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爆发与处置

2025-01-25

医院感染爆发与处置(精选10篇)

1.医院感染爆发与处置 篇一

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及报告流程

一、总则

(一)目的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的发生,最大限度减少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对病人健康造成的危害,保障病人和医务人员的安全。

(二)制定依据

依据2009年卫生部颁布《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及处置管理规范》 《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条例》,结合我院工作实际,制定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应急预案。

二、应急组织体系的职责及成员

(一)领导小组

负责统一领导和指挥,组织、协调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组 长:木玉龙

副组长:和仕仙 余明华 吕芳

成 员:韩绍林 和忠桂 此友叶 范红燕 杨春花 施永前 田云峰

罗碧梅 和咏梅 何学花 李秀英 李凤兰 陈红霞 友国庆 呢玉芳 陆姗妹

(二)应急指挥部职责及成员:

在应急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做出处理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的重大决策和督促落实应急处理措施,办公室设在医院感染管理科,由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其职责主要是及时准确地完成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的监测及调查工作;及时准确地传达领导小组的决定和督办;作好有关记录;及时完成暴发事件的调查报告;负责上下级和院内的联络及协调工作。成员:木玉龙 和仕仙 余明华 吕芳

(三)成立医院感染暴发应急事件专家组

职责主要是负责对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级别确定以及采取的防控措施提出建议;对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卫生处置进行技术指导;对感染病人及高危病人的医疗救治工作进行指导。

成员:木玉龙 和仕仙 余明华 和忠桂 此友叶 范红燕 吴金翠 友国庆 韩润林(四)诊断救治小组职责及成员

负责组织对感染暴发事件涉及人员的诊断救治。成员:木玉龙 吴金翠等相关临床科室主任(五)消毒、隔离技术指导小组

根据暴发事件的性质,负责消毒、隔离和防护技术指导。成员:吕芳 杨春花 和咏梅 罗碧梅(六)护理小组

组 长:吕芳

成 员:护理部全体工作人员

职 责:负责护理力量的调集、管理、工作协调,负责应急处置过程中护理工作的指挥、协调、技术督导。

(七)检验组

组 长:友国庆 成 员:检验师二名

职 责:负责检验项目的采样、检验、结果报告和生物安全。

(八)影像诊断组

组 长:韩润林 成 员:科室人员

职 责:负责病人影像学资料的获取和诊断。注意明确X光机使用条件及其位置、摄片部位、出片、报告时限及报告方式等。(九)疫情信息组

根据传染病报告有关规定和突发事件信息报告有关规定,负责疫情的报告与院内信息交流工作。

成员:刘国芬

(十)医院感染暴发应急事件后勤保障组

职责主要是提供医院感染暴发事件所需应急物质,包括药品、器械、消毒药械、个人防护物品等,以保障应急工作的顺利进行。

成员:陆姗妹 恰迪叶(十一)保卫小组

根据感染暴发事件的性质,负责现场保卫工作。成员:恒技路

三、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的监测、预警与报告(一)监测

1.建立有效的医院感染监测制度: 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定期对病区进行医院感染前瞻性调查,及时发现医院感染病例;临床科室出现医院感染散发病例时,经治医师应及时向病区监控医生报告,并于24小时内填写《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2.加强医疗废物的管理,科室确定责任人,每日对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交接等情况进行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向护士长或监控护士报告,并立即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二)预警

医院感染管理科根据监测信息,按照暴发事件的发生、发展规律和特点,及时分析其危害程度、可能的发展趋势,及时做出预警。

(三)报告 医院内报告程序:

1、临床科室发现疑似医院感染暴发,应当于第一时间上报医务科、护理部及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并立即向分管院长汇报,分管院长上报院长(法人代表)。

2、特殊情况只限于在医院内可越级上报。

3、院长确定上报各级卫生主管部门、卫生监督部门、疾病控制部门的时间及内容。

4、医务科、护理部、门诊部、后服中心、药剂科、保卫处等处室在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领导下,根据各自的职能全力投入到医院感染暴发控制工作中,做到规范化管理,分工明确,快速反应,工作人员到位。

5、在医院感染暴发中,相关临床科室医院感染控制小组(科主任、护士长)是科室报告责任人,在医院感染委员会直接领导、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业务指导下开展医院感染暴发控制具体工作。

6、报告程序:

(1)如医院发生5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或3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时,应于12小时内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同时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2)如医院发生5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由于医院感染暴发直接导致患者死亡;由于医院感染暴发导致3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时,由县卫生局行政部门接到报告后组织专家进行调查,确认发生以下情形的,应当于24小时内上报至卫生部。

(3)如医院发生10例以上的医院感染暴发;发生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时,应当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县卫生局确认后应当在2小时内逐级上报至州级卫生行政部门。州级卫生行政部门进行调查,确认后应当在2小时内上报至卫生厅。

(4)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内容包括:医院感染暴发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感染初步诊断、累计感染人数、感染者目前健康状况、感染者主要临床症候群、疑似病原体及目前医院采取的控制措施等。

(5)医院感染暴发属法定传染病时应按照传染病报告程序上报。

7、医院各相关处室及有关科室应当积极配合各级各类卫生主管部门对医院感染暴发的控制工作的调查及督导,及时提供真实、有效的资料。

8、医院发生医院感染暴发流行时,应及时上报,不瞒报、缓报和谎报;如出现以上不当行为,应追究各级各部门负责人的责任。

9、全过程由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在医院内做出初步评价后上报各级卫生主管部门。

四、感染暴发事件的应急反应和终止

(一)应急反应措施

医院感染管理科接到感染暴发事件后以最快的速度,时间不得超过30min,赶赴事发现场进行初步证实。

1.初步证实

1)初步证实流行或暴发 对怀疑患有同类感染的病例进行确诊,若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或计算罹患率,若罹患率显著高于该病区一般发病率水平,则证实有流行或暴发。

2)初步证实医疗废物伤害、流失、泄漏、扩散和意外事故 ;确定流失、泄漏、扩散的医疗废物的类别、数量、发生时间、影响范围及严重程度。

2.院内报告

1)医院感染管理科经初步证实后,根据突发事件的级别向值班院领导或分管院长汇报,并根据突发事件的级别提出是否启动应急处理措施的建议。Ⅰ级突发事件立即报告;Ⅱ级突发事件10min内报告;Ⅲ级突发事件30min内报告;Ⅳ级突发事件24小时内报告。

