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小组讨论

2024-10-05

如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小组讨论(16篇)

1.如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小组讨论 篇一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自从2002年秋季学期以来,国家课程改革实验落户恩施以来,语文教师就阔步走在课改前列。我们深知: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而课堂的载体离不开讨论。因此,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成了语文教师校本研究的课题。虽然在课改前一时间的教学实践探求中,我们也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活动,因只注重了形式,忽视了实质。看起来热热闹闹,但收效甚微,正如学生日记所写:讨论课成了部分同学谈论电视剧剧情或交流打游戏机心得的课,那是“扯蛋课”。那么,今天的课堂讨论应是培养学生学会质,学会补充,学会发表不同意见的能力课。我们语文教师应如何去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发展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呢?

一、语文课堂讨论的形式

1、中心式讨论与板块式讨论

中心式讨论就是围绕一个中心议题进行讨论,它适合于内容比较集中,主旨比较突出的课文教学。

板块式讨论是教师同时引导学生针对课文内容的不同板块进行讨论,这种讨论方法适合于并列性式对比性的文章。

2性讨论和碰撞性讨论、补充

补充性讨论是引导学生围绕一个问题进行的以互相补充为特征的相容性讨论。这种讨论在课堂讨论中所占份量较重。它6能启发学生把问题理解得全面深入。碰撞性讨论是引导学生围绕一个议题所进行的反驳式、对元式的讨论。有时,学生碰出的智慧火花。会成课堂的亮点。

3、小组讨论与全班讨论小组讨论是讨论的基本形式,四人或六人一组。这样既能保证讨论的深入,又能保证每个孩子都充分发表意见,这也是小组 讨论的优势所在。集体讨论。它一般是教师引导全班同学有秩序地针对一个问题举手发表意见。这种讨论交流面广,影响面大,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生生讨论生生讨论就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学生之间可以 互相 启发,互相补充。师生讨论就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讨论。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伙伴,具有浓烈的民主氛味。

二、引导课堂讨论应注意的问题

1、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讨论必须围绕问题展开。问题来自哪里?最好来自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题,讨论要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讨论形式引发其思考,促使其思考。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要有兴趣性、要有发展性。这样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理解能力和个人经历的差异。问题不能简单化,也不能复杂化。

2、要保障讨论有序地进行、全员实质性地参与

一旦讨论开始,学生一定会各抒己见,甚至是滔滔不绝,激烈处甚至忘我争辩,这是好现象。为了保障讨论能有序进行,全员实质性参与,能力从不同层次上得到锻炼,教师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引导:

a、注意讨论习惯的养成 训练和保持,语文中心学习小组一般都是比较固定的四人或六人,那么要教师给学生分好工,谁做笔记,谁主持发言,同时,还要要求学生在发言中要有礼貌,要合作,要做到以理服人等。

b、要提供足够的时间,包括准备时间 和讨论时间。需要预先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的问题应在课前早告知学生准备。课堂上能及时找到答案的问题也应留给充分的自我思考 的时间,讨论到各小组 基本结束 为止。讨论时间仓促则使讨论流于形式,等同失败。

c、读议结合,以读为本。语文课必须以读为本,问题的讨论应围绕课文需要而展开。讨论应在反复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不能脱离文本而“高谈阔论”。d、深入群体,予以必要的指导。学生积极 准备和讨论过程中,老师并非等闲视之。而应深入到多个讨论小组,加入他们的讨论。同时予以必要的指导。只言片语,或一个点头,或一个微笑。或一个比划动作,都 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e、关注胆小和基础差的小组。鼓励他们敢于说、善于说。使他们也有机会锻炼自己,充分认识到自我。

三、正确评价讨论结果

讨论必须要有结果,也必须让学生明白结果。作为教育者千万不能忽视这一点。教师在深入讨论群体和听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时必须高度集中精力,力求迅速全面 的把握各种意见,根据 课文内容,生活实际和学生特点作出果断的判断,并给予孩子以肯定和鼓励。其结果 大致分为三种:

一是有确定的答案,课文中能找到的答案。

二是有多个答案,教师都要给予肯定。

三是没有答案 也是答案。那将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和老师一起去研究,去探讨。课前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课中有保障的 讨论和鼓励性的评价,还应加上课后的课堂讨论反思,才能构成引导学生课堂讨论的环节.在课堂中,教师怎样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有效地讨论呢?

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应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学生“自主提问”为课文学习的切入,以学生合作解决问题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这是我们理想的课堂学习模式。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主动地进行思考,积极地进行探究,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然而,在实际的阅读活动中,这种问题式的探究性语文学习的操作存在诸多问题,教师或感到困惑,或感到无所适从,或者在认识上、行为上都存在偏差。我以为,问题由学生提出,对老师的教学水平、知识结构、驾驭能力等都是极大的挑战,教师只有真正悟透“自主提问”这种学习方式的内涵,才能积极地探索学生“自主提问”的课堂策略,有效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现实的教学生活却

中存在着以下几种现象:1、学生不敢问、不善问。2、学生提问只是过过场。3、学生讨论“自由散漫”。

学生自主提问探究性学习是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是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对话”、“互动”都离不开“问题”的提出与讨论。从某种角度讲,问题的提出是课堂学习的开始,问题的解决是课堂学习的结果,问题的探究是课堂学习的延伸,教师则要在其中起到积极的引导、组织作用。要让学生建立“问题意识”,在阅读活动中,真正地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必须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采取符合儿童心理特点与母语学习规律的课堂教学策略。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在参与中培养自主提问的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新课程的理念呼唤学生的自主提问。作为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提问的习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创设情境,促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出问题。、鼓励学生乐问

首先,师生情感的交流直接影响学生的认识活动,教师在与学生打交道时教态要亲切自然,要尊重学生的意见,热情鼓励、积极启发引导学生,防止学生产生紧张、局促不安的心态,有足够的心理安全感,作为教师要相信“只要提供足够的时间与适当的帮助,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够学习,并达到高水平的掌握”,只有相信学生,才能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其次,积极评价,及时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让每个学生都乐于提问。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不失时机地给予积极评价,使学生时时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到思维劳动本身的乐趣。教师对于学生提问的积极评价方式应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在课堂上的一颦一笑,一个动作,一个手势,往往都能对学生产生作用。教师可在学生的作业本上画上五角星,一段时间后比一比,谁的五角星多。教师还可在班上设“智慧之星”、“问题之星”,对爱提问题的学生进行奖励。此外,教师还可在家长面前表扬他的孩子敢问、会问,这也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2、要让学生乐于提问

教师就应保证学生的提问空间,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在预习时,让学生把问题写在练习本上,开始上课时让学生提出;在课中,鼓励学生随时提问;教学内容结束,留一段时间让学生提问;下课后,鼓励学生继续提问。这样,为学生提问保证了足够的时间,提问的形式既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保证了人人都有更多的提问机会,从而及时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激发他们提问的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展示自己的聪明而乐于提问。

3、引导学生善问

当学生提问积极性提高时,往往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但一些抠字眼、钻牛角尖这类的问题并不是课堂所期待的,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善问。在学习每篇课文之前,可以布置学生先预习,并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课文中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把问题写在质疑本上,在上课时把最有价值的问题与师生共同讨论。在课堂教学中,要想让学生时时有问题可提,处处能提出真问题,教师要做好示范导问,因为学生的提问往往是从模仿开始的。教师可以精心设置问题情境,积极引导,提供思路。当遇到学生没有问题或提不出有深度的问题时,教师也可以有意识的与学生互换角色,提出重点问题。学生经常在教师的因势利导下,就会逐步悟出“提问”的思路与方向,提出有思考性的问题。

学生在读书过程中,会遇到一些不懂、难懂的问题,教师在指导阅读中要加以引导,让学生发现问题,尝试提问。具体方法有:围绕课题提问启疑;课文难点处设疑,课文重点处引疑;找矛盾、提问题;定范围、提问题(教师在课文中定一个范围,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调动情感因素,暗示有疑等等。

二、在讨论中提升自主学习的质量

这种自主提问探究学习模式的操作,起初学生不愿提问、不会提问,令我们困惑,但当学生真有一大堆问题时,教师感到课堂组织、调控的困难。如果教师无视这种课堂生成,按自己的预设进行组织学习,这无疑是扼杀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课堂也显得不伦不类,这时就需要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因为讨论有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有利于克服学生语言障碍,使学生的心理处于“自由”状态,思维自由奔放,易激发每个人活动的潜能,使每个学生所获的形象更丰满和完整,使探究中所观察到的形象内化成概念,从而可以促进他们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但如果真是任凭学生自主讨论,又会感到课堂的“杂乱无章”,发现学生的思维活而乱,广而缺乏深度。我们不妨可以这样做:、深读后进行讨论

学生通过初读课文后,发现了问题,但这些问题往往是比较感性的,可以说是肤浅的,有的根本算不上问题。面对学生提出的一大堆“紊乱”的问题该怎么办呢?教师可以先不组织讨论,让学生用足够的时间再次深入读课文,给学生个体思考的时间。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的创造氛围促使学生主动地、专注地,饶有兴趣地去读;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用心去悟,去贴近、融合、揣摩、感悟文本,让他们在读中积极开展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体验,对所学内容有所感和思考;让他们读出自已的感受,去解决问题,并不断产生“新”问题。例如:我在教学《不合群的小蝌蚪》一文时,学生们提出了许多的问题,但有一部分问题非常的肤浅,我把这所有的问题都写在黑板上,然后让同学们在深入地读课文,比较问题,说说哪些问题无足轻重可以不提,哪些问题是关键。经过读——讨论,同学们终于把那些问题筛选成为两个主问题

1、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蝌蚪的不合群?

