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堂的有效性教学(精选8篇)
1.地理课堂的有效性教学 篇一
如何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个初中地理教师应追求的目标。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开展,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对全面发展人才的需求,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势在必行。在推进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学方式的改变,已经成为地理教师的共识,但是教学是否有效益,教学知识是否落实,学生的地理能力是否得到提高,这些都值得教师们注意和重视。本文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让学生从“厌学”到“想学”到“爱学”再到“会学”,循序渐进的阐述了如何去有效提高地理课堂教学。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开展,学校教育正逐步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在授课时间缩短而教学内容不变的情况下,如何使学生成为具有较高 地理 素质的公民?我认为应该更新教学思想,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努力培养学生学 地理 的兴趣,使他们从“厌学”到“想学”到“爱学”再到“会学”,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实现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
一、认识地理学科的重要性,学生“想学”
许多学生认为 地理 是“副科”,学不学问题不大,临近考试“抱佛脚”突击一下就能过关。为了改变学生的这种观点,每学期开学伊始我都会精心准备一堂序言课,告诉学生: 地理 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横跨文理两大科学领域,既有自然科学的内容又有社会科学的内容。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称它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地理 与生物、数学、物理、化学、历史、政治等学科均有联系,学好 地理 有利于学生各学科基本能力的提升。
地理知识对生活有用。地理 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地理 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如我们每天收看的天气预报、汶川的大地震、国庆黄金周的旅游、环境保护以及人类为什么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等。学习这些内容,既可帮助同学们揭开 地理 知识奥秘,又可增加生活情趣。
地理学科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用。一个人不管将来从事资源开发、交通建设、商业活动、旅游业、农业甚至从政,扎实的地理功底对这些职业都有莫大的帮助。比如农业种植要因地因时制宜合理安排生产;交通建设要注意各地的地质构造以及社会经济状况(客货流)等;商业活动要讲求地域优势;资源开发利用要注意合理有序,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总之,学习地理可以为学生们将来就业提供丰富的、终身受用的知识和技能。
上好序言课,让学生认识到地理并不是有些同学所说的“副科”,它是一部知识丰富的“百科全书”。地理也并不是简单背就能掌握的。地理占着个“理”字,只有理解了才能牢牢掌握。并且帮助学生认识和体会到地理学科的价值和作用,摆正地理学科的位置,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喜爱这门学科的思想意识,使学生“想学”。
二、营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愿学”
课堂教学是一种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要想使学生愿学地理,就必须营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教师用鼓励的目光、赞许的微笑,表示出对学生的关心和热爱,用老师的真情去换取学生诚恳的学习态度;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营造这一个氛围可以把学生带到老师的授课中去,把学生真正推到学习的主体位置,学生也就敢于交流、乐于交流。课后积极参加学生的文体活动,课间多与他们交谈等。时间一长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感情就会拉近。有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就会愿学老师所教的课。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爱学”
兴趣是指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和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学生只有对学习感兴趣了,他才能把学习当成一件既轻松又愉快的事情。托尔斯泰告诫我们:“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要提高课堂有效性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用丰富的地理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地理知识内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而“追新求异,探索自然奥秘”是人类的本性。初中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具有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我博览群书,广泛涉猎多学科的知识,在学生面前展示无奇不有的大千世界,满足学生的猎奇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课堂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青少年思维活跃,好胜心强,富有积极向上的竞争精神。所以我们要顺应学生的心理,在课堂上组织对抗性、趣味性强的综合竞赛,在紧张、热烈的竞争气氛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视情境的设置,让学生在情境过程中学习地理,发展地理,体验地理价值。因此,我在教学中着重做好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在眼、口、手、脑等各种感官参与活动中去探索新知,获取地理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提出一系列富有思考性、启发性的问题,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如在学习“多变的天气”一节时,恰巧我们这里出现了大雾天气,我及时地抓住这个机会,一上课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今天早上出现了什么天气?”全班同学不约而同地回答:“大雾天气。”“谁说一说:在这样的大雾天气,你今天在上学的路上有什么感觉?应该注意什么问题?”离校较远的王超同学抢先站起来说:“这种天气,能见度特别低,上学骑车很不方便,应注意交通安全。”“由此可见,天气的变化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遇有这种天气,同学们上学的路上可要注意交通安全,你想不想多了解一些有关天气的知识呢?”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说:“想。”这样,巧妙地联系实际,借景导入课题,缩短了学生与课本知识的距离,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这样一来,他们就会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来听老师讲课,并把这种兴趣转化为内在的学习动力。
4、运用电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
传统教学中教师只凭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幅挂图来授课,手段单调,学生很容易感到枯燥和乏味。利用电化教学可以化静态地图为动态地图,同时艳丽的色彩、明快的光线和生动的声音效果既可刺激学生的感官,又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在识记我国某些省份的轮廓时,我们可以在展示各省的轮廓的同时,把各省的轮廓形象的比喻成某种动物或植物的轮廓,(广东省比喻成大象的头,海南省比喻成菠萝,四川省像一只蝴蝶等)加深学生对各省的认识,从片面的单调的几何图形转变成生动的具有活性的事物加以记忆,同时又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我也通过多媒体动态展示,使学生一目了然。同时利用视觉的刺激,引起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从而很快掌握知识。
