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的教学现状及对策

2024-12-24

小学美术的教学现状及对策(精选13篇)

1.小学美术的教学现状及对策 篇一

中学美术课堂教学模式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由于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导致美术课程一致处于边沿课程的位置。中学学校对美术教学的不重视导致美术课堂教学模式单一,然则历史和时间始终是向前的,伴随著新课改对传统教学提出的新要求,相信美术课程作为边缘课程的格局一定会被打破,而美术教学模式也会越来越好。

【关键词】:美术鉴赏 美术教学模式

我国的新课程改革是在世纪之交,素质教育开展已经取得一定的经验,借鉴以往历次课程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新课程下中学美术教学的模式改革供给一些有重要的参考。美术课堂中还要求学生欣赏的同时还要对作品作出自己的评述。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之中,学生作为美术学习者的主体,对美术教学模式起着关键作用。其实学生本身才是影响课程确定的重要变量,当学生相信课程能够使他们学会重要的东西时,他们会认同并努力学习这些课程。课程内容与他们的需要、兴趣和关切没有必然的联系时,他们可能就会完全听从学校安排甚至能通过学校对其测试,很快将所学内容忘得一干二净。学校和老师却能通过影响学生而成功的处理这些问题。

1、中学美术课堂教学模式现状

1.1理论依据

大多数中学所采用的美术学科的教材都是《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出版社出版的课本及讲义被称为立项教材或者统编教材,在全国范围内使用。教师多数以教科书和随教科书附带的光盘为主要的讲课依据,不重视书外的其他衍生知识,忽视各科学科的相互联系,不利于学生的进行各学科之间交叉联系的学习。

1.2教学目标

虽然美术课程作为边缘性课程但是根据学校要求美术课堂教学还是以大纲和教材规定的目标为目标,以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为唯一评价尺度。美术虽然是有知识性和理论性,但是技能性也很重要。知识单一按照教材的内容教学容易让学生造成纸上谈兵的状况,达不到动手创作出好的作品。

1.3教学程序

在常规授课阶段,教师主要“传递―接受”“示范―模仿”等教师教、学生学的方式进行课程开展。无论是在美术鉴赏课领域还是造型、表现设计课领域方面都显示出单一的授课模式。教师根据课前备好的教案中的程序进行课堂模式的发展。教案是上课的脚本。按照既定的教学程序上课,按部就班,课堂气氛死板,学生容易缺乏兴趣,不重视美术课程,不重视美术创作。

1.4实现条件

由于对美术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甚至大部分家长、领导和教师受长时间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对美术教育不重视,更有认为美术课就是休息课。特别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美术教育更加偏爱小学阶段的美术教学,而忽视中学阶段的美术教育,所设的课时也比其他学科相对来说要少的多。很多学校对美术教学的投入比较少,美术硬件设施达不到一般教学要求,使得美术参考及书籍资料、专用的美术创作教室、美术教学设备与器材等短缺,导致欣赏、手工等教学内容无法开展,不利于学生美术学习。

1.5教学评价

中学美术教育的评价主要通过考察考试和总结来完成,且限于教师评价。教师采取简单明要的诊断式的形成性检查测量连接所有的学生已经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差距和错误,并马上详细的反馈给学生,这种教学评价方式非常单一而且容易造成教师的主观性思想强压学生创想性思想。

2、优化中学美术课堂教学模式策略

2.1高度重视美术教育课程

为了中学美术课堂教学得以提升,最重要的是要让美术教育得到普遍的认可。所有存在的美术作品都是创作者处在当时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并把自身的审美方式和情感出发于美术作品之中,这些美术作品是通过创作者有意识或无意识来表现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大多数的美术作品时具有富厚的内在涵义和意蕴,是一种文化内涵和精神意义的表现。高中美术鉴赏课中美育的教育是主要对学生的身心健康起着必然的指导意义,需要社会、学校、家长、老师和学生多方面来充分重视美术课,积极配合并给予支持,使得美术课堂能够完好地发展。

2.2重视美术教学设计

(1)学习特征分析

目前,我国普遍的中学生都有较大的学习压力,并且其学习任务也较多,学校的关注、老师的要求以及父母的期望,使得学生的学习压力更加重。所以,在进行美术课程的实施时,美术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来自各方面的学习压力,首先需要营造一个完好而又具有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在紧凑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美育的学习使其得到放松,让学生在美术鉴赏的课程中用心去感受和体验美术作品带来的艺术美,并且去理解美术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

(2)教学目标设计

从我国美术新课程标准和制定新课程标准专家对教学目标设计的评论来看,引用了布卢姆的认知、动作技能和情感三个领域。教育总目标是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定。在进行美术课程时,让学生更多的学习和了解美术知识与技能,运用直觉、想象、思维以及美术现象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将美术与其他学科融入在一起,并将美术丰富的语言运用于各科的学习之内;培养美术情感的持续发展,提高审美和艺术素养,挚爱中国传统文化,并尊重多元的世界文化。

(3)教学实施设计

在掌握学生学习程序的具体运用时,还要依靠对学情状态的了解,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灵活多变地选取最适合的。在课堂实施设计过程综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的美术认知学习和美术技能学习,还要充分利用好多媒体功能以及网络进行对美术课堂的辅助,抓住学生的多重感官的吸引力,打造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给予学生更多的动手的机会,让学生自身在美术理论和实践中进行美术鉴赏。

2.3提高中学美术教师素质

中学美术教师自身的素质对美术教学与课程的发展和推进有必然的联系,各学校应当更加关注美术课程,提升美术老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并且使美术老师在自身对美术的喜好之情全身心地投入于美术教学中。并且还应公开招聘优秀的具有丰富美学素养和美学理论的专业美术教师,建强美术教学的师资队伍,使得美育的开展和实施得到充分的保障。

【参考文献】:

[1]何良玉.新形势下中学美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美术教育研究,2014.[2]张小鹭.现代美术教育学,西南师范大学,2002.

2.小学美术的教学现状及对策 篇二

一、新课改下初中美术教学的现状

1.对美术教学关注不够。在升学率的影响下,许多家长、教师以及学校仅仅看重的是升学率,以及学生升学考试科目的成绩。家长为孩子选择学校唯一的标准就是每年升学率的多少,该校多少毕业生考上了重点高中。而学校评定教师的工资依然是依据升学率,通过学生的考试分数来判断教师教学的优异。至于学生是否具备团队精神、责任感、动手能力以及艺术素质等,都不会引起学校、教师以及家长的重视。

2.学生无力学习美术。学生一上初中,几乎都要面临学校与家长的双重压力,天天埋头到题海之中,忙得昏天黑地。对于学校与家长来说,他们觉得只要学生考上了好高中,自然就衣食无忧了。学生整日忙于各种学习压力,只关注于提高自己的中考科目学习成绩,就是想学好美术也是力不从心。在中考的压力之下, 学生的负担越来越重,对美术有爱好的学生几乎是逐年减少。

3.教学质量还需提高。随着新课改理念的不断渗透和素质教育的实施,初中美术教学质量得到了提高,但与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存在教师教学观念滞后、教学手段落后、教学评价不科学等问题。

4.教学条件有待改善,师资力量有待补充。 当前大多数高中学校的教学条件基本上能满足美术鉴赏模块教学的要求,但受专业教学设备缺乏、师资力量有限、教师专业单一且能力不足等因素的影响,雕塑、工艺、篆刻等模块教学却无法开展。

二、新课改下初中美术教学的对策

新课改之下,初中美术教学成为了被关注的热点与重点问题。按照标准要求,初中学校必须把美术教学安排为必修的艺术课程。学校要清楚地意识到新课改下教育发展的趋势,提高中考目标的同时还要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其相应的对策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提升美术教师的道德和专业素养质量。 美术教师既是启发者又是引路人,即美术教师不仅仅是教学生绘画,还肩负着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的重担。因此,这就需要美术教师具备较高的道德与专业素养,要为人师表、 敬业爱岗,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创新,锐意进取,掌握现代化的教学理念与手段。

2.转变教师角色,调整教学行为。美术教师要努力转变在教学评价活动中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与学生共同学习、讨论、探索、交流;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在运用一般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应该针对美术学习的特点, 重点对新型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通过各种美术活动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美术实践活动中提高他们构思、创意、表现、设计和工艺制作的能力;及时记录教学体会、教学成果以及需要改进之处,以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

3.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美术课程的改革不仅仅是内容的改革,也是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美术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要积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激发创新潜能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引导他们展开想象,进行比较。还应重视教学方法的创新,要运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力与想象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如,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可以针对美术作品、美术现象,用有关的音乐、故事、角色扮演等方式创设情境,加深学生对文化、历史及美术社会作用的认识,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3.小学美术的教学现状及对策 篇三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语言;现状及对策

一、前言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美术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在小学美术教师课堂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急需解决,因此,我们要加强教学语言能力的重视,不断进行小学美术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现状调查及对策的研究和探讨,使美术教学的质量和方法得到提高。

二、小学美术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重要性

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在教学的具体而特定的环境中使用的语言,因而有其特殊性,与日常生活语言及其它职业的专业语言相比,显然有不同的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要善于以姿势助讲话。姿势包括手势、体态及面部表情等几个方面。优美的教学姿势,可以表达情感、烘托气氛、表示情态、表达意志、增强气势,是辅助语言的重要手段。它能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直观性,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那些不易下定义或限于学生接受能力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问题。

三、小学美术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现状

1、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缺乏口述、文字表达和评价环节。在调查中发现,美术课堂教学普遍存在学生没有表达自己作品的机会,这样也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评价环节,以教师的总结代替评价过程,不便于教师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和学生在自我评价和活动评价中得到提高。

2、教师缺少对整体教学进度的计划安排和精心设计教学的过程。在对教师进行访谈的过程中发现,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够,完全按照教材进行授课,没有整体的设计和计划,课程之间联系得不紧密,缺乏对教学的精心设计过程。

3、学生作品中形象模仿过于严重,缺乏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结合。在教学中,知识和趣味是不相矛盾的,这是教师在设计课程时主要考虑的两个方面,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快乐,在快乐中学习。但从学生的作品中发现,学生一般都是为了做作业而完成作品,作品中知识性强,趣味性就会缺少,没有真正的快乐。

四、小学美术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对策

1、教师的语言要有趣味性、生动性。在小学美术课堂中,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在导课和教学过程中,运用趣味性、形象性的语言,从学生的实际活动出发,或借助故事、游戏、影视、流行音乐等元素,或新奇变化的语言形式和手段,使美术教育教学活动充满乐趣,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教学效率。例如:教学六年级下册第四课《画扇面》时,我用启发式语言引导学生进行画扇面的学习。首先让学生欣赏教材中的图片,以风趣幽默的语言,让学生区分折扇、团扇等扇面,再复习以前学过的中国画中的花鸟画、山水画的画法。从感觉开始,到动手动脑,认识美术、感受美术的内涵,体验美术的乐趣和美,这样,学生很从容地跟上新授课的步伐。紧接着进行启发:你们知道扇子有哪些样式吗?扇子上都有什么样的图案呢?请学生思考并且讨论,让学生描述自己对扇子的形象认识,讲一些有关扇子的有趣故事。然后,教师讲述历代书画家都喜欢在扇面上绘画或书写以抒情达意,或为别人收藏或赠友人以示留念的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营造一个轻松、活泼的氛围,是上好美术课的前提,而教师生动形象、有感染力的语言则是这种氛围的催化剂。两节课后,学生制作了各种各样的扇子,并且在扇面上画出了各种形式的图案,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再例如:在执教六年级下册第七课《奇思妙想》时,课前我思考,如何使学生产生奇思妙想呢?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上课时,我对学生这样说:有一天,我正在上课,突然从外面嗡嗡地飞进一个“小朋友”,长长的身体,绿绿的翅膀,你们猜它是谁啊?这时,学生都睁着好奇的眼睛,屏住呼吸,等待着这位朋友的出现。当我把课前制作好的一个蚂蚱摆到学生面前时,学生欢呼雀跃,大声喊道,“蚂蚱”。这时的蚂蚱不是一个可怕、冷冰冰的动物,而是学生们都很熟悉的小昆虫。接着,教师通过形象的语言讲述有关蚂蚱的外形、结构、体色、生活习性等知识,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展开自己的想象,进行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也制作一个喜欢的小动物或物体,锻炼了创新思维能力。

2、教师的语言要有情感性。美术是浸入情感的艺术,是客观世界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映,所以,美术教学也不可避免地要进行技能技巧的训练和美术知识的学习。教师通过幽默有趣的语言将活动内容、活动过程中的情感因素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充分体验这些情感,从而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获得乐趣和情感的满足。

在课堂中,教师语言传情达意的手段是极其丰富的,语音的轻重、语调的升降、语气的强弱等变化都是传递信息的有效手段。同样的一句话,运用不同的音量和速度、不同的重音和停顿、不同的语调和语气说出来,都会表达不同的含义,产生不同的效果。如果教师能够把语言和所授的美术课的内容结合起来,效果会更佳。

让学生接近美术,喜欢美术,欣赏美术,必须打破学生对美术的神秘感,用极易理解美术的手法帮助学生理解美术,使学生真正喜欢美术,用心去描绘美术,理解、评价、分析美术,逐步成为一个具备艺术素养的人,具有一定审美能力的人。美术课的内容多种多样,除了绘画、手工制作、综合探索外,还有欣赏评述。在课堂中,当学生完成美术作品时,教师要当着学生的面进行评述和引导学生欣赏。所以,在评述作品或欣赏作品时,教师不仅有语言艺术,而且利用眼神与学生进行交流,以达到心意沟通的境界,从而避免语言过多给学生带来厌烦感。例如五年级下册《珍爱国宝——古代的青铜艺术》是欣赏课内容。课前。我了解了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发展过程,了解了一些青铜器的铸造知识,收集了古代青铜器的图片资料,设计了“青铜器是如何制作的?”“我们如何欣赏古代的青铜艺术?”“你能选择一件自己喜欢的青铜器谈谈对它的感受吗?”等问题。课中,我通过提问,让学生讨论;展示图片资料,根据青铜艺术的欣赏方法,引导学生从青铜的造形上、纹饰上、文字上进行欣赏讲解,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认识到中国青铜艺术在人类文化史上所作出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五、结语

通过对教学中,课堂教学语言重要性的分析,进一步明确了美术教学语言的意义,为小学美术教师课堂教学语言教学效果的优化完善奠定了坚实基础,有助于美术教学效果的提高。

4.小学美术的教学现状及对策 篇四

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它可以发展学生的视觉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美誉修养,更重要的是能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同时,美术学科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上都有着独特的作用。

小学美术是培养孩子的美术欣赏能力、绘画能力,培养出小画家;还能够通过美术训练,培养学生的孩子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内在的创造潜力,从而实现孩子八大学习能力(注意力、感知能力、模仿能力、想象力、记忆力、逻辑思维能力、理解力、判断力)的提高。儿童学习成绩的提高,有助于儿童学习效果的提升,让儿童实现学习能力、学习成绩、个性发展三方面的共同发展。

为进一步了解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的现状,找到适合本地特色的美术教育,下面,我结合近年来的基层工作实际,就当前农村小学美术教育情况作以下分析:

一、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现状

当前,农村小学的美术教学由于受到社会观念、学校条件、学生经验和地域特点的限制,存在美术学科地位不高,师资力量薄弱,学生在美术表现能力与城市里的孩子有较大的差距等问题。再者,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新的课程改革的深入,我国中小学美术不再以绘画为主,设计、版画、雕塑、手工制作、摄影等都搬上了美术教科书,这就使城乡孩子美术学习的差异就表现得更加明显。

了课本的模仿者,复制者。

(4)美术教学资源缺乏。新课改下的美术不仅仅是单一的绘画,还需要学生通过图像、视频等媒介了解认识更多的美的东西。农村小学教学条件仍然很差,难以与美术教学新课改要求相匹配,这就使得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存在较大的差异。

二、解决农村美术教育的对策

(1)改变美术教育观念,让美的教育走进农村学生的身边。一直以来我们的教育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美术教育的实施。传统教育中注重的知识巩固性也是个优点,但是传统教育中的死板性则影响了人的发展。我们应该吸取其精华用于新课改,在思想上进行改革。就要打破传统观念,确立新的“教育观”,使学生全面发展,才是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教育模式,才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美术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份,我们要意识到它的重要性,让美术为学生创造美好的心灵,让学生走向开放,把生活融入到美术中来,真正培养出德、智、体、美、劳的全方面的人才。

(2)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学校应加强美术师资队伍建设,抓好教师的培训工作。培训中可充分发挥业务能力较强的教师的带动作用,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渠道提高教师的美术素养。要加强美术教师的教育理论学习,努力掌握小学美术教育规律,促进美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此外,要鼓励教师不断总结经验,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挖掘乡土文化,自制乡土教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以科学的态度和创业精神去研究美术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全面开

评价一个学生的作品是至关重要,它会关系到对学生美术学习兴趣的培养。学生的美术作业是学生应用简单的工具,富有创造性地把看到的人和事及其心灵中美好的愿望或情感表现在画纸上。美术教师要敢于及时引导、发现和表扬学生有激情、有活力、不雷同、个人感受明显的作业,大力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在提倡课堂活力的同时,学生的感情表达也是各式各样,我们再也不能用以前的统一标准去评价多元的东西,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表达方式和进步。一是采取学生与学生互评的方式,让学生在学生之间找到优缺点,从而相互之间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达到评价公平、公正。二是采取座谈的方式师生进行共同评价,即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又铸造了学生的品格,提高了学习效率。三是采取多种方式,让学生心情愉快,提高学习兴趣。

