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课堂效果分析

2024-07-17

《与朱元思书》课堂效果分析(共12篇)

1.《与朱元思书》课堂效果分析 篇一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积累文言词语,感知课文大意。

2、熟读并背诵课文,品味写景佳词妙句。

3、体会本文多层次多角度描绘景物的特点。

4、体味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避世隐逸的高洁志向。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志趣美、语言美。

2、背诵课文。教学难点

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教学方法

1、朗读法。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可引导学生利用提纲背诵法快速背诵,在板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背诵提纲,帮助学生背诵。

2、合作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在相互讨论中交流看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

3、美点寻踪法。【教学步骤】

一、导入

1、导入语:“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可是,你曾否想过,只要你再向前跨出一步,你一定会惊喜地发现,有一条秀绝人寰的富春江,如绿色的飘带索绕徜徉在同样青翠的群山间,她上面缀满了无数眩目的珍宝,让人目不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暇接,流连忘返。古往今来,有多少游客为这山光水色所倾倒,留下了多少诗篇,多少画卷,多少脍炙人口的美丽传说„„

展示关于富春江诗句: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 吴桓赞)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唐 韦庄)三吴行尽于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宋 苏东坡)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清水一条琴。

无声诗兴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清 刘嗣绾)从诗句中我们能感受到富春江的美景,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描写富春江山光水色的短文――《与朱元思书》,这是一篇作者写给友人朱元思信中的一段话,写的是浙江境内富春江的秋景,可称得上一篇山水小品,让我们看美文赏美景吧。

2、作者作品简介

吴均(469-520),南朝文学家,史学家,字叔痒,梁朝吴兴故彰(今浙江省安吉县)人。他出身贫寒,为人性格耿直,好学,有俊才。他的诗文“清拔有大气”,曾得到当时文坛领袖沈约的称赏。当时有的人效仿他这种文章,称“吴均体”。吴均善于以骈文写书信,今存《与施从事书》、《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3篇,俱以写景见长。还著有《后汉书注》、《齐春秋》、《庙记》等书,后来都失传了。

二、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全文,注意字音、语速、语调,解决生字词。

2、学生朗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写了富春江什么景色?试找出最能抓住景物特征的中心句。

3、学生再读课文,质疑问难,翻译句子。

三、精读赏析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1、四人一组讨论:“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山水“奇”“异”在哪里?请找出有关句子加以说明。

“异水”:“清”和“急”

从水色——缥碧,水的深度--千丈,水中物--游鱼细石 等方面作静态描写,突出水之清;

用“急湍”“猛浪”进行形象描绘,从动态写出水之急;

总之,这一段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写江水之美. “奇山”:峻峭 A.从山自身写:

山之高:皆生寒树--山高风大,树受侵袭,冒出寒气--以树之寒衬托山之高;

山之势:负势竟上,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从山势写其奇;

以上从山本身写起,把静止的山赋予奋发向上的无穷生命力; B.从山上的其它景物来写山

从动物--好鸟、蝉、猿等在山中悠然自得的生活写山无穷的生命力;

从人--热衷功名和经纶世务者临山的心境衬山之雄奇、幽美.

从植物--横柯上蔽、疏条交映,写山哺育了万物.

2、思考:作者在大自然的美景中流连忘返,发出了“茑飞„„窥谷忘反”的感叹,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学了这篇文章后,请你说说:如何描写景物?概括本课写作特色. ⑴突出特点,多层次多角度描绘景物的方法--全文紧扣“奇山异水”这一特点,把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巧妙结合,描绘了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大自然的图画;

⑵在景物描写中融入自己的感情;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⑶句式整齐,节奏鲜明,音韵和谐,骈散结合,错落有致.

四、拓展延伸

1、教师首先让学生集体背诵《三峡》,熟悉文章的内容。然后让学生从内容和形式等方面谈谈两篇文章的异同。鼓励学生放开谈,随意谈。学生边谈,教师边归纳,写在黑板上。相同之处:

都主要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突出描写了山水的景色,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欣赏和热爱之情。

写水都提到了水大浪急。

都侧重写山,突出了山势高峻。其中也都提到了密林,泉水,猿啼„“ 不同之处:

写作目的不同:《三峡》主要是为了客观地介绍地理知识,而《与朱元思书》则突出了对大自然的赞赏,而且写出作者的内心感触。

在描写上:《三峡》在写景色方面突出了四时的变化;写山时,还突出了山的连绵不断。

在形式上:《三峡》是散文,而《与朱元思书》是骈文。(这一环节,学生能指出多少就指出多少,不必强求。教师要略加点拨,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的理解。

2、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假想:如果你作为导游带人游览富春山水,你将怎样来有重点地介绍富春江的美景呢?

要求:A、紧扣课文大意,然后大胆加入想象

B、尽量学习课文优美而富有韵味的语言,又要适宜口语叙述。

C、选择山景或水景之一,不需面面俱到,时间控制在三分钟之内。

教师小结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山川景色,古来共谈。当我们手捧书卷,领略这些美文的时候,我们仿佛置身于山水之间,眼观自然之象,耳听天籁之音,身感物外之趣,杂念顿然消逝,心灵得以净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希望有朝一日,我们真的能背起行囊,踏遍祖国的青山绿水,饱览大自然的旖旎风光。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作业本。

3、预习《五柳先生传》 附介绍词:

以水色佳丽著称于世的富春江,素有“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之称。这条浙江水系的翡翠玉带,尤以桐庐境段最为秀丽。

古人云:“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景清美。”上游七里泷,水如染,山如削,峰紧流窄,鸢飞鱼跃,称“富春江小三峡”。自严子陵钓台至窄溪,江流宽阔,两岸绿树烟花,小桥流水,山庄错落,更兼有严子陵钓台、大奇山、白云源、桐君山、天子岗等名胜古迹点缀其间,宛如一幅幅绚丽的画卷。

