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师德教育案例

2024-07-05

小学教师师德教育案例(共12篇)

1.小学教师师德教育案例 篇一

师德与安全教育教育案例

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是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的最有效的方式。养成教育是一项十分复杂而又十分具体的工作。培养学生任何一种良好习行为惯,都需要做长期的、细致的工作。作为教师责无旁殆。

一、案例描述

严洋洋,今年12岁、男、六年级学生,父母都是农民,父母文化水平小学,家庭经济收入一般。这孩子主要表现:上课时经常在教室里跑来跑去,往往会撞到班里的同学,而且还喜欢与同学开玩笑,动手动脚,有时候轻手轻脚,有时候却伤到了同学。

二、情况分析

孩子主要是注意力和自控力存在问题,口头表达能力差,在加上父母忙,也管不着他。因而,使得父母和他缺乏沟通,父母对他的关爱也就非常少,他整天放学回家后,就独自呆在家里,或和几个极熟的小伙伴在家随便玩玩,有时父母回家看见他在玩。

三、教育对策

1.使用积极而及时的强化,定一个书面协议来规定具体的做法。

2.先要求父母平时多关心他,多与他交淡,多鼓励他,让他说一说学校里的事,要认真聆听孩子的表达。对小孩的批评要有理有据,否则极容易自暴自弃或造成不健康的心理。这样,通过家访,得到了孩子父母的积极配合,孩子又有了一个值得信赖的父母,一个温暖的家庭。

3.善于处理注意力不集中学生问题的教师在一天的学习时间中能把有趣的和比较枯燥的学习任务合理地分散开来。而不是让学生重复一项又一项枯燥的学习任务。创造轻松和谐的课堂班级氛围,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并获得自我价值的体现。

四、教育效果

经过辅导,我发现孩子比以前好多了,特别是通过与同龄伙伴交住,进步非常明显,他在平等,自由地发表各自的见解的伙伴交往中,他的交往能力,自我理解,评价能力和集体观念,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在和伙伴游戏中他学会和同伴相处,合作,而且他的一些不良的习惯也得到小同伴的制约,帮助而自觉改正,这使得他的个性得到完善,性格也变得开朗了许多,其次是家长和老师的积极配合,通过家长和老师对他表扬,不约束他,现在作业能自觉完成,课堂上也能遵守纪律了。他有进步就给予肯定,这样他的性格就相应的外向起来。使他变得自信,变得灵活多了,而且成绩也有了进步。

2.小学教师师德教育案例 篇二

一、教师是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的主体

1. 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是一种特殊形态的教育活动

“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1]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有意识地以引导教师队伍在思想上形成优良的师德、在行动上形成优良的师风为目标, 由各级教育管理机构组织开展, 是一种典型的教育活动。不过, 与一般的教育活动相比, 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例如, 受教育者自己就是教育专业技术人员, 而教育者则不一定是教育专业技术人员;其间接目的——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与直接目的相比, 更为重要;虽然它通常在学校内开展, 却并不是一种学校教育。

尽管如此, 这仍然是一种教育活动, 因此, 它必然遵循教育活动的一般规律。例如:“尽管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但他又是一个能动的主体。教育者对其所施加的影响需经受教育者内化才产生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讲, 教师的引导教育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外因, 学生自身需要、认识、情感等方面的变化才是内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2]

2. 师德师风的内涵需要教师们去发掘完善

师德师风的内涵虽然需要有一个宏观的框架, 但一些宏大的框架并不适合直接运用于教师日常的思想行为。这是因为师德师风在教师的日常工作中, 针对具体的教育对象、具体的教育环境、具体的教育活动和具体的教育内容, 会有非常丰富而复杂的体现。同样的训练量, 对某个学生可能算是一种体罚, 对另一个学生可能是一种关照;同样的评价, 对某个学生可能是一种激励, 对另一个学生可能是一种侮辱;同样的教学手段, 对城市教师可能是疏于学习的无奈, 对农村教师可能是需要“勤奋笃学”的目标。这需要教师在具体的工作情境当中根据自身的师德师风修养去体现和处理。

同时,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 师德师风的标准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 这其中有相当多属于教育专业技术理论的范畴。例如, 传统的“为人师表”的重要体现是要表现出“师道尊严”, 教师要树立起绝对的权威, 而现代教育理念逐渐向学生倾斜, 要求教师成为“平等中的首席”, 与学生互相尊重, 共同探索学习。

因此, 师德师风的丰富内涵必须要由教师自己来发掘和完善, 使师德师风的总体要求化解为日常工作的点点滴滴。这实际上是师德师风总体目标“生活化”的过程。

3. 良好师德师风的形成依赖于教师对自身主体的合理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学习是一种‘自我建构’”, “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 实际上是一种‘意义建构’”。[3]教育目的的达成, 必须依赖于受教育者将学习内容与自身原有知识经验体系的合理建构, 从而实现学习内容的“内化”。

由于教师是具有较高知识文化修养的专业技术人员, 并且具有教育理论的专业素养, 因此, 在这种建构中更具有主观能动性。如果他主观有接受倾向, 会以更为积极和有效的方式去建构;如果他主观有排斥倾向, 建构则根本不会产生。

4. 师德师风教育的成功最终体现在教师良好师德师风的形成

师德师风教育的成功应当体现在教育目的是否达成, 也就是良好师德师风是否形成。如果良好师德师风没有形成或改善, 那么即使有再多形式活动的开展或各种制度的制定, 都不能称之为成功的教育活动。

因此, 师德师风教育的主体是教师, 而不是教育的内容、教育的形式, 或者教育的组织者。

二、教师主体地位并未在当前的师德师风教育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已经开展多年, 在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当中, 我们遗憾地发现, 教师主体地位并未得到充分的体现。

1. 师德师风教育被作为一种政治性活动

师德师风教育更多地被认为是一种政治性的活动, 而非教育性的活动。政治性活动强调的是统一思想、遵守纪律和执行政策。但除了很少一部分具有较大社会影响的内容之外, 师德师风更多的不是政治性的内容, 也难以用政治性的要求去规范。例如, 乱收费、体罚是可以禁止的, 但对学生的爱是可以“要求”出来的吗?执行教学常规、完成教学任务是可以要求的, 但积极探索创新、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是可以“要求”出来的吗?

2. 对师德师风的要求未能与实际结合

如果说师德师风建设的目标可以宏观一些, 那么对师德师风的具体要求就必须结合实际, 能够付诸行动。但由于这些要求的制订没有教师的参与, 因此相关的各种要求常常失于浮议, 或者笼统虚化, 或者脱离实际。甚至有些地方把一些与师德师风没有必然关系的内容也纳入进来, 例如湖南某地将“禁止强奸女生”纳入师德要求, 北京某大学将“禁止骂脏话”纳入师德要求, 令人啼笑皆非。这样的“禁令”背后隐藏着对教师队伍的普遍性人格侮辱, 只会造成教师强烈的抵触情绪, 哪里还能收到教育的效果!说到底, 如果不能调动教师从主体角度主动地来丰富和完善师德师风的内涵, 那么师德师风教育的结果只能是浮在皮毛之上。

3. 依赖外在的强制要求而不是激发教师自我完善的强烈愿望

由于没有从教师心理发展的角度探索合适的师德师风教育方式, 当前师德师风教育过多地体现为各种“要求”“制度”“禁令”“规范”, 以“外铄”的方式寻求改善师德师风状况。这种方式可以建立起低水平的师德师风要求, 或者说建立起师德师风的“底线”, 但对更大多数的教师来说, 要促使他们向更高层次的师德师风境界发展, 必须依靠“内发”的方式, 也就是必须激发教师自我完善的强烈愿望, 使其主动地提升道德境界和学养水平。

4. 师德师风教育的评价过于偏重外在的标准

师德师风教育活动被作为一种政治性活动进行安排部署, 因此, 在对教育活动成果的评价上, 常常偏重于外在的标准, 例如学习了多少材料, 写了多少心得体会, 开展了多少次专题讲座, 听了多少场汇报, 发了多少活动简报, 等等。而作为活动的目的, 师德师风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 或者说活动是否真正对教师有所触动, 教师的职业态度是否有所转变, 则在相当程度上被忽视。

5. 师德师风教育者的角色定位抢夺了舞台的主角

在师德师风教育活动中, 通常是教育者占据了舞台的主角, 不管是报告、讲座、学习会……听到的更多是教育者的声音, 看到的更多是教育者的活动。而教师, 这一师德师风教育的主角, 则常常成为教育活动沉默的背景。教育者常常成为单通道的信息发布者, 权威的评判者, 强势的管理者, 警惕的监督者, 而广大教师则成为所有这些教育行为的被动对象。

这些现象的存在, 都与没有认识到教师是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的主体有直接的关系。

三、如何在师德师风教育中充分体现教师主体地位

认识到师德师风教育是一种教育活动, 认识到教师是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的主体, 还需要深入思考如何充分体现这一主体地位。对此, 笔者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1. 生活化:从教师实际出发, 发掘师德师风的丰富内涵

师德师风的丰富内涵就好似一部大书, 这部书需要有书名和目录, 更需要有足够丰富生动的内容。而这些内容, 是需要由教师自己来书写的。由教师自己发掘出来的师德师风要求, 更能切合实际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更有实际执行的可能性, 更为丰富和细致, 也更能让教师们主动接受。

例如, 关爱学生是对师德师风的总体性要求, 在这一要求之下, 应该细化为每天早上到校观察学生的身体情况, 每周询问一次问题学生的家庭情况, 建立学生意外情况的紧急处置预案并予以执行, 关注每位学生的饮食习惯, 在课堂上进行普遍性的师生交流……甚至, 像与学生交谈时要蹲下身子, 学生问好时要微笑着回应, 批评犯错误的学生时采取私密的方式等。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一步也不能登上泰山。优良的师德师风就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又一个细节的日积月累基础之上的。

