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方法总结论文(精选19篇)
1.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方法总结论文 篇一
“自主、合作、探究”, 陈述对象是学生, 这既是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描述, 也是对学生学习态度的要求, 是基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长远发展考虑的。作为一种学习方式, 它指的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 而不是一种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在论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时指出, 教学中, 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是“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提出的现实背景。
探究是指在学习过程中, 能够积极发现问题, 认真、深入地思考问题, 并主动寻找途径、方法来解决问题。它是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观察、阅读发现问题, 搜集信息, 形成解释, 获得答案并进行交流、检验、探究的过程。语文课堂上的探究, 就是师生在课堂上探讨一个又一个语文疑难问题, 并在这一过程中力求有所发现和创新。整个过程要在教师的组织、启发、指导下, 针对具体的课堂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开展有目的的表达、质疑、探究、讨论, 以实现教育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其间, 教师要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营造自由、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 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 鼓励学生勇于展示自己的风采, 激发学生真正有价值意义的探究兴趣。
高中语文教学“探究”的关键应该是, 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操作过程中, 如何进行切合文本内容特点的“探究”, 如何进行切合语文学科特点的“探究”, 如何真正将“探究”的最终目的落实在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智慧、语文素养上。
然而, 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 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语文教育, 既关涉到学生当前的实际应用能力的获得, 也关涉到他们的长远发展和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 所以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一定要注重发挥其育人功能。探究性学习在课堂上的表现形式就是师生共同探讨并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 而不是跑龙套的形式主义。那种每及探究必将桌椅拼凑成块, 学生组织四至八人围坐在一起, 叽叽喳喳乱喊一通, 漫无边际地陈述与探究本意无关的内容, 热热闹闹地营造课堂欢快气氛的做法, 不但达不到探究学习的目的, 反而还会让学生滋生出形式主义风气, 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探究性学习要充分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生成的问题, 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教学是一项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 没有预设不行, 但这个预设必须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预设到生成, 要有充分的时间保证。那些不给学生以时间保证的探究性学习, 只能是走马观花式的, 其结果往往是浅层的、表面的。如果学生的知识结构不能得到修正和提升, 那么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就不能很好地落实。
探究性学习突出的是一种探究的意识, 一般遵循形成问题、搜集数据、提出假设、检验假设、交流结果的程序或模式,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被动地接受训练, 而是要能够结合实际和自己的知识积累、生活经验, 积极主动地开动脑筋, 对所学习的东西进行深入的思考, 力求在不断思考、研讨中, 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素养, 以更新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 使之不断丰富、完善。在探究性学习中, 忽视学生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个性倾向、不同的知识积累、不同的价值追求, 一味地应付形式上的探究, 随意地将学生拼凑成组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学生在知识层次上的差别会导致了探究层次上的悬殊, 盲目拼组不仅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反而会让一部分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无所事事, 因自卑心理而产生抵触情绪。
在探究性学习中, 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 变自己讲为学生探讨,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依据《课标》理念, 教师要成为课堂的组织者、促进者和帮助者。这种理念不能误解为一切活动都由学生随心所欲地去进行, 将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导入教师课堂不作为的误区。课堂上, 教师的“声音”究竟应该占有什么样的位置?传统的“满堂灌”早已成为众矢之的, 时尚的“闭嘴”“失语”肯定也行不通, 仅仅做个发言的“首席”也似不妥, 容易失去传道授业的职责。如何掌握好教师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的分寸, 只能因材施教。要根据学生的实际, 根据文本的实际, 该“灌”时“灌”, 该“静”时“静”, 切实发挥教师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高中语文课里的探究要紧扣文本这个本体, 围绕语言文字这条线索, 突出“语文能力”这一核心。探究的对象必须和文本紧密相关, 内容要切合学生实际, 要走出言及探究必漫无边际胡乱发散的误区。比如, 课文里出现了“桥”, 于是就探究古今中外各式各样的“桥”;课文里出现了“四合院”, 于是就探究“四合院”的历史变迁;课文里出现了“饮食”, 于是就探究古今中外不同风味的小吃;课文里出现了“言志”, 于是就探究人生诸多的理想;课文里出现了“载道”, 于是就探究玄妙高深的“道可道, 非常道”;课文里出现了音乐家, 于是就探究其不同风格的音乐人生;课文里出现了《再别康桥》, 于是就去探究徐志摩的情感历程……于是, 高中语文探究课就变成了“生活指南课”“泛文化课”“语文人格教育课”“玄学课”“表演课”“侦探课”。长此以往, 探究学习便没有了明确的方向。“删繁就简三秋树”, 语文教学中的“探究”, 要多用“减法”, 轻装上阵, 不要承载上过多的重负, 以致变了形、走了样。高中语文教学像任何一门基础学科一样, 只做它能做也该做的事。比如探究《荷塘月色》, 决不能把大量的精力耗费在搜集描写荷花的诗句上, 而应该重在探究品味朱自清字里行间飘逸而出的优美意境, 笼罩全文的清新、隽永、含蓄、蕴藉, 还有像看似随意道出的“我爱热闹, 也爱冷静;爱群居, 也爱独处”之类文句里深含的既温馨又酸楚的人生况味。探究不能脱离文本, 否则便成了无源之水, 无木之本。
2.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研究 篇二
一.探究式教学的特点
(一)探究式学习具有开放性
当老师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教学情景并提出问题时,不会对学生的思维进行限制,拘泥于统一的学习模式,学生可以自由开放地进行讨论,思想不受拘束。不同的学生对同一现象可能会有不同的解释并得出不同的结论。这种多解释多结论的探究式讨论方式充分拓展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二)充分使用探究式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探究技能
祖国的未来要依靠新的一代去开拓和创造,因此,培养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这也是探究式学习的主要动力和目的。在课堂教学中,当教师提出某一问题并要求学生进行讨论时,由于结果具有未知性,这就使得学生不得不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上网或去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在收集并整理好相关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讨论,各抒己见,积极听取和吸引别人的意见和看法,并进行汇总研究出解决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探究式教学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仅仅依靠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在大型的活动或重要问题的探究中,通常要进行小组合作,共同研究以便取得较好的研究成果。在进行小组合作时,必须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考虑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认知能力,合理分配任务,扬长避短,积极参与活动,促进问题的顺利解决。
(四)在讨论时以问题性方式进行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探究式方法要想被合理有效地运用,一定要以问题性为主要形式来呈现内容。在活动中,教师不断地提出针对性问题,引导和点化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从旁对学生的讨论活动进行合理的提示和反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否则,若一直任由学生自我发挥,很有可能使学生思考跑题,误入歧途,难以解决问题,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提高探究性学习水平的有效措施
(一)加强对生活素材的积累,促进知识的整合
阅读是高中语文探究学习的重要环节之一,阅读不仅仅是积累知识的过程,还可以促进学生生活情景的再现,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学会对自己的生活和人生进行思考。比如在学习鲁迅先生的著名作品《拿来主义》时,作者通过采用正反对比论证以及比喻论证的方法对各种事实进行了揭露和抨击,深刻论述了对待外来文化和外国事物时所应该持有的正确态度,引起了学生的极大思考,使学生明白不仅在国际关系事物中应该摆明态度,即使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事物也应该辩证来看,虚心学习别人的优点和长处,而不能进行生搬硬套,盲目拿来。
(二)对文学作品进行多层次分析
在高中语文课本中所出现的文章通常都具有一定的文学内涵和深度,学生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文学作品进行多层次分析的能力,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并领略文学的独特魅力。众所周知,《红楼梦》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它以描写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为主线,以贾府为缩影,揭露了封建社会由强盛到衰败的历程。不同的读者对《红楼梦》有着不同的理解,所关注的内容也不尽相同,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些读者为《红楼梦》中众女子的才华横溢而折服的同时悲叹于她们凄惨的身世,通过拜读她们的诗来体会和感受她们独特的内心世界,以便能够进行对话产生心灵上的共鸣;还有的读者醉心于对《红楼梦》中礼仪和为人处世之道的研究,大获裨益;另有读者对《红楼梦》中的医学知识爱不释手;另外也不乏对《红楼梦》中贾府的兴衰进行分析,以此来推断和理解整个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历程等的读者。人们由于自身认知水平以及经历的不同对同一部作品的感受和领悟也不同。作品阅读的多元化给作品增加了无形的魅力,极大地开拓了学生的眼界,促进了学生内在文学素养的提高,达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三)树立人文观和世界观
高中语文不同于别的学科,其具有自身的独特性。高中语文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内在气质,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可见树立正确的人文观和世界观是多么的重要。仍然记得《胡同文化》这篇课文,通过作者对北京四合院的讲解和感染使学生体会到了北京当时的生活形态和人文观念,令人深思。
3.高中语文、外语学习方法总结 篇三
1、学会知识的牵移;课内知识点很多,在课堂上学会本课知识,会听讲,很多点都来自课内。
2、不建议死记硬背,也不是完全抛弃记东西。
3、复习要急时,高三复习没有时间给你进行系统的复习,(每天花十几分钟来复习)。要到了考试前进行突击不好。
4、做作业不偷工减料,翻译、总结、整理等都要自己完成,不要对着参考抄,主观题要在平时练习。不要等到考试现想。
(总之语文学科的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是一个能力的训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用心去做了,能力才会得到提高)
外语:
1、学习英语一个是词汇一个是语法,学习英语是一个运用语言驾驶语言的能力。
2、听英语频道,范听对耳朵的磨练,时间久了,产生质变。高考135(清华北大)
3、高考是选拔,高三的重点都在高一和高二两年。
4、不要存有侥幸心理,5、错题本,弄会,(不然的话,错过的题还会错第二第三次)
4.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论文 篇四
小组成员:组长
组员
一:课题背景
