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经济发展建设规划

2024-06-22

村经济发展建设规划(共14篇)

1.村经济发展建设规划 篇一

某庄村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规划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对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意义重大。为增强农村集体经济实力,提升村级组织服务功能,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现就实施“强村固基”工程,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基层组织建设年为载体,以创先争优争做为动力,以增强村级班子活力、增加村级集体收入、规范农村干部管理、规范村级工作运行为重点,大力实施“强村固基”工程,探索集体经济的多种实现形式,加快推进农村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发展模式创新,努力实现村级有好带头人、有集体收入、有活动场所、有管用制度、有满意服务“五有保障”目标,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富民强市、建设幸福新泰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2.目标任务。到2013年底,使集体经济“空壳村”全部建立稳定的收入来源,经营性收入3万元以下的村集体积累明显增长;到2013年底,经济薄弱村得到全面转化,基本消除3万元以下的村,5万元以上的村逐步增长;到“十二五”末,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大幅增加,逐步形成村级集体经济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村级组织服务功能明显提升,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

二、具体措施

1、立足自身优势,经营集体资产增收。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鼓励村集体通过招标拍卖、重组置换、出租租赁、参股经营、联合开发等方式,盘活各类闲置资产,依法、合理、有序开发利用各类自然资源,完善集体产权有偿使用形式,实现资产的资本化运作。

2、培植主导产业,依托农业产业化增收。引导村集体围绕实施“强村固基”工程规划,积极培育村级特色主导产业,大力培植农产品加工、储运、销售龙头企业,通过资产入股、管理服务等方式,参与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分享经营成果,增加村集体收入。

3、发展合作组织,提供优质服务增收。大力推广集体经济发展,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村集体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或专业生产协会等合作组织,通过提供生产管理、技术指导、信息服务,适当提取管理服务费用。

4、大力招商引资,狠抓项目建设增收。鼓励村级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兴办发展企业,采取招商引资、吸引民间资本投资等方式加快项目建设,通过税收返还、利润分成等增加集体收入。精心筛选惠农项目,积极对上争取,通过扶持资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集体实力。

5、加快新农村建设,发展二三产业增收。积极搞好腾空土地的复垦和综合开发利用,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来增加集体收入。鼓励村级在开展公共服务的同时,以市场化运作方式,开展有偿服务,增加集体收入,提升自我发展水平。

三、组织领导

1.落实职责任务。各村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负总责。乡组织办充分发挥牵头抓总、协调各方的作用。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发挥职能,制定扶持政策,细化目标任务,强化督导调度,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2.强化规划编制。各村要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纳入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要立足各村实际,因地制宜,制定切实可行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规划,乡“强村固基”办公室督促抓好贯彻落实。

3.严明考核奖惩。把实施“强村固基”工程,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纳入科学发展考核和党建专项述职重要内容,考核结果作为衡量村级班子,作为衡量村支部书记工作实绩的重要依据,严格考核,和支部书记绩效工资挂钩,兑现奖惩。

4.营造浓厚氛围。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舆论宣传,积极营造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巩固基层基础的浓厚社会氛围。要大力培树工作典型,及时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推动全乡村级集体经济迈上新台阶,村级组织建设再上新水平。

2.村经济发展建设规划 篇二

1 水利设施现状

抓什究村的人畜饮水仅靠村前的元甫河水解决, 根本不能保证村民及牲畜正常、健康的饮用。为此, 解决抓什究村的人畜饮水困难的问题成为抓什究村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抓什究村有6条沟, 分别为:门杠沟、蚂蚁沟、柏香沟、石板沟、蛇腰沟、寺沟, 沟大、沟深。在雨季则是该村防汛、抗洪的重点。另外还有6.5km的河道需要治理。

2 水利设施规划原则

一是立足实际, 因地制宜, 提高深入调研, 掌握第一手资料, 认真分析研究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立足抓什究村实际, 有针对性地解决农民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二是科学安排, 量力而行, 综合规划, 突出特色, 体现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发展生产力, 实现环境与现代农村的良性互动;三是相互衔接, 省部共建, 与上级有关方面的指导意见相互衔接, 行动一致。

3 水利设施规划目标

统一规划、多种形式, 分类实施, 集中资金解决抓什究村饮用水困难和饮用水安全的问题, 通过供水工程设施建设, 建立和完善各个自然村自来水管养制度, 使全村农户全部用上安全饮用水, 使全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达到100%;通过对6条沟进行沟道工程化治理, 对河道进行工程化治理, 使6条沟和河道均达到防汛、抗洪及泄洪标准, 保障集体与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不受损失。

4 水利设施项目内容

一是人畜饮水工程部分。通过勘察水源、检测水质后得知该村上游泉水水源充足, 水质良好, 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通过修建人畜饮水工程, 新建人畜饮水主线管道7km, 全部安装直径为63cm的塑料管;支线管道9km, 全部安装直径为30cm的塑料管;进户管道2km, 全部安装直径为15cm的塑料管, 建1座水源, 3座30m3的蓄水池, 每个农户建1座检查井。二是河道、沟道治理方面。6条沟道需建骨干坝6座, 河道需建浆砌石拦河坝全长6km。

5 资金来源及投资估算

资金由国家专项资金、银行贷款及群众自筹资金3部分组成。全部水利设施项目共计需投资1 540.6万元, 其中专项资金1 042万元、银行贷款170.5万元及群众自筹资金668.1万元。

6 工程管护

俗话说“三分建、七分管”, 因此该项目实施竣工后的主要力量就转移到管护方面, 将由上级水利管理部门负责在抓什究村组成村民水利管理委员会, 指定专人负责本村水利设施的日常管理工作, 上级水利管理部门不定期进行检查, 保证抓什究村水利设施良好运行。

7 效益分析

该项目实施竣工后, 仅自来水方面就可以为全体村民人均收入每年增加200元左右, 计算方式如下:以每户农户平均4口人及1头 (只) 牲畜计算, 每户每天需用6桶即3担水, 每担1担水用时15min, 3担水需要45min, 每年需要365d×45min/60min/8h=34 (工日) , 每个工日按25元计算, 需要850元, 平均计算人均增长200元左右。还可以为集体增加固定资产1 540万元, 由此看来该项目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顾莉.农村水利投资情况分析——以泰州市为例[J].江苏农村经济, 2009 (7) :59-60.

[2]侯东升, 胡伟伟, 张华, 等.农村水利工程发展及质量管理[J].科技致富向导, 2009 (8) :116.

[3]赵乐诗.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扎实落实农村水利建设的各项目标任务[J].新疆水利, 2009 (1) :34-36.

[4]王炳梅.抓好两个切入点推进新农村水利建设[J].珠江现代建设, 2006 (3) :17.

3.践行科学发展观 建设和谐村居 篇三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倒十星”管理法社区管理

0 引言

早在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就提出了加强“农村社区服务”、“农村社区保障”、“城乡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也对城乡社区建设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政策的制订与落实,使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城市化进程不断发展加快,城乡发展迅速进入大调整时期,期间各种矛盾冲突也呈多发趋势,因此,及时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成为对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重大考验,对下是社会问题,对上是政治问题,尤其是在当前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意义十分重大。威海市原王家钦村创新管理法——“倒十星”管理法为破解村、居管理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1 当前村居管理的突出问题

当前村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考量基层组织和村(居)民,可以概括为“软”、“散”无序。这种无序状态表明,当前村居管理上除了物力与人力资本,更需要社会资本,即城乡社区民众的长期合作能力,也叫社区凝聚力,这是当前村居最短缺的公共产品。社区凝聚力的缺乏,直接导致社会凝聚力的缺乏,将使广大村(居)民难以团结在党的周围,将使党的决策意图难以转化为广大村(居)民的实际行动。分析社区凝聚力丧失的原因,从村居组织层面说,主要在于其失去了曾经拥有的行政权力资源,这一资源已随着村居的官治改自治而一去不返,基层组织没有唤鸡的米,说话自然不灵;从村(居)民层面说,主要原因在于个人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已经替代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因此,解决村居管理问题的关键在体制机制,其中必须考虑三个关键因素,一是村居集体必须具有良好的合作收益;二是村居社区必须具有以社会主义为核心的道德、舆论和价值系统;三是将合作收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结合,使之成为一套考核奖惩指标体系。在此,推出威海市高技区怡园街道办事处中盛园社区(原王家钦村,下用此名)居委会的“倒十星”管理实践。

