从美国GE社特别强调提高生产效能以来,也就是提倡意味着赚钱维修的生产维修以来,PM就形成含有两种意义的词汇,而今天说PM就只是意味着“生产维修”。关于“预防维修”在日本语中多用预防保全一词。

2、PM的发展过程(参看表1)

PM一词最初引进我国是在1951年(昭和26年),即所谓战后。那时,从废墟上重建了军需工业,随之以此力图转向现代化工业,逐渐走向活跃的开端。

在日本通过化学工业和其它,以所谓安装工业为中心的日本能率协会的顾问活动,用报告会、出版刊物等极力宣传;与其在发生故障之后才进行维修,不如采取美国那种更为经济的在发生故障之前就进行维修的PM方式,从而开始出现预防维修的热潮。

其后,在1954年(昭和29年),如上所述,根据GE社的经验又开始提倡生产维修。

表-1 PM发展过程

年代 1951年(昭和26年) 1954年(昭和29年) 1957年(昭和32年) 1960年(昭和35年 1962年(昭和37年) 1971年(昭和46年) 发展过程 PM Produtive Maintenance PM 预防维修 PM Produtive Maintenance PM 生产维修 CM Corrective Maintenance CM 改善维修 MP Maintenance Prevention MP 维修预防 Relability Engineering 可靠性工程 TPM Total PM 全员参加的PM 特征 我国最初引进预防修理中心 以提高生产为目的的维修,由美国GE社所提倡 强调改善,设备素质的改善 强调新设备的PM设计 强调可靠性和维修性 由日本设备工程协会提倡强调TPM

表-1 PM发展过程

这个生产维修实际也包含着预防维修,也就是为了提高生产的经济效果的维修。

防止由于过分的预防维修(定期点检,提早维修等)而有损于原先重视的经济效果,这就是特别强调提出以“赚钱PM”为目的的理由。所以不仅预防维修,就要从设备的各种不同条件来考虑,按其设备、部位不同,有时也会有必须等待发生故障以后进行修理才合乎经济效果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当然,就不如采取在发生故障以后进行修理的办法,也就是所谓时候维修(Breakdown Maintenance)较为妥善。

大约从1957年(昭和32年)起,特别强调了要采取比预防维修更进一步的措施,力求从设备本身少出故障,缩短修理时间、延长使用寿命,开展了依靠设备改造、更新、改善质量来减少设备损坏和降低维修所需费用的运动。在这个意义上的设备质量改善措施就被称为改善维修(Corrective Maintenance)。

此外,在设备设计阶段也强调了必须考虑维修预防(Maintenance Prevention),以期减少设备损坏和降低维修费用。其后,因受美国航天工业的影响,在设备设计上追求了无故障,易维修的先进办法,这就是发展成为可靠性工程(Reliability Engineering)的由来。

经历了上述过程,回顾我国自从引进PM后的二十年间,在与日本工业发展的同时,由于对PM的重视,无论在技术上、技能上均有了显著的进步,

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大量成批生产,工人深受机械化、自动化的影响,以致情绪萎靡,同时环境、公害等一系列问题也逐渐突出,因此,对于人身的尊重如何,车间里士气如何,以及干劲如何等各方面开始被重视起来,于是群众便踊跃地自发地组织起ZD(安全无事故)小组和QC(质量管理)小组。

在这种背景之下以前的PM运动就发展成了全员参加的生产维修,即TPM运动。

3、PM的必要性及其目的

近来,不仅大型企业,而且中、小企业也由人工操作转为机械化,其结果不仅形成设备的增加,而且急速地向着复杂化、高级化、大型化、自动化发展,因此,和以前相比,对于各项制造过程生产计划,交货期、质量、成本、安全、环境保护(防止公害)等各方面,因设备不能适应而产生的问题其比例有按级数增大的趋势。

处于设备急速地迈向计算机控制和现代化发展的情况之下,如果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维修人员和操作人员仍以老一套的水平从事工作的话,那么,将会引起使用不当和维修不当故障频出,乃至修理时间增加,结果造成不能按期完成计划,拖延交货期,产品质量低劣,成本增高,不断发生灾害事故,作业环境不良,公害严重情况,致使操作人员情绪低落厌倦工作,进而关系到整个公司发展,造成严重后果。(参看图1)

图1、由于PM运用不当而带来的影响

但是,尽管问题严重,有些企业却仍然在不同程度上发生着类似的情况。

为了使上述种种不当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PM运动确实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上不容忽视的极为重要的一环就容易理解了。如果再进一步,就不仅应该将种种不当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而且应该积极地提高设备的利用效率,从而使生产效果大大提高。

从这个道理来看,PM的目的(参看图2)就是在于减少故障次数和缩短修理时间,从而达到以下六点要求:

1、完成生产计划;

图2、PM的目的

2、遵守供货期限;

3、提高产品质量;

4、降低成本;

5、防止灾害、事故、保证安全生产;

6、预防公害并保持环境卫生。

通过开展这项工作并坚持下去,就能够使公司业务效率大大提高。由于操作人员看到公司业务的提高是由于自己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而产生出引为自豪的喜悦,并且处在一个既安全、又无公害而且对人尊重的环境之中。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充满生气的车间。(原载于《我们的PM手册》第三页,中岛清一著)。

4、生产和维修

现在假设我们对于PM和设备管理毫无认识,只是单纯地从追求生产活动来考虑,那么首先成问题的就是究竟能否顺利地完成产量计划。能否按期交货、能否做出合格的产品,并且能否按既定的成本进行生产,作业环境是否保持得好,操作人员是否鼓足干劲和有无公害等一系列问题。照此结果,如果还能使公司业务有所长进的话,那么这件事就令人难以理解了。

这些项目就是由企业生产活动的结果而产生的所谓生产率,它无疑地应当不断提高,正因这个道理,各企业同行之间都在设法尽最大的努力追求它。

如图3所示,在工厂里的一切活动,不外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要用最少的资金、最少的人、设备和材料,努力设法达到产量高、质量好的效果。为了要达到这个目的,那么就有必要从设备管理上,工程管理上乃至质量管理上各个方面都必须采用各种独特手段很好地运筹才行。

在这里我们举出的关于设备管理问题请参看图3的矩阵图就可以明了它是关系到P.Q.C.D.S.M的所有有关生产率的问题了。因此,可以肯定地 说,它在生产活动中是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如上所讲,随着时代潮流所向,在工厂力原来由工人操作的工作,急速地改由设备来代替,虽然产业的部门不同,但是目前的整个事实表明,各个企业的生产依靠设备来完成的情况,确有日益大大增加的趋势。

图3 在生产活动中PM位置示意

所以说,在近代企业经营管理上,如果忘掉了对设备的关怀和群众建议这一途径,而只顾盲目地进行生产,很显然地将会在糊里糊涂之中,遭受到不可估量的严重损失。

今后,生产上的主流,就是要迅速地、大量地将人工操作该尤为设备来进行,这已成为必然的趋势。从这个情况出发,如果企业里不在体制整顿上及时充分地 做出相应的应付准备,那么不仅在企业竞争中难以立足,甚至还有可能使这个公司的名字从产业界的名册中消失。

5 什么是全员参加的PM(Total PM)

5-1 TPM的背景

自从1951年(昭和26年)我国最初引进PM(预防维修)以来,历时已经20多年,其间经过多次变迁,才开始有了今天的TPM时代。这个问题已经在上面一再阐述过了。

下面讲一下TPM的来由和它的有关背景问题。自从出现了大量生产以来,由于制造过程进行细致的分化→分业化→单纯化→专业化→机械化→自动化并将作为生产手段的人工操作改为由设备操作而忽视了人身安全,这样,有卓见的企业家早就估计到势必发生操作人员士气萎靡不愿干活的现象。大约在60年(昭和 35年)左右,在车间开展了有所有操作人员主动参加管理的ZD小组和QC小组,一直到每一个车间人员都满有信心地担负起一定的工作,这样,通过小组活动能把人们的建议提供和反映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上面去,给人们一个明朗地、有生气、愉快地工作的感觉。就就使得人们觉得有前途,干起活来有劲头,所有这些就成为企业繁荣昌盛的最大源泉和动力。到了1971年(昭和46年)就把企业内全员参加的PM活动发展为TPM活动。

5-2 什么是TPM

所谓TPM有如下说明:即是全员参加的PM,一言以蔽之就是动员全体人员搞PM,简称为TPM。那么怎样做呢?