2、为什么不合群?这两个问题综合、集中、覆盖面大。

理解文本是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深入读文章以后再组织学生讨论新问题,就会发现学生所提的都是真问题,基本紧扣文章的主旨,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增强,学生所参与的是有效讨论。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找到了自信,学到了方法,体验到了成功。、合作中展开讨论

如果学生在预习阶段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在课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类、梳理、讨论。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把握好交流讨论的时机,积极、有序、有效地组织伙伴学习。、点拨中深化讨论

在学生自主提问探究学习中,教师应及时做出评价,但要多民主,少批评,不能放弃和削弱教师的引导作用,对学生的提问与讨论,必要时给予点拨。如当学生所提问题解决时,教师要帮助学生顺藤摸瓜,及时整理思维路线,通过师生互动,引发学生深思;当学生的意见徘徊在一些无意义的谈论和与教学无关的问题时,或者学生各持一词,甚至偏离课文内容,因认识偏激出现争论时,教师应该进行有效的课堂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思维点进行讨论。

以自主提问为特征的课堂学习,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积极提出问题,而且要引导学生去追求对问题的深入认识,以求获得对问题的解决。作为教师要努力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挖掘潜能,展示个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所有的学生在“问题”中发展,在探究中提高。

2.如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小组讨论 篇二

关键词:小组讨论,分组,话题,监督,指导

新颁布的中学英语课程标准总目标指出“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 进一步明确学习的目的, 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即倡导使用活动途径, 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参与学习。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 英语教师都十分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小组讨论作为合作学习的一种方式, 能够培养合作精神, 为学生参与课堂学习、表达思想和观点、听取同伴的想法提供了机会。但在教学实践中, 存在一些教学问题, 如学生讨论的积极性不高;有些小组把讨论活动变成了闲聊;讨论时学生用母语交流。本文就以如何组织有效的小组讨论, 谈几点粗浅认识和做法:

一合理分组是小组讨论取得成功的前提

1. 每个小组的人数应适当

小组人数过多, 会使个体的作用难以发挥, 座位的编排也会成为问题。小组人数过少, 会使小组的数量增加, 给活动的组织及教师的调控带来麻烦。小组人数通常以4~6人为最佳。这样, 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言, 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

2. 采用异质分组

要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就必须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一般采用异质分组, 即小组内各成员间形成性别、性格、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在分组时, 教师应尽量考虑学生各方面的因素, 如学生的个性、学习情况、与同学的关系等。可以安排性格内向的学生与性格外向的学生同组;不要安排好朋友在同一组, 否则讨论会成为闲聊;不要把顽皮的学生安排在同一组, 否则他们的嬉闹会干扰讨论的进行。

二讨论话题的设计是小组讨论取得成功的关键

课堂小组讨论应有讨论的话题和焦点。设计话题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 讨论话题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学生只有面对自己熟悉的材料, 才会产生讨论和探求的兴趣, 才会有抒发自己感情和观点的需求, 才会有话可说, 并在积极参与的活动中获得语言知识和交际能力。如教学Project English Book 6时, 我设计了讨论话题“What do you think of TV?”由于学生对“television”这一话题很熟悉, 讨论非常热烈。这样的话题诱发了学生对背景知识和阅读产生兴趣, 使学生对阅读材料有了心理准备。

2. 讨论话题应涉及课文内涵

上阅读课时, 围绕材料内容的细节展开的小组讨论, 只是浮于语言文字的表面, 缺少对课文内涵的深入挖掘, 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得不到有效的激发和培养, 甚至会导致一部分学生逐渐对小组讨论感到厌烦, 丧失参与小组讨论的兴趣。这是有议无质的讨论。

因此, 在组织课堂小组讨论之前, 教师应深入研究课文, 挖掘材料的内涵, 确定哪些地方适合小组讨论, 精心设计讨论的话题, 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学Project English Book 6 Unit 5China’s tea culture时, 可以设计这样的话题:“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tea?”这个话题要求学生在熟悉阅读材料的基础上, 对茶叶的历史、产地, 中国四大名茶, 中、英、俄、日四个国家对茶叶的称呼以及茶文化含义的理解等进行了解, 这样做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达到良好的教育和教学效果。

3. 讨论话题应明确具体

小组讨论的话题不能过于笼统, 类似“Graduation”这样的话题会使学生不知从何说起, 不知如何展开讨论。因此, 设计话题时应把握好“度”, 不仅要提出明确具体的话题, 还要列出与话题相关的启发性问题, 给学生必要的提示, 使其有话可说。如教学Project English Book 6 Unit 6 Graduation Ceremory时, 结合听力材料内容, 我设计了讨论话题“What do the students and teachers do during the ceremory?”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 我又设计了以下问题: (1) What is a graduation ceremory? (2) Do you want to give a speech in yourgraduation ceremory? (3) What does graduation mean?

这些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打开话匣子, 尽快展开讨论。在讨论中, 学生学会了如何有效地使用英语表达个人的见解, 如何听取别人的意见, 提高了语言运用的能力。

三教师的监督和指导是小组讨论顺利进行的保障

小组讨论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合作性活动。讨论中, 教师的参与是相当重要的,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讨论活动中, 教师要承担起比在“以教师为中心”的大班教学更重要的职责。

1. 教师是监控者

为了保证讨论活动的顺利进行, 教师应扮演监控者的角色。在监控过程中, 教师要重视处理讨论活动的不利因素。如及时发现懒惰的小组成员, 引导其积极参与小组活动。不少学生忽视了讨论活动中运用英语和提高语言流利程度的重要性, 常常用母语交谈, 教师要及时引导, 使学生懂得小组讨论活动是为他们提供一个用英语交流的平台。对一些学生的偏激观点, 应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 如各小组就话题“Is money important?”开展讨论, 有的学生认为“Money is everything.”这时, 我及时与该学生交流自己的切身体会, 使学生明白:钱是重要的, 但不是万能的。这样, 讨论活动才能达到语言学习和思想教育的目的。

2. 教师是帮助者、指导者

教师在学生小组讨论过程中应担当帮助者或指导者的角色。在初中阶段, 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独立自主地学习, 但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是不可缺少的。如教学Project English Book 2 Unit 8 Let’s celebrate!时, 小组讨论的内容是中国的节日。在讨论过程中, 我发现学生不会用英语表达中国的传统节日, 于是便在黑板上列出这些节日的英文名称, 以便讨论顺利进行;为了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激发他们的讨论兴趣, 我还出示一些相关的庆祝活动图片, 使学生的叙述更准确、更完整。可见, 小组讨论时, 教师应及时发现学生的困难和问题, 随时为其排忧解难, 保证小组讨论活动顺利进行。

四结束语

3.如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小组讨论 篇三

一、合理分组

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首先要做的当然就是将学生分成几个合作学习小组。分组可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固定分组和临时分组。

2、临时分組

临时分组是指在合作学习时,不是按事先确定好的合作学习小组进行学习,而是由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或所采用的学习方式自由组合,将喜欢学习同一个内容或采用同一学习方法的学生组合成一个学习小组的方法。用这种方法产生的合作学习小组人数不定,有多有少,学生组合自由。但由于学生组合的自由性,使得学生在学习的时间、空间、内容、方式上都比较开放,能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交际能力。

当然,两种分组各有优缺点,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及所采用的学习方式灵活掌握,合理分组,可以固定分组和临时分组相结合,从而达到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二、明确职责,进行方法指导

1、小组长的指导。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单靠教师组织教学,不能保证各小组学习的质量和数量,需要有几个得力的助手,要在各小组中指定一个有较强的责任心和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组长,并加强对组长的培训。教他们如何组织本组同学开展合作学习,怎样处理组员们不同的意见、观点,即时归纳整理本组的学习情况。

2、记录员的指导。小组合作学习中,记录员担任的相当于是秘书工作,不仅要记录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和小组长的任务安排,还要根据每个小组成员的发言归纳出要点,以供本组成员进行分析的取舍。因此,记录员不仅要写得好、写得快,还要有一双善于倾听的耳朵。所以教师除了指导记录员把字写好写快外,还应教会记录员在倾听别人的发言时如何抓住要点。

3、发言人的指导。每个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后得出的结果,最终都主要通过发言人传递出来,发言人的发言代表的是整个小组的形象。因此,发言人除了语音洪亮,普通话标准外,还要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所以,教师除应抓好发言人的普通话而外,还应注意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及如何更有条理地表达思想。

4、组员的指导。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不仅要明确学习目标,更重要的是知道用什么方法去完成目标任务。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初期,大多学生由于没有合作学习的经验和方法,不知道学什么,怎么学,这时需要教师帮助学生确定小组学习的方法和步骤。只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步骤,才能保证各小组合作学习的速度、质量。

5、学生合作指导。

教会学生学会合作,这是开展合作学习的前提和关键,教师要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技能、技巧,让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读书时能做到边读边思考,遇到不懂的生字、生词和句子把它勾画出来,通过查阅资料仍弄不懂的向本组成员请教。在学习中,能积极主动的参与本小组的学习活动,并为小组学习献计献策,做到提问主动、讨论积极。此外,在学习中还要让学生养成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做到别人发言时,认真倾听,评价自己时虚心接受,并能公平、公正、客观地评价别人。

三、完善奖罚机制

任何团队要想能够按照既定的目标,有条不紊地完成任务,除了有清晰的目标和明确的职责之外,还要有完善的奖罚机制。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为激励和鞭策各个小组,教师可制定一定的奖罚机制,以计分的形式激励小组积极性。比如:(1)在班上设置一个发言光荣榜,回答问题积极加分,个人得分组内也得分,定期统计奖罚并清零;(2)期末评出优秀小组,优秀小组长,优秀组员,发奖状或拍照。(3)对各小组间进行各科的测验成绩比较等;相信通过以上方式,可充分调动学生小组合作积极性,有效促进小组合作学习。

四、汇报展示

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要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进行汇报、交流、评价。汇报一般由合作小组的发言人汇报,其它成员作补充。汇报时要说明本组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学习结果以及收获和感受。各组汇报、交流结束后,要组织学生对各组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评价先由组长发言,其他成员作补充,评价时要公平、公正、客观,既肯定成绩、又指出不足,并提出自己的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小组汇报、交流、评价结束后,教师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要进行小结和总体评价,指出各小组的成绩和不足,让学生明白自己在学习中的得和失,以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改进和提高。通过小组间的学习汇报、交流,能弥补小组学习上的不足,有利于小组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共同进步。通过小组间和教师的评价,能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评价观。通过评价还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有效方法,我们要正确的运用好这一方法。对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方法作好指导,让小组合作学习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将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推向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吴海霞.《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思考》.[J] .

4.如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小组讨论 篇四

——教学设计预案

提高数学课堂效率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有效的数学课堂应该理解为学生课堂学习过程中和结果的有效性。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数学教师是设计师,是导演,是影响课堂效率的关键人物。由于班额过大,人数过多,学生中存在多方面的差异性就更大,存在的问题就更多,这就给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更多更大的困难,如教学过程的管理,教学活动的落实等都难以到位,教学效果就难以保证,弄不好会出现严重的两级分化,学困生人数增多的倾向。要克服这些困难而实施新课改,必须明确小学数学教学的指导思想是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教学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地、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为此,如何提高大班额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目前我校教师思考和探索的迫切现实问题。那么数学教师怎样进行有效引导呢?本人结合自己的新课程标准培训学习和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以“充分备课”为前提,提高大班额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1、明确教学目标是教学引导的方向

一节课,要让学生学会哪些知识,培养哪些能力,培养什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决定着教师引导的方向。也就是说,教学的目标决定教学的引导方向。大班额教学班,由于学生个体差异性更大,情况会较之普通班更多,问题会更复杂,学困生人数相对更多,甚至会有相对更严重的两级分化现象。面对这样的情况,老师一定要克服“一刀切”的思想,要更深入地了解和更仔细地分析,如班上有多少学生计算上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有多少学生不会解决问题等等。只有充分掌握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后,才能有针对性地预设出各种各样的课堂教学情况,能达到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效果,什么样的情况该作怎样的处理。比如:我在本学期开学初,考虑到插班生多和部分学困生学习能力差的情况,所以每教学一个新内容,我都放慢节奏,多和家长沟通帮扶,多作一些细化处理,多作一些学习方法的指导,作业规范的引导,让这部分学生慢慢适应过来;同时,又考虑到一些优生可能学不够的情况,于是在练习设计时,专门准备一些综合性强,难度较大的习题,为这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加餐”。这种分层次的教学设计,效果果然不错,学困生能学好,优生能学够。只有这种在备课时有如此充分的预设和准备,才可能有更好的教学效果,才可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备课要预设多种引导方案

教案的设计中,无论安排学生用什么方式的进行学习,每个环节的预设都应先估计学生可能出现的学习实情。因此,教师的“引导”也同样要事先设计出与学生学习实情相应的方案。在数学课堂中,教师面对着几十个大脑的思考,面对几十种想法,要应付几十种可能出现的“意外”,所以,有些环节的引导,采用一种引导方案就满足不了课堂的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准备多种引导的方案。这样设计多种引导方案,可以使教师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有清醒的教学思路,运用各种形式和手段不断激发学生主动思维,使课堂顺利进行,而不至于出现意外时而手足无措,或错过捕捉和利用课堂中出现的有价值的课堂资源。

二、以“关注学困生”为重点,切实提高大班额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其中尤其包括较多的中等生和学困生的数学发展。简言之,如果中等生和学困生的数学学习好了,在数学上能得到发展,那么整个教学班的数学教学有效性就算提高了。因此,在大班额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中等生和学困生的数学学习情况应成为数学教师关注的重点。这里指出:教师千万要注意,在大班额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不能因为学生太多,学困生也多,而让某个学困生从你的视野中“跑掉”了。那么,在大班额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关注学困生”呢?