2. 自主化:引导教师自主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

“随着受教育者发展水平的提高, 他的能动性不仅越来越多地体现在接受教的学习活动中, 而且体现在自我教育中, 体现在对教的活动的积极参与中。”[4]教师是具有较高知识文化的专业技术人员, 对于如何学习、如何教育具有比较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肩负的职业责任、重要的职业条件和最终的职业成就, 也是教师自身为了职业成功要努力去建构的。因此, 应引导教师自主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

教师自主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 包括由教师自主选择或创造教育形式, 自主开发和准备教育内容, 自主设计教育方法和自主管理教育过程。在推进教师自主的过程中, 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可以首先由教师自主把握形式、内容、方法、过程等其中的一个环节开始。通过一次次的自主教育活动的成功开展, 积累起自主教育的经验, 形成自主教育活动的积极氛围, 最终将自主范围逐步扩大。

自主开展的教育活动, 可能在形式上没有由管理者组织开展的教育活动那么规范, 组织上没有那么有序, 甚至可能会显得很混乱, 但这样的教育活动才会真正让教师在教育活动当中动起来, 对观念、思想产生实在的影响。

3. 人性化:落脚在良好从教心理的形成

学习的动机来自于需要。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 人的需要是个层次结构, 除基础需要以外, 高层次的需要包括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理解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5]良好的师德师风带来的师生亲密、社会肯定和职业成功, 也许不能带来对基础需要的满足, 却会带来丰富的高层次需要的满足。

优良的师德师风, 建立于强烈的职业荣誉感、职业幸福感和职业成就感, 这需要教师建立起良好的从教心理。因此, 师德师风教育应以人为本, 从让教师获得自我实现的圆满职业人生的角度出发, 通过各种方式培养这些健康的职业心理。具有了良好从教心理的教师, 师德师风将会成为其自然而然的职业习惯, 成为其主动的职业追求, 成为其职业生涯的归宿。

4. 民主化:实现教育者角色的转变

现代教学活动中的教育者, 应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参与者, 以平等的关系与受教育者进行沟通, 体现出民主化的特点。对教师这样一个具有强烈自主意识的职业群体, 教育者很难以绝对权威的方式强制教师接受其所传达的观点;对于师德师风这样的教育内容, 教育者也很难以单向度的传播触动教师的心灵深处。因此, 师德师风教育更加需要实现民主化, 实现教育者角色的转变。

转变之后的教育者, 应在师德师风教育活动中以普通教师的身份共同参与, 以合作者的身份与其他教师协同完成教育任务, 以身作则, 率先垂范。同时, 教育者也要运用自己超出普通教师的胸怀、眼界和人格魅力, 引导教师群体向上提升。

师德师风不只是党和国家的需要, 不只是人民群众的需要, 更不只是教育管理者的需要。师德师风是教师职业之所以受人敬仰的主要原因, 而这种敬仰也是众多教师之所以选择这个职业的重要原因。因此, 良好的师德师风也是教师自身的需要。教师之所以发自内心地热爱学生, 不是由于谁的要求, 而是因为对学生的爱就是教师心灵的家园!因此, 让我们一同努力, 将这片属于我们自己的精神家园建设得更加纯洁、精彩、神圣和光荣!

参考文献

[1][4]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8、14.

[2]朱德全, 易连云.教育学概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233.

3.教师的教育良心:师德生成之基 篇三

关键词:教师;教育良心;师德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4)05-0018-04

近些年来,伴随诸如“幼儿教师虐童”等事件的发生,师德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成为教育理论研究的热点。事实上,师德在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由内而外地生成的,关键取决于教师的良心。“教师是一种良心活”,这是很多教师对自己职业的朴素理解,也就是说,教师的良心决定了师德的高度。教师是一种特殊职业,教师的良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良心,主要表现为职业良心或教育良心。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教师的教育良心是师德生成之基。

一、教师的教育良心的涵义

良心是和道德联系非常紧密的概念,它“谴恶扬善,对各个人、各种活动及行为作出道德判断,良心是一种能对各种具体情况作出道德判断和评价的知觉力”[1]。一个具有良心的人追求真、善、美,远离假、恶、丑,进而促进个体德性的完满生成。教师是一种特殊职业,他们在职业生活中所体现的是职业良心或教育良心,“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对社会向教师提出的道德义务的高度自觉意识和情感体认,自觉履行各种教育职责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道德调控和评价的能力等等”[2]。具体地讲,教师的教育良心包含以下四层涵义。

一是对学生的仁爱之心。夏丐尊先生说得好:“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3]爱是教育的本质规定,爱也是教师成为教师的条件。教师对学生的仁爱之心的核心是包容。一方面,教师要能够包容个性不同的学生。每个学生都是独特性的存在,由于他们生活环境各异,个性不同,教师不能因为自身的喜好,偏爱一部分学生,而忽视另一部分学生,要能够包容任何个性的学生,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另一方面,教师要能够包容学生的错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未成年的学生犯错误是经常有的事情。教师不要因为学生的错误而否定他们,要看到他们成长的特性,给予他们耐心的指导和等待。

二是对工作的责任之心。教师对工作的责任之心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对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的自觉履行。教师的很多工作都是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开展的,很多工作很难用明确和清晰的标准来衡量,这需要教师的修养达到“慎独”的境界,认真备课、仔细批改作业、用心上课等,积极而热情地投入到本职工作之中,用良心来做自己的法官。而且,教师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没有边界的,教育牵涉因素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工作的复杂性。作为一个有责任心的教师,就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八小时的工作范围内,而是要积极与社区、家庭联系,争取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力量,促进学校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能够利用课余时间钻研业务,处理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三是对同事的团结之心。在现代学校组织的教育环境里,教育是教师集体的共同活动,虽然从过程来看,教育具有明显的个体性特点,但从总体上讲,教育结果是集体性的。学生人格的发展、学识的增长等等,是教师集体共同努力的结果。所以,“教师同侪之间的团结协作,既是教育目的的同一性要求之内在规定性,也是实施教育方案和实现教育任务的内在要求”[4]。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教育良心包括了教师对同事的团结之心。教师同侪关系不是一般的同事关系,它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卡连柯就指出,“教师集体的统一是最有决定性的一件事情”[5]。当学生置身学习过程之中时,他们不仅从不同专业教师那里学得专业基础知识,还感受着教师同侪之间的关系状态;而教师同侪之间团结协作的氛围本身就具有教育价值。马卡连柯还尖锐地指出,有些教师只知道追求学生的“爱戴”,一味说其他教师不中用,只有自己一个人“顶呱呱,有天才”。这种教师其实是“教育中的骗子”。教师中的这类骗子,“在学生面前,在社会面前,惯于卖弄个人的才智,绝不能教育任何一个人”[6]。因此,每个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育过程中同侪团结的意义和价值,教师之间需要相互支持和合作,共同完成教育任务,提高教育效果。

四是对失误的羞愧之心。教师是否有羞愧之心也是衡量其教育良心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对失误的羞愧之心集中体现为教师面对自己的失误时所产生的良心上的不安、内疚、惭愧、悔恨等心理体验。沂蒙山区的一位教师,曾经历过一件这样的事:两个贫困生先后因偷东西(一人偷木工房里的工具,另一人偷会计抽屉里的菜票)而犯错。结果,前者被校方开除学籍,后者则因教师全力保护而留在了学校。一年后,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产生了不同的结果:前者因继续犯错而成了少年犯,后者则升入高一级学校。这位教师对此悔恨不已,他历数着与后者之间那些复杂冲突、顺逆反复、万般艰辛的教育过程,却坚持说前者原本也该保护下来的:想起那位来学校领儿子的父亲——一位含辛茹苦的善良老农,想起他临别前给自己鞠躬时羞愧无奈的表情,心里就酸酸的,总觉得对不住他,有负罪感。[7]这位教师的负罪感就是其面对自己的失误而产生的羞愧之心,是教育良心最深切的展现。教师的羞愧之心体现着教师对理应承担的教育责任的自觉担当。对失误的羞愧之心是师德修养的重要体现,有助于他们在今后工作中以更加积极和谨慎的心态面对各种问题,更好地履行自己的教育责任和义务。

二、教师的教育良心在师德生成中的价值

教师的教育良心是教师内在的道德力量,与师德生成紧密相关。在一定意义上,教育良心决定了师德的高度。教师的教育良心在师德生成中发挥着驱动力、执行力和调控力等价值。

首先,教师的教育良心会促使教师不断求真向善,提升师德境界。康德认为,良心实指善良意志,“权力、财富、荣誉,甚至健康以及通常的福利和舒适满足,这些通常称之为幸福的东西,如若没有一个善良意志去匡正它们对心灵及其行为诸原则的影响,以使其与善良意志之目的普遍相合,那么它们就会引发自负甚至骄横”[8]。这也就是说,凡事符合善良意志是个体获得幸福生活的前提,而善良意志的本质是抑恶扬善。对于教师来讲,教育良心是他们追求美好教育生活的内在动力,会促使教师在日常教育生活中按照内在的善良意志来思考和行动,使自身的观念和行为符合教育规律的要求,把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作为教育宗旨,尽职尽责,勤奋刻苦,努力提升教育效果,在认真履行自身教育责任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师德境界。