5.小学美术的教学现状及对策 篇五

【关键词】 小学语文;高年级;作文训练;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2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09―0081―01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目前农村小学学生作文能力低下是普遍现象,学生们谈作文色变,教师们指导学生作文也时常感到捉襟见肘,批阅时更是头疼。《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但长期以来,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始终存在着各种问题。因此,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作文现状

教师方面:虽然部分教师比较重视作文前的指导,在指导学生选材、构思、起草等方面做得比较到位,但在学生写完作文后的指导修改和评改方面却存在很大不足。

学生方面:1.缺少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有的学生作文材料似乎比较好,但实在是不知如何表达好。因此写出的作文大多语言干巴,味同嚼蜡。2.缺少作文的材料来源。大多数学生惧怕写作文是因为没有可供自己选择的作文材料。3.缺少写作的一些基本技巧。学生是为了写作文而写作文,写好了就算完成,并不在乎对作文的修饰润泽。

二、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作文训练的对策

1.先读后写,先积累后应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与写,一个是理解,一个是表达;一个是吸收,一个是倾诉,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进行大量的阅读是学生写作的基础。读可以增长见识,学生也就从中获得表达的素材;读中可以学到观察和思考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这对写时确立中心、选择材料都有帮助;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同时也能体会到表情达意的方法,这为写作时谴词造句、选择表达方法创造了条件。

2.先体验生活,后总结感受。有了生活的体验,才能写出真实的震撼心灵的不朽之作。好文章来源于生活。千方百计激发学生作文兴趣,使学生经常练笔,使动笔写文章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解?Q练得少的问题。教师要多种途径引导学生留心生活、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验积累,使之储备大量的写作素材,充实作文内容。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活动,为写作积累素材。学生对生活体验越广阔、越丰富,对作文的帮助也越大,教师让学生坚持写日记,也能解决学生作文基本功的问题。

3.先仿后写,说写结合。模仿优秀课文、例文,借鉴谋篇布局的方法和表达的手法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好方法。此外,坚持从口述到写作,分小组先议论,然后个体写作,这样做能激活学生大脑潜能,相互启发,取长补短。

4.先计划,后实施。形成重点训练项目的具体训练序列,增强作文训练的科学性、计划性,铺好提高作文水平的台阶。坚持让学生当堂完成作文。这样做,既可以从实战出发,让学生在以后的考试中写作文不至于那样紧张,感到跟平时的习作没有什么两样,从容面对,又可以培养学生专心致志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好习惯,还可以有效避免有的学生抄袭的可能。允许后进生推迟上交作文,要保护好他们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宜采用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求的方法,只要持之以恒,学生的写作速度就会大大加快,作文质量也会有显著的提高。

5.先写后改,改中升华。“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修改的方式有:(1)教师范改。指导的方法:删――删除作文中重复的、不恰当的、多余的、与中心无关的情节或语句;换――把文中的病句,不确切的词语,不正确的标点符号换去;调――对作文中的某些语句和段落的位置作适当的调整,使作文通畅、连贯、有条理;补――在作文中有遗漏或不足的地方,补入必要的字、词、句以及添补情节,注意细节的描写。(2)自主修改。自改前,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评改的重点。自改时,要让学生各自朗读自己的初稿,按修改的步骤边读边修改。自改后,教师要进一步指出问题及修改方向,要求学生再行修改。(3)学生互改。可以是同桌互改,也可以是小组共同讨论修改。每次互改,教师都要根据作文的训练重点规定好修改要求,让学生有的放矢。

总之,语文教师要多写作。在作文训练中教师可以多写“下水文”读给学生听,这样做既可以给学生很多启发,又增强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作文教学是为学生的人生打基础,教师应认真抓好学生的作文训练,为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注:本文系甘肃省 “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小学中高年级作文生活化教学专题》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立项号GS[2016]GHB1798)

6.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 篇六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农村小学习作教学大有改进。但是部分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语文教师不重视习作教学,习作教学缺少应有的连续性,习作教学中只注重习作教学不注重口语交际训练,作文讲评方法不正确教。如何分析现状,寻找对策,为大面积提高农村小学生的习作水平,尝试进行分析研究和寻找对策。

关键词:习作教学:现状:对策

《语文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农村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作文教学仍然陷在没膝的淤泥之中,作文难教,作文难写一直困扰着农村广大师生。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在此,笔者通过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分析,针对新课标的要求,提出几点改革的对策。

1、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1低段教师不重视习作教学,学生对习作喜好程度不容乐观

农村小学低段语文教师中仍有很多人存在认识上的一个误区:低年级以识字为主,作文训练是三年级以后的事。教学中读拼音写字词,抄生字、组词成了最密集、最常见的训练,课堂上、作业中说话写话训练很少见到,课后练笔更如“凤毛麟角”。遇到“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和写话训练总是泛泛而过,学生偶尔进行一次写话练习,不但没有兴趣,而且产生了畏惧的心理。笔者就一、二年级学生对习作的喜好程度进行调查,结果如下:

农村低段学生习作喜好程度调查,调查发现。学生怕习作的心理十分严重,不愿习作的现象也客观存在。看来培养低段学生习作兴趣,把好作文入门关显得尤为重要。

1.2作文指导方式单调枯燥

从大量的农村小学作文教学课例可以看出,当前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仍然缺乏科学的指导和系统的训练,作文指导课一直沿袭着一种模式化的教学程序:审题――明确写作内容――提出写作要求――交代写作方法――范文分析引路――学生作文――集体交流评议。这种简单枯燥的教学方式使作文教学成了一种没有情趣,没有灵性的机械重复,学生多上几节作文课与少上几节作文课没有什么差别,学生作文不是“无话可说”就是“言之无物”。因此,探索摆脱这种尴尬的局面,让作文指导情趣盎然,使学生有所得,习作水平有长进,具有现实意义。

1.3学生作文时抄范文,编情节,丢失了童真,童趣

新课程对各学段的习作要求十分明确。遗憾的的是,我们许多教师却目中无“标”,或者说有“标”不依。一是依然固执地在沿用从形式入手的作文教学老路。作文条条框框多,要求严,标准高。什么“开门见山”、“中心明确”、“重点突出”、“篇末点题”„„三四年级就要求写不少于400字等等,严重束缚着学生的思维。二是作文教学应试意识强,技巧训练多,失去作文的趣味。二OO七年安徽高考作文题目为《提篮春光看母亲》,于是许多的小学各年级大量训练“感恩“类话题作文,寻找有关”感恩“的名言警句,找范文,背范文成了应试的主要任务。无独有偶,期末考试中无论是县统考还是市会考,从初中到小学很多年级都是“感恩”类话题作文。三是作文教学严重脱离学生的生活需要,学生的自主表达,主动习作的热情被泯灭。笔者在调研中发现,许多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作文教学中硬性规定学生写脱离自己生活的内容。如指导写“感动”类话题作文,必要学生写关于去年底的大雪灾或今年的四川大地震的内容。结果学生的作文开口大,语言、事例多是电视广播或报刊杂志上听来或看到的,作文完全“成人化”了。

由于以上原因,造成大量的“抄袭”范文,套用范文的现象,作文中出现大量的假话,空话、套话,更可悲的是有的学生为了骗取高分编说自己母亲身患绝症的故事„„这样的作文没有自己的语言,没有自己的体验,没有自己的思想和灵魂,完全丢失了童真童趣。

2、提升农村小学作文教学效果的对策分析

2.1低段语文教师要提高认识,重视作文入门的指导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一、二年级)的写话提出了如下要求:“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因此,低段语文教师要明确自己担负着培养学生习作兴趣,引导学生作文入门的重任,转变旧观念,走出认识上的误区,在教学中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习作?d趣,尽可能的为学生创设说话,写话的机会,使学生从小“对写话有兴趣”,乐于表达。

2.2从内容指导入手,拓宽思路

农村小学教师如果巴望在一节作文指导课后,学生就能举一反三,是不切实际的,也不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作文教学应该以内容为突破口,挑战因审题、明确要求、范文分析所带来的封闭格局;不要在写法要求上大做文章,而应在指导中铆足全力拓宽学生的思路,让学生有内容可写。比如写《可爱的家乡》,在学生充分观察、体验、搜集了写作素材后,可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家乡山好水好,令人觉得可爱;家乡物产丰富,有许多特产,是个可爱的地方;家乡风土人情独特,父老乡亲勤劳淳朴,让人感到可爱;改革开放后,家乡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越来越可爱„„在师生互动交流过程中,学生一定会受到启发和感染,引发了他们表达的欲望,有话要说,有话可写,解决了言之有物的问题。

2.3减少功利,切实引导学生求真,求实

写作是个体思想认识的自由表达和真实流露。小学生作文更应成为其表达心灵、沟通交流的窗口,而不能成为应试中的一种无趣的技巧训练,更不能让不正的文风侵蚀孩子们幼小心灵。《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从小培养好的文分,不但对于写作,而且对于做人,都是十分重要的。因此作文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写自己亲自做过的事,写发生在身边的小事;要说真话,说心里话,说自己想说的话,说有童稚童趣的话,这就是要求学生实事求是。教师必须做到“童言无忌”,“宽容童言”,“呵护童真”,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自己感兴趣的人和事,用自己的语言自由抒发,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和内心体验。农村小学生的作文更必须说“农村话”,叙乡间事,描家乡景,抒发乡情,使作文蕴含着独特的“农家风味”,洋溢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充满了童真童趣。只要能写出童真童趣,能再现学生精神和生活的原生态,就是好作文。

总之,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很多,任重而道远。但我坚信,只要农村小学的广大教师以新课程为指南,不断改革,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一定会谱写出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新乐章。

7.农村小学朗读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篇七

一、农村小学朗读教学的现状

1.课堂上朗读用时少。许多教师由于教法陈旧,讲解课文按部就班,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分析课文的思想内容和篇章结构,一篇课文教完,字词句篇,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似乎都讲到了,可是学生对课文本身(关键词句、精彩片断、甚至整篇文章)朗读很少,一般在一节课里学生只读一、两遍课文,印象不深。学的课文虽多,却都成了过眼烟云,印象模糊,得益不多。

2.缺乏朗读方法和规律的指导。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朗读缺乏准确的指导,有的老师既不作示范性朗读,又不加指导;有的完全用录音代替范读和指导,表面上看是运用了电教手段,其实学生只是机械地模仿录音,并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读。因此,学生的朗读水平没有大的提高,收效甚微。

3.朗读内容训练少。为应付考试,有些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重知识轻语感,好端端的范文被“肢解”。他们唯恐学生读不懂,总是滔滔不绝地讲个不停,把学生应有的朗读训练的机会全都剥夺了。课外,老师们对学生很少进行朗读训练,布置家庭作业也主要是书面作业,很少有朗读任务。

4.缺乏系统的朗读训练。由于很多教师对朗读教学的重要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对小学阶段各册教材中的朗读要求缺乏整体的了解,只是就课论课,缺乏系统的朗读训练。如,低年级的老师不知道高年级的朗读要求,因而在教学中忽视了朗读的系统训练,甚至连本年级的朗读要求也达不到,学生的朗读基本功不扎实。

5.教师朗读水平低。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队伍知识结构老化,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普通话基础差,缺乏扎实的朗读能力,即使是毕业于师范学校,但由于长期对朗读教学重视不够,放松要求,朗读水平非但得不到提高,还有所下降,这就直接影响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二、解决策略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学校各级领导和广大语文教师要克服应试教育的消极影响,高度重视朗读教学,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置于重要地位。

2.明确朗读要求。朗读要求做到:(1)正确、清楚。即读准字音、不漏字、不添字、不读破句,吐字清楚,音量恰当,速度适宜。(2)自然、流畅。即能做到态度自然大方,停顿合理,语气顺畅。(3)传情、达意。即能抑扬顿挫地朗读,正确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3.提高教师的朗读水平。首先,语文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苦练扎实的朗读基本功。其次,学校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教师的朗读基本功进行培训、考核,使教师的朗读水平达到规定要求。

4.加强示范指导,教给方法、规律。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首先,教师要下苦功夫按要求朗读好每一篇课文,成为学生仿效的楷模。其次,老师要做适当的指导,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样读,久而久之,使学生学到一些朗读的方法和技巧。再次,对于一些规律性的知识,教师要相机适时传授给学生。最后,教师范读的速度必须与不同年级学生的语文水平、思维速度、视读速度同步,这样才能真正收到示范的效果。

5.课堂教学要保证朗读时间。今天的小学生不像古人只学一门语文,他们还要学别的许多功课,时间很有限。因此,教师必须利用课堂时间多指导学生读书。“文章不厌百回读。”学生只有亲口朗读,亲自参与理解语言文字的实践活动才能有深切的感受,才能获得真知,就像吃东西要经过咀嚼才易消化、吸收一样。课堂上,老师要精讲,讲课文的重点、难点和疑点,腾出时间来让学生多读,要保证学生在课堂上读书的时间。

6.安排朗读要有要求有检查。朗读,不管是读一句,读一段还是读一篇,或是个人读,集体读,还是分角色读,都应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这种要求是多方面的,可以是要他们去发现问题的,可以是要他们去分析问题的,可以是要他们去解决问题的,也可以是关于怎样读的等等,读后并落实检查。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促使学生养成认真读书,边读边思考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可以避免朗读教学的盲目性。此外,课后要适当布置一些朗读任务并有所检查,让学生熟练吟诵课文,感知理解课文。

摘要:<正>朗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语文教学中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也是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从一年级起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重培训朗读的兴趣。”古人云“读书千遍,

8.小学美术的教学现状及对策 篇八

关键词:美术教育;中学生;学习美术;美术课

在美术的理论研究中对美术的定义是这样的:通常指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等在空间开展的、表态的、诉之于人们视觉的一种艺术。17世纪欧洲开始使用这一名称时,泛指具有美学意义的绘画、雕刻、文学、音乐等。我国“五四”前后开始普遍应用这一名词时也具有相当于整个艺术的涵义。

一、中学生学习美术的重要性

1.学习美术是发现美的一种技艺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是在我们的周围经常可以听到的话语。的确对于中学生来说如果从小就善于发现美、体验美,那么对于之后的成长过程都是十分有益的。那么如何才能练就发现美的“火眼金睛”呢?学习美术就是一个很好的渠道,中学生通过对美术的学习,能够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对于美的初步印象,虽然简单,但是有了这样的印象,学生就会积极地进行思考,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学生还会把不同的美进行融合,最终形成自己的美的思想。一旦形成了这样的思维,那么学生就相当于具备了发现美的眼睛,也就达到了学习美术的最终目的。

2.学习美术有利于开发智力

众所周知,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部分,分别是左半脑和右半脑。不同的脑区有着不同的作用。其中人的左半脑是纵向思维的载体,主要负责逻辑推理能力。据科学研究,左脑比较发达的学生擅长做理科的题目,长大后多数从事于科技研发等工作。而人的右半脑则善于分析横向思维,主要是对于美的发现和欣赏。大部分的人左半脑比较发达,而右半脑则相对欠缺。科学研究表明,只有左右半脑相互协调,共同发乎各自的左右,才是一个完美的人,这样的人比较少见,一般智商会超出平常人的范围。美术作为一门文化艺术课,对于锻炼学生的横向思维有着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学习美术有利于学生平衡左右半脑,开发智力元素。此外,左右半脑的发育一般是在中小学时期就定位了,所以在中学时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3.学习美术可以形成良好的性格

一个人小时候的成长环境以及享受的教育对其之后的性格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研究表明,从小学习美术对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美术学习的方面有很多,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让孩子接触到大自然的万物,引发对于世间万物的思考,在思考中体会到大自然的力量和伟大,从而学会宽容、学会理解。一旦形成了这样的习惯,对于孩子改掉坏习惯,形成温柔的性格也是十分有益的。这就是美术的魅力所在,让孩子在学习的时候不知不觉地融入其中。

美术以其独特的魅力,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学习美术的重要性。但是在现阶段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归纳起来问题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自身的原因;另一方面则是学校的原因,學校的原因主要是和老师的教育有关。

二、美术教学课堂的现状

1.学生对美术课不够重视

美术课作为一门文化艺术类的课程,在很多学生看来,都觉得是次要的,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美术课时没有像上其他诸如数学、语文课时的认真。在民意调查中我们惊奇地发现,不仅是学生,就连学生的家长对于孩子成绩报告单上美术的优良根本就不在乎。这就更加导致了学生学习美术的误区。他们认为美术课就是一门用来放松的课程,是在其他的各类文化课的紧张学习之后插播的用于调整心态的课程,尤其是对于面临考试的学生而言,美术教师们也反应学生在上美术课时态度极为不认真。认为美术课不关自己的事情,是否学好都是无所谓的,这样的心理对于学生学好美术课都是很不利的。