5、结合身边的地理现象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
结合身边的地理现象进行教学,使学生感到身边有很多现象孕育着地理原理。如:“为什么我们的作息时间有变动,夏天放学晚而冬天放学早?”学生回答:“夏天时白昼时间长而冬天白昼时间变短。”而昼夜长短的变化又与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有关。这样一来,学生会觉得地理就如同身边常见的事一般鲜活、亲切,从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学好地理的信心。
四、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会学”
我认为:好的学习方法是成功的基础,只有“会学”才能“学会”。我国古代早有“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的至理名言。地理学科兼跨文理两大学科,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有的学生因为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虽然也下了不少功夫,但成绩一直不理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
1、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
有一句话叫“高度决定视野”。如果没有地理知识的积累,地理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地理学习要从基础知识着手,扎扎实实地掌握各种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基本特征、分布规律和形成原因,这样分析问题就有了依据,解题能力自然得到提升。
2、指导学生构建“脑图”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考地理必定要考“图”,这是地理学科的特色。在某种意义上,地图可以称得上是地理的灵魂。所以要求学生平日学习时,要用眼看图,用脑记图,动手画图,将各种地理事物在脑海中进行准确“定位”,构建“脑图”,逐步在大脑中形成“经纬网”。脑中有图,在地图上对应知识点,图文结合,地理不再是单调的文字,而成为一幅幅生动鲜活的地图。学习地理就会变得轻松、有趣。
3、学会“举一反三”
“举一反三”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应用能力,也是地理综合性思维的要求。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渐掌握各类题目的基本特征及解答规律,做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遇到新问题时,才可迅速确定解决思路。
4、学会自学
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将使学生终生受益。所以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归纳等方法传授给学生,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如果我们地理教师都能把“金钥匙”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开启知识的大门,发掘知识的宝藏。就会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地理选修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多数内容都可以让学生自学完成。
5、学以致用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例如在讲城市交通时,可以联系2008年北京奥运会,让学生说一说对改善北京交通有什么好的建议。讲旅游地理时,引导学生列举威海有哪些旅游资源并进行归类,对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要求学生帮助外地来的游客设计一条威海“一日游”的旅游线路。
6、列表比较
地理学科中有许多知识,学生在记忆时往往相互混淆,采用列表比较,找出异同之处,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例如经线和纬线的形状、长度、指示方向、0度线时可用此法。
五、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确定课堂教学结构要符合学生认识发展的规律和心理活动的规律,古人云: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就是指课堂教学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注意学生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授课内容要安排得当,难易适中,重点突出,难点分散,知识的难度正好落脚在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接受能力上,这样才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增强了学生学好地理的自信心。
六、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地理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应“授业有方”。首先地理课堂教学要一改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旧模式,建立以学生自主学习的新模式,确实把学生置于教学的主体位置。教师重在引导、指导,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其次课堂必须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呆板而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厌烦和不满的情绪。教师如果能够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和学生不同时期的心理特征及其知识水平,不断地变革,完善教学方法,就会使学生兴趣盎然。总之,地理教学方法只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才能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在45分钟的地理课堂上,只要我们善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加强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想学、愿学、爱学、会学。同时教师对教学过程加以有效调控,让课堂“动”起来,学生“活”起来。就一定能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们获得终身受用、系统全面的地理知识、地理观念和地理智能,为今后升学或就业奠定坚实的地理基础,使他们成为具有较高地理素质的公民。
2.地理课堂的有效性教学 篇二
有效教学是指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 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从狭义上来理解, 有效教学指的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 既是一种观念, 又是一种行动。也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 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 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 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 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 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 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如何实现有效的地理教学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环节:学案目标定位、教学过程编制、教学评价机制。
一、学案目标定位———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1. 教师教学的目标:
以学生为中心,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让学生乐于探究、乐于学习, 在探究中逐步深入, 以获得知识与能力, 从而产生成功的愉悦感与持续进取的动力。当教师形成学案的目标后, 要进行学案编写, 包括学习流程顺序、活动的设计、信息的呈现方式、图表数据的使用、探究问题的抛出及针对练习的数与质等。这些内容怎么编制, 为什么要这样编制, 必须经过反复考虑, 明确编写的目的。如在《天气系统的锋面》的导入中引用谚语“一场秋雨一场寒, 一场春雨一场暖”, 由于学生对此有切身感受, 故能调动学生的探讨积极性。而在学习《冷热不均形成热力环流》一课学案的导入中,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热空气上升, 冷空气下沉?看起来该问题直接切入主题, 其实难以引起学生参与的兴趣。
