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优化有效的信息化教学模式(精选17篇)
1.如何优化有效的信息化教学模式 篇一
如何进行有效性的信息化教学
——信息化教学的反思和体会
在我们平常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总认为信息化教学就是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呈现几张图片和播放几段视频,实际效果似乎不如传统的教学模式。
虽然我们开展和推行了多年的信息化教学,但持以上观点的老师却对什么是信息化教学理解模糊。实际上,所谓的信息化教学,就是指教育者和学习者借助现代教育媒体、教育信息资源和方法进行的双边活动。也就是说信息化教学是以信息技术的应用为主要特征来实现教学的过程。表面上看,信息化教学的显著特征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实际上它涉及到现代教育观念的指导和现代教学方法的应用。从这一点上出发,它就不仅仅指使用信息化设备进行教学的方式了,因为对设备的使用只强调了信息化教学的工具性,即强调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给教学带来一些工具、技术上的变化,比如,先进的教学手段、现代性的教学环境、多媒体的教学材料等。如果只是这样来认识信息化教学,我们就无法避免传统教学的弊端,仍然在“灌”——由人灌变成电灌,把技术凌驾于人之上。其实,要正确理解信息化教学还应该把握其人文性:在教学中从人的发展角度去思考人的教学本源、教师的角色、如何关注学生的发展,抓住人与技术、人与教学、人与信息的关系,在这样的视觉下,强调信息化教学注重个性化和交互性,强调的评价多元性和价值取向人文性。
理解了信息化教学后,回顾自己的教学历程,虽不只是使用多媒体插入几幅图片、播放几则视频那么简单,但对这样一种教学还是存在理解偏差。事实上,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促进人的发展。注重人文性,关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有效使用非常必要。
信息化教学有效性是指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各种信息资源或媒体实现有效教学,创设有助于学习的环境,以尽可能少的教学投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怎样进行有效教学呢?
我认为,首先,从我们信息化教学的设计中就要把封闭的教与学这个二元主体的对立关系转变为互动对话的交互主体性教学。在以往的信息化教学讨论中,我们把教和学对立起来:要么认为有效的信息化教学是合理运用信息化手段来支持有效的“教”。这样信息化教学有效性就变成了关注如何促进既定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如何实施更为优化的教学策略等,主要是运用信息化手段来提高教学的效率、效果。也就是说,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的关注点在教师的教的角度。要么认为有效的信息化教学是有效的支持学生的“学”,信息化教学的有效性是从学生的学是否有效来评判的。如果我们单方面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角度理解信息化教学有效性,便割裂了教学双边二元主体之间的交互特性,我们既不赞成教师为主体,也不支持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放任自流的做法,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目标是否达成、课堂教学方法是否恰当等课堂问题,还应更全面地从教育教学的本质上来理解,教学本质是一个师生互动的双边关系,信息化教学有效性也应该是从双边关系的基础上来处理各种教学问题。既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又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关注教学的双边互动性以及教学活动的生成性,使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以及信息化教学手段和信息化教学模式都必须在充分尊重双方主体身份平等性的条件下进行设计和实施,教师和学生作为互动主体都应该在教学活动中实现其自主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教学中互动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如今,我们的课堂确实对学生主体性地位关注程度多了起来,这有赖于信息化教学的推行,但让教和学的互动关系和谐起来才能实现课堂的有效性。基于升学的压力,基于教育的功利意识逐渐浓厚起来,我们在信息化教学中也逐渐增加了对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的价值诉求——追求人的发展。看我们的信息化教学是否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产生了影响,看学生在信息化教学中获得了怎样的实质性发展。当然,对有效性的人的发展的理解,我认为,我们的课堂不仅仅要关注学生通过课堂的发展,同时更应该坚持:有效的信息化教学应追求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只有这样才是可持续的发展、生态的发展。前文说到,实现交互主体性教学要实现教与学双方的主体地位,如果教师的主体性地位得不到体现,必将影响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同样,信息化教学中,教师得不到发展,学生的发展也很难真正实现。试想,教师在信息化教学中只是疲于完成任务,其体验和价值实现得不到满足,那这样的信息化教学也很难带给学生持续的、全面的发展。
综上,在开展信息化教学的今天,全面而准确理解信息化教学,从而在进行有效的信息化教学中关注师生二元主体的互动和发展至关重要。
2.如何优化有效的信息化教学模式 篇二
1. 要弄清语文教学的概念和信息技术的关系, 把握好多媒体的辅助作用, 让语文教学的主导作用不能变。
信息技术给语文教学所带来的主要是方式上 (技术上、形式上) 的变革, 而非内容和精神的变革。虽然, 它可能也会影响到语文教学的内容, 而且也必然会丰富我们的教学手段, 但作为一门人文学科, 语文教学所蕴含的“语文素质” (包括知识、能力、思想、精神、人格、信念等等) 是不会变的。任何时候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要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信息技术始终是为语文教学服务的。假如停电了不用多媒体, 语文课也要能上好。
2. 处理好信息技术与文本的关系, 紧紧围绕教学为目的, 遵循只取所需, 适可而止的原则。
使用信息技术教学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就是:我们为什么要使用它, 使用它做什么。使用前要正确理解文本含义, 明确教学目的, 必须坚持有效则用、无效则坚决不用、适可而止的原则。课前应充分了解教学对象的特点, 对整堂课的教学环节, 教学流程进行精心设计, 做到有的放矢, 课上要及时观察学生的反应, 根据学生的反馈适度的调整变通教学方法与内容。注意从学生实际出发, 合理适度地运用多媒体, 防止过多过滥, 把握好度。
3. 注重实效, 制作高质量课件, 保证使用的科学性;恰当运用, 找准使用的最佳切入点。
教师在设计和制作多媒体课件时, 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 遵循课件设计的科学性、高效性、目的性和艺术性的原则, 既要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 又要兼顾学生的认识规律, 不能简单地拼凑各种杂乱无章的素材。要利用多媒体技术的直观性、交互性, 促进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素养训练, 不能将传统的课堂讲授变成现代多媒体的灌输。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优势, 搜集大量素材, 进行细致而全面的整理工作, 把它们按照课内、课外、文字、图片等进行细致的分类, 为下一步课件的制作做充分的准备。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重点及教学环节, 制作高质量的课件, 制作的课件尽量少而精, 且利于教学, 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的活动是引导性的, 是抛砖引玉式的, 学生的学才是教学的关键。教师能否遵循学生的认识过程, 设计出优秀的课件, 能否找准多媒体与学生理解语言的最佳结合点, 在课堂恰当的时间展现给学生, 是我们应用多媒体技术的关键。
4. 正确处理信息技术中多媒体技术与传统媒体间的关系。
多媒体技术是传统媒体的发展与升华, 是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 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发展而来的, 它并不排斥传统的教学媒体。传统的教学工具和教学手段仍不能抛弃, 只有多种教学手段并存, 各自发挥特长, 优势互补, 取长补短, 才能取得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如多媒体技术在展示重点的字、词、句时, 不可能一致停留在屏幕上, 教师适当的黑板板书, 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帮助学生记忆, 起到画龙点晴的效果。再如, 强化诵读、注意积累, 也是提高语言感悟力的重要形式, 是多媒体技术所无法取代的。片面强调多媒体技术作用的万能性, 长期只凭借图像、声音等媒体的介入, 大脑的语言中枢就得不到锻炼, 就会使语言越来越贫乏, 阅读和表达能力就会下降, 就达不到我们进行语文教学的目的。因此, 只有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才能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 是教学改革的一大进步,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但信息技术的运用对教师也是一个挑战。作为语文教师应明确使用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 及时汲取新知识, 日渐积累, 丰富自己的头脑, 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精心制作合适的多媒体课件和选择网络资源, 使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最佳整合, 让信息技术的教学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最优化。
摘要:信息技术与语文的整合, 有利有弊, 我们要尽量取长补短, 弄清语文教学的概念和信息技术的关系, 明确教学目的, 让语文教学找回特有的语文性, 把握好信息技术应用的“度”和最佳时间, 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促使语文教学最优化。
3.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优化策略 篇三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实际情况;师生关系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水平的高低已经逐渐成为衡量人才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与其他教育阶段相比,初中时期是学生接触信息技术、了解信息技术的基础时期,因此,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和使用者,因此,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详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以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具体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接受能力以及知识水平,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与兴趣爱好,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可以根据初中生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好胜心强的特点,利用设计动态网页、电子小报、PPT自定义动画等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贪玩的心理特点,从游戏入手,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轻松、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营造宽松、舒适的课堂教学环境,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采用分组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由于教学时间有限、学生人数众多,教师不可能一对一单独指导学生的学习行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以提高教学的效果,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合理设计教学方案,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
教学活动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需要合理的教学方案予以指导才能有效地开展,因此,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合理设计教学方案,为学生提供有利的学习条件,以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教学方案是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指导依据,严重影响着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学习能力等,合理设计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方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和目的性,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信息技术知识体系,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信息技术学习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同时,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案和教学目标,有层次地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能力,以提高学生整体的信息技术水平,提升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
四、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效果
信息技术课程具有抽象性、复杂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会给学生的理解和学习造成一定的困难,因此,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教学内容,以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学习制作“Excel”时,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不同时间、不同科目的考试成绩,制作一张表格来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的实用性。同时,在学生制作表格过程中,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适当讲解有关的知识,合理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帮助学生解决制作表格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掌握具体的制作方法,以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
总而言之,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教学在初中教学中的作用会越来越重要,因此,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积极与时俱进,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陆慧.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优化策略[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9(20):22.
