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通用技术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教学的有机整合(共15篇)
1.高中通用技术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教学的有机整合 篇一
例说现代信息技术在通用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通用技术课作为一门新兴的高中教学学科,也必然要与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本文 以《技术语言的种类及应用》课堂教学为例,浅析如何在通用技术教学中充分融合信息技术来实现通用技术教学的高效、高质。
【关键词】信息技术 通用技术 融合一、导入
通用技术课程中新授课经常采用“情景导入”的教学方法,本课以“你来比划我来猜”的小游戏导入新课。利用电子白板在白板上随机显示出不同物品,让台下的一位同学描述,台上的同学猜。
二、知识串联部分
作为新授课,要给学生展示很多的新知识,怎样将这些知识信息传授给学生,需要选择合适的载体。本课以“汽车雪弗兰大黄蜂”的设计、生产、使用过程中用到哪些技术语言来串联分析技术语言的种类与应用。这样使所有知识用一根主线串联起来,有章有序。而信息的载体也选择不同的形式,使学生感觉不枯燥。其中,图样、图表(包括表格、草图、效果图)都使用实物,利用实物展台向学生展示。模型使用“大黄蜂”的真实模型,让学生传接观察,比较立体的感受模型这种技术语言。而符号标志呢,我采用了利用照相机实地采集信息的手段,拍摄了近百张德州市内常见的公共符号标志,并选取了较典型的10几张照片制作成幻灯片给同学们展示,在讲授形式上,我采用了让学生竞答的形式,激励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后面汽车的宣传,我给学生播放计算机3D动画制作的“大黄蜂”宣传片,还利用Internet让学生自己操作电脑来观看“大黄蜂”的3D展示。这里将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充分的融合进课堂教学中。
后面的声音、灯光、旗语等技术语言我利用“SOS”的表达形式引出串联起来。并且由老师亲自给学生示范,灯光用手电筒演示,旗语用我自己制作的海军手旗给大家演示,声音用敲击的方式给学生演示,老师亲自示范,使学生更直观的观察到,并能很快的学会。在演示完手旗旗语后,还提示学生想了解旗语,可以上网查询或登录我的QQ空间查看,充分利用了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最后的手势,因为学生较熟悉,就让学生给大家比划,这样使学生将生活中的信息直接带到课堂中来使用,更深刻的体会到技术语言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三、实践活动部分
通用技术课是一门立足于实践的课程,所以实践活动是课堂中不可或缺的设计环节,所以我设计了一个“变废为宝绿色设计展”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技术语言的应用。在活动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每个组、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分工。策划组的学生要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制作PPT宣传海报,并使用照相机现场采集其他同学的设计过程及设计作品图片,经过加工后设计到PPT海报中。他们在设计过程中使用到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图表、图样、计算机语言等。在制作海报的过程中学生亲自体验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的融合。设计组负责收集家里的废旧材料经过设计变成有用的技术作品。他们在设计过程中要用到口头语言、图表、模型等技术语言。评价组在对设计组的设计过程及设计成果进行评价时要使用到“评价量规”,这些都是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的应用。他们在评价过程中进行信息交流要使用到口头语言、图表等技术语言。最后设计展结束后,利用挂图的形式在黑板上展示一个总结表,总结六个组使用技术语言的情况。并要求个别组将他们用到的技术语言通过实物展台展出。实物展台是现代信息技术较常用也比较有效的手段,在通用技术教学中使用较普遍。
四、总结提升部分
引导学生谈一谈本节课都获得了哪些信息,都有哪些收获,从学生最直观的感受来分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否实现。
五、课后作业部分
把课堂上的实践活动延伸至课下的日常生活中,要求学生课下做更多更好的变废为宝设计作品,并拍成照片发到自己的微博上或发到我们班级的QQ群里大家共享。这个环节再次将现代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相融合,充分的利用计算机网络实现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及共享。
综上所述,本节课将微博、空间、QQ群、照相机、计算机演示文稿、计算机3D动画、网络、实物展台等现代信息技术充分的融合进通用技术课堂教学中,实现了课堂教学的高效、高质。
参考文献:
[1]《高中通用技术教学参考书》 江苏教育出版社
[2]《新教学模式中的教学评价》北京师范大学李秀兰
2.高中通用技术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教学的有机整合 篇二
一、增强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用技术课程的特点是:课时较少, 教学内容具有高度的综合性 (教学内容几乎涉及中学的大多数学科甚至大学的一些专业知识) , 但知识程度都较为浅显, 按教育部的教学定位是点到即止的通识教育范畴。正是基于通用技术课程的这些特点, 在教学上非常有利于信息技术手段与通用技术课程的整合应用。例如, 教学必修模块“《技术与设计1》第一章第一节技术的性质及其巨大作用”, 章节课标定为两个课时。教学举措上我是这样安排的:第一个课时是在本班教室里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的基本内容, 熟悉教学目标和知识要点。第二课时则是带学生到学校计算机网络教室, 指导学生上网查阅资料, 自主完成两个与教学目标有关的研究课题, 并依此写出科技小论文。一个研究课题是“试分析历史学中的时代划分和技术发展的关系”;另一个研究课题是“举例简述技术的双重性”。这种教学方法可谓一举多得。不但培养了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来综合运用各学科, 各方面知识的能力以及专题练习写科技文章, 而且刻意加强了学科知识间的联系, 使零散呆板的知识得以鲜活的应用。教学效果远远好于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模式。
类似这样的案例在必修模块《技术与设计1》的教学中可以俯拾皆是, 这全在乎授课老师不惧组织学生上网过程中的麻烦, 愿意去有心地进行相关事宜的联系和策划。
二、用多媒体技术辅助通用技术教学有利于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
例如, 必修模块“《技术与设计1》第二章的“机械制图与识读基础”。其课本的书面内容和课时都少, 却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若用多媒体课件直观的演示动画模式的投影学原理;机械制图学的原理;三个视图的正投影原理;三视图的平面展开原理和平面三视图的绘图原理。其知识要点展示得清晰生动, 其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真正做到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的高效突破。
在通用技术必修模块《技术与设计1》中可以这样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内容很多。基本要求是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和适当选用信息手段的观念与自觉。当然, 整个过程需要授课教师花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分析教材, 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
三、要认清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 不能本末倒置
信息技术在通用技术教学中的优越性是有目共睹的。但是, 在高中学段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教学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它的教学应用地位大多时候只能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 不能本末倒置。教育部颁布的通用技术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立足于“做中学”和“学中做”, 强调学生通用技术教学过程中的亲手操作, 亲身体验的环节。而将信息技术在通用技术的教学中的应用是可以无处不在。基本上可以图文并茂地在各种信息设备中“学习或展示”通用技术课程的所有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如:在多媒体屏幕上“画”工程图纸;在网络里搜索拷贝粘贴资料来“做产品的设计”;在电脑里“学习各种制作工艺的操作”。类似于这样“纸上谈兵”的通用技术课程教学, 教师和学生的确都显得非常轻松和省事, 但效果不好。
笔者定性地做过对比实验, 完全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替代通用技术亲手操作环节的学生, 在通用技术课程结束后检测其动手能力, 看不出有什么明显的进步和发展。这与通用技术的课程特点和教学目标是极不相符的。因此, 信息技术在通用技术教学中的整合应用也是双刃剑。整合时一定要把握好它的“使用度”, 做到合理与恰当, 这其实也应该是通用技术从教人员的职业道德和应备素养。
当今的时代是信息化时代, 教育信息化进程势不可挡。这是国家教育国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所有教育教学工作者的职责和任务。通用技术课程在我国开设的时间只有短短几年, 尚属初期。作为课改新课程, 其教学方法、教学措施、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都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在这样的背景下, 探究怎样将这门新课程与信息技术高效科学的整合显得尤为重要。“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时代的要求, 也是所有通用技术教师的专业责任。
摘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学校要强化信息技术应用, 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 更新教学观念, 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 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用技术学科是新一轮国家基础课程改革中确定的普通高中必修课程, 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的要求和目前学校所具备的条件都确立了信息技术整合到通用技术教学教研中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关键是怎样做好整合应用的实效性和高效性。这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
关键词:通用技术教学,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教学案例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
3.高中通用技术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教学的有机整合 篇三
关键词: 普通高中 信息技术 通用技术教学 整合 必要性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学过程中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由此可见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教学进行整合是时代发展的趋势,更是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在中学教学实践中,将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进行整合应用于课堂教学,可以丰富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创造精神的激发和实践能力提高会有很大帮助,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一、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教学整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教学的整合,是培养学生在技术学习中的探究、试验和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教学整合能充分发挥学生认知的主体性。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知识学习的主动建构者;同时,网络化、信息化为通用技术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从而激发他们对所学知识的重新认识和思考。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课程整合,就是在通用技术课程学习活动中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锻炼实践能力。在通用技术课堂上学生可以通过结构设计、技术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精神,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良好引导和有效开发,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扮演的是讲解者,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使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课程整合进入课堂后,教师从单纯的讲授者转变成教学的设计者与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主动获取知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知识构建主体。
二、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教学整合,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通用技术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可以创设一种最佳学习情境,以多样化、系统化、形象化、具体化的方式呈现给学生通用技术知识,可将抽象的思维具体化,简单化,使学生对通用技术课产生浓厚兴趣。如《技术与设计1》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技术的价值”的教学,通过多媒体依次展示:
场景一:2003年10月15日,航天英雄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遨游太空,圆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之梦。
场景二:“神舟六号”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胜利凯旋。2名太空人在太空逗留了115.5小时,是“神舟五号”太空船飞行时间的5倍多。
场景三:2008年9月27日16点30分,景海鹏留守返回舱,翟志刚(指令长)、刘伯明分别穿着中国制造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和俄罗斯出品的“海鹰”舱外航天服从“神舟七号”进入太空。
老师一边在课堂上讲解,一边演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了解飞行过程,极大地丰富了通用技术教学内容,提高了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心理体验才会产生心之向往的情感,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实现学生主动学习的目标。
三、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教学整合,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通用技术课程以学生的亲手操作、调查、设计、制作、试验等活动获得丰富体验,进而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及技术能力的发展。如在《技术与设计2》第二章:结构与设计“稳固结构的探析”的教学中,我们可根据课程标准设定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与处理,以课件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掌握有关结构的基础知识。然后给学生设计任务:家乡附近桥梁调查。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提供的资料或自己上网查询到的信息进行个性化与合作化学习,了解要调查桥梁的修建时间、用途、结构类型、材料、主要组成部件、部件的连接方式及限载等相关信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记载调查信息。课后带领学生用课余时间进行社会实践调查,以学生居住地划分小组,分别到家乡较有名的桥梁附近进行实地考察,对课堂所学内容进行内化升华,最后师生一同进行学习评价和反馈。
这样我们就通过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交互强等特性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向多媒体网络信息领域,促进教育制度革新,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率。
四、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教学的整合,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课程整合意味着在已有课程学习活动中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培养创新精神和锻炼实践能力,它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运用到教学过程中,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我认为学生的信息能力培养出来,就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如在“三视图的作图”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利用计算机软件的画图工具绘制三视图等。通用技术课程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整合后应用于教学,不但在知识面的接触上进行了拓宽,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而且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通过把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进行整合,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和互联网获取最新的通信技术学习内容,不仅可以提高动手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在共同解决困难和完成复杂任务的过程中,使学生利用信息化环境进行思考、协作、探究等活动,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潜移默化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课程整合无疑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务必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我们应积极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课程整合教学,为在最短时间里找出最佳途径,让我们共同努力,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2005.
