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中论文

2024-07-20

跨文化交际中论文(精选8篇)

1.跨文化交际中论文 篇一

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

从对非语言交际的种类及其功能的`分析.探讨研究非语言因素在交际和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是非常重要的.甚至会阻碍交际的顺利进行.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掌握必要的非语言交际信息是必要的.

作 者:王彦清 WangYanqing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吉林长春,130000刊 名: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年,卷(期):21(6)分类号:H0-05关键词:非语言交际 跨文化交际

2.跨文化交际中论文 篇二

有幸得以在新西兰进行了为期6周的语言及教学法培训, 期间有机会与英语国家的人士近距离沟通, 长时间切磋, 在言语交际上闹了不少笑话, 却因此学到不少书上未曾接触的知识。现在就在新西兰学习期间的一些语用失误的实例进行分析, 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1 语用失误的具体表现及其原因

1.1 习俗差异造成的语用失误由于不同的

历史背景, 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 中国人与英语国家人士在社会习俗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别。

每天早上房东送我们去学校, 在车上我们都会谈论到天气。

房东问我, “Do you mean I am kidding?”我吓了一跳, “No, I mean I quite agree with

原来, “Yeah!”字面上的意思是“诚如你所言”, 潜在的含义却是“没这回事!”, “想都别想!”这类完全相反的意思。

这种状况下, 之后的语句一般而言意义也完全相反, 所以很容易混淆。

Yeah!It is a fine day!的意思讽刺意味很重。

有一回我们和房东在看一个娱乐节目, 看谁能够最后得到最终的胜利。我告诉房东, “She said she would win the game!”房东不屑地说, “Oh, sure!”我觉得语气不对, 就进一步确认, “Do you really think she can do it?”房东说, “Of course she can, when pigs fly.”我才松了一口气, 原来“sure.”也可以表示“不可能。”

别人有事相求, 爽快地答应“sure!”, 让人觉得没问题。但有时表示“根本不可能”。

到底代表什么意思, 要依据当时的情况及说话者的表情来判断。

如果有疑问, 最好要询问一下。反问非但不会失礼, 还是学好英文的秘诀之一。

1.2 价值观念不同造成的语用失误

由于价值观念的不同, 中国人与英语国家人士对于禁忌和私事的理解有较大的差异。

在新西兰是有一次吃过晚饭房东的儿子来看她, 见面后告诉我们一个好消息, “I was promoted by my boss.”我和同事立刻表示祝贺, “Congratulations!You are lucky!”没想到房东的儿子听后非常尴尬。房东解释道, “He

原来“You are lucky!”是用在中了彩票等运气好的状况, 用来恭贺对方“真是太好了”的话语。

因此, 对于努力工作, 赢得升职的人士并不是恰当的形容, 会让人觉得只是靠“运气”才成功。

表示恭贺直接用:“Congratulations!You earned it!”或“Congratulations!”就好。

虽然新西兰人不吝惜赞美别人, 不过会根据具体事迹来赞美。因此对于不了解房东的儿子的我们而言, 说, You earned it!显得很空泛。这种情况下“Congratulations!”就足以表达心意了。

在新西兰学习时, 是住在当地的居民家里 (homestay) , 住在同一家的有两位同事, 由于朝夕相处, 感情日益加深, 自然成了好朋友。因此, 经常在介绍对方是加上一句“we are intimate.”但房东却一脸狐疑地看着我们。“Did you mean to say you are close friends?”我们还是不了解到底哪里出错。“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close′and′intimate′?”房东笑着说:“′Intimate′does mean very close, but it could imply more than a friendly relationship.In many cases it even implies a sex-

原来人与人相处就会产生很多关系 (relationship) .business relationship或working relationship是工作上的关系;friendly relationship是朋友之间的关系。此外meaningful relationship意味着更深层的关系。可以用在交情很深的朋友, 也可以表示论及婚嫁的关系。

1.3 思维方式不同造成的语用失误

英汉两个民族对世界的认识有着不同的角度, 对同一件事情的思维方式也有差异, 因此在语言表达上也体现出不同。

我们在新西兰的房东非常热情, 每隔几天会把我们的衣服拿去洗好, 烘干。所以当她说, “I just did the laundry for you.”时, 我和同事觉得麻烦她了, 不好意思。于是我们会说, “Oh, you did?I am sorry.”而房东却开玩笑地说, “You have nothing to sorry for.”

