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物理实验报告表格(精选7篇)
1.中学物理实验报告表格 篇一
1. 实验设计与制作中的物理思想。
任何一个实验, 都是在一定的理论或原理指导下设计的。这些理论或原理的本身就体现了实验的物理思想。课文中的每个实验无不闪烁着科学家认识物理世界的本来方式和实验装置的精巧构思, 如库仑定律的验证、油膜法测单分子直径等。教师应该用清晰的语言、严谨的逻辑讲清其实验背景和原理。如《观察双缝干涉》实验中, 让学生自己观察干涉条纹是很有好处的, 但教学中必须突出双缝干涉实验的设计思想和当时的背景。在光学发展史中,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实验。原先, 波动学说难以取得进展的原因之一是惠更斯的波阵面对波动性质的描述还很不完备, 没有关于干涉的概念。杨氏通过发展惠更斯的波阵面模型, 赋予相干光波的性质, 即从同一波阵面上激发的次级子波都有相同的频率、相位和振动方向, 使这一模型变得更具有物理意义。可见, 在实验教学中如果忽略了物理模型以及物理背景, 就等于抽掉了实验的精髓。
2. 实验方法中的物理思想。
实验方法是指在各种物理实验中适用的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中学物理的各种实验方法中, 体现出了许多物理思想 (实验思想方法) , 如: (1) 转换法:转换法 (又称间接测量法) 是物理实验常用方法之一, 即把不易测 (准) 的物理量转换为另一种较易测 (准) 的物理量, 再进行测量。如伽利略为了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落体学说的错误, 他认为应该最终用实验来检验。伽利略将其转换为斜面的精确研究, 以“冲淡重力”, 减缓下落运动, 便于测量时间t和s, 然后再外推到自由落体。 (2) 放大法:常见的有累积放大法 (如单摆测T) 、机械放大法 (如螺旋测微器) 、光学放大法 (如卡文迪许实验、显示微小形变装置) 。放大法中关键是不能发生失真, 即必须线性放大。 (3) 模拟法:如《电场中等势线描绘》实验。直接描绘静电场中的等势线是相当困难的。由于静电场和恒定电流场遵循的规律相似, 可用在导电纸上形成的恒定电流场来模拟静电场做实验。这在教学中是应该点明的。
3. 实验条件的控制和实验操作中的物理思想。
实验条件主要包括:实验采用的方案所需要的条件, 测量仪器所需要的条件和实验空间环境条件等内容。在选择装置、器材时应注意充分满足实验条件, 此外, 实验程序、实验的规范操作等也可能影响实验条件。在实验条件的选择和实验操作中所体现的物理思想主要有: (1) 用已有的仪器装置, 力求获得最好的实验结果:在实验中调整和使用仪器装置要有目的, 有步骤, 有要求, 操作须规范, 动作要清楚明了、干净利索。教师的每一个演示动作都要充分体现物理思想:如砝码不能用手拿, 用温度计时手不能握住玻璃泡。所有这些, 对学生的实验技能的培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 在实验操作中, 必须控制好实验条件:如平抛运动实验, 要求调节轨道出口水平, 每次从同一高度释放小球。
4. 实验数据处理和分析中的物理思想:
2.中学物理实验报告表格 篇二
一、试题分析
1. 试题再现
某同学利用图1(a)所示电路测量量程为2.5 V的电压表V的内阻(内阻为数千欧姆),可供选择的器材有:电阻箱R(最大阻值99 999.9 Ω),滑动变阻器R1(最大阻值50 Ω),滑动变阻器R2(最大阻值5 000Ω),直流电源E(电动势3 V),开关1个,导线若干。
图1
实验步骤如下:
①按电路原理图1(a)连接线路;
②将电阻箱阻值调节为0,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到与图1(a)中最左端所对应的位置,闭合开关S;
③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压表满偏;
④保持滑动变阻器滑片的位置不变,调节电阻箱阻值,使电压表的示数为2.00 V,记下电阻箱的阻值。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应选择滑动变阻器 (填“R1”或“R2”)。
(2)根据图1(a)所示电路将图1(b)中实物图连线。
(3)实验步骤④中记录的电阻箱阻值为630.0 Ω,若认为调节电阻箱时滑动变阻器上的分压不变,计算可得电压表的内阻为________Ω(结果保留到个位)。
(4)如果此电压表是由一个表头和电阻串联构成的,可推断该表头的满刻度电流为________(填正确答案标号)。
A. 100 μA B. 250 μA C. 500 μA D. 1 mA
2. 试题特点
本题不是教材的实验,也不是考纲中明确要求的实验.该试题给出了实验电路图和实验步骤。要求考生从电路图和实验步骤出发,结合实验目的进行有效分析,从而找出实验原理、操作原理,进而发现实验设计原理,解决实际问题。从知识上看,本题在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的基础上考查了学生实验品质的深刻性、灵活性。
实验设计中恰当地融入了典型物理科学方法的要素.实验整体构思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将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隐含在试题的分析和解答过程中,学生在遇到认知冲突时,运用“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的思维探究过程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实验在发展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重要价值。
3. 在实验过程中融入科学的方法