静电作为一种进场自然危害源, 给人类社会已经造成了重大损失和危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类社会的进步, 高分子材料、微电子器件和电爆装置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静电造成的危害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静电放电不仅可以造成电爆装置和易燃、易爆气体意外的燃烧、爆炸, 而且可以使电子设备受到干扰, 造成意外事故。为此, 静电防护工程的研究已成为工业发达国家十分重视的一个领域。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 对有关行业发生的静电危害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分析, 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静电防护理论与技术研究方面, 在静电防护设施和方静电产品研制、生产方面以及静电监测与静电安全与管理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二:研究结论
1、静电放电的特点 1.静电放电(ESD)是指带电体周围的场强超过周围介质的绝缘击穿场强时, 因介质产生电离而使带电体上的静电荷部分或全部消失的现象。2.静电放电可形成高电位、强场强、顺时大电流;3.静电放电过程会产生强烈的电磁辐射形成的电磁脉冲。过去人们在研究静电放电的危害时, 主要关心的是静电对于产生的诸如电流对点火工品、电子器件、电子产品及其他一些静电敏感系统的危害和静电放电的火花对易燃易爆气体、粉尘等的引燃、引爆问题, 忽视了静电放电的电磁脉冲效应。
2、静电放电的类型1.电晕放电2.火花放电当静电电位比较高的静电导体靠近接地导体或较大的导体时, 便会引发静电火花放电。在发生静电火花放电时, 静电能量瞬时集中释放, 其引燃、引爆能力较强。另外静电火花放电产生的放电电流及电磁脉冲具有较大的破坏力, 它可对一些敏感的电子器件和设备造成危害。3.刷形放电 4.传播形刷形放电 5.大型料仓内的粉堆放电 6.雷状放电 7.电磁辐射放电
3、静电危害形成的基本条件与静电理论 1.静电放电是一个随机过程, 在某一环境下能否发生静电放电, 如能发生静电放电, 能否对静电敏感物质造成损伤或引起燃烧爆炸等恶性事故, 这些问题涉及到许多因素, 于是难以定量作出鉴定。通过对静电危害事故现场分析研究和实验模拟验证, 可以确定构成静电危害的基本条件: 1.产生并积累起足够的静电, 形成了“危险静电源”, 以致局部电场强度达到或超过周围介质的击穿场强, 发生静电放电;2.危险静电源存在的场所由易燃易爆气体混合物并达到爆炸浓度极限, 或有火工品、火炸药之类的危险品, 或有静电敏感器件及电子装置等静电易爆、易损物质;.危险静电源于静电易爆、易损物质之间能够形成能量耦合并且ESD 能量或大于前者最小点火能或静电敏感度;4.静电监测理论与技术从形成静电危害的基本条件可以看出, 探测“危险静电源”、评价材料静电性能、测定点火工品和器件的静电敏感度是研究和实施静电防护工程的技术基础和前提条件。5.近10 年来, 我国在静电监测理论与测试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先后提出了“信号自屏蔽、电荷耦合”测试原理、真实静电感度测试方法、织物摩擦电位衰减测试方法和人体静电动态电位测试技术等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监测理论与技术, 并建立了国防静电计量测试站。在此基础上, 综合运用国内外研究成果, 取得了一大批试验数据, 为静电防护工程的研究和实施提供了科学依据。静电防护理论在静电防护研究中, 我国科技工作者, 吸收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 突破经典静电学理论框架, 建立了点火工品静电发火数理模型, 首次提出了“静电危险场所”等级划分标准和分类防护措施。在研究静电起电、放电规律和形成静电危害基本条件的基础上, 提出预测静电危害的逻辑关系图和静电防护的一般原则与对策。依据形成静电危害的“三个基本条件”有了三条静电安全防护原则: 第一条是控制静电起电能量和电荷积累、防止危险静电源的形成;第二条时使用静电感度底的物质。降低场所危险程度;第三条时采用综合防护加固技术, 阻止ESD 能量耦合。遵照上述三条静电安全防护原则。为防止静电危害, 可采取如下对策: 1.控制静电起电率防止危险静电源的形成;2.增大电荷消散速率防止电荷积累;3.采用抗静电火工品和元器件降低场所危险程度;4.控制气体混合物浓度防止爆炸事故发生;5.采用抗ESD 设计和防护加固技术提高电路抗电磁干扰能力。
4、静电放电模型的建立随着静电防护研究的进展, 人们先后建立了各种ESD 模型: 如人体模型、机器模型、带电器件模型、传输线脉冲模型、场感应模型、人体金属模型、ESD 家具模型等其他模型。
5、静电防护研究的发展趋势随着信息化、数字化时代的到来, 静电防护工程研究由原来重点研究静电放电引起燃烧爆炸之类灾害事故的防护, 逐渐转移为重点研究静电放电引发的电磁干扰防护。尤其是静电放电辐射场的理论建模、数值计算与仿真研究和静电放电磁脉冲效应研究, 是当前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难点。
高二七班 物理课题研究兴趣小组
静电与生活
小组成员:组长
组员
5.初中语文自主探究性学习初探 篇五
孙燕
(陶都中学,江苏宜兴214221)
【摘要】围绕语文新课程标准,就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对如何营造民主课堂,激发自主探究欲望;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质疑探究;创设对话情境、发掘自主探究潜能等作了有益尝试,旨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从而有效的提高语文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语文;自主;探究、《新课程标准》反复强调“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可见,基础教育改革必须着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进行教学时,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知识,使他们在自动探究过程中真正掌握知识、思想和方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尽可能轻松的接受知识、更快的理解知识,并从中建立起科学的思维方式。为此我们作如下探索:
一、营造民主课堂,激发自主探究欲望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播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为此,教学中我们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探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究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乐于学习。
比如,在分析《我的叔叔于勒》中资本主义社会人情冷漠、重财薄义时,为训练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曾提出: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种现象呢?有一学生当即脱口而出:“爷爷刚从乡长的位子上退休,过去常登门的叔叔、阿姨,便都远他而去、无影无踪,是不是也是一种人情冷漠呀?”只有这样的气氛、这样的环境、学生才会想说敢说、想说就说,想说能说,课堂上才敢于思考,善于钻研,创造力怎会产生不出来。
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空间,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①气氛和谐:课堂上要充满师生共同努力,获取新知识的兴奋与喜悦。
②情绪热烈: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要没有“旁观者”,练习中要经常出现师生讨论、评价、争辩的场面。
③深刻扎实:教师在课堂上要步步诱导,深入浅出,学生要敢想、敢说、敢问,乐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大胆创新,使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在课堂上得以落实。
④师生平等互爱,乐教、乐学、师生人格平等。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用眼语调和体态形象去渲染气氛,达到“乐教”状态让学生愿学、乐学。练习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表扬激励,形成良好的“勇于比、闯”的氛围。
⑤构建良好的场境,优化课堂教学的心理气氛: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使学生耳目一新,兴趣倍增。
⑥丰富教学艺术,提高教学技能:教学方法选择宜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小组教学法、直观教学法。使学生在心理意向中产生“欣赏——羡慕——向往——思维演讲”等连锁式的反应过程,从而启迪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在学、练中达到人趣、人情、人境,获得主动发展。
二、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质疑探究
“科学的发展,就在于创造,如果没有疑问,就不会有新的见解,一切都以书本为经典,以教师讲课为准绳,就不可能有创造,科学也就得不到发展,因此,要让学生求得真正的知识,长进学问,发展他们的想象创造力,就要鼓励学生提问,特别是提出不同的见解”。因此,课堂教学要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使学生自主探究,善于质疑,善于发散思维。在学习郭沫若的诗《天上的街市》时,讲到“天上的街市物品摆放的琳琅满目,五光十色,如何美丽。”我曾说:“如此良辰美景,就连只能七月七日鹊桥相会的牛郎、织女也自由自在的在天街闲游,天上是多么的美好、幸福呀!······”正待继续往下讲时,突然有一学生举手质疑:“老师,织女被关在天牢,牛郎被天河隔在那边,他们连相会都很难,怎么会自由的闲游呢?”这一问,教室里一下沸腾了,大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真是唇枪舌剑,有的争的脸红脖子粗,经过这一争议学生们都明白了:其实这是诗人的一种大胆想象和对原传说的改编,正好表达了他对一种幸福、美好、自由的新生活的向往与渴望,经过学生这一质疑、探究,诗歌的主题自然就明白了。总之,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诱导者、帮助者和问题设计者、指航者、导演者,以学生为主体,以合作探究为途径运用各种手段活化课堂教学,把课堂变成学生的舞台,学生才会发出无穷的积极性和极大的兴趣,只有这样,才会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才会实现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最高境界。
三、创设对话情境、发掘自主探究潜能。
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学会与作品、作者对话,让学生作为读者个体化感知、体验、探究的权利。学生在阅读中,通过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达到对作者与自我的双重“发现”,学生的心灵受到撞击,就会促发他们心灵的火花,在类比联想中,会出现顿悟的境界,最终达到知识的传递与精神的升华。
例如在《心声》教学的第一个环节,让学生通过阅读,感知小说的主要矛盾冲突。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李京京为什么那么渴望想在公开课上朗读课文?程老师为什么不同意他朗读?为了更好地回答这个问题,让我们走近李京京,了解他性格发展的历史——故事情节。”学生凝神听着,若有所思,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我指点学生理清故事发展脉络,并把阅读的点滴发现写在字里行间。
在教学的第二个环节,我让学生通过整体把握揣摩语意,感受体验李京京丰富饱满的形象,要求“以‘假如我是李京京······’为话题说一段话”;在阅读欣赏中,我以真诚的期待鼓励学生描述自己的体验,让每个学生都有说话的权利。
最后,我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李京京形象的短评。由于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对于主人公的认识出现了分歧。有的同学认为李京京指出同学朗读的不足,是因为嫉妒,有的同学认为是满怀真诚,希望同学能读好这篇他特别喜爱的小说。有的同学认为李京京渴望在公开课上朗读课文是为了表现自己,是为了改变自己在老师心目中的形象,而有的同学认为是寻求感情上的渲泄。在这个时候,我欣然地抓住教机,热情地支持他们组织辩论赛,在学生与学生充分对话中真正实现主体性的自由阅读。
“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语文教学如果有了这样一个和谐而宽松的生成空间,让教师与学生,师生与作者作品达到和谐共振的愉悦,自然的沟通状态,特别是让学生之间进行直接的“交锋”,使信息实现“零距离”的交互,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失时机去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兴趣,创设互动对话的多种途径,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充分独立体验的时空,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
经过探索和实践,我认为这一教学为学生创设最佳学习的精神状态,培养了学生自我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学会科学思维,帮助学生学会符合学习规律的“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真正体现变“教我学”为“我会学”的“自主探究学习”为核心目标的教育教学思想。将有利于培养学生完整独立的人格,适应现代社会和个性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6.谈高中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 篇六
一、探究性学习概述
简单来说, 探究是指一种活动。探究性学习是以探究活动为基点的一种学习方式。就教师而言, 探究式学习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导向, 来创设一种有效的教学情境, 对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指引, 比如, 如何分析和处理问题。以此为基础, 去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就学生而言, 探究式学习是以教师的指引为媒介, 自主去发现、探究、解决已有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 探究式学习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此外,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 探究性学习的应用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比如, 探究性学习的应用改变高中语文传统教学的现状, 弥补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缺陷, 能够完善已有的教学模式, 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思想性。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策略
1. 不断激发学生兴趣, 强化探究意识
