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导学设计】2015高中语文 专题一