①以彻底消灭故障为目标;

②从机械设备初步设计开始就要严格推行维修预防(MP),在使用中做好预防维修的日常保养和定期维修工作,并在发生故障时立即采取改善维修以防止再次发生故障,牢固地树立起设备一生的PM体制;

③无论是机械设备设计规划人员,无论是使用人员,还是维修保养人员,凡是有关人员无一例外地全部参加;

④从最高领导直到第一线的全体人员都必须参加;

⑤通过QC小组和ED小组等的自主活动来推行PM。

在这里应该特别提起注意的是QCQ小组和ZD小组的活动主要是指第一线的工长和操作人员主动进行管理活动,可是,谈到PM活动就不能误解为只要让他们能够主动地进行活动就万事大吉而采取放任态度,这种想法和做法是极端错误的。

归根到底,就是应该从企业的最高领导开始,包括管理人员、职能人员、技术人员等所有人员分担设备一生中各个阶段(计划→设计→制造→安装→试车 →正式使用→点检、修理→更新、报废)的责任。因此,相互之间通力合作是个极为重要的关键问题。

此外,在开展TPM运动中,应该特别强调的是决不允许象从前那样使用设备的人只使用设备,维修设备的人直观维修,两者各不相干,要使设备使用部门树立起用我们自己双手来维修自己使用的设备的雄心壮志,养成把设备看成自己东西一样去珍惜爱护的风尚,进而培养出具有高技术水平的技工。

5-3 怎样引进PM

按照上述所讲,对于TPM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问题,基本上有了一定的理解,如何在实际中引进它、应用它,有关问题再分项加以阐述。重点谈从什么基础上开始引进PM问题。

①实行5S

所谓5S就是指整理、整顿、清洁、清扫和礼貌而言。它是采用了罗马字头第一个字母拼凑成的,要推行PM,必须首先彻底地推行5S活动才行。

反之,工厂里不能推行5S的话,可以肯定地说TPM是实行不通,就连改善管理的活动也难以推行得开的。

②开展小组自主活动

在推行上述5S活动的时候,如果单纯依靠上级命令的话,就容易形成“三天新鲜”而了事。那么,只有让车间里的所有的工作人员都能真正地认识到推行5S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们才会自动地互相商量决心推行,这样,5S活动就会永远坚持下去,生根开花结果。

不仅5S活动是这样,就连工厂的改善管理运动也能通过小组的自主活动开展起来,这样推行TPM的效果肯定会更大。

所以,作为引进TPM的第一步,我建议应该在推行5S活动基础上让各小组更主动的活跃起来,只有在这样基础上才能收到预期效果。

第二讲 TPM和小组自主活动

作为推行TPM(全员参加的生产维修),起决定作用的是小组自主活动,本章里将对如何组织小组,如何物色领导人,如何适时选定课题,如何指导碰头会,如何不断改进的步骤以及小组与行政职责有什么关系等诸问题,分别作具体讲述。

1、所谓小组自主活动是什么

所谓小组自主活动,就是不受上级命令、指示,而由在车间里从事工作的同事中的少数人组成小组,并且为了完成计划,保证质量,降低成本,按期交货,确保安全,防止公害等各项工作而进行活动,也就是作为全公司管理体制的一个环节,动员全体人员推行PM来使企业经营事业不断提高发展。

在推行这项运动过程中,要求每个人都开动脑筋和互相启发,使人尽其力加强设备管理,通过全车间所有人员的通力合作来改善管理沟通情感,加上车间与车间之间也做到人与人和睦,彼此尊重这样就形成一个生气勃勃的局面。

2、TPM和小组自主活动

前面所讲的TPM,它就是以使设备生产率达到最高水平为目的,以设备的一生为对象,使全公司所有有关部门都积极地参加到这个运动里面去,通过小组自主地开展活动来推行PM。

这种小组自主地进行活动的方式,在1962年(昭和37年)就已有QC小组和ZD小组活动,当时在许多大、小企业里开展起来,QC小组以产品质量为目标,ZD小组以安全无事故为目标,都收到很大的效果。

和前面一样,推行TPM的主要角色,就是小组的自主活动,它就用PM小组这个名义主动地来推行以消灭设备故障为目标的活动。

但是也不一定要拘于PM这个词,因为在从前推行QC小组和ZD小组的地方,也有把消灭故障这一项工作包括到里面去的,而且从未发现有什么不便之处。

3、PM小组组成方法

PM小组的组成并无统一规定,可根据企业的种类、规模、组织、工作人员管理水平等条件的不同,按实际情况单独创造。现将一般较多采用的方法,结合作者本人一点经验作如下介绍:

3-1 PM小组的组成

在开展PM活动以前,首先应将参加活动成员编成小组,并按一下各点加以考虑。

①在同一个车间里

已经组织好的PM小组,应将以后作为全员参加的人员看作同志一样,通力合作互相启发相互解决切身问题,因为它要作为永远持续下去努力完成目标的一个坚强组织,所以原则上以同车间、同班、同组里的同志按图1的形式来进行编组的较多。

但也有因车间人数或因作业工序所限,不能一刀齐,这时可按图2分开来编组。

此外,如图3所示为全公司PM委员会的成员所采取的形式,即下层的PM、中层的PM、和基本PM(PM小组)逐级由上一级依次编成,组长参加到部门的PM委员会里去,由部长担任委员长、部长是PM运动的重要责任人,并应是全公司PM委员会的成员。这样的机构就是叫做全员参加、重复小组组织。

5-3 怎样引进PM

按照上述所讲,对于TPM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问题,基本上有了一定的理解,如何在实际中引进它、应用它,有关问题再分项加以阐述。重点谈从什么基础上开始引进PM问题。

①实行5S

所谓5S就是指整理、整顿、清洁、清扫和礼貌而言。它是采用了罗马字头第一个字母拼凑成的,要推行PM,必须首先彻底地推行5S活动才行。

反之,工厂里不能推行5S的话,可以肯定地说TPM是实行不通,就连改善管理的活动也难以推行得开的。

②开展小组自主活动

在推行上述5S活动的时候,如果单纯依靠上级命令的话,就容易形成“三天新鲜”而了事。那么,只有让车间里的所有的工作人员都能真正地认识到推行5S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们才会自动地互相商量决心推行,这样,5S活动就会永远坚持下去,生根开花结果。

不仅5S活动是这样,就连工厂的改善管理运动也能通过小组的自主活动开展起来,这样推行TPM的效果肯定会更大。

所以,作为引进TPM的第一步,我建议应该在推行5S活动基础上让各小组更主动的活跃起来,只有在这样基础上才能收到预期效果。

第二讲 TPM和小组自主活动

作为推行TPM(全员参加的生产维修),起决定作用的是小组自主活动,本章里将对如何组织小组,如何物色领导人,如何适时选定课题,如何指导碰头会,如何不断改进的步骤以及小组与行政职责有什么关系等诸问题,分别作具体讲述。

1、所谓小组自主活动是什么

所谓小组自主活动,就是不受上级命令、指示,而由在车间里从事工作的同事中的少数人组成小组,并且为了完成计划,保证质量,降低成本,按期交货,确保安全,防止公害等各项工作而进行活动,也就是作为全公司管理体制的一个环节,动员全体人员推行PM来使企业经营事业不断提高发展。

在推行这项运动过程中,要求每个人都开动脑筋和互相启发,使人尽其力加强设备管理,通过全车间所有人员的通力合作来改善管理沟通情感,加上车间与车间之间也做到人与人和睦,彼此尊重这样就形成一个生气勃勃的局面。

2、TPM和小组自主活动

前面所讲的TPM,它就是以使设备生产率达到最高水平为目的,以设备的一生为对象,使全公司所有有关部门都积极地参加到这个运动里面去,通过小组自主地开展活动来推行PM。

这种小组自主地进行活动的方式,在1962年(昭和37年)就已有QC小组和ZD小组活动,当时在许多大、小企业里开展起来,QC小组以产品质量为目标,ZD小组以安全无事故为目标,都收到很大的效果。