2.单一的教学内容无法满足学生的多样性需求

不同的学生在学习美术时感兴趣的内容是有很大差别的。但是在现阶段由于各项因素的限制,教材的内容很单一。很多学生在美术课堂中找不到自己的方向所在,久而久之就会对美术失去信心。通常各种文化课的学习过程是比较枯燥的,学生们希望在美术教学的课堂上找到一些富有色彩的事物,但是由于课本的限制,学生对于教学大纲所安排的内容多数是不感兴趣的。学生的课本是一个学期更换一次,在很多的教程中一个学期所学的内容基本都是同一方面的,而一个班里有几十位学生,学生有着天生的好奇心理和探索心理,对于已有的课本知识,他们会觉得比较单调、乏味。这也是现代美术教学的普遍现象,学生找不到自己的兴趣所在。

3.教师缺乏专业的知识

美术是一门高深的艺术,对于教师的要求很高,在具备相应的考试资格证书之后,还需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懂得调动课堂的气氛,学会调节学生的心理,让学生能够认识到学习美术的重要意义,从而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美术,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但是在很多学校中教授美术的老师并不专业,有的是已经退休的老教师,纵使他们有很多的教学经验,但是这些老教师的思想观念和现代学生的思维有着很大的区别,单是在沟通上就存在一定的代沟,又如何能够让学生从心底里爱上美术课呢?还有的老师是其他课程的兼课老师,如语文老师或者是心理老师。这些老师平时课程不多,就暂时担任美术教学的职责。殊不知美术是一门专业性极强的教学,对于老师有很高的要求,不是每一位老师都可以胜任这个职位的。

三、教学现状的原因分析

1.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机制不完善

学生在享受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没有真正学到有用的东西。这和学生自身有关,此外和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机制也是有很大的关系的。在学校中学生的成绩是以分数来定的。尤其是面临升学考试时,学校对学生的评价就是各门科目加起来的总分,而对于学生的美术成绩则是另外算的。这就让学生产生了美术课不重要的观念,因为学校对于他们的美术评价是有区别的。美术的成绩一般是以优良来算,没有具体的分数的划分,而且在平时的月考中美术的成绩是不算在其中的,只有当期末总评时才会在成绩报告单上写上一个等级,而很多的学生对于美术的成绩都是忽略不计的。

2.师生之间缺乏互动

教师在上美术课的过程中由于自身专业知识缺乏等各方面的原因,在教学课堂中,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很多的学生反映,美术课课堂死气沉沉。原因很简单,教师只是按照课本上的知识,按部就班,教师充当的是搬运工的角色,有的还会把课本上的知识读一遍,而美术是一门高深的艺术,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是有限的。面对教师这样的授课方式,就算是用心听讲,由于理论太多,学习的效果并不大。教师需要做到的是在自己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对课本的知识做自己的归纳和总结,然后再以简单的方式向学生传授。

3.学校缺乏相应的教学条件

很多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都只是停留在一个理论的阶段,缺乏相应的实践。如对于国画的欣赏,他们看到的最多只是课本上列举的图画、概念比较模糊。若是真正想对国画有一个深刻的了解,那就必须身临其境,体验国画的博大精深。或者是通过自身的体验,在绘画中加深对国画的认识,这些都是学校做不到的。而且美术课中有很大的一部分是欣赏,欣赏是必须是天时、地利、人和的,找到这样的环境并不容易,很多学校甚至不会带学生去看一下外面的风光,学生们看到的四季变换也只是书本上图画的颜色。

四、针对学生学习美术时存在的问题的解决对策

1.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习兴趣

不管学习什么事物,兴趣是关键,只有在感兴趣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学生才能够积极思考。遇到不懂的问题会自己寻找方法解决。通过自己的思考,对美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学习的时候才能融入其中,学到的知识才会更加扎实、更加牢固,理论知识才可以变为自己的才华。

2.丰富教学多样性,提高教学效果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作为学校的老师,需要不断地丰富课堂的多样性。让学生意识到上美术课是一种享受,是一件让人期盼的事情,而不是乏味的义务。只有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才能够在学习中体验美感。美术作为一门特殊的课程,它的教学地点不是唯一的,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在野外进行学习,让学生在接触大自然的过程中吸收知识、增长见识。只有这样,才能重新焕发起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加强初中生的学习价值观

学习过程中,课堂的教学效果对于学生是否真正学到知识至关重要。此外,学生本身的价值观对于其吸收知识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学生从自身出发,首先端正自我的学习态度。从心理上对学习充满热情和敬畏,而不是随随便便的态度,学习时效果才会更加明显,也就达到了教师授课的目的。一旦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学生就会主动地去学习,自己能够在学习中体验到乐趣。

美术教学是一条漫长的道路,为了让学生真正学到有用的知识,达到教学的目的,还需要学生本人和学校老师的共同努力。只有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在兴趣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相应的教师能够把美术教学当作一门重要的职业来看待,相信美术教学就可以达到相应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龚晓华,徐勇.美术教育的特点[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蒋俊华,袁爱玲.刍议当前我国初中生课程研究的国际化与本土化[J].幼儿教育,2004(19).

[3]加里·D·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M].易东平,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12.

(作者单位 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实验中学)

9.中职学校美术教育现状及对策探析 篇九

摘 要:在当今美术教育的培养阶段上,我们重点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经常出现重理工、轻人文,重视专业、轻视基础知识以及重视功力培养、轻视素质锻造,这种误区都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这是传统思想留下来的不良认知。仅仅注重技能方面的培养,忽略了学生全面素质的塑造以及提高。针对现状本文就对中职学校美术教育具体对策进行分析。

关键词:中职美术;现状;对策

根据新课改进程的不断促进,中职学校教育逐步落实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激发孩子们对学习的兴趣。对于美术教育,陶冶情操、传播知识和对学生人格的定向培养,都发挥着极大的作用,也是中职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每一个中职院校都应该制定出对自己学校有益的策略,用来完善自己学校的所有的教学方式方法。让学生不仅在美术学习上有一个好的发展,也帮助学生们在自己的综合素质上加以培养,得以提升。

一、美术教育的现状及培养目标

对于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来说,这个社会需要的不仅仅是专业技能方面的人才,更需要的是综合型的人才,在人文素养以及艺术素养方面都要具有一定的倾向型人才。在当今美术教育的培养阶段上,我们重点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经常出现重理工、轻人文,重视专业、轻视基础知识以及重视功力培养、轻视素质锻造,这种误区都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这是传统思想留下来的不良认知。仅仅注重技能方面的培养,忽略了学生全面素质的塑造以及提高。所以,在以后的美术教育的培养道路上,我们的教学目标要坚持以人为本,对学生未来的发展的实际需求加以重视,同时让老师给学生指导正确的职业理想。在授课的过程中,不仅要对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加以重视,也要在给学生讲解知识的同时对素质教育方面进行疏导。对学生职业道德进行优质培养,提升职业技能的同时,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树立坚定的发展目标。

二、中职学校美术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

(一)提高对教师的要求

对于教师方面,教师要明确好美术教育培养的目标,做好教案,将其整理好,作为美术教学的依据,给孩子做好指引,让学生减少就业难题,让美术教育促进就业,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方面发展的高素质的综合人才。学校也可以让学校的实习老师参与到实习教学当中,加以培养锻炼,让老师亲身体验教学方式,培养出更加优秀的教师。

(二)提高对学校的要求

对于中职学校,不能只是单纯地进行课堂教学,而是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给学生们传递知识,在学习专业知识时做到对学生的素质培养,在素质培养的时候做好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普及。所以学校要打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其办学特色主要突出在综合素质教育重点培养和德智体美全方面提高上。中职学校的学生应该在学生教育的方式上要有其应该有的职业特征,在中职学校培养的学生应该是能到企业单位上岗的人才。当今状况,很多的学校实行的“2+1”的培养制度,但是在这种培养制度上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学校因完成两年在校任务就对学生进行了放松管理。我们应该对实习一年的学习经历加以重视,因为第三年的实习阶段是整个三年的一个提升和一次突破。所以学校要对学生第三年的定岗实习加以重视,对学生的各种良好表现加以记录,给予鼓励。学校一方面可以通过学生在顶岗实习时的表现和实习的一些信息反馈,来调整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目标,制定新的学习计划和学习方向,给学生做好指引,减少毕业后的就业难题,提高教学质量。

其中,最有利于职业教育的办学形式就是校企联合办学。在这种形式下,企业可以通过学校来培养人才,然后,学校通过企业给学生就业方面提供保障,做好指引。让学生在工作时用心学习,在学习上用心研究本职工作,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就业,快速上岗。同时,企业也可以投资学校,为学校教学条件提供帮助,提高学校教学条件和教学能力,使孩子能够接受到好的学习氛围,也提高了孩子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发展,职业学校和企业成了互不可缺的“铁饭碗”。美术教学应该注意多样化教学,在学校条件允许的范围之内,进行户外艺术锻炼,在增进师生情感以及默契度的同时更是培养了学生的艺术气息,多增加一些美术课题活动,让学生在学习美术的时候,能够和时代紧紧相结合。

所以,中职学校要想培养优良学生,必须要适应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做好孩子们的就业引导,在培养孩子们职业技能的同时也要高标准严要求地综合性培养孩子,让孩子有着德智体美全方位的发展。做到以素质教育为主、专业教育为辅、主辅相结合的模式来进行教育。教师也要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方法,拓展自己的职业范围,也要适应当今的新形势教育,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选择一个最有效的教学手段,提高自我的教学效果,为中职学校培养更多美术人才。中职学校美?g教育应该多站在培养人才的角度上进行研究,对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都要做到重视,做到对症下药,不断挖掘孩子身上的学习潜能,增强孩子们的创新和实践的精神。

作者简介:

10.小学美术的教学现状及对策 篇十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一直徘徊在“高耗低效”的误区,语文课堂教学教师讲得辛苦、学生学得浅薄。薄薄的一本语文教科书被我们的语文教师视为“圣经”,前后不知耕了多少遍,但学生的语文能力还是不能迅速提高。“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困扰着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课外阅读是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的良好途径, 但是由于种种,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相当贫乏。我们应该现实地看到,学生的课外阅读还是相当贫乏的,特别是我们农村小学生阅读现象更为严重。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也对小学阶段语文课外阅读作了明确要求:小学生要扩展自己的阅读面,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背诵优秀诗文160篇。由于是1、2年级,同学们才刚接触到语文课本知识,小学低年级是学习阅读的起步阶级,应重视阅读情趣、良好阅读习惯以及最基本阅读能力的培养。

认(识字)是读(读书)的基础,认读能力是阅读能力中最基本的能力。能识字,会写字,能朗读,会默读,这才具备进入阅读的基本条件,先要跨进门槛,而后才能登堂人室。到目前为止,一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些基本的阅读能力。如朗读、默读、借助图画阅读。

所以我们不能让他们不会读、不想读。拿起书来,无从读起,不知吸收,不知消化,没有收获,也没有尝到阅读的乐趣,要让他们有书读、有兴趣读。低年级很大部分学生课外阅读理解能力差,不认真,怕吃苦,持续时间短,懒于动脑思考,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需要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

近年来,在小学毕业试题中,阅读、口语交际和习作所占分值高达60%,是一种极好的导向,利用全市抽考的影响力,为语文教学沿着培养综合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正确发展导航。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学生才会从老师的“要我读”转化成自主进行的“我要读”。因此,如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学生一定的课外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也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一、农村小学课外阅读现状

(一)、学生课外阅读资源贫乏。

农村经济条件、文化氛围、教师家长对课外阅读的认识及重视程度都与市区有巨大差距,这些因素多多少少都制约着学生课外阅读的顺利开展。学校图书室是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资源库,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学校经费不足导致藏书或数量不足、更新不及时,可读性下降。

学生私人藏书少得可怜,有的甚至一本都没有。学生家庭或经济条件差,或对课外阅读认识有欠缺,多数父母在外打工,家里是几乎不识字的爷爷奶奶照看孩子,即使在家的父母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根本无法直接对孩子的学习、生活进行指导。

(二)、学生课外阅读时间缺乏。

由于学校图书馆空间小,每次阅读只能容纳一个班的学生,所以每班一周才有一次近一小时的阅读时间。为了促使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为了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各级教育部门对学校课程的开设以及学生在校时间的规定都做了明文规定。这就出现了学生在校科目多,阅读时间缺乏的现实情况。再加上学生对电视剧、动画片的兴趣比读书兴趣高,课外组织他们会进行阅读更加得不到保障。

(三)、农村教育者对课外阅读的认识不够,忽视对课外阅读的指导。现实教学中,语文教师教学观念落后认为课堂内的教学任务尚不能完成,哪有时间、精力大力开展课外阅读呢,有的语文教师对课外阅读漠然视之,很少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放任自流。也有语文老师对课外阅读功利心太重,强调学生多阅读作文、诗词名句等对语文考试有用的内容。非语文学科教师更有相当部分不能站在提升学生整体素质的高度肯定、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学生课间看课外书给予否定,课堂上看课外书更始严厉处置。

1、农村教师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较深。长期以来,我校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过于拘泥于教材,局限在课内,书本中心、课堂中心,与应试紧密联系在一起,只要求学生读课文,做题目,其余一概不予重视,甚至视广泛阅读为左道而予以制止,存在“做题多,读书少”的弊端。这种状况尤为突出。

2、阅读兴趣不高。由于农村学生受家庭影响,没有形成一种读书的家庭氛围,好多学生看书积极性不高。部分家长不了解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视学生读课外书为不务正业,不支持或禁止学生读课外书。虽然老师也强调他们要多看课外书,但他们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囫囫吞枣,受益不深,因而感受不到课外阅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二、针对我校农村小学的实际,要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营造“书香校园”的氛围。

学校读书环境是一种语言,良好的阅读环境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努力营造出一个广阔的阅读环境,让学生在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书可读,理想的阅读环境应让学生置身书的海洋,沐浴书的芳香,享受美好的精神食粮。

我们应努力营造“书香校园”,除了开设必备的图书阅览室,还应让教室的每一块墙壁都说话,让学校的每一个地方都洋溢着书香。在教室的墙壁上悬挂科学家、文学家、教育家的画像,书写名人语录,如:“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每一面墙壁,都浸润着文化气息,飘溢着浓浓书香。学校举办“读书节”、“国旗下的演讲”,“书香班级”评比等活动。在教室内也可设置图书角,建立小图书库,图书库可由师生共同捐献,资源共享,利用教室板报进行读书展示,推荐阅读数目,让全班都关心阅读,形成“群体阅读”风气,创建班级浓厚读书氛围。让学生由“要我读”转变为“我要读”,切实感受到阅读是人生一大乐事。

(二)、培养阅读兴趣,让学生爱读书。

兴趣是阅读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孩子读书的欲望增强,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主动去了解、研究,渐渐培养学习的持久性,提高读书能力,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

1、“以讲诱导法”。

孩子不爱课外书,从根本上说是对课外书缺少了解。老师可以利用各种契机,用自身的语言描述给孩子建立一个有趣的课外书表象,让孩子产生对课外书的一种向往。每周一的阅读课,我们根据不同的年级学生特点,适当安排一定的时间,引读部分童话故事、成语故事、作文天地、精典名著,用生动的描述和精彩部分的嘎然而止,激发学生强烈的看书欲望,激发孩子阅读类似书籍的兴趣。

2、“以身示范法”。

古语道:其身正,不令侧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每次读书时间,老师也和学生一起读书、笔记;每次读书展示周,老师和学生一起撰写读后感、共编阅读小报。我们用自身阅读的状况、频率、习惯等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以师道的示范作用带动孩子,让孩子们在不知觉中爱上课外阅读。

3、“赏识激趣法”。

“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为了学生能保持读书的热度,在阅读教学的开展中,老师要以赏识的眼光关注每一个孩子的阅读过程,发现其“闪光点”,不失时机为孩子某一做法进行激励、表扬、喝彩,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我们还开展 “课外知识小博士”、“书香小姐”等荣誉的评比活动。我们通过多种途径激发阅读愿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传授读书方法,让学生会阅读。

1、在阅读中积淀阅读方法。

我们应当教会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发展多种思维,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以下介绍三种:

(1)、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

(2)、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对于一本书中的重点篇章段落,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教师指导学生地进行课外阅读的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作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慨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

(4)、摘录批注法。此阅读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做到读与思共,思与读随。

2、在活动中砺炼阅读品质。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地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容易自流。为了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每学期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展开各类读书活动,可以是“我是小小推荐家”、“我是小小评论家”、“我是小小创作家”、“我是小小编辑”„„,还可以是读书经验交流会,与作家面对面等,这样一系列的活动开展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在活动中砺炼阅读品质,提升阅读品位,从而进入阅读的两良性循环。

3、在评价中培养阅读情感。

阅读到一定的程度,学生也会在日记中有所表达。因此,鼓励学生在习作中运用积累的语言特别重要。对学生作文中的好词好句,教师在修改文章时,用红笔标出并加以好的评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慢慢体会到正确应用积累的语言的方法。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在课外语言实践中运用语言、评价同学的语言。在辩论会上,在小记者会上,在演讲会上,对学生在表达时应用的好词好句,都要予以充分的肯定。在班级制度中,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交流所积累的语言,积极进行展评,从而给学生一个舞台,让积累腾飞。

4、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读书习惯对于一个人、尤其是青少年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它不仅可以使人获取信息,汲取知识,还可以给人带来自我发现、自我充实的机会,并且可以怡情养性,多一种丰富生活、享受生活的途径。