[2]王伟胜.浅议通用技术的课堂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08.
[3]余胜泉,马宁,著.论教学结构──答邱崇光先生[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4.高中通用技术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教学的有机整合 篇四
内容摘要:„„„„„„„„„„„„„„„„„„„„„(2)关键词:„„„„„„„„„„„„„„„„„„„„„„(2)正 文:„„„„„„„„„„„„„„„„„„„„„„(3-7)结束语:„„„„„„„„„„„„„„„„„„„„„„(8)参考文献:„„„„„„„„„„„„„„„„„„„„„(9)
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整合
内容摘要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运用,使其成为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两者相互结合产生的良好效果是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比拟,但教学技术于教学实践的脱节,又使多媒体技术受到限制。这种状况,使得不少一线教师有些疑惑,如何把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进行整合,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关注并研究的问题。
本文从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利用信息技术提供课程资源,拓展视野,体现数学生活化;利用信息技术呈现过程,降低难度,提高学生参与度;利用信息技术动态演示,拓展思维,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利用信息技术输出信息,及时反馈,体现反馈的广度;利用信息技术扩充信息,增大密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利用信息技术创设交互性的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数学活动源泉,七个方面阐述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整合,使得教学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下面将从不同方面分析和探讨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机整合。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思维能力 数学生活化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特别是伴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信息技术赋予了教育以新的生命,教科书已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如何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完美整合,对于我们这一代教育工作者而言,是一个挑战,这就要求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要努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只有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起来,才能使信息技术很好地为教学发展服务。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核心就是把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小学数学学科中去,在教学实践中利用技术手段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传播媒体与网络技术的相互结合应用,丰富了教学内容,扩大了教学容量,把各种教学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中--就像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现代教育媒体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用兴趣的地方,就没用智慧和灵感。兴趣是求知的先导,没有兴趣,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将很勉强。而兴趣的提高则离不开生动形象的经验素材,因此,创设一种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兴趣浓厚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唤醒学生参与意识的前提和保障,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先决条件。计算机集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把静态、枯燥、难于理解的材料融于图像画面中,产生极其活跃的动态画面,能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给学生耳目一新之感,使表现的内容更充实、更形象生动,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自觉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这节课时,我设计制作了这样一个教学课件:在美丽的大森林里正在进行着一场别开生面的森林运动会,森林里的小动物们都派出运动员来参加骑自行车比赛,它们骑的自行车可真有趣,有的是三角形的车轮,有的是正方形的车轮,有的是圆形的车轮,有的是椭圆形的车轮„„教师问学生:“你们猜猜看,哪支代表队能够最先到达终点,取得比赛的胜利?”学生回答后,教师顺势再提问:为什么自行车是圆形车轮的会获胜呢?相信同学们在学习了今天的新课后,一定会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借助课件形象的动画演示,为学生创设了喜闻乐见的学习天地,利用故事导入,创设了问题的情境,融知识性、趣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激起了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动机由潜伏状态转入活动状态,为新课的顺利进行敲响了动人心弦的第一锤,学生自然是主动、愉快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利用信息技术提供课程资源,拓展视野,体现数学生活化。
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然而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十分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
如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课前我安排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包括上网),搜集有关数据,课上汇报。学生带来的材料:有的是中国土地面积大小,有的是某两个星球之间的距离„„通过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学生不仅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思想教育。这样运用信息资源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来,充分运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数学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
三、利用信息技术呈现过程,降低难度,提高学生参与度。
新课标中十分强调数学教学要重视“过程”,既要重视学生的参与过程,又要重视学生的知识从何而来,解决何种问题,怎么解决,在有限的时间内探究知识,不是被动的获取知识,而是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能力。小学生知识贮备有限,缺乏生活经验,他们往往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进行概括和做出判断。在他们的头脑里形象思维占主体地位,他们的抽象思维过程,仍然离不开具体形象的支持。采用多媒体动态图像演示,借助其丰富的媒体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显示出来,让学生更清晰、准确地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学习的难点就会迎刃而解,而且其突出的较强的刺激作用,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促进学生“建构”。
如“循环小数”一课的教学,概念比较抽象,出现的“依次、不断、重复”等这些术语对于学生来说都是第一次接触,由于学生年龄特点的限制和教学知识本身难度的阻碍,学生掌握起来总是很困难、很勉强。如果这节课用传统的教学手段,一上课就出示例题让学生作除法,然后观察除法算式进行概括,学生会学的吃力、无味,而且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探索能力及创新精神的发展。为了突破这一难点,使学生较好的理解,在这里我根据循环小数中存在的“循环现象”这一特点,把生活中的循环现象用多媒体特殊的呈现方式引进课堂,赋予知识于情趣,效果则就大不相同了。课伊始,用电脑演示“春、夏、秋、冬”四季风景,配话外音并连续重复进行播放,并告诉学生这种现象叫循环现象,在数学知识中也存在着这种有趣循环现象,从而引入新课“循环小数”。学生在欣赏风景的同时借助于身边的事对后面概念里将要用到的“循环”现象有所感悟和理解,并对循环现象会产生好奇感,这时再出示除法式题,让学生去试除、去观察、去发现,归结循环小数的规律。这样不但分散了教学难点,而且使学生对循环小数产生了奥妙之感,主动去探索发现循环小数的特点和规律。电教媒体在此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所起的作用是其他教学方式无法替代的。这样的课,学生不仅对数学知识掌握得很好,而且从中看到了数学的美感,培养了学生乐学的情趣。课后学生普遍反映:这样上课有趣、有味,我们很喜欢。
四、利用信息技术动态演示,拓展思维,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思维能力是智力构成的主要因素,是数学能力的核心。因此,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多媒体教学能够充分挖掘数学概念的本质、内涵,充分展现数学概念的发生、发展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由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借助计算机,教师顿时变得神通广大,他能创设出比传统教学更丰富生动的教学情景,可以根据需要让屏幕顷刻出现所要的图形,屏幕图文可以闪烁、变色,还可以使图形平移、旋转、翻折,无形中展现了数学思维过程,这种感觉真是妙不可言,也是其它教学手段所无法代替的。运用多媒体动态演示,能突出实际操作过程,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借助于观察、比较逐步把握知识的实质,从而正确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发展思维。
例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①把12朵花看作单位“1”(屏幕显示12朵花,再用圆圈圈起来);②把12朵花平均分成4份,提问:每份有几朵花?③把其中的一份(3朵花)闪动一下,提问:每份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④引导学生思考:这12朵花还可能怎样分?根据学生的回答,可平均分成2份、3份、6份、12份,教师分别在屏幕上进行演示,每演示一种分法,都启发学生思考:每份有几朵花?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最后提问:同样把12朵花看作单位“1”,为什么每份的数量却不同呢?引起学生积极主动去探索和研究,从而得出: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单位“1”的几分之一。这种教学要求学生多角度地思考,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探求,在这里,教学媒体的使用就具备和发挥了发展学生思维的功能。
五、利用信息技术输出信息,及时反馈,体现反馈的广度。
课堂教学突出以“人的发展为本”,也就是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活学活用数学知识。教学活动是一种复杂的信息交流活动,通过反馈信息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任务的某些重要部分,使矛盾突出,有利于学习难点的解决,反馈越及时越有利于学习。随着信息化步伐的不断加快,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避免传统的机械重复,题海战术等一类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不科学的做法,要结合时代的发展,真正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这一重要思想,精心设计练习的内容和形式,既要整体考虑练习形式,又要具体考虑练习内容,把握好练习的度和量,巧练活用,优化新知巩固,使学生学而不厌,做而不烦。