在实验设计与实施的过程中,融入了控制变量和误差分析的思想.此题从表面上看是串联分压的知识,没有误差分析,但是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对误差的认知程度对实验原理的理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见,任何一个实验的设计都离不开科学思想和方法,更离不开对误差的认知。这样的试题有利于检验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实验的要素和真谛;有利于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科学探究的原则和方法;有利于检验学生是否真正具备了良好的科学品质和辩证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学生面临的困惑与暴露的问题
1. 原理分析上的困惑
试题采用的是半偏法,由于不是大纲明确要求的方法,很多考生没能很好地论证出隐藏的误差分析.题设步骤④中认为调节电阻箱时滑动变阻器上的分压不变,很多考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出:在滑动变阻器采用分压接法供电,并且其阻值比用电部分阻值小很多时,即使用电部分阻值发生一定的变化,供电电压却几乎不变。
2. 实物连线暴露的问题
实物连线是对实际操作的间接考查.考生暴露出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分压供电连成了限流方式;二是没有将导线接在实物的接线柱上。
三、对中学电学实验教学的启示
细心的教师都会发现,这两年的高考物理实验试题不拘泥于教材和考纲,而是更加注重挖掘实验内隐的知识和方法。但从学生所面临的困惑与暴露的问题上看,我们平时的实验教学是存在着一定问题和不足的。如:按部就班地完成教材实验,不去体会知识和实验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方法;不做完善的误差分析;不给学生自主的思维空间;不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等。这些做法既降低了学生学习实验的积极性,又难以提升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更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从这两年的实验试题来看,实验试题的考查点正是实验教学中应重视的点,因此物理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时,除做好常规实验之外,还应合理挖掘教材实验所包涵的方法和思维方式,帮助学生逐渐形成科学、合理的实验理念,逐步渗透物理实验思维。以下是几点建议:
1. 紧抓教材,深挖原理和思维方法
教材中明确要求的实验有: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测量金属丝的电阻率、测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等。我们要利用这些实验让学生深刻理解实验原理、误差分析、优劣对比,让学生懂得合理取舍、明白实验的简洁性与合理性,让学生的思维灵活起来。
比如在电学实验中,确定电流表的内接外接,很多教师会直接给出结论:当R2 很多设计性电学实验都需要选择实验器材,这是学生的薄弱环节。而实验器材的选择就是要依据实验原理,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对结果做出大概推断或估计的辩证过程。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够重视这些能力的培养,就会事半功倍,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教材中的实验内容蕴含相关的方法,也含有完成实验必须的条件以及影响实验结果的相关因素,教师应深层次开发这些,让学生明白一些条件和方法的必要性,让学生了解如何选择条件和方法,让学生体验方法和条件对完成实验的重要性。如此,学生才会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自然地关注条件和方法,并且会根据实验目的来确定适当的条件和方法,从而提高实验能力。以上所述内容,教材中给了足够的空间,因此我们必须紧抓教材,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素养。
2. 不囿于教材,让学生动起脑来
高考大纲中对实验能力的要求是:①能独立完成表中所列的实验,能明确实验目的,能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能控制实验条件,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会对结论进行分析和评价;②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制订解决方案;③能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去处理问题,包括简单的设计性实验。
这几个方面的能力要求不是孤立的,着重对某一种能力进行考查的同时在不同程度上也考查了与之相关的其他能力。同时,在应用某种能力处理或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也伴随着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因而高考对考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等探究能力的考查渗透在对以上各种能力的考查中。
高中电学实验的核心可大致分为测量未知电阻的阻值,测量电流表、电压表的内阻等,为了提升学生的实验素养,我们可以发散的问题形式,放飞学生的思维。如提出设问:你有多少种测量未知电阻的阻值的方法,在什么条件下才能使用?让学生明白,同样的实验目的可以通过不同的实验原理来实现,实验原理不同,实验方案也就不同。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局限于课本上的实验原理,而应带领学生开阔思路、发散思维。只有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坚持从实验原理入手,带领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学生才能在遇到问题时处变不惊,应对自如,在提高实验能力的同时养成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3. 切忌纸上谈兵,让学生动起手来
