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2024-09-22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共14篇)

1.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一

20__年8、9月间,我们对山西、河南、山东、河北、陕西五省的国学教育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情况做了调查。总的印象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大战略,得到全国人民的广泛认同和积极支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国学热”正在蓬勃兴起、方兴未艾。

一、“国学热”渐入佳境

在山西省,太原市除了有晋豪学府、北大总裁班,还有其他一些不定期的国学培训班60多个。令人高兴的是,弘扬国学“从娃娃抓起”的理念得到生动多样的实践,太原山西国学教育基地、止谦家塾、北辰学校、大方国学教育培训学校、文瀛书院等都各有所长。这些国学学校都是民办的幼儿园或师资培训机构。这些民办幼儿园的国学课程概括起来有:《孝经》《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唐诗三百首》等。对这些内容,各校有不同的选择和侧重。

朔州市国学会创立“每天一小时二轨亲子共读班”,到目前已复制了20多个这样的班,参加诵读的家庭已累计有多户,间接参与的家庭有1万多户,能背论语的孩子有1千余人。

郑州二七区举办首届传统文化论坛时,有政商学各界代表1300多人参加。当年9月,河南举办了由全国各地代表参加的六千人的国学论坛。在河南的18个地市中,千人以上国学论坛每年举行近百场,每场3天以上;还有国学讲坛、讲堂,都是政府牵头、企业家捐款、学界组织,是政商学结合。省里有国学文化促进会,各市有分会,各县有办事处,保证国学的系统传播,促进国学进校园、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

在山东曲阜市,为弘扬传统文化,提出了建设以“大爱之城、诚信之城、孝德之城、仁德之城”为主要内容的“彬彬有礼道德城市”目标。全市已建成675所“人人彬彬有礼”教育学校,同时建立儒源儒家文化体验基地、全国企业家儒商文化培训基地、师德教育基地、政德教育基地。已举办各类培训两千多场次,受众达50万人。市政府从财政列支500万元专门设立了国学教育基金并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用于教育培训、典型表彰、教育设施完善等。曲阜最近出台《关于深入推进“百姓儒学活动”的实践意见》,为每个村庄配备一名儒学讲师,力争形成“村村讲儒学,户户颂和风”的新气象。

在陕西榆林市,民营企业家韩海燕于在家乡佳县办起了燕翼堂私塾,培养小学生学诵经典。

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我们考察了明德学校、长谦学堂等几家私塾。

总的说,从中原五省的情况看,弘扬传统文化的热潮特别是“国学热”正在兴起。国学热唤醒了民族文化特别是传统道德的基因,使人们重新找到了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凡是学习国学坚持时间较长的,成年人思想有了转变,德性有了提高,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成了价值追求,工作态度趋向认真负责;家庭、同事、社区内关系趋向和谐,村风村貌有了明显改变;学国学的少年青年,初步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学会文明礼貌地待人接物,提高了自己动手的生活能力。青少年国学教育促进了家长学习国学,促进了亲子教育和师生教学相长,改变了家风校区。特别是不少家长已认识到“为子孙计长远”的道理,很注重对孩子的国学教育。实践证明,中国传统文化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中华文化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使我们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富滋养;中华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国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扎根并茁壮成长的肥壤沃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和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是国家之魂、民族之魂。因此,我们一定要不断地增强我们的文化自尊、文化自信、文化自立,作为增强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的思想文化基础。从调查情况看,河南、山东弘扬国学比较有特色、有力度,值得我省学习和借鉴。

二、“国学热”的冷思考

一是弘扬国学工作进展难。主要是国学机构审批难;无法同体制内学校衔接;办学场地难,经费难;师资短缺;在“国学热”骤然兴起中,有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情况。

我们发现,有少数办学者只是喜欢国学,却不懂国学,因而难以科学地确定课程内容和次序,以致违背了少儿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如少数国学堂不教学生认字,而只背经书,背了数万字的经书,却不明字义。这不利于培养孩子做人和“学文”.利用少儿记忆力强的特点,背诵一些古文,背诵《弟子规》《三字经》等蒙学内容以至“四书”的选段是应该的,但少数学堂让孩子两三岁就背易经、老子、庄子之类,就不太妥当。还有的国学堂把培养目标单纯定为“培养圣贤”、“培养天才精英”,这也是片面的。我们需要天才精英,但要因材施教,不可能让学生都成了天才和精英,大多数还是要培养成为有道德、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些都需要有关部门加强指导。还有的国学学校有些过分注重形式,应更多地注重国学内容的传承,精神实质的传承。还有极少数学堂图名图利,功利色彩较多。这些问题不是主流,也不难解决,关键在于加强及时指导,而不是冷眼旁观或过多指责。

二是政府推动不力。调查结果表明,现在弘扬国学是“两头热,中间冷”,或称“中梗阻”.上面中央领导很重视,下边民间办国学教育的积极性很高;而中间有关部门和地方一些领导同志对这一工作理解不深,重视不够,措施不力。

党政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把思想真正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要求的高度上来,真正把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作为国家的重大文化战略、作为实现中国梦的重大战略工程来抓。

三、对弘扬“国学”的意见和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领导。对国学的认识,社会各方面都需要提高,但重点是领导。由于国学教育中断上百年,加上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伴生的负面影响,造成现在为官缺德,政治生态问题很多,以至出现了不少贪官污吏,甚至呈现出系统性、塌方式腐败的严重现象;在领导水平和工作方式上,有“术”无“道”;有的“道”“术”全无,德才皆缺,升官走邪路,理政全无方。要通过弘扬国学中关于“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等思想,修好为政之德;借鉴“无为而无不为”和“君子不器”的思想,提高执政能力;弘扬“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天命维新”的革故鼎新思想。要把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包括官德)与建立健全现代化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结合起来。各级领导全面提高了对国学的内涵和意义的认识,才能自觉加强对弘扬国学工作的领导,才有资格领导并不断改善领导。

为了提高领导对国学的认识,建议各级党校在培训领导干部中开设国学课;在各级领导班子集体学习中增设国学内容并适当加大分量;把对国学的认识和实践情况、抓弘扬国学工作的成绩作为考评领导干部的标准之一。

山西是尧、舜、禹建都的地方,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国学基因较其他地方尤为显著,这是山西及中原数省的突出优势,应充分发挥这个优势,唤醒这个基因,改变山西的政治生态和文化生态,特别要深化“官德”建设,清除产生贪官污吏的思想文化土壤。在反腐败斗争和从严治吏中,要借鉴礼法合治、“德主刑辅”、“德先刑后”的中国传统治理原则,大力加强“官德”教育,加强“清、慎、勤”的传统政德教育。这是治理山西的重要战略途径。

(二)加强分类指导。面对千差万别、不同层次的受众,国学的认同和弘扬面临不少困难。国人对传统文化多有曲解、误解和担心。在弘扬国学中,也多有正负能量搅在一起,不好分辨、不好规范的情况。要根据不同受众的文化基础,行业与职业之不同以及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习惯习俗之不同,采取有针对性的不同方法,以联系实际的、深入浅出的、辩证说理的、循序渐进的、为各层次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授国学,传道授业,释疑解惑;使受众通理明德,修身养性,增长做人、做事的大智慧,摒弃损人利己的“小聪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勇于奉献,敢于担当,为实现复兴中华的中国梦作出贡献。

对现在比较流行的几种弘扬国学的方式,如学院派、诵读经典派、诸子百家派、弟子规派、国学与佛道结合派等,要分析其优缺点,做到扬长避短。比如,我们提倡的国学,本来就吸收了道家和佛家的思想精华,但是对幼儿和青少年的国学教育,不应掺和宗教成分,这与尊重成年公民的信仰自由是不同的两回事。不提倡以宗教教义解释五经四书和老子等国学经典。

要端正国学教育的指导思想,明确我们的`教育目的是“育人”,“人”重于“才”,“为人”重于“为学”,“育人”重于“育才”.要着力培养能“明明德”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高品位的人;培养民胞物与,以大爱之心担当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的人;培养优游暇豫、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能贯通天道、地道、人道的人;培养能反省自己、反省人生,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人性,践行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

要改变一些领导同志对弘扬国学采取的“不反对,不支持,不干预”的不成文政策和无所作为的消极态度,积极地领导和指导弘扬国学的工作,及时分析评估,总结经验,树立典型,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弘扬工作得到持续健康发展。

(三)建立健全弘扬国学的传承体系。纵的方面,建议从中央到地方都要坚持政府推动的原则,做到弘扬工作有组织、有机构、有人员。这样,才能使弘扬工作“一杆子插到底”.再如,各种社会性的、民间性的国学组织,如儒学会、国学会、文化促进会等,都要明确各自职能,名正言顺地发挥作用。各级都要组织有较高水平的国学宣讲团,配备合格的讲授人员巡回演讲。

横的方面,要按习总书记“让13亿人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的精神,传承体系要坚持落实国学进机关、进学校、进家庭、进工厂、进农村、进社区、进军营,并使社会分散人员、特殊人群也能受到教育。要使全社会的国学教育相辅相成,形成合力,形成良好的气氛和优良的环境;要明确传承的责任主体、传承人员、传承内容、弘扬措施,并加强检查督促,实行奖惩激励。

(四)对民办国学私塾、学堂、书院、学校予以政策支持。帮助它们解决在发展中步履维艰的问题。

1、予以体制承认。该批准的为合法单位的及时批准,使民办的国学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得到官方承认,办学名正言顺,学生有学籍,解决与体制内学校不相衔接的问题。应适当放手、放开,让民办国学学校与公办学校平等竞争。借鉴广东潮州的做法,批准一些民办的小学、初中、高中一条龙国学学校,使学习内容、学籍从纵向上衔接起来。这种体制承认要建立在评估之上,对有办学资格,有基本办学物质条件的、已办学校质量较好的优先批准。已办学校尚不合格的,在加强指导,限期达标后也可批准。废除个别地方有关民办国学幼儿园孩子不能上公办小学等不合理规定。

从长远看,国学教育必须深度进入现行教育体制,必须加大公办各级各类学校学国学的分量。各级教育部门要拿出具体工作方案并加大推进力度。要借鉴民办国学教育的成果和不足,审慎而积极地开放和改造现有教育体系,改革教育内容和方式。如在语文教材上不能“去中国化”“去古典化”“去乡土化”;教学方式上,如改“灌输式”“填鸭式”为“启发式”,改“一刀切”为因材施教,等等。

2、给民办国学学校以一定的办学自主权。国学有不同于其他各具体学科教育的特点,民办也有不同于公办的优势,对教学各科目的目标、课程设置、老师资质认定、课材编选,教与学成绩的考核,应赋予其一定自主权。

3、给场地。民办国学学校急需办学场地,建议政府把关停工厂的场地和废弃学校的场地无偿借给或低价租给它们使用。确需批准用地时也要压低征地价格,放宽限制,简化审批手续。

4、坚持实行“民办公助”.给国学学校以资金补助。从公办教育经费中划出一块资助民办国学学校建校和增加教学设备投入。对困难较大的民办校予以教师工资补贴。

5、国家出资提高民办国学学校教师待遇。除工作补贴外,在教师的职称评定、资质认定方面给予公平待遇,在社会养老保险方面予以资助。

6、从国家重大战略的高度看待和培养国学师资人才。合格的国学师资是传承国学的中坚力量,是传承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当务之急,是选拔一批内外双修、德才兼备的热爱国学的在职教师进行强化培训,使之取得资质,尽快上岗,解决国学师资严重缺乏的问题。各省应建立国学培训基地。名牌大学、各级党校要承担培训师资任务,作出培训规划,国家要提供培训经费。

(五)新闻媒体、社会各方给弘扬国学以舆论支持。媒体要加大直接宣传国学的内容,如举办电视直播的蒙学知识、“四书”知识竞赛等,推动国学普及工作。要及时传播弘扬国学的信息,总结和宣传典型经验。