“教是为了将来不用教”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教师理所当然要强化学生自主阅读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具体做法如下:

(1)、教会学生用课外阅读登记本。

让学生准备课外阅读登记本,避免散乱。教会学生不仅会读,而且还要求学生勤记录,像蜜蜂一样及时地不断地把精彩的片段、重要的材料和信息随时摘录下来,指导学生到知识的海洋中去寻宝。创造口头交流信息机会,进一步加强指导怎样选择、积累有益信息,让他们在交流中获取更多信息。

(2)“不动笔墨不读书”。

鼓励学生多读书勤动笔,既可以在书上做眉批,划线打重点号,也可以边读边思考,阅读后用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体会、见解,督促他们做到勤动笔多看书,及时写自己的感受,促进理解消化,提高表达能力。

在学生认真写读书心得的基础上,定期利用语文课进行交流,评出优秀读者给予表扬,做到以读促说,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同时也领悟到阅读和写作的方法,学校或教师要适当地提供学生把阅读的感受和习作展示出来的场地。

(四)、开辟家庭小书橱。

作为学生的基本生活区——家庭,其读书氛围也尤为重要。在农村,父母本身文化水平不高,对课外阅读认识不到位再加上家境不宽裕,认为学生把课内书读懂就是好孩子,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帮助家长认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提高认识为学生购买相关的阅读资料,逐步帮助学生开辟家庭小书橱,让学生在闲暇时间可与书为伴,以书为趣。另外教师也应劝导家长多读书,读好书,并在家中形成相应的学习氛围。相信孩子们在浓郁的读书环境和氛围中,定能形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五)、挖掘书源,让学生有书读。

英国诗人柯勒律治告诉我们,阅读者首先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这样才能“像挖宝矿的矿工,把矿渣甩在一边,只拣纯净的宝石”。我们可以通过召开家长会,将课外阅读书目及具体要求印发给各位家长,提醒家长为孩子购买图书,督促孩子读书,检查读书情况,鼓励他们为孩子的长远发展做智力投资,为孩子的终生发展奠定厚实的人文基础。本着“有益、有趣”的原则,根据小学课外阅读的总要求,结合学生实际和不同年龄结构阅读的侧重点,例如:《安徒生童话》、《阿凡提的故事》、《格林童话》、《成语故事》、《儿童小百科》、《西游记》、《中华上下五千年》和科幻小故事等。选择必读书目及选读书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

到繁,由点到面,既有阶段性又尽量保持连贯性,使学生获得系统、完整的知识的同时,又能逐渐锻炼和养成自学的能力。

(六)、把握好教师在课外阅读教学调控与指导作用。

1、要抛开传统应试教育模式,转变观念,正确指导学生有效地阅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灌输者”,而是平等中的首席,要能正确处理“主体”与“主导”的关系,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摒弃传统语文教学的条条框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过程中,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阅读乐趣,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挑战”意识(挑战自我、挑战同学、挑战教师)和创新意识,带领学生就教材的一些内容进行延伸、修改、重组、再创造,引导学生采取不同方式(读课外书、请教等)查阅资料,进行收集、加工,激发学生课前收集阅读材料,课后依据课文内容拓展阅读的积极性,为学生的课外阅读铺平道路。要“重视以点辐射,把联系课文的课外拓展阅读作为一个新的知识增长点、情感深化点和技能巩固扩展点。”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得到了解放,教师把花在多余分析、讨论、提问、机械练习上的时间省了下来,还给学生,让学生实实在在地读一读、想一想,问一问,说一说,做一做,写一写,让整个课堂活起来,让全体学生动起来。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努力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技能。如培养学生讨论交流的能力、质疑问难的能力、预习的能力、自学的能力等,学生有了一定的自主阅读技能,才能由过去传统的接受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2、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优化自身素质,提高指导能力。

课外阅读课程能否发挥最大成效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要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大量阅读,广泛涉猎,不断提升人文素养。如此,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激活学生阅读的“内部动机”,实现课外阅读教学的“双赢”。三是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要求要把握“适度原则”,谨防因为课外阅读,人为地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尤其是读书笔记的书写,要“轻形式,重实效”。学生可写、可摘、可画、可剪、可贴,千万不可因为“强调写”挫伤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11.小学美术的教学现状及对策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堂教学;问题;对策

一、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美术教学“一刀切”,忽略学生的需要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刀切”,忽略了学生自身的需要,致使美术课堂教学难以得到发展。

小学美术教学中,由于授课的主体是小学生,他们的年龄比较小,实践动手操作能力也较差,老师在教学过程在中为了防止学生对一些步骤不熟悉,因此就给学生逐一详解,并使学生熟记于心。老师在课堂上的这一教学措施,将学生一概而论,不因材施教,而且学生在进行美术创作的过程中,容易陷入老师经常授课的思维模式中,学生很难有自己独特的创新想法和创作。

2.美术课堂教学模式呆板,教学氛围差

老师在没有教学设备的情况下,很难把自己想要给学生展示的东西描摹出来,手工一时又无法完成,学生也不容易理解和欣赏。在老师要求学生对自己的东西进行学习时,学生很难抓住老师讲的挈领要点,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美术课堂教学失去信心,从而致使课堂学习氛围低沉。

3.课堂教学远离生活,不够贴切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老师有时候为了营造美术教学的意境美,给学生选取学生没有见过的事物为素材,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没有接触过,对这类事物感到无比的陌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学生不熟悉事物的特征和属性,学习起来既困难又笨拙。

二、提高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对策

1.因材施教,切实考虑学生需要

老师在美术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对学生制订合理的学习方案,让每个学生在美术课堂中都能学到充实的知识。对于学生不熟悉的要领,老师要悉心给学生讲解,直到他们明白为止,而对于学生掌握了的要领,老师则没必要反复给学生讲解,讲解多与频繁,反而会使学生的思维形成定势,不利于学生在美术中有自己独特的创新观点和想法。

2.实现多元化教学,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美术是一门多元化的教学课程,它的价值的实现需要通过多种形式来表现,因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实现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课堂上,老师不应该仅仅局限于采用美术书本教学,而是应该采用多样灵活的教学方法。例如,老师可以借助学校展览橱窗,为学生展示美术绘画的精髓技巧,让学生欣赏美术的伟大之处。老师还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根据自己想象中的意境画出一幅作品,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最终选取出一幅最好的作品给予奖励。学生在老师的激励下,都会认真绘画。在学生努力繪画中,他们不断进取的精神已经在无形中调动了课堂积极性和活跃性。

3.贴近生活,走进生活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老师应该选取生活中的事物来引导学生学习。学生不但熟悉这些事物,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能见到它们,学习自然会觉得很贴切,而且学习的进度也快,效率也高。因此,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老师应该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选取生活中的素材作为讲课的教材,这样才能把学生带入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去,而且能切实感受到它的存在,学习起来也事半功倍。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尽管存在着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但是在老师的不断探索和改进下,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将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张雪莲.小学美术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探索与实践[D].山东师范大学,2007.

12.小学美术的教学现状及对策 篇十二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研究对象皆来源于大自然。地处农村不仅为实验教学的开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实验材料, 还有利于组织学生参与实验前的采集准备工作, 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培养初步的科研意识。但实际上, 农村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却大多只是停留在教材讲解层面, 实验器材和场地成了一种摆设。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观念滞后。由于评价改革的滞后, 大多数家长、教师和学生将小学科学打入“副科”行列, 学校也由于教师的短缺, 将科学课的教学任务当成“搭头”安排在所谓的主科教师身上。虽然新《科学课程标准》对课时有明确规定, 但为了保证主科教学质量, 几乎所有的试验探究被讲解替代。

(2) 投入不足。实验室建设滞后, 仪器破旧不堪, 能用的屈指可数。农村学校经济困难, 资金短缺, 投入到科学实验中的经费自然是能省则省, 笔者所在的地方, 几百所小学中有科学实验室的学校就那么一两所, 实验器材也少得可怜。

(3) 学生实验基础差。在部分农村的学校根本还没有实验室, 更谈不上实验仪器, 还有部分农村学校实验室条件差。所以相对而言, 学生的实验基础和动手能力都很差。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进入实验室后, 无法按老师的讲解和要求开展实验, 普遍出现喧哗、东张西望、过度亢奋等现象, 结果是老师讲什么也听不见, 做起实验来手忙脚乱, 不思考为什么这么做, 应该先做什么, 更谈不上分析推理总结了。据实验后调查, 发现近60%的学生回答不全所做实验的器材, 近80%的学生写不出实验步骤, 近95%的学生找不出实验错误或失误所在。

(4) 实验教师专业素质不高。农村小学都没有专职的实验员, 实验由任课教师自己准备, 对于多数非专业的教师, 准备实验器材花费时间很多, 平时教学任务繁重, 没有充足的时间, 所以探究实验往往用讲实验来替代了。另外, 各级教育部门很少甚至从未对科学课教师组织过实验技能培训。教师本身实验技能不高, 尤其是非专业的教师, 这也是造成学生实验探究课开不起来的一个主要原因。

二、开展好农村小学实验教学的对策

针对以上种种原因, 为更进一步实施课堂教学改革, 真正推进素质教育, 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问题:

1. 千方百计增加投入, 努力改善实验装备水平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多方努力, 积极筹措经费, 千万百计增加投入, 装备好科学实验室, 采购必备的实验器材, 以满足教学的需要。

2. 转变观念, 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

随着全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作为教师, 我们应首先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把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放在教育的首位。

(1) 结合实际,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专业教师必须以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基本要求为前提, 根据学校不同季节所具备的实验材料的实际情况, 制定操作性较强的教学计划和设计可行的教案。在一般情况下, 还要根据教材的编排顺序备课和制定实验教学提纲, 以便适应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教育实施。

(2) 结合学校实际, 因地制宜开展实验教学。在学校实验条件有限的前提下, 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农村的资源进行实验探究, 既可以解决实验器材短缺造成的必须多人共同操作的难题, 还可以解决受课堂时间限制不能按时完成任务的问题。如探究“种子萌发条件”的实验, 农村为教学空间的开放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地理条件, 学生可以随时在常去之处观察相关植物。又如学习“植物的结构”, 可以让学生从自己身边搜集观察相关植物的种类及结构的异同。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3. 加强专业培训, 提高教师素质

对于实验课, 在课堂上的演示是少不了的。假若教师只是一味地在讲台上按照说课形式教学, 随便做下演示, 甚至连自己都觉得没有深入实验教学, 那么学生怎能听懂?对于目前一些从事科学教学的教师来说, 加强和参与相关专业培训, 提高自身学识尤为重要。所以对科学教师来说, 除了具有基础的教学能力以外, 还要有组织科学实验教学的能力。现在, 网络、电子信息如此发达, 作为科学教师更要时刻关注科技发展, 不断完善自我专业素质, 让知识不断更新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13.小学美术的教学现状及对策 篇十三

摘要

“综合与实践”领域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得到了

进一步的重视,它反映了数学课程和教学改革的要求,为学生提供了一种综合性、实践性、探索性兼具的学习方式。“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教学强调以学生现实生 活为背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的自主参与为主,注重数学学科特点及内部联 系、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数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因此,“综合与实践”既 是一种学习活动,又是数学课程的内容。由于该领域出现时间相对较晚,知识和 理论体系尚未成熟,在实际的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依然面临众多困惑与难题。鉴于此,本文对小学数学教师在该领域的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并针对存 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调查发现“综合与实践”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小学数学教师对教材中“综 合与实践”内容的编排情况一知半解;教学目标的制定过于笼统;教学主题的选 择过于依赖书本和教参,缺乏数学课程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学生的选择机会少,自主组织学习的机会少;对学生的评价不全面,教师自身反思不足等问题。本研 究根据调查和访谈结果,总结出当前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中问题存在的 原因:教学内容“新”,未纳入教学质量测验;教学目标形同摆设,再分析不足; 教师对“综合性”教学难以适应;教师掌控过度,学生知识储备不足;教学评价 忽视了教师及学生的书面报告。另外,本研究还针对调查中反应出来的问题提出 有针对性的策略:重视教学目标再分析;加强对教材中“综合与实践”内容安排 的整体把握;提高数学自身及其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提升学生“组织者”的地位; 注重对教师和学生的书面评价。对于“综合与实践”教学的实践研究,采用了笔 者亲历的两个不同类型的教学案例:六年级上册《确定起跑线》教学设计与反思 和一年级“小鬼当家”跳蚤市场暨人民币的使用活动方案。关键词: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现状;教学策略

目录

IV 目录

摘要................................................................................................................................I ABSTRACT......................................................................................................................II 目录..............................................................................................................................IV 1绪论............................................................................................................................1 1.1 问题的提出............................................................................................................1 1.1.1 研究的背景........................................................................................................1 1.1.1.1 课程改革新趋势............................................................................................1 1 1.1.1.2 课程标准新领域............................................................................................1 1.1.2 研究的意义........................................................................................................2 1.1.2.1 理论意义........................................................................................................2 1.1.2.2 实践意义........................................................................................................2 1.1.2.2.1 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3 1.1.2.2.2 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3 1.1.2.2.3 有助于促进教师的发展............................................................................3 1.1.2.2.4 有助于完善课程的建设............................................................................4 1.2 概念界定和研究综述............................................................................................4 1.2.1 概念界定............................................................................................................4 1.2.1.1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4 1.2.1.2 综合实践活动................................................................................................5 1.2.2 研究综述............................................................................................................6 1.2.2.1 国外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综述........................................................................6 1.2.2.2 国内研究综述................................................................................................7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10 1.3.1 研究思路..........................................................................................................10 1.3.2 研究方法...........................................................................................................10 1.3.2.1 问卷调查法..................................................................................................10 1.3.2.2 课堂观察法..................................................................................................10 1.3.2.3 访谈法..........................................................................................................10 2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12 2.1 调查目的..............................................................................................................12 2.2 调查对象..............................................................................................................12 2.2.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12 2.2.2 调查内容分布..................................................................................................13 2.3 调查结果分析......................................................................................................14 2.3.1 教学开展频次正常,教学价值判断依据较全面..........................................14 2.3.2 教学目标的制定过于笼统..............................................................................15 2.3.3 对教材中的内容编排一知半解,主题设计过于依赖书本.........................16 2.3.4 教学方式多样,但学生自主组织学习机会少..............................................18 2.3.5 对学生评价不够全面,教师自身反思不足..................................................19 3“综合与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21 3.1 教学内容“新”,教学质量检测弱..................................................................21 3.2 教学目标形同摆设,再分析不足......................................................................21 3.3 教师对“综合性”教学难以适应......................................................................22 3.4 教师掌控过度,学生知识储备不足..................................................................22 3.5 教学评价忽视了教师本人及学生的书面报告...................................................23 4“综合与实践”教学策略研究..............................................................................24 4.1 重视教学目标再分析..........................................................................................24 4.2 加强对教材中“综合与实践”内容安排的整体把握......................................25 4.3 提高数学自身及其与其他学科的联系..............................................................25 4.4 提升学生“组织者”的地位..............................................................................26 4.5 注重对教师和学生的书面评价...........................................................................27 5“综合与实践”教学的实践研究..........................................................................28 5.1 六年级上册《确定起跑线》教学设计与反思...................................................28 5.2 一年级“小鬼当家”跳蚤市场暨人民币的使用活动方案.............................36 6总结与展望..............................................................................................................39 6.1 研究总结..............................................................................................................39 6.2 展望......................................................................................................................39 参考文献......................................................................................................................40 附录..............................................................................................................................42 致谢..............................................................................................................................45 1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研究的背景

1.1.1.1课程改革新趋势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在教育理念、教育模式上的深刻变革,倡导“关注每一位 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1]。

我国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方面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以学 生的直接经验和体验为基础,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充分发 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主题,积极开展活动,在活动 中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 “课程整合”理念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而“小学数学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又是 “综合与实践”的一种重要课程形态。另外,新课程打破了已往以教材改变为课 程改革标志的局限性,对人们固有的教育价值观念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对学校、对课程都有了新的认识,不仅要整合教材内容,注重教材与生活的联系,而且还 要注重体验式、自主式、活动式的教学方式,是此次课程改革新趋势的一个方面 的体现。

1.1.1.2课程标准新领域

2001 年《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首次把“实践与综合 应用”确定为一个独立的版块,并指出:“‘实践与综合应用’将帮助学生综合 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数与代 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内容的理解,体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

[2] 第一学段以“实践活动”为主题,注重数学与生活经验的联系。第二学段以“综 合应用”为主题,在继续强调实践与经验的基础上,增加了综合应用的要求,即 强调学生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1] 张峰.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学理念[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0(30).[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万方数据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绪论 2 2011 年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则将“实践与综合应用”这 一板块重新命名为“综合与实践”,在“课程内容”中明确指出:“‘综合与实 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学 生将综合运用‘数与代数’‘图形几何’‘统计与概率’等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 以课内外相结合。提倡把这张教学形式体现在日常教学活动中。” [4] 另外,新课

标还对“综合与实践”的实施提出了建议。2011 年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对“综合与实践”的概念、内

