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九课(15篇)
1.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九课 篇一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阅读和集体交流,品味生动有趣的“童年生活故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感受美好的童年时光,绚丽多彩、自由快乐的童年生活。
2.在感受美好童年的过程中,掌握读书方法。
【教学重难点】
阅读本文后学生能在会心的微笑中感受游戏的快乐,并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做一些评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歌曲《童年》,背景为学生平时生活照片。
师:看到一张张熟悉的笑脸,你们是否想起美好的童年,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多彩的童年,享受童年的快乐吧!板书:竹节人。
二、潜心交流。
1.谈话带入。
光阴似箭,一晃,我们已经一起度过了美好的童年时光。童年,是那么美好!在你们的童年里有哪些有趣的往事赶快和大家一起分享下吧!
2.回顾概括。
(1)提炼关键词:
瞧,一提起童年,大伙都有说不完的话。我们还是先来回想一下作家笔下的童年是什么。课件出示:林海音的《冬阳·童年·骆驼队》告诉了我们她的童年是(怀念向往),费奥多罗夫在《童年的发现》中发现了什么?让我们懂得了童年是(敢于探索),萧红在《祖父的园子》里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让我们感受到了童年是(自由快乐)。
(2)总结方法:
你们看,我们抓住了这几个关键词就把握了文章的主题,“抓关键词”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板书(抓关键词)。
3.阅读概括。
(1)阅读文章:
刚才我们分享了作家的快乐童年。其实童年还藏在《竹节人》这篇文章中,请同学们分组去阅读,想想范锡林笔下的童年是什么?
(2)重点生词注音与释义。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先带领学生过一遍本课重点字词。
读写下列字词:
豁 威风凛凛 疙瘩 棍 别出心裁 技高一筹 橡皮 雕 跺脚 颓然 沮丧 趴 屉
字词释义:
豁:裂开。
叉:分开。
俨然:形容很像。
叱咤风云:形容声势、威力很大。
弄巧成拙:想用巧妙的手段,结果反而坏了事。
作鸟兽散:像受惊的鸟兽一样四散逃离。
虎视眈眈:形容贪婪而凶狠地注视。
悻悻然:怨恨失落的样子。
酣:尽兴,畅快。
鏖战:激烈地战斗。
赫赫:显著盛大的样子。
(3)交流概括:
童年是什么?谁能像刚才那样用一个词来告诉我们。《竹节人》——充满童趣(评价:“抓关键词”这种读书方法,同学们运用得真好!)
三、感悟方法。
童年藏在作家的笔下,童年藏在我们的生活中,童年还藏在孩子们的游戏里。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竹节人》,跟随作者去看看,他那个没有电视、没有电脑的年代玩什么,怎么玩?请同学们自由读文章,划出最打动你的句子,想想为什么?
1.学生用心品读。
2.读后自由交流,教师相机评价,总结读书方法。
第一,抓句子“把穿着九个竹节的鞋线嵌入课桌裂缝里,在下面一拉紧,那立在裂缝上的竹节们就站成一个壮士模样,叉腿张胳膊,威风凛凛,跟现今健美比赛中那脖子老粗、浑身疙瘩肉的小伙子差不多。”
(1)你们见过竹节人是什么样的吗?文章的哪一段告诉了我们?
(2)教师课件出示描写竹节人的句子,这就是描写竹节人的。
(3)指名朗读,其他学生闭眼想象画面。
(4)总结方法:你看到了怎样的竹节人?语言文字就像一幅灵动的画面,我们在读书时,边读边想象画面就能加深对句子的理解。这也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板书:想象画面)
第二,抓句子“下课时,教室里摆开场子,吸引了一圈黑脑袋,攒着观战,还跺脚拍手,咋咋呼呼,好不热闹。常要等老师进来,才知道已经上课,便一哄作鸟兽散。”
(1)同学们,你们课下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吗?都在干什么?感觉怎么样?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读这部分。
(2)再次读句子,你又有什么感受?
(3)总结方法: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践,也能加深我们的读书感悟。这又是一种读书方法。(板书:联系生活)
3.总结:走进竹节人,我们不但分享了快乐,还收获了两种读书方法,想象画面和联系生活。
四、践行阅读,推荐阅读。
校园的生活丰富多彩,难以忘怀。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我们的童年更是酸甜苦辣,五味俱全。是啊,童年是多么令人向往!童年,正是一首这样绮丽的小诗,指名有感情地朗诵。童年,就像五彩缤纷的梦,醒来还是那样清晰,让人回味无穷;童年就像放声歌唱的小鸟,带着无限的希冀展翅高飞……
走进童年,我们充满了美丽的梦想;走进童年,我们享受着无穷的欢乐!课下,让我们继续阅读童年,可以读读高尔基的《童年》,林海音的《童年乐事》,不让童年的欢乐悄悄溜走,愿你们在快乐阅读中继续享受童年!
【作业布置】
阅读是一种选择,不同的阅读目的,有不同的阅读关注。从下列任务中选取一个,关注课文相关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段介绍或讲述的文字。不少于200字。
1.写一篇玩具制作指南;
2.介绍传统玩具的乐趣;
3.讲述课文中老师的故事。
2.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九课 篇二
根据国家留学网的统计, 2014年韩国留学生以62, 923人的数量位居第一。近期汉语已经取代日语成为韩国学校中学习人数最多的第二外语。韩国的高中学校、初中学校, 甚至一部分小学都开始开设汉语课程。
但是另外一方面汉语还不是学生的必修课, 也不是高考的必考课程。教师在教学中的教学目标就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有所侧重, 对于汉字教学并不十分重视。
二、教学环境与教学对象分析
教学环境为“非汉语环境”, 学生只能在课堂中学习汉语, 课堂以外的时间很难接触到汉语。相对具体的教学环境是笔者所任教的京畿道义王高等学校 (韩国称高中为高等学校而不是高级中学) 。以下为对学校的教学环境和学生情况的介绍。
(一) 具体教学环境
义王高等学校是一所公立的混合高中 (韩国分为男子高中、女子高中、男女生皆有的混合高中) 。学校非常重视汉语的教学, 设有专门的汉语教室, 在教室里有投影仪、电脑等多媒体设备, 教室里的书架上有中国文化书籍和中国传统手工艺品, 教室的墙壁上有中国剪纸、生词图片等。在基础教学设施方面, 学生使用的都是单人书桌, 六人一组相对而坐。因此, 根据教学的要求, 学生可以按照位置分组, 参与到老师组织的课堂活动中去。
(二) 具体教学对象
高一的学生是汉语水平为零基础的学生;高二的学生则有了一年的学习基础, 大致水平介于汉语HSK考试的三级与四级之间。
韩国高中学生或是凭借兴趣, 或是服从老师与家长的安排选择汉语作为第二外语课。刚刚开始学习的时候由于新鲜感的存在, 学生学习的兴致比较高, 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的积累, 学生会渐渐地失去新奇感, 学习的持续动力不足。
三、高中汉语综合课《我爱看喜剧片》课文1具体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与任务的设计
《我爱看喜剧片》是《中国语Ⅱ》的第九课, 学生大致掌握了参加运动会、准备考试、旅游、看演唱会、点菜、换钱等交际功能项目有关的词汇与语言点。本课的交际功能是询问某人做过某事, 本课的教学目标与任务是让学生能用汉语向别人介绍自己做过的事情。
(二) 教学内容设计及重点难点预测
1.教学内容设计。本课的内容主要为一个人向自己朋友介绍一部中国电影《人在囧途》。生词的讲解与练习采用猜测词义的方式进行, 希望能在学生猜测词义的互动中, 提高对生词的记忆与理解。同时, 某些带有语言点的生词, 根据学生曾经看过的电影进行造句练习, 尽量避免因为单一刻板的讲解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语法讲练的也尽量采用情景模拟的方式进行交际练习。
2.重点难点预测。本课重点有两个:转折连词“不是……, 而是……”;“动词+过+了”句型, “了”放在句末表示变化, 变化是指这个句子表达的事情给予对方一个新的信息, 得到重视。
3.教学工具。Powerpoint演示文稿:由于汉语教师使用目的语上课, 无法用韩语准确明白地向学生解释, 因此借助教学课件组织课堂, 教授课文内容。
生词卡片:在生词基本简单的解释介绍后, 通过生词卡片进行回忆。
4.授课内容
四、课堂教学的实施与反馈
本次课堂教学按照导入、展开、总结回顾、作业的顺序进行。展开中讲解与训练穿插进行。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 导入
通过导入可以把学生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老师与教学内容上来, 为进一步的学习做好准备。本次课的导入采用的是组织教学与多媒体导入相结合的方式。播放《人在囧途》电影宣传片的一小段视频引出本节课要讲授的内容——电影《人在囧途》。
(二) 生词部分
在课文导入后, 通过电影海报引入生词喜剧片, 进入生词讲解。介绍生词不以单纯讲解为主, 而是给出多种提示, 学生在猜测词义与思考中发现生词的意义, 并且通过分组竞赛, 保持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同时, 用图片解释生词, 更加形象直观。
此外, 还会利用曾经学过的课文“龟兔赛跑”或者韩国著名动画片进行造句, 带领学生一起练习。
(三) 课文语法练习部分
语言只有在使用中才是有意义的, 也更加容易记住。因此, 对于课文的语法, 先进行归纳, 总结句型。然后通过设计场景, 给出图片对比等等方法, 设计对话, 使学生们在会话练习中掌握语法。
(四) 文化部分
语言的背后是文化, 因此也要进行文化教育。通过设计“谁是中国通”活动, 既练习了句型与语法, 又通过活动, 增加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自豪感与自信心。
(五) 总结与作业
在总结时使用复述性总结, 将本节课所学习的词汇、语法和课文知识, 用叙述的方式带领学生进行简单的回顾和梳理, 再次强调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在作业环节使用任务式教学法——调查本组同学看过的中国电影, 要求用“动词+过+电影名”的句型告诉大家本组同学看过的电影, 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五、教学反思与总结
具体的讲授过程中, 采用了讲授法、图示法、情景法等等。 生词、语法、课文各环节的练习都按照“机械练习——有意义的练习——交际练习”的步骤层层深入地进行;从生词到课文采取“滚雪球”的办法, 从生词扩展到短语再到句子。同时, 教学的内容注重与学生实际情况的练习, 尽量选用学生身边的例子。课件中的图片也是如此。从而加强教学过程的趣味性, 发掘教学内容的趣味点, 使教师的教学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 活跃课堂气氛, 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从而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 培养学生积极地情感态度, 也可以学以致用, 将课堂上所学到的语言知识用于日常生活之中。在认知策略方面, 试图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 让学生通过比较、分类、归类等等策略加深对多学知识的印象, 从而更好地掌握。
但是, 课堂中汉字教学环节没有进行专门的设计, 造成汉字教学薄弱, 由于教材中缺乏汉字教学的部分, 在本课中未进行汉字教学。 这也是一大不足之处。
摘要:本文根据韩国教学情况, 以韩国实际教学案例《我爱看喜剧片》课文1为蓝本, 对韩国高中汉语综合课的课堂教学进行了设计与实践, 为韩国汉语综合课教学的发展做出自己的一份探索与实践。
3.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九课 篇三
x靚g f? y#5 zi zh? y臁? c"Do ch#3ng
ji"^ m鑙 x鷑 zh#3o l鷑 chu醤 m韓 z?