2)值班院长或分管院长及医院应急领导小组批准后实施;医院应急领导小组根据突发事件情况决定是否成立应急指挥部。

3)应急指挥部对突发事件进行评估,提出启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级别,督促应急处理措施的落实并评估应急处理效果。

3.应急处理

1)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

(1)指导医护人员根据暴发事件的性质做好个人防护措施。(2)开展感染病人的救治工作,实行重症和普通病人分开管理,对疑似病人及时排除或确诊,必要时隔离疑似病人或暂停接收新病人。

(3)查找引起感染的因素: 对感染病人、接触者、可疑传染源、环境、物品、医务人员及陪护人员等进行病原学检查和详细流行病学调查。

(4)做好现场控制、消毒隔离、个人防护、医疗废物和排泄物等处理工作,防止院内交叉感染和污染。

(5)分析调查资料: 对病例的科室分布、人群分布和时间分布进行描述;分析流行或暴发的原因,推测可能的感染源、感染途径或感染因素,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和采取控制措施的效果综合做出判断。

(6)做好暴发发事件的信息报告。

(7)确诊或疑似传染病人按规定及时转诊传染病院。2)医疗废物伤害、流失、泄漏、扩散和意外事故

(1)指导医护人员根据突发事件的性质做好个人防护措施。(2)组织有关人员尽快按照处理原则,对发生医疗废物泄漏、扩散的现场进行处理。

(3)对被医疗废物污染的区域进行处理时,应当尽可能减少对病人、医务人员、其他现场人员及环境的影响。

(4)采取适当的安全处理措施,对受污染的区域、物品进行消毒或者其他无害化处理,必要时封锁污染区域,以防止污染扩大。

(5)对感染性废物污染区域进行消毒时,消毒工作从污染最轻区域向污染最严重区域进行,对可能被污染的所有使用过的工具也应当进行消毒。

1)院外报告程序

经应急领导小组批准后,由医院感染管理科报告卫生局医政科、县CDC 疾控科和县环保局污染控制科。

2)院外报告时限

Ⅰ级:应在2小时内向卫生局和县CDC报告。Ⅱ级:应在12小时内向卫生局和县CDC报告。Ⅲ级:应在48小时内向卫生局和县环保局报告。Ⅳ级:应在24小时内向分管院长报告。(二)突发事件应急反应的终止 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应急反应的终止需要符合以下条件:暴发事件隐患或相关危险因素消除,或医院感染病例发生后经过最长潜伏期无新的病例出现。

五、善后评估(一)效果评价

事件结束后,医院感染管理科应在应急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组织有关人员对暴发事件的处理情况进行评估。评估内容主要包括事件概况、现场调查处理概况、病人救治情况、所采取的措施的效果评价、应急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经验及改进建议。评估报告根据事件分级报告医院领导和(或)上级部门。

二、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的紧急报告程序;

1、当疑有或出现医院暴发流行趋势时,经治医生应立即向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组长报告,并立即填表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2、科室在短时间内(一周)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病例的医院感染;由于医院感染暴发直接导致患者死亡;由于医院感染暴发导致3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发生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科室应以最短的时间(2小时)内向医院感染管理科/院总值班报告(上班时间报院感科、下班及节假日报医院总值班);

3、院感科接到科室报告后应立即向医院感染暴发应急领导小组组长报告,并向医务科等相关部门通报;

4、院感科立即组织人员到现场进行感染调查及监测工作;

5、经调查及医院感染暴发应急处置专家证实为医院感染暴发流行时,医院感染管理科应在12小时内报告县卫生局及县区疾控中心报告。

6、确诊为传染病的医院感染,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报告。

三、医院感染暴发应急处理措施:

1、医院感染专职人员积极开展调查,根据有关数据,分析可能的感染源和感染途径。

2、科室应根据确定或初步确定的感染源和感染途径,及时采取有效的处理和控制措施,并对处理措施进行持续监测。当感染源和感染途径不明确时,可以针对可能的感染源和感染措施,在不停止调查的同时,采取比较广泛的控制措施,并根据调查结果不断修正评价。

3、积极救治患者,实行感染病人和普通病人分开管理,对疑似病人及时排除或确诊。同时保护易感人群,防止感染进一步扩散。

4、协助疾控人员开展标本的采集、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5、落实医院感染控制措施,做好医院内医院感染病原体污染场所消毒隔离、个人防护、医疗垃圾和污水处理工作,防止进一步交叉感染和污染。

6、及时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疾控部门报告事件进展情况。

7、做好病例分析与总结,积累诊断治疗的经验。本预案自2012年8月起执行。

2.处置室、换药室医院感染管理规范 篇二

1、室内布局合理,清洁区、污染区分区明确,标识清楚,物品摆放合理。有流动水洗手设施。

2、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在有效期内使用,不得重复使用。

3、使用后的输液器、注射器、安瓶、锐器等医疗废物按类别分置于专用包装袋或者容器内,由专职人员运送至医疗废物暂存地点,有交接登记本。

4、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进入处置室(换药室)应衣帽整洁。

5、室内每日紫外线消毒1次,每次30min,有记录。登记内容有使用时间、累计时间、使用人签名。

6、医疗废物收集容器。污物桶应密闭、有标识。

7、治疗车上物品摆放有序。

8、体温计每次用后应消毒,清洁干燥保存。

9、换药室感染性废物置黄色专用包装袋内。

10、无菌物品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能高压灭菌的应避免使用化学灭菌剂浸泡灭菌。

11、无菌物品按灭菌日期依次放入清洁柜,过期重新灭菌。

12、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输入用无菌液体须注明时间,超过2小时不得使用。

13、医务人员接触病人前后应洗手或者用速干手消毒剂擦手。

3.医院感染爆发与处置 篇三

要求

1.坚持每日清洁,地面湿式清扫,每天进行空气消毒;

2、室内布局合理,清洁区、污染区分区明确,标志清楚。无菌物品按灭菌日期依次放入专柜,过期无菌物品应重新灭菌。设有流动水洗手和消毒设施。

3、医护人员进入室内,应衣帽整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程序。

4、无菌物品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

5、抽出的药液,超过2小时不得使用,启封抽吸的各种溶媒超过24小时不得使用。

6、碘酒、酒精应密闭保存,每周更换1-2次,容器每周灭菌1-2次。常用无菌敷料罐应每天更换并灭菌;置于无菌储槽中的灭菌物品(棉球、纱布等)一经打开,使用时间最长不得超过24小时,提倡使用小包装。