首先,教师应心中先有“学困生”,后有优生,只有教师心中有“学困生”,才会真正“关注学困生”。

其次,在学困生的学习有困难时,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关心,鼓励和帮助,让学困生能增强战胜困难学好数学的信心。

再次,教师要注意发现学困生的学习成功之处,并及时予以肯定和恰当的表扬,让学困生能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

最后,教师要尽量关注学困生的每一次数学学习活动,要让学困生感到自己受到重视。要多设计一些适合学困生的数学问题,多给一些机会让学困生回答。另外,教师更多地关注学困生不光是为了学困生的数学学习,而且教师通过注意学困生的学习情况,反馈到更多的课堂教学信息,能更全面,更准确地掌握教学情况,从而作出相应的处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以“小组合作”为主要方式,努力提高大班额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未来是一个激烈的国际竞争的社会,需要大量具有合作意识、团体意识和具有分工,协调,合作能力的创造型人才,而这种人才源于今天的学校培养。而今天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意识及协作能力,小组合作学习应当是一种有效恰当的方式。

大班额教学班,由于学生人数过多,对学生的学习管理,指导,检查等都难以面面俱到。因此,把全体学生按照一定的组合方式分为多个细小的学习小组,会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当然,学习小组不能只是一种形式上的简单组合,而要使它成为一个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团结合作,互助学习,管理有效的学习小单位。为此,我们数学教师在学期初就应做到六个方面的到位:一是摸清学生的学情底子要到位,做到心中有数;二是根据不同程度的学生组建互补型的学习小组要到位,形成有效的合作学习小团体;三是严格小组长学习管理制度要到位,提高小组学习的有效性;四是建立学习小组竞争激励机制要到位,提高小组学习有效性;五是学习小组内建立“一帮一”,“优生带学困生”的互助学习机制要到位,提高小组学习有效性;六是评价奖励机制要到位,提高小组学习的竞争性。

四、以“表扬小组”为激励办法,大大提高大班额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大班额教学班,由于学生过多,而小学生的自制力又差,不少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太大的随意性,这样会让教师无法集中全部学生的注意力,无法将全体学生统一到你所设计的学习活动中去,甚至还会有少部学生反而影响课堂秩序,致使课堂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教学有效性降低。如果把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成为常规方式,所以每次表扬时教师要做到:都应该从正面表扬做得好的学习小组,再加经常性这样激励做得好的学习小组,不但很好地提示了那些做得差的同学,还强化了学生的集体观念,合作意识,培养了不要因为我个人影响整个学习小组的意识,从而形成一种自我约束的强大力量,达到小组内人人都想做好的效果,从而实现了全班的大集中,大统一,进而大大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5.如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小组讨论 篇五

阳平镇中心小学

赵芳芳

数学课堂如何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如何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是我们教师教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现结合教学实践,谈点自己的认识。一.创设良好的小组合作氛围:

分好学习小组,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应根据学生的认识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配成若干异质学习小组,通常为四至六人一小组。这样,缩小了小组际差别,便于小组之间的竞争,从而真正体现在合作的基础上竞争。

小组成员的组合要怎样才能达到有向心力、有凝聚力、能共同促进呢?在实践教学中,我曾经尝试过,让学生自己组合,目的是使成员彼此间在熟悉的前提下,主动参与、互教互学、合作探讨。通过一段时间的合作学习,我发现,小组成员间确实是很有默契,活动也有共同目标,但组间活动效果差别大,有的组在短短时间内就已高效完成任务,而有的组却丝毫不为所动,无从下手。其中原因就在于学生的组合往往是优生与优生走在一起;调皮的与好玩的走在一起;学习基础较差的走在一起。如此一来,小组的合作就难于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

二.小组合作学习贯串教学始终(1)复习中创设情境

复习中的合作学习可以有效地创设氛围,一方面使学生尽可能多的参与到复习中去,通过对旧知识的唤醒,为新知的学习作知识上的准备;另一方面也创设了一个较为积极的课堂学习气氛,从而使学生尽快进入到新知的学习状态中,以一种更为积极的心理状态进入新课的学习。(2)新授中启发心智

新授中针对重难点,有步骤,有目标地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是重点。多项交往的组合形式,信息交流量大,交流渠道多,有利于形成积极的课堂气氛,有利于课内信息的沟通,有利于学生之间互帮互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适时引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使师生、学生之间相互补充,相互启发,相互评议,以达到训练思维品质,发展学生智力的目的。(3)练习中提高效率

“精讲多练”一直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努力实现的教学形式。其实,这里的“多练”不仅指练习的数量上,更多是在质量上的要求。而小组合作学习,一方面加大了学生的参与率,另一方面也是实施分层教学思想的有效形式,从而保证了练习的有效性。合作学习中,老师就要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其重、难点,结合班级学生实际,选择和设计能激起学生参与学习认知功能的思考题,讨论题,提高同伴间合作的效率。

三、拓展合作学习形式

如何采用合作学习活动形式,要依据教学内容、问题解决的不同而各有侧重。1.适时进行多样化交流。

适时交流,给予了不同能力的学生展示自己发现的机会,每个人还将会得到来自不角角度、不同层面的信息。交流时问题的设计,应具有开放性,能包容多种答案,应让每个学生有话可说,一方面交流不会“冷场”,另一方面要遵守“有相同意见可不重复”之规则。交流中有述说、有补充、有倾听、有启发,使有效合作得以实现。

2.灵活运用多种合作形式。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问题解决,积极运用“做数学,活动中学数学,合作学习也是教学目标之一”等先进理念,可以丰富小组合作的活动形式。

四、适时引放、充盈“合作”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应摆正学生“主体”的地位,充分挖掘其创新潜能,发挥“主体”作用。而如何摆正其中关系,做到“收”、“放”自如。任何知识的学习都要经历由不完整到完整的过程。在合作交流中,让学生真实地坦陈自己的想法,尊重孩子的思维成果,让个体智慧充盈我们的课堂。学生才会“放下包袱、开动机器”;才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三、重视合作学习评价

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识和力量。因此,恰当、有效地评价,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快乐,能激起学生参与合作的愿望。

1.课堂评价。“你的想法真了不起”,“这个小组办法多,合作好”。许多教师能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闪光点、成功点,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2.定期评价。

在两周或一个单元教学后,进行“个人与小组”评价活动。先上组内评价个人,后组间互评,最后教师综合评价。

6.如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小组讨论 篇六

一、在英语教学中运用小组活动的原因

1.新的英语教材的特点赋予小组学习的可行性

新的英语教材适合我国中学生外语学习,体现了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教材选用的大量阅读材料内容涉及到各个领域:有人物介绍,风土乡情,生活常识,科普知识等。此外,新教材中丰富的知识面和词汇量为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提供了素材上的保证。每个单元包含相关几课时,围绕一个主题话题展开听、说、读、写的训练。其中Speaking是围绕主题而设计的形式多样的任务型活动,有课堂教学的任务,也有真实生活任务,或是两者的结合,它们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听说结合,并融入《新课程标准》中有关语言功能的内容。有些任务的完成不可能通过一节课的时间或通过某个学生个人的努力就可以完成。这时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每一位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搜集材料、制订方案,最后 汇报成果。

2.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大部分高中学生往往在课堂上能力发展的不平横。这势必在英语教学中造成两极分化,一部分同学积极主动地在课上发言,这种同学在语言表达能力方面得到了提高,另一部分同学从不主动地发表意见,随着时间的推移,差距越来越大。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1)学生入学时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是怀着较矛盾的心理进入外语课堂的,他们既期望参与活动,获得新的技能,又担心自己失败,显得力不从心。为了掩饰自卑感,他们干脆置身于外。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智力上的成就依赖于性格上的伟大”。消极、悲观、恐惧、自卑这些不良性格必定对外语学习带来消极的作用,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这些学生就很少开口或根本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久而久之,他们对这门课就失去了兴趣。

(2)另一种学生是性格内向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很少主动回答问题,而只是等待老师的注意,叫到他们,才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些学生中,其中也不乏一些尖子生。

针对以上两种情况,小组学习为教学的实践提供了解决的方法。小组讨论具有多重作用:

1.小组合作学习打破了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

目前我们现有的班级一般都由四十多个学生组成,教师在有限的45分钟内很难让每个学生都有足够的“说”的机会,这样导致了只有少数积极分子参与会话,大多数人只是旁听者的局面。小组合作学习打破了这种常规教学局面,模拟了小班化上课的形式,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改变了以教师为核心的模式。每个学习小组是一个基本单位,而每个学生在小组里都有机会展现自己,同学之间可以互帮互助。这样,给学生创造了运用语言的机会,大大改善了以往在课堂上当场让同学回答问题时一些同学表现出来的尴尬和窘迫。

2.小组合作学习使每位学生都有主动学习和创新的机会

在以往的口语实践课中,教师往往当场给出一个话题,让学生进行讨论。虽然这些活动也给了每个同学说的机会,但我发现,很多同学只是在听自己组内某些较积极的同学发言,完全没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最后的总结也总是局限在某几个同学身上,他们全然没有一种压力。相反地,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每个成员的活动情况都很详细地记录了下来,并会有一定的评价。这样,由于学生的好胜心理和集体荣誉感,所以在分配到任务后,他们都自发地积极的去完成。期间,学生始终处于一种主动、积极的心态,不仅使他们的语言心得和应用得到了提升,还使他们由原来的听讲者变成主动的学习者、研究者和参与者,激发了学生内在动力,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地进行学习,最终愉快的收获。另外,高中生的心理、生理日趋成熟,他们对事物逐渐有了自己富有个性的见解和观点。小组合作学习提供了他们一个独立地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的空间,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英语教学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3.小组合作学习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由于在分配小组时,考虑到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小组合作学习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使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创设了人人平等,我不比别人差的学习氛围,学习小组是每个学生的坚强后盾,大大地消除了一些后进生的自卑感,增加了他们的自信心,有些同学不仅在口语实践课中表现很好,在平时的英语课上,也渐渐养成了积极发言的习惯。