2. 学生学习的目标:
学案中明确给出的学习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让学生以学案为导向进行学习和小结, 做到有的放矢, 而不是盲目地学。能有效地发现问题, 思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最终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的目标必须“具体、实在、可操作性强、能达成”;学习目标的用词应注重浅显易懂、准确到位, 如使用“了解”、“理解”、“知道”、“学会”等。
二、教学过程编制———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综合性和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两大特征。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觉得地理“又难又多”, 这就要求教师精心编制教学过程。
1. 针对“难”, 首先可以把生活经验应用到地理教学中, 让地理知识形象化。
例如在《地球上的经纬网》的教学中, 可以通过让学生切苹果来实现, 纵向切可以表现地球上的经线、经线圈、东西半球等, 横向切可以模拟地球上的纬线、纬线圈、南北半球等。这样利用学生的生活实际就为课堂注入了新鲜的生活内容, 把地理知识移植到生活中去, 使学生在轻松快乐中学到了有用的地理知识, 自然就开启了学生形象思维的大门, 并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培养。其次可以把游戏活动应用到地理教学中, 使抽象规律具体化。例如在《大气污染型企业的布局》的教学中, 可以让一个学生点上一支烟代表大气污染型企业, 让另一个学生从一侧扇扇子代表最大风频, 从而根据烟的飘向得出企业该如何布局, 再以此为依据得出最小风频处和盛行季风处又该如何布局。再次可以把小实验引入课堂教学中, 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例如在《太阳的视运动》教学中, 可以把碗覆在桌上代表天空, 让学生选择几个时间观测太阳在天空的位置, 并转绘在碗上, 再把这几个点连起来, 就可以发现太阳的运动规律了。
2. 针对“多”, 在学习地理中学生总觉得要记的知识太多, 这就要求进行建模。
所谓模式通俗地讲就是对某一事物进行本质上的概括和抽象, 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秩序进行结构性的定义和构建。我们这里讲的模式是指学生按一定的组织方式和特定的逻辑关系通过程序化的手段, 实现对某一问题的认知、组织和解决, 其最主要的特征体现在一定的程序化和结构化, 达到规范性的操作。例如在气候这一知识体系中, 首先是气候的形成因子和气候的类型、分布、特点、成因等直接知识体系, 然后是拓展和延伸, 包括自然带、气候资源的应用, 以及天气现象和气象灾害等。通过这样的建模学生能有系统地掌握知识, 也就不觉得“多”。
3. 在教学过程编制中当然还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
有趣才能乐学, 乐学才会高效。莎士比亚说过:“学习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爱之好之, 方能主动学之, 潜心攻之。一节课要解决多个问题, 教师对每一个问题均应设计一种激趣的引入方法, 让学生乐于探究, 保持持久的热情, 这样学生也就不会再觉得地理“又难又多”了。
三、教学评价机制———实现有效教学的持久动力
1. 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
在学习完每一个新知识、解决了每一个新问题之后, 教师都要给学生一个学习评价表, 作为自我评价或小组合作学习的标准。这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调动学生参与评价实践和学习积极性。而小组评价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进而促进全班的进步。
2. 教师终端评价。
课堂上教师依据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小组评价, 并结合自己的观察了解, 对学生的学习状况作综合性的定性评价, 往往是一句或几句肯定或鼓励的话语。课后教师对学生完成的练习进行定量的评价。
3.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究 篇三
【关键词】地理课堂 有效性 师生关系 科学提问 变式训练 多媒体辅助
随着省教育厅“五项禁令”的出台,课堂教学的“减负增效”贯彻落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每个教师追求的目标。从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实例中我们发现:“同样的学生,同样的教材,不同的教师,不同的教学流程设计,形成了鲜明的结果对比。”这种现象引发我们对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思考:我们一贯提倡的“课堂教学向45分钟要质量”要的是什么质量?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真正能学到知识,能学到有用的知识和技能,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之下,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营造“有效的”师生关系
“有效的”师生关系就是民主、平等、信任、宽松、和谐的关系。教师理解每一个学生,热爱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使学生体会到这种民主、平等、信任、亲情与爱护感觉,就有利于与学生间进行情感的沟通、交流。这样把学生带到你的课堂中去,学生就敢于交流、乐于交流,并积极、主动、自主的参与学习,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比如我每节课提前到教室利用仅有的几分钟时间和学生聊聊天、说说话。学生回答问题错了不嘲笑、不挖苦、不批评,总是用鼓励他们下次再努力。课堂上总是带着微笑,上课富有激情。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其学科的教学效果一定会好的。
二、设计“有效的”课堂提问
通过对教材的认真研读,剖析教材重难点,设计“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把握以下四个原则。
1.提问难度要适合
一般来说,教师浅显随意的提问,无法反映学生思维的深度;而超前、偏怪、深奥的提问,又会使学生不知所云,难以形成思维的力度。因此,教师要尽量使每次所提的问题都能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体会到智力活动的愉快,既给学生以成功的满足,又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如:在“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图”,设计有一定难度的问题链:①比较同一深度,两类地震波的波速大小差异;②随着深度的变化,地震波的波速发生了变化,什么原因?反映了什么?③两类地震波的波速在哪些深度发生突然的变化?根据这些变化如何划分地球的内部圈层?④根据地震波波速的变化,推测各圈层的物质状态可能是什么?判断依据是什么?
2.提问时机要把握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把握提问的最佳时机有“四处”:①是提问于学生的疑惑处。②是提问于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处。③是提问于教学环节的关键处。④是提问于学生思维的转折处。如:在教学“海洋表面盐度的分布规律”时,教师根据表层盐度南纬40°~60°和北纬40°~60°不对称的分布状况,请学生思考“比较一下南北纬40°~60°之间的海域盐度有何不同?为什么?”
3.提问数量要适度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过:“当人过度的时候,最适意的东西也会变成最不适意的东西。”你是不是有过这样的经验,在课堂上,如果对某个你还算感兴趣的课题,当教师设置了3个问题时,你会饶有兴趣地去积极寻求问题的答案。然而当教师在屏幕上“唰”的闪出10个问题时,相信你当时就晕了,当然也顿时失去了探究下去的欲望,这就是一种认知超载的表现。因此,我们提问一定要善于掌握好“火候”,把握好“分寸”,做到“恰到好处”。
4.提问类型要多样
“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按照由低到高的认知水平,提问可分为五类:识记水平(考查是什么)、理解水平(考查为什么)、应用水平(考查怎么用)、分析水平(考查分析能力)和综合水平(考查综合运用能力)。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层次的认知水平提问,教学效果较好。如:在教学“锋与天气”时,教师可将认知目标分成五个水平进行提问:①识记水平——什么是锋面?锋面分哪些类型?②理解水平——列表比较冷锋与暖锋过境前、过境时和过境后天气状况的异同?③运用水平——画冷锋与暖锋过境的气温、气压变化示意图。④分析水平——分析我国锋面雨带进退的规律。⑤综合水平——根据2008 年“雪灾”,判断受冷锋还是暖锋影响?为什么?