(六)加强对国学的研究。

1、通过研究,弄清国学的本义,弄清传统文化的由来、特点和内涵,深入了解和把握中国人的文化血脉和文化土壤。这就要求研究人员原原本本、老老实实地读通原著,深入分析,准确把握古圣先贤的思想。在诠释国学时,不能只抓只言片语,任意发挥。现在有些人不潜心研究,急于出名出彩,以至“戏说”四书五经,戏说传统文化,于人于己,有害无益。

2、分析好,大有益。在研究的前提下,通过深入分析,辨别、界定国学中哪些是应当继承的精华和正确思想,哪些是受历史局限,现在不再适用的思想观念,哪些是该批判、舍弃的东西,以决定取舍。不能不加分析,简单地提“厚古薄今”和“厚今薄古”,对“古”和“今”,都应该采取科学的态度,该“厚”则“厚”之,该“薄”则“薄”之。

3、研究如何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坚持继承和发展互相促进,适应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此,就要在研究传统文化、国学的同时,加强对当代文化、现实文化、时代文化趋向的研究,分清利弊,拨乱反正,找准其与传统文化的结合点、结合部。对这两方面的研究,关键是要在结合、创新上下功夫。结合是为了创新,为了古为今用。要指导人们把传统文化在形成和传承发展的长河中升华而成的“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发扬光大,成为创建现代思想文化体系的基础和重要参照系、重要营养素。

4、开展专题研究。专题研究有助于深入把握国学的丰富内涵。比如对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中列举的儒家十几个方面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天下为公,世界大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和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在北京大学的讲话中列举的古圣先贤的思想,都要专门组织力量,进行专题研究,较快较好地拿出成果。

2.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二

一、中国传统文化为当代德育提供了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

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 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 为当代青少年的德育教育提供的丰富德育教育资源, 概括起来主要有:

1.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崇高的精神追求, 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 是我们民族的价值信仰, 是我们民族的优秀品格。中国传统文化蕴藏着丰富深刻的爱国主义思想。早在二千多年前的《诗经》中, 就已经提出“夙夜在公”的道德品质。西汉初年的政治思想家贾谊在他的《治安策》中提出“国而忘家, 公而忘私”, 强调国家、民族的利益, 强调一种为整体而尽忠献身的精神。以至后来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思想及“先义后利”, “舍生取义”等主张都是整体利益原则的体现, 强调为国家、为民族、为整体的献身精神。

2.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自强不息的思想, 从宗周时期就已经萌芽滋生, 其理论表述的代表当推《易传》。《易传》说:“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天地之大德曰生”。这是对中华民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的集中概括和生动写照。这种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每有体现。如孔子的“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 不知老之将至”, “朝闻道, 夕死可矣”。司马迁的“昔西伯拘而演《周易》, 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 乃赋《离骚》;左丘失明, 厥有《国语》;孙子膑脚, 《兵法》修列。”正是凭借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 才使得中华民族虽历尽百代沧桑, 度尽无数劫难, 今天仍然昂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以德为本的儒家理念

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异常注重“德”的地位和作用, 甚至将“德”提升到了本体的高度。如孔子曾说:“主忠信, 徒义, 崇德也。” (《颜渊》篇) “以直报怨, 以德报德 (《宪问》篇) 。”“骥不称其力, 称其德也 (《宪问》篇) 。”从孔子的论述中, 我们看到, 一方面, 德指个体自我的品质、品德;另一方面, 是个体对个体和群体的美德, 这就从自我发展的狭窄面扩展到了整个人群和社会, 即个人的德和国家的德是一致的。以德为本思想对于坚持德育首位、培养和造就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积极探求以中国传统文化加强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1.将传统文化与学科教学相结合

在各学科尤其是在人文学科中, 应充分挖掘传统文化德育资源, 有效实现各科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使“为学生发展而教”真正落到实处。例如, 语文教学中, 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 如唐诗宋词名言警句等;历史学科中蕴藏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政治学科中处处体现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精髓……这样传统文化进课堂, 教师在讲授学科知识时结合传统文化, 会增加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能让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其现实性, 激发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主动性。也能真正让学生做到“文道统一”。

2.以大众传媒为载体,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现代社会, 大众传媒以其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和吸引力强形成了对人们具有深刻影响的舆论环境。就学校而言, 通过通俗易懂、具体生动的电影、电视、文献读物等, 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尝试。例如, 可以组织学生收看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于丹《论语》心得和《易中天品三国》等栏目;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观看一定数量的反映历史题材的经典影视剧, 如《汉武大帝》、《开国大典》等。可以有计划组织相关老师引导学生阅读“四书五经”、中国古典名著等, 事实证明, 学生观看有关反映传统文化或重大历史题材的影视剧, 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与价值观。阅读传统文化读物, 不仅能够拓宽知识面, 增加自身的文化内涵, 而且能够丰富精神生活, 陶冶情操, 提升自身的道德境界。

同时, 建构校园思想政治教育网站, 也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建设有特色、有吸引力、有影响力的德育网站。可以通过文字、图象、声音和动画于一体, 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使抽象的理论与形象的感官刺激相结合, 变枯燥为乐趣, 使学生身临其境, 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更好地提升学生素质。

3.将传统文化寓于丰富的校园活动中

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是开发与利用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有效途径。亚里士多德认为, 德性不仅是靠知识的传播和认识就能获得, 更重要的是通过活动和习惯逐步养成的。因此, 在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德育资源中, 我们可以利用传统节庆日、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纪念日等举办主题鲜明、形式活泼、重在体验的活动。如孔子诞辰日举行尊师敬贤主题活动、端午节开展爱国主义传统主题教育活动、重阳节开展敬老主题活动等。

学校还可以进行丰富完整的校园文化教育, 将传统文化寓于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中, 如可开展如诵读经典名著等、礼仪践行、乐音怡情等活动。学生既喜闻乐见又能广泛参与, 既耳濡目染又潜移默化, 通过深深体味浓郁的文化气息, 最终使文化活动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精髓, 在每个人的身上得到内化和升华。

青年兴则国家兴, 青年强则国家强。作为学校德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在学校德育中的作用, 加强对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从而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去构建学生的品德美, 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去培养学生的才能美, 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去铸造学生的行为美。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历经几千年的社会变革和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思想和知识系统。其中的一些优秀思想成份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的借鉴意义。在现阶段开展的德育工作中, 应当充分重视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涵, 采取有效措施, 弘扬优秀的传统道德, 以进一步提高当代中学生的道德素质。从资源和途径两方面, 阐述了如何将德育教育和中国传统文化更好地融汇贯通。

关键词:学校教育,传统文化,德育渗透,途径,教育资源

参考文献

[1]马永庆.中国传统道德概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0.

3.弘扬中华文化 重树文化自信 篇三

论坛由陕西省委宣传部主办,西咸新区秦汉新城管委会、西北大学、陕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共同承办,旨在通过对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区域文化、文明形态进行梳理、整合、研讨,实现推动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际传播局局长赵建国,中共陕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梁桂,陕西省政协副主席千军昌,西北大学校长郭立宏,西咸新区秦汉新城管委会主任杨占文等出席论坛开幕式。

论坛议程包括主题演讲、互动交流等多种形式,并形成了《对话中华文明西安宣言》。

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担当文明交流重任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际传播局局长赵建国在论坛致辞中表示,很高兴在金秋时节,与大家相聚古丝绸之路的起点—陕西省西安市,共商文明对话之道,共襄文明对话盛举。

赵建国说,就在此时此刻,在这个美丽城市的另一个地方,“一带一路”国际研讨会正在举行。今天在这里参会的嘉宾,基本都参加了昨天研讨会的主论坛,聆听了劉奇葆同志的主旨演讲和有关部门领导以及有关专家的意见。今天上午进行的智库分论坛、媒体分论坛、企业分论坛,再加上这里举行的“行进一带一路·对话中华文明”国际论坛,可以说,当下的古城西安,正在进行着文化、思想和智慧的盛宴。我们浸润其中,倍受感染,倍觉受益。

赵建国说,陕西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拥有中华文明、中国革命、中华地理的重要精神标识和自然标识,绵延五千多年的中华文化主根脉和悠久厚重的好资源,铸就了陕西人民文化自信的坚强基石。今天,“行进一带一路·对话中华文明”国际论坛在此举办,不仅让我们感受到这块热土历史与现代交相辉映、传统与时尚完美融合的独特魅力,也使我们体会到陕西人民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大格局的使命担当、积极搭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明对话交流新平台的开阔胸襟。相信通过对话交流,一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赵建国指出,丝绸之路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历史事实表明,多样性是世界闻名的一个基本特质,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就如同生物多样性是生命在地球上得以延续的根本。每一种文明都是劳动和智慧的积淀,每一种文明形态都值得尊重,每一种文明成果都值得珍惜。

赵建国说,古老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还告诉我们,人类文明以多样化形态存在,在交流互鉴中创新,在兼收并蓄中发展。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虽历尽沧桑却绵延不绝,就是在不断融合其他民族文化精髓、在与各国文明交流互鉴中走向繁荣昌盛的,并在这种演进中塑造了中华文明的博大胸怀和特有品格。今天,世界已经成为“地球村”,各国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更需要我们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互通有无,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行进一带一路·对话中华文明”国际论坛的举办,是顺势而为、意义深远之举。

中共陕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梁桂在致辞中说,经过近一年的紧张筹备,“行进一带一路·对话中华文明”国际论坛,在我们的共同期盼中拉开了帷幕。这个论坛是“一带一路”国际研讨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陕西弘扬中华文化、重树文化自信的重要一环。

梁桂说,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我很欣赏这个论坛名称中的“对话”两个字。“对话”内含的基本法则就是平等、尊重、开放、包容,这是中华文明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变迁中,始终生机勃勃、蒸蒸日上的“密码”,也是我们对待世界各国文明的基本姿态。历史告诉我们,没有了交流互鉴,文明的生命力就会停止。我们举办这个论坛,目的就是搭建起中华文明与丝路沿线各民族文明交流互鉴的平台,促进不同文明不同发展模式交流对话,以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让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文明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梁桂说,陕西是中华文明的会客厅。大家脚下的这片土地,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外文明的重要交流交融之地。公元前一百多年,中国汉代的张骞就是从这里出发,开启了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历史,在向西域传播中华文化的同时,也引进了葡萄、石榴、苜蓿等西域文化成果。到了唐代,这里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国际化大都市,七十多个国家的使臣、商人、留学生云集成群。佛教传入中国后,就是在这里生根发芽,后来衍生出八大流派,其中有六个的祖庭在西安。玄奘法师也是从这里出发西行取经,以坚忍不拔的精神历经重重困难,把印度的佛教经典引入中国,在经过长期演化和融合发展后,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所以我们说,了解中国要从陕西开始。

梁桂说,今日的陕西并没有止步于对过往辉煌的记忆,我们和中国其他省份一样,正在主动融入 “一带一路”战略,埋头苦干、追赶超越,推进现代文明进程,正在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各民族先进文化,一个历史与现代交相辉映、传统与时尚完美融合的新陕西正呈现在世人面前。我们坚信,陕西有责任、有能力、有信心,继续担当起文明交流的重任,把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建设得更加辉煌。

西咸新区秦汉新城管委会主任杨占文发表主题演讲指出,站在人类文明高地回望历史,中华文明的长河源远流长、波澜壮阔。两千多年前,秦人变法图强、统一六国,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度量衡,创建了中华统一文明。秦王朝推行的郡县制,更是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治文明。汉承秦制,历经百余年的调整与融合,以华夏文明为主体的中华文明得以定型,为中华文明的千年延续奠定了基础。