4.如何优化有效的信息化教学模式 篇四
第七小组马瑞杰
信息化学习资源是应信息时代的技术发展而出现的,它的技术基础是网络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的超媒体技术。超媒体不是各种信息媒体的简单复合,它是一种把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和声音等形式的信息通过超文本的形式结合在一起,并可通过计算机网络广泛传播的新型信息组织方式。传统的教学信息,其组织结构是线性的,有顺序的;而人的思维、记忆却成网状结构,可以通过联想选择不同的路径来加工信息。因此传统教育制约了人的智慧与潜能的调动,限制了自由联想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多媒体技术具备综合处理各种多媒体信息的能力和交互特性,为教学信息组织的非线性化创设了条件。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数字转换和压缩技术,能够迅速实时的处理和存储图、文、声、像等各种教学信息,既可以方便学习,增加信息容量,又能够提高信息处理和存储的可靠性。
多媒体计算机教育系统具有智能模拟教学过程的功能,学生可以通过人机对话,来自主地进行学习、复习、模拟实验、自我测试等,并能够通过实时地反馈,实现交互,从而为探究型学习创设条件。随着教学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和现代教育环境系统工程的建立,现代教材体系也逐步成套化、系列化、多媒体化,这使得人们能根据不同的条件、不同的目的、不同的阶段,自主有效地选用相应的学习资源,为教育社会化、终身化提供了保障。
5.如何优化有效的信息化教学模式 篇五
教学的有效性是所有教育教学改革的共同追求。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就是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大家都在尝试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探究。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是比较难组织好的,如果教师不讲究教学艺术,老是采用单一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慢慢变淡,只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讲究教学艺术,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面来谈谈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几点做法。
一是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是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我在教学中,注意向学生介绍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向学生演示信息技术的神奇魅力,增加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和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的欲望。上网聊天是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因而学生在学习汉字输入时,教师可以开放聊天室让学生尽情聊天,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这种技能。
二是改进教学模式,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水平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缺少现成的教学经验供我们借鉴,而且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门飞速发展的技术,探索新的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培养具备一定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及掌握信息技术的学生,是信息技术教师刻不容缓的责任。
(1)改革教与学的过程,增强教与学的有效性。多媒体网络教学的环境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在网上看到其它同学的作业,并能通过网络对别人的作业提出帮助性的反馈意见。而且教师可以把对每个学生的反馈意见保存在网上,经过一段时间后,把累积的反馈意见作为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的参考。教师还可以根据需要对某个学生的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做出个别反馈,学生收到教师的反馈信息后,如果没有完全理解,则还可以继续与教师交流,直到完成对问题的理解。
(2)“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多媒体网络教室的使用,我们能够尝试进行“局域网的教学模式”,达到了人机交互双向多向互动式的教学目的,大大提高了知识和信息传播的数量、质量、速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我们还在课堂上应用“小组互助合作学习模式”,由几个兴趣、个性、学习倾向、学业成绩等方面相近的学生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学习小组,使课堂教学更加民主、科学。
(3)应用“个别化教学,个别化辅导”的模式,操作实践中教师可随时通过网络逐个进行操作指导,以满足每一个学生的要求,适应每个学生现有的水平。
三是利用计算机辅助信息技术的教学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是利用计算机作为主要的教育媒体来进行教学活动,即利用计算机来辅助教师执行教学。教学中充分利用配套光盘及自制教学软件可以有效地突出教学重点,化解突破难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是营造学习信息技术的氛围
6.如何优化有效的信息化教学模式 篇六
一、信息技术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化学实验教学中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指教学过程中,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 通过教学设计, 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 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 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和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较, 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是化学实验教学现代化的一种重要体现形式。一是可以实现资源共享, 将教师从烦琐的重复的备课和查找资料中解放出来, 从而将更多的时间放在实验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设计上。二是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 在网上寻找合适的实验教学资料, 把涉及化学实验的抽象的概念和内容具体化、形象化, 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且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三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实验教学, 学生可感受到崭新的学习体验:课件丰富生动的色彩、图形, 简明的概念, 灵活、快捷的操作方式刺激学生的感官, 交互性的学习方式激发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效率明显提高;不但适应了个性思维的特点, 而且解放了个性,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取不太理解的内容进行反复学习, 也可以选取特别感兴趣的内容进一步学习, 可以更好地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因此化学实验教学中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学生形成研究型学习方式, 更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 发展学生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有效运用信息技术的策略
1. 丰富实验教学内容,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心理学表明, 兴趣是认识事物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 学习兴趣往往是学习的直接原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需要教学内容的趣味性, 还需要创造和谐适宜的学习环境。运用信息技术, 视觉效果好, 简明生动, 直观性强, 多维动画模拟实验包含大量的信息, 能使许多抽象的化学概念, 化学规律, 复杂的化学反应由静态变为动态, 无声变为有声,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 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 容易对知识理解记忆和保持, 例如:在学习微观粒子“分子和原子”时, 可动画展示品红在水中的扩散、水和酒精的混合, 水的电解等实验中分子和原子的运动过程, 使学生很容易理解微观世界, 轻松掌握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
2. 模拟受课堂条件限制的实验, 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
信息技术应用于中学化学实验教学, 能以其丰富的表现力把化学现象、化学反应过程形象生动地呈现出来, 特别是对平时无法观察和难以理解的知识更显示出巨大的作用。为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提供了充分的认识手段。 (1) 模拟危险、污染、疑难的实验。演示实验教学中, 有些实验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和危险性, 如有毒、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易爆、易燃、危险性大等实验, 在传统教学中, 在课堂上无法实施演示, 往往是教师用语言描述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及实验中注意事项, 然后做实验练习题, 学生只能想象实验过程。如有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硫化氢等气体的实验, 不纯的氢气、甲烷、粉尘遇明火的爆炸等。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 通入气体前未检验一氧化碳的纯度导致发生装置的爆炸;一氧化碳的毒性无法让学生感知, 这时可借助计算机设计三维动画片, 让小老鼠中毒死亡, 展示中毒现象的原理。利用信息技术模拟这些实验, 可以达到仿真的效果, 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且有利于避免实验的危险性。 (2) 模拟教学中的化工生产流程。化学教材中化工生产流程, 如炼铁, 合成氨, 接触法制硫酸, 电解法制铝。化工生产涉及很多大型化工设备结构, 复杂的操作原理及流程, 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教师很难描述清楚, 学生也很难想象, 只能靠死记硬背, 而利用信息技术, 能动态地展示设备的内部结构, 操作原理, 工艺流程, 使教学内容更直观、更生动形象, 如液氮的低温实验;干冰的有趣实验, 大气环境的保护等等。还可将化工厂生产过程影像资料播放, 如工业石油的炼制、钢铁冶炼的工艺流程等, 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教学时空, 又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3) 模拟无法观察的微观实验。化学教学中涉及到一些微观问题难于在教学中具体体现, 借助信息技术能将微观现象“宏观化”。如分子、原子、物质结构中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等内容是难以用语言描述清楚的, 传统的教学借助于模型可以降低讲解难度, 但模型的制作、保存和使用都有一定的限制, 而利用信息技术制作的课件, 在教学实践中的确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3. 模拟易发生操作错误的实验。
通过信息技术还可以对实验中的错误操作引起的危害进行真实再现, 引起学生的重视, 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实验操作步骤和操作技能。例如下列错误操作都可用动画来模拟: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先停止加热, 后将导管移出水面, 水倒吸发生试管炸裂;加热装有液体超过容积1/3的试管时, 液体冲出管外;稀释浓硫酸时将水倒入浓硫酸中, 液体沸腾飞溅;一氧化碳、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 通入气体前未检验气体的纯度导致发生装置的爆炸等。
4. 模拟耗时较长或反应速度太快的实验。
通过模拟实验可以改变实验反应时间。有的实验进行速度过快, 学生不易观察, 如:钾溶于水反应速率快, 有些学生还没有观察清楚, 反应就已经结束, 如果重做实验将浪费药品, 这时可通过观看实验课件重温实验。有的实验进行速度过慢, 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和教学进度。如酯的水解, 可通过课件缩短时间:用三个烧杯分别盛放等量的乙酸乙酯, 然后在一个烧杯中加入水, 一个烧杯中加入酸, 一个烧杯中加入碱, 再分别加入红色的油漆。再分别放在水浴中加热, 观察溶液颜色变化速率, 说明酯在不同条件下水解速率不同。
5. 实验对比分析, 增大实验复习容量。
为了使零散的知识结构化和网络化, 有些实验操作和现象需要进行分析对比, 总结规律, 这时可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把设计好的实验对比演示, 帮助学生再现实验现象, 使其规律性一目了然, 既节省了时间, 又提高了课堂效率。如在总结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时, 可以再现氟气、氯气、溴、碘分别与氢气的实验, 碱金属与水的实验,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在反应条件、现象上的区别, 从而发现并总结规律。
6.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建构探究型化学实验课堂。
对实验条件不好的农村学校, 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设计模拟实验室, 可让学生根据要解决的问题设计不同的解决方案, 同时还可以根据反馈信息, 不断修改设计方案, 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如各种排水测气装置、各种集气装置等, 都可让学生通过鼠标拖动仪器, 组合成各种装置。因模拟实验不受仪器、药品实物等限制, 学生可以反复试做, 利用计算机的交互性, 使学生思维更具有深度。
三、化学实验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问题和对策
1. 化学探究实验被弱化。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化学实验以其丰富的内涵在通过化学教育培养学生素质中发挥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 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时运用信息技术与以教学目标和学生发展为根本出发点, 根据实验教学内容的特点, 学生的实际, 学校的教学条件, 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 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究实验, 体验实验, 培养学生良好的化学实验素养。
2. 不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
实验教学是实验教师和学生交流的最好桥梁, 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探索未知, 敢于创新的最好环节。教师在做实验时规范的实验操作, 熟练的实验技能, 严肃认真地实验态度以及在探究实验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探讨交流, 更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素养和建立民主平等、尊重理解、合作学习的和谐师生关系。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 总是站在或坐在电脑前, 未能很好得融入到学生中间去, 这就给人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因此教师要运用信息技术采用恰当和谐的教学方式, 激发“人人求索”的欲望, 培养“人人善究”的习惯, 提供“人人动手”的条件, 给予“人人成功”的机会。只有师生关系和谐, 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亲密结合, 才能取得良好的实验教学效果。
四、结语
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 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积极作用, 是现代化且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究实验, 体验实验的同时, 充分有效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实验教学, 才能展现信息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魅力, 更能使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取得最佳的效果。
摘要: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传统实验教学由于受实验条件的限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其作用并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本文论述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 最大限度优化实验教学过程, 提高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 并就信息技术在化学实验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信息技术,化学实验,优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 [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张建新.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反思[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3, (1-2) .
[3]汪玉萍.多媒体技术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思考[J].实验室科学, 2009, (6) .
[4]李喜洲.多媒体在化学教学运用中的优势、问题与对策[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 12 (5) .
