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矛盾化解冲突(精选8篇)
1.处理矛盾化解冲突 篇一
六安二中矛盾纠纷排查及化解处理制度
一、指导思想
以上级有关文件精神为依据, 切实做到“早发现,能化解,善控制,处理好”,特立本制度,为打造“平安校园”提供有力保障。
二、矛盾纠纷排查方式切实做到“早发现,能化解,善控制,处理好”,认真做好老师的思想建设工作,利用例会时间,除对国家方针政策进行集中学习外,搜集案例对教职工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对教职工之间的矛盾纠纷进行调解,采取召开民主生活会,个别谈心等方式把矛盾纠纷处理在萌芽状态。
妥善处理校园周边关系,教育好学生不破坏周边群众设备设施,不损坏群众利益。虚心听取周边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如周边环境中存在对学校校产和师生安全极大隐患的人事,要时刻提高警惕,不能解决的及时报告上级部门和公安机关。
三、重点疑难纠纷报告制度
对发生多次或重大纠纷不能妥善解决的,要及时报告有关部门进行解决,报告要做到及时,真实逐级上报。每次情况的调查和协调要做好相关记载,以备上级部门参考和检查。调查情况必须有当事外的两人以上在场。
四、领导轮流值班制度
校委实行轮流值班制度,值日期间处理当日纠纷,负责学校安全稳定,在上班期间,行政人员轮流值班,保证办公室有人值班,对来访者进行接待。对来访电话进行登记、答复、处理和汇报。
五、接待登记制度
对来访者要进行盘查,盘查内容为姓名、住址、身份、来意等;在盘查时要察言观色,保证不放可疑人员进入校园;盘查还要注意文明礼貌,做到文明值勤,礼貌待人。学校全体教职工对来访者要热情接待,对来访者提出的重要意见和建议要做好记录,并及时报告学校行政。
六、限期处理制度
对校园内发生的师生有关人员的矛盾纠纷进行处理,坚持及时、逐级处理原则,对本班内发生的学生之间、科任教师间的矛盾原则上由班主任进行协调处理。班主任不能处理的交由政教处处理。校内外其它纠纷交由当班领导先进行调查处理。不能解决的矛盾纠纷要及时报告调解主任。全体教职工必须做到不推诿责任,不把小纠纷都推向领导,不把矛盾上交;在处理中,还应兼顾学校及其它教师利益,做到以人为本。
七、督查回访制度
对校内外矛盾纠纷进行调解处理后,要定期进行检查、了解现状,要找当事人谈心,听取当事人意见反馈。如果当事人在心里还有不服或不满,要进行开导与说服教育。以达到彻底化解矛盾,增强内部团结的目的。
八、责任追究制度
在矛盾纠纷调查过程中,每一位教师都应本着以人为本,大化小,小化了的原则去帮助需要我们关心的教师。在调解处理过程中,调解
领导组本着实事求是、公正无私、治病救人的原则进行调解工作。
九、对以下几种人事将进行责任追究处理:
1、矛盾纠纷当事人蓄意扩大事态,不服从调解组调解的。
2、其他教职工拉帮结派、扇风点火、搬弄是非制造矛盾的。
3、调解组成员对本校发生的矛盾不及时妥善处理或不公正处理的。
对违反以上三条的教职工将视其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警告、记入考核、移交上级部门等处理
安徽省六安第二中学
2013.3.
2.处理矛盾化解冲突 篇二
网络治理理论以其整合政府、市场和公民社会的理念而引起越来越多公共管理研究者的兴趣, 我国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开始采用网络治理的方式向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网络化治理模式要求在对无直接利益冲突的群体性事件处理中, 各地区结合具体实际, 适度集权和分权, 以政府为主体, 构建包括非政府组织、社会媒体以及公民个人多维主体共同参与的防范机制。从网络治理的视角下深入研究“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的防范与化解一个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的课题。
一、“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的形成原因
“无直接利益冲突”的众多参与者与事件本身无关, 而只是表达、发泄一种情绪, 这些非理性、非制度化的利益表达发人深省。目前我国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现象非常严重, 公共服务总体水平偏低且发展不平衡, 改革成果所应带来的普惠性远没有为社会成员共同分享, “无直接利益冲突”就是这一问题的现实反映。其次一些政府及其官员的失当作为, 不信任的政治心理是“无直接利益冲突”发生的重要原因。此外政府构造的缺陷和非政府组织的功能缺位导致群众无法通过正常的渠道维护自己的利益, 从而引发群众不满的政治情绪。公民权利意识增强, 人文关怀缺失, 社会转型与制度变迁等都是导致“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出现的因素。
二、网络治理的理论兴起及特征