其次,教师的教育良心会促使教师把内在的善良意志转化为外在的道德行动。黑格尔把良心分为形式的良心和真实的良心两类,“当我们谈到良心的时候,由于它是抽象的内心的东西这种形式,很容易被设想为已经是自在自为的真实的东西”[9]了。在他看来,道德和伦理是截然不同的,在道德范畴内,只是形式的良心;只有在伦理实体范畴内,才有真实的良心,真实的良心是主观认识的客观化。良心首先是一种内在的善良意志,是对某种关涉良心的价值的确信,但是,这只是一个人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的前提。一个人是否真正有道德,取决于他的行动。一个既具有善良意志,也表现出善良行动的人,才是真正道德的人。也就是说,善良意志只是教师成为有道德的教师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要条件。只有当教师内在的善良意志转化为外在的道德行动的时候,才能够成为师德高尚的教师。事实上,教育生活本身属于伦理生活,师生关系和同事关系是教育生活中主要的人际关系,教师的教育良心可以在师生之间和同事之间的交往活动中充分地展开,转化为教师的道德行动,使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有道德的教师。这也意味着离开了教育生活,教师的教育良心就失去了实践的基础;教师只有扎根于教育生活之中,才真正找到了践行和提升师德的根基。

第三,教师的教育良心会帮助教师强化对教育过程的自我调控力,提升师德修养。良心对个体道德的约束来自其内部世界,表现为道德自律。这正如黑格尔所说:“良心是自己同自己相处的这种最深奥的内部孤独,在其中一切外在的东西和限制都消失了,它彻头彻尾地隐遁在自身之中。”[10]良心不需要任何外在的约束,它本身就是一种约束,而且是唯一对其有约束力的东西。良心也具有独立的自我反思和评判的能力,它促使个体对自身的言行举止进行自觉反思,并作出评判,符合良心的会使人产生愉悦感、满意感,而违背良心的则产生羞愧感、自责感。教师的教育良心是他们内在的道德规约,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都具有自我判断、评价和调控的作用。

三、教师的教育良心的培育

通过以上分析和论证,我们知道教师的教育良心与师德生成密切相关,这也就意味着,师德的提升可以从培育教师的教育良心做起,只要教师的教育良心水平提升了,师德的水平才会得到相应的提升。事实上,教师的教育良心的形成受多重因素影响。从宏观层面来说,社会整体的道德水平为教师道德修养奠定了社会基础。从中观层面来说,教师工作群体的整体职业道德水平也会影响到教师个体教育良心的形成。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新任教师初到工作单位后,他们对待教育的态度和行为选择会在相当程度上受到同侪群体观念的影响和制约。从微观层面来讲,教师自我修养是关涉其教育良心生成的关键因素。梳理上述诸因素可见,对于个体教师来讲,社会道德环境和工作群体的整体职业道德水平属于客观条件,是个体难以把握和控制的,而教师自我修养属于主观条件,是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实现的。在此,笔者试从教师自我修养的视角来分析和探讨教师教育良心的培育。

第一,对教育责任的透彻理解是教师教育良心形成的前提。教书育人是对教师教育职责最凝练的概括,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增长知识、开启智慧,还要负责学生心灵的健康成长。然而,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育实践中很多教师只顾知识教学和学业成绩,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心理、道德等方面的教育;还有的为了提高及格率、优秀率,给学生布置过重的课外作业,甚至为了提高升学率而不让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参加升学考试。这些做法不仅给学生造成了身体上的伤害,还造成了心灵上的伤害。这些违背教育良心的反教育现象的频发,揭示出教师对自身所承担的教育责任的无知和遗忘。因此,对于教师来讲,在教育过程中透彻地理解和深刻地牢记自己所肩负的教育责任是完满完成教育任务和提升师德修养的基本前提。

第二,对教育生活的深刻体验是教师教育良心形成的基础。体验是个体对生活情境或对象产生的内在感受和体悟。教师对教育生活的体验主要包括作为受教育者的教育生活体验和作为教育者的教育生活体验两部分。教师本身也曾是受教育者,在教师自己当学生的时候,处在学生的角色和地位,对教育生活都有着丰富和深刻的感受和体验,尤其是不同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方式,都会在内心产生印记,甚至影响自己的一生。作为教师,永远都不要忘记自己当学生时的经历和体验,在教育过程中,要能够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自己的举动可能会让他们产生的情感体验,从而避免不良后果。作为教育者,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会随着教育情境的变化而变化,需要指出的是,“教师的体验要以关心学生为取向,这是由教师的职责本身所决定的,如果偏离了这一取向,教师的体验本身也就失去了教育意义,这意味着,关心学生和为学生考虑是教师体验的唯一的价值目标”[11]。在现代社会里,生活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学生的生活也处于千变万化之中,需要教师增强敏感性,用心体察学生的各种细微变化,能够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的方式作出反应,从而使自己获得更多积极的情感体验。

第三,在教育生活中践行是教师教育良心形成的关键。如前所述,良心可分为形式的良心和真实的良心,前者只是一种内在的善良意志和愿望,后者才是在行动中实践了善良意愿的道德品质。对于教师来讲,在教育生活中实践是教育良心形成的关键,也就是说,把教育良心转化为道德行动是教师教育良心形成的关键。影响教师把内在善良意愿转化为外在道德行动的因素中,除了教师自身外,还包括来自外界的制度、舆论等,当二者一致时,有助于教师道德行为的产生;当二者不一致时,则关键取决于教师自身的意志力,需要教师坚信自己所确认的价值,并始终按照自己内在的善良意志和愿望来行事,即使受到外界的批评和责备,也会从内心获得良心上的安宁和抚慰。正如阿德勒所说:“教师对学校的制度不负有责任,但如果他们能以个人的同情和理解缓和一下这个制度的非人性和苛刻的一面,那就是最好不过了。因此,教师要考虑到某个孩子的特殊情况,适当对他宽容一点;这样,会起到鼓励这个孩子的作用,而不是把他推向绝路。”[12]所以,教师只有学会克服外在环境的制约,始终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为宗旨,才能够真正促成教育良心的实现和师德修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何怀宏.良心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6.

[2]檀传宝.论教师的良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10).

[3][意]亚米契斯.爱的教育[M].夏丐尊,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2.

[4]朱小蔓.教育职场:教师的道德成长[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19.

[5][苏]马卡连柯.马卡连柯全集(第5卷)[M].耿济安,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294.

[6]陈桂生.普通教育学纲要[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02.

[7]杨启亮.体验良心[J].师范教育,2003(1).

[8][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基础[M].孙少伟,译.鹿林,译校.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3.

[9][10][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141,139.

[11]马多秀.教师的道德敏感性及其生成[J].教育导刊,2013(2).

[12][奥地利]阿德勒.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M].韦启昌,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110.

4.师德养成教育典型案例 篇四

师德养成教育典型案例

张增是一学习不太认真又很玩劣的学生,在开学之初,我就留意这个孩子,他身体强壮,高高胖胖的,性格有些倔强,不经意就跟同学发生冲突,发生冲突就喜欢用自己的体格优势来解决问题。所以在同学们之间经常发生小到口角,大到肢体冲突,同学们都害怕与他相处,虽然是个活蹦乱跳外向的孩子,但他常常将自己排除在集体之外,有一些集体活动也不太配合。上课的时候很少用心听讲,总是做小动作,作业不按时完成。老师一批评,他就满不在乎的样子。在班里成为课任老师和同学们头疼的小霸王。

为了了解这个看上去有些活泼,却又有些自私的孩子,以便有的放矢的对他进行教育,我去他家进行了家访,并在同学们那里了解情况,然后采取一些措施,抓住契机,促其警醒。我专门设计了一个以“我最尊敬的同学”为主题的班会活动,同学们不仅要说出自己尊敬的同学是谁,还要说出为什么尊敬他(或她)。课堂上热闹非凡,大家或因维护集体荣誉,或因耐心帮助他人、或因文明礼貌尊敬师长得到同学们的尊敬,但没有人提到他,这对心高气傲的他来说绝对是一次打击,同时也是我帮助他的最佳契机。会后,我借故问他,你知道同学们为什么不提你的名字吗,他摇了摇关,而后又点了点头,说大家不喜欢我。那怎样才能让同学们喜欢你呢,我耐心开导他,同学是朋友,对待朋友要真诚、客气,你要让别人尊重你,你首先要尊敬别人。只有做到这一点大家才会真正认可你、接纳你、尊敬你。然后发动全班同学,特别是班干部一起帮助他的生活、学习,慢慢的他与同学的关系越来越和谐,学习也有很大的进步。

5.教师师德案例 篇五

与好生相比,后进生的自尊心更强。因为学习不好或不守纪律,长期受冷落、歧视,他们一般都很心虚,对外界极敏感,外表又套有一层硬壳,但是这些孩子往往又是机灵、活跃、反映灵敏、动手能力很强的,在活动课程上会显露出优势。由于纪律不好,公众形象比较差,所以在优势课上也会经常的犯些错误,但是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仍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和信任。因此,一旦他们犯错,教师就一定要做到心平气和,以诚相待,切忌当众批评挖苦或变相体罚,否则必定会刺伤他们的自尊心,增强转化工作的难度。

常言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常常离不开善于把握垂青于身边的机遇,失去一次机遇,也许就失去了一回成功。同样之理,教育工作者要取得德育工作的成功,也往往离不开德育机遇,更离不开对机遇的艺术把握。一个善于把握机遇的教育工作者,他的德育工作总是充满着朝气与活力,总是富有时代感和预见性,总是事半功倍,成效显著。对于课堂上发生的类似这样的事件,教师只要抓住这个偶然的机会,把它作为一个良好的教育契机,能充分利用偶发事件,开展教育工作,不仅会促使个别学生的转变,而且会对其他学生也收到良好的教育成效。我们都知道,孩子们最大的特点是凡事爱观察,好发问,且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但由于他们的生活阅历浅,很多事情都处在似懂非懂之中,这就要靠成人去正确引导他们,但若争取单纯的说教,会显得枯燥无味,是不易被孩子所接受的。

