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的颜色》教学设计

2024-07-01

《流动的颜色》教学设计(共15篇)

1.《流动的颜色》教学设计 篇一

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初步尝试吹画的方法,体验吹画的方法及乐趣,并能根据吹画后的效果进行添画创作,从整体上看完,效果较好。在课前我认真学习教材,并制作了与本课相适应的课件,还试着做了两张很好的范画。

这是本学期的第一节新课,绝大部分同学们准备的工具很好。在教学中知道了三原色—红、黄、蓝,看过教师的示范后,都能仿照样子自己进行添画创作。有的小朋友吹出的形状像树枝,有的小朋友吹出的形状像花丛,还有的小朋友吹画以后,添画成了烟花、瓶花、还有的添画成了小精灵等等,使整幅画显得丰润饱满,有艺术性。小朋友做得都很认真,兴趣很高。在吹画游戏活动中,他们还明白了两种颜色混合后会变什么颜色。如红和黄变橙色,红和蓝变紫色,蓝和黄变绿色。在教学中我还让孩子明白,任何一种颜色都可以由三原色调和而成。两课时的教学,同学们学得都不尽兴。

但本节课也存一些不足:比如:我示范时要边画边讲解。吹画时我并没有讲解,如何吹出树干,结果部分孩子在吹画时只吹出树干,却不知分两个方向去吹出树枝,有的甚至不成形。

从本节课来看,个别孩子的审美能力较差。这表现在创作中,就是吹出的画不美观,在添画创作中不懂得颜色该怎么搭配。吹的不美观,有的孩子也不知该如何添画,胡乱画,使整幅画及其不协调。我想在今后教学中还要让孩子多欣赏美的作品,以提高孩子们的审美能力。

2.《流动的颜色》教学设计 篇二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光的折射”、“光的干涉”和“光的衍射”的普遍规律后的一个综合应用, 教材把薄膜干涉时发生的色散、衍射时的色散和棱镜折射时发生的色散放在同一节内容中, 是因为三者都有色散现象, 而形成原理不同, 所以,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重视现象的本质探究.同时, 由于生活中的色散现象比比皆是, 教师可以训练学生利用已学的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去探索新的物理规律,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由于折射发生的色散比较容易掌握, 因此可将教材中顺序在教学过程中做重大调整, 即先研究棱镜的色散再研究薄膜干涉中的色散.本节课以问题为主线, 通过动手实验、观察分析, 辅助以多媒体课件对棱镜对光的偏折作用、光的色散现象及薄膜干涉形成原因等内容进行教学, 并穿插介绍一些相关的科普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 尽量增加学生的观察以达到身临其境、兴趣盎然的效果.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光的颜色由频率决定, 知道白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

(2) 了解折射、薄膜干涉、双缝干涉及衍射时的色散现象及原因, 了解薄膜干涉的原理及应用,

(3) 知道不同色光在同一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折射率都不同, 理解色散形成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薄膜干涉、色散现象及原因的探究过程, 获得科学探究的体验, 并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加深了对色散形成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自然界及生活中的色散现象的教学,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自然之谜的求知欲望;并且通过实验, 使学生学会用科学知识来解释自然现象并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严谨态度和追求真理的不懈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薄膜干涉的规律与应用、棱镜色散及成因

难点:薄膜干涉色散的分析及应用

四、器材准备

光学演示仪、强光手电、交互式白板课件、肥皂水、酒精灯等

五、教学过程

1.预习引导

(师) 问题同学们知道望远镜是谁发明的吗?

(生) 伽利略.

(师) 17世纪, 随着望远镜的问世, 伽利略运用它观察天体, 激发了广大科学界的兴趣.然而, 当放大倍倍数增大时, 图像的边缘总会出现颜色?下面我们就将这一现象重现一下.

演示实验

用强光手电照射凸透镜, 在白屏上出现中间有白色亮斑, 周围有彩色圆环

设计意图

由于学生对光的颜色早已有初步认识, 而对生活中色彩的形成却不了解, 设置此实验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课前预习, 为新课学习热身,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新课教学

(1) 光在折射现象中的色散

(师) 这种现象出现后, 当时还是学生身份的牛顿, 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研究, 直到1666年, 牛顿让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 结果阳光被分解成了一系列彩色光带.

交互式白板演示牛顿研究现象

设计意图

让学生了解色散的研究过程, 知道棱镜对光的作用与简单应用, 也为色散的学习作铺垫.

(师) 问题什么是光谱?产生色散的原因是什么?

(生) 这条光带是从红光到紫光连续分布的, 我们把各种色光按照其波长的有序排列, 叫做光谱 (spectrum) .

教师进行理论分析并引导学生观察光谱, 分析不同色光的折射率差别, 可看出色散是由于折射现象引起的.

(师) 问题伽利略的望远镜边缘为什么会出现彩色现象呢?

(生) 不同颜色的光折射的能力也不同, 按着红、橙、黄、绿、青、蓝、紫的顺序加大, 而凸透镜色散正是由不同颜色的光的折射率不同造成的.中间的白色光斑是因为各色光在中点叠加后都是亮点.

(2) 光在干涉现象中的色散.

交互式白板演示引入双缝干涉实验装置

(师) 问题如果我现在用红光入射, 图样特点是什么?

(生) 平行且等间距的明暗条纹.

(师) 问题将红光换为绿光, 图样会变成?

(生) 间距要变小, 根据公式, 针对同一装置, L、d是相同的, 波长减小.

(师) 问题再将绿光换成紫光, 图样会变成?

(生) 间距要变得更小.

(师) 问题最后我将入射光改为白光, 图样会变成?

(生) 分析由于白光是复色光, 各种色光的波长不同, 因此, 各色光所得到的干涉图样中, 相邻两条亮纹 (或暗纹) 间的距离也不同, 因此, 在中央出现白色亮纹两边出现彩色条纹, 而红光的波长最大, 所以红色在外侧.

交互式白板演示各种波长的光混合的过程演示

设计意图教师连续设置几个问题, 可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光的干涉;利用交互式白板课件清晰地展示白光双缝干涉的过程, 这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白光干涉条纹.

交互式白板演示彩色的肥皂泡下左图和雨后的公路上面漂浮的油膜下右图

(师) 问题其色彩是怎样形成的呢?

分组实验用肥皂膜做薄膜干涉实验, 在酒精灯上加入少量的盐发出的黄光

交互式白板演示薄膜上的现象提前拍成了照片

(师) 问题看照片上的图样特点是什么?

(生) 图样为等间距的明暗条纹.

(师) 问题这种条纹跟我们学过的哪种图像相似?那么它的形成原理应该是?

(生) 双缝干涉的图样很像, 应该属于干涉的一种.

(师)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另一种干涉———薄膜干涉

(师) 问题既然是干涉, 我们就要得相干光源, 在双缝干涉中我们是利用分光法得到相干光源的, 那么薄膜干涉是如何得到两列相干光源?

(生) 分析相干光源来自薄膜前后两个面的反射光.

(师) 问题薄膜干涉的形成原因?

(生) 分析由于重力作用, 形成上薄下厚的楔形薄膜, 前后两面的反射光在前表面进行叠加, 在某些位置, 光程差为波长的整数倍, 为亮条纹, 另一些位置, 光程差为半波长的奇数倍, 为暗条纹.

(师) 问题条纹的位置有什么特点, 与哪些因素有关?

(生) 分析条纹的特点是水平条纹, 与厚度有关, 从上往下薄膜的厚度是线性变化, 对应的光程差也是线性变化, 所以会出现明暗相间的条纹.

(师) 问题用白光照射, 为什么会出现彩色条纹呢?

(生) 分析用白光照射时, 不同波长的光针对同一厚度处, 有的是亮条纹, 有的是暗条纹, 叠加后出现彩色条纹.

交互式白板演示薄膜干涉的彩色条纹形成过程演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实验, 观察条纹、参与互动, 真正理解不同颜色的光波长不同, 条纹位置会因不同而错开形成彩色条纹, 体验真实生活中的奇妙现象, 学生学习热情高涨.

(3) 光在衍射现象中的色散

(师) 问题在前面“光的衍射”一节中, 我们展示了单色光衍射的照片.如果用白光做这个实验, 得到的条纹会是怎样的呢?

(生) 分析白光中包含了各种颜色的光, 衍射时不同色光的亮条纹位置不同, 于是各种色光就区分开了.

交互式白板演示光的衍射的彩色条纹形成过程演示

演示实验用两支笔紧贴在一起, 通过缝隙观察光源, 看能否看到彩色的衍射条纹.

设计意图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的意义与乐趣, 并且在应用中使学生的情感态度、认识价值得以升华.

(4) 薄膜干涉的应用

(师) 问题应用一:阅读课本第69页的“科学漫步”, 请您简要地分析干涉法检查平面的原理?如果某处凸起来, 条纹将会有向哪侧弯曲, 为什么?

(生) 分析如果被测表面是平的, 那么空气层厚度相同的各点分布在同一条直线上, 干涉条纹就是等间距的平行线;如果被测表面有些地方有凸起或凹陷, 那么空气层厚度相同的各点分布不再位于一条直线上, 该处产生的干涉条纹就会发生弯曲, 这种测量的精度可达l0-8m.如果某处凸起来, 条纹将会向劈尖外侧弯曲;如果某处凹下去, 条纹将会向劈尖内侧弯睦;这是因为同一条纹是等厚线, 对应的光程差相同.

(师) 问题应用二:劈尖干涉是一种薄膜干涉, 其装置如图所示, 将一块平板玻璃放置在另一平板玻璃之上, 在一端夹入两张纸片, 从而在两玻璃表面之间形成一个劈形空气薄膜, 当光垂直入射后, 从上往下看到的干涉条纹.现若在图装置中抽去一张纸片, 则当光垂直入射到新的劈形空气薄膜后, 从上往下观察到的干涉条纹如何变化?

(生) 分析如果抽去一张纸片, 夹角变小, 相同厚度的间距应该变大, 原来在空气层中对应的条纹有一部分移到平板外部, 所以得出的结论是:劈角越小, 条纹越疏.

交互式白板演示把变化的过程动态演示出来, 便于学生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薄膜干涉的原理分析及应用, 使学生理解其本质仍然是光的干涉, 明暗条纹形成仍然是由于相干光的光程差决定的, 在新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可回避半波损失问题, 只要初步让学生理解条纹形成原因, 而不需要明确到在什么位置应该出现什么条纹, 注意控制教学难度.

3.课堂小结

(1) 光发生色散有三种方法即折射、干涉和衍射, 而干涉除有双缝干涉外还有薄膜干涉.