在新课标中,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已成为核心任务。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也需要从高中学生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等方面出发, 激发他们学习语文学科的兴趣。以此, 在扩大学生知识面的基础上, 强化他们的探究意识, 能够自主进行学习。以《鸿门宴》为例,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先以电影《霸王别姬》中的歌词为切入点, 导入课文教学的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介绍这部电影的主要剧情内容。这样不仅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也能使他们有效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以此为基础, 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相关的课外任务, 比如, 和《鸿门宴》这篇课文相关的资料信息。在下次上课之前, 教师可以适当安排一些时间, 就学生完成的情况予以检查。由于这些都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他们也会全身心投入到其中, 认真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在查找这些史料的过程中, 学生也能对当时的历史背景有更深入的了解, 对文中项羽的性格特征做出合理的评价。随着学习兴趣的激发, 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也会在无形中得以提升。
2. 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在实施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 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是一种的对策。就问题情境而言, 它具有多样化的形式, 比如, 朗读、课文剧本表演。以《雨巷》为例, 教师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 借助音乐的渲染力量, 营造一种诗情画意的氛围。在学生对文中作者所表达情感有一定认识之后,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有效的问题, 比如, 这篇文章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在引出该问题之后, 学生能够自主地对该问题进行探讨, 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以《荆轲刺秦王》为例, 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辅助工具, 播放电影《荆轲刺秦王》的相关视频。以此, 在对学生视觉造成冲击的情况下, 引入相关问题:“秦王是在什么情形下被荆轲刺杀的?”学生在自主思考该问题的基础上, 也能加深对整篇文章内容的理解。
3. 不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在语文课程学习中, 其外延与生活外延之间具有相同的理念。为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需要以课文内容为基点, 创设一些具有开放性特点的问题, 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以《荷塘月色》为例,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课文的开头句子。通常情况下, 教师一般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作者为什么会感到不宁静?”这样一个问题并不能让学生引起注意, 进行深入思考。教师可以根据这句话, 多引发几个问题, 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 便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索欲, 翻阅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 可以得出各方面的原因, 也能帮助学生对课文背景、作者心理情感变化等方面有更加全面而深入的理解。
总而言之,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 探究性学习的应用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就其应用策略来说, 体现在很多方面, 需要灵活应用。比如, 以情感体验为基点, 进行探究性学习, 《荷塘月色》便是最好的例证。比如, 以拓展迁移为媒介, 优化探究性学习的方法, 《祝福》便是体现。此外, 探究性学习的应用有利于完善教学方法,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它有利于培养高中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满足新课标提出的客观要求, 以此为高中语文教学事业向前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深入, 我国高中教学事业已步入崭新的发展阶段。随之, 探究性学习模式被应用到高中语文教学中, 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改变了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 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自学与动手的能力, 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支撑力量。因此, 本文作者以高中语文教学为基点, 对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予以了探讨。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探究性学习
参考文献
[1]洪小江.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实践[J].文学教育 (上) , 2010 (04) .
7.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方法总结论文 篇七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语文 探究性学习 接受性学习
1引言
我们要开展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属于这一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素质教育的目标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在现在的教育教学过程里,很多的教师和学生过于关注探究性学习而忽略了接受性学习。笔者认为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有必要将两者相结合,以便老师更更全面地传授知识、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
2探究性学习优势
2.1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我们在开展教学工作的时候,工作的重点在于开展课前的教学策划,并且在课程进行中引导、点拨学生,让学生掌握课堂的主动权。通过探究性学习,使得学生拥有更好发表自身见解的机会,同时发现并提出疑问,提升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2.2加强了师生间的合作交流
在高中生的整体队伍中,他们的阅历尚浅,没有足够的经验,也缺乏丰富的知识储备,很难通过单独的个体顺利开展探究性学习。因此需要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或者师生间的协调合作才能够完成。而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 以及知识积累也存在着差异,在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时候能激发他们相互合作的精神。除此之外,老师在探究学习中也扮演着学习者的角色,和学生共同学习,并一起解决发现的问题,有助于提升师生间的合作交流。
2.3学习方式更科学
以调查、考证以及实践方式进行的探究性学习取代了以往的老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能够在图书馆、校园之外进行学习,比如在开展《荷塘月色》教学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去欣赏荷塘风光,感受荷塘的魅力。在探究学习中,学生是积极的、主动的接受者,更利于教学。
3接受性学习含义及优势
我们口中的接受性学习指的是通过教师比较、联系不同的知识点,在课堂上更加明确地给学生传授新的知识,同时进行概括与总结的这样一个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过程。
3.1提高知识的传播率
接受性学习所传播的知识内容都是经过教师筛选出来的,能够显著地降低了学生对知识进行自我摸索所花费的时间,也就很好地提升了传播知识的效率。除此之外,还能够让学生更加高效、便捷地对严密的、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进行掌握。
3.2加大知识的传播量
我们在教学中可以知道,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能够让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掌握更大的知识量,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得到更好的发挥。另一方面,在语文教学中,很多的特定类型的技能或者知识实在没有必要让学生消耗太多的精力与时间去“探究”或者“”发现“的。笔者认为,什么样的知识都让学生通过探究方式学习也是不现实的。因此,这样的知识选择教师直接传授效果更好。另外,老师在分析一篇优美的文章的时候,他会将自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感受、体验以及平息等思维成分和教学相结合,他的教学思路是基于这样的一种基础上形成的。这样,学生在进行接受学习的时候,能够在其中获得启迪,还能够促进它们主动思考和分析。
4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相结合的意义
关注过程是探究性学习的特点,而关注结果是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的特点,我们主张将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相结合,能够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探索,同时,在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以及收集的时候,培养他们善于发现知识甚至创造知识的能力。对于一切兴趣阅读或者非必学内容,我们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选择学习,让他们在不断探索中找出自己更容易接受的学习方式,按照自己的学习计划开展学习,过后及时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如此一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能有所提高,还能够促进他们自觉学习。
我们在开展高中语文教学的时候,假若是能够将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相结合,可以有效开拓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主动接受课本的知识。除此之外,还可以帮助学生跳出以自我为中心的狭隘思维,以免形成思维定势。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若是对所收集的资料存在着一些疑问的话,就会促使他们再次收集资料,以便开展更深入的论证,这样一来,学生就会更深刻地理解知识,还可以对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一定程度的提升,有利于对他们的创新思维进行培养。
我们有一句古老的说法,那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一名学习者而言,更重要的是从对各种各样不同的观点进行有选择性的批判与吸收,时刻让新知识充实自己,对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行即时性调整。因此,我们在开展高中语文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将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结合起来开展教学。
5结语
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每个老师都应该树立起一种主张学习模式的多样化以及科学化的观点,应当按照教师的不同教学风格、学生不同的能力和知识的发展程度以及外部的环境支持条件等特点对探究性学习以及接受性学习进行有调整合,从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探究》,朱 珠,《学周刊》2012年18期
[2] 《浅谈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关系》,张本奎,《成功教育》2009年01期
8.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篇八
如果要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的基本精神是什么?那么,笔者的回答就是题目上的一句话:遵循语文教育规律,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下面展开来说。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贯穿于《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标准》在“前言”的“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明确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把“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列为第一条,可见它在整个《标准》中处于核心的地位。“课程目标”这部分,实际上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具体要求。“总目标”是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要求,“阶段目标”是各个学段应该达到的要求。“实施建议”从教材编写、教学实践、评价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原则性建议,目的在于落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目标。
既然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首先应该回答的问题就是:什么叫语文素养?为什么要强调“全面”提高?
