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之我见

2024-11-08

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之我见(精选10篇)

1.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之我见 篇一

价格的决定与变动知识归纳

1.影响价格的因素

(1)直接因素:商品的供求关系。

供不应求→“物以稀为贵”→价格升高;供过于求→“货多不值钱”→价格降低。

(2)决定因素:商品的价值。

①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②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价格的高低与价值的`大小成正比。

③其他因素: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条件、政策等,甚至是宗教信仰、习俗等文

化因素也能对价格产生影响。但这些因素只能通过改变供求关系才能影响价格。

2.商品的价值量

(1)价值量的决定因素。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①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

②商品是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出售的,因此,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商品生产者,处于有利地位。这就促使商品生产者努力缩短个别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

3.价值规律

(1)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①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总是在一定幅度内,价格不会偏离太多。

②虽然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经常的,但从一段较长时间来看,商品的价格总的来说仍然与价值相符合。

2.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之我见 篇二

公允价值变动, 在现行会计准则下既是表述某项资产或负债在两个资产负债表日之间公允价值增减变动的金额, 又作为相关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构成部分, 成为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负债和以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等资产、负债科目下的明细科目和调整账户 (附加备抵账户)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在现行会计准则中既是用以表述某项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 又是一个计入当期损益的会计科目, 在利润表中被列作“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项目。

但是, 并不是所有的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都记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现行会计准则规定: (1) 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负债、衍生工具、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其他直接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 以及现金流量套期、境外经营净投资套期的无效套期部分和公允价值套期, 其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均应记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 (2)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现金流量套期和境外经营净投资套期的有效套期部分, 其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则直接计入资本公积 (其他资本公积) , 待预设的条件满足时再转入损益或其他相关项目; (3) 特殊情况下, 因资产重分类等原因也需要确认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并分别计入当期损益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或所有者权益 (资本公积) , 比如企业将原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改为自用固定资产时, 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应确认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4) 企业会计准则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规范指出:企业开展套期保值业务的, 有效套期关系中套期工具或被套期项目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还可以单独设置“套期损益”科目核算。

二、两者的确认和计量

1. 利得或损失应计入当期损益的情况。

(1) 资产类项目, 应在资产负债表日按资产公允价值高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 借记“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衍生工具”、“套期工具”、“被套期项目”等科目, 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资产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价值的, 按其差额做相反的会计分录。 (2) 负债类项目, 应在资产负债表日按公允价值高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 借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 贷记“交易性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衍生工具”、“套期工具”、“被套期项目”等科目;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价值的, 按其差额做相反的会计分录。

2. 利得或损失应计入所有者权益的情况。

(1) 资产类项目, 应在资产负债表日按公允价值高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 借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套期工具”、“被套期项目”等科目, 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价值的, 按其差额做相反的会计分录。 (2) 负债类项目, 应在资产负债表日按公允价值高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 借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 贷记“交易性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套期工具”、“被套期项目”等科目;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价值的, 按其差额做相反的会计分录。

3.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及价值恢复对“公允价值变动”的影响。

《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定,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时, 即使该金融资产没有终止确认, 原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因公允价值下降形成的累计损失, 应当予以转出, 计入当期损益。企业会计准则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规范将其会计处理具体化, 规定: (1) 确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 按应减记的金额, 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 按应从所有者权益中转出原计入资本公积的累计损失金额, 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 按其差额, 贷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科目。 (2) 对于已确认减值损失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在随后会计期间内公允价值已上升且客观上与确认原减值损失事项有关的, 应按原确认的减值损失, 借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科目, 贷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但是,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为股票等权益工具投资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 则应借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科目, 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

4. 投资性房地产转换计量模式及将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时公允价值变动的确认和计量。

《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规定:自用房地产或存货转换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时, 投资性房地产按照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计价, 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小于原账面价值的, 其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大于原账面价值的, 其差额计入所有者权益。据此, 企业会计准则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规范设定了具体的会计分录: (1) 将自用的建筑物等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时, 按其在转换日的公允价值, 借记“投资性房地产——成本”科目, 按已计提的累计折旧等, 借记“累计折旧”等科目, 按其账面余额, 贷记“固定资产”等科目, 按其差额, 借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或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 (2) 将作为存货的房地产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时, 按其在转换日的公允价值, 借记“投资性房地产——成本”科目, 按其账面余额, 贷记“开发产品”等科目, 按其差额, 借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或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 (3) 以上转换的房地产如果已计提减值准备, 应同时予以结转, 即在各自分录中加上该项资产已计提减值准备余额, 借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或“存货跌价准备”科目。