2 王家钦村的“倒十星”管理实践

多年来,王家钦村党支部始终把加强全村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活动,促进村级规范化管理,作为两委的重要工作来抓。早在2001年,该村就在“十星级文明家庭”评比方法的基础上,推出了“倒十星”村务管理法。多年的实践证明,这个办法不仅使干群关系、社会治安、村风民风等焕然一新,在诸如旧村改造等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的实施上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1 “倒十星”村务管理办法产生的背景。1997年,王家钦村开始进行了“十星级文明家庭”评比活动,运行几年下来,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2001年,村两委对如何加强村务管理进行了专题走访和调研,发现这一管理机制本身不合理。一是评比标准过于笼统;二是村民缺少发言权,威信力差;三是评比结果缺乏经济性制约,缺乏约束力;四是门前挂牌方式负面效应大,难以调动积极性。经过分析总结,村两委多次调研,村民“三读通过”,最终探索出了“倒十星”村务管理法。

2.2 “倒十星”管理法的基本内容。“倒十星”管理法以“人之初,性本善”为指导思想,首先确定每户都是十星级文明家庭,每户的十颗星都挂在村务公开栏上,并与村民的福利待遇挂钩,如果有违反星级管理标准的,就要摘掉相应的星并扣减相应的福利待遇。

一是改革行为规范确认机制,破两委专治为村民民主自治。该村专门聘请了法律顾问,对十星级文明家庭评比标准进行了重新修订,然后印发到每位村民反复征求意见,再由村民代表会议“三读通过”,新评比标准实际成为要求大家人人遵守的“村规民约”。一旦被摘了星,就要受到通报批评、经济处罚,其中经济处罚实行家庭连带责任制,即一人犯错要扣掉其家庭全年劳保收入的一成;只有做了有受益人、证明人签字的好事,居委会才能允许“立功复星”。这些行为规范由老百姓自己制定,实现了基层组织和集体成员权利与义务的标准化,避免了矛盾冲突。二是创新违规行为确认机制,改“评星”为“摘星”。原来的评选“十星级文明家庭”活动,实质上是先把村民作为“有问题”村民来看待,是不是十星级文明家庭,要在年底由村委评选决定。“倒十星”管理法是把每一户村民都看作是最优秀的、平等的十星级文明户,只有当家庭成员违反了相关的文明家庭标准,才摘掉相应的一颗星。被摘星的村民还有2项补救措施。三是改革公开机制,从分散公开到集中公开。

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再好的措施方法也必须要与时俱进,才能永远焕发活力。2001年推行“倒十星”管理法以来,王家钦村村务管理有了新起色;但两委没有就此止步,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这一机制。其一,调整奖惩标准。其二,强化自我监督。其三,建设凝心工程。

2.3 “倒十星”管理法的效果。“倒十星”村务管理法实施后,该村村民的素质显著提高,村“两委”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大大增强,村风民风明显改善,为各项工作的开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一是旧村改造圆满完成。二是集体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三是村(居)民成功转为市民。

3 “倒十星”管理在新型社区建设中的作用

“村改居”后的王家钦村从400多户的村成长为6大楼群、6000多户、近20000人的大型社区,虽然整个新社区拟被命名为“安馨苑”小区,但由于外来买房的多、暂住人口多,其实是名副其实的“移民区”,想要“安馨”,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这时,居两委又用上了“倒十星”管理这一“法宝”。

3.1 大社区意识,促进新社区建设。为了让“安馨苑”小区成为名符其实的和谐、现代一流社区,居两委统一认识,树立大社区意识,及时提出共建新社区的理念:不排上下级、不论所有制、不分原户籍、共建安馨园、大家都受益。社区服务方面,引入“倒十星”管理法,真正做到“人民社区人民建,人民社区人民管”;社区环境方面,采取公办、民办公助,企民联办,企业和民众联办等方法;社区文化方面,通过图书馆、老年大学、社区体育活动场所的设置,配合以定期举办的纳凉晚会、以及与电视台共同举办 “法律知识大赛”等活动,提高社区居民素质,树立大社区意识;社区稳定方面,设立六位小区长;小区下面五户为一个管理小组,设小组长,层层负责,保证了对社会环境的良好管控能力。同时,该村建有七人组成的社会治安巡逻队;居民自治方面,居民委员会组织健全,主动接受社区党委领导及时受理社区居民的意见和要求,居民对居委会组织的活动参与率达九成以上;党的领导方面,实践表明,要保证各项事业的顺利进行,社区党的领导必须要健全,要有党组织,并认真地开展活动。

3.2 “倒十星”管理法健全社区管理系统。具体实施三步走:第一步是发动新老居民一起创建文明楼栋。第二步是管“小”考“大”,建立整体效益。把全居划分成六个居民小区,分别管理大约200到300户不等,每个小区由小区长、党小组长、物业经理、业委会主任和公安干警等八个方面组成“小管委”,联合开展工作。第三步是通过“小管委”逐家逐户摸底调查,建立详尽的居民档案,实施针对性管理。

3.3 “倒十星”品牌效应凸现,保和谐促发展。王家钦村实行“倒十星”管理法,保证旧村改造、“村改居”、社区管理以及其它各项工作顺利实施的成功经验,已成为一个“管理品牌”。

4 基本经验和建议

王家钦村的实践证明,一盘散沙的村居重新组织起来的重要保证,正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村民自治管理的法治化”。村民自治管理法治化的基本方向,是由“两委决策—村(居)民被动接受”的“自上而下”型向“民主表达需求意愿—两委集中决策”的“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协调型决策机制转变,这种转变靠三条。一靠民主法制建设。二靠组织化程度提高。三靠需求表达机制健全。

4.村脱贫发展规划 篇四

计划内容 1、加强基础建设,完善人居环境,建设好幸福美丽新村;积极项目争取,完成党员活动室提档升级,添置设施设备,使村级活动方便化; 2、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以市场为导向,继续加大农村结构调整力度,千方百计拓宽增收渠道。

3、着力改善人居环境。抓好扶贫开发工作。对接政策,积极实施部分村民组的村庄整治和全村的个别户的危房改造工程,是农村环境优美宜人、村容更加整洁。

4、加大农村对家畜病虫害的宣传力度。

5、做好对农业产业发展的指导工作。

各洛寨村

5.#村产业发展长远规划 篇五

#村产业发展长远规划

(2006年—2020年)

mmm村(三村)位于m县城南郊,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全村耕地面积mmm亩,总户数mm户,mmm人。2005年村集体收入mm元,农民人均纯收入mmm元。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进一

步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根据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经乡党委研究,确定阔什吉格代村为新农村建设试点,集中精力,加快试点村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步伐,努力把该村建设成为“经济发展、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社会稳定、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指导思想

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粮食生产主攻单产提高效益,林果业加强管理提高效益,立足城郊优势,大力发展城郊畜牧业、设施农业和劳动力转移,推动农村经济较快发展。

二、任务目标

(一)近期发展目标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到2010年,村集体收入从2005年的5.9万元增加到20万元。

——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林果业效益凸显,畜牧业规模稳步扩大,二、三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全村经济布局更加合理。

——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村主干道路改造全部完成,农田水利设施得到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村委会建成标准文化活动室和卫生室,农民生活条件和质量不断提高。

——非公有制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到2010年,全村非公有制经济达到270人,人均收入达到1000元以上。

——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充分利用党员电化教育和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络,加强科技教育工作。抓好幼儿园建设,确保全村儿童接受学前教育。

——农村财务管理公开透明。通过财务公开和民主管理,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实现财务公开民主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保障农民群众在村级事务中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二)远景发展目标

“十二五”末(2015年)全村国民生产总值达到元,比“十一五”末增长,年均增长;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万元以上,年均增长。种植业巩固亩千元田,建成亩万元田;林果业建成精品果园亩;畜牧业形成较大规模。2015年,牲畜饲养总量达到头(只),出栏头(只)。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万元,年均增长。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和非农产业占人均纯收入的比重分别为:::。

“十三五”末(2020年)全村国民生产总值达到元,比“十二五”末增长,年均增长;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万元以上,年均增长。建成亩万元田;2020年,牲畜饲养总量头(只),出栏头(只)。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元,年均增长。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和非农产业占人均纯收入的比重分别为:::。

三、发展方向和重点

(一)围绕生产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1、种植业。大力实施“2118”工程,深入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通过不断改良品种,推广先进科学的栽培模式,实现种植业人均收入1816.9元的目的。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对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的基础性作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综合生产。棉花生产重点抓好高密度栽培、节水灌溉、病虫害综合防止和标准化管理等技术的推广普及,实现单产120公斤以上。大力发展小茴香、反季节蔬菜等特色经济作物。

2、林果业。认真落实和普及规范化管理、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着力提升林果业产量和效益,全力建设好1720亩精品果园,重点发展核桃和红枣。