杨占文说,我们秦汉新城就位于中华文明形成定型时期的“故土”之上。当年气吞山河、规模宏大的秦咸阳宫,至今仍能在这里找到巨大的夯土高台;中国历史上西汉王朝十一位皇帝中,有九位都长眠于此。你随意俯身捡起一块瓦砾,都能讲述一段周秦汉唐的故事;帝陵下每一方泥土,都封存着历史的记忆。这也是我们以“秦汉”来命名新城的原因。

nlc202309081549

中华民族崇尚和谐,以和为贵、与人为善等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开放包容、兼容并蓄等精神在中国一脉相承。西汉武帝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从长安城出发,穿沙漠,越葱岭,开辟了欧亚大陆贸易交流的丝绸之路,开启了东西方文明两千余年的交流长河,长安城从此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枢纽。

杨占文介绍说,我们秦汉新城自成立以来,就树立了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秦汉历史文明集中彰显区”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的雄心。今天,在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在东西方文明曾经相互辉映的中国古都西安,我们与西北大学共同承办此次论坛活动,从中华文明的源头,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为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明交流搭建平台,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积极贡献。

几年来,我们大力弘扬秦汉历史文化,探索基于文明对话成果转化背景下的全新大遗址保护、开发与利用新模式,提出了把秦汉新城打造成中华文明会客厅的宏伟目标。我们要通过打破文化、科技、互联网边界,打破文化交流、产业互动、政治磋商边界,打造中华文明和其他文明的展示、研究、转化和创新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汇聚、孵化各类创新因子,最终打造一个可以联通各地的资源整合配置中心,营造能够自在演化的文明交融价值生态系统。

杨占文说,在以秦咸阳城遗址为中心的大秦文明园区项目中,我们将汇聚中华文明各分支的主要精神标识和符号,通过建筑、创意文化作品、文化交流活动和相关衍生业态布局,运用最新科技成果,着力从瞻仰、警示、教育、交流、孵化等功能层面,打造形神兼备、虚实结合的中华文明会客厅。以渭河北岸九座西汉帝陵为核心,在104平方公里的遗址保护区内,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通过建设欧洲城、波斯城、中亚风情小镇等,打造人类文明的展示中心、交流中心、研究中心,最终实现共建人类文明会客厅的目标。

创新视角方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古丝绸之路遗址见证了“一带一路”的文明交流,也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文化纽带。

论坛上,西北大学校长郭立宏发布了西北大学中华文明研究成果展示报告;乌兹别克斯坦国家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阿穆尔丁和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考古学会理事王建新共同对中乌合作西天山西端区域古代游牧文化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项目进行深度发布。

《大秦帝国》作者、西北大学中国文明史研究院院长孙皓晖以《中国文明的本质架构及其基本点》开启了论坛主旨演讲。

随后,英国威尔士亚伯大学历史学教授、雅典派迪昂大学客座教授亚历克·格鲁菲兹·琼斯演讲《从文化外交到全球文化经济—建设未来丝绸之路》;中国香港京港学术交流中心学术部主任、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博士邹重华演讲《国家治理现代化与中华文明复兴》;西北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长江学者李浩演讲《文明互鉴六论》;陕西省文联副主席、中国西部文艺研究会会长肖云儒演讲《丝路精神及其中华文明内涵》;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大学教授乌都别克演讲《中亚青铜文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王开玺演讲《把握新机遇,创建新格局—“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历史与现实思考》;乌兹别克斯坦国家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阿穆尔丁演讲《古代长安与撒马尔罕》;中国科学院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阿富汗分部主任易绍良演讲《兴都库什-喀喇昆仑-帕米尔地区的保护与发展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北京语言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院长韩经太演讲《思想中国的核心价值问题—“一带一路”视阈下的中华文化阐释路向》;国家图书馆原馆长詹福瑞演讲《中华文明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基本构成:尚道》;日本岛根大学东亚太平洋历史文化中心教授冈村宏章演讲《百家争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化、平等包容的价值本位》;塔吉克斯坦国家科学院历史、考古与民族研究所所长阿克拉莫夫·伊诺莫维奇也发表了即兴演讲。

主题演讲之后,由孙皓晖主持的互动交流环节开启“沙发论坛”时间,以《中华文明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为主题,法国卢浮宫东方文物部专员菲利普·马奎斯、中国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许正中、西北大学艺术系教授岳钰、商务印书馆太原分管总编辑李智初、陕西西部发展研究中心一带一路研究院副理事长王林森等参与互动。

论坛最后,与会嘉宾就论坛形成的《对话中华文明西安宣言》建议案进行审阅并一致通过,会场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打造文化文明会客厅,努力为“一带一路”建设作出新贡献

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钟顺虎在论坛闭幕式上进行了总结发言。

钟顺虎说,“一带一路”国际研讨会企业论坛、企业合作倡议的发出,“一带一路”国际研讨会媒体分论坛、媒体共识的发布,“一带一路”国际研讨会智库分论坛、智库宣言的发布,再加上《对话中华文明西安宣言》的发布,“一带一路”国际研讨会及其系列活动落下帷幕,“行进一带一路,对话中华文明”国际论坛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在此,我代表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对论坛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与会的各位嘉宾表示诚挚的敬意。

钟顺虎说,这次论坛高效务实、成果丰硕,传递的速度、形式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开幕式上,中共陕西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梁桂同志等领导发表了重要的讲话和致辞,会上发布了《中华文明研究成果展示报告》、中乌合作《天山西端区域古代游牧文化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项目》,来自丝绸之路沿线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31位知名专家学者,围绕“中华文明重构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这一主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對话交流,对推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共同发表了《“行进一带一路·对话中华文明”国际论坛西安宣言》,这些成果凝聚着各方的智慧和共识,必将为“一带一路”建设注入新的动能。

钟顺虎说,“一带一路”战略提出三年来,沿线各个国家积极响应,今天“一带一路”研讨会媒体分论坛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就是说“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成败,取决于我们的民心相通,尤其取决于能给“一带一路”下的人民带来什么,也就是说草根对他的关注和共识,以及草根的参与成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成功的关键。继续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各国智库的通力合作、增进共识、加快发展,陕西是中华民族和华夏领域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中华文明、中国革命、中华地理的精神标识和自然标识。悠久厚重的文化资源,铸就了文化自信的坚强基石,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陕西再次站在对外开放的前沿,成为新的铸梦空间的战略起点。

nlc202309081549

钟顺虎说,这次论坛是一个新的起点,为我们开展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的“一带一路”对话交流与合作,展示了中华文明文化自信的深厚底蕴,开放包容的博大胸怀,提供了推动历史和现代交相呼应、传统和时尚完美融合的陕西样板。

“此时此刻,我想起了我刚刚提到的,今天刚刚开幕的《第12届北京-东京论坛》开幕式上,中宣部副部长、国新办主任蒋建国同志提出的四点建议:第一就是开动智库研究这个脑,第二用好媒体传播这张嘴,第三迈开企业合作这条腿,还有一条,握紧交流人员这双手。”钟顺虎说,我想把这四句话,也留给今天我们参会的各位嘉宾,让我们一起共勉,“行进一带一路,对话中华文明”—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我们要积极主动站位担当,深化沿线各国合作,打造文化文明会客厅,努力为“一带一路”建设作出新贡献。

对话中华文明西安宣言

两千多年前,贯通亚欧大陆的古丝绸之路架起了一座东西方友好往来、文明交流的重要桥梁。

今天,来自丝绸之路沿线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相聚中国古都西安,出席“一带一路”国际研讨会,以中华文明为讨论对象,展开国际对话交流。

作为“行进一带一路·对话中华文明”国际论坛的全体与会专家、主办单位及组委会成员,我们在会议期间对中华文明进行了广泛的讨论,提出了诸多世界关注的中华文明基本问题,并进行了具有启迪性的有益讨论,达成了相对一致的共识。我们提出的基本问题及与之相应的基本理念是:

一、我们发起中华文明讨论的基本出发点是,人类文明是一个多元化体系,任何一个民族与国家所创建的文明都具有平等的地位。

二、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创建的一种独立文明形态。中华文明经历了五千余年波澜壮阔的生成发展历史,一直不间断地延续到今天,是世界文明之林中惟一在本土范围保持连续生存发展,并进入现代国家行列的文明形态。对中华文明进行世界性的研究与探讨,既是世界各个文明国家了解中国及与中国和睦相处的必要路径,也是中华民族达到深刻的文明自觉的必要路径。

三、中华文明是一个架构非常均衡的多元性文明体系。这种多元均衡的文明体系架构,赋予了中华文明几经波折、绵延至今的内在生命力。

四、中华文明是高度融合多元性文明而在历史实践中锤炼出来的统一文明架构。多元而统一,是中华文明绽放于世界文明之林的独立性所在,也是中华文明最本质的特征所在。

五、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基因。继续弘扬中华文化,不仅要增强文化自信,从中汲取精神力量,而且要积极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中外民众相互了解和理解。

了解与理解中华文明,最重要的是從中华民族与中国国家行为的历史实践出发,去发现问题,去回答问题。讨论中华文明的一系列核心问题,既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需要,也是世界文明发展的需要。

我们热切地希望,以“行进一带一路·对话中华文明”论坛为依托,在中华文明形成统一时期的都城所在地打造中华文明会客厅,举办“对话中华文明”国际论坛,搭建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平台载体,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倡议,做出积极探索和贡献。

4.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篇四

池北区第二初级中学 九年一班 孙艺宁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髓,是一个民族自强不息的体现,也是一个民族能够屹立于世界之林的根基。

儒学——崇高情怀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从儒家所弘扬的学说中,我们可以从多方面去学习,可以从另一面了解到中华文化的深遂。

孔子说:“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成人矣!” 见利思义,这是多么干净的灵魂。如果大家都能做到,社会就真的和谐了,就不会有毒瓜子;不会有口水油;不会有病猪肉;不会有苏丹红;馒头里不会有敌敌畏;喝牛奶不会得肾结石„„

我们的民族,以前不是这样的。这些血淋淋的事已经显示出了传统道德缺失的危害。希望这样的事,不要发生了,永远永远。

诗经——高尚情操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春秋时代,人们便知道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个道理。而如今,众却渐渐遗忘了这一点。“见利忘义”“忘恩负义“已是习以为常的事。

“妈,给我钱!我去买衣服!”“爸,饭做好了没?我快饿死了!”诸如此类的话现如今已是习以为常。可是新一代80、90后的孩子们啊,你们可曾听说过“百善孝为先”“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生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

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这些话,早在3000多年前,古人们早已将它广为传诵,而如今呢?这些话早已被风吹散的不知踪影。对待亲人如此,对待他人呢?!

当社会在不断的高速发展,人们的思想在逐渐完善,正是由于中华民族这些传统的文化、美德、精神,才有今天我们这个强盛的民族!

