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诗》教案

2024-06-26

《外国诗》教案(11篇)

1.《外国诗》教案 篇一

课文简析

《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它以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来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歌颂大自然的无比美好和无限生机。《夜》犹如一首小夜曲,它在静谧、美丽的夜景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作者安适、宁静的心境。

创意说明

1、《蝈蝈与蛐蛐》可以引导学生捕捉住蝈蝈和蛐蛐这两个富有生机的意象所呈现出来的场景,品味由“蝈蝈的乐音”和“蚰蛐的歌儿”交织成的“大地的诗歌”。

2、《夜》这首诗很具有一种画面感,可以通过语言品评的方式再现诗歌所创设的意境。

另外,这两首诗都可以通过不同之间译文的比较来品评诗歌的语言。

教学预设

第一课时

蝈蝈和蛐蛐

一、整体感知

1、诗中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几幅场景?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这些场景具有怎样的特点?

二、自主探究

1、为什么诗中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场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象?

2、为什么诗中仅仅描写蝈蝈和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却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

三、比较品析

对于济慈的这首诗歌,有许多版本,你认为那一种译文最能体现作者的歌颂大在然,歌颂生命不息的永恒美的感情。

出示三种译文:邹绛译;屠岸译;查良铮译

第二课时

教学预设:

一、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营造诗歌氛围。

2、学生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画面感,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思考:这首诗传达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二、研读赏析

仿照示例,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去再现诗歌的意境。

示例:

河水悄悄流入梦乡,平静的河水仿佛悄悄进入勒梦梦乡,

幽暗的松林市区喧响。 茂密的松林也是静静的。

夜莺的歌声沉寂了, 夜莺也收起了美妙的歌声,

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长脚秧鸡也停止了它的快乐的叫嚷。

三、深情朗诵,深入体会诗中意境

四、比较品析

1、阅读另外一种译文,说说自己的发现。

叶赛宁

疲倦的白昼垂向黑夜,

喧闹的波浪起始静息。

夕阳西下,而月亮

沉思地在苍空浮行。

岑寂的山谷在聆听

平静的小溪的潺鸣。

幽黯的树林弯着身子,

在夜莺的歌声中微睡。

河水侧耳倾听呖呖莺啼,

亲热地同沙岸叨叨絮谈。

而在河面上,轻轻地漾起

芦苇快乐的簌簌的声响。

2、对比阅读沈尹默的《月夜》

月 夜

沈尹默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地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雨的诉说

活动简析:

“雨的诉说”从《雨说》一诗引申出来的一项综合性学习活动,试通过让学生关注大自然中人们熟悉却并不关注的雨等几种常见现象,来引导学生体验自然的诗意之美,丰富学生的心灵感悟。同时通过搜集有关资料,进一步培养处理信息的能力。这项活动可以灵活掌握,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和爱好有选择来开展。

活动目标:

1、丰富学生的心灵感悟,引导他们注意观察和体验大自然的韵味。

2、通过搜集有关资料,增长见闻,开阔视野,并锻炼信息的搜集和处理能力。

3、阅读和朗诵写雨的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水平和朗诵能力,尤其是体味抒情作品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活动建议:

1、学生三项活动任选一项,自愿组成活动小组。

2、 活动在第一课《雨说》教学之后提前布置活动。

3、这篇综合性学习的文字叙述很美,三个部分的内容一气贯穿,很有诗意。以第一人

称的手法,诉说雨的心曲。活动前,请认真研读,感受雨的诗情。

活动安排:

第一组:听听我的足音:

在雨淅淅沥沥下起的时候,带着录音机或摄像机,带着一份好心情,去观察雨幕,去倾听雨韵,去感受雨情。

1、作好以下记录:

具体季节和时间:

地点:

雨的特点:

对雨声雨象的形象描绘:

自己观雨时的心情:

2、请你把听雨的感受及听雨的资料与同学们分享。

第二组:说说雨的功过

到图书馆或网上查找关于雨给人类带来福祉与灾难的资料,了解雨的别样情形,并在展示课上讲述给同学听。(以下可参见《读写导航》)

1.概述一个雨水泛滥成灾的实例。

2.罗列与雨有关的奇特现象:梅雨、钱雨、泥雨、酸雨等等。说说它们形成的原因以及给人类带来的灾害。(选择一个进行探究)

第三组:读读我的韵味

1、搜集有关雨的诗文佳作或俗语,并将有关描写“雨”的名句或名段摘录下来,在展示课上向全班交流。(有关雨的古诗名句可参见《读写导航》)

2、将自已搜集并喜欢的有关雨的文学作品,制作成配乐诗文,在展示课上与同学分享。

全体同学:抒写雨的情怀

在自己听雨和学习他人文学作品描绘雨的方法的基础上,以一个季节中的雨为意象,结合自己的心情,抓住雨给你的独特感受,写一篇抒情文章或诗歌。

2.《外国诗》教案 篇二

目前,课堂教学研究中有一种很受欢迎、很有实践意义的形式———同课异构。 《教案》 雪中送炭,给我们提供了几篇同课异构的教学设计。例如 《老人与海》,两篇教案的创意同中有异,各有洞天。沈修青老师的 《艰难困苦 不畏惧 , 千磨万击 还坚韧》,是先梳理情节,再品味人物, 进而明确小说主旨,探究写作技法。 陈六五老师的 《硬汉如此多“骄”, 风景这边 独好》, 则是 “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拓展交流”三步走。二者殊途同归,都奔向人物形象分析、品评的大目标,并且都采用了写“颁奖辞”的方法突破这一难点, 可谓英雄所见。但具体教学环节的设计又各具匠心:沈修青老师以自己创作的一则 《颁奖辞》 抛砖引玉,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陈六五老师用竞争抢答的方式,让学生展示根据练习册资料改写的颁奖词 《硬汉子桑地亚哥》,将课堂推向高潮。如此同课而异构,给我们的教学借鉴予以多样的选择,真应该感谢编者的良苦用心。