例如:教“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这一章的第一节”面积和面积单位“时,首先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物体的表面后,再归纳出面积的含义。于是我先让学生触摸桌面、书本面、文具盒的表面,而后用电脑出示一些物体,并让学生用鼠标点击这些物体的表面。点对的会得到电脑的夸奖:”真聪明,点对了!“,同时观察到物体的表面变成了另外一种颜色。而点错的学生会听到电脑的提示:”再看看,再来一次。"多媒体的这种设置不仅使做的对的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也会使做错的学生不气馁从而产生积极寻求正确答案的意识。由于已经创设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在电脑演示之后,教师提出问题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回答出面积的含义,学生会兴趣盎然地讨论、总结,然后归纳。从而使枯燥的概念化为具体的形象,学生不但会顺理成章的接受而且很容易就记住了这个概念。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软硬件,要考虑它的效果,是否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属于“画蛇添足’或效果不明显的就干脆不用或少用。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可灵活地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多媒体教学如果只流于形式,就失去了提高课堂效果的作用。
运用现代教学媒体教学不是越多越好。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还可根据学生好胜好强的特点,利用现代教育媒体,开展“网上模拟购物”、“夺红旗”、“小小能手大比拼”、“小组对抗赛”等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创设富有变化的练习情境,可随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像判断、选择题型,学生回答正确,计算机马上会表扬你,来一声“棒极了!”或是给学生献上一束鲜花,学生看了听了自然高兴,兴趣盎然;如果学生回答错了,计算机会在屏幕上显示提示信息——“再想想”并配以音乐,启发学生认真动脑,即时的反馈,使学生能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让学生在练中学,提高练习的效率,从而使知识系统化。
六、利用信息技术扩充信息,增大密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最优教学过程应该在规定时间内,在教养、教育和发展三个方面获得最高可能的水平。“因为提高活动效率和节省时间这两个法则,是劳动活动的普遍法则。”借助多媒体可进行高密度知识传授,对信息进行优化处理。它利用文字的闪现、图形的缩放与移动、颜色的变换等手段,不仅容量大、速度快、效果也更好。
如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学生难以想象出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难以理解化圆为方的道理。我利用多媒体演示,先把一个圆分成8等份,拼成长方形,并闪烁显示;再把一个圆分成16等份、32等份,分别进行割补,使学生直观地看出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推出圆的面积公式也就水到渠成了。这样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增强了信息对学生大脑皮层的刺激强度,易于形成表象,建立概念。这样做比教师用实物操作的刺激强度大,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七、利用信息技术创设交互性的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数学活动源泉。
对调动师生双方的学习积极性起到了推动作用,可以对有关教学内容进行分层显示,诱导学生深入浅出,并主动地参与其中,真正实现了启发有因,引导有势,动之有情,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例如:六年级毕业的总复习中可以编制带有提问与引导解答相结合的课件,引导学生系统学习,且可在课堂上对学生解答结果利用实物投影仪让其分析,这特别适宜于学生自我复习。另外,利用多媒体技术编写的系列有针对性的练习,其练习效果非常之好,传统练习方法不可比拟。它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化学习被动为主动,真正地成为学习地主体,通过带娱乐性的练习,能轻松巩固已学知识,从而切实激发学生发自内心学习兴趣,真正做到“减负提素”之目的。比如在练习中编各种形式的选择题、填空题、是非题等,并配以不同铃声响应,由软件来判断学生解答的正确与否,根据练习的情况,给予必要表扬鼓励或重复练习等
结束语
在教学中恰当运用多媒体,不仅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使复杂的知识简单化,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对于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创设思维情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优化数学课堂教学要以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以素质教育作为行动目标,把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重任,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采取科学的方法,有效的策略,远处着眼,近处着手,持之以恒,勇于实践,顺应信息化环境对人才的要求,培养出众多的现代人才。
参考文献
[1] 任 勇 著:《中学数学教学艺术与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第一版。
[2] 冯克诚 田晓娜 著:《最新教学模式全书》上卷,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8月第一版。[3] 高 文 主编:《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4] 李克东 著:《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8月第5期。[5] 李克东 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方法》,[6] 曹立月 著:《浅谈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小学数学教育,2006年1—2月合刊
5.浅谈高中通用技术教学 篇五
桃源九中
蒯同春
实行高中新课程改革,通用技术成为了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必修课程,说明高中课改的课程设置理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应试教育向实用教育转变,对传统教育观发生强有力的冲击。我个人认为要上好通用技术课,必须谱好三步曲,希望能和大家共同探讨、相互借鉴、优化教学。
一、课前——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课堂导入不仅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会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促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所以老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好导入,一开始就充满趣味,让学生兴趣盎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中跨进知识大门。
1、设计教学情境导入。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设计情境,通过提出一些与教材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如:在讲教材《技术与设计1》第二章第二节“设计中的人机关系”时,我拿两款不同的手机走进教室,让学生们来选择并说明理由,学生们兴趣高昂,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顺势引入课题,一下把学生情绪带动起来,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体会到技术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做个有心人,通过合理地创设情境,不仅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用视频导入。教师可以展示一段视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如:讲教材《技术与设计1》第一章第三节“技术的未来”时,首先给学生展示“人工智能”的电影,同学们很认真地看,然后接着提问:“同学们能从这个视频中得到什么启示?”进而归纳总结引入未来的技术将走向何处?这样使学生们对学习本节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课堂——培养学生素养,激发学习激情
大家知道,任何课程都有相同的特征:学生如果不愿意学习,教学就难以达到理想的目标。但是,一旦这门课程有了考试的支撑,无论多枯燥的内容,都可以达到我们教师想要达到的要求。可是“通用技术”没有高考的支撑,因此学生学与不学。而这门课程内容又偏重于技术思想与方法,似乎让人感觉到是一门无聊的课程,如果照本宣科,有可能影响学生对“通用技术”系列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教师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就显得非常重要。
1、注重学生的全员性和全程性参与
例如,在教材《技术与设计1》第四章“发现与明确问题”的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对人们的需求和愿望的调查,发现与明确值得解决的技术问题,并判断是否具备解决这个问题的技术能力与条件。接下来我指导学生根据设计对象和现有的工作条件列出具体的设计要求,包括应达到的标准和所受到的限制。要求学生针对具体情况详细列出设计要求,考虑得越周到越好。我通过引导学生亲历技术学习过程来落实教学目标,即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参与技术活动,每个学生都要经历技术活动的全过程。引导学生生成多个设计方案,并加强了设计中的过程评价。经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使学生产生多样化的思维,形成规范的操作行为,实现情感、价值观的体验,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技术素养,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
2、注重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
信息技术是通用技术的重要工具之一,把信息技术引人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之中,这既是教师教学的一种先进的思想和方法,也是学生要学习到的先进的思想和方法。采用这一学习方法,马上就可以降低技能学习的难度,提高了技术学习的效率。从根本改变了通用技术教学的呈现方式、教学方法和师生互动方式,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
从计算机网络的优势来看,计算机网络集文字、图形、影像、声音、动画于一体,组成一个交互系统。在两者的整合教学过程中,它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把通用技术较抽象的概念和内容具体形象化,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这样一种交互方式对于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如在教材《技术与设计1》第六章“设计图样的绘制”中,可以让学生利用WORD或幻灯片的画图工具来绘制图型等;实践活动及研究性报告可以通过文档、幻灯片等工具表达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实验表明,课程整合后,学生在通用技术等学科知识、主体意识、实践动手及信息技术素养等方面均得到显著提高。
3、注重科学与人文素质结合
通用技术课程要求注重科学与人文素质结合,鉴于这样的目标,它给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提供了较大的空间,也给学生提供了足够表现的机会。在教学中尝试多种教学方式,如讲授法、讨论法、辨论法和多媒体教学等,为教学的顺利实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亲历技术学习过程,参与设计实践,使学生产生多样化的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在讲教材《技术与设计1》第五章第一节“方案的构思方法”这课时,先分析台灯的设计实例,然后让学生站在设计者的角度,提出新的设想,就有学生拿出用废旧瓶子制作电石灯的高见,并于课后制作成模型。在讲教材《技术与设计1》第五章第二节“常用的创造技法”头脑风暴法时,采用10人为一小组模拟头脑风暴法,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讨论主题可以自拟,给出了一些主题:小产品如黑板擦、牙刷、书包、家用小装饰品改造;新兴家庭小设施开发;教师如何在新教材中科学的组织教学;中学生早恋问题;怎样解决父母与孩子的代沟等问题。其中小黑板擦的改造有的小组就设计了静电除尘装置减轻粉笔尘,这样既活跃课堂气氛,又给了他们展示才华的舞台。
三、课后——学业评价,促进学习
