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科学跷跷板

2025-02-18|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二年级科学跷跷板(共7篇)(共7篇)

1.二年级科学跷跷板 篇一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 游戏里的科学

跷跷板

生活是科学教学取之不竭的资源库,也是一本学生具有亲身经历的活生生的教科书。在本案例中,学生们从游戏中,不仅对平衡获得了深刻的体验,而且从中发现了更多的问题,这些绝不是靠老师和学生坐在课堂上讨论就可以做到的。通过探索自身生活上或所处社会上的问题,借此获得对事物的了解及处理问题的能力。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体现了“科学源自生活,用于生活”的本质。

科学课要重视学生的亲历活动。在三年级一班上课时,我组织学生交流“玩跷跷板”的发现,只有少数学生参与进来,而大部分的孩子只是看客。到了三年级二班,当学生亲历了“玩跷跷板”这一活动时,他们的思维都得以展开了: “为什么小同学能把大同学跷起来呢?、”“为什么不同体重的人能使跷跷板平衡呢?”、“在什么情况下,跷跷板才能平衡?” „„

这归根于学生在有了深深的体验后,问题意识格外强烈。这样,学生进行下一步的探究活动,兴趣更高,活动效果更好。

在本课教学中,引领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回忆玩跷跷板时的经验,并配以蜡烛跷跷板的游戏,丰富了学生的感知,为学生提出有关平衡的问题奠定了基础,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问题提出后,我把解决问题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积极地猜想,尝试对观察到的现象和提出的问题作出解释,这样学生的生活经验得到充分的展示与交流,引出了与平衡有关的因素:重量、位置、支撑点。找到了研究的关键问题后,我引导学生制订实验计划,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验探究,找到了平衡的条件。学生的表达是多种多样的,如口头表达、画图表示、现场演示等。最后通过联系生活交流平衡现象的应用及课堂总结结束教学,课下让学生制作平衡玩具,为学生的课下探究指明了方向。通过本课教学,我认识到:学生的科学探究离不开生活经验,教师要精心设计有层次的探究活动,把每个探究环节落到实处,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二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篇二

准备单元

这是谁的脚

教学目标

1.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有序、仔细的观察,科学地描述获取到的信息,运用比较的方法得出结论。

2.激发学生对常见的动物的外在特征的探究兴趣。教学准备

1.小组材料准备:教材中动物的脚的图片、放大镜、记录单 2.教师材料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活动

探探小组在参加电视台《动物小达人》时遇到了难题,他们不知道照片上的脚是什么动物的,需要通过打电话的方式向场外同学求助。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动物的脚吗?你猜是什么动物的脚呢? 2.制订计划

(1)师:假设你们就是探探小组,现在你也遇到了这样的难题,要打电话向场外的同学求助,你应该怎么做呢?请你们小组讨论,制订你们的计划。(这里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制订计划的情况适当地给出提示来帮助学生思考:我们在打 电话向别人描述前要怎么做呢?场外的同学听别人描述时要借助什么来比较判断呢?)

(2)请一些小组的学生说一说他们制订的计划,互相补充完善。3.观察与记录

师:按照我们制订的计划,首先我们要进行观察和记录。请问谁知道观察的顺序有哪些?(学生边回答边将答案写在黑板的一边)观察的顺序可以是: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以及从整体到局部。而多方面的观察有哪些方面呢?可以从脚 的不同部分的大小、形状、颜色、是否有毛、脚趾数量、趾甲的大小和形状等方面进行观察。现在,就请同学们对照着老师发给你们的图片进行观察,并将观察的结果写到记录单上。

4.处理信息:描述观察的结果 5.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师:刚才同学们描述得很认真,表扬大家!我们一起来表扬你的同桌!现在,老师要请一些同学上来向大家描述一下你的观察结果。其他同学请拿出动物图谱,对照着图谱上动物的脚的特征,与讲台上的同学的描述相同的打“√”,不同的打“×”,没有提到的打“O”的方法来记录比较。请同学们在每一位上台的同学描述后都判断一下是哪种动物,看看哪位同学的描述更准确。哪位同学愿意和大家分享呢? 6.游戏:你说我猜