由于受实际条件的制约,高考不能直接考查实验操作,导致教师在教学中产生懒惰心理,很多实验都靠讲授,多数实验都是纸上谈兵,进而导致学生只会死记硬背,脱离了物理学习的正常轨道。这不仅抑制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增加了学生理解实验的困难。
如滑动变阻器的分压和限流两种接法:若滑动变阻器的总阻值小于用电部分的阻值,则通常选用分压接法.从理论上分析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但通过实验观察就十分直观。所有的实验方案可行与否,都可以以实验现象为依据,直观易懂、印象深刻。教师要提高的不仅仅是学生的成绩,更是学生的能力。
3.中学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表格 篇三
关于如何安全用电
课题组成员
组长
姓名
王君彪
申报时间
12月8日
组员
吴东、陈光烽、符彬彬、林琳、林芳旺、陈明勇
导师
姓名
叶梅
任教科目
物理
课题
研究
目的
意义
通过调查研究,让中学生了解安全用电的知识,让他们懂得安全用电,节约用电,为祖国的繁荣稳定做贡献。
课题
研究
内容
调查中学生对安全用电知识的了解;如何在生活中做到安全用电。
课题
研究
步骤
1、 制定针对中学生对安全用电知识的了解程度,做调查问卷,并发给各中学部分学生填写;
2、 将收集回来的有效调查问卷分析;
3、 上网查询有关资料;
4、 将多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最后的整理并制成表格;
5、 同其他组员互相交流。
课题
研究
方法
本课题采取的是上网查询,发问卷调查等结合的分析。
预 期
成 果
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安全用电知识,促使他们对安全用电的重视。
活 动 安 排
活动时间
活动内容
活动方式
10月上旬
撰写开题报告
讨论
10月下旬
上网查询、收集
上网了解
11月上旬
发放问卷
分组进行
11月下旬
收集整理资料
分组进行
12月中旬
资料分析
讨论分析
1月上旬
撰写结题报告
讨论
结 题 意 见
此课题组员态度认真,本人同意结题!
指导老师签名:叶梅
4.中学物理常见实验方法总结 篇四
1.控制变量法
当多个因素同时作用,共同影响某一物理量时,就要分别独立地研究其中某一因素的影响,这时就要暂时保持其他因素不变,以便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更好地研究这一因素与研究量之间的关系,最后再通过综合分析得出规律。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在物理规律的探索中经常使用。在中考中常见实例如:研究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研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液体内部的压强;研究动能(或重力势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等;研究琴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粗细、松紧、长短的关系等;研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研究物体吸热与物质种类、质量、温度变化的关系等;研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研究影响感应电流方向的因素等。
实例:在研究导体的电阻跟哪些因素有关时,为了研究方便采用控制变量法。即每次须挑选两根合适的导线,测出它们的电阻,然后比较,最后得出结论。为了研究导体的电阻与导体长度的关系,应选用材料横截面相同的导线,为了研究导体的电阻与导体材料的关系,应选用长度和横截面相同的导线,为了研究导体的电阻与导体横截面的关系,应选用材料和长度相同的导线。`研究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研究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研究液体内部压强;研究动能势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琴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粗细、松紧、长短的关系;研究物体吸收的热量与物质的种类质量温度的变化的关系;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研究电功或电热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影响感应电流的方向的因素采用此法。
2.建立模型法
建立模型法是一种高度抽象的理想客体和形态。物理模型可使抽象的假说理论加以形象化,便于想象和思考研究问题。物理学的发展过程,可以说就是一个不断建立物理模型和用新的物理模型代替旧的或不完善的物理模型的过程。
在中考中常见实例如:研究肉眼观察不到的原子结构时建立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研究液体压强时用液柱模型;研究光现象时用到光线模型;研究磁现象时用到磁感线模型;电路图是实物电路的模型等。
3.等效替代法
等效替代法是在保证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陌生、复杂的问题变换成熟悉、简单的模型进行分析和研究的思维方法。
在中考中常见实例如:把不易分析的复杂电路简化为简单的等效电路;研究串、并联电路电阻的关系时引入总电阻(等效电阻)的概念;研究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关系时引入合力等。
4.转换法
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