富春江景色四季宜人,无论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艳春、“两岸绿树凝滴翠”、“翠色随人欲上船”的夏景,或是“一江流碧玉、两岸点红霜”的秋色,都有一番醉人的魅力。即便是“诸山皓然”、“寒江独钓”的冬天,也有耐人寻味的底蕴。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富春江七里泷,其旖旎的风光如一首清新的诗,一幅淡雅的画;又象一条历史的长河,包孕着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故富春江七里泷以“山青、水清、史悠、境幽”为主要特色,享有 “小三峡”之誉。

富春江七里泷全长23公里,分为“一关三峡”即“乌石关、乌龙峡、子胥峡、葫芦峡”,沿途有梅城古镇、双塔凌云、子胥野度、葫芦飞瀑、七里扬帆、严子陵钓台等名胜古迹,是富春江国家森林公园的主体。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船行其境,有“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的诗情画意,自有一番怡然之„„“两岸画山相对出,一脉秀水迤逦来”。富春江小三峡就是以其“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魅力吸引着古今中外的游人。历代文人墨客如谢灵运、李白、杜牧、孟浩然、范仲淹、陆游等1000多名诗人不仅游历了富春江小三峡,而且还留下了2000多首传世之作。所以,富春江小三峡又被称之为“浙西唐诗之路旅游线”。

七里泷上游有一道溪流从北岸汇入,这就是著名的胥溪,相传春秋时楚国伍子胥避楚平王谋害,逃奔吴国,后经此渡口吴国都城姑苏。渡口石壁危立,上有摩崖石刻“子胥渡”三个大字。此处江面开阔,悄悄寂寂,古道萦回,故名“胥江野渡”。

“葫芦飞瀑”在七里泷南岸坌柏湾内。沿坌柏溪500米,迎面山崖鞍部有一飞瀑,瀑高百米,从陡壁直泻而下。壁间有一形似葫芦的石窟,瀑布先泻入葫芦口中,再从底部冲出,飞珠抛玉,直注深潭,腾起层层白雾雨花,璀璨濯目。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2.《与朱元思书》课堂效果分析 篇二

点睛与精练

1.选出下面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风烟俱净, 天山共色 (一样颜色)

B.负势竞上, 互相轩邈 (凭借山势)

C.好鸟相鸣, 嘤嘤成韵 (形成韵律)

D.经纶世务者, 窥容忘返 (筹划)

2.按要求填空。

作者概括在百里富春江上所见所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3.“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一段的山水到底“奇”在哪里, “异”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讨与思考

4.你怎样理解“鸢飞戾天, 望峰息心”两句的深意?试谈自己的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城游北山记

晁补之

去新城之北三十里, 山渐深, 草木泉石渐幽。初犹骑行石齿间, 旁皆大松, 曲者如盖, 直者如幢, 立者如人, 卧者如虬。松下草间有泉, 沮洳伏见, 堕石井, 锵然而鸣。松间藤数十尺, 蜿蜒如大螈。其上有鸟, 黑如鸲鹆, 赤冠长喙, 而啄, 磔然有声。

稍西, 一峰高绝, 有蹊介然, 仅可步。系马石嘴, 相扶携而上, 篁仰不见日。如四五里, 乃闻鸡声。有僧布袍蹑履来迎。与之语, 而顾, 如麋鹿不可接。顶有屋数十间, 曲折依崖壁为栏, 如蜗鼠缭绕, 乃得出。门牖相值。既坐, 山风飒然而至, 堂殿铃铎皆鸣。二三子相顾而惊, 不知身之在何境也。且暮, 皆宿。

于时九月, 天高露清, 山空月明。仰视星斗皆光大, 如适在人上。窗间竹数十竿, 相摩戛, 声切切不已。竹间梅棕, 森然如鬼魅离立突鬓之状。二三子又相顾魄动, 而不得寐。迟明, 皆去。

既还家数日, 犹恍惚若有遇, 因追记之。后不复到, 然往往想见其事也。

拓展练习

5.请给加点字注音。

直者如幢 ( )

卧者如虬 ()

沮 () 洳 () 伏见

黑如鸲 () 鹆 ()

赤冠长喙 ()

磔 () 然

篁 () () 仰不见日

蹑 () 履

门牖 () 相值

6.查找辞书, 解释下列字词。

幽 () 犹 ()

盖 () 伏见 ()

堕石井 () 蜿蜒 ()

有蹊介然 ()

石嘴 () 如 ()

接 () 栏 ()

适 () 迟明 ()

7.按要求填空。

(1) 本文作者晁补之是 () 朝文学家。

(2) 本文第一段是写 () 的景物。

(3) 本文第二段是写 () 的景物。

比较分析

此文题目中的“新城”, 即今浙江省桐庐县。试将此文与《与朱元思书》作比较, 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8.二文相同之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二文不同之处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见52页)

《解析〈与朱元思书〉与〈新城游北山记〉》参考答案:

1.C。2.“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3.山之奇:“争高直指, 千百成峰”。

水之异:水皆缥碧, 千丈见底。游鱼细石, 直视无碍。急湍甚箭, 猛浪若奔。

4.略。

5.chWng qiP jM rM qP yM huK zhR hu Wng xiAo niF yGu

6.幽:僻静;犹:尚, 还;盖:指车盖;伏见:时隐时现;堕石井:泉水注入石井;蜿蜒:曲屈爬行的样子;有蹊介然:有一条界限分明的小路;石嘴:突出的石头可以系马者;如:大约, 仿佛;接:近;栏:栅栏, 栏杆;适:正, 恰好;迟明:天刚亮。

7. (1) 宋。 (2) 骑行入山时所见景物。 (3) 步行时所见景物。

3.《与朱元思书》预习说课 篇三

二、预习什么内容呢?这个问题也不是可以泛化的,学生程度不同,预习内容也应有所侧重,这也为后续学习中的交流做了准备。

1、《与朱元思书》作者情况,社会背景是必不可少的。文学离不开历史,它是人学,只有明确认知作者的生活、情感经历,才有可能对其作品深入理解。

2、古文知识的认知是理解作品的前提,文中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特殊句式、词类活用、句子的翻译、一词多义、通假字等问题的初步认知是重点预习内容。