三、进行“有效的”变式训练
在高三地理复习中,教师经常对原有的高考试题进行变式(即对原高考题条件或结论进行变换),拓宽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训练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起到举一反三和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下图是“某区域沿回归线的地形剖面示意图”,读圈回答1~3题。(2006年江苏高考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B)
A. a处气候类型为地中海气候
B. b山脉由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挤压而成
C. c地处于世界最大的河流流域
D. D所在地形区为东非高原
(2)流经e海域的洋流(D)
A.为西澳大利亚寒流
B.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洋流
C.对沿岸有增温增湿作用
D.由高纬流向低纬
(3)e海域与f海域的温度(T)、盐度(S)相比(D)
A. Te>Tf;Se>Sf
B. Te>Tf;Se C. Te D. Te 本题以南美洲南回归线段的剖面图为素材,考察了学生对气候类型、板块运动、河流地形、洋流、海水温度和盐度等知识点,主要是考察了自然地理方面的知识,在高考复习时,可再增加相关的自然地理知识,也可增加经济地理方面的知识可设置下面两道选择题和综合题。如: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B) A.高原d在每年7月份的时候草木茂盛,降水丰富 B. c处附近有世界上装机容量居第二的水电站 C. 1月份的时候b山峰的雪线达到一年中最低 D. a处国家拥有丰富的铁矿,是世界主要铁矿出口国 (2)关于d处国家经济的正确叙述是 A.该国是所在大洲人口最多的国家(A) B.该国的农业生产类型中以大牧场放牧业为主 C.该国的首都位于东南沿海,是经济职能和政治职能合二为一的城市 D.该国最大宗的出口农产品是香蕉 综合题:①若地球自转方向为自东向西,则e处的洋流性质为暖流,流向为从低纬流向高纬。②d高原上的动物因气候的变化是否进行南北半球之间的迁移?否。③该大陆的最南端有无亚寒带针叶林带的分布?无,为什么?亚寒带针叶林分布于500~700大陆,南美洲在此纬度无大陆分布。另外,还可以用北美洲、澳大利亚地形剖面进行变式训练。 四、运用多媒体进行“有效的”辅助 现在学校的现代化教学设备日趋完善,利用这些资源来提高课堂的有效性,需要教师对现代教育手段非常的娴熟运用。地理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很多地理知识可以利用多媒体将知识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同时很多地理现象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动画来模拟。例如:“地球运动”这节内容单纯用“口授”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是难以理解的,达不到应有的效果的。而通过多媒体动画模拟可以让学生很形象的认识“地球怎么自传和公转,怎么产生昼夜更替和长短变化,太阳直射点怎么移动等”一系列地理现象。又如:讲“我国降水空间分布”时,利用PPT 放映我国各地区的房屋景观的图片,让学生分别从屋顶的形状、房屋的材料、房子的结构和功能等方面进行分析,最后得出了“我国降水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的结论。通过多媒体进行“有效的”辅助,调动了学生多方面的感官,科学形象生动的帮助学生“有效的”掌握好地理知识,培养地理思维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晨阳学校) 摘要:有效教学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从营造课堂氛围、建立课堂规则、培养动手动脑能力、巧用多媒体、利用地图五个方面谈一谈怎样有效的利用课堂,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键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 地理学科是中学阶段一门基础课程,它以地理科学知识为基础,结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于一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学科。初中地理是地理学科的基础,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新编各个版本的初中地理教科书,编写体系科学、内容精炼、重点突出、图文并茂、形式活泼,突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然而,由于地理在中考中分值较少,在教学实践中处境尴尬。随着教导处新学期课改的推行,如何实现地理课堂教学的高效、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就摆在了我们地理教师的面前,任务明确、形势紧迫,这也是今后一段时间课堂教学改革努力的方向。 有效教学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怎样有效的利用课堂是很多地理教师探讨的问题,但现实是多数教师在地理教学中采用的是中庸的教学法,即多数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多是按规定完成应上完的内容,至于学生学到了多少,却没有去进行研究,到了后来,毫无疑问,学生的成绩是不理想的。其实,之中的关键是教师没有去研究或没有找到适宜的地理教学法,没有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内容,掌握内容,运用内容。各种专业的书籍上都介绍了很多方法,但在实际的教学中运用的很少,所以,要想真正的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效,必须要靠一线的教师去潜心的研究,体会,找出适合自己实际的教学方法。作为一名初中地理教师,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认识到,要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有方法可循的。 一、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的课堂氛围 教学活动是学生和教师共同完成的,教学的双方都要对教学过程熟悉,准确地进行定位,明确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扮演的角色,这样教学过程才会相得益彰。要达到上述结果就必须加强师生交流,教师要因材施教,精心组织教学。师生互动应该做到“七动”,即动情、动脑、动耳、动眼、动手、动口、动身,师生围绕着教学目标,一起动脑思考。教师要采取各种手段设置悬念,刺激学生的大脑思维,为学生提供多种材料,让学生动耳倾听,动手演示,动眼观察,动口讨论,动情地思考,并动身到野外去调查、观察、实践,以培养学生应用各种资料,联系生活、生产,获得知识的能力。“七动”中第一要素是动情,教师要与学生平等交流,以亲切的语言,和蔼的目光,慈爱的表情,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多思考,认真地对待学生所提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加以讨论;与学生交换“位置”进行换位教学;让学生的思想如脱缰的野马从课本奔到课外,从书本奔到实践,从现在奔到未来,从而在快乐的气氛中获得知识、锻炼能力。 在课堂上,教师用鼓励的目光、赞许的微笑,表示出对学生的关心和热爱,用老师的真情去换取学生诚恳的学习态度;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营造这一个氛围可以把学生带到老师的授课中去,把学生真正推到学习的主体位置,学生也就敢于交流、乐于交流。课后积极参加学生的文体活动,课间多与他们交谈等。时间一长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感情就会拉近。有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就会愿学老师所教的课。 二、建立课堂规则,把握关键,上好第一堂地理课 先哲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可见知与行是不可分的。初中地理教师每周要面对众多性格各异、活泼好动的学生,如果不能建立有秩序的课堂环境,那么课堂会让我们精疲力竭,我们精心准备的课程,也将付之东流。所以我认为,上好第一堂地理课,及时让自己的学生知道自己在课堂上应做什么和应怎么做,要求学生在第一节地理课中记住必要的课堂规则这就显得很有必要了。当学生们遵守这些规则的时候,教师能及时给予表扬,而当他们违背这些规范的时候,给予及时纠正。如果教师能监督得力、落实到位,多数学生是能够在教师的提醒、引导下,逐渐的由“他律”发展为“自律”的。这不仅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能 让我们的学生在习惯养成中终身受益。同时也有利于我们透过课堂规则和策略,为自己和学生建立和谐、有序的课堂环境。 三、充分发挥地图在教学中的直观作用,培养学生绘图、用图的习惯 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所以地图教学是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就是说地图是其他任何工具无法取代的。