笔者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至少包括他的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识能力、人文素养等。《标准》“总目标”所列的十条,是对接受义务教育的每一个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的基本要求。做到了这十项要求,就应该认为“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为什么《标准》要突出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这是因为长期以来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先后存在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抹煞语文课程的特点,人为地强化语文的政治因素,用所谓的“政治思想教育”取代语文能力的培养。另一种倾向的基本特点是,过份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否定语文学科内在的人文性,或者用烦琐的分析肢解课文生动感人的整体形象,或者用无休止的做题、操练取代学生读写的语文实践,或者用僵化的标准答案限制学生阅读的多元感受,扼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必须指出,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一种客观存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是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也是一种客观存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语文课程义不容辞的责任。正因如此,《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并突出强调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9.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方法总结论文 篇九
1、教师要敢于让学生尝试和挑战。齐白石先生曾说: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要想成功,就必须走出自己的路来。在探究学习的课堂中,教师作为一个合作者与学生“对话”,不应该是居高临下的“传道解惑”,也不是少数优等生的独角表演,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听、说、读、写,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对话。“对话”可以是口头的、书面的、肢体的,它使语文教学过程成为师生相互推动,相互感染,相互沟通的心灵交往过程,并体现“个性体验”的内涵。这种师生的合作能使教师与学生的思维相互碰撞,能充分激励和唤醒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如同许多重大科学发现一样,发现过程本身也并不曲折,关键在于发现者是否勇于向“定论”提出质疑,向科学权威提出挑战。
2、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进行社会考察,带着问题观摩现场,积极探索解决的方法。如在“春节民俗”的系列调查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与特长,自愿选择“压岁钱的用途调查”、“春联妙对调查”以及“特色民俗”调查。通过校外的合作学习与探究,学生可以取长补短,相互促进,从而提高探究效率。对于探究活动的学生的行为表现,教师要积极予以肯定性的评价,避免学生感到迷茫,产生畏惧,但教师只是信息的提供者,并不承担解释问题的责任,对于问题的解释,学生只有通过自己收集资料来得到。教师主要是激活学生获取信息、储存信息的愿望,鼓励和指导学生根据学习中的问题和疑惑,去查询有关的文献资料。这样,把学生真正置于探究、学习的氛围中,发现与创造自然水到渠成。
10.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方法总结论文 篇十
然而,高中语文教学的客观现实,总是不能令人乐观:教学的“投入”与“产出”太不成比例——精力投入殆尽而效益甚微,可谓事倍功半,究其因就是程式化的套路死死束缚着教师的手脚。这使我们意识到在新课程改革中,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益必须打破旧套路,引导学生进行新型的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在教师指导下选取某个语文问题作为突破点,通过质疑、发现问题,分析探究,解决问题的一种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促进他们逐步成为与时代相适应的新人。
一、创设问题情境,组织探究性学习
创设富有新意的问题情境,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学生在富有创意的问题情境下,调动认知积极性,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在方法的运用上,首先是创设问题情境。只有先创设了问题情境,才能引导、启发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生成新的更深层次的知识,这样,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就会得到大大提高。其次是让学生带着富有创意、有辐射性的问题尝试探究学习活动,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比如,在教学《烛之武退秦师》时,可创设这样的情境:公元前630年,假如你就是烛之武,才华横溢,却没有得到国君重用。这时秦、晋合攻郑国,在自己的国家(郑国)面临危难时,郑伯才来求你,你该说什么?与强国交涉,可能身陷绝境,如何脱身?该使用什么计策才能保郑退敌?这样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探索、发展的情境,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有效地调动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积极性。
二、设计开放性的拓展思考题,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大多给学生布置一些封闭性的思考题,表达形式程式化,答案都能从教师的讲授或教材中找到,这极大地束缚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探究性学习注重的是思路开放、方法开放、结果开放的思考题的设置。学生通过亲自动脑思考、思辨寻找结果,而且这结果不是唯一的,从而给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思维空间,挖掘其思维的内在潜力,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讲授完《烛之武退秦师》后,我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拓展题:2013年10月3日,日本、美国17年来首次修改防卫指针,钓鱼岛适用安保条约,这就赤裸裸地暴露了美国干涉钓鱼岛的野心。假如你是一名外交官,请运用今天学到的烛之武的外交技巧,根据美日历史矛盾和现实的利害冲突,思考怎样打开钓鱼岛问题的新局面。问题新颖,贴近生活,学生听后探究热情高,不少学生都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或做法。类似这样的拓展探究题,不但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大大促进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三、由课本理解向课题探究延伸
结合课堂学习,给学生布置专题探究的任务,将课堂教学内容延伸到课外探究,使学生的知识得到整合,让分散、孤立的知识成为自己理解了的知识建构。如学习《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一课时,根据教学内容,我以“从流行语看社会发展”为专题,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探究,通过网络搜索或深入商场、社区、学校调查,搜集近年出现的新词新语。比如近两年出现的“正能量”“元芳,你怎么看”“舌尖上”“躺枪”“高富帅”“接地气”“北京咳”“硬座宝”“法海体”“剁手族”“电子宅娃”“中国式”“左脸原则”“洗手操”“光盘行动”“酷抠族”“被考族”“网上阅读焦虑”“长颈鹿效应”等。探究后,我要求每个学生充分调动知识储备,将自己的探究心得办成手抄杂志,从刊物起名、内容安排、版面设计、插图等都是自主完成。一本小刊物的问世,既是学生合作探究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他们写作、编辑、排版、校对等多种能力的体现。这一探究活动,一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他们学到了许多在书本上难以学到的知识。二是促进学生自觉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热爱社会。事实证明,由课本理解向课题探究延伸,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掌握和探究能力的提高具有非常好的作用。
新课改背景下在语文教学中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法是非常必要的,它不仅能在教学中活跃课堂气氛,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好思好问的良好习惯,而且能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好其他学科奠定良好的能力基础。
11.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方法总结论文 篇十一
目前, 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 高中学校都具备了网络教学的条件。同时,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展开探究性学习也逐步得到落实。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广大教师应该以实现教育目标为核心, 为学生创造更适宜学习交流的环境, 通过多方面调动学生的感官, 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分析问题等各方面的能力。据可靠调查与研究发现, 在网络环境下, 通过学生的探究性学习, 可以使得高中语文教学更高效地展开[1]。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学生通过对网络资源的利用, 丰富了知识, 增强了表达能力与交流能力。同时, 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会得到提高。
二、网络环境下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 构成学习环境的因素包括情境、协作、会话以及意义构建。在这种学习理论下, 学生获取知识变得更加主动, 而且目标更加明确。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 对学生的知识进行全面了解, 鼓励学生加强同教师和同学的交流, 为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提供机会, 让学生根据自身的观点进行探究。由于在网络环境下, 学生的多种感官会受到图片、声音、文字等多方面的刺激, 对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有很大的帮助, 从而有助于学生展开合作学习。
在高中语文的探究性学习中, 需要有真实感受的问题情境、具有可行性的探究目标、公平民主的探究氛围, 这些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是统一的。网络环境下的探究性学习实质上有建构主义学习的影子, 它所提倡的学习方式与建构主义有很多相似之处, 这对于构建主义理论的发展也有帮助作用。这种学习模式使教师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思想的引导者。在探究性学习中, 学生通过自身经验的作用, 选择感兴趣的目标进行探索与研究。这样, 保证了学生获取的知识都是通过亲身参与探究完成的。建构主义理论与网络环境下的探究性学习都强调学生获取知识的探究性与合作性。因此, 建构主义理论是网络环境下探究性学习的基础。
三、网络环境下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实践
网络环境下高中语文的探究性学习是在多种复杂环境下进行的。它的实现过程应该由以下四个方面来组成。
(一) 确定主题
具体来说, 探究主题的选定应该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1. 实用性原则
高中语文的探究性学习应该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背景, 因此, 在进行选题时, 要与实际相结合, 选择和学生生活相贴近的主题, 特别是当今社会中广为人知的需要解决的问题。选择的主题要有一定的现实意义[2]。
2. 可行性
在主题的选定时, 除了要注意实用性, 还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与能力。主题所代表的探究深度与难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 让学生能够完成对这一主题的探究。此外, 还要对所选定的主题的相关资料的易搜性进行考虑, 学生是否可以在网络环境中获取这些资料, 是否可以在这些资料的帮助下完成对主题的探究。
3. 可探究性
选题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完成, 使学生获得探究问题的体验。
4. 开放性
选题的开放性是指在选题时要突出人与自然或者社会的关系, 学生可以从社会、资源等开放的环境中进行问题的探究, 也可以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来获得问题的答案。
(二) 搜集数据
在网络环境下的探究式学习中, 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直接进行知识传授的方式, 通过对学生的引导, 使学生自主查阅资料来获得答案。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学生查阅资料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性, 例如, 电子图书馆、阅览室、电子报刊等。学生通过对所需信息的快速检索, 加强与同学的交流, 从而解决探索中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首先应该对网络资源进行了解, 在学生搜集资料时提供必要的指导, 使学生的检索具有针对性, 提高探究效率。
(三) 分析论证、进行构建
在这个步骤展开之前, 教师应该传授给学生分析数据的方法, 使学生具备意义构建的能力。这样, 学生在获得论证数据之后, 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 进行意义构建。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 学生之间的交流加强, 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与表达能力[3]。学生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 也增强了对多种能力的锻炼。
(四) 成果展示、完善质量
学生在获取探究成果之后, 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对探究成果进行展示。此时, 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探究成果进行评价, 以使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 增强自信。探究成果的展示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进行, 例如, 研究报告、制作幻灯片、或者网页的形式。这样, 可以使大家共同对这一成果进行论证, 提出更多的意见。
四、结语
通过以上对网络环境下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教学模式的诸多优点。在实际的教学中, 要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摘要:新课程改革强调, 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机械性的学习方式, 教学要更具趣味性, 提倡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进行主动探究, 以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以及合作能力。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 利用网络进行教学已经成为一种可能, 网络教学环境的出现可以有效迎合新课改的要求。本文对网络环境下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进行论述, 提出了该环境下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实践方法, 以期高中语文教学能够有新的发展。
关键词:网络环境,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措施
参考文献
[1]张碧琰.浅谈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探究性学习策略[J].文学教育 (中) , 2014 (2) :97-98.