r髇g y臁? nu#3n huo s"恘g sh? zu? ti"Dn
二、填空。(44分)
1.加部首组成新字,再组词。(8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比一比,再组词。(4分)
客( ) 坏( ) 昨( ) 粉( )
容( ) 环( ) 咋( ) 份( )
3.填上合适的词语。(9分)
( 耐心地 )等待 饿 得( 发慌 )
( )奔跑 开心得( )
( )成长 冷 得( )
( )劳动 长 得( )
一( 块 )菜地 一( 口 )水井
一( )菜油 一( )白菜
一( )菜籽
4.选字填空。(9分)
幸 辛 在 再 己 已 以 渴 喝
我( )苦地走到离家很远的街上,( )运地( )那家小店里( )次找到这件玩具,买下来( )后就回家了。到家( )经很晚了,我口( )得很,就自( )倒了一杯饮料,一口气( )了个精光。
5.照样子填写。(6分)
神气极了 荡来荡去 立刻欢呼起来
极了 来 去 立刻
极了 来 去 立刻
6.填写诗句。(8分)
①写老朋友分别时难舍难分的诗句是: , 。
② 写诗人年纪大了,头发白了,再回到自己故乡的诗句是: , 。
三、写出句子中带点字的反义词。(4分)
1.天这么晚了,你还要上哪儿? ( )
2.火车在铁路上高速行驶。 ( )
3.这时,一辆新型火车开了过来。 ( )
4.燕子南归天气转寒。 ( )
四、给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请写序号)。(6分)
①d"恥 ②d"? ③h醝 ④hu醤 ⑤h鄌 ⑥h#3o
都市( ) 还有( ) 好事( )
都是( ) 还书( ) 好奇( )
五、给句子加上标点。(5分)
1.你们快过去吧( )
2.你不是开玩笑吧( )
3.我就买这支铅笔吧( )
4.开始上课了吧( )
5.举例来说吧( )我们班就从来没有人缺过课。
六、给下列句子重新排队(在括号里写序号)。(6分)
( )我生气地走了。
( )有一道题,我怎么也做不出来。
( )我要看他的答案,他怎么也不给我看。
( )小刚来到我家,给我讲明了道理。
( )我们又和好了。
( )我和小刚一起做数学作业。
七、读短文,答问题。(13分)
(一)
一个秋天的下午,忽然间,雨点落下来了。毛泽东看见毛四阿婆正在收稻谷,就连忙栓好牛,跑过去帮忙。有了他的帮助,阿婆家的稻谷没有淋着大雨,可毛泽东家的稻谷却被雨淋湿了。
1.收稻谷的事发生在(时间) ,主要讲(谁) 。(2分)
2.用“——”画出毛泽东帮助毛四阿婆收稻谷的句子。(2分)
3.这件事说明毛泽东是个 的孩子。(3分)
(二)燕子过海
一个风平浪静的日子,我们的船在蓝色的大海上航行。
我看见一群过海的燕子。它们要从寒冷的北方,回到温暖的南方去,在海上不停地飞呀飞……它们一定是太疲倦了,看见我们的船,像雨点一样地落下来,伏在甲板上休息。
过了一会儿,有的燕子又展翅起飞了;有的就在甲板上停止了呼吸。
1.燕子往哪儿飞?为什么要过海?(4分)
2.燕子看到船后,为什么一起落在甲板上?(2分)
八、写一篇日记。(10分)
4.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九课教案 篇四
操作流程1、听+想
(1)、“舞台”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2)、作者对“舞台”有怎样的感情?找出文中的句子,用横线划出。
(3)、再找出与这句相照应的句子读一读。(结尾句)1、想一想
学生找出以下句子,随机交流。
(1)、我还没有出生,便和舞台结下了不解之缘。
(2)、你从哪里看出舞台和“我”结下了不解之缘?
(3)、读了句子,你感受到什么?(一次,小花猫看得兴起,竟蹿上了床。我为赶它下“台”,脚下没留神,一个倒栽葱,摔下床来,直摔得我眼冒金星,半天没缓过劲儿来)。
(4)、每次演出,我一定要到台上去看,即使被挤在厚厚的幕布里,憋闷的满头是汗,也兴趣盎然。
那么,你知道文中的“我”──也就是本文的作者的母亲是谁吗?1、想+做
(1)、“我”在艺术上的成功离不开家庭的熏陶,特别是离不开母亲的影响,母亲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深深地感染了“我”。但是,“我”的成功更离不开“我”在艺术舞台上练就的勇气和力量。
(2)、找出与这句相照应的句子
全班交流。
(3)、为什么一向心疼自己的奶奶此时却目不忍视地躲到里屋呢?其中包含着奶奶什么心愿?(4)、全班交流。
1、想一想
(1)、从文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2)、说说自己在学习成长之路上得到的锻炼和收获。
(3)、展示自己课外收集的艺术家们不为人知的艰辛的成功之路。
(4)总结
在“艺术和生活”的舞台上,勇气和力量让人走向成功,同时,课文还含蓄地阐述了“老实做人,认真演戏”的道理。
教学反思
课题:口语交际八
学校:班级:六科目:语文授课人:时间:年月日一课时
目标
让学生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同
时培养口头表达、倾听的能力以及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教学重点鼓励学生将阅读中体会到的表达感受的方法运用到习作中去。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在习作中融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
课型要素组合方式。
课时一课时
教学
环节
操作流程1、看+想
让学生展示充满情趣的学艺
画面,并做简单的介绍。
1、想+做
请1--2名学生上台介绍照片内容,细说发生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教师将学生述说过程中引用的好词佳句一一板书,特别是感受和想象部分,要反复强调。让学生知道在叙事的时候加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能使情节展开,内容丰富,更加生动、感人。)1、想一想
(1)、根据学生所带照片或艺术品的内容,将学生分成学艺组、艺术品欣赏组、艺术欣赏活动组等。
(2)、组内交流,互相提出优点,指出不足,帮助改进。
(3)、每组推荐1名代表,全班交流,提出修改建议。1、做一做
引导学生注意与口语交际内容的联系,选出有价值的题材,鼓励学生用笔反映生活中妙趣横生的艺术。
教学
反思
课题:习作指导八
学校:班级:六科目:语文授课人:时间:年月日一课时
目标
让学生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同
时培养口头表达、倾听的能力以及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教学重点鼓励学生将阅读中体会到的表达感受的方法运用到习作中去。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在习作中融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
课型要素组合方式。
课时一课时
教学环节
操作流程1、听+想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艺术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粮食。我们班的孩子个个多才多艺,见多识广,这是平时生活中我们留下的精彩画面。我提议让照片的主人来做画面配音吧!1、听+做
(1)、选取生活的事例,说一说自己的精彩画面。
(2)、拿出自己的笔,写下你认为最精彩的瞬间。
1、想+做
运用已学的写作方法,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写一篇作文。
2、看+想
看外面的风景,想一想自己置身其中的感受。
1、做一做
课后写一篇关于明星的艺术人生的采访稿或小作文。
教学反思
课题:习作讲评八
学校:班级:六科目:语文授课人:时间:年月日一课时
目标
让学生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同
时培养口头表达、倾听的能力以及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教学重点通过谈话、交流,鼓励学生将阅读中体会到的表达感受的方法运用到习作中去。
教学难点学会在习作中融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
课型要素组合方式。
课时一课时
教学环节
操作流程1、听+想
老师范读优秀作文,学生边听边想,我如果看到这个题目,我会怎么写?
1、改一改
针对自己作文中的语病和错别字,进行修改,注意时间。
2、想一想
在作文中标出你写得的一句话,想一想,文中出现这样的句子多不多?为什么?1、想+做
在写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以过渡句的形式,转入自己擅长的写作方法,并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
1、做一做
在自己修改的作文基础上,找出自己的不足,结合优秀作文的优秀之处,完善自己的写作技能。
教学反思
课题:回顾.拓展八
学校:班级:六科目:语文授课人:时间:年月日第一课时
目标
1、结合本学期的学习,跟同学交流自己学习语文的做法和经验。
2、在课文中找出写联想和想象的句段,谈谈这样写的好处,并结合自己的习作谈谈体会。教学重点跟同学交流自己学习语文的做法和经验。
教学难点培养爱语文情感。
课型要素组合方式。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操作流程1、听+想
读交流平台的内容,明白要求
(1)、在课文中找出写联想和想象的句段,谈谈这样写的好处,并结合自己的习作谈谈体会。
(2)、结合本学期的学习,跟同学交流自己学习语文的做法和经验。1、想+做
(1)、找出课文中写联想和想象的句段,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2)、找出有关的句段,并读一读。
(3)、读后体会这些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同桌互相说)
(4)、全班交流。1、想一想
(1)、结合学生的习作,举一些运用得比较好的例子,或者让学生谈谈自己是如何运用这种方法的。
(2)、结合本学期的学习,说说自己课外是怎样学习语文的。(小组说,集体交流)
1、做一做
本组课文和以前学习的描写动物的课文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1)小组选择其中的两篇进行合作学习,找出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完成下表:
课题内容相同点内容不同点写法相同点写法不同点
(2)小组长将学习的结果进行总结,准备在全班汇报。
教学反思
课题:回顾.拓展八
学校:班级:六科目:语文授课人:时间:年月日第二课时
目标
1.在课文中找出写联想和想象的句段,谈谈这样写的好处,并结合自己的习作谈谈体会。
2.结合本学期的学习,跟同学交流自己学习语文的做法和经验。教学重点跟同学交流自己学习语文的做法和经验。
教学难点找出课文中写联想和想象的句段,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课型要素组合方式。
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操作流程1、听+想
以前我们积累了一些古诗,今天咱们一起再积累一首古诗,它叫《马诗》,我们要比一比,看谁背诵得最快。
(1)学生自己试读,读准字音,读熟诗句。
(2)指名读全诗,正音。
(3)你认为这首诗该怎么读?