7、治疗车上物品应排放有序,上层为清洁区,下层为污染区;进入病室的治疗车、换药车应配有快速手消毒剂。

8、各种治疗、护理及换药操作应按清洁伤口、感染伤口、隔离伤口依次进行,特殊感染伤口如:炭疽、气性坏疽、破伤风等应就地(诊室或病室)严格隔离,处置后进行严格终末消毒,不得进入换药室;感染性敷料应放在黄色防渗漏的污物袋内,及时焚烧处理。

4.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篇四

基本措施

一、消毒、灭菌原则

重复作用的诊疗器械,使用后应先清洁,在消毒或灭菌

耐热、耐湿的手术器械,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应采用化学消毒剂浸泡灭菌

环境与物体表面,一般情况下先清洁,在消毒;当受到患者的血液、体液等污染时,先去除污染物,再清洁与消毒

实用的消毒产品应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或符合相应标准技术规范,并应遵循批准使用的范围、方法和注意事项

二、对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与物品的要求

·进入人体组织的、无菌器官、腔隙,或接触人体破损皮肤、破损粘膜的诊断器械以及各种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疗器具和物品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 ·接触完整皮肤、完整黏膜的诊疗器械应进行消毒 ·审核实用的消毒产品相关证明,以符合国家有关证明 审核证件

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

《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 《医疗器械产品经营企业许可证》 《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 消毒剂:

《消毒产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 《消毒产品卫生安全评价报告》

1、低度危险性物品的消毒

·诊疗用品如血压计袖带、听诊器等,保持清洁,遇有污染应及时先清洁,后采用中、低效的消毒剂进行消毒

·治疗车、诊疗工作台、仪器设备台面等物体表面使用清洁布巾或消毒布巾擦拭

2、中度危险性物品的消毒

1、口腔护理用具等耐热、耐湿物品,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耐热的物品如体温计采用高水平消毒或中水平消毒

2、通过管道间接与浅表体腔黏膜接触的器具如氧气湿化瓶、胃肠减压器、吸引器、引流瓶等

·耐高温、耐湿的首选湿热消毒

·呼吸机和麻醉剂的螺纹管采用清洗消毒剂进行清洗与消毒,无条件的医院,可采用高效消毒剂浸泡消毒

三、穿刺部位的皮肤消毒

1、碘伏消毒液原液:局部擦拭2遍

2、碘酊原液:直接涂擦2遍以上,作用时间~3min,待干后用70﹪~80%乙醇

3、有效含量≥2g/L氯己定-乙醇溶液:局部擦拭2~3遍 4、70%~80%乙醇溶液:擦拭消毒2遍,作用3 min

5、复方季铵盐消毒剂原液:擦拭消毒,作用时间3~5 min

6、其他合法、有效的皮肤消毒产品,按照产品的使用说明书操作 ·消毒范围

肌肉、皮下及静脉注射、针灸部位、各种诊疗性穿刺:以注射或穿刺部位为中心,由内向外缓慢旋转,逐步涂擦,共2次,消毒皮肤面积应≥5㎝×5㎝ 中心静脉导管:消毒范围直径≥15㎝

四、地面与物体表面的清洁与消毒

·地面:无明显污染时,采用湿式清洁。有明显血液、体液污染时,先用吸湿材料去除可见的污染物,再清洁和消毒

·物体表面:如桌子、椅子、凳子、床头柜等的表面无明显污染时,采用湿式清洁。有明显污染时,先用吸湿材料去除可见的污染物,然后再清洁和消毒。擦拭不同患者单元的物品之间应更换布巾。各种擦拭布巾及保洁手套应分区域使用,用后统一清洗消毒,干燥备用 ·感染高风险的部门地面和物体表面:应保持清洁、干燥,每天进行消毒,遇明显污染随时去污、清洁与消毒。地面消毒采用400㎎/L~700㎎/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擦拭,作用30 min.物体表面消毒方法同地面或采用1000㎎/L~2000㎎/L季铵盐类消毒液擦拭

五、清洁用品的消毒、手工清洗与消毒

·擦拭布巾

清洗干净,在250㎎/L有效氯消毒剂中浸泡30 min,冲净消毒液,干燥备用 ·地巾

清洗干净,在500㎎/L有效氯消毒剂中浸泡30 min,冲净消毒液,干燥备用

2、自动清洗与消毒

·使用后的布巾、地巾等物品放入清洗机内,按照清洗器产品的使用说明进行清洗与消毒,一般程序包括水洗、洗涤剂洗、清洗、消毒、烘干,取出备用

六、使用消毒剂的要求

应根据消毒对象选择消毒剂的种类。严格按照消毒剂使用说明书的适用范围、方法、注意事项正确使用,医务人员应掌握消毒剂的使用浓度、配置方法、消毒对象、更换时间、影响因素等,保证消毒效果的可靠

七、手卫生要求

治疗、护理病人等操作前后严格洗手或手消毒,在手术、分娩等操作前做好外科手消毒 注意事项:掌侧面、指尖、指甲缝等部位彻底清洗,戴戒指的部位应多揉搓,随时清洁水龙头开关,干手时不要来回晃,手向上防止再次污染,盛装肥皂或皂液的容器每周进行清洁,肥皂应保持干燥

重点部门管理——手术室

1、手术室三区划分明确:手术区每24小时清洁消毒一次,连台手术之间、当天手术全部完毕后,应及时进行清洁消毒处理

2、凡进入手术室的人员更换手术室专用的衣、帽、口罩、鞋,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无菌手术和感染手术应分开进行,如在同一手术间进行,应先安排无菌手术,再安排感染手术。手术器械、器具及物品应“一人一用一灭菌”,在有效期内使用

3、麻醉用具定期清洁、消毒。可复用喉镜、螺纹管、面罩、口咽通道、简易呼吸器等须“一人一用一消毒” 产房人流室

1、区域相对独立、分区明确,临近母婴室和新生儿室;建议产房(人流室)使用面积不少于20㎡,每间产房至多摆放二张产床

2、凡进入产房(人流室)人员应更换专用衣、帽、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鞋,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接触产妇所有诊疗物品应“一人一用一消毒或消毒”,产床上的所有织物均应“一人一换”