[2]曹玉峰.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中师生互动共进关系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2010.
[3]张本良.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职能定位[J].中学语文 (下旬·大语文论坛) , 2010 (7) :7-8.
12.小学数学拓展性探究学习总结 篇十二
对于大部分小学数学教师来说,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新事物,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中出现一些问题是正常的。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要研究怎样通过理论学习和教学研究去解决这些问题,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应有的作用。
1、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
经常发现有些教师没有转变观念,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应该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地方,还沿用传统的方法和方式进行教学,一堂课下来基本上仍是教师牵着学生走,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探究学习和算法多样化等新理念,小组合作学习只是走过场。
2、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在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教学,给不爱动脑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对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帮助的。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的教学形式不是替代的关系,而是互补的关系。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和实验中要有一个科学的态度,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将传统的教学形式说得一无是处。不讲原则的过多的合作学习也有可能限制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3、处理好教学形式和目标的关系
任何教学组织形式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要通过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来实现。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小组合作学习除了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健康的心理、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不能让好学生一个人代替小组汇报交流,或者让组长做小老师,而要引导小组成员建立起一种平等、民主、互助的关系,使之对小组的学习任务产生一种责任感,从而保证小组合作学习不放任自流或流于形式。
4、加强教师合作学习技能的培养
教师除了在理论上对小组合作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外,还要加强对合作学习教学技能的培养。教师的合作学习教学技能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合作学习的分组。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组,最好按照异质分组,就是说每个小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2)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难度;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要设计好一堂课的每个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什么内容需要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时间是多少,等等。
(3)合作学习的课堂实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整节课完全运用合作学习的情况比较少,大部分教学要把班级授课制和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起来,灵活运用。这就需要根据课前的教学设计展开教学,在需要合作时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每个小组的监督和指导,尤其要关注困难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多给他们一些发言的机会。
(4)合作学习的课后总结。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课后跟踪调查、收集反馈信息、反思成果与不足、对教学进行全面评价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做有利于改进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批改、找学生谈话等方式收集信息,反思取得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的教训,进而针对每个小组的表现再做具体的指导,促使每个小组都进行反思,这样慢慢会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性循环。
5、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有些问题是学生不善合作、不知道怎样合作造成的,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更缺乏从事合作学习所必需的有效技能。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拒 城 河 小 学 数 学 拓 展 性 探 究 学习总 结
13.高中语文阅读方法探究 篇十三
1.文言文阅读:你有《古汉语常用词用法辞典》的话,一定首先要把这些常见的词的用法过关,包括“实词”“虚词”两大块;你肯定不像贝壳一样喜欢读文言文,文言文其实很好玩的。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文言文的参考书,没有的话去买一本,那种解释详细的就好。
2.现代文阅读:教材上的课文是比较枯燥的,不看也罢。你们多读《读者》《青年文摘》《意林》这些杂志,好不好?相信在报刊亭一定可以买到,都是每月刊,你一个月读一本总没有问题吧。4块钱一本吧。读完不是就完了,关键是希望你可以做把读到的一些素材记下来,把一些优美的句子记下来呢。多积累,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哦。
3.诗词的阅读:中国诗歌的就是追求意境的,“赋比兴”是最主要的艺术手法。对于不喜欢它的人来说,死活也不会喜欢,但是贝壳却很爱诗词。
2高中阅读理解的技巧方法
1. 抓住题目、首句、首段,推测文章内容
每一篇文章的题目、首句、首段往往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在开始阅读前,要根据这些推测文章的内容,这样做对理解文章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扫清了可能出现的理解障碍,加速理解过程,提高阅读速度。
2. 先看题干,带着问题读文章
阅读题干,要掌握问题的类型,分清是客观信息题还是主观判断题。客观信息题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找到答案;而主观判断题考察的是对文章的感情基调、作者未加陈述的观点以及贯穿全文的中心主旨的理解等,这类题必须经过对作者的态度、意图以及对整篇文章进行深一层的推理等。
3.了解试题题干,针对性阅读
清楚各个选项所包含的信息,然后有针对性地对文章进行扫读,对有关信息进行快速定位,再将相关信息进行整合、甄别、分析、对比,有根有据地排除干扰项,选出正确答案。此法加强了阅读的针对性,提高了做题的准确率,节省了宝贵的时间。
4. 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都会不可避免地遇到生词。而在关键的地方,对这些生词词义的推测和正确理解与否直接影响到我们对句子意思的把握和对全文的理解,以及对文章内容的正确把握。
5. 利用粗读、细读
粗读,即指读者以最快的速度粗略地对文章的内容获以梗概;而细读,即指从一篇文章中淘沙拣金,获取读者所需的材料或信息,包括查找人名、地名、事件发生的事件或地点等。 首先快速浏览文章的前面几段,以便对文章的内容、背景、写作的风格以及作者的观点等有所了解,而对后面的一些段落可以只读每段的主题句。主题句一般位于句首、句末,也有少数插入段中。
6. 根据构词法推测词义
英语中许多词由词根和词缀组成。学生对构词法有一定的概念,了解词缀的意义不但是扩充词汇量的一条便捷途径,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判断生词的准确词意,从而提高阅读速度。因此,一定要重视利用词缀来扩充词汇量和通过理解词缀的意义来判断生词的确切含义,达到提高阅读速度的目的。
3高考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认清文体。初步判断出文体的大致类型,是记叙文、议论文还是小说,因为不同文体的答题套路都是不一样的。
积累基础知识。无论文章多么的深奥难懂,但是考试考察的知识点都是大致相同的,所以只要基本功扎实,考试就不用发愁。一般要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及它们的作用、
标题和文章结构。通过文章的标题以及关键句(一般是首段和每一段的段首)了解文章的结构,一般文章结构方式有总分、递进、并列等几种。
情感表达。掌握文章情感的表达方式,一般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五种。此外,要特别注意文章中人物、环境和场景的描写方法和作用,这些往往是考试的重点。
词语和句子。答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理解一些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一般可以通过词语和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以及与上下文的关系,然后通过它们采用的修辞手法和语境正确地鉴赏文章。
题型分析。平时多做高考真题和练习题的训练,掌握常见的考试题型和答题方法,这样考试的时候即使对文章一知半解,也能依葫芦画瓢多得分。
4高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
平时多积累:平时看得多,读得多,在考试的时候才能有思路,平时的积累很重要
考试认真分析:
1、对重要词语的理解
2、对重要句子的理解
3、对标题含义的理解
4、对修辞手法的理解
5、注意转折,尤其是“但是”,“可是”这样的词,出现这样的词,作者的观点往往就要出现了
14.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 篇十四
一、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自主探究