和前面一样,推行TPM的主要角色,就是小组的自主活动,它就用PM小组这个名义主动地来推行以消灭设备故障为目标的活动。

但是也不一定要拘于PM这个词,因为在从前推行QC小组和ZD小组的地方,也有把消灭故障这一项工作包括到里面去的,而且从未发现有什么不便之处。

3、PM小组组成方法

PM小组的组成并无统一规定,可根据企业的种类、规模、组织、工作人员管理水平等条件的不同,按实际情况单独创造。现将一般较多采用的方法,结合作者本人一点经验作如下介绍:

3-1 PM小组的组成

在开展PM活动以前,首先应将参加活动成员编成小组,并按一下各点加以考虑。

①在同一个车间里

已经组织好的PM小组,应将以后作为全员参加的人员看作同志一样,通力合作互相启发相互解决切身问题,因为它要作为永远持续下去努力完成目标的一个坚强组织,所以原则上以同车间、同班、同组里的同志按图1的形式来进行编组的较多。

但也有因车间人数或因作业工序所限,不能一刀齐,这时可按图2分开来编组。

此外,如图3所示为全公司PM委员会的成员所采取的形式,即下层的PM、中层的PM、和基本PM(PM小组)逐级由上一级依次编成,组长参加到部门的PM委员会里去,由部长担任委员长、部长是PM运动的重要责任人,并应是全公司PM委员会的成员。这样的机构就是叫做全员参加、重复小组组织。

2.网页设计基础讲座总结 篇二

那么,什么是COM呢?

首先,COM是一种通信的方式。

例如,就像我们的电视遥控一样。当我们按下某个频道按钮时,电视频道立马切换;而当我们按下开关按钮时,电视立即关闭等等。其实,我们并不关心 它们是怎样工作的,我们只知道按下按钮就能产生某个动作就可以了。

程序的原理也是一样的。当改变文本编程控件的Text属性时,我们并不知道其中的原理,也许系统内部会调用几十个API函数也说不定?但对于用 户来说,则只关心文本编程控件中显示的文本就可以了。

其次,COM是一种重用代码的方式,

使用COM的最大好处是一旦建立COM的通信方式后,可以方便地在任何地方使用多次。例如,当用户创建一个用于显示日期和时间的COM组件后, 就可用于任何程序中的任何地方。不仅VB应用程序、Excel程序可以访问,而且C 应用程序也可以访问它。

所以,COM组件的代码可重用性是最主要的。

再次,COM是基于实际对象的。

用COM创建的大多数组件是基于实际对象的,这就意味着一旦组件被创建,其使用是相当容易的。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在计算机系统中再添加一个用 户,又有哪种添加方式如Customer.Add那样简单,是添加数据处理代码包、算法,还是向应用程序添加较大的数据库DLL?很显然,COM就支持这 种简单操作。

所以,COM是一种通信方式、一种代码重用方式以及基于实际对象的。

3.HSE管理体系基础知识讲座 篇三

1、什么是HSE管理体系?HSE的含义是什么?

HSE管理体系是环境管理体系(EMS)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OHSMS)两体系的整合。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简称HSE。是环境environment、健康health、安全safety的缩写。

2、HSE的发展历程: 健康、安全与环境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是石油勘探开发多年管理工作经验积累成果,它体现了完整的一体管理思想。60年代以前主要是体现安全方面的要求,在装备上不断改善对人们的保护,利用自动化控制手段使工艺流程的保护性能得到完善;70年代以后,注重了对人的行为的研究,注重考察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1974年,石油工业国际勘探开发论坛(E&P Forum)建立,作为石油公司国际协会的石油工业组织,它组织了专题工作组,从事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体系的开发。80年代以后,逐渐发展形成了一系列安全管理的思想和方法。

HSE管理体系主要体现在拥有一切事故都可以预防的思想;全员参与的观点;层层负责制的管理模式;程序化、规范化的科学管理方法;事前识别控制险情的原理。

90年代至今,HSE做为一种管理体系,从管理上解决了安全、健康、环境三者的管理问题。使管理工作从事后走向事前,事故从管理的角度大大降低,HSE管理成为了企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3、为什么要建立推行HSE管理体系?

建立推行HSE管理体系的目的就是保护环境,改进我们的工作场所的健康性和安全性,改进劳动条件,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它的推行和实施,对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完善企业的内部管理提升企业形象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4、什么是HSE方针?其作用是什么?

HSE方针是企业对其全部环境、职业健康安全行为的原则与意图的声明,体现了企业在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保护方面的总方向和基本承诺。因此可以说HSE方针是企业在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保护方面总的指导思想和行动原则。它反映企业最高管理者对在环境、职业健康安全行为的一个总承诺。HSE方针也是企业在环境、职业健康安全领域一切活动的驱动力,涉及到全体员工和其他相关方,每位员工应理解和执行。

一个积极的、切实可行的HSE方针,将为企业确定在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保护方面总的指导思想和行动准则,并为建立更加具体的在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目标提供一个总体框架。

5、HSE方针的三个承诺是什么?

一是对承诺适用HSE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承诺;二是对持续改进的承诺;三是对事故预防、保护员工安全健康的承诺。HSE管理体系的核心

领导和承诺是HSE管理体系的核心。承诺是HSE管理的基本要求和动力,自上而下的承诺和企业HSE文化的培育是体系成功实施的基础。

6、什么是HSE管理体系的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

HSE的目标指标是针对重要的环境因素、重大的危险因素或者需要控制的因素而制定的量化控制指标。目标指标可以是保持维持性的指标,如,控制工伤率在千分之几以下。也可以是改进提高型指标,如,将某种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到多少。管理方案是实现目标指标的具体行动方案。

7、什么是HSE管理体系的基本要素及其基本内容?

体系要素及相关部分分为三大块:核心和条件部分,循环链部分,辅助方法和工具部分。

1、核心和条件部分

(1)领导和承诺:是HSE管理体系的核心,承诺是HSE管理的基本要求和动力,自上而下的承诺和企业HSE文化的培育是体系成功实施的基础。

(2)组织机构、资源和文件:良好的HSE表现所需的人员组织、资源和文件是体系实施和不断改进的支持条件。它有7个二级要素。这一部分虽然也参与循环,但通常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是做好HSE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通常由高层管理者或相关管理人员制定和决定。

2、循环链部分

(1)方针和目标:对HSE管理的意向和原则的公开声明,体现了组织对HSE的共同意图、行动原则和追求。

(2)规划:具体的HSE行动计划,包括了计划变更和应急反应计划。该要素有5个二级要素。

(3)评价和风险管理:对HSE关键活动、过程和设施的风险的确定和评价,及风险控制措施的制定。该要素有6个二级要素。

(4)实施和监测:对HSE责任和活动的实施和监测,及必要时所采取

(5)评审和审核:对体系、过程、程序的表现、效果及适应性的定期评价。该要素有2个二级要素。

(6)纠正与改进:不作为单独要素列出,而是贯穿于循环过程的各要素中。

循环链是戴明模式的体现,企业的安全、健康和环境方针、目标通过这一过程来实现。除HSE方针和战略目标由高层领导制定外,其他内容通常由企业的作业单位或生产单位为主体来制定和运行。

⒊辅助方法和工具

辅助方法和工具是为有效实施管理体系而设计的一些分析、统计方法。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1)各要素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分别构成了核心、基础条件、循环链的各个环节;

(2)各要素又是密切相关的,任何一个要素的改变必须考虑到对其他要素的影响,以保证体系的一致性;

(3)各要素都有深刻的内涵,大部分有多个二级要素。

8、什么是HSE管理体系的结构特点

(1)按戴明模式建立。HSE管理体系是一个持续循环和不断改进的结构,即“计划—实施—检查—持续改进”的结构。

(2)由若干个要素组成。关键要素有:领导和承诺,方针和战略目标,组织机构、资源和文件,风险评估和管理,规划,实施和监测,评审和审核等。

(3)各要素不是孤立的。这些要素中,领导和承诺是核心;方针和战略目标是方向;组织机构、资源和文件作为支持;规划、实施、检查、改进是循环链过程。

“两书一表”是中石油依照HSE管理体系文件,结合自身特点,总结提炼出来的具有自身特色的环境、职业健康体系管理文件,经过多年的实践检验,不断修改完善,现在已经形成了更加符合中国国情的HSE管理体系。我们将分几个章节对“两书一表”做一个详尽的介绍。

1.“两书一表”是什么? 两书一表”即《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HSE作业指导书》(简称《HSE作业指导书》)、《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HSE作业计划书》(简称《HSE作业计划书》)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HSE现场检查表》(简称《HSE现场检查表》),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基层组织HSE管理基本模式,是HSE管理体系在基层文件化表现,是适应国内外市场需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队伍整体竞争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两书一表”的来源?