原来, 因为麻烦别人而觉得“不好意思”和“I am sorry”是有差异的。在此“I am sorry”丝毫没有感谢的含义在里面, 会让对方认为是“太遗憾了”, 而显得过意不去。

致谢时只要说:

Thank you for taking the trouble! (麻烦你了, 真不好意思。)

Thanks in advance! (提前致谢!书面)

我们早已知道在被别人赞扬时, 要大方接受, 但想要将心态从“没这么好”调整到自然地说“Thank you!”并不容易。虽然老生常谈, 但在不知不觉中还是会犯错误, 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本想谦虚一下, 没想到差点被人误会是在责备对方不说实话。被赞美时, 即使觉得自己没有那么好, 也要感谢对方的心意。大方接受并更加努力, 对方也会觉得开心。

2 加强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措施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加强英汉文化差异的教育, 以减少跨文化交际语境中的语用失误。

2.1 采用文化旁白的方式进行文化教学

所谓文化旁白, 是指教师在上课时见缝插针, 对于与课文相关的西方传统习俗和价值观念等文化背景知识作一些简单的介绍和讨论。

2.2 采用同化法进行文化教学

3.跨文化交际中的商标翻译 篇三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商标翻译

一、引言

步入21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商品竞争已跨越国界,各国经济生活日益国际化,国际贸易已成为促进世界经济和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商品信誉好,知名度大,能够增强商品竞争力,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因此,借助于商标宣传商品,树立良好企业形象,已成为各国挖掘国际市场竞争力和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途经。商标译名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时不言而喻的。商标翻译作为一种特殊交际方式,必须考虑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异同。同时,商标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一种特殊方式,消费者通过商标词译名与销售商或制造商之间产生异时异地的交流作为一种文化负载和交流方式,商标词要求译者必须洞悉原语和目的语两个国家的文化异同,并透过表层文化现象把握深层文化意蕴,使译名既能准确传达出异国文化,又能注意原语商标词在目的语具体情境中的实际意义的传达。这无疑要求商标翻译必须充分考虑跨文化因素。为此,本文从跨文化交际这一视角具体探讨商标翻译问题。

二、商标翻译的文化意蕴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商标(trade mark)是“刻在或印在一种商品的表面或包装上的标志、记号(图画、图案形文字等),使这种商品和同类的其他商品有所区别”。商品的商标如同人的名字,是产品形象的代表,质量的象征,又是知识产权的保证。我国出口商品要打入国际市场与国外名牌商品进行竞争,就要树立好的商品形象,这不仅需要商品要有优良的品质、合理的价格、精美的包装,还应有个性鲜明、优美响亮、内涵丰富、富于联想、能激发消费者购买欲望的商标译名;而进口商品商标名称则是由外国厂商或广告设计师命的,商标使用的是外国文字(本文仅讨论的是英语商标),必然明显地带有较浓厚的西方文化色彩;这些商品进入我国市场后,面对的是国内不同的消费群体,这些外国商品能否成功地开拓国内市场,战胜竞争对手,逐步扩大市场份额,赢得消费者的信赖,这就需要外国厂商依据中国的市场情况,制订科学、灵活的营销策略,其中商标译名的好坏就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可见,无论是出口商标还是进口商标的译名,都需要有一个鲜明的个性,而且还要优美悦耳,内涵丰富,顺口易记,但由于世界各国有着地理位置、宗教信仰、种族制度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背景的差异,人们在商品商标的认识角度、思维方式、审美情趣、消费观念和价值观等方面也必然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不同之处,因此,商标译名者就必须从跨文化交際这一视角去认识与把握商标的翻译。

三、跨文化交际中的商标翻译原则

由于商品销往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文化差异必然反映到语言中,商标译者“处理的不仅是个别的词,他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要译出音意俱佳、使商品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商标名,译者必须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冲破追求语言形式对等观念的束缚。