3、刷手间水龙头采用非手触式,擦手毛巾一人一用一灭菌

4、对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的产妇及未进行经血传播疾病筛查的产妇,应采取隔离待产、隔离分娩,按消毒隔离制度及规程进行助产,所有物品做好标识单独处理。分娩结束后,分娩时应严格进行终末消毒

5、接生或助产前进行外科手消毒、戴无菌手套

6、医务人员患有手臂部皮疹、腹泻、呼吸道感染等感染性疾病时应暂时调离接触病人的岗位

7、保持空气清新,每日通风2次,每次大于30分钟,每日至少空气消毒2次,地面与物体表面,应保持清洁、干燥,每日用500㎎/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遇明显污染随时去污与消毒,清洁用具专室专用,标识清楚,使用后清洗消毒

8、每季一次空气培养(细菌菌落总数4cfu/15min *90㎝平皿,物体表面及医务人员受细菌总数5cfu/c㎡)

消毒供应室

·对所有需要灭菌后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进行回收,集中清洗、消毒、灭菌和供应 ·清洗、消毒、干燥、检查、包装、灭菌方法、程序正确 ·清洗消毒设备及设施与工作量相匹配并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供应室条件不具备的可委托经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验收合格的医院消毒供应中心进行清洗灭菌

·配备相应的个人防护用品

针灸科

1、针灸科做到通风良好,保持物体表面及诊疗床清洁,定期更换床单、枕套等,如被污染应及时更换。配有手卫生设施用品

2、进行针灸穿刺操作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正确进行创此部位的皮肤消毒;针灸针具(梅花针、三棱针、小针刀)做到“一人一针一用一灭菌”

3、一次性使用针灸针不得重复使用,用后按医疗废物处理;可重复使用针灸针使用后按规定进行清洗、灭菌

治疗室、处置室、换药室

1、清洁、污染区分区明确,通风良好,保持室内物体表面、地面清洁。室内应设手卫生设施,手消夜应标启用时间,有效期内使用

2、治疗车、换药车分层使用,上层为清洁区,下层为污染区;进入病室时应配有快速手消毒剂

3、各种治疗、护理按照先清洁伤口、后感染伤口依次进行。特殊感染伤口如:炭疽、气性坏疽等不得进入换药室应就地(诊室或病房)处置 重点环节----安全注射

1、严禁在非清洁区域进行注射准备

2、“一人一针一管一用”包括皮试、胰岛素注射、免疫接种等,禁止只换针头不换注射器

3、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输入用无菌液体须注明开启日期和时间,超过2小时后不得使用;开启的各种溶媒不得超过24小时,灭菌物品(棉球、纱布)一经打开,使用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提倡使用小包装

4、盛放用于皮肤消毒的非一次性使用的碘酒、酒精的容器等应密闭保存,每周灭菌2次,同时更换灭菌容器。一次性小包装的瓶装碘酒、酒精,启封后使用时间不超过7天 超声检查

一、探头

1、凡经患者完整皮肤、黏膜或食道、直肠、阴道等体腔进行超声诊疗探头应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

2、发经皮肤黏膜进行穿刺、活检、置管、注射药物、手术等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的探头、光源、导线等超声医疗用品,使用前应达到灭菌

3、每班次检查结束后,应对超声探头进行彻底清洁、消毒处理,干燥保存 探头使用注意事项

1、断电插拔

2、禁止撞击

3、保持干燥、洁净环境

4、使用合适的耦合剂

5、软物擦拭清洁(75%的酒精)

6、避免外界仪器的振动损坏

7、禁止浸入液体

8、避免在强电磁干扰的地方使用

二、物体表面:

诊疗床、仪器表面应保持清洁,当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及时采用吸湿材料去除可见污染物,再进行清洁和消毒。诊疗床可用含有效氯500㎎/L的消毒液进行擦拭;超声诊疗仪采用一起说明书允许使用的消毒液进行擦拭

三、皮肤、黏膜:

1、患者完整皮肤进行超声时,无需皮肤消毒

2、患者有开放性伤口、皮肤病或者皮肤感染性疾病或经皮肤粘膜穿刺、活检、置管、注射药物进行超声时,要对受检部位进行皮肤消毒

四、消毒方法

1、接触患者完整皮肤的超声诊疗探头声透镜部分,每人次使用后75%的酒精消毒

2、接触患者破损皮肤、黏膜或经食道、阴道、直肠等体腔进行超生检查的探头声透镜部分,使用时外套隔离膜,用后75%的酒精消毒

3、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的探头、光源、导线等超声医疗用品,使用前必须采用低温灭菌方法进行灭菌,使用后进行清洁和消毒

·物体表面:诊疗床、仪器表面应保持清洁,当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及时采用吸湿材料去除可见污染物,再进行清洁和消毒。诊疗床可采用含有效氯500㎎/L的消毒液进行擦拭;超声诊疗仪采用仪器说明书允许使用的消毒液进行擦拭 ·皮肤、黏膜

1、患者完整皮肤进行超声时,无需皮肤消毒

2、患者有开放性伤口、皮肤病或皮肤感染性疾病或经皮肤粘膜穿刺、活检、置管、注射药物进行超声时,要对受检部位进行皮肤消毒

留置尿管

·细菌入侵机制

1、污染导尿管或尿道外口细菌种植于膀胱 ·使用合格的导尿管、导尿包

·置管时做好尿道外口的消毒、无菌技术操作 ·留置尿管期间,注意尿道外口的清洁消毒

2、沿导尿管内腔上行感染膀胱 ·医护人员在维护导尿管时,要严格执行手卫生

·最大限度的保持密闭系统的完整、通畅,任何时候均应保持尿袋低于膀胱水平防止尿液逆流

·尽量避免膀胱冲洗(前列腺或膀胱手术后列外)

·无需频繁更换导尿管,若导尿管阻塞或不慎脱出时,以及留置导尿装置的无菌性和密闭性被破环和出现尿路感染时,立即更换导尿管

·清空集尿袋时,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集尿袋的出口碰到收集容器

·正确采集尿标本-----小量标本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时,消毒导尿管后,使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标本送检。留取大量尿标本时(此法不能用于普通细菌和真菌学检查),集尿袋中采集,避免打开导尿管和集尿袋的接口

3、导尿管与尿道粘膜间细菌生长繁殖并上行感染膀胱 ·动作轻柔,避免损伤尿道粘膜

5.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篇五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加强医院管