(4)指名读。
(5)这首诗中你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学生提出问题。1、想+做
(1)、老师读《我的野生动物朋友》的精彩片段
(2)、学生交流听后感受。
(3)、如果有学生已经看过,可以介绍自己阅读的内容和感受,
(4)、交流阅读体会。1、想+想
(1)、教师向学生简要介绍《我的野生动物朋友》一书,引起学生的读书兴趣。
(2)、拓展阅读:《动物来自好人这一边》、《我最喜欢的一张照片》、《阿布,我的大象哥哥》
1、做一做
课后去阅读老师向学生推荐动物文学书目。
(1)、中国作家沈石溪的《第七条猎狗》《狼王梦》。
(2)、加拿大作家西顿的《小战马》《红脖子》。
(3)、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荒野的呼唤》《海狼》。
5.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九课 篇五
湘文艺2011课标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在听赏《铁路修到苗家寨》时随乐律动,并感受苗族音乐的美。
2、过程与方法:能学会演唱《铁路修到苗家寨》、并用欢快的情绪表达歌曲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用自己的肢体动作为歌曲伴奏。
二、教学重点:教会演唱《铁路修到苗家寨》合唱部分的学习
教学难点:能够合唱《铁路修到苗家寨》二声部。
三、教学过程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情境导入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和你们一起乘坐一辆音乐列车去贵州苗寨参加他们盛大的活动,但是,这辆列车需要我们共同用音乐的语言和节奏来启动。
来,一起模仿火车鸣笛的声音,边做动作边唱“呜......” 火车开动了,你会听到什么声音。(做动作启发学生)“咔嚓......”
现在,老师把你们分成两大组。一组唱呜......(师指挥)一组唱咔嚓......“这辆火车跑得真欢快”
注意,老师要加深难度了,你们唱: 11 25| 33 22|| 啦
另一组唱:55 22|11 22|| 咔嚓
教师指挥,两组轮流唱。注意音准,声音要轻柔。“两组能不能同时唱呢?有没有信心?” 看老师指挥,先轮流唱,在合唱。出示课件,完整演唱 活动2【讲授】赞美苗寨
赞美苗寨
同学们的声音真好听,我们的火车到站了。一起来欣赏苗族美丽的风光。(课件出示苗寨秀美风景、习俗、热闹场面。)大家说我们苗寨美不美?生答:
老师忍不住用一句话来赞叹
风 景|
秀.美
人人 |爱-||
谁能用这样的节奏语言夸夸我们的苗寨。到我们学过的齐唱部分去找找。
生答。课件出示:
苗 家
寨呀 苗家 寨 挂起银飘 带呀 银飘 带 步 伐
快呀 步伐 快 添 异
彩呀 添异 彩 活动3【活动】游戏活动
游戏活动:唱反调
苗家人民真热情,我们一起来和苗族同族对对歌,玩游戏—唱反调。我唱2
5你们唱5 2(反着唱)
1)2 5—5 2 25 25—52 52 2)5 2—2 5 52 52—25 25 3)6 2—2 6 62 62—26 26 4)5 1—1 5 51 51—15 15 还真难不倒你们。活动4【讲授】新课教学
新课教学 导入: 师:同学们,苗族身处大山,以前交通不发达人们生活困难,现在,改革开放修了铁路,苗族人走出大山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了,外面的人也可以去苗寨旅游观光。
师:是什么给苗寨人带来了幸福生活?生答。
师:对,张启贤伯伯特意作了一首歌,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歌曲《铁路修到苗家寨》。(出示课件)
听范唱
一起来听听歌曲、想想、开通了铁路,到底给苗寨人带来了什么呢?
生答:机械、铁路、金矿、银矿、建工厂
再来听听老师唱旋律,同学们找找歌曲中出现最多的是哪两音?
生答:5 2
对。这首歌的旅律以“5”“2”为骨干音,具有浓郁的苗歌芦笙掉的调式特色。复习齐唱部分:
1)跟伴奏演唱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齐唱部分,铁路修到苗家寨,让我们带着这种喜悦之情把齐唱部分复习一遍。
合唱部分
师:“铁路开通了,苗家人生活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苗家人生活的变化。
1)歌曲分齐唱和合唱部分
师:我们的歌曲分为齐唱和合唱,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合唱部分。
合唱部分为两个声部,同学们仔细听~,与我们前面学的有相同吗?
师唱 55 22 | 11 22 | |
作提示
生一起唱
咔嚓 咔嚓
换上这个歌词看看,低声部:55 22 | 11 22 || 重点学习“55 12 | 3 3| 3 21 | 2 25 || 高声部: 1 1 2 5 | 3 3 2 2 | 换上歌词1 1 2 5 | 3 3 2 2 |......啦
啦 村村寨寨
连北京呀
重点学习:1 1 2 6 | 5 5 | 5 23 | 2 25| 1 216 | 5 66 | 5-5-|| 2)两声部合唱,师指挥
师:合唱,两声部声音要均衡,低声部声音像苗家大山、稳稳的。
高声部声音像苗寨的天上的云朵环绕着大山。师生合作 生生合作
高低合唱(小组合作 记住本声部)活动5【练习】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
1.画图谱
2.完整演唱,表演。活动6【活动】小结
小结: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乘坐音乐列车到了贵州的苗寨,感受了苗族的音乐,希望今天的课能够让同学热爱我们的民族音乐,感受民族音乐的优美与神奇。
6.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九课 篇六
教材分析:《音阶歌》是一首活泼生动,易学易唱的儿童歌曲。歌曲中的大量歌词都是旋律的唱名,如:do
do
xi
la
sol,既有利于学生对歌谱的演唱和认识,又能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学生对音阶的记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认识并唱准音阶中的七个唱名。指导学生用活泼的情绪和优美的声音演唱《音阶歌》。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生动的意境,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多角度的感受音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歌曲《音阶歌》的学唱及欣赏,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引导对所学歌曲及相关电影《音乐之声》产生兴趣,扩大音乐视野。
教学重点:熟练、有感情地演唱歌曲《音阶歌》
教学难点:在学唱歌曲《音阶歌》后,能唱准音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情境导入
1、师:首先欢迎同学们到音乐王国做客!那么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对本学期所学的一部分歌曲做一个复习。(多媒体播放《阿里里》、《摘果子》伴唱,学生边唱边跳。激起学生的兴趣。)
2、视频欣赏(幻灯片播放电影片段。)
教师:“这首歌曲是影片《音乐之声》的插曲。这部电影讲诉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退役的上校的七个孩子很调皮、每次家庭老师都会被他们气走,玛丽亚是他们的第十二位老师,她用爱心与音乐和七个失去母亲的孩子成为了好朋友,玛丽亚教会了孩子许多歌曲,使他们受到良好的教育。下面我们就一起看一看发生在玛利亚和七个孩子之间的音乐故事,请欣赏电影原音《DO
RE
MI》片段。(教学意图:利用多媒体形象具体,声色兼备,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2、教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歌曲就与我们短片中出现的1、2、3、4、5、6、7有关。(板书课题:音阶歌)
二、音阶学习
1、提问:什么是音阶?用音的符号按照高低顺序排列的组合,就叫音阶。(多媒体出示阶梯式的音阶)师:1.2.3.4.5.6.7.这就是音阶。(教学意图: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音阶,为后面唱准音阶做好铺垫)
2、音阶练习(多媒体出示音名与唱名图,教师领学生反复练唱音阶。)
下面我们来学习音阶歌。
3、做音阶练习题(多媒体出示题目,学生作答)
Fa(4)
re
(2)
si(7)
sol(5)
mi(3)
do
(1)
la(6)
三、学唱《音阶歌》
1、(多媒体播放歌曲)初听歌曲熟悉旋律
师:同学们轻轻的闭上你的眼睛,我们去感受一下这个曲子的旋律
生:闭上眼睛------
师:这个曲子的旋律优美吗?
生:优美!
2、跟琴哼唱歌曲(教师弹琴,学生随琴用“la”小声哼唱歌曲。)
3、找一找(根据之前讲解的音阶知识,请学生找找歌曲中的音阶。)
4、重点讲解并练习歌曲最后一句的节奏。(多媒体出示曲谱)
5、带领学生有节奏地朗诵歌词,边朗读边做节奏练习。
6、教师弹琴,学生随琴加入歌词小声哼唱。
7、(多媒体再次播放歌曲)再听歌曲体会情绪
师:同学们这么优美的曲子它的情绪是怎样的呢?让我们再来听一听。
师:好,同学们听完了,我给大家两个答案同学们选一选。(提问: A
.悲伤地 B.愉快的(生答:B。))
师:同学们真是太聪明啦!
8、学生加入歌词有感情地演唱。
9、师生接龙。师生交换演唱。
四、感知律动、巩固音阶
1、老师示范音阶律动(多媒体播放身体音阶歌)。
2、跟着老师做。
3、学生跟着视频做练习。
(教学意图:通过音阶律动练习,既让学生肢体得以解放,又加深了学生对音阶的记忆)
五、小结
同学们今天表现的真不错!我们不仅认识了do
re
mi
fa
sol
la
si
7.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九课 篇七
我校一直着力于打造简约、高效、自主的数学课堂, 鼓励数学老师们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 结合新课标的要求, 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数学思想的形成.
在这样的一个环境背景下, 我尝试“放手”, 将课堂还给学生, 真正让孩子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我执教了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百分数的认识”一课, 通过教学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 激发学生对数学探索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在引导组织学生学习百分数时, 跳出了教材、课堂这个狭小的空间, 发动学生去寻找生活中的百分数 (如商标中、新闻联播中介绍的百分数) , 关注在课堂学习中新生成的百分数, 使“单纯从书本中学数学”变为“密切联系生活做数学”.