7.如何优化有效的信息化教学模式 篇七
随着计算机技术却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当前人类社会己从工业革命时代进入信息化时代,人们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工作方式,乃至生活方式都在发生变化,这不仅对传统教育管理和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教育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一切有条件的地方,科学课程的教学应尽可能运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以跟上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步伐。因此,在教育信息化、教育现代化成为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和趋势的同时,作为现代教育工作者,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来优化课堂教学已成为我们的首要任务,经过较长时间的实践,本人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巧妙引入,激发学习兴趣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由此可见浓厚的兴趣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还可以激起强大的学习动力。而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图、文、声并茂等特点,它能够利用新技术,把抽象的、难以触摸的学习内容变得形象、生动,它解决了时间和空间的诸多限制,也更适合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本身产生了一种积极的注意倾向,并激起持续高涨的学习情绪,这是其它辅助手段所不能比拟的。例如在《学习各种各样的花》一课时,刚上课,就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伴随着轻柔音乐置身于一个百花争艳的花园中,当看到一朵朵花动态地开放时,学生由衷地惊叹。用这种形式导入新课,在上课伊始,就通过声、光、画来强烈刺激学生的感官,引发学生自发地探究事物的奥秘的心情也油然而生,为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情境再现,引发学生共鸣美国著名的心理教育学家布卢姆曾经说过,“情感并不一定伴随认识效果自然而然地产生和发展,它需要教育者专门地评价和培养。”在自然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不仅可以促进和补偿学生的智力活动,提高教学质量,而且对培养人的个性,提高人的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火山》一课的教学中,我将莫邦热卢火山的喷发情景真实地再现,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火山喷发的全过程,在惊心动魄中将火山喷发所引发的岩浆四溢,浓烟弥漫等现象深刻地印在脑海中,在惊叹自然界神秘莫测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弄清原因的欲望。三、模拟实验,便于学生理解科学科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科学,要想掌握它,就得亲自观察、实验。巴甫洛夫一直把“观察、观察、再观察”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观察是一种有意识、有计划的自觉活动,是人们获得感性认识的重要途径,学生在丰富感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概括,以获得理性认识。但小学科学教学中有部分内容较为抽象,又不能通过实验演示其过程,使讲授者乏味、听者厌烦,教学效果很差,也往往成为教学中的难点。而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模拟演示,推陈出新,将微观世界宏观化或将宏观世界微观化,将物质的变化过程逐步展开,化抽象为具体,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局部到整体,由表及里地去认识物质的变化,揭示其变化的本质和规律,启迪学生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从而优化科学教学的效果。例如在《叶的蒸腾作用》教学中,我将叶的蒸腾作用全过程以卡通形式动态地表现出来,把水蒸气幻化成一个个小娃娃从四面八方汇集到根部并不断地往树木的茎、叶奔跑,当一个个开心小娃娃争着从叶片表面飞起时学生们开心的笑了。通过这种形式把原来极为抽象的蒸腾作用生动地再现,再与观察外罩塑料袋植株的实验结合起来,不仅易于理解,而且印象深刻。四、开拓视野,激发学生创新网络所具有的信息容量大、信息传播快等特点,是其它教学设备所不可比拟的。它不仅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接触大量的信息资源,改变了以往单纯从教师或课本获取信息的较单一局面,更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和利用网络知识的能力。因此,面对浩如烟海的网络资源,我校根据改革需要进行开发,在安装了整套科利华教学网络版外,还自行开发了科学专题学习网站(风)和《灵巧的手》,及《燃烧与灭火》、《一片完整的叶》、《花的构造》、《沉浮的秘密》等课件,在全国、省、市各级获奖的同时,更丰富了学校的教学资源,在让学生利用有限的时间获取更多有效的资源的同时,还实现了让学生在网上进行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例如在《流动的空气》一课中,让学生登陆我校制作的《风》科学专题学习网站,让学生根据需要与喜好有选择地了解关于风的类型、危害及利用等相关知识并加以汇报,大大地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在学生了解风在生活中的各种利用后,激励学生们大胆想象、勇于创新,以“如果你是个小发明家,你想利用风为人类做些什么”,拉开了奇思妙想环节,这时,你不得不惊叹于孩子们的奇妙的幻想世界,有的说,我想发明一台风能电脑,这样到野外也能用电脑了,有的说,我想发明一种抗病毒风扇,只要一按开关,消毒液就会散播在空中,把非典病毒消灭光;有的说,我想制作一个风能救生全,这样火灾时人们就可以远生了……这种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方式不仅改变了以往教师满堂灌的现象,在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更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并进行合理解释的能力,大大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创新意识日渐增强,真正实现了利用信息技术为教学内容服务。利用信息技術与科学课程整合,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科学的积极性,还加深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便所学内容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能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勇于想象与创新,从而达到优化科学课堂教学的目的。
8.如何优化有效的信息化教学模式 篇八
我们的现代化教学已经离不开多媒体教学,尤其是对于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使每个人都有机会面对整个信息大千世界,五彩缤纷呈现在面前,使许多人的理想能够很快实现。而运用现代技术进行语文教学中,更能发挥更大的效率。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丰富了语文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学习“媒介”,解决了学生学习困难。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学习,丰富了学生课外知识。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是如何运用多媒体教学的。
首先,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丰富了语文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信息容量大等特点,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图片、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等是多样而丰富的。而小学生对具体形象事物感兴趣的心理特点,非常有利于他们知识的获取、存储与建构。三年级,我在讲授《海底世界》这篇课文时,像很多课一样,用富有激情的语言把学生引入了美丽的海底世界。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这时,我不是把课文中的知识直接教给学生,而是为学生开启了一扇通向海底世界的大门。学校的远程教育课程资源关于本课的资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组合成小组,自己到学校网站上去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料。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我精心准备的课件中,学生们就像进入了一个神奇而美丽的海底世界,一个个奇形怪状的动物、一种种姿态万千的的植物、一座座奇异的山峰、一朵朵盛开的珊瑚,就那样真切地呈现在学生们面前。大家兴奋地浏览着,热切地交谈着,认真地记录着,一个个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此时此刻,学习是那么快乐而有趣。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已自然而然地达成,何用教师再去枯燥地介绍海底的知识呢。由于有了主动探究的欲望,有了探究的内容和对象,学生自主搜集和处理信息,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事物。因此在小组汇报的时候,学生们就自己小组选取的对象进行了认真而详尽的汇报,其丰富程度连我都始料未及。汇报后,再结合课文的文字理解和感悟海底世界的美丽和物产丰富就是水到渠成之事了。
其次,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学习“媒介”,解决了学生学习困难。学生的认知由于受年龄、生活经验等多方面的影响,他们理解、感受语言的能力比较弱,尤其对一些抽象的语言文字——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内容,理解就更加困难。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媒介”,突破学习中的难点,转化学习内容的呈现形式,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古诗的语言是高度凝炼的,所创设的意境是深远的。如何引导学生来学习古诗,感悟诗人语言之凝练,体会古诗之神韵呢?我觉得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解决了这个难题。如我在教学白居易的《忆江南》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诗人笔下江南春天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我设计制作了能体现诗情的课件,并选取了古琴曲作背景音乐。上课初,我先以一张配有诗文的电子幻灯片呈现教学内容,在具有古风古韵的音乐声中,我动情诵读全诗,激起了孩子学习的热情,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在理解诗意时,我演示了课件。在太阳缓缓升起,遍地开放着鲜艳的花朵,春光水碧,红花像燃烧的火焰的画面出现时,学生眼神中透露出异彩,不但对诗意的理解了然于心,而且感情得到了升华。同样的我在讲授《桂林山水》时,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语文课堂教学。讲到桂林的山水之美时,播放课件,画面上山川林立,水在潺潺的流淌,音乐响起,把学生带入到山水之间,有亲临其境的感觉,逼真地体会到桂林的山水之美,上课时学生激情高昂,纷纷说将来要到桂林去旅游。这样,在一节课当中,溶入音乐、美育的欣赏,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第三,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学习。《语文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由教师主宰: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到教学步骤,学生被动地参与多。在语文教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学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就应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引导他们主动学习,积极参与,从而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及其他综合能力。如在《夜莺的歌声》一文教学前,我发现学生对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背景了解甚少,直接影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可是,学生的信息来源之一——校图书馆这方面的资料很少,因此我直接组织学生上网查询,以苏联卫国战争为线索,上网进行拓展阅读。当学生坐在电脑前,便会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没有陌生感,没有约束感,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学习。这样,他们有了更独立的思维空间和合作学习的机会,学生的自主精神得到了体现,教学氛围更加生动活泼。