(2) 光经过棱镜发生色散的原因是因为在同一媒质中不同的色光折射率不同, 红光折射率最小而速度最大.

(3) 光发生干涉时产生色散现象原因是因为不同色光的波长不同而错开, 红光的波长最大, 最终在同一装置中红光的条纹间距最宽.

4.板书设计

5.布置作业

(1) 在透镜、棱镜等光学元件表面涂的一层氟化镁薄膜, 是为了增强透射光的强度, 称为增透膜, 增透膜的厚度应该多厚, 为什么?

答案增透膜只对人眼或感光胶片上最敏感的绿光起增透作用, 当白光照到 (垂直) 增透膜上, 绿光产生相消干涉, 反射光中绿光的强度几乎是零.这时其他波长的光 (如红光和紫光) 并没有被完全抵消.因此, 增透膜呈绿光的互补色———淡紫色, 增透膜的厚度应该绿光波长的1/4.

(2) 登山运动员在登雪山时要注意防止紫外线的过度照射, 要佩戴一种涂“增反膜”的眼镜如图所示, 某运动员选用的薄膜材料的折射率为n, 所要消除紫外线的频率为f, 光速为c, 试问其“增反膜”厚度至少是多少?

答案c/2nf

设计意图拓展知识的应用空间、增加学生的学习空间, 增强探究体验.

六、课后反思

1.本节中薄膜干涉现象的分析是难点, 需要让学生全员参与, 动手进行实验, 如在教室内做, 泡泡可小点, 以小组合作形式进行尝试, 并且让学生仔细观察泡泡上彩色的流动才能激起学生对干涉条纹的深刻理解.

2.在预习的基础上可给学习小组布置不同的课前准备任务, 有带军事望远镜、蝴蝶标本的, 课中也可安排学生利用计算器或电子时钟上的液晶屏观察薄膜干涉现象, 真切地理解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

3.《流动的颜色》教学设计 篇三

1、让学生在观察两种颜色互相渗透过程中,感受色彩变化的美。

2、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根据吹画的效果巧妙地添画。

教具学具:水彩颜料、画纸、吸管、毛笔、调色盘。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导入阶段:

1、请一位同学和老师一起做游戏:老师有红、黄、蓝三种颜色,两人各滴一种颜色在画纸上,再用吸管吹,让颜料混合、互相渗透。利用多媒体的投影仪,让全班同学观察两种颜色互相渗透的变化过程,并且把看到的变化分别在小组里说一说。

2、请两位同学上台,再做一次游戏,把看到的变化经小组讨论后,在班上说一说。

3、教师小结:两种流动的颜色在互相混合、渗透的过程中变幻无穷,今天,我们一起动手试试,看看这种美妙的变化。

4、揭示课题:流动的颜色

二、课堂教学:

1、师示范调颜色:用毛笔蘸水放在调色盘里,再蘸颜料在调色盘里调匀,调到毛笔蘸颜料时,水份饱满且不滴落。

2、教师示范让颜色互相混合、互相渗透的方法:倾斜画面,直接用嘴吹,用吸管吹,等。

3、师问:除了老师的这些方法之外,大家想想还有什么办法可以使颜色流动吗?(要求同学在小组里讨论,在作业时应用、尝试。)

4、强调在作业游戏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色彩融合、渗透时的美妙变化。

5、教师帮助学生一起总结,示范语句表达形式。

师示范:我用 办法,让 色和 色融合在一起,我看到: 。

三、布置课堂作业:

1、会调匀水粉颜料。

2、用各种方法让颜色互相流动,观察颜色融合时美妙的变化,且把观察到的在小组里进行交流。

3、比一比,哪组的颜色流动方法多?说说观察到色彩有什么变化?

四、学生练习:学生以小组开展作业游戏,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五、小结:各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说一说用的方法、讲一讲观察到的情况。

六、板书设计

1流动的颜色

七、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教学中首先通过观察色彩的组合变化,发现色彩流动的美,进而运用滴、吹、流的方法,感受色彩变化之美,从而调动起学生对色彩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4.美丽的颜色 教学设计 篇四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居里夫人工作的环境和提取镭的过程,感受居里夫人的艰辛与快乐。2.分析居里夫人的性格特点。

3.体会文中多处引用居里夫人的话的作用。过程与方法

通过默读、批注等多种方法来理解作品的内容及作者的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 居里夫人对科学的热爱之情和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

一、导入新课

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一篇消息,题目是《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诺贝尔奖是科学界的最高荣誉。那么,大家知不 知道世界上第一位两次获 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是谁?对,她就是著名的居里夫人。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美丽的颜色》,了解居里夫人提炼出镭的过程,感受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的人格魅力。

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简陋(lòu)炽热(chì)猝至(cù)窒息(zhì)吹嘘(xū)沸腾(fèi)咽喉(yān)溶液(yè)触目(chù)踱步(duó)2.识记重点词语的词义。炽热:温度高,极热。猝:突然。

窒息 :因缺氧或呼吸系统障碍,导致呼吸困难,甚至停止呼吸。吹嘘:夸张地宣扬。

筋疲力尽:形容非常疲乏,一点力气也没 有了。和颜悦色:脸色和蔼喜悦,形容和善可 亲。小心翼翼:形容谨慎小心,一点不敢疏忽。

目标导学一:默读课文,内容整体感知

提问1:默读课文,勾画出描写居里夫人工作的环境的语句,概括环境的特 点。

明确:居里夫人工作的环境是娄蒙路的棚屋,这里夏天燥热,冬天寒冷,下雨漏水,下霜可以把人冻僵。她大部分工作,要在院子的露天 地里完成。由此可以看 出,居里夫人工作环境简陋、艰苦。

提问2:居里夫妇提炼镭的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他们是怎样分工的?

明确:第 一年里,他们共同从事镭和钋的化学离析工作;之后,他们进行了分工,提炼镭的工作由居里夫人一个人来完成。

提问3:居里夫人是怎样工作的?

明确:她做的是壮工的工作,穿着满是尘污和酸渍的旧工作服,在烟的刺激下,用铁条连续几小时搅动沸腾着的材料。长年累月的工作,一个人搬运容器,移注溶液。

提问4:怎样理解比埃尔说的“我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

明确:“它”指放射性物质镭,从“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可以体会到他们对科学的向往,对实验前景充满信心和希望。

目标导学二:细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提问5:细读课文,分析居里夫人的形象特点。

明确:居里夫人是一个热爱科学的人,“工作日变成了工作月,工作月变成了工作年,比埃尔和玛丽并没有失掉勇气。这种抵抗他们的材料迷住了他们。”“迷住”一词突出表现了居里夫人对科学的痴迷和挚爱。“她小心翼翼地走上前去找,找到一张有草垫的椅子,坐下了。在黑暗中,在寂静中,两个人的脸都转向这些微光,转向这射线的神秘来源,转向镭,转向他们的镭!玛丽的身体前倾,热切地望着,她此时的姿势,就像一小时前在她睡着了 的孩子床头看着孩子一样。”“前倾”“热切”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居里夫人对镭的迷恋。

居里夫人是一个不怕困难的人,“最困难的,或者说几乎不可能的,乃是离析这 极小含量的物质,使它从与它密切混合着的杂质中分离出来。”居里夫人选择最困难的工作,付出艰苦的劳动。

居里夫人是一个持之以恒、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人,“工作日变成了工作月,工作月变成了工作年。”在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中,居里夫人终于提炼出了镭。

提问6:“美丽的颜色”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 :一是指文中居里夫人提炼的镭略带蓝色荧光的美丽;二是指居里夫人热爱科学、不懈追求、淡泊名利的态度和精神。

目标导学三:品读赏析,体会引用作用

提问7:课文大量引用居里夫人的话,找出来读一读,思考这样写 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样写,补充了历史细节,展示出传主的心理感受,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使文章的叙述节奏有所变化,使行文更加生动。

8、文章一开始就强调居里夫人在艰苦环境中是“极大的快乐”,“艰苦而且微妙的快乐”,后文反复强调快乐,为什么这段经历是艰苦而又快乐的?

两位伟大的科学家被神秘的未知世界深深吸引,他们认识到这份工作的重要,坚持着热切的希望,平静专注的沉浸其中,环境的恶劣,条件的简陋,在他们看来似乎是微不足道的事,他们关注的只是实验,是科学发现的惊喜,是科研成果在新领域的应用和造福人类的千秋功业,还有他们与生俱来的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这些让他们感到无比的快乐。

3、本文作者是居里夫人的女儿,你觉得作者在文中流露出对传主怎样的感情?那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包含着无限的崇拜、敬仰之情,也有一份浓浓的热爱和刻骨的柔情。这是女儿对母亲特有的感情。

小练笔:学习本文引用传主的话的写法,为自己的同桌写一篇 200字左右的小传。

三、板书设计

艰苦的环境——不畏艰险,意志坚强,勇于攀登 的 忘我的工作——热爱科学,信念坚定,乐观向上 颜

伟大的发现——百折不挠,终成大业,淡泊名利 色

写作特点

鲜明的对比

生动的描写

大量的引用

5.春天的颜色教学设计 篇五

根据《全日制弱智学校(班)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的要求,五年级智力障碍学生要做到“能用普通话较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学写一段比较连贯的话”,所以这一课时的安排主要是朗读课文并根据课文中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写一段话。

学情分析

本班级(5年级)共计8名学生,其中轻度学生2名;中度学生5名,自闭症儿童1名。

本班级中2名轻度学生和2名能力较强的中度智力障碍学生具有较好的感受能力和表达力。他们不但能感受季节的变化,还能较准确地表达季节的景物特征;他们愿意主动参与各项教学活动。另外3名中度学生能通过触觉和衣着变化感受季节的变化,可以借助图片感受季节的主要景物特征,但不能用语言表述不同季节的景物特征;愿意参与教学活动。自闭症儿童不能感受较为细微的温度变化,更不能用语言或其他手段表述季节变化;但其能在教师的控制下短时间地参与课堂的部分活动,语言表达为即时性反响语言,无意义。

2名轻度生具有独立识字的能力;能进行口头组词、扩词和造句的练习;语感较强,用词、用句较规范;能够阅读文意简单的短文和儿歌,能抓住描写季节特征的词句;具有较好的朗读能力。

5名中度学生只能书写结构简单的汉字;基本能够理解日常生活用语;能正确朗读口语色彩较浓的词句,但朗读整段课文或书面语色彩较浓的词句困难(常出现漏/添字、读破句等情况)。

自闭症儿童基本没有建立学科意识,不能区分不同课程、不同教学活动;不能主动参与教学;不会朗读,不理解文意,但能无意义地重复教师要求其复述的句子和段落。

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障碍程度,将学生分为A、B、C三组。2名轻度智力障碍及2名中度智力障碍学生为A组,3名中度智力障碍学生为B组,1名自闭症学生为C组。具体目标如下:

A组:

1、按照课文中的句式和老师给出的图片,写一段话并大声朗读出;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不指读、不误读。

B组:

1、能在老师的提示下借助图片仿照课文中的句式口头说一段话;

2、能朗读完老师指定的段落,同时正确朗读课文中具有口语色彩的词句。

C组:

1、能随着同学或老师跟读课文或词句;

2、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仿照句式写一段话或说一段话。

教学难点:仿照句式写一段话或说一段话。

教学资源

课本、多媒体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说明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的是‘春天的颜色’对不对?那,有谁可以告诉老师,课文中都出现了哪些小动物啊?”