师:最后,我们来做个小游戏——你说我猜。两人一组,一人逐步描述某种动物的特征,另一人猜出它的名称。

第一单元变幻的天气 变幻的天气

教学目标 1.知道有阴、晴、雨、雪、风等天气现象。

2.在教师指导下,初步感知用口头语言、符号、肢体语言对自然现象进行简单描述的方法。教学准备

阴、晴、雨、雪、风等天气现象相关的场景图、天气符号小卡片。其他天气现象视频资料。教学过程

1.导入:创设情境 师:国庆长假很多同学家都有外出旅游的计划,我们可以了解旅游城市天气情况,提前做些准备。

2.了解天气现象名称 3.游戏活动

(1)猜天气活动。组织学生同桌两人合作,一人通过语言或动作描述一种天气现象,另一人猜是什么天气。一定时间后交换角色活动。(2)天气符号对对碰。给每个小组准备一套常见天气现象场景及天气符号的图片,请学生把天气场景图与天气符号配对,并说明理由。4.准备出游物品

请学生简单交流,根据查到的旅游城市的天气预报,需要准备哪些物品如衣物、雨具等。5.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天气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道并能描述天气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2.认识到天气的影响是要一分为二地辩证地来看。3.在教师指导下,能用语言流畅地描述天气的影响。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能反映不同天气现象下动植物或人类活动的照片。老师:将学生提供的照片分类制作旅游照片小展板若干套,每套有不同的天气现象,能反映动植物或人的活动。教学过程

1.观察交流照片反映的与天气现象相关的信息师出示两张照片这些照片不仅能看出是什么天气现象,也能看出在不同的天气现象中人们有不同的行为。组织学生小组活动:观察拿到的旅游照片集,在小组内说说照片中有什么天气现象,照片中的动植物和人的活动在不同的天气现象中有什么不同。2.交流天气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的各种影响

(1)同种天气现象对动植物或人类的影响一样吗?

(2)列举其他动植物或人类活动受天气影响的现象师小结。3.谚语中的天气

通过教材插图认识谚语中的天气。读一读课本中的谚语,结合图片,说说其中包含了哪些天气现象及影响。师解释说明谚语含义。学生交流其他描写天气及其影响的谚语。4.辩论赛

师提出问题:雨天算不算好天气? 根据学生意见分成两组,一组代表反方,一组代表正方,请学生举例说明理由支持自己的观点。教学反思 天气大转盘

教学目标

1.能写出六种常见的天气现象及其对人与动植物的影响。2.在制作、游戏过程中体会合作、互相尊重、分享的重要性。教学准备

彩色纸、铅笔、剪刀、尺子、图钉、橡皮擦等。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师出示视频中大转盘游戏,激活学生兴趣。2.设计制作

师出示制作好的天气大转盘的成品,指导学生观察结构:认识三个大小不同的圆盘、转轴。3.游戏

师讲述游戏规则,请3 名学生上台示范游戏。分小组练习。小组比赛。

第二单元小小游乐园 滑梯

教学目标

1.描述肉眼观察和简单仪器观察的不同。2.使用工具对材料进行简单加工。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光滑的卡纸、粗糙的卡纸、牙膏盒、纸杯、放大镜、剪刀、胶水、美工刀、透明胶带。2.学生准备:无。教学过程

1.导入:创设情景 2.提出任务

师:既然是滑梯,那就要能让丁丁和当当顺利地滑下才行,请大家看一看老师给大家准备的滑梯的图片,再结合自己滑滑梯的经历,想一想,如何建造滑梯才能保证它们能顺利地滑下来呢? 3.设计

师:老师在材料区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些材料,待会儿请材料员来领,仔细观察这些材料,然后同伴之间互相说一说这些材料的名称和特点。4.制作

师:刚才同学们都展示了自己的设计方案,相信你们已经迫不及待地想动手制作了,不过在开始之前老师还要给你们一些温馨提示:一是要注意安全,在使用美工刀、剪刀的时候要小心避免划伤手指,用完后及时将工具收回;二是要相互帮助,这样你不仅会更快更好地完成作品,还能享受到合作的乐趣;三是要保持安静,轻声交流。(生动手制作)5.评价 跷跷板

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口述、图示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设计与想法,并完成任务。2.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作品提出改进建议。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纸、塑料尺、牙签、纸杯、别针、透明胶 带、剪刀。

2.学生准备:无。教学过程

1.导入:创设情景 2.提出任务

师:既然是跷跷板,那么跷板要能够顺利地将丁丁和当当跷起才行。想一想,如何建造跷跷板才能保证跷起它们呢? 3.设计

师:老师在材料区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些材料,请各小组材料员将它们领回来,仔细观察这些材料,看看你都认识它们吗?向同伴介绍一下这些材料吧。4.制作