第四,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丰富了学生课外知识。语文教学如果依靠教科书、教师、学习的参考资料(书本)等的信息,那么是非常有限的,远远不能满
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如教科书、工具书、网络、图书馆„„”现代信息技术体现了很强的网络优势,能收集更多的语文学习的信息资源,增大教学的信息量,充分地开发了语文资源。如教完《景阳冈》之后,为了让学生的知识面不只停留在书本上,不只对武松的“武艺高超,疾恶如仇”有所了解,还要对其他人物有所了解,课后布置学生收集大量有关《水浒传》中其他人物的故事,经过加工整理办一期“水浒群英传”的板报。同学们马上分工合作,有的在互联网上搜索图片,有的上图书馆查找资料,通过各种途径同学们把收集到的各种资料汇总。这样学习小组的同学可以做到资源共享,可见现代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了生动、丰富、快捷的资源,这样既学到了课本上的知识,又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了延伸,学生也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9.如何优化有效的信息化教学模式 篇九
河北省沧州市盐山县小庄乡十四户中心校 赵鸿琴
任何一项技术手段的出现,都会对人类的发展进程产生重大的影响。“蒸汽机与‘电’”的出现,使人类的四肢,延长了许多;正是人类有了“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才使的怎么“韦编三绝”、“学富五车”成了历史、典故;随着“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上的“有效”利用,学生的“认知”过程,又一次得到“优化”。教学中应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呢?将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时间,人类不断探索的一个课题。信息技术是工具,有效利用是手段,优化学生的认知过程是关键。本文仅就“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特别是小学语文课堂,做一探讨。
一、形象感人——多媒体
1、教学内容——多媒体
很多课文的内容,不是每个学生都容易理解的。为此,历来的教科书都在努力,如给课文做些插图等等;每个教师也在努力,尽量用语言、肢体语言描绘;尽管如此,个别内容学生还是不好理解。像“杨梅”到底是什么样,我们家乡没人见过的;以前,我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尽量给学生描绘。现在好了,在网上下载了“杨梅”图片,学生读着课文,看着图片,如见实物,很好理解。“颐和园”的长廊什么样,我也没去过北京,我下载了颐和园长廊各角度图片,还有特写图片展示给学生,效果很好。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我每句插一图,简直就是画配诗了,学生很容易理解;再也不像以前在初中讲这课时,我在黑板角给学生现场画“驿外断桥边”画了,那多寒酸。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毛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现场情景是什么样的?下载了图片和视频,做成课件,学生如身临其境,这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距离。“董存瑞”一课,先播放段“炸桥”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像歌曲的前奏一样,把“演员与观众”带入角色,这叫创设情景。
《猴子捞月亮》怎样一个结一个“捞”的,下载个上海电影制片厂制作的动画片《猴子捞月亮》,比教科书说的还精彩,情节还有趣。学了贝多芬的《夜光曲》,再真听听贝多芬的《夜光曲》音乐,感受一下音乐的魅力——网上有,这些给学生看看听听,激发学习兴趣,创设学习情景,加深课文的理解,何乐而不为。教师“一张嘴巴,一支粉笔”的时代,就像人类伟大的发明“钻木取火”一样,已成为了历史。
2、生字教学——更直观
生字教学,学生写错字是个教学难点,教科书上的字大大的,学生大有“视而不见”之势,看不清笔画,如用多媒体,把字放大比较,学生一目了然。如
肺 沛本是一竖穿下(“肺”字共8画,“沛”字共7画)、“虎” “佩” 的第五笔本是“横”
众、森、鑫”,别 写成“撇”; 我在复习“字有重捺”一节时,放大了下面数字,效果很好:① “品”字形结构的字有两捺 ““辶”里边也有两捺的 “途、逾、逢、透”【注意:“辶”
蹩、蹇、衾、籴”,但“裘、里边的捺,均位置偏上,偏下则变点!】 “足”“衣”“米”“水”字作字底的个别字有两捺“粲” 上边变一点,下边不变,一捺;这样学生看的很清楚。写字课,把“田”字格、“米”字格、“天平”格做成透明框,再把生字的楷体放大加上框,学生看字的间架结构,一目了然,字写不好看,才见鬼了。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弥补了学生认知“马虎”之缺点。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多媒体”,弥补了教科书的文本之不足。
二、阅读教学——名家读
勿用讳言,有老师的普通话不是很好,就是普通话好,朗读课文水平也赶不上朗读“名家”,朗读,是一门艺术,通过课文的朗读感染学生,甚至有时以读代讲,也有很好效果。像中央电台著名播音员夏青、葛兰、红云„„现在教科书出版社,也有音频材料备选用。这就是《劝学》所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做成“领读”课件,效果更好。我的一个课件,把中央电台著名播音员夏青朗读的《草》展示给学生,效果很好。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补了教师自身能力“有限”之不足。
三、课堂效果——大提高
“信息技术”课件的应用,节约了老师的板书时间;过去讲课、练习时,用到段课外短文或是学生的“作业”展示,老师不是抄就是读,效果不好,现在用多媒体“投影”,通过电脑,直接到屏幕了,极为神速。这比原来教师使用“小黑板”强多了。再者,讲课时用到什么资料,不管长短,瞬间切换,“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这就大大加大了课堂知识的容量,40分钟的课堂效果,体现了高效率快节奏。
四、精心设计——最关键
认真备课,精心设计,巧于引导启发,善于应变,是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的又一关键。用本文的标题到网上搜搜,会有很多的文章,大多都说“利用信息技术手段” 能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自主探究等等等等。要知道“信息技术”只是工具,也只能是工具而已。如果教师只依赖所谓的“多媒体”而疏于“认真备课,精心设计,巧于引导启发,善于应变”,把“多媒体”资料,一股脑的堆砌在课堂上,美其名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讨”云云,那是“师之惰”。第一次,或许还能蒙混过去,第二次会能引起学生的“审美疲劳”,达不到预期效果的。我想改用小沈阳的一句歌词来说明“信息技术”是什么:“不要疯狂的迷恋我,我只是个工具由你掌握,我自本身不会‘传道、授业和解惑’,全凭你有效利用,我才是我。”在这里,以我自己上传的“视频课例”《隔音符号的用法》 来说吧:我的教学设计,可谓一环扣一环,每个“拼音”都是经过认真挑选的。我的提问:“这些音节,我知道,不标隔音符号,音节界限也不会混淆,谁知到?”,我没有启发学生自己发现,因为,从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颁布到现在,我是第一个发现的人,有网友评价:大学教授,中学教师,小学教师,讲“隔音符号的用法”一节,“忽悠”了50年,说我是“‘隔音符号’全国讲对第一人“。这话有点让我惭愧,我也是执教15年发现并研究的,我也“忽悠”了学生15年,罪过啊!我就不指望十几岁的娃娃自我发现了,所以我直接肯定(告诉)再启发,其“难度”为学生降低了95%,效果很好。当学生感到“不用隔音符号,音节界限也不会混淆,为什么要加‘隔音符号’呢”;我马上引入“如果没有‘隔音符号’之规定,‘fānàn’是‘fā’nàn(发难)’,还是‘ fān ’ àn(翻案)’呢?这一别说小学生和一般读者,就是语言学家,也说不清楚的例子做讲解。”这就讲明了“隔音符号”的必要性了。《汉语拼音方案》,明确规定:“a ,o ,e开头的音节连接在其他音节后面的时候,如果音节的界限发生混淆,用隔音符号(’)隔开,例如:pi ’ao(皮袄)。”非常明显,隔音符号的运用有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一、“a,o ,e 开头的音节”;
二、“连接在其他音节后面的时候”;
三、“如果音节的界限发生混淆”。作用:“用隔音符号隔开”,防止“音节的界限发生混淆”。举例也颇为精当:“pi ’ao(皮袄)”,是两个音节,不用“隔音符号隔开”,“piao(漂)”就是一个音节了。“如果音节的界限发生混淆”这一条件,实际操作中没了,我只跟学生讲了两条,也只能讲两条,我不把“商榷”“争论”引入课堂,那些留给学者们探讨吧。最后我又向课外进行了知识拓展“电脑拼音输入时的问题”,这是学生平时能遇到的,也是我对这一节内容的补充,但这不是本课时重点,所以点到为止。我在现场拼音输入操作时,第一次出现输入法自行加的“隔音符号”,因平时应用输入法软件不同,我没有思想准备,完全是临时处理,细心的朋友可能会发现,我当时有两秒的愣神,马上转入正常,将计就计,可谓天衣无缝。这一切光靠“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是不行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更需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巧于引导启发,善于应变才是。
五、教学资料——常更新。
网络时代,是知识爆炸时代,知识更新极为神速,现在网上有价值的经验材料、课件、教案、课后反思等等很多很多,大多是免费的——就是不免费,只要网站让你看到或听到了,就能下载下来,很简单的。课件,教案要下载好的、新的,下载后修改,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以补自己资料、技术、时间的不足。
网上关于教学论文,文学名著,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可以说应有尽有,这就为教师的自身修养,专业知识储备,教学资料保存提供了天大的方便条件,并且都是免费的;时代的进步,天上掉下的大馅饼,正砸到每个人的脑门上,你不学习进修,你不查找利用,你不好好保存,既是课堂使用“多媒体”,也未必是高效。
另外,教学时遇到什么疑难问题,可到网上搜搜答案,或者到“知道”“好问”版面问问,大多能够解决的。这样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服务课堂教学,不也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吗?
一些课件,作者常有补充和更改,需要下载者关注。像朗读爱好者“白云出岫”,朗读的文章不断更新,把怕一个字音的“调值”不准确,也重新录制在发布。网上的内容时时在更新,你不更新或许会犯错误的。
六、课件类型——适合教学
1、深研教材,读懂课件再使用
课件是为教学服务的,同一课,教学目的不同,课件设计不同。我上传了三个课件:
① 中央电台著名播音员夏青朗读《草(离离原上草)》课件,重在朗读,字我注了因,用地是夏青的朗读;如果为讲解诗的含义,绝对不能选我这个课件,需另找别的。② 小学一年级拼音部分读、记 “音节”复习题(各版本通用),重在比较分辨,所有《汉语拼音方案》的拼音规则,“隔音符号”外全包括,只能在复习使用; ③ 隔音符号的用法课件,重在说明重要性和必要性,fānàn是 fā’nàn(发难)’,还是‘ fān ’ àn(翻案)’,才是课眼。一定读懂“别人课件”在使用。
2、课件的类型不必都是PPT格式,自己用的顺手,又适合所讲内容就好。我的“经验材料”里有篇《课件类型浅说》小短文,附录如下:谈到课件,人们自然想到是“演示文稿(PowerPoint)”,这很对,因为PowerPoint样式的课件,是课件的主流。然而,课件并不一定都制作成“演示文稿”形式才叫课件:一个Word文档,一个Excel表格,或在Word文档、Excel表格中插入链接,教学时很好的跳转到其他音频、视频、图片等其他文件上,就是个不错的课件;像用FrontPage、Dreamweaver把课件制作成网页形式的也很好;像把几个视频、几个音频、或几个图片放在一个文件夹中,甚至把几个音频、视频、图片等放在一个文件夹中,教学时适时打开,这也是很好的课件;再如,讲课时教师适时的荧屏录像(或录音),再给学生第二次播放,也属课件之列。总之,“演示文稿”是课件的主流,其他形式,都有其各自的优点,万一都制作成PPT格式的课件,于操作和服务教学方面比较,并不一定很好。
七、下面再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的四个误区。
“大凡入形者,皆有能,有不能”,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信息技术手段,同样是把双刃剑,用的好,他能优化教学,用的不好,它会带来负面影响。
1、语文课件做的过于“花”。语文课件,虽然需要较高电脑技术,但他不是“电脑技术”大比拼,不要把课件做的过于“花”,只要达到语文教学效果就好,千万不能为了显示自己的“课件制作”技术,故意把课件制作的过“花”,导致课件的效果,大打折扣。读者可以参见我上传的课件,都不“花”,服务于教学是根本。“买椟还珠”的笑话,在嘲笑那位“买者”不识“货”的同时,也应看到“椟”制作的过于精美不是?