1.尊重和把握民族心理差异,洞察译名的联想意义

民族心理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衍变过程中由民族文化积淀而成的心理特征。由于各民族生态环境、衍变历史、宗教信仰、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各民族心理特征也必然不同,从而产生千姿百态的价值观念、联想意义和消费心理。我国很多出口商品商标以飞禽走兽、花鸟鱼虫来命名。翻译时,译者一定要事先了解商品是销往哪一个国家和地区以便搞清楚哪些动物或植物在国外受欢迎,哪些又是应避讳的。如在中国很多商标就以燕子来命名,因为它是“春天”、“生机”、“希望”的象征,然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对燕子的心理和情感不尽相同。在不列颠和欧洲大部分地区,人们将燕子神圣化,认为是它带来了夏天—— 一年中最美好的时光,同时它又是勇敢的象征,因为它给人类带来了火焰。然而,在爱尔兰,有人说燕子同喜鹊一样是魔王的鸟;在英格兰,当燕子飞过房屋则是象征吉利,但如果燕子飞进房间或是落在烟囱上,则又成为凶兆;还有些地方如果一个人肩上或手上落了一只燕子,则这人被认为活不了多久。FORTUNE DUCK是一种较受欢迎的皮具的英文商标,其汉语商标名译为“科春得”,而没有译成“幸运鸭”,是因为“鸭”在中国人眼中有指“吃女人软饭的男人”的消极联想。

2.注意政治经济内涵,弘扬各国优秀文化

商标翻译过程中,译者会经常碰到一些政治经济等方面有特殊含义的词语,这些词语容易使消费者产生不必要的负面联想。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利益,也为了更好地促进各国人民之间的交往,译者对相关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政策应有一定的了解和把握。比如bear,在现代经济术语中,可与market搭配, 意为“行情下跌的市场”,俗称“淡市,跌市和熊市”。这样的词语在商标中不宜多用。Bull在西方国家较受欢迎,因为它有“牛市,涨市”之褒义,dog在许多西方国家有man's best friend之美誉,但bulldog却是英国的象征,尤其是在军事领域。因此国内某一厂家生产的牛仔服以此作英文商标似有不妥。再如,一种商标名为ROC的商品,其英文字母极易使人想起Republic of China,即“中华民国”的缩写字母,海外读者大多都知道其含义,容易引发不必要的联想和误解。

3.确定消费群体,精选褒义词语

制造商或销售商生产或推销某一产品时,都有比较明确的消费层次和销售对象。商标名一般是根据商品的市场定位与特定消费群体确定,因此,商标词译名的发音和用字应尽可能与商品的市场定位及其所面向的消费群体相结合。好的商标译名,对消费者产生的心理影响尽管是无形的,但却是极其深远巨大的。如:以“美”命名的品牌“婷美”、“美而暖”、“佰奇美”、“美特斯.邦威”、“伊美华”(EVABELLA),“爱尔美”(Almay),“美能达”(Minolta)以及“黑妹”、“富安娜”、“娇爽”、“佐丹奴”、“莲娜丽姿”“迪安娜”(Dyane),“思安妮”(SUNLEE),“莎莲奴”(SHARING),“好媳妇”(HOW HIS)等含有“女”字的国内外品牌一直受到人们的青睐,也是因为女性的形体特征具有曲线美,完善的心灵可以寄寓在健美的身体里,特别符合女性的审美心理。而Rowenta(好运达)电器,Vantage(华帝)燃具,Jamo(尊宝)音响,ONKYO(安桥)音箱等译名是为了符合电器用户希望安全、幸福的心理,再如Spporo(三宝乐)啤酒,Goldlion(金利来)领带,Ports(宝姿)服装,L&D(利达)皮具,Lukfook(六福)珠宝首饰,Petpe(宝宝)婴儿尿布等。