这些教案不仅可用于教学,亦可阅读鉴赏,把玩品味。毫不夸张地说,一篇篇教案犹如一件件精心雕琢的艺术珍品,无不闪耀着作者的才华与智慧 。 先品一品 它们的 “ 标题 ” 吧:“穿越意识流动的迷雾,遨游自由平等的国度” (严文娟 《墙上的斑点》)、“英雄丹心荃不察,寓言假托悲剧深” (袁海林 《丹柯》)、“结构延迟舞轻逸,心理摇摆塑英雄” (刘梦君 《牲畜林》)、“以读促赏品场景,借歌造境悟深情” (范晓婧 《安东诺夫卡苹果》) 等等,这一个个标题,“美目盼兮,巧笑倩兮”,招引你跟随教案走进文本,去领略文学艺术之美。

可鉴赏者何止标题。那新颖独特的教学创意,那曲径通幽的教学过程,那精致巧妙的板书设计等等,都蕴涵着作者的教学素养和艺术构思, 细细地把玩,你会领悟到语文教学中那无穷无尽的奥妙与情趣。

我们不妨读一读沈修青老师写给英雄桑地亚哥的颁奖辞:

“一个人,一条船,在惊涛骇浪里,你是一条硬汉;一个人,一身胆, 在滚滚红尘中,你是一座大山。面对嘲讽,你不肯俯首;面对大海,你不肯折腰;面对鲨鱼,你不肯屈服。你用坚毅书写了一段英雄的人生;你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勇者不惧。” (沈修青 《〈老人与海〉 教学方案》)

这诗化的语言,刚劲的辞赋,英雄的肝胆,会使你的精神境界为之升华。

《教案》 内容涉及课程理念、教材教法,从“教什么”“怎样教”等多个维度提供了大量的教学资料和研究视角。留意于语文教学研究的同仁,或许会从中捕捉到语文教学的前沿信息,获取可供深入探讨的学术命题。

例如,从比较的角度研读同一篇小说的不同的教案,你或许会有多个维度的思考与发现。同是 《清兵卫与葫芦》,就有三位老师的教案可供比较。

1.陈红赏读情节之美探寻 “摇摆”之妙

2. 张安群细节 复沓藏深 意双线摇曳泛波澜

3.左琴写 “摇摆 ”波澜跌宕寓深意警钟长鸣

先品味一下这三个标题。相同的是:都用富有诗意的偶句表明教学目标,即“教什么”;聚焦点都是单元话题“情节”。但仔细比较一下,各自对这一教学目标的具体定位,即教学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那么,哪一个目标定位更切近课程理念,更有利于突破重难点呢?这里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由题入文,再比较阅读这三篇教案,你会发现在“怎样教”方面有更多值得研究的问题。例如,不一样的 “教学创意”,表明了各自怎样的审美观照?对文本细节描写的鉴赏设计, 孰优孰劣?探究问题的设定,哪一个更像“探究”?左琴老师设计的课堂练笔“巧用‘摇摆’来写作”,是否偏离了“阅读欣赏”的课程定位呢? 处处留心皆学问。有心于语文教研, 徜徉于 《教案》 之中,你或许会有惊喜的发现,收获自己寻觅已久的研究课题。

3.外国诗两首教案. 篇三

蝈蝈与蛐蛐

济 慈

教学目标:

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2、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3、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再向大家介绍一篇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板书)创作的十四行诗《蛔蝈与蛐蛐》(板书)。

二、教读新课。

1.指名朗读这首诗。正音。

2.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引导学生阅读注释①,教师补充。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 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3.学生朗读,整体把握诗歌的基调,注意处理朗读语调,注意音步和轻重音的正确掌握。

4、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盛夏——蝈蝈的乐音

大地的诗歌 充满生机

严冬——蛐蛐的歌儿

5.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6、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呜叫”。理解盛夏的蛔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这是诗人的联想,将冬天的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的蝈蝈的乐音。点出起伏不停,点明中心: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4.《外国诗》教案 篇四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语。(投影演示莱蒙托夫和休斯画像)同学们,爱国主义是诗歌的永恒主题,是民众。更是诗人的永恒歌唱。在我国诗歌长河中是这样,在外国优秀的作品中也不乏其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外国诗两首》,去聆听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和美国诗人休斯的吟唱。(板书文题、作者)

2、资料助读(投影)1.密哈依尔·莱蒙托夫(1814~1841)十九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之后的伟大诗人。十四岁开始写诗,1837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而死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由于反抗专制统治,因此屡遭流放和入狱,最后死于预谋的决斗,年仅二十七岁。莱蒙托夫在短短十三年的创作生涯里,一共写下了四百多首抒情诗,名篇有《帆》《浮云》《祖国》,长诗二十余部,以《恶魔》《童僧》为代表,还有剧本《假面舞会》和杰出的长篇小说《当代英雄》等。2.休斯(1902~1967)美国黑人诗人、小说家,美国黑人文艺复兴运动的领导者,被誉为“黑人桂冠诗人”。