师:现在,同学们都画好了自己的跷跷板的设计图,在开始动手制作之前,老师还有几点小提示: 一是要注意安全,还记得我们一年级学习的传递剪刀的正确方法吗?剪刀用完后立刻放回工具区;二是同伴之间要互相帮助,因为你自 己可能无法完成今天的任务哦; 三是要保持安静,轻声交流。(生动手制作)5.评价 秋千

教学目标

1.能够辨别生活中常见的材料。

2.能够通过画图或口述的方法表达自己的设计和想法。3.能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和反思,并根据自己和同 学互评的意见进行改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吸管、木棒、绳子、细铁丝、卡纸、橡皮泥、橡皮筋。2.学生准备:无。教学过程

1.导入:创设情景

师:在之前的两节课中,我们分别完成了滑梯和跷跷板的制作,同学们的设计和动手能力越来越棒了!今天,我们来挑战一项难度更大的任务——为丁丁和当当制作一部秋千,同学们有信心吗?

师:有了前两节课的经验,我们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才能更好地完成今天的任务呢?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生开展小组讨论)2.提出任务

师:再结合你玩秋千的经历,说一说秋千最重要的部分是什么? 3.设计

师:老师在材料区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些材料,请各小组材料员将它们领回来,仔细观察这些材料,你都认识它们吗?向同伴介绍一下它们吧!

师:看来这些材料大家都认识,现在就开始你的设计吧!先尝试自己设计,如果感到有困难也可以参考教材上探探的设计方案进行设计。

师: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方案,并向同学们介绍自己是如何选材的? 师:你的方案简洁、明了,一看就知道该怎么做,真是一名优秀的小设计师!还有不同的设计方案吗?

师:这里老师挑选了几位设计的比较好的方案投影在大屏幕上,同学们在设计的时候可以借鉴他们的方案。

师:现在老师给你们一点时间来修改自己的设计方案,因为我们的制作是要按照设计方案来进行的,而且最终做好后还要看是不是和你的设计方案一样。4.制作

师:现在同学们都画好了自己的秋千设计图,老师注意到不少同学需要将几根棍子扎在一起来制作支架,那么都有哪些方法来实现呢?

师:看来大家都有自己的方法,现在老师向大家介绍如何用打绳结的方式将棍子捆扎成支架。

师:同学们都学会了吗,谁来向大家介绍一遍完整的过程?要分步说清楚你的步骤哦!

师:看来大家都学会了。在开始前还是要提醒大家:首先要注意安全,其次互相帮助,再次保持安静,轻声交流。现在开始制作吧!5.评价

师:又到了展示和评价我们作品的时候了,这次请大家先在小组内展示交流你的作品。注意在介绍你的作品时首先要重点说明你的作品有没有实现任务中的目标——顺利地荡起丁丁和当当,以及如何实现目标的。

师:刚才同学们展示的时候,老师挑选了几件有代表性的作品,我们一起来评价一下好不好?

第三单元 磁针与南北 1.磁铁有两极

教学目标

(1)通过条形磁铁、摔断的磁铁和各种形状的磁铁吸引曲别针实验,发现磁铁总是同时存在两极,两极吸的曲别针最多。

(2)能对观察、描绘的实验现象形成简单的实验结论,提升得出结论的能力。(3)能持续保持对磁铁的探究热情。教学准备

(1)材料准备: 条形磁铁、曲别针、摔断的条形磁铁、环形磁铁、圆形磁铁、蹄形磁铁等(按照小组数量准备)。

(2)活动场地:在教室内和实验室内均可。教学过程

师:(出示各种磁铁)大家还记得这是什么吗?是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曾经研究过的磁铁,你还记得磁铁有哪些本领?

生:磁铁能吸铁和镍,还能隔着一定距离吸引铁和镍。

师:下面,我们用磁铁来做个游戏。(图片显示:谁的力气大)

师:一名学生手持条形磁铁的一头,另一名学生手握住条形磁铁的两端,只露出中间部分。两人同时去吸引曲别针,看谁吸引的曲别针多。(进行展台演示,请两名同学参加活动)师:怎么条形磁铁的中间部位吸不过磁铁的一端,你认为条形磁铁哪里吸的区别针多?

师:如果把条形磁铁分成五部分,1、2、3、4、5,你认为哪里吸的曲别针多?