4.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们学会了与他人合作,互相帮助,培养了他们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有的基本素质。小组内学生相互讲述对某一任务的理解或心得体会,并相互辩论、纠正,在讨论中学生的思维和心理活动较长时间处于高涨、积极的状态中。同时,小组活动中学生间互帮互助,学习主动灵活,基础好的同学主动带动基础稍差的同学一同前进,使基础稍差的同学有更多理解材料的机会,进而也能正确而深刻地理解并掌握新知识。学生在交流信息,分享成果时,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得到了培养。这种合作学习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英语语言学习本身,这将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进行工作创造有利的条件,奠定良好的基础。

我一般将小组合作分为目标描述、划分小组、确定职务、设定规则、开展合作成果展示,把握标准等几个步骤进行。

一、目标描述。学习的策略因人因时因事而异。目标的设定是开展小组合作的基本前提,只有目标明确,课堂上的训练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学生在完成各项任务之前,由于各个任务所遇到的话题不同,势必会产生不同的理解,有些任务所牵涉的话题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喜闻乐见的,应具有时代的特征,如环境污染,绿色环保,网络时代,太空时代等话题,而有一些任务所牵涉的话题比较专业性,或对于高中的学生来说,还欠缺一定的知识,网络方面等。这时,教师的指导就尤为重要,同时教师必须对组内各个不同的成员,根据他们的兴趣或是基础分配不同的工作。如新教材中有一篇课文“Fashion”,课后我为后面的布置了这样一个任务,每个小组出一份关如流行的时装材料报告,在最后的汇报课中,每个小组展示自己所搜集的材料谈谈过程及体会。任务布置后,我发现有个小组中的一名男同学,平时沉默寡言,不善言辞,但讲起足球却是津津乐道。因此我指导他如何利用自己对足球的兴趣,来完成自己组内的这个任务,并放手让他去搜集有关足球队服几时尚。结果他所做的题为“Beckham and his fashion”这个体育专栏,图文并茂,生动有趣,最后在介绍他的创作思路和体会时,受到了很多同学的赞赏,经全班同学的投票选举,获得了“最佳创意奖”。

二、划分小组。传统的英语课堂中那种单一的“老师——学生”的交流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将学生划分小组无疑是促进学生多向交流的一种好办法。在实际操作中,我通常采用两种方法:

1.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划分,同时注意优秀学生和英语学习困难生的搭配、活跃学生与内向学生的组合,男女生每组数量均衡,小组划分后在上课前将学生座位进行重新排列,以方便小组成员的交流。

2.根据学生座位就近的原则划分,把座位相近的学生划分为同一组。小组划分一般以4~6人一组为宜,小组人数越多,训练难度就越大,人数太少则不利于相互学习和交流。

小组组员之间融洽的人际关系是小组合作开展的重要保证,老师在开始划分小组时,就要深入学生中去,了解学生之间一些微妙的人际关系,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小组划分,以利于后期合作和学习实践的开展。

三、确定职务。确定职务,明确职责,这是促进小组成员有效交流的保证。英语小组划分后,要注入管理机制,明确职责,让每位小组成员做到分工合作。一般应分配以下职务:

1.小组长。常由英语成绩好,有良好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能够在小组里充当小老师的角色。

2.副组长。常由活泼好动的学生担任,负责小组纪律的维持。让活跃好动的学生维持纪律,这无形中增加了他(她)的责任感,能够让他(她)首先学会管理和约束自己。此外,可根据合作学习的需要设一些相关的小组职务,尽量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扮演管理者的角色,如:小组秘书长(在小组讨论时记录,让书写好的学生担任),小组信使(负责与其他小组共享一些学习心得)等等。使每一位学生都觉得自己是小组的主人,自觉加入到小组交际活动中来。这有利于小组团结和感情交流,促进学习经验的相互交流,提高学习积极性。

四、设定规则。我在教学中采用记分的办法评定合作中小组每一天的学习行为,定期评价,及时表扬通报,或以海报的形式在班级中公示,或制作一块专用的板公开展示。小组成员的课堂学习、课后作业和考试只要取得了进步,或者有突出表现的,都能够为本组赢得相应的加分。通过两周评比的形式,分数高的小组将赢得本阶段的比赛。

五、合作开展。小组合作要确保能够持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必须针对已经设定的目标,精心备好每一堂课,合理设计好每一个比赛环节,积极引导小组成员制定自主学习计划,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确保学习任务的完成。合作的内容一般包括三个方面:

1.新授课。传统的英语课堂里,一个英语教师教授几十个学生,常常是新课后只有一部分优秀学生学会。那些没有学会的孩子们也常常因为注意力不集中或基础较差等原因,往往是“得过且过”。但是,在小组活动中,可以让小学生主动地要求自己学会,积极地完成学习任务。

比如,朗读对话,老师示范朗读之后,可以有计划地安排小组长带读,或通过小组朗诵比赛、同级选手朗读挑战赛的形式检查各小组的学习效果,并给优胜的小组进行加分奖励。学生为了小组荣誉,朗读时人人都能主动向老师或者同学请教,主动开口,这使得本来很闷的朗读训练也热闹起来。

2.课后作业。老师要多为小组设计合作性、自主性、能动性强的课后作业。如教学中,我一般每月都为各小组设计一个主题,如英语书法大赛、阅读大赛等。每月还举行一次小组间的超级英语小品比赛,允许学生在课文原有内容上更改情节、自编剧本,凡有创意的改动都可以在比赛中加分。从而促使学生积极运用所学英语,起到提高其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六 展示学习成果

学生在经过查询资料、整理资料的过程后,最终要在课中展示自己的成果。一方面,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有的小组根据找到的材料,通过pair work和role play展示出来。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来设计一些不同的活动形式。如在“An apple tree”这篇课文中,我就采用了几种不同的形式。(1)monologue,要求每组有一位同学介绍一下自己平时学习英语的方法。(2)Dialogue:根据本单元提供的语言功能编对话(同样围绕如何学好英语的方法)和老树之间的心灵交流。(3)Competition:每组派出几位同学参加竞赛,每位同学负责一个竞赛项目,竞赛包括:A、用所学的名词性从句造句;B、对课文中的一些含有重要句型的句子进行汉译英;C、另设抢答题,针对课文中提到的一些为适应时代要求所出现的新词汇和一些委婉语以考查学生对课外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这一节课,学生不仅明确了课内知识的重要性,更加注意到英语在不断变化的事实,且要掌握好英语须付出的努力。

七 把握评价标准

在小组讨论教学中,恰当地把握评价标准和一定的激励机制对指导和调节学习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可和赞扬,以及其他同学的欣赏是每位同学共同的心理特征。合理地评价他们的成绩可以使学生深受鼓舞,从而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错误地评价或是一味地指出他们的缺点会使学生灰心丧气,走入误区。因此,要多鼓励学生参入。表扬他们的优点。

7.如何有效开展语文课堂小组讨论 篇七

一、讨论式教学的内涵及意义

所谓讨论式教学是指“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任务,指导学生就教学中的某一问题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教学方法。其特点在于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利于促进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这一定义出发,我们认为,适时而有价值的讨论,往往既能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又能在讨论中明辨是非,使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得到充分发挥。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形成健康的心理和构建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

二、进行合理分组,是组织好课堂讨论的基础

要组织好课堂讨论, 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分组,这是组织好课堂讨论的基础。一般分组以就近原则,4-6人组成一个合作学习小组。教师要考虑学生男女性别、个性差异及能力水平等各因素,让学生在合作中取长补短,相互促进,提出综合性的见解。并且在小组中推举一名成绩较好的、更具活动能力的学生为组长,组长是小组讨论问题的组织者,并且备有讨论记录。

在小组活动中, 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在集体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要关心那些交往能力弱、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要给他们发言机会,帮助他们,争取共同进步。总之,课堂讨论目的在于创造机会让各具特色的学生在小组内能自主、合作地探究,成为学习的主人;能在互补互助中反省深化,在讨论探究中提高;能获得生活的体验和人生的感悟。

三、明确讨论的问题,这是开展讨论的前提保证

要想让学生有话可说,出现真知灼见,讨论问题的选择应该是精心策划、深思熟虑过的,而不是信手拈来,随随便便的。对那些比较简单易答的问题, 学生只需经过独立思考即可正确回答,如若再分组讨论、交流,则既浪费时间,又会降低学生讨论的兴趣。因此,教师备课时要钻研教材,吃透教材,依照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抓住学生认知中的主要问题,精心设计一些深浅适当、且有价值的讨论题,这样才能让讨论落到实处,做到有的放矢。针对课文的重难点展开讨论,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旁征博引,探究主题,强化学习效果。

讨论的问题还可以是由学生在预习或在课堂阅读时发现提出的,教师及时对这些问题进行汇总、筛选、分类,选择较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如果这些问题都不能很好地说明课文内容,教师就可以将事先设计的问题拿出来让学生讨论。

另外,要指导学生做好课前准备。要有科学、高效的课堂讨论,学生必须有一定的知识,一定的实践体验作为“支撑”,因此教师要组织学生课下搜集资料,做好课堂讨论准备。如预习《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时,布置这样一项合作任务: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水面下降和月牙泉濒临干涸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请查找资料还有哪些类似的例子? 这样在课堂上让学生相互交流收集到生态恶化的累累事实, 激发学生保护自然的情感,一封饱含深情,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的公开信就能一挥而就了。

四、合理安排讨论时间,保证讨论能轻松又不失严谨地进行

任何事情如果没有时间做保证都将落入形式主义,讨论也是如此。教师必须给予学生充足的自由讨论时间,环环相扣,真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开发潜力,让学生达成共识,对问题有深入看法。如果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讨论,学生还懵懵懂懂的,老师就让学生汇报了,这时,学生的思维尚未碰撞、激活,讨论尚未进入实质性阶段,而且一些重点问题的讨论学生未完全弄懂。在学生“讨论”正浓时突然打断,往往使学生大惑不解。这样,不仅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还浪费了时间,使讨论流于形式。

当然,我们也不能没有时间的限制。我们必须在明确了讨论的问题后明确告诉学生讨论时间。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知识储备、接受能力有所了解,对问题引起的反响有预见性。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参与,引导学生围绕议题中心进行发言并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积极发挥组织者、调节者的作用。

五、教师要适时进行总结和评价

讨论过程是师生信息交流的共同活动过程,教师在点评时,既要点评知识方面,又要点评各组活动的情况,使学生知道在合作时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不好,使学生借鉴其他小组的经验取长补短,从而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探究,学会创新。

教师点评时还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使评价起到激励和保护作用。对积极作答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表扬,让学生体会到参与的乐趣,进而强化主动意识,陶冶学习情趣。对于学生创新性的想法,则要及时给予鼓励、评价,有利于良好课堂气氛的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总之,教师要充分发挥赞扬的优势,让教与学充分洋溢着乐趣。