在中考中常见实例如: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可证明此物体受到力的作用;马德堡半球实验可证明大气压的存在;指南针能指南北可证明地磁场的存在;扩散现象可证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研究电流时通过电流的热效应和磁效应去研究;研究磁场时用放在磁场中的磁体会受到力的作用去研究;研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时,物体动能的大小无法直接测量和比较,通过比较物体滚到斜面底端对其它物体做的功的多少,间接比较动能的大小;又如弹簧测力计、压强计、温度计电表等都是转换法的体现。
5.类比法
所谓类比就是通过对两个不同事物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相似或相同点,然后以此为根据,把其中某一物理事物的相关知识迁移到另一物理事物中去,从而对另一物理事物的规律做出合理推理或解释。它也是提出科学假说,做出科学预言的重要途径,物理学发展史上的许多科学家说就是运用类比方法创立的。
在中考中常见实例如:电压与水压;电流与水流;内能与机械能;原子结构与太阳系;水波和电磁波等。
6.理想实验法
“理想实验”就是在真实的科学实验的基础上,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对实际过程作出更深入一层的抽象分析。根据逻辑法则,经过推论,判断得出的理想条件下的物理规律。
在中考中常见实例如:研究真空是否传声;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等。
7.归纳法
在大量经验材料的基础上,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共同本质,从特殊实例概括出一般规律的推理方法。如:由拨动张紧的橡皮筋,声带振动发声,尺子振动发声,敲响音叉等实例中,总结物体发生时的共同特征得到: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另外还有如“分类法、比较和图表法”等。
8.观察法 观察法是人们为了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有目的有计划的对自然发生条件下所显现的有关事物进行考察的一种方法,是人们收集获取记载和描述感性材料的常用方法之一,是最基本最直接的研究方法。简单的讲观察法就是看仔细地看。但它和一般的看不同,观察是人的眼睛在大脑的指导下进行有意识的组织的感知活动。因此,亦称科学观察。
实例:水的沸腾:在使用温度计前,应该先观察它的量程,认清它的刻度值。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水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过程的两种情况,温度计在沸腾前和沸腾时的示数变化;在学习声音的产生时可让学生观察小纸片在扬声器中的运动状态,观察正在发声的音叉插入水中激起水花,观察蟋蟀知了鸣叫是的情况,就会发现发出声音的物体都在振动;除此之外还有光的反射规律;光的折射规律;凸透镜成像;滑动摩察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等。
9.比较法 比较法是确定研究对象之间的差异点和共同点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各种物理现象和过程都可以通过比较确定它们的差异点和共同点。比较是抽象与概括的前提,通过比较可以建立物理概念总结物理规律。利用比较又可以进行鉴别和测量。因此,比较法是物理现象研究中经常运用的最基本的方法。比较法有三种类型:1异中求同的比较。即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而找出其相同点。2同中求异的比较。即指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而找出其相异点。3同异综合比较。即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的相同点相异点。
5.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创新 篇五
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的许多知识都来自于观察和实验,如果老师能带着学生一起,寻找科学家探索的足迹,体会科学家成功的欢乐,不但能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还将使课堂效率倍增。在新课程理念下的今天,作为教师,应以创新的姿态,在物理教学中加强物理实验的教学。
一、在新课程标准下的物理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新世纪之初,我国启动的新一轮中学教育课程改革,最基本的理念是提倡“以学生为本”,实验教学要从单纯的学习知识、验证理论、学习操作技能,转变为以全面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兴趣和能力。要搞好新理念下的物理实验教学,关键是教师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的转变,破除“学科中心”与“教师中心” 的教学,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学习方式转移到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上来。不能让实验成为只是传授知识的工具,更不能让学生成为教师表演的“道具”,教师应将实验的操作权下放到学生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则成为学生探究式实验的合作者、参与者、指导者。
二、在新课程标准下的物理教师在实验教学上应创新
1、实验教学方法要创新
(1)将部分演示实验改为师生协同实验,甚至学生表演实验。