这节课中, 我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让学生在一个个问题生成中研究探索数学知识.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我尝试用心创设问题情境, 使学生在学习中自主生成“为什么要学习百分数”“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百分数有什么用处”“在什么情况下用到百分数”“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区别与联系”这样一系列问题, 为学生的探索发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由于学习方式的转变, 促进了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 从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到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 通过让学生调查寻找的丰富教材, 组织学生之间有效的交流讨论, 提升了对百分数意义的认识和理解.
【案例描述及评析】
一、我的课堂我做主, 学习内容我来定
在上这节课之前, 我给学生布置了课前准备:寻找生活中的百分数, 可以摘抄, 也可以拍照或将实物带来.
于是, 课堂伊始, 我就提问:“你在生活中找到百分数了吗? ”
生:“我在餐巾纸的包装袋上找到了百分数, 100%纯木浆. ”
生:“我在牛奶盒上找到了百分数, 100%纯牛奶. ”
生:“我在衣服的标签上找到了百分数, 85%山羊绒. ”
……
师:“百分数好找吗? 为什么那么好找? ”
生:“因为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能见到百分数. ”
师:“这就说明大家都非常喜欢使用百分数. 这是为什么呢? 这个话题值得我们研究吗? 除了这个问题, 你还能想到哪些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
小组讨论中列举出本节课学生期望研究的问题:百分数的意义, 百分数的用处、优势, 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与联系……
案例评析:课堂伊始, 我就请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关于百分数, 你想知道什么? 想研究哪些问题? 学生在小组中思维的火花互相碰撞, 畅所欲言, 学习积极性相当浓厚. 在全班汇报的过程中, 我根据学生的汇报, 着重引导出几个重要的问题:如百分数的意义、用途、好处、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与联系等板书在黑板上, 极大力度地发散学生的思维, 这样会让学生很有成就感, 感觉在老师和大家讨论我提出的问题. 一节灵动的课, 如果光有老师不停地讲学, 那绝对是不完美的, 因为这样就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 剥夺了学生自由发表想法的权利. 应该充分挖掘学生生成的资源, 围绕学生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索, 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给课堂以最真实的本色,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我的问题我分析, 学习方法由我选
根据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 我征求孩子们的意见, 自己制定学习方法, 逐一解决.
师:“我们通过激烈的讨论列举这几个颇为关键的、继续解决的问题, 那么你们是想我来逐一告诉你们, 还是想自己研究呢? ”
生:“当然想自己研究! ”
师:“好, 那我们就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百分数的意义, 自己看书, 勾画出你认为重要的句子, 结合刚才我们找到的百分数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出来. ”
生:“85%山羊绒中的百分数表示山羊绒占整件毛衣的85%. ”
生:“100%纯木浆, 如果把整袋餐巾纸看作100份, 那么里面的木浆就占100份, 说明全是木浆, 没有其他物质. ”
生:“蛋白质28%, 牛奶盒上的这个百分数指的是蛋白质占整盒牛奶的28%. ”……
出示豆奶的营养成分:蛋白质34.5%, 糖20.5%, 脂肪10.67%, 矿物质28.5%, 维生素5.83%, 提问:“你还有什么发现? ”学生很自然地利用表中的百分数去比较各种营养物质的多少.
师:“你们是怎么看出来的豆奶中蛋白质含量最高? 为什么这么容易发现? ”
通过我的追问, 自然就过渡到第二个问题的研究———百分数的好处和用途.
结合刚才学生的比较结果, 我进行了小结:正是因为都把一个整体看成100份, 所以百分数非常便于比较, 人们在统计、调查、分析、比较的时候往往选择使用百分数来呈现研究结果.
师:“我这里有三袋纯度不同的牛奶:100%, 75%, 90%, 如果是你, 会选择哪种牛奶? ”
生:“我会选择纯度是100%的, 这样比较营养, 毫无添加. ”
生:“我要选纯度是90%的, 添加一点食用香料味道会更佳, 我就比较喜欢麦香味的. ”
案例评析: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我通过让学生在课前找百分数、课中交流、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百分数,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文化特点.同时, 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 自己解决问题, 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生活中的百分数, 恰恰说明了他们对于百分数意义的真正内化. 接下来的练习中, 通过一个开放式的提问“你有什么想说的”, 很自然地引起了学生的仔细观察, 同时应用刚掌握的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对这组数据进行了处理和分析, 得出了各种物质间的大小关系. 我恰到好处地引导:“为什么这么容易发现? ”立刻过渡到学生对于百分数优点的研究上.最后的三袋纯度不同的牛奶, 正是考验学生对于这一知识点的灵活应用, 学生在牛奶纯度问题上的表达, 引来了全班学生的一阵笑声, 但恰恰是这有趣的谈话, 足以证明他们对这一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是透彻的.
三、我的疑问我解决, 学习效果你来测
此时还剩最后一个问题: 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与联系.我开展了小组竞赛, 比一比哪组找到的最多, 借此引导学生发现百分数与分数之间的各种不同点:读写方式不同;表示的意义不同;百分数的分母看成100, 分数分母不唯一;分数可以表示分率或带单位表示具体数量, 百分数只能表示分率, 又叫作百分比或百分率;百分数便于比较, 分数则要通分;分数单位不同……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 我们找到了百分数和分数间的区别与联系, 下面就请你们读一读这两句话, 判断这些分母是100的分数都能改写成百分数吗? ”
生:“一根绳子93/100米, 用去了它的37/100. 第一个分数不能改写成百分数形式, 因为93/100有单位, 表示一个具体的数量. 第二个分数可以写成37%, 把一根绳子看成100份, 用去了37份. ”
生:“23/100千克相当于46/100千克的50/100. 前两个分数表示具体数量, 不能改写成百分数形式, 而最后一个分数可以, 改写成50%, 表示百分率, 是数量之间的关系. ”
师:“我这里还有一些百分数:1%, 18%, 50%, 89%, 100%, 125%, 7.5%, 0.03%, 300%. 选择你喜欢的读一读, 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它? ”
生:“我最喜欢100%, 因为100%就表示全部, 非常圆满. ”
生:“我喜欢50%, 这个数和0.5, 1/2一样, 也能表示一半. ”
生:“我喜欢300%, 这个数是100%的3倍, 比1还要大, 说明超额完成任务. ”
生:“125%也比100%多, 比1要大. ”
生:“我喜欢0.03%, 因为这个百分数中还有小数, 很有意思.”
师追问:“那你们觉得0.03%这个数大还是小? ”
生:“很小, 因为如果把总数看成100份的话, 才占0.03份, 太少了. ”
案例评析:数学练习的价值, 不仅在于巩固知识, 反馈信息, 更重要的是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数学知识, 形成技能, 获得数学思想和方法, 拥有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培养良好的数学素养, 能够自主探索和创新, 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因此, 通过最后的几道练习, 能够很好测试出学生对于本节内容的掌握程度. 特别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百分数这个设计, 在测量对百分数意义理解的同时, 也打开了学生的想象空间, 激发他们自主联系实际, 思考这些百分数所表示的意义和使用场景, 为后续的百分数实际问题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案例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教学活动不但要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 还要帮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作为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 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和能力, 更需要不断地发展学生的思维、意识, 实现自我, 完善自我. 在教学活动中, 我们把催生数学思想看成是教学的根本目的, 把学生的自我发展当作教学的至尊追求.
“百分数的意义”是学生在已经学习了整数、小数, 特别是分数的意义、性质以及实际应用基础上的进一步学习. 这节概念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联系生活, 引导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 对于百分数,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 并不陌生, 因此在教学中完全可以“放手”一点, 给学生创造参与学习活动、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机会、空间和余地, 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到主动, 从学会到会学, 在活动过程中不断自我调控, 获得亲身体验和直接经验, 享受自主的权利和快乐.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其实教师只需要在关键时给予点拨、评价, 在课堂中, 教师扮演的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协调者的角色. 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而且要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如通过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可使学生学会多种思考方法;通过解答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数学问题, 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耐心细致、自觉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特别是那些需要经过周密思考, 反复研究才能解决的问题,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克服困难的精神.
摘要:“百分数的意义”是学生在已经学习了整数、小数, 特别是分数的意义、性质以及实际应用基础上的进一步学习.这节概念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联系生活, 引导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对于百分数,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 并不陌生, 因此在教学中完全可以“放手”一点,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让学生在学习中自主生成“为什么要学习百分数”“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百分数有什么用处”“在什么情况下用到百分数”“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区别与联系”这样一系列问题, 为学生的探索发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通过“放手”, 给学生创造参与学习活动、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机会、空间和余地, 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到主动, 从学会到会学, 在活动过程中不断自我调控, 获得亲身体验和直接经验, 享受自主的权利和快乐.
关键词:放手,自主探究,问题意识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2011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史宁中.教育与数学教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8.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九课 篇八
1.6的倒数是( ),0.3与( )互为倒数。
3.右图表示的数量关系是( )€? =( ) , 根据除法的意义,把它改写成两个除法算式: ( )( )。
4.12的倒数与2.5的倒数的积是( )。
5.在里填上“>”“<”或“=”。
7. kg芝麻可榨油 kg,1kg芝麻榨油( )kg,榨1kg油需芝麻( )kg。
8.甲数是乙数的 ,甲数是21,乙数是( );丙数是甲数的 ,丙数是( )。
9.一个数的是45,这个数的是( )。
10.一项工作,甲独做10小时完成,乙独做15小时完成,两人合做1小时完成这项工作的( ),合做( )小时完成这项工作。
二、准确判一判。(5分)
1.1的倒数是1,0的倒数是0。 ( )
2.如果,那么a与b互为倒数。 ( )
4.一个数除以分数,商一定大于被除数。 ( )
5.a>0。 ( )
三、精心选一选。(5分)
1.一个数的倒数比它本身小,那么这个数( )。
A.大于1 B. 小于1 C.等于1
2.根据 €? =1,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
A.是的倒数 B. 和互为倒数 C. 和都是倒数
A.> B.= C.<
A.真分数 B.假分数 C.1
5.下面算式中,得数最大的是( )。
四、仔细算一算。( 34分)
1.直接写出得数。( 9分)
五、认真解一解。(6+6+4+8+4+5=33分)
1.苹果有84kg,_________________,香蕉有多少千克?根据算式补充条件(x为香蕉的千克数):
(1) x=84,应补充的条件:_________________。
(2)x+x=84,补充条件:_________________。
(3) 84€祝?+),补充条件:_________________。
(4) (1-)x=84,补充条件:_________________。
2.王老师骑车小时行4km,照这样计算, 小时能行多少千米?行 km要用多长时间?