容以及实施建议都做出了说明,反应了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要求,引起了教育 工作者对其的重视,为教师教学提供了实施依据,也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实践性、探索性和研究性学习的渠道。但是,“综合与实践”比其他领域出现的时间晚,理念比较新,而内容则阐述的也比较笼统,不像“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这三个领域的阐述那样具体,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仍有 相当一部分一线小学数学教师对“综合与实践”的内涵、意义以及教学方式等缺 乏清晰的认识,在实施“综合与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问题。因此,将“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作为研究选题有助于丰 富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以期从理论层面和操作层面为小学数学教师进行“综合与 实践”的教学提供启示。1.1.2研究的意义 1.1.2.1理论意义

数学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实际的教学反应了一线教师对“综合与实践”这一

领域的认识与重视程度。通过对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现状的调查和分析,有助于加深教师对“综合与实践”领域的认识,为研究该领域的教学提供新的生 长点。本研究目的在于弄清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对 扩大该领域教学的研究范围,具有一定的理论构建意义。1.1.2.2实践意义

“综合与实践”作为一个单独的学习领域,相比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 形”“统计与概率”,它更关注数学学科知识结构的内部联系以及与现实生活和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万方数据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绪论 3 其他学科的联系。“综合与实践”强调数学知识的综合性、开放性和应用性。应 用性是指“综合与实践”与生活紧密联系,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体验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1.1.2.2.1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综合与实践”源于生活,强调“数学生活化”,一方面是指“综合与实践” 的内容涉及“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三个领域,是对这三块 内容的相互融合,强调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是指解决“综合与实践”领 域中的问题,需要学生将数学与其他学科、生活经验等综合,数学思想方法、解 决问题的方式等的综合,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综合与实践”针对每一位 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对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没有时间、空间、学习形 式、活动主题等方面的限制,评价方式也可以多元化。“综合与实践”仅仅依靠 学生个人能力是无法完成,需要同他人的合作与交流来完成,它强调学习的过程,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辨别能力、综合阅读能力、检索整理 资料的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加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等,让 学生各个方面都能得到发展。

1.1.2.2.2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生的学习方式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结果,要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 势必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习时需要学生投入以积极的情感体 验和高层次的认知参与等。“综合与实践”教学要以学生需求为主体,为学生创 设一个开放自由的情境,增强问题的探索性和综合性,为学生更深入的思考创设 条件。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经验、兴趣等来确定学习主题,选择探索发现、调查 研究、数学游戏、课题研究、数学实验等学习形式,通过亲自操作,积极参与到 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中,这对于改变以书本知识学习为唯一,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1.1.2.2.3有助于促进教师的发展

“综合与实践”的教学对教师自身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有多 方面的知识储备,较强的教学组织与掌控能力等。该领域的教学有助于提升教师 的专业知识与素养,提高教师对数学的认识,促进教师对教学的研究以及课程的 开发,实现教师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直接影响学生的学 万方数据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绪论 4习方式与学习结果,影响学生及教师自身的发展。“综合与实践”领域知识结构 的特点,反应了社会的发展对数学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进了教师对自身教 学方式等的重新认识,加快了教师各个方面的发展。1.1.2.2.4有助于完善课程的建设

“综合与实践”是数学课程中的新领域,它沟通了生活中的数学与课堂上的 数学的联系,数学内部知识结构直接的联系,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丰富和完 善了课程结构,有助于探索创造新的教与学的模式。“综合与实践”的教学不仅 要求学生对知识点有更好的理解,能够综合应用学过的知识,而且要着重发展学 生的实践能力,在不断的实际教学中,对学生对教师对课程本身提出更高的要求。1.2 概念界定和研究综述 1.2.1概念界定

1.2.1.1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指出:“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

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在此类学习活动中,学生将综合 运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5]。“综

合与实践”是小学数学教材中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并 列的一个领域,可以看做“课程内容”,它并不是在其他三个领域之外新增的内 容,而是强调数学知识的整体性、现实性和应用性。“综合与实践”的教学重在 综合,强调数学学科内部的联系、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及 综合应用。“综合与实践”的教学还重在实践,要求学生自主参与、全过程参与,加强学生的思考能力、动手能力以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因此,本研究中既把“综 合与实践”看做一种学习活动,又将其视为“课程内容”,体现对“综合与实践” 的多角度认识。

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为参照,笔者梳理了 1-6 年级小学数学“综合 与实践”的具体内容(表 1-1),所选用的是依据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 准(2011 年版)》编写的教材,尽管该版本教材刚开始启用,但依然能为下面 的分析做参考。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万方数据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绪论 5 表 1-1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综合与实践”领域内容编排 年级 标题

一年级上册 数学乐园 一年级下册 摆一摆想一想 二年级上册 量一量,比一比 二年级下册 小小设计师 三年级上册 数字编码

三年级下册 制作活动日历,我们的校园 四年级上册 1 亿有多大 四年级下册 营养午餐 五年级上册 掷一掷

五年级下册 探索图形,打电话 六年级上册 确定起跑线,节约用水

六年级下册 自行车里的数学,生活与百分数,整理与复习(绿色 出行、北京五日游、邮票中的数学问题、有趣的平衡)

关于“数学广角”属不属于“综合与实践”领域,有相当一部分老师都存在

困惑,笔者认为“数学广角”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由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导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操作、探究中发展自身思维能力,提高 数学素养,综合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年出版的 新教材中,六年级下册“整理与复习”这一单元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 何”、“统计与概率”、“数学思考”和“综合与实践”五部分内容,显然“数 学广角”属于“数学思考”范畴。尽管“数学广角”中部分内容的设置也在一定 程度上体现了“综合”与“实践”的内涵,也有教师将“数学广角”的个别内容 设计成“综合与实践”的教学形式,但它更强调数学思维,因此,逼着没有把“数 学广角”的内容归入“综合与实践”领域。1.2.1.2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应运而生的新型课程,作为基础 教育阶段开设的综合性课程,强调以学生的直接经验和切身体验为基础,以学生 的需要、动机和兴趣为核心,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是一项体现学生 万方数据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绪论 6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学习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以问题解决为基点,主张在 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实现某种教育功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打破教材、课堂 和学校的局限性,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 伸,紧密学生与自然和社会的联系。

“综合与实践”和综合实践活动都是以问题为“导火索”,让学生在解决问

题的过程中获得全方面的发展,但综合实践活动更倾向于学生的生活,是学生生 活经验与现实情境的整合,而“综合与实践”活动则更注重学生在实践中对数学 知识的综合运用。综合实践活动可以以“综合与实践”领域的内容作为活动主题,“综合与实践”又可以将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教学形式。1.2.2研究综述

国内外学者已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综合与实践”这一领域进行了大量 的研究,本节对这些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综述,试图分析已有研究的特点。1.2.2.1国外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综述

国外的小学数学课程虽没有明确设置“综合与实践”这一领域,但他们都非 常注重“数学应用”和“问题解决”等,虽然名称不同,但设置目的都是为了培 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虽然在美国各州颁布的课程标准中,并没有设置统一的“综合与实践”课程,但各州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计了具体的、不同类型的综合与实践性活动的课 程。主要有:自然与社会研究、设计学习、社会参与性学习等。2010 年 6 月 2 日,美国州长协会最佳实践中心和州首席教育官员理事会共同颁布了首部《州共 同核心课程标准》

[6]。其中《州共同核心数学标准》提出了与内容相对应的一般

性的数学实践标准体现了对“综合与实践”能力的要求,在美国标准的前言部分 进行了总体阐述:(1)理解问题,并坚持不懈地解决它们;(2)抽象的、量化 的推理;(3)构造可行的论证,并评价他人的推理;(4)数学建模;(5)灵 活的使用适合的工具;(6)精确化;(7)探求并利用结构;(8)在反复推理 中探求并表达规律 [7]。不难发现,《州共同核心数学标准》要求学生对问题有自 己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杨光富.美国首部全国《州共同核心课程标准》解读[J].课程·教材·教法.2001(3).[7] 曹一鸣.十三国数学课程标准评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427.万方数据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绪论 7 新加坡的小学数学教学成绩令人瞩目,在 2007 年颁布的《小学数学教学大 纲》非常重视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还着重指出“要达到学生能力上质的改 变需要教、学方法的改变,需要综合以活动为中心和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学方法。” [8] 可见,新颁布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将解决数学问题置于课程的中心地位,反 映了数学教育领域最近的发展成果和发展趋势,也体现了对“做数学”目标的追 求。

日本把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划分为“数和计算”、“量和测量”、“图形”

以及“数量关系”四个领域,解应用题不作为一个独立的板块出现而是结合四大 领域的知识分散出现,与我国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日本小学比较重视课题(问题)解决的教学,着重培养学生解题时的思考方法。“问题”类型包括:反映日常生活的问题、拓宽知识范围的问题、具有挑战性的 开放题、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能解决的问题等。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的意义等 [9]。

不单单是上述几个国家对“综合与实践”进行了研究,英国、法国、韩国都 在不断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尽管各个国家对“综合与实践” 的表述不同,但其内涵及目标却有着相似之处,都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对学生“综 合与实践”能力的关注,突出了数学的现实意义,反应了数学学习方式的多元化。1.2.2.2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关于“综合与实践”的研究主要从价值取向、实施策略、分类等方面展 开。(1)“综合与实践”教学的价值取向

范文贵在《小学数学教学论中》谈到“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既适应了世界课 程改革的基本趋势,又体现了我国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对增强数学与实践的联 系,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具有重要意义。他将“综合与 实践”教学的意义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促进学生素质和 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社会化的 意识 [10]。

[8] Ministry ofEducation,Singapore.Mathematics Syllabus(Primary)[s].Singapore:Curdeulum Planning & DeveloprnentDivision,2007.[9] 李淑文.日本新编小学数学教材的特点[J].外国教育研究.2004(3).[10] 范文贵.小学数学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42-260.万方数据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绪论 8 马云鹏认为“综合与实践”教学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 程中接触到一些有研究和探索价值的题材和方法,帮助学生全面认识数学、了解 数学,使数学在学生未来的职业和生活中发挥作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他还从 数学的学科性质、数学的认知过程、数学的教学目标等角度出发,强调数学教育 要重视数学综合与实践。另外,他认为加强“综合与实践”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把“知识”放到问题中,放到一定的现实情景中,让学生 通过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主动地探索、发现、体验和解 决问题,从而培养获取新知识和利用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 [11]。

无论哪位学者对“综合与实践”的目标价值取向做出定义,都能从中找出一 个共同点:“综合与实践”是数学学科知识与其他学科、社会生活经验紧密联系 的桥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综合与实践”内容的分类

张奠宙和唐彩斌在《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研究导引与案例解析》尝试把

“综合与实践”的内容分为以下 5 个主要类型:综合应用型,操作活动型,数学 欣赏型,数学文化型,数学素养型,并分别用案例加以说明 [12]。

沈科依据“综合与实践”的活动形态,把经常出现并有着明显结构特征的课,分为动手操作型、场景观察型、游戏活动型、调查访问型、课题研究型五大类型 [13]。

范文贵认为“综合与实践”的学习形式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融合型学习,即将“综合与实践”学习融合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 概率”的学习中;二是数学活动,其形式多种多样,例如数学调查、数学制作、数学实验、数学游戏、小课题研究等 [14]。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把“综合与实践”分成不同的课型,每种课型都有

自己的特点和要求,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课型,以便于学生得到更好的锻炼。(3)“综合与实践”的教学及实施策略

戴莹、刘东芝等在《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中从“综合应用”和“实践应 [11] 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391-421.[12] 唐彩斌.思想改变课堂[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133-140.[13] 沈科.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型分类及教学策略[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3(10).[14] 范文贵.小学数学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42-260.万方数据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绪论 9 用”两个角度提出了“综合与实践”的实施要点。“综合应用”的实施要点:(1)有综合运用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成功体验,初步树立运用数学解决 问题的自信心;(2)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经验和方 法;(3)初步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关系,体会数学的作用。“实践活 动”的实施要点:(1)经历观察、操作、实验、调查、推理等实践活动;在合 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2)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 经验,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 的作用 [15]。

栗玲认为为了更好的落实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可以 采取以下策略:(1)精

选活动内容,确定实践课题。可以从以下六条途径来选择和确定主题,包括呈现 现实生活、关注社会发展、选取自然现象、联系时事背景、拓展延伸升华、学科 综合联系。(2)丰富活动形式,开展多种实践。如调查分析型、专题探究型、设计制作型、趣味游戏型、探究验证型、学科应用型、生活体验型。(3)优化 活动组织,提高实践效果。从教学环境、问题解决、活动体验和活动流程四个方 面来提高实践效果 [16]。

在实施“综合与实践”时,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去操作,引导学生进入自主探 究的角色,组织好师生、生生直接的相互交流,并关注到每一位学生,注重学生 实践的过程。教师能够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根据学段目标,合理设计并之实施“综合与实践”活动。另外,教师要注意观察、分析与反思,在与学生的互动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尽管学者们都对“综合与实践”进行了自己的研究,阐述了自己对这一领域 的认识和理解,但很少有学者从教材的角度出发,对教材中这一领域的内容进行 梳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在“课程内容”和“实施建议” 中,只对“综合与实践”作原则性的说明,以致读者难以真正理解“综合与实践” 的内涵,对于这一领域的内容也认识不清,而一线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具体操作时 却无从下手。而且,这些研究很少能解决实际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困难。

[15] 戴莹,刘东芝,张莉.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社,2013:148-164.[16] 栗玲,闫文军,乔桂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199-218.万方数据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绪论 10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研究思路

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综合与实践”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小学数 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进行研究,以期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 出相应的策略。首先,通过对国内外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及“综合与实践”领域相 关文献的进行查阅,了解研究现状,梳理教材中该领域的内容。其次,通过问卷 调查、访谈和课堂观察对该领域的教学现状进行实证研究,了解教学过程中存在 的问题。最后。针对小学数学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做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 析,提出一些积极的教育对策。具体思路如图1-1所示: 图 1-1 研究思路示意图 1.3.2研究方法 1.3.2.1问卷调查法

问卷法是教育研究中最常用的的研究方法,也是量化研究方法的运用。本研 究中针对人教版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教学现状,重点对杭州市西湖区和余 杭区的数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笔者从“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内容的主题 设计”、“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评价的改革”四个维度设计了问卷,以期 对“综合与实践”的教学现状有教全面的了解。1.3.2.2课堂观察法

通过随堂听课、观看录像等方式对“综合与实践”板块内容教学过程中课堂 的呈现、师生的表现进行观察并记录,从中发现目前“综合与实践”教学中存在 的问题。1.3.2.3访谈法 万方数据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绪论 11 笔者对西湖区部分小学数学教师进行访谈,进一步了解一线教师对“综合与 实践”这一领域的认识以及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等。zkq 20160118 万方数据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 12 2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 2.1 调查目的

本次调查的主要目的是借助问卷、访谈和观察手段,系统的了解小学数学教 师对当前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的认识以及教学经验的分享,分析教师对 该内容在教学设计以及教学实施环节中的困惑以及开展教学活动的实际状况,为 本研究进一步探索其教学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及困难提供客观的分析依据,为教师 进一步改进“综合与实践”教学提供目标导向和现实依据,也为本研究针对教学 现状提出策略提供依据。2.2 调查对象 本文采用《“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现状”调查问卷》(附录 1)重点对

杭州市西湖区绿城育华小学、省府路小学以及余杭区仓前镇中心小学等多所小学 的数学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共计74名;为进一步了解小学数学“综 合与实践”的教学情况,笔者采用《“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现状”教师访谈 提纲》(附录2)对调查对象中的部分教师进行了访谈。2.2.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笔者共发放78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74份,回收率为94.9%,有效率为100%。于2014年9月至2014年12月完成问卷发放、回收及统计工作。根据对 74 份有 效问卷的统计,问卷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如下表(表2-1)所示。表 2-1 小学数学教师基本情况统计

性别 人数 年龄 人数 学历 人数 所教年级 人数 男 27 35 岁以下 16 大专及大专以下 3 1-2 年级 9 35-45 岁 7 本科 24 3-4 年级 5 45 岁以上 4 研究生及以上 0 5-6 年级 13 女 47 35 岁以下 31 大专及大专以下 7 1-2 年级 13 zkq 20160118 万方数据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 13 表 2-1 小学数学教师基本情况统计(续)

性别 人数 年龄 人数 学历 人数 所教年级 人数 女 35-45 岁 13 本科 38 3-4 年级 20 45 岁以上 3 研究生及以上 2 5-6 年级 14 合计 74 74 74 74 上表统计的是接受问卷调查的数学教师的基本情况,从表中可知:(1)性别 比例。调查对象中,女性教师共计47人,所占比例为63.51%;男性教师计27 人所占比例为36.49%。(2)年龄构成。调查对象中,35岁以下教师人数居多,共47人,所占百分比为63.51%;35-45岁教师人数为20人,45岁以上教师人 数为7人。(3)学历构成。调查对象中,本科学历的教师居多,共 62 人,所占 比例为83.78%;大专及大专以下学历教师 10 人,所占比例为 13.51%;研究生及 以上学历的教师2人,斤占2.71%。(4)目前所教年级。调查对象中,各年级 段教师人数相差不大,其中目前所教1-2年级的教师人数为22人,3-4年级的 教师人数为25人,5-6年级的教师人数为27人。2.2.2调查内容分布