3、畜牧业。大力发展“短平快”的家禽养殖业,扩大大中型养殖户,加大牧种改良力度,做好饲料加工与青贮提高牲畜出栏率和商品率,2010年力争全村人均达到4头畜,确保畜牧业人均收入达到1000元。

4、设施农业。下大力气解决设施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措施跟不上,投入明显不足的问题。实行全村一品种植模式。加快低农残、无公害蔬菜和名、优、特蔬菜的生产,大力发展净菜上市及加工业。加大科技与物资投入,加强管理,2007年对全村大棚进行维修,并解决秋延迟问题。

5、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乡村公路建设项目,认真落实配套资金和配套服务,争取2007年完成25公里村主干道路改建工程。

(二)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和劳动力转移

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工作,做好宣传发动,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引导农民外出务工。免费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法律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帮助他们解决务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三)培育新型农民

积极组织农民参加县、乡党校举办的各类培训班,充分利用本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培训资

#村产业发展长远规划

#村产业发展长远规划

(2006年—2020年)

mmm村(三村)位于m县城南郊,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全村耕地面积mmm亩,总户数mm户,mmm人。2005年村集体收入mm元,农民人均纯收入mmm元。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根据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经乡党委研究,确定阔什吉格代村为新农村建设试点,集中精力,加快试点村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步伐,努力把该村建设成为“经济发展、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社会稳定、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指导思想

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粮食生产主攻单产提高效益,林果业加强管理提高效益,立足城郊优势,大力发展城郊畜牧业、设施农业和劳动力转移,推动农村经济较快发展。

二、任务目标

(一)近期发展目标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到2010年,村集体收入从2005年的5.9万元增加到20万元。

——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林果业效益凸显,畜牧业规模稳步扩大,二、三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全村经济布局更加合理。

——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村主干道路改造全部完成,农田水利设施得到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村委会建成标准文化活动室和卫生室,农民生活条件和质量不断提高。

——非公有制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到2010年,全村非公有制经济达到270人,人均收入达到1000元以上。

——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充分利用党员电化教育和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络,加强科技教育工作。抓好幼儿园建设,确保全村儿童接受学前教育。

——农村财务管理公开透明。通过财务公开和民主管理,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实现财务公开民主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保障农民群众在村级事务中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二)远景发展目标

“十二五”末(2015年)全村国民生产总值达到元,比“十一五”末增长,年均增长;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万元以上,年均增长。种植业巩固亩千元田,建成亩万元田;林果业建成精品果园亩;畜牧业形成较大规模。2015年,牲畜饲养总量达到头(只),出栏头(只)。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万元,年均增长。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和非农产业占人均纯收入的比重分别为:::。

“十三五”末(2020年)全村国民生产总值达到元,比“十二五”末增长,年均增长;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万元以上,年均增长。建成亩万元田;2020年,牲畜饲养总量头(只),出栏头(只)。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元,年均增长。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和非农产业占人均纯收入的比重分别为:::。

三、发展方向和重点

(一)围绕生产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1、种植业。大力实施“2118”工程,深入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通过不断改良品种,推广先进科学的栽培模式,实现种植业人均收入1816.9元的目的。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对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的基础性作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综合生产。棉花生产重点抓好高密度栽培、节水灌溉、病虫害综合防止和标准化管理等技术的推广普及,实现单产120公斤以上。大力发展小茴香、反季节蔬菜等特色经济作物。

2、林果业。认真落实和普及规范化管理、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着力提升林果业产量和效益,全力建设好1720亩精品果园,重点发展核桃和红枣。

3、畜牧业。大力发展“短平快”的家禽养殖业,扩大大中型养殖户,加大牧种改良力度,做好饲料加工与青贮提高牲畜出栏率和商品率,2010年力争全村人均达到4头畜,确保畜牧业人均收入达到1000元。

4、设施农业。下大力气解决设施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措施跟不上,投入明显不足的问题。实行全村一品种植模式。加快低农残、无公害蔬菜和名、优、特蔬菜的生产,大力发展净菜上市及加工业。加大科技与物资投入,加强管理,2007年对全村大棚进行维修,并解决秋延迟问题。

5、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乡村公路建设项目,认真落实配套资金和配套服务,争取2007年完成25公里村主干道路改建工程。

(二)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和劳动力转移

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工作,做好宣传发动,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引导农民外出务工。免费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法律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帮助他们解决务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三)培育新型农民

6.村经济发展建设规划 篇六

一、基本情况我村现有1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551人(其中:农业人口1017人),1040户,劳动力1685个,耕地面积1061.4亩(其中退耕还林面积678.4亩,两季田150亩,旱地233亩),三湾塘2口,面积35亩,堰塘4口,面积24.5亩,蓄水池8口,面积4亩,村、社机耕道路共5500m,提灌站两处,支部+协会成立了两个(佛南村党支部+郑葛养猪协会,佛南村党支部+欣榆种养殖协会)。

二、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握全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面向市场调结构,增收富民建新村,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主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实施“六通三化”战略。加强党的建设,推进“三个文明”建设,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实现我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三、规划原则及总体规划(一)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农业结构调整为重点,建设商品农业基地和农业产业园区,推进农业产业化我村地处县城郊,绵渝路穿村而过,交通便利、信息灵通,离前锋渠较近,坚持以全方位发展城郊特色区域经济,抓好基地建设为核心,调整产业结构,以扶持大户,打造龙头为重点,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引进和推广优良品种为途径,提高农产品品质,以实施“种、养、加”一条龙为手段,打造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经营效益。以蔬菜、水果、花卉、养殖、观光农业等五大支柱为重点,抓好五大基地建设。

1、发展无公害蔬菜基地300亩,实现亩平收入3000元,人均收入800元。

2、建设优质水果基地,引进油桃、丰水梨、大五星枇杷、日本青见柚等优良品种,对现有果园进行品种改良,建立600亩优质水果带,实现亩平增收500元,人均增收100元以上。

3、建立旅游观光农业基地,以老鸦山、长岭岗为重点,建立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生态旅游观光农业,实现人均增收600元以上。

4、建立花卉基地,瞄准城乡消费时尚,抓住城市发展扩张机遇,以十二联社刘兴元花园苗圃,长岭岗森林公园为重点,建立35亩花卉基地。

5、建设畜禽养殖基地,围绕一村一品,以郑葛养殖园为中心,建立优质肉猪养殖基地,发展年出栏肥猪100~500头大型养殖大户30户,年出栏50~100头中型养殖户85户,每年实现人均增收800~1500元。(二)以“六通三化”工程为重点,加快推进城市小区建设、农村新村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劳动技能培训、劳务输出工作,狠抓民营经济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全面发展第一,实施“六通三化”工程。力争2007年底,高质量、高标准地实现我村路通、水通、电通、气通、光纤电视通、电话通、基础设施建设达小康标准。

1、“路通”工程,建设上山公路两条,第一条是老鸦山上山公路6000m,第二条是长岭岗上山公路2500m,宽6m的水泥路,13联社户道路硬化2500米。

2、水通工程,建抽水站两处。(1)老鸦山三级提灌站,前锋渠提水(包括生活用水设施、森林用水)一级站6寸管350m,二级站5寸管300m,三级站4寸管250m,蓄水池6口,3000m3,灌溉面积1200亩,其中,果园面积350亩。(2)长岭岗二级提灌站、前锋渠(5社地段)提水(包括生活用水设施,森林用水),一级站6寸管180m,二级站4寸管250m,蓄水池3口,1500m3,灌溉面积450亩,其中果园面积100亩,3、电通工程,至2007年全村达到小康社会的农村电气化标准。

4、“气通”工程,实施沼气化战略。全村沼气池入户、改厨、改厕率达80%以上,现已规划沼气池100口,基本淘汰农村生产和生活用柴草和蜂窝煤。

5、“光纤电视通”工程,2007年,全村光纤电视入户率达99%以上,互联网入户率40%以上,“农络网”开通至社和农户。

6、“电话通”工程,全村安装固定电话达90%以上。第二,建设农村新村。城市小区建设:2004年入住达70户,2005年入住达270户,2006年入住达500户,2007年入住达850户,城市开发合作社安置完毕。新村建设:2004年新建5户,2005年达30户,2006年达60户,2007年达100户。第三,大力实施劳务输出,增加农民收入。

1、失地农民就业培训每年1000人次,失业安置1000人,实现人均收入4500元。

2、劳动力输出1300人,实现全村人均增收1000元。第四,发展民营经济,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1、个体工商户现有50户,每年递增20户,2007年达130户。

2、私营企业现有19户,2004年新增2户,2005年新增3户,2006年新增5户,2007年达40户。

3、招商引资2004年引进2户,2005年引进2户,2006年引进2户,2007年引进4户。

四、社会发展规划。

1、严格控制无计划超生二胎,要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人口出生率,把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