医院环境内大量细菌和易感人群并存的特点决定了医院场所的特殊性[1]。为了减少医院内的各种感染,采取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

1.1 完善接诊、分诊制度 根据医院具体情况开设不同的门诊,以预防病人在确诊前与一般门诊混和就诊所引起的交叉感染。

1.2 完善病种管理 根据不同科室的具体情况开设隔离病房、危急病房、温馨病房等,以满足不同病种患者的收治,减少交叉感染。

1.3 完善区域化管理 严格划分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的管理,护理人员不仅要严格律已,还要管好患者及其家属。

1.4 严格执行陪床探视制度 控制探视人员,减少陪床人员,切断外源性细菌污染的途径,降低感染率。

1.5 妥善处理废用垃圾 医用垃圾、生活垃圾、锐器分类妥善处理,由专职人员收集后并进行处理。严格执行消毒

2.1 加强病房空气环境的管理 空气中细菌含量与多种感染密切相关,护理人员应从多个环节减少高危区域的空气微生物的含量。定时开窗,病房湿式清扫,每日完成床单更换,集中查房后用0.5%84消毒液超声雾化进行空气消毒。对高危重点科室、高危人群实行保护性隔离,严格探视,且采取探视者入室更衣、洗手,探视后对室内进行通风、消毒擦拭、喷雾消毒等措施。每月一次做细菌培养,如不合格的,重新消毒后再做培养,以保证病房的清洁。

2.2 加强物品消毒灭菌处理 消毒灭菌不严是造成医院感染的原因,目前灭菌方法很多,但仍认为高温、高压效果较好。有研究报道,污染的氧气湿化

瓶、氧气管、氧气插管、呼吸机、雾化器、导尿管、床旁柜、公用洗涤池等是造成交叉感染的重要传播因素。所以,除了对必须消毒的器械物品消毒外,对易忽视的消毒器械物品应进行认真的消毒。

2.3 手的消毒 护理人员进行各项护理操作前后都要彻底洗手,因为被污染的手是医院感染最主要的媒介。认真洗手与手的消毒是对患者和医务人员双向保护的有效措施[2]。在上班时间不准戴戒指、手链,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制度。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垫一巾一带,在治疗室安装感应水龙头,并配备干手机避免或减少再次污染,每月对医务人员的手进行采样监测,保证手指带菌数不超过15cfu/cm2。

2.4 终末消毒 患者出院及病故后,对床单位进行严格的擦拭并消毒,以达到彻底终末消毒的目的。减少侵袭性操作

尽量减少各种侵袭性操作,若病情需要,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切实防止致病微生物扩散。有报道,泌尿道插管是引起泌尿系统感染的重要原因[3]。在必须导尿时,应选择毒性小、感染率低的硅胶气囊导尿管,严格无菌操作,每日2次尿道口消毒,每日更换引流袋,无菌尿管每周更换一次,留尿管前后和拔尿管前后都应对患者做尿的细菌培养,如发生菌尿症立即停止导尿,并使用合理的抗生素治疗。减少开放式治疗

开放性的操作是造成感染的又一诱因。在泌尿系统疾病中,持续膀胱冲洗是不可避免的。采用3 000ml大袋生理盐水冲洗,因重力缘故不需要排气管及连通管,换袋工作由护士进行,仔细检查每袋生理盐水,避免有混浊及杂质的液体冲入膀胱。连接5 000ml一次性引流袋,常用密闭式,管颈粗,不易堵塞且可减少院内感染发生,妥善固定后冲洗液不易逆流,更有效地避免院内感染。合理使用抗生素

根据药物试验结果选择有效抗生素,慎用广谱抗生素,执行医嘱时护士必须掌握合理用药常识,根据药物的半衰期决定给药时间,自觉按规定时间给药,积极观察疗效,及时向医生提供停药和换药的依据,最大限度地提高抗生素使用效果,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同时,注意使用两种以上抗生素进,不宜置于同一溶液中静注或静滴,有些抗生素配伍后,虽然药液外观无明显变化,但由于药液相互作用,可出现药理上或化学结构上的改变,失去活性,丧失或降低抗菌作用。缩短住院时间

积极治疗原发病,加强支持疗法,在提高医疗质量前提下,缩短住院时间。对一些老年慢性病患者,在其慢性疾病病情稳定后,应嘱其尽快出院继续治疗并定期门诊随访。

6.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行动计划 篇六

(2012—2015年)

为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进一步加强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根据“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要求和“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着力加强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加大相关法规、规章及规范的贯彻执行力度,加强医院感染专业队伍建设,健全完善相关技术标准,推进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科学、规范、可持续发展,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需求。

二、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总目标。

以加强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为主导,坚持“科学防控、规范管理、突出重点、强化落实”的原则,健全医院感染防控体系,完善相关技术标准,落实各项防控措施,提高专业技术能力,提升医院感染防控水平,最大限度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提高医疗质量和保障医疗安全。——到2015年,全国所有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加强医院感染重点部门、重点环节的医院感染管理,落实相关防控措施,突出重点、科学防控,切实提高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执行力。

——到2015年,逐步健全医院感染相关技术标准体系,借鉴国际经验,结合我国实际,不断完善医院感染技术标准,形成比较全面的覆盖医院感染重点环节及重点部门的标准体系,逐步实现医院感染防控措施的科学化、专业化、规范化、精细化。

——到2015年,不断完善医院感染组织管理体系。加强省级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中心建设,明确工作职责,切实发挥推进本区域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和持续改进的作用,医疗机构要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加强组织管理,全面落实职责。加强医院感染专业队伍建设,提升专业技术能力。

——到2015年,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医院感染监控体系,初步形成国家、省级、医疗机构三级医院感染监控网络,实施科学、有效监控,及时反馈监测信息,持续改进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提升医院感染监控水平。

(二)具体目标。

1.规范管理医院感染重点部门。到2015年,100%的三级医院、60%的地市级二级医院和30%的县级二级医院的重症医学科(监护病房)、手术部(室)、血液透析中心(室)、新生儿室、消毒供应中心等医院感染重点部门的建筑布局、人员配备、质量安全管理等达到国家有关要求。

2.降低医院感染重点环节的风险。通过贯彻落实各项医院感染防控措施,医院感染重点环节的危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医院感染风险有所降低。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及呼吸机相关肺炎等专项发生率进一步降低。