问卷中各个维度的调查内容分布情况如下表(表2-2)所示。表 2-2 调查内容的分布情况表

样本容量 题目数量 题号 调查内容

教学目标的达成 74 6 1-6 进行教学的频率、目 标制定依据以及目标 的达成情况

教学内容的主题设计 74 4 7-10 主题来源、主题确定 者及主题关注点

教学方式的转变 74 4 11-14 教学方式及教学侧重 点

教学评价的改革 74 2 15-16 教师评价方式及学生 自我评价方式 zkq 20160118 万方数据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 14 2.3 调查结果分析

笔者运用excel软件、卡方检验计算器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由于条件有限,调查覆盖面较窄,样本容量较小,调查结果的适用范围有一定的限度。2.3.1 教学开展频次正常,教学价值判断依据较全面

调查结果表明,小学数学教师均开展“综合与实践”的教学,而每学期 1-2 次较为常见(图 2-1),属于正常开展教学。《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指出:“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可以在课 堂上完成,也可以课内外结合

[17]。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显然小学数学“综合与实

践”已经引起了一线教师的注意,也在实际教学中体现出了对这一领域的关注,通过进一步的访谈和观察教学,笔者了解到:由于小学数学课时有限,多数教师 会选择将“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放到假期里进行,或者部分在课内进行,部分在 课外进行。

图 2-1 “综合与实践”教学频率统计图

既然“综合与实践”的教学已经引起了教师的关注,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教 师对“综合与实践”的教学价值又是如何判定的呢?《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指出:“综合与实践”内容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 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18]。调查发现有 22.67%的

教师关注“综合与实践”的教学内容是否在期末测验范围内(表 2-3),通过访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8]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zkq 20160118 万方数据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 15 谈笔者了解到:尽管素质教育的观念正逐步形成并日趋成熟,素质教育的实施也 成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第一主题,但由于目前仍以“应试”为主要评价制度,58%的被访谈教师表示会以期末测试范围内的内容为主进行教学。另外,高达 91.89%的教师关注到了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 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体现出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视,不再以学习结果 为唯一取向,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数学素养的提高和数学能力的发展。表 2-3 判断“综合与实践”教学价值的依据(可多选)是否在期末测验范围内 17 22.97% 能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68 91.89% 能否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66 89.19% 能否促进学生对数学的全面认识 53 71.62% 2.3.2教学目标的制定过于笼统 关于“综合与实践”的教学目标,新课标也给出了具体的阐述:第一学段强 调“实践”,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验运用所学的 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并在活动过程中理解 所学的内容;第二学段强调“综合”,学生不仅要有目的的发现和提出问题,还 要有设计、有步骤、有合作的分析和解决问题,最后进行反思,进一步理解所用 的知识和方法,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从问卷调查结 果(表2-4)来看,教师在展开“综合与实践”教学时,超过70%的教师制定了 详细的教学目标,并根据制定的目标展开教学,通过卡方检验发现不同性别、不 同年级的教师在对该题选项进行选择时情况不同,女教师更倾向于制定明确的教 学目标并以此展开教学,3-4 年级的教师更倾向于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并以此展 开教学。68.92%的教师依据课标或教学参考书制定教学目标,对教材的依赖度大。通过进一步的访谈笔者了解到,在实际确定教学目标时,只有 20%的被访谈教师 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目标进行调整,让学生能更好的进行学习,尽量在 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目标。数据表明高达91.89%的教师在多数情况下都能完 成教学目标,但是,却只有极少数的教师会在教学完成后,针对目标的达成情况 作出一个详细分析,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师对“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态度还 不够严谨,没有及时反思目标制定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学生的知识储备等,难以 zkq 20160118 万方数据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 16 为下次再进行相似内容的教学时提供依据。通过卡方检验表明,不同学历的教师 对该题目的选择情况是有差异的,本科学历的老师更倾向于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情 况作出详细分析。

表 2-4 教学目标的制定、制定依据及达成情况 制定了详细的目标并以此展开教学 70.27% 根据课标或教学参考书 68.92% 多数完成 91.89% 2.3.3对教材中的内容编排一知半解,主题设计过于依赖书本

在问及“是否详细的整理过教材中‘综合与实践’这一领域的内容”时,超 过77.00%的教师承认没有梳理过教材中各个领域的内容(图 2-2),教学进行到 哪里,教材就用到哪里,很少对教材内容进行整体的梳理,即难以从整体把握教 材中的知识点。

图 2-2 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的梳理情况统计图

对教学内容的主题进行设计有助于将不同学科、不同内容的课程资源和素材 进行整合,以一种更能体现“综合性”的形式出现,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综合 理解和运用。从主题来源来看,70.27%的数学教师依据“课本或教参”进行教学 活动的主题设计,29.73%的教师“取材于现实生活”,22.97%的教师则根据“学 生感兴趣的东西”进行主题设计(表 2-5)。通过进一步访谈,笔者发现在实际 教学中,教师依然以教材为中心,很少将生活中的素材融入到主题设计中,即使 考虑到了学生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也只是创造了一个与实践生活相关的教学情 zkq 20160118 万方数据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 17 境。而卡方检验也表明,女性教师、本科学历的教师更多的以课本或教参为教学 主题的主要来源。从主题的确定者来看,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主题主要有 教师所在年级组的数学教师共同商讨决定,25.68%教师所选主题则是由所在学校 的校本课程决定,而由师生共同决定的只占10.81%(表2-5)。卡方检验显示,不同年龄的教师对该题目选项的选择是有差异的,35岁以下教师的更多的选择 主题是由“所在年级组商讨决定”。由此可见,教学主题的决定权依然掌握在教 师手中,学生很少参与其中,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积极性受到了影响,不利于活 动的顺利开展。

表 2-5 主题选择来源及主题确定者 课本或教参 70.27% 教师取材于现实生活 29.73% 学生感兴趣的东西 22.97% 您自己 12.16% 师生共同决定 10.81% 所在年级组商讨决定 51.35% 校本课程决定 25.68% 同时,还发现 70.27%的教师在设计主题时更多的关注到了“数学与学生生 活经验的联系”,但是却忽略了“数学学科特点及内部联系”(图 2-3)。“综

合与实践”这一领域的价值取向打破了传统单一目标的界定,趋向于多元与开放,注重数学自身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注重跨学科知识的沟通和融合,显然,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过分强调了数学“生活化”。另外,通过卡方检验发现,不 同年龄、不同学历的教师的选择情况是有差异的,35岁以下教师、本科学历的 教师在确定教学主题时更关注数学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万方数据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 18 图 2-3 设计教学主题时的侧重情况统计图

2.3.4教学方式多样,但学生自主组织学习机会少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形式多种多样,如课外调查报告、数学制作、数学实验、数学游戏、小课题研究等。数据表明:40.54% 的教师将“综合与实 践”的教学融合于其他版块的学习中(图 2-4)。“综合与实践”强调数学学科 知识的综合性,这一领域中的问题是多个知识的汇集和应用,将“综合与实践” 融合于其他版块,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加强对已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图 2-4 在组织学习时采用的学习形式统计图

关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的角色,60.81%的老师觉得自己扮演了组织者的 角色,在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前给予了提示,使学生能够有步骤 有计划的进行,殊不知这恰恰剥夺了学生发现新问题的机会(表 2-6)。其实在 学习过程中,让学生适当的走些“弯路”,能更好的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 题,自己整理揣摩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访谈笔者了解到,教师之所以会选择帮 万方数据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 19 学生“铺路”,有很多原因,例如学生的知识储备还不足以探索类似的问题、教 师无法提供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探索等。卡方检验表明,不同年龄的教师在选 择选项时情况有所差异,35 岁以下教师在教学时更多的扮演了“组织者”角色,指导学生进行有序的学习。

表 2-6 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的角色 传授者 2.70% 组织者(组织学生有序进行)60.81% 引导者(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指导)36.49% 尽管如此,仍有 82.43%的教师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体验(表 2-7),通

过卡方检验发现,不同学历的教师选择情况有所差异,本科学历的老师在教学过 程中,更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体验。对于研究结论(表 2-7),78.38%给予 一个开放性的结果且指向不唯一,让学生能够拥有更多的思考空间,而让学生能 够获得唯一的明确的结论,则让学生清楚的认识研究的意义,了解研究结果。对 于是否让学生获得唯一的研究结论,这取决于“综合与实践”的教学主题,不同 的研究内容指向不同的研究结果。表 2-7 教学时您的注重点及教学结论 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体验 82.43% 给予一个开放性的结果,指向不唯一 78.38% 2.3.5 对学生评价不够全面,教师自身反思不足

“综合与实践”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学生的个人发展有着

潜移默化的作用,但由于其不是考试的重点,不能以分数的形式作出评价,即使 是书面评价也容易以偏概全,因此常常被学校被教师忽略。调查结果表明,83.78% 的教师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72.97%的教师让学生自评或者同学之间相互评 价,尽管教师尽可能的从多角度评价学生的表现,但教师却很少对自己的教学进 行反思,也没有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表2-8)。表 2-8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采用的评价方式 测验或测试 27.03% 教师综合性评价 83.78% 学生自评或互评 72.97% 万方数据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 20 另外,“口头表述”是教师让学生进行自我总结的主要形式,只有 27.03% 的教师让学生“ 撰写活动报告或活动体会”(图 2-5)。对于小学生而已,语 言的组织表达能力固然重要,但让学生把学习过程写成活动报告或活动体会,则 能加深学生对所学主题的理解,把整个学习过程重新梳理一遍,用自己的语音对 整个过程进行表述,让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锻炼。图 2-5 学生做自我总结的方式统计图 万方数据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综合与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3“综合与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3.1 教学内容“新”,教学质量检测弱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75%的教师没有自己的个人见解,谈及对“综合与实践” 的认识时,只能从字面意思去理解,未曾系统的解读课程标准。被调查的教师中,有 77.03%的教师表示没有梳理过教材中“综合与实践”的相关内容,对于教材 中这一领域的编排也模糊不清,当被要求分享组织过的“综合与实践”教学的成 功案例时,更有教师表示没有进行过一次完整的教学,缺乏相关的教学经验,这 种局面不禁让人担忧。对教材中“综合与实践”领域内容的系统梳理不够,对教 材内容的编排一知半解,直接影响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全面认识和整体把握,难以 对教材中该领域的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

通过进一步的访谈笔者了解到:部分教师认为“综合与实践”这部分内容在 教材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而且期末测验很少涉及该领域的内容,没有必要进行 所有教材的系统梳理。另外,2001 年《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首次把“实践与综合应用”确定为一个独立的版块,到 2011 年《全日制义务教 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则将“实践与综合应用”改为“综合与实践”,所以,相较 于其他领域,该领域出现时间晚,内容比较“新”,教师需要花时间重新整理,而事实上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没有时间精力去进行系统的整理。因此,被访谈对 象中,85%的教师对整个小学阶段,“综合与实践”内容的编排并不清楚。3.2 教学目标形同摆设,再分析不足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只有 25.68%的教师会在教学完成后对教学目标的

达成情况做出一个详细的分析。这部分教师会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方面的表 现,然后根据学生的表现重新分析教学前制定的教学目标,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 的操作性分析和目标达成情况分析。而其他被调查教师则表示偶尔或者从未对教 学目标进行在分析。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在分析不够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教师在完成教学后,没有对教学目标进行反思,没有关注教学过程中反应出的问 题;

2、教师在进行再次教学时,没有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对教学目标作 出分析调整。对教学目标的再分析不够,是造成教学目标过于笼统的一个原因。万方数据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综合与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22 通过进一步的访谈笔者了解到,70%的教师坦承教学目标的制定只是为了完

成教学设计的一部分,教师在备课时先设计好教学过程,再制定教学目标,而不 是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教师在教学前,没有对制定的教学目标的合理性 和科学性做出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无形中牵着学生走教学设计,认为只 要学生能顺利掌握教学设计中的内容,也就达到了教学目标,没有必要再进行教 学目标的再分析。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很少特意去关注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或情 感态度的发展与已定目标之间的差异,更不会去研究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因此,教学目标形同摆设,也是造成教学目标过于笼统的一个原因。3.3 教师对“综合性”教学难以适应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70.27%的数学教师依据“课本或教参”进行教学活动的 主题设计,主题设计时教师更关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而忽略了数学学科特点及 内部联系,忽略了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未能体现出“综合与实践”的“综合 性”,影响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全面了解。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采用模块化教学,将数学知识分割成一块块不同的主题,逐个进行教学,试图让学生分领域的完成 知识建构,也就是说,教师在进行“综合与实践”的主题设计时,很少考虑数学 课程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数学学科有其自身独特的学科特点,内部知识结构也 是相互联系的,教师在设计“综合与实践”的教学主题时应体现出数学学科的“数 学味”,注重数学内部知识结构直接的融会贯通,注重该领域内容与其他领域内 容之间的相互联系,体现出“综合与实践”教学所蕴含的价值。

调查还发现,只有 5.41%的教师在设计主题时关注到了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 系,大部分教师忽视了数学与其他学科直接的相互促进作用。每位教师都只教授 自己擅长的一门学科,对其他学科的特点并不了解,在进行主题设计时,难以将 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相联系。有关该领域教学的教研活动几乎没有,教师也没有 进行过相关培训,教师关注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便忽视了数学学科内部联系和 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难以把握“综合与实践”教学“数学味”和“生活味” 之间的平衡关系。

3.4 教师掌控过度,学生知识储备不足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只有 10.81%教师表示他们在确定“综合与实践” 万方数据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综合与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23 的主题时,是师生共同决定的,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却没有真正参与到活动内容 的选取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而 60.81% 的教师在 教学过程中担任了组织者的角色,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统一的组织和安排。学 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才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应当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摸 索,让不同学习起点的学生自己去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只需在学生遇 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给予适度的引导。教师对学生的帮助应当适时适度,不应 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年轻教师更想让学生的整个 学习过程处于自己的掌控之中。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迫切的希望学生能够快速高效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避免学生走“弯路”,无形中剥夺了学生从“错误”中获得经验的机会。教学方 式转变的初衷是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自我探索的空间,但学生的知识储备和个人 能力却不足以展开充分的探究。另外,新教师教学经验不足,对学生在学习过程 中可能出现的情况难以进行全面的预设,又不想让课堂失控,因此,总是会不由 自主的“牵着”学生走,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机会进行研究学习。3.5 教学评价忽视了教师本人及学生的书面报告

调查发现:70.27%的教师在学习结束后,让学生口头表述对自己进行总结,由于刚刚结束学习,学生体会较深,总结的也会相对全面深入,但一段时间以后,学生则会慢慢遗忘,显然这种口头总结的方式对学生的后续发展作用不大。相较 口头表述而言,书面评价对学生的书面语言组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际观 察中也发现,很多学生会“说”,却不会“写”,而“综合与实践”的“综合性” 和“实践性”高,学生很难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出该领域学习的过程、体验和收获。而书面评价的缺失导致了教师对学生、学生对自己评价的不全面。

笔者通过访谈了解到:教师对自己的教学也很少进行及时的反思,没有对

自己已经完成的“综合与实践”教学作出评价,形成相关的研究报告。这不利于 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对以后的教学也不能提供可参考的依据。教师为了“教学” 而“教学”,没有意识到对教学进行更深入得反思和研究的重要意义。万方数据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综合与实践”教学策略研究 24 4“综合与实践”教学策略研究 4.1 重视教学目标再分析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个人能力、现实背景为起点,重 视学生之间的差异,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不同 程度的教学目标,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让教学目标更具操作性,学生 也能根据不同的目标在活动中获得更好的体验,教学目标的过高或者过低都不利 于教学的展开,而教学目标的再分析有助于教师深入了解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另 外对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分析有助于教师发现目标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 题,并进一步探寻问题产生的原因。“综合与实践”的课程内容特点决定了该领 域的教学目标必须贴近学生现实生活,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例如以下某位教师对《合理存款》教学目标的两次设计。第一次:

1、使学 生能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 系,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2、培养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分析、解决问 题的能力。巩固复习有关百分数、纳税、利率等知识,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 和策略。

3、经历分析、计算、比较、符号化、概括等过程,体会数学在解决实 际问题中的作用,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第二次:

1、通过活动调查,让 学生了解各种储蓄方式的近期利率和成人的理财方式,初步建立理财观。

2、通 过“小小理财师”的活动,让学生经历设计储蓄方案,优化方案的过程,培养学 生的投资意识,体会身边的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和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 题,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让学生在体验选择存款方式的过程中,体会到父 母理财的艰辛。

访谈中笔者了解到,前一个教学目标是该教师第一次教学时设计的,后一个 教学目标是该教师第二次教学时设计的。通过比较,第一次的教学目标描述相对 笼统,没有落实到学生具体的发展目标上,而且没有体现出“综合与实践”的特 点,学生没有经历收集资料发现问题的过程,看起来更像是一节“数与代数”的 综合复习课。在总结第一次教学中反应出的问题,翻阅一系列参考资料和对学生 更深入的了解后,该教师重新设计了教学目标,显然第二次教学目标比第一次更 详细,操作性更强,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方面体现出了目 万方数据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综合与实践”教学策略研究 25 标制定的“综合性”。