2、搞好我村教育事业,组织党员干部、群

众认真学习党的知识,学习科学技术知识,学习好“四五”普法和有关法律、法规。

3、切实搞好文化事业、广播、电视事业、医疗卫生,使我村精神文明健康发展。

4、经常了解掌握群众的疾苦,关心他们生活、生产,把农村社会低保、救灾救济落实好。搞好拥军优属的慰问工作。认真宣传殡葬改革,严禁土葬。

5、切实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要利用各种会议、广播会议经常讲、经常抓,安全工作每时每刻都不能放松。严禁乱修乱建、不审批就建。

6、继续做好新村建设工作,严禁一户两基,切实搞好合理规划。做到先拆旧房,后建新房,不占用耕地的原则。

五、主要措施

1、成立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领导班子组 长:谢履均副组长:谢福德成 员:谢常海 童万春 罗国清

2、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行动指南。

3、统一思想,统一认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4、广泛发动群众,群策群力,广交天下朋友,招商引资和吸收民间闲散资金,共同开发建设。

4、加大我村自然资源、区域优势的宣传力度,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给予投资者最优惠政策。

5、大力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调解民事纠纷,服务于开发建设。

六、需要解决的问题

1、水利基础设施脆弱(1)现有塘库堰蓄水设施陈旧、老化,急需整治;(2)现有灌溉渠道渗漏严重,急需整治;(3)因城市开发,急需搬迁两处提灌站;

2、机耕道路硬化3.5公里[原南井沟村2社(郑葛养殖场)~3社~4社~老鸦山]。

3、城市开发后,小区建设进程缓慢。

4、城市开发后,失地农民安置问题严峻。

5、养殖大户缺流动资金。以上各项发展规划,村党支部、村民委在上级党政的正确指导,在全村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和全体村民的支持下,通力协作,形成合力,与时俱进,一定能够完成各项任务。附:太和镇佛南村小康规划表党支部村委会二OO四年七月十三日太和镇佛南村小康规划表单位:万元项 目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备注

一、总产值 2083 2336 2596 28101、农业总产值 150 205 320 435(1)种植业 80 90 100 110(2)养殖业(含牧业)60 100 200 300(3)渔业 4 6 8 10(4)林业 6 9 12 152、工业总产值 1932 2129 2273 2370(1)劳务输出 265 300 350 400(2)个体工商业 200 220 250 270(3)私营企业 667 729 750 755(4)民营企业 600 660 673 675(5)其它行业 200 220 250 2703、村集体经济收入 1 2 3

5二、总费用(成本)1834.03 1985.33 2092.78 2116.4三、农民经营所得 248.97 350.67 503.22 693.6

四、农民从集体再分配收入 120 120 120 120

五、农民所得总额 368.97 470.67 623.22 813.6农民人均纯收入(元)3628 4628 6128 8000注:本表农业人口1017人 2004年7月2日

7.村经济发展建设规划 篇七

巴扎乡抓什究村属互助县北山旅游风景区一带, 翻越北大山通过十二盘坡脚下, 就到了本村的马莲滩。两边高山陡壁, 蜿蜒崎岖, 森林茂密, 属于天然林自然保护区, 是脑山丘陵区, 系黄土高原地貌, 海拔在2700~3400米之间, 气候属于大陆型干旱气候区, 气温变化垂直分布明显, 冬季气候干燥寒冷, 降雪较多, 春季气温上升缓慢, 夏秋季降水较多, 气温凉爽, 雨量分布极不均匀, 以每年的6、7、8、9四个月雨水较多, 适宜于云杉、桦树等树木的生长, 生态环境比较好, 是有名的天然林自然保护区。该村以藏族为主, 全村现有3个社, 115户, 499人, 大小牲畜2100头 (只) , 总耕地面积1263.6亩, 其中水浇地基201亩, 人均水浇地0.4亩。近年来畜牧业比农业发展的较快, 较稳定。2005年, 全村总收入59.2万元, 其中农牧业总收入49万元, 占总收入的82.8%。人均纯收入1185.2元。

二、水利工程现状

1. 农田灌溉现状:

从乡人民政府以上200米处有一条灌溉土渠, 引水灌溉乡政府附近的201亩, 一年灌溉三至四次。分别是:春灌4月上旬;苗灌5月中旬;拔节水6月中旬;冬灌11月中旬;主要农作物为:小麦占60%, 油菜占30%, 洋芋、豆类等农作物占10%。由于灌溉土渠老化, 损毁地点较多, 无法保证正常的输水, 加之该村近几年大力发展畜牧业养殖成为当地经济的支柱, 因此有相当一部分群众对农业生产重视程度相对不够, 造成农田灌溉相对滞后, 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的发展。

2. 人饮现状:

该村人畜饮水以井水和附近河水为主。其中饮用井水的人口占60%以上, 饮用河水的人口占30%以上。饮用的地下井水主要是河谷潜水, 潜水深在5~15米之间, 水质较好, 卫生、没有污染。但河道水既不卫生, 也不方便, 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当地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只有通过对水利工程基础设施的改造, 合理利用水资源, 提高水的利用率, 使配套的水利工程发挥应有的效益, 才能使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得到极大的改善。因此, 搞好该村的水利规划, 对促进该村的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四、项目建设内容

水利设施的完善配套对提高抓什究村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基础性和推动性的作用。其主要水利建设项目内容:

1. 人畜饮水工程:

当地有较好的水源, 位置较近。在马莲滩附近的河道里, 水量充足, 水质符合饮用水要求。待项目下达实施后, 可解决全村115户, 499人, 2100头 (只) 牲畜的饮水问题, 可节约劳力, 并对畜牧养殖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2. 田间配套工程:

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节省劳动力, 使之达到引水通畅, 浇水便捷, 管理有序。在该村规划建设主渠道1条长750米, 支渠2条长500米, 主渠流量为0.1立方米/秒, 支渠流量0.05立方米/秒, 均采用砼梯形渠衬砌。

五、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1. 投资估算的依据

该项目通过全面分析评估, 并经过初步水力和结构框算, 进行工程量、劳力和投资估算 (投资估算按省水利厅1993年颁发的《青海省水利水电建筑工程式预算定额》作为投资估算依据) , 并对部分材料价格按今年实际价格估算。

2. 投资估算

人饮和灌溉工程投资估算为275400元, 具体估算如下表:

六、效益分析

1. 经济效益

渠道工程完成后, 耕地都浇上水, 既增加农民收入, 也对节水效益较好, 由于渠道用砼衬砌, 既改善了农田的灌溉条件, 又提高了渠系水的利用系数。

2. 社会效益

水利工程基础设施的建设, 真正做到了节约用水, 科学用水, 促进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人畜饮水条件的改善, 可节约大量用水劳动力, 使之用于其它经济推动, 为畜牧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提高了群众的积极性。

七、项目实施的保障措施

1. 领导重视, 精心组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需上下各级, 社会各界齐抓共管。县、乡、村三级党政领导组织要切实加强对项目工程的高度重视, 精心组织实施, 搞好协调工作, 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

2. 积极配合, 统一规划

巴扎乡抓什究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民心工程, 我单位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积极配合其它涉农部门进行全面的摸底调查, 逐户调查落实, 并且专门抽调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农户和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 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的有序进行。

八、运行管理

1. 项目建成后, 在乡人民政府的领导和积极参与管理, 村干部的密切配合下, 完善村级“一事一议”制度, 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管理水利工程的积极性。渠系干渠段、人畜饮水主管道及其附属设施由乡水利水保站统一管理和维修, 材料费要从水费中支付, 入户部分由农户自己负责管理和维修。将新建人饮工程管理好, 运行好。

2. 依法征收水费, 严格按照省政府27号令《青海省水利工程水费计收管理办法》和县政府[1996]142号令《互助土族自治县水利工程水费计收管理办法》标准执行, 逐步推广用水计量收费。在水费票据的使用和管理上积极推进水费收支公示制度, 提高透明度, 确保水费“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

3. 在工程运行管理中, 依法管理水利工程, 防止人为破坏, 禁止在水利工程管护范围内修建建筑物、钻探、爆破、取土、植树和堆放杂物, 不得在主、支管线上擅自取水和私自进行维修活动, 防止人饮管路中的塑料管外露和冬季冻坏以及渠系建筑物的损坏。对破坏水利工程的不法分子进行依法处理。

4. 及时维修水毁工程, 使工程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

5. 加大水法规宣传力度, 增强群众对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环境友好意识, 提高群众爱护和管护水利工程的自觉性。

6. 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 采取层次多元化的技术培训班, 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认识水平和应用科技的能力。