6.小学教师师德教育案例 篇六

2013年1月12日至1月16日参加了由市教育局组织的《教育教学中师德修养案例研究》培训,在培训过程中,我遵守培训纪律,认真做好笔记,积极配合专家教学,现已培训结束,有以下收获,写出与同行共勉。

一、教师要经常自省:

我认为教师这项工作,体现师德的意识是很强的。为人师,不仅要对学生负责,也要对社会负责、对科学负责。如果马马虎虎教学,也可以应付过去,这只是敷衍塞责履行教学工作。如果我们养成了自省精神,就可以在一日工作完了之后,自检一下自己是否尽职尽责。反省自己可以激励自己,这是积极进取的表现。一个人,贵在自知之明,这需要有自省作为手段。不“省”,自己就不知道自己长在哪里,缺在何处,一个人缺乏自知之明,容易骄傲自满,时间一长,就会脱离群众,就会退步,就会降低自己威信。当然,只有自己努力才是唯一的方法。

二、要正确对待学生的意见:

师生之间保持一种人格上的平等。我认为要建立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的关系实际上是一对矛盾,处理得好,会教学相长,形成一种师徒般的师生关系,但处理不好,会产生对立情绪,造成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的局面。老师应去研究学生的心理,研究人的个性,因为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个性,然后根据不同个性的学生去因材施教,去处理一些问题,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老师要多了解学生的要求,不管是在思想工作还是教与学工作中,只要多了解学生的要求,我们的办法才会更多,处理问题会更慎重,师生间只要形成了一种和谐关系,教学工作、思想工作就会比较顺利。

三、必须树立平等对待观:

我觉得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闪光点,只是我们老师没有把他发掘出来。每一位学生都是祖国的花朵。我提倡平等对待,教师应服务于全体,不厚此薄彼,想到手心手背都是肉,好生差生都是生,努力做到一碗水端平,让所有学生同乘一辆前行的车;教师应服务于全面,对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品质,学习成绩以及身体素质都要悉心关照,服务周到,促使其全面发展。

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的智力,潜能开发。

作为教师深感责任重大,对学生严格要求固然是必要的,但不能认为师生间就是一种教育与被教育的简单关系,因为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会阻碍师生间的平等交流,观点具有“权威性”,久之则会压抑学生的潜能,不利创新人才的培养。我时常会注意到了学生的一些想法,尽量让其讲完其看法,然后我再讲讲我的看法,不同之处我们探讨,这样可激发学生的一些有见解的想法和看法。“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是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之言。好的师德师风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师生之间保持一种人格上的平等。相互学习、相互尊重。既然做“父亲”,就要关心爱护学生,对学生负责。教师切勿将此言理解为可以用“家长”的身份来干涉学生、指使学生甚至利用学生。

7.小学教师师德教育案例 篇七

一、坚定职业信仰是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重要因素

随着高校近几年的扩招,青年教师在高校教师中所占的比重急遽上升,高校青年教师是教师队伍中的新生力量,是高校的希望和未来,更是未来教育事业的中流砥柱。一方面,青年教师的群体学历层次比较高,知识结构比较新,加上青年人本身所具有的特性,给高校教师队伍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另一方面,他们相对缺乏艰苦生活的考验和实际工作的磨炼,担负教书育人的历史重任,但任重而道远,尤其是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基于此,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问题成为当前师德研究的热点。综观当前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问题研究,我们会发现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在理论探讨层面上,文章题目虽然为高校青年教师的研究,但内容大多还停留在对师德共性问题的泛泛而谈上,对“高校”“青年”教师的特殊性缺乏深入分析。二是在解决问题的层面上,过多地依赖思想政治教育和学校管理层面,而忽视了师德作为道德问题尤其是职业道德问题的特殊性。以上问题反映出,当前的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问题研究理论上有待于深化和细化。基于研究对象的特殊性、解决问题的特殊性,笔者认为,坚定职业信仰是提升高校青年教师师德的重要因素。

从伦理学的基本理论来看,道德的终极价值系统在于信仰是伦理学的一个基本命题。古代中国天理对人伦的持久佐证,现代中国共产主义信仰对道德人格的巨大动力作用,都证明特定的信仰系统可以支撑特定的道德体系。教师道德体系的建立离不开对这一职业的理解与认识,而对职业终极价值的把握就必然上升到职业信仰的层面。信仰系统的存在可以使职业变得神圣起来,职业信仰可以提升现实人格的境界和心理感受。青年教师把教师职业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的时候,就会有一系列动机及其行为,而且会有这一动机所产生的道德方面的是非评价与人格特征,这就是信仰给予青年人的力量。试问缺乏职业信仰的教师,怎么能忠诚于教育事业?怎么可能有高尚的师德呢?伦理学的这一基本命题为解决提升高校青年教师师德问题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支撑。

从高校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来看,教育是“育人”而非“制器”,从教育的现实来看,教师主要是靠传递知识系统来引导学生发展。但“有学问”不等于成“人”,教师依靠什么引导学生成“人”呢?教师的职业信仰使教师突破知识的传递进入人生的价值与意义世界,促使教师自我成“人”,进而引导学生成“人”。教育是需要信仰的事业。高校教师因为大学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职业信仰的有无显得尤为重要。高校教师是学生告别学校生涯走向社会的最后驿站的引领者。这就决定了高校教师必须肩负起教书育人的使命,使学生成长成才。教师要确实地担当起教人成人的教育责任,活出自己的生命价值,必须使自身的职业精神内化为思想境界,使之进入到信念、信仰的高度。只有这样,才能迸发出钟情教师职业、献身神圣事业的不竭动力,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只有这样,高尚的师德才能自觉内化为一种优秀的品质和习惯,并指导实际行动。

从高校青年教师的特殊性来看,一方面,教师这个职业在时下是清贫和寂寞的,教师的职业先天性地决定了它只会是远离功利的“冷门”,对一些博士、硕士来说,算不上风光诱人的职业,也正因为如此,很多人不太愿意选择这一职业。一些人即便选择了这个职业也不太安业、勤业,更不用说敬业、乐业了。另一方面,作为高校的青年教师群体,绝大多数受的是非师范教育,本身对职业的理解很容易产生偏差,承诺终身执教的比例不容乐观。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的职业信仰现状令人堪忧。职业信仰对师德培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青年教师群体的师德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大工程,而以职业信仰为切入点,无疑是找到了一条捷径。高校青年教师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教师职业, 就会生成崇高的使命感、成就感和幸福感,并从中找到人生的理想,升华道德境界与生命价值。所以说坚定职业信仰是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重要因素。

二、强化职责与使命是高校青年教师职业信仰教育的基础

在大多数人眼中,职业已成为“饭碗”的代名词,面对职业压力与困境,很多人经年累月地沉浸在无奈与压抑中。我们不禁要问:怎么才能做到工作并快乐着呢?这就涉及对自身职业职责的认识和职业意义的理解了。坚守职责与使命既是社会法则、道德法则,也是心灵法则。教师作为一个职业人,强化该职业职责与使命的认识与理解是职业信仰教育的基础。

通过教学传承知识、培养人才,是大学在其产生之初就具有的最基本的职能,教学、育人是大学教师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责。这是青年教师理解自身职责必须要深刻领会的内容。青年教师要强化职责意识,具有使命感,就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献身事业。人们常把教师比喻为红烛、人梯、春蚕,意在表达教育这一职业的无私和伟大。所以,青年教师从执教之日起,就应充分认识到,这是太阳底下最伟大的事业。无论何时,都应该理直气壮地说,投身教育事业终生无悔。

(2)搞好教学。教师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用之才,就必须搞好教学工作。这就要求教师具备渊博的专业知识。俗话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丰富的知识储备是搞好教学的前提,高超的教学艺术则是搞好教学的重要手段。只有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3)热爱学生。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只有热爱学生,才能使教师倾情投入、执著工作,不计私利地把培养人才放在首位,切实做到以崇高的品德塑造学生、以渊博的知识培养学生、以科学的方法培育学生、以满腔的热情关心学生。

(4)正确对待科研工作。教师尤其是大学教师,教书育人、培养人才是我们的天职,科学研究、追求真理是我们的重要任务。大学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也承担着科研的任务,这点与小学教师、中学教师有很大的不同。当前大部分青年教师对科研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了教书育人,这也是当前对青年教师产生消极评价的一个突出方面。当前在青年教师中普遍存在一种倾向性认识,科研成果的多少、优劣是决定职级、待遇的硬指标,教学工作则是软指标。这样,许多青年教师有意无意之间就轻视了教学工作。出于功利的需要,过分强调科研在自己职责中的分量,甚至忽视教书育人,忙碌于“妙笔著文章”,而不再“铁肩担道义”。要改变这种状况,最根本的还是要不断培养教师职业责任感,学校应通过思想教育和多种监督检查措施,进一步明确大学教师首先是教师,其次才是学者。在科研方面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学术道德的失落,学术责任感的淡化,不良学术行为的出现。青年学者应该保持学术良知,尊崇学术道德,强化学术责任,力求做到道德文章皆佳。

三、把职业当成事业是高校青年教师职业信仰教育的深化

把职业当成事业干,实现职业与事业的统一,这是职业生涯的最高境界。选择教育的年轻人如果能够把它作为一项事业来追求,教育者的舞台就会变宽广,三尺讲台同样可以演绎精彩人生。在对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信仰教育中,必须强调把职业当成事业这一认识,这是高校青年教师职业信仰教育的深化。