总结评价的方式还有许多, 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积极参与,渴望再次参与。

新课程标准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提倡一种“合作、对话、探究的课程文化”,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放在了突出位置, 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课堂讨论作为一种契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学习方式,已全面地走进课堂,广受老师们的青睐。以上问题的廓清,更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课堂讨论这种学习形式,有助于在组织课堂讨论中取得更大效益。

摘要: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一大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形式丰富多彩,讨论这一重要的合作学习方式更是受到语文教师的青睐,广为应用。课堂讨论充分凸显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是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合作意识与创新精神的重要阵地。在讨论教学中构建现代语文课堂必须把握好几个环节: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合理分组;教师认真准备,明确讨论的问题;合理安排讨论时间,保证讨论能轻松又不失严谨地进行;教师要适时地进行总结和评价。以上问题的廓清,更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课堂讨论这种学习形式,有助于在组织课堂讨论中取得更大效益。

8.如何看待初中语文课堂的小组讨论 篇八

【关键词】语文课堂;有效;小组讨论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小组讨论成为初中语文课堂中常见的学习方式。作为一线教师,笔者近年所接触的各类语文公开课、展示课、优质课,几乎都出现了小组讨论的身影。当前,不少专家在肯定小组讨论方式重要性的同时,对许多“为了讨论而讨论”的现象提出了质疑,他们普遍认为不少语文教师对教学内容与小组讨论方式的切适性问题缺少研究。

学生在课堂上就老师提出的问题分组展开讨论,是美国七十年代兴起的合作性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自古就有这方面的萌芽。《诗经·卫风》指出“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学记》中提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学生如果能互相切磋,交流心得,学习效率自然会提升。当前的初中语文课堂,以问题为引领的探究式教学模式获得普遍推广,但能举手回答问题的多为班中较优秀学生,整个课堂教学如同教师“导演”下的优等生“演出”,不少中下学生自然成为可有可无的“配角”或“听众”。小组讨论是改变这一现状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把语文“讲堂”变成语文“学堂”,使教师的‘教更好地作用于全体学生。

一、着力提升合作意识

教师应注意激发学生合作意识,使他们乐意就老师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探究,要让学生明白良好的合作意识、能力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素质。合作小组的成立决定了学生在讨论中必须做到互相帮助,每个小组成员都要对其他成员负责,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取长补短的氛围。教师可以规定每个小组只需提交一份答案,亦可不表扬(代表本组回答讨论结果的)学生个人,而表扬整个小组,这样做有助于形成讨论小组的集体向心力。并且,各讨论小组必然会存在竞争,教师可通过组织竞赛的方式,推动小组之间的有序竞赛,用竞争的压力提升各小组的凝聚力。当某小组提交有价值的讨论结果时,教师要积极地给予回应,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如果小组内的讨论比较激烈,甚至组员之间出现互相扯皮的现象时,教师要安排一些时间用来分析分歧产生的原因,也可以把确实存在较大分歧的问题提交到全班进一步讨论。在总体点评时,除了知识方面的梳理、总结,教师还要点评各小组开展讨论的情况,使学生了解本小组在合作讨论时哪方面做得好,哪方面有待提高。学生之间良好的合作关系,不单能提升小组讨论的效能,还对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产生积极影响,进而促使学生形成现代社会所需的宽容、负责的良好心态。

二、合理编排讨论小组

一般的精品课、展示课,执教教师多为借班上课,对所教班级非常陌生(又缺少了解学生的时间),只能仓促地按固定座位(大多前后左右几名学生)组成临时讨论小组。如果老师对如何科学编排合作小组缺乏思考,而是照搬照抄,就会出现讨论小组内优秀生主宰讨论、积极发言,其他学生长期扮演接受者的角色的情况,全体学生共同提高的目的就难以实现。日常教学中,教师对自己所教班级是熟悉的,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业水平、组织能力、个性差异组成若干合作小组,没有必要按照学生固定的座位编排讨论小组。教师可以指定组内的某位学生作为核心来组织讨论,核心学生也可由组内学生推举产生或轮换。这个核心学生要组织组内成员有序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让每个组员都有表达的机会,要避免个别学生独占时间,并安排某个“发言人”代表本组参与全班交流。一般来讲,课堂上需要小组展开讨论的,都是具有一定难度或迷惑性的问题。教师要时常对核心学生进行指导,使其能鼓励中等学生发言,能引导学困生倾听他人观点并尝试着提出自己的见解。

三、科学设定讨论时间

教师设定讨论时间时,要立足学情,兼顾各层次学生,不可因急于完成教学进度,而忽视学生思维素养的提升。教师在巡视小组讨论进度时,需根据情况延长或缩短讨论时间。一般来讲,小组讨论的时间以中等学生能完成任务为限。由于学习基础、认知水平方面的差异,占学生人数最多的中等生自然比优秀生需要的时间多,教师需要正视优秀生与中等学生的讨论“时间差”,千万不要让这些学生失去了主动学习的机会。对于少数的学困生,教师要积极鼓励其思考、讨论,不可求全责备。

四、辩证看待讨论评价

在小组讨论结束后,必需要对讨论的质量、结果给予适当的评价。理论上来说,评价的主体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学生,但在实践中,一般较少选择让学生作为评价主体。这不是教师理论修养或课堂操控能力的问题,而是当前初中语文的教学任务及时间设定,令教师没有提供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评定他们小组或其他小组的讨论的质量,更不用说对小组内的组员表现分别进行评价。

新课程大力提倡教师对学生进行表扬。但如何对讨论小组开展表扬却是个看似容易,操作起来难度很大的事情。课堂上,如果教师千方百计地从各个角度表扬学生,最终的结果是导致表扬的“廉价”、低效,这是笔者在实践中遇到过的问题,表扬讨论小组也是如此。笔者的实践表明,过多的表扬并不能促进小组讨论的有效进步。我们都知道基于符合某些操作标准而给予的表扬才能起到相当的作用,但如何让表扬与该小组学生在小组讨论时的付出相匹配,进而产生相当的作用,这是个很难界定的命题。教师虽然在小组讨论时巡视整个课堂,但终究不能详细了解每个小组的讨论情况。小组讨论后,怎样的评价才是科学、合理的,这是所有教师都需认真思考、不断完善的。可以说,不重视评价的效果,就难以使小组讨论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郭保富.莫让合作学习“有名无实”[J].中学教学参考,2011(1).

[2]盖金涛.初中语文合作学习初探[J].教学交流,2008(8).

[3]李英华.浅谈“合作学习”[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07(6).

作者简介: 陈哨震,浙江宁波人,现为宁波市孔浦中学语文教师。

9.如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小组讨论 篇九

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写是书面表达和传递信息的交际能力。培养初步写的能力,是英语教学的目的之一。”在近年的高考中英语写作也占有相当比重。因此,在高中阶段教师应在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英语写作上下功夫,在平时教学中应有计划有目的地去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学生能充

分认识英语写作的重要性是写作能力提高的必要条件。

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需要持之以恒的长期训练。如果学生对写作重要性认识不够,他们就不能积极主动地去配合老师搞好写作训练,甚至产生逆反心理,产生对立情绪,英语写作就会半途而废,达不到预期目的。

在平时教学中,老师要经常性地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写作重要性的教育。学生一进入高中就要让他们了解初中和高中英语教学要求的异同。

我给学生找几份中考和高考题,帮助他们了解中考和高考英语试题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求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引导他们转变观念,更新和完善学习方法,要让他们了解到英语写作在高考中、实际运用中以及对将来继续学习英语的重要性。

我还联系在过去高考中英语取得优异成绩的毕业生,用书信介绍学好英语的方法,特别是在英语写作方面的成功经验和英语写作对他们当时及后来英语学习的重要性。这些毕业生有很大的感召力,很有说服性,尤其对那些有逆反心理的学生。

二、指导写作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教师要有明确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程序,组织系统规范的有序训练。

2.帮助和要求学生养成积极主动地坚持英语写作的良好习惯。

3.坚持循序渐进的训练原则。写作要先易后难,先短后长,先学会运用简单句、并列句,后学会用复合句表达,先写正确句子逐步过渡到围绕一个人、一件事、一个观点去写有中心的文章,由不限定时间到限定时间,由限定时间长到限定时间短,由限定字数少到多……

4.分程度要求。对学生的要求不能一刀切,对学习好的要求要高,对学习差的要求要适当低一些。要避免有些学生轻而易举垂手可得,而有些学生又可望而不可及的情况发生。

5.注意讲评。要经常指出优点,以利模仿,指出缺点,警示避免。

6.鼓励优秀,耐心帮助差生。充分利用板报、专栏进行优秀作文展览,或者也可采用传阅方式进行。但不能放弃或岐视差生,要经常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掌握写作方法和技巧。

7.基础知识和能力并重,听说读和写并举。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启发引导学生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如遇到优秀的句、段或篇提示学生注意欣赏作者的表达法,把它们作为范例,在自己写作中加以模仿和运用。又如遇到英汉表达方法不同之处,提示学生注意英语的正确表达法,切忌出现汉语式的英语。要帮助学生养成正确运用标点符号的好习惯,切忌一点到底的错误方法。

8.要求学生在写作中宁简勿误,不能养成随随便便的习惯,要养成严谨推敲的风气。

三、训练写作的常用方法。

写作训练应考虑循序渐进的原则,采取逐步提高的形式进行。

1.用学过的词、短语或句式,模仿课文中的表达法造句。2.换课文中的人物、时态、语态或体裁等改写课文。3.看图作文。4.填补式作文。5.写课文复述材料或写心得体会。6.将打乱顺序的句子按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或逻辑关系等整理成一篇完整的短文。7.教师给出题目和提纲让学生写作。8.写日记或周记。9.材料作文。教师给出汉语提示让学生用英语表达。

四、注意纠正学生英语作写中容易出现的错误。

学生最初写作时,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使他们少犯错误。教师还要经常性地例举错误的表达法,提醒学生注意避免。在批阅作文时教师要随时标出学生错误之处,还要随时记录学生所犯错误,把学生的错误加以归类总结,把普遍性的错误提出来,让学生集体改错,使他们的语言表达尽可能地规范正确。

总之,学生英语写作能力在老师有计划的组织和耐心帮助、正确引导下,在学生长期积极密切的配合下是能够得以逐步提高的。

10.如何对学生进行课堂评价 篇十

课堂教学离不开评价,有效的评价能融洽师生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课堂充满生机和快乐。

目前,课堂评价通常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奖惩性评价,二是激励性评价。

奖惩性评价的主要形式是加分或扣分,教师依据班级制定的小组或个人的考核方案,给课堂表现突出的学生在相应的考核项目上加分,没有达到课堂要求则按规定进行适当的扣分。教师可以通过这种办法控制课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主导学生的课堂行为。比如:教师希望学生积极发言,就可以按发言的次数加分;要强化板书的书写,就给板书好的学生加分;如果要让学生大声地讲话,就可以给发言洪亮的学生加分。也有的教师采用加“星”、加“红旗”的方式,都是同样的道理,其理论依据是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该理论认为,如果学生做出行为后,得到了他希望得到的结果,学生以后再次出现该行为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在高效课堂模式下,这种方式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是教师经常采用的评价手段。