8.民生项目助推双西乡村建设 篇八

双西老区村位于兴田镇西部,全村共324户1230人,山林面积28600亩,水田面积5696亩,辖七个自然村。

谈起村里的变化,双西村许多村民和张国良一样感触很深。就在几年前,周边村庄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可双西村却动静不大,贫穷依旧,不仅道路难行,村里满是连片的低矮土木房,留在村里多是老人、小孩和妇女。而如今,村里民生项目一个接一个落地,村庄面貌发生大变样:环境变美了,生活丰富了,村民增收了,村里更和谐了。过去贫困而偏远的双西村慢慢实现了华丽转身,美丽乡村日渐显现。

最受村民关注的是村民综合服务场所及幸福园项目,虽然项目尚未完成,但修葺一新、重新布置的旧粮站已然成为村里的一道亮丽风景,每天吸引不少村民前来观看。从年初开始,村两委针对村里娱乐健身活动场地小、设施不足,村民普遍希望丰富文化生活的村情民意,着手谋划旧粮站改造建设。他们四处争取资金,从省里及双百联动挂点单位武夷山农村信用联社争取到20万元,并得到本村在外经商村民捐助的20多万元,于5月份开始动工建设。旧粮站占地面积3亩多,改造后将建成妇女之家、村民娱乐活动中心、村民健身广场、村卫生所,配套乒乓球桌、健身器材、凉亭等设施,并栽种绿化树木。同时考虑到村里有5位“五保”老人,村里为他们专门安排了房间、厨房、公共卫生间、公共浴室等设施,方便老人的衣食住行,改善老人的晚年生活。

丘屯、连家、李家和路尾,是双西村四个连片自然村,有300多人口。以往巷道不好走,尤其是下雨天一出门就是一脚泥,老人、小孩走路经常磕磕碰碰,村民们一直期待着巷道能打上水泥路。村里通过向上级争取资金、积极组织村干部带头投工投劳等举措,自行平整路面、订立巷道两侧水泥挡板,节省了工程资金,仅用12万元完成1.3公里的巷道硬化。村里还结合全镇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为丘屯等四个自然村新建饮用水源点,安装饮用水净化设备,解决困扰村民的饮水问题。2013年6月底,双西村荣获第八批“福建省生态村”光荣称号。村民们高兴地说:“现在路好了,路灯亮了,自来水到家了,多亏了村干部,我们觉得现在生活比以前好得多了!”

既要生态美,也要百姓富,这样的美丽乡村才会有内涵、有支撑。为此,下派书记李建亮与双西村干部积极谋划,入户拉家常,动员村民发展烤烟,种烟面积从2012年200亩增至2013年的400亩;烟后栽种黄瓜50亩,目前长势良好,预计产量可达5000公斤以上。向上争取机耕路硬化、烤烟房等烟基工程项目,新建10栋烤烟房全部投入使用,解决了制约烟叶发展的瓶颈问题;配合电力部门开展农网改造,增加电杆数量,提高电杆高度,并安装好电力绝缘设备,增强电力保障能力。目前,在烟基工程的支持下,双西村下黄溪至西寺长1.2公里、宽3米的机耕路已经完成设计,年底将完成道路硬化。届时,村民们将不再为雨天农用机械开不进、电力不畅等问题而发愁了,受益的千亩农田因此将“身价”倍增。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随着村里配套设施完善,村庄环境变美,村民们对家乡发展的信心足了,除了在家的村民,越来越多在外经商的村民或回乡建房,或返乡发展种白薯、养鹅等生态种养业,纷纷加入到美丽乡村建设队伍中。

9.秦俑村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规划 篇九

(2006—2010)

临潼区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服务区管理委员会

秦俑村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规划

(2006—2010)

前言

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省委、市委1号文件精神,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推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促进三个文明建设,按照《西安市临潼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施方案》的要求及统一部署,结合本村实际,在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基础上,特制定本规划方案。

一、基本现状与发展需要

秦俑村位于临潼区城乡结合部,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门前,紧靠骊山,而对滔滔渭水。是在馆前环境改造拆迁的基础上,由政府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基础配套设施、统一管理。群众自建的方式组建的一个新村。总占地面积116.8亩,现有耕地83亩,农作物主要以石榴、柿子等杂果种植为主。现有民俗特色住户161户,商住房12套,民俗博物馆一座。村内总人口为161人,总建筑面积46000㎡。建筑风格将关中传统建筑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创造了一种简洁、明快、素雅、大方且具有秦汉文化韵味的建筑形态。村内从南向北建有稼穑、骊邑、社稷广场及秦俑村停车场,民俗村牌楼,村内给排水、供电、燃气、有线电视、电讯、道路、路灯、绿化等各项基础配套设施齐全,全部为地理式管网。

2006年初,针对秦俑村拆迁群众的失地生存问题,我们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利用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引导群众发展农家乐经营,手工艺品及陶俑复制的制作和销售。以清除失地群众的后顾之忧。在秦俑村的管理上,我们认真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针指导我们的工作,用实际行动把秦俑村建设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亮点。

二、指导思想、规划原则和建设目标

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省委、市委1号文件精神为指导。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求,以村容村貌整治为突破口,改善群众生活条件为基础,以家家户户发展经济项目为支撑,以培训教育和文明创建为手段,开展“富、靓、智、乐、和”五进农家活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规划原则和建设目标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要求,到2010年基本建设成基础设施完备,经济快速发展,生活宽裕安康,生活风尚文明、生活习惯卫生、村庄环境整洁、人与自然和谐、服务网络健全、民主法治进步、社会安定有序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基础设施完备。村内群众100%的通有安全卫生的自来水,村内100%路面水泥硬化,两侧绿化到位,路肩到位,设置专用垃圾桶,改变垃圾随意倾倒在房前后等处造成环境污染的现象。

农村经济发展。发挥地理和资源优势,做好“山上、田里、庭院、市场”四篇文章。倡导科技兴农;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果树品种科技含量高;农家乐经营发展到120户;手工艺品制作20户;引导富余劳力外输内转。到2010年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达7800元,村管理办公室收入达30万。

生活富裕安康。100%农户安装电话,有线电视100%入户,100%的村民享有合作医疗,网络入户达到80%,建立健全服务网络,农业技术信息、生产生活资料购销、医疗保健、文化娱乐、便代理等服务进村入户,覆盖整个村落,惠及每个农户家庭。

民主法治进步。坚持依法治村,实际村民代表议事会制度,村务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得到落实;村民知法懂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落实,无赌博、盗窃、打架斗殴等违法行为,实现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邻居和睦团结、村民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融洽相处的平等祥和的社会环境。

倡导文明新风。村民自觉学文重教、崇尚科学、无封建迷信活动,实行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倡导遵纪守法、移风易俗新风尚。

人与自然和谐。实现“三清”,即: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村落环境优美,四旁(村旁、宅旁、路旁、水旁)达到绿化,生态良好;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生态环境相得益彰。

三、规划布局

(一)围绕“生产目标”,增加农民收入和村财政收入

大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着力挖掘现有土地潜力,更新果树品种,开发乡村游果园、菜场等,提高土地附加值;以农家乐发展为龙头,鼓励群众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特色工艺品制作、销售,逐步做大做强。借鉴公司化管理模式,规范管理、注册标识、统一包装。并引导群众参与进来,最终发展成有一定规模的股份制公司或企业。大力引导和组织村内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发展,把劳务经济作为我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柱和突破口。进一步加强村民的技能培训工作,为外输务工村民提供就业保障。同时,增加秦俑村管理办公室财政收入,利用民俗展览馆及12套商住楼,加大招商引资和宣传力度,吸引客商来秦俑村投资办企业,来提高村财政收入。

(二)围绕“生活宽裕”目标,提高群众生活质量1、2006年内完成全村100%的道路水泥硬化,完成面积2070㎡的群众户外健身广场建设。

2、2007年内全村村民安装自来水,用上安全、卫生的自来水。

3、2007年完成有线电视工程。使全村100%住户通有线电视。

4、2007年完成村民文化娱乐活动中心建设。

5、到2008年建设完成秦俑村小学一座,改善区域内群众子女入学难的问题。

6、到2010年建设一座大型购物商场。

(三)围绕“乡风文明”目标,扎实开展文明建设活动。

1、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村民活动阵地建设,在秦俑村管理办公室建设一个综合性的村民活动、培训中心,使村民有一个固定的活动场地。