4.2 加强对教材中“综合与实践”内容安排的整体把握

77.03%的教师疏于从整体上把握“综合与实践”的教学,在实际教学中,教 师应加强对教材中“综合与实践”内容安排的整体把握,系统梳理小学数学 12 册教材中“综合与实践”领域的内容。通过对教材的梳理,教师能够更清晰的认 识到“综合与实践”所包含的内容,在教材中的分布以及进一步调整教材中操作 性不强的内容,是教师进行高效教学的有力保障。

例如五年级下册《打电话》以学生的有序探究呈现了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学 生对于优化思想并不是一无所知,学生已经在现实生活中积累了相关经验,四年 级上册也学习了《数学广角-优化》,《打电话》里的“每个人尽量不要空闲” 和“同一时间能同时做的事情同时做”、“锅尽量不要空着”本质上是相同的。若教师能在教学前了解学生“综合与实践”的学习基础,就可以在课前带领学生 简单温习“烙饼问题”中的数学思想,为学生的知识迁移做好铺垫。4.3 提高数学自身及其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综合与实践”与其他三个领域的学习内容不同,它没有比较成熟、确定的 知识体系,在实际教学中,往往需要教师和学生自己确立合适的主题。“综合 与实践”教学的主题要能够凸显出数学学科的特点及内部联系,数学与其他学科 的联系,充分体现出“综合性”,而这一点只有 29.73%的被调查教师关注到了。“综合与实践”教学主题的选择要具有可操作性,让学生能够在现有知识的基础 上,通过查阅资料、收集数据、与同伴交流后能够解决问题,要考虑到学生的认 知发展水平、知识储备及个人能力。

例如教师在教师《圆的认识》里面圆心决定圆的位置这一内容的时候,可以 联系《位置与方向》里面“数对”的知识点,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两个大小相同 的圆,圆心的位置用“数对”表示出来,从而让学生更具体的感知圆心的位置决 定了圆的位置。

再例如,在笔者所实习的杭州绿城育华学校,学生在学习完《位置与方向

(一)》后,教师安排了一个定向寻宝的活动。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将班级里的 同学三人一组分成 10 个小组,先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利用课余时间在操场附近万方数据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综合与实践”教学策略研究 26 藏宝,绘制藏宝图或者制作寻宝锦囊,藏宝图要表明方向和距离参考物的距离,寻宝锦囊里面的小提示则可以利用对古诗词的改编或者科学中的一些自然现象 让学生来猜测宝物的位置,然后在学生吃完中饭稍作休息后集合,统一去操场进 行错位寻宝,寻宝活动完成后,让每位同学记录活动体会。这次活动是教师根据 教材中的内容改编的,设计成学生都感兴趣的寻宝活动,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 极性,而且利于课外时间进行,没有占有课堂时间,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达到了教学目的。藏宝图的设计与宝物的寻找涉及了方向、距离、长度单位等 知识,体现了数学内部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而寻宝锦囊则体现出了数学学习活 动与其他学科的相互融合。学生学习和体验了卷尺的应用,感受了团队合作的重 要。最后的活动体会则深化了活动的意义,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 意义。

4.4 提升学生“组织者”的地位

根据不同的教学主题,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可以将 “综合与实践”的内容融合于其他领域的学习中,也可以让学生进行数学制作、数学实验、数学游戏等。为了尊重学生的需要,教师应该给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由选择制作调查报告、进行小课题研究等各种学习形式,不应将 这种学习局限于课堂上或校内,也可以在课外进行,在家长的协助下让学生走进 社会,进行自己的小调查。

“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本质上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 既不能做旁观者,也不能手把手指挥学生的每一步操作过程,教师应在这个过程 中体现出自己指导者与参与者的角色,将学习活动的“组织权”交还给学生,切 忌在学生的“问题”尚未形成时进行指导。教师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收集和利 用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设计出合适的解决方案,根据学生在活动中提出的问题或 者遇到的困难,提供示范、建议和指导。教师可以以参与者的身份和学生共同开 展“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探索实践,阐述自己的观 点,让学生在和谐民主、尊重信任的氛围中受到鼓励,树立信心,提高教学的有 效性。教师要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体验,而不是一味的关注学生得到的结果,学生在过程中得到的收获远比结果来的多。另外,学生在自己组织学习的过程中,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不仅解决了问题,加深了活动 万方数据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综合与实践”教学策略研究 27 过程中的投入程度,还锻炼了组织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提升学生“组 织者”的地位。

4.5 注重对教师和学生的书面评价

“综合与实践”教学目标的多元性,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决定了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的多样性,调查发现只有 27.03%的教师会 让学生撰写活动报告或活动体会,70.27%的教师只让学生进行口头表述。口头评 价是教学评价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是口头评价的随机性、无记录性等 特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口头评价的范围与效果。因此,口头评价只有与其他 评价手段如书面评价相结合,才能更大地发挥其作用。书面形式的评价的正规性 更能引起学生对它的关注,书面评价具有评价的深刻性,效果的长期性等特点,而“综合与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会有很多感受和体会是难以被教师关注到的,学生的书面评价能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或学习后的心理活动。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书面评价。通过进一步的访谈发现,88.5% 的教师疏于对自己的评价,没有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及时反思,也没有进行更深入 的研究形成相关的研究性结果。由此可以猜测,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与小学数学教 师的现实教学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综合与实践”教学发展的进程。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评价,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系统全面 的分析,由此形成相关的研究报告或论文。

例如某教师在进行《生活与百分数》的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对自己进行口 头评价:“经过这次研究,我觉得百分数非常有意义,我要学好百分数,我觉得 我的表现还不错。”“我觉得我跟同学的合作很好,我不足的地方是数据收集的 还不够多”等等。课后,他又让学生把此次活动写成学习报告的形式。在报告中,学生详细描述了整个活动过程,从活动准备到活动过程中遇到的困惑,解决困惑 的过程以及活动体验、收获,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处等。显然,书面评价中学生能 够把对自己的评价描述的更具体,情感体验描述的更细腻,学生能够更清晰的认 识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万方数据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综合与实践”教学的实践研究 28 5“综合与实践”教学的实践研究

5.1 六年级上册《确定起跑线》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解读】

《确定起跑线》是人教版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圆》这一单元之后的一节“综 合与实践”课。教材首先通过分别计算所走的路程及相差米数,感受走外圈的路 程比内圈的长。再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讨论为什么运动员的起跑线位置是不一 样的?利用弯道外圈比内圈长的知识解释应用,体会数学知识在体育中的应用,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学生分析】

在本学期的第五单元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圆的相关知识,能运用圆周长的计 算方法计算所走弯道距离。在习题中也出现过操场一周的长度问题的计算,学生 均能自己解决,对于“跑道的弯道部分,外圈比内圈长”和“起跑线的位置”学 生都有体验并且有一定的了解,但要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尚有困难。在学生的 练习本中有这样一个问题:某校400米跑道的内两圈如图所示,弯道为半圆形,跑道宽1.2米。两名运动员沿内外跑道各跑一圈,为使比赛公平,外跑道的运动 员的起跑点应前移多少米?在这个问题中,直径与直道的长度都未知,只用圆的 有关知识根本解决不了。【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运用圆的有关知识计算所走弯道距离的过程,了解“跑道的 弯道部分,外圈比内圈长”,探索确定起跑线的计算方法。

2、结合“确定起跑线的位置”的问题,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独 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等活动,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3、在主动参与熟悉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探索的乐趣,同时感 受数学在体育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跑道的弯道部分,外圈比内圈要长”,从而学会确定起跑 线的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求提前多少米其 万方数据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综合与实践”教学的实践研究 29 实就是求相差多少米,并概括出求提前多少米的简便方法。【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参加过运动会,在运动会上,你看到过这样的场景吗?你发 现了什么?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出示400米比赛和100米比赛的起跑图)

学生①:我发现参加 400 米比赛的运动员不在同一条直线上,参加 100 米比 赛的运动员在同一起跑线上。

学生②:为什么100米比赛和400米比赛的起跑线不同? 学生③:100米和400米的起跑线位置是怎么确定的?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起跑线的问题。(板书:起跑线)

(二)观察跑道,探讨原因

1、仔细观察跑道平面图,思考:为什么运动员参加 100 米比赛时站在同一 起跑线上,而参加400米比赛时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

2、小组讨论,汇报反馈。

反馈:100 米比赛只在直道上进行,所有运动员的起跑线相同,终点线也相 同。400 米比赛要沿着跑道跑一圈,要经过弯道,跑道外圈一圈的长度比跑道内 圈一圈的长度长。

3、追问①:为什么外圈比内圈长?你是怎么发现的?

学生:直道相同,看弯道,弯道外圈比内圈长,左右两边的弯道刚好可以组 成很多大小不同的同心圆。外圆的直径长,所以周长也长,内圆的直径短,所以 周长也短。

学生说出之后,再用课件演示一次,让学生进一步直观感受跑道的外圈比内 圈长。

追问②:既然跑道外圈比内圈长,而比赛又要公平,那该怎么做呢? 学生①:比赛公平就是要求每位运动员跑的长度相同。

学生②:为了保证大家跑的一样长,就把终点设在同一条线上,这样便于观 察运动员到达终点线的先后顺序,把跑外圈的运动员的起跑线提前,外道越外面 万方数据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综合与实践”教学的实践研究 30 提前的越多。

4、小结:100米比赛的赛道都是直道,不经过弯道,每条的长度都相同,所以每条跑道的起点与终点都相同;而 200 与 400 米赛道要经过弯道,弯道的外 圈比内圈长,所以相邻跑道之间的长度有差距,为了保证大家跑的路程相同,终 点设置在同一直线上,会将起跑线依次向前移。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比较、分析、交流等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弯道 的外圈比内圈长,发展学生的概括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初步感受起跑线提前 的原因,同时也为下一环节“解决提前多少米”做好铺垫。

(三)分析问题、找准关键点

1、提前多少米可以自己定吗?又是由什么决定呢?我们继续研究。

我们就以我们学校的跑道为例,跑一圈,第 2 跑道的起跑线比第 1 跑道的起 跑线提前多少米?

你觉得可以怎么求提前多少米?说说你的方法。看屏幕提示(图4-1),思考:求提前多少米就是求什么?

追问:看两根跑道长度,需要提前的是哪部分?为什么是这段?你是怎么想 的?这部分其实就是什么?(请学生用手在图上指出来)小结:求提前多少米其实就是求相差多少米。

【设计意图】将外圈与内圈的跑道拉直,直观比较外圈与内圈的长度。进一步体 会到第2跑道选手将比第1跑道长,而为了保证在两条跑道上跑的路程一样,那 就得把多出来的部分提前,所以求提前多少米就是求多了多少米,或相差多少米。明白把相差部分提前,剩下的两跑道的长度也就相等了,比赛也就公平了,让学 生轻轻松松地突破本课的难点。图 5-1 跑道全长拉直图

2、那可以怎么求提前多少米?或者说怎么求相差多少米?跟你的组员讨论 一下,制定出一个方案,每个人都说说自己的想法。万方数据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综合与实践”教学的实践研究 31 反馈:可以用“第2跑道一周的长度-第一跑道一周的长度”,每一条跑道 的全长=2条直道+2个弯道,直道的长度可以直接测量,而且每条跑道的直道长 度都相同。弯道的长度直接测量比较麻烦,而 2 个弯道的长度刚好等于一个圆的 周长,求圆的周长只需知道圆的直径,所以我们还要测量弯道的直径。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已经发现了跑道的特点。(边说边课件演示)由

于所有跑道的直道长度都相同,所以我们只要测量其中一条就可以了,那弯道的 直径呢?我们要把每一条弯道的直径都测量出来吗?

学生:不需要把每一条都测出来,只要测量最里面的弯道的直径和跑道的宽 度就可以了,外圈弯道的直径等于内圈弯道的直径加上相应的跑道的宽度就可以 了。

追问:那我们需到底要测量哪些信息呢?

学生:直道的长度、弯道的直径、跑道的宽度。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跑道的特点,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案,小组间的反馈交 流概括出求具体相差多少米需要的信息。让学生清晰所需要测量的数据:直道的 长度、弯道的直径、跑道的宽度,为学生的实际测量指明方向。

(四)实际测量,解决问题,优化方案

1、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地测量。行动前先让学生清楚活动注意事 项:(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测量,每个小组的组长到老师这里领取一把卷尺,一份跑道模型图。(2)每个小组的1号、2号负责测量时拉住卷尺的两段,4 号负责记录数据标在跑道模型图上,其余同学协助测量(保证卷尺是笔直的)。(3)测量时要求快速、准确。(4)注意个人安全和卷尺的使用安全。

2、测量完成后,学生回到教室,汇报他们测得的数据,考虑到测量误差,与学生商量统一数值。学生测得直道长度为 61.55 米,最内圈弯道直径为 40 米,跑道宽度为1.2米(最内圈跑道全长为250米)。

3、根据测量前讨论出计算提前多少米的方法,让学生用测得的数据表示出

来,以最里面的两条跑道为例,从最里面的那条跑道往外的依次为第 1 跑道和第 2跑道,跑一圈,第 2 跑道的起跑线要比第 1 跑道提前多少米。第 1 跑道弯道的 直径为 40 米,第二跑道的外道直径为 40+1.2×2=42.4 米,圆周率π取值为 3.14,所以第2跑道一周的长度-第1跑道一周的长度=(61.5×2+42.4×3.14)-(61.5 ×2+40×3.14)。万方数据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综合与实践”教学的实践研究 32 学生边口头表达计算过程,教师边板书。

(61.5×2+42.4×3.14)-(61.5×2+40×3.14)=42.4×3.14-40×3.14 师:“42.4×3.14”和“40×3.14”分别指什么? 学生:“42.4×3.14”表示第 2 跑道两个弯道的总长度,“40×3.14”表示 第1跑道两个弯道的总长度。“42.4×3.14-40×3.14”表示“第2跑道弯道的 长度-第1跑道弯道的长度”。学生继续计算。

42.4×3.14-40×3.14=(42.4-40)×3.14 师:这一步我们运用了什么计算定律?“42.4-40”又是什么含义? 学生:用了乘法分配律。“42.4-40”表示“第 2 跑道弯道直径-第 1 跑道弯 道直径再乘以π”。

(42.4-40)×3.14=2.4×3.14 师:谁看明白了?2.4是怎么来的? 学生:2.4=1.2×2,就是跑道宽度×2。

在跑道平面图中直观感受“第 2 跑道弯道直径-第 1 跑道弯道直径”就是“跑 道的宽度×2”。

师:所以要计算第 2 跑道要比第 1 跑道提前多少米最终只需要那个数据?在 这里,第2跑道的起跑线要比第一跑道的起跑线提前多少米?

学生:只要测量跑道的宽度就可以了,提前多少米=第2跑道一周的长度-第1跑道一周的长度=第2跑道弯道的长度-第1跑道弯道的长度=(第2跑道弯 道直径-第1跑道弯道直径)×π=跑道宽×2×π=1.2×2×3.14=7.536米。

【设计意图】实际测量,让学生感受活动过程,增加活动体验,让学生积极参与 到活动中。通过合作交流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计算的过程来一步 一步挖掘数据之间的联系,发现其中的规律,感受数学的奇妙,学生在不知不觉 中找到了最简便的方法。

4、深入、寻找规律

教师:刚才只研究了第 1 跑道和第 2 跑道,如果是第 3 跑道、第 4 跑道、第 5跑道„„你觉得相邻跑道会往前移多少米? 学生:7.536米。

追问:这只是你们的猜想,能不能验证一下? 万方数据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综合与实践”教学的实践研究 33 学生计算,反馈。

教师:比较这几个相邻跑道之间的差距,你发现了什么?起跑线应该定在什 么位置?

学生:相邻跑道相差的距离是一样的,每条跑道比前一条跑道提前了 7.536 米。

教师:看来起跑线的确定与什么有关?(跑道的宽度)如果最内圈跑道全长 是 400 米,跑道宽度也是 1.2 米,400 米比赛的起跑线相邻跑道相差多少米?(7.536米)如果跑道的宽度是 1.5 米,相邻两条起跑线又该相差多少米?(1.5 ×2×π)。

(五)事实验证,发现新问题

教师:课前,老师去测量了全长是 400 米的跑道,就是你们运动会时使用的 跑道,老师发现 200 米比赛跑道的起跑线只比前一条跑道的起跑线提前了 3.768 米,这是怎么回事呢?思考一下。

教师:请跑 200 米的同学回忆一下,比赛时,你是从哪里开始跑的?(出示 相应的跑道图片)在图上指一指你跑的全程,看看能给大家什么提示?同学们又 会有什么新发现?

学生:跑200米时,只经过了1个弯道,而跑400米时,经过了2个弯道,我们刚才计算的是经过2个弯道的差距,现在只经过 1 个弯道就是刚才计算的一 半。

板书:一个弯道的长度差=跑道宽×π

教师:看来确定起跑线不仅要关注两跑道的差距,还应关注实际跑了几个弯 道。如果要经过3个弯道,那又该怎么计算呢? 小结:提前的米数=跑道宽×π×弯道个数

教师:那同学们再来回忆一下1500米比赛时的场景,起跑线有什么特点?(是一条弧线)为什么1500米比赛的起跑线是一条弧线,每条跑道上的起跑线 是在同一条弧线上,而 400 米比赛时,每一条跑道的起跑线都要比前一条跑道提 前?