然而,课堂评价不仅仅是给个分值,这样会使课堂学习活动显得机械而缺少生气,教师的恰当的语言激励也至关重要。要发挥好语言的评价作用,则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评价不能模糊。在课堂上常常听到一些老师的评价是“你真棒!,你说的很好”等等简单的赞扬的语言,这样的评价虽然也有激励作用,但指向性不强,可能学生本人和其他学生并不知“棒”在何处,“好”在哪里。所以,教师的赞扬要具体明确,如:你的板书很好;你的语言很流畅;你的表达很清楚,让大家一听就懂,如果能把语速再放慢一些就更好了;你提的问题很有价值,让我们共同研究一下……这样的评价语言会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如沐春风,对其他学生也是一种引导和激励。

另外,教师机智巧妙的评价语言,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风趣幽默的话语,能使学生在笑声中得到启发,在快乐的情绪中参与学习。

有人还提出很好的建议,教师可以将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言有机结合,将预设语言和随机语言有机结合,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或突发情况,临时调整原先预设的口语流程,巧妙应付,独特创新地进行评价,课堂自然就会充满活力。教师评价语言也要因人而异,因课而异。课上,你不妨翘翘大拇指、鼓鼓掌或与学生握握手,祝贺学生的精彩回答。

11.如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小组讨论 篇十一

【关键词】数学课堂 小组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089-01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倡导将学习的主动权放还给学生,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独立获取新知的机会,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体验尝试成功、探索与发现的快乐。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如何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是我们教师教学中主要要研究的。现结合教学实践,谈点自己的认识。

一、创设良好的小组合作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将全班学生搭配成若干学习小组,组间搭配力求做到均衡,无明显差异,便于公平竞争。并要求各小组的成员相互友爱,坦诚相待,民主平等。学习小组经过合理、优化地重新组合,由学习小组民主推荐一名组织能力强、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学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二、小组合作学习贯穿教学始终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之间交流各自思考成果,互相帮助解决问题。在教学中创设便于学生思考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敢想、敢做、敢说。并且要培养学生分工合作的习惯,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各小组之间通过互相学习、互相竞争、互相促进的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同时,在互相学习的过程中更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变个人竞争为小组竞争,增强集体荣誉感,促进齐心协力共同进步。

三、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学习把学生由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作为讲解者的学生,为了能够教得更清楚、透彻,必须对所学的材料进行认真的阅读和分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自学能力也提高了。小组合作学习能增进学生的感情,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大家互相勉励、互相鼓励,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同时,学会了如何关怀和帮助他人。合作学习拓宽了学生学习的空间。它不仅将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还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而且还将学生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12.如何在政治课堂中进行讨论教学 篇十二

关键词:新课改,课堂设计,讨论教学

如何将“讨论教学”, “自主探究”等学习方法进行有效运用,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 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去思考。

一、确定讨论内容

选择什么样的内容才有价值呢?首先, 教材的重点、难点是必须组织讨论的内容, 越是教材的核心问题, 越要让学生主动学习。例如: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生活与哲学》中“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一概念描述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老师可组织学生讨论“玉皇大地是否存在?”这一命题。存在, 怎么得出来的。不存在, 基于什么理由, 展开充分讨论。学生对“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这几个字必定会有深刻的认识。又如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文化生活》中“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这一难点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汉语言文字如何才能在世界有影响力?”这一命题, 学生或许从“孔子学院”、“汉语版电影电视”、制作“汉语影像制品”、“汉语听写大赛”等方面解说传播中国文化, 充分肯定汉语言的价值, 增强其文化创造活力, 这样学生理解知识就容易一些。

其次, 在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 培养学生思维品质, 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方面, 也要善于安排时间组织学生讨论。例如: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文化生活》中“向道德模范人物学习的原因”这一问题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学生或许从“弘扬传统美德”、“提高我们自身素养”、“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去积极发言, 想出各种各样的说法, 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而且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二、设计讨论主题

教师要精心设计讨论主题, 充分发挥其巧问善问的主导作用。主题的设计可以从三方面来考虑:

1. 根据学生的生活常识设立问题。

要使课堂讨论能够展开, 教师要善于寻找疑点, 巧设问题, 使学生形成认知冲突。特别是那些学生认识有些模糊的问题, 非唯一答案的问题, 学生有意见分歧、有争议的问题, 都是让学生展开讨论的议题。例如: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中“居民收入增多就会提高人们生活水平”、“读书好就业”、“GDP增加就会使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等等。这些问题往往能使学生争得面红而赤, 获得“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教师在提出问题后适当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举例演算, 主动去探索, 去发现, 那么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2. 根据学生的关注热点设立问题。

学生的认知过程必然有情感伴随, 只有以情为动力, 以知为依托, 做到情理交融, 互相促成, 才能使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和谐发展。所以设计问题时即要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又要积极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情趣, 激发学生兴趣, 使课堂讨论在充满情趣而热烈的气氛中进行。例如, 我曾听过高中思想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内容的一节课, 老师设置的讨论题“被成为‘房叔’的腐败分子蔡彬沦为阶下囚的事例给我们的警示有哪些?”课堂中学生发言不积极, 回答死板, 课堂不活跃。之后, 我让学生讨论:“我对‘房叔’的看法”, 转化为一个富有故事情节的实际问题, 同学们跃跃欲试, 七嘴八舌讨论开来, 课堂气氛非常热烈,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 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设立问题。

议题的难易度应该把握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识水平, 提出的问题应该略高于全班的中等平均水平, 难度太高会导致多数学生坐冷板凳;难度太低, 学生对答如流, 无须作深层的思考, 这样的讨论就没有价值了。如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生活与哲学》中“规律”的含义问题。如设置“规律为什么是客观”难度太高, 学生回答不了。如设置“规律是现象还是本质”又简单了。最好设置“讨论三峡大坝为什么关闸自然蓄水, 开闸当然放水”, 难易适中, 学生思维范围广, 在思考中答出各种情况后得出“水的流动是有规律的”, 得出规律的含义。

三、善抓讨论机遇

政治课教学除了按计划, 有目的地安排课堂讨论之外, 常常还要根据上课的教学进度组织讨论。课堂上, 当学生主动提出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时, 老师一定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抓住时机, 适时开展讨论。例如, 在《经济生活》“外汇和汇率”一课中, 有位老师讲在点拨“外汇汇率升高, 本币贬值”时, 一位学生提出疑问:“老师, 汇率升高意味着换更多的‘钱’, 为什么贬值货币不值‘钱’呢?”老师意识到这个问题涉及到“外汇汇率表示方式”的问题, 于是就顺水推舟, 让大家发表意见, 简化为一个等式:1单位外币=X单位本币。又一位老师把公式简化为1:X。把两个公式同时展示时, 一位学生说:“两个公式一样吗?”这就涉及到概念的本质问题。此时, 组织讨论就有很大意义了。

四、把握讨论动向

13.如何在无领导小组讨论中表现自己 篇十三

每当到了实习和工作的面试季节,无领导小组讨论,这种杀伤力极强的群面形式总会秒杀大片,让众多求职者痛苦不堪。

很多先人都已经分享过自己群面的经历,也不乏极其出色的面经。有些教程可谓是步步为营,细致入微,我也在经验交流会上介绍过自己的群面感悟,恰好又有同学问到,想想还是整理一下,与大家共勉。

为了讲究效率,突出重点,此篇教程将会精简篇幅,与其说之前的教程是教你如何学会驾驶,这篇教程的目的是让你,拿到驾照。

无领导小组讨论参与人数大多在6-10人之间,也有海底捞沙的15人左右的强大阵容,而从形式上说主要归类于两种,一种是无角色方案探讨;另一种是扮演角色推选。而从面试经历上看,前者更为普遍,对于后者将稍微带过。原理懂了,轿车卡车都能开。在开始前,首先介绍两个概念:

1、存在值:从群面开始到结束,你在一群人中的打酱油程度

2、贡献值:从讨论开始到方案呈递,你贡献了多少力量

无领导小组讨论最终的结果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对一个开放性的任务进行探讨,给出可行性的方案。而其中,能活下来的人存在值和贡献值必须兼备。偏科,是不行的。

举个相当常见的例子,小组讨论一开始就有人哇啦哇啦的开始发话,毫无方向讲了大半天,出了各种风头,占了大把时间,可死得甚是凄惨,甚至不清楚自己是被哪把枪给毙了。点评:这类同志是极具高存在值的,从小组成员愤怒无奈的眼神和面试官托腮卖萌的表情就能证明,可贡献值却极低,或为负数。

再换个例子:有人整场讨论下来惜字如金,却字字如金,给方案的达成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可是面试官到头来却不记得有这号人物,高贡献值,低存在值也无法摆脱被鄙视的命运。总结一句话:无领导小组讨论的秘诀就是:高存在值+高贡献值

而结合时兴的群面角色分配,可以达成双高的角色有:5道杠,计时工,居委会大妈以及终结者。

1.5道杠,俗称Leader,是群面中最重要的角色,如果没有领导的范儿,建议不要争夺皇位,不然实力不足会被乱目射死。

有丰富群面经历的同志们都知道leader是个高风险角色,一般输就输在贡献值升不上去。而抢这个位子的人又多,所以如果你是个逻辑思维强,表达能力好,整理框架多,时间观念强,组织协调优的气场选手,放心就做,不然,为了活下来,建议看看场面局势再做定夺。

有人喜欢用“枪打出头鸟”来形容争Leader的下场,不过方法得当了,这个位子是你的丢不了,不是你的也可以抢回来。

一般妥当点的做法是不急于开口,待有些意见发表出来后,说上类似这样的一句话: 刚刚A、B、C同学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各有闪光点,我发现这些想法刚好可以用这么一个框架梳理出来。。剩下的时间我们只要把空白的部分补全再完善下就好,不知各位对于空白部分有什么高见?

结构是:表扬前言+小结归纳+后语引导+全场控制

只要最终方案按时完成了,且方案入得了HR的眼,5道杠少年只等奖状了。

2.计时工,俗称Timer,是名符其实的酱油角色,但是很是吃香,最关键的一步是:带一块显眼霸气的大表!