3、文体初识。写作上的特点,表达方式的运用。对于本课来说那就是按照什么顺序、从什么观察角度、描写了哪些景物的什么特点。描写手法是什么?结构特点怎样?(抓住哪些词语)

4、情感初识。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是什么?从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5、在预习过程中产生的其它方面的疑问。

经上预习内容比较宽泛,对于能力差、学习条件不具备的学生,我们只能从中挑选几个方面。(选择三个以上)

三、对于预习任务的下达,针对不同文体可以设置不同的表格,设计出相应的预习学案。

1.预习内容: 课题,小组评价(优、良、可)。

社会背景

2.社会背景作者情况。

3.古文知识: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

4.文体初识:写作特点,表达方式,描写手法,文章结构,景物。

5.情感初识:作者情感、句子。

6.我的疑问:1、2、3、4、5.

7.评价标准:优:预习内容全面,知识点准确,表达顺畅,字迹工整 良:能够认真预习至少三项内容,知识表述正确,有一定的质疑,工整。可:三项内容不可少,书写认真。

四、对学生的预习质量的评价也不能一概而论。在预习学案的表格中我们给出了小组评价的等级和量化标准,在课前或课上由各小组组长分别对不同小组给出评价,作为小组学习评比的一个参与项。同时教师不定期对全班学生的预习学案进行指导性评价。

五、预习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不必过度要求。预习的目的是要学生能在新课学习之前深入文本,为学生课堂学习扫清基础性障碍,在有疑中进行深度广度的挖掘。

比如《与朱元思书》中,学生能够在预习中找到描写对象“山”“水”,但在概括其特点,描写手法上可能就不一定会理解。通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交流,基本上就能明确水的清、急、深;山的高、峻、险。也能明确正侧面结合描写的方法。

学生能找到议论的句子“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反。”,但不一定能理解作者在描写中加入议论的目的、作用。也不一定能明确这句话与文题的关系。通过课堂教学,学生就能将旧有的知识,比如《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联系起来,进而明确文章主旨。

通过预习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学生从文言知识到课文分析就有了一定的深度认知,也为课后的改写提供了依据,课后的练习册的解答也就轻松了,如再辅以我们的学案进行检测、自评,这一堂课也就完成了教学任务。

六、预习的安排要在新课学习的头一天进行。

在结合当天教师布置的作业的完成时间上,要预留一定的预习时间,也就是说,学生的课后作业不必要多留,要少而精,同时,预习也是一项带有检验性质、对学生能力提升的一种作业,按不同体裁、课文长短、深度不同,预习的时间也不同,本文的预习,由于其要求背诵,又是一篇古文,所以预习时间大约设计为30分钟为宜,熟读约5分钟,每一方面的预习问题约5分钟。

4.与朱元思书 篇四

骈体文 :又称“骈文”,是和散文相对的一种文体,起源于汉末,形成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骈体文的最大特点就是讲究对仗,即所谓“骈偶”(两马并驾为骈,两人并处为偶)。全篇以偶句为主,构成字数相等的上下联,句法结构相互对称,词性、词义相互配对,句子通常是四字句、六字句相互交替。所以这种文体,晚唐时被称为四六句,以后历代相沿,到清代才叫做骈体文。骈体文对唐宋以后的文学语言特别是律诗、律赋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但由于过分追求形式,骈体文逐渐走向形式主义,妨碍思想内容的表达,成为文章的桎梏(zhì gù,脚镣和手铐,喻束缚人或事物的东西 《与朱元思书》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所著的一篇著名的骈体文,该文既用人的感受反衬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名利之徒的藐视之情,对友人的规劝。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文人墨客,吟诗作文,为后人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山水佳作。其中,南朝梁代著名骈文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仅用一百四十四字便生动逼真地描绘出富春江沿途的绮丽风光,被视为骈文中写景的精品。吟诵此文,但觉景美、情美、词美、章美,如此短的篇幅,却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令人叹为观止。作者抓住此山此水特征,把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巧妙结合,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山水图,让读者充发享受到了富春江两岸的“山川之美”。

译文(天空中),江面上的烟雾都消散尽净,天与远山都显现着同样的颜色。(我乘船)随水流漂浮游荡,任凭船儿时而向东,时而向西。从富阳到桐庐,大约一百多里,奇峭的山和奇异的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美景。

水都呈碧绿洁白之色,千丈深的江水清澈见底。江底游动的鱼儿和细沙碎石,可以看到底,毫无障碍。急流的江水比箭还快,迅猛的大浪像飞奔的马。

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山峦凭借着(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指向天空,形成千百座山峰。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清越的泉声。美丽的百鸟相向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长时间地叫个不停,猿猴也长时间地叫个不断。那些像老鹰飞到天上一样(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追求功名利禄的心;那些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是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还可以看见太阳。

通假字①“转”通“啭”,鸟鸣声。原句: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②“反”通“返”,返回。原句: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古今异义

① 任意东西 东西:古义:向东向西

今义:指物品。

②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许 古义: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左右。今义:或许,应允,赞许等。

③ 猛浪若奔 奔 古义:本文指飞奔的马 今义:奔跑。奔

④ 蝉则千转不穷 穷:古义:穷尽 今义:贫穷。

⑤ 鸢飞戾天者 戾: 古义

今义:罪恶。

⑥ 经纶世务者 经纶 :古义:筹划、治理 今义:整理过的蚕丝,规划,管理政治的才 ⑦ 窥谷忘反 窥:古义:看,观察,侦探

今义: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看。

一词多义

1、[绝]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没有第二个)猿则百叫无绝(断,停止)

2、[上] 负势竞上(向上)横柯上蔽(在上边)

3、[无] 直视无碍(没有)猿则百叫无绝(不)

4、[百] 一百许里(确数,十的倍数)猿则百叫无绝(概数,表示多)

5、[直] 直视无碍(直接)争高直指(笔直)