4.结合商品特征,反映商品信息

任何一类商品从进料、生产到销售都需有较为明确的消费对象和消费层次,每种商品又都有自身独特规格、质量和用途。因此,作为营销策略之一的商标译名,必须有能反映商品特征,促进销售的功能。汉语中有相当一部分汉字的结构与形态都具有独到的表情性,其微妙的视觉功能寓意构成贴切的表现,让人“意美以感心”。如“珠江”、“哈尔滨”、“海尔”、“雨洁”、“浪奇”(LONKEY),“派克”(Bic),“明治”(Meiji),“惠尔浦”(Whirlpool),“汰渍”(Tides)等品牌含有都三点水的形旁,容易让人联想到创门所代表的产品是与流动的物质有关。而“森达”、“特步”、“特路路”、“安踏”、“奔驰”(Benz),“马自达”(Mazada),“卡迪拉克”(Cadillac)等品牌中的“汇”、“止”等足符极易通过视觉的刺激而产生动态的审美心理,有机地将字意的情绪特征与产品的实用功能联系起来。

5.語言朴实规范,节奏简练明快

就文字的视觉表征来说,意义总是最为直接地物化于可以诉诸人的感知觉的具体外在形式上,使图像成为一种首先要求感性把握并且由此才能深入的特殊对象。商标翻译最重要的目标是让广大消费者通过译名“一劳永逸”地记住自己所代表的商品,建立长久深远的销售网络。为此,商标译名就必须朴实规范,简单易记,形象生动。然而目前市场上很多商标译名又长又让人不知所云,难以起到沟通商品和消费者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销售与消费。如“红梅”译成Red Plum Blossom,”山水”译成SHANG SHUI BRAND,“白云山”译成White Cloud and White Mountain等等不一而足。休利特·帕卡德司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子仪器与小型电脑制造商,其产品商标在中国大陆译名最初采用的是其公司名—休利特·帕卡,长达六个字,毫无节奏美感又无实际意义,后改为“惠”,成为该行业一个著名品牌。Head & Shoulder曾译为“海伦仙度丝”,改成“海飞丝”后,吸引了无数爱美者。再如Clean&Clear(可伶可利)洗面奶,E&YOU(伊可爱)服装,JOY& peace(真美诗)皮鞋,MARTIN VERBER(韦乐)时装等。

四、结语

商标是语言文字和民族文化的统一体。商标译者只有站在跨文化交际的高度,准确把握表层文化和深层文化,才能将商品的物质价值转变成抽象的精神价值,并通过精神价值让消费者了解商品的物质价值,实现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交融。随着跨文化交际学各方面研究的不断深人和发展,商标翻译必将更加促进商标发挥开启市场,推动国际商贸往来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艾·里斯杰特劳特:广告攻心战略-品牌定位(中文版)[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4

[2]Larry A. Samouvor, Richard E .Porter,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顾嘉祖:跨文化交际[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爱德华·霍尔:无声的语言(中文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5]Nida, E.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

[6]李广荣:商标翻译的跨文化交际视角[J].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33~35

[7]王佐良:翻译中的文化比较[A].郭建中文化与翻译[C].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司.2000,1~10

[8]克里斯娣娜·霍莉:西方民俗传说辞典(中文版)[M].安徽:黄山书社,1990

[9]阿德里安·香姆:英国词典(中文版)[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

4.跨文化交际中性别差异的文化透视 篇四

跨文化交际中性别差异的文化透视

本文从男女在会话、话语的解释框架以及行为、认知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归纳分析,从性别思维定势、性别角色意识形态、文化变迁、个体经验等一些文化因素出发,多角度探讨性别差异的文化成因,从而揭示文化在性别差异跨文化研究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作 者:陈艳清  作者单位:西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北碚,400715 刊 名: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年,卷(期): “”(6) 分类号:G04 关键词:性别差异   解释框架   性别定型   性别角色意识形态   文化归因  

5.论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介入 篇五

论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介入

语用规则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折射呈现在多方面,本文在时礼貌原则、合作原则进一步分析的基础上,用文化参数分析方法,从跨文化视域对几种典型的`社会文化失误进行实例分析,阐述了对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问题.