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中,知识的更新速度非常之快。由于初中地理学科内容的基础性特点,学生无须死记硬背地理知识,完全可以借助地图来掌握有关知识。即使是地理基本原理的学习,也可以借助地图来学习、掌握。地图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对初中学生而言,是帮助其树立空间地域概念的基础,也是培养其地理思维的主要手段。所以,地图在一定意义上既是教具,也是学具。学好地图,并用好地图,对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当前初中生的地理学习还是停留在简单的、机械的记忆水平上,对地图的学习和运用则显得比较薄弱,关键在于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很难真正懂得地理知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不仅如此,学习和掌握地图知识,对于学生学习其它科学知识以及开发学生的智力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每一个人,不管是住在城市还是农村,生活中都需要地图的帮助,这已成为当代人的共识。此外,学习中也需要地图。大家都知道,地理学习的主要对象之一就是地图,而其它学科的学习也需要地图的帮助。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也是离不开地图这个必备的工具的。所以,在地理教学中牵涉的各种各样的示意图、景观图、统计图表等是培养学生地理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平时读书过程中加强对这些图像的了解,掌握判读方法。地图教学能力也是地理教师教学能力强弱的主要标志。地图能力包括观察、记忆、想象、演绎、分析、比较、判断等综合能力,这也是最具有地理学科特点的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地图也将越来越多地进入课堂,对地理教师的地图能力又有了新的要求。所以,地理教师还要努力学习和运用电子地图等新的地理的教学手段,才能符合新形势下的地理素质教育的新理念。 四、在地理教学中应加强情感教育 初中地理教师的教学意识的更新和教学技能的提高,需要从地理教师的主客观两方面进行加速。目前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往往过多注重了知识目标而忽视了情感目标。非专业地理的科任教师往往拘泥于课本、强调地理事实和记忆,缺乏地理情趣。而地理专业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也往往过于严谨和强调地理思维、缺乏生动活泼。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学习动机、学习目的性还不强烈,愉快、兴趣是学生学习驱动力之一,甚至对教师的好感也会成为学习的驱动力。如果学生不喜欢地理课、不喜欢地理教师,那么怎么会喜欢地理?怎么能学好地理?所以,在初中地理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更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和以趣激疑,以趣引思,以趣导知,知趣相融努力创造一个轻松、和谐和舒畅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师生都充满着无拘无束地共同自由地呼吸,亲切的地理课堂教育教学和环境的气氛。因此,地理课堂教学中应该有欢声笑语,更需要地理教师注意增强自己的组织能力与亲和力。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精湛的语言、诙谐与幽默、机敏的教学智慧、可亲可敬的教态,会使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特别在初中阶段,愉快仍然是学生乐于学习的原因之一,不能搞一堂式,要发扬民主。 总之,在新的地理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针,以学生发展为本,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加强地理课堂教学,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牢记三个代表和树立三个一切的思想,与时俱进,适应网络环境下和计算机辅助下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更加高效地完成地理学科的教学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理念,在地理课堂教学中,通过互动的地理教学与生活密切的地理知识的联系,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的能力,最终使学生从认识地理到学会地理,学地理的海阔天空,将是美好的地理课堂教学的春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 【2】王民《地理新课程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 在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中,一方面以学生面临的困惑为切入点,常与他们交流思想,为他们排忧解难;另一方面不断挖掘具有生活情趣的地理教学内容,使学生感兴趣,会学习,从而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校的招生对象发生了重大改变,由原来的全县择优招生改成了分片招生。新生的素质差别很大,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由于地理是新的学科,以前学生在这方面只有一些零星的认识,其中部分学生认为地理难学,又没有中考的任务,对地理的学习态度比较冷漠。上课时,我常碰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不主动回答问题、讨论问题也懒得开口等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怎样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使学生的学法和我的教法能最优地组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在一节课时间里的学习效率,这是我一直探索和思考的问题。 在进行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我总结出了几点比较“有效”的经验。 一、用时间和毅力去解开学生的心结。 教育的有效性,来自于教育的针对性。作为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在想什么,在做什么。我努力去寻找他们认为地理难学的根源,并主动去“对症下药”,对他们反映的问题给以最大的关怀和帮助。 二、让课堂始终充满旺盛活力。从新生入学的第一天起,我就在思考:怎样让刚跨入初中的学生对学习地理不觉得难?怎样培养学生从“学会”地理到“会学”地理的转变?想来想去,还是那句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很好地发挥出来,就能取得最佳效果。于是,我把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尽可能地联系生活中的实际,或者挖掘有趣的知识点,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1、创设情境,让学生学得有兴趣。 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引导学生发现地理,掌握地理和运用地理,沟通生活中的地理和课本中的地理的联系,使地理和生活融为一体。这样才有益于学生理解地理,应用地理。比如,学习《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这一课时,学生对热带草原缺乏感性认识,难以区分干、湿两季的特点。我就利用多媒体播放 “热带草原景观”视频,指导学生注意观察干、湿两季的自然景色:湿季时,草蒿茂盛,稀树青翠(典型树木:金合欢和波巴布树),成群结队的动物中,长颈鹿昂首挺胸,遥望葱绿辽阔的大草原;干季时,草类凋零,树木落叶,动物迁徙,草原一片枯黄荒凉的景色。学生在观看赏心悦目的热带草原风光的同时,初步认识了干、湿季节交替的原因,掌握了热带草原气候的分布状况及特点。 在学习“多变的天气”时,正值夏秋交替时期,一天当中天气变化较大。上课时我给学生观察早上和下午的天气有什么差异。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了天气的特点——短时的,多变的,从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在学习“海陆的变迁”时,我先问学生:“在通往我校后面恩胜岩的山路两边的岩石上,时常见到海螺、海蚌等海洋生物化石,这说明什么呢?”这样的一个问题,既联系了海陆变迁的知识,又回归学生身边的事物。当学到“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的时候,我让学生思考:如果你从我们灵山到哈尔滨的亲戚家过年,出门之前你要做哪些准备?为什么?