把职业当成事业就要钟情教育事业。事实上,中国社会历来有着浓厚的尊师重教的传统,将孔子奉为圣人,是很早就有的事情,以前人们供奉的主要牌位就是“天地国亲师”,可见,教师这个职业已经被人们从信仰层面放到了和祖先、神灵同等重要的位置。这样的工作是值得我们终身奉献的事业。国学大师钱穆讲:“职业往往是社会要求于我和我要求于社会的,而事业则是我在此职业上善尽责任外,又能自我贡献于社会的。只知道职业,其实是人生的痛苦。必待有事业,才是人生的快乐。”职业生涯的最高境界就是职业与事业的统一、职业向事业的升华。当前教育工作和教师职业面临信仰危机和道德危机的境地,如果这个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整个中国教育事业都有可能遭受重大损害。青年教师作为教师群体的新生力量,解决上述问题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从干事业的角度理解自己的职业,古人云:“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是人们心目中最神圣的人。这就决定了教师不同于其他任何职业的特殊性。高校青年教师应该认识到教师职业是一项伟大的事业,责任重大,大有可为。新的世纪,青年教师要按照时代的要求,切实做到政治坚定,思想过硬,知识渊博,品德高尚,精于教书,勤于育人。

把职业当成事业就要深化职业精神。职业是每个人安身立命、养家立业的基础和保证,职业关乎生存,但绝不仅仅满足生存。职业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物质报偿,更要有内心的满足感和生命的充实感,这就需要深刻理解职业精神。职业作为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必然承载着一种道德、一种精神。职业精神所表达出来的是一种对待工作对待社会的态度。这种态度蕴藏着使命感、责任感、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等核心元素。高校教师首先是一个职业群体,在职业生涯中,必须有正确的职业精神的引领。教师职业承载着教书育人、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这一特殊的使命,这就决定了为人师表是教师最基本的职业精神,热爱尊重学生是教师职业精神永恒的主题,同时,教师职业是一种无私付出的职业,奉献是教师职业精神的内核。高校青年教师在工作中有高尚的职业精神作支撑,就必然生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有效履行教师的职责与使命。

把职业当成事业就要通过敬业来成就大业。所谓敬业,就是指一个人以一种尊敬、虔诚的心灵对待自己的职业,甚至对职业有一种敬畏的态度。如果将敬畏心态上升到视职业为天职的高度,那就离成就事业只是一步之遥了。在追求事业的过程中,敬业是支撑、是动力。敬业的人具有使命感,能够执著投入,永不懈怠,最终成就一番伟业。对于敬业,孔子称之为“执事敬”,朱熹解释为“专心致志,以事其业”。即使有了这种认识,对于职业的热爱,有时也会受到兴趣、待遇、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这就涉及到觉悟的问题,也就是说,要认识所从事工作的意义和责任所在,自觉把心思和精力用在干事业上,忠于职守,尽职尽责。对于高校青年教师来说,就要充分认识到教育事业的光荣与神圣,充分看到自己肩负的重要职责,努力做到钟情教育事业、矢志不渝,进而全身心地投身本职岗位,为教育事业作出贡献。敬业必须落实在勤业上。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在我国传统的道德修养中,勤勉守职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被人们广泛推崇。古人讲:“忧勤者,建业之本也。”勤的本质就是尽己之力,对所担负的工作勤勤恳恳,不怠不惰。高等教育对教师的教学技能和知识储备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对于青年教师来说,必然面临教学经验不足、知识积累相对薄弱、科研能力和水平有限等因素的影响,这样“勤”就显得尤为重要。不言败,不放弃,有坐冷板凳的心理准备,十年必定磨一剑,只要我们不断进取,教育事业必将为我们实现和升华自己的人生价值提供广阔的空间。

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的特殊性,决定了职业信仰在中的特殊地位。青年教师应该把职业升华为事业,将信念转化为信仰,以坚定的职业信仰引领一思一念,对待一职一责,规范一言一行,不断完善道德修养,提升形象素质,实现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正平.中国传统道德论探微[M].上海三联出版社, 2004.

8.师德案例分析 篇八

上述案例中,教师的不良言语侵犯了学生的人格尊严,其行为也侵害了学生的人身权利,是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是教师职业道德沦丧的表现之一。

一、问题产生的原因

出现这样的现象,笔者认为症结所在有五:(一)师德缺失。教师不懂得尊重学生人格,遗失了教育最本质的东西--爱。教师语言粗鲁,习惯用辱骂和体罚学生的手段代替健康的教育。(二)法制意识淡薄。教师放松对《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有关法规的学习,师生之间的权利和义务自然也无法明晰,切实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便成了一句空话。(三)旧观念根深蒂固。在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中,老师打学生天经地义,自己在学生面前应有至高无上的权威。这种老思想造成部分教师封建家长制作风不改,未能把孩子当作平等的教育对象。(四)评价制度单一。现在社会、学校和家长评价教师好坏还是以学生的成绩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教师变得急功近利,为半分一分之差的考试平均分而使出浑身解数,以至自己的职业道德意识逐渐淡化。(五)心理健康障碍。特别是现阶段,教师面临着以往

任何时候都严峻的职业压力,有的教师会产生孤独、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成为教师侵犯学生人身的间接因素。

二、造成的危害

案例中教师对学生的讽刺挖苦及体罚行为,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畏惧,因受挫而产生消极情感,逐渐泯灭对学习的信心。学生会感受强烈的挫折感和深深的绝望,很容易失去思维的灵敏性和行动的主动性。一个人如果在侮辱与挫折中长大,心智发育很难健全,就可能养成自私、自卑、懦弱、攻击性强等不良性格,这样就难保他们在未来会享有幸福生活。教师的不良行为会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影响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会使学生产生对立情绪,阻碍教师各项工作的正常发展,很大程度上也损害教师的形象。

三、问题解决的方法

(一)加强师德建设 提高师德水平

师德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学校要把教师的德行培养放在首位,既要倡导教师加强师德修养,也应依靠法治来规范教师的教育行为,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法》等教育法规。在教师培养方面要强调情感培养,从细节做起,注重教师职业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讲究教育的艺术

教师要以全面、欣赏的眼光看学生,树立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学生观。“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位学生身上都有长处和缺点。教师要放弃师道尊严,与学生平等对话,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要

宽容、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学会恰如其分地调节自己的感情、言论和行为,避免感情用事。

(三)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

学校可为教师提供心理咨询和治疗,借助于这种咨询和治疗来减少教师心理上的不健康现象;改进评价和管理机制,在精神和物质上增加对教师的支持。教师个人要采取积极的措施来缓解由于职业压力等因素给自己带来的消极影响,调整和提高自己对职业的幸福感,以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

9.小学教师师德教育案例 篇九

最近我学习了《教育教学中师德修养案例研究》,在学习过程中,我认真做好笔记,有以下收获。

一、教师要经常自省:

我认为教师这项工作,体现师德的意识是很强的。为人师,不仅要对学生负责,也要对社会负责、对科学负责。如果马马虎虎教学,也可以应付过去,这只是敷衍塞责履行教学工作。如果我们养成了自省精神,就可以在一日工作完了之后,自检一下自己是否尽职尽责。反省自己可以激励自己,这是积极进取的表现。不“省”,自己就不知道自己长在哪里,缺在何处,一个人缺乏自知之明,容易骄傲自满,时间一长,就会脱离群众,就会退步,就会降低自己威信。

二、要正确对待学生的意见:

师生之间保持一种人格上的平等。我认为要建立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的关系实际上是一对矛盾,处理得好,会教学相长,形成一种师徒般的师生关系,但处理不好,会产生对立情绪,造成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的局面。老师应去研究学生的心理,研究人的个性,因为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个性,然后根据不同个性的学生去因材施教,去处理一些问题,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老师要多了解学生的要求,不管是在思想工作还是教与学工作中,只要多了解学生的要求,我们的办法才会更多,处理问题会更慎重,师生间只要形成了一种和谐关系,教学工作、思想工作就会比较顺利。

三、必须树立平等对待观:

我觉得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闪光点,只是我们老师没有把他发掘出来。每一位学生都是祖国的花朵。我提倡平等对待,教师应服务于全体,不厚此薄彼,想到手心手背都是肉,好生差生都是生,努力做到一碗水端平,让所有学生同乘一辆前行的车;教师应服务于全面,对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品质,学习成绩以及身体素质都要悉心关照,服务周到,促使其全面发展。

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的智力,潜能开发。

作为教师深感责任重大,对学生严格要求固然是必要的,但不能认为师生间就是一种教育与被教育的简单关系,因为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会阻碍师生间的平等交流,观点具有“权威性”,久之则会压抑学生的潜能,不利创新人才的培养。我时常会注意到了学生的一些想法,尽量让其讲完其看法,然后我再讲讲我的看法,不同之处我们探讨,这样可激发学生的一些有见解的想法和看法。“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是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之言。好的师德师风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师生之间保持一种人格上的平等。相互学习、相互尊重。既然做“父亲”,就要关心爱护学生,对学生负责。

10.小学师德教育计划 篇十

李振杰

要建设一支素质一流的教师队伍,必须把师德建设作为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塑造人民教师美好形象的重头戏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德教育是关键,为此,我们正在作不懈的努力,下面就如何开展师德教育工作特制定以下计划。

一、加强师德教育党员干部是关键

学校党政班子政治思想要强,平时要重视学习,注意自身的休养,政治上和党中央保持一致。领导班子要团结一致,工作效率高,战斗力强,班子成员自觉抵制社会风气的不良倾向,廉洁奉公,以身作则,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教师,平时关心群众,密切联系群众,把自己看成是群众中的一员,倾听群众的呼声,随时了解群众的思想脉搏,关心群众疾苦,积极为教师排忧解难,对群众困难的关心要形成制度,要坚持六个“必访”(瘫痪绝症必访,天灾人祸必访,生病住院必访,生活困难必访,权益受侵犯必访,婚丧喜事必访),每次访问,我们都要做好记载。