师:我们怎样才能证明一下你的想法对不对?

师:你们想的还是去抢一个区别针的方法,还有别的好办法吗?

师:老师也给大家介绍一种方法,大家看看是不是更好用。(实验图)师:我们可以在条形磁铁的五个部位分别挂曲别针,看看哪里的曲别针挂的多。把实验中看到的现象记录在实验手册第12 页上。

学生开始进行分组实验,每位同学都能亲自动手实验和进行记录。

教师组织大家对实验结果进行交流,请同学们拿着实验记录单进行交流,并邀请一位同学进行实物投影下的验证。

师:通过这个实验,你发现条形磁铁哪里吸的曲别针多?

师:最后我们得出的结论是什么?条形磁铁哪里吸的曲别针多?

师:条形磁铁两端吸的曲别针最多,磁性最强,我们把条形磁铁的两端叫做磁极。条形磁铁有两个磁极。一端为南极,用S 表示;另一端为北极,用N 表示。

师:磁铁并不结实,老师这里有几个断成两截的磁铁,你认为它们每一截还有两个磁极吗?

师:我们还用刚才的实验方法去试试吧。同学们开始实验和汇报。师:看来断了的磁铁还有两个磁极,再试试其他形状的磁铁是不是也有两个磁极。(蹄形、环形等)同学们开始实验和汇报。

师: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这节课学习的内容。师:今天我们用做实验的方法发现了磁铁总是同时存在两个磁极,南极和北极。下节课我们继续用磁铁做游戏。

两极指南北

教学目标

(1)学会正确使用指南针测定方位,发现小磁针是磁铁,能指示南北。了解指南针的发明与发展历程。

(2)通过水浮法、悬挂法、旋转法测试条形磁铁能指示南北,提高得出结论的能力。

(3)在参与活动时勤于动脑,乐于动手,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为指南针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而感到自豪。教学准备

(1)材料准备:指南针、曲别针、旋转架、水槽、泡沫板、支架、细线、视频资料等。

(2)活动场地:在教室内和实验室内均可。教学过程

师:大家知道教室的东南西北方向吗?谁来指一指。

师:大家都说了自己的想法,谁说的方向是正确的,怎样才能及时测定出正确的方向呢?

师:这就是一个指南针,我来教大家正确使用指南针的方法。第一步:选择一块平稳和远离磁铁的地方,将指南针水平放置。

第二步:我们会发现指南针中的小指针会摆动,过一会儿会停止摆动。第三步:小磁针停止摆动后,轻轻地转动刻度盘,会发现刻度盘的转动不会改变小指针的指向。将刻度盘上的文字“北”(或“南”)与红色指针重合,这时刻度盘上东、南、西、北所指示的方向就是该位置的具体方向。

师:指南针中的小指针这么神奇,它是什么材料制成的? 师:我们可以用磁铁或者大头针分别来试一试,小指针是不是磁铁制成的? 师:原来指南针的小指针能吸引大头针,有磁性,是一个小磁铁。这么小的磁铁能够指南北,如果换成这样大的条形磁铁还能指南北吗?我们也像小指针一样把条形磁铁放在支架上进行旋转,看看磁铁每次静止后会不会指南北。

实验一:旋转法

师:大家采用旋转的方法,发现条形磁铁可以指南北。我们还可以试试水浮法和悬挂法。请大家看看具体的操作过程,这次需要边实验边把实验结果记录到学生活动手册第13 页。

实验二:水浮法 实验三:悬挂法 师小结

两极相遇了

教学目标

(1)进行磁铁磁极相接近的实验,发现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2)正确描述实验现象,准确记录,在比较、归纳中形成实验结论。(3)主动发现磁铁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感受探究的乐趣。教学准备

(1)材料准备: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圆形磁铁、没有颜色(或遮盖颜色)的磁铁等。

(2)活动场地:在教室内和实验室内均可。教学过程

师:大家对于条形磁铁和它的两极已经熟悉了,现在我们进行一个“磁铁长龙”的游戏。请每个小组派一位代表到黑板这里进行磁铁接龙,要把每两根磁铁牢牢地吸上,我们拖动第一根磁铁,后面的磁铁都能够跟着运动才行。(学生代表进行活动,其他的同学都能够清晰地看到操作过程。)

师:看来,这个活动是有窍门的,谁来说说? 师:你们说的颜色指的是磁铁的两极,磁铁的两极相接近会有几种接近的情况发生?