抢这个角色的关键是在宣布讨论开始的时候,看准时机,第一个发言:大家好,刚好今天带了块表,就我来给大家计时吧,现在有XX分钟时间讨论,XX时间用于做总结;为了效率,期间我会提醒各位的方言时间,现在开始吧。

基本上这句话一出,你就亮了,一块大表换来高高的存在值。

之后Timer一定要注意时间,也只需要注意时间,有小组成员偏题走题超时的话要及时提醒并适时中断,待leader出现后也可提醒leader控制局面。

比如适时插话:我们的时间有限,希望各位发言紧扣主题,把握时间。

XX同学的意思大致要表达清楚了,为了节约时间,还是精简一点为好。

XX同学(leader),除去总结的XX时间,现在还有XX分钟

这些表达不仅是为了提醒HR你的高度存在,也是在控制时间上作出了显著的贡献。所以呢,计时工的秘诀就在于:

秀手表+表身份+时间安排+适时提醒

只要做好了这几步,方案按时完成,时间控制上没有疏漏,就OK了

如果你接到讨论案例后发现领域陌生,思路不清,没有想法,那就赶紧抢下这个角色。这个角色不需要你多能说,是个安全系数相当高的角色,但是,别忘了,一块大表。

3.居委会大妈,俗称coordinator,协调员,是和蜻蜓队长一样的角色,需要再该出马的时候出现主持公道。

小组讨论之中避免不了会出现意见相反,相反相斥的情况,当两种观点相撞或是两方人员相争的时候,直接亮身份:

“XX同学和XX同学的想法各有千秋,一方认为XXX,一方强调XXX,都有可取之处,这样,XXXX,就把两个想法很好的融合在一起了,各位看如何?”

“这次讨论的重点在于给出一个可行性且逻辑清晰的方案,XX同学和XX同学的想法都很好,不过有点离题了,咱还是把有限的时间用在刀刃上,继续讨论下XX问题怎么解决吧。” 协调员的展示结构是:

表扬表扬+说明矛盾+提出想法+求认可

这个角色的关键就和美女来找茬游戏一样,找到矛盾,适时发挥,在提出自己的想法的时候,一定要能镇住大家,不然你这软绵绵的说完,就直接被无视到角落画圈圈去了。只能协调成功,就有了贡献值,而适时的出现,也拉风无比,存在感十足。

4.终结者,俗称 Summarizer, 总结人,这个角色作为压轴登场,尽情发挥,帅气逼人。这个角色要需要神器:超大容量液晶笔记本和流畅超滑闪亮水笔

从自我介绍开始的时候就得开始记录,每个小组成员的姓名,至少是姓;然后在对应的名字后面迅速记录其发言的主要观点;再就是紧扣leader提出的框架和思路,慢慢的配合讨论的进程把凌乱的观点用清晰的大纲整理出来。

总结人的秘诀在于以上的过程动作要大,让全世界都知道你在疯狂的做记录,尤其是表情要丰富,适时点点头,做出思考的样子。

然后待到离总结时间剩个5分钟左右,或是差不多该表现的时候站起来,手握笔记本高声说: 看大家讨论得差不多了,我先简短总结下大家的发言,看下总结部分还需要做哪些调整和补充。。

然后用最简洁的语言把讨论过程中的观点表达出来,表述的时候可以加上名字或是刘同学,李同学这些指向性的开头强调自己对于每个成员的尊重。

等大家在补充和调整的时候,迅速做笔记,整体最终的总结框架,一般情况下大家会推举你来总结;如果发现眉头不对,自己没有压住大家的时候不要慌张,可以再站起来高声说: 总结的部分已经整理好了,补充和调整部分也修缮完毕。咱队长表达能力出色,语言组织起来也非常流畅,不如就让他来总结吧。

然后把笔记本给他,让他替你把最后的工作完成,然后你也就光荣完成任务了。这个角色的关键点是:

狂做笔记+适时表现+赢得信任+压轴总结/交接总结

而对于第二种面试形式一般是一人代表一个角色,比如各个候选者,然后毛遂自荐,争夺某个职位。这种形式的关键点是以大局为重,一般在讨论过程之中,会通过设立某些标准、记分卡之类的量化形式配合选举。

不是把自己的人推出去才能赢,整个过程还是注意如何把自己的存在值和贡献值发挥到最大。

如果有同伴一起去参与群面,那“团伙作案”的合作形式可谓是极为有益。

开始的时候相识的2人座位最好以面对面的角度为宜。

开始的时候一人站起来呼吁说:XX同学的想法很全面,思路清晰。。煽动大家默认同伴为leader

另外一人在过程中就各种做笔记,当了leader的同伴就可以说:XX同学在讨论过程中一直做着记录,他的逻辑清晰,语言表达流畅,就让他总结吧

二人一唱一和,两个黄金猪脚就收获囊中,胜算在手了。

但是,如果坑爹的演技便识破了,那。。

无领导小组讨论这种群面形式其实就是合拍一部戏,每个成员都是演员。不管是猪脚还是配角,一定要注意如何让自己的存在值和贡献值达到最大。

比如说,仪容仪表,举止言行这些提前准备好,还有就是礼仪啊,开门动作啊,离开的时候把椅子推回去啊,把垃圾带走啊,这些行为都是增加存在值的.看到这些场景,HR都会心中低吟:你存在,我深深地脑海里,我的眼里,我的心里,我的晋级名单里。。

这篇教程就像剧本,演员是控制不了的,谁知道哪个没吃饭的队友会怎么影响剧情,秘诀在手,重在随机应变。好的演员需要的不仅仅是演技,比如看看《喜剧之王》中的《演员的自我修养》。

14.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篇十四

同伴两个人之间怎么相互交流、相互分享、相互合作,习惯了以后再过渡到四五个人、五六个人的小组合作。

细节2:四个前提条件准备好。

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有几个前提条件:

第一,对合作学习的内容合作前要有起码的阅读了解。

第二,在合作前先让学生有自主的思考。

第三,激发学生合作的需求。

第四,选择适合合作学习的内容。

细节3:定期轮换分组方式。

关于分组,比较流行的是同质分组和异质分组,我们的策略是定期轮换。

细节4:小组分工要明确。

这个大家比较熟悉。小组合作中谁做主持人,谁做记录员,谁做监督员,监督员类似于学习小组中的纪委,还有谁代表小组发言。代表发言之后谁来补台做补充性的发言等等。

细节5:“弱者”先说。

我们推荐“弱者”先说,爱表达、爱说话的学生再做概括或者做总结。这是我们的规则。

细节6:确定合作学习的时间底线。

小组合作学习有没有时间的底线?最少不能低于几分钟。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我说我的观点,怎么也不能少于三分钟。

细节7:让学生发言以小组而非个人为出发点。

小组代表发言的第一句话应该是,“我们小组……”。

细节8:评价、反馈不能少。

老师评价和反馈,越具体越有针对性就越好。另外,还可以有小组互相评价,自我评价。

细节9:增加组际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比如,让后一组对对前一小组的发言先做一番评价或补充提问,这样组际之间有了交集、有了互动。

细节10:用好差异资源。

让好的小组派代表面向全班展示,介绍他们是怎么合作。或者让他们加入不好的小组,让学生指导学生、小组来指导小组。

细节11:把一个小组的亮点和资源变成所有小组共享的亮点和资源。

不要做沉默的巡视者。

细节12:培养学生倾听他人的意识、能力和习惯。

像语文,就特地要求学生在其他同学朗读时,听重音、停顿、咬字准不准,是不是多了字、漏了字都要认认真真。

细节13:体现年段的特征。

避免常见的以低段的方式从事高段的学习。

细节14:体现学科知识的特性。

15.如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小组讨论 篇十五

关键词: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实施

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科学研究的规模和范围越来越大, 一项重大的科研项目往往不是一个人就能完成的, 而是由许多科研人员共同参与完成的。目前绝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 从小娇生惯养, 惟我独尊, 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懂得, 甚至很难与人相处和交往, 因此在当今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必须渗透合作式学习的理念, 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如何有效地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充分理解合作学习的含义, 加强对合作学习的监控

在当今的学校教育教学中, 大多存在这样一个误区:当教学进行到某一环节时 (通常是教师的提问无人应答, 教学进行不下去时) , 教师便会要求学生“几个人讨论怎么回答这个问题”。这时, 有的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发表自己的看法, 但往往是你说你的, 我说我的;有的学生则利用这个机会说闲话。这样的小组讨论是在明确的团体目标指引下的群体学习行为, 教师使用它, 只是为了使教学能顺利地进行下去, 其出发点和归宿是完成教师对教学的设计 (以教师为中心) 。这种小组讨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小组合作学习。在根本上达不到“课标”中所要求的“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个误区的造成从本质上讲是由于教师对新理念认识不够, 总认为合作学习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因此教师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 全面完整理解合作学习的意义, 正确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精神实质。在合作学习中注意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加强对合作学习的监控, 深入到学习小组中, 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 对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 注意随时监控合作学习的进程和质量, 帮助学生掌握相互合作、交流的方法。

2. 尊重学生意愿, 合理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理论上讲, 合作学习小组的建立要遵循“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的原则。心理学研究表明, 同一年龄阶段的学生不仅有共同的年龄特征, 还有明显的个性差异, 如在性格方面, 有的心思缜密, 有的情感细腻;在行为方面, 有的干练果断, 有的慢条斯理;在知识能力方面, 有的基础扎实, 有的相对薄弱,

如何安排插图等。学生听得非常认真, 深刻认识到美术在生活中能发挥出重要作用, 激发了学习兴趣。我校的校徽就是学生在学习《标志设计》一课后设计出来的, 2009元旦联欢会的舞台也是学生布置的, 二年级的学生李纪非同学还为社区书写了标语, 受到好评。

七、独立自主的素养

过去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教学, 使学生达到对某一方面的认识, 达到一种共识。这种共识, 有的是自我内心的体会和认识, 有的是服众的共识, 是没有“自我”的认识, 有的是被迫的等等。因此, 教师在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 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性格、个性特征、能力倾向、学习成绩差异等诸方面因素, 由学生自由结合构成合作小组。合作小组一般由4—6人组成, 其中一名是学优生, 一名是学困生, 2—4名中等生, 每个小组应该是全班的缩影或截面, 每人在组内均有不同的角色, 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等, 并有明确的分工, 如组长要掌握小组学习的进程, 安排发言顺序;“记录员”要记录小组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检查员”要检查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 确认每位成员都完成了学习任务……为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可让小组成员定期交换分工, 每隔一段时间, 教师要抽样调查各个小组的学习合作情况, 并提出建议, 不定期地互换角色, 以保证学生的积极参与性, 促使学生各方面均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3. 任务明确, 落实到人, 分工合作

俗话说:“一个和尚挑水喝, 两个和尚抬水喝, 三个和尚没水喝。”三个和尚为什么没水喝呢?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明确的分工, 产生了相互依赖的惰性心理, 没有能够承担起完成共同任务的责任。因此要让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 就必须让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的任务与目标, 学生在小组讨论、合作时才会有集体责任感, 有合作意识, 积极地互动、互助, 主动承担起为完成共同的任务自己所应承担的责任, 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同时, 在平时的学习中, 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如做到“三会”, 即会倾听、会质疑、会总结。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 尊重对方, 理解对方, 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看法不同, 不要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 等对方说完, 再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对对方的精彩见解和独立观点, 要通过表扬、鼓励形式, 达到相互支持;碰到困难和分歧较大之处, 要心平气和, 学会反思, 建设性的解决问题,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从“惟我独尊”的怪圈中走出来, 形成荣辱与共的团队精神。当然, 这些良好的习惯和品质是不可能一朝一夕形成的, 要有意识地长期培养, 潜移默化。

4. 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

选择恰当时机, 是有效合作学习的保证。小组合作交流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形式, 学生参与面广, 参与效率高。但是, 开展合作学习, 不能单凭教师的意愿, 想什么时候合作就什么时候合作, 教师应当从教学的具体内容出发, 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 选择最恰当的合作时机,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 才能保证交流有效进行。一般说来, 学生往往在进行独立思考后有了疑问, 才会产生互相交流、质疑、解惑的欲望。因此小组学习必须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 否则, 时时合作、时时探究, 使人产生厌倦的心理, 久而久之, 学生的自学愿望便会大大削减, 效果适得其反。

共识, 是自己不认同的认识或者说是不理解的认识。学生在教学中, 缺乏独立的、有尊严的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权利和机会, 无法提高能力。所以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减弱教师主体作用, 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 把问题摆在学生面前, 让其独立面对思考, 并与学生共同探讨, 形成共识。

总之, 上述几种素养既存在于美术活动中, 又超越于美术活动之外, 其意义是广泛的、长期的。只有在美术教育中, 渗入上述几种重要素养, 才能使美术教育真正体现新课标的要求, 才能对学生的人生有所裨益。

润物细无声

———浅谈社会课的德育渗透

何金禄

(温州市瓯海区仙岩一中, 浙江温州

《教育的智慧》一书的作者林崇德认为:“德育为一切教育的根本, 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 德育工作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各学科“课课有德育, 人人是德育工作者”已成为当下很通识的教育理念。如何在历史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渗透呢?