支委要经常召开支委会,学校重大问题均要由支委会研究决定。正常党的组织生活,保证平均每月组织生活不少于一次。党员要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各项工作要做群众的模范,要主动接受群众的监督和评议。

学校党政主要领导要充分重视精神文明单位建设,要有较强的文明单位创建意识。要坚持开展学校争创文明组室的活动,在交流和群众评议的基础上产生文明组室,对评上的组室学校要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

二、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

学校要重视对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民主法制宣传教育,保证每两周组织一次政治学习,每次学习要有较充分的准备,而且学习要注意结合学校工作和教师的思想,学习以正面教育为主,以表扬激励为主。每学期,我们要运用宣讲、讨论、报告、参观、演讲等形式对教师进行师德系列教育。组织党团员、干部教师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为特困学生做好事。每学期,组织两次优秀青年教师参加党支部的学习;积极送积极分子参加上级党校培训班学习。我们要常年教师进行正面教育,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觉悟,在学校形成良好的教风和校风。重视学校凝聚力工程。经常访问教师。每年逢年过节都要想着老师,发放一些节日福利;每逢老年节,组织退休教师外出考察游览;每逢“三.八”节、“五四”节、“七.一”要组织有关教师开展有意义的庆祝活动。每年年底,对每一位退休教师进行上门慰问。凡老师有急事、难事,我们要尽力帮助;平时学校工会、团支部要搞一些丰富多彩体育文娱活动,如:田径、乒乓、保龄球、扑克、象棋、围棋、交谊舞、与手拉手学校联欢„„

重视对教师的考核制度的建设,如《教师一日常规》、《文明办公室公约》、《小学师德公约》等,这些考核制度将规范教师的思想

和行动。重视对教师的个别教育,在评选、评职称等工作中,教师难免产生一些思想,我们在工作中要争取主动,及时找有关教师谈话,做好工作,把教师的消极因素转化成积极因素。

三、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实施素质教育

国家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教育受到全社会的空前重视,学校肩负着培养接班人和高素质劳动者的历史重任,我们小学是基础教育,学校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过程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我们努力探索教育改革方式,重点是探索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改变教师一言堂、注入式的陈旧教学模式,变由教师引导,让学生去主动探究知识的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主导,学生是求知的主体,这种教学模式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拓展学生的思路,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走上工作岗位后积累强大的自主学习的潜力,为以后的学习化社会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积极开展以小学生为主体的少先队活动,经常开展思想健康、生动活泼的中队主题会,活动由学生主持,全体学生自主参与,形式生动活泼。让学生的兴趣和活动能力得到培养,让一部分学生的组织才华涌现出来。

搞好学校教育关键是教师。我们要继续实施高岭小学的名师工程,继续开展高岭小学首席教师、首席中队辅导员的评选工作,着力培养一批区级骨干教师,整体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为此,我们要采

取一系列的措施,如走出校门,向高水平教师学习,本校开展教学研讨活动,请特级教师上门指导等。

为了保证学生的教学质量,经常组织教学常规检查和抽查,经常分析教学质量,对个别较差的学生能耐心地、经常地进行个别辅导,争取教学质量达到区内较好学校的水平。

争取办出学校特色,我校用人制度的改革是走在兄弟学校前头的,改革已富有成效,不少兄弟学校、外省市教育代表团先后来校学习考察。我校的小足球运动富有成效,是区的小足球传统项目学校。教师自培工作,我校使出了新招。学校校园网、特色网站建设在市内领先。我们要化力气继续保持和发展这些特色。

四、通过各种有效的教育形式,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11.根据小案例 眯眼看师德 篇十一

关键词:中小学 心理健康案例 评价 师德

师德在教师的综合素质建设中占有主导地位,它既是教师人格的标志,又是教师的操行体现。教师师德的好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尤其是中小学生,他们正处在长身体、学知识的阶段,世界观和人生观正处在可塑时期,他们非常喜欢效仿甚至是盲目的崇拜某些人物,而作为他们朝夕相处的教师往往自觉或不自觉的成为他们心中的偶像或楷模。如果教师的师德不够健全和完善,存在着某些扭曲和缺损,势必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以致造成深远贻害。因此,在教师中深入开展职业道德建设,创造以身立德、为人师表的教学氛围,是当前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

教师对学生的摧残最大莫过于心罚。个别教师为了追求教学指标,有时思想极为偏激,行为更有悖常理,常常把自己的压抑释放到学生身上,对学生无端的谩骂挖苦,更有甚者施以各种形式的体罚,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这些现象的出现使原本圣洁的学校、纯净的校园遭到了极大的玷污,教师的形象遭受相当的破坏,教师的名誉和威望也受到极坏的影响,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由此可见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水准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笔者就此项问题做了一些访谈、调研(内容:听课、同轨教师评课、教师问卷调查、教师座谈、学生征文等),通过调查发现教师的一些日常行为习惯非常不受学生的欢迎,如此这样,在学生感叹、反感、心灵受到伤害的情况下课改将怎样深入进行呢?

请看下面几个案例:

案例1:内容来自学生问卷

一位六年级学生在《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征文中这样写道:“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啊!你在哪里啊,你在哪里,在哪里等待我们?那个善解人意、对班好、脸上天天带着微笑、上课能让同学们放松、对学生又有一定管教能力的老师啊!你一定在遥远的地方等着我们,等着我们向您那里奔去吧!我心目中的好老师”。

看了这段话,相信每个人的心都会很难过,孩子的要求并不高啊,这不只是特级教师如吴正宪、叶多嘉们所能做到的,一般教师也能做到。可是又是什么让这个孩子发出了似在狱底无奈的呐喊声呢?这个孩子到底遇到了一个怎样的老师呢?从如此悲切的呐喊声中我们是否可以想象出这个孩子受到了多么深刻的伤害呢?

案例2:内容来自学生问卷

一位五年级的学生在《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征文中写到:“……老师上课时对我们很严肃,……我做小动作被老师看见了,老师瞪了我一眼,没有说我,也没有打我,仍旧在讲课。可是下课后老师像变了个人似的,和我们一起玩起了跳皮筋,老师玩的时候和我们一样活泼……这时我的小闹钟把我叫醒了,我睁开了沉睡在梦中的双眼——原来这是我做的一个梦。我多想美梦成真啊!要是有这样一位老师,我会感到骄傲,感到自豪”!

看过这短短的几行字,禁不住泪眼婆娑了。

课上是严师,课下是朋友,这就是这个学生的美梦。

亲其师而信其道,这是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公认的道理,那么可以想象,学生只是在梦中亲其师,那么能大信其道么?

上述案例原因分析:一、教师受到传统师道尊严思想影响,架子太大,使学生尤其是小学生望而生畏,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心理距离过大,导致学生呼唤梦想的老师。二、教师急功近利思想严重,动辄便以绷脸、发脾气给学生一种震慑,这样免去了很多口舌,以期提高课堂授课效率,然而就像车开的越快,从车上颠下来的东西越多一样。

案例3:内容来自小学生投稿

《倾诉》

敬爱的老师,您好!

我有满肚子的话想对您讲,可是因为胆小,不敢讲,这次就借作文练习的机会,一下子倒出来吧!

一次早晨小测验,我只考了75分,您还让全班同学回家签字,当时我心里直发慌,想到如果告诉爸爸妈妈,他们一定会唠叨没完,如果不告诉爸爸妈妈,又完不成您留的作业。当时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最后,我鼓足了勇气告诉了父母。

还有一次,期中考试的前一天晚上。

那天晚上作业特别多,墙上的大挂钟“当,当”地敲了十下,我还趴在桌子上写作业。“乐乐快睡吧!明早还得上学啊!”妈妈在催我睡觉。可妈妈哪知道我还有一堆作业没做完呢!书上密密麻麻的小字就像一条条蠕动的小虫,我心里真的急死了。夜越来越深了,爸爸妈妈都睡了,屋里静得很,只有大挂钟在“嗒,嗒”地跟我作伴。不一会儿,我的手指头便累麻了,连笔也握不住了。于是,我放下笔,揉了揉眼,抬头望望窗外。静静的夜,月亮露出半边脸,星星眨着眼。我真羡慕天中那明亮而自由的星星。我叹了口气,又写起来。写着写着,本子上的字模糊了。我看见一颗星星向我走来,它用细小的声音对我说:“小朋友,我带你到天上去玩玩好吗?”说着它就来拉我的手。我的手刚一抬,“拍”的一起,笔掉在地上了,我惊醒了,原来是一个梦。我扫兴地再一次望望窗外的天空,星星还是那样明亮,那样自由……

老师,您小时候上学也有这么多作业吗?您晚上不打盹吗?有时候我真怀疑您们没有童年。当然,我也知道您这是为我们好,希望我们长大成为有用之材。可是,我们现在还是小孩子,我们白天在学校学习七八个钟头,已经很累了,晚上回家再熬夜,小小年纪怎能吃得消呢?

看看我们这些可怜的孩子吧,说他们是在受折磨也不为过吧。

案例4:内容来自学生叙述

一位初一女生,有强烈的厌学情绪。请看其老师对该生及家长说的一席话吧:“怎么又来了?!怎么还不转学?!这里没人欢迎你知道么?!”

这个文弱的女生笔者见过,无论这名同学有多少缺点,也是不可以这样对待她的,起码她有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这不只是摧残!是违法! 是犯罪!