ABC:蜜蜂、小羊、燕子......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同学们回忆一下课文的内容,以便下一环节“新授”的顺利进行

“有没有出现植物啊?谁记得?”ABC:小草......“现在请同学们翻到第一课‘春天的颜色’,一起先把课文大声朗读一遍......读完课文了,老师现在想请同学们认真看看课文,再仔细找一找课文中有哪些语句在每一段里都出现了”(请A组和B组的同学说一说)ABC:和老师一起读课文

A:“一眼就看到了”、“它高兴地说:‘我看见了,看见了!’”

B:“我看见了,看见了!”

二、新授

“同学们都找的非常好,老师想和你们一起把这些语句总结一下,写成一个句式”

(在黑板上书写:(什么动物、植物)(在干什么),一眼就看到了()。它高兴地说:“我看见了,看见了!春天是()的。”)ABC跟着老师一起说考虑到班里一半的学生障碍程度较重,让学生自己总结较难,因此,由老师引导并带领大家一起说出这个句式。

“同学们总结的非常好,现在,请同学们看一看老师给出的图片(多媒体出示图片:蝴蝶飞和黄色的花朵、青蛙跳上岸和红色的太阳、树芽和绿绿的湖水),这些图片上都有什么动物啊?(提问ABC组各一位同学)

有没有植物?(提问ABC组各一位同学)

还有什么啊?(自由回答)”

AB:有青蛙、蝴蝶

C:(在老师指示下)青蛙......AB:花、柳树......C:(在老师指示下)花......AB:太阳、水......通过提问可以让他们集中注意力,知道图片上的内容,以更好的进行下一步练习

“我们已经找到了青蛙、蝴蝶、树芽、花朵,还有太阳和湖水,老师现在想让你们根据图片,用刚才学过的句式写一段话”

(ABC组完成后,让A组同学把自己写的大声朗读出来)A:在自己的本子上写一段话

B:到讲台前,在老师指示图片并提示句式的帮助下完成C:到讲台前,在老师指示图片并提示句式的帮助下,跟着老师说完一句话A组同学能力较强,可以独立完成仿写句子的任务

B组同学能力较弱,且本节课重点不是写字,而是学会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句式),所以B组同学不用写出,只要能说出即可

而C组同学可以在跟着老师说的同时训练其说话能力

“同学们都完成的非常棒!现在把本子和笔都收起来,仔细听老师读一读课文,边听边想:小草、小羊、蜜蜂、蚯蚓和燕子看到的景色,老师读完后,你们要学着老师这样读”

读完一遍后,再让学生跟着老师一段一段朗读一遍

ABC:跟着老师一段一段朗读课文因为在第二课时就涉及到了朗读课文,所以第三课时,老师只示范一遍即可,然后让学生跟着老师一段一段读,仔细体会

三、巩固练习“好,我们现在要开小火车了”

老师读第一段

C:(跟着老师)朗读第二段

B:朗读第三四段

A:朗读第五六段采用趣味性强的开火车形式,活跃气氛的同时巩固课文内容

四、小结

6.《流动的颜色》教学设计 篇六

本论文采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色素,条件易满足,操作不复杂,数据处理也不深奥,实验现象直观,可加深学生对化学反应动力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也对食品色素和高级氧化技术有了深刻认识,增强学习兴趣[5]。

1 实验

1.1 实验原理

1.1.1 过硫酸铵和Fe2+反应原理

采用过硫酸铵和Fe2+,可以有效的氧化分解有色食品色素。Fe2+在常温常压可活化过硫酸盐,产生硫酸根自由基氧化分解有机物,能耗低不需外加热源与光源。反应如式:

综合可得二价铁活化过硫酸盐反应式为

1.1.2 化学动力学原理

化学动力学的基本任务是研究化学反应的速率和机理,以及各种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同时研究反应速率方程等化学动力学普遍规律。

(1)反应速率方程(反应动力学方程)

一定温度下,表示化学反应系统中反应速率与反应物的浓度间函数关系的方程式称为反应速率方程(有时也与产物浓度有关)。反应

若通过实验测定反应速率方程为

则方程中α和β分别为A和B的级数,α+β=n为反应的总级数;k为速率系数。所以在本文试验中,色素分解反应速率方程假定为:

(2)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除了反应物的本质影响反应速率,还有反应物浓度、催化剂、温度等也影响反应速率。在固定温度下,反应物浓度对反应速率影响表现在反应速率方程中。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而自身在反应前后的数量与化学性质都不发生变化。

研究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应用最广泛的是Arrhenius方程。方程如下:

式中:k———反应速率常数

A———指前因子

Ea———活化能,k J·mo L-1

T———反应的绝对温度,K

R———气体常数8.314 J·mo L-1·K-1

1.2 实验仪器和试剂

容量瓶(100 m L,250 m L);天平;烧杯;量筒;恒温加热磁力搅拌器;铁架台(带有夹子);玻璃棒;计时器;滴管。

胭脂红,上海色素研究所有限公司;过硫酸铵,上海凌峰化学试剂有限公司,分析纯AR;七水硫酸亚铁,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分析纯AR;蒸馏水。

1.3 实验过程

1.3.1 溶液配制

配制20 m L 1 g·L-1和0.5 g·L-1红色色素溶液。配制250 m L0.05 mol·L-1(NH4)2S2O8溶液和0.01 mol·L-1Fe SO4·7H2O溶液,100 m L 0.1 mol·L-1(NH4)2S2O8溶液和0.02 mol·L-1Fe SO4·7H2O溶液。

1.3.2 反应方法

(1)食品色素分解实验

烧杯中各加入5 m L 0.05 mol·L-1(NH4)2S2O8和5 m L0.01 mol·L-1Fe SO4·7H2O。磁力搅拌均匀中,加入6滴1 g·L-1红色色素,观察烧杯中颜色的变化,并记录时间。平行重复试验三次。

(2)食品色素浓度对食品色素分解速率的影响

烧杯中加入5 m L 0.05 mol·L-1(NH4)2S2O8和5 m L0.01 mol·L-1Fe SO4·7H2O。磁力搅拌均匀中,加入6滴0.5 g·L-1红色食用色素,观察烧杯中颜色的变化,并记录时间。试验平行重复三次。与第(1)组实验对比。

(3)Fe2+浓度对食品色素分解速率的影响

烧杯中加入5 m L 0.05 mol·L-1(NH4)2S2O8和5 m L0.02 mol·L-1Fe SO4·7H2O。搅拌均匀中加入6滴1 g·L-1红色食用色素,观察烧杯中颜色的变化,并记录时间。试验平行重复三次。与第(1)组实验对比。

(4)(NH4)2S2O8浓度对食品色素分解速率的影响

烧杯中各加入5 m L 0.1 mol·L-1(NH4)2S2O8和5 m L0.01 mol·L-1Fe SO4·7H2O。搅拌均匀中加入6滴1 g·L-1红色食用色素,观察烧杯中颜色的变化,并记录时间。试验平行重复三次。与第(1)组实验对比。

(5)温度对食品色素分解速率的影响

烧杯中加入5 m L 0.05 mol·L-1(NH4)2S2O8和5 m L0.01 mol·L-1Fe SO4·7H2O,10滴1 g·L-1红色食用色素,将烧杯置于25℃的水浴中反应,观察烧杯中颜色的变化,并记录时间。接着再调节水浴温度为35℃,45℃,55℃,重复实验。试验平行重复三次。

1.4 注意事项

过硫酸铵具有腐蚀性和刺激性,要带口罩和手套操作。

2 结果与讨论

2.1 食品色素分解实验

如图1所示,显示6滴1 g·L-1红色食用色素受催化的分解颜色变化过程。在试验中,色素分解颜色变化通过肉眼观察发现分解过程很复杂,所以实验研究了从开始的颜色红色到颜色1、颜色2和颜色3。另外,在色素分解前段过程,由于是氧化分解的开始,色素颜色偏深,利于肉眼观察,而到了后段过程,由于色素颜色趋于变淡,很难准确区分,所以实验研究偏前段过程,即从开始的颜色红色到颜色1、颜色2和颜色3。

2.2 食品色素浓度对食品色素分解速率的影响

通过记录色素颜色变化的时间,加上已知色素的浓度,可以求得色素的平均分解速率,即。不同色素浓度的平均分解速率数据如表1所示。

注:c(S2O82-)=0.05 mol·L-1,c(Fe2+)=0.01 mol·L-1。

如表2所示,由可得,α接近0,即色素浓度对色素分解速率并不是很大。

注:c(S2O82-)=0.05 mol·L-1,c(Fe2+)=0.01 mol·L-1。

2.3 Fe2+浓度对食品色素分解速率的影响

通过记录色素颜色变化的时间,加上已知色素的浓度,可以求得色素的平均分解速率,即=(0.03/t)mg·L-1·s-1。不同Fe2+浓度下色素分解速率数据如表3所示。

注:c(S2O82-)=0.05 mol·L-1,c(Fe2+)=0.02 mol·L-1。

如表4所示,β接近于0,即Fe2+浓度对色素分解速率几乎没有影响,即Fe2+只起到活化过硫酸铵的作用。而有时β会稍稍小于0,除了肉眼观察的误差,还因为Fe2+不仅可以活化过硫酸铵,而且会与SO4-·发生竞争性反应,见反应式(2),降低SO4-·利用率,从而使色素分解速率降低。因而控制Fe2+投加方式、投加速率显得非常重要。