在公共管理领域的研究中, Provan和Milward认为组织间网络已成为提供公共服务的一个常见机制, 并从社区、网络组织和参与者的层次分析了网络治理的形成。Goldsmith和Eggers在他们的著作《网络治理:公共部门的新形态》中指出, 网络治理主要指一种全新的通过公私部门合作, 非营利组织、营利公司等广泛参与提供公共服务的治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下, 政府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从传统的管理人民、控制社会向协调资源转变, 行政管理序列更为扁平, 参与的部门也更为广泛。网络治理理论的主要特征是虚拟的多主体平等协商处理事件, 多主体之间信息平等交流。
三、网络治理在防范与化解“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中的价值功能
通过网络治理能够培育公民文化以支持政府政策的执行和保持政治体系的稳定, 在冲突发生时, 通过协商、对话, 说服、教育, 能够防范冲突的升级与扩大, 从而化解社会矛盾。政府应重视网络协商, 网络成为当今非常重要的话语平台。互联网的公共性与公开性, 与协商民主的精神实质有不谋而合之处, 正是协商民主实践可以充分利用的阵地。政府应当尽快出台网络参与的相关程序与规范, 有效利用网络平台, 开辟扩大民意表达、利益诉求的新途径, 通过网络及时防范与化解社会冲突, 推动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
四、构建和完善网络治理机制, 防范与化解“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
“无直接利益冲突”事件, 暴露了我国在社会治理体制、机制等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通过构建和完善网络治理机制, 防范与化解“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 对于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网络化治理模式要求各地区结合具体实际, 以政府为核心主体, 构建包括非政府组织、社会媒体以及公民多维主体共同参与的防范机制。防范与化解“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具体措施主要有:培育成熟的网络参与主体;加强政府网站建设, 打造政府与民众直接沟通对话的新平台;加强网络道德建设;正确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健全社会预警机制;加强心理疏导等等。
摘要:“无直接利益冲突”事件, 暴露了我国在社会治理体制、机制等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通过构建和完善网络治理机制, 防范与化解“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 对于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3.怎么化解婆媳矛盾 篇三
善意撒谎,融化矛盾
刘东与尤琪谈恋爱时就遭到刘母的极力反对,正因为这一宿怨,尤琪从嫁入刘家开始,对刘母一声“妈”也没叫过,刘母也耿耿于怀,赌气不理她。只要尤琪不在家,刘母就把气往刘东身上撒,说尤琪架子大、不孝顺、不贤惠。晚上,尤琪则对刘东吹枕头风,说刘母容不下她,经常给脸色看。刘东感到事态严重了,他真担心有一天婆媳矛盾激化那可惨了。
有一次,尤琪患肠炎痊愈后需要喝鲫鱼汤暖暖肠。刘东便叫母亲买了一条活鲫鱼,鲫鱼汤做好后,他把汤端到尤琪床前喂她时说:“这是妈专门为你做的鲜鲫鱼汤,趁热喝了吧。”尤琪一惊,然后用疑惑的双眼盯着他:“这不可能吧?”“这就是你小气了吧。我又不会做汤,难道有假?”之后,婆媳虽然还是不说话,但尤琪对待婆婆的态度变得和善多了。入秋了,刘东买了一条羊绒衫递给刘母说:“琪琪说天气转凉了,她给您买了一件羊绒衫御寒。”刘母不好意思地说:“她前几天过生日,我什么都没有表示,怎么好收她的礼。”在刘东的劝说下,刘母不仅收下了礼物,而且交代刘东要多关心尤琪,别让她累着。也许正是刘东在她们婆媳之间撒的这些善意谎言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在一次刘东出差时,尤琪的肠炎又发了,呕吐、腹泻得一塌糊涂,刘母在医院陪伴了尤琪一夜没合眼,第二天早晨出院时,尤琪看着两眼布满血丝的刘母,深情地叫了一声“妈”,刘母感动得热泪盈眶。
当刘母和尤琪的矛盾激化的时候,刘东借助熬鲫鱼汤和买羊绒衫这两件事,运用善意的谎言把婆婆对生病中的媳妇的关怀和疼爱及时表现出来、将媳妇对婆婆入秋后的身体健康的关心跃然在衣物上,不仅传递了婆媳渴望和解的信息,更主要的是打通了彼此心途中的障碍。人心都是肉长的,心还是需要用心去温暖啊。
隔离怨言,弱化矛盾。婆婆与媳妇本来就是两个时代的女人,媳妇的穿着打扮、举止言谈与婆婆所受的教育格格不入,难免会影响婆媳关系,况且父子母女之间都还存在“代沟”呢。当然,大部分婆婆是开明的,不闻不问不管,但如果让她们完全认同几乎是不可能的事。遇到这种矛盾,你就得在母亲或妻子之间设一道“隔离墙”,把一方的怨言隔离起来,由自己独立承担起说服疏导的重任,从而让时间和媳妇的行为方式慢慢改变母亲的传统观念,达到思想、观点、认识的逐步统一。