二、出示自学指导,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自学课文

1、教师范读全诗。

2、利用书上注释读懂诗歌,学生自由诵读。

3、学生诵读全诗。

4、思考、合作探讨。(1)《祖国》一诗充分显示了诗人在描摹自然景物上的卓越才能。诗中构置了哪些充满浓郁诗意的画画?(2)诗人所抒发的爱国之情主要是通过描写俄罗斯的夜色及夜色中人们的活动来表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三、讨论交流,针对重点难点,教师适当讲解。

1、教师范读全诗。学生听读课文录音,揣摩诗歌内在旋律。教师提示:诗句“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是解读诗意的关键。诗人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统摄全诗。

2、学生自由诵读,认真领会诗句、诗段所表达的意思,思考:从诗歌内容看,诗人对祖国奇异的“爱情”指什么? 诗人没有用豪言壮语去盛赞祖国的光荣历史、英雄业绩,也没有去歌颂名山大川,无尽宝藏,而是以平实的笔调描写俄罗斯原野的景色和农家生活。平实中见真情,奇异的“爱情”表现在诗人把自己对祖国的爱和对俄罗斯大自然、对普通百姓的爱糅合,化为一体;即对俄罗斯山河景物和淳朴乐观的人民的热爱。

3、学生诵读全诗。多媒体演示俄罗斯风情图片,学生直观感受山川之美。以俄罗斯抒情名曲《卡秋莎》为伴奏音乐,师生有感情诵读全诗。

4、回答思考、合作探讨中的两个问题。(1)诗人对俄罗斯山河风景和人民生活热烈讴歌。冷漠沉静的草原,随风晃动的森林,奔腾的激流,村间的小路,苍黄的田野,闪光的白桦,苍茫的夜色,颤抖的灯光,远近相映、声色兼备,把俄罗斯山河的雄壮之美和秀丽之美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绚丽变幻而朦胧流动的画面。打谷场丘堆满丰收的谷物,农家茅舍覆盖着稻草,小窗上的浮雕窗板,更有节日夜晚,农人醉酒笑谈、尽情舞蹈的场面,恰似一幅绝妙的民俗图,洋溢着俄罗斯的生活气息。(2)诗歌在对原野景色和农家生活的描述中,隐含着诗人对祖国的真挚感情,即“真实地、神圣地、理智地理解对祖国的爱”(比勃罗留波夫语),这种爱是真实的,也是最本色的。

5、学生熟读全诗。第2课时

一、指导自读《黑人谈河流》 1.学生自由诵读全诗,整体感知诗意。教师提示:这首诗在语言结构上。长句、短句互相交错,参差跌宕;四个排比句,上半句结构相似,下半句发生变化。均不相同。这样的变化既有涛行结构整齐均衡的一面,又不失之呆滞化一;既有诗行形式上的跳跃,又不失节奏上的宫商之声。2.学生合作研讨:(1)诗人想通过谈“河流”来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诗两次出现有什么表达效果?(3)全诗的艺术构思是跳跃的,但又有严密的思维逻辑。请归结诗歌内在的思维逻辑。学生研讨,教师点拨:(1)在《黑人淡河流》一诗中,“河流”是个高度凝练的意象。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历史的象征。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2)“我的灵魂像河流一般深邃”,可以理解为由于黑人对“河流”(历史)的见证,人类文明、文化的成果都在黑人的“灵魂”里有所沉淀。这句诗,是作者代表全体黑人发出的自豪的宣言:黑人种族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种族。这句诗在第二节和第五节两次出现,形成结构上的前后呼应。(3)我认识河流——它亘古如斯。比人类久远——我在河流的哺育下发展、繁殖,河流是我生存的见证——因此我认识河流——活折磨了我,教育了我。我的思想、灵魂和河流一样深沉。3.学生有感情诵读,体会诗歌深邃中显自豪的特点。

二、课堂练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虔()信 颤()抖 镶嵌()深邃()晨曦()河畔()瞰()望 黝()黑

2、《祖国》一诗的作者是(国别)诗人(姓名);《黑人谈河流》一诗的作者是美国黑人文艺运动的领袖(姓名),被誉为“ ”

3、如何理解《祖国》这首诗中“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一句的“奇异”的含义?

4、请从我国古代诗歌中,摘出两句抒发爱国情怀的诗句,并注明作者。(1)(2)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爱国,是一面飘扬在世界各国上空的永不褪色的旗帜。无论是平实中见真情的莱蒙托夫的《祖国》,还是深邃中显自豪的休斯的《黑人谈河流》,他们的心声是相通的。那种深沉的历史感与强烈的时代感,都是令人荡气回肠的。掩卷遐思,备感肩上使命崇高,恰如一代伟人毛泽东吟唱的“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愿我们能挂帆济海,谱写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磅礴诗章。

5.《外国诗》教案 篇五

1、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

2、揣摩语句,引导学生大胆想象,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3、欣赏和热爱大自然,体会大自然的多面及其生生不息的美好。

课时重点

感受诗歌的形象,体会诗歌的意境。

课时难点

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并展示目标

大自然的美无处不在,有时候即使极普通的昆虫如蝈蝈和蛐蛐,只要细心观察大胆想象,你也会发现其中的深刻内涵和浓郁情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感受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笔下的它们的别样风采吧。

二、体会标题的作用

首先让我们在读中感受一下标题,看看标题与内容有什么联系。

活动方式:先请同学们听老师读(老师的读旨在让学生体会朗读的节奏、语气、情感等,再请同学们齐读。

(师提示:标题中的两个对象可以交换位置吗?)