注:c(S2O82-)=0.05 mol·L-1,c(Fe2+)=0.02 mol·L-1。

2.4(NH4)2S2O8浓度对食品色素分解速率的影响

色素的平均分解速率为=(0.03/t)mg·L-1·s-1。不同c(S2O82-)的分解速率数据如表5所示。

注:c(S2O82-)=0.1 mol·L-1,c(Fe2+)=0.01 mol·L-1。

如表6所示,γ非常接近1,这说明过硫酸铵加入量与色素氧化分解速率成正相关,且成线性关系。而有时γ会稍稍小于1,除了肉眼观察的误差,还有Fe2+与SO4-·发生竞争性反应,见式(2),降低SO4-·利用率,从而使色素分解速率降低。

注:c(S2O82-)=0.1 mol·L-1,c(Fe2+)=0.01 mol·L-1。

通过上述几组对比试验可以得出,食用色素氧化分解反应比较接近一级动力学,食用色素氧化分解反应速率方程为:

2.5 温度对食品色素分解速率的影响

此组对比实验,考虑到随着温度的升高,色素分解速率会加快,导致中间的颜色变化快,肉眼难以准确观察到,分解速率由开始颜色到最终颜色计算,不同温度的速率数据如表7所示。

注:c(S2O82-)=0.05 mol·L-1,c(Fe2+)=0.01 mol·L-1。

如表7所示,随着温度的升高,食用色素分解速率增大。根据Arrhenius方程,作出与1/T的关系图(图2),可得y=-4636.3x+14.489,所以活化能Ea=38.55 k J·mo L-1。

3 结论

本文通过食品色素分解的颜色变化来研究动力学实验。采用过硫酸铵和Fe2+,可以有效的氧化分解食品色素。研究发现S2O82-浓度与色素氧化分解速率成正相关,且成线性关系,色素分解的反应速率方程为:,其中S2O82-反应级数为1。发现温度升高,食用色素分解速8率增大,根据不同温度的平均速率,得出红色色素的分解活化能为38.55 k J·mo L-1。

摘要:针对传统化学动力学实验设计,本文通过食品色素分解的颜色变化,开展化学动力学创新实验设计探索,加深对化学动力学知识的理解,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文采用过硫酸铵和Fe2+,可以有效的氧化分解有色食品色素。重点研究了食品色素浓度、过硫酸铵浓度、Fe2+浓度和温度对食品色素分解速率的影响,掌握如反应级数、速率系数、活化能等化学反应动力学的特性。

关键词:动力学,食品色素,氧化分解,实验设计

参考文献

[1]杨世迎,陈友媛,胥慧真.过硫酸盐活化高级氧化新技术[J].化学进展,2008,20(9):1433-1438.

[2]张乃东,张曼霞,孙冰.硫酸根自由基处理水中甲基橙的初步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6,38(4):636-635.

[3]Kislenko V N,Berlin A A,Litocvhenko N V.Kinetics of glucose oxidation with persulfateions,catalyzed by iron salts[J].Russian J.of General Chem.,l995,65(7):1092-1096.

[4]薛智勇,陈王,朱洪.UV/K2S2O8降解偶氮色素AO7的研究:动力学及反应途径[J].环境科学,2010,31(7):1534-1537.

7.教学设计3:海的颜色 篇七

【教学内容】

《海的颜色》是一篇说明文,通过对四处海洋不同颜色的描写,说明了海的颜色其实也富有变化,并用自已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对大多数人认为是正确的命题,也可以通过实际观察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文章以“海的颜色”为题,并以此为线布局谋篇,全文结构严谨,首尾照应,读来条理清晰,真实可信。【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理解“湛蓝”、“肃然起敬”、“汗毛倒竖”、“心醉”等词语。

2.朗读课文,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句子,了解海洋颜色富于变化,感受大自然的神秘。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海洋颜色富于变化的知识。【教学难点】

结合精彩句段,引导学生发现表达特点,领悟不同表达方法的不同效果,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设计理念】

1.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海洋颜色富于变化的知识。

2.结合精彩句段,引导学生发现表达特点,领悟不同表达方法的不同效果,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教学时数】

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说道海水的颜色,大家可能毫不犹豫的说“蓝色”,而作者,正是对这司空

见惯的命题提出了质疑。海水究竟是什么颜色呢?作者又是怎样得出自己的结论的呢?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王蒙,一块去感受一下海的颜色吧!一起读读课题。

师:请看大屏幕,(大屏幕出示1——2自然段的内容),请大家一起读一读课文前两个自然段,你有什么问题或想法?

生:为什么作者估计多数人认为海是蓝色呢? 师:谁知道为什么吗?

生:我听爸爸给我讲过,好像是因为太阳光折射形成的。师:你真棒,知道的可真多!我们来看大屏幕。

(屏幕滚动出示:因为海水的颜色主要是由海水的光学性质,即海水对太阳光线的吸收、反射和散射造成的。我们都知道: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光复合而成,七色光波长长短不一,从红光到紫光,波长由长渐短。其中波长长的红光、橙光、黄光穿透能力强,最易被水分子吸收;波长较短的蓝光、紫光穿透能力弱,遇到纯净海水时,最易被散射和反射。又由于人的眼睛对紫光很不敏感,往往视而不见,而对蓝光比较敏感。于是,我们所见到的海洋就呈现出一片蔚蓝色或深蓝色了。)

师:所以作者说:“估计多数人会回答:蓝的。” 师:还有少数人会怎样回答呢? 生:还有少数人不一定会回答是蓝色。师:是啊,作者就对海是蓝色提出了置疑。(大屏幕出示第三自然段的内容。)师:谁来问一问?(指名读第三自然段。)生:什么蓝?怎样的蓝?一定是蓝色吗?

师:作者也和你们一样有这么多疑问。让我们一起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生:什么蓝?怎样的蓝?一定是蓝色吗? 师:海到底是什么颜色呢

二、以“导”促学

师:现在,翻开课本65页,自己读一读课文,去感受一下作者观察到的海的颜色吧!

(生自读课文。)

师:谁来说说作者给我们介绍了哪些地方的海的颜色? 生1:作者给我们介绍了渤海、大连、北戴河和烟台的海。

师:大家看大屏幕(出示渤海湾一带的地图),大连、北戴河、烟台的海都属于什么海?

生2:渤海。

师:那课文到底给我们介绍了哪些地方的海的颜色呢?

生3:课文给我们介绍了渤海、西沙群岛、西西里岛和摩纳哥的海的颜色。师:原来作者给我们介绍了渤海、西沙群岛、西西里岛、摩纳哥这四处不同地方的海的颜色。请大家再默读课文4——8自然段,边读边勾画写这四处海的颜色的词句。看看哪里的海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简单写一写你的感受。

(生默读课文4——8自然段,边读边勾画写这四处海的颜色的词句,并在自己印象最深的一处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师巡视指导)

师:老师发现很多同学读书都非常认真,而且还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与见解。现在把你的感受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并试着填一填课本68页的这张表格。

(大屏幕出示课本68页的表格,待到交流时,边交流边填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感受,边交流边填表。)

师:谁先来说说,哪里的海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注意:起来交流的同学要求

先说哪里的海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再读一读你感受深刻的句子;然后谈谈你的感受或体会。

生1:渤海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读第4自然段。)渤海平时基本上是草绿色,阴雨天又是灰蒙蒙的,浅海处还是黄褐色,真是变幻莫测。

师:多么神奇的渤海呀!它的颜色居然还会变呢!对于渤海的颜色谁还有自己不同的感受吗?

生2:阴雨天海天相接,仿佛天与海连为一体,那是多么壮观哪!师:此时分不清哪是天,哪是海,海天一色。

生3:风浪特别大时,上面是白色浪花,下面是黄褐色的海。色彩那么分明,多么惹人喜爱。

师:多么亲切、自然的颜色啊!

师:渤海的颜色真是千变万化!为什么浅海处是黄褐色呢?课文是怎么写的?(教师引读:因为„„因为„„因为„„因为„„)

师:作者怎么知道这么多原因的? 生:作者去过、见过。师:你怎么知道作者去过?

生:因为第4自然段第一句话,作者就说了“例如在渤海湾,我就没有获得过蓝海的感受”。这说明作者到过渤海。

师:你真是一个善于观察的孩子,真会读书!生2:作者是推测出来的。因为这有一个词“可能”。师:你真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孩子!

师:是啊,作者就是根据自己平时的观察推测出来的。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两句话。

(学生齐读含四个“因为”的句子。)

师:现在请四位同学读一读写渤海这四种情况下颜色变化的句子。(指名四位同学分别读渤海四种不同情况下,不同颜色的句子。)师:此时此刻你还会说海是蓝色的吗? 生:不会。

师:难怪作者会说“例如在渤海湾,我就没有获得过蓝海的感受”。那渤海到底给作者怎样的感受呢?

生:渤海的颜色令人觉得温暖,亲切,随和,让人愿意接近。师:为什么渤海的颜色会令作者觉得温暖,亲切,随和呢? 生1:因为“草绿色”是大自然的颜色,让人觉得亲切。生2:因为浅海处是黄褐色,黄褐色让人觉得温暖。„„

师:是啊,渤海不仅颜色令人觉得温暖,亲切,还有那里沿岸的水比较浅,适合爱海的人玩耍、嬉戏,所以让人觉得随和,愿意接近。谁再来读一读课文第5自然段?

(指名学生读。)

师:“渤海那么温暖,亲切,随和,就像亲人抚摸着我们,就像朋友等待着我们,让人愿意接近”。女生一起读一读。

(女生齐读第5自然段。)

师:我们接着交流,还有哪里的海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呢?

生1:西沙群岛的海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读笫6自然段。)西沙群岛的海是深深的湛蓝色,海面上的军舰令我向往。

生2:阳光洒在西沙群岛的海上,金灿灿的,真美!师:“湛蓝”是怎样的蓝?“肃然起敬”是什么意思? 生1:“湛蓝”是深蓝色。

生2:“肃然起敬”是流露出十分恭敬、钦佩的神情。师:为什么这湛蓝色的西沙群岛会令人肃然起敬呢? 生1:那里有我国的边防战士驻守边疆,保卫祖国。生2:海面上有海军战士驾驶军舰巡逻。

师:大家知道的真多!你们还知道吗:西沙群岛是我国龙卷风最常发生的海区。由于自然环境恶劣,群岛上没有定居的居民。有报道说:“在西沙群岛生活,连狗都会发疯。”但就是在这里,长年驻守着我国的海军和边防武警官兵。食物淡水紧缺、各种物资匮乏,战士们常说在西沙活着就是光荣,生存就是工作。他们在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条件下,忠诚地履行着保卫国家主权、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天职。你们能想象一下西沙群岛的战士们的生活吗?