中学阅读教材中的名家名作, 主题深刻、特色鲜明。课堂上教师要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 设法让学生沉浸其中, 然后让学生自主参悟, 会文悟道, 阐发观点, 形成智慧。教师要重视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自主性和实践性, 强调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知识结构特点和兴趣爱好, 选择性地探究教材中的某一方面, 实现“点”的突破。例如, 《雷雨》结尾部分鲁侍萍走到周萍面前说:“你是萍, 凭——什么打我儿子?”教学中可以这样提问:文中的“萍”是否编校错误?若非编校错误, 有何隐情?请联系课文说明理由。回答这个问题, 要准确把握鲁侍萍这个人物丰富的内涵, 要联系剧情、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和话剧艺术的语言特点, 这便构成了一个特定的问题情境。学生反复揣摩, 因境悟道, 不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得到了文学熏陶。这种探究式阅读强调学习主体的主动参与性, 主要依靠的是教师设定的问题情境, 引发学生思考,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得对问题的感悟。
二、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 形成独特体验
在阅读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分析和鉴赏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使学生透过人物外在的语言、动作、神态, 认识其内在性格特征, 从而准确理解人物形象所蕴涵的社会意义, 把握人物形象的本质。而这些正是欣赏文学作品, 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的关键和核心, 也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俗话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品的人物形象本身具有主体化的特征, 加之阅读活动个性化的特征, 学生眼中的人物形象理应不同。比如, 在研读《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时, 学生提出:“我觉得蔺相如是一个不讲信用的人, 他开始已经约好和秦王换璧, 怎么又把璧送回家, 还要别人讲信用。”他刚说完, 教室里一片哗然。我先是一愣, 继而肯定的他的看法, 并要求同学们思考他的问题。最后大家得出: (1) 蔺相如的做法是为了国家的利益; (2) 对不讲信用的人就不要跟他讲信用; (3) 兵不厌诈。从这一问题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学生的每一个问题都可能转化为一种极有探究价值的资源, 所以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 实现评价的民主性。
三、让学生抓住“留白”, 开展扩充阅读探究
文学作品中的“留白”往往能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而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是扩充式阅读探究的重要内容。例如, 课文《祝福》多次使用了留白, 四叔反复说:“可恶!然而……”这可以作为一个训练的点, 让学生揣摩四叔的心理, 并补充“然而”后的内容, 这样能调动学生学习人物语言的积极性, 并真正探究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更好地体会封建礼教的罪恶。再如, 挖掘必修四《雷雨》中人物对话潜台词的深层含义, 更能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在交流探究中领会人物更丰富的内心世界。周朴园多次以极其简单的“哦”“嗯”应答, 究竟隐藏着什么意味?鲁侍萍在见到阔别三十年的周萍后说“你是萍……”就未语凝噎, 这能表达出她此刻最想说的话吗?扩充式阅读探究不仅可以取之于课本的已有资源, 还可灵活地凌驾于课本之上。不管是什么答案, 教师都能感受到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以及自身所体会到的愉悦。
四、通过专题, 让学生“组团”探究
为使学生养成探究的习惯, 提高钻研的能力, 教师可在每一学期均以“组团”式阅读探究安排二至三个专题, 让学生围绕这些专题, 自主探究, 交流合作, 共享探究成果。如教学《荷花淀》时, 安排“战争”这一专题, 要求学生围绕“战争”探究阅读其他此类题材的作品。如探究阅读中学教材中的《七根火柴》《最后一课》等名篇, 甚至探究阅读《战争与和平》《静静的顿河》《太阳依旧升起》等巨著。这样, 围绕“战争”这一专题, 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潜能, 使学生关注时事, 参悟人生, 对和平充满憧憬。
五、通过辩论式, 引导学生阅读探究
辩论极能展现一名学生运用逻辑思维、语言技巧、旁征博引的能力。辩论式阅读探究, 既能活跃课堂气氛, 调动学生发散性思维, 又能在辩论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2009年江西省高考语文材料作文, 从某种意义上说, 就是要求学生用辩论的眼光来阅读社会现象, 蔡铭超参与拍卖当年八国联军侵占圆明圆时掠夺走的兽首并导致流拍, 这一行为是爱国主义的表现, 还是有损中国人的形象?是恶意地破坏游戏规则, 还是勇敢地挑战这本来就不合理的规则?笔者将事件的前因后果以材料的形式分发给全班同学, 要求他们谈谈对事件的看法, 学生们对此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个个各抒己见。这一活动既提醒了学生要走出校园, 关注社会热点, 又让他们在阅读、探究、辩论的过程中, 提高了自己的思辩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六、教师要随机评价探究学习效果
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参与研究的态度。二是学生在研究活动中获得的体验。三是学生在研究活动中所取得的成果。四是学生创新精神和探究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对学生在研究中未能发现的问题进行适当的点拨, 对学生在研究中有失偏颇或偏激的地方进行适当的纠正。为了让学生对发展研究保持盎然的兴致, 教师在评价中要注意激励学生研究的积极性, 要让学生始终感受到发现的快乐, 要让学生始终能尝到研究性学习的甜头。
七、探究式阅读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探究性阅读教学法”要求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发展, 教师由主宰课堂到主导课堂, 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变革。因而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做通才教师, 而不是只懂语文, 语文教师要特别重视自我全面发展; (2) 课堂教学的开放性、质疑问难的随机性, 使教学过程可能出现不可预知性, 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有一定的智慧驾驭能力, 还要有很强的组织协理能力、机智敏捷的反应能力和开放、民主、宽容、合作、平等的教学心态; (3) 教师不应是知识仓库、权威和真理裁判官, 而是学生学习的服务员、协助者和合作伙伴; (4) 教师要乐于吸取和研究新的教育教学理论, 乐于学习和运用新的教学设备 (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 , 乐于把阅读教学与现实社会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15.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方法总结论文 篇十五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 高中英语教学 学习方式
探究式学习 (Inquiry Learning) 是一种自主学习方式,是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研究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实践活动,从而获得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那么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如何进行探究性学习呢?下面是我在英语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课堂情景引导学生探究,吸引学生学习兴趣
探究性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目的在于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兴趣。因此在初始阶段我们教师创设一定的课堂情景引导学生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尤显重要。例如学习NSEFC选修6Unit4 Global warming 时,针对“全球变暖”的话题,我让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的积累,确立一个主题,自主读书找资料。面对已选定的探究性学习课题,要求学生重视课题的审题,然后,围绕课题到图书馆或者上网查找资料、以充实自己的论点。最后反复推敲、修改、创新,形成自己的观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地球升温会导致海水上涨、干旱、饥荒、物种毁灭等严重问题。另一种观点却认为,地球升温有利于改善人类的生活, 如庄稼长得更快。 产量更高等。 我以Is global warming good or bad for us?为主题,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把学生分为正方和反方,举行一个辩论会,使学生在探究中学到英语知识。
二、通过阅读教学启发学生探究,培养学生怀疑能力
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究者、探索者。”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个性特点,给他们提供自我联想和想象、自我创造的阅读空间,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怀疑权威的探究意识,而这常常就是渗透在我们英语阅读中。
例如在学习NSEFC 必修1 Unit2 Enlish around the world中,通过对这一话题的探讨加强学生对英语语言的了解,对当代语言特别是英语发展趋势的了解。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到英语在不断的吸收、交融、创新就形成了各种各样带有某个国家、某个民族、或某个地区特色的英语。使学生了解语言的变化趋势,明确为什么除了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还会有印度英语、加拿大英语等。了解和研究世界各国的文化,以便形成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在学习本单元之初,我列举了一些词汇如英国 英 语 用 flat,lift,autumn,petrol,toilet , 而 美 国 英 语 用
apartment,elevator,fall,gas,bathroom。在表达“一楼”时,英国英语用ground floor,而美国英语用the first floor,表达“二楼”时,英国英语用first floor, 而美国英语用the second floor。 通过这些介绍,目的是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的不同有一个粗浅的认识。然后利用Pre-reading的三个问题:
1.With your partner,list the countries that use English as an official language.
2.Which country do you think has the most English learners?
3.Look at the title of the following passage and guess what it is about.