6、[负] 负势竞上(凭借)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背)

7、[穷] 蝉则千转不穷(穷尽)穷冬烈风(深)穷则独善其身。(不得志,不显贵)

词类活用

①风烟俱净(“净”:形容词作动词,消净、散净)

②任意东西(“东西”:名词作动词,向东走.向西走)③猛浪若奔(“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④互相轩邈(“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⑤望峰息心(“息”:使动用法,使……停止)⑥横柯上蔽(“上”:名词用作状语,在上面)

⑦负势竞上(“竞”:动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语的意思)

⑧ 负势竞上(“上”:方位名词,,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向上生长”)⑨ ⑨皆生寒树(“寒”:形容词作动词,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人感到有寒意)特殊句式

省略句⑴“(船)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主语省略)

⑵“急湍甚(于)箭”(省略介词“于”)

⑶“(高山)负势竞上,互相轩邈”(省略主语“高山”)

倒装句⑴后置定语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⑵互文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对偶句(1)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2)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内容理解:文章开篇以简洁的笔触,给人们勾画了富春江山水的背景:阳光明媚,天高云淡,空气清新,山色苍翠,并总述自富阳至桐庐水上之游的总体印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第二段写“异水”。先抓住其“缥碧”的特点,写出了其晶莹清澈的静态美:这水仿佛透明似的,可以一眼见底,连那倏来忽去的游鱼,水底累累的细石,都可以一览无余。然后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勾勒其急湍猛浪的动态美:这水有时又迅猛奔腾,一泻千里,使人感到惊心动魄。这样描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显示出了富春江水的秀丽之美和壮观之美,突出地表现了一个“异”字。

第三段写“奇特的山”。首先从形的角度写山势本身之奇,奇在“负势竞上”、“争高直指”。山本是静止的,而在作者笔下,却仿佛有无穷的奋发向上的生命力,它们仿佛要挣脱大地,直上青天,欲上不能,便“千百成峰”,层峦叠嶂。其次从声的角度写空山天籁之奇。空山幽谷之中,泉水叮咚,百鸟和鸣,知了叫个不停,猿猴啼个不住,这些欢快的声音,汇成一曲对生命的颂歌,把这寂静的山谷,变成一个热闹、和谐、欢乐、祥和的世界。山包容了这些生命,这些生命给这山以无限生气。再次从色的角度写山林中有日无光之奇。山外虽然晴光万里,山中却别有景象。作者笔锋又从动到静,写出了谷中枝密林茂,浓荫蔽目,在白天也只是“有时见日”的幽暗的景象。这一段写山之形之声之色,都紧扣一个“奇”字。

该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写志的语言很少。但历来优秀的文章都讲究情景相生,人们可从作者对景物的描写中,从寥寥几句写观感的语句中,领略到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可以从首段“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中,感受到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从对山水的描写中,体会到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更令人赞赏的是,在描绘山景时,作者插入两句观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几句感受,不仅从侧面衬托出险峰幽谷的夺人心魄的魅力,更是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中心思想:文作者从行船游江的实感出发,着力描绘了富春江的山山水水,展现了山水之美,抒发了作者对政治失意,厌倦和企图寄情山水的思想情绪。第一段:总叙了自富阳至桐庐富春江上的景色。第二段:以简练传神的笔墨描写富春江的异水。第三段: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富春江的奇山。原文结构分析

形声兼备。这篇文章时而山水之形显露画面,时而鸟禽之声喧于卷幅,做到形声兼备,意舒情畅。“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状波翻浪滚之形,闻震聋发聩之声:“好鸟相鸣,嘤嘤成韵。”摹鸟语串串之声,宛见群鸟交欢之景。文章就是这样写形写声,形中闻声,声中有形,臻入形声相融的意境。

虚实相间。如果说“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是虚写,那么前面则是实写。实写一方面给人以具体的感受,又为虚写提供了依据;虚写进一步突出实写。两者共同表现“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同时文章又实中有虚,虚中见实。具体描写时,给人广阔的想像天地,使其具有意境上简笔勾勒的美感;侧面虚写中含有形象,且从真实性角度看,又觉合情合理。

动静互见。“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表面看来似乎是写鸟禽声音,实质是以声音来反衬山林之寂静。这是以动写静,寓视于听的手法。“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光线随枝条疏密而明暗,是因为人在船中,船随水行。这是以静写动,寓动于静的手法。

骈散相间。文章虽用骈体,但有散行句穿插其中,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骈体文源于两汉辞赋,到了南北朝畸形发展,文风上绮丽浮靡。但是,《与朱元思书》既不艰深晦涩,又不华辞丽藻,在重视形式美的同时,做到清新隽逸。这在当时形式主义泛滥的文坛上,确是难能可贵的。

问答题

1.表明富春山天朗气清的壮丽背景(全貌)的句子是什么?

风烟俱尽,天山共色。

2.既写出江流宛转,小舟随波逐流的情形,更表现了作者陶醉于美好大自然的闲适随意心情的句子是什么?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3.总写所感,统领全文的语句是什么?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4.

作者是怎样有层次的描绘“异水”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先写“缓流”,突出澄澈(游鱼细石);再写“急湍”,突出凶猛(急湍、猛浪)。运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方法。

5.作者是怎样表现“奇山”的?

整体形象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生长状态奇。两岸峭壁,皆生寒树,层峦叠嶂,③ 自然声音奇。从听觉写泉音、鸟鸣、蝉嘶、猿叫,生机盎然的大自然交响曲 6.

流露出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含蓄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的句子是什么? 这句对写“奇山异水”有什么关系?