生1:我看到一个战士在海边站岗放哨,四周荒无人烟,只有一条狗与他作伴。

生2:我看到战士们缺吃少穿,生活用品又运不过去,战士们的生活非常艰难。

生3:我看到过年了,战士们思念亲人,但又不能与亲人团聚,只有用书信来缓解相思之苦。

„„

师:这一切怎能不令人肃然起敬呢?

师:哪位同学愿意读一读第六自然段?(指名读。)师:男生一起读。

师:西西里岛和摩纳哥的海又给你怎样的感受呢?

(学生读一读,简单谈谈体会,并依交流顺序完成表格的填写。)师:请大家读读这个句子,感受一下这个句子在表达上有怎样的特点。(大屏幕出示句子:只是游到深处的时候,往下一看,一片漆黑,漆黑中似乎有几根乱草在水中浮动,不由得让人汗毛倒竖。)

生:作者看到的景色让他感到害怕。师:哪是作者看到的?哪是他的心理感受?

生:“一片漆黑,漆黑中似乎有几根乱草在水中浮动”是作者看到的;“让人汗毛倒竖”是作者的感受。

师:女生读前半截作者看到的,男生读后半截作者的感受。师:谁来读读这个句子?(指名读。)师:再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齐读。)

三、以“学”促学

师:感受了这四处海的颜色,再请大家回过头读读课文开头的三个自然段(齐读1——3自然段),你想说点什么?

生:海不一定是蓝色,就算是蓝色也不尽相同。

师:所以说“海的颜色是富于变化的。”(板书:富于变化)

师:生活中,我们也要像作者一样,做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即使大多数人认为正确的东西,我们也不能人云亦云,而应通过实际观察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板书: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师:此时,老师想问一下:你还知道哪些颜色的海? 生1:我知道我国的黄海,是泥沙染成的。

生2:亚非的红海就是水中死亡的水藻呈红褐色造成的。

生3:俄罗斯北部的白海呈白色,就是因为那里常年积雪的原因等 „„

师:你们知道吗?海水的颜色除了由海水的光学性质决定外,还与水中的悬浮物质,海水的深度,云层等因素有关。但是,不管海是什么颜色的,用手捧起海水来,却都是无色透明的,似乎这个海那个海与湖泊与江河并无区别,都是水嘛。不过,就是水,也可以美得让人陶醉!谁来读读这个句子?

(大屏幕出示句子:溶化了的盐也是没有颜色的,浪花又都这么白,白得叫人心醉。)

师: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个句子吧。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大屏幕出示:

只是游到深处的时候,往下一看,一片漆黑,漆黑中似乎有几根乱草在水中浮动,不由得让人汗毛倒竖。

溶化了的盐也是没有颜色的,浪花又都这么白,白得叫人心醉。师:你能仿照这两个句子的表达特点,写写你身边的人或物吗? 生1:(看着他骑着自行车那潇洒自如的样子),叫人(真羡慕)。生2:(天上的星星一眨一眨的,布满星星的夜空),让人(产生无限遐想)。生3:(看到妈妈脸上终于露出灿烂的笑容),让人(总算是放心了)。„„

四、以“学”促读

8.《美丽的颜色》教学反思 篇八

一、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师能引导学生俾善于读书,则其功至伟。使朗读的功能得到酣畅淋漓的发挥。”

朗读,是语文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更应该将朗读贯穿教学,不断地去钻研朗读的技巧、方法,并将其细化为具体、可操作的方法,以更好地与理解文本融合。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速、语调、语气进行朗读,以表现自己的理解。学生的语感更是在反复诵读、涵咏、品味中逐步形成的,桥这头的读者,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走向桥那头的作者。我想,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恰恰是在守住语文教学的灵魂。而本节课在朗读指导上,还应更细致些,在前后内容勾连,具体情境中去朗读,才更易使学生走进文本深处,走进画面,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

二、借助资料链接拓展知识,文本不是语文课堂教学唯一的阵地。

教师应常常把文本当成一扇“窗口”,扩宽文本的广度和深度,让学生通过它,了解更多的知识,既加强了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把握,又增加了语文知识的外延和内涵。比如,本节课链接了原传中的一段话,以帮助学生理解居里夫妇不仅是一对亲密、默契的伴侣关系,更是相濡以沫、志同道合,为了共同理想而并肩作战的战友关系,这是一对彼此嵌入灵魂的伴侣。但是,链接资料、知识教学的穿插,既要“得体”,又要“得法”。

三、钱钟书先生说过:“积小以明大,而又举大以贯小”“方概知全篇或全书之指归”,因此语文教学应该引导学生沉浸文本,同时又应“以大观小”,建立学生阅读中的整体感。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所以,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必须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并且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教师的所有教学活动都应该有助于学生正确、熟练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学会“咬文嚼字”,在阅读中理解、咀嚼、品味文本的语言。本次教学也是紧贴着文字,采取咀嚼型品读,在朗读中分析,用分析促朗读,把学生的思维由感性的彼岸滑向理性的彼岸,养成细腻感受文本和深入阅读的好习惯,提升学生对语言敏锐的感受力,以提高语文素养。

本节课重在引导学生通过品析语言文字,理解“美丽的颜色”的多重内涵。既有镭光的美丽,也有居里夫妇精神的美丽,更有两人之间温情的美丽,字里行间还流露出作者对居里夫妇这两位伟大科学家的爱慕和敬仰之情的美丽。品析角度包括修辞、描写、写法等,哪怕是细微之处的一个标点符号,但品析的角度还可以再多元化一些。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应做到更全面的预设,选好品析的“点”,在学生的生成基础上,给出更具启发性的引导。

教学,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成功的教学,本就是一种艺术的创造。而我以为,本真、本色,就是好的语文课。当我们用语文之心去思考语文的时候,语文才能真正进驻到我们的内心,化作“美丽的颜色”,与每一位语文人做出许许多多美丽的相逢与碰撞。

9.《流动的颜色》教学设计 篇九

1.1本节内容的地位:

本节是人教版《生物》 (必修3) 第5章第2节内容, 是本章的重点。 从考试的角度看, 本节内容常作为考试热点, 往往把分析和计算结合在一起。 本节内容分为2课时, 本教案为第1课时。

1.2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难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1.3教学目标:

(1) 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

(2) 学会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3) 理解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

1.4教学方法:

注重“学案导学”, 贯彻“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引导数据分析, 进行启发式教学法;采用多媒体的直观教学法。

1.5重难点突破策略:

(1) 复习巩固生态系统的结构, 为学习能量流动做好准备。

(2) 教师通过实物投影的方式展现,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引导, 得出结论。

(3) 联系赛达伯格湖能量流动的实例, 分析能量流动的传递效率, 再去分析教材图5-7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

1.6教学工具:

导学案, 多媒体课件, 模型图。

2.教学流程

2.1复习回顾:

设计思路:

生态系统的结构:用PPT逐层推进, 将生态系统的结构完整地复习一遍。

老师: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哪两部分?

学生:生态系统的成分和食物链 (网) 。

画面退出后, 突出:生态系统的成分。

老师: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哪些?

学生回答推出四种成分。

老师:食物链 (网) 构成了生态系统的什么结构?功能是什么?

学生:营养结构, 它又是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渠道。

2.2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设问:在市场上, 为什么相同重量的肉 (羊肉) 比蔬菜 (青菜) 贵?

设问:为什么说“一山不容二虎”?

学生思考后对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 再进行小组交流, 代表回答。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稍作点评, 不给出正面回答, 为下面的教学设下悬念。

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3.1生态系统的概念:

设计思路: 生态系统的概念如果只是念一遍则学生无法理解, 应该等到完整讲述完能量流动过程后, 回过头来一起理解能量流动的概念, 让学生解释, 则比较容易理解。

要讲述能量流动过程, 必须知道能量流动的渠道食物链, 要求学生学会书写食物链:

PPT:展示草原生态系统的图片: (兔子、狮、狐、豹、 斑马、狼……)

设问:这片草原上的主角是谁?

设问: 按所给的生态系统成分, 写出可能构成的食物链 (网) 。 (兔、草、阳光、细菌、狐)

完成学案内容, 将食物链模型图黏贴在黑板上。

学生回答上述两个问题后, 注意:食物链中不能将阳光、细菌都写上去。

以上述食物链为例, 介绍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各营养级的变化过程。

3.2能量流动的过程:

设计思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是本节的重难点, 先安排学生阅读教材后归纳总结:

(1) 生产者 (第一营养级) :草

设问: (1) 小草的能量来自哪里?

(2) 照射在草地上的太阳能都被草吸收了吗?

(3) 小草吸收了太阳能后, 这些能量有哪些去向?

讨论后要求学生在学案上完成:草的能量来源和去路。

将模型图黏贴在黑板上, 教师再展示制作好的PPT:能量流经第一营养级的过程。

(2) 消费者 (第二营养级) :兔

设问:兔子吸收了能量后, 这些能量有哪些去向?

将模型图黏贴在黑板上, 教师再展示制作好的PPT:流经第二营养级变化过程。

设问:能量流经第三营养级 (狐) 又是如何变化的呢?

学生总结:和兔子的能量流动变化过程是一样的。

设问:如果是最高营养级动物呢?

学生总结:没有被下一营养级利用这一去向。

教师再展示制作好的PPT:流经第二营养级变化过程。

由于三个营养级的能量变化过程示意图已经完成, 通过整合三个营养级能量变化过程, 完成了能量在“草→兔→狐”这条食物链上的流动示意图。

将模型图贴在黑板上:

以上只是对能量流动做了定性分析, 科学实验必须用实验数据说明问题。

4.能量流动的特点

设计思路:

4.1多媒体展示: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图解。 要求学生思考:

设问: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多少?

设问:能量流动起点是什么?

设问:图中方框大小、图中箭头方向、图中箭头粗细代表的意义分别是什么?

设问: 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多少? (介绍能量传递效率的计算) , 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呢?

上述内容可以由学生讨论归纳完成, 教师再作点评。

4.2能量流动的特点:

方向上:能量流动是单向的。

数值上: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 传递效率为:10%~20%。

原因: 一部分自身呼吸作用消耗的、 一部分被分解者分解、一部分未被下一营养级利用。

4.3了解了能量流动特点后, 要求学生对黑板上的模型图 (草、兔、狐构成的食物链) 能量流动示意图做修改, 表示出能量流动的方向和特点:

将修改后的模型图贴在黑板上, 教师再展示制作好的PPT。

设问: 如果把赛达伯格湖的各个营养级生物在单位时间内所得到的能量数值由低到高绘制成图则会是怎样的呢?

4.4能量金字塔:

设计思路: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后思考

设问: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般不超过4—5个营养级?