通用技术课没有高考支撑,学生不学怎么办?这是每一位任课老师担心的问题。由于没有统一的学业评价方式,这就给我们更大的自主权,就此我制定了通用技术学科学分评定标准: 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评定,平时作业和学习态度占20%,期末考试各占50%,作品设计制作占30%,上述三项成绩合计达到60分以上为合格,学生可获得2个学分。否则不予认定学分,拿不到学分的学生必须重修。参加各类创新比赛可作为奖励学分给予不同程度的加分。本课程知识类内容通过书面测试较好地保证评价的覆盖面和掌握程度,其中书面试卷课内知识占60%,课外知识占40%,基本上能评价学生综合运用技术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明确了评价方式,就会积极主动地配合我们的教学,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
6.高中通用技术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教学的有机整合 篇六
【关键词】高中通用技术教师技术素养 硬件环境学校重视程度
【论文摘要】通用技术课程是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一个新课程,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文章将从通用技术的发展现状出发就其存在的教师技术素养,办学硬件环境以及学校重视程度等问题进行简单的探讨。
本人是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担任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自2009年9月我省开始开设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学校出于整体考虑,安排我兼任学校高中通用技术课的教学,典型的赶鸭子上架。经了解县内周边学校,像我这样的教师还不少。经过几年的教学,发现通用技术课的教学存在诸多问题。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如不妥之处,恳请指正,本人一定虚心接受。
一、教师技术素养不够 如何理解高中通用技术课的开设?从国家层面的角度我认为该课程的开设是为了贯彻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方针政策,培养学生基本的技术素养。从学生的发展、前途、未来的角度我认为通用技术课程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经过几年的现学现教发现该门课程涉及的知识非常广泛,现阶段大学的专业设置里没有哪个专业是专门用来对付这门课程的。《普通高中/
4技术课程(实验)》指出:普通高中技术课程具有高度的综合性,是对学科体系的超越,它强调各学科、各方面知识的联系与综合运用。要求通用技术教师具有数学、物理、化学等科学知识和文学、技术等人文知识。具备相当水平的有关当代科学和人文两方面的基础知识,这也是通用技术教师正常教学和不断自我学习的基本前提。看看这个新课标所指出的高中通用技术教师的要求,自己实在是差强人意。现在很多通用技术的老师都是从其他的学科临时调过来的,大部分都是在学校担任化学、物理、生物、数学、信息技术、劳技教学工作的教师及近年从非师范类专业招进来工科类大学生等经过短期学科培训转型而来,很少从校外有一定的技术实践经历的人员中聘请的。这样任课教师本身对于通用技术课程里面的很多知识自己理解也不够,更不用说对技术课程中的教材教法深入掌握了。
举个简单的事实(我们用的教材是江苏教育出版社的教材),在教材必修1第七章第二节工艺的教学中,本节涉及很多金属材料加工的工具及工艺,其中包括钢锯的认识及使用,钻孔工具(钻床)的认识及使用,锉刀的认识及使用等等,虽然之前我们经过仔细、认真地学习、查阅资料,也弄清了,看懂了,理解了,还准备了很多,似乎也可以进教室了,最终学生也认识了,记住了。但有谁知道我们教师在此之前也从来没干过这些,也没有这方面的情感体验。或许有人会说只要学生学到该学的就行了,教师没有这方面的体验无所谓。假如让一个在金属加工车间干了多年的工人师傅来给学生上这节课的内容,效果肯定不同,因为他在这个行业工作了些年头,对这些工艺,/
4工具比起我们有很多的情感,这些情感可以在他教学时不经意之间流露出来,并感染学生,对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非常有用。而我们只是为教而教,为教而学,也没有多高的技术素养,顶多把学生教会,对培养学生这方面的情感无能为力,我们自己在这方面的情感都是一片空白。而教材里面还有很多这方面的知识,比如小板凳的制作,小台灯的制作,生活中的各种自动控制等等,我们大多数老师都没亲手摆弄过,虽然可以看懂,理解原理,可是何来情感体验,教学中如何能感染学生在技术世界的情感,大家也只能是为了应付而教和学罢了。修车师傅教学生汽车维修保养肯定比我们强;裁缝师傅教学生裁缝也肯定比我梦强;厨师教学生烹饪也一定比我们强……所以通用技术教师的现状是普遍技术素养不高甚至某些领域根本就没有,培养出来的学生离预定目标也差距甚远。
二、教学硬件环境差
这门课的特点之一就是实践操作比较多,可是很多学校根本就没有通用技术实验室(至少我们县三所高中都没有配备通用技术实验室),很多实践操作只能理论讲解,虽然可以说清道明,可是效率不高,更重要的是学生因少了实际动手的体验而导致培养技术情感的缺失。比如金属加工工具——钢锯的认识使用,如果有实验室,学生亲眼看看,摸摸钢锯,观察下就会知道锯片的锯齿如何,锯片断了如何换,如果再让他们动手锯一下,就更容易理解钢锯的使用要领等知识了,比起在普通教室对着书本学习效率高多了,同时还因实际动手操作而培养了学生在技术方面的情感,学生可能在以后的人生都不会忘/
4记在实验室的上课内容感受,在教学中学生也经常向我提起要是能去实践下多好,我只能无奈地向他们解释学校这方面的配备还没有。而这样的知识教材中比比皆是,如钻床,车床,焊接,铆接,榫卯结构,自行车系统,电饭煲控制系统,空调冰箱控制系统,自动门控制系统,厕所自动冲水水箱控制系统,小板凳的制作,小台灯的制作等等。
三、学校不够重视
7.高中通用技术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教学的有机整合 篇七
一、高中通用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认识偏差, 学校、家长和学生都不够重视
有很多地区在实施新的高考方案后, 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只是第三批录取院校的高考科目, 第一批和第二批并不计算这门科目的高考分数, 那么只有高考重点科目才是学生、家长、学校关注的中心, 根本不愿意把时间花在这门学科身上, 一大部分学生甚至放弃这门科目的学习, 导致学校及家长对此学科的冷落, 忽视了在这门课程上的资金投入、设备设施配置、活动场地以及教师业绩考核等问题。除对通用技术课程重视程度不够之外, 有的教师对这门课程认识不清, 把握不住其本质, 通过简单的手工制作、图片、视频展示进行课堂教学, 让学生去做一些小发明、小制作, 这是对课程产生的认识偏差, 影响通用技术课应有价值的发挥。
(二) 教师专业知识储备不足
通用技术是一门全新的学科, 目前缺乏相关专业的教师培训, 很多学校的技术通用教师都是从其他各行各业转行过来的, 很少有学校从社会上招聘一些有相关技术实践经历的专业人员。虽然有关部门和学校都组织了一些针对通用技术教师的培训, 但大多数是讲座, 教师只是了解了通用技术的理念, 无法把它应用到实践中去, 在实际教学中很难创造出相应的教学情景, 学生提不起兴趣。
(三) 新课程教学资源有限, 开发意识薄弱
高中通用技术学科注重实际操作, 注重人与物的互动, 要求学生培养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样的课程理念, 说明仅以教材和学校有限的场地、器材作为课程资源, 根本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如果广大教师仍按照传统的教学思路和模式, 仅仅局限于把教材上的内容讲授给学生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 那么很难实现这门课程的目标。
(四) 教师缺乏合理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受时代观念与专业知识的局限以及重视度不够, 学校课时安排有限, 在通用技术课堂上, 还是以教师为中心, 授课过程中照本宣科, 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的课堂参与极少, 这严重制约着学科的发展和学生能力的提高。
二、解决对策
立足现状, 为真正实现本学科的教学目标, 我提出如下解决对策。
(一) 让学校、家长和学生知道通用技术的重要性, 提高重视程度
学校领导者要明确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未来, 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 设置足够的技术课程的课时、监督技术课程教学工作的开展, 可以在实验室上加大投入, 让学生真正地了解技术产品。同时, 对教授通用技术的教师与传统课程的教师一视同仁, 提高他们的待遇, 并将此课列入教师考核与评价的范围, 从而提高教师对这门课程的重视度。
(二) 加强学习, 提升自身专业素养, 改善师资, 提高教师专业技能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 然而教师专业理论基础薄弱, 生活常识缺乏, 在通用技术课堂上仅用有限的知识讲解是不够的。要改变这种情况, 就要加强教师的学习, 提高他们的自身专业素养。一方面教师自身要不断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 多读专业书籍, 提升操作技能, 多与同行交流, 总结经验。另一方面,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加强专业技能培训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根据每位教师的素养程度, 对其进行相关的培训, 满足不同层次教师的需要, 要求教师积极参与其中, 对实际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全面剖析, 不再为学生讲授空而大的理论。
(三) 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通用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 也是普通高中的重要任务, 有了丰富的课程资源, 才能让课堂活起来, 学生要着重培养动手能力、创新思维, 不至于纸上谈兵。学校应充分利用实验室, 包括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等实验室的现有仪器和工具, 鼓励师生利用生活用品自主设计并制作, 学校也有必要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争取经费支持, 购进设备, 建设实验室, 还可以带领学生去参观校外的图书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等场所, 利用一切可能的资源来培养学生。
(四)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在高中通用技术课堂教学中, 学生对教学的意义、理念以及目标等都没有有效地理解, 这就增加了教师教学的难度, 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校内的资源, 比如, 长廊、展柜、板报以及专栏等对通用技术课进行宣传, 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通用技术课程。此外, 教师还要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要积极引导学生去发现社会现实以及自身经验中存在的不足, 要及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只有这样, 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五) 完善相关的评价体系
本文所说的学习评价是指对学生的技术知识、技能、学习过程以及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定性、定量的描述。在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学中, 必须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 相反地, 要不断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实施多元化评价。比如, 教师可以提出自己认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 然后让学生解决, 这时候, 学生可以通过浏览网络、看电视或者阅读书籍等方式去寻找答案, 这有利于学生扩展自己的学习成果。此外,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具有设计性的任务, 让学生通过竞赛的方式进行, 这有利于学生之间展开自评、互评。
高中通用技术是一门不可缺少的课程, 尽管现在面临着一些教学困境, 但只要学校、师生和家长能够足够重视, 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努力学习, 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创新教学方式, 丰富课程资源, 一定可以顺利走出困境, 让通用技术教学这门课程发挥出其最大的作用。
摘要:本文分析了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实施过程中, 通常会遇到的认识偏差, 教师的知识储备面临考验, 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和可供借鉴的经验不多, 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不合理等困惑, 面对这些问题, 提出对策, 以期推动通用技术学科教学的扎实开展, 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中通用技术,教学现状,策略
参考文献
[1]李新发, 罗玉莲.中学教师面对新课程的困惑及对策[J].江西教育科研, 2006 (4) .