作 者:秦冬梅 Qin Dong-mei  作者单位: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江苏,南京,210046 刊 名: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HUI VOCATIONAL COLLEGE OF ELECTRONICS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年,卷(期): 7(1) 分类号:H319.3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语用释义   文化导入  

6.趣谈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 篇六

趣谈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

语言文化的内涵层次和言语的行为层次是多方面的,本文通过对社会交往诸多方面出现的语用失误实例的分析,指出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交往时,由文化差异引起的语用失误是跨文化交际失败的`主要原因,注意英汉的文化差异会有助于英语学习者消除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作 者:王立英 傅晓熙 作者单位: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温州,325003刊 名: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EJIANG INDUSTRY & TRADE POLYTECHNIC年,卷(期):9(3)分类号:H030关键词:语用失误 跨文化交际 社会交往 文化差异

7.跨文化交际中移情能力的培养 篇七

关键词:文化移情能力,跨文化交际,培养途径

现代化的进程加速了精神和物质产品的流通, 将各个民族纳入到一个共同的“地球村”中, 人们生活在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社会环境里。然而, 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经成为整个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而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 文化移情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系统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已经成为直接影响到跨文化交际的质量、效果和进程的关键因素。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文化移情,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也就成为英语教师和学习者必须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一、文化移情的概念

移情首先是西方美学中的概念, 是指主体在主观意识中将主体的精神情感赋予客观物象, 使客观外物的映象负荷和主体情思成为主体体验的情感表现。后来, 这一概念被应用于心理学中, 称作感情移入, 它有两种含义:作为心理学的一般用语, 指在人际交往中, 人们彼此的感情相互作用;也有人认为, 移情就是把自己置身于另一个人的位置上的能力。受到美学、心理学中移情说的启示, 日本语言学家库诺 (Kuno) 于1987年首先把移情用于语言学研究中, 按照库诺的说法, 所谓移情就是说话人与其所描写的事件或状态的参与人或物的关系的密切程度。Webster字典中移情被定义为“分享他人情感或思想的能力”。何自然教授在1991年于《外语教学与研究》发表的“言语交际中的语用移情”一文中, 首次在国内学术界提出了“移情”的概念, 认为语言习得者应该理解、感受目的语国家的文化, 并设身处在对方的文化背景中进行语言的学习和运用。

顾嘉祖 (2000:220) 认为:“对移情的界定应该分为两个方面:知觉技能和交际技能。移情不仅指觉察和认识他人的情感、情绪状态, 而且还包括对他人情感、情绪状态的正确反馈或反应, 两方面都不可偏废。”即有意识地超越民族本土语言文化定势的心理束缚, 站在另一种文化模式中进行思维的心理倾向。因此, 文化移情要求在本土文化浓郁氛围中成长的交际者尽可能地摆脱本土文化的影响, 用异族文化可能的思维方式去思维, 以便在不同文化之间找到切换和连接的共同点。

美国语言学家Hanvey认为, 要完成跨文化的有效交际行为必须经历以下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表面的明显文化特征的识别, 人们的反映通常是对这些特征感到新奇和富有异国情调;第二个阶段是对于细微而有意义的与自己的文化迥异的文化特征的识别, 反应通常认为是不可置信难以接受的;第三阶段是通过理性分析, 从认知的角度认为可以理解那些微妙而有意义的文化特征;第四阶段是指能够做到从对方的立场出发来感受其文化, 也就是说由于极其熟悉该文化而认为一切都能接受, 即思想感情已融合到对方的社会文化之中。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语用移情 (pragmatic empathy) 。

二、跨文化交际的核心———移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内容丰富、构成要素复杂而又多样的能力系统。Ruben (转引自贾玉新, 1997:474-476) 跨文化交际能力分为7种要素: (1) 向对方表示尊敬和对其持支持态度的能力; (2) 采取描述性、非评价性和非判断性态度的能力; (3) 最大限度地了解对方的个性的能力; (4) 移情能力; (5) 应付不同情景的灵活机动能力; (6) 轮流交谈的相互交往能力; (7) 能够容忍新的和含糊不清的情景, 并能从容不迫地对其作出反应的能力。根据著名学者Gudykunst的有效交际能力的三要素理论:即认知能力、情感能力和行为能力理论, 文化移情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系统中占有突出的地位, 它是影响跨文化交际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总而言之, 不具备文化移情能力或者文化移情能力低下, 其他交际能力决不可能有效形成并发挥作用。