师:老师把你们说的情况记录下来。师:当磁铁的两极相接近后会发生什么现象呢?请你用最简洁的文字记录下来。例如S—— S 会发现“吸不上”,就把“吸不上”记录在后面。请大家准确地记录你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师:当S 极接近S 极时,它们吸不上。是谁吸不上谁?

师:我们可以把这种相互吸不上,就像互相都在向外推的现象称为“相互排斥”,这样是不是更贴切呢? N 与N 极接近也是这样吗?

师:当N 极接近S 极时又是什么现象呢? 师:也是一个吸引另一个,还是相互吸引呢? 师:当S 极与N 极相接近呢?

师:这么多的实验现象有没有什么规律呢?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师:说的真好,不同的吸,相同的斥。谁还能说得更简单点儿。师:我们还可以把相同的叫做同极,同极相斥,不同极相吸。师:我们还可以再简单点,把不同极用“异”字表示,可以说成“异极相吸”。师:跟着老师说一下“同极相斥、异极相吸”。S—— S 吸不上 N—— N S—— N N—— S 师: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这两个磁极相接近,是同极还是异极?会发生什么现象?

师:再看这个磁铁已经没有名字了,它被吸在南极一端,它应该是?

师:孩子们,我们今天对磁铁的两极又有了更多的认识,发现了它们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特点,还能够运用这个特点把其他磁铁的名字找回来。关于磁铁的知识,我们就先学到这里。

第四单元 动物的生活 1.参观动物园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动物园里的动物在干什么,使学生 认识到动物都会运动,都需要吃食物等共同特征。(2)通过突出问题和寻找事实证据,激发学生观察和 提问的兴趣。

(3)培养学生珍爱生命,保护身边动物的意识。教学准备

(1)材料准备:各种动物活动图片或音像资料。(2)活动场地:实验室或教室。(3)分组: 6—8 人一组。教学过程

(1)引入活动:看一看,说一说,动物们都在干什么? 师:同学们都去过动物园吗?你都认识哪些动物?

师:(出示挂图或录像资料),看一看,图中的动物们都在干什么?(2)提出问题:其他动物也需要吃、睡,也会运动吗?

师:大家观察的很仔细,小组内讨论交流一下,你们还想知道什么?(3)事实证据: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其他动物是不是也会运动,它们又是怎么运动的?他们都吃什么?结合记录表中的内容,组内寻找证据,并把找到的结果填在学生活动手册的记录表中。(4)得出结论:

师:下面我们把找的结果展示给大家。生:(对照手册记录的结果进行汇报。)师:通过这些活动,我们来总结一下。

师:(根据学生们的总结,老师板书: 动物的共同特征:动物都会运动,都吃食物⋯⋯)(5)阅读:

师:读一读下面的知识,看看动物们还有哪些特征。

2.动物觅食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实验研究,得出猫可以通过眼、耳、鼻 等感官找到食物。

(2)培养学生运用对比实验探究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表达交流及合作意识。教学准备

(1)材料准备:一只温顺的家猫、养有活金鱼的透明小玻璃鱼缸、一小块鱼肉等。

(2)活动场地:实验室。教学过程(1)观察: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动物都需要吃食物,那么他们是怎么找到食物的呢?观察动物捕食的图片,想一想图中的动物都是利用那些感官发现食物的。(2)猜想假设:

师:谁来说一说每种动物分别利用那些感官发现食物的?(3)搜集证据:通过实验寻找事实证据。

师:我们来验证一下小猫利用那些感官可以找到食物吧!找几个学生帮助老师一起做演示实验,其他学生仔细观察,看看小猫分别使用那些感官发现食物的?把自己的发现记下来。(4)表达交流:

师:第一个实验验证了小猫是通过哪个感官发现食物的?谁来说一说,实验一中小猫用了哪种感官发现金鱼的?

师:你怎么知道用的是眼睛而不是其他的感官? 师:其他同学也是这么认为的吗? 师: 实验二中小猫是用哪种感官发现小鱼的?

师:你又是怎么知道用的是鼻子而不是其他的感官?