通过思考和讨论,学生体会了我国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在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方面的差异。 情境的设置给新知识的引入提供了一个丰富、多样的空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达到了教学目的。地理在学生们的眼中不再是简单的、枯燥无味的,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学生们还能切切实实地感受到:地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能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从而体现地理的意义与价值。 2、调动情感,让学生感受、体验地理。 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可使学生积极地、主动热情地参与到地理知识的构建过程中去, 体验地理、感受地理,获得经验。要让学生于快乐之中掌握知识,创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气氛,尽量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他们成为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猜测,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去研究、验证自己的猜想。在猜测——验证的过程中,体会地理结论形成的过程,体验地理知识的科学性,获取成功的喜悦。比如,在学习“板块的运动”时,我首先出示一幅《六大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图》,鼓励学生猜一猜:“我国的汶川大地震是否与板块的运动有关系?”接着让学生独立思考,做出自己猜测:有的认为汶川地处图上阴影部分,肯定与板块运动有关;有的同学认为,汶川在板块的交界附近,一定与板块运动有关;而有的同学则认为汶川距离板块交界线那么远,这次地震的发生和板块运动没有任何关系。通过课堂热烈的讨论,最后大家得出结论:汶川地处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是地震多发地区。在整个猜想探索的过程中逐步升华了学生渴望地理学习的情感。让学生感受地理、体验地理,在课堂活动中获得了不同的体验与收获。 三、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体会地理。 课程标准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动手操作。通过“做地理”来学习地理。教学中要重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体验地理知识的来历,在操作过程中获取知识与经验。比如,在学习“地形图的判读”时,我让学生分组动手画等高线图,材料是胶泥、直尺、硬白纸板、铅笔和薄铝片,在规定的时间里各组都画出了等高线图,并掌握了等高线的由来和特点,以及上面数字所代表的意义。 活动、参与是思维的起点,若分割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则思维就很难得到发展,而动手实践,是最易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的。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发现、理解、掌握、应用地理知识。如在学习“降水的季节变化”时,我设计了一个动手绘画的活动,让每个学生根据“某地多年月平均降水量”表格上的数据画一幅降水量柱状图,并思考这个地方降水分布的特点是什么。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片刻都画出了自己的降水柱状图,并介绍了自己的制作过程。学生们广开思路,在绘制过程中发现了该地降水分布的特点。我用多媒体演示了有一定代表性作品,验证了学生得出的降水分布的特点。亲历了探索发现的过程,使学生形成了自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 常燕燕,宁夏固原彭阳一中 高中地理新课标的实施,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学生学习过程的合作者和研究者,让学生在练中学,在学中用。通过观察、体验实践,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地思考,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并最终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以上这些都有赖于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而实施有效课堂教学首先必须具备高超的设计策略。 1.潜心钻研教材,优化课堂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内容的优化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前提,教材内容并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师只有认真研读、感悟、领会教材,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并根据学生的实际,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和教学需要,抓住地理的主干知识,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智慧,围绕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来进行合理的教材整合,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才能使教学内容基于教材但又不完全拘泥于教材。做到不只是教教材,还要用教材教,使教学内容突出基础性和示范性,从而更有利于学生学习。例如地球运动一节没有地转偏向力的相关知识,而这一知识点又是后面学习大气运动、洋流等知识的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联系教材内容的联系,进行了必要的补充,为之后的学习做了必要的铺垫。 2.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学习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就是要让学生明白学习地理的目的不是为了记忆和理解,而是为了实际应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依据教学内容,创设以问题为引导、体验为中心的情境,培养学生的地理应用意识。例如在学过“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规律”知识后,笔者就创设这样的问题,有一座楼房(北楼),现计划在其正南方米处兴建一幢商品住宅楼(南楼),为了使北楼所有朝南房屋在正午时终年都能被太阳照射,应对南楼的高度作出怎样的限制。这一情境贴近生活,为学生所熟悉,引起了他们的极大兴趣。他们纷纷查找本地的经纬度,利用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出了满足条件的南楼最高高度。可见,以问题情境贯穿教学过程,既保证了知识内在逻辑的严谨性,又有利于学生感受地理学习在生活中的价值,使他们体验到用地理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成功和快乐,调动了参与认知的主动性。 3.巧设探索机会,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地理新课程并不是简单地换了一本教科书,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教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学生是学习的主动探索者,学习过程便是研究、创新和收获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大力倡导以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学生自主学习活动。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设计适量灵活性较大,能引发共鸣的探索问题,并巧妙选择探究内容和探究时机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发现,研究问题,探索知识使他们从同一来源的材料或信息中探求不同的答案。课堂上的探究活动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关注各个层次的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和激励全体学生主动参与 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形成锐意创新,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局面。而应力求避免探究活动成为少数学生的表演,同时,还要想方设法培养全体学生独立获得知识,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上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实效。 