设问:由草、兔、狐构成的食物链各营养级生物在单位时间内所得到的能量数值由低到高绘制成图会是怎样的呢?

设问: 若把各个营养级生物在单位时间内的个体数量由低到高绘制成图会是怎样的呢?

学生进行思考回答, 动手完成绘制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图示。

设问:数量金字塔有无例外?树→昆虫→小鸟。

数量金字塔应该是怎样的图形?能量金字塔呢?

展示课件PPT:总结能量金字塔是一样的, 而数量金字塔则不同, 非常直观, 使学生易于理解。

5.归纳总结:由学生归纳

设计思路: 利用概念图将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由学生归纳总结, 同时通过学生的总结发现问题能够及时纠正, 最终达到全面理解掌握。

6.教学反思

6.1反思成功之处:

(1) 本节增加了比较贴近生活的两个问题, 激起学生的大讨论, 而面对学生的各种想法, 并没有直接给出合理的答案和解释, 从而充分激发学主动生学习的兴趣。

(2) 本节课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了较多的学生活动, 例如,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过程时, 以草原生态系统中常见的草→兔子→狐为例, 学生开展讨论每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流动情况, 结束后利用投影, 将讨论得出的一部分归纳结果展示给学生, 引导学生分析其中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 由学生自己互相取长补短, 从中体会分析的方法。 在学生明确了每个营养级的能量流动的三条去向后, 让学生用模型图构建能量流动的模式图。

(3) 在学习 “赛达伯格湖”能量流动定量分析后, 要求学生总结能量流动特点, 并且对自己完成的模型图进行修改, 使学生不仅知其然, 更知其所以然。

6.2反思不足之处:

(1) 学生活动、讨论较多, 课堂时间掌控不够理想, 有点前松后紧。

(2) 细节处理有待推敲。

10.《春雨的颜色》教学反思 篇十

一、导入简洁,激发兴趣。

板书时适时指导“雨”的写法,强调“颜”的读音,将指导认读和书写自然结合起来。

二、 随文理解词语,巧解“争论”。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争论的意思是:各执己见,互相辩论。如果这样去解释,学生肯定不懂。后来,我打算用学生能懂的语言来解释,但相对比较枯燥。于是,经过思考,我呈现的就是课堂中一个争论小场面。师生就“今天星期几”展开争论后,这个词的意思自然就理解了。

三、画面辅助,读中感悟。

在分析课文时,我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争论的主体是一群小鸟,分析了“绿色”“红色”和“黄色”都是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媒体配合出示相应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内容,指导朗读。通过不同方式的读,学生不同层次地理解了课文。在分角色朗读课文的环节中,学生能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尝试着去读,这不但锻炼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生生合作也得到了培养。

四、仿说训练,积累词语。

教学时让学生回答“你眼中的春雨是什么颜色的?”这个填空时,我出示画面,引导学生根据文章中的句式来表述自己眼中春雨的颜色。在我的大胆鼓励下,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个性得到了张扬。

本节课,我还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重在积累和感悟。在总结时,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累意思相近的动词,拓展拟声词,培养了学生的积累和应用意识。

五、练习考查,夯实基础。

总结后,我出示填空题,既是对本节课知识的检查,又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还是从说到写的过渡,可谓一举三得。

11.《光的色彩 颜色》教学反思 篇十一

铁锁关中学

高文东

10月15日,县教研室组织了一次初中物理学科的培训活动,地点在荣程中学。我有幸上了一节«光的色彩 颜色»的公开课,并得到了其他教师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使我受益匪浅。现对这节课反思如下:

一、教材处理反思:

本节教材主要包含四个内容:光的色散、色光混合、物体的颜色和光具有能量。除了“光具有能量”这一内容由学生通过阅读插图得出外,其他内容都需要学生在实验活动中,自己动手操作,查阅网络资料等动脑思考探究得出。

本节教材的编写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1)、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基本课改思想,让学生对身边形态各异的光源进行举例并分类。(2)突出了学生的探究学习过程,如探究光的色散现象、色光的混合与物体的颜色。(3)不过份强调知识的严密性,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如探究过程中只要求学生知道色光的混合和物体的颜色,不需要学生知道原理。(4)本节结束时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课改思想,即光能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我对这节教材的处理上遵循了教材的编排意图,但在个别细节上做了细微的调整。如在进行“光的色散实验”时,因为当时是阴天,不能利用太阳光,我就让学生利用强光手电筒发出的白光做实验,在白色墙壁上也能清晰地显示色散光带;在进行“色光混合”的实验时,我没有从白光中过滤得到各种色光进行混合,而是直接用色光混合实验器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实验现象非常明显。所以,我们在教学设计时不能因循守旧,在课标的指引下,对教材进行灵活变通,尤其是可以因地适宜地对一些实验进行改进和优化,说不定会了更好地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法反思

本节内容教学的素材都是从生活中、从学生最感知的现象中来的。因此教学中通过大量的多媒体图片引入,展示生活中多彩的光,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光源的概念,并对它们进行分类。通过对太阳光的分解的活动,认识太阳光是复合光;学生亲身体会色光的混合并通过多媒体手段,加深学生的理解。通过学生看图片,认识光是具有能量的。本节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重视探究方法的培养。本节课采用启发式综合教学法。包括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

整体来看,这节课设计的教法、学法符合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能将多种资源、多种方法有效整合,教学过程中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重视物理与生活的联系,课堂中老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但是,整个课堂呈现了一种前松后紧的态势,教师语言提示较多,在有些环节学生自主探究和思考的时间不足,有待优化。

三、教学效果反思 本节课教学方法适当,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探究积极性高。基本完成了课标要求的知识、方法、情感等三维目标,教学过程中积极渗透了新课程理念,通过三个“物理与生活”板块强调了物理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知识迁移应用能力。但是课堂中学生在实验探究时方法欠缺,不够规范;同时在教学生成上还不足,整堂课基本按照预定步骤有条不紊地进行,学生只是学习了预定的知识,但在探究过程中缺乏新的发现。

12.《流动的颜色》教学设计 篇十二

●以学生的具体变化、发展为核心的策略设计

有内涵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课堂,要求教学情境既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能在活动中获得内心的体验,又要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悟方法、掌握技能、启迪思维、提升信息素养。

首先,教师精心设计了“环环相扣”的教学情境,隐含着一个又一个教学问题,一次又一次激起了学生的概念冲突。从小鸟嘴巴的填色到整棵苹果树的填色,再到不同苹果的颜色的填充,学生感到原有知识和技能无法解决问题,从而产生强烈的认知需求,进而产生积极探索的欲望。这样不仅启发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集中注意力,主动去探索,还发展了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其次,围绕完整填色的过程,教师进行了多视角的情境创设,从大块景物填色到小块景物填色再到缺口景物填色,学生通过实践对比,发现并总结出颜色填充工具只能给封闭图形填色的规律。

最后,“飞屋环游记”的教学情境还有故事的延伸,情境中的拓展和开放留给了学生更多思考和创造的空间。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气球或飞屋进行色彩创作,完成后教师又设计了将气球和飞屋结合,继续探险的情境,衍生出下一个教学问题。学生在意犹未尽中,期待着下一次的教学。

●以学生的认知内化活动为主要活动的教学过程

知识是直接或间接地与实际应用联系在一起的,课堂中设计的教学任务首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基于他们的认知结构和认知水平,然后教师策划出将研究问题的方法引入到探索新问题中,让学生完成自主建构,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设计的教学任务,首先,是学生自学“用颜色填充”工具,他们拥有操作类似工具的基础,所以能很轻松地完成任务;接着,教师设计了填色小鸟嘴巴的任务,学生对细小处的填色方法产生了疑问,不过依照学习经验,他们很快找到了“放大镜”工具,并顺利完成了任务;然后,教师抛出涂色苹果树的任务,学生发现无法完成填色,联系已有知识,运用放大镜找到问题所在,进而发现、总结规律;最后,创设“自定义颜色”的教学任务,学生再次自主探索,掌握技能后又进行了实际的应用,收获颇丰。学生体验了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中所蕴含的方法,深化了思维,提升了信息素养。

根据苏联心理学家利维·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课堂教学中所设计的任务,难度要与他们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教学任务是基于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更应注意教学内容整体结构的层次性和系统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环环相扣,这样有助于把握学生的思维脉络,启迪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及实施策略的能力。

●以学生的学习和认知工具为主的信息技术教学

信息技术课是学生学习认知工具的主阵地,教师应加强认知工具教学,促进学生认知发展。在教学时,教师应让学生多思考怎样利用认知工具来进行学习,怎样利用它来提高自己的素养,并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去。教学中,学生应与计算机形成伙伴关系,积极参与到认知工具所提供的学习任务中,当学生利用认知工具来解决问题时,他们不再被日新月异的技术所控制,提升了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也提高了思维能力。

在本课“画图程序”的教学设计中,学生不是单纯地为掌握这一程序而机械地学习,而是在学习程序的同时,更多地了解程序的统一性及探索的方法,学习怎样把类似的方法应用到其他程序的学习中去,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13.《流动的颜色》教学设计 篇十三

一、教材分析:

春雨贵如油,春雨是春天的使者,它给大地带来了五彩缤纷的世界。本文是小学语文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以童话故事的方式讲述了下雨时一群小鸟争论春雨的颜色的情景。微课设计着重带领学生学习开篇写春雨的到来,和小鸟们争论春雨颜色的情景。利用多媒体课件,体会小鸟们在屋檐下争论的内容,感悟春雨滋润后盛开的粉红色的桃花,绿色的草地,黄色的油菜花的优美画面,通过朗读读感受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学情分析:

本文语言生动活泼,富有童话色彩,适合儿低年级儿童阅读。《课标》指出:阅读是教师,文本,学生之间对话的过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理解,感悟,评价,欣赏的能力。一年级的小朋友对事物的认识不足,指导他们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悟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他们的理解和体验可能不够深刻。阅读中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基于以上的理念,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我从学生的主观感受出发,关注他们对文中小鸟的话所产生的独特感受,指导他们与文本直接对话,边读边理解文字中蕴含的情感,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在引发学生的独特感受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朗读、拓展、升华,积累语言,实现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三、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法

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导入美丽春雨图,配上优美的背景音乐,在轻缓舒适的氛围中揭开本课课题。

2、直观形象法

将课文配有的主要插图加入课件当中,在学生学习到相应情景时适时播放,加深学生印象,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3、读中感悟法