现代的教学观把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认为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帮助者及品德的示范者。演示实验不是教师的专利,变教师实验为学生演示实验,即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演示实验,这样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有利于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如在“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一节中,在学生们了解了蒸发的意义以后,提问:蒸发快慢究竟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同时在讲台上摆放一杯水、两个小碟、吹风机、滴管,并引导学生思考,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与温度有关,有的说与液体的表面积有关,也有的说与空气的流动有关,我让每种想法的学生都上来一名,亲手试验,去验证他们的猜想,每当他们的猜想被确认,就兴高采烈,情绪高涨。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更好地掌握物理规律。
(2)将部分学生实验中的测量、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一些验证性的实验变为探究性实验。所谓验证性实验,即是让学生尝试和利用实验手段,对已知的现象和规律进行检验的一种实验方法。所谓探究性实验,是指学生在不知道实验结果的前提下,通过设计一系列的实验并付诸实践,根据实验现象或实验结论进行严密推理来分析解决问题的一种实验方法。分组实验多以测量性、验证性和实用性实验为主,实验目的、仪器准备、操作步骤、实验报告全部都由教师预先设计好,学生只须进行“按方抓药”、“照图施工”就行。这样虽可保证实验的成功率,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基本无须思考,更不需要创造性的探索。要提高学生分组实验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使学生真正进入角色,手、眼、脑并用地进行有目的的探索活动。根据教育心理学的观点,课堂教学的目的不在于教师完成某种过程,而在于通过某种活动促使学生在行为上发生某些重要的变化,并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如《串联电路的电功率与电阻关系》,由原来的验证性实验改为学生的探究性实验,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和有控开放。给出实验器材,“6V,3W”和“6V,6W”两个灯,然后让学生各自亲手串联连接,来探究两灯的发光规律。起初学生根据已有日常生活经验,估计一定是“6V,6W”的灯比“6V,3W”的灯发光亮些。可是学生实际操作实验以后,却发现“6V,3W”灯比“6V,6W”灯亮些。在这基础上教师还给学生两个变阻器,让学生再动手探究:如何在串联电路中让两灯同时正常发光,使学生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于实际问题中,又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创造力。这个实验,从教学主体的角度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尽可能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在创造中感受成功的体验,在成功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思维的灵活性。
学习物理的最有效方法,就是要把学习融入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去实现自主学习和自我提高,这就是新提倡的“边实验边学习”的教学模式。边实验边学习是做与学的统一,动与思的融合。这不仅是上面提到的两个方面,凡是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便于随堂进行并有利于学生动眼、动脑、动手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品质的内容,都可以选作为边实验边学习的素材。例如对一些实验仪器的使用和操作,如电流表、电压表、温度计、测力计等,就可以采用边
实验边学习的活动形式,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观察、思考去掌握,去提高使用这些仪器和工具的技能;对器材要求不高的演示实验,可以改为边实验边学习的方式进行。如在探究浮力大小的活动中新教材就把演示实验改成了学生的探究活动,通过边实验边学习的方式,大大提高了实验的可观察程度,学生从观众变成了主角。而角色的转变将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地兴趣和激情,并促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成自主地学习。
2、实验手段的创新
新理念为物理实验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想理论,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则为物理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手段和教学平台,并使物理实验教学的现代特性得到进一步发挥。实验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有机地整合,实现优势互补,相得益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 用投影或摄像的方法,强化观察主体。如各种电表的表盘刻度学生很难观察清楚,可利用投影等方式,使观察主体在银幕上形成放大的像,使学生能方便地观察到各仪器的实验细节,增强了实验效果。