8.高中通用技术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教学的有机整合 篇八
通用技术虽然是普通高中的一门必修课程,但现实实施过程中由于受到师资力量不足、教材和教学设备资源匮乏、实验室建设欠完善、各方资金投入不足等条件的制约,在实际教学中,对于如何更好地创设体现现代教学理念的教学情景,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教学模式,仍然是当前努力探索的方向。在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课程的整合研究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很好地为通用技术教学创设良好教学情景,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便于学生学和教师教的环境,同时很好地培养和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基本的科学素养。对于现代信息技术在通用技术教学中的辅助作用,本人浅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在通用技术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有趣的情景,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原本以文字和图片为主的教材中插入视频、动画或声音后,使教材内容更加生动和形象,增加了知识的信息量。学生从多媒体信息中感知到的信息量远高于单纯的教师讲授,把枯燥的文字变换成有声有色的直观展示能够引起学生注意力,也会促使学生有意识地去培养学习兴趣。
例如,在结构的强度与稳定性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利用网络查询资料,以图片、动画、视频等媒体形式展示物体的不同结构,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观感受,帮助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和目标,激发学生兴趣和思想创新,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和实践。
二、辅助应用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
通用技术虽说是一门立足于实践的技术课程,但对其中的理论学习也是不能忽视的。对于不参加高考的学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就不高,对于这些学科的理论学习更是提不起精神,觉得课本内容枯燥乏味,课程的教学目标更是不清楚,甚至出现课堂上“开小差”等现象。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利用网络及多媒体将教材中理论知识的重难点以多种形式展示讲解,不仅能完成教学任务,还能使学生愉快接受。
例如,必修模块1中第二章机械制图与识读基础,课本中的篇幅较少,可机械制图原理及三视图的绘制却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借助多媒体课件以图片、动画形式直观的演示机械制图原理、三视图的正投影原理、三视图的平面展开和平面三视图的绘图原理,学生就能够清晰直观的理解其知识要点,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从而也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
三、转变学习方式,促进教师成长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以接受为主,新课改要求教与学都要改变方式。通用技术课程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在教学中教师设计的问题和探究活动或许并不是学生想了解的,此时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解决疑问、完成问题探究。比如利用因特网查询、BBS论坛交流、关注微博等渠道来寻求答案,增加知识积累,促使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同时,对于教师的业务素质也有更高的要求。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进行大量的资料收集与整理,精心完成课件的制作;如何突破重难点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搜集更多信息,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并在课后通过网络平台解答学生疑问,因此,信息技术在通用技术教学中的辅助应用,不仅利于学生“学”的方式的转变,对于教师专业成长也是非常有益的。
四、把握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切勿本末倒置
信息技术在各学科教学中的优越性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在高中学段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教学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它在教学中只能是一种教学辅助工具,不能本末倒置。虽然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图文并茂地展示通用技术课程的所有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但是通用技术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要立足于“做中学”和“学中做”,强调学生在通用技术教学过程中的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的环节,所以通用技术课程中的实践操作、动手实验是不能用多媒体中的画面来代替的。因此,信息技术在通用技术教学中的使用一定要把握好“度”,对于教学内容要合理分析,选择多媒体教学时要考虑科学性,不能盲目滥用。
在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的大环境下,把传统的通用技术教学模式与信息技术相结合,也成为了提高通用技术教育教学质量的新途径。在实际应用中,信息技术只是作为一种工具,应该与传统的教学结合起来,各自取长补短,才能更好地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9.高中通用技术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教学的有机整合 篇九
讨
摘要:21世纪的教育是信息化教育,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信息化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作者在“十一五”期间开展《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就是要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把信息技术渗透、运用到学科教学中,促进教学相长。文章主要介绍了作者在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教学方面的探究成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整合 现代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便是科学的教育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越来越被广泛地采用。21世纪的教育是信息化教育,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信息化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利用信息技术,模拟物理实验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教师通过模拟实验引入新课,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观察后的兴奋中进人学习状态,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物理现象中有很多是难以用肉眼看清或看到的,有的即使借助最现代的仪器设备也很难看到。利用多媒体电脑进行仿真模拟,可以把一个原本无法看到或看清的现象逼真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如天体运行,原子核裂变、聚变,高电压测量,仅散射实验,把长时间的过程缩短,把变化的瞬间用慢动作拉长,把微小的放大,把巨大的缩小,再加以智能化的语音提示,安全、方便,现象、过程明显,加深了学生对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有机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学生日常生活中难得一见的物理现象演示出来,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认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对大自然的好奇。通过这种物理现象演示,更好地实现了学生对知识的升华,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够更直接地培养他们对科学的探究意识。
二、利用信息技术,仿真物理实验环境,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实验几乎贯穿了物理学习的整个过程。物理规律如果不能在不同条件、不同地点得以重现从而得到反复验证,便不会得到承认。传统实验中,由于实验环境和实验条件的限制,实验结果往往和物理理论不相符,甚至出现实验数据相反的情况,再加上实验室中诸
多规章制度对学生操作的限制,怕发生意外和造成实验仪器的损坏,最终往往限制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缩小了学生实验中发现问题的范围,使学生更多地按部就班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现在利用多媒体电脑,可以超越时空和具体的实验条件的限制,学生可以变换实验条件反复地进行实验操作,自主探究物理规律,这样既增强物理实验的趣味性,又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更有利于创造力、想象力的培养。
如实验“平抛物体的运动”,教科书中用一幅频闪照片来显示两个小球同时平抛和自由下落的情况,让学生比较,发现它们在水平方向的运动不同,但竖直方向上的运动是相同的。由于这一方法未能具体表现平抛小球在各个点的分运动状态,学生理解掌握闪光照相所揭示的规律,把握公式的物理意义仍感到比较困难。如果我们借助《仿真物理实验室》,利用动态模拟演示,就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知识。
还比如在上电学实验课时,传统的教学方法通常会告诉学生,电流表的接线柱正负极不能接错、电压表不能超过量程、电池组不能短路等,并且很多实验限制学生自己操作,这些规定无形中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利用“仿真物理实验室”虚拟电学实验室软件,可以倡导学生进行自主探讨性实验,既可保护仪器
不被损坏,又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能把很多传统实验做不到的效果一一再现。学生利用虚拟的实验环境进行自主学习,自主观察模拟实验,能够更好更快地掌握学习成果和学习方法。
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教学整合,能够培养学生自主模拟实验、观察实验,并归纳、总结,抽象成所需知识的能力,从而学会自主学习,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物理知识,提高对问题的发现创新能力,培养他们建立正确的科学世界观。
三、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实现物理教与学的互动,扩大师生探究知识的层面
信息网络时代,网络提供了丰富的多元化知识库、资源库、信息库,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逐渐成为一个现代教育工作者必备的素质。网络资源具有信息量大、更新快、易互动、针对性强等特点,例如:
http://sq.k 12.com,cn:9000/lvl/lv-wl/index.htrrd中学物理教室
http://sq.k 12.com.cn:9000/sp/sos/中学物理之友
http://sq.k 12.com.cn:9000/ha/hanhj/hhjhtrn/高中物理教研网
http:///物理教育资源网
这些资源库为我们提供了在线同步教学、课堂教案、优秀课件等多种数字化资源。且借助于网络论坛,可以实现参与者之间的互动,从而实现知识信息的交流共享。通过这种交流共享,可以实现知识信息的最优化,从而开拓学生的视野,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物理课堂教学中,进行物理教学与网络整合的探究,教师可以自己创建网页,将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和知识的延伸拓展整合到网页上,通过教师对知识的分析、加工、整合,使教学内容变得更易于接受、更具趣味性,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理论与社会现实的结合,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而检查学习效果:又能让学生关注社会上的一些实际问题,并提出建议,也把“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教学理念落到实处,提升了物理课堂学习的品位: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进行学习,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也就能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0.高中通用技术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教学的有机整合 篇十
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教学方法逐渐融入教育领域,将信息技术与高中政治教学有效整合,可以促进高中政治教学模式创新与改革,提高学生对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帮助高中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关键词: 高中政治 信息技术 教学整合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要特征之一,信息技术与高中政治教学的有效整合,既能够发挥信息技术的最大优势,又能促进高中生更好地学习政治理论知识,不断提高高中生的政治觉悟。
1.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
高中政治理论教学活动是比较枯燥的,一些同学对于政治思想的理解不是很透彻,因此政治教师应该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在学生熟悉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其对知识的探知欲望,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信息技术为高中教学创造更加多样的课堂模式,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还可以通过图文、动画、声音等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满足他们好奇心的同时传授理论知识,让他们在学习中体验快乐。
如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教材中的《信用工具和外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模拟交易场景对外汇、汇率等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和认识。首先要求学生对教材中专业名词的定义进行初步理解,然后指导学生通过网络平台查找各国汇率数据,最后安排几组同学进行外汇交易的场景演示。通过这样的课堂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加强对外汇及汇率的认知,并在学习过程中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货币观念,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学会正确使用信用工具,包括信用卡、支票、汇票等,理解他们的用途和使用范围,积累更多的生活常识。