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说明大家不仅观察仔细,还善于动脑思考。实验三:(可以做一些动静,看猫的反应。或者看图片中小猫的活动,让学生动脑思考后说出答案。)

(5)阅读:引导学生通过图文阅读,认识更多不同动物捕捉食物的方法。

动物小侦探

教学目标

(1)搜集有特殊本领的动物来竞聘动物小侦探。(2)通过一系列活动,知道动物通过多种器官感知 环境。

(3)通过设计制作,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教学准备

(1)材料准备:招聘启示宣传单、卡纸、剪刀等。(2)活动场地:实验室或教室。教学过程

(1)导入语:

师:同学们,奇妙动物园招聘具有特殊本领的动物侦探,欢迎小动物们来报名。

(2)招聘启事:

师:张贴招聘启示,同学们看看动物园要招聘那些小侦探? 师:你们知道哪些动物有特殊的本领?小组内交流一下。(3)制作设计:

师:我们来帮小动物制作应聘简历吧!每个小组制作一至二份。师:出示制作要求:

1.用卡纸设计一份漂亮好看的简历;2.简历上写清动物的名称,有哪些特长,应聘哪个岗位等。(4)表达交流:应聘演讲会

师:提出竞聘要求(学生制作的同时,老师张贴各招聘处)的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简历到不同的招聘处进行演讲吧!(5)得出结论:

师:各招聘处公布招聘结果。

师:经过大家讨论后,决定哪些小动物应聘哪个岗位合适,最后张榜公布

反思单元

竺可桢爷爷的故事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竺可桢长期观察搜集信息并处理信息总结出中国大陆气候变迁的特征的故事,分析理解竺可桢处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过程和方法。

2.引导学生回顾、反思自己的处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经历,总结探究经验。3.了解比较、分类、分析等处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方法。教学准备

材料准备:学生一学期的学生活动手册及其他课堂活动记录资料。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时间过得真快,又一学期即将过去!这学期的科学学习我们获得了哪些科学发现?得出过哪些探究结论?我们是怎样获得这些发现并得出结论的?想不想知道科学家是怎样处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下面就请大家一起来阅读《竺可桢爷爷的故事》。

二、阅读科学家的故事

阅读后讨论:竺可桢是怎样搜集、处理信息和发现规律得出结论的? 他运用了哪些处理信息的方法?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三、回顾反思

与科学家相比,我们经历过的处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过程有什么相同之处,我们运用了哪些处理信息的方法?有没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有什么新的感想和收获?

四、制作科学探究剪贴报

1.提出活动任务:本学期重点学习和经历了处理信息的过程和方法。下面我们再次来经历一次信息处理的过程,请大家选择本学期科学学习的某项主题内容进行整理,把自己曾经获得资料、数据等信息制作成一份科学探究剪贴报,作 为本学期最后的考核。

2.指导整理信息和制作剪贴报

比如以天气为主题,把自己通过探究获得的天气的种类、符号以及对动植物的影响等知识内容进行梳理和剪贴,做成《奇妙的天气》剪贴报。3.分组或独立完成。4.组织展示和交流。

3.二年级科学教学计划 篇三

1、科学在我们身边:(1---5)课,以学生玩玩具的生活经验为线索展开,拓展到了解身边熟悉的、常见的事物,教材中设计了丰富多彩的学生感兴趣的探究活动,通过亲历活动,使学生“走近科学“,初步感悟到身边处处有科学,生活离不开科学的道理。

2、我们怎么知道:(6---9)课,以“学生对身边事物已有的观察、认识”为引领,进一步认识身边的物体,解释观察到的现象,探索其中的奥秘,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步骤,为学生亲历科学提供一把入门的钥匙。

3、天气与我们的生活:(10--14)课,以“学生对天气的亲身体验”为线索,进行观察、记录、整理、制作等探究活动,增强学生观察身边科学现象的意识,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身边常见科学现象的情感,意识到探究科学可以从身边的科学现象入手。

4、水的科学:(15---19)课,以‘‘学生对水已有的认知"为线索,通过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中水资源的分布、欣赏自然界水体的美丽、了解水的三态、认识水中物体的沉浮、进行水的多少的比较、认识水的压力等各种探究活动,层层展开,逐步推进,使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手段和方法,了解、认识水的特点。

5.我们周围的空气:(20.-22)了解空气在哪里,空气的成分,我们需要清新的空气。

4.二年级科学知识点 篇四

谣言:

又到小龙虾大量上市之时,不过近日网络流传一则从手臂夹出一条又一条的白色虫子的视频,视频中还配有:“常吃小龙虾的结果”文字。事情真的是这样吗?