5.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篇五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我们应对挑战不可缺少的平台,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深厚文化根基。在小学阶段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作,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增强民族凝聚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学校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纳入到常规活动中、渗透到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活动中,强化师生基本功训练,充分发挥学校在弘扬传统文化和提升语言文字能力的基础作用,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提高了全校师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推动着学校各方面工作向纵深方向的发展。

一、目标与规划

(一)健全管理网络,明确责任制

学校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为卓有成效地开展此项工作,我校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把此项工作作为一个专门内容纳入学校总体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学校成立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教导主任为副组长、各年级班主任任组员,每班一名学生为优秀传统文化宣传员,使工作能够有序开展,逐层深入,真正使传统文化的力量深入到每个人的心中。全校整体形成层级的管理网络,各项工作职责明确,责任到人,各个岗位都能积极配合开展有效的工作。

(二)建立规章制度,追求规范化

为进一步提高师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我们把提高传统文化传承意识和提升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要求纳入学校的培养目标,纳入教育教学和师生技能训练的基本内容,纳入学校工作日程和常规管理,渗透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社会实践等教育活动中,从而更有效地开展此项工作,如将优秀传统文化的引申推广能力纳入教师业务考核、职务晋级、评优评先等内容和条件;将优秀传统文化的引申推广能力纳入教师业务学习、教学基本功训练的基本内容;将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应用能力纳入师资管理要求。做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单是课堂说教,而且是要形成人人都讲传统、爱传统、弘扬传统的良好氛围。学校还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学生管理要求,让学生从日常行为中意识到“弘扬传统文化,从我做起”。我校正是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形成了良好的氛围,使弘扬传统文化成为了校园的一张“名片”。

这些规章制度的实施,促成了学校自上而下、从教师到学生弘扬传统文化局面的形成,使全校师生在弘扬传统文化和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方面有章可循,形成了制度管理的长效机制。

二、措施与成效

(一)创建氛围,实现生活化

为更加有效地开展此项工作,学校利用各种渠通和方式,多管齐下,大力宣传传统文化,并在校园内举办多种多样的活动,在全校师生中达成共识,掀起热潮。

1、在教师办公室、学生教室以及走廊的醒目位置设置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为主题的宣传标牌。每班教室黑板上结合教室的创建,设立“每日一句”优秀传统文化名言名句栏目。

2、利用国旗下讲话、黑板报、主题班队活动等多种形式和途径,在校内外宣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全面将其纳入到语言文字的应用中,创设学传统、用传统、爱传统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3、充分利用校园“红领巾”广播,积极传播传统文化,介绍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倡导学生和教师将现代科学和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进行比照性学习。通过宣传,努力营造一种气氛,创造一种环境,让学生和教师在这种气氛和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

(二)抓住教学,夯实主渠道

我校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

学校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的特点,充分发挥语文教学主渠道作用,号召学生诵读经典、培养情操,扩大学生阅读面,激发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语文组一方面注意把语言文字工作融入科组日常工作中,另一方面注意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努力营造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氛围,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走近中华传统文化、深入认识中华传统文化、主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掀起全校学生弘扬传统文化的高潮,不断提高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三)开展活动,提高普及性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培养学生弘扬传统文化意识的有效途径,我校将弘扬传统文化工作融入到“中华魂读书演讲征文”、校园朗诵比赛、校园礼仪系列活动等活动之中,并通过让学生制作手抄报等形式向父母、亲戚、邻里展示传统文化,宣传传统文化。

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参与面广、宣传教育影响大,将个性化与特色化、严肃性与趣味性相结合,营造出良好的舆论氛围,增强了同学们的传统文化意识,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支持,有力促进了我校弘扬传统文化的工作。

三、特色与成果

(一)培训“排头兵”,苦练基本功

教师是学校弘扬传统文化工作的排头兵。教师的传统文化意识和自觉传统文化教育都会直接影响学生,因而我校在开展此项工作中,通过教师培训,来夯实教师的传统文化知识和语言文字基本功。学校专门为教师开展了主题为“经典周周读”的活动,并组织教师进行“我心目中的中国经典”等一系列读书沙龙,使大家在交流读后感中深刻地体会到传统之美、传统之光。

(二)找准切入点,工作上台阶

在弘扬传统文化、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工作中,我们积极寻找切入点,以各项活动为纽带把弘扬传统文化与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巧妙结合,使此项工作不断上新台阶。

四、今后工作的思考

学校将紧紧围绕“弘扬传统文化”的主题,通过班级小书吧营造氛围,每年开展“好书共阅读,美文同分享”的读书节活动,提升全校师生的文化素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试想将开设“中华经典诵读”栏目,以各班轮流汇报演出的形式,将更多经典的诗文、故事呈现给学生,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诵读能力。除此之外,我们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延伸到家庭,开展“我和父母共阅读,传统经典促成长”的“五个一”活动,同看一本经典书籍、撰写一份读书笔记、制作一张精美书签、设计一份阅读小报、争创一个书香家庭。

6.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作文 篇六

潮剧之美,美在扮相。看!帷幕拉开,小生、娇娘、俏婢,一一登场。这厢,五娘穿碧裾,衣袂飘飘,轻倚绣楼,投荔枝,示心意。那厢,陈三着白袍,风度翩翩,俊俏风流,扮匠人,磨铜镜。更有那,婢女益春,身穿窄袖彩罗衣,纤腰系结带,足着绣花鞋,柳叶细眉,娇颦浅笑,红妆浓淡适相宜。迈碎步,纺指手,她轻身似飞燕,翩翩若惊鸿。她边行边唱,歌喉清亮,或缠绵温柔,或俏皮轻快,咿呀婉转,曲韵悠扬。

潮剧之美,美在腔调。听!唱词文雅,戏腔别具风格,与众不同。腔圆字正,活三五调之腔最具特色,唱腔圆活顺畅,悲愁忧怨尽现其中。音律特殊,用调多变,一音数韵,灵活多姿。老生开声,念白遒劲;青衣亮喉,化骨柔情;武净亮嗓,横喉炸声。

潮剧之美,美在功夫。潮音戏功夫独特,蜚声南北。特别是著名剧目《闹钗》中“小公子”扮角、名丑蔡锦坤先生的扇子功更是了得。他手握折扇,指尖转着扇柄,指腕忽而张扇,抛转夹抖,一把折扇在灵活的手中耍出了诸多花样。

至此,君对潮剧是否已有所了解,可也赞美这精彩绝伦的潮音戏?

潮剧之美,美在它无与伦比的精妙演绎,但潮剧的历久弥新与为人所喜,则更多的是因为浓浓乡情——

潮剧之美,美在乡情。有潮水处,皆有潮人;有潮人处,皆有潮剧。潮剧风靡海内外,剧团遍布五大洲,台湾、香港、东南亚、法国、美国、澳大利亚……五湖四海,皆有潮剧团存在;何时何地,皆可闻潮音戏腔调。二弦唢呐音嘈嘈,二胡琵琶声悠悠。旅居海外的潮汕人,每逢深宵思故乡,便会听一曲潮剧慰乡情。一曲响起,歌喉亮开,刹那间仿佛已归故乡如见故人。潮剧,温暖了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潮乡游子。

唱念做打潮音雅,生旦净末故乡情。潮剧,历经几百年的世事枯荣,淘洗萃取,从宋元南戏分支为明清潮调,又至如今民俗色彩浓郁的潮音戏,它融合了弋阳腔、昆曲、梆子、皮黄等剧种的特点,又结合了潮语、潮州大锣鼓、潮绣等潮汕民间艺术,诗化了生活,填充了历史,温暖了人心。

7.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七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地位及作用。国情教育是中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重要内容之一, 这一教育任务主要在九年级完成。北师大版九年级教材为完成这一任务, 共设置了四个单元。本站所在的第三单元振兴民族文化, 紧承“感受时代脉动”和“踏上兴国路”这两个单元之后, 在学生对当前世界与我国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认知的基础上, 让学生学会在今天这样一个处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中的社会中, 遵循民族交往应当遵循的规则, 进行更高意义上的交往与沟通。在此基础上第四单元引导学生为实现共同理想而奋斗。由此可见第三单元承上启下位置非常重要。《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第三单元第九课第一站, 本站在于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 为认同中华文化, 铸就民族魂魄打下基础。

2. 教学目标。本站重点讲了两个方面的问题 :中华文化的特点和价值。结合课标的要求、教材的地位、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心理特征, 笔者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教学, 感受中华文化, 从情感态度和价值上培养和产生热爱中华文化、热爱中华的情感。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收集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3) 知识目标 :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通过与世界其他文化的对比, 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中华文化在不断发展和融合的过程中, 成为团结整个民族的重要力量, 并且表现出极大的创造力。

3.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各民族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难点 :民族文化的力量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之中。

二、教法学法分析

1.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处于少年期向青年期的转变时期, 身心发展快, 成人感进一步增强, 他们往往会把对未来前途的关注和对人生意义的探求结合起来。在这种情况下, 培养学生对国家, 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对民族的使命感, 在完善学生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教法 :情景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问题推进式教学法。

3.学法 :感悟体验学习法、自主探究学习法、合作探究学习法。

三、课前准备

将学生按兴趣分成三个小组, 第一小组查找特色鲜明的区域文化, 如齐鲁文化、燕赵文化、巴蜀文化、岭南文化及荆楚文化的文化特色及贡献 ;第二小组查找我国著名的几种方言语系, 并尝试着学说一句 :谢谢你 ;第三小组查找各具特色的民族服装或典型的地区服饰。各小组成员先分头查找, 再汇总给各小组组长, 条件具备的话, 可以做成3~5分钟的PPT, 并准备好解说词。

四、说教学过程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中华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当前世界各地林立的孔子学院和“汉语热”, 也说明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愿意了解中国文化。笔者立足于这一现状, 创设了一个中学生给他的外国朋友作导游, 为外国朋友介绍中华文化的情境, 并将此情境贯穿全课。

1. 说导入。 (本环节用时2至3分钟)

情景导入 : (视频) 播放2014年青奥会开幕式片断, 并提问 :这些画面是从哪节选下来的?你从这组画面中得到中华文化哪些信息?

在学生自主回答的基础上, 教师点拔 :外国朋友安娜也从网上观看了这一画况, 她被开幕式的精彩场面深深震撼了, 觉得中华文化太神奇了, 从而对中华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想更深入、更全面地进行了解。假如你是安娜的中国网友小华, 你将怎样向安娜介绍中国文化呢?由此导入对新课的学习中。

2.说教学过程。本站观点很明晰, 看似很简单, 但中华文化的每一特点都有其深厚的内涵, 内容非常丰富, 学生不容易理解。学生只有完全理解了这些内涵, 才能把握本课的重点 :各民族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理解了中华文化的特点, 自然而言就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就能把握本课难点。所以理解中华的特点是强调本课重点, 突破难点的关键点。为完成以上教学任务, 笔者采用先面后点, 先整体感知后重点突破的教学策略, 让学生在浓浓的情景氛围中感受文化的美好, 领略文化的魅力, 落实教学目标。笔者通过两个板块, 五个活动来完成教学任务。

【板块一】:感知中华文化的特点 (本环节用时25至30分钟)

活动一:文化画廊话特点

多媒体播放 :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音乐中展示一组组中华文化的图片 :先按时期分别展示殷商时期、春秋战国时期、隋唐时期、明清及近代以来、新中国成立以来具有代表性的中华文化, 再按类别分别从语言文字、文化典籍、科技工艺、文学艺术、中国哲学、道德伦理等方面介绍中华文化的突出成就。

设问:

(1) 五彩缤纷的文化、优美的旋律让我们沉醉其中。在这些文化当中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你能列举每个朝代的代表性文化吗?

(2) 你知道中华文明起源有哪些吗?我国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是什么?发展到现在它经历了哪些演变?你还能列举哪些中华文化的象征吗?你知道它起源于什么时候吗?

(3) 你知道中华文化包括哪些内容吗?

(4) 请你归纳中华文化的特点。

设计意图:

开展本活动的最主要目的, 就是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中华文化的特点。但是文化本身就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再让学生归纳文化的特点, 就更抽象, 更难, 难以达到应有的高度。笔者力图通过先带领学生漫步中华文化画廊, 领略中华文化的无限风光, 再从各个层次设置问题, 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现有知识, 在思考和回答问题中相互学习, 多角度感知中华文化, 从而初步认识和归纳出中华的特点: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

活动一:

从整体把握传统文化。从中华民族整体的共性上把握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但是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多彩还表现在各地区明显的地域特色。这种各具特色的文化风情是各民族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都做出了巨大贡献的见证, 是理解本课重点的钥匙。为强调这一重点, 笔者设计了感受地区文化特色和体会身边文化情趣两个活动。

活动二:体会身边文化情趣

(1) 多媒体播放视频《舌尖上的中国》片断, 提问 :你还知道哪些地区的特色饮食吗?《舌尖上的中国》中除吃的食物是我国的国粹外, 吃饭的什么工具也是我国文化的象征?