3.植物标本有24件,是动物标本的。你能算出动物标本有多少件吗?
4.
根据图中信息,你来算一算:小明和小军各有邮票多少张?
5.爸爸买来两袋一样重的大米,如果从第一袋中取出,从第二袋中取出5kg,第一袋就比第二袋多2kg。原来每袋大米重多少千克?
9.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九课 篇九
1.自主学会本课生字。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课文中的两个故事。4.能联系实际,说说学习课文的体会。
教学准备
1.教师:课件。
2.学生:搜集有关司马光的资料。
教材简析
本课安排了两篇浅显的文言文:一篇是《司马光救友》,另一篇是《矛盾》,都是孩子们很熟
悉的故事。
《司马光救友》通过司马光砸缸救友的故事,赞颂了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肯动脑筋的品质;
《矛盾》通过一个既卖矛又卖盾的人自相矛盾的语言,讽刺了生活中的这种现象,告诫人们说话做事不要 前后矛盾。这两则文言文,篇幅短小精悍,内容浅显易懂,叙述形象生动,寓意深刻。
因为学生是初次接触文言文,教学前,应让孩子们知道: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悠久的民族
文化,有传统的民族美德,有浩如烟海的文化艺术瑰宝。古代的很多东西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记载下来的。学习一点浅显的文言文,可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教学时,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先认认真真读课文,多读几遍,把课文读
准确,读通顺,再对照注解,试着读懂每一句话,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全文的意思,最后说说自己读了以 后的感受。
建议本课教学 1~2 课时。
解读与提示
一、司马光救友
1.词语解释。
戏:游戏。于:在。瓮:一种盛东西的陶器,腹部较大,这里指陶制大水缸。没():淹没,沉
下去。皆:都。弃:放弃,扔掉。持:拿。击:打,敲打。迸:向外溅出或喷射。身体健康 2.重点内容提示。
“与群儿戏于庭”中的“戏于庭”与现在的表述方式有明显的区别,要引导学生体会;“众皆
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通过其他小孩和司马光行为的对比,突出了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肯动脑筋的品 质。
3.全文大意。
司马光七岁时,与一群小孩子在院子里游戏,一个孩子爬到水缸上去玩,一不小心失足掉进缸
中淹着了,其他的小孩子都吓得跑了,只有司马光拿着石头把水缸砸破,水流出来了,小孩得救了。
二、矛盾
1.词语解释。
鬻():卖。誉:称赞。盾:古代用来防护身体,遮挡刀箭的武器。其:他的。坚:坚固,坚硬。
莫:没有。陷:攻破。矛:古代兵器,在长杆的一端装青铜或铁制成的枪头。如何:怎么样。其人:这个 人。弗:不。应:回答。
2.重点内容提示。
“物莫能陷也”“物无不陷也”对比明显,应让学生准确理解,这样有利于想象“以子之矛,陷子之盾”的结果,充分体会这则寓言的寓意。
3.全文大意。
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称赞自己的盾非常坚固,没有什么东西能攻破它。一会儿又夸自己的矛
说:“我的矛非常锐利,没有什么东西不能戳穿。”
一个人反问他:“用你的矛,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这个人回答不上来。
教学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大致了解文中的意思即可。教师不必作过高、过深的讲解。要重视
朗读训练,通过朗读,引导学生理解意思,领悟文章内容揭示的道理。
* 课后第 1 题可以先让学生借助注释自学,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 课后第 2 题不要求直译,只要正确讲出意思,并说出自己的体会就行。* 在了解课文意思的基础上就易背诵了。
教学设计参考
司马光救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文言文具有语言简练的特点。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文言文是怎样
叙述《司马光救友》这个小故事的。老师还要告诉你们学习文言文的诀窍,就是古人说的“读书百遍,其 义自见”。现在老师先读一读,请同学们注意听。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悟大意
1.请同学把课文试读一次,要求读准字音,若有读不准的,请画出来与同桌交流。2.大家在读好字音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并读给同桌听。3.教师抽查学生读文情况,学生评议。
三、看注释,自解句意文意
1.自读自悟。读一句,看这句有关词语的注释,把注释的意思放到句子里,揣摩句子的意思,这样读懂每一句话,自己弄不懂的记下来,留待小组合作学习时提出与同学研讨。
2.小组合作学习。各自汇报对每句话的理解,一句一句相互研讨,说句子意思,弄不懂的语
句记下来,留待向全班同学或老师请教。
3.全班交流。身体健康 ①各组推荐代表说每句话的意思,互相评议,每句意思的说法不求完全一致,但求主要意思不
错。学生说不准,教师应予以点拨。
②各组提出疑难问题,同学讨论,教师点拨。③把每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全文大意。
四、朗读课文,感悟人物
1.我们读了几遍课文,应该逐渐开始认识司马光小朋友了,你能说说在课文里司马光做了什么
事吗?(先同桌小声交流,再全班交流。)
(1)自己读读,根据句子的意思学做司马光的动作。(光持石击瓮破之)(2)讨论:你学着司马光做了什么动作?(师走到学生中,询问了解学情。)(3)情景感悟:请一学生上台做做。
①你做这样的动作能帮助自己理解“持”“击”的意思吗?
②通过朗读体会,让学生提建议怎样把这两个动作做得再好些。(如要举双手,要对准了,要
用力等。)
(4)司马光持石击瓮时,心里怎么想?
(5)继续探寻司马光的心理,感受一下砸缸之前司马光在想什么。(6)小结:原来砸缸不是目的,救人才是目的。司马光的这口缸砸得好!(7)了解结果,引读“水迸,儿得活”。
2.假如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怎样想,怎样做?(引导动脑筋想办法。)
3.从司马光砸缸救人这件事上,你觉得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小朋友?你想对他说什么话?
五、品读,读出理解和韵味
1.自己练习朗读,把对词句的理解读出来。“与群儿戏于庭”要读出欢快的语气;“一儿登
瓮,足跌没水中”要读出着急的语气;“光持石击瓮破之”要读出沉着的语气,敬佩的语气;“水迸,儿 得活”要读出高兴的语气。
2.指名读。评议是否读出文句的情感、韵味。3.齐读,读出语气和韵味。
六、拓展延伸
由于司马光从小爱动脑筋,会想办法,所以后来他成了宋朝一位非常有名的人,写下了著名的
《资治通鉴》。同学们想进一步了解司马光的话,课后就再去找一些有关司马光的故事读读吧。
矛盾
一、指名背《司马光救友》
二、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引入新课的学习
先认认真真读课文,多读几遍,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再对照注释,试着读懂每句话,然后用自己的话 说说全文的意思;最后说说自己读了以后的感受。
三、读通课文
先自己读,再同桌互读互评,再在全班交流。
四、精读课文
1.结合插图再读课文,边读课文边看课后注释,把课文读懂,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先借助注释自由读懂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找出自己读不懂的地
方在组内交流,组内不能解答的问题由小组长记下来,等会儿在全班交流。
(教师先列举一句作示范,让学生明白怎样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身体健康 3.组织交流。先由小组长交流本组不懂的问题,再抽几位学生说说整篇文章的大意。
五、自由交谈
启发学生谈谈自己读了课文后,从文中悟出的道理。
如:说话做事前后要一致,不能夸夸其谈,不能自吹自擂,要实事求是„„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把你读课文后的感受写下来。3.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或朋友听。
(薛正琪)
参考资料
1.司马光是北宋时最有名望的大臣之一,他是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他的名声,从幼小 的时候已经开始传开了。据说他七岁那年,就开始专心读书。不论是三伏天,还是数九寒冬,他总捧着书 不放,有时候连吃饭喝水都忘了。他不但读书用功,而且很机灵。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子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一不小心,掉到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一面哭喊,一面往外跑,找大人来救。司马光不慌不忙,顺手从地上拾起一 块大石块,使尽力气朝水缸砸去。“砰”的一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 救了。
这件偶然的事情,使幼小的司马光出了名。东京和洛阳有人把这件事画成图画,广泛流传。2.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司马光家世代为宦,父亲司马池为宋仁宗宝元庆历间名臣,官至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一生
以清直仁厚享有盛誉。司马光受家庭熏陶,笃诚好学。7 岁时,“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即能 了其大旨”,从此,“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15 岁时所写文章,时人称之“文辞纯浑,有西汉风”,20 岁时中进士甲第,可谓功名早成。但他并不以此“矜夸满志,昆明于物,如谓大下莫己若也”,而是豪 迈地提出:“贤者居世,会当履义蹈仁,以德自显,区区外名何足传邪!”这些话反映了青年司马光的胸 怀与胆识,立志以仁德建功立业,不求虚名。因此,步入仕途后的司马光,继续广泛深入地学习,音乐、律历、天文、术数无所不通,其中最用心力的是对经学与史学的研究,尤其对古籍阅读极广,考察极细,可谓通习知晓,烂熟于胸。他随读随作札记,仅 26 岁一年所写读史札记,便多达 30 来篇,就中萌发了删 削卷帙浩繁的古史成一部编年体通史的著史想法,以方便阅读,而更为深沉的动力,则是封建政治的需要。
司马光通过编纂史著,从历史的成败兴亡中,提取治国的借鉴,“使观者自责善恶得失”。以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命名为《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的编写,大致分三个步骤:首先,排列丛目;然后,编写长编;最后,删改定稿。一、二两步,在主编司马光指导下由助手完成,第三步则完全由主编一人完成。全书的发凡起例由主编拿 出后,编写过程中的具体方法和原则,司马光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严格的选材。丛目、长编的取材尽量广泛,提出“宁失于繁,毋失于略”,所选史料内
容则着重在国家兴亡、政策得失、君臣道德等方面,目的在提供治国借鉴,反映生民休戚。这样,所收史身体健康 料除正史之外,诸如稗官野史、百家谱录、总集别集、传状碑志等总数不下 300 多种。长编长达 6500 多卷,3000 多万字。
第二,精心的考异。只有真实才有价值,只有有价值才能具备借鉴作用。任何史家著史都要对
史料进行考异,而司马光除将考异所选史料收入正文之外,又将各种不同的说法和鉴别理由加以逐条说明,著成《通鉴考异》30 卷,与“通鉴”一起奉上。由于考异中“抉择幽隐,校计毫厘”的严谨态度,大大增 强了史著的可靠性、真实性,“通鉴”以信史著称,离不开“考异”的辅翼作用。而这种著史方式,为后 世史家沿用,清代以考证史实见长的乾嘉学派,正是沿着这条路子发展起来的。
第三,编制目录。《资治通鉴》记载了 16 个朝代 1362 年的史实,是一部总计 294 卷的长篇巨