另外, 按规定将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时, 其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也属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但这一利得或损失不计入当期损益, 而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

三、公允价值变动的终止确认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结转

1. 终止确认。

公允价值变动作为相关资产、负债的调整账户和明细科目, 应在其对应的资产或负债终止确认的同时也终止确认。具体可分为以下情况: (1) 相关资产处置或相关负债转让时转销其账面价值, 同时转销其“公允价值变动”明细科目余额, 比如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负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多属于此种情况。 (2) 对相关资产、负债进行重分类时, 原计入公允价值变动的资产、负债价值应予以转销, 比如将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转为自用时, 其原确认并计入房地产价值的公允价值变动, 应终止确认;企业将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指定为被套期项目时, 其“公允价值变动”明细科目余额也应终止确认 (并入被套期项目的账面余额) 。

2. 相关资产、负债终止确认时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结转。

根据相关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变动确认资产、负债的增减值, 并计入当期损益或所有者权益, 多数情况下是一种过渡性安排, 相当于衍生工具的“浮动盈亏”。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

(1) 计入当期损益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除套期业务的“套期损益”外, 均应在相关资产、负债处置时, 将该项资产、负债存续期间公允价值变动净损益转出, 合并计入相关资产、负债的处置损益, 具体处理是在转销相关资产、负债并按其账面价值与处置收入的差额确认处置损益之后, 再按处置前该资产、负债项目的“公允价值变动”明细科目的账面余额, 借记或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 贷记或借记“投资收益”、“其他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等科目。

3.之我见道德课堂 篇三

“道德课堂”是新课程背景下的一种高品质课堂形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育者秉承道德的准则,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教育教学规律,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愉快和幸福,得到学业与身心全面发展,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家园。

“道德课堂”要求教育者用“合道德”的方式,在充满尊重、关怀、民主、和谐的环境中,在保证学生身心愉悦、人格健康、精神自由、生命自主的学习过程中,使学习者获得学业进步和身心全面发展。对学生而言,“道德课堂”强调的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把学生“今天的健康成长”和“明天的幸福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让学生在充满尊重、关怀、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得以身心健康、精神自由、生命自主地发展;对教师而言,课堂是教师生命延续的舞台,是教师追求卓越的过程,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完善人格,实现生命的价值和幸福。

但具体来说,什么样的课堂才是“道德课堂”?如何评价一节课是否是“道德课堂”呢?这一直是困扰着我的一个问题?8月20日,有幸聆听了郑州市教育局副局长田保华的讲座,听过之后,使我找到了答案。

“养鱼养水,养树养根,养人养心”。构建道德课堂就是在养心。既是在养学生的心,也是在养我们教育者自己的心。“养心”,是教育的本质所在。田局长指出,“道德课堂”呈现的是一种人性化、生命化的高品质课堂形式,旨在改变教师教学生态、学生学习生态,充

1分实现课堂中学生主体地位、教师主导地位,两者形成良好的互动,让师生在课堂生活中享受到快乐和幸福,提升师生的生命质量和生命境界。

“道德课堂”要求我们教师以新课程的理念,从道德自觉的高度,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审视那些不道德的教育现象,努力加以改进和完善。构建道德课堂,重在行动研究。因此,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准确把握学科思想,掌握学科知识体系,明确学科课程目标。认真地读懂课标和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努力提高设计教学的能力、实施教学的能力和评价教学的能力,其中设计教学的能力是基础,实施教学的能力是关键,评价教学的能力是保障。课堂教学,必须实现从“单向型教学”向“多向型教学”转变,开展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互动的教学活动,从而构建“对话文化”。作为一名教务主任,我们在评价“道德课堂”时,要做到三看:看状态、看过程、看结果。

通俗的讲,什么是“道德课堂“呢?有无抓手呢?我认为,“道德课堂”至少有三个抓手:

第一:高效,学生能够获得知识和能力;

第二:全面,让各个层次学习水平的学生都有所提高;

第三:基于纲要,要科学设置学习目标,进而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就是要让学生获得知识还能力的过程中,同时获得向善、向上的情感体验。

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有所想、有所思、有所悟、有所言,让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敢表现,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生命感悟能力的成长,以真正实现“道德课堂”。

听课中发现,还有老师为了凸显自己的教学能力,不由自主的会主演一节课,从头讲到尾,中间缺少精彩,让学生当配角。教师备课还停留于把所下载课件的模式作为自己的教学思路,缺少自己的教学思想和理念,期望的是学生按照教师的思路跟着回答,把书本里的东西自己叙述完、学生回答完就算完事。而没有做到道德课堂提出的任何一位学科教师、任何一节课都必须回答好的三个问题:(1)你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2)你怎样把学生带到哪里?(3)你如何确信你已经把学生带到了那里? 缺少“道德课堂”真正意义上的此起彼伏的“蛙声一片”。

4.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之我见 篇四

——文明礼仪在我心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是学院附中的学生董诗婷,我演讲的题目是《文明礼仪在我心》。

在这里讲的是素质教育里的文明教育。一个人,不管你愿意不愿意,若想取得学业或事业上的成功,若想生活的愉快、幸福,首先要学会文明礼貌,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塑造健康的人格。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就对自己十分严格,对别人很有礼貌,人们都非常尊敬和爱戴他。有一次,周总理到一个照相馆拍工作照。摄影师正在给几个解放军战士拍照。战士们认出了他,连忙说:“总理工作忙,您先照吧,我们等一等。”周总理却摆摆手,笑着说:“不,大家都一样忙,轮到谁就谁照吧。”在他的坚持下,大家仍按原来的顺序,一个一个地照完了相。我们知道,周总理的伟大就在于他的人格魅力。学校是塑造人格的重要园地,每个人在学校学到的一切,都会在生命中打上很深的烙印,而且会扩大到社会生活以及人际交往之中。健全的人格是通过学习如何与人交往中建立起来的。老师教会学生爱别人,实际上是给学生一种人生信念,那就是学会把周围的人当作兄弟姐妹,用爱心与世界建立起亲密的联系。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一个人的行为日久可以成为习惯;一个人的习惯日久可以成为性格;一个人的性格则往往决定他的前途。显然,这里所说的“习惯”、“性格”不是指诸如爱吃米饭还是爱吃馒头,好动还是好静这样简单的概念,而是一个人对学习,对事业,对他人,对社会的态度和做法,是人的品格。健康的人格是逐步养成的,但人格养成的“最佳时期”是中小学阶段。无数事实证明,过了这个“最佳时期”以后再想“补上”就难了。

亲爱的同学们,在今天全面进行素质教育的进程中,除了看重考试分数的多少,班上名次的前后,还要特别看重文明礼貌,良好习惯的养成,要特别看重健康人格的塑造。这样,你将会终生受益,其乐无穷。

谢谢大家!

道德教育之我见

尊敬的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

我是七3班的董诗婷,我在这里讲的是素质教育里的道德教育,不得不说的是在应试教育当道的今天,素质教育走得相当坎坷。许多家长对孩子都有这样的观念:你只管给我把成绩搞好,其他的你都不用管。如果分数高就有奖励,反过来,如果考不好,轻则批评教育,更有甚者棍棒加身。他们所注重的只有孩子每年成绩通知单上的几个阿拉伯数字,于是就上演了一幕幕名校高材生因生活不能自理而被退学的画面。

然而这些现象并不仅仅体现在家长身上,连我们学生都这么认为,我们通常认为只要自己成绩好,只要自己有过硬的知识,就能成为佼佼者。所以平常不注重自己的行为习惯,不主动和别人交往沟通,不注重培养自己在社会中的生存技能。从而一到社会就感到茫然,不知所措,甚至处处碰壁而自己却不知所以然。只知道抱怨英雄无用武之地,只知道抱怨偌大的世界没有一个能识别自己这匹千里马的伯乐,然而他们却忘了反省自己到底是不是一匹合格的千里马。