(生答后板书:揭示描写对象,体现诗歌思路)

三、感受诗歌的形象

下面我们换一种方式读,请男生读第一节,女生读第二节,注意要进入到诗的画面里去,看看你看到、听到、想到什么,准备回答老师的提问。生读完后老师提出如下问题,要求边问边答。

1、用一个词语说这首诗描写了蝈蝈与蛐蛐的什么?(声音)

2、作者把它们的声音分别说成什么?(乐音、歌儿)共同说成什么?(大地的诗歌)

6.《外国诗》教案 篇六

祖国

一、教学目标

(一)体会莱蒙托夫对“祖国”的认识。

(二)学习诗人在流动、变幻中描写景物和民俗,融复杂感情于丰富意象的独特写法。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莱蒙托夫是如何“真实地、神圣地、理智地理解对祖国的爱”的? 分析:诗人时刻向往着自由的田野,怀念家乡的池塘和森林,希望自己能像小鸟一样飞向那可爱的大自然,投身到人民的怀抱。诗人对祖国的爱是因对俄罗斯大自然的爱,对人民的爱紧紧联结在一起的。这种爱是土生土长的,根深蒂固的,也是令人信服的,诚然,封建农奴制桎梏下的俄罗斯祖国,本身就具有两重性:优美富饶的大自然和淳朴乐观的俄罗斯人民是可爱的,而沙皇专制暴政给祖国带来的贫穷、落后和灾难却是可憎的。这种复杂的情感,是黑暗年月一个正直爱国诗人所常有的。1839年俄国斯拉夫派诗人霍米亚柯夫发表一首《祖国》,认为俄罗斯的伟大在于人民的温顺和对东正教的虔信,沙皇统治集团的御用文人也借爱国主义来炫耀他们的文治武功。在这种情况下,诗人发表了他的重要诗作《祖国》。他把祖国一分为二,他否定了用“鲜血换来的光荣”的祖国,指出热爱祖国山河和劳动人民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表达了他对祖国悲喜交集的复杂情感。

(二)诗人是如何在流动、变幻中描写景物和民俗的?

分析:《祖国》一诗充分显示了诗人在描摹自然景物上的卓越才能。辽阔的森林草原,奔涌的大河,同幽静的村落小路,闪光的白桦远近相映,声色兼备,把俄罗斯山河的雄壮之美和秀丽之美交织在一起,再轻轻抹上一层薄雾轻烟,构成一幅绚丽变幻而朦胧流动的画面,充满浓郁的诗意。诗的后半部分,诗人把视觉、听觉、嗅觉全都调动起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洋溢着俄罗斯生活气息的绝妙的民俗图。在这首短诗里,我们不但能看到草原、村落、家舍、灯火,听到林涛的呼啸、激浪的澎湃和农人的欢歌笑语,还仿佛能闻到谷茬焚烧后青烟的气味和农家醇酒的醉人芳香。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诵读诗作。

1.这首诗为4、5、6混合自由音步。译文长行每行基本上六顿,14个字;中行每行五顿,12个字;短行每行四顿,10个字。双行有韵。

2.在诵读基础上,把握作者对祖国悲喜交集的情感。

这首诗是莱蒙托夫整个创作生涯中对祖国主题逐步深化的总结。在对祖国主题的发掘上,他继承并发展了普希金等诗人的传统。他用情感与理智之争细腻而真实地抒发了自己对祖国的复杂感情,描绘了栩栩如生的俄罗斯形象,对俄罗斯的大自然和农村的典型景物作了精彩描写,明显体现了他创作后期风格的一些特点,对祖国悲喜交集的情感取代了早期愤世嫉俗的无穷忧伤。

(二)整体感知。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莱蒙托夫,19世纪俄罗斯伟大诗人,被公认为普希金当之无愧的继承者。他很早就表现出艺术才华,为人正直、善良,虽为贵族出身,在思想上却同革命的十二月党人站在一起,对黑暗的农奴制社会发出愤怒的抗议。正因为如此,生前尝尽颠簸流放的辛苦,最终死于沙皇党羽阴谋策划的决斗中。

爱国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感情之一,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不同立场的人对爱国主义有不同的理解。斯拉夫派诗人霍米亚科夫曾于1839年发表过一篇题为《祖国》的诗,他认为俄罗斯的伟大在于俄罗斯人民的温顺和对东正教的虔信,沙皇统治集团的御用文人也借爱国主义来炫耀他们的文治武功,莱蒙托夫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对祖国的“奇异的爱”,把祖国美好的大地和勤劳的人民视为祖国概念的真正内涵,表现出他想了解和接近人民并休戚与共的强烈愿望。

2.了解内容大意。全诗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说理。诗人以坚定雄辩的言辞驳斥了统治阶级所夸耀的那种虚假的、表面的爱国主义。“鲜血换来的光荣”,指的是沙皇帝国抵御外族侵略或向外扩张的战绩,也可指沙皇政府在镇压国内外人民的反抗方面犯下的累累罪行;“虔信”指的是百姓对沙皇的温顺和崇拜,也可指地主阶级对农奴制度坚固长存的信念;“远古的珍贵传说”指的是沙皇统治的精神支柱之下的东正教的传说。这些都使莱蒙托夫漠然置之,无动于衷。

第二部分是写景。诗人没有用豪言壮语去盛赞祖国的光荣历史、英雄业绩,也没有去歌颂名山大川、无尽宝藏,却描绘了俄罗斯最普通的森林、草原、河流、小路、荒村、野火。这一节的前半部分,景色有些凄清冷落。那苍茫的夜色,那广漠的草原,那风中摇曳的森林,那荒村抖颤的灯火,仿佛都笼上一层阴郁惆怅的色彩,蕴含着一种淡淡的哀愁。这在俄罗斯的文学中是一种普遍现象。这一节诗的后半部分,情调骤变,豁然开朗起来。那丰收的谷物,那农家茅屋温暖的灯火,还有淳朴农民无拘无束的笑,都给诗人带来无限喜悦和慰藉。尤其是节日夜晚,和农民的欢快畅饮,纵情狂舞,更使诗人青春焕发。