2、以实现“平安秦俑”为目标,开展“综治三包”活动,成立禁赌、禁黄、禁毒、老年劝导小组;实现社会治安稳定,无黄、赌、毒、盗等违法犯罪现象。

3、开展“创十星、评十户”“争五好”活动,成立红白理事会,村规民约执法队,倡导村民学文重教、崇尚科学、遵纪守法、移风易俗新风尚。

(四)围绕“村容整洁”目标,实施生态建设工程1、2006年起开展“三清六改”为主要内容的村容村貌大整治,组建环保队和环境督导队,使附属房乱搭建、柴草乱垛、垃圾乱倒、畜禽乱跑、污水乱流的“五乱”现象得到有效改变。实现庭院净化,村容村貌美化。

2、2006年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上,在全村设置45个活动垃圾桶,在村四旁种植绿化树,建立健全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彻底解决农村环境卫生脏乱差的问题,实现环境“绿、净、美”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五)围绕“管理民主”目标,建设民主法制示范村

1、坚持民主决策。凡是涉及村民切身利益事项的决策,均坚持实行村务民主听证,组织听证代表进行充分讨论,形成共识后再提交村民代表大会进行表决。健全和完善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大会制度,合理确定各自的议事规则和议事范围,讨论决定重大村务事项,并督促决策事项的有效实施。

2、规范民主管理。一要规范公开形式。村内建一村务公开栏,同时以公开栏,入户宣传单,进村入户宣传单形式及时公开村情村务。确保村民对村务的知情权、参与权、议事全和监督权。二要规范公开内容。将村务决策、社会事务内容向村民定期公开。三要规范公开时间。根据公开内容按照性、常规性、临时性、即时性进行公开。四要规范公开的内容和实施,落实的监督。

3、加强民主监督。实现民主评议村干部工作制度和村干部激励约束制度。结合年终考评总结工作对村干部至少进行一次民主评议。评议结果与其补助和奖励挂钩。

四、建设重点

1、完成有线电视安装工程,使全村100%住户通有线电枢。

2、在秦俑村管理办公室建设一个村民文化娱乐培训中心。

3、建设秦俑服务区幼儿园一座。

4、建设秦俑村大型购物广场。

五、实施进度与安排1、2007年完成有线电视安装工程。

2、2007年在秦俑村建设一个村民文化娱乐培训中心。

3、2008年建设完成秦俑服务区幼儿园一座。

4、2010年建设完成秦俑村大型购物广场。

六、组织领导

1、深入发动,形成合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积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管理办公室党支部在思想发动,组织动员上下功夫,发挥青、妇、老协等群团组织的作用,积极引导群众正确认识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调动村民自觉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强化标准,保证进度。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标准,制定详实的目标规划、规章制度、文明规范、村规民约、创建指标等内容。排出各项建设序时进度表,并抓紧落实,尽快组织实施。确保半年小变化,一年大变样。

3、强化责任,明确奖罚。各责任人要强化责任意识和全局观念,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全体村民要认真协助,配合支部及办公室的新农村建设开展工作。

10.xxx村主导产业发展规划 篇十

1.产业发展前景分析

1.1基本情况

xxx村位于马曹庙西部,毗邻b国道公路。全村有村民组c个,n户,现有人口n人,二轮延包面积n亩,山林面积n亩。2010全村全年总产值n万元,人均收入n元。

1.2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主导产业规模还有待扩涨,对生态资源的保护有一定影响,配套的措施如沼气池整村推进还需大量投入,也有大量工作要做。

1.2.2传统产业、主导产业抗自然灾害能力仍然脆弱,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设施农业仍需大量的资金投入。

1.2.3青壮劳力外出打工或就地转移比重大,在家务农群体整体素质提高仍需努力,大坑等村民组居住分散,异地发展仍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1.3市场定位与需求

1.3.1传统产业

粮食(水稻为主)、油料(油菜为主)是该村的传统产业,以自给为主,商品率约40%。水稻以一季中稻为主,米质中等偏上,油料以甘兰双低品种为主,油质优良。

1.3.2主导产业

优质稻是我村的主导产业,以地膜花生种植为主,种植面积分别为n亩和n亩,优质稻和地膜花生全部供应给当地东波粮油集团。

2.主要发展目标

2.1即期目标

2011年实现农民人均收入n元,村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5万元。

2.2预期目标

2012年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n元,村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6万元,主导产业农业产值比重及基础设施等指标达到新农村示范村建设考核指标要求。

3.规划建设具体内容

3.1产业布局和耕制安排

3.1.1传统产业

粮油作物以一、二、三、五、六、八、九村民组为主,主要发展水稻生产,推行一油一稻、一瓜一稻等种植模式。

3.1.2主导产业

地膜花生主要以一、三、八、十四个村民小组为主。

3.2建设内容

3.2.1主导产业

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在600亩,重点建设200亩,优质高产杂交稻示范片;油菜种植面积稳定在500亩,重点建设200亩双低油菜示范片;整合粮、油加工企业,提高稻米和菜籽油的加工品质。

主要配套措施:改善农田灌溉条件,提高旱涝保收良田比重(达80%以上);引进优质高产、高抗粮油品种,加快品种更新步伐;示范推广超级稻、水稻旱育稀植、无盘旱育抛秧、水稻直插、机插秧等轻型、节本新技术,示范生物肥料、生物农药和无公害粮、油栽培技术;推广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化学除草、叶面施肥等实用技术;改善农田机耕道路,提高小、中型农机作业水平;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加强“三新”(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技术服务;培育发展粮、油生产合作经济组织或农机、植保、施肥等专业服务组织。力争到2012年粮食单产提高10%,亩增收节支63元;油料单产提高30%,亩节本增收77元。实现农民人均增收100元。

地膜花生规模2011年发展到300亩。

主要配套措施:实施科学种植,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加强“三新”(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技术服务;培育高产种子,提高产量,力争2012年产量提高9%,增加农民收入。

4.资金筹措

采取农户自投、企业自筹、地方配套和上级支持的办法,以农民投入为主体,企业为主导,地方和上级为支撑,农民投入主要在基地建设和生产环节,企业投入主要在加工和市场营销环节,地方和上级投入主要在引导和社会化服务环节。

5.保障措施

5.1组织保障。加强对示范村工作的领导,强化村委会班子建设,强化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完善村规民约,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发挥全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5.2政策保障。进一步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惠农政策,强化政策宣传,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促进作用和保护作用。

5.3投入保障。多方面、多渠道、多形式增加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尤其是对生产发展的投入,加大对上争取力度,依托农业、农村各类项目加大生产和基础设施建设环节的投入;加大农业对外招商,依托外资加大加工和龙头企业培植

环节的投入;加快民营企业的发展,依靠民间资本加大产前和产后服务环节的投入。

5.4科技支撑。强化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建立农业科技应用示范点、示范户;加大企业产品科技开发,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引进科技人才,培育乡土人材,发挥农村致富带头人的作用。

5.5服务支撑。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农村经纪人、创业带头人的作用;依靠当地政府、部门和企业,全方位、多层次为农业服务,为农民办实事。发挥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村企对接优势。

11.大坝村文化建设带来面貌革新 篇十一

大坝村是蕉岭县广福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辖20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2400多人,常住人口五六千人。近年来,大坝村积极扶持发展名贵树木、烤烟和仙人草三大特色产业,作为拉动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取得良好的成效,不少村民走上了小康富裕的道路。

然而,富裕起来的一些村民染上了赌博的坏习惯。生于斯长于斯的大坝村文体协管员张君标指着村委会门前那条宽阔狭长的街道说:“那时候,一入夜,这条街就聚满了打麻将、赌六合彩的人,从一开始一两角地赌,到后来成千上万地赌,闹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也有……那时的大坝村真是乱得不得了!”