3.切实落实医院感染防控基础性措施。医疗机构切实落实清洁、消毒灭菌、隔离、医务人员手卫生等医院感染防控基础性措施,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合格率达到100%。

(三)主要任务。

1.加强重点部门和重点环节管理。医疗机构要高度重视医院感染重点部门和重点环节的管理,根据医院感染管理有关规定,针对重点部门(重症医学科(监护病房)、手术室、血液透析室、消毒供应中心、新生儿室、产房、内镜室、口腔科和导管室等)和重点环节(各种插管、注射、手术、内镜诊疗操作等),采取一揽子有效措施,严格执行各项工作要求,降低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

2.全面落实医院感染防控措施。医疗机构要根据医院感染相关法规、规范和行业技术标准等,更新并细化相应的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制订并落实符合本单位工作实际的标准操作规程(SOP)。切实加强清洁、消毒灭菌、隔离、医务人员手卫生以及医院感染监测等工作,强化责任意识,全面落实医院感染防控措施。

3.不断完善医院感染相关技术标准体系。根据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发展需要及面临的形势,结合工作实际,针对医院感染重点部门、重点环节等,不断完善医院感染管理技术标准。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要不断更新并细化医院感染技术标准和工作规范,科学、有效指导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

4.加强医院感染质量控制中心建设。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要结合实际,大力推进省级医院感染质量控制中心的建设,明确工作职责,全面落实责任,协助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积极开展人员培训、指导评估、督导考核等工作,推进本区域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持续改进,提升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能力。

5.加强医院感染组织管理和队伍建设。医疗机构要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的要求,设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和医院感染管理部门,明确医院院长是本单位医院感染管理的第一责任人,配备数量适宜的医院感染管理专(兼)职人员,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强化责任意识,落实管理措施。加强对医院感染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提升业务工作能力。

6.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医疗机构要高度重视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要加强清洁、消毒灭菌、隔离和医务人员手卫生工作,认真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的有关规定,加强多重耐药菌监测工作,降低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同时,要加强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能力建设,提高其对多重耐药菌检测及抗菌药物敏感性、耐药模式的监测水平。

7.加强医院感染多学科合作。医院感染管理涉及感染病学、临床微生物学、流行病学、消毒学、药学等多学科,在医疗机构内涉及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医务部门、护理部门、临床检验部门、药学部门、消毒供应中心以及各临床科室多个部门。医疗机构应当重视医院感染管理部门的建设,建立医院感染管理的多学科、多部门合作机制,加强学科、部门间协调沟通,明确分工职责,落实工作责任,共同形成合力推进医院感染各项防控措施的有效落实。

8.进一步完善医院感染监控体系。在现有医院感染监测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国家级、省级、医疗机构三级医院感染监控体系,初步形成覆盖三级医院的国家级医院感染监控网。建立医院感染监测数据库,健全信息管理和信息发布等制度。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建立本辖区内覆盖二级以上医院的医院感染监控网,定期公布和反馈本辖区医院感染监测情况,督促和指导本辖区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持续改进。医疗机构要制订详细、可行的医院感染监控计划,结合实际积极开展医院感染重点部门、重点环节、重点人群及多重耐药菌的目标性监测,及时反馈监测信息,采取有效干预措施,防范医院感染不良事件的发生。同时,根据医院信息系统的发展,加强医院感染信息系统的建设。

9.加强医院感染科学研究。加强我国医院感染管理领域的科学研究,充分发挥学术组织和科研机构的作用,积极开展基于临床实践的医院感染防控措施与策略的研究,提高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科技支撑能力,加强科研成果转化和利用,科学指导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

10.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全球行动,掌握国际动态,学习、借鉴和推广国际先进理念和经验,加强与国际社会在医院感染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业务技术、科学研究、管理和教育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广泛开展与国际组织的项目合作,不断提高我国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水平。

三、保障措施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充分认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降低医疗费用方面的重要性,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职责,明确目标任务,认真组织落实。医疗机构要将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纳入医疗质量管理和医院管理的整体规划中,从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给予必要支持,将医院感染防控措施落到实处。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技术水平。各省(区、市)要加强医院感染管理专业队伍建设,配备专门的人员负责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要积极开展人员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逐级分期、分批开展人员培训,保证培训效果,提高人员业务工作能力和技术水平。

(三)认真贯彻落实,务求工作实效。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要积极贯彻落实行动计划,结合当地实际,制订具体方案并组织实施。在组织实施过程中,细化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结合实际、注重实效,分步骤、分阶段达到各项目标。医疗机构应当结合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认真组织实施,确保取得实效。

7.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与考评制度 篇七

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内蒙古自治区《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评价标准》、《内蒙古自治区二级医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等要求规范,切实加强和落实我院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分别制定了临床科室、医技科室等医院感质量考核评分标准。

一、考评方法:

1、医院感染管理考评为日常考评、月考评和季度考评;医院感染管理科随时进行日常考评;综合考评每月一次;院部组织的季度考评有院长、护理部、医务科共同参于,不论何种考评应及时做好考核记录,科室负责人签字生效。

2、考核要求及评分指标、扣分理由、实行100分制。每个科室满分是100分,减去扣分后所得分就是科室的实际得分。

二、考评内容:

1、认真贯彻落实医院感染管理相关法律法规。

2、科室院感管理组织制度建设及落实。

3、科室院感管理各项流程的制订及措施的落实。

4、检查临床科室医院感染发病率及上报与登记情况、住院病人监控及医院感染调查表填写质量;

5、定期不定期检查病区无菌技术规范、消毒隔离制度的落实工作。重点检查高危科室如手术室、产科、母婴同室、内镜室、血透室、检验科、供应室、治疗室等;

6、每月检查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和消毒药械的管理;

7、定期或不定期检查监控小组的活动情况:如消毒灭菌效果、消毒灭菌剂、环境卫生学监测情况。

8、每月参与药事委员会检查临床科室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情况并进行分析反馈。

9、每月检查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贮存工作。

10、随时或定期检查医务人员手依从性执行情况。

11、定期检查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措施的落实情况;职业暴露后的上报的登记等情况。

12、定期检查耐药菌的监测及常见耐药菌隔离措施的执行情况。

三、检查结果与反馈:

1、对于检查时存在的问题采用口头反馈和书面反馈的方法;

2、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建议,并限期整改、科室对反馈的问题应有书面的整改措施。