教师板书:

(三)课后练习。1.完成练习一。

2.比较赏析《祖国》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把得到的启发写成300~400字的短论。

(提示:舒婷的诗按时序把祖国一分为二;莱蒙托夫的诗在同一时间内把统治阶级和劳动人民区分开来,他热爱的是人民。)

孤独的收割人

一、教学目标

(一)体会这首诗所创造的既熟悉又陌生、既清晰又迷离的意境。

(二)体会这首诗表达的优美。

二、难点、重点分析

诗人为什么对收割女的歌声如醉如痴、流连忘返?孤独女郎在收割什么,歌唱什么?

分析:孤独女郎在收割什么,歌唱什么,全诗自始自终没有回答。诗人运用沙漠里啼啭的夜莺和海岛上报春的杜鹃来衬托姑娘歌声的美妙,用一连串的猜测来表达诗人对姑娘歌声的惆怅和神往,仔细品味,可以感受到诗人被激起多么强烈的内心情感。那么,又是什么使诗人如醉如痴、流连忘返呢?也许因为英国人是伤感的民族?也许因为悲哀比欢乐更能打动人心?也许悲哀的曲调与诗人悲哀的心情暗合?我们不得而知,也无需明了。

(二)这首诗是如何体现诗人所开创的浪漫主义诗风的?

分析:华兹华斯,是文艺复兴以来的重要诗人,他开创的浪漫主义诗风对欧洲后来的诗人如雪莱、拜伦和济慈都有影响。《孤独的收割人》以农村生活为题材,注重观察和感受,吸取民间传统,运用民间口语,描写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发掘一个正在收割的孤独的农村姑娘的内心世界,反映人类的基本情感等,正是他的这种浪漫主义诗风的具体体现。华兹华斯的诗取代了18世纪平板、矫揉造作的诗风,为英国诗歌引进了新的内容和语言,开创了新的风格。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诵读诗作。

让学生在诵读中把握诗作中自由流畅的叙述和质朴自然的语言。

全诗八行一节,共4节,比较明显地体现了华兹华斯浪漫主义的文学风格。诗人在这里选用了自由流畅的叙述诗体和质朴自然的语言,其丰富的想象、跳跃的意象、变换的句式、自然律动的情绪,给诗作增添了不少的光彩。

(二)整体感知。1.作者及写作背景。

华兹华斯(1770~1850),英国“湖畔派”代表诗人。生于英格兰西北部湖区一律师家庭,八岁时离家求学,爱好大自然和诗歌。1787年进剑桥大学。1790年暑期徒步游历法国、瑞士、意大利。1791年毕业后徒步漫游威尔士。他曾多次到苏格兰各地游历,广泛接触大自然和乡村风土民情。

这首抒情诗据说是他游历时的收获;也有人认为是诗人读了朋友哈金森的一则日记后写的。哈金森在日记中写道,在一次远足中,他偶然看到一位苏格兰高地农家女在麦田里一面劳作,一面唱歌。歌声悠扬哀婉,凄切动人。这些材料经过诗人点化后,成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作。

2.把握内容大意。

第1节,以祈使句式开头,突出视觉和听觉,描绘一位高地姑娘在田野收割的实景,诗人使用诸如“独自”“凄凉”等字眼,写出了收割女的孤寂。

第2节,诗人展开想象,运用反衬手法,一方面写出了姑娘歌声的动听,另一方面也表达了自己听到歌声时难以言传的内心美感。荒凉的阿拉伯沙漠里疲乏的旅人突然听见夜莺清脆的啼啭,这无异于一杯甘露;遥远寒冷的赫伯利岛在严冬过后一朝出现了报春的杜鹃啼声,这又像是为岛上灌注了新的生命。但它们都不如姑娘的歌声动人心房。

第3节,写抒情主人公对歌唱内容的猜测。不管是为过去哀伤,还是在悲悼古代战争,或是在歌唱生活无尽的忧伤,都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余地。

第4节,诗人的心灵受到了震动。歌声虽已消失,音乐却在心头长留。诗人在这里抒发了浓重的感情。

教师板书:

(三)课后练习。1.完成练习二、三。

2.比较《观刈麦》与《孤独的收割人》,将所获感受写成300~400字的文字。

〖小资料〗

湖畔派

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浪漫主义诗歌流派,指住在英格兰北部湖区的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他们的诗作多描写湖区,因而得此称号。

在创作上,他们注重观察和感受,吸取民歌传统,运用民间的口语,写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反映人类的基本情感等。

7.《外国诗》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朗读并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未选择的路》这两首诗;揣摩诗歌中优美精 炼的语言,并把握诗歌的思想主题。指导学生学会鉴赏诗歌。

★态度与方法 : 自主、合作、探究

★道德情感价值观: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勇敢地面对生活的磨难;慎重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

教学重点、难点 :

★加强诗歌朗读训练,读中感悟。

★引导学生掌握鉴赏 诗歌的一些基本方法。

计划课时:两 课 时

第 一 课 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你的所得,还那样少吗?你的付出,还那样多吗?生活的路,总有太多不平事,请你不必在意,洒脱一些过得好......”(歌词)这些歌就是写给在逆境中的人们,同学们!在你们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不顺心的事呢?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这样的叮咛和嘱咐。(板书课题)

二、学海拾贝

※ 我们应该怎样阅读诗歌呢?