这是针对阅读课文的读前思考,可以激活学生已获背景知识,引发思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寻找未知答案。
三、设置问题情境指导学生探究,提高学生分析能力
在探究性学习中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是十分必要的,因为探究性学习重在学生,具有很强的主动性。学生在这种学习活动中始终是主角而不是配角,主要的活动内容是由学生的实践完成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发现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这些学习活动又主要由学生自己设计和实践。做自己想做的事往往有更大的动力。例如在NSEFC必修5第1-3单元的语法内容的学习中,学生在第一单元就已经接触到动词的过去分词,如果他们在预习课文时主动搜寻动词过去分词,就和会发现课文中有几十个动词过去分词。然后,通过理解含有过去分词的句子,学生可以初步分析出它充当定语、表语、宾补、状语的语法作用。对于这个语法项目,也许学生一时搞不清楚,但有了这种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再经过教师的指导,其学习效果肯定比教师直接灌输要好,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反思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养成学生乐于探究和努力求知的习惯。
四、开展小组活动促进学生探究 ,增强学生合作能力
NSEFC教材中的任务和项目不同于机械性的语言练习。例如,在必修5中学习了有关急救的知识后,NSEFC的“项目”中就提出了与一个搭挡找出急救装备的设想,可以向护士请教,也可以在图书馆查阅书籍或上网找,以及在现实生活中如何采取急救措施等,要求学生收集资料,分析和归纳,表达和交流,拟订出最佳方案。这类活动具有较强的开放性。是形成性评价的一种好形式。可以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在开展这些活动时,学生很有兴趣,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样的活动中也得以提高。 此外让学生走出校门进行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真实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交际意识;激烈的英语辩论提高了学生能用英语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通过Fashion一课的探究式学习,教师给学生营造的是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氛围,这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及合作交流的意识。
五、设计相关话题激发学生探究 ,培养学生科学精神
高中英语课程具有一定的跨学科性,涉及到许多科学技术领域的知识。教材中有关数学、物理、生物、航天和航海等话题占了很大比例,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NSEFC还设计了一些探究性的活动。了解了Isaac Newton,Albert Einstein和Stephen Hawkings关于万有引力的观点后,学生要弄清这三位科学家的变化和发展。在Copernicus’Revolutionary Theory一文深刻阐明了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科学家为了坚持真理甚至要牺牲自己的生命。 Inventors and Inventions不仅告诉学生发现和发明的区别,而且还强调申报专利和尊重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通过认真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知识,形成尊重他人意见和成果的正确态度、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坚持真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克服困难的意志和品质等。
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探索与创造。英语课堂教学只有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很好地有机结合,不断地探索课堂教学新思路、新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在英语教学中运用探究式教学将有助于学生的社会发展和智力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可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同时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促进学生间的协作,克服了传统学习以灌输式为主的弊端,教师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知识水平,提高自身的探究性思维能力,逐步培养学生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吕良环,《外语课程与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8
[3]黄远振,《新课程英语教与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8
16.高中语文课堂导入方法探究 篇十六
高中语文课堂导入方法探究
文张敬茹
摘 要: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经验,就高中语文课堂导入的方法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导入;学习兴趣
“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良好开端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在语文教学中,课堂导入作为一节课的开端,对于课堂教学效率及质量的高低同样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及作用。为此,很多语文教学同仁纷纷探索语文课堂有效导入的方法与策略,以期大大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质量。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也对此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与研究,现将个人的感悟与体会总结、分享如下:
一、由精彩的描述导入新课,引发学生丰富的联想
教师在课堂上精彩、细致的描述往往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一上课就能把兴奋点由课间活动中转移、集中到课堂上来,有利于最大限度地点燃学生思维与智慧的火花,在丰富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指引下,自然而然过渡到新知识、新内容的学习上来。
例如,在学习《兰亭集序》这篇文章时,一上课,我就向学生描述了兰亭优美的自然风景:远处山峰高峻、树林茂盛,近处长有高大的竹子,清澈湍急的溪流则如同青罗带一般环绕在兰亭的四周……王羲之同友人在兰亭一起流觞饮酒,感兴赋诗,畅叙幽情。让我们走进《兰亭集序》所描绘的境界,揣摩东晋名人大家的意志情感与人生感慨。
二、由逸闻趣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高中阶段的学生思维方式逐渐发展成熟,但他们仍对周围的事物持有强烈的好奇心及探索、求知欲望,更对一些名人趣事有着极大的兴趣。鉴于高中生的这一主观心理特点,语文教师可以尝试将语文教材背后蕴含的丰富史料作为新知识、新内容讲解活动的突破口,以此为契机,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起他们对于相关语文内容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
如,在学习《归园田居(其一)》时,我就向学生讲解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背后的故事:公园4,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一职的时候,()有人劝说陶渊明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上面派来了解情况的人。因看不惯官场上的歪风邪气,陶渊明发出“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的感慨,弃职而去。自此之后,陶渊明彻底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官场生活,终老田园。
三、由相关诗词导入新课,诱发学生学习动机
利用同具体学习内容相关的诗词导入新课,既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复习之前所学的诗词,还可以借助诗词所描写的意境,初步对新内容形成大致的印象与感知,由于兼具一举两得的良好效果,这一方法同样是高中语文课堂导入的有效途径之一。
如,在学习苏轼的《赤壁赋》时,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与赤壁有关的诗词名句,以此作为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对此,学生给予了我热烈的回应:“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姓名载空舟。喧阗一炬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会猎书来举国惊,只应周鲁不教迎。曹公一战奔波后,赤壁功传万
古名。”
诗词的联想与积累,唤起了学生的情感。趁势,我向他们讲解到“赤壁是著名的古战场,很多诗人词人以此抒发内心的情感,明以赤壁这一地名为题,实则是抒发内心感慨、怀古咏史之作,让我们一起来品味感受苏轼的《赤壁赋》。”如此,通过相关诗词的回忆与联想,也巧妙而轻松地实现了这节语文课的课堂导入。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以上仅为我个人教学实践中的粗浅感悟,还望有志之士大方赐教,给予我更多实质性的建议与帮助。
参考文献:
胡跃。丰富课堂 放开视野:论初中语文课堂导入的有效方法[J]。阅读与鉴赏,(12)。
(作者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松山区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中心)
17.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方法总结论文 篇十七
高中文言文教学历来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尤其是新教材中出现古诗文大量增加,美文不断增多的情况,如何把自主探究性学习与文言文教学有机结合,是改革文言文教学的关键之一。一个恰当且适宜的结合点,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使学生从文言文知识的学习、能力培养与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之间得到相互转换,从而在理解与探究、质疑与解疑、自主与合作中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鉴赏水平、审美意识以及文化素养,激活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本文就结合这些方面谈一些构想。
一、提升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自主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主动接受学习的过程,它不是来自教师课外作业布置的推动,而是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也就是学生自身兴趣使然,只有让学生产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与热情,才能推动他们自主探究学习的进程。因此,在教学中就要寻找结合点,使自主探究性学习与文言文教学结合这一过程充满生动,不可消灭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内驱力,激发对文言文学习的探究欲。如教师讲“祸患常识于忽微”(《伶官传序》)一句中的“忽微”一词时,可让学生动手做三件事:一让学生查注释,弄懂“忽微”的意思;二让学生找出类似“祸患常积于忽微”一句意思的成语,俗语;三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祸患常积于忽微”的典型实例。这三件事,不仅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而且使学生真正弄懂了“祸患常积于忽微”一句所蕴含的深刻哲理。这样的教学实例给自主探究性学习找到了兴趣的结合点。自主探究性学习是个实践性的活动,教师的引导非常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地把课内和课外结合起来,挖掘学生的兴趣点。这里的课外包括所学课文涉及的文史知识、相关作家作品、秩事趣闻、常用的文言诗文工具书查阅等内容,教师或介绍内容,或推荐书文,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知识范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如高中许多文言文篇章的教学离不开背景介绍,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握相关背景,在阅读中发现疑难问题,把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去,在课堂上尽量让学生自己讲述背景故事。可以在课前给学生介绍一些资料,甚至把学生不易借到的资料借给他们,有时还允许他们把一些资料带到课堂上“照本宣科”。以期在背景资料的学习中激起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生的兴趣可增可减,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做好引路人,使学生走上自主探究之路。兴趣这个结合点是前提,它是自主探究学习的基本,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点燃学生的热情,使之积极主动参与,文言文探究学习才有可能性。
二、引导学生提出有效的问题
由于时代的原因,文言文在长期教学中,少不了逐字逐句的讲解和翻译。许多教师生怕学生对文言文的字、词、句的“不知”和“不懂”,造成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困难,大多采取两种方法:一种是“包办”政策,从字、词、句的理解翻译,到思想内容的概括无所不讲,学生成了盛装知识的容器,在被动中接受老师所谓的知识的传播。无法激起学生求知的兴趣,更谈不上自主探究学习。另一种教法目前较为盛行,教师习惯于自己先提出问题,然后要求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这种方式有时固然能引导学生思考,但教师的问题不一定就是学生的问题,很可能还会束缚学生的情感指向和思维路径,而自主探究性学习重点是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培养问题意识,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鼓励学生自由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完成对课文内容的深入探索。例如,针对学生中普遍常见文言文词句的解释问题,可要求学生在每篇课文授课前,借助注释及工具书去读、去悟、去积累归纳。自己发现难点,自己解决,在对全文有了基本的了解之后,一部分学生很可能对文章的个别翻译有些疑问,教师则可顺势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方法和见解,然后在全班讨论,充分肯定学生的勇气与合理部分,给学生提出问题创造机会。问题的提出是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开始,要使之与教学结合延伸化,还必须激活学生读后写作意识,抓住文章的主旨或某一方面的感受,抒发己见,是对问题探究的深化、创新。如学习了杜牧《阿房宫赋》之后,可让学生自主命题写读后感,揭示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联系今天的社会现实,告诫人们勿忘节俭,居安思危。不仅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进一步提升学生对课文问题探究的再认识。