(2) 在我们的衣食住行中还有哪些是我国所独有的, 是我国文化的象征?

(3) 通过大家的交流, 你对中华文化有什么新认识?

本活动让学生围绕教师的问题, 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 进行自主交流。由学生的生活经验决定, 可能会出现学生不善于观察生活而无话可说的情况, 这时教师应适当点拨, 引导学生学会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应用于学习。也有可能会出现学生的答案超出教材及教师的思路, 教老师应及时鼓励。

设计意图:

通过这一活动, 使学生理解文化并不遥远, 它体现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中, 是中国博大精深文化的组成部分, 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同一种文化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内容, 是我国区域文化独特性的表现, 这就为学生理解下一环节的观点打下基础 ;同时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实现了学习生活化, 落实了新课标“德育生活化”的要求。

安娜感觉自己不仅在吃饭, 更在接受文化洗礼。小华告诉她, 中国风格迥异各地饮食文化, 只是各地文化特色的一方面。小华邀请安娜深入到对地区文化的了解学习中。

活动三:感受地区文化特色

活动方式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课前布置的预习任务。教师可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 根据学情提供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在学生交流结束后, 教师再提问 :通过刚才的交流, 你对中华文化有什么再认识?

设计意图:

学生在查找资料和交流的过程中, 一是可以锻炼合作能力及自主探究能力, 二是增强对祖国各地区文化的了解, 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热爱。交流结束后, 在教师的问题的引导下, 学生由对具体文化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思考, 既锻炼了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也突破了本课重点 :各地区各民族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是祖国博大精深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华文化不仅博大精深, 而且源远流长。之所以能源远流长, 是因为中华文化已经成为一种对民族起凝神聚气的力量, 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显示出强大的创新力和创造力, 这也是中华文化的价值所在。在学生已经通过第一个活动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点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 笔者对教材进行整合, 把引导学生对中华文化特点的认识和价值的认同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板块二】:感受中华文化力量 (本环节用时10至15分钟)

感受中华文化力量, 体会中华文化价值, 是本课的难点所在, 笔者通过两个活动完成这一教学任务。

活动四:风格迥异的古今文化

多媒体播放埃及、印度、巴比伦古今文化的照片, 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 教师点拨 :中华文化绵延五千年, 历经磨难, 仍薪火相传, 是世界上惟一没有中断的文明, 它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其能源远流长的根本原因。

设计意图:

更进一步强调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点。

中华文化为什么会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呢?这让安娜更困惑了。她们刚好来到湖北, 正赶上端午节。在屈原的故里姊归, 安娜亲眼目睹了端午节的盛况。在对屈原文化的探究中, 她找到了原因。

活动五 :感受中华文化力量

活动步骤 :

(1) 学生自主探究:我知道的屈原。

(2) 多媒体播放视频 :屈原故里秭归的端午习俗。

(3) 教师提问 :1从视频中你了解到屈原文化包括哪些内容?2你在生活中应用过这些格言和谚语吗?你能通过一个故事来阐释这些格言谚语的含义吗? (多媒体播放 :吃一堑, 长一智 ;车到山前必有路 ;塞翁失马, 焉知非福;人无远虑, 必有近忧等)

(4) 教师归纳 :屈原, 战国时期楚国人, 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 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 “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屈原文化首先是以《离骚》为代表的屈原文学 ;屈原文化还是一种节日习俗, 包括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艾叶菖蒲等。现在屈原文化还包含爱国、正直、团结协作、奋力拼搏等传统美德。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 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端午节蕴含的精神是我们民族共同尊崇的精神追求。我国在2008年把它作为国家法定节日, 既是为了弘扬这种文化习俗, 更是为了弘扬这种传统美德。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是中华文化历经沧桑却绵延不绝的原因。

设计意图:

学生对屈原和端午节也很熟悉。以屈原为载体进行教学, 体现了湖北的本土文化特色。以屈原高尚的爱国情操为突破点, 深度挖掘文化的影响及作用, 凸显中华文化价值容易引起学生共鸣。

五、反思

文化是个抽象概念, 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 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广义上讲, 除纯自然环境以外, 人类创造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可以成为文化。说课正是从这一含义出发, 立足于学生生活实际, 选取学生身边最常见的最熟悉的最典型的事例, 来引导学生理解文化的概念, 认识文化的力量, 达到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把艰深的理念形象化的目的。具体说来, 本说课有以下特点:

1. 对教学内容的探究生活化。本说课把抽象的文化概念寓于具体的事物中, 实现德育概念实例化, 说理生活化。陶行知说 :“给生活以教育, 用生活来教育, 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针对学生生活的教育, 才能引发学生的关注 ;结合学生生活的教育, 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从而更能被学生理解和接受。本说课由《舌尖上的中国》说起, 说明无论是我们吃的食物还是吃饭的工具, 都是中华文化的国粹。并由吃说开去, 引出我们的衣食住行, 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有传统文化的印迹, 与传统文化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是文化的一部分 ;用端午习俗以及举国上下对端午节的隆重庆祝来说明中华文化已成为对我们民族起凝神聚气的重要力量, 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的源泉。善于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 寻找与课程内容密切相关的现实生活热点,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 寻找有利于教学的切入点, 符合“课堂教学要遵循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课标要求, 既激发学生的兴趣, 也便于学生的理解。

2. 善于开发和利用本土资源。如引导学生学习荆楚文化, 既培养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也有力说明了各地区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是祖国博大精深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这种对学生熟悉的本土资源的利用, 既挖掘了本土资源的教育价值, 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进入“真学习”的状态中, 投入地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 激活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能力。

3. 教学情境设置故事化。课堂教学内容被活化在不断变化的生活情景中。这种设计既符合学生的需要和兴趣, 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引发学生有效、积极的思考和探究, 也使所有教学环节浑然一体、一气呵成, 体现了设计思路的完整性和整体性。这种故事化的课使课堂生动起来、活泼起来, 使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提升了能力、升华了情感, 促使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生成。

本说课切实落实了新课标“德育生活化理念”, 使原本空洞抽象的文化充满了“生活味”, 为学生理解教学目标, 把握教学内容找到了较好的着力点。

摘要:国情教育是中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重要内容之一, 这一教育任务主要在九年级完成。北师大版九年级教材为完成这一任务, 共设置了四个单元。《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第三单元第九课第一站, 本站在于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 为认同中华文化, 铸就民族魂魄打下基础。

8.传承经典文化 弘扬中华美德 篇八

一、传承经典文化,弘扬中华美德的深远意义

1.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经典文化的传承

中华民族的祖先曾追求这样一种境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今天,人类正处在社会极具大变动的时代,回溯源头,传承命脉,相互学习,开拓创新,是各国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明智选择。

事实证明,一个具有优良文化信仰的民族,才是一个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民族,才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民族!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它的许多珍品,许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宝贵思想。比如,强调仁爱、强调群体、强调和而不同、强调天下为公,特别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之道,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世代相传,所有这些,对家庭、对国家和社会都起到了巨大的维系和调节作用。我们希望,通过对学生的国学教育,使他们可以继承传统文化中的高尚品质,寻找中华文化的根基,重塑自己的精神世界,崇高其信仰,端正其品行,伟大其理想,丰富其人生。以智慧和力量去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承继先贤,泽被后世,让我们的子孙能生活在一个更加和平安定和繁荣昌盛的世界里。

2.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需要经典文化的洗礼

毋庸讳言,在现代化进程中,伴随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出现了很多社会道德和价值观念方面的问题,有人称之为信仰危机、信任危机、道德危机、生态危机。腐败孳生蔓延、贫富两极分化、生态环境恶化、社会诚信缺失、犯罪率上升、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遭受挑战和破坏等等,这些发展中的问题使人们享受物质生活日益现代化的实惠的同时,也承担着精神上的煎熬。

而儒家学说其思想核心是仁、德。孔子说:“仁者爱人”,强调对人要有仁爱之心。作为道德规范的“仁”,要求人们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形成相亲相爱的和谐人际关系。孔子又说:“为政以德”,要求施行德政。施行德政,首先要求为政者自身有德,追求道德的完美。“吾日三省吾身”、“慎独”等,就是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

近年来,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金钱至上、诚信缺失等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使我们越来越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仁爱,强调群体,强调和而不同,强调天下为公,特别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之道,以及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这些都越来越重要。传承经典文化,能够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与凝聚力。

3.民族团结的协调发展需要经典文化的促进

传承经典文化,弘扬中华美德,有利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大团结,有利于促进祖国统一。中华民族的子孙不管你现在生活在哪个国家,哪个地区,哪种社会制度之下,但对以儒学为中心的传统文化的尊崇是一致的。大力推行和弘扬儒学就可以把世界各地的华人联系起来,团结起来,抛开政治信仰的分歧,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与繁荣出力尽智。

二、小学教育中传承经典文化,弘扬中华美德的价值

梁启超曾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可见,让我们的孩子从小接触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积淀丰富洗练的民族语言,领悟博大精深的中华智慧,感受灵活机敏的处世哲学,陶冶高尚宽广的道德情操,是每一名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而许多灿烂的文化遗产则是历练人生的宝贵精神财富。

如音韵和谐,言简意深的《弟子规》《三字经》《朱子家训》等,叙事、融情、传道、明理,在声情并茂的诵读中,学生自然体验到生命的意义,做人的道理,生活的真谛,处世的原则,懂得了什么叫仁爱、孝道、礼仪、诚信、奉献、尽责、利民、报国……经典凝练的中华成语汇聚了古人的智慧,阐明了千古良训。或针砭实事,或促学启智,或敦品励行……

总之,在历代经典名作的诵读之中,既是文学的积淀,又是心灵的洗礼;既是章法的感悟,又是人性的完善;既是意境的感受,又是精神的传承;既是气节的体悟,又是意志的磨练;既是壮行的激励,又是理想的源泉!

三、小学教育中传承经典文化,弘扬传统美德的途径

1.科研引领

将儿童经典诵读作为学校的教育科研课题来抓,旨在提高全体教师的责任意识,从教育科研的高度使经典诵读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有方案、有行动、有检查、有反思、有提升,真正落到实处。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提升,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提升到理论层面来认识。使经典诵读,美德熏陶与教学科研课题、德育科研课题有机结合,以课题促教研,以教研促发展,从而实现博学启智,立德树人的愿景。

2.学科渗透

语文学科是经典诵读工程的主要载体,通过传统名篇的学习,诵读课的开设等,最终实现以语文学科为龙头,其他学科适时渗透,有机整合的原则,形成全校师生的大教育观,从而实现“传承经典文化,弘扬传统美德的目标。

3.校本研发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将《弟子规》《三字经》《论语》等分学段纳入各年级诵读计划,并整合相关资源,开展主题单元性资源整合,从而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教材。

4.环境熏陶

所谓环境熏陶包括软环境:学科教育的渗透、学习氛围的营造;硬环境:校园文化布置等。在这两方面为学生创造一种情境,使学生感受到经典诵读的魅力与价值。

5.活动凸显

通过诗词擂台赛、励志故事宣讲、读书汇报会、每日名言、主题班队会、历史名人故居参观等活动,强化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家庭、社会的交流。

6.家校相通

使经典诵读成为一种习惯,成为生活的需要,成为学生学习的自觉行为,实现学校学习和家庭学习的有机整合。

7.学用结合

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心系国家,情牵社会,学习致用。如开展讨论:《论语》与人生、“朱子处世”与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谈古论今说诚信等。再如让学生走入社区,开展“国学小博士”、国学小讲堂等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又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体验到了经典诵读的价值。此外,还可以通过生活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将现实生活和传统美德、传统文化联系起来,提升全体学生的公民意识,道德意识,从而树立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总之,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世界一笔丰厚文化遗产,对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更影响着世世代代中国人。弘扬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凝聚全民族的意志和力量,振奋民族精神,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促进整个民族素质的不断提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单位:长春市南关区东四小学 )