2.将复杂的政治原理形象展示出来
政治原理是学生学习的重点,也是学生解决政治问题的基础,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对于新时期的青年学生来说,单调地讲解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高中政治教师应该主动创新教学方式,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撑,采用动画、视频等手段,将深奥的政治原理用形象化的方式表达。学生可以通过直观的图片、视频等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更加灵活地运用政治理论知识解决实际政治问题,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如学习《正确的消费观》时,很多同学对消费观难以理解,总是觉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种情况的出现很正常,因为高中阶段的大部分学生对挣钱和消费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系统认识,对消费观和经济没有清晰的概念。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课余时间对身边的消费情况进行统计,如在超市进行购物统计,包括消费者购买的物品种类、价格、数量等,然后整理成为文字、图片,通过多媒体进行幻灯片展示或者制成小动画,再现超市消费场景,有条件的同学还可以直接在超市、商店录像,然后进行简单的加工,就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展示。活动结束之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自己调查的消费行为做客观的分析,让他们分辨什么样的消费行为才是正确的,从而树立消费观。
3.利用信息技术加强重难点知识的学习
高中政治教材内容都是比较抽象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比较困难,教学教材内容重点难点的时候,教师更需要结合信息技术,将复杂的知识简化处理,这样才能让学生理解政治知识。在高中政治重难点教学中,引入生活中的热点问题,降低理论知识的理解难度,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学习《经济生活》知识的时候,学生对于加强宏观调控的知识点比较难以消化,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展现“三峡工程”、“限购限贷”、“中部崛起”等国家政策,让学生了解到国家的宏观调控就在我们的身边。同时引导学生对材料中的调控政策进行分析、对比、总结和学习,促进他们加深对宏观调控的认知。另外,还可以播放一些解读国家政策的视频,让他们了解各界人士对于国家政策的解读思路和想法,提高学生对政策的理解程度,形成正确的政治立场,树立坚定的民族信仰。
4.利用信息技术对知识进行复习巩固
通过政治知识的学习,要求学生在生活中解决简单的政治问题,但是高中学生学习的特点是对初步学习的知识比较容易遗忘,因此巩固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学生仅依赖课本上的习题进行复习是远远不够的,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在网络平台上搜集更多有质量的课后练习题。互联网上搜集的题目具有明显的优势,不仅能够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要求,还能够根据自身的发展选择课外知识延伸学习,遇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可以通过搜索资料进行深入研究。
如学习《生活与哲学》之后,学生面对抽象的概念知识学习,可以采用习题练习和交流心得方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通过信息技术,可以搜集很多关于生活与哲学内容的习题,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习题,采用独立作答或小组讨论的形式。通过交流心得要让学生明白哲学来源于生活,它们之间的关系非常简单,要想使生活更加美好、有意义、有价值,就应该理性对待生活,用哲学思想引导生活。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要想在凡尘俗世中过上宁静致远的生活,就要学会控制我们的情趣、情操和情绪,创造更加惬意的生活意境。
信息技术给高中政治教学带来的高质量教学效果,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信息技术与高中政治教学的融合需要长期的实践磨合,需要教师在工作中不断探索新的方式,从而促进学生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学习更多的文化知识,丰富内涵,提高政治能力。
参考文献:
11.高中通用技术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教学的有机整合 篇十一
关键词:普通高中 通用技术 教具
一、通用技术学科特点
(一)通用技术具有自己特色
通用技术并不是单一地接受别人的知识和经验,而是在将其作为基础的同时重点挖掘自己的知识背囊,设计出具有独特功能的作品。但这并不表示作品就打造成功了,因为还需要考虑作品能够满足哪些需求、还有什么是没有达到的、设计是否科学、制作成本与实际应用价值比例是否合理等等。通用技术课程就是培养学生善于利用技术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
(二)通用技术课程具有实践性
通用技术课程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用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注重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长期以来,我国学校的教学内容都集中在书本知识的灌输以及系统学科知识的传授上,而科技试验和社会实践方面的课程很少。这次课程改革中,通用技术学科的出现,无疑成为了改革的亮点。如何让这个亮点更好地发光?组织、开展好技术实践活动是唯一的办法。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不仅是力量,更是一种能力;知识不仅包括那些能够言传的显性知识,如事实、原理、概念、理论体系等,而且还包括那些只能意会的隐性知识,如经验、技术、技巧、能力等。通用技术课程的实践绝不仅仅是动手制作东西,但动手制作必不可少。
(三)通用技术课程具有非专业性
尽管通用技术课程侧重于技能技巧,但与单一的、以培养某一专长为目标的职业教育比较,有着明显的质的差异。通用技术课程是培养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能力的实践教育,不是掌握多么精密的技术,最根本的是在研究技术的过程中培养动手能力、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通用技术存在的问题
(一)课时不足,安排不合理
很多学校安排的课时很紧张,教师只能挑重点内容讲,有的部分不讲,有的部分一带而过。课程安排只能完成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几乎没有。
(二)教学器材、设备极其缺乏
由于通用技术课知识面广,教师上课时需要提供的素材资料较多,只用传统的黑板和粉笔的教学模式已不能完成教学任务了。我们只有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丰富我们的教学资源,方能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教学用具的缺乏既体现在教师演示用教具的使用上,也体现在学科的配套实验室器材上。很多通用技术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基本都是拿着书本和教案进入课室,最多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没有进行演示的教具,更别说能带领学生走进通用技术实验室进行实验。
(三)师资不保证、不稳定
大多数学校没有专业的通用技术教师,不同专业背景的转行教师的课程理念、教学经验、教育机能、技术素养各方面能力参差不齐。
(四)学生动手参与程度低
实践项目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很多学生不愿意动手参与实践活动,这样形成了实践活动的死角,部分学生得不到实践的锻炼,更没有促进技术能力和技术素养的提高。学生参与程度低,影响实践课的深入和持续健康的发展。
三、通用技术教学对策
(一)充分开发和利用多样化的教材资源
依据《技术课程标准》编写的通用技术教材,是通用技术教学的重要文本资源,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比如,对于现在的整套通用技术教科书,在教学中,我们要主动积极参考其他版本的内容,每套教材各有特色,各有侧重。因此,无论是从通用技术课程的特点出发,还是从通用技术课程实施的现实出发,对于通用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研究都显得十分的重要和迫切。
(二)有效开发和利用各种教具
对于大部分农村中学,经济条件不是很好,在规划和配置通用技术课程教学基本设备工具与教学材料时,应遵循“合理投入、充分利用、避免浪费、量力而行”的原则,提倡自己动手,因地制宜。教师开发的教具,所反映的知识一定要符合科学原则;要符合教育方针,教育思想,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的要求;要有较强的直观性,趣味性,适合教育对象的年龄特点和智力水平;还要考虑购置和使用教具、学具投入的经费和精力,充分发挥其使用价值。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过程的一开始,教师应出示与教学相配合的自制教具,因为自制教具的实用性和创造性,既能够达到良好的引入效果,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调动他们对科学奥秘探究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想象能力。
这些教具特别对于学生的知识应用,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如化学实验室的金刚石分子模型,在讲授模型和结构强度时可使用;生物实验室的人体结构模型,在讲授模型和系统时可使用;物理实验室的地球仪,在讲授模型和结构稳定性时可使用;数学中的立体几何模型,在讲授三视图画法时可使用;物体稳定演示仪,在讲授结构稳定的基本条件时可使用。
(三)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教育能力
通用技术开设到现在并没有专业教师,基本上很多都是兼职的,通常是电子专业、机械专业或者电教专业的教师,有时可能会用一些与技术课程毫不相关的教师,而在师范学校里也没有设立通用技术这个专业,因此,通用技术教师的专业化的道路要尽快完善。自制教具要求教师了解课程内容与标准,通过制作从而掌握与课程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可以说,自制教具是通用技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一个捷径。
(四)利用学生的好胜心激发学习兴趣
目前的高中生似乎已经完全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他们的动手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差,更重要的是随着动手能力的弱化,很多学生连思想也开始僵化。因此,加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刻不容缓。争强好胜是青少年学生常见的心理,只要引导得当,这种好胜心会成为奋发向上的动力。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创造一种公平竞争的氛围,增强学生拼搏争取、公平竞争的意识,还要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的气质,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加深对物理概念、规律的理解。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把实验的现象、规律、数据等一起记录下来,让学生领略到自然界的奇妙变化和规律性,这样既能让学生学到知识,也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
12.高中通用技术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教学的有机整合 篇十二
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为语文教学创设情境、为学生朗读创造氛围, 帮助学生自然、准确地理解语言。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撑, 巩固练习就能“寓练于乐”, 提高学生的兴趣;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撑,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搜集和整理相关资料, 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但是, 是否课堂上只要运用了信息技术, 就一定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呢?我们可以先看看下面这几个镜头。
镜头1:语文课堂上, 教师把自读提示、学习目标、讨论的问题等原来分次序表现的内容写在小黑板上的文字一股脑儿全用电视屏幕显示出来, 由于文字较多, 要么全屏显示, 文字很小, 根本看不清;要么文字较大, 字体清晰, 但要多屏才能显示完。等到学习过程结束检查目标或效果时, 又要重复许多操作, 用起来十分不方便。
镜头2:教师想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吸引学生注意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但由于形式变化过多, 画面色彩过于繁杂, 音响效果过于夸张, 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镜头3:语文课堂上过多地运用多媒体, 挤占了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探究的时间, 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削弱。
镜头4:为了追求独特和新奇的效果, 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设计, 结果是既浪费了时间, 又收不到更好的效果, 吃力不讨好!
我认为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语文教学才能与信息技术有机整合, 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得力助手, 又成为教师指导教学的重要手段, 真正为教学服务。
●注重感悟、训练思维
多媒体所拥有的直观的“形象生动”的优势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 但对于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而言, 并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用感官的冲击来代替完成的。相反, 有时需要的恰恰是一种无声、无画、无动作的空白效果, 教师要想方设法地去填补这空白。填补空白的过程正是学生感悟文章内涵, 进行思维训练的过程。
在多媒体教学中, 教师当然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适当完成课文人物、景物乃至于意境的提示性再现, 但这只能是为了展开学生思维的翅膀所营造的气氛。用多媒体适可而止地渲染情景, 更有助于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展。在引导学生文学审美的过程中, 应重视让学生通过教师的有意提示, 在头脑中构筑出一个个文学形象, 一个个抒情意境, 从而与作者达成共识, 引起共鸣。
●突出重点难点