案例5:作者本人原创文章,已作为卷首语被《大兴教育研究》09年第5期发表

我 多 想

我多想变成一朵白云

飘在家乡翠绿的山林

在那果园里留下亲吻

在那湖水中投下笑影

啊让翠绿的山林更加翠绿

让美丽的姿容更加年轻

------------------------------

这是20年前的一首流行歌曲-------《我多想》,歌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无限美好的憧憬。然而,听到这首歌却让我想起了一则往事,然而却远没有这首歌美丽。

那还是十几年前,离中考还有两个多月的时间。一天正在判作业,忽然发现一份作业几乎没做,一看,是班里最优秀的学生之一百胜。想到已临近中考,又是一个学习比较好的学生,于是我非常生气。于是径直来到教室,像日本鬼子一样直愣愣地来到百胜桌前,大声质问道:这是怎么回事?该生由于一直学习比较好,几乎没有受到过老师的斥责,羞愧得低头不语,两手绞在一起撮啊撮。这更助长了我的“师道尊严”,趁此机会耍耍威风,更想来个杀一儆百,拿起学生的作业本,咔嚓咔嚓撕为碎片,一甩手,扔到了他的桌子上。一扭头走出了教师。我心里当时还在想呢-----好学生的作业本我一样撕,看看你们其他人等谁还敢再对作业大意!

然而事情的发展却大大超乎了我的想象,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该同学老实得像头小绵羊,寡言少语,见了我也不打招呼。课堂上处于游离状态。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负罪感一浪超过一浪地涌上了心头,然而我却一直没有勇气向他说声对不起。“毁”人不倦的我现在每每想起此事,心中便隐隐作痛。一眨眼,学生们毕业了,撕本以后,我们之间没说过话,至今也没有见过面。还好,唯一 一点能让我有所慰籍的是,百胜毕竟基础好,考上了区重点高中。这还多亏撕本事件发生的晚,对他的学业没有构成本质的影响。如果这件事早发生一年,那么极有可能我就把百胜给毁了。

吉诺特说:“身为老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人丢脸,也能叫人开心,能伤人,也可以救人。”“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一场危机的恶化或解除,儿童之是否受到感化,全部决定在我。”

老师的手里虽说没有刀、没有枪,但却有着至高无上的力量啊------那就是,想让你愉快就愉快,想让你悲惨就悲惨;想让你开心就开心,想让你丢脸就丢脸。

吉诺特所说的每字每句好像都是指着我的鼻子说的,令我一阵阵毛骨悚然。

教师对于学生思想和情感的影响价值是不言而喻的,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学生心灵的成长和发育。宽容幽默的教育,自然会培养出豁达大度风趣地人格;急功近利斤斤计较的的教育,一定会培养出狭隘孤僻的报复狂。然而,我却在事后才明白,至今才明白!据资料显示,在学生遭受的伤害中,体罚是表面的,而心罚所受到的伤害则是长期的,甚至是终身的。

据说韩国有个官员在微服私访,路过田间时,看到一个农夫驾着两头牛正在耕地,就大声问:“你这两头牛,哪个更棒?”农夫看着他一言不发,等到了地头,牛到一旁吃草去了,农夫才附在官员的耳边小声地说:“边上的那头牛更好。”官员很奇怪问:“你干嘛用那么小声地说活?”农夫说到:“牛虽是畜类,但心却是和人一样的,如果我大声说这头牛好,那头牛不好,它们能从我的眼神手势、声音里分辨出我对它们的评论,那头虽然尽了力,但仍不够优秀的牛心里会难过……”试想,一位农夫对待一头牛尚且如此讲究方式、方法,那么,我们做教师的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不是更应该加以注意吗?尤其是教师的评价性语言,其意义对于学生而言,不是终生的,也是短期内难以忘怀的,无意伤害是无心的结果,但无心之过变有过,归根到底,还是与教师的素质有关。

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加强自身修养,让伤害学生的事情永远不再发生。

假如时间能够倒转,

我多想-------当着全班学生的面,向百胜说声“对不起”;

我多想-------抚着他的肩头,说声“我错了”;

我多想-------他能够谅解我,受伤的心不再痛;

我多想-------还能和他在课间打乒乓球、玩游戏。

我多想-------课间他还能追着我的屁股后面问这问那。

我多想-------这件事情没有发生,这样的事情在所有的教师身上永远也不会发生;

我多想-------我是一个伤害学生的终结者,从此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从此不受伤害,一个个健康茁壮地成长。※

教师的评价性语言,其意义对于学生而言,不是终生的,也是短期内难以忘怀的。

而有些确实是终生的:一年轻人结婚,把老师朋友们都请来了,闲谈间聊起了往事。年轻人说:老师,您知道我对您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么?老师茫然。学生说:老师,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句话-------“我就知道你接不着!”包括老师在内皆不知所云。原来是在上学时打排球的事,该生和老师一组,老师把球传给该生,该生却没接着。老师大叫:“我就知道你接不着!”(请老师们说说该同学当时会是一种什么心态、什么想法?) 该生当时一定在想,哦,原来老师就一直没看得上我!他此前就知道我是笨蛋啊!

很多年过去了,学生印象最深的竟然是这样一句话!

由此再谈谈“追根求源”。

我们长为成人之后,毕竟会在某某方面强一些,某某方面差一些,这固然与基因遗传有很大的关系,但也与小时候的烙印有关,有它的形成原因。

有一个老师,说话、讲课声音特别好,就是“音质”好,有播音员的基础。后来在谈起“朗诵”一话题时,该师一时语塞,想来想去竟然从学生时代到参加工作从来没参加过朗诵、演讲比赛,这么好的声音条件应该很适合参加这样的活动啊。不用说没有得过个级别的获奖证书,就是连参加也没参加过。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他想到了一个可能的形成原因。一次上语文课,老师要求背诵毛泽东的文章“一张白纸没有负担, 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 好画最新最美的画图。”结果,他把“画图”错背成了“图画”,因为那时候的美术课叫“图画”课,所以印象比较深。结果招致老师一顿拍桌子------“画图!画图!画图”!可以肯定的是,该生以后背诵此篇文章是不会出什么问题了。但是会出什么问题呢?就出现了上述问题。虽说会背了课文,但是在老师喝斥之下,却失去了对朗读的兴趣。到底是不是这个原因呢?当然不能下定论。但是应该与此有关。或许有的老师会说,该生是不是太脆弱了,这点打击也经不起?

其实就连生命而言,何尝不是很脆弱的呢?学生的心灵何尝不是很脆弱的呢?记得我上初中时,一次上数学课,老师讲到了一个涉及时间的问题,老师让一名女生来回答,结果这名同学确实把几点几分说的驴唇不对马嘴。老师说:怎么了?早晨起来让你妈给你灌面粥给你灌胡涂啦?!该同学羞红了脸低声说道:我们家没有表,我不认识表。 事情就这样结束了。

没过几天,她的位子上就不见了她的身影---------现在想起此事,不由想起了毛主席的一首诗:大雨落幽燕, 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 知向谁边?

可想而知,她从此不再是学生了,生活的压力过早地压在了她那弱小的身上。现在想起这件事,心里总会说:不上就不上吧,反正上学没有给她带来快乐!

俗话说,庸医杀人,其实庸师也杀人,只不过庸医残害的是人的身体,庸师杀的是人的智慧。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一个天才的孩子,只是因为遇到了一位糟糕的教师,便泯灭了他的天才,从而变成了一个庸人。而教学的对象是人,教育人的事情是不允许失败的。好的教师能让人一生幸福,不好的教师则能让人一生痛苦。

《家有儿女》,妈妈刘梅评价自己调皮的儿子刘星:”虽然他不是什么名贵品种,但也算是祖国的花朵中的一朵花,咱也不能把他折了不是?咱就让他好好绽放吧!”

一次听北师大刘儒德教授讲了一个故事:说美国的小学生一个个都非常自信,哪怕成绩考得乱七八糟。一次他到一所学校调研,见孩子们的作业大都写得乱七八糟,就问老师:为什么不给他们纠正呢?老师说:问题太多了,一般只给指出一个主要的毛病,其他不一一指出,否则孩子们知道自己有这么多毛病,可能会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作为一个教师,如果为了展示自己的才华、为了显示自己的明察秋毫,有时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让学生、让孩子始终抱有希望,这才是一种成功的教育。

一个个例子说明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确实有伤害学生的现象,也就是说师德水平有待加强。那么如何加强师德建设呢?