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有这样的“奇山异水”,必然有人的足迹,有人的触景之情,这句是游览者自然生发的感情。同时这句又是侧面着笔,通过衬托手法,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突出了“奇山异水”。

7. 结尾“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似是多余,对此你有何看法? 不多余。一是起了反复渲染的作用。写树木遮空,昼夜不分,既照应前面对寒树的描写,又给山水增加奇色异彩。二是使结构更加严谨完美。全文犹如作者放出的千里之线,这里又收回手中,承接文章开头四句,清幽淡雅,余音缭绕。

8、“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意思是那些像老鹰那样直上青云追请问高官厚禄者,看到这雄奇的山峰,也会止息他们追请问利禄之心;那些终日忙碌于正事的人,望见这幽静的山谷,也会留连往返。

作者是通过写热衷于功名利禄的人和忙于政务的人的感受,从侧面突出了山的雄奇与优美,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志趣。表现出作者对山水之美的赞叹,也流露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抒发了世俗政界以及追请问利禄之徒的小视之情也涵蓄的流袒露羡慕美妙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朴直志趣.9、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找出对偶句,并说说表达效果。

视觉: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听觉: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对比立意,相映成趣。

10.全文是按照由总到分的结构顺序来写景的?作者开头总写“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接下来分写山水的“奇”“异”。那么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何处?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并从文中找出依据。

异水:水清(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深(千丈)、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奇山:山高而直(两岸高山„„争高直指);各种声音和谐动听(泉水„„猿则百叫无绝);山间光线忽明忽暗(横柯„„有时见日)。理解默写

1.文中总写山水特点的句子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3.文中运用对偶手法表现水的“急”的句子是:急湍甚箭,猛浪若奔。4.文中从侧面表现水清澈的句子是: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5.《与朱元思书》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2.体会作者由观赏自然景物而引发的内心感触。3.熟练地背诵课文。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2.疏通文意并熟练地背诵课文。课前准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认知生字:湍轩邈泠嘤鸢窥柯 2.熟读课文,了解大意。3.阅读《三峡》,准备比较阅读。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古人描写山川景色的文章浩如烟海。大家一定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一篇文章《三峡》吧?文章描写了三峡两岸高峻的山势、奔流的江水以及三峡中四时景色的变化,充满了诗意,成为古今传诵的名篇。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类似的文章《与朱元思书》。大家可以通过比较阅读,看看两篇文章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什么异同。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识记生字

缥(piǎo)

湍(tuān)

轩(xuān)

邈(miǎo)

泠(líng)嘤(yīng)

鸢(yuān)

窥(kuī)

柯(kē)

教师指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从字的音、形、义三方面理解、认记,可以让学生大声读一读,动手写一写。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朗读课文

要求: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感知课文内容。注意语气,突出重音,节奏鲜明,速度稍缓。2.疏通文意

a.先自主学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难懂的词语,由教师提问或者学生提出问题老师解答。补充注释:

风烟俱净:全,都。

任意东西:任凭江流飘荡而或东或西。一百许里:余。天下独绝:极顶。

急湍甚箭:湍,急流。甚,胜过,超过。泉水激石:冲击,冲刷。好鸟相鸣:美丽的鸟儿。在昼犹昏:犹如,如同。

b.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对搞不懂的问题,通过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相互质疑解答,弄懂全篇。

c.课堂交流,翻译全文,教师点拨。参考译文:

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

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爬得最高,伸得最远,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彼此嘤嘤地叫着,十分和谐。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d.继续朗读课文,以至成诵。

四、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

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疏通了文意,对这篇课文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若要对文章的内容做进一步的探究,还应怎样做呢?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提出问题,供大家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将提出的问题集中归纳到以下几点,通过合作探究,做出解答,最后统一认识)

1.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试找出全文的中心句。2.划分本文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3.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目的是什么?

4.文章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得出来? 5.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明确)

1.本文主要描写了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的奇山异水。中心句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第一段总领全篇,点明“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第二、三段分写,紧承上文,具体而细致地分别描写异水和奇山。

3.主要采用了描写的手法,表现了山川的景色,突出了富春江(一百许里)水之清澈和两岸夹山之高峻。

4.流露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避世隐退的高洁志趣。从“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可以看得出来。

5.本文是一篇骈体文,语言优美,采用以骈为主,骈散结合的写法,且讲究对和声律。

(这一问题教师可以主讲,结合学过的课文《陋室铭》,指导学生能分辨课文中的骈句和散句即可,不必细究)

五、探究景物描写的特点

请学生谈谈本文在景物描写上的特点,并用同样的方法,做口语片断练习。教师提示:

1.抓住了景物的特点,突出了“奇山异水”。

2.按地点转移,由近及远的顺序写:从流飘荡,俯视碧水,仰观青山。

3.采用多种修辞手法使描写对象形象鲜明,富于生机: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夸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比喻、对偶);负势竞上,争高直指(拟人);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对偶)…… 4.详写山,略写水。疏密有分,轻重有度。

六、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教师首先让学生集体背诵《三峡》,熟悉文章的内容。然后让学生从内容和形式等方面谈谈两篇文章的异同。鼓励学生放开谈,随意谈。学生边谈,教师边归纳,写在黑板上。1.相同之处:

都主要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突出描写了山水的景色,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欣赏和热爱之情。

写水都提到了水大浪急。

都侧重写山,突出了山势高峻。其中也都提到了密林,泉水,猿啼…… 2.不同之处:

写作目的不同:《三峡》主要是为了客观地介绍地理知识,而《与朱元思书》则突出了对大自然的赞赏,而且写出作者的内心感触。

在描写上:《三峡》在写景色方面突出了四时的变化;写山时,还突出了山的连绵不断。

在形式上:《三峡》是散文,而《与朱元思书》是骈文。

(这一环节,学生能指出多少就指出多少,不必强求。教师要略加点拨,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的理解)

七、教师小结

山川景色,古来共谈。当我们手捧书卷,领略这些美文的时候,我们仿佛置身于山水之间,眼观自然之象,耳听天籁之音,身感物外之趣,杂念顿然消逝,心灵得以净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希望有朝一日,我们真的能背起行囊,踏遍祖国的青山绿水,饱览大自然的旖旎风光。