9.诵读中华经典 弘扬传统文化 篇九

———经典诗文朗诵比赛活动方案

一、活动背景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大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促进书香校园建设,根据《六安市 “书香六安·悦读人生”全民阅读季重点活动方案》精神和《六安市教育局2016“建书香校园 树文化新人”阅读行动实施方案》安排,经研究决定举办全区中小学学生中华经典诗词诵读比赛。

二、活动主题:“诵读中华经典 弘扬传统文化”

三、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通过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比赛活动的开展,促进广大青少年学生接受中华传统经典,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培养多读经典、勤记经典的良好习惯,发扬长征精神,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学习审美,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四、活动对象:全体师生

五、活动的时间:2016年11月14日周会课

六、活动的地点:学校食堂

七、活动主办单位:骆家庵小学少队部

八、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活动内容:古诗词、近现代诗文等等的朗诵 活动形式:(1)个人组:以一人为单位进行朗诵,朗诵可以有背景配乐增加气氛,也可创新形式,作品主题鲜明突出,内容积极向上,朗诵时感情饱满真挚,表达自然。(2)集体组:以团体形式参与,表现形式可自由创新,可用生动的表演形式来表达诗歌的内容和情感,也可结合书法、绘画、跳舞等形式来表达作品内涵。

九、活动流程安排

1、前期宣传

各班班主任做好活动的宣传工作

2、具体流程: 报名工作: ① 报名截止时间:2016年11月11日

②报名方式:以各班为单位进行报名,并由各班班主任将各班参赛人员名单及节目名单在截止日统一上报少队部毛阿敏老师处。

赛前准备工作: ① 参赛人员及节目确定:对报名选手进行抽签排序,决定选手上场顺序,并将节目进行分类制作成表。(毛阿敏)②比赛场地的现场的布置工作,比赛场地的装饰、场地的设备检查等

③列出所须用具名称及数量,并负责购买比赛用具(包括水、纸、笔等)

④评分表、总分表的制作。(毛阿敏)⑤评委任选:各班班主任

3、赛中工作

①座位安排(评委、观众、参赛选手)及摄影,评委出席确认(毛阿敏)

②比赛扩音设备操作

③比赛流程的确定:先由主持人作开场白,介绍评委、领导及比赛规则;比赛开始,选手按顺序上场表演;评委给分,现场总分,比赛总分工作;主持人在宣布下一位选手上场前公布上一个节目的得分;比赛结束后由评委老师点评;主持人宣布比赛结束。

4、赛后工作

①颁奖(沈校长负责,其他班子成员颁奖)②比赛场地的清理工作(抽调六年级学生)

③赛后的总结工作及活动相关资料的整理工作(总结:沈校长,资料整理:毛阿敏)

十、参赛选手要求:

1.选手必须提前准备好比赛稿,时间为4~6分钟 2.选手上场必须遵守顺序

3.参赛诗文自选,也可在已给定的朗诵篇目中选取

十一、评分细则

1、印象分(20%)

①仪表端庄,衣着整洁

②表情自然,动作大方得体

2、朗诵内容分(20%)

①主题鲜明

②突出“传统经典和红色经典”

3、朗诵技巧分(50%)

①口齿清晰,普通话标准

②表达流畅、生动,饱含感情

③感染力强,整体效果良好

④节奏把握准确,能准确表现诗歌的内涵

4、时间掌握(10%)

朗诵时间3-5分钟,以四分钟为佳,超过或不足酌情扣分。

十二、比赛规则说明

(一)评委

1、评委必需公证严明,做到对错分明;

2、评委必需熟知各题答案的正确性;

3、评委要认真评判,不得错评;

4、评委一时不能判定正误时,要讨论通过;

(二)参赛者

1、参赛者必须服从主持人与评委的判定,不得有反对言行;

2、赛者必须遵守比赛规则;

3、参赛者对主持人、评委产生不满时,不得当场顶撞,可在大赛结束后,向主办单位提出申请,请求解决;

4、参赛者如果多次无理取闹,有意打乱竞赛进程,根据情况,评委可讨论后给予处理。

十三、奖项设置 学生团体组: 冠军1名,亚军2名 最佳风采奖:1名 最佳创意奖:1名

10.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篇十

东港市合隆乡中心小学

2017.9.25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提升养成教育水平

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优良道德品质、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精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十分丰富,归纳为五个方面:忠心报国,勇赴国难;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勤劳俭朴,艰苦 奋斗;不畏强暴,自强不息;文明礼貌,仁者爱人。而传统美德大多存在于良好的习惯中,因此我们将五个方面的传统美德融入36个习惯培养当中,分为四个方面:做人的习惯、做事的习惯、学习的习惯、交往的习惯。通过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活动,确实提高了学校习惯养成教育的水平。

一、以弘扬传统美德为核心,开展课题研究活动

我校研究传美教育由来已久,“九五”开始就参与到中国伦理学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会理事长栾传大教授领导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课题当中,历经20多年。在不同的时期都确定了不同的研究课题,“九五”期间的研究课题是《探索如何利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对学生进行礼仪规范教育的研究》,“十五”期间的研究课题是《探索如何利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对学生进行求索创新教育》,“十一五”期间的研究课题是《结合农村小学实际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研究》,“十二五”期间的研究课题是《利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培养的研究》,“十三五”期间的研究课题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课题研究多次被总课题组评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先进集体。通过课题研究,使我们深深的感到开展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也摸索出了我校传美教育的思路与途径,就是与习惯培养相结合,两者相辅相成。

二、以弘扬传统文化为主题,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合隆中心小学地处龙头山脚下,依山而建,呈阶梯状分布,一年四季鸟语花香,风景秀丽,为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校园文化围绕传统文化整体设计,寓美德教育于文字、图片之中,于无声中成为师生心灵品位的高尚追求。

文字宣传。学校大门镌刻习总书记的三句话“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把“养成良好习惯,成就美好人生”作为校训,镌刻成红色大字悬挂于教学楼顶,将36个习惯布置于三个楼层,让学生处处看得见、摸得着。在楼

梯口,食堂里,设置了温馨提示语,如:文明带来和谐,亲善给你友情。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等。

图文结合。学校西面围墙绘制国学经典图画与文字,将儒家精髓“仁义理智信,温良恭俭让”绘制上墙,并配有代表人物,赋予其新的解释,提示孩子的为人处世之道。“读好书,做好人”是中国几千年儒家文化的现实目标,把“中国梦,读书梦”及孔子的图像绘画于显眼处,背衬青山绿水图案,让孩子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的同时知道读书的重要性。习总书记的中国梦与孩子的读书梦相结合,既简单又清晰易懂,默默回味道理无穷,让孩子清楚上学就是要把书读好,为实现人生之梦积蓄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内随处可见,让师生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传统文化的最好体现。

满族文化。合隆乡是东港市唯一一个少数民族乡镇,而满族文化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很重要的一方面。将学校南面外墙布置成满族文化墙,把墙顶镶上了琉璃瓦,墙面雕刻了满族文化浮雕,包括服饰、饮食、节日、信仰、文字、艺术等。同时合隆乡文化广场建有满族文化长廊,让孩子们了解到满族曾经创造了辉煌灿烂、彪炳千秋的历史文化风俗和不可多得的东北民族精神文化资源。

三、以弘扬传统美德为内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注重在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品德修养教育,在社会与生活中灌输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在语文课中升华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在音乐美术学科中渗透情感教育、审美教育等。各学科教师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加强对传统美德的认识及深化。

2014年编写了“满族文化读本”,2015年编写了“好习惯我养成”传统美德一至六年级12册读本,“读本”紧紧围绕传美内容,结合学生实际,通过案例、图片等阐释传美要义。搜集和整理了一系列中华传统美德材料,包括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美德故事等,以年级为单位精编成册,每册包括爱国孝亲、诚信守纪、修身处世、勤学立志、自立自强等篇章,作为传统美德课程校本教材,每周开设一节校本课程――美德教育课,班主任担任美德教育教师,从人员、课时、内容上提供保证。这样,学生通过课堂上的学习和对校本教材的拓展阅读,系统地去感知传统美德故事,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杰出的人物和为人做事的道理,从而对自身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好习惯我养成”校本

教材获得东港市2016科学技术奖励项目。另外还编制了国学经典校本教材《弟子规》、《唐诗宋词》、《书法》和《同步主题阅读》。

开设道德讲堂。每个班级就是一个小型的道德讲堂,教育开放周、家长会、家访都是宣讲家文化的好时机,每次家长会全校400多名家长和孩子都全员参加。学校开展家庭教育道德讲堂,刘校长亲自作“弘扬传统美德,养成良好习惯”讲座,邀请家长代表进行了“构筑家文化,让孩子健康成长”讲座,邀请了教育专家到校进行了“传统文化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讲座。每次讲座家长都全数参与,家长还与专家进行了互动,他们不仅深刻地认识到了传媒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意义,还明确了家庭和谐对于祖国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重要作用。

四、以弘扬传统美德为目标,构建习惯养成教育体系

1、形成培养体系。

成立了以校长、副书记为正副组长,教导主任、大队辅导员、班主任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工作中坚持党支部、关工委、工会、教导处、少先队、值周教师、班主任齐抓共管,做到人人树立传统美德培养观念,人人制订培养计划。建立各项制度,将美德培养纳入习惯养成教育之中,制定了《习惯培养实施方案》、《习惯养成框架体系》。

在《习惯培养方案》中规定了习惯培养的具体内容,分为低、中、高三个学段的内容和要求,既有所区别,又有提升,让学生的习惯养成呈阶梯上升状态。领导、老师、学生及家长明确要求,做到人人学习惯、心中有习惯、行动见习惯。要求学生从掌握文明语言起步,走廊里张贴《小学生“十个”文明习惯》和文明习惯用语,把最基本的文明语言“请、您、谢谢、对不起”作为必备的交际语言;把最朴素的动作“鞠躬、行礼、示意、微笑”作为待人接物中传递的和睦举止;把“不打架、不骂人、不比吃穿、不乱花钱、诚实守信”等做人的基本行为准则,作为最起码的道德认知和健全的法纪意识的保证;传颂“爱国、诚信、正义、为公、奉法、尊长”的美德故事,使传统美德精神深入人心。

2、加强常规训练。

将美德教育内容细化规范为一个个训练点,依据学生年龄特点,本着“小、实、活”的原则,出台了包含礼仪常规要求、劳动教育要求、公德要求、诚信要求、学习要求等内容的《合隆小学学生习惯养成要求》,把美德教育内容细化分

解为阶段性的习惯养成目标和文明礼仪要求。制定《一日常规》,内容渗透到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起床、上学、回家、卫生、作业等方面对学生一天的行为设定相应的标准,分周训练实施,定期检查反馈强化常规训练。实行“周过关”制度,设立了“课前准备周”、“眼操周”、“执笔周”、“文明乘车周”、“安全周”、“文明就餐周”、“弟子规诵读周”、“读书活动展示周”等进行专项达标训练。首先由班主任利用晨会时间进行详细地讲解与操练,让学生掌握具体要领。其次在课堂教学中、课外活动中、日常生活中随时关注和考核学生的习惯达成情况。