素馨是一位时尚前卫的女孩,与秋阳结婚后,婆婆多次旁敲侧击,要她好自为之。婆婆见她不听,便对秋阳说:“你再不管你媳妇,我可要找她谈了。瞧她成天穿着暴露的衣服,是让人看她的衣服还是让人家看她的肚脐啊?”秋阳既欣赏素馨的审美素质,也理解妈妈的好心,他说:“妈,这事就不劳烦你了。不过,你也太保守了,如今女孩子穿衣服讲究薄透露是一种时尚,你总不能用你那个年代的审美观点来要求自己的儿媳吧。”没过几天,母亲又对秋阳说:“瞧素馨穿的那条裙子,比短裤还短,像什么样子?”“妈,那叫迷你裙。今年正流行呢。挺好看啊。”秋阳向母亲解释。“我不管是迷你,还是迷他,反正我看不惯。你如果不说,我一会儿就找素馨谈话。”母亲直言不讳。“妈,你可千万别这么做。我知道你肯定是为我们好。可是,你总不能用你们那个时代的审美标准去要求我们啊?现在是一个多元素、多视角、多极化的时代,素馨的穿着打扮不仅代表了一种时装潮流,而且还是他们公司的形象大使呢。”母亲被秋阳说得哑口无言,他知道母亲对他的观点开始认同了。
4.创新矛盾化解机制 促进矛盾化解 篇四
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是党的主要任务和目标。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人民内部矛盾凸显、刑事犯罪高发、对敌斗争复杂。为此,中央政法委将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列入“三项重点” 工作之一, 本文就当前社会矛盾的现状和规律,如何探索化解社会矛盾新机制进行探究。
一、社会矛盾现状与成因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在这个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期”,也是一个“矛盾凸显期”,社会矛盾进入了易发、多发、高发期,利益关系更加复杂,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涌现出较多的社会矛盾。其主要表现形式和特点有:
二、社会矛盾的表现形式
当前社会矛盾日益复杂化,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各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从基本特点看,表现为“五个交织”:即历史遗留问题与现实问题相互交织;经济利益诉求与政治权益诉求相互交织;合理要求与不合法方式相互交织;多数人的合理诉求与少数人的无理取闹相互交织;群众的自发行为与敌对势力恶意渗透操纵相互交织。社会矛盾的表现形式主要是经济利益产生的矛盾,因此成为我国社会矛盾的核心内容。当前的利益矛盾主要有以下类型:
一是因建设需要征占集体或个人财产而产生的利益矛盾。如征用土地补偿费偏低,补偿政策欠平衡,征用费分配和使用不公等造成的矛盾。二是因历史原因发生的身份、处境、待遇改变,并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经济困难或心态不平而产生的利益矛盾。如下放人员、军转人员、农婚知青、民办教师等提出待遇要求造成的矛盾。三是因不同人群的经济待遇变化程度不同,互相对比而造成的利益矛盾。如机关、事业、企业单位调资的对比,在职和退休经济待遇之间的对比,社会特殊人群补助标准变化的对比以及社会各阶层收入对比而造成的矛盾。四是因个人或群体的权益遭遇外来因素侵害而产生的利益矛盾。如规划实施方案与居民的相邻权发生冲突,企业排污和道路噪音影响居住,产品侵权或劣质产品侵害,经营权期限随意变更或垄断经营等引发的矛盾。五是因生产经营或管理不善而产生的利益矛盾。如土地、山林、水面权属纠纷,债权债务、房屋宅基地、边界坟山纠纷,以及村级财务混乱、农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不平等造成的矛盾。六是因交通事故、建筑事故、医疗事故、人身伤亡事故等一些突发事件而引发的人身损害赔偿的利益矛盾。主要是涉及事故发生后的经济赔偿的标准尺度问题,由于法律规定和现实之间赔偿标的实际差距,以及事故认定的复杂性和处臵的可协商性等原因引发的利益矛盾。七是农村土地征用、移民搬迁、各种工程建设用地补偿过程中因补偿标准不合理、不一致、不到位;城镇拆迁过程中侵害居民利益等原因引发的利益矛盾。八是企业改制或破产中侵害职工合法权益, 职工的医疗保险及社会保险一时难以落实;复元转业军人就业安臵及有关待遇问题,;建设工程领域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 民营企业职工相关福利待遇问题产生的利益矛盾。九是非法集资、网络诈骗等新型案件引发的利益矛盾。这些案件涉及很多人的切身利益,极易在少数人的串联或煽动下发展成群体性事件。十是一些涉法涉诉、群体性上访事件等等。少数人的诉求未得到完全解决,便缠诉缠访。我国现阶段所面临的社会矛盾格外复杂,处理起来难度相当大。这些矛盾不断升级,群体性事件逐渐增多,加之一些地方政府处理内部矛盾时方法不当,造成矛盾上升激化。近年来,由于干群矛盾长期得不到解决,在一些地方发生了群体性事件。笔者列举三起因小纠纷而酿成群体性事件的案例:
三、社会矛盾增多的原因