HSE管理体系的核心是风险管理,也即基层组织的风险管理。为做好基层组织的风险管理,有效防范事故的发生,真正做到对事故的事前预防,在借鉴壳牌公司的“HSE CASE”的基础上,创建了HSE管理体系在基层组织的运行模式——HSE“两书一表”。3.“两书一表”与HSE CASE比较。壳牌HSE CASE: 一个项目开始之前,首先对该项目所具有的HSE风险进行辨识,然后进行风险评估,再根据风险程度制定出相应的风险削减与控制措施,最后把这些防控措施落实到各个相关岗位,岗位员工各负其责,就能够确保在项目运行过程中不出或少出事故。所策划编制的这个作业文件就是HSE CASE。通过HSE CASE,真正把对事故的提前防范落到了实处。HSE CASE优点:

一个名副其实的风险管理工具——把事前预防落到了实处。HSE CASE缺点:

1、文件编制工作量太大,一个不太大的项目动辄就是几百页,乃至更多。

由于西方石油企业员工文化素质高,对于他们编制与宣贯都不是问题。

2、对于我们企业,生产经营任务繁重,人员文化素质偏低,尤其是大量使用农民工的基层组织,每个项目都要编一个HSE CASE,篇幅太大,既不利于编制,也不易宣贯、落实。结论:把HSE CASE转化为适于我们企业实际情况的东西!“两书一表”特点:

由于与专业相关的常规作业HSE风险是固定不变的,因此,HSE作业指导书可以是相对固定的,可以长期使用。

每个项目只编制与变化了的风险有关的HSE作业计划书,而不必编制HSE作业指导书。“ 两书一表”与“HSE

CASE”相比,一个项目减少80%左右编制工作量。4.“两书一表”的发展历程:

1)

2001年集团公司发布“中油质安字[2001]199号”文件。2)

同年,为便于文件执行,出台“两书一表”编制指南。

3)

“两书一表”先是在集团公司工程技术服务类企业普遍得以实施;后来,一些上市企业也自发实行。

4)

得到集团公司领导的充分肯定(勘探与生产公司在其所属的地区公司推行“两书一表”管理)。

5)

目前中石化一些基层队站也参照实行“两书一表”管理。6)

高校HSE管理教材中列入HSE“两书一表”内容。5.“两书一表”实施的重要意义:

1)

向基层员工灌输了风险管理理念,使其树立了风险管理意识;

2)

提升了基层组织风险管理水平,从而使得安全生产业绩有了显著提升;

3)

HSE管理体系获国家安监局科技成果一等奖,而“两书一表”已成为中国石油基层组织实施HSE体系管理的标志和品牌。6.“两书一表”应用情况及存在问题:

一方面,国外专家同行对我们所开发的“两书一表”的高度赞赏,称赞比壳牌的HSE CASE更科学、合理。杜邦专家在对我们企业基层队站评估时,认为“两书一表”是一种非常科学管理工具,很有创意,很有实用价值。同时,一些基层队站应用效果的确也十分显著。

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基层队站编而不用,出现“两层皮”现象。问题的解决:规范改进HSE“两书一表”编制。

核心问题:结合实际,满足需求,解决实际工作中的“两张皮”问题。

1.“两书一表”的组成: 《作业指导书》:《指导书》是对与专业相关的常规作业HSE风险的管理。通过对常规作业中,风险的识别,评估,削减或控制以及应急管理等,把与专业相关的常规风险控制在“合理并尽可能低(ALARP)”的水平,对各类风险制订对策措施,并把这些对策措施分配到相关岗位。这个过程表述的文字写在书面上,经过业务主管部门组织评审后,整理汇编成相对固定的HSE作业指导文件。《作业计划书》:《计划书》是针对具体项目或活动情况,由基层组织结合具体施工作业的情况和所处环境等特定的条件,在开始进行作业前,按照风险管理流程所策划编制的对各种变化所产生的新增风险的控制,经主管部门(人员)批准所形成的作业文件。《现场检查表》:《 HSE现场检查表》是在现场施工过程中岗位员工所使用的一种简单明了的表格式检查工具,涵盖“两书”的主要检查要求和检查内容。2.“两书一表”各组成的作用: 指导书的作用:

对与专业相关的常规作业HSE风险的控制。由于与专业相关的常规作业HSE风险是相对稳定的,只要工艺、技术、设备设施等不发生变化,防控措施就不发生变化(如果只是临时性变化,则应通过计划书防控,而不是由指导书控制),因此,指导书是相对稳定的。计划书之作用:

对非常规作业HSE风险的控制。可用于移动性作业项目:对由于各种变化、变更所新增的HSE风险的管理;可用于固定作业场所:非常规作业活动(如,临时性作业等)HSE风险的管理。在进行非常规作业之前,首先应对所要开展的活动进行危害因素辨识,对辨识出需要防控的风险制定出相应的防控措施,写到书面上经过审批,就形成这个活动的计划书。

现场检查表之作用: 通过检查表,使每个岗位员工对自己所使用或管理的设备、设施、工器具以及施工作业现场(工作面)等的安全状态的检查与管理。3.两书的主要内容: 《指导书》: 岗位任职条件、岗位职责、岗位操作规程、巡回检查及主要检查内容、应急处置程序。《计划书》:项目概况、作业现场及周边情况;人员能力及设备状况;项目新增危害因素辨识与主要风险提示;风险控制措施;应急处置预案(与主要风险提示相对应)。4.《指导书》与《计划书》的特点对比。《指导书》:

形式:相对稳定

内容:丰富全面

目的:规范员工行为,防范常规专业风险 编制时间:随时编制,日常学习参考。《计划书》:

形式:更换频繁

内容:简明扼要

目的:进行风险识别,防范特定项目动态、新增风险 编制时间:项目、活动开始前编制完成,并进行宣贯。5.《计划书》与《作业许可》的关系:

(1)单项非常规作业,如关键作业(高危作业)执行专项作业许可,像挖掘、动火、高处作业、进入受限空间、临时用电等,实行专项作业许可管理;

(2)其他类型单项非常规作业,不属于高危作业,不需要办作业许可的作业;但没有操作规程,如更换闸、阀、压力表等,在进行该项活动之前,进行危害因素辨识,并制定相应防范措施,写在纸面上,并经过审批,即为计划书。

(3)各种施工作业项目,开工之前编制计划书。项目进行中,有关键作业的,仍需办作业许可。

1.“两书一表”的定位?

“两书一表”是基层组织实施HSE体系管理的作业文件。《指导书》定位: 它是对基层组织岗位员工在常规作业时的安全指导,强调的是对通过《指导书》规范员工作业行为,实现对专业常规作业风险的管理。由企业编制并发放给相应岗位员工,供员工平时学习、参考,以及集中学习培训的主要资料。通过提高员工自身业务素质达到防范专业常规作业风险的目的。

《计划书》定位:

它是对基层组织从事具体活动或所运作特定项目的新增风险(诸如:人员、环境、工艺、技术、设备设施变更等)的管理,突出的是对项目动态、新增风险的管理。基层组织在从事一项作业或一个项目之前,编制完成并组织进行宣贯,使参加该项目、活动的每一位员工都知道其风险及相应的防范措施。2.“两书”与风险管理的关系:

指导书:

通过常规作业操作规程进行风险管理(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估—削减与控制—应急管理),也即采用风险削减与控制来修改完善现行作业操作规程,使其成为完善的操作规程。这样,通过修改完善后作业操作规程,既能完成工艺操作过程,或生产出合格产品,又能够确保该过程的安全、健康与环保。规范管理,把措施融入规程、制度、任职条件等之中。员工通过对指导书的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实现对常规作业风险的规避。计划书:

通过对一个特定项目或非常规活动进行风险管理(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估—削减与控制—应急管理),实现对特定项目或非常规活动新增风险的管理。对一个项目或一项非常规活动编制、实施计划书管理,防范其新增风险。3.“两书”与传统管理制度体系之间关系:

关于第一版:用作常规风险管理的指导书与传统制度、操作规程项脱节,从而导致编而不用的“两张皮”现象发生。

关于第二版:把风险管理用作对传统制度、操作规程的修改和完善,把第一版指导书的内容与传统制度、操作规程融为一体,既减轻了重新编制、宣贯的指导书负担,又达到了风险管理的要求,有效防止了事故的发生。

4.“两书”与应急管理的关系:

《指导书》中应急处置程序特点:

1、部分;

2、数量多(全部)。目的:把突发事件通过应急处置消灭在萌芽状态,实现小事化了。《计划书》中应急处置程序特点:

1、整体;

2、数量小(2-3个)。目的:把员工自身无法控制的突发事件,通过请求外部应急资源协助,把事故损失降至最低,达到大事化小。

从这一期开始我们将介绍油气管道风险管理的相关知识。风险管理是建立在“一切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这一管理理念上的,即:如果我们能够预先知道会发生特定的一种危害,我们就能够通过管理和发挥我们的技能来避免事故发生或是设法使人、财产和环境免受损害,即能够对风险进行控制。

1、什么是风险,安全,隐患?

风险:某一特定危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后果的组合。安全:免除了不可接受的损害风险的状态。

隐患:是指直接导致损失的潜在因素,但并未发生任何险情事件也未造成任何实际损失,损失主要包括人员伤亡、健康受影响、财产损失、环境污染、生产关停或法律责任等,隐患可分为不标准状况(防爆区域未采用防爆设备、设备没有接地、压力容器未按期检验、灯光不足、应急通道堵塞等等)和不标准行为(不按操作规程操作、不正确的站位、超速驾驶、没有正确使用劳保用品等等)。

2、什么是危害因素辨识,有哪些危害因素?

危害因素辨识识别健康、安全与环境危害因素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油气管道典型的危害因素:

人的不安全行为:不按操作规程操作、不正确的站位、不正确穿戴防护用品。物的不安全状态:管线腐蚀穿孔、阀门泄漏、管线凝管、油罐浮船卡阻。

管理缺陷:标准的不足、制度的缺失、设计缺陷、质量管理不善、未对承包方资质审查。环境因素:暴雨、雷电、地震、强腐蚀区、塌陷。

3、什么是风险评价?风险辨识评价方法的分类。

风险评价:评估风险程度以及确定风险是否可容许的全过程。风险辨识评价方法的分类:

定性评价:一般将风险性分成几个定性等级,并规定达到哪个等级(以上或以下认为系统是安全的,通常根据人的经验和判断能力对生产工艺、设备、环境、人员、管理等方面的状况进行评价,如安全检查表等。定量评价:用系统事故发生概率和事故严重度来评价。一般规定在某段时间内或某个空间范围内事故发生的概率(或发生的次数)、事故损失(风险程度)低于确定的指标值由认为系统是安全的,如道化的火灾爆炸指数平均法。

4、安全评价的几种方法:

1、安全检查表 :为了系统地找出系统中的不安全因素,把系统加以剖析,查出各层次的不安全因素,然后确定检查项目,以提问的方式把检查项目按系统的组成顺序编制成表,以便进行检查或评审。

2、专家方法:一般是指风险判断和决策主要依赖专家,依靠专家的专业技能、主观判断和对某些关键因素的权衡来对风险做出评价,或者说主要是一种定性和主观的方法。

3、预先危险性分析(PHA):PHA 方法的目的就是进行风险排序,它并不是要具体 解决存在的风险,而是要对各类风险的严重性和可能 性进行评估,制定风险标准,以便采取实质性的措施,避免重大事故的发生。

4、日本危险度评价法(六阶段法):该方法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的化工厂中各种容器、塔、化学品的制造和储存设施的安全评价。

5、作业条件危险评价法(LEC):用与系统危险性有关的三种因素指标值之积来评价系统人员伤亡危险的大小,这三种因素是: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E―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C―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其简化公式是:D=LEC)。

6、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道化法):危险指数评价方法为美国道化学公司所首创。它以物质系数为基础,再考虑工艺过程中其他因素如操作方式、工艺条件、设备状况、物料处理、安全装置情况等的影响,来计算每个单元的危险度数值,然后按数值大小划分危险度级别。它主要是对化工生产过程中固有危险的度量。

7、帝国化学公司(IDI)危险度评价法(蒙德法): 可对较广范围内的工程及贮存设备进行评价;包括具有爆炸性的化学物质的使用管理;采用补偿办法以便能够区别给定的燃料与别的反应物(如氢气与空气、氯气或氧气);根据事故案例的研究,考虑了对危险性水平有相当影响的几个特殊工程类型的危险性;评价中采用了毒性的观点。

8、事件树分析(ETA):从一个初因事件开始,按照事故发展过程中事件出现与不出现,交替考虑成功与失败两种可能性,然后再把这两种可能性又分别作为新的初因事件进行分析,直到分析最后结果为止。

事件树分析的几个步骤:确定或寻找初因事件;构造事件树;进行事件树的简化;进行事件序列的定量化。

9、事故树分析(FTA):事故树分析又称为故障树分析,是一种演绎的系统安全分析方法。它是从要分析的特定事故或故障开始(顶上事件),层层分析其发生原因,直到找出事故的基本原因,即故障树的底事件为止。

事故树分析的几个阶段:选择合理的顶上事件;资料收集准备;建造故障树;简化或者模块化;定性分析;定量分析。

10、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FMEAFMEA))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是将工作系统分割为子系统、设备或元件,逐个分析各自可能发生的故障类型及其产生的影响,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11、HAZOP分析法:HAZOP(Hazard and Operability Study)中文的意思是“危险性和可操作性分析”, 是以系统工程为基础的一种可用于定性分析或定量评价的危险性评价方法, 用于探明生产装置和工艺过程中的危险及其原因, 寻求必要对策。通过分析生产运行过程中工艺状态参数的变动,操作控制中可能出现的偏差,以及这些变动与偏差对系统的影响及可能导致的后果,找出出现变动或偏差的原因,明确装置或系统内及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危险、危害因素,并针对变动与偏差的后果提出相应的措施。

12、直观经验分析法 :

经验法:对照有关标准、法规、检查表;依靠人员的观察、分析、判断能力和经验。

类比法:利用以下相同或相似信息来进行类推、分析、评价:工程系统;—作业条件的经验;—劳动安全卫生的统计资料。

4.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基础知识讲座 篇四

纪检监察访举报工作是纪检监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纪检监察依靠群众参与反腐败斗争,提供案件线索的主要渠道,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执纪办案的前道工作,是基础性、根本性工作。

今天上午主要讲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简单介绍纪检监察信访举报的主要工作任务与要求; 二是讲一下信访举报的受理范围和一般处理程序;

三是讲一下信访工作涉及的有关名词解释:信访案件、信访监督、信访公开

第一节 纪检监察信访举报的主要工作任务与要求

(一)受理信访问题,保障党员和群众的民主权利

受理检举、控告和申诉是指通过受理群众来信,接待群众来访,接听举报电话,收看网上举报等,受理涉及党纪、政纪问题的检举、控告和申诉。受理检举、控告和申诉是党和政府依靠群众参与反腐败斗争的重要工作,也是纪检监察机关保障人民群众监督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民主权利和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重要内容。在具体工作中,一是要对每一封信认真阅看,对每一位上访者热情接待;二是对每一份检举、控告和申诉都要区别情况,认真处理;三是对不属于纪检监察业务范围内的上访者要耐心说明情况,告知受理机关,或者及时将信件转有关部门处理。

(二)开展信访调查,解决信访问题

这是信访举报部门主要、基础性工作,党员群众的每一个信访都要进行妥善处理,要按照规定程序进行处理,每一个信访件的处理必须责任明确,轨迹清晰。

督办和查办信访案件是解决信访问题最有效的途径。督办是指上级纪检监察机关的信访部门对转交下级纪检监察机关查处的信访案件进行督促催办的行为。通常的方法有派人督办、发函督办、会议督办、汇报督办、协调和跟踪督办等。一般是问题比较重大和比较典型的案件;二是要限期查报结果;三是要有回复和调查报告。