3、构建激励机制。

为保证传美教育的有效落实,从“学生、班级、学科教师”三方面进行督导与评价。实施“星激励—奖状奖励—习惯好少年”的递进式评价。对学生的传美养成进行自我评价、同伴评价、老师评价、家长评价,让学生清楚地看到自己的成长轨迹,为自已成功的付出感到骄傲和自豪。在全校开展“弘扬美德,培养习惯,争获星级少年”的活动,养成一个好习惯就可获得一颗 “良好习惯”星。班级每周评选出表现突出的十名学生,颁发“姿态规范好少年”、“书写认真好少年”等奖状。每月由班主任汇总学生各种“星”的数量,累计10个小星可获得一张“好习惯”奖状。学期末,综合考评学生习惯养成情况,每月均获得“好习惯奖状”可获“习惯好少年”的称号,并在门厅的展示板上公布。学校少先队大队每学期开展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争做合小美德少年”为主题的活动,以班级为单位推选出一名思想道德良好的学生,在全校进行表彰。通过开展这项活动的开展,少先队员们对如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如何做一个文明学生、如何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学会了感恩父母、感恩他人、感恩社会;培养了队员们的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使广大少先队员思想道德品质有了很大的提升。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美德形成习惯养成

1、经典阅读活动。

毋庸置疑,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尽在册册图书中得到传承与宣扬,学校开展 “让人生因阅读而精彩”的经典阅读活动,让孩子在阅读中领略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在阅读中感染孩子们的品德修养,继而影

响他们的言行。学校规定阅读书目,读书内容以《三国演义》、《弟子规》、《三字经》等国学经典为主,每天要求孩子阅读一小时,其中在学校有早读和午读,一共集中阅读了半小时,每周一节阅览课,每日在家阅读半小时。班级每天检查读书情况,学校每周检查一次阅读情况,纳入到学生形成性评价和教师业务考核当中。每学期安排读书汇报活动,有阅读主题、阅读指导、阅读汇报、有活动测评和活动总结。开展“悦读童年 立德立志”亲子阅读活动,以“家的故事”为主题,邀请东港市朗读协会走进校园,与孩子们一起朗读,对孩子们进行朗读指导。在亲子阅读活动中,家长与孩子一起编排朗诵节目,共同登上舞台,述说家庭故事,展示家庭文化。在读书汇报活动中,孩子们表演了国学经典诵读、课本剧、相声等,去年承担了丹东市“十二五”第二届教育科研开放周活动,孩子们进行了充分的展示。2017年6月份,东港市深度阅读现场会在我校召开,让孩子在系列读书活动中聚文化气养高尚魂。

2、传统节日教育活动。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除夕等传统节日,我们充分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孩子们享受节日所蕴涵的独特的民族情感和精神内核。比如每年清明节都组织学生到东港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南岗头惨案遗址”、“合隆万人坑遗址”、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东港市烈士纪念碑公园等开展“不忘国耻、展望未来”活动。重阳节学校组织学生收集“重阳节来历”,让学生了解中华尊老、敬老传统文化,安排以 “九九重阳”为主题的诗文诵读、成语故事、孝心演讲等,营造了敬老氛围。召开主题班会,畅谈老人对自己的关爱,表达自己感谢之情,交流了敬老想法。每年重阳节,学校都邀请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回到学校,参观学校的变化,观看孩子们的演出。学生们感念亲恩纷纷付诸行动,或承担一项家务劳动,或给家长洗一次脚,或把自己的房间整理干净,或到敬老院表扬节目、购买礼物、打扫卫生等,这些都闪烁着学生稚嫩的孝心。把敬老从物质生活延伸到精神世界,真正演绎了“孝”的宽广内涵。文化的力量是神奇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在学生身上转化为实在的行动,我们对孩子良好习惯养成的期待如约而至。丹东市委宣传部,丹东市电视台到我校录制家文化创建,并在丹东市现场会播放。中国教育电视台、丹东市电视台和东港市电视台《阳光地带》对我校开展的活动进行了专题播放,《丹东日报》多次进行了报道。

3、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

社团活动是学生们践行的最好方式,学校一方面通过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社团活动培养良好习惯,一方面让良好习惯在社团活动中得到巩固与发展。在国家乡村少年宫资金的支持下,学校安排具有传统特色的社团活动:剪纸社团向学生传递传统手工艺的无穷魅力,象棋社团让孩子们了解传统棋类的独特风采,满族舞蹈社团让孩子们领略满族舞蹈的独特魅力,还有珍珠球、古筝、笛子、葫芦丝、演讲、书法、写作等。丹东市财政局与我校开展了“走进校园,走进社团,手拉手活动,他们参与到各个社团,与孩子们一起活动,还进行了指导。满族舞蹈社团在东港市艺术展演中获得一等奖,腰鼓社团被邀请参加丹东市喜迎十九大庆祝演出。社团是熔炉,锻炼孩子身心;社团是练兵场,锤炼孩子们言行。

4、体育艺术文化传承活动。

为了让中华传统文化与体育艺术完美结合,多年来我校在大课间活动时安排扭秧歌和腰鼓、太极扇训练,音乐教师为孩子们设计了传统服饰,编排了舞蹈动作和队形,让孩子们背着腰鼓、手持太极扇,在舒缓的音乐中,在跑动中,在一招一式中感受中华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2017年3月3日,教育部面向全国各类学校组织开展“传承的力量”学校体育艺术教育节目征集,我校的团体操“鼓舞扇情”在全国4万多个上报节目中脱颖而出,成为15个被选中的节目中的开场演出,于2017年10月1日在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播放。6月15日,受教育部的委托,中央电视台摄制组一行14人来到学校,进行了为期5天的拍摄工作。其中83名同学又参加了在虎山长城进行的拍摄活动。孩子们穿着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装,系着腰鼓,在长城上尽情地展示着民族风情。那一张张稚气未脱的脸上,流淌着汗水,也流露着喜悦,孩子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赢得了央视导演摄制组的肯定,更是获得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这也是学校多年来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一个缩影。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通过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活动,中华美德已经深入孩子们的内心,并且通过良好习惯体现出来,同时也提升了学校的德育教育水平。学校先后获得了全国传美教育先进集体、全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20周年百佳示范单位、辽宁省文明校园、辽宁省美德教育先

11.弘扬中华文化振兴民族艺术 篇十一

——吴东魁

吴东魁艺术馆简介

吴东魁艺术馆坐落于北京崇文区花市大街,总面积6000多平方米,艺术馆共三层,每层为一个展区。艺术馆总投资上亿元,于2005年正式开馆。艺术馆正门名称由全国人大委员长李鹏先生题写。艺术馆的门前是一条两层高的宏伟华丽的长廊,内中刻着各种雕花之类的饰品,古色古香,尤其是廊中那十多根枣红色的圆柱,在阳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辉,格外引人注目。廊的上方,悬挂着馆匾“吴东魁艺术会馆”和一幅巨大的梅竹图,由吴东魁亲自书写和绘制。艺术馆整体建筑风格独特,外观古典庄严,内部陈设现代美观大方,雕栏柱尽显皇家风范,充分展现了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可堪称为古典艺术和现代时尚完美结合的艺术殿堂。

吴东魁艺术馆馆藏丰富,其中有吴东魁先生一生潜心创作的书画精品500多幅及其他大幅的绘画精品。展厅布局清新别致,作品内容丰富多彩,形成独特的民族文化艺术风格。吴东魁多年来与国家领导人、书画界同仁、名人明星、企业家、书画艺术爱好者的精彩瞬间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长期以来,吴东魁艺术馆免费向社会开放,广泛开展社会文化交流活动,成功举办了上百位艺术家的画展,几十场拍卖活动和新闻发布会以及“北京奥运鼓动大会文艺表演活动”、“红楼梦中人”、“吴东魁画展”等大型活动。

12.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十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源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了对国家、社会、个人的价值取向引导与要求。用“源”与“流”的关系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非常贴切,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源”来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流”, 厘清二者关系才能有的放矢, 当代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和超越基础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运而生。

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势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重要的思想资源

历经数千年的发展演进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其独特的价值体系, 儒家思想集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华, 它承载并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独树一帜的文明历程, 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渊源, 只有把握住一个民族发展的深厚根基, 才能够促进一个民族的长足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深入扎根, 萃取其思想精华, 才能够有枝繁叶茂的发展, 才能够真正被广大人民群众认知并熟悉, 方能真正的入脑入心。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历史继承性

中华文化是历史上唯一一个文明从未间断的文化类型, 历史上其他文明都曾由于自然灾害或者异族入侵等导致文明的中断, 唯有中华文明历久弥新, 在当今时代仍旧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从外部看, 大陆性地理环境的存在、农业经济的自我供给, 政权组织结构相对稳定, 导致了独特的生态系统的形成与存在, 从内部看来, 包容性的民族特性, 广泛的民族融合使华夏文明的内容扩展延伸, 在消化吸收不同民族优秀文化内容, 最终为“我”所用, 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3、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国家软实力

价值观念的奉行, 直接关系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强弱。文化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 一个民族文化的形成更是根植于长期的积淀。“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 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1]我们需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让具有凝聚力、向心力的文化切实成为我们的软实力。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容

1、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没有坚强精神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2]我们的民族精神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片沃土, 在传统文化浸润下滋长, 在当代焕发生机, 成为凝聚力量的源泉。爱国主义符合中华民族整体主义价值观念, 在爱国主义驱使下, 人们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有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2、重要道德思想:诚信、“仁”、和

内在道德修养的培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诚信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也是对个人道德素养的拷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收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诚与信的元素;居于儒家思想核心位置的“仁”, 被孔子视为个体追求的至高道德境界, “仁”不仅对处理人际关系意义重大, 而且对于克服现如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精神迷失、人情冷漠的状况发挥重要作用;“和”的观念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的文化性格当中, 在人与人交往方面, 强调友善相处, 邻里关系要和睦, 在处理家庭关系中“家和万事兴”;在国与国之间外交关系中, 和平共处是重要的原则;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 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四、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1、提炼时代价值

中华传统文化以其强大的文化积淀涵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批判继承下的产物, 但传统文化毕竟具有社会历史性, 在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内涵, 提炼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从而化解我们现代社会遇到的诸多难题。“仁者, 爱人”、“兼爱”的思想, 这两者都强调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有助于缓和市场经济逐利天性下导致的人际关系冷漠的局面,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对其现代意义挖掘的同时, 也可以激发出民族文化的活力。

2、进行现代化改造

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需要进行现代化的改造从而适合现如今文化建设的需要, 这是延伸传统文化生命力的重要方式, 同时, 传统文化的发展也要与全球化文化发展碰撞, 因此, 传统文化不仅要进行现代化改造, 更需要创造性转化, 文化的发展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

3、丰富传播形式

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民族思想文化源头。过去, 我们的教育一直存在重视外语、轻视母语的情况, 人们迎来一个个外语学习潮流, 母语由此被冷落, 原本对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塑造具有重要作用的中华传统文化长期被搁置, 不能引起人们的重视, 加之, 由于网络发展迅速, 人们逐渐运用打字而忽视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汉字, 这种状态需要亟待整治, 对国学、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要从娃娃抓起, 传统文化课程内容要贯穿教育始终, 这样才能使中华文明薪火相传。另外, 在传统节日, 举办形式多样的文化宣传活动, 在纪念馆、历史博物馆,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发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北京:人民日报, 2014年5月05日, 第2版.