增大课堂知识信息量, 是实施现代化教育的必要条件。但现代教育理论同时也要求, 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注重对学生认识方法的培养。教育技术的运用, 应能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探究和意义构建的途径获取知识, 而不是教师将收集的资料与知识点罗列起来向学生灌输。
教师应该在贯彻课文的重点难点的前提下, 指导学生对知识信息自行加工、系统整合, 同时正确取舍, 不可面面俱到, 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识记、理解、保持和提取, 才有助于对知识的消化与能力的形成。
●内外结合, 延伸拓展点
语文课程的学习, 既是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和实践活动, 逐步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 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陶冶情操、拓展视野、开发思维能力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因此, 在教学中, 对于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语文, 就应从更广的层面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材料的容量一直是传统的语文教学难于解决的问题, 因此内容的宽泛性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性就成了比较突出的矛盾。而基于网络信息技术具有丰富性与交互性的特点, 学生通过网络检索和加工信息, 能极大地扩展语文教学空间、时间和信息量的外延, 开阔学生的视野, 扩大知识面, 同时在信息能力方面也得到学习与锻炼。如讲授鲁迅的《雪》一课时, 我以文本为阅读基点, 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发展, 拓展语文学习的外延。在品味南国与朔方雪的不同美点之后, 告诉学生雪是冬天的一首小诗, 一个悦耳的音符, 它曾让许多诗人诗兴大发, 向学生推荐借助网络搜集的文人墨客赞美、吟诵雪的诗句。学生在丰厚的、整合性的、视野开阔的情境中自主学习语文, 在信息网络中阅读、欣赏、实践与探索, 语文教学的魅力和趣味性得到充分展示, 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了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热情, 使课内外相互引发, 相得益彰。
13.高中通用技术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教学的有机整合 篇十三
丹东市第一中学音美组 姜庆恩
高中《美术鉴赏》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模式的构建
丹东市第一中学音美组 姜庆恩
一、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意义与现状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已被广泛应用于美术教学中,成为优化美术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它将形、声、色、动画溶为一体,极大地拓展了美术教学空间,能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进行探究性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审美的需要。但是,时代发展到今天,大多数的高中美术鉴赏课还都是运用罗列图片的幻灯片+教师的口头讲解这种比较单一陈旧的教学模式,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教学效率非常低下。因此在高中美术鉴赏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多种形式积极引导学生对作品的形式、内容、内在情感等进行探究,以培养学生形成高尚、健康的审美情感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途径和方法
运用信息技术整合高中美术教学,通过声音、动画、视频、投影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亦动亦静,既能再现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学习情境。这样在情景交融,声形并茂的情境中,学生大开眼界,积极主动参与,信息技术的使用提高了整堂课的效率,使美术课堂教学质量得到了很大提高。下面,我就粗浅地谈谈信息技术与高中美术鉴赏课整合的途径和方法。
1、运用信息技术创设生动、直观的情境。情境的创设是整合课的基础。现行的高中鉴赏课是以“审美教育”为主旨教学过程,“美育的最有效手段是多接触艺术”。事实上,就现行的教学条件来说,我们很少有机会让学生去感受真正的美术作品原作的魅力。信息技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这种缺憾。教师通过信息技术这个工具提供丰富的素材,可以让学生看到更多的图片、影像资料,便于学生 对作品进行分析,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分析齐白石的作品《虾》时,通过制作动画,让虾动起来,并组合成不同的画面结构,生动的动画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不同的黑、白、灰搭配带来的不同的审美视觉效果,促使学生充分体悟到大师原作中看似随意却匠心独运以及水墨画特有的笔墨趣味与黑白灰美感。这样,就把我们用语言很难表达的艺术理论直观形象地表现了出来。这种动画在现代设计课中恰当地运用可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在提供素材时,一方面,要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优秀作品,避免过多过滥,否则可能一节课下来,学生只有兴奋、新奇而一无所获。另一方面,要选择画面清晰、层次分明、色彩感强的画面。
2、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科间的整合。《新课程标准》认为“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具有人文学科的特征”、“具有人文教育的功能”。因此,美术鉴赏课教学应摆脱传统单一的课堂模式,开发课堂学科资源,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科间交融。
第一,促进美术与音乐的交融。音乐与美术尽管在审美特点上千差万别,但在主题与意境的追求上常常是相似的。例如在传统的书法或国画鉴赏时,配以节奏柔美、充满古韵的古筝等民族乐曲,可以更多体悟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与美妙意境。西方绘画配以钢琴曲或轻音乐,更能充分展现其色彩斑澜的审美意象。而鉴赏凡高的作品最好配上充满热情、活力、富有动感的交响乐,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凡高令人目眩的色彩和火焰般燃烧的激情。在美术课件的制作中,音乐的运用可以起到拓展学生的形象思维与联想空间、深化主题的作用。这样,不仅可以营造氛围,视听结合的方式更可以起到烘托主题、启迪思想、增加鉴赏深度的作用。
第二,促进美术与语文(文学)的交融。中国传统文化讲究诗书画相结合,西方美术的发展与文学的发展更是息脉相通。充分利用电化 3 手段,开发语文学科的课堂资源,可以增加学生对美术鉴赏课学习的兴趣与信心。如再鉴赏古代中国绘画时,展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一边鉴赏郑板桥的《兰竹图》、徐谓的《墨葡萄》等作品,一边配乐诵读他们所题写的脍炙人口的诗句。这样,让学生更能体悟中国画的意象之美和诗书画相结合的悠远意境。
第三,促进美术与政史等学科的交融。任何美术作品都是特定时代历史文化的产物,是政治、经济、科技、宗教、文化生活及思想意识形态的反映。美术鉴赏课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整合政史等相关知识,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美感,还可以从美术作品所描绘的内容获得丰富的知识,认识世界、了解历史,涵养学生们的人文潜质。例如:不了解法国大革命历史,就无法理解雕塑《马塞曲》及油画《自由引导人民》;不了解中世纪基督教文化,就不可能领略哥特式教堂建筑蕴含的浓郁的宗教精神,进而也就无法理解乔托《犹大之吻》等作品体现的世俗化与人文主义精神;不了解我国元代的历史背景,就无法理解当时文人画的精神内涵;鉴赏王式廊的《血衣》等作品,可以让学生理解特定历史时期的思想情感等等。这些我们都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音乐、图片、影视片断等播放方式展示给学生,这比传统的讲述式教学更直观、有效。
另外,如印象派画家对光色的应用及透视学知识,美术作品构图中黄金分割的应用等,无不说明美术与光学、几何学等自然学科的密切关系。这些都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加以分析,直观教学的同时也节约了有限的教学时间。
3、运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在教学中,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它的教学重点、难点。如何采用最有效的方法去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呢?实践证明,信息技术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信息技术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 4 特点,还有存储、再现等功能,在同一屏幕可同时显示相关的文字图像和动画,这是传统教学媒体无法达到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一优点,认真研究教学目标与内容,选取最能体现该目标的教学媒体变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化难为易,通过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有效突破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例如在鉴赏评述《蒙娜丽莎》这幅画时,我制作的课件中精彩的部分是在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上。本课的重点是“蒙娜莎丽为什么微笑?”对蒙娜莎丽的微笑一直争论不休,有说是丧子的贵妇的笑、孕妇的笑、牙病患者的笑,还有的说是达.芬奇的自画像、妓女的笑等等,学生根据自己在互联网上和图书馆里查到的资料来阐述各自的感受,针对不同观点进行辩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我根据蒙娜丽莎是达.芬奇的自画像这一说法,制作了由达.芬奇自画像渐变成蒙娜丽莎画像的过程,生动的说明了以上各种观点可能都有一定的依据和道理,人们对于艺术作品的感受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课的难点是“蒙娜丽莎的微笑为什么神秘?”现在有权威解释说这种忽隐忽现的神秘微笑是由观众的视觉中心在蒙娜丽莎面部不停地移动产生的。我用课件给予形象的演示:当视觉中心集中在蒙娜丽莎眼睛时,周围部分变模糊,颧部阴影和嘴角成一条弧线,使微笑明显加强;当视觉中心集中在蒙娜丽莎嘴部时,周围部分变模糊,嘴部独立显现,使微笑明显减弱,这节课的难点问题运用课件就非常直观的解决了。
三、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几点建议
1、积极改善美术教学条件。高中美术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对学校的现代媒体教学资源和美术教师的教育技术化要求都很高。学校要尽可能增添现代化的教育媒体,教师要尽可能多的掌握现代教育媒体的应用技术,否则自己的职业技能就不适应时代发展。按照现行高中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每个高中学校至少要有一 5 个美术教学专用的多媒体教室和一个画室。
2、美术教师之间应该建立一种学习交流的机制。现行的高中美术教材,缺少适用的与之相配套的辅助教学资料,如影像资料、课件等,我们美术教师可以自己动手在每个单元里选择一两个重要课节,自己制作课件(除了扫描教材上的和画报上的图片之外,更多的可以从互联网上得到更好的影像素材),每学期坚持做三、四个教学课件,这样日积月累就可以很快建立起自己的美术鉴赏教学资源库,我们的美术鉴赏的教学效果也将发生质的变化。我还有一个设想,如果我们将自己制作的课件与兄弟学校的美术教师制作的课件相互交流,互通有无,我们就首先在丹东地区形成了一个高中美术教学资源库,就可以实现美术教学资源的共享,其效果可想而知。
14.高中通用技术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教学的有机整合 篇十四
罗振华 发布时间: 2010-7-29 8:50:02
现如今,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使得知识不再以单一的文本形式来传递,而是融入了声音、图片、影像等多种媒体,知识内容的丰富与传递形式的多样不仅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引发了一场世界范围的跨世纪教育改革和学习革命。那么,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高中英语教学中来将是每个教师是否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观念的重要标志。然而,目前在许多学校,英语阅读教学仅局限于课堂。由于时间紧、教学内容多,所以课上知识讲解得多,阅读活动开展得少,且形式单调,课内外学生阅读的内容不外乎课文和辅导材料中完形填空以及阅读理解练习里面的语段,阅读训练也常常停留在做阅读理解题的层次上。阅读的信息量小,内容枯燥乏味,带着浓重的应试教育色彩,难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的阅读技能、阅读量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相去甚远。本文从探讨信息技术和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整合策略的角度讨论如何全方位、立体化地帮助学生开展阅读实践,拓宽阅读面,加大阅读量,提高阅读能力。
一、课程整合的内涵及其理论基础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有效地改进课程教学,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并培养终身学习能力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整合是指集知识、素养、工具三要素于一体的具有文化特质的计算机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融合,是被国外学者称为“第四次教育革命”的以信息技术为媒介的教育教学模式。这个模式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现代教学理论、信息技术理论指导下,在信息化环境中教与学活动各要素间的稳定关系和活动进程的结构形式,其操作范式体现出多元化、综合性、个性化等特征,课程整合是信息化环境下的全新教育教学模式,它需要科学的描述、解读、成型与发展。
二、信息技术和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整合的基本策略
(一)、运用多媒体课件,提高英语课文教学质量。
备课时,教师可以利用Authorware、Powerpoint 等多媒体制作工具自己编写演示文稿或制作多媒体课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改编后使用,使用的方式主要有:
1、在阅读开始前呈现与阅读材料主题内容有关的文字、图片、动画,影像、声音等素材,补充相关主题的背景材料,帮助学生熟悉话题,预测内容,预测词汇,明确阅读目的,激发学习兴趣和欲望,为阅读的开展做好铺垫。
2、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课件引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如略读、找读、填表、连线、排序、补全信息、判断真伪等,逐层深入地扫除语言障碍,理解课文内容,梳理文章脉络,把握主旨大意。