自办信访案件是指纪检监察信访部门根据规定的职责,对亟待查明、易查易结的信访问题直接进行调查。查办的主要范围是:一是案情单一,线索清楚,短期能查结的案件;二是情况紧急将要发生或正在发生需要立即查明并予以制止的案件;三是处置突发性集体上访,如不及时采取措施有可能产生严重后果的案件;四是情节清楚,性质恶劣,能够尽快查清打击报复举报人的案件。

(三)提供信访举报综合信息,为查办案件提供线索,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通过信访反映的各种情况和问题,进行认真筛选、加工、整理,通过各种信息载体反映给领导和有关部门,为党委、政府和纪检监察机关决策和指导工作提供依据,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查办案件和纠风工作提供信息和案件线索。提供信息的要求是:全面情况定期反映,倾向性、苗头性问题问题及时反映,重要问题专题反映,围绕党委政府、纪委中心工作部署,围绕重点、热点、焦点问题开展专项调研,为领导决策和开展监督检查、专项治理工作服务。提供信息要做到真实可靠,及时迅速。

(四)做好信访监督,帮助、教育和挽救干部近几年来,虽然受理的举报量一直居高不下,除了作线索的信访件,真正构成严重违法违纪需要立案查处的却是少数,对于大多数的轻微违纪问题,如不及时采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不仅严重影响党和政府和机关工作人员的威信和形象,而且势必挫伤群众参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积极性。而解决这些问题,又不能采取立案查处的办法,于是,各级纪检监察机关采取信访监督的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从信访监督的实践来看,信访监督在执纪监督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不仅强化了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职能,增强了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意识,作为信访了结的一种方式解决了大量的信访问题,纠正问题,教育挽救了一批机关干部。

(五)做好协调疏导工作,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前面已经讲到,目前信访问题越来越复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改革进一步深化,深层次的社会矛盾日益显现出来,信访问题往往是社会矛盾和反映干部违纪、作风效能、依法行政方面问题交织在一起,因此,信访工作需要做协调疏导工作。

“协调”主要是针对解决问题而言的,指的是协调各单位、各方面的关系解决信访问题。在实际工作中,群众反映的问题往往涉及多个方面、多个部门,纪检监察机关信访部门一定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对上访人员反映的问题该查处的要查处,上访人的正当权益受到侵害的该解决的要协调解决。

“疏导”主要针对写信上访群众而言的,有些群众反映的问题长期得不到查处和解决,造成重复上访、越级上访和集体上访,在解决信访问题的过程中,要做好群众的思想教育工作,采用多种手段使矛盾得到化解,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第二节、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受理范围和一般处理程序

处理信访件主要经过受理、办理、审核、反馈、结案、归档等六个环节。办理基本要求:轨迹清晰、责任主体明确

一、受理范围

1、受理范围

根据《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控告申诉工作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的有关规定,纪检监察机关直接受理信访举报的范围是:

1、对党员、党组织违反党章和其他党内法规,违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利用职权谋取私利和其他败坏党风行为的检举、控告;党员、党组织对所受党纪处分或纪律检查机关所作的其他处理不服的申诉;其他涉及党纪党风的问题。

2、对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违反行政纪律行为的检举、控告;国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不服主管行政机关给予行政处分决定的申诉,及不服监察机关给予行政处分决定的复审申请,不服监察机关复审、复查决定的复核申请,不服监察机关复核决定的再申诉,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由监察机关受理的申诉;

3、群众对党风廉政建设和纪检监察工作的批评、建议 业务范围:按照信访类别大致可以分为10类,分别是(表格具体说一下),具体对照纪律处分条例和中纪委统计格式。关于分级管理原则

一般来说,按照干部管理权限,检举控告的对象属于那一级党委政府任命的,就由那一级纪检监察机关负责处理

分级管理中的几种特殊情况

?反映地方党委委员、纪委委员的,同级党委纪委初查,但要立案,须报党的委员会批准。?反映党组织的问题,由上一级纪委处理。

?必要时,上级纪委可以直接调查下级纪委管辖范围内的案件

?对于申诉件,由原批准处分的机关或所作处分决定的纪检监察机关受理,如对复审决定仍不服的,向上一级纪检监察机关申请复核。

二、信访处理程序

一、受理、登记:

即对信访问题的受理、登记处理工作。来信、来访、来电、网上举报、领导转交、上级机关转办,不管那种渠道的信访信息,都要进行集中登记管理。

1、来信的接收、受理

①反映的内容要看清认准。一是内容摘录要看清认准,须清晰、简要,忌模糊;二是重复来信要看清认准。②反映错误问题类别的认定要看清认准。一是就实不就虚;二是就重不就轻;三是就近不就远。③对象的职级要看清认准。一是就新不就老;二是就高不就低;三是就实不就虚。

④其他要素要看清认准。对基层纪委来讲,一是信访件来源(出处?);二是上级要求;三是领导批示;

2、来访的接待受理

①下载。②输录。③处理(接收、受理阶段的处理,包括确定并告知是否受理、分流等)。2)在具体操作上注意:接收告知的及时性。在受理要求上注重把握4句话:

①热情接待。②认真听记。③妥善处理。④教育疏导。这四句话落实到接访的具体实践中,注意把握好8个字: 一是“请”,即“请”字当头。

二是“收”,即:接受来访人递交的材料,必要时办理相关的接收手续。三是“听”,即:倾听来访人的讲述。四是“记”,即:作必要的接访笔记。

五是“看”,即:阅看来访人提供的相关材料。

六是“引”,即:引导、引领来访人把想要反映的问题讲出来、讲清楚。七是“拎”,即:归纳复述来访人反映的问题。八是“答”,即:回答、解答、答复有关问题。

3、来电的接听、受理

1)在程序上注意把握5个环节:

①接听。②记录。③复述。④整理(包括整理记录、输录信息等)。⑤处理(主要是确定是否受理、分流等)。

2)在具体操作中注意两个问题:

①电话录音。②对业务范围外的来电,原则上应逐一登记、备查, 可不记录具体内容。

(二)办理

1、准备过程

1)看:分析信访举报件内容;看上级纪委或者领导批示精神等。2)拟:对信访案件拟定办理方案 3)批:按程序报批信访举报件办理方案

2、查核过程(调查核实)

信访举报件的办理(办结)方式:(说明镇纪委是后五种)1)在程序上注重把握4个环节: ①登记。②接谈。③整理(包括整理记录、输录信息等)。④处理(主要是确定是否受理)。A、摘报促办 B、转交承办 C、过问督办 D、移送承办 E、直接查办 F、信访了解 G、信访监督 H、信访协调

I、暂存(线索移送)

关于信访案件调查的方式:与立案案件调查一样,调查取证人员不得少于两人,收集证据应按纪检监察机关案件检查的有关规定办理,调查谈话都应作谈话笔录。复印的书证材料要注明出处、复印人和复印时间,并加盖复印章;

二、时间要求:一般信访件要求一个月;信访案件二个月,立案6个月。办理过程(进行初步核查的信访案件)

信访举报案件办理总的要求: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结论正确;处理恰当;程序合法;材料齐全。1)沟通、反馈。

①与实名信访举报人沟通、反馈。②与交办机关沟通、反馈。

关于调查情况报告(初步核查)。主要包括8部分内容: ①拟出调查情况报告的标题。②明确主送机关或领导。③概述受理、办理信访举报件的情况。④陈述调查问题事实情况。⑤表明属实程度和定性结论。⑥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办理结果)。

⑦制作者签署和日期落款。⑧附上必要的附件材料。关于调查处理情况报告。

主体部分。包括标题、主送机关、正文、附件、呈报机关署名、成文日期、印章等。标题:一般由“关于反映+被反映人+主要问题+调查处理情况+报告”构成。主送机关:即交办机关。