(教师向学生介绍阅读诗歌的“四步”阅读法:一读,二品,三诵,四背。)

1.一读,指读题目,读作者,读创作背景。这一环节主要弄清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2.二品,品味,揣摩诗中作者表达的情感,蕴涵的道理和表现手法。

3.三诵,四背,这两个环节常常紧密相连,因此要注意诗的节奏,分出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三、学海导航

(一)读

1.让学生快速阅读第一首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思考以下问题:

<1>你了解诗人普希金吗?你的同桌知道吗?问问他,互相交流一下看法。

<2>诗人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写出这样的不朽诗篇的?

2.学生自由交流,教师归纳总结。

(二)品

1.教师示范朗读这首诗,学生边听边品味,之后回答以下问题:

<1>这首诗是用什么口吻写给那些受生活欺骗的人的?

<2> 对于这些人,诗人提出了怎样的叮咛和嘱咐?

<3>诗中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讨论交流,教师加以引导、肯定、补充。

(三)诵、背

1.设问: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那么,怎样用我们的有声语言读好这首诗呢?你认为应突出哪几个方面呢?

2.学生相互交流,教师肯定、鼓励、或引导、补充。

<1>亲切自然,娓娓道来的劝说语气。

<2>注意停顿、重音、语速的快慢。

※教师进行朗读指导点拨。

3.试读评价

按照刚才的交流,请你来试读一遍课文,可找三四名同学与教师共同点评,最后评出最好的一个领读。

4.设问:

通过对这首诗的朗读,现在再回顾这首诗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得出答案,加深理解)

5.背诵全诗。

第 二 课 时

一、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回顾上节 课的诗歌阅读方法。

二、导入

《未选择的路》新课。

说到路,人们自然容易想到人生之路。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辛弃疾有“读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叹,鲁迅也有“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样的想法。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做对路的选择。(板书课题)

三、自主实践,小试牛刀。

1.教师引导学生“读”。

2.“品”

※小组合作,互动探究以下问题:

<1>诗中的“路”有两层含义,你能说出来吗?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3>诗中明确写了诗人选择了“其中一条”,为什么还要以“未选择的路”为题?读了这首诗,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教师引导,点拨,归纳。

3.“背”、“诵”

四、朗读迁移、鉴赏诗歌。

致恰达耶夫 普希金

爱情、希望、默默的荣誉—— 时刻听候祖国的召唤。我的朋友,让我们用满腔

哄骗给我们的喜悦短暂,我们忍受着期待的煎熬,壮丽的激情报效祖国!

少年时代的玩耍已经消逝,切盼那神圣的自由时刻来到 同志啊!请相信空中升起 如同晨雾,如同梦幻: 正像风华正茂的恋人,一颗迷人的幸福之星,可是一种愿望还在胸中激荡,等待忠实的幽会时分。俄罗斯会从睡梦中惊醒,我们的心焦灼不安,趁胸中燃烧着自由之火,并将在专制制度的废墟上

我们经受着宿命势力的重压,趁心灵向往着荣誉之歌,铭刻下我们的姓名!

读后思考: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8.19外国诗二首 篇八

第1课时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品析诗歌语言,发挥想象,充分联想诗歌创设的意境。3.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一、导入新课

“你的所得,还那样少吗?你的付出,还那样多吗?生活的路,总有一些不平事,请你不必在意,洒脱一些过得好„„”(歌词)这首歌是写给在逆境中的人们的。同学们,在你们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不顺心的事呢?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这样的叮咛和嘱咐。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把握内容

读:指读题目,读作者,读创作背景。弄清每句诗的大体意思。1.背景介绍。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的女儿的纪念册上的。那时俄国革命正开展得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2.在了解背景的前提下,朗读诗歌。具体朗读步骤如下: ①听录音,划分节奏,把握语气。②师范读,生听读,把握读音。③自由诵读,组内齐读。

3.朗读后思考:“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指的是什么?诗歌的两部分各表现了怎样的内容?

明确:特指在生活中因遭遇艰难困苦甚至不幸而身处逆境。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这是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

第一部分写如果身处逆境,不必悲伤,要耐心等待,快乐的日子一定会到来。(劝告)第二部分写要永远向往美好的未来,现在虽处逆境,当时过境迁,往事都将成为亲切的回忆。(希望)目标导学二:再读诗歌,体会哲理

品:品味、揣摩诗中作者表达的情感、蕴含的哲理和表现的手法。1.怎样理解“生活欺骗了你”?

明确:要联系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来理解。表明正义被沙皇专制所扼杀。2.面对逆境,我们就只有耐心等待,不予抗争吗?

明确:当时沙皇专制统治相当严酷,革命势力一时还不足以与之抗争,只能等待。3.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明确:一方面,强调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的,逆境也是一笔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明确:正确对待挫折,坚信未来是光明的、美好的,表达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5.与一般诗歌相比,这首诗有什么不同?