②用制作课件的方法,再现或模拟实验现象。以前讲解“汽油机工作过程”时,学生面对的是一张静止的挂图,要讲清讲透还真不容易,找一台汽油机进行解剖也不现实。从网上找一个“汽油机”课件,它能动态地展示汽油机的四个冲程中活塞运动、火花塞点火情况,教师讲得轻松,学生也看得清楚。
③提供与实验相关的生活与社会背景材料。在实际上课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播放录像。如:针对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可播放磁浮列车的录像;在原子核一章中核能的利用可播放核电站的有关录像等等;这些现代媒体的运用,能对物理实验教学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利用多媒体进行物理实验教学,不但为教和学增添了信息的传输和接收通道,而且为教学创设了良好的情境,师生们置身于情景中,以“物”思“理”,又以“理”认“物”,这对提高物理课的素质教育教学有着广泛的前景。
3、实验设备的创新
研究表明,如果实验所用的材料是学生所熟悉的,就会使学生感觉到亲切,较容易克服思维障碍,能较好的达到实验的目的;如果实验所用的仪器是学生亲手制作的,那么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还能帮助学生建立起牢固的相关物理表象,敏锐地洞察其中发生的物理过程,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
(1)课堂学生实验,尽量的就地取材。如:利用塑料尺可以进行“声音产生的条件”,“力作用的效果”,“滑动摩擦与压力大小的关系”等探究活动;利用一支铅笔可以进行“压力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活动。
(2)课堂演示实验也可从生活中去发掘收集器材。如:在学习音调一节内容时,取几个相同的普通玻璃杯,调节杯中的水量,即可演奏出一曲美妙的欢乐颂;利用一个普通的塑料饮料瓶,在侧壁不同的高度开上几个小孔,灌水后可演示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当水喷出时,把瓶盖盖紧,发现水又停止了喷出,又能激发学生对新知识进行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3)鼓励学生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常见材料,进行一些科技小制作,并利用自制器材进行一些实验活动。如在学习光学时,可引导学生制作针孔照相机、潜望镜、望远镜等等。通过自己动手,可以让学生体验成功,也更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三、传统与创新
接受式教学活动适当减少,“科学探究”式的教学方法的增加,是值得肯定的,但专家提醒,接受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两者应该有机结合,在强调科学探究的同时,也应该注意接受式学习的重要性。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应注意不要把“物理实验”淹没在“科学探究”中,由于教学的需要或条件的局限,演示实验还是不可缺少的实验手段,但在演示实验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应具有改革和创新的意识,以取得更为直观的现象和效果。例如:在演示磁场对电流的作用时,将金属棒置于磁场中的金属导轨上,接通电路将看到金属棒在导轨上滚动起来,但由于金属棒质量大,而电路中电流较小,金属棒受到的磁场力太小,几乎动不起来,而如果将金属棒改造成外面是金属箔,里面是空圆珠笔心的“金属棒”,实验效果将大大改善。
6.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方法探讨 篇六
实验教学因长期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而成为物理教学中的薄弱环节, 采取“以讲代做”的实验教学方式大有人在。教学大纲规定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未得到真正的重视和落实, 导致实验室和仪器设备使用率低下, 教育资源严重浪费。如何加大实验教学力度, 改进实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以推进物理素质教育, 我认为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1. 利用“开场白”揭示物理学在各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
向学生说明物理是研究物质运动基本规律的学问, 在天文、地学、生物、数学、物理、化学六大基础学科中, 用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观点看, 天、地、生、化都可归结到物理和数学;现代工程技术也要靠物理为支柱。还要阐述物理对现代科学的重要影响以及在高科技领域中的巨大成就,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经常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步入物理学这座精美的科学殿堂, 以极大的兴趣和勇气去吸取其中的营养。
2.“开场白”要注意利用直观的趣味性
教具、挂图和各种实验仪器、设备等生动具体的直观现象, 都是“开场白”无声的语言, 不可忽视的素材。通过直观设置悬念, 诱导学生变枯燥抽象的原理学习为生动活泼的规律探索。这样, “以疑导读”“以用入读”造就学生的知识饥饿感, 促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启发学生尽快地理解其真谛。
3. 利用“开场白”进行情感教育, 缩短师生的思想距离, 创设积极、和谐、富于情趣的教学环境