正文:包括原交办函号、领导批办情况、主要办理过程、调查结论、属实程度、处理意见及落实情况等。③文尾部分。

(四)审核

②内容审核:信访举报反映的问题该查的是否都查了。③事实审核:所查的问题事实是否查清。④材料审核:必备的材料是否齐备。

⑤对照审核:对照有关党纪、政纪条规和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进行审核。⑥参照审核:参照问题、性质类似的信访举报件的处理结论进行审核。⑦格式、文字审核:格式是否规范;文字表述是否确切、有无错漏。

(五)反馈或公示

指实名举报,要求做到二次告知(受理告知,结果告知)

1、承办部门和单位自己直接受理或者在收到转交办署实名举报件后,要在7日内确定主办人和协办人。同时将受理情况、办理时间和承办人告知举报人;调查处理结论按规定程序作出后,应在十日内将办理结果告知举报人,并征询举报人的意见。

2、反馈形式可根据举报人的要求或实际情况确定。

(六)结案

从信访举报件初步核实(审查)的办理结果看,通常有6种:一是转立案;二是诫勉谈话;三是组织处理;四是纠正问题;五是澄清问题;六是其他。

1、信访案件办结必须符合要求(失实,属实或者部分属实)即: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手续完备、程序合法;处理意见落实到位;思想工作到位;信访者基本满意。对交办件,明确要以“信访群众是否停诉息访作为能否结案的标准”。

2、对交办的信访案件,承办单位在报结果前应提出初步处理意见报信访室沟通,取得一致意见后再正式报结。

3、各类信访件办结后,应及时办理手续,承办人根据审核结果填写《审结表》。

(七)立卷归档

信访案件调查处理完毕结案后,承办单位、交办单位应按《纪检监察信访工作材料归档要求及式样》要求,及时分类立卷归档。要一案一卷,长期保存。装订顺序:受理处理单-处理决定-调查报告-笔录-相关证明材料-转办函-领导批示-信封

第三节 信访工作涉及相关名词解释信访案件、信访监督、信访公开

一、关于信访案件

1、什么是信访案件

信访案件是指纪检监察机关信访部门要求查报结果或者依据有关规定直接调查处理的重要信访问题(比较重要的、或者有调查价值、信访群众反映强烈(尤其是集体访)领导要报结果的)

信访案件是一部分信访举报件有条件地转化而来的,需符合两个条件:一是必须经过认真筛选确定。二是必须履行审批手续(一般要进入信访初核程序)。两种:一是上级纪检监察机关信访部门发函要求下级纪检监察机关查报结果的案件。二是纪检监察机关信访举报部门依据《监察机关举报工作办法》所赋予的职能,直接查办的案件。

再具体讲,中纪委关于进一步加强纪检监察信访举报案件办理工作的通知(中纪信通2010年1号)如下规定:

1、涉及领导机关、领导干部、重点领域、关键部位的违法违纪问题;

2、群众反映强烈的不正之风和严重违反廉洁自律问题;

3、征地拆迁、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与资源保护等方面严重损害群众领域的问题(失职渎职)

4、“三访”反映党员干部违法违纪问题

2、信访案件的交办要求:

一是必须履行的程序,不是每个信访件都可以交给下级纪检监察机关或纪检组织调查而成为信访案件。要成为信访案件必须经过筛选和领导审批等程序。二是必须以正式公函(附来信原件、举报电话记录原件、来访递交件原件)交办。

3、上报结果件必需上报的材料 A、报送单位的调查结论和处理意见 B、初查或调查报告 C、处理决定 D、本人检讨

E、如有收缴违纪款附收据复印件 材料一式两份,一案一报,注意加盖公章

二、关于信访监督

1、什么是信访监督

即指纪检监察机关根据群众反映的属于党组织、党员、和行政监察对象的思想、工作作风方面的问题,一般廉洁自律的问题以及轻微的违纪问题,对被反映人采取廉政谈话或发《信访通知书》,要求其写出说明等形式进行的监督。(秀洲纪检监察机关信访监督暂行办法《秀洲纪发2001》5号)

2、那些信访反映的问题可以实施信访监督措施。

(1)、思想、工作、生活作风方面的一般性问题。主要指对党的方针政策认识片面,态度消极;作风霸道不讲民主,工作漂浮,生活作风不检点等。

(2)、廉洁自律或不正之风一般性问题。如贪点小便宜,利用职权要求下属单位请客送礼,收受小额礼金红包,一般的公款旅游等。

3、信访监督的主要方法

(1)、信访谈话。即找被反映人或有关组织负责人进行谈话,了解真实情况,由本人做好书面检讨或说明,实行诫勉教育。

(2)、发《信访通知书》。即根据群众反映的问题,向被反映人或组织发信访通知书,要求就群众反映的问题在规定的时间内作出书面检讨或说明。

(3)、建议召开民主生活会。即对群众反映领导班子一定时期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以及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加以综合整理向有关组织提出建议,由有关组织或当事人在专题民主生活会上自查自纠,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4)、与组织部门联系沟通。即将群众反映的问题提供给组织、人事部门,供其选拔、任用、考核干部时参考,也可与组织部门联合采取措施。

4、信访监督办理程序(1)、精心筛选。(2)、提出建议。(3)、呈报审批。

(4)、组织实施(纪委、镇)

5、信访监督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1)、把反映比较严重的违纪违法问题以信访监督的方式进行处理。(2)、确保案件线索不流失;(3)、分级负责;教育为主

(4)积极慎重;严格保密,注意保护举报人。

故意掩盖问题的调查发现问题的,从重处理,转初查,进入案件调查程序。

6、信访监督结果处理:

1、同意被举报人(监督对象)说明的,经分管领导批准案件可以了结;

2、反映问题失实,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澄清,消除影响;

3、问题属实或者部分属实,但情节轻微,可以对监督对象进行批评教育和诫勉并责成限期改正、写出书面检查;

4、错误比较严重需要给予党政纪处理的按照有关规定处理;

5、存入信访档案或者廉政档案。

三、关于信访公开:

信访公开是“阳光信访”的一个主要工作。中纪委中纪办发(2005)1号文关于印发《纪检监察机关依法依纪规范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的若干意见》:在县级以下纪检监察机关逐步推行信访举报办事公开制度。通过多种渠道和载体公布有关法规制度、处理程序,为信访举报人提供便利的相关信息和事项。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重大、复杂、疑难信访问题,可以通过适当方式参与调查、公开调查结果,化解基层矛盾,保障群众权益,维护社会稳定。

一、注重开篇布局

一要选准核查点,认真分析研究信访举报反映的每一个问题,按照难以调查,容易调查和线索模糊不清进行分类梳理,做到保密,安全获取证据。

二要摸清调查问题或对象的基本情况,做到知己知彼,才能研究好调查方案,确立工作重点和办案思路

二、强化证据意识

证据是我们办理案件的“生命线”,收集和获取有效证据是信访调查的核心,是确定反映问题真实性及事实真相的客观条件。一是要迅速手机,防止证据灭失;

二是深入细致,不放过蛛丝马迹就,有时一页笔记,一个记录都很重要。

三、提高谈话技巧和能力

1、要准确地把握被调查对象的个性特点,注意分析其在意什么,能够说什么,不会说什么,确定谈话的方式、方法、地点,使调查取证有的放矢。

2、掌握好谈话的要点和切入点,要做到稳、准、实,利用已掌握的证据,弄清事实真相。

5.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改革总结 篇五

《机械设计基础》作为高职高专机电类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基于该课程在机电专业的核心地位,为了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和设计水平,本学期把它作为机电专业教学改革的试点课程,在机电1003班进行教学试点。通过这一学期的教学,教与学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现总结如下:

首先在教学内容方面。本学期注重教学内容的重组,重视结论,忽略详细的推导证明,删减过时内容。完善设计所必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增加基本设计方法和实践性内容。比如在机构分析中,增加了解析法内容。解析法更能准确全面地反映工程实际,同时也是机械系统向智能化、高精度、高可靠性等方向发展的要求。结合专业培养目标整合教学内容。整合教学内容以后,简化了很多内容,学生负担减轻了,同时也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能够很好地参与到教学中。