2、学生课外知识的摄取,教师不精选。虽有“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圣人无常师”,“师亦无常道”一说,但是教师的语文专业知识水平,毕竟是高过学生的很多的,教师要把每课或每个单元的“课外涉猎”资料,搜集、精选、整理后,放在学校服务器或自己对学生公开的电子邮箱里,这样既方便学生查找,又节约学生漫天检索的时间,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学到最多的知识。浪费别人的时间,无异于图财害命,网上什么都有,但需要时间、需要甄别。千万别撒手不管,美其名曰,“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自主学习、探讨”云云。
3、不要为用“信息技术”而用“信息技术”。有的学校明文规定:“每周每个教师,必须用“多媒体”几节几节等等”,这在“信息技术”的使用初期,这样引导教师使用,是对的。要知道,并不是每一节语文课都必须使用“信息技术”;再者,我们国家,也没有给每个具体的教学班都配备一套可使用的“信息技术”的设备,尤其是广大的农村学校,不一定言必“信息技术”。“条条大路通罗马”,教学的成功与否还在于教师的教学艺术和学生的认知感悟;鲁迅、矛盾、沈从文„„他们的“义务教育”阶段,可能没有“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一说,但他们却是一代文豪。
4、以视频、音频、图片课件的运用,代替了文本的研读。(本部分内容,转载自笔者的《刍议当前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文)语文课件的运用,在于引导、启发学生理解“文本”,小到遣词造句,大到布局谋篇,再到文学鉴赏。诗有诗的美,文有文的妙,以视频、音频、图片课件的运用,代替“文本”的研读,学生“理解”的再好,学生的“收获”也大打折扣。学习《捞月亮》课文和观看《猴子捞月亮》动画片“收获”不一样,不能以《猴子捞月亮》动画片代替《捞月亮》课文的研读。把“月落乌啼霜满天”改写成散文,就失去了“诗”的美妙,把“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改编成电影,就失去“文”的美妙。课件的运用,目的是引导、启发学生“感受”“理解”“文本”,不是代替老师“讲解”。2008年,我在县教育局讲“农远工程”“模式
一、模式
二、模式三”的应用时说,“农远工程”“模式
一、模式
二、模式三”的应用,不是要我们打开“机器”,把材料堆放在那里“运行”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就完,如果那样就是“教学”了,那我们全体教师全部下岗,取而代之的“老师”,是我们的学生,因为95%的小学一年级学生,都会“播放”音频、视频等。
更不是让学生在感受文本之前“先知先会”,文本需要学生“学会”,绝非是要学生“未学先知”,绝没有学生语文教科书,把解词、造句、文章结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色、文物形象„„一股脑印在教科书上,让学生“未学先知”的。
10.如何优化有效的信息化教学模式 篇十
关键词:幼儿语言教育活动; 信息技术; 优化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3-123-001
我们利用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和幼儿园语言学科的特点,以课题“应用信息技术优化幼儿语言教育活动的研究”为切入口,通过多种途径,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积极发挥电教媒体教学的优势,优化集体教学效果,提高集体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一、优化教学情境,激发活动兴趣
在一年语言领域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努力将信息技术手段灵活运用于语言教学活动中,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吸引幼儿,增加了教学的魅力,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促使幼儿主动参与活动。例如我们教师在大班故事《小鹿历险记》的教学活动中,白板课件显示出动态的有声有色的画面:小鹿出门碰到了谁?(小鸡、小狗、白马、大象、老虎、狼……)小鹿大喊:“救命!”这到底碰到了什么危险?动态的画面,预设的音效,随机拖拉隐藏的动物,充分激发了幼儿想像表达的愿望,于是,小朋友们开始了大胆地想象和回答,他们积极主动地与屏幕上的小鹿交流着,帮它想办法,模仿他们的对话,气氛非常热烈。实践证明,现代化教育媒体创设的情境,打开了想象的闸门,产生表达、交流的欲望,对发展幼儿的语言交流能力和创造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挖掘媒体功能,突破重点难点
信息技术有进行定格放大、重复使用、反复显示画面等优势,同时还可以视、听、行相结合,把看、听、说统一起来的功能,特别是白板技术的运用,聚光灯、拖拉、隐藏等功能的应用,能方便我们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教学材料进行巧妙的编辑和组合,白板技术可以让我们更快集中注意,抓住兴趣点,设置思考点,引发幼儿思维和交流的興趣。例如小班的《小老鼠去旅行》,开始采用聚光灯,谁来了,去干什么?设置悬念,聚光灯中寻找的过程很快抓住孩子的注意和兴趣,让孩子猜测想象并表达可能是谁,可能去干吗等一系列的问题,利用隐藏和拖拉即时的再现完整画面,让孩子乐在其中,趣在其中,特别是老鼠旅游时,把大象的鼻子当滑梯,把老牛的尾巴当秋千,滑稽可笑幽默,增强了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形象性,使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从而更好地促进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思维想象能力的发展,使幼儿园的语言教育活动活了起来,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三、营造感情氛围,激发大胆表达
在语言活动中,欣赏优美的儿童诗和朗朗上口的儿歌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我们通过制作和运用课件,则能以文字、声音、动画三结合的方式,有效地烘托、渲染语言欣赏的氛围,促使幼儿入情、入境。刘丹华执教的小班语言《小鸟找家》,以多媒体课件来衬托并且配合音乐和动画的运用,让幼儿身临其境,自然的融入到这个故事的情景中来。与以往的语言教学不同,本次活动一改以往语言活动的呆板教学,运用音乐营造出一定的感情氛围,将一只哭泣的、孤单的、找不到家的小鸟生动形象地展示在幼儿眼前,直到小鸟在星星、月亮、萤火虫的帮助下找到妈妈后欢快音乐的出现,更好的为幼儿创设故事情景,让幼儿在边看、边听中融入到整个故事中。这样不光让幼儿在视觉和听觉上得到了享受,也大大激发了幼儿的保护欲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设置游戏环节,拓展创新思维
幼儿园教学千变万化,专门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还不多,游戏无疑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将游戏穿插在活动的仿编环节中,可以说在情感和感官上对幼儿认知起到了强化作用,这种作用是传统备课方式所不能体现的,因而必然对幼儿创新思维产生深远的影响。如我所执教的大班诗歌《春天》,本活动通过白板加上电子相册的直观应用,让幼儿将头脑中零散的春景画面通过电子相册组合成三本完整的书(春天是一本彩色的书、会笑的书、会唱的书),进而感受美丽的春天。在最后的幼儿仿编环节时,让幼儿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充分发挥其想象力。我在课件中设置“连连看”这一游戏环节,让幼儿进行配对,幼儿可边操作边根据图片内容进行仿编练习。此游戏共三关,内容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以此来激发幼儿想象、回答的兴趣,并将新编的诗歌融入到原来的诗歌中,让幼儿朗诵,使诗歌内容升华。幼儿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让图片与图片相匹配,能达到让幼儿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的目的,这种情境性和游戏性结合的活动,使幼儿始终处在积极主动投入的情感状态,乐在其中。再加上匹配对错预设在里面的音效,更激起孩子表达和参与的乐趣。同时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也得到提高。此过程显示了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促进幼儿在学习中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在观察、分析、概括中深入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的优势。现代信息技术为幼儿思维的发挥创造了条件,同时也变教师主动为幼儿主动,主动求知探索,通过人机交互的学习方式,擦出了幼儿创新的火花。
事实显示,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使幼儿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始终兴趣盎然,扮演角色生动形象而且富有创意。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发散思维、形象思维能力也大有长进,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可见,应用信息技术优化幼儿语言教学的尝试是卓有成效的,并且也为我园其他学科教学带来新的教育契机。
11.信息技术如何优化历史教学 篇十一
历史是已凝固的现实, 现实是正在流动的历史, 在教师的授课过程中既有叱咤风云的英雄, 也有面目可憎的小丑;既能表现人类深刻的思维能力, 也能展现出人类丰厚的文化遗产。这就要求历史教学形象、生动、活泼, 还历史以本来面目。历史学科的文科性质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阐述史实、史料分析、逻辑上的推理等。但常规的历史教学往往将大部分时间用在写板书、看课文、画重点上。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 历史教育也不能只培养学生“copy”知识的能力。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教师教学重点转移到加深对知识的挖掘上来。可以节省大量板书时间, 同时容纳大量史料, 做到知识重点清晰。
加强历史教学的直观性
每个学科面临的首要问题都是让学生产生兴趣, 因此不贴近学生的认知特点, 一味空泛的讲述, 对于高考的文科生和会考的理科生都是不行的, 会片面地将历史理解为只是“背”。中学历史的教学要适应青少年有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向抽象思维占优势发展的趋势, 虽然教育理论流派纷呈, 但在重视教材的可视性、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丰富多彩的素材的认识上, 却是趋于一致的。所以信息技术的应用就显得大有裨益。利用VCD、录像片、幻灯片展示各种图片, 如人物像、地图、路线图、文物、古墓遗址等, 同时可以听到各种语音、音乐、音响效果的声音信息, 将不变的史实转化为影视录像等动态情形。这样突出的形象教学, 有利于扩展学生视野。
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整合中应注意的问题
1. 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
其内涵是技术工具与课程的整合, 目的是强调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历史课程的教育。其一是要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其二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使学生能够清楚地意识何时需要信息并能确定、评价、有效利用信息以及利用各种形式交流信息的能力。
2. 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关键是要构建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
这种环境可以支持真实的情景创设, 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资源共享;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不能以信息技术的演示功能代替所有功能, 更不能认为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的整合就是教师把教学内容制成课件, 教学时把自己当作“放映员”。
3. 教师要有正确的整合理念。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过程中
的主要障碍是陈旧的教育观念, 在加快信息化环境教和建设中, 改变陈旧的教育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不亚于硬件建设。因此教师要以新课标为指导, 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必须树立新课程改革所体现的知识观、人才观、师生观、教学观。
4. 正确理解教师的信息素养。
随着网络技术在学生和教师中的不断普及, 特别是我校非常重视硬件建设, 教室安装了多媒体教学设备, 每位教师配备笔记本电脑, 技术层面的问题已基本不再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障碍。教师的信息素养对学生的影响, 对课堂教学效益将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而教师的信息素养不仅是信息技术的掌握, 更要注意教师教育观念、教育方式、人格力量, 它将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决定因素。
12.如何优化有效的信息化教学模式 篇十二
摘要:通过对一些解题思路和方法的运用,更好地将解答数学知识的方法运用到现实中,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立足于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现状,重点分析了优化作业设计,提高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问题,以期找到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的可靠途径。
关键词:作业设计;小学数学;有效性
教师布置数学作业是为了更好地检测学生对课堂知识掌握的情况,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一定要考虑知识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结合实际情况设计出更合理的数学作业,让学生在轻松掌握知识点的同时,提高数学成绩,更好地培养数学素养。
一、设计趣味性作业,提高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许多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不到培养,更多的是逼迫性学习,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不高,这时就需要教师进行合理的引导。小学生天性爱玩,对有趣的事物充满好奇心,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的特点,在设计作业时多将趣味性融合进去,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更好更快地接受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提高数学成绩。例如,在学习“质数和合数”这节课时,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当即演示,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1)学号是质数的同学起立;(2)学号是合数的同学起立;(3)学号是最小合数的同学起立。通过这三个问题不仅可以快速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可以更好地促进师生互动,调节课堂气氛。