真相:

网传视频实际为国外一名年轻女子日前赴中南美洲进行生态工作,遭到马蝇叮咬手臂,蛆虫寄生皮肤内,医护人员从其手臂中夹出白色蛆虫事件,并非吃小龙虾导致。

此外,专家表示,小龙虾体内确有寄生虫,但只要烹饪方式得当,寄生虫可以被杀死,所以,煮熟的小龙虾可放心食用的。

不过要避免食用小龙虾头部,因头部含肝脏、胃、腮等器官,容易散发很多污染物,包括寄生虫。

另外,食用小龙虾需确保其完全熟透,并尽量选用活虾进行烹调食用,因为小龙虾死后很快腐烂,会分解产生组胺等有毒物质,滋生有害病菌。

5.二年级科学《不同材料的餐具》 篇五

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认识我们周围的常见材料有木头、金属、塑料、陶瓷等。

(二)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词语描述常见材料的特点。2.能观察和辨认不同的材料。

3.通过调查发现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科学态度目标

1.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2.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培养学生进一步研究材料的兴趣和愿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学会观察和辨认不同材料做成的餐具。

教学难点:能辨认不同材料的餐具,并用适当的词语描述不同材料的特性。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不锈钢碗和勺子、陶瓷碗和勺子、塑料碗和勺子、木碗和勺子、纸盒子

教师准备:不同材料的餐具、课件、班级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出示准备好的餐具,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那么它是由什么做成的呢?

2.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今天的课题《不同材料的餐具》 板书

二、观察餐具特点

1.各种材料都有什么特点?我们该如何知道呢?学生分组带着问题对四种材料的餐具进行观察,提示学生可用手敲,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等方法。2.学生小组边观察边进行讨论

3.汇报:你们的观察结果是什么?这些餐具都有什么特点? 4.学生回答,教师引导用科学用语,并总结、讲解。5.拿出活动手册,教师指导学生按要求填写活动手册。

三、做游戏巩固练习

1.“神秘的盒子”游戏。只能描述餐具或材料的特点,教师回答“是”或“不是”,最后猜出盒子里的餐具是什么。

2.根据之前总结的四种材料的特点,说一说用这些材料做碗和勺子各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四、交流和总结

提问:四种材料都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并总结。

五、作业

1.回家可以和父母继续做“神秘的盒子”的游戏巩固练习。2.可以在家里在找一些别的物品观察它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六、板书设计

不同材料的餐具

材料 特点

6.小学二年级科学备课教案总汇 篇六

教学目标 :1、根据要求仿写句子

2、能判断标点符号运用是否正确

3、正确运用标点符号

教学重点:1、根据要求仿写句子

2、正确运用标点符号

教学难点: 能正确应对各种仿写句子

教学过程:

一 、检查评讲上次作业

二、正课学习

仿写题,从“仿”的角度看,首先要仿例句之“形”──句式、修辞、结构,为此必须认真分析例句的句式特点、修辞手法、结构特点以及文段、句子之间、句子内部之间的关系;其次要仿例句之“神”──内在的意旨,为此必须认真分析例句的表意特点、表意手法,在限制中写出既在内容上保持一致又富有创造性的句子。

1)、春天来了,到处是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请依照例句,用“你看,这里的+古诗 格式造一个句子:

例:你看,这里的水多清啊,水底的砂石粒粒可见,荡舟湖上,心旷神怡,真有“人在画中游”的感受。

示例: 春天来了,到处是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你看,树木一片葱茏,漫步在乡村小道之间,真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

2)、请以“历史”、“时间”为话题写一个句子:

示例 历史是一艘行进的船,时间是一张网; 历史是一条长江,时间就是涌动的波涛。

3)、寓言是一座奇特的桥,可以从复杂走向简单,又可以从单纯走向丰富。

以“音乐”、“书籍”、“时间”为陈述对象,仿写:

示例: 音乐是和煦的春风,使坚冰解冻,小草发芽。 书籍是坚实的阶梯,可以使人们登上理想的高峰。 时间是一艘永不停息的航船,载着你到达生命的彼岸。

4)、展开联想,在下面的横线上续写一个句子。

大自然能给我们许多启示:成熟的稻穗低着头,那是在启示我们要谦虚;一群蚂蚁抬走骨头;那是在启示我们要齐心协力;