其次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采用启发式、师生互动、诱导激励等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敢于提出问题,回答问题,营造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养成积极主动思维的习惯。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改变了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再次在实践性教学环节方面。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最终落脚点,能够充分体现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程度。实践教学包括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实验教学是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工程意识的重要手段,是学生来验证一些结论现象的有效途径,本来应该增设设计型机构方案构思组装实验,但是由于实践条件有限,不能很好实施。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理论知识的能力、工程分析能力和运用资料等基本设计能力。通过16、17两周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同学们通过设计多套方案,进行比较选择,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在这次实践环节过程中,同学们都能积极参与进来,细心查阅资料,计算数据,最终完成设计图纸及说明书,通过同学们的完成程度可以看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得到了 1 提升,为以后从事机械设计行业打下了一定基础,收到了学生的好评,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最后在考核模式改革方面。结合实际情况,本学期在班上组织3次综合测评,针对每个阶段的学习内容尽量给出一些创新型的题目,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同时,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同时注重应用基础理论与方法独立完成习题、作业情况的考核,通过布置作业等形式来考核学生的能力,针对学生的作业质量等进行详尽的评定,把平时作业的完成状况纳入课程的最终考评中。同时强调同学们平时学习的参与程度,大部分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能够针对不同时期的学习内容提出一定的想法。通过这种考核方式,加大了期末考核的过关率,同时也激发了同学们平时学习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课程教学的每个环节,由于本学期时间和精力有限,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不是很理想,我会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逐渐去完善教学每个环节,同时也应该加强在实践方面的教学探索。在今后的教学中注重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加新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培养学生的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设计能力等。

6.网页设计基础讲座总结 篇六

演讲者的修养和能力----演讲基础知识系列讲座之五 邵守义

演讲者为了使演讲获得最好效果,应该在思想、道德、品质、学识等方面达到一定 的标准和水平,对此作的努力和培养就是演讲者的自我修养。那么,演讲者都应具备哪 些修养呢?概括地说,就是先进的、科学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丰富渊博的知识。下面分别谈谈。

一、演讲者要有先进的、科学的思想

演讲者演讲的目的是教育人、启迪人,提高听众的思想认识、文化水平。这就要求 演讲者本身必须具备先进的、科学的思想,这样才能远见卓识,高瞻远瞩,识前人所未 识,讲前人所未讲。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演讲家如德摩斯梯尼、西寨罗、林肯、马克思、恩格斯,他们无一不是伟大的思想家,他们的演讲也无时不在闪烁着真理、科学、智慧 的光芒。今天我们提倡的“要给别人一杯水,自己先得有一桶水”,也就是这个道理。尤其在科技高度发展时代,新知识、新学科不断涌现,更需要演讲者努力学习,迅速掌 握各种新思想、新科学和方法,以更好地服务于听众。

二、演讲者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

古人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从某个侧面说明了演讲者道 德品质的重要性。在生活中,任何一种行为都会直接或间接地与他人或社会发生关系,并受到一定社会规范的限制和协调,演讲也是如此。作为演讲主体的演讲者,更应以一 个具有高尚道德水准的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带头恪守社会道德规范,并应具备以下四 点。

1、政治道德。即应当有高度的政治觉悟、良好的政治品质、坚定的理想信念。

2、职业道德。演讲者必须遵守自己从事职业的道德,如医德、师德等。

3、社会公德。演讲 者在一举手一投足间都应讲究文明礼貌,彬彬有礼。

4、伦理道德。演讲者必须具备高尚 的伦理观、恋爱观、婚姻观,以此才能把正确的伦理观念传播给听众。

三、演讲者要有丰富的学识

演讲者要有丰富的学识,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需要,也是演讲成功的基 本条件。古今中外的演讲家无一不是学识渊博的,他们之所以能旁征博引,妙语惊人; 之所以能把生动、具体、精彩的事例自如地组织到演讲中,就因为他们博览群书,知识 宏富。在当今科技发展时代,各种科学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演讲者如果不了解新知识,跟不上现代科学文化发展步伐,就不会使演讲充实、新鲜、生动。

有了思想、品德、学识等方面的修养,演讲者必须具备以下几种能力:

1、敏锐的观察力。敏锐的观察力体现在三个方面:准备演讲时,有了敏锐观察力,就能从普普通通的生活中获取大量素材,通过分析和判断,从中发现能反映生活的本质 和社会主流;在演讲中,有了敏锐观察力,可以了解听众的表情、心理及场上的气氛变 化,及时调整演讲的内容、方式、节奏;在演讲后,有了敏锐的观察力,可以从周围的 反映中综合分析自己演讲的成败得失,以使自己的演讲臻于成熟。

2、丰富的想象力。在演讲中,想象力如同“点金术”,有了它就可以“思接千载,视通千里”,才能使演讲内容充实、新颖而多采,才能将各种各样的事物与演讲主题巧 妙地组合起来,讲起来才能文思泉涌,增强演讲的浓度、广度和感染力。这需要演讲者 努力培养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究力,对任何问题都拿出认真钻研的热情,对任何事物都要 有一种兴趣和求知欲望,并逐步增加生活经验,这是想象力的基础。

3、较强的记忆力。演讲者在演讲前的准备阶段,博览群书,吸取丰富知识,掌握大 点。

1、政治道德。即应当有高度的政治觉悟、良好的政治品质、坚定的理想信念。

2、职业道德。演讲者必须遵守自己从事职业的道德,如医德、师德等。

3、社会公德。演讲 者在一举手一投足间都应讲究文明礼貌,彬彬有礼。

4、伦理道德。演讲者必须具备高尚 的伦理观、恋爱观、婚姻观,以此才能把正确的伦理观念传播给听众。

三、演讲者要有丰富的学识

演讲者要有丰富的学识,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需要,也是演讲成功的基 本条件。古今中外的演讲家无一不是学识渊博的,他们之所以能旁征博引,妙语惊人; 之所以能把生动、具体、精彩的事例自如地组织到演讲中,就因为他们博览群书,知识 宏富。在当今科技发展时代,各种科学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演讲者如果不了解新知识,跟不上现代科学文化发展步伐,就不会使演讲充实、新鲜、生动。

有了思想、品德、学识等方面的修养,演讲者必须具备以下几种能力:

1、敏锐的观察力。敏锐的观察力体现在三个方面:准备演讲时,有了敏锐观察力,就能从普普通通的生活中获取大量素材,通过分析和判断,从中发现能反映生活的本质 和社会主流;在演讲中,有了敏锐观察力,可以了解听众的表情、心理及场上的气氛变 化,及时调整演讲的内容、方式、节奏;在演讲后,有了敏锐的观察力,可以从周围的 反映中综合分析自己演讲的成败得失,以使自己的演讲臻于成熟。

2、丰富的想象力。在演讲中,想象力如同“点金术”,有了它就可以“思接千载,视通千里”,才能使演讲内容充实、新颖而多采,才能将各种各样的事物与演讲主题巧 妙地组合起来,讲起来才能文思泉涌,增强演讲的浓度、广度和感染力。这需要演讲者 努力培养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究力,对任何问题都拿出认真钻研的热情,对任何事物都要 有一种兴趣和求知欲望,并逐步增加生活经验,这是想象力的基础。

3、较强的记忆力。演讲者在演讲前的准备阶段,博览群书,吸取丰富知识,掌握大 量材料和信息,当写演讲稿时,凭着记忆力,才可以如囊中取物一样,迅速、准确地组 织到稿中。在演讲中,也要靠记忆力,才能将演讲稿的主要材料、观点、事例等牢记于 心。这样讲起来才能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4、良好的表达力。演讲如果离开了口语表达能力是不可思议的。演讲者道德必须具 备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演讲稿写得再好,表达不出来,同样做不了演讲家。当然,口 语表达能力不是天生,它可以经过后天培养、训练而成。一般通过读讲法的训练,都可 以达到口语表达流利顺畅,抑扬顿挫。所谓读,就是默读、朗读、快读;所谓讲,就是 在任何场合、时间、机会都勇于去讲去练,久而久之定会提高。

以上我们讲了演讲者应当具备的修养和能力。其实,演讲者所应具备的能力远不止 这些。比如,演讲者应有理论家的分析、综合、判断能力;应有文学家的记叙、描绘的 能力等等。一句话,演讲者所具备愈高愈深,能力愈强愈多,演讲成功的概率也就愈大。因此说,演讲者的修养和能力的培养是无止境的。

上一篇:再读《让我听见你的声音》有感下一篇:初中生物优质课评选听课学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