二、设计对比性作业,提高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很容易形成思维定式。如,今天课堂学习除法,在做作业时就会认为解题时都是用除法,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有对比性,将新旧知识进行不断地交替,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时,由于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很强的相似性,教师就可以先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和体积,接下来再来一题是计算正方体的面积和体积,这样通过两道题的解答,帮助学生清楚地理解好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区别,使学生更加容易掌握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设计层次性作业,提高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
由于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和家庭背景不同,最终形成的数学水平和理解能力也有很大差异,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因材施教,多拿出几套教学方案和作业设计,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数学水平设计出不同的题目难易程度,争取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进而共同进步。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以将作业分成三个层次,根据难易程度进行划分,然后根据学生的数学水平和数学能力进行布置,然后将分层后的作业都布置下去供学生进行参考,进行有选择地做作业,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和掌握情况来完成作业。
四、设计探究性作业,提高数学作业设计有效性
小学数学的教学大纲要求教师将生活实际联系到课本中,让数学更加贴近生活,以此来提升学生数学学习活动效率。因此,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一定要结合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和知识掌握程度设计出不同层次的探究性和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养成时刻运用数学方法对生活的问题进行解决。例如,在学习“轴对称”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预习课本,根据课本中轴对称图形的定义自己动手操作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之后写出自己对轴对称图形定义的理解,在上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回答,这样不仅让学生自己经历画轴对称图形的过程,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还让学生明白在生活中有哪些图形是属于轴对称图形,提高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
五、设计开放性作业,提高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
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不能完全依靠书本的定律和公式来设计,要注重课堂练习题和作业设计的开放性,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这时就需要教师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来寻找有价值的数学题型,找出一些具有开放性质的题目。设计开放性作业,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在今后的工作中真正使用数学思维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组合图形的面积”这节课时,教师就可以布置多个题目,让学生进行解答,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梯形是三角形和正方形组合而成的,这时有的学生可以通过求三角形和正方形之和算出面积,有的学生直接求出这个梯形的面积就可以了,还有的学生用长方形减去一个三角形的面积之差得出这个图形的面积。通过三种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提高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
13.如何优化有效的信息化教学模式 篇十三
摘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在轻负高质下教师如何提充分利用好每节课45分钟的教学时间,打造高效率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让学生每堂课有能学有所得呢?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有效性
轻负高质
教育的本质在于实现人的发展,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应以实现学生的发展为终极目标,而质量是教育的核心价值,没有质量就没有教育的地位。减负的目的则在于提质,这个“质”就是课堂教学的效率。信息技术课不是主要学科,而且目前我校学生家庭中并没有达到家家有电脑的情况下,很难布置课外作业,于是课堂45分钟就显得非常的宝贵。作为教师就必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充分利用好每节课45分钟的教学时间,让学生每堂课有能学有所得。同时信息技术课不单纯是要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学习这门学科的过程中思维方式得到训练,探索精神得到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在轻负高质下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做到事半功倍呢?
一、合理创设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要想学生上好信息课,首先自己要重视这门课。我们不但要在教学方法上下苦功夫,还要使教学内容新颖,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学生自然就有兴趣上课了。七年级下《开心一刻》是电子杂志的第二个栏目的内容,学习自选图形的组合、旋转及任意多边形的绘制和顶点编辑等。主要由“漫画”和“电脑魔鬼词典”两个部分组成。在开始做漫画之前,我首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都看过什么漫画啊?”学生都纷纷回答自己看过哪些漫画,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了,接着我将在网上下载的一些漫画图片发给学生看,大家都看的津津有味。这时,我及时提出本课的第一个内容:“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做一副漫画吗?” 同学们个个都跃跃欲试,齐声回答:“想”。通过以上的情景创设,充分地调动了同学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在教师抛出本堂课的第一个学习任务时,学生马上进入了上机动手操练的状态。
创设情境时,即不能游离于所要学的知识,又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情感共鸣,激发探索欲望。如果情境的创设不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就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在七年级上《网上诺贝尔》是通过查找诺贝尔将有关的资料,学习如何在网上通过关键词,利用搜索引擎方便快速地查找资料。可七年级的学生对诺贝尔奖都不大熟悉,其他学科也很少接触到这方面的知识。于是我将查找“诺贝尔奖”改成查找“2008奥运冠军”,学生对2008在北京召开的奥运会都很熟悉,平时也都在侃侃而谈。在上课开始,我先让学生欣赏2008奥运吉祥物福娃的图片,然后引出这堂课的学习内容“网上奥运”。我让学生在网上通过查找“2008奥运冠军”、“中国奥运冠军”和“2008中国奥运冠军”来比较所查结果的不同,以此学会对“单关键词”和“多关键词”的提取。相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情境,取得同样的教学效果。恰当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能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确定分层次教学目标,实施“因材施教”。一个班集里学生的起点各不相同,“一视同仁”将导致水平高的学生无事可做,水平低的学生做不出来,于是出现了“会的学生玩游戏,不会的学生也玩游戏”的局面。我们在设计任务时要有难易不同程度或同一任务对各层次同学设不同要求。比如《画龙点睛》是八年级下册中是EXCEL软件单元的最后一课内容,在数据的基础上创建图表,从而除了能直观形象的表现数据以外,更起到有助于分析数据内在关系的作用,真正意义上达到对数据的“画龙点睛”的效果。创建图表对于对象区域的选取一定要正确,而对于不同的数据应该选用合适的图表加以说明,如果选取不当可能会适得其反。所以,我们设计任务的时候,应该就考虑到,基础差的就让他完成一个图表,基础好的让他选择不同类型的图表。这样所有的学生如果都完成任务,都会有成就感。从而达到因材施教之目的,低层次学生面对自己的作品感觉很有成就感,而高层次的学生面对自己在班集里脱颖而出的成果,充满自豪,激发了他进一步探索的激情和信心。
三、采用“任务驱动”加强课堂教学时间有效性管理。
提高教学效率的实质是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成效。信息技术课堂本身教学时间就不是很多,一星期为二节课。信息技术课与别的学科另外一个不同点就是——“信息课不能像别的学科一样留课后作业”。这样,我们所有练习就都得在课堂上完成,必须在最小的单位时间内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管理,充分发挥教学时间的综合效用,以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努力争取在课堂内让大部分同学都能完成教学目标。比如在上八年级下《千古悬念》这一节课,首先要在网上收集有关金字塔悬念的资料,然后通过学生归纳整理做一张关于金字塔悬念的幻灯片,这就需要教师开放网络。在新课导入后,我就要求给学生必须在15分钟内找好资料,并将文字资料和图片保存到本地磁盘,然后关闭网络,开始让学生制作幻灯片。因为是八年级的学生,都有了一定的电脑操作基础,所以15分钟内完成资料的查找不是什么大问题。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个学习任务,学生在思想上就有紧迫感。如果整堂课都开放网络,让学生一边查找资料一边制作幻灯片反而让很多学生在网络上乐不思返,而忘记了后面的学习任务。
四、有效的教学评价,信息技术课堂的操作性很强,学生的一举一动所见即所得,教师对于他们学习过程中的情况千万不要吝啬给予反馈,此时及时的反馈和评价可给他们的操作进行指导,也能给学生一种肯定,鼓励和希望,让他们在学生的过程中有更高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的成功率的效率更加明显,也相应的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评价的主体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比如说,在《设计封面》课堂上,学生分组交流心得,我先让每组组员之间进行互相评价,小组长给完成好的,有创意的同学奖励,在他们的学习评价表上打上“优”。利用学习评价表,关注每个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评价每个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然后每组选出最好的一个作品,进行作品展示,师生共同表达自己的见解,评出最好的一组。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课堂氛围能使老师有效地教,学生有效地学,是顺利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保证。而在信息技术课堂上,一旦教师开启网络让学生查找资料,一部分学生就会玩游戏、玩Q Q,毕竟学生这个年龄段,自觉性还不是很高,要保证课堂效果,就必须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上课习惯。比如学生完成一节课的内容后,我都要求学生将本节课所做的内容通过教学软件上交到教师机上,及时检查,并做好记录。在下节课上新课之前,对于有进步的学生及时表 扬,对于没有上交的同学做个提醒,周而复始,这样做下去,使每个学生都清楚地了解到老师在关注他的一举一动,也让学生改掉做事拖拖拉拉的习惯,养成及时完成课堂学习内容的习惯。另外,现在的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能力都越来越强,已经不需要以前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而是要培养 学生根据学习任务主动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教师将学习任务抛出来后,就让学生自己先试着去独立完成或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教师只要在教室巡视就可以了,等学生在完成的过程中碰到困难时,也不要马上帮助学生解决,而是让学生之间通过讨论来解决或是让基础好的学生来做给其他同学做演示。即使在最后的作品评价也让学生给学生做评价。教师始终作为一个引导者,而让学生作为主动参与者,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上课变得很轻松,不用像以前每堂课讲得口干舌燥,但学生课堂气氛却比以前浓厚。
总之,构筑一堂信息技术的有效课堂,要体现和落实新课程有效教学的理念,要处处关注各教学环节、教学要素的协调发展。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学生的学习方式,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于教师。作为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有限的45分钟既富有成效又有活力。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教师用书》 浙江教育出版社
2、《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3、邢仲达 : 初中信息技术课如何实现“轻负高质”的课堂教学
14.如何让信息技术教学达到最优化 篇十四
一、紧扣教学目的
任何教学方法都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 只有根据教学目的考虑教学方法, 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如果方法不是根据教学目的来考虑的, 就会失去其方向性。
如以往在开展语言故事活动中, 我通常事先会把故事中涉及的内容制作成PPT动画, 在教学过程先让幼儿完整欣赏, 再分段欣赏, 可是活动过后却感觉这样运用的意义不大, 完整欣赏就好像让幼儿看动画片一样, 而分段欣赏时, 因为孩子们已经知道了故事中的内容, 所以在欣赏时早已失去了对故事的兴趣, 注意力开始涣散, 而且由于孩子已知道故事结果, 在问答老师的提问时答案千篇一律。长此以往, 对幼儿的思维发展、口语表述并没有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而如今我制作课件时, 都会把故事中一些重要的线索和画面单独制作成一幅幅画面, 然后通过发散性的问题引导幼儿思考, 通过层层剥茧后, 幼儿对故事有了基本的了解后, 再进行完整欣赏, 欣赏时还配上优美的音乐。这样在和信息技术的交互作用下, 幼儿不仅思维得到了发展, 语言得到了提高, 而且保证实现了教学目标, 使活动的效率大大提高。
二、体现年龄特点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 教学方法应有所改变。在小班, 由于幼儿在体力、动作、学习能力等各个方面水平都比较低, 因此内容不宜繁多, 而且动画形象要大, 容易让幼儿辨认, 并能一下子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另外, 由于小班幼儿的小肌肉动作发展不够稳定。对一些操作指令难以理解, 可以不安排幼儿上机操作。进入大班之后, 不仅要考虑教学内容难度的加深, 还要考虑到幼儿的实际情况, 安排幼儿上机操作。例如:在科学活动“动物是怎样过冬的”的活动中, 一开始我就用课件播放视频:动物过冬的各种方式, 然后让幼儿回忆哪些动物是靠冬眠过冬的?哪些动物是换皮毛过冬的?哪些动物是储存食物过冬的?这就要求幼儿在一开始就仔细观看视频, 再说出动物采用了哪些不同的过冬方式保护自己。在此基础上, 我又通过幼儿的上机操作来巩固幼儿的认识, 让幼儿对冬眠、储存、换皮毛的动物进行分类, 并通过电脑的奖励设计评判幼儿的对错, 巩固幼儿的知识。这些活动的安排, 都是从幼儿的实际出发的, 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三、重视实际操作, 培养幼儿能力