八、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游览当地的山川等名胜,写一篇游记。

板书设计 与朱元思书 吴均

总叙:景色奇特秀丽

爱慕自然 分叙:奇山异水独绝

6.《与朱元思书》改写 篇六

河两岸突兀高耸的山,也随着舟的移动而变化,似一段摸不透的音频,时高时低,起伏不定。温柔和煦的风带来阳光的温暖,我舒展躯体,忍不住坐起来欣赏这美景了。

这富春江的水比那陶渊明所见的小石潭的水有之过而无不及,即使有千丈深,江里的景色也尽收眼底。阳光十分具有穿透性,穿过太空,大气层而到江水里,似无数光箭齐刷刷地冲入江水,将江水里的黑暗模糊都射穿了,留下的只有明亮。那些五彩斑斓的鱼身上的鱼鳞和长期经江水冲刷而光彩照人的石头一齐折射出绚丽的光彩,江面时不时还有蜻蜓点水,青蛙鸣叫。

我陶醉于这美丽的大自然,鼻腔似一处入水口不断汇入混合着青草树木与花香的清鲜空气,使人心旷神怡。每当到转弯的时候,水流似离铉之箭一般飞速地流动,有时还有卷起的浪花拍打着我的孤舟,使舟倾斜,让人惊恐不定。

环顾四周,才发现山是多么雄伟美丽,山上都生长着挺拔粗壮的幽绿的树木,给人一种清新的视野,树上传来婉转不绝的蝉鸣猿啼,远远望去,山上的树木千百成峰,形成一群层出不穷的“山峦”。到了分水岭,山间的泉水洗刷着光滑细腻的岩石,泠泠地发出声响,鸟儿在天空自由翱翔,互相传达话语,似一位歌唱家唱出和谐的韵律。泉水声,鸟声,蝉鸣猿啼与蛙叫,勾勒出一支美妙的大自然交响乐,清澈空灵,这是属于大自然的音乐,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真有种如在画中游的感觉。这种景色恐怕连戚戚于贫贱,汲汲于富贵的人也会将各种想法抛之于九霄之外,静下心来欣赏这美丽的画卷,陶醉于其中无法自拔。

7.《与朱元思书》课堂效果分析 篇七

其一是,课文第1自然段“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自富阳至桐庐”,富阳在富春江的下游,桐庐在上游,看来作者是溯流而上的。但作者却说“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关于此句,课文注释为:“此句中的富阳和桐庐都在富春江沿岸,富阳在富春江下游,桐庐在富春江中游。如按上文‘从流飘荡,则应为‘从桐庐至富阳。原文可能是作者笔误。”《人教版语文教师用书》也在“课文语句质疑”部分里说:“桐庐在富春江上游,富阳在富春江下游。作者此番乘舟出游既是‘从流飘荡,则当云‘自桐庐至富阳,而文中作‘自富阳至桐庐。是否笔误,因不了解作者当时的实际情况,难以确定。”这确实是有疑惑。因为依照中国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大江毕竟东流去”的。而由下游“从流飘荡”至上游的话,则有点天方夜谭的味道。

对于以上的“笔误说”,笔者不敢苟同。一般来说,容易产生笔误的地方应该是一些形似字或意思相近的句子。但从原文看,此句不存在这些情况。也就是说,作者当时再怎样不小心,也不可能把“自桐庐至富阳”写成“自富阳至桐庐”的。我们知道第1自然段是由两句话组成——“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既然是两句话,那就应该有两层含义。笔者以为,“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是作者当时乘船游览时的心理感受:随着江流漂荡,随心所欲地任船所至观赏景物,表现了作者随顺追趣、陶醉于美好大自然的闲适心情;而“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则是作者乘船览景后对“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景色的总体印象:沿江奇山异水,天下无与伦比。而这些感受和印象,相信我们可能都有过。比如乘船从武汉顺流而下到上海游览长江,也会有“从流飘荡”的感受;游览完后,当别人问起这次游览带给你的印象时,你可能也会说“从上海至武汉”的风景很不错。总之,课文第1自然段两句话,一句是说游览时的心理感受,一句是说游览后的总体印象。所以它们在表意上并不矛盾。

其二是,课文第1自然段第2句话“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很明显,此句是先写山后写水的,可是后文第2自然段却是写“水皆缥碧……猛浪若奔”,即先写“水”,第3自然段则是写“夹岸高山……有时见日”,即后写“山”。这是否犯了前后文衔接不自然的毛病呢?对此,有人认为“奇山异水”是写富春江山水的整体特点,起到了统领全文的作用,而后文先写水后写山,则是为了更自然地表达作者的情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和对美好大自然的热爱。也就是说这些情感是作者在对山景观赏后油然而生的。

对上述解释,笔者认为是很牵强的。笔者的看法是:首先,短语“奇山异水”实际上是用语的习惯现象。也就是说,当“山”与“水”组成词或短语时,通常是“山”放在前,“水”置于后。有例为证,现在汉语中有“山高水低”“山明水秀”“山清水秀”“山穷水尽”“山水相连”“青山绿水”“游山玩水”“穷山恶水”“依山傍水”等等;有一句非常有名的广告语也是这样表述的——“桂林山水甲天下”;古诗文中也有,如“巴山楚水凄凉地”(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欧阳修《醉翁亭记》)。不一而足。其次,课文第2和第3自然段在写景的顺序上之所以先写“水”后写“山”,是因为作者是乘船游览,所以他最先感受到的景应该是眼前的“水”,然后,作者的视野由近及远,逐层展开,最后眺望到远处的“山”。这符合“从流飘荡”的观景习惯。

其三是,课文结尾句“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有人认为此句是多余的。因为前文已经对“奇山异水”作了具体、生动的描述,再写此句,就有画蛇添足之嫌。也有人认为,课文属书信体,文风比较自由,此句可有可无都无所谓。