村民赵小宇(化名),在附近一家水泥厂上班,迷上麻将后,每天下班都到麻将铺报到,一赌就是大半夜,妻子和两个孩子也不理了。后来越赌越大,把刚刚盖好的新房也搭了进去,还欠了一屁股的债。妻子儿女不堪忍受,和他分道扬镳。

村支书张通祥说:“因为赌,村里人变得暴躁易怒,一言不合常常拳脚相向。当时,村里也常组织干部对因赌滋事或引起家庭矛盾的人进行劝解,但收效甚微。”

“赌博村”的称呼也许太刺耳或太偏激了。然而,对于这样一个称谓,却几乎没有一个受访的大坝村人会回避。他们坦然地承认,但同时也自信地补充:“大坝村变了,真的变了。”

一路上,新颖别致的楼房,宽敞平整的水泥路不时映入眼帘。村民自己修建的篮球场、广场、乒乓球室内,不时传来欢声笑语。他们正享受着过去只有城里人才能享受的乐趣,一幅幅文明景象随处可见。

这一改变还得追溯到2009年。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关心和广福镇党委、政府的指导下,村两委认识到,要扭转不良风气,必须从精神文明建设抓起。考虑到村民文化生活匮乏,活动场所有限,大坝村历时5年,建了6个文化广场。其中,1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广场3个,三四百平方米的广场3个。每逢傍晚,这些广场就成为全村人气最旺的地方。同时,配备了相应的文化活动站和农家书屋,增加书籍数量,现藏书价值约6万元。

此外,大坝村还不断壮大业余文艺演出队伍。从2010年起,民间自发成立大坝船灯队、健身队、篮球队、腰鼓队、民乐队等7个业余文艺队,参与人员300人左右。村两委除对这些队伍进行经济支持,还给予指导建议。大坝船灯队是其中的佼佼者,表演队伍有20多人,经常创作群众喜闻乐见的船灯表演节目,成为宣传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好方针的传声筒,现正申请梅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从2008年起,大坝村还积极发动乡贤筹措资金,成立大坝育才奖学金。村两委每年对成绩优异的本村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从而树立良好的学风、村风、民风。

如今,大坝村的赌博风几近绝迹,治安纠纷也少了。随着社会风气越来越好,一批道德模范涌现出来,如8年为村民修山路的罗伟、用爱守护瘫痪老公的外来媳妇邱丽等成为全村人的楷模,他们还被邀请到县、镇、学校的道德讲堂上讲课。

12.村经济发展建设规划 篇十二

大城市周边地区有一批生态环境及文化资源条件优越的村庄。笔者以呼和浩特市水磨村为例, 探索此类特色发展型村庄在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发展引导、空间布局优化、特色文化传承等多方面的规划方法与路径, 与大城市共同构建城乡功能互补、有机共生的城乡发展新格局。

1 规划背景

水磨村位于呼和浩特市新城区的北部山区, 距呼市城区18公里, 地处于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腹地, 村域面积239平方公里, 总人口577人, 下辖34个自然村。水磨村属典型近郊山地村庄, 景观秀美, 植被茂盛, 空气清新, 生态环境良好, 村庄依山而建, 背山面水, 山水环境及布局优良。

由于气候干旱及地形限制, 村庄种植业萎缩严重, 养殖业与林业未形成规模, 但由于毗邻自治区首府和良好的生态旅游资源, 村内已形成国家登山步道、呼市新城区素质教育基地、太伟高尔夫球场等多项休闲旅游项目。目前, 村庄剩余劳动力将近270人, 约占总人口的50%, 除少量在夏季从事乡村民俗接待外, 大部分已进城打工。

2 村庄规划思路与策略

近几年, 自治区与呼和浩特市政府依托大青山前坡的生态和文化资源, 致力于前坡的生态治理与旅游发展, 希望将其建设成为集生态保护、现代农业、旅游休闲为一体的呼市后花园。水磨村具有近郊的区位与市场优势, 凭借自身良好的生态环境、乡村特色旅游服务基础, 有条件成为呼市大青山前坡重要的旅游服务节点。但村庄目前依然存在山地功能区发展条件受限、劳动力吸纳能力不足、人居环境较差、旅游配套服务缺乏、文化主题不鲜明等问题, 成为其发展的瓶颈。

规划以生态保护、农民增收、环境改善、乡土特色传承为目标, 提出了“生态优先、对接城区、旅游驱动、特色发展”的规划策略, 对接自治区首府的目标客源市场, 发掘旅游资源, 提升旅游服务品质, 走旅游驱动、品质提升的内涵式特色发展道路, 将水磨村建设成为农民富裕、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呼和浩特市近郊特色文化旅游村庄, 成为大青山前坡重要的旅游服务节点和新农村建设示范。

3 村庄特色发展的路径探索

3.1 生态保护、全域引导

规划坚持生态保护、集约发展的原则, 优化土地资源, 协调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 形成“三区”协同发展的全域空间发展结构。即: (1) 北部生态保育区:以生态保护、涵养水源为目的, 严格控制开发建设, 逐步引导生态移民, 退耕还林, 适度发展特色林业; (2) 中部森林生态旅游区:依托现有旅游项目, 发展森林观光、康体休闲、科普拓展旅游, 强化区域景区联动, 完善旅游配套设施; (3) 南部民俗旅游服务区:以水磨村为基地, 发展乡村民俗体验、田园休闲度假游, 提升村庄旅游接待能力及服务品质 (见图1) 。

水磨村地处大青山腹地, 自然村规模小、布局分散, 地质条件复杂 (见图2) 。规划在生态安全与环境保护前提下, 根据村庄实际情况与村民意愿, 保留规模较大的居民点, 其他居民点逐步引导生态移民, 这样既可保护生态环境、节约土地资源, 又保证大部分村民平等获得社会发展带来的收益, 实现了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平衡。

3.2 就业引导、农民增收

农民收入增加、集体经济壮大、村庄富裕是村庄规划的核心内容, 是村庄规划得以有效实施的有力保障。规划调整优化传统农业结构, 提高农产品经济效益, 发展有机蔬果种植、山地特色养殖业, 加强面向城区的苗圃、种苗等商品林基地建设。同时, 以森林康体、田园休闲、乡村体验的特色旅游为驱动, 通过特色文化旅游村庄的建设带动村域休闲产业全面发展, 让本地村民有效参与到旅游产业链之中, 平等分享旅游繁荣带来的收益, 同时积极鼓励壮大村庄集体经济。

村庄产业发展规划中除注重传统的项目设置外, 还增加了项目经济收益分析, 为村民提供更具指导性的就业引导, 如对景区服务、农家乐接待、特色农林业生产等不同就业方式可吸纳劳动力规模、人均年收益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多元化就业引导和岗位技能培训, 逐步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 至规划期末, 全村可吸纳240~300名劳动力就业, 农民人均年收入由原来的人均6500元/年增长到1.8~6万元/年, 农民收入获得极大提升。通过乡村茶舍、特色农产品超市、中心农家乐等的设置, 为集体经济提供发展空间与动力。

3.3 布局优化、环境治理

3.3.1 优化村庄交通、防洪等安全格局

水磨村属典型山地村庄, 建设用地的拓展逐步挤占了省道两侧用地及生态安全空间, 村庄存在交通安全隐患, 面临山洪威胁。规划延续村庄传统格局, 重点梳理与消除村庄防洪、交通等方面安全隐患, 优化空间布局。南部重点搬迁跨省道布局的农宅, 保证过境交通通行能力及村民出行交通安全;北部重点进行村庄内部安全整治, 预留行洪通道, 减少山洪危害, 构建内部交通环线, 减少内部交通对过境公路的依赖 (见图3) 。

3.3.2 完善居住功能配套、提升旅游服务功能

针对居住配套功能的缺失与村民需求, 增加村庄文化活动与健身场所。利用闲置坡地, 因山就势建设独具特色的室外台地文化活动广场, 采取土石混合的广场铺装形式, 布置连廊、凉亭、登山步道、健身器械等, 台地文化广场除为村民提供公共交往与休闲健身场所, 还可进行露天电影放映, 户外民俗表演等。

结合村庄旅游发展, 完善配套服务设施, 提升服务品质。在村庄入口处设置游客服务中心、中心农家乐、乡村茶舍、特色农产品超市等, 为村庄集体经济发展预留空间, 并通过统一的客房预定、结算等加强对农家乐的统一管理 (见图4) 。

3.3.3 加强污水处理与环卫设施建设

采用适用技术, 建设地埋式密闭垃圾收集点, 实现垃圾村庄收集、密闭储运、城区集中处理。根据村民生活习惯, 污水处理采取三格式厕所加小型地埋式污水处理站的形式, 实现污水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小型污水处理站采用生物膜反应技术, 污水经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 回灌于农田、果林, 污泥可进行高温堆肥, 制作有机肥。结合游客集散中心、台地广场等地配建公共厕所, 并通过宣传与行为规范, 改善村庄环境面貌。

3.4 乡土特色保护与文化传承

乡土特色要素大体可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人文风貌要素。自然环境要素包括山、水、林、田等各类自然景观资源;人文风貌要素包括村落、街巷、建筑、环境小品、民俗等。村庄规划重点要保护村庄特色与传承乡土文化, 在村庄规划、环境整治、农宅建设等方面突出保护具有吸引力、可记忆、可识别的乡土特色要素, 保护村落及其周边的山水环境, 延续村庄肌理, 保护传统街巷与民居, 保护有历史记忆的古树、古井等空间要素, 实现“看的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见图5) 。

3.4.1 山水格局的保护

水磨村负阴抱阳, 周边传统山水格局极佳, 规划顺应整体山水格局, 巧借自然山水之势, 北部以村庄为阳, 应借山势, 展现山、林、屋融洽村庄风貌;南部以田溪环境为阴, 汇聚水景, 构建田、河、林相映衬的生态休闲空间 (见图6) 。