社会矛盾增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国际敌对势力的干扰和渗透,使社会矛盾加剧。长期以来,西方一些国际敌对势力出于意识形态偏见和自身利益的需要,加紧对我国实行西化、分化。他们长期操纵支持“藏独” “东突”等民族分裂势力,极力培植反党反社会的骨干力量,频繁插手利用我人民内部矛盾和社会热点问题,煽动群众对党和政府不满。尤其是近年来突尼斯、埃及、利比亚、叙利亚等国家政局动荡,境内外敌对分子和重点人员借机煽动仿效,企图制造事端。二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推进,人们的思想观念有所改变。在计划经济时期,经济领域由于国家的直接调控,意识形态领域集中于搞阶级斗争,人们的收入差距不大,利益冲突不明显,物质矛盾被淡化或处于隐性状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呈现出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差距扩大化、利益关系复杂化的局面,而且随着市场经济意识的深入人心,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更加注重追求自己的实际利益。三是网络舆情的炒作,有些群众不明真相,跟着起哄闹事。随着现代通讯、信 息、网络的发达,给社会带来进步,也给人们带来很多便利。但有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舆情进行恶意炒作,颠倒是非,混淆视听,使事态扩大,矛盾升级。四是地方有些干部不作为或乱作为,引起群众不满,造成矛盾激化。乱作为表现为,搞官僚主义,任意侵犯群众利益,造成群众不满,影响党在群众中的声誉。不作为表现为,对群众利益漠不关心,发现问题不闻不问,任其发展,以致事态扩大,矛盾激化,一发不可收拾。前述几例,都是因小纠纷,酿成大事件。
四、社会矛盾表现的特点
社会矛盾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笔者发现,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利益主体的群体性。由于多种所有制形式、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和利益格局的调整,致使社会内部形成多元利益群体。他们深知团体力量的强大,往往采取结成群体的方式诉求利益,他们小则十几人,多则几百人,希望以人多势众迫使有关部门解决问题。从上访和闹事的情况看,群体的人数增多、规模扩大,互相串联企望形成声势的迹象时有出现。二是相关矛盾的连锁性。各种利益矛盾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一对矛盾的发生可以引发另一对矛盾。有时一对矛盾的解决,甚至会引发其他一系列的矛盾。由于政策的不平衡,以及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一些客观上的差异,带来连锁反应的情况时有发生。如复元转业军人就业安臵、企业破产改制等有关待遇问题。三是利益矛盾的复杂性。各种利益矛盾中,既有应该解决但因条件不具备而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问题,也有因情况变化而出现的诸多新问题。既有客观、直接的利益矛盾,也有因工作滞后造成群众利益损失的矛盾。既有群众的要求合理,但按现行政策难以解决,也有群众不了解政策或期望过高造成的矛盾,甚至也有为要挟政府而移花接木、混水摸鱼的诈访等。四是表现形式的激烈性。以往上访的群众情绪比较温和,多为找有关部门讨个说法不同,现在上访群众的情绪往往表现为容易失控。不少上访人抱着“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观念,采取群体围攻、拉横幅、喊口号、拦车、堵门等方式以期解决问题满足自己的诉求。动辄赴省或进京上访,有时甚至出现打骂国家工作人员、扬言跳楼、服毒自杀、爆炸等极端做法,呈现出对抗性加剧的态势。五是事件出现的偶然性。有些突发性事件偶然发生,真是令人防不胜防。如交通事故、建筑事故、医疗事故、人身斗殴伤亡事故等一些突发事件,稍有不慎,处臵不及时,被一些人幕后指使,就会酿成大的矛盾纠纷,甚至成为群体性事件。六是媒体炒作的影响性。每一事件出现后,迅速被有关媒体炒作,成为爆炸性新闻,加上网友 跟贴,转入互联网后大肆炒作,西方一些国家也大做文章,大肆指责我国人权制度、社会制度等等。严重影响我国的尊严和国际地位。
五、探索工作新思路
“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发展中进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也就是说,和谐社会并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而是矛盾能得到妥善化解的社会。从性质上来说,当前我国出现的社会矛盾绝大多数是涉及利益关系的人民内部矛盾,既然是人民内部矛盾,就要用民主的方式,针对矛盾的不同特点和规律,运用不同的方法和措施加以化解。就目前而言,政法部门仍然是化解社会矛盾的主要是职能部门,但政法部门处理社会矛盾都是事后处理,有其局限性,而且随着社会矛盾的增多,单靠政法部门几家之力已难以应对。因此,针对当前社会矛盾多发、易发的态势,应建立以下几种社会矛盾预防和化解机制:
(一)尊重民意,畅通民意诉求表达机制。建立和完善畅通的民意诉求表达机制,有利于保障公民的建议权和申诉权,加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及时了解社情民意,迅速化解社会矛盾。完善的民意诉求表达机制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在决策前听取民意。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出台有关政策时,应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减少和防止政策决策的随意性,让政策和决策更加科学合理,从源头上防止侵害群众利益的现象发生。二是拓宽民意表达渠道。为人民群众提供畅通便利的诉求表达途径。推进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从源头上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多出台一些让更多民众受益的社会保障等民生政策。三是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按照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对重大政策出台、重大改革实施和重大建设项目,应先期调研,进行风险评估,制定针对性预案,特别对影响民生、危害生态的项目更应慎重考虑,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
(二)掌握动态,健全矛盾纠纷信息快报机制。各级政法委、综治办对辖区内敏感的热点纠纷及时收集信息,第一时间上报,提出处理意见。同时,在敏感时期实行“零报告”制度,掌握情报信息,把握工作主动权。按照警示在前、关口前移、防范在先的原则,不断完善矛盾纠纷预防信息体系,发挥好镇(街道)综治工作中心和村企业综治工作站(室)作用,充分发挥镇(街道)驻村干部、派出所民警,村居、社区各类调解组织、调解员及信息员扎根基层、熟悉情况的优势,健全和落实矛盾纠纷信息定期报送制度,对典型性、突发性、影响大的重大民间矛盾纠纷随时报告,确保矛盾纠纷发现得早、控制得 住,处理得了。
(三)及时调研,落实社会稳定预警机制。各级政法委、综治办要按照规定,及时准确、全面有效地收集矛盾纠纷信息,加强综合分析研判,定期分析预测辖区稳定形势,重大不稳定情况随时上报,提高防范和处臵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的预见性和超前性,将矛盾纠纷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四)快速反应,建立重大矛盾纠纷应急机制。为了应对重大矛盾纠纷引起的突发性群体性事件,要成立以各级政法委员会牵头,由政法各部门和相关部门组成的处理重大矛盾纠纷应急领导小组,指导各类调解组织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调解、教育、协商等方法,积极稳妥地化解矛盾纠纷,力争将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内部和萌芽状态。对于重大群体性矛盾纠纷,及时准确决策,及时掌握信息,审时度势,准确定性事件,确定处理的基本原则和调控手段,及时控制局势。同时善于充当协调者,善于做出有理有节的妥协,对现场群众和有关媒体进行公开,适时反馈,特别是牵涉到群众直接、现实的利益问题,要以不拖延、不推诿、不搪塞的态度给予落到实处的答复,引导群众合法有序地表达意愿和诉求。
(五)防患未然,健全矛盾纠纷排查机制。各地应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超前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要主动出击,深入基层,与群众面对面的交心谈心,了解群众的疾苦,收集社情民意,准确掌握影响基层稳定的各种问题、动态、信息和苗头。尤其是对可能影响本地区社会稳定的重大矛盾和突出问题,更要做到早发现、早掌握。对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应针对其不同性质和特点,认真研究解决的办法,妥善加以解决,把重大矛盾隐患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坚持定期排查与集中排查、普遍排查与重点排查相结合,实行县级每月排查一次,村居每周、乡镇每半月一次大排查制度。重大节假日、敏感时期和纠纷多发季节,组织开展矛盾纠纷集中排查活动。对重点单位、重点部位以及重点人、重点事、重点越级上访和重复上访对象,进行重点排查,逐一建立台帐,逐一解决。做到矛盾纠纷早发现、早预防、早处臵,变被动调处为主动调处。
(六)形成合力,落实矛盾纠纷调解联动机制。许多矛盾成因比较复杂,涉及面广,一旦发生,仅靠个别部门的力量往往难以解决。特别是已上升为群体性事件的社会矛盾,要充分发挥“三调联动”作用,必须由事发地的县一级党委政府负责统一指挥处臵,党委政府主 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上级主管部门协助并参与处臵。有关部门主要领导应亲临现场,靠前指挥。各有关部门、单位按照统一指挥调度,既要各司其职,分工负责,又要加强配合,形成合力。
(七)注重实效,完善矛盾调处工作考核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大对矛盾调处工作的考核力度,提高其在综合考核和综治维稳考核中的比例;各乡镇(街道)、各有关单位每年也应对本辖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情况进行检查考核,严格落实奖惩措施。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因排查调处不力使矛盾激化造成严重社会影响和后果的,实行一票否决,并追究有关人员的相应责任。
5.帮助领导化解矛盾 篇五