记得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著名的企业招聘现场,招聘工作人员故意在明显的过道上丢弃一个空易拉罐,这里聚集了很多的应聘者,然而招聘的名额只有一个,他们一个个在招聘台前排着队等待着招聘人员的考核,没有谁注意到那个易拉罐,或是看到了直接从上面跨过去,好像它跟自己根本无关。还有的踩在上面,低头看看又摇头走开,其中一个应聘者走了过来,弯下腰捡了起来并随手扔进旁边的垃圾桶。等轮到刚才那个人时,招聘人员简单的看了他的简历,就当场宣布他被录用了,其他的人很是不解,自己的简历比他厚,口才比他好,为什么偏偏他被录取了而自己确被不明原因的拒绝了呢?讲到这里我想不用我说大家也应该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吧!现在的企业注重的不仅仅是你的能力,还有你的素质,就像我上面说的你是千里马,但你是否想过你是不是合格的千里马?

5.思修作业-社会道德之我见 篇五

目前,中国社会道德败坏现象十分严重,道德问题每时每地都有可能发生。在身边的校园、公交、地铁等公共场合总有些让人侧目的打破传统拘束之事,更可悲的事是,人们居然正在逐渐习惯这类现象。在网络迅速蹿红的名人,从“芙蓉姐姐”到“兽兽”、“凤姐”再到如今将前者打败的“小月月”,许多人为之吹捧,也有那么许多人频频发问:“这个社会到底怎么了?”毋庸置疑,当今的社会道德确实是败坏了,有的人或为名,或为利,把仅有的那一点点的道德标准都弃而不理了,不得不说这是一件让人倍感遗憾的事。各种媒体发出的“道德滑坡”的惊呼,也透露了从上到下无法掩饰的忧虑和无奈心态。

尽管文明的趋势是永远上升的,但当下的中国社会道德却进入了它的休眠状态。我们不得不承认,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我国的传统道德受外来经济和文化的冲击太大,影响也太广泛了,加上吏治的败坏更使它失去了以身示范的作用。这些都损害了我们民族在世界大家庭中的形象,成为今后国家发展的障碍。无可厚非,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现象,必须清醒地认识随着社会道德的败坏,社会风气日益萎靡的残酷现实。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传统道德的许多内容,在不同时代都具有普遍的价值,这样的道德规范是能世代延续的,关键还在于我们如何运用。古有“以德治国,礼法并施”的说法,道德的发展规律是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并能为时人所接受和认可的,然而单单依靠道德层面是脆弱的,道德要更好地体现它应有的作用,还必须依靠法律的力量,以法律的强制性来加以约束和规范,只有这样,道德才能真正地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6.加强法官职业道德建设之我见 篇六

第一,要着力加强司法公正建设。司法公正是司法的生命力,是人民法院的立院之本。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大力推进司法公信建设,而

司法公信的前提和基础就是司法公正。作为一名执掌是非判断之权的法官,最重要的就是要保持一种不偏不倚的中立态度和立场,不以一己之好恶,不以当事人身份之区别而形成先入为主的观念,而应仅仅依据心中之律法去评判是非曲直。因此,法官应当公开并且客观地审理案件,自觉接受公众监督。在审理案件时,法官应当保持中立,平等地对待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不偏袒任何一方当事人。

第二,要着力加强司法廉洁建设。司法廉洁事关司法公信,事关社会公平正义,事关人民司法事业兴衰成败。司法廉洁一方面要靠法官的自律,法官应保持在物质利益和精神生活方面的纯洁与清廉,合理地处理公职与私利之间的关系,正确对待外部的不当利益,不得直接或者间接利用职务和地位谋取任何不当利益,要保持生活上的简朴,维护司法尊严和公信力。另一方面,要靠他律,要深入开展司法廉洁教育,建立廉政教育长效机制,要以强化对司法权运行的制约监督为重点,全面构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进一步加强人民法院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第三,要着力加强司法礼仪建设。法官职责的履行必须遵循严谨的程序性要求,而这种程序性的要求就主要体现在司法礼仪中。司法礼仪不仅维护了法庭上的正常活动秩序和法官的形象,更重要的是它为司法的文明和权威提供了保证。首先要求法官礼貌对待当事人,尊重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人格尊严,认真、耐心地听取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发表意见,不对当事人有任何不公的训诫和不恰当的言辞。其次应当遵守法庭规则。按照有关规定穿着法官袍或法官制服,并保持整洁;准时出庭,不缺席、迟到、早退,不随意出进;集中精力,专注庭审,不做与审判活动无关的事,并监督法庭内所有人员遵守法庭规则,保持法庭的庄严。