小语语文教学离不开读,朗读在低年级阅读课文中尤其重要。在本课教学中,我指导学生读小鸟们争论的内容,感悟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和美好的景色。尝试着让学生自己读,读中悟,悟后再读,充分感受课文意境与所要表达的内容。让学生走进文本,又带着感想走出文本,升华课文主旨。

4、拓展思维法

儿童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在深入了解课文后,引导学生想象:你认为春雨是什么颜色的?你能学着鸟儿们说说吗?从而渗透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拓展学生思维能力。解决本课难点内容。

四、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受到美的熏陶。

2、培养学生主动积累词语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表达、想象能力。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点:读中感悟,体会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教学难点:春雨有颜色吗?春天到底给大地带来的哪些变化? 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把学生带入春天下雨的情境中来。把文中涉及的桃花、杏花、油菜花、柳树等植物的图片制成课件,让学生用语言描述这些植物雨后的特征,引导学生看图进行说话练习。在本节课的开头,播放一段《小雨沙沙》的歌曲,让学生在音乐声中开启学习的大门。教学流程: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师:春天的雨是怎样来到我们眼前的? 生:春天的雨“沙沙沙地……” 师:谁愿意读一读这句话呢? 师指导学生读出春雨沙沙的声音。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师:春雨沙沙的落到地上,雨中燕子、麻雀、黄莺在干什么呢?大屏幕出示句子:“雨中,一群小鸟正在争论一个有趣的问题:雨是什么颜色的?”指名读。

师:雨中一群小鸟在争论什么呢?(指导学生读第二自然段)生读:“雨中一群小鸟在争论雨是什么颜色的?” 指导朗读这句话,读出疑问的语气。师:哪些小鸟在争论:雨是什么颜色的? 生:小燕子。(师贴小燕子的图片)师:小燕子在争论什么呢?小燕子的观点是什么时候呢?

(多媒体出示燕子的话,指导学生用自信的语气读出:春雨是绿色的。师:小燕子为什么说雨是绿色的?(板书:绿。)

师:你能说说绿色的草地像什么吗?你能说说柳树的枝条象什么吗?(多媒体出示春雨下绿油油的草地、生机勃勃的柳树。)

师:带着欢快、高兴地心情读燕子说的话。(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小燕子说的话。)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师: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还有哪个小动物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生:小麻雀

师:谁能读好小麻雀说的话?(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小麻雀说的话)师:谁愿意用一个词来形容那些花绽放的笑脸?(板书:红)

师:春雨浇开了这鲜艳的花朵,你们瞧,这桃花多红,杏花多美啊!谁来读一读?

师:我们看到了那美丽的桃花和小鸟们争论的场面。难怪小麻雀却认为春雨是红色的,喜欢麻雀的话的同学读一读这句话。师:还有哪只小鸟参加这场争论呢? 生:小黄莺

师:小黄莺的观点是什么呢?

指导学生读小黄莺说的话。体会金灿灿的油菜地的景象。

师:都是对春雨的描写,可作者却用了不同的动词,不但体现了春雨的顽皮可爱,还可以看出作者用词是多么准确、生动、形象呀!指名读黄莺的话。

多媒体出示课件,引读:你们瞧,田野里到处是金黄色的……

指导学生朗读小黄莺的话,读中引导学生体会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及美丽图景。预设:

学生汇报学习结果。(1)燕子的话:

多媒体出示燕子的话,指导学生用自信的语气读出,春雨是绿色的。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雨后的草地和柳树变绿了呢?

春雨的功劳多大呀!听老师读读燕子的话。我们不仅要读出绿色的美丽,还要读出燕子和其他小鸟争论的语气。

请同学们自由练习读一读?指名读,师引读:是啊,正是因为有了春雨,才使大地到处都是绿色的,难怪小燕子会说春雨是“——”(2)麻雀的话

出示麻雀的话,指名读,汇报答案。

多媒体出示课件,创设情境:正如杜甫所说“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3)黄莺的话

听到这儿小黄莺的意见可大啦!它又是怎么说的呢?让我们用前面的方法学一学黄莺的话。四.学习内化与表演:

刚才你们把课文读得那么好,那么你们想不想演一演呢?下面就让我们在小组内练一练表演,在练的时候要加上你的表情、动作,还要加上你自己的想象。戴头饰表演。

春雨悄悄地听着小鸟和同学们的争论和夸奖,它有怎样的表现呢?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对了,几只小鸟的争论实际是对春雨的赞美,春雨做了对别人有用的事,所以它的心里非常的高兴,快乐!五.体会省略号的作用。

指导两处“沙沙“的读法。第一个沙沙要读的快一些,第二个沙沙就要读出这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要读得轻一点,长一点。范读。指名读。

与第一自然段中的“沙沙”比较,体会“首尾呼应”的作用。指导第一段的“沙沙”读法。应该慢一点,轻一点。齐读第一段。六.拓展训练,升华情感。

关于春雨的颜色,三只小鸟各有各的看法,在春雨的滋润下,万物都在发生着变化。你们看这是什么花?(多媒体出示梨花、丁香花、茉莉花的图片)你能模仿小鸟的话说一说吗?(出示句式:雨是 色的,(落、洒、淋)上。)

春雨真是五颜六色呀!如果你就是一只小鸟,你认为春雨还可能是什么颜色的?

听了你们的争论,真想知道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美丽的春姑娘给出了答案。课件画外音:

青了山峰,绘绿了秧苗。春雨是无色的,但却春雨是无色的、透明的,但它落到植物上,会使植物的颜色更鲜艳,是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养料。所以,在雨后小草会更绿、花儿会更鲜,阳光下还能反射出五彩缤纷的颜色。是春雨让我们看到嫩绿的草,欣赏到鲜艳的花,作者把春雨写成是彩色的,是对春雨的赞美。

春雨给万物带来了色彩,它的功劳可真大啊!是春雨把大地装扮的五彩缤纷。是春雨让我们看到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可它做了这么大的贡献,却不思回报,此时你最想对春雨说些什么呢? 七.总结全文。

同学们,是春雨让大自然变得五彩缤纷,是春雨使大地变得生机勃勃,因为有了春雨,才有了万紫千红、百花盛开的春天,春雨蕴藏着巨大的力量。不知不觉中,春雨已染红了桃杏,浇绿了草木,淋黄了油菜花,一幅美丽画卷在大地上展开。让我们用最美的歌来感谢春雨。

播放《小雨沙沙》歌曲视频,在歌声中结束本课。教学板书: 11.春雨的颜色

绿 红 黄

落 洒 淋 教学反思:

这个教学片断,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学习方式运用上都有一定的创意,与《课程标准》的要求相符。我从以下几方面谈本次微课的,几点体会:

1、阅读课就要带领学生走向阅读的高处,也就是要关注学生的成长。让学生在课上有所收获。或获得知识,或习得方法,或提升人格。在这节课中,我注重学生读小鸟们说的话,让学生从读中感受到春天鲜亮的绿、绽放热情的红,一片金灿灿的黄,让学生感受春雨使万物呈现勃勃生机,也学到了一些阅读的方法,同时也感受到了春雨滋润大地万物的快乐。

2、教语文要具有较强的资源意识,善于开发并及时捕捉教育资源,创造充满活力的课堂。课件的运用要灵活,突破学生与文本之间存在的时空差距,激发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在“求新、求异、求活”的基础上,更关注“求实”。

3、及时发掘知识的生长点、能力的训练点,适时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以读促悟,让学生了解到春雨给万物带来的变化。比如对“落、洒、淋”三个动词的强调,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这样,使语言训练立体化,真正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

4、这节课的教学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实质。培养学生“听、说、读”的能力。指导学生个性化朗读。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个人的理解不同,自然读出来的味道就不同。通过多种形式指导朗读,使朗读与感悟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文字里抠出情感来读,做到真正读书。

14.《太阳的颜色》教学设计 篇十四

1.师:把书翻开112页,我们把上节课学的1、2自然段齐读一遍。

【导入应该增加趣味性,创设情境,及时的让学生完成角色的转换,从课文外的学生到课文内的人物。进入角色。】

2.师采访:小鸟,小鸟,太阳是什么颜色的呀?

生:太阳是绿色的,照在树叶上绿油油的!师:蜜蜂、青蛙同意小鸟的意见吗?(不是)那他们是怎么说的呢?请大家认真读读3、4自然段。你喜欢那个自然段,就把它多读几遍。

二、品读第三、四自然段

1.你喜欢哪个自然段啊?

A、第三自然段

1.师:把你喜欢的读给大家听!

你知道了什么呢?

还有谁也喜欢这个自然段?你可以读给大家听,也可以说说你的感受。

(师给读得好的小朋友带上头饰)

2. 请喜欢这一自然段的小朋友站起来一起朗读!

3. 小蜜蜂们,请你们邀请没有站起来的小朋友一起把这一段读读吧!(师相机贴蜜蜂图,花朵图)

【课文的内容是平行的,因此可以采用学生自选读课文片断的方法。在教学时虽然采用了多种读的方法,试图通过读让学生理解课文。但是现在看来,课文的内容简单,在第一课时理解第一自然段的基础上,很容易就能知道课文的意思。因此这里的训练不止是朗读,还有感多的感知太阳的美,阳光给大自然一切生物带来美好。那么可以通过想象画面,理解“红艳艳”,可以进行语言拓展,想象除了花朵是红艳艳的,还有什么事物也是红艳艳的?还可以画一画,直接感知。在此基础上,再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把学生的理解朗读出来,也许会给学生留下更深的印象。】

B、第四自然段

1.师:瞧!小白兔来了,他想问问小青蛙,“小青蛙,太阳是什么颜色呀?”

生回答(师给生带上青蛙头饰)

师:我知道了,稻穗真漂亮呀,(黄灿灿的)

(师贴青蛙,稻穗图,黄灿灿词)

2.同桌之间互相读读,你读一次,我读一次。

3.老师也想读了,谁和我配合读?(师读旁白,生读青蛙说的话。)

4.男生女生交换读齐读

三、拓展延伸

1.师:你瞧瞧,太阳有这么多种颜色,真漂亮呀。

(出示)树叶(绿油油)的花朵(红艳艳)的稻穗(黄灿灿)的.谁会倒着说?

绿油油的——树叶(红艳艳的花朵)(黄灿灿的稻穗)

【这里的拓展可以更深一步,1.树叶是绿油油的,还有什么也是绿油油的呢?2.这里有一个颜色超市,老师提供“紫盈盈”、“白茫茫”、“红彤彤”等有颜色的词语,学生想象,可以尝试词语的搭配。这可以为下一步拓展打基础。】

2.读第五自然段这么多种颜色,小白兔还是不知道太阳是什么颜色,谁能把这个句子读好?