我觉得通过创设生活情境, 在潜移默化中, 用实例来引导学生认识到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才能取得比较好的德育作用。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 学习过程是人的认知思维活动的主动建构过程,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灌输得到的, 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 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

今天我们谈的情境创设, 就是指在中学历史与社会教学中, 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 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接近真实情境的学习环境, 在该环境下高度还原或仿真实际情境, 让学生置身其中, 从而激发其参与交互式学习的积极性, 在互动中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应用, 提升其思想道德素质。

创设教学情境不妨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时文引领, 提高认识

讲授初一年级《信用是金》一课时, 我先组织学生学习了一篇《关于诚实》的文章:“听说作弊在中国是一种普遍现象, 每个学生都作弊。打死我也不相信!因为, 一个作弊的民族怎么可能进步和强大!而中国正一天天地进步, 一天天地强大。”课文的最后还说:“即使你真的作弊了, 我们也不会戳穿你, 我们还会装作没有看见, 眼睛故意向别处看, 因为, 生活本身对作弊者的惩罚要严厉得多!孩子, 你的信誉价值连城, 你怎么舍得用一点点考分把它出卖了?”

文章虽然简短, 却有分量, 让这些初一年级学生一次次陷入沉思。通过创设贴近其自身实际的情境, 我们将通常会被认为是枯燥说教的道理, 化作简单的信息传递给了学生, 这让每一个学生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一次成功的思想教育, 就这样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可谓润物细无声。

二、问题引领, 激发兴趣

创设问题的情境, 不仅可以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而且可以为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有利的条件。

在学习《时尚与未来》一课时, 为培养学生绿色的消费观念和环保意识, 我设置了这样一个生活情境:“妈妈很会过日子, 购买冰箱要买有氟的, 认为便宜;买洗衣粉要买含磷的, 认

5. 给弱势群体以更多的关怀, 给予更多的机会

小组合作学习似乎给那些性格外向的、成绩较好的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展示机会, 而那些平时学习基础较差的弱势群体由于有自卑怕错心理, 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往往不主动参与, 袖手旁观, 这不是合作学习所期望的。合作学习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共同学习中各展其能, 各得其所, 在不同的起点上都有新的发展。教师要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合作学习环境, 与学优生一起给予弱势群体多方面的关怀、鼓励, 更多地创造机会, 使他们相信“我能行”, 逐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性。

总之, 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仅仅意味着安排学生按小组坐在一起共同去完成一个任务, 它需要教师对小组活动过程的各个方面, 尤其结合学科的特点给予认真的思考和关注。小

为廉价;买饭盒要买塑料饭盒, 认为实惠;盛装生活垃圾只用一个塑料袋, 从不分装, 认为省事……你认为妈妈的消费行为是否合理?为什么?”通过生活情境, 引起学生对环境参与感、义务感、是非感、荣辱感, 培养学生爱护自然、回报自然的生存价值观, 明确爱护自然就是爱护自己的生命, 把这种生活习惯的改变转化成自觉行为, 让学生的责任意识就这样在情境重现中一步步增强, 从接受信息, 到发展智力、熏陶感情, 最后形成健全、健康、高尚的人格, 取得全面发展。

三、设置活动, 体验真实

教师利用情境的各种因素:环境、角色、过程等, 适当创设仿真实际的情境, 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可以使学生体验不同历史阶段和社会环境中各种因素的不同地位和作用, 从而激发学生参与交互式学习的积极性, 在体验和经历中对社会和历史的发展形成更直观、更真切的认识, 在交互式体验过程中轻松掌握和积累知识并完成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建构。

如在学习《寻求紧急避险的规则》时设置情境“模拟求助”:“你放学回家发现有个小偷正在撬邻居家的防盗门, 这时你该怎么办?”等类似的问题, 让学生在与教师、同学交流、探究过程中, 将安全防护及应急、救援知识综合、分析和系统化。通过让其“客串”创设情境中的角色, 可有效促进学生在扮演角色的情境中接受、组织所学知识信息, 让责任意识在不知不觉中自然地渗透到心灵, 其效果和意义是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其他教学媒体或学习环境无法比拟的。

四、故事导引, 积极思辨

如学习《信用是金》一课时以故事情境来导入新课:“有一个中国学生, 学成后到德国的多个公司应聘, 这些公司都不要他, 同学们猜想一下为什么?”谜底是:因为这个留学生在德国曾经在乘车时逃过三次票。正在七嘴八舌的孩子们一下变得鸦雀无声, 他们震惊了, 都在默默地思索。经过预料中的短暂的沉默, 教师告诉学生:诚信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通行证, “信用是金”。学生的情绪、兴趣和课堂气氛, 被一个简单的情境调动起来, 同时学生的内心也烙下信用是金的印迹。

德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却是无所不在的, 要注重教学情境在教学中的运用。在历史与社会课上的德育教育, 当如春雨润物一样, 潜移默化, 不仅要仔细掂掇思想教育的重要, 更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时时关注。

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 有其不足之处, 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研究, 使这种学习形式更合理、更有效, 使师生都受益。

参考文献

[1]王坦.合作学习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4.40.

[2]王坦.论合作学习的教学论贡献[J].课程.教材.教法, 2003, 23, (8) :16-20.

[3]陈燕.合作学习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杭州大学教育系1997年教育学硕士论文.

[4]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S].2001.

16.如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小组讨论 篇十六

关键词:小组建设;奖励机制;合作学习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一下,我们仍然各自有一个苹果;但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就都有了两种思想,甚至更多。”这句话说出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本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把英语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因此,恰当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是实现英语任务性教学,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现状分析

随着课改的深入,各校教师纷纷尝试小组合作学习,在探索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

1.走过场型

一些教师布置了学生围绕课堂内容自主学习,但短短两三分钟后便急忙收场。这样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多数学生无法得到真正的锻炼。

2.甩手掌柜型

还有的教师布置了合作学习任务后,不是在一旁等待,就是象征性地在学生中间巡视,并未起到辅助作用。

3.变相教授型

有时候我们为了让学生合作学习中的交流更顺利,有些教师利用观察的时间,把自己所期待的结果有意识地暗示给学生。从表面上看,学生积极探索、讨论充分,实际上却剥夺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权利,使小组合作学习应有的作用难以实现。

4.形式单调型

小组讨论是小组合作学习中运用最多的形式,但这种形式在操作上会出现各种问题。

二、小组建设策略

针对目前在实践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我进行了大胆的变革及尝试,最终在小组建设方面总结出几点建议:

1.明确奖励机制

(1)积极回答加星制

在每个小组活动中,积极回答问题并完成任务的学生或小组即可得到一颗星。

(2)流动大星制

每节课哪个小组得到的星星最多,便可获得一颗大星做奖励,这颗星在班级里流动。

2.小组角色分工及能力培养

小组活动成败的关键在于小组成员的角色分工以及他们在各自角色上的成长。小组一般有组长、计时员、记录员、纪律员等角色,不同的角色在小组中的作用不同,所需要的能力也不尽相同。教师在小组建设初期要明确小组分工,并对不同角色所承担的任务予以说明,让小组成员各司其职,明确自己在小组活动中除了研究、讨论外还应承担起相应的职责。这项工作需要教师在日常花大量的时间来练习、培养、强化。只有比较成熟的小组才能进行相对有效的合作,否则小组合作学习将变得一团混乱。

3.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模型

有了明确的奖励机制和角色分工,学生对自己的合作目标就清晰了。接着在教学中我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

(1)两人小组式——对学

这种方法比较适用于单词或句型的练习,当新教了单词、句子或者对话后,就让学生两两相互朗读,并相互判断和纠正,再单独请学生起来朗读,能很好地完成的就能获得一颗星。小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很强,为了每个组的荣誉,每位学生都很认真地练习,基本都能完成学习目标。这种方法操作起来比较简单,用时少、易掌控,而且反馈也及时。

(2)互补组合式——助学

这类小组一般由三人组成,编好号:1号为优生,2号为中等生,3号为学困生。在进行讨论或描述图片时就可以用这种形式。记得一次在教学有关动物的话题时,我创设一个表演活动。为了让各层次的学生有效地参与进来,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小组中1号负责猜动物,2号负责用一些简单的句型进行描述说明,如:Its tall. 3号则负责动物的整个表演过程。三类学生配合默契,他们都把自己当成小组活动的很重要的一部分,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

(3)自然位置小组——群学

课改试验中,所有班级都以小组为单位,每一自然小组人数在6人左右,各组都有闪亮的名称。我们采用群学的小组合作多在进行综合复习时采用,比如以小组为单位的记单词大赛、问答接龙等。这种以竞赛的形式呈现的活动,让每个组员都很积极地参与进来,极大地调动了每一小组的集体合作力量,扩大交流范围,也让小组的每个成员获得了进步。

(4)自由组合型——“任性”学

这种模式最大的特点是突破位置的限制,由学生任意选择合作的对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结对学习,这样能弥补教师分组过程中难考虑和满足的方面,也极大地发挥学生地主体作用。这样看似无章可寻,实则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所以学习效果往往出人意料。

在实践中我们总能发现许多问题,也正是这些问题的出现才让我们有了更多的思路、有更多的想法。课改在摸索中前进,小组在活动中成长,在一次次的问题中走向成熟。课程改革的宗旨在于通过合作交流让孩子能够真正学会思考、学会探究、学会合作,最终学会学习。这种学习是更高层次的学习,从激发学生学习需要而来,走向发现自我,实现自我的康庄大道。

参考文献:

[1]蒋红梅.任建华.近十年来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管理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2(1).

上一篇:7.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总结下一篇:年度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