秘书工作有上传下达的任务。公司里的人际关系是最复杂、最难处理的。一个领导面对众多下属,他的某些决定肯定不会得到所有人的认同,总会有人不满。比如奖金问题、晋升问题,触及到大家的切身利益,反应肯定不同,肯定有人怨声载道,情绪反常,思想产生偏差,他们往往都把矛头直指领导。如果领导这时出来调停,只会正撞在枪口上,不会平息员工的怨气。这时秘书来疏导同事的怨气,可能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实际上就是维护了领导的威信。因为大家都处在同样的位置上,讲起话来也比较方便些,也比较有共同语言。帮助当事人分析其中的原因,找到解决的办法,指明怄气只能给领导留下更坏的印象,于自己有害而无利,可以说,心态正常的人都会接受这种忠告的。那么你就尽自己所能,不仅消除了领导与下属之间的隔阂,而且维护了领导的威信,领导知道了,肯定会感谢你为单位的团结所做出的努力。特别提示,秘书工作不要把自己摆在领导的位置。来源:中华秘书网
6.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 篇六
各级政府部门应该按照“排查得早,发现得了,控制得住,解决得好”的工作原则,全面掌握、解决本区域存在的各种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把防范矛盾发生和维护群众利益结合起来,具体来说就是要突出“一个重点”——重点抓好经济领域矛盾纠纷或因金融危机引发的新型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实现“五个减少”——群体越级集体上访减少,群众不满意的问题减少,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群体性事件减少,民转刑特别是重大恶性案件减少,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矛盾纠纷减少。要实现这些目标,必须坚持几条策略:
一、要全方位提高群众素质。稳定社会秩序必须在提高全社会成员的素质上下功夫。一是加强国情和政策教育,使广大群众自觉处理好全局与局部,当前与长远的关系;二是加强科学文化知识教育,使群众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能够比较理智地思考和处理问题,改变落后的观念和思维模式;三是加强普法教育,增强公民的法制观念,消除“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做到知法守法。
二、要努力增强工作超前性。各基层单位要坚持重大矛盾纠纷信息日报制,健全基层信息网络,确定责任人,做好记录,认真分析筛选,发现掌握矛盾苗头动向,及时上报并采取切实措施防止矛盾激化,为领导的科学决策提供有价值的线索和建议。具体要做到“四个到位”:早动手,组织领导到位;早动员,宣传防控到位;早摸排,问题梳理排查到位;早安排,措施责任到位。
三、要全力打造排调长效机制。一是实行包案调处责任到人,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做到“四定”即定牵头领导、定责任单位、定责任人、定办结时限,“三包”即包调查、包处理、包结案,确保各类矛盾纠纷事事有人管、件件有落实。二是充分发挥仲裁、监察和信访办职能作用和优势,建立“信访、仲裁、监察三位一体”的矛盾纠纷处理机制。三是坚持排查和调处相结合的机制。在排查化解工作中,坚持排查和调处工作同步进行不脱节,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四、要不断创新调处化解方式。改革引发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求信访工作方式、方法必须迅速转变,强化法律、思想政治工作在调处矛盾中的重要作用。大力提倡运用法律手段调解、疏导,消除不安定因素。及时掌握群众的思想动态,把情况摸清,把道理说透,把情绪理顺,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把矛盾彻底化解。同时,注意疏通民意表达渠道, 完善社会宣泄机制。
五、要正确处理好改革与稳定关系。解决矛盾的一个重要出路就是大力发展经济,促进群众增收,同时尽量缩小群体差距、城乡差距、行业差距等,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缓和社会矛盾。通过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解决社会边缘群体和弱势群体存在的生存危机,避免因利益结构失调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对于一些可能引起社会震动的改革,一定要有保障和缓冲机制,以减少改革的阵痛和负效应。必须严格按照“区分性质、把握时机、严格依法、冷静稳妥”的基本要求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对人民内部矛盾问题要做到有理、有利、有节,多做疏导、化解、劝阻工作;对别有用心的敌对势力、反动分子以及严重违法犯罪分子要坚决、果断、适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
7.处理矛盾化解冲突 篇七