跨文化交际中的移情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语言语用移情 (pragma-linguistic empathy) , 这是指说话人运用语言刻意对听话人表达自己的心态和意图, 以及听话人从说话人的角度准确领会话语的用意。语用移情的微妙之处是说话人或者听话人总是能从对方的角度进行语言的编码和解码。

移情的另一个层面是社会语用移情 (socio-pragmatic empathy) , 这涉及到交际双方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人际关系, 也涉及到语境。移情问题要求交际双方设身处地地尊重对方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 以及话语的用意。中国人见面时喜欢问对方姓名、籍贯、年龄、工资、家庭人口等, 但英美人是不愿把这些作为话题的。中国人不喜欢别人拍自己的肩膀, 也不习惯相互拥抱, 这些都是民族文化使然。各语言、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从来没有一种语言或文化相似到完全表现同一社会现实, 这就要求在跨文化交际中, 交际双方都应尊重移情原则。我们在使用英语时, 受母语文化及思维的影响, 或多或少会按中国文化的特点来遣词造句, 但只要不十分离谱, 英美人还是可以接受的。同理, 英美人有时使用汉语时尽管不尽规范, 我们也都能尽量接受, 这说明双方都注重了跨文化交际的语用移情。

三、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

高校外语教学的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跨文化交际的复合型人才。文化移情是进行文化沟通及跨文化交际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因此, 在外语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 还必须传授文化知识, 讲授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异同, 利用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引导学生进行文化移情, 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1. 培养交际主体的文化敏感性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敏感性主要在于感知的敏感性。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差异性, 首先是由感知方式的差异性引起的。跨文化交际研究专家萨姆瓦等人 (194:14.16) 认为, 有五种社会文化因素对感知的意义起着直接而重大的影响, 即信仰 (beliefs) 、价值观 (values) 、心态系统 (attitude systems) 、世界观 (world view) 和社会组织 (social organization) 。布鲁诺 (2003:5 14) 认为, 移情过程中包含的感知和心理过程是相当复杂的。涉及到对交际对象的关心、对他人有兴趣、推断他人的思想、凭知觉感知他人、对他人进行价值评估、外来意识、身份辨认、对他人的思想和内容进行意义分析等。敏感性训练的目标一般包括: (1) 使一个人能更好地洞悉自己的行为, 自己在别人心目中是如何“表现”的; (2) 更好地理解具体的活动过程; (3) 在集体活动过程中培养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提高文化敏感性的前提条件是, 应该把交际客体视为是与主体具有不同的个性特色的客体, 在文化价值观、信仰和态度、思维方式、审美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性。在跨文化交际中, 认真地研究和细心地感知交际客体的信仰、价值观、心态系统、世界观和社会组织, 就能有针对性地和科学地传播与接受信息, 减少多元文化交流中的人为障碍, 保证双向沟通的质量。只有增强文化敏感性, 培养敏锐的跨文化感知能力, 在跨文化交际中自觉地遵循和顺应它, 才能逐步提高文化敏感性和文化移情能力, 促进多元文化之间的协调和沟通。

2. 培养文化顺应能力

文化移情能力培养是文化顺应能力的培养。文化顺应是文化移情的重要环节。跨文化交际研究专家萨姆瓦认为, 如果对不同的交际主体, 以及所属的不同的文化没有区分, 人们就会用各种方法将复杂的感知简单化。其中的一个方法是用一组特性去表示整个群体的特征, 并认定整个群体的成员都具有这些特性。这种不考虑个体成员特性的、对整个群体的特性的认定就称为成见。成见不仅是感知其他人和与之沟通的懒惰的方法, 而且对许多人来说, 成见也是一种防卫的机制。一种减少焦虑的手段。成见作为我们头脑中的图像, 常常是僵化的, 难以改变的。以其作为防卫机制也是不妥的。成见严重妨碍跨文化敏感性的形成, 使文化移情不可能。只有通过文化移情的训练, 才能减少和克服以自我表现为中心的倾向, 以客观的态度对待跨国企业中的多元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 那种极力主张非边缘化demarginalization、非领地deterrorialization、消解中心decentralization等特征的学术话语和理论思潮, 对多元文化语境中的跨文化对话既是不可行的, 也是行不通的。在多元文化应有的张力和独立的个性中开展对话, 形成相互理解、宽容和沟通的局面, 这才是应该采取的文化移情的科学态度。