7.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之我见 篇七

1、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鸦片战争前自给自足为特征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2、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鸦片战争后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

3、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1)兴起原因: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主要原因),促进自然经济解体,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和自由劳动力。

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概况 地点: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

投资人:官僚、地主、商人、买办、华侨(转化为民族资产阶级)

著名企业: 上海发昌机器厂(方举赞、孙德英)

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陈启源)

4、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甲午战争后)

(1)时间:甲午战争后到一战爆发前(19世纪末20世纪初)

①甲午战争后,列强侵略的加剧,使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2)原因: ②为挽救民族危机,许多爱国人士“设厂自救”“实业救国”

③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主要原因)

(3)代表:张謇(大生纱厂)、荣宗敬和荣德生(保兴面粉厂)、周学熙(“南张北周,荣氏兄弟”)

(二)了解民国初年的大办实业潮、中华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认识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1.近代中华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黄金时代”)

(1)时间:一战期间(民国初年,1912-1919)

政治环境:辛亥革命的促进作用

①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为民族工业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

②中华民国的建立提高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激发他们振兴实业的热情

(2)原因 ③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

社会环境: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因反对“二十一条”掀起抵制日货等运动) 外部条件: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主要原因)

(3)表现: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迅速

2.影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1)阻碍因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推动因素:

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

②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

③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

8.法律中的道德观之我见 篇八

[内容摘要]道德是法律的基础,法律使道德制度化成为可能,但法律与道德作为两种不同的社会调节方法,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始终处于不断冲突和相互融合的过程中。笔者试从法律和道德的含义、道德法律化的表现、道德在法律中的作用这三方面作一浅析,以期寻求一种法律与道德在冲突、融合中良性发展的合理方法。

[关键词]道德,法律

一、道德与法律的含义

“道”在儒家思想史中其原意本为“感受”“天命”之“行”,后引申为事物从起点到终点所必须经由的过程、步骤和所须遵循的规则、规律。“德”者,《说文解字》谓“从行”,[1]其最原始或最本意的也是指一种“行动”,所以“德”的最初含义和今天的`道德规律等方面是完全不同的。到了西周时期,“德”字之用就极为普遍,“德”已经形成了一个融道德、政治、伦理、法律为一体的综合概念。在现代,《现代汉语小词典》关于道德的解释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再论及“法”,“==,刑也,平之如水;==,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2]平之如水,有公平、正义之义。按照马克思的观点,法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阶级社会时所产生的一种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手段。是社会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法律就是地方性知识:地方在此不只是指空间、时间、阶级和各种问题,而且也指特色,即把对所发生的事件的本地认识与对可能发生的事件的本地想象联系在一起。”[3]法律在现代社会中已经渗透到各处角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二、道德法律化的表现

在原始社会,调整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是被原始人共同接受的朴素的道德观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利益的分化,冲突和矛盾的激化,原始的朴素的道德观念无力承担维护社会秩序的艰巨职责,历史选择了法律。以中国为例,在公元前3世纪左右,中国由血缘国家变为地域性国家,家与国直接合一,那时制定出的法律,就是以道德为绝对的主要内容,也就是以“礼”为根本内容。在西周,周公制定的周礼在当时已作为一种积极规范调整着西周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三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这充分说明周礼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是西周时期法律规范重要的形式之一。秦朝灭亡以后,汉初的统治者总结秦朝“繁刑严诛、吏治刻深,”[4]最终导致二世而亡的教训,从汉初确立黄老学派无为而治到汉武帝推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统治者最终确定了“礼法并用,德主刑辅”的指导思想。在汉朝,一方面把符合儒家的伦理观用法律表现出来;另一方面表现为董仲舒的“春秋决狱”,也就是以《春秋》的“微言大义”作为司法审判的根据,以“论心定罪”为原则,“志善而违于法者免,志恶而合于法者诛”,以至于断罪“时有出入于律之外者”,[5]董仲舒在法律的领域贯彻执行道德的原则,完成了儒家伦理的制度化和法律化,此种方式建构了中国古代法律史上新的伦理结构。形成了“以礼入法”,即道德法律化。