师生关系的冷暖亲疏影响着学生的情绪和心态, 决定着教学功能的实现程度。“亲其师, 信其道”是富于哲理的古训。良好师生关系的关键是教师要以身作则、知识广博、具有吸引力, 从而影响学生的素质和修养。课堂上要注意利用“开场白”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关怀、鼓励、启发、教导, 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对于各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 有独到见解的学生, 教师要当众给予鼓励和表彰。对于进步显著的学生也不要忽视, 应使尽可能多的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怀器重、信任和鼓舞, 感受到欢乐和愉快的心境。
4.“开场白”是辅助教学的一种常见手段, 更是一种艺术
“开场白”与教学内容不能油水分离, 而应水乳交融, 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据, 紧紧围绕“开场白”这个特点来设计。恰到好处的“开场白”能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 成为启迪思维, 强化记忆、帮助理解、发展能力的兴奋剂和催化剂。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好的“开场白”是开启学生思维大门的钥匙, 是把学生引向知识海洋的风帆。教师只要具有较高的教学艺术和语言修养, 就能设计出好的“开场白”, 使“开场白”收到良好的“首因效应”。
二重视演示实验,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物理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真实、生动有趣的特点, 能为学生在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前营造出生动活泼的物理情境, 使学生感受倍深。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动作记忆效率比语言文字记忆效率要高好几倍。“百闻不如一见, 百看不如一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实践告诉我们:一个成绩优秀的物理尖子对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具有很强的“悟性”, 这种“悟性”源于对日常生活丰富的感性认识。对物理学习有障碍的人, 其最大的障碍不在于智力因素, 而在于缺少对日常生活的用心观察, 头脑中缺乏感性经验, 而这些感性经验恰恰是物理思维的基础。因此, 作为一名物理教师, 首要的任务就是:尽一切可能, 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现出丰富多彩的物理现象和生动活泼的物理情境。教师不仅要用好课程标准上规定的演示实验, 甚至教材上的一段话、一幅插图、一道习题也可以将它搬上“讲台”, 进行演示。演示的形式不能仅仅是“教师演, 学生看”, 还可以是“教师导, 学生演”, 即边学边实验。
实验中要围绕教学内容, 采用相反的或不同的现象作对比的演示方法, 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演示时除要求学生观察物理现象的有无外, 更要让学生观察该物理现象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渐变过程, 使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规律性有较深刻的认识。演示实验中, 要引导学生注意掌握实验观察方法, 明确实验观察的目的和任务, 注意重点观察和一般观察相结合, 特殊观察和一般观察相结合, 对比观察和一般观察相结合, 观察要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 学会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
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实验失败, 数据有差, 都要坦诚地告诉学生, 并与学生分析原因, 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改革传统的演示实验法, 让学生参与演示实验, 变被动学为主动学。教师做, 学生看, 这种传统的演示实验法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不利于提高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认识和理解。教师课前有目的地安排一些实验让学生事先去完成, 演示实验时让学生配合教师一同进行, 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又能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加强。不断改正演示实验, 增强演示实验的趣味性和直观性, 启发学生思维, 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三认真上好学生分组实验课,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验操作技能
分组实验多以测量性、验证性和实用性实验为主。要提高学生分组实验的教学效果, 就必须使学生真正进入角色, 手、眼、脑并用地进行有目的探索活动。
根据这一思想, 我进行了一些探索, 将初中物理第一册中电学的一节课电路的连接方法, 由原来的验证性实验改为学生的探索性实验, 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和有控开放。
引入时通过演示窗帘被自动拉开、合拢的现象, 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闭合一个电键, 只有一个窗户的窗帘被拉动, 而其他窗户的窗帘不受影响?”