明确:没有具体形象,只是以劝告的口吻说明哲理。而一般的诗歌艺术形象都比较生动鲜明。

目标导学三:联系实际,体验反思

1.请学生齐读诗歌,注意诗的节奏,分出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并背诵诗歌。

2.教师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学习体会,引导学生正确地面对生活,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板书设计

第2课时 《未选择的路》

1.理解诗歌大意,认识慎重地选择人生之路的意义。2.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体会哲理对生活的现实意义。3.比较两首诗歌,感受两首诗歌写法上的异同。

一、导入新课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同学们是否记得一些?屈原: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鲁迅: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也是写“路”的诗。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研讨诗义 1.背景资料。

1912年弗罗斯特做了一个重要的选择,要么是继续留在家乡(新英格兰),要么去英国。是当一名农场主,还是当诗人?他面临着两种选择,“不能同时去涉足”。况且当时诗人的待遇并不好,“穷就穷吧”(弗罗斯特语),他毅然选择了诗歌。这首诗就是有感于人生选择而作。

2.全诗共四小节,四节诗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明确:第一节,写诗人站在道路岔口,遭遇道路选择的尴尬与无奈,陷入沉思。(伫立、思索)第二节,写诗人选择了一条极富挑战的道路,这条道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决定、选择)第三节,写诗人踏上自己选择的路。但他却留恋着那条未经选择的路,担心踏上一条错误的路而难以返回。(选择之后的怅惘)第四节,写诗人对未来的遥想。将来回顾往事,那条未选择的路是不是比已选的路更好些呢?但是现实已经不能回头了。(多年后的回顾、叹息)3.请同学们谈谈最令自己感动的诗句或词,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学生自由发言。

目标导学二:分析学习象征手法

1.怎样理解诗歌中所说的“路”?这是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表面说的是自然界的道路,而实际上是借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这是一种象征手法。

2.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

明确: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那些未走的路,才更让人想念,更让人留恋。诗人不写已选择的道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道路发出感叹,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让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

3.这首诗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

明确:这首诗是写人生之路的。人生之路有很多,但却只能选择一条。当踏上这条道路以后,可能会发现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于是就对未选择的路产生向往,也是对美好人生的向往,这便是诗人表达的意思。他告诉我们:人生的选择很无奈,既要勇于选择,更要慎重对待。

目标导学三:对比分析,获得启发 1.在诗歌表现出的情绪上,《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未选择的路》有什么不同? 明确:《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表现得积极乐观,而《未选择的路》则表现得有些忧郁。2.这两首诗可能对人产生怎样的影响?

明确:两首诗都富有哲理,且都富有人情味。《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给人以鼓舞,使人笑对人生;而《未选择的路》对于人生选择的思索,反映了人们普遍的心理,更容易引起共鸣。

教师小结:同学们,学了这两首诗,我们或许对于人生会有更多的思考。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如何面对人生的艰难困苦,的确是个决定命运的重大问题。俗话说“一失足成千古恨”“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我们只有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坚定活泼的性格,进而正确地选择和把握自己的人生之路。愿大家都能努力学习,健康成长!

9.外国诗教学反思 篇九

诗这种文学形式,抒情是最基本的特点。诗中那些美丽的景色,做人的`道理,高尚的情操,审美的趣味,对于情感的熏陶,精神的提升,人格的塑造,都起着不可估量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优秀的诗篇更是承担着丰富和美化人类精神生活的使命。但是,语文课不能上成思想品德课,必须立足于语文的角度。因此,学习诗歌就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情感,就是要从诗的形象所创造的总体氛围中,把握它所要启迪读者的东西。

所以,在第一课时,我设计的是结合学生情感体验,先整体感知诗的内容,通过“赏读第一首,自主合作探究第二首”的方式来品味诗的语言,想像诗的形象,体会诗的情感,归纳诗的写法。

在第二课时,我设计的是“祖国在我心中”的诗文朗诵会,培养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类积累能力,通过朗读<朗诵<演读<演唱来深化爱国情感。

10.4 外国诗两首 篇十

[俄]莱蒙托夫

我爱祖国, 但却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连我的理智也不能把它制胜。

无论是鲜血换来的光荣,

无论是充满了高傲的虔诚的宁静,

无论是那远古时代的神圣的传言,

都不能激起我心中的慰藉的幻梦。

但是我爱……自己不知道为什么

它那草原上凄清冷漠的沉静,

它那随风晃动的无尽的森林,

它那大海似地汹涌的河水的奔腾,

我爱乘着车奔上那村落间的小路,

用缓慢的目光透过那苍茫的夜色,

惦念着自己夜间住宿之处,迎接着

道路旁点点微微颤动的灯火。

我爱那野火冒起的轻烟,

草原上过夜的大队车马,

苍黄的田野中小山头上,

那一对闪着微光的白桦。

我怀着人所不知的快乐,

望着堆满谷物的打谷场,

覆盖着稻草的农家草房,

镶嵌着浮雕窗板的小窗,

而在有露水的节日夜晚,

在那醉酒的农人笑谈中,

观看那伴着口哨的舞蹈,

我可以直看到夜半更深。

(1841)

黑人谈河流

我熟悉河流:

我熟悉像世界一样古老的河流。

比奔腾在人类血管里的血液更古老的河流。

我的灵魂已变得似河流般深沈。

我沐浴在幼发拉底河中,在晨光微明的时分。

我把小屋盖在刚果河畔,潺潺的水声诱我进入梦乡。

我观赏尼罗河,在河边建立金字塔。

我听见密西西比河的歌唱,当埃布尔.林肯顺流直下

新奥尔良,我看见

它浑浊的胸膛在夕照中闪着金光。

我熟悉河流:

古老、苍茫的河流。

11.《外国诗》教案 篇十一

1.有感情的诵读诗歌,感受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美。

2.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3.对比两首诗写法的异同。

4.学习作者坚强乐观的思想,正确理解人生的选择。

教学难点: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点拨法。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查找作者普希金、弗罗斯特的资料,搜集与挫折、路有关的诗句,结合“阅读提示”自学课文。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生活中你是否遇到挫折和迷茫呢?这个时候你是如何想和如何做的呢?给大家说一说吧。

对于这件事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今天我们来学习《外国诗二首》,看一下两位外国著名诗人对于这种情形有什么真知灼见,能带给我们什么有益的启示?板书课题《外国诗二首》。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方法引导:我们应该怎样阅读诗歌?