1、营造“三位一体”的师德监督体系

师德监督体系需要学校领导、家长和社会共同创立。党政一把手要亲自营造师德建设的监督机制。一是常年开设校长热线电话,及时听取家长呼声。二是设立师德监督举报信箱,随时洞察师德表现情况。三是每学期定期召开家长和社会代表参加的师德纠风会,针对家长和社会反映出的有关师德的现象与问题,及时通报和反馈处理情况,广泛接受社会警示与监督。

2、处理师德建设方面的问题不手软

师德建设需要强有力的措施做保障。如果措施不力,往往一项警示,一种要求,一个准则都要流于形式。

(1)凡是有悖师德的现象和行为,决不可姑息迁就。过去之所以在师德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是没有引起领导足够的重视,出现问题过于袒护和迁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使得有些现象久禁不止。

(2)处理违章违纪现象不可手软。如果坚持出现问题及时通报批评,重者给予下岗培训处理,直至开除教师队伍,违背师德的现象就会杜绝。师德建设如果坚持与评优、晋职挂钩,教师就不会轻易拿自己政治前途当儿戏了。

12.小学教师师德教育案例 篇十二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

2013年底,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 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意见指出, 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其中包含了“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的要求。伴随着我国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推进, 青年教师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青年教师比例日益扩大, 他们已逐渐成为高校教学、科研及学生工作等各条战线的主要力量, 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校各项工作的成效。[1]

一、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现状

高校教师的师德, 不仅指的是教师职业应当具备的职业道德, 更强调的是教师的个性修养与个人品德。以儒家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 要求教师在道德修养上应当具有多个层面的表现, 在教师品质上, 要“身体力行”“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在教师修养上, 强调“克己内省”“改过迁善”, 对待学生要“诲人不倦”“循循善诱”“不耻下问”;在教师观上, 强调“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理想要格;在师德规范上, 要求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 通过“立人达人”去启发每个人的内在自觉, 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在师德养成上, 重视“慎独”“内省”“自律”, 等等。[2]

尊师重道是中华文明的传统美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 是民族的优良传统, 新时期的师德建设就是要将这优良的传统发扬光大。笔者以2015年度吉林省青少年发展研究计划为契机, 开展了“吉林省高校青年教师政治思想与人格修养现状”的问卷调查工作。根据调查的结果, 高校青年教师总体师德状况表现较好, 主要表现在:

(一) 职业荣誉感高

在参与调查的五百余名高校青年教师中, 有371人“热爱, 愿终身从事”这项工作, 占总人数的69.22%, “较喜欢, 愿努力”从事这项工作的有146人, 占总人数比例的27.24%, 两项合计占总体比例的95%以上, 可见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很高, 有较稳定的工作状态。同时, 有近一半的参与调查的教师认为“热爱学生, 对学生严慈相济”是教师最重要的职业道德素质, 所占比例高于选择“教学能力”的人数。

(二) 相关思想政治理论掌握较好

在参与此次调查的教师中, 有八成以上比较熟悉或基本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在剩下的不足两成的教师中, 从来没听说过的总数不足10人, 可见高校青年教师对相关思想政治理论的掌握情况还是较好的。

(三) 以个人的经历正面鼓舞学生

有近九成的受调查的高校青年教师表示, 自己在课堂上讲述过本人的生活或者成长经历, 并且大多数人在讲述自己的生活或成长经历时, 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 不把自己的负面情绪带到课堂上。同时, 有六成以上的参与调查的教师认为, 教师能影响学生的最重要的东西是做人的原则, 远远高于选择科学知识和治学方法的人数。

虽然通过问卷调查, 我们可以看到高校青年教师整体的师德现状较好, 但是仍然有部分的教师, 缺乏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忽视了自身的师德修养的提升, 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 在参与调查的高校青年教师中, 有38人表示不会用中国传统文化的仁、义、礼、信、忠、孝、廉、耻等作为自己的道德标准, 觉得这些东西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虽然这些人所占比例不足调查总人数的一成, 但是, 这种思想的存在是值得人们深思。同时, 还有三成多的教师认为, 中国传统文化对自身的发展影响一般, 甚至是没有什么影响。可见, 高校青年教师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待加强。

二、在师德建设中强化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高校青年教师基本拥有较高的学历层次和比较合理的知识构成, 作为青年人, 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新事物, 乐于追求创新, 是高校教师队伍中的一股新鲜而充满活力的力量。当下, 高校青年教师所处的文化环境多元, 个人的思想认识、价值追求和行为选择受到多种文化思想的影响和干扰, 容易在多元的文化环境中迷失方向。同时, 师德规范也随着社会的进步在不断变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内容的改变在不断地进行着调整, 以期达到适应。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容易使高校青年教师对主流的师德建设产生质疑, 产生重科研、重业务, 轻教学、轻道德等不良的思想倾向。如何使高校青年教师这一群体在多元的文化环境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选择正确的价值追求, 从而自觉地坚持党的教育路线和方针政策, 自觉地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 是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在多元的文化环境背景下, 师德的建构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基础。在中国教育史上, 孔子创办私学, 教师成为一项专门的职业, 师德随之而生。孔孟关于教师职业道德的一系列主张, 奠定了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的基础。此后, 我国历代教育家都非常强调教师的道德修养, 经两千多年的沿革发展形成了较为系统和完备的师德理论体系。[3]尊师重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不但是“传道、授业、解惑”的知识传播者, 还是完善人的道德境界和人生追求的精神引导者, 所以对于教师的品德和修养的要求, 自古至今都受到了严格的约束。在现代社会, 宣扬师德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种主流文化, 是社会主义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代表。教师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以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和重要理论为主要内容, 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传统文化中对师德的合理要求, 已经积淀在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中。教育事业所呈现出的崭新姿态, 要求我们在继承传统师德观念的基础上, 融和当代教育理念, 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师道德规范体系, 积极引导中华民族师德发展方向, 从而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

教师的道德操守、行为举止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精华, 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 坚持师德为上, 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健全教师任职资格准入制度, 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和评价的首要内容, 形成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着重抓好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 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 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增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学为人师、行为示范, 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4]的具体工作中, 强化高校青年教师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可以使这一系统的工作更加深入、持久、卓有成效地开展下去。强化高校青年教师的传统文化教育, 有助于高校师德建设, 强化高校青年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提高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境界。

三、在师德建设中强化传统文化教育的对策

师德的内涵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更加丰富, 传统的师德理念与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的总体目标相结合, 要求高校青年教师不仅要有仁德之心、为人师表, 还要有高度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从而不断提升高校教师队伍的水平, 更好地教书育人, 为人民教育事业服务。师德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 主要应从教师的内部进行展开。“外因总是以内因为基础, 他律必须以自律为前提。良好师德的形成只有由他律转化为自律, 使师德内化为本色与角色的统一, 才能从根本上起作用。”[5]教师的根本职责是教书育人, 只会教书的人只能成为教书匠, 只有会育人的教师才能称得上是一位合格的教师。教师的高尚师德, 是对学生最具体的教育。现代社会, 教师不但对知识、技能进行交流、传播, 还要养成良好的个人人格, 肩负起历史的责任, 通过自身的引导, 使学生能够主动地承担社会义务和责任, 为社会的发展培养出合格的人才。要想育人, 必先育己。“夫仁者,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 “仁”是传统文化中最高的道德范畴。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传统道德文化追求的是向上的师德观。我国古代优秀的师德观经过历史和时间的淬炼与选择, 历久弥新, 成为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瑰宝之一流传下来, 为新时期的师德建设指明了方向。[6]通过强化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引导高校青年教师重视自我素质的提升和个人形象的塑造。

当下, 高校对于青年教师的入职培训工作越来越重视, 近三年入职的高校青年教师几乎都经历过所在学校专门的入职培训, 其中师德教育是重要内容。高校对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 主要以教师的德育教育为核心, 以马克思主义系统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理论进行引导, 端正青年教师的政治方向, 树立崇高的敬业精神, 自觉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青年教师的入职培训, 有助于完成青年教师由学生变成教师的身份角色转换, 让这些初为人师者牢记自己的行为职责, 始终坚持以“为人师表”作为职业道德追求的基调, 以自身的高尚品德引导学生成长。因此, 在高校青年教师的培训工作中强化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有助于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 磨炼青年教师意志。

在进行问卷调查的过程中, 笔者发现, 面对“你认为促进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关键措施有哪些? (多选) ”的问题时, 受调查的高校青年教师比较看重“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青年教师成长”和“青年教师个人必须奋发努力, 完善提高自我”这两个方面, 分别占比为24.06%和22.61%。在其他方面, 如“学校必须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学校必须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学校必须加大经费投入”“学校必须努力营造并形成青年教师成长的浓厚文化氛围”等选项, 分别有一成左右的人表示了支持。这与高校青年教师希望受到学校重视和自我提升的积极性相一致。因此, 高校应当注重为教师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一个积极向上、吸引人才的工作氛围有助于青年教师更加专注于自身的教学需求和科研发展, 只有让每一位青年教师感受到了学校的关怀与重视, 才能真正地让他们身心愉悦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 不仅需要教师从内部的重视和提升, 还要结合社会的外部因素, 双向运作, 才能使师德建设更加合理有效地进行。通过问卷调查, 我们发现高校青年教师面对师德问题, 看法各异。一方面表现在, 对于师德现状中的问题反应不集中。参与调查的高校青年教师对于当前师德现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看法不一, 有25.61%的人认为是“教学态度敷衍, 工作投入不足”, 有18.70%的人认为“价值观失衡, 职业理想动摇”, 有10.29%的人认为是“为人师表意识淡薄”, 有14.30%的人认为是“学术功利化严重”, 有12.90%的人认为是“对教书育人的职责不明, 缺乏育人的责任感”, 有15.71%的人认为是“合作精神、创新意识不强”。高校青年教师对师德的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并没有统一共识, 既说明了这种问题并不是十分突出, 也说明了现实中确实存在着很多方面的问题, 在不同方面都有待解决。另一方面表现在, 社会整体道德对高校青年教师影响较大。对于影响青年教师师德水平的最重要因素, 参与调查的青年教师中有41.23%的人认为与社会整体道德水平有关, 有27.05%的人认为离不开教师的自我修养, 还有21.40%的人认为受到高校管理监督评价机制的影响很大。可见, 良好的社会整体道德水平, 对于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水平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 需要教师、学校以及社会的共同协调运作。强化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 使其融入到高校青年教师的血液之中, 是高校青年教师自身师德完善的重要工作, 也是推动中国师德思想进一步完善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达明莉.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存在问题与对策[J].文教资料 (中旬刊) , 2008 (10) :163.

[2]杨志红.传统文化精神整合力与师德修养[J].云梦学刊, 2013 (01) :57.

[3]张婧, 邢维全.中国传统师德理论的发展脉络[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2 (11) :111.

[4]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

上一篇:小学课外语文下一篇:教学工作计划w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