3、在阅读结束后通过课件呈现课文要点、关键词、引导词,帮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转述课文内容等活动内化所学内容;通过展示与阅读主题相关文字,影像材料,引导学生进一步开展讨论、辩论,交流思想,在真实交际中提高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在阅读教学中采用任务型教学方法,布置学生完成与课堂主题内容相关的阅读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后继续开展阅读,收集相关材料,在课堂上通过演示软件展示活动成果。如在人教版教材高中第三册(SEFC3A)第十单元 American Literature 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外围绕“美国文学”这一主题自愿组成3---5 人的小组,确定一个子课题,如美国著名作家作品,搜索、浏览、下载网络中的文字、图片材料,经过筛选、重组后制成课件。课上抽选两组展示成果。运用信息技术展示成果只是一种手段,旨在促进学生在收集、加工信息的过程中主动开展阅读实践。接触更多的语言材料,并借此提高他们进行阅读活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二)、利用网络资源弥补学生阅读材料的局限性
1、教师可以发挥备课组、教研组大集体力量,分工协作,围绕教材中的各个话题,在网络上收集与之有关的阅读材料。对收集到的语言材料要进行筛选,分级,力求能为各个层次的学生提供难度适中、梯度明显的阅读内容。经过分类、挑选的材料要按照体裁、题材整理,以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需求选择阅读。如电子阅读材料在某一方面不能满足要求,还可以将所选到的优秀书面阅读材料输入电脑,作为补充。最后将收集、整理的内容统一存储在学校网站上,提供学生自主访问,选择使用。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困难可以在留言板上告诉教师,有专人定期解答疑难问题。
2、教师通过搜索引擎在网络中寻找适合高中生的英语学习网站,向学生推荐,与此同时,可以组织英语基础较好、使用信息技术能力较强的学生将在网络上读到的好文章收集起来,推荐给教师和同学,进一步扩充阅读资源库。对这些学有余力的同学来说,收集网络资源使他们阅读的兴趣、能力都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对其他同学来说,不仅获得了共享的资源,而且好奇心和不甘落后的进取心也使他们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同时教师的工作压力也有所减轻。
(三)、利用论坛和电子邮箱等手段促进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信息技术提供给阅读教学的交流工具可以打破学校学习环境在时间、空间上的局限性,帮助教师和学生在各自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进行不见面的交流,沟通思想,解决疑难。
1、教师建立自己的网站或学校网站,设置学习论坛。学生登陆后通过留言的方式,就上课时讨论的某个问题和教师继续交流看法,告诉教师自己阅读中碰到问题,向教师讲述阅读中的体会,或者向教师提一些阅读教学方面的建议。教师在阅读留言板后予以答复。有一些阅读中的理解问题是开放性的,学生在留言请求教师帮助的同时,还可以邀请其他同学在论坛上一起讨论某个问题。教师也可以就某篇阅读材料中的某个问题在论坛上发起一次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这样做既能及时解决问题,促进合作性学习的开展,又能激励学生在阅读学习中主动思考,主动探究,充分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2、教师和学生互相告知电子信箱地址,通过电子邮件进行交流。教师在答复留言、电子邮件的同时,可以定期对学生所提的问题进行整理,并利用课上的时间就共性的问题对全体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策略等方面的指导,提出学习建议。
三、信息技术与英语阅读教学相结合的策略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新形式下,教师应学会充分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结合本学科的特点,组织、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学习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协同学习的能力。同时,教师也必须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能力,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获取的能力。原来的一本教材打天下的局面结束了,教师必须能够根据自己的授课内容,主动地、有目的地通过各种媒体,如互联网、书籍、报刊、电视等,功者亲自调查、参观等,收集到所需要的的信息。
2、信息分析的能力。收含集到的信息量非常大,并不不定期都适合授课内容,因此必须将获取到的信息进行筛选鉴别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判断它的可信度,然后对认为真实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
3、信息加工的能力。将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一类信息进行综合,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重新整理组织、存储,并能够简洁明了的传递给别人。
4、信息创新的能力。在信息加工的时候,通过归纳、综合、抽象、联想的思维活动,找出相关性、规律性的线索,功者能从表面现象分析出事物的根源,得出创新的信息。
5、信息利用的能力。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术功其他手段,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6、协作意识和信息的交流能力。通过互联网等平台拓展自己的交流范围,面向世界,开阔视眼,并能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与他人的联系、协作。
15.高中通用技术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教学的有机整合 篇十五
一、信息技术与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有机整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强大动力。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如何优化导入环节, 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形成最佳的学习动机, 这是进行新授课的首要环节。我适时地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及文字等信息进行处理, 巧妙恰当地呈现, 制成课件从而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补充学习的知识背景, 相机提出要学习的新课题的学习目标, 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课题产生浓厚的兴趣, 必能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使学生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如《春联》一文描绘了春联这一中国特有的文化元素所蕴含的中国人的美好情感。教学时, 我根据春联所寄托的象征意义这一教学重点环节, 利用多媒体再现中国人过春节的喜庆氛围, 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对春联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 学习兴趣大大提高。
二、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的有机整合
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整合必然使教学内容从封闭走向开放, 它必将是促进小学语文课程内容拓展与革新的一个主要因素, 能使教学内容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 形象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 克服了小学语文教学中缺乏时代气息, 脱离现实生活, 以及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给学生学习带来的不便, 也能从另一个侧面解决旧教材中“难、繁、偏、旧”的弊端。例如, 在学习《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课时, 我首先运用多媒体课件链接了课文主人公谈迁的生活背景, 通过大量资料介入, 尤其是谈迁在生活极度贫困的情况下编《国榷》艰难历程知识的补充介绍更感染了学生。这一做法有机整合了教学内容, 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谈迁精神之伟岸。此外, 我还利用网络将学生带入到霍金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作主题为“膜的新奇世界”的科普报告时的场景, 让学生感受这位身残志坚的科学大师的风采, 让学生感受到霍金掀起的“科学风暴”。学生感受到了霍金坚强不屈的精神的震撼力, 从而有效地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
课堂教学要完成认知目标, 就需要解决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这两个常规问题。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 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方法有多种, 如通过语言叙述、挂图展示、动手操作、板书解析、讲练结合等途径。然而, 当信息技术与之进行了有机的整合, 便会使常规的课堂教学如鱼得水, 过去靠老师口若悬河地解说, 手舞足蹈地比划, 表格挂图的机械呈现等手段立刻相形见绌。利用计算机的强大功能, 在突出重点知识、突破难点知识上有着别的手段无法实现的优势。如《琥珀》一课中, 苍蝇、蜘蛛及松脂油三者之间在那一瞬间的运动关系, 抽象思维较差的学生理解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当利用3DMAX制作的三维动画给学生演示之后, 一切便都一目了然了。计算机可以变抽象为具体, 变静态为动态, 将微观的过程进行宏观模拟, 把宏大的场景做缩微处理, 对瞬息万变的事物作定格分析, 化繁琐为简易, 化枯燥为生动。同时它对削除“抽象思维的障碍, 逻辑思维的障碍, 语言表达的障碍”等形成教学难点的“学习障碍”也有十分明显的效果, 使教学难点的突破变得顺利。
三、信息技术与学生思维能力训练的有机整合
“思维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或者说是人脑对感、知觉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 从而间接、概括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活动过程, 它属于认识的高级阶段。”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的丰富的多媒体形式的内容, 必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产生深远的影响。当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被广泛地运用, 学生的信息意识形成之后, 学生对信息的加工、处理和提炼能力必将随之提高, 即“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概括能力的提高。此外, 教师课件中大量超链接的运用, 特别是网页的超链接所带来的便捷, 使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及扩散性的训练得到加强。此外, 研究事实说明:创造性思维通常虽不是实验后的产物, 但一定要通过科学实验或严密的逻辑推理进行验证。例如教《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之类的课文, 就应指导学生模仿伽利略实验的过程进行操作, 让学生感受创新的过程, 激发创新的兴趣。可是由于现实条件的局限, 我们没有条件去重复这些事件, 使得这种教学假设在很大程度上成了我们一厢情愿的美好假设。但是计算机进入课堂后, 这一切就变得十分容易了, 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课件来进行演示, 学生就能直观地感受当时的情境, 使思维活跃起来, 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使思维得到很好的锻炼。对于高年级的学生, 训练学生进行具有超链结构的电子写作, 尤其是对于编程语言的学生, 如简单的“logo”作图等, 能使学生的思维从平面走向立体, 其思维的整体性、创新性和严密性也能得到很好的锻炼。
四、信息技术与学生朗读能力培养的有机整合
朗读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 我使用现成的语文教学软件或光盘、磁带等辅助资料。如“三辰影库”系列光盘中, 小学语文教材中60%以上的课文都有配以动画或视频剪辑的朗读, 通过对这些光盘的播放, 使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 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海上日出》《桂林山水》《鸟的天堂》等课文的学习, 没有读是不能称为真正的鉴赏的。对这类课文的教学应充分朗读, 体悟作者的感情。运用信息技术提供的朗读素材可以随意控制, 按自己的进度进行跟读、自读、感情朗读, 朗读时注意语速、节奏, 尤其要符合作者的感情。对于配有画面的课文朗读, 可以通过声道的选择, 让学生看着画面通过自己的朗读体验作者的情感及作者写作的技巧, 从而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五、信息技术与培养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有机整合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就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增强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而素养的提高、能力的增强, 关键在一个“用”字。在运用中领悟, 在运用中发现, 在运用中创造, 这是学好语文的关键。
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课堂教学中单位时间内学习活动的质量, 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 安排的每一个教学环节, 安排的每一项活动, 都必须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和完整的系统性。一切从学生“学”的实际出发, 删繁就简, 集中精力, 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言语能力, 离不开对语言的感受、领悟、积累和运用。因为运用, 学生将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 感到自身语文能力的差距;因为运用, 学生体验到成功与进步的喜悦, 获得增强语感能力、养成积累习惯、促进语文知识向语文能力转化的“原动力”。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整合, 大大提高了课堂的容量, 加快了教学的节奏, 这样就能节省出宝贵的时间, 我们将这些时间还给学生, 将语文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还到学生的手上, 让其自由地进入运用的广阔天地。
【高中通用技术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教学的有机整合】推荐阅读:
高中通用技术课堂教学07-21
高中通用技术复习教案06-15
高中通用技术 会考复习提纲11-07
通用技术教学反思07-31
融入现代信息技术 整合高中语文教学07-27
通用技术反馈教学设计08-15
试谈多媒体技术与高中化学教学的整合09-08
浅谈通用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