著,为翻检方便,于修史同时编写《通鉴目录》30 卷,我国古代编年体史书因按年纪事,故没有篇目,不 作目录,只是以年检索。司马光突破这种旧例,分三部分将年表、帝纪、历法、天象、目录、举要、索引 集于一块,开创了编年体史书多功能目录的新体例,使“通鉴”体更臻于完善,将我国的历史编纂学推进 到了新的水平上。第四,完善史体。编年体记事简明扼要,但受时间限制使史事拖沓割裂,不易反映全貌。司马
光注意吸收纪传体的优点,为交代前因后果,大量采用连载、主载、附叙、追叙、补叙等写法,带有以事 件为线索组织材料的性质,表现出突破编年体,酝酿纪事本末体的趋势,对南宋袁枢编纂《通鉴纪事本末》 一书,有启迪先导之功。这一改造,使古老的编年体例焕发了新的生命力,后世仿作接踵而起,形成了一 个从古至今的编年史书系统。这一系统中,《通鉴》以通史成书,便于“探明变化之由,寻求演变之迹”,与唐宋以来社会上“主通明变”的思潮相吻合,也与“资治通鉴”的目的相一致。第五,加工贯通。集体写书,由于手笔不同,风格各异,容易产生割裂驳杂的现象,但《资治
通鉴》的语言风格如出一人之手,浑然一体,毫无雕琢弥缝的痕迹,这正是司马光精心改编和加工的结果。有着深厚文字功底的司马光,尤长于叙事,款款写来,原委了然,文字优美而质朴,格调古雅浑厚而又简 洁晓畅,真可谓别具匠心,自成一体。有许多场面和人物描写,已成文学史上的名篇,而大型战争如赤壁 之战,淝水之战的叙述,更是脍炙人口,引人入胜,超越了所有其他史书的记载,成为历史散文的上乘。第六,撰写附论。我国史家借论赞以寓褒贬劝诫之意,已成传统。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一书
中附论,不仅数量多,而且篇幅长。全书附有 180 多篇,80 多篇援引他人之论,其余全为亲手撰写。所论 多为治乱之因、君臣之道,是在以往所写史论与奏疏基础上,因史事而发挥,就时事而议论。字里行间,充满着匡辅的诚意和情感,寓褒贬臧否于其中,体现出因事劝谏的良苦用心,无论是民族问题还是用人原 则,都针对现状提出了革除弊政的历史借鉴,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更具匠心的是,这么多的附论,与《资治通鉴》的内容取舍编排,竟是这样的浑然一体,成为贯彻“资治”这一著史目的的点睛之笔。翔 实、体例精善、叙事生动、议论深刻、文风质朴的史学巨著终于完成了。主编司马光所耗费的心血是难以 估量的。实际上,《资治通鉴》的著述意义,已远远超过作者的本意,它不仅为统治者提供“资治”的
借鉴,也给全社会提供了借鉴。近千年的历史证明:《资治通鉴》已与《史记》一样,被人们并称为史学 瑰宝,广为流传,教益大众。
10.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九课 篇十
教师备课、备考伴侣
专注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建设
9.战争的苦难
教学目标
1.了解两次世界大战以及战争的一些情况。
2.知道战争不仅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伤害和损失,同时也给人们的心灵留下了难以愈合的创伤。
3.通过分析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懂得只有远离战争,保护和平,才有宁静的生活。
4.能够关注战争问题。教学重点
通过分析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懂得只有远离战争,保护和平,才有宁静的生活。教学准备
收集两次世界大战的相关资料和图片。准备一张世界地图。教学过程
1.谈话引入新课。
回顾人类历史的发展,总有不间断的战争相伴。战争不仅给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和损失,同时,也给人们的心灵留下了难以愈合的创伤。让我们一起来认识战争,远离战争,避免人间悲剧再度上演!板书课题。
2.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的灾难。
(1)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相关两次世界大战的资料和图片。并交流自己知道的相关两次世界大战的情况。
(2)简单了解两次世界大战,师讲述:
适用于新课程各种版本教材的教学 全国统一客服电话:400-715-6688
第1页
《恒谦教育教学资源库》
教师备课、备考伴侣
专注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建设
20世纪初期,一些帝国主义国家相继发展变得强大起来。但是由于各国发展得不平衡,各自掠夺的殖民地多少不一样,所以相互之间发生了种种矛盾。德国为了重新瓜分世界,与匈奥帝国和意大利勾结在一起,组成“同盟国”。而英国为了保住世界霸主的地位,与法国、俄国勾结在一起,组成“协约国”。两个帝国主义集团积极扩军备战,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站爆发。
20世纪30年代,日本首先强占了我过东北省,并向全国推进;意大利占领了东非的埃塞俄比亚;德国进攻波兰。德意日法西斯集团又挑起了新的世界大战。
(3)小组交流总结两次世界大战的恶果,完成板书中的表格。
(4)学生自由阅读资料卡,简单了解斯大林格勒战役、诺蔓底登陆战役和索姆河战役。
(5)小组内展示交流自己收集的有关两次世界大战的资料。3.小组讨论交流:
(1)战争中儿童有哪些期盼?
(2)历史上的战争中有哪些是正义战争?有哪些非正义战争?
适用于新课程各种版本教材的教学 全国统一客服电话:400-715-6688
11.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九课 篇十一
一、设计一:观察图片1, 用自己的话描述长城,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设计意图:学习一开始就让学生观察长城挂图, 并让学生看图说话, 既训练观察能力, 又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 还让学生形象地感知到长城的整体形象。
1.教师出示挂图一, 让学生观察, 说说从图上看到了什么?2.同桌相互讲讲。3.点名交流, 适时评价。4.图上的内容, 在课文的何处呢?自由读课文找一找。
二、设计二:反复朗读第一段, 体会长城的雄伟壮观
设计意图:本段学习, 可以再次结合挂图一学习, 更加形象直观。教师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句, 分析写作技巧, 反复朗读, 感受其气势。
1.请大家自由朗读第一段, 用横线画出你心中的关键词句。2.从本段朗读中, 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先自己说, 再同桌相互补充, 最后全班交流。3.找一找, 本段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举例说说。4.自己有感情地朗读, 用心体会长城的气势。5.全班齐读本段, 读出气势。
三、设计三:图文结合, 变抽象的语言为形象直观的画面
意图:利用挂图二, 先让学生观察, 再结合第二段, 图文相称, 引导学生理解第二段的内容, 变抽象为形象直观, 让枯燥无味的语言文字变得生动活泼,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远看长城, 像一条长龙, 其雄伟的气势图中清晰可见, 那么近看长城又是什么样儿的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挂图二, 说说你又看到了什么?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2.再读读课文, 图上的内容在文中的哪儿呢? (第二段) 3.指名读第二段, 请同学们想想本段写了长城的什么特点?哪些语句能体现出来呢?4.同桌再次分读第二段, 感受到长城的高大坚固。
四、设计四:反复朗读, 读中想象, 读中悟情
意图:本段的学习采用抓重点词、句子, 教师范读、引读、学生反复诵读、想象等手段, 引导学生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辛及其聪明才智, 顿生敬佩之情。
1.了解到长城的高大坚固, 气势雄伟, 下面我们忍不住要登上长城了, 站在长城上, 你会有什么感想呢?先自由说说, 再交流。2.自读课文第三段, 说说你读明白了什么?3.本段第一句是个什么句?起什么作用?该句中有哪几个动词, 并标出, 并说说这些动词用在这里起什么作用?4.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句, 重读动词, 读出语气。5.再读该段二三句, 说说自己的理解。6.你认为哪些词语用得好, 为什么?学生自由朗读、划线、交流。7.闭上眼睛, 听老师范读, 想象一下古代劳动人民干活的情景, 把你想象中的画面描述出来, 体会一下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及智慧。8.带着无限的敬意齐读第三段, 读好关键词句, 读出感情。
五、设计五:以读代讲, 读出对长城的无限赞美之情
意图:本文最后一段是对全文的总结,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前文内容的回顾梳理, 反复引读, 帮助学生加深对该课的理解, 培养其民族自豪感。
1.请同学们仔细回忆一下, 近看长城, 它是什么样儿的?而后齐读最后一段。2.近看长城呢, 它又有什么特点?生回答后又齐读最后一段。3.想想古代劳动人民是如何修筑长城的, 多么的不容易啊!生回答后要求再齐读最后一段。4.通过三次朗读, 谁来说说长城为什么算得上是世界上一个伟大的奇迹呢?5.学到这里, 你心中感受如何?6.再次齐读最后一段, 感受长城的雄伟气魄。
六、设计六:创新作业, 写导游词
意图: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读书、思考、想象的平台, 引导学生对长城有了深刻地了解, 并能将长城介绍给更多的人, 同时也是考查学生对本课的理解程度。
师总结:“不到长城非好汉”, 好多人都想亲自登上长城, 一睹其雄姿, 有机会的话, 老师也想去, 你们呢?请你写一篇导游词, 带领更多的人去登一次长城, 感受长城的雄伟气魄。
七、教学反思
我就结合预先设定的这些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课堂实际的效果, 学生的所得进行反思:
(一) 感受长城的气势雄伟
首先请学生自读第一自然段, 并结合挂图说说长城给自己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学生在读文后, 体会到长城很长。重点理解了“崇山峻岭”、“蜿蜒盘旋”的含义,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长城的气势雄伟。
(二) 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
对于近看长城这一段的处理, 我采取先让学生默读, 要求学生边默读课文, 边对照小图, 在图上把长城各个部位的名称和位置标出来, 这样一来, 学生在读课文时, 图文对照, 边读边看, 让学生理解课文有了一个依托, 在这个依托上又加深了学生对长城的理解。再引导学生从长城条石的大, 长城的宽, 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的雄伟壮观去感受长城雄伟气魄,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有些不理想, 自己的讲解太多, 学生比较被动。
(三) 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
12.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九课 篇十二
导学案
日月潭
魏家庄小学 刘现荣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日月潭的秀丽风光。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有热爱宝岛台湾和盼望祖国统一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自主感悟描写日月潭景色的句子,体会那里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宝岛台湾和盼望祖国统一的情感。
教法与学法指导:分步导读,加深体验 教学具准备:
生字卡片、中国地图、多媒体课件或图片、音乐磁带、师生搜集的台湾及其他风景区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创设情境
1、展示交流。出示日月潭的风光图片:这是什么地方?(如果学生不知道教师就直接告诉学生,这里就是我国宝岛台湾著名的风景区日月潭)。(板书课题)你们对日月潭了解吗? 把你课外搜集的图片或文字资料向大家介绍一下?