3、根据科室的整改措施和整改时限,定期复查,如没有整改或整改不符合要求的报分管院长。

8.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报告与控制制度 篇八

一、严格执行有关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和技术规范,加强医院感的预防和控制工作。通过医院感染病例监测分析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并针对危险因素实施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二、通过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掌握本院医院感染发病率、多发部位、高危因素、病原体特点及耐药性等,为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应采取如下监测方法:

1.采取前瞻性监测方法开展全面综合性监测。医院必须对每例病人实施住院过程全程医院感染监控,正确进行监测资料的填写、报告与评估。医院感染管理科必须每月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分析,每季度向院长、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作书面汇报,向全院医务人员反馈,特殊情况应及时报告和反馈。医院感染漏报调查每年组织两次,调查样本量应不少于年监测病人数的10%,漏报率应低于20%。

2.在全面综合性监测的基础上开展目标性监测:根据医院感染危险因素、易感人群、发病趋势监测等本底资料,结合本院感染控制的重点科室、重点部位、重点人群选择监测目标。每年开展 1-2 项。定期对目标性监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反馈利用,对其效果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措施。

三、医院感染散发的报告与控制:当出现医院感染散发病例时,经治医师应及时报告本科室医院感染监控小组负责人,并于 24 小时内填写《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见附件)报送医院感染管理科,医院感染管理科应对上报病例进行核实,并与临床医师、护士共同查找感染原因,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四、医院感染暴发与突发事件的监测、报告与控制制度:

(一)出现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所在科室应立即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并上报分管院长和医务、护理等部门,医院感染管理科应于第一时间到达现场进行调查处理,查找感染源和引起感染的因素,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处理,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医院感染的爆发。

(二)医院经调查证实发生以下情形时,应当于 12 小时内向所在地的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同时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所在地的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确认后,应当于 24 小时内逐级上报至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后,应当在 24 小时内上报至卫生部:

(1)5 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

(2)由于医院感染暴发直接导致患者死亡;

(3)由于医院感染暴发导致3 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

(三)医院发生以下情形时,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进行报告:

(1)10 例以上的医院感染暴发事件;

(2)发生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

(3)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

(四)发生的医院感染属于法定传染病的,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进行报告和处理。

(五)发生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时,除上述措施外,医院应严格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积极查找病原体,加强消毒隔离和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措施;明确病体体后,再按照该病原体的传播途径实施相应的消毒隔离措施,确保不发生新的医院感染。

(六)出现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趋势时,临床科室必须及时查找原因,协助调查,并执行控制措施。

(七)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必须协同检验科微生物室人员及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处理,基本步骤为:

1、证实流行或暴发:对怀疑患有同类感染的病例进行确诊,计算其罹患率,若罹患率显著高于该科室或病房历年医院感染一般发病水平,则证实有流行或暴发;

2、查找感染源:对感染病人、接触者、可疑传染源、环境、物品、医务人员及陪护人员等进行病原学检查;

3、查找引起感染的因素:对感染病人及周围人群进行详细流行病学调查;

4、制定和组织落实有效的控制措施:包括对病人作适当治疗,进行正确的消毒处理,必要时隔离病人甚至暂停接收新病人;

5、分析调查资料,对病例的科室分布、人群分布和时间分布进行描述;分析流行或暴发的原因推测可能的感染源、感染途径或感染因素,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和采取控制措施的效果综合做出判断;

6、写出调查报告,总结经验,制定防范措施。

(八)主管院长或医院负责人接到报告,应及时组织相关部门协助医院感染管理科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与控制工作,从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予以保证。同时,采取得力措施,积极救治患者。

9.妇产科门诊医院感染控制与管理 篇九

【摘 要】本文主要是对医院妇产科门诊中加强对感染的控制管理进行论述。首先本文分析了妇产科门诊的主要特点,以及对于感染的预防控制内容。随后本文对妇产科门诊的感染控制以及管理上提出了相关的思考,并对妇产科门诊的防感染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做出了简要的思考。

【关键词】妇产科;医院;防控;感染

妇产科实际上是一个容易出现感染的一个比较高风险的门诊科室。妇产科的住院的人都是相对比较特殊的一个群体,他们实际上就是即将分娩的产妇以及新生儿。大部分的进入妇产科的产妇身体都相对比较健康,不存在任何原发性疾病的年轻的妇女,不过因为他们去产科准备分娩,身体的素质也可能相对于之前低些,所以就容易出现受到感染的状况。而刚刚出生下来的新生儿其自身的身体素质比较薄弱,免疫力比较低下,所以同样是医院容易出现感染的高风险人群。因此,在进行医院的感染控制和管理方面,要特别针对妇产科门诊医院的感染问题的控制和管理,抓好监管,防止怀孕妇女和新生儿出现感染的问题。妇产科门诊的主要特点以及控制内容

妇产科的门诊实际上就是对于妇女病患者的问诊、检查、诊治、施术以及产期的保健等方面的临床工作。医院当中的妇产科门诊人员流动量比较大,其患病的种类和身体的状况都是不一样的。在这个过程当中,有身体健康的怀孕妇女,也有出现传染性疾病或者其他妇科类型疾病的患病妇女,其疾病的种类也都是各不相同的。而且很多怀孕的妇女由于身体的行动并不是十分方便,所以往往是由家属陪同一起过去妇产科门诊进行检查,等候的时间也相对比较长,妇科检查也往往要让就诊的人员上床进行检查,所以流程也比较繁琐。在整个就诊的过程当中,很容易就会出现就诊人员之互相之间的交叉感染,也可能是就诊的人员和医务工作者、家属之间的交叉感染。所以,妇产科的门诊感染预防以及控制方面的问题,在医院的整体感染防控检测上是占据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要切实对交叉感染的来源和途径进行切断,预防妇产科门诊当中出现交叉感染。

在妇产科当中引发感染的病原体实际上是可以存在很多环境下,诸如就诊的病患妇女、或者医务工作人员,甚至是家属身上,这样就意味着对于病原体这类微生物的检测和控制都是具备比较关键性的影响的。妇产科的门诊要进行感染来源和途径的控制,就要对于各项指标进行严密控制和检测,包括了所有能够与医疗工作人员产生接触的物体的表面,对于各个门诊和诊治室的预防和检测,对于消毒用品、医疗器械以及相关的医疗工作人员、护理人员的手部等。如果医院出现了感染流行的状况时候,应该要对整个医院的环境和流程进行微生物学的筛查,重点要控制可能的传染源、传染的途径以及消毒的效果等方面。对于妇产科门诊的感染管理与控制强化建议的思考