示例: 温柔的水珠能滴水穿石,那是在启示我们要坚韧。

5)、请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

人生的价值不在于成就了轰轰烈烈的事业,而在于具体做好了些什么,所以见到茂密的

森林,你只要做森林中挺拔的一棵;见到群芳争艳的花朵,你只盼无愧地做花园中普通的一朵;见到浓密的大树,你只要做大树上的一片绿叶。虽是一棵,却能抗击风雨,虽是一

朵,却能装扮春天;虽是一片,却能为人们遮挡风雨。这样的人生也就无悔了。

6)、仿照下列句式和修辞手法,续写一句话。

读书是一种乐趣,知识是它的果实;

示例: 运动是一种乐趣,健康是它的果实; 劳动是一种乐趣,收获是它的果实。

7)、仿照下面的例句,以“你珍爱自己的生活环境吗?”作开头,写一句话。

例:“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你珍爱自己的生活环境吗?那么请保护我们的地球,因为地球是我们的家园。”

8)、下面是一段简短的议论性文字。参考提示,为语段的前两个空白处各补写一个句子;并在第三个空白处用一句概括性的话为这段文字作结。要求补写的三个句子合乎文意,与整段文字衔接顺畅。

掀开中国历史的重重帷幕,一个个发人深省的事例浮出了岁月的烟尘,清晰地昭示着后人。假如当初商纣王能听从比干的良言,又何至于落得个国破家亡的下场?假如

话又说回来,如果当初秦孝公不听取商鞅之谏而变法,又哪能称雄于六国?如果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3) 。

提示:吴王夫差——伍子胥蔡桓公——扁鹊

楚怀王——屈原鲁庄公——曹刿

齐威王——邹忌唐太宗——魏征

(1)假如当初蔡桓公能听从扁鹊的劝戒,又何至于落得个病入膏肓的下场。

(2)假如当初鲁庄公不听从曹刿的建议,又哪能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

(3)只有听取别人的意见,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如果独断专行,自以为是,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10)、仿照下面例句写一句话,要求与例句格式相似,并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

例句:我不是挺立在高山峻岭中的巨松,而是辽阔草原上的一棵小草——为壮丽的河山添上一笔绿意。

仿句:我不是矗立在广场中央的石像,而是绵延千里路轨下的一颗石子──为繁忙的交通运输献上全部的力量。

11)、在下面这段话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语句,要求仿用画波浪线的语句的句式及运用的比喻修辞手法,内容要前后照应。

7.二年级科学教学计划 篇七

任课教师:罗龙英

一、指导思想

科技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以培养小学生科技活动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它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改变单一的课程结构,改变教学方式,为学生表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空间。

二、教材分析

科技活动教材包含了实验探索、科技制作、科技应用、专题研究和创新发明等方面的内容。由此希望能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初步学会科学研究、科技发明、制作科技作品的方法,了解科技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了解我国历史上的科技成果及现在科学技术发展状况。每方面的内容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分别安排在各教材中供选择。教材在活动内容的安排上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突出科学性、创造性、趣味性和地方性,有利于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一些反应现代科技成果和与人们生活、生产紧密联系,操作性强的内容,让学生亲自参与社会调查、开展科学研究、进行科学探索和制作,从而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三、教学目标:

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1、亲身参与实践,注重亲历、自主学习和实践,在开放的学习情景中获得亲身参与实

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

2、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形成亲近自然、关爱自

然、关心社会以及自我发展的责任感。

3、发展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认知、发展学生的动手

能力,养成探究学习的态度和习惯。

4、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整理与归纳信息,并恰当地利用信息的能力。

5、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独立思考,标新立异,大胆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并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激发他们探究和创新的欲望,培养创新能力。

6、养成合作意识、民主意识、科学意识、环境意识、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善于交往等 良好的个性品质。

四、学情分析

作为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讲,学科认识尚没有形成,更无从谈起科技活动兴趣和科学的思维方式、方法,故此对学生的知识教育应居其次,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科技活动兴趣的培养和简单实用的科学思维方式的灌输。要培养学生课堂上的科学的思考习惯,逐步养成预见、测量、分析、探究、记录数据等一系列的科学习惯,以及小组探究的活动方式。

五、实施措施:

有的活动就是要学生对身边的事物进行有目的的研究,进行科学探索,尝试研究性学习。要学生勇于探索,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不怕说错,错了再探索,而不是等着教师的答案,不是背书本上的结论。

六、课时安排与实施策略: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经典社会实践报告4000字下一篇:劳务承包合同简单

付费复制
学术范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