【营造氛围,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日月潭的向往;交流与展示,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2、谈话质疑。师:孩子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去过哪些地方?(学生畅所欲言)今天我要带领大家去祖国的宝岛台湾游览,欣赏一下日月潭的秀丽风光。(板书课题)师生在地图上找到台湾的位置。
师:看到课题你们有哪些疑问?(根据学生的疑问教师进行梳理:日月潭在什么地方?它的名字是怎么来的?那里的风光怎么样?)
【学会质疑是提高读书质量的有效手段。虽然这些“疑问”开始时是杂乱无序的,但是教师一定要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循序渐进地加以引导,并结合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筛选和整理,将最有价值的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使他们的思维逐步走向深入,提高与文本对话的深度和广度。】
1、轻声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做上标记。
2、同桌互相检查读文,没读好的句子多读几遍,再听听学习伙伴是怎么读的。【阅读的过程是文本意义与阅读主体意识之间互相交流、双向互动的过程。通过学生反复读文感知,既巩固了识字,又提高了朗读水平,培养了语感。】 识字
1、小组内由组长带领认读生字,注意读准后鼻音“朦、胧、境”,前鼻音“环、隐”,还要注意“绕”读第四声。
2、组内自主识字交流:这些生字哪些你已经认识了?是怎么记住的?
(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识字,如熟字加偏旁、猜字谜、联系生活经验等)
3、教师采用多种形式检查字词:夺红旗——抢摘“丰收果”——竞猜
【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识字基础,教师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引导学生交流识字经验,在游戏和活动中巩固识字,提高识字效率。】 读议
1、默读课文,思考:自己提出的问题哪些能解决了?哪些还有困难?
2、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读书的收获,教师相机进行点拨指导。
(第一自然段写日月潭的位置;第二自然段写日月潭名字的由来;三四自然段写那里的秀丽风光。)【自己提出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尝试解决,利于提高读书效率,享受阅读的乐趣。长此以往,这种良好的阅读习惯会引导学生走上良性的阅读轨道,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交流
日月潭的位置: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练习说话:日月潭在(第一句话说日月潭在台湾省,第二句说它在台中附近的高山上。教师引导学生把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
2、联系上下文理解“群山环绕”和“名胜古迹”的意思。日月潭名字的由来:
1、默读第二自然段,划出写名字由来的句子,反复多读几遍。
2、结合朗读,教师画出日月潭的平面图,学生画出日潭和月潭的位置。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填空:
湖的北边像(),叫();湖的南边像(),叫()。
3、比较感知,指导朗读。
(1)北边像太阳,叫日潭;南边像月亮,叫月潭。
(2)北边像圆圆的太阳,叫日潭。南边像弯弯的月亮,叫月潭。(“弯弯的”写出了月潭的形状,太阳虽然不会变,但“圆圆的”可以跟“弯弯的”对应,读起来有美感。通过比较学生体会到了准确用词的好处。)
读第二自然段要突出形状特点,使人明了日月潭的名字是根据它的形状特点起的。
4、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和“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说说日月潭名称的来历。【交流是检查学生与文本对话阶段性成果的一种方式,也是生生互动的主要方式。在师生的交流反馈中,学生会不断修正自己的认识与理解,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自主阅读的乐趣。】 背诵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一、二自然段。(看图背诵——想象背诵——根据板书背诵)练习
结合插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话介绍日月潭的位置和名字的由来。书写
1、学习书写“岛、展、环、绕、建、纱”。教师根据实际重点指导:“展”字竖提左边不要多一撇。“建”字的 偏旁要与走之儿区别。
2、学生练习书写,师生共同评价,交流展示。
第二课时
复习
1、认读词语卡片:猜词卡——以打擂的形式抢读。
2、分组读课文的一、二自然段。交流
1、默读三、四自然段,划出自己认为写得美的句子。
2、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教师相机进行朗读指导。多媒体课件播放日月潭清晨和中午的景色:湖面上飘荡着薄薄的雾是什么样子?看到“蒙蒙细雨中的日月潭”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运用多媒体课件将文本语言还原为生动可感的意想,让学生陶醉在令人神往的境界中,对日月潭的风光有了更多的表象储备,有效渲染了气氛。】 朗读
1、指导读文:第三自然段中第一句要突出雾的特点,“薄江”、“隐隐约约”读得轻一点。读第四自然段第一句时,音调可稍高,突出晴天日月潭的艳丽之美,第二句要舒缓,声音较虚,突出下雨时日月潭的朦胧之美。
2、学生练习读——范读——配乐读 读思
1、齐读最后一自然段,理解“吸引”的意思。
2、根据教师的提问,学生读最后一句话: ①什么吸引了游人?(突出“风光秀丽”)②日月潭吸引了谁?(突出“中外游人”)
③日月潭吸引了多少中外游人?(突出“许许多多”)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采用问读的方式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个性与情感进行个性化朗读,注重了学生对文本的多元化感悟,增强了他们的感受和理解能力。】
3、配乐朗读全文。背诵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课文中喜欢的部分。实践
1、交流日月潭的资料,进一步了解日月潭,争做最佳“小导游”。在给同学作介绍时,力争用上积累的好词佳句。
2.办个“宝岛台湾知多少”的图片展。把搜集来的图片配上简要的说明,办个小展览。【挖掘课外资源,拓展文本,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使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更加深入。】 写字
1、学生观察其他六个字的写法,注意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教师巡视,强调“隐约、茂盛、省”中“点”的位置和写法,同时重点指导:隐:左窄右宽,右边“急”字中间的横不要超出右边的折笔。茂:关键是下边的“戊”字,斜钩要有力度,右上的点不可漏掉,中间不能加点(与“戌”不同)。省:第一笔是竖,不是竖钩。
3、学生再写,体会字的结构和书写规律。
4、班级展示学生作业,评选“小小书法家”。
【引导学生发现生字的规律,大胆进行书写尝试,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保证了写字教学过程的实效。观察发现,书写评议,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写字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学生的写字能力。】 伴教锦囊 词语解释:
群山环绕:指日月潭四周有很多山,被群山包围起来。
名胜古迹:指前人遗留下来的建筑。
朦胧:模糊不清。
仙境:指传说中神仙住的环境优美的地方。相关链接:
1、阿里山。阿里山在嘉义县东北,是大武恋山、尖山、祝山、塔山等十八座山的总称,主峰塔山海拔二千六百多公尺,东面靠近台湾最高峰玉山。阿里山的森林、云海和日出,誉称三大奇观。这里所产的是世界罕见的高级建筑木材,如台湾杉、铁杉、红绘、扁柏和小姬松,称为阿里山特产“五木”。到了阳春三月,阿里山又成为一个绯艳绚丽的樱林。这里的樱花驰名中外,每年二月至四月列为花季,登山赏樱花的游人络绎不绝。山上有高山博物馆,陈列各种奇木异树,高山植物园内种有热带、温带、寒带数百种植物,游人既可饱览林海在微风中泛起层层波澜的胜景,还可增加见识。
2、国父纪念馆。位于台北市仁爱路四段,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百年诞辰而兴建。孙中山先生是中国革命的先行者,中华民国的缔造者,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纪念馆占地35000坪,为宫殿式建筑。馆外有中山公园环绕,还有九曲桥、池塘、假山、柳树等景色点缀。馆内四大展览室装饰精美,设计新颖,展示中华民国建国史及现代名家艺术品。此外,馆内的表演厅、灯光、音响设备一流,经常举办高水准的音乐会。国父纪念馆成为市民户外活动、休闲以及欣赏艺术,文化演出的综合性场所。
板书设计
9、日月潭
日潭
月潭
反思:在教学时,由于本人的水平有限,没有范读感到很遗憾,觉得学生的朗读比较少,忽略了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的情景,这是本堂课我认为最失败的地方,今后我一定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多朗读,多学习,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来进一步提高对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培养。在本堂课中,我重复性的语言较多,今后我要多注意自己在课堂的语言表达,做到语言精练,让学生易懂。这些也是我今后努
力的方向。
练习设计:
13.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九课 篇十三
(一)知识、能力目标。
1、学会本课的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新词。
2、正确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这两个寓言故事。
3、理解寓言的意思,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二)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境,以读为主,开展研究式和体验式学习,锻炼创新素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课前准备
教师:挂图,生字词卡片。
学生:收集寓言。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东西丢了你会怎么办?(营造良好的环境,让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寓言《亡羊补牢》,看它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齐读课题。解题(结合预习):“亡”是什么意思?“牢”又指什么?
二、感知全文
自读,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理解课文
1、第一自然段。
(1)过渡:羊为什么少了一只?是怎样丢的?(2)理解“窟窿”“羊圈”的意思。(此二词虽简单,但学生的经验积累和生活状况让他们还不能比较准确的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故需引导孩子观察、感受。)(3)想一想,说一说养羊人此时的心情。(可表演)
2、第二、三、四自然段。
(1)那个人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2)你认为这个人的做法对不对?你打算怎样劝他?(小组表演,教师要借机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3)那个人听劝告了吗?结果如何?(引导学生品味两个“又”字。)
3、第五自然段。
(1)看到羊又丢了,养羊人的心情又如何?他现在是怎样做的?读一读,勾一勾。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四、提示寓意,拓展思维
1、讨论从养羊人的经历中,你吸取了什么经验?(引导学生说出寓意。)
2、你认为这个养羊人是个怎样的人?说出理由?(可引导学生进行辩论。)
五、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提示:“窿”字不要丢一横,“叼”字最后一笔是提。
六、作业
把《亡羊补牢》这个寓言讲给父母听。附:板书设计
亡羊补牢
丢 劝 丢 修 再也没丢(后悔)
有错 就改 不算晚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从家里到学校,一般情况下,你愿意多走路还是少走路?是的!我们一般都不愿意多走路浪费时间,但有一个人明明该往南走,他却偏偏要往北走,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他是太聪明了吗?咱们现在就去看一看!