对这两种看法,笔者也是不赞同的。我们来对第3段描写“奇山”作个简单分析吧。文章首先从外形的角度写山峦“峻绵”之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其次从声音的角度写空山“幽静”之奇:“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再次从峰谷的角度写山景“幽美”之奇:“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这里运用虚笔,侧面衬托出险峰幽谷夺人心魄的魅力。最后,我们来看“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为什么会有光线随枝条疏密而明暗变化之感呢?那是因為人在船中,船随水在枝密林茂、浓荫蔽目中航行。这是作者以静写动,寓动于静的手法,从色彩的角度写山林“茂密”之奇,体现了山中环境的清幽淡雅。因此,此句起到了渲染山之“奇”的作用,既照应前面对寒树的描写,又为山水增加奇色异彩,从而给读者以余音缭绕之感。这样看来,最后一句并不是多余的,正是因为有了这句,使“奇山”的特点更突出、更完整——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融为一体,也难怪作者会由衷地感叹“天下独绝”。可见,大自然是多么地钟情于“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的山水啊。

8.《与朱元思书》说课稿 篇八

武威第十中学 刘 琼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与朱元思书》。

下面我将从教情、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课堂。

一、说教材

《与朱元思书》是新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的第三单元中的文章。是作者写给友人的一封信,它以鲜明生动的笔触描述了富阳至桐庐一百余里秀丽的山水景物。文章从行船游江的实见实感出发,着重写了“奇山”和“异水”两个方面,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厌恶世俗官场的清高思想。文章骈散相间,清新隽永,历历如绘,是六朝山水小品中的佳作。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按照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习文言文,要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根据单元学习要求和课后练习安排。我确定本课的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为:1.能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正确解释词句在文中的意义并翻译全文。2.能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并能够梳理文章的思路。3.能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直至熟练背诵。

二、说学情

学生对于难读难理解的文言文更是提不起兴趣。同时,班级人数多,且学生语文素养参差不齐,只有极少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乐于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大部分学生则习惯在课堂上保持沉默,甚至思维“休眠”,因此要不断激发学习兴趣。

三、说教法

本文教学我采用诵读法、质疑法、小组合作讨论法。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

四、说学法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利用“以我读出了富春江的山(水)是 的,从 一句可以体现”的句式让学生去自己感受富春江山水之美并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1.导入2.展示目标3.开展了朗读课文,梳理文意,仔细品味 把握特征三个活动4.展示图片帮助背诵课文5.作业布置

六、说板书

我在白板上纠正了学生读错的两个读音,在课件上展示了富春江山水的特征。

课后,我发现自己的这堂课存在不说的问题:1.学习目标中的第3点是能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直至熟练背诵,但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还做不到熟练背诵,因此目标设计的有点不切实际;2.在朗读步骤,我师范朗读,但是根本没读出韵律和感情来,没起到示范作用;3.在活动二小组合作后本意是让学生将还未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结果在学生提出问题后,我却未能把解释的权利放手给学生,而是自己在那回答疑问;4.在活动三中,我通过一个句式让学生感受富春江景色,学生说得很好,好多学生都在举手,但我看时间不够了,就没让他们再说,有点剥夺学生权利之感,到最后时间也没把握好,提前了两分钟下课;5.评价不到位,这是我从上课以来的一大缺点,每次提醒自己去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到位的点评,但到课堂上我的评价都成了一句很好,鼓励一下。

9.《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 篇九

《与朱元思书》是一篇简练精彩的山水游记小品文,宛如一首韵味盎然的诗。选文层次清晰、生动形象地刻画了自富阳至桐庐一带富春江的山光水色,描绘了祖国南方秀丽江山的奇异景象,使人读后确有悠然神往之感,从形式上,本文是一篇骈文,文字既千锤百炼,又生动晓畅,基本上使用四言和六言句式。这样一篇美文,是学生积累的最佳材料。因此,诵读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我设计了形式多样的朗读,有学生的自由读,同桌的互读,学生的范读,全体学生的齐读,让学生在诵读中熟悉、理解、品味、积累。

在疏通课文这一环节,我没有一字一句地讲解,而是采取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形式,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疏通字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相互讨论中交流看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对于小组不能解决的疑难词句,最后由全班讨论交流,这样虽然花的时间多了些,但我觉得其效果不错。学生通过互助合作自主得出答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

学生对文本的现代汉语意思有了大体的了解后,还应该能对本文进行理解分析,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会进行揣摩体会。在这一环节,我主要根据随堂练习所设计的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用原句回答,边交流评价边板书,最后从板书设计中总结本文写景的方法:抓住景物特点有层次、多角度地写景。

10.与朱元思书教案 篇十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先让我们齐读这些诗句:“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 “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这些诗句赞美的是从桐庐到富阳之间的富春江,是什么样的美景让历代文人墨客流连忘返,推崇备至呢?让我们随南朝梁文学家吴均一同去富春江赏景吧!请同学们把书翻到《与朱元思书》。

二、学习目标

关于《与朱元思书》我们要学习哪些知识呢?请语文课代表为我们宣读本课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熟读成诵,积累 “缥碧、轩邈、经纶”等文言词汇,读通大意。

过程与方法:品读精美语言,体验富春江的美丽风光,学习作者写景的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关键句子,体悟作者爱慕大自然、避世隐退的高洁志趣和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文言文知识积累、品读精美语言鉴赏美点。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写景的技巧,体悟作者爱慕大自然、避世隐退的高洁志趣和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朗读法、小组合作探讨法、思维导图法

三、以读助学

好文章,三分品七分读,接下来我们就请朗读专家组为同学们进行朗读指导:

PPT展示:朗读专家组将从字音、节奏、重音、语速、情感等方面进行指导。

学生一:读音指导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指导本文中的重难点字词,请大家跟我读。、

jù piǎo bì jiā xuān miǎo líng ling zhuàn yuān

俱 缥碧 夹岸 轩邈 泠泠 转 鸢

lì kuī kē zhòu yóu shū

戾 窥 柯 昼 犹 疏

学生二:节奏、重音、情感、语速

本文是一篇骈体文,大多数以四字句为主,所以节奏应该是二二拍。

例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请大家齐读)

重音: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在本句中“箭”和“奔”应该读重一些,这样才能体现出水流湍急,请大家齐读。

情感:本课应读出对大自然的赞美、热爱之情。如: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语速:舒缓