唐朝继承、发展了以往礼法并用的统治方法和立法经验,使法律内容“一准乎礼”,真正实现了礼与法的统一。正如唐太宗所说“失礼之禁,著在刑书。”以及最终在《永徽律疏》序言中明确宣布:“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把封建伦理道德的精神力量与国家法律统治力量紧密结合在一起,对后世的立法、司法及人民的法律意识均产生根深蒂固的影响。及至晚清修律,礼教派与法理派引发了著名的礼法之争,法理派的最终退却也显示了封建道德伦理已经根植于中国法律文化。直到现在我国《民法通则》第4条依然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该条虽然不是

9.争做公务员职业道德模范之我见 篇九

董兆军

谈到争做公务员职业道德模范,首先就要搞清楚公务员这个概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定义,公务员,就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其次,还要搞清楚什么是道德?什么是职业道德?简单地说道德就是为人处事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各个不同的阶层人都有各自不同的道德标准,而职业道德则是指职业人员应当遵循的特殊的原则和准则。公务员的职业道德专指公务员在行使公共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所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模范则被认为是值得仿效的人或物。

我国公务员职业道德的原则包括:法制原则、责任原则、服务原则、国家利益原则、保密原则、清廉原则。公务员道德修养,就是要求公务员在思想品德、首先意识、工作作风和职业行为等方面加强自我修炼、自我反省、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完善最终实现自我道德境界、道德情操的升华。

要做一个公务员职业道德模范,首先,必须努力做好本职工作,高标准、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各项工作和学习任务,自觉地服从集体和国家的利益,清正廉洁,勤政为民。其次,要以饱满的工作热情,空前的积极性,旺盛的创造性,崇高的献身精神积极进取、不断创新。第三,加强学习,言行一致,注重自我锻炼,不断地完善自己,不断地提高自己政策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勇于、善于发现问题,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始终牢记为谁执政,爱党、爱国、爱人民,忠实于宪法和法律,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真正地服务好社会、服务好大众。第四,搞好自己角色定位,不争权、不越权、不弃权,不推诿、不扯皮,用好权、尽好职。利益面前、荣誉面前要让,职责、责任面前要上,要勇于担当,开展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自醒、自主、自立、自强。

作为一名法院工作者,首先要为法治建设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追求公平正义,力求公开、公平、公正,用形式正义促进实质正义,加强服务意识,尽心尽力地处理好每一件案件,做到案结事了。努力让领导放心,让群众满意。在后勤工作上,更要树立为一线服务地意识,不断改进工作作风,提高自己服务水平,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标准、严要求,充分发挥好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把各项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不不平凡的业绩来!

10.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之我见 篇十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呈现出如下趋势,一方面是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另一方面,中等职业教育由于生源、经费等问题,发展后劲不足,举步维艰。中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继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要性。而作为其重要教育内容之一的职业道德的教育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是未来劳动力市场的一个重要来源。这就要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应掌握所从事行业的知识、技能,还应具备爱岗敬业、履职尽责及职业纪律、作风等基本素质。

一、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当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教学内容较为陈旧,现在的德育教材,主要着重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职业理想、道德情操等,而对生活中最普遍、最基本的首先要求有所忽视,忽视了90后职校生的主观需求、个性特征,教材内容条条框框较多,要求多,从而形成了‚热衷于对这些职业道德知识与符号的记诵和逻辑演绎,使学

“1”生学到的不是沉甸甸的生活智慧,而是枯萎的职业道德语言和知识气泡‛的不

良现象。

2、在教学方式上,职业道德教育大多还采取过去教师台上讲授,学生台下 听课的传统模式,只把职业道德看作是一门课程,按照教学计划进行管理,完成教学任务及考试。教学中‚像传授其他自然知识一样,学校把职业道德当作客观的职业世界的真理,要求学生去记忆和掌握一些抽象、僵化的职业道德概念、规范规则,而对现实的职业道德现象和问题弃而不理。‛ “2”