二、感知大意
1、自读《南辕北辙》这则寓言,看看自己能读懂什么?还有哪些不懂?做上符号。
3、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解决问题。重点词语:提醒、把式、盘缠。
三、熟读自悟
1、采用多种形式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获取知识,从而抛弃教师烦琐的讲解。)
2、课文中主要讲了几个人?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要到楚国去的那个人取个名字,并说明理由。
3、(学生说理由实际就是在评价此人)这给人真的很笨吗?他是不是蛮不讲理的人?他的理由是什么?(引导学生解析课文)
朋友 楚国人(学生取的名字)
在南边 马跑得快
越远 车夫是个好把式
哪一天才能到 盘缠多
„„ „„
(板书)
4、假如你是这个楚国人的朋友你会劝他吗?怎样劝?同桌、小组表演。
5、这个人到底能不能到楚国?说说自己的理由。(相机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6、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点什么呢?
四、总结寓意
讨论:这个人的做法好不好?为什么?
五、学习生字
重点提示:“街”可同“衔”对比;“缠”字别忘一点。
六、拓展
14.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九课 篇十四
(一)说课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二)说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音乐”为主题安排了《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月光曲》《林中乐队》三篇主体课文和一篇自读课文西班牙民歌《我的吉他》。意在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美好情感和感悟能力,使学生认识到音乐感染人、愉悦人、熏陶人、鼓舞人的神奇功能。领悟到音乐所包容的文化内涵。
《中华民族的最强音》详细地叙述了由田汉作词、聂耳谱曲的《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传唱和被确定为我国国歌的经过,凸现了她无以伦比的社会价值
——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月光曲》生动地记述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体现了他的卓越才华和对下层人民的同情。《林中乐队》全文渗透了作者对大自然和对美好生活的深切热爱,教师要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强烈欲望,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体会,增强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
“语文天地”编排的一系列语文实践活动都紧紧围绕“音乐”这一单元主题,凸现了主题的深厚内涵,在“日积月累”中诵读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写琵琶演奏的诗句,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增强学生热爱音乐的情趣。
“开卷有益”选编的是一首西班牙民歌,通过阅读欣赏,初步接触并感知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宽孩子们课外阅读的幅面。应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诗中反复运用的“暗喻”手法,教师根据实际学情,采用改换句式的方法,体会暗喻手法的表达作用。
“笔下生花”配合单元主题提供了三个习作内容供学生选择,教师还可根据本班学生增加习作内容,让学生选择自己最熟悉、最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习作练习,如“我生活中的音乐”、“音乐和我”……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大胆设计习作内容。教师在单元备课时,应注
意统筹安排,提前为指导学生习作做好铺垫,使阅读教学与习作指导密切结合。
“初显身手”设计的内容也与整个单元的教学内容联系非常紧密,是组织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极好范例,也是对学生本单元学习效果的综合检验。
“金钥匙”借丁丁、冬冬之口告诉学生“许多优美的歌词都是诗”,但“并不是所有的歌词都值得学习”“要留心鉴别”优劣。教师应借助“金钥匙”正面引导、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习惯。
(三)说教学目标
1、继续运用多种方法识字25个,写字19个。
2、多种方法熟读课文,背诵、积累精彩词句、诗句。
3、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情感。
4、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美好情感和感悟能力,使学生领悟到音乐所包容的文化内涵。
5、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言之有序的写字方法,指导学生进一步学习比喻句,让学生知道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比喻”这种修辞手法对语言表达所起的作用。
(四)说教学重点及要点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所蕴涵的感情,体会言之有序的
写作方法,知道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比喻”这种修辞手法对语言表达所起的作用是本单元学习的重点。
《中华民族的最强音》一课中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将《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体会“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月光曲》让学生体会贝多芬感情变化的过程,并品读第九自然段,想象描写的景象。《林中乐队》一课中学生能抓住重点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并体会这段话是怎样写的是本单元教学的要点。
(五)说教学建议
1、激发学生兴趣,确保学生情感投入。《语文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学习语文,进行阅读,就是要引导学生与教师文本对话,并在对话中进行情感交流。本单元编排的三篇主体课文和一篇自读课文,均充满真情实感,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一系列活动和思想变化,均须有饱满的激情为基础。(1)、创境激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选择合适的时机,相机创境激情。如学习《中华民族的最强音》,可事先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的升旗仪式。上课时,组织学生听《国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从而对《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产生强烈的感情。当孩子们的情感投入时,自然就容
易理解“为什么要将《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学完课文后,在组织学生唱国歌,议国歌,体会“中华民族的最强音”,那时就有深刻的体会,就有真实情感了。(2)、教师通过必要的范读和指导朗读激发感情。朗读是阅读教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又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升华。《月光曲》一文,朗读是教学的重点之一,但这一课的朗读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不好把握,教师需通过范读乃至领读、教读做必要的指导,使学生在朗读时能把握课文的特点(整篇课文朗读是徐缓的,但朗读第9自然段描写风起浪涌的大海的语句时,语调是高昂的、热烈的),要通过朗读准确地把文中人物的感情变化表达出来。(3)、将学生的激情,由课内引向课外。“语文天地”中安排了“选曲、填词、创作班歌”的综合实践活动。这一活动仍需学生以高昂、饱满的激情投入,方能集中全班同学的才华,创作出较高水准的班歌来。在学习了前两篇主体文后,学生创作班歌,把同学们的激情由课内引向课外。
2、整体把握,通盘设计,凸显教材的整体性。在这个单元里,三篇主体课文都多次出现比喻句,而且是暗喻和借喻手法。自读课文更是如此。教材在“语文
天地”里,用丁丁、冬冬的对话形式,提示学生(实际也是在提示教师)要注意课文中出现的比喻手法,不但能找出哪是比喻句,还应知道比喻了什么。我们还应根据实际学情,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比喻句认真地读一读,要知道是把什么比喻成什么,在具体的语境中体会“比喻”修辞手法在句子中的表达作用。在指导学生习作时,也应积极鼓励学生在积极的习作中大胆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情达意。
三、.注意做好几个衔接
1、单元与课文的衔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读、唱、听、悟、议等使学生能感受到《义勇军进行曲》和《月光曲》的音乐旋律不同,抒发的主题不同,产生的艺术效果不同,不过有一点是相同的——它们都给人以力量,都使人感受到音乐所产生的艺术美。这对于帮助学生感悟音乐在人们生活中的巨大作用是很有益的。
2、主体课文与自读课文的衔接。根据教材编排的意图,安排自读课文是为了加强学生的阅读实践。复习巩固主体课文中学到的新的语文知识,如前三篇主体课文中反复出现的比喻手法,也在自读课文中反复使用。教学中我们就应引导学生找比喻句,说说将什么比喻成什么,边读边想,细心体会比喻在文章表达
中所起的作用。另外,还需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会音乐与人类的关系,以加强主体课文和自读课文之间的衔接。
15.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九课 篇十五
第四单元 人与人之间第九课:“人”字的结构第一节心灵的呼唤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课前预习,结合课本完成【知识预习与梳理】部分,做到书写工整。结合学习目标,自学课本P70-73内容,并将知识点你作好标记以夯实基础。
2、自主思考【合作交流与探究】部分,课前检查。
3、课间合作应充分发挥小组集体的力量,做到集中有序深入。探究时,要求大声、紧凑、口齿清晰、思路集中且起引领作用。
4、学科组长和学科班长认真负责,督促检查,以求共同提高。
学习目标:
1、使学生感受交往是人类天性的需要,了解交往需要被剥夺造成的危害。重点难点:重点: 使学生感受交往是人类天性的需要,了解交往需要被剥夺造成的危害难点:交往是人类天性的需要
一.【知识预习与梳理】识记要点、领会概念是学好功课的前提哦!该出手时就出手吧!1.人际交往是人与人的和往来。人类需要,没有人能够脱离他人而独立生活。2.与人交往,是人类心灵和精神的需要。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的孤独和精神的寂寞,不仅会影响人们的和精神健康,甚至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
3.“人 ”字的结构:“撇”代表我们自身,“捺”代表他人,那么,没有他人的支持,我们自己也无法自立于社会。“人字的结构就是。
4.人的安全需要、爱的需要以及的需要等只能通过准入来实现。
二.【合作交流与探究】举一反
三、启发灵感是学好功课的升华哦!我想:你是最棒的!1.人际交往的含义是什么?
2.交往对人有什么重要性?
3.对人非常重要的心理需要有哪些?它们都要通过什么来实现?
4.人的交往被剥夺的不良后果?
三、【课堂检测与巩固】夯实基础、循序渐进是学好功课的良好方法哦!相信你行你就行!
【典题1】《佛经》中说:“一个好朋友,当看到对方的错误时,会真诚的指出,当朋友遇到好事时,会真心地感到高兴,当朋友遭受痛苦的时候,会守在朋友的身边,鼓励他,支持他。”没有人能够脱离他人而独立生活,没有他人的支持,我们自己也无法自立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说明了()A.交往的重要性B.学习的重要性C.发展的重要性D.生存的重要性
【典题2】“人”字的结构形象诠释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A.服从关系B.依赖关系C.反对关系D.拒绝关系
【典题3】“我可以划船不用浆,可以扬帆没有风向,但是朋友啊!当你离我远去。我却不能不感伤。”《朋友》这首歌词说明了()
A.生活中有了朋友,就不会有困难B.朋友的帮助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根本原因C.交往是心灵和精神的内在需要D.朋友只在你难过或开心时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
【典题4】 鲁滨逊流落荒岛的事例说明()
A.人可以离开社会而生存B.人与人之间不需要交往C.人离不开交往D.人需要世外桃源
【典题5】鲁滨逊流落荒岛后感到了()
A.孤独和寂寞B.高兴和幸福C.放松和平静D.前所未有的幸福
【典题6】人”字结构就是()
A.相互抵消 B.相互支撑 C.相互矛盾 D.相互理解
【典题7】深夜一个人在林间小路行走会感到()A.恐慌B.着急C.好笑D.无所谓
四.【我的疑问或收获】说说疑问、谈谈收获是学习效率的提高哦!我猜你是一定不会忘记补上这一笔的吧!
五、【知识链接与补充】延伸课外、博览群书,能够加深巩固课内知识哦!你读读看,定能有所收获的耶!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九课】推荐阅读:
五年级语文第九课07-28
冀教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第九课教学设计07-21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习作07-03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作文09-19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六教案07-30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课文目07-27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船长》08-29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句型复习课教学设计07-29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作文欣赏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