第一方面,应该针对该类妇产科门诊的具体状况,建立一个专门性的医院感染的管理部门。实际上医院针对感染问题的管理一直都有专门的负责人员进行跟进,医院的组织领导者也都重视这一方面的建设。不过应该在现有的院级感染预防和控制机构的基础上,针对各个部门,特别是容易出现交叉感染的门诊和科室设立相关的感染管理和预防机构。妇产科的门诊应该设置一个专门的感染监测控制人员一名,每个月度都要对于妇产科门诊的消毒状况进行检查,和妇产科的门诊科室负责人以及医院上级的感染管理科室进行联系,每一个月形成相关的监测报告,及时向相关责任人进行联系,对于不够完善的地方,要和相关的妇产科门诊的负责人,一起研究形成并落实整改。无论是什么级别的一员,都应该严格按照最高的预防和控制感染的监测方式制定相对应的标准和规章制度,落实责任到人。

第二方面,要对于妇产科门诊的医务工作人员的感染预防和控制的知识进行学习和培训。在妇产科门诊就诊的人员较多的状况下,要对于就诊人员进行适当的分流引导,让就诊人员的就诊时间进一步缩短,避免这些就诊人员之间出现交叉感染。对于妇产科门诊当中出现疑似出现性病或者确诊传染性性病的病患者时候,要及时地进行隔离,并且转介到性病的专科诊疗科室进行进一步的诊断治疗。每一个相关的妇产科诊室当中的医疗器械,应该及时进行消毒和清洗,清洗之后还要再次进行灭菌消毒,对于病患者所排出的排泄物以及分泌物,都应该采用彻底的无害化处理。各个诊室当中的医疗工作人员,都应该自觉地执行相关的防控感染的规章制度,做到自觉遵守无菌化的操作方式。妇产科门诊日常管理过程当中,还要对医疗工作人员以及护理人员进行预防感染的管理培训,提升这些相关人员对于医院可能出现的感染的科学认识,加深了对于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知识的掌握了解,从而更好地在日常的工作过程当中,更加注重避免出现交叉感染的状况。结束语

这一些年以来,随着疾病以及微生物的不断发展,对于医院尤其是妇产科门诊的防控感染问题应该要加以重视,各级医务工作人员要严格落实相关消毒措施,促进工作规范化,控制医院的感染率,提升医疗服务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韩灿爱.医院感染与控制[J].泰山卫生,2000(03).[2]李佩娥.基层医院病房的感染管理[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05).[3]罗玲霞,翟锐.洁净手术部感染控制与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17).作者简介

10.《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篇十

1.组织管理:不断完善医院感染管理三级监控网络的建设,落实三级网络职责。

2.控制规划

(1)法定报告传染病及时报告率100%。

(2)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控制目标:

①医院感染漏报率≤10;②医院感染发生率≤10%;③一类切口手术不我感染率≤0.5%;④无菌手术切口甲级愈合率≥97%;⑤抗感染药物应用率≤30%。

(3)感染性疾病暴发的报告与控制措施

①报告制度:发生科时1h内填感染病例紧急报告卡或打电话报告医院感染控制办公室;临床微生物是在短时间之内、不同伤病员的同类标本中3次检出同一种病原体,活在同一病区的不同病理中3次检出同一种病原体或特殊的、重要的、多重耐药的病原体,1h内电话或书面报告医院感染控制办公室。医院感染控制办公室在接到报告后1h内向医院感染控制委员会进行电话报告,同时报告医教部医疗科、护理部等相关部门,及时采取应急处置措施。非传染病的医院感染暴发由医院感染控制办公室书面报告大学临管处、杨浦区卫生局和杨浦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医院感染暴发除医院感染办公室按感染暴发程序报告外,信息科疫情传报负责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向前述上级部门报告。

②处置措施:识别暴发,及早发现暴发对于减少传播非常重要,潜在问题大多先由护士、医生、微生物专家、其他医院工作人员进行感染监测时发现。调查暴发:通过调查确定暴发来源以执行控制措施。控制暴发:控制方法根据不同的因素和传播方式而定,但均应包括隔离措施、环境清洁和患者护理的改进这几个方面。

(4)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控制目标

①医疗器械消毒灭菌合格率100%。

②使用中的消毒剂、灭菌剂:

生物监测:消毒剂细菌含量≤100cfu/ml,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灭菌器械保存液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化学检测:使用中的消毒、灭菌剂浓度符合标准。

③消毒、灭菌物品:消毒物品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灭菌物品不得检出微生物。

④灭菌器:压力蒸汽灭菌器(含快速压力蒸汽灭菌器)、环氧乙烷气体灭菌器、干热灭菌器、内镜灭菌器均生物检测合格。

⑤内径:消毒后的内镜(如:胃、肠镜、喉镜、气管镜等)监测,细菌总数≤20cfu/件(镜),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灭菌后的内镜(如膀胱经、腹腔镜等)、活检钳监测,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⑥餐具:细菌总数≤5cfu/cm²,未检出大肠菌群,并且未检出致病菌。

(5)环境卫生学监测:符合卫生学标准。

环境类别

范围

标准

空气(cfu/m³)

物体表面(cfu/cm²)

工作人员手(cfu/cm²)

I类

洁净手术室(含急诊手术室)、洁净病房(含产房、监护室、血液透析中心)、洁净静脉配置中心

≤10

≤5

≤5

II类

普通手术室、供应室的无菌间、产房、普通保护性隔离室、烧伤病房、新生儿室

≤200

≤5

≤5

III类

儿科病房、妇产科检查室、注射室、换药室、供应室清洁区、急诊抢救室、检验室、各类普通病房

≤500

≤10

≤10

IV类

传染科病房

≤15

≤15

以上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比如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

3.医院感染控制计划主要内容包括:按照国家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医院分级管理》的“三级甲等”医院标准要求,建立管理目标、计划、管理制度、效果评价及信息反馈,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意见,报医院感染控制委员会审议。

4.负责全院各级人员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知识培训,每年举办医院感染学习班1~2期。

5.协助和监督各部门对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的落实。

6.参与全院医疗护理质量管理工作。

7.对上述监控指标每年回顾一次。

END

上一篇:人工智能演讲英文下一篇:应急预案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