13.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篇十三

——勤俭节约从我做起

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艰苦、贫穷的过去,需要勤俭节约;在现在生活富裕的今天,我们也不能丢掉勤俭节约的好品质。勤俭节约从小到一个人,一个家,大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离不开勤俭节约的优良品德。

勤俭节约从我做起,就是要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在我的家庭,爷爷奶奶会吧旧衣服留着做拖把或抹布,爸爸妈妈周末出行一般不开车,买东西的包装纸盒也都积攒起来。现在“勤俭节约”四个字已经传承到8岁的我这里。我也知道了勤俭节约可以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例如,节约用水,不浪费粮食等。

我学会的第一首就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古诗,在我小时候吃饭时,会有饭粒掉在桌子上,爸爸妈妈就会把饭粒捡起来吃了,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我,米饭是农民伯伯辛苦的劳动成果,我们要珍惜。现在的我虽然吃饭时偶尔还会掉落饭粒,但我都是立刻捡起来吃掉。还有我们在餐馆吃饭时,吃不完的饭菜,我也会提醒妈妈打包带回去。

14.传承中华文化 弘扬传统美德 篇十四

绪论:没有文化自信就没有爱国根基

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格外强调了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意义在哪里呢?如果没有文化自信,一个国家是无法立足于世界之林的;如果没有文化自信,爱国主义教育就无法深入人心。

真正读了中国四五千年历史文化的人,没有几个人不爱这个国家。文天祥生于大地主家庭,本来可以过着逍遥的一生,可他读了圣贤书以后,才知道一个人对他的祖国和每一个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生养自己的人都应该有一份责任,一旦有了这个情怀,他就开始操劳,所以是“辛苦遭逢起一经”。可他生逢一个国家破败的时代——“干戈寥落四周星”,战乱致使“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而且他在勤王时,“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经历这么多苦难,文天祥一点都不后悔,因为他读了圣贤书,知道人之所以为人,应该对这个国家担负一定的使命和责任,结论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一个不读圣贤书的人,不管年龄多大,他都不知道自己应该对这个民族和国家担负什么样的责任。如果没有文化自信却天天喊爱国,爱国就没了根基——为什么爱国?对国家的感情在哪里?很多人讲一些连他自己都不相信的假大空的话,为什么?因为他不了解中华民族几千年创造的灿烂文化。真读了孔子、老子、佛陀、中医的人,没有几个不深爱着自己的国家。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终其一生研究,认为人类如果按照西方文化的路子走下去,一定是个绝路,如果人类还有未来的话,一定要走孔孟之道,要走大乘佛法的路。一个德高望重的英国历史学家得出这个结论,是有道理的。我们中华民族从千难万险中走出来,靠的就是孔孟的教育,就是儒释道三家历代圣贤的教育。总书记说的是最深沉的自信,一个文化上没有自信的民族,断不会有未来。今天文化界和舆论界有些人骨子里就是奴颜婢膝,一提美国眼睛就放光,一提欧洲就说欧洲好,一提中国就指责批评——这是心理扭曲的人。你了解中国吗?你读了多少中国的书?作为一个称职的中国干部,一定要学习中华民族的经典。总书记用典时信手拈来,绝不像一般的俗人为了卖弄,他是真懂。“十三五”规划明确说要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我们今天的主题既呼应了总书记的讲话,也呼应了“十三五”规划的要求。中华优秀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之间是怎样的关系?我的看法是中华优秀文化滋养了传统美德,传统美德凝练了中华优秀文化。中国的传统美德是从老庄、孔孟、李白、杜甫、岳飞、文天祥等历代最优秀的文化典籍和大英雄的人生事迹里提炼出来的,这就是优秀文化滋养了传统美德。如果干巴巴地讲传统美德,那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果单纯地讲文化典籍,不凝练其中的美德,就不能形成规范,众人就无法落实。

一、人无志,无可成之事

一个有道德的人,一定不是浑浑噩噩的人,一定不是只知吃喝、虚荣和攀比的人,一定不是只知追求金钱和权力的人。明代大儒王阳明说:“人无志,无可成之事。”总书记多次引用这句话。一个有德性、有人格的人,首先应该是有抱负的人,有操守的人,有人生方向的人。

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王阳明也说“读书人第一等事是成圣成贤”。孩子不怕穷,不怕笨,最怕的就是没志气。没志气的孩子就会没追求,没理想,没担当,没情怀,没使命,浑浑噩噩,无所事事。孩子如果没志气,家庭条件再好,没用。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一个民族的精气神、每个社会成员的理想和追求对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一个只是重视金钱和利益的社会,永远不会成为伟大的、让人尊重的国家。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靠每一个有抱负有担当有情怀的中国人。作为一个中国的知识分子,对这个国家的文化、对孩子的教育有一份责任,应该站在中国的讲台上好好地把中国最优秀的文化传播下去,这是中国知识分子不可推卸的责任。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最深沉的自信,一个连自己都看不起自己的民族是不会有未来的。

人这一辈子有多成功,取决于他服务多少人。有些人难免把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当作套话,他错了,为人民服务是彻彻底底的真理——这辈子服务多少人,就有多成功。总书记为中华民族操劳,内政外交都在操心。大家老老实实地给老百姓做点事,把我党的政策真正贯彻下去,这既是服务社会的过程,也是成全自己的过程。成全别人就是成全自己,服务大众就是成就自己。所以,学习中国文化与传统美德,首先就要立志,立为人民服务的志,立给大众服务的志,有大能量就给更多人服务,有小能量就给少一点人服务。

二、厚德载物,内圣外王

中国文化讲道德,《易传》里说“厚德载物”;《大学》里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个条目合在一起,就叫内圣外王。如果内圣的功夫没有做好,而位置却很高,多半陷入悲运。内圣才能外王,厚德方能载物,这是中国文化里非常好的说法。

中国文化特别强调德性,厚德才能载物。一个人有多大的德性和人格,才能承载多大的成就和抱负。德性和人格是大楼的地基,地基越实,这座楼无论多高都配得起;如果地基不实,这楼盖得越高就塌得越惨。“德不配位,必有灾殃。”一个人最好的护身符是堂堂正正,是浩然之气,是两袖清风,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些官员搞迷信,其实中国文化最讨厌迷信,儒释道三家,没有一家文化让人搞迷信。搞外在的崇拜、把自己的希望寄托于一种神秘的力量,那是西方搞的东西,西方的宗教才那样。中国绝不认可那样,中国认为每个人都可以把握自己的命运,想过得平安吉祥,只有一条路,那就是把本分做好,为人处事有操守有抱负,知进退,懂分寸。

《大学》里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周恩来到日本留学时写了一首诗:“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我出国留学就是为了解决中国的苦难,如果不能解决国家的苦难,我跳海自杀,以死报国——光看人家的成就是不够的,还得看人家的德性。一旦到了重大考验的时候,有德性、有人格的人可以化险为夷。德性不够的人也许会有短暂的辉煌和成就,但是“福兮祸之所伏”,无论哪一行业,注重德性的修炼和提升都是要超越小我,成全大我。总结起来就是厚德才能载物,内圣方能外王。

三、君子务本,不诚无物

在德性和人格里,中国文化强调“君子务本”。一个有德性、有人格的人,应该懂得“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什么叫“君子务本”?那就是一个人且不要说自己素质有多高,最起码应该先做好自己的本分。譬如,一个知识分子的本分就是要真读书,千万不要照本宣科,要有自己的体会,要能在课堂上传道授业解惑。《中庸》里讲“不诚无物”。“诚”就是专注。我专注讲课,其他的事就都排除掉,心无旁鹜。如果我是一个普通公务员,却天天想着发大财,那就啥都干不好。专注是一切成就的保障,专注其实就是定力,有定力才有智慧,八风吹不动,任何外在的东西都很难造成干扰。年轻人如果上班期间非常认真,绝对非常专注,基本上能作出成就。所以,定才能生慧,有智慧的人实际上是一个有定力的人,定力消失时容易说错话,办蠢事,出问题。

我给地方领导讲课,我看到有的领导生气了,一拍桌子,吓得下属哆嗦一下。我就跟那个领导讲,你拍桌子就会失言,如果这个下属特别尊重人,特别体谅你的苦心,也就罢了;如果他心胸狭窄,他心里就种一个因,将来结出什么果就不好说了。定力在哪个场合都像镜子一样,一般人至少应该在受到干扰的时候保持定力。所以,人这一辈子要做好自己的本分,不诚无物,然后培养定力和智慧。

四、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这句话告诉我们,君子遇到问题的第一反应是“我错了”,小人遇到问题的第一反应一般是,譬如,党不好、领导不好、政府不好、单位不好、同事不好,就他自己好。

孙中山先生在给岭南大学的学生作报告时说,学生“立志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我读以后,就懂得一辈子不要抱怨我们这个国家,一辈子摸着良心问我们替国家做了什么,每一个官员都本本分分地给人民做事,每一个知识分子都本本分分地传道授业解惑,每一个学生都好好读书,农民兄弟好好地把田种好,每个工人生产的零部件能用十年的绝对不用八年。每个人都这么做,中华民族的复兴一定没有问题。“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这句话刻在我的灵魂里,此生少去说别人,要从自己做起。

美国人经常指责非洲没有人权,他有什么资格指责别人?曾经多少非洲黑人当奴隶卖给美国人?美国的中东政策到处打别人,制造了多少**和血腥?全世界的动荡几乎都和美国有关,美国为啥不忏悔?

我们每个人都没办法决定外部世界,只有反思自身,善用其心,才能不断改进自己,人生的局面才能越来越壮阔。我们要多反思我们给国家做了什么,多反思我们是不是良好风气的引领者,少去指责,多做建设,力量大就起大作用,力量小就起小作用。

五、江河处下而为百谷王

《道德经》里讲:“江河处下而为百谷王。”意思是一旦下了雨之后,山谷里的小河都往江河里汇聚。所以,领导最大的本事不是什么都比别人强,而是海纳百川,让每一个有才能的人都能找到合适的位置,甚至给比自己强得多的下属创造机会,于是,工作局面就打开了,这个领导也一定会发展得好。我们每个人都有缺点,所以一定要有自知之明,要懂得处下,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要善于反思和自我超越。

今天,中国社会的很多问题都和我们的文化建设滞后有关系。所以“十三五”规划注重文化和信仰建设。在总书记看来,中华优秀文化是和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驾齐驱的。

六、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这辈子一定要接受几种考验,过不去就会栽跟头。

考验一,坎坷和苦难。苦难和坎坷是我们每个人都逃不掉的,有大成就者无一不是在苦水中泡大的。人这一辈子一定要经历坎坷和苦难,比如说有些特别优秀的同志,人品好,工作好,可提拔的时候好几次机会都错过了,那么别难过,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在苦难面前要做强者。

考验二,顺境、鲜花和掌声。有些人在苦难面前能够挺过去,可是很多人在鲜花和掌声面前败下阵来。每一个提拔得比较快、成长得比较好的同志一定要清醒,无论多少鲜花和掌声,永远要谦卑,永远知道有很多缺点,永远知道尊重自己的同事,永远知道敬重自己的领导,永远要对老百姓好。

考验三,对成功的期待。我奋斗了,我努力了,我想成功,我希望我的级别高一些,这是很正常的,但我们对成功的期待永远不可急功近利,水到才能渠成,只要一个条件不具备,你的事就不成。你光优秀是不行的,优秀只是一个因素,还需要很多条件。没有几十年的汗水,养不出一个成就,所以切不可急功近利。

考验四,面对欲望。欲望是一个考验,千万不要做欲望的奴隶。一些年轻人说,活着不就是找个好工作,吃吃喝喝,房子大点,钱赚得多一点?我说你这个追求跟小动物一样——住的山洞大一点,多吃两条虫子。这叫什么追求?这种追求很可怕。

考验五,面对平凡。大多数人这辈子成为大人物的可能性非常小,在本职岗位上干一辈子的可能性最大。但我建议大家无论活得多平凡都要活得很有意义,我们在平凡岗位上奉献一生的可能性最大,哪怕是一个处级岗位、科级岗位,快快乐乐一辈子也非常有意义。

中华民族的道德非常丰富,这些道德的内涵要求是知行合一。如果要弘扬道义,想给国家做点事儿,得先有点真本事。所以,每个年轻人一定多反思,少抱怨,多学点真东西,必须有可以安身立命的真本事,以此作为服务社会和大众的立足点。道德不是用来说教的空洞理论,而是落实在当下、改变命运的法宝。从国家的层面看,我们既要注重道德的提升,也要加强制度建设。制度是对我们的保护,千万不要讨厌制度。

上一篇:建党九十周年 征文 作文下一篇:教案后的教学反思简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