学生:1500米比赛可以抢跑道,比赛开始后,大家都可以往最里面的一条 跑道跑,而400米比赛不能抢跑道,每位运动员只能在自己的跑道上跑。小结:所以,起跑线的确定其实还与比赛规则的制定有关。万方数据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综合与实践”教学的实践研究 34 【设计意图】用事实验证,发现确定起跑线时还应该注意弯道的个数问题,引导 学生发现跑道提前米数的简便计算方法,发展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同时也将 数学与现实联系起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应用意识。

(六)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刚才的研究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教师:课后,请同学们去了解一下 800 米比赛或者其他跑步比赛的不同规则,研究这些比赛的起跑线应该怎么确定,形成你们的研究报告。【 教后反思】

《确定起跑线》是六年级上册的一节“综合与实践”领域的内容,这节课是 在学生掌握了圆的概念和周长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学目标的定位对整节课起着决定性的影响,所以在制定教学目标时,笔者

把重点放在方法上,而不是计算上。先从最基础的,学生都能最想到的方法入手,通过最基本方法的计算步骤的一步一步递进,让学生发现其实每一步计算都是一 种方法。通过他们实际测得的数据去联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使数学基础相对薄 弱的同学也能理解,如果从一开始就让他们先讨论方法,在列式计算的话,会增 加难度。最后发现,跑道的宽度×2×π,就能求出相邻两条跑道的长度之差。研究起跑线的过程转化为层层优化的过程,继续深入以后,学生发现“提前的米 数=跑道宽×π×弯道个数”。另外,在整个活动中,涉及到200米、400米、1500米比赛的起跑线,使“确定起跑线”的内容更加丰富,学生对各种跑步比 赛的起跑线的确定也有了一个相对全面的了解,感受到了数学在体育领域中的应 用,加强了数学与体育学科的联系。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亲历了测量过程、观察发现了跑道的特点、比较分

析相邻跑道起跑线相差的米数、回忆运动会的场景、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各个感官都参与到学习中,拉近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让他们切实体会到探 索的乐趣。最后的研究报告,能反应出他们在活动中收获的多少,也能体现他们 对课堂中讨论的各个问题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还能考验学生对资料的收集能力。关于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笔者在过程中有口头表扬过同学,也让学生在

课堂上口头表述了这次学习过程的体会,而且还让学生制定 800 米及其他跑步比 赛起跑线的研究报告,笔者结合了口头评价和书面评价,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到 探索学习的乐趣。万方数据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综合与实践”教学的实践研究 35 在这节课中,笔者认为还有以下几点值得改进:

1、这节课用了两节课的时间,但时间上依然很紧凑。要探索跑道的特点,又要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还要逐个发现影响起跑线位置的因素,课堂容量很大。学生去操场测量的时候都很兴奋,个别同学没有按照要求行动,导致测量工具损 坏。有可能的话最好在学生去操场测量时寻求其他教师的协助,保证测量过程中 学生的安全以及器具的完好。

2、学生测量的跑道与后面讨论的跑道的规格不同,部分学生有被搞混。另

外由于学生测得的数据总是存在误差,如果能将标准跑道的数据细节向学生交代 清楚,作为一个课外知识的补充,让学生感受这一点,这次活动会更有意义。万方数据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综合与实践”教学的实践研究 36 5.2 一年级“小鬼当家”跳蚤市场暨人民币的使用活动方案 【活动目的】

1.巩固元、角、分的认识以及人民币的使用,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和实践能 力。

2通过交易,让孩子们初步感受市场经济,给学生创设理财平台,学会推销、购买商品,设计促销标语口号,增强团队意识,培养和加强学生的合作、动手、交流创造等能力。

3活动义卖款由家委员会管理,建立班级账目,用于班级图书角的建设。【活动内容】

参加活动的学生将准备出售的二手物品(五成新以上)上标明物品的名称(加 拼音)意向价于跳蚤市场上交流买卖。【时间与场地】

时间:4月14日(星期一)中午12:30——1:30 场地:四季草坪周围(晴天)一年级教室走廊(雨天)参加人员:一年级全体师生 【活动准备】 内容 负责人 学习人 民币的 相关知 识

数学课本第五单元 数学老师 了解跳 蚤市场 的相关 知识

“跳蚤市场实际上就是旧货市场,它起源于 19 世纪末的法国。公元 1884 年,巴黎市政府为了保持 市容整洁,立法禁止沿街乱倒垃圾,并责令 3 万名靠 拣破烂为生的贫民把市区堆积的垃圾搬运到郊区圣 旺一个废弃的练兵场上。贫民们在垃圾堆里挑挑拣 拣,并就地随手出售。到了 1886 年,圣旺这个地方 居然形成了一个固定的集市。因为在这里出售的旧衣 万方数据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综合与实践”教学的实践研究 37 物上常带有跳蚤,巴黎人就给它起了个名字,“跳蚤 市场”。目前,国内沿习国外的叫法,把旧货交易市 场和便宜商品集散市场称为跳蚤市场”。出售 物品

将准备出售的二手商品,如学具、玩具、书籍(五 成新以上)标明物品的名称(加拼音)、意向价。如: 商 品 wán 玩 j ù 具 xióng 熊

价 格 10 元 学生和家长 商品 统计

周一将学生带来的出售物品统计并分类装在框 里 班主任 店铺 招牌

班级、店铺名称

如:淘淘乐商店 一(8)班 班主任可交 由学生设计 制作 活动 海报

本次活动时间、地点、内容 摄影

活动过程中拍摄班级学生参与活动的场景,活动

结束后,每班选出 20 张左右的精彩照片交于姜老师 统一冲印,周五前张贴班级门口。班主任 安全 措施

副班负责自己班级摊位的安全,避免拥挤,班主

任拍照并巡视整个活动场地,保证每个参与活动学生 的安全。班主任 副班主任 【活动流程】

1.数学老师在数学课上向学生介绍本次活动的目的和活动内容以及出售商

品的准备和要求,每班选出六名营业员,在活动当天分成两批进行售卖,每班邀 请两名家长义工协助。

2.4月14日(周一)请各班主任统计学生带来出售的商品和价格。

3.4 月 14 日(周一)中午 12:30 前每班搬三张小圆桌至下沉广场四周,将 出售商品摆好。

4.12:30——1:30 活动开始,每个学生准备 30——50 元左右的零钱,自由 万方数据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综合与实践”教学的实践研究 38 文明买卖,在活动过程中遵守秩序,自己的物品妥善保管。5.每班商品售出款项由班主任交家委会用于班级图书角建设。【 活动反思】

该活动是在笔者实习的学校举办的,由该年级组数学教师根据教材而设计的 “综合与实践”活动主题。活动目的紧紧围绕知识的的综合应用、学生的交往能 力和实践能力展开,通过交易,让孩子们初步感受市场经济,给学生创设理财平台,学会推销、购买商品,设计促销标语口号,增强团队意识,培养和加强学生 的合作、动手、交流、创造等能力。活动结束后,教师对本班学生一一进行采访,了解学生的活动体验和收获,并记录了学生的回答,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 了统计与分析。活动方式则是学生都感兴趣的“跳蚤市场”,由教师、学生、家 长共同参与,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活动积极性。活动前期的充分准备,保证了活 动能够有序高效的展开。活动现场非常热闹,八个班级有八个店铺,每个店铺的 东西都很多,玩的、看的、甚至还有吃的,一应俱全。每个店铺都有自己的名称,比如淘淘乐小店、小帆船多宝码头、嘻哈小店等,每个店铺的“快乐营业员”一 边又给别人解答“这个多少钱”,“可以便宜点吗?”,一边还有计算需要找多 少钱。不过这可难不到同学们,他们都是有备而来的:在上一周都学习过第五单 元的《认识人民币》,在课堂上还模拟了如何找钱,周末又在家长的带领下去超 市体验,而且,但他们手足无措时,还有家长义工帮忙。这样的一次活动,不仅 达到了“综合与实践”的目的,而且还让同学们学会了分享,从设计店名、标语 到制定推销形式,学生充分体验了“组织者”的乐趣,感受人民币在现实生活中 的意义,拉近了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距离,在交易中感受到了成功的乐趣,发现原 来数学也可以让人这么快乐。活动结束后,教师还让每位同学针对自己在活动过 程中的表现作出评价,对同伴的表现作出评价,然后由教师对同学们的表现作出 评价。尽管活动结束了,但毋庸置疑,同学们在活动中的收获将一直影响着他们。另外,个别教师还根据本次活动,对该主题的教学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形成教 学总结报告,与年轻教师分享教学经验与体会。万方数据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总结与展望 39 6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本研究以“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为论文选题,重

点对杭州市西湖区和余杭区部分小学数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对现阶段小 学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教学现状从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内容的主题设计、教学方式的转变和教学评价的改革四个角度进行了分析。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 教学的现状调查旨在分析目前小学里正在进行的实际教学的状况,对存在的问题 和困难进行梳理,并有针对性的提出策略。但由于客观条件和笔者能力的限制,本研究被调查对象的人数有限,只从教师层面作出调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 待进一步拓展研究。6.2 展望

在新一轮课程教育改革号角吹响的今天,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 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和技 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巨大作用。而“综合与 实践”领域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 生的数学素养,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

通过这段时间的研究,真切的感受到“综合与实践”教学在小学数学教育中 的实效和前景:“综合与实践”教学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为小学数学课堂 注入了新能量,改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拉近了学生的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从知识和技能上改变了学生,对学生的情感与态度也 造成了深远的影响,而这一领域的教学也将成为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万方数据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40 参考文献 著作类

[1]范文贵.小学数学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戴莹,刘东芝,张莉.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社,2013.[3]梁秋莲.小学数学教学探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4]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5]栗玲,闫文军,乔桂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2012.[6]徐丽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新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7]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 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钟启泉,崔允螂.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3.[9]余娟.小学综合实践活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0]张奠宙,孔凡哲,黄建弘,黄荣良,唐采斌.小学数学研究[M].北京:高等 教育出版社,2009.[11]薛石锋.小学数学重难点教学技巧与案例[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2.[12]史宁中.基本概念与运算法则—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核心问题[M].北京:高等 教育出版社,2013.[13]李士錡,张晓霞,金成梁.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10.期刊论文类

[1]易增加.对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中小学教材教 学,2004(22).[2]吴丹.基于苏教版教材谈如何有效开展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J].扬州大学 学报,2013.[3]鲍丽花.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探索与认识[J].科研纵横,2011(1):.[4]冯明.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现状分析及策略探究[J].小学教学研究,2012.[5]周序.新世纪中美小学数学教育改革比较分析[J].课程教材改革,2006.万方数据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41 [6]王维花.新加坡小学数学教育中的问题解决及其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01(11).[7]张华.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J].全球教育展望,2001(8).[8]马云鹏.从中日小学数学的比较看我国数学教学的改革[J],1995(6).[9]郭雪冰.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设计策略研究[D].宁波:宁波大学,2012.[10]沈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策略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11]黎灿明.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程的现状分析及其有效性的实证研究[D].广 州:广州大学,2011.[12]李娟娟.数学教材“综合与实践”的文本分析研究—基于中学生发现问题能 力的培养[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大学,2013.[13]宋占祥.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实施策略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 学,2006.[14]路晓丹.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案例研究[D].辽宁:渤海大学,20014.[15]刘亚新.小学数学教师“综合与实践”领域课程实施的教学个案研究[D].长 春:东北师范大学,20013.[16]李丹丹.小学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探究—以“综合与实践”为例[D].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20014.[17]刘永利.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13.[18]赵艳辉.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活动的设计与实施[D].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2007 万方数据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附录 42 附录

附录 1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现状”调查问卷 尊敬的老师:

您好!本问卷仅做研究之用,关注的是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的现状,希 望您能够客观真实的填写问卷。本调查采用匿名形式,不会泄露您的个人信息,您的回答对我至关重要,谢谢!(注:本问卷将“综合与实践”定义为一类以问 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积累生活经验为目 标的数学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将综合运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 “统计与概率”等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新课标中对于该领域内容列举了部分实 例,例如低段的“分类”、“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等。)

一、基本信息

1、您的性别是()A.男 B.女

2、您的年龄是()A.35岁以下 B.35-45岁 C.45岁以上

3、您的最高学历是()A.大专及大专以下 B.本科 C.研究生及以上

4、您目前所教的年级是()A.1-2年级 B.3-4年级 C.5-6年级

二、您的教学现状

1、您进行“综合与实践”教学的频率如何?()

A、每学期1-2次 B.平均每月一次 C.2-3周一次 D.没有

2、您判断“综合与实践”领域内容是否有教学价值的依据是()(可多选)A.是否在期末测验范围内 B.能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C.能否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D.能否促进学生对数学的全面认识 E.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填写)

3、您在进行“综合与实践”教学时会明确教学目标并以此展开教学吗?()A.制定了详细的目标并以此展开教学 B.制定了详细的目标但没有完全按照 目标进行教学 C.制定了粗略的目标并展开教学

4、您是如何确定“综合与实践”教学目标的()(可多选)

A.参考网上的经典案例 B.根据课标或教学参考书 C.根据学生个性情况

5、在实施教学后,你觉得您的教学目标都达成了吗?()A.每次都达成 B.多数达成 C.少数完成 D.没有完成 万方数据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附录 43

6、针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您会做出一个详细的分析吗?()A.有 B.偶尔有 C.没有

7、您有详细的整理过教材中“综合与实践”这一领域的内容吗?()A.有 B.没有

8、您设计的“综合与实践”教学内容的主题来源于哪里?()A.课本或教参 B.教师取材于现实生活 C.学生感兴趣的东西

9、您所开展的“综合与实践”教学的主题是由谁确定的?()A.您自己 B.师生共同决定 C.所在年级组商讨决定 D.校本课程决定

10、在设计“综合与实践”教学主题时,您主要关注哪一点?()

A、数学学科特点及内部联系 B.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C.数学与学生生活 经验的联系

11、在组织“综合与实践”学习时,您一般采用的学习形式是什么?()(可 多选)

A.融合于其他版块的学习中 B.课外调查报告 C.数学制作 D.数学实验 E.数学游戏 F.小课题研究 G.其他_____________

12、在进行“综合与实践”教学时,您扮演的角色是()

A.传授者 B.组织者(组织学生有序进行)C.指导者(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指导)

13、在进行“综合与实践”教学时,您更注重的是()

A.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体验 B.学生能否得到一个完整或正确的结论

14、您组织过的“综合与实践”教学实施以后()

A.学生都能获得唯一的明确的结论 B.给予一个开放性的结果,指向不唯一

15、对于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您采用的评价方式是()(可多选)A.测验或测试 B.教师综合性评价 C.学生自评或互评

16、教学结束以后,您让学生做自我总结的方式是()? A.口头表述 B.撰写活动报告或活动体会 C.不做自我总结 万方数据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附录 44 附录 2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现状”教师访谈提纲

1、您能谈谈您对“综合与实践”这一板块的认识吗?您觉得您目前所使用的这 册教材中,哪些内容属于“综合与实践”?

2、您觉得“综合与实践”的教学价值体现在哪里?

3、您是如何促进“综合与实践”这一块教学目标的达成的?教学结束后,您有 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吗?

4、您设计的“综合与实践”教学的主题有什么特点?

5、您在设计或实施“综合与实践”教学时有遇到什么困难吗?

6、您能分享一下您组织的“综合与实践”教学的成功案例吗? 万方数据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致谢 45 致谢

岁月如梭,转眼间,两年的研究生生活即将结束。至此论文完成之际,盘点 自己的收获与不足,品味成长的喜悦与感慨时,思绪良多,感慨万千,心中充满 感恩。感谢循循善诱的老师,善良体贴的朋友和无微不至的家人给予我关心、帮 助和支持。

感谢我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导师徐丽华教授。徐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踏实 的学术作风,让我敬佩和感动。感谢您在我求学过程中,对我的帮助,带领我走 上人民教师这条道路。感谢您以各种方式对我进行培养和锻炼,让我去仓前小学 参与您和其他老师的教研活动,使我对小学教育行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感谢您 推荐我去杭州市绿城育华小学实习,让我积累教学经验,学会如何待人接物,为 我能顺利找到工作奠定了基础,这些将是我受益终生的财富。在论文撰写过程中,每每遇到困难或者疑问,您总是第一时间帮助我,论文发到您邮箱,您每次都会 及时回复,详细的指出我的问题在哪里,并提出修改意见。感谢您这两年来给予 我学习上的帮助和生活上的关心。

感谢杭州市绿城育华小学祝谓兵老师的指导和帮助,感谢你传授小学数学教 学实践经验,为我与绿城育华小学各位数学教师协调,为本研究的调查和访谈的 顺利进行提供支持与帮助,感谢您。

感谢室友李思琦、杨叶给予我在学习和生活上的关心,感谢你们的陪伴,使 得我的研究生生活更加丰富和温暖。

最后,感谢我的家人,谢谢你们一直以来对我无条件的支持和无微不至的关 心,我相信因为有你们,我就是最幸福的人,我会带着你们的爱继续努力,克服 各种困难,不断前进。楼利娟

2015年3月 万方数据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作者: 楼利娟 学位授予单位: 杭州师范大学

上一篇:微信开放平台如何认证下一篇:人教版美术七年级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