学生三:示范朗读

学生四:请同学们举手朗读出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评价:我对某某同学的朗读做一下简单的评价,他读出了 ,但在 方面还需改进一下,就会更好。

学生五:请全班同学齐声朗读。(学生五对全班同学的朗读进行评价指导)

四、预习检测

读通大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预习课上大家已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预习,认真梳理了这篇文章的大意和文言现象,接下来我们就以抢答的方式考察一下大家的预习。

1、重点字词及重点句子

俱:全、都 净:消散 许里:左右 独绝:绝妙 缥碧:青白色 负势竞上:凭借 戾:至,到达 经纶:治理、筹划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像鸢飞到天上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名利的心就平息下来;那些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2、通假字:千转不穷 同“啭”鸟叫声

窥谷忘反 同“返 ” 归、还

3、词类活用:猛浪若奔 飞奔的马

互相轩邈 向高处和向远处伸展

任意东西 向东向西漂流

4、古今异义:一百许里 古义:左右 今义:允许

千转不穷 古义:穷尽 今义:贫穷

5、一词多义:天下独绝 绝妙 负势竞上 向上

百叫无绝 停止 横柯上蔽 上面

五、整体感知

梳理完文言知识,请同学们再齐声朗读一遍文章,并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一)作者运用哪两句话,高度赞美了富春江美景的特点?

学生: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二)这篇文章的结构是什么?

学生:总分,先写异水,再写奇山。

六、鉴赏感悟

接下来请同学们担当小小欣赏家和小小评论家,来鉴赏这奇山异水。

PPT呈现:用“山(水)之美,美在 ”的句式,说说你对课文美点的品味。

提示:(一)展现文字所表现的美妙画面;

(二)从山水的特点、用字、修辞、写作方法、表达效果等方面进行评点。

任务分配:1、2、3组寻找“山之美”;4组点评。

5、6、7组寻找“水之美”;8组点评。

(点评小组可从书写、展示内容、表达能力、互动能力等方面进行点评。)

时间:六分钟

展示方式:大卡

鉴赏示例:

山水之美,美在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表达效果:江面上风平浪静,风尘烟雾全都散尽,两岸山色无限,似与天接。视野是何等的开阔,心情是何等的舒畅。这两句是作者登州纵目的总体感受,宏观勾勒,异常大气。

用字:“净”字在这里形容词做动词,是消散之意,写出了江面的风平浪静。

七、本课小结

教师总结:同学们,本节课我们从朗读课文、学习文言知识、分析文章结构、鉴赏文章美点等方面着手领略了富春江的美景,感受到了作者热爱自然、厌弃尘俗、寄情山水的情感。 接下来请大家拿出小卡,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总结本课你都学到了什么。哪位同学愿意在黑板上展示?

学生总结:拿出小卡,绘制思维导图。

教师示例: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西安高级中学郑若冰)

七、本课作业

11.《与朱元思书》阅读答案 篇十一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挣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6.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4分)

A.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群臣进谏,门庭若市(《邹忌讽齐王纳谏》)

B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石潭记》)

C.负势竞上,互相轩邀

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储东阳马生序》)

D.经纶世务者 窥谷忘反

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于园》)

E.横柯上蔽,在昼扰昏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三峡》)

[答] 和

7.“鸢飞戾天者”与“经纶世务者”分别指什么人?(2分)

[答]

8.用现代汉语翻译“争高直指,干百成峰”。(2分)

[译文]

9.“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一句写出了江水的清澄宁静,《小石潭记》也有通过“游鱼”描写潭水清澈见底的句子,请默写出其中的一句。(2分)

[答]

10.作者抒写了“鸢飞戾天者”和“经纶世务者”看到富春江奇异的景色以后“望峰息心”、“窥谷忘反”的感受,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也写了迁客骚人登上岳阳楼之后的种种“览物之情”,他们写这些感受的目的有什么不同?(2分)

[答]

参考答案:

6.A E(A像 B耐寒/使……寒 C凭借/背着 D返/反,反而 E遮蔽)

7.“鸢飞戾天者’’与“经纶世务者”指追逐名利的人和热衷于官场的人。

8.(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无数个山峰。

9.“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或“日光下彻,影布石亡。”

12.《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 篇十二

《与朱元思书》是文学家吴均的一篇著名的山水小品,被视为骈文中写景的精品。为方便教师更好的教学,今天,语文网小编给大家推荐关于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通过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教师可以尽早发现一些教学不足,比如说教学设计上出现哪些问题、课堂交流和启迪是否得当、课后训练是否到位等等,从而为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累计经验。一起来看下吧!

《与朱元思书》这篇课文,篇幅短小,语言优美,所以对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在让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要想有效地培养这种能力,首先要做到:读懂文本并能顺畅地朗读以至成诵。对于朗读的指导,首先在预习之前,我将文章给学生范读了一遍,要求学生标注字词的读音及朗读停顿,然后要求他们回去要将课文读熟。“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只要学生将课文读熟,并按照一定的节奏来读,那么大体意思基本上也就可以弄懂了。上课时,在讲课文的过程中,也要采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反复地读,且速度宜慢,因为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另外还要注意停顿,包括句中停顿及段落间的停顿,尤其是每读完一小层都可以作稍长的停顿,这样会有鲜明的层次感,不至于将文字所描绘的不同的画面交错在一起。还要注意确定重音,例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中,重音当落在“箭”“奔”二字上,才会使人感到形象鲜明。教师可要做示范朗读,学生中读得好的也可给同学们示范。

这篇文章的难点是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物者,窥谷望反”两句的理解。考虑到学生以现在的生活阅历很难理解此中深意,如刻意求深,也可能效果反而不好,如只讲清字面上的意思又觉有些肤浅,所以教学中在弄懂字面意思的基础上,介绍作者生活的背景及个人经历,然后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说说应该如何去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最后再作以总结。

上一篇:《黄河的主人》课文解读下一篇:第一支部书记在新一轮扶贫开发中如何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