在新课教学过程中:第一,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桌上现有的器材连接成一个电路, 使两个小灯泡同时发光, 并提示连接的方法可能不止一种。学生利用器材自己探索进行连接电路的实验。第二, 教师从中选择几个相类似的电路, 组织学生通过比较的方法进行讨论, 找出相同之处进行归纳, 由此得出电路的连接方法:串联。此后进一步提出问题:如果取走其中的一个小灯泡, 其余小灯泡还能不能继续发光?让学生进行猜测, 此时教师示意可通过自己所连接的电路加以实验, 由此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串联电路的理解。第三, 学生实验结束后, 组织学生通过讨论, 自己得出串、并联电路的特点, 并利用电脑多媒体的手段进行一些电路的识别练习, 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第四, 进一步组织学生比较两个相类似的电路, 让学生了解电键的控制作用, 然后自己解释“各个窗户窗帘之间的电路是怎样连接的?”并为今天的回家作业提供范例。
四充分发挥教材中“小实验”的作用, 训练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
当前在物理教学过程中, 有不少教师认为教材中的“小实验”是课外知识, 与考试无关, 因此常被视为可有可无, 或被弃之不理。然而这些小实验却往往具有取材容易、贴近生活、直观明了、便于操作的特点, 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而且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锻炼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和独立操作的能力, 发展智力。
五不定期地开放实验室, 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机会
由于人的个体差异, 一些学生往往不满足于课堂上所看到的或书本上所接触到的实验, 往往表现出较强的动手欲, 很多想法都想付诸实施;而另有一些学生动手能力不强, 在实验中往往处于旁观者的地位, 有时想自己试着做实验, 又怕周围的同学嘲笑, 因此不定期地开放实验室, 既可以给学生施展才能、创造动手的机会, 又可以为动手能力较差的同学提供锻炼自己, 提高实验能力的场所。
7.浅谈中学物理实验教学 篇七
一、引导学生观察物理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众所周知,兴趣是影响学习积极性的最直接的因素。那些新奇的、对生活有意义的知识和问题,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在观察这些物理现象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整个现象发生的过程、产生条件和特征等。如在观察“摩擦起电”规象时,要提示注意:①手帕摩擦过的塑料膜对碎纸屑有什么作用?②手帕摩擦过的两块塑料膜,在相互接近时,会发生什么现象?③把用手帕和毛皮分别摩擦过的两块塑料膜靠近些,?它们之间会产生什么现象??通过观察,学生自己得出了“摩擦过的物体带电及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的结论。通过对上述物理现象的观察,不仅成功地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进行多项实验活动,建立立体交叉体系
物理实验教学的各个要素分为由课内到课外,由演示实验到学生自制教具和学具等六个方面。在实验中,我们把这六个要素进行综合分析,认为课堂教学、学生实验、教具学具的制做、小发明和小创造、实验竞赛、专题讲座六个要素组成的实验教学系统的总功能不是各个部门各自直接地、单独地体现出来的。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特殊联系间接地、综合地表现出来。例如,在《浮力》这一节的实验教学中,我们首先让学生自制学具——一个茶水杯,几块形状不相同的木块,一块铁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演示实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并根据教学进度,不断提出问题,如,形状不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相同吗?铁皮放在水里,它一定会沉入水底吗?同一物体分别放在水里、煤油里,它露在液面上的体积相同吗?等等。课堂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利用自制的学具在课外活动分小组进行实验,回答上面提出的问题。学生通过自己做实验得出正确的结论,兴趣很高,增添了学生积极进行实验的信心。在学完了这一节以后,教师还进一步提出,浮力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有哪些?一千克的水能浮起二千克的物体吗?装在船里石头,卸一部分在水池子里,水面会上升吗?等问题。要求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或自己动手回答问题。这样,通过课内、课外,演示实验和自己动手做实验的有机联系,学生既学到了物理知识,又会运用于生活,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利用物理实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效果只有通过整体结构这个实验教学体系才能取得。单靠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在有限的时间内是难以达到的。因此,每个学期,根据教材进度制定教改方案,确定总体目标,建立配套的组织和确定专人负责。使各个部分为达到这个目的要求而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发挥整体结构的优势。
三、以学生实验为主要内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学风、把课外活动纳入实验教学的范围是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
为了从多方面培养学生做物理实验的兴趣,在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实验技能后,应按统一计划,组织好课外活动,配合课堂实验教学,具体措施,一是根據教材实验特点和青少年的心理要求,精心设计课外活动的内容。做到既注意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又注意活动的趣味性。保证两课的内在联系。二是抓好落实,一 学期的实验内容要事先确定,建立活动小组,安排好辅导老师,以保证课外活动经常化、制度化。例如:在学了光学后,指导学生自制望远镜、潜望镜等等。这样把课内和课外内容衔接好,课内课外就能相互补充。
此外,利用课外活动这块阵地,我们还举行了许多别开生面的专题讲座、专题答辩会、科技信息讲座、小制作、小发明等,对促进实验教学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四、引导学生日制学具、教具,参加“小发明、小制做”活动,培养创造型人才
【中学物理实验报告表格】推荐阅读:
中学物理实验室文化12-01
中学物理实验的重要性08-21
农村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及对策09-15
泸溪县中学物理教师实验技能竞赛观后感07-25
中学物理一级教师述职报告09-06
申报中学物理一级教师职称个人述职报告推荐09-12
中学物理竞赛的章程07-06
物理中学教育随笔08-14
中学物理教师教学技巧09-19
中学物理教学学习心得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