2013年10月25日下午第二节课课间,我班的金某与同学去贴“金苹果”奖章。因为金某的名字位置比较高,她便回到座位上去拿椅子。等她拿来椅子,大部分学生已经贴好了。金某正准备贴的时候,上课铃响了。那节课是美术课,老师还没有来,同学催促她说:“快一点,已经上课了!”金某贴好正要从椅子上下来,美术老师已经到了班里。金某一着急,没站稳,反而把椅子给踹倒了,自己也摔了一跤。这时,同学斯某迅速跑上前去把她扶了起来。当时金某感觉嘴巴里有些碎小的东西,以为是灰尘便没有在意,也没有告诉老师。傍晚,金某回家洗脸时发现门牙缺了一小块。金某父亲发现孩子的门牙缺了一块便询问了情况,主观地认为是同学拉了其女儿一把才造成这样的,逼问女儿当时是谁在她旁边。金某只知道当时是斯某把她给扶起来的,其他同学都没在身边,于是怯怯地告诉父亲可能是斯某。金某父亲就认定是斯某的责任,并立即拨电话向我说了这件事情的经过,言辞强硬,强调是斯某拉了其女儿,要求严惩对方,如果对方不赔偿,就要斯某转学。而后金某父亲又与斯某父亲通了电话。因为心疼女儿,金某父亲火气较大,而斯某父亲又不肯承认没有证据的事情,反复说不是他女儿拉的,双方谁也不肯让谁。于是金某父亲再一次打电话给我,要求我处理好这件事,要不然就会带人到学校与斯某家闹。当时我想,毕竟学生是在班级中摔倒的,无论是不是别人拉的,与我都有责任。为了避免事情扩大,我先在电话里向金某父亲道歉,把责任全部揽在自己的身上,并在晚饭后主动买了水果、糕点去金某家,然后又陪同金某到医院检查。去医院的路上,金某父亲约了斯某父亲到中医院。在中医院的门口等了20分钟左右斯某父女才来。当我主动上前打招呼的时候,金某父亲见到斯某父亲就有种要上前打架的气势。当时我真的担心事情会闹大,第一反应就是站在他们两个人中间,大声对他们说:“如果你们谁要动手,那就冲着我来!”两位父亲见我这样,一下子怔住了,我迅速抓住机会说:“在事情还没有理清楚之前,我希望你们要理智,不要冲动。请你们相信我,我会把事情给弄清楚的!”然后,我把两个孩子也喊过来,让她们把事情的来龙去脉给说清楚,并告诉她们,她们两个都是老师心中的好孩子,对于这件事情要实事求是,回忆一下当时的情景,到底是怎么回事。斯某说看到金某摔倒了,却不知道是怎么摔倒的,当时是她把金某扶起来的,直到接到金某父亲的电话才知道金某受伤了。金某也告诉我,不能确定是斯某拉了她,可能是自己没有站稳才摔倒的。听了两个小女孩的话,我心中有了底。正准备处理时,门口走来一个光头的小伙子,气势汹汹地嚷着:“谁在欺负我妹妹?”我问斯某他是谁,斯某说是她同父异母的哥哥,刚从牢里出来。这个身强体壮的年轻人还不时地朝医院门口看看,门口隐隐约约地也有几个年轻人走过。为了防止事态的进一步扩展,我迅速对斯某的父亲说:“虽然你的女儿没有拉倒人家,但是如果你让你的儿子来打架,那就是犯法的。我可以随时报警!”我立即就做出了掏手机报警的姿势。斯某的父亲听了我的话,迅速走过去把儿子给拉到一边。而金某的父亲看到来了这么多人,估计是担心自己会吃亏,也对我说:“不好意思,刚才听了孩子的话,我才知道不是人家孩子拉的,所以这件事就算了。”听了他的话,我马上意识到事情有两种可能,要么是金某的父亲确实知道是自己冤枉人家了,要么是想脱离现场回去找帮手。所以我就紧跟着说:“其实你也知道,人家的孩子没有推你家的孩子,你现在已经伤害了人家的感情了,希望你能主动过去与人家握手言和。”金某的父亲说:“好吧。”并迅速过去与斯某的父亲握手并说了声对不起。这时,我再一次出现在他们面前,对他们说:“出现这种事情,责任在我这个做班主任的,当时没有安排好,没有在现场监护好才造成的。所以金某的医药费由我来出吧。俗话说,一年的同学,一生的感情。我认为,你们作为家长也会成为好朋友的。”从两位家长的表情,我知道我的机智应对化解了一场可能带来严重后果的事件。
二、分析反思
作为一名班主任,经常会遇到学生之间发生的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却造成了两个家庭之间的矛盾冲突。如果处理不当,就可能会演变成一个刑事案件,这对学校的声誉与学生的发展都不利。作为班主任,及时、机智地化解家长之间的冲突非常重要。在这个案例中,我认为班主任在处理这些事情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勇于承担责任。学生在学校发生的意外,在很大程度上是班主任平时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不到位、学生自我防护能力低下引发的。所以,当我听说事故发生后,第一时间向金某的父亲承认自己的教育失误,这样就可以拉近金某父亲与我之间的心理距离,这也为以后处理事情奠定了情感基础。后来处理时,我再一次当着两位家长的面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不该让学生自己去贴“金苹果”奖章,并且没有在旁边保护,再一次拉近了我与两位家长的心理距离。所以,当我提出医药费由我来承担时,两位家长纷纷说不可以。当时金某的父亲激动地说:“是孩子自己摔倒的,就得由我来承担,我不会花大家一分钱的。”试想,如果我从一开始就推卸责任,那么家长就会归咎于学校。正是因为我一开始承认了错误,才让金某的家长没有把矛头指向学校。
第二,要及时机智处理。当这件事情发生之后,我迅速买了东西到金某家探望,并主动陪着金某到医院检查,这就让金某的家长不满情绪缓和了。到了医院门口,当可能出现打架的局面时,我第一时间站到了家长的中间,控制住了两位家长的情绪。当看到斯某哥哥要来打架时,我又拿出手机佯装报警让斯某父亲有所顾忌,才没有发生更严重的冲突。最后,当两位家长握手言和时,我再一次向他们进行说理教育。这样就完全化解了他们心中的“疙瘩”,为以后两个学生在学校可以健康交往与学习奠定了基础。
8.化解内部矛盾的方法 篇八
一、合理授权,在班组化解矛盾