以前的信息技术教学一般都是以课件的播放及老师的讲解为主, 有些方法只是从重知识的角度考虑的, 如何改变一些老套的做法, 把知识与能力, 特别是创造能力、操作能力的培养统一在同一过程中, 这就需要从思想到方法上进行精心设计与考虑。为了让教师更好地优化课堂, 为了让幼儿更充分融入教学活动中, 幼儿园引进了交互式电子白板, 还加强了电子白板的培训, 在培训过程中我们发现电子白板比传统的多媒体教学能更好地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强大的交互作用。因此在高老师用电子白板进行了美术活动《邮票》后, 我也学着进行了一些尝试, 如在美术活动《有趣的脸》中, 我事先设计了找五官的小游戏:事先在课件中存放了许多五官的图片 (不同表情的眼睛、耳朵、鼻子、嘴巴、眉毛等) , 运用电子白板的拖拽、缩放功能, 让幼儿选择五官填在人物头像中。这样, 每个幼儿表现的人物形象都有着不同的表情:喜、怒、哀、乐等, 很像京剧当中的变脸一样。虽然每个幼儿的绘画基础有差异, 但这样的引入方式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线造型人物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熟练使用电教设备, 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要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必须熟练使用电教设备。首先, 对于多面体课件要熟悉, 了解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方法, 会熟练操作。其次, 教师要学会制作多媒体课件, 在教学活动中有时需要临时更改教学步骤, 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活动的需要修改课件, 这同时使教师更好地按照自己的风格进行备课。尤其重要的一点是, 幼儿在上机时对一些课件常会有操作上的失误或错误, 教师可以利用自己的操作技能, 为孩子排忧解难。因此教师在课余时间要多钻研多学习, 扎实掌握一些先进的电教设备。
15.谈如何优化信息技术课教学 篇十五
一、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授之于渔
在教学过程中有两种角色,即教师和学生。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处于中心地位,是真理的持有者和知识的权威,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信息的容器。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不能适应的,教师首先应该从观念上转变,由“授之于鱼”向“授之于渔”过渡,真正做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更新速度快,新的软件、硬件、思想不断涌现,今天才出现的新知识,可能明天也就过时了,教师绝不是某知识的权威。大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早就说过:“教师不一定样样先于学生,学生在许多方面可能已经超过了老师。”在过去,强调教师要做到“给人一碗水,自己须有一桶水。”而在今天,教师拥有一桶水已经远远不够,“给人一碗水,必须自己长流水。”教师要保证知识永不干枯,必须时时学习,不断注入新的血液。同时更主要的是要改变旧的观念,不只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手段,培养他们终生学习的习惯和本领。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
二、力求精心设计,激发学生兴趣
夸美钮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也是激发创新的源动力。学生爱上信息技术课,但这种爱好往往表现在爱玩游戏,或者上网聊天、看Flash动画及网上冲浪猎奇等,而对一些基本的知识、技能却不愿认真地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导入,诱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缩短学生同教材的距离,使他们乐学、想学、好学。比如:讲解WORD时,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精心设计出能够反应每节课知识点的范例,“古诗词集锦”、“校园文明牌”、“春节贺卡”、以“我的班级秀”为主题的用Word设计的版报等……通过这些生动、形象的具体事例,学生的思维、质疑、求知欲望被激发起来,作为教师就可以顺水推舟,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
三、采用任务驱动法,培养能力
“任务驱动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 “任务驱动法”是信息技术教学中主要教法之一,信息技术教材编写时也着力贯彻这一教学方法。“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特征,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掌握技能,形成能力与信息素养。
四、注重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按照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将会导致学生“吃不饱”或“消化不良”的现象。针对班级、学生之间的差异,应进行分层次教学,对掌握快的学生进行知识的扩充,不局限于课本,把最新的技术和知识介绍给学生,拓宽其知识面;对掌握慢的学生主要以课本为主,扎扎实实地掌握好每一个知识点。比如指导学生制订学习目标、个人发展目标、个人研究目标,并将该目标分解为多个层次、多个阶段、可实现的具体化目标,使学生学习目标更具体化、个性化,不同的目标不断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从而获得成长。
五、提倡合作学习,共同进步
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差异较大,有些学生一点就通、举一反三,而又有不少学生基础较弱,学有困难。合作学习可以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可最大程度地提高课堂效果。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可以获取新的知识,受到新的启发,共同得到进步。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如班级聊天室、QQ、BBS等工具进行相互交流,也可以采用小组协作学习的方式,组内互相协作、组与组之间资源共享,取长补短。让学生带动学生,学生帮助学生,鼓励学生聪颖而出,积极思考。
六、培养实际操作能力,精讲多练
信息技术学科强调实践性、操作性,教师应该让学生在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保证有充足的时间去实践所学的理论知识,并探索课本没有的知识,扩大知识面,更好地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课前要精心准备,课堂中要充分利用“电子教室”的“教师演示”功能将教学过程中的重点操作步骤一步一步演示给学生看,一边演示一边讲解。示范讲解时力求语言幽默风趣,有感染力。示范讲解不要超过15分,把时间最大限度的留给学生上机实践。同时,在学生操作时,教师加强巡视指导,利用网络管理系统对学生的活动情况进行监控,发现问题及时指导,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
总之,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是灵活多样的,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也非常多。但各种方法在教师组织教学过程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正所谓“教无定法”,这就需要教师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角度出发,不断地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各种教学方法灵活巧妙地搭配和创新,设计、优化最好的教学方法,并加以探索实践,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我们的教学不断的进步与完善。
参考文献:
1、王吉庆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3、《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16.如何优化有效的信息化教学模式 篇十六
长期以来,我国语文教学一直为低下的教学效益所困扰。为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时下很多专家学者都把主体性参与作为研究的热点问题。这是因为主体参与不仅有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还有利于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更有利于学生的和谐发展。在课堂上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辩论式”学习就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一、什么是“辩论式”学习
所谓“辩论式”学习是指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反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为特征,由小组或全班成员围绕特定的论题辩驳问难,各抒己见,互相学习,在辩论中主动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
二、怎样进行“辩论式”学习
(一)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良好师生关系是前提
只有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学生形成一种自由的、独立的、主动的探索心态,才能使学生产生最佳的学习状态。教学中,当学生有精彩的表现时,教师要给予表扬和激励;当学生回答有错时,教师更应该给予鼓励,因为他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敢想、敢说,敢于质疑,积极思考,无所顾忌,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获得知识,体验情感,获得人格的发展。
(二)选择恰当的“论题”是保障
在语文教学中,辩论题的`确定,影响着“辩论式”学习的开展。教学中依据什么来确定辩论题?我们要依据小学语文新大纲,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要依据教材的内容,还要依据学生的学习需要来确定辩论题。那么怎样使论题聚焦呢?我们主要采用以下的方法:
抓住课文中似乎有矛盾的地方进行辩论学习
例如:《苦柚》一课有这样一段话:“孩子,凭着你这颗善良的心,诚实的心,苦柚子也会变甜的”。我们就以“柚子到底是苦还是甜”作为论题让学生展开辩论。学生通过探究辩论,达成了共识:小姑娘的诚实打动了伯父的心。柚子是苦的,但伯父的心里却是甜甜的。不仅统一了认识,还体会到了小女孩美好的心灵。
抓住课文中能产生认识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
例如:在学习《将相和》一课时,我们组织学生围绕“蔺相如以‘璧上有点小毛病’为由,把已献给秦王的和氏璧要回来,这是不是骗?”这个论题,展开了辩论。学生分成了两大派,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在辩论中,学生对蔺相如这个人物又有了更高的认识,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
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论题展开辩论
例如:学习《赤壁之战》一课,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辩论题:“在这场战役中曹操该不该输?”这就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论题。无论学生站在哪个角度上谈这个问题,他都要谈到赤壁之战的过程,都要谈到赤壁之战双方胜与负的原因,还要谈到人物的性格特点。
还可以于“无疑”处求“疑”,引发学生开展辩论
例如:在学习《将相和》一课时,学生学习“渑池之会”这一部分,我们就让学生质疑问难,在学生认为没有问题的时候,我们抛出了这样一个论题:在渑池之会上,秦国与赵国是打成了平手还是分出了胜负?学生在辩论中,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
(三)把握“辩论”的时机是关键
在语文课堂中,什么时候开展辩论最好?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愤”、“悱”之际,即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之际,我们引发辩论,往往是最佳时机。例如:《狐狸和乌鸦》这篇童话,主要讲了一只狐狸用奉承话,骗取乌鸦一片肉的故事。当学生学完课文后,我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在《乌鸦喝水》中,我们知道乌鸦特别聪明,那么这只乌鸦怎么会上当呢?乌鸦到底聪明不聪明?如果课堂上能抓住这个问题。顺势开展辩论,就可以说把握住了“辩论式”的时机。通过辩论学生就会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爱听奉承话,再聪明的乌鸦也会上当。这样的辩论才更有价值。因为它不仅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还满足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真正得到了发展。
三、“辩论式”学习的作用
(一)在“辩论武”学习中,落实了读的训练
在课堂上,当学生就课文中的问题进行辩论时,他就需要从课文中寻找论点,这就促使着学生要对课文进行研读。在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精读”,在读中揣摩、探究,寻找答案,提炼出自己所需的论点,最后再把找到的论点与同学们一起交流,这样就使“读”在辩论式学习中,得到了落实。
(二)在“辩论式”学习中,锻炼了口语交际能力
在“辩论式”学习中,辩论的主要武器就是语言,辩论双方要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要通过语言说服对方。当然,辩论双方要更好地说服别人,还必须认真倾听对方的论述,因而辩论式学习还创设了一种有效的口语交际的情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三)在“辩论式”学习中,课内外阅读得到了有机的结合
学生为了在辩论中更好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他们会通过各种方式渠道查阅大量的资料。在学习《草船借箭》一课时,很多同学在分析评点周瑜这个人物时,引用了很多《三国演义》中的故事。通过这场辩论,使全班掀起了读“三国热”。这就使我们的课文的确成了一个“例子”,这个“例子’诱发了学生的读书热潮,拓展了学生学习的内容,使课内外阅读得到了有机结合。
(四)在“辩论式”学习中,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17.如何优化有效的信息化教学模式 篇十七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就是把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语文学科教学中,以便更好地完成语文课程的目标。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有机融合,使语言文字也兼备了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为创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和信息技术为信息渠道的新型三维教学模式,提供了技术支持。信息技术氛围下的语文教学利用网络资源,拓展阅读教学将使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呈现出崭新的模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成为可能;开发网络资源,尝试网上阅读,将最大限度地扩展学生语文学习的渠道;依托信息技术,促进读写结合,亦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作文教学效率!