三、培养学生自主与合作的精神
18.高中语文鉴赏性阅读教学探究 篇十八
《高中语文新课标》指出,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为此, 我们提出鉴赏性阅读教学。鉴赏性阅读是指“以语文审美鉴赏为目的和特征的阅读, 是一种高层次的阅读活动,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美读’。它包含着理解程度和鉴赏程度, 又伴随着语文审美活动, 是对学生感性和理性的全面塑造。”鉴赏性阅读使师生体会到文本独特的语言文字的张力, 感受到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的魅力, 更为重要的是, 鉴赏性阅读教学的实施, 可以极大地激发师生互动、深入思考和体验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的同时对文本进行有价值的质疑与反思, 并进行有意义的再创造, 从而实现师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其实, 我国自古在创作上就讲求锤词炼句、修辞润色。唐代诗人卢延让曾为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贾岛边走边推敲。他们力求“语不惊人死不休”。今人, 借鉴全息理论, 提出全息阅读, 这都为鉴赏性阅读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实施高中语文鉴赏性阅读教学的策略
1、从文眼入手
清末文学家刘熙载“余谓眼乃神光所聚, 故有通体之眼, 有数句之眼, 前前后后无待眼光照映。若舍章法而专求字词, 纵争奇竞巧, 岂能开合变化, 一动万随耶?” (《艺概·词曲概》) 。鉴赏性阅读教学首先要从文眼入手, 紧扣文眼, 要提挈而顿, 百毛皆顺。文眼或出现在题目, 或在篇首, 或在篇中, 或在篇末。值得我们慢慢玩味、不断品读。比如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 题目中的“套子”就是文眼, 在教学中, 我引导学生去寻找:这一文眼主要体现在哪些细节上?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并按“服装套、思想套、行为套、语言套、环境套”五个板块创设情境让学生潜心阅读。在教后记中, 我曾记下一位学生这样的一段评价:小说从衣着上的套子, 用具上的套子, 职业上、思想上、论调上、生活中的套子等细节写出了别里科夫与众不同的套子情结, 无情地鞭挞了其守旧固执、害怕变革和自觉维护专制制度的奴才性格。在教学《项脊轩志》时, 我便抓住了“然予居于此, 多可喜, 亦多可悲。”这个文眼组织教学, 感人至深。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中“北国的秋, 却特别地来得清, 来得静, 来得悲凉”也是全文的文眼, 点明了全文的感情基调。紧扣文眼, 回归到了语文本色, 而且师生都受到了强烈的情感熏陶, 很容易进入文本作者创设的情境中, 自然而然地受到感染, 留下感动。
2、从文本全息元入手
如果说抓住文眼, 是从整体入手进行鉴赏性阅读教学, 那么从文本全息元入手, 就是从局部去进行鉴赏性阅读教学。所谓全息元, 是指在功能或结构上与其周围的系统或部分有相对明显的边界, 并具有系统或整体的全部信息的子系统或部分。寻求文本全息元, 为我们从部分研究整体, 从小系统研究大系统提供了着手之处。特级教师卢雁红曾称:“如打开一扇最敞亮的窗户, 以最佳的视角与文本展开对话, 聚焦文本的全部信息, 达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功效……不仅可以实现三个维度的融合, 又可以跳出困扰阅读教学数十年的情节分析、条块分割的窠臼, 最大程度地实现阅读教学的开放性、综合性和高效性。”一般说来, 这样的文本全息元或存于情感丰富的语段;或存于内涵深刻的语句;或存于前后矛盾的地方;或存于留有想象的空白。对这些信息丰富的文本全息元, 要进行反复研读, 细读, 不断推向鉴赏性阅读的高潮。比如《记念刘和珍君》中“真的猛士, 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虽然只有简短34个字, “直面”, “正视”, 哀痛并幸福着, 却蕴含着作者强烈的爱憎情感:真正勇猛的革命志士, 是不会在反动统治的血雨腥风面前低头, 既为黑暗社会中的人民不幸的遭遇而哀痛, 又为能够改变这一境遇而奋斗牺牲而幸福。比如李清照在《声声慢》中一开始就以“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渲染铺垫, 全用叠音词, 不仅使词作节奏感强, 而且自然营造出一种凄惨愁苦的氛围, 学生不由地联想到词人此时的心境是否也这般?又如《赤壁赋》中“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的“苇”字, 意趣横生, 既突出作者所乘坐小船之轻快, 又表现出苏轼此时心情之自在。学生有时通过自己的品读, 欣赏到语言文字的精妙;有时通过对矛盾之处进行讨论, 并从文本中寻求根据;有时通过重点语段和空白之处进行想象, 以体会到行文的优美和布局构思的巧妙;有时师生在互相交流鉴赏心得和情感体验的碰撞中会生发更多的感悟, 这不仅提高了学生鉴赏、欣赏的水平和能力, 更重要的是语文课堂有语文味了, 不再是枯燥的分析和表面热闹实质肤浅的讨论了。
3、从反思质疑入手
有鉴赏就要有批判。对文章的精妙之处, 须要领悟;但对文本进行反思与质疑, 并进行再创造, 也是鉴赏性阅读数学必不可少的。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 (下转48页) (上接45页) 须教有疑, 有疑者, 却要无疑, 到这里方是长进。”鉴赏性阅读教学与此相似。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阅读教学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在语文教学大纲的指导下有目的、有步骤地启发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持续不断的过程。”首先, 要激励学生提出问题,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特别要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样”这一看似古老却被证实屡试不爽的做法。在教《囚绿记》时, 学生很容易就想到“为何囚绿”“怎样囚绿”, 我顺势引导学生思考:“绿”本属自然, 你我共有, 又怎能囚住?学生阅读质疑的兴奋点再次被激发, 慢慢地将薄处读厚、快处读慢。其次, 在学生容易忽略处设疑, 让学生学会提出有质量的问题。在教《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 随着情节的发展, 文中出现了三次关于“雪景”的描写, 学生容易忽略三次描写的不同之处和作用。经过老师的点拨, 学生就会质疑:小说的环境描写与小说的形象塑造有哪些关联?再者, 抓住学生认知或情感发展上的矛盾提出问题, 不断激发他们生“惑”的意识。在教《陈情表》时, 李密被皇帝召见, 担任要职, 本是荣幸之至, 但李密千般苦恼, 万般推辞, 有悖常理, 这又是为何?
19.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方法总结论文 篇十九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探究性学习 学习方法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法,它是教育观、教学观及课程观的更新,是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更快发展的根本所在。探究性学习是主要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为核心,从日常生活或是学习材料中寻找和确定相关的探究课题,以个人或是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的。这种科学的教学方式提倡运用综合知识能力解决实际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科学态度,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一、引导学生发现知识,使学生学会探究
探究性学习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作为主要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它注重的并不是学习的结果,而是学习的过程。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在师生之间构筑一种新关系,切实地使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向主动的方向转化,使教师变成课堂教学中的引导者、组织者、鼓励者,让学生变成语文课堂的主人。探究性学习相较于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更多的是要求学生积极投身于问题之中,让学生在问题中收集信息、分析资料、解决问题,进而得到相应的收获,当然这种收获并不一定是有形的、可触碰的,它可以是一种新的见解、一种具有创新性的思想。所以,在实际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应当直接将问题的答案或是结论告诉给学生,而应该积极地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自己发现和获取新的知识。例如在进行《争吵》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先问:“看到题目,你们有什么想知道的吗?”学生大多回答的是:“为什么会发生争吵?”这时教师就可以以学生的想法为主线,进行突破,问道:“找出争吵的原因,并说一说在你们心中,克莱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问题的提出,让学生都积极地投入通过阅读课文找答案的行列中。像这样,教学的探究性和条理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主性更浓烈了。小学语文是一门帮助学生打下学习基础的重要学科,如果教师在这一学科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及能力,那么,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就会更容易获取知识、挖掘自身的潜能。
二、合理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乐于探究
合理创设小学语文教学情境,有助于帮助教师顺利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充满趣味、和谐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容易被激发,同时,只有在轻松平等的学习情境下,学生才会更敢于自我表达。由此可见,要推动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发展,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必不可少的。就小学生而言,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其普遍具有的,因此,教师可以及时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将其合理地应用于探究性语文学习课程中。例如在进行《小马过河》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借助多媒体,用图片和视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之后再通过问题的问答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图片上的小马想过河,但是一直犹豫不前,你们猜是为什么?”问题的提出立即引发学生的热议,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教学氛围变得更浓厚。然后教师继续问道:“很好,我听到有同学说它是在纠结河到底深不深,没错,那么这只小马最后有没有下决心过河呢?现在我们就读一读课文,和小马一起去过河。”像这样,教师对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有效地将学生引入主要的教学内容中。为了营造更好的探究性学习氛围、创设更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教学情境,教师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以此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课文中出现哪些重要的角色、发生这样的故事内容。探究性学习情境的创设,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使学生在探究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探究中提高语文素养。
三、开展探究教学评价,使学生反思提升
探究性学习评价是探究性学习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一种形成性的教学评价,且大多以正面评价为主。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增强探究性学习评价的多样性,从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学习表现等多个方面出发,进行相应的评价,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找到适合学生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创造能力及自我完善的有效评价策略。在日常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在调动学生评价积极性的同时,提高评价的有效性,或自我评价、或教师评价、或侧面评价、或正面评价、或及时评价、或延时评价。例如在进行《田忌赛马》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让学生回答这样一个问题:“通过课文,你最想向谁学习?从他身上你学到了什么?”有的学生回答:“学习孙膑,他敢于挑战,又乐于助人。”有的学生回答:“学习孙膑,因为他聪明过人,又开动脑筋。”这时,教师可以采用延时评价,继续问道:“除了孙膑,我们还可以向谁学习?”在学生仔细思考之后,有的回答:“向齐威王学习,他直率大度,真正的展现出来帝王之风。”有的说:“向田忌学习,因为这个人忠厚老实。”延时评价在语文课堂上的应用,有效地激发学生从多角度、多方向进行思考。教师要更好地发挥探究性学习的教学价值,就要积极地进行科学评价,鼓励学生创新,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已经成为一种必然,它不仅是当前教学领域研究的一个新课题,更是创新教学方式的重要措施。探究性学习模式的应用,充分地展现和反映了学生思维的方式和过程,有利于学生更自主和自由地参与学习探究活动中,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合作能力、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沈丽滨.小学语文教学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探讨[J].时代教育,2016.
【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方法总结论文】推荐阅读:
浅析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方法的研究教育论文11-16
高中语文课堂人文教育探究论文10-17
高中语文整合式教学探究的论文07-20
语文探究性学习浅谈10-12
高中语文学习方法指导07-30
学习高中语文的方法与技巧08-28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学习“三步曲” 迅速提高语文成绩07-04
高中语文古诗词的鉴赏方法09-17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有哪些10-11
高中语文文言文背诵方法及原则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