中层管理人员工作点多面广,如果事无巨细、事必躬亲,班组长就有可能消极对待矛盾、回避矛盾或者上交矛盾,这样往往使工作陷入被动。而从矛盾发生的规律来看,班组长一般是矛盾苗头的发现者,了解矛盾产生的起因、过程。因此,条件允许把矛盾交给班组长化解,可以发挥班组长的智慧,充分运用自己的权力,把矛盾化解在班组。
二、要找准症结,敢于反躬自问,主动化解矛盾
面对矛盾,中层管理人员要敢于正视,主动向职工身边的同事、朋友、家人了解情况,查明原因,并针对矛盾产生的原因,采取适当方式,积极补救。对因自己工作方法不当引起的矛盾,要以此为戒,反思自己的工作作风,给职工说话的权利,认真听取、虚心采纳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对于因自己不了解情况、错误地批评了职工而产生的矛盾,要主动热情、坦诚谦和、诚心诚意地向职工说明和道歉,化解职工心中的委屈和怨气,以自己的坦诚打动职工。对于因沟通不够而造成的隔阂,要注意从政治、思想、工作、生活等方面关心职工,为他们的成长进步创造条件。只要能以诚待人、以情感人,加强沟通,上下级关系是能融洽的。
三、注意方法,积极化解矛盾
化解矛盾,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如果职工因待遇不公、工作不顺、境遇不佳、生活困难等原因抱怨领导,要以关心同志、愛护同志为出发点,耐心解释,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主动化解。对因听信挑拨产生的矛盾,要保持冷静,该表态就表态、该处理就处理,刚直果断,光明磊落。中层管理人员只有眼明耳硬,不听是非之言,不信私下之言,职工才能敬之、畏之。
对有些问题,要进行冷处理。“退一步海阔天空”,一时的忍让搁置不是不负责任,而是一种明智的退让。领导要克制自己的情绪,对职工的闲言碎语不做过激反应。“事久自然明”,职工一旦明白真相,定会钦佩领导的大度,对领导尊敬有加。
不能一味迁就,搞无原则的团结。对那些无中生有、无理取闹、不顾大局、不识大体的职工,必要时要严肃批评,甚至有意冷落,促其收敛,自我警醒。
四、掌握时机,及时解决矛盾
任何矛盾的产生都会经历一个过程。什么时候解决矛盾,要看条件是否成熟。从一般意义上来说,解决矛盾的最佳时机是在矛盾的萌芽状态。一旦矛盾激化再着手解决,就会增加难度。另外,解决矛盾,要善于因人、因事、因条件的不同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一般来说,重大问题的解决,属于原则性的,必须态度鲜明,主要采取行政手段。非原则性问题,主要采用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处理时,要力戒无原则协调,当和事老,和稀泥,不分矛盾双方责任的轻重,“一视同仁”。要本着向前看的精神,不纠缠过去的旧账,多做“活血化淤”的工作,尽量避免产生矛盾。
五、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矛盾的出现,有时各种各样,但解决时,必须抓住对全局工作有决定性影响的矛盾。只有舍得时间和精力,通过抓住和解决主要矛盾,才能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当然,解决主要矛盾,还要注意主次矛盾的转化,及时转移工作重点,绝不能忽视或放弃对次要矛盾的解决。
六、充分发挥班子的整体功能,协助当事者解决矛盾
“解铃还需系铃人”。矛盾的出现往往伴随着工作产生。是什么原因产生的矛盾,主管领导一般比较清楚,也了解当时的具体情况。因此,处理时,往往由熟悉情况或者引起矛盾的领导去处理较为合适。确因比较复杂的情况引起的矛盾,又影响到全局的问题,就要发挥班子的合力,分析原因,协助当事者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妥善解决矛盾。
七、寻求支持,借助上级力量解决矛盾
有些矛盾,作为基层一个具体单位去处理,有时显得苍白无力,但一旦借助上级力量,便可迎刃而解。一是在执行上级重大决定过程中,遇到自己的职权难以解决的矛盾;二是出现涉及或影响全局工作的局部之间的矛盾;三是一旦在基层作出决定会激化矛盾等情况。此时,一定要借助上级力量,果断解决。但寻求上级支持,不等于基层单位领导不处理矛盾,相反,还必须深入思考,向领导汇报矛盾形成的原因、发展的程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等,最后在上级领导的指导帮助下顺利解决。
八、广开言路,积极疏导,防止产生矛盾
上下级之间产生矛盾,有的时候是信息不畅,产生误解。这种情况,中层管理人员一是要改进工作作风,及时深入群众,了解他们的想法,能当面解释的当面解释,不能解释的,收集上来,召开思想分析会,共同研究,及时反馈。二是要广开言路。定期召开座谈会、畅通信息反馈渠道,及时采纳合理化建议,减少矛盾的发生。
【处理矛盾化解冲突】推荐阅读:
同学之间小矛盾处理的方法12-22
矛盾化解经验材料07-10
学生矛盾纠纷化解08-14
矛盾化解年活动11-04
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07-08
社区矛盾纠纷分类化解08-14
矛盾纠纷化解经验材料08-23
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11-07
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系统12-22
信访矛盾化解工作汇报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