四、结语

移情能力是英语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 对于文化移情能力的教育和训练, 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和重要内容。在跨文化交际中要比较客观地认识各具特色的多样性文化, 有效地避免因文化障碍而导致的跨文化冲突, 在多样性文化之间架起有效沟通的桥梁和纽带, 就必须充分估价文化移情的价值与功能, 在正确的文化移情理论指导下, 科学地进行文化移情训练, 锻炼自己的文化移情能力, 从而顺利适应全球化态势下多元文化交流、渗透、整合并在此基础上达到新的建构的复杂情况, 保证跨文化交际双向沟通的实现。

参考文献

[1]Seelye, H.N.Teaching Culture[M].Linch-wood II.:National Textbook Company, 1998

[2]Barry Tomalin, Susan Stempleski.Cultural Awareness[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8

[3]Broom, B.J.Building Shared Meaning:Implication of a Relation:Approach to Empathy For Teaching Intercultural

[4]胡文仲高一红: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7.2-3

[5]顾嘉祖:跨文化交际:外国语言文学中的隐蔽文化【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220

8.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定型 篇八

关键词:《刮痧》;文化定型;跨文化交际

0 导论

跨文化交际指的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跨文化交际作为一门学科,至今只有短短40多年的历史。它综合人文、社科的有关理论,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群体、组织乃至国家等之间进行交流、互动的社会现象,同时也与实际相结合,研究文化对交际或交际对文化的影响。

跨文化交际涉及文化与交际两大因素。美国人类文化学家、跨文化交际学奠基人Hall认为,从某种意义上看,文化即交际,交际即文化。Kincaid认为,跨文化交际就是相对多样的文化群体成员之间的交际,并关注交际中相对高度多样性引起的问题和差异,所研究的具体内容涵盖面广,其中就有文化定型。

1 文献综述

“Stereotype”(译做文化定型、定势或模式固见)的概念,最先由美国社会学家Lippmann在1922年出版的《公众舆论》(Public Opinion) 一书中提出。他指出,人所处的环境,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都太复杂了,以至于不允许他对世界上所有的人、所有的事逐一地亲身进行体验和认识。为了节省时间,人们便用一个简化的认知方法,将具有相同特征的一群人或任何民族、种族塑造成一定的形象。

在对文化定型的研究中,中外学者们都给出了自己的定义。胡文仲先生把定型定义成,是对于某些个人或群体的属性的一套信念,这些信念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并且现在使用这个词一般带有贬义。Kramsch的解释为,定型是对其他群体和其他文化的模式化认识。

2003年,学者范捷平指出:“就科学概念而言,模式固见在社会学中是一个中性的概念,主要指人们对思维模式、信息、外部世界和行为特征的判断方式。”这种说法代表了大多数社会心理学家的观念,因为他们发现,定型已经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认知方式。

2 分析讨论

电影《刮痧》是一部讲述中国人在美国的奋斗史,有喜悦也有矛盾甚至是文化冲突。本文将结合电影《刮痧》具体分析影片中反映出的三个方面的文化定型。

2.1 许大同对美国的定型

许大同夫妇怀着“美国梦”(American Dream) 移民到了美国以实现他们的人生梦想。经过八年的奋斗,许大同终于实现了事业和家庭的成功,他在踏上美国的土地之前,就相信在美国,无论你来自于哪种文化,属于哪个社会阶层,有什么样的家庭背景,只要奋斗、努力,终究会实现理想,美国是一个充满机遇的地方,机会对于每一个踏上美国土地的人都是均等的,这是他眼中的美国,是他对美国文化的一个定型。八年的奋斗使这个来自于东方文化的青年人在美国实现了他的梦想,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就,他对“美国梦”就更加确信无疑了,因为这是他的切身体会,也就是说,通过在与异域文化的亲身接触中,“美国梦”这一定型得到了强化。