3.4.2 乡土环境的延承

结合乡村旅游发展及南部滨河生态休闲空间建设要求, 疏通河道, 提高行洪能力, 采用叠水坝, 营造丰富的山泉溪水景观。结合河岸两侧农田, 规划蔬果采摘园, 沿岸建设生态驳岸、木栈道, 设置水车、石磨磨坊等, 突出水磨村的文化特色, 游客可从事农事体验, 吃农家饭、享农家情。村庄除重点整治及建设滨河生态空间、台地广场、公路及生态防护绿带外, 还引导村民进行庭院及房前屋后的绿化, 缔造出具乡村特色的多层次绿化空间系统。

村庄环境绿化以自然、乡韵为主题, 选择国槐、杨树、樟子松、山杏、虎榛子、绣线菊、山樱桃、丁香、榆叶梅等当地乡土植物品种, 按照物种原生性、多样性原则等进行合理配置, 满足经济性、实用性、观赏性的多重需求。村庄的道路广场铺装、环境小品就地取材, 采用卵石、木材、土坯等材料, 延续乡土特色。

3.4.3 乡土民居的引导

规划分析呼和浩特民居的渊源与特征, 并通过大量农户走访与问卷调查, 从村民生活习惯、文化习俗和环境因素等多角度研究水磨村的乡土民居, 在此基础上进行农宅建设图集的设计, 使规划设计真正做到源于水磨, 忠于水磨, 又不止于水磨 (见图7) 。

水磨村民居受晋北建筑影响深重, 在传承其基本形制及风貌的基础上, 又进行了明显的简化和改良, 如沿用晋北典型的阔院式院落布局形式、选用更加经济、保温效果好的黄土或土木混合的外墙维护材料、屋顶形制多采用单坡和“阴阳坡”, 屋顶多出檐较浅、建筑坡面更加平直简单、屋脊装饰和门窗及窗花形式更加简洁经济等 (见图8) 。

农宅设计在建筑形制、细部装饰、围护材料上充分延续传统建筑风貌。户型设计上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满足现代生活、生产方式及旅游接待功能需要, 提供满足农家乐接待的大户型、大家庭自住或适时发展农家乐的中等户型和核心家庭居住的小户型等多套农房建设方案, 各户型设计均可满足由于家庭成员和功能变化带来的弹性调整需求 (见图9) 。

4 结语

水磨村村庄规划在产业全面引导、促进农民增收、乡土特色传承、民居建设示范等多方面探索, 成为大青山前坡村庄规划的典范, 但在规划实施中仍有诸多遗憾, 这让我们重新审视与梳理农民、政府、规划师各方在村庄规划中的职责与作用。

(1) 明确农民在村庄规划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立足农民需求, 做农民用的上、看得见的规划。

(2) 还原政府的服务职能, 政府制定规则与政策, 完善村庄重要公共及市政设施配置等, 引导村庄整治与建设。

(3) 规划师应转变传统规划方法, 针对村庄存在问题与农民需求, 确定规划核心内容, 提供可操作、有价值、接地气的村庄规划。如:产业发展规划中提供有指导意义的就业引导;农宅设计中满足农民个性化生活需求和弹性功能变化, 提供多样化、菜单式的农房建设图集;在规划实施前, 要与政府共同制定行动计划, 保证规划有效推进与实施。

13.村经济发展建设规划 篇十三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作为一名在基层服务的大学生村官,我一直在学习文件的精神,并且实践落实到最近一直开展的农村党员主题教育中

《意见》强调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指导思想,“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我们应将之与美好乡村建设结合到一起。作为基层工作者,农村就是我们的主战场,解决好自己所在村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就是我们的主方向,当前我们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首先,认真做好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性的相关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做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补贴力度,改善农民生产条件,强化农业公益性服务体系,培育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同时还要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加强基层民主,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其次,保障农村社会公共安全。加强农村的抗灾救灾、警务消防,森林防火等各项工作,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落实各项有关政策,建立美好新乡村,同时我们大学生村官应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要从小事做起,认真负责地做好每一项工作。要了解农村和农民需求,找准发挥作用的切入点,勇于创新创业,和农民群众一起开拓致富之路。

14.村经济发展建设规划 篇十四

一、基本情况及特点

板石沟村有7个村民组,493户,1925口人,党员30名,7个党小组。全村共有耕地6824亩,其中水浇地55亩,旱平地2340亩,山地4429亩,人均耕地3.5亩多一点。有林地4200亩,荒地较少,仅有125亩。全村有机电井三眼,其中今年新打两眼,尚未配套,有小土井8个,有水源工程两处。全村有贫困户73户,科技示范户32户。没有集体、村办及个体私营企业,有农用机动车11辆。农作物主要以玉米、高粱、谷黍为主,有少数油料、杂粮等。养殖业主要以养猪、牛、羊为主,目前,全村存栏大牲畜650头,羊300多只,猪200多头,但由于实行各户散养,没有形成较大的规模。由于全村有近4000亩耕地遭受雹灾,其中1800亩绝收,所以人均收入仅为730元。总的来看,这个村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村领导班子团结,思想开放,党员干部素质高。板石沟村领导班子有五名成员,平均年龄45岁。班子成员比较团结,思想也很开放,遇到重大问题集体研究解决,他们对板石沟村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等都有了整体规划。全村党员干部、村民整体素质较高,在生产、调整产业结构、扩大水源、退耕还林还草、保护生态环境等许多问题上都很支持班子的工作,并在各个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带头作用。

二是板石沟村从村班子到村民对调整产业结构,迅速发展农村经济认识较高,经济发展较快。改革开放以来,板石沟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多年的努力,农业基础建设得到了加强。尤其是整修梯田,加强小流域治理,以及植树造林、退耕还草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仅今年一年就退耕种草1000亩。并大胆改革,将村里的荒山承包给个人,既增加了村里的收入,又治理了荒山。从事建筑、贩运、商贸的农户越来越多。住房条件得到了大大的改善,全村90%的农户住上了瓦房,温饱问题已经解决。

三是抗灾救灾信心强,村民精神状态好。尽管近两年遭受了百年不遇的旱灾,今年又遭受了雹灾,但是广大村民没有失去信心,而是积极想方设法摆脱困境,千方百计抗灾救灾。一是筹措资金,打机电井和小土井,解决水源问题。二是发展养殖业,主要饲养育肥牛、羊等。三是培植滑子菇,全村有滑子菇大棚30多个,其中2组就有20多个,年收入高者达5000多元,低者有2000多元。四是外出打工,全村全年外出打工人员110多人,总收入可达40万元。还有一些简单的加工、贩运、商贸等农户,也取得了一定的效益。

四是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板石沟村村民居住较为分散,7个村民组分布在两个山沟,孩子上学非常不便。1997年,在北京美航公司及中央电视台各投资10万元的情况下,重新选址,新建起了由布赫题词的“美航希望小学”(板石沟小学),自治区政府领导付守正同志帮助解决5万元资金,打了一眼井,解决了学生吃水问题。目前学校有教师10人,学生180多人,从学前班到五年级共有7个班。教育教学环境得到了大大的改善,为培养下一代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二、存在问题及分析

板石沟村经过几年的努力,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就目前看,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经济结构不尽合理,产业结构调整的缓慢。板石沟村耕地较多,但种植结构单一,主要以玉米等大田作物为主,虽然产量不低,但经济效益不高,经济作物太少,棚室蔬菜一个也没有,养殖业不成规模,个体经济不成气候,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二是农田水利设施基础差,无法抵御自然灾害。全村6824亩耕地,仅有55亩水浇地,由于缺少水源,大部分耕地需要等雨播种,基本靠天吃饭。

三是有些村民思想不够开放,科技投入少。对改变种植结构、调整产业结构、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畜牧业等认识不高。以一组为例,全村仅有的55亩水浇地都在一组,并靠近平双公路,1998年,经过村领导班子协调,已将这55亩土地确定种植大棚蔬菜,并全部打上墙,准备承包给个人。但由于村民认识不高,观念落后,思想不统一,致使此项工作彻底失败。目前这些土地仍在种植大田作物。凡此种种,致使部分农户仍未摘掉贫困的帽子。

四是在确定以发展畜牧业为主导产业后,由于缺少资金,致使养殖业处于少量散养状态,无法形成规模,影响了发展的速度,制约了养殖业的发展。

五是通讯设施差,全村至今没有一部有线电话,致使信息不灵,经济发展缓慢。

三、对板石够村发展经济的几点建议

上一篇:提高奶粉安全质量的措施下一篇:中学意识形态专题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