3、很多中职学校对职业首先教育不够重视,普遍存在轻视德育工作、认为谁都 可以上课的倾向,这样就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德育教育工作者的创新的积极性。同时,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者也面临着青黄不接,捉襟见肘的窘境。

4、由于目前中职学生招生问题较为突出,生源渐趋减少,这就使不少中职学校不得不降低招生标准,甚至出现报名即可录取的现象,这也导致了不少中职学校的学生基础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厌学情绪较浓,职业道德教育更趋严峻的状况。

当前,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可以说是问题不少,但总体来说还在不断完善、发展,我们应继续加大研究力度,在这样一个社会转型发展和职业教育改革的在时代,不断锐意创新,探索新的方法,不断完善教学内容,理解思路,增强责任感,促进中等职业 教育的职业道德教育改革不断走向深入,取得成就。

二、中等职业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改革方向

中等职业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那么改革的方向是什么呢?笔者认为,中等职业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一定要结合学生实际,绝不能远离学生或脱离学生,要提倡走近学生、走进学生,要把学生作为平等主体,进行充分的交流及对话,一定要把职业道德教育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要以加强和改进职校生学风建设为主线,以实施职校生素质教育为主题,以引导职校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处与学会发展这基本目标,以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个性特长、“3”责任意识和健全人格等培养为重点‛。笔者所在学校目前正在开展的‚四有一

忠‛素质教育(四有指有文化、有素养、有责任、有纪律,一忠指忠于企业)与传统的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已取得一定成效。

三、中等职业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改革方法

中等职业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关系着每一位学生的成才,不能不引起我们高度重视,改革旧有的教学模式,已成为当务之急。

1、真正重视职业道德教育的改革。目前,职业道德教育改革的重要性虽一

再被提起、强调,但很多中职学校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还未真正落实到行动上。我们应从思想上真正认识职业道德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重视并加快培养职业道德教育工作队伍,要不断选拔、培养、充实职业道德教育队伍,采取切实措施、努力提升他们的业务水平、工作素质,不断深化制度改革力度,提升从事职业道德教育人员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2、改进教学方式,变单纯授课为互动式、体验式教学。针对90后中职生具

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而且长期以来被冠以‚差等生‛的代名词,自尊心饱受伤害,学习兴趣不浓的实际状况,道德教育工作者应尊重、关爱学生,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以鼓励为主。在教学中,应广泛使用互动式、体验式教学方式,把枯燥的概念、知识融化于丰富的教学环境之中,让学生潜移默化感受知识,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为行。

3、职业道德教育应以生活为基础。职业道德教育不是空中楼阁,生活必然

是其基石,高德胜曾指出:‚生活与德育是一体的,生活是道德得以生长的土壤,“4”离开了生活,道德是无法进行的‘无土栽培’”。我们在职业道德教育的改革

中,要引导学生认知体验、感受生活,学会正确辨别生活中真假、美丑、善恶,在向书本学习的同时,更应强调向社会学习,适时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让学生自己体验对现实生活中身边人和事的感受,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4、职业道德教育应贴近专业岗位,有的放矢。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目标主要是面向社会培养各种技能型人才,他们的专业又各不相同,而每个专业对职业道德的要求也会有所侧重。因此,在首先教育中应学会取舍,针对不同专业及行业的特征,适时增删教学内容,反复训练,从而形成良好的职业操守。

我国已确立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思想,特别是2005年颁布《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策》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有了长足发展。目前,中等职业教育中职业教育虽然还存在不少问题,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心,理清思路,锐意改革,求真务实,在不久的将来,中职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的春天一定会到来。

参考文献

“1”高德胜。知情德育及其超越——现代德育困境研究“M”北京,教育科

学出版社,2003:128

“2”王浪。职业教育中职业教育的困境与抉择——职教论坛2011、10:第9页

“3”崔景贵。职校德育工作 理论创新与范式改革——职教论坛2011、10:第5页

上一篇:仪器仪表下一篇:企业新年联欢会节目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