(出示)太阳到底是什么颜色呢?

(自己练读——指名读——齐读)你能说说吗?

(出示)太阳是____________,照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练习

真棒,咱们都成小诗人了。

【在课堂上,这样的拓展只有少数学生回答出来了,原因是因为学生没有积累这么多关于颜色的词语,以及丰富的事物表象。如果老师在前面的拓展当中有层次的推进,给学生可以参考的词语以及表象,就给这一步拓展降低了难度,使更多的学生可以参加到语言训练中来。】

五、写字

1“红”出示丝斤图,形状像绞丝旁。学习绞丝旁。

书写“朵”,学习横折横。

“们”注意“门”的笔顺。

2.课外延伸把书翻开126页。原来太阳有7种颜色,书上有几种看太阳颜色的方法,你还有什么方法看到太阳的颜色呢?回家和爸爸妈妈做做看这个实验,在提问时间,我们演示你的办法。

这一节课是教学拼音以后,第一次在年组上的教研课。可以说这节课标志着自己的成长。通过这节课,我清晰的知道了低年级教学的流程,要求,教师的评语、过渡语等。这节课以后的课都和这个流程相似。它帮助我把握了大致的方向。但是现在回过头看看,发现有很多的不足。在上面的教案中我已经标记出来。我相信再过一段时间,再看这篇教案,会有更多的想法。

一直以为反思没有什么可以写的,或者写出来也比较肤浅,现在我明白了。教案也可以成长,而成长的动力是反思和学习新的思想。

还有一件事情,心里很不平。因为有一个同事,把教案照搬其他老师的,但是把字号变大,于是教案集就有三本,反思、调整平平,主任打A+。现在想来,自己的那种想法很幼稚。教学的技能是你自己学到的,不关他人,而且我自己的反思也没有什么深度,没有拿A等级,对我是一个促进,下次努力。

15.《流动的颜色》教学设计 篇十五

红色与RED文化语义对比

一、字面意思与文化语义比较一致

红色与RED都可表示热烈、喜庆、高贵之意。

中国传统文化中, 过年都喜欢贴红对联, 挂红灯笼, 小孩子要说吉利话讨红包, 节假日也要贴红色标语。成亲时, 到处都贴上红双喜, 两位新人都要穿红色的礼服, 新娘头上要顶上红色盖头, 房里点红蜡烛。生孩子时要吃红鸡蛋, 放红鞭炮。好像中国人的一生都与红色分不开。红色见证了中国人一生当中无数个重大的日子。还有“红榜、红人、红火、开门红、满堂红”等词语, 可以看出红色是个热烈、喜庆的颜色, 中国人对红色的喜爱有增无减。红色在中国古代称“朱”“赤”。“赤”原本是指火的颜色, 而《说文·木部》曰:“赤心木, 松柏属”, “朱”指一种红心树木。而“朱”“赤”在古代是达官贵人的衣服上才会有的颜色, 许多宫殿殿宇的外墙都是红色, 所以红在古代具有高贵的文化内涵。

在英语国家, red—letter day用来指圣诞节、新年、和其他节日, 喜庆的值得纪念的日子。例如英语中paint the town red指狂欢作乐, rollout the red carpet for sb.或give sb a red carpet reception表示隆重欢迎某人;receive a red carpet treatment表示受到隆重接待。英文中也有表示高贵地位的红色, 比如raise sb to the scarlet立某人为红衣教主, scarlet一词就有权力、高贵的含义。

红色与RED都有暴力、危险、色情之意。

说到暴力、危险, 首先联想到流血, 血正好是红色, 所以红色很容易成了危险的象征, 它是警告、禁止、防火的提示色。红灯表示禁止前进, 而汉语中也有“那个人杀红了眼”“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等对暴力流血行为的形容。中国古诗里有形容对丈夫不忠的女子为“红杏出墙”, 那些风流场所里的女子也被称为“红袖”“红楼”, 而一直到现在还在广泛使用的“绯闻”在古代也是形容违反婚姻道德的风流韵事。

英语国家对红色的贬义色彩相比汉语来说要更为强烈。表示暴力、危险的词也很多, 例如:red hands血腥的手;red alert空袭警报;red battle血战等等。同时, 红色在西方文化中也有表达放荡、色情之意, 一般来说, 色情场所聚集的地方叫做“red-light district” (红灯区) 。“red-light”含有“风化区”之意。A red waste of youth则形容男女们的放荡生活。又如小说《红字》中, 女主角海斯特白兰胸前被印上了红色A, A是奸妇adulteress的首字母, 而用红色更象征着奸情和耻辱。

二、字面意思相同, 文化语义不同

在中国人传统意识里面红色还可以辟邪帮助人们度过灾难, 本命年要穿红内衣, 手上要带红线以保本命年平平安安。虽然有点迷信思想, 但也正因为如此才能看出中国人对红色的特殊情感。“红色”也可以叫做“朱色”“赤色”有进步、忠贞之意。在京剧中, 耿直忠义的关羽的脸谱就是以红色为主。红色在汉语中也有贬义, 但为数不多, 前面1中已经提到。对于红色, 中国人一般会产生褒义的文化联想。与中国正好相反, 红色在西方语言中常常带有比较强的贬义色彩。一般来说, 红色会让他们联想到暴力、流血, 第1中已有举例。然而远远不止那些, 红色在西方还象征着粗俗, 亏损, 疾病等, 例:red-necked形容粗俗的红脖子乡巴佬;a red month表示这个月入不敷出;to be in the red负债, 赔本经营。英语中red flag和汉语中的“红旗”虽然字面意思都是红色的旗子, 但英语的red flag表示危险。而“红旗”指的是先进单位或个人。再比如red bean与“红豆”字面意思相同, 但文化语义上的差别比较大, red bean有愚蠢的意思, 而“红豆”可以表示对爱情的一种相思之情。

三、字面意思不同, 文化语义相同

汉语中的“红色”并不总是和英语中的RED相对应的, 如“红眼病”或者“眼红”是汉语中的双关语, 既可以指生理上的眼病, 也可以指心理的嫉妒。但在英语表达是就不能用red eyed, 而是用green eyed。这里红色与green就是字面义不同但文化语义相同。

四、字面意义相对应, 文化语义空缺

所谓的文化语义空缺, 就是说在中华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一些词, 在英文中是没有对应文化语义的词, 这种词一般具有很深的民族文化烙印,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例如:“红装”一词一般指妇女, 英文中red clothes就是红色的衣服, 不会由此联想到妇女。而“红颜知己”中的“红颜”是指容貌姣好的女子, 英文中red face就指的是满脸通红, 不可能联想到美貌的女子。“红娘”指的是媒人, red lady在英文中是形容淫荡之女, 与“红娘”的文化联想义相去甚远。

根据以上四点的对比来看, 产生这些不同情况的文化语义归根结底还是由于汉英两个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概念, 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一个人以社会一员的资格获得其他一切能力的习惯。不同的人群在认知、理解和表达世界时, 由于自然环境、社会生活、文化背景不同, 便会产生差异, 从而产生了各民族的独特语言特色。语言词汇最能反映人类社会文化生活, 这种表现也可以从颜色词上面看出来。在几千年的传统思想影响下, 中国人的思维偏感性, 强调一种悟性思维, 而西方人则偏向理性, 强调逻辑思维。中国受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影响, 而西方人则受主客两分的哲学思想的影响, 处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背景下汉英颜色词的民族文化语义同时也存在明显的不对称性。

教学启示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就要求老师在教授颜色词时, 要有意识地渗透汉英语言对颜色的理解的不对称性。学习一门语言必须学习这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受结构主义语言教学的影响, 不少老师在教学中将语言和文化分开, 只注重语言形式和书面语言, 而忽视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 忽视学生跨文化意识和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 在语言课上对文化的渗透缺乏系统的计划。在进行文化渗透时要注意一些原则:

系统性原则。一般老师在讲颜色词时, 会先讲发音, 语法, 语义等等, 如果碰到学生提及有关的文化点才会涉及一点文化, 这样其实不利于学生理解, 久而久之就忘了, 所以系统的文化渗透非常重要。

实用性原则。并不是每个颜色词我们都要把它的文化语义给学生讲清楚, 文化教学要与日常交际的主要方面紧密联系起来, 针对学生的日常交际需要进行文化教学, 这样学生才有动力学习。对那些干扰交际的要详细讲解, 反复操练。

循序渐进原则。要根据学生的级别来确定要输入的文化语义方面的内容, 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 由浅入深, 由简单到复杂, 先说颜色词文化语义的共性,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这样才会更自信地学习, 反之, 就可能会因此造成交际失败。

对于颜色词的文化语义的教学可采用几种方式来进行:

1、运用多媒体教学。

可以通过中西方电影电视片段提供的情景来猜测颜色词或颜色的文化联想意义, 来比较两个国家的颜色词, 比如可以放两段片段, 第一个是中式婚礼, 中国新娘的红色礼服就可与的二个片段里的西式礼服—白色婚纱做一个对比, 这样学生就能直观的感受到文化语义的不同。

2、开展的课外活动。

之前也提到文化渗透的原则就有实用性原则, 在教室里学习总是在这方面得不到很好的效果, 所以可以让学生在实际与中国人的交流中收集材料, 实地调查后汇总, 再在课堂上一起讨论和交流颜色词的文化语义。这样不仅鼓励学生去主动交流之外, 也使得他们更贴近现实语言环境。

3、教师的创新意识。

对外汉语老师面对的学生毕竟很多都是西方国家的学生, 教学方式就不能太死板, 如果只是看ppt听老师讲解, 还是会觉得无聊, 所以教学时, 可以采用游戏的方式来完成。让学生分成小组, 每组选择一个颜色, 然后自己课后查关于这个词的文化语义, 然后根据这个文化语义来编排一个小短剧, 然后再课上表演, 表演完后由其他组的同学提出问题, 表演的小组一一解答, 不对的地方老师指正。这样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

结语

颜色词的文化语义基于过去中国封建统治、古代哲学、诸子百家思想、民俗民风、宗教信仰、形成的。丰富的颜色词使人类的语言多了一抹绚丽多姿的色彩, 是语言变得丰满, 有趣, 亲切, 有张力。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老师要切实把握好颜色词的文化内涵, 正确引导学生, 使其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 真正把握好在不同语言的确切含义和文化内涵, 从而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李瑞华, 《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年

[2]常敬宇, 《汉语词汇与文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年

[3]何善芳,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0年

上一篇:增强班级凝聚力主题班会设计方案下一篇:《关于山西平遥古城的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