2.2 美国人对“刮痧”的定型

《刮痧》中,美国人对许大同虐待儿童的指控也就是围绕着刮痧是否合法展开的。医生通过丹尼斯身上因刮痧而留下的紫痕而怀疑孩子受到过长期家庭虐待,影片的冲突从此开始。就连许大同的老板兼律师昆兰先生看了原告律师的“证据”后都很气愤地对许大同说:“如果你把这个当成是治疗。我不知道什么是虐待儿童。”这就是影片中美国人对刮痧的定型:是对人的虐待,是非法的。

故事最终是以大团圆的形式结束的,这种团圆意味着许大同和妻儿团聚得到了美国法律的认可,不再是非法的了,这种认可是基于对“刮痧”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定型的转变。定型的转变不是源于偶然,不是源于认识的客体的变化,而是源于认识的主体对客体的进一步了解。

2.3 《刮痧》中文化定型对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影响

在起起伏伏的文化冲突中,对异域文化的定型也出现了变化,伴随着定型的变化,影片中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也受到了影响。

许大同开始是抱着美好的愿望来到美国的,因为他相信“美国梦”,于是他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姿态对待异域文化,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梦想。正是对“美国梦”这一积极的定型,使得来自于东方文化的许大同能够接受、吸收、融入美国的文化中去。然而,当这一定型被文化的冲击所带来的一系列变故击得粉碎的时候,许大同对不能理解他的律师、检控官等大发脾气,和朋友昆兰反目,从福利院中“偷”同儿子,甚至想祖孙三人逃离美国,使得跨文化交际活动陷入了僵局,甚至要回避和终止跨文化交际活动。

影片中的美国人也是这样,当“刮痧”这一中医疗法被理解为“虐待”“暴力”的时候,昆兰对许大同这个朋友“另眼相看”,控方律师找来了“证人证据”证明许大同有暴力倾向,儿童福利院想通过司法手段取消许大同对丹尼斯的监护权,这些都是跨文化交际中一种排斥交际的行为,最后当昆兰通过努力消除了美国人对“刮痧”的错误定型的时候,跨文化交际行为又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由此可见。文化定型虽然只是认知方向的范畴,但它对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影响是不能小觑的。

3 结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在世界的大舞台上展现各民族文化间的交融与碰撞,即出现世界多元文化的融合化。这是总体趋势。”(曹德本,2001) “定型”用来概括不同类的人,是人类在应付复杂的外部世界时普遍使用的一种基本认知策略。

定型是社会化的产物,存在于每个人的头脑中,而消除定型无论从心理学,还是社会学的角度分析都是无法实现的。即使在国际交往日益增多的所谓的“地球村”中,定型的问题依然在困扰着人们。因此,正视这一社会现象,将泛化的定型在具体的交往情景、场合中加以剖析,才能够避免不加分析地套用定型,从而最大限度地抑制定型对跨文化交流的不利影响。

电影《刮痧》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两种文化在融合过程中由于差异而带来的冲突。这种冲突虽然最终也得到了化解,但留给我们的思考是在跨文化交往过程中,文化定型的变化及它对跨文化交际行为的影响。我们应该克服“民族中心主义”、培养“文化移情”,建立客观的文化定型,使文化定型能够更好地服务于而不是阻碍或限制跨文化交际活动。

参考文献:

[1]Harms,L.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 Harper&Row,1973.

[2]Chen GuoMing,William J.Starosta.Foundation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3]范捷平.论stereotype的意蕴及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功能[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0).

[4]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5]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6]文卫平.跨文化交际中的定型观念[J].外语教学,2002(3).

上一篇:长臂挖机租赁合同下一篇:特殊的生日初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