围绕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我进行了两方面的尝试,一是让学生凭借网络,或采集资源,或进行预习,或质疑讨论,或完成作业;二是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课件”。大胆的尝试让我从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视角出发,重新审视语文学科,思考自己将信息技术完美地融合到语文学科教学中的有效途径。
一、巧用信息技术,巧设教学情境,激发情感参与
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课中巧用信息技术能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性材料,而且可以在学习中的疑难之处,再现情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启发学生思维向深层发展,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
教《西湖》时,配套投影片不足以感受西湖的清秀奇丽。于是我要求学生在网上寻找西湖的有关录像资料,结合课文进行欣赏品味,使学生不仅对西湖美景有了整体感知,而且对白堤、苏堤、小瀛洲等特色景点也印象深刻,学习顿时变得主动起来。比喻句 “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地漂浮在碧水之上”的理解难点就是完全借助录像视频来得以突破和深化的,作者把那蜿蜒的白堤和修长的苏堤比作翠绿的飘带,缀结在西子姑娘的衣襟上,迎着轻风飞扬招展,是多么奇特和优雅,细腻地表现了西湖的轻盈香丽。学生陶醉在美文中,更多的是陶醉在美仑美奂的情境中,学生学习的兴趣之浓,情绪之高,收获之丰是教学之前所不能预料的。
利用多媒体提供的图文音像并茂的情境代替课本上的简单文字,通过创设不同的情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情感的参与和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在情境中思考讨论,从而更有利于知识的获得与内化,有利于语感的训练与培养。
二、巧用信息技术,拓宽信息渠道,增加课堂容量
利用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突破书本限制,发挥其传播知识新、快、全的优势,扩充教学知识量,丰富课堂教学,可以使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缩短学生的认知过程,实现对事物的多层面了解,增加信息渠道和课堂的教学容量。
如《蓝鲸》一课中将鲸分成须鲸和齿鲸,哪些鲸属于须鲸,哪些鲸属于齿鲸,课文只字未提。这些鲸是什么颜色,什么样子,有何区别,却无从知晓。考虑到学生对鲸具有浓厚的兴趣,我在备课时就通过信息网查到大量关于鲸的文字信息和图片信息,教学时就引导学生围绕“你还知道哪些鲸是属于哪一类的?”进行自主探究,来拓宽学生的视野。教师既可以为学生展示蓝鲸、虎鲸等图片资料,通过文字资料向学生介绍它是哪一类鲸,有什么特点,也可以让学生自行上网检索感兴趣的相关资料。这样就创造性地把课本知识向课外延伸,拓宽了语文教学的空间。
在学习《蓝鲸》后,有同学还想了解一下动物世界的情况,我指导他们打开校园网的电子图书馆,到互联网上搜索,进入“英国剑桥大学动物百科大全”网站。同学们收集了各种各样的资料,并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及自己的感受写入自己的文档,在师生之间互相交流,培养了学生探索动物世界的情感和交流写作的能力。
这种集多种信息功能为一体的教学,以全方位、多层次吸引学生,增加信息获取量,使课堂教学更为生动活泼,趣味盎然,让学生闻其声、观其形、临其境,开拓了获取信息的途径,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大幅度地增加语言的训练和实践,突出教学重点,提高语言信息的活动强度,扩大知识面,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教学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新知识,丰富了语言的文化内涵。学生自始至终都保持强烈的兴趣,从而使个性化阅读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三、巧用信息技术,凸显能力培养,深化感悟积累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科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教学中巧用信息技术,除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最重要的还是要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在实现这种目标的教学中,信息技术扮演着“研发工具”的角色。
《赶海》这篇课文,写的是暑假里“我”跟着舅舅去赶海的一件事,抒发了作者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真挚情怀。为了使学生们吃透重点,我用多媒体出示舅舅带“我”来到海边赶海动画片断,分学习小组讨论:在海边,哪些事使“我”觉得很有趣呢?学生们在交流内化的过程中,互相帮助,自由争论,自主学习,用喜欢的方式自由表达自己阅读的独特见解。这样的设计给每个学生提供了表达的机会,有利于学生深化感悟积累,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探索知识的过程,成为美文朗诵、品味赏析的过程。由于巧用信息技术,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阅读特长,自主施展自己的才华,使学生逐渐爱上语文课,对祖国的语言文字产生兴趣,使学生意会到语言文字的“味道”,从而创设出激励学生融合互补、敢于创新的氛围,才能最终提高他们驾御语言的能力,开启他们的智慧之门,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
四、巧用信息技术,促进双边互动,提升教学效率
阅读教学是师生双边互动的对话过程,多媒体作为联系师生的工具,可被用来创设情境、协作学习、讨论交流、情感激励,可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人机之间创设联系的纽带,使学生有充分的自主权,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更加平等,交流更加畅通,更好地发展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这也是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完美结合。
学习生字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汉字输入的窗口,学生可以把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输入到计算机中。这种方便快捷的学习方式,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在激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长城和运河》一课中学到“长城景象的奇异具体表现在哪里?”时,我利用多媒体出示长城图,请同学们赏析后展开充分想象,并结合课文内容畅谈对长城奇异景象的独特理解。设计这样的训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填上自己体会到的内容。可以是书上的现成的话,也可以是自己理解后的话,可以是一个词语,也可以是一个句子,让学生有多个切入点去理解课文,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平等参与的过程中有所得。教师可将学生对课文内容不同层次、不同侧面的多元理解通过视频台切换到大屏幕上,利用计算机这一学习工具给学生自我评价反馈交流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
五、巧用信息技术,尝试探索模式,创新阅读教学
基于校园网络下的语文教学,对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网络教学优势,促使学生自主阅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合作学习的学习能力,都起到了重要的意义。随着网络教学理论的深入研究,语文学习活动将更加个性化、情境化、多样化、综合化。我在尝试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完美融合的同时,也尝试着构建全新的阅读教学模式,常用的表现形态有:
1、美文精读:精读可强化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在网络环境下同样不可忽视,因为美读强调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和深入思考,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相关资源供学生参考,或当场进行阅读效果的检测并进行即时评价。
2、主题研读: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按照点圆式信息传输路径阅读大量有关文本。这种阅读主题丰富灵活,信息容量大,外延宽,传输路径具有辐射性。教师可提供经整理的大量资源,学生可从网上获取相关资源,可在论坛交流心得。
3、个性阅读:学习主体在网上快速阅读,然后根据需要自主选取最有用的文章或段落进行精读,这是一种由“面”及“点”的信息输入方式。个性阅读的结果往往通过写作表现出来。
4、情境写作:多媒体电脑为作文情境的创设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持,“情境呈现——讨论交流——写作——评价”是常用的教学流程。互动性写作的趣味性、发展的无限性以及作者与作者、作者与读者、读者与读者的交流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5、听力训练:汉语亦应进行母语听力训练,学生听取教师或同学或播放的有声资料,现场强化朗诵训练并由电脑作出即时评价。
需要强调的是: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动态的,可根据具体内容灵活变动时间跨度和环节,并不意味着某一节课一定要具备所有环节。
语文教学应该有一个更高的起点,更新的局面。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是多元信息与语文的人文性的碰撞。它必将为小学语文注入新的活力,为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好用好知识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只要我们语文教师能够以新的思考和创造性的劳动,去精心搜集、选择适合教材内容,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信息媒体,选择适当的教学时机,灵活巧用电教手段,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能求得最佳“教”的效益,学生也能充分发挥潜能,求得最佳“学”的效果。因此我们要不断探索,挖掘潜力,让信息技术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愿我们的学生快乐自主的学习语文,愿我们的语文课堂焕发新的生命。
文章作者:张跃红 作者单位:扬州市施桥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 桑新民《当代信息技术在传统文化、教育基础中引发的革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8月
[2] 何克抗 《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思考》 《中小学电教》 2001年第1期
何克抗、李克东主编:《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改革》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4月出版。
[3] 吴柳 《信息化社会语文教学改革的基本走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8月
[4] 黄埔全 《整合课程与课程整合法》 《课程、教材、教法》 1996年第10期
[5] 孙杰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5
【如何优化有效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推荐阅读:
如何优化教学设计09-29
如何优化语文教学艺术08-27
浅谈如何优化课堂教学09-10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优化小学英语课堂教学07-09
如何优化你的网站快速提高流量06-14
如何优化采购流程09-06
如何优化师生关系10-03
优化教学模式,打造有效课堂12-10
优化教学设计_提高课堂的有效性11-28
如何做好网站优化工作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