1.一读,指读题目,读作者,读创作背景。这一环节旨在弄清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2.二品,品味、揣摩诗中作者表达的情感、蕴含的道理和表现的手法。

3.三诵、四背,这两个环节常常紧密相连,因此要注意诗的节奏,分出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四、研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一)读。

1.听录音,划分节奏,把握语气。

点拨: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shùn)息,

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         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2.听录音,生听读,把握读音。

3.自由诵读,组内齐读。

4.了解作者

普希金,俄国伟大的诗人,近代俄罗斯民族文学的奠基人,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出身于贵族地主家庭,却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与诗歌,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恐慌与仇恨,先后两次被流放,但他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别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但他的精神却永远鼓舞着人们。他的诗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无限的艺术魅力。代表作有诗歌《自由颂》《致大海》《致恰达耶夫》,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等。

【5. 55.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的女儿的纪念册上的。那时俄国革命正开展得如火如荼tú,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二)品。

1、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朗读?

点拨:本诗是作者用劝说的口吻、和缓的语气鼓励人们相信生活,相信未来。所以应该用平等、娓娓而谈的语气,亲密和婉、热诚坦率的语调朗读。

2、“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指的是什么?

点拨:指在生活中遭遇艰难困苦甚至不幸,身处逆境。指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的经历,也是指当时正义被沙皇专制所扼杀的遭遇。

3、诗歌的两部分各表现了怎样的内容?

点拨:第一部分写如果身处逆境,不必悲伤,要耐性等待,快乐的日子一定到来。

第二部分写要永远向往美好的未来,现在虽处逆境,当时过境迁,往事都将成为亲切的回忆。

4、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点拨:体会到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悟、背。

1、“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写出了怎样的生活状态?

点拨:理想与现实有很大的矛盾,心中有美好的理想,现实的世界可能是令人悲哀的,可能会感受到被欺骗。

2、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点拨:这句话表明诗人积极的人生态度表明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人生的体验是丰富多样的,都是一笔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3、与一般诗歌相比,这首诗有什么不同?

点拨:没有具体形象,只是以劝告的口吻说明道理,而一般的诗歌艺术形象都比较生动鲜明。

五、自读《未选择的路》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晏殊的“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鲁迅的“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但丁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俗语“条条大路通罗马”“车到山前必有路”等等。

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写“路”的诗。

2、介绍诗人

弗罗斯特,美国诗人,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代表作品有成名作《波士顿以北》集,另有《少年的意志》 、《见证之树》、《在林间空地》等。他的诗歌独具风格,以口语人诗,生动朴实地描写了田园风光和农村日常生活。他的诗充满了美国的乡土气息,流传广泛,深为人们喜爱。

3、朗读诗篇。

1)听录音,划分节奏,把握语气。

点拨: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2)师范读,生听读,把握读音。

3)自由诵读,组内齐读。

4、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反复读几遍全诗,思考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

点拨:这首诗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如黄河象征中华民族、松柏象征坚强勇敢、竹子象征品节高洁、康乃馨象征母爱、红玫瑰象征爱情。

2)全诗共4小节,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并找出诗中最令你感动的诗句或词,谈谈你的体会。

点拨: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惘--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3)为什么诗人要强调“难以再回返”?

点拨:因为一旦做出选择,人生的道路就会依照所做出选择而前行,做出的选择是无法更改的。

4)你从这首诗中体会到怎样的人生哲理?

点拨:人生就是一次又一次的选择,在人生的岔路口,你做出什么选择将决定你的一生如何度过。人只能选择一种 人生道路,所以要慎重。要有魄力,勇于创新和进取,不要随波逐流,要经过思考做出独立自主地选择。

5)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21世纪*教育网

点拨: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生活中许多人往往对现实不满和后悔,总觉得还有其它的可能,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忧郁因此而起。这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

六、对比阅读

请同学们对比阅读本课的这两首诗,说一说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点,不同点?

点拨:两首诗写的都是对人生思考,前一首直抒胸臆,没有什么具体的形象,后一首用了许多具体的形象,比如树林、路、荒草、落叶等,来阐释哲理。

在诗歌表现出的情绪上,《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以其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给人以鼓舞,教人笑面人生;而《未选择的路》则以其深沉略带点惆怅的感叹,反映了人们普遍的心理,引起人们感情的共鸣,激发人们对人生选择的思索。【版权所有:21教育】

七、课堂小结

同学们,《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一首哲理抒情诗,作者以劝告的口吻和平等的娓娓的语气写来,语调亲密和婉,热诚坦率;诗句清新流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表达了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怀。《未选择的路》也是一首哲理抒情诗,弗罗斯特抓住林中岔道这一具体形象,用比喻的手法引起人们丰富生动的联想,烘托出人生岔路这样具有哲理寓意的象征。诗人选择的是人们司空见惯的林中岔道,来阐发如何抉择人生道路这一生活哲理。希望我们能继续阅读外国诗歌,在外国诗歌中不断汲取优秀文化的精华。

六、布置作业

1.在这两首诗中选择你喜欢的一首进行背诵。

2.搜集与路有关的精彩诗句、俗语,摘抄下来。

板书设计: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镇静    相信

向往未来    忧郁

怀恋

未选择的路

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惆怅---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政哥

上一篇:监狱基层干警论文下一篇:机动车停放服务收费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