4.走进学生心灵,探究展示教学艺术。教学过程不但是信息交流的过程,同时也是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应该走进学生心灵,自己把自己当作学生,用一颗童心去探知学生的想法和情感。做到“爱学生之所爱,想学生之所想,乐学生之所乐”。要探究和展示高超的教学艺术,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产生新鲜感,时时处于学习的最佳情绪状态。例如,在学习“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时,笔者先为学生设计了两条以赤道为起点的旅游线路,利用多媒体边走,边看景观,边思考,到了热带雨林区。提出问题:这是一片莽莽丛林树上终年既在开花,又有果实,这是哪儿呀?它是什么气候类型?为什么和我们生活的地方有这样大的差异呢?到了热带草原区,笔者又提问:这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有的季节有树、有草、有长颈鹿、有斑马,一片生机盎然。但有的季节却一片萧条,我们到了什么地方?这种现象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这样引导学生边走,边看边问,边想,教师以提问代替了灌输,学生有新鲜感思维活跃,在相容而和谐的氛围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追根求源, 笔者认为造成地理课堂教学无效或低效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教学目标统一化。受同质分组的班级授课制的传统影响, 教师在教学之前, 做到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要求、方法、实施步骤等多方面的统一, 这种缺乏层次设计的教学内容与目标, 必然会出现低效甚至无效教学。如太阳光照图的类型多样, 有俯视图、侧视图, 有立体图, 也有柱状投影图, 甚至会以局部地区的光照图出现。考虑到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 不少教师在教学时, 常会从中等生的起点出发, 仅介绍俯视图和侧视图, 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可能会“不够吃”, 造成机会的浪费;但对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讲, 却勉为其难, 可能又是“吃不完”的。这必然会造成课堂教学的低效性。尽管有些教师在教案的目标设计中有了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要求的思想, 但在实施过程中却难以操作, 落实不够。 二是因材施教虚无化。因材施教是两千多年前, 孔老夫子所倡导的有效教学原则, 但真正在实施的过程中, 特别是班级授课制中大班教学的情况下, 这一原则多半已经成为停留在口头上和文本中的理念、概念或名词了。正是由于缺乏因材施教的意识和方法, 导致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能从中等生切入, 适当照顾两头。而有些教师则以“优生会了”为准则, 并按这一原则, 要求把“学困生”也训练达到同等水平, 出现不切实际的情况, 优生在反复学习中感到厌烦, “学困生”在学习中也总是找不到成功的感觉, 教师教得苦, 学生学得累。 三是集体备课形式化。集体备课是要发挥集体智慧, 共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然而, 几乎所有的学校, 一个星期之中最多能抽出两节课的时间来“集体备课”。对于地理学科而言, 选修的学生不多, 教师数目相应较少, 平行班级多一些的学校还好一点, 大家通过讨论交流, 对教材还算熟悉, 内容要求也知道个子丑寅卯;但对于单轨单班的学校, 集体备课却成了无效教学的前奏。几个年级的教师聚在一起, 就某年级某一节内容某一课时的设计进行讨论, 年级不同、教材不同、教学对象不同、任务要求不同, 究竟自己能够给其他年级的教师带来多少收益, 其实大家都很清楚。而且, 很多情况下, 集体备课只是某一位教师主备, 介绍某一单元某一节课的教学设计, 如思路、方法、练习内容及形式等等, 其他人听听、提提、议议, 从而形成一个“公案”, 对于本单元的其他课, 只能靠其他人回去自悟了。悟性好些的, 对照教参还能找到些思路, 悟性差些的, 或许连照葫芦画瓢都很困难, 教学低效和无效就在所难免了。 四是个人钻研淡漠化。教师的成长速度与质量, 关键是靠个人的悟性与自觉性、进取心。有心人, 会时时处处去钻研, 但有的教师认为自己水平还可以, 拿个书本就进班, 信口讲讲就算了, 有的教师照本宣科, 成为教学参考书的奴隶, 完全失去自我。所以, 教学上虽说差不到哪里去, 但绝无建树, 对教材、教法、教学过程设计一片茫然, 离开了教学参考书就完全无法上课, 对编者意图、教学要求更是全然不知。教者尚且不能对教学内容了然于胸, 许多知识也是知其然, 而不知其所以然, 当然就决定了其教学的低效和无效。 五是教学考核功利化。对于教师教学工作的考核, 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教学的有效性。比如, 在教师业务检查方面, 仅仅满足于教师有没有教学计划, 有没有教案;对于教学效果的检查, 也往往仅通过书面一张试卷检测的得分高低论英雄;听课仅仅满足于教学过程是否完整, 教学任务是否完成, 而对于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效果一般不予关注。也就是说, 听课者多注意教师的表演如何。教学无效的升级与此不无关系。 当然, 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因素远不止这几点, 但是这几点问题的存在, 则足以导致教学的低效和无效。那么,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一是转变观念, 增强有效教学意识。教学目标是统领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向性指标, 必须做到层次分明, 区别要求。作为授课教师, 必须清楚地认识到, 一节课只有让优生吃饱, 后进生吃得下, 中等生吃足了, 这样的目标才是最佳的, 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 绝不能大而化之地统一于一个点上。 二是科学施教, 增加学生成功机会。通过分层教学、分段教学、分批教学等多种形式, 把学生化整为零;能自学的优秀学生, 让他们自学, 并给他们布置相应的作业;需要点拨的中等生, 用较短的时间去点拨;把最需要帮助的后进生作为上课的重点。这样, 最需要帮助的学生得到帮助, 能力得到发展, 素质得到提高, 其他的学生就更不用说了。所以, 教师在平时要加强学生自学、预习等习惯的培养。同时, 辅之以小组讨论等形式, 让优等生和中等生学会学习, 后进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 也能达到相应的水平。 三是集体备课, 发挥集体智慧。学校要给足时间, 放足空间, 让每个参加集体备课的教师既明确整个的目标、重点、难点, 同时也能对每一课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然后, 每个人再根据本班学生实际情况和个别差异, 形成具有针对性的教案、学案。此时, 作为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 不同层次的内容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事实上集体备课中“备学生”就是这个要求。 四是个人钻研, 完善有效教学方案。写教案的过程, 既是整理备课思路的过程, 也是寻找科学方法的过程, 既是完善集体智慧的过程, 更是激发个人创造的过程。在钻研的过程中, 要努力甩掉对教学参考资料的依赖程度, 多加入自己的理解与感悟, 在保证大的目标不变的前提下, 提高教学方案的可操作性。在个人备课的过程中, 教者要有自己的认识, 比如对教材的解读, 理解编者是什么样的意图, 把教材当作可供加工的素材, 利用个人的智慧, 使之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提高教学有效性有难度, 难就难在教师本身, 如何准确划分出具有差异性的教学目标, 如何科学划分出具有实效性的教学时段, 如何寻找到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法, 如何设计出有针对性的练习内容。解决了这四个问题, 教学的有效性就能得到保证。 高中新课程课堂教学是地理教学的基本途径,也是锻炼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和形成正确的理观念的主要渠道。《新课程标》对高中地理教学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教师要适应新的要求,就需要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使学生的地理知识得到落实。但现实中多数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多是按规定完成教学内容,至于学生学到了多少,却没有去进行研究,教学效率自然难以得到提高。要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去探索适宜的地理教学法,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内容,掌握内容,运用内容。以下就如何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问题谈谈几点做法。 一、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的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是一种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要想使学生愿学地理,就必须营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教师用鼓励的目光、赞许的微笑,表示出对学生的关心和热爱,用老师的真情去换取学生诚恳的学习态度;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营造这一个氛围可以把学生带到老师的授课中去,把学生真正推到学习的主体位置,学生也就敢于交流、乐于交流。课后积极参加学生的文体活动,课间多与他们交谈等。时间一长,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感情就会拉近。有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就会愿学老师所教的课。 二、利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多媒体利用视、听、学向学生提供声、像、图、文等综合刺激信息,有利于创设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地理教学媒体是储存和传递地理教学信息的工具,由于媒体介质的不同,地理教学媒体的教学特性在表现力、传播面、参与性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教师只有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地理媒体,进行地理教学媒体的整合,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学媒体的效能。例如,在识记我国某些省份的轮廓时,我们可以在展示各省的轮廓的同时,把各省的轮廓形象地比喻成某种动物或植物的轮廓(广东省比喻成大象的头,海南省比喻成菠萝,四川省像一只蝴蝶等),从而加深学生对各省的认识,从片面的、单调的几何图形转变成生动的、具有活性的事物加以记忆,同时又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三、充分发挥地图在教学中的直观作用,培养学生绘图、用图的习惯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地图是最重要的工具,它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课文内容,能以生动形象的特点反映地理事物的分布、成因。在教学生使用地图时要像语文教师教学生查字典一样,必须始终引导学生经常练习从地图中获取知识,要养成一种习惯,教学时,凡能从地图上获取的地理知识,都尽量运用读图的方法来完成。例如在分析《地球公转图》时,我就结合《地轴与公转轨道面夹角示意图》说明地球四季变化规律,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夹角成90度时地球就没有四季变化的这种新的设想,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提出如果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指向始终在变化,地球将会怎样?让学生放开思维大胆设想,学生就会有各种各样的答案,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遇到地理问题,要首先想到与之相关的地图,这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地理能力,强化学生的自主地位,从而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新课改对课堂教学提出的一个具体要求。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虽然也讲究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但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浓厚。原因是学生只是课堂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他们往往不能提前获得课堂教学过程,也没有充分质疑的机会,自然兴趣会大大减弱。在课堂教学情境下,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重要的是要给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从而让学生主动获得知识。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习特点,教师应该给学生创造不同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发言权,这样就会使学生对地理知识越来越有兴趣,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思维能力也会获得较大发展。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时候,教师还可以把高中地理的一些有趣问题引入课堂教学,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使用地理知识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求知的内驱力,从而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五、设计合理的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 地理课堂的效果如何,常常与课堂教学结构是否合理和优化有关。因此地理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必须考虑的是,如何设计出合理的教学环节、如何设计出科学的教学结构,在课堂中以便更好地组织和指导学生去观察、实践,更好地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讨论,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动眼、动手、动脑、动口,从而突出体现地理学科的特色。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抓住地理的主干知识,围绕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来进行设计。在设计教学结构时,应该使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遵循由易到难的渐进过程,使教师教的思路和学生学的思路合拍,教师要使得地理课堂上的活动节奏主次分明,避免单调枯燥,注意难易交替,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学生获取信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思想观念的主渠道,课堂教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实际价值。作为教师,要不断反思、总结日常教学行为,不断改进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策略,以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 【地理课堂的有效性教学】推荐阅读: 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思考09-20 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和实践12-01 浅谈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07-07 高中地理教学互动课堂的构建论文10-23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论文06-15 高二地理课堂教学反思06-25 音乐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探索09-20 中学地理课堂实验教学探索08-08 PPT课件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运用探讨10-08 浅谈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地理课堂教学10-164.怎样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四
5.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和实践 篇五
6.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有效课堂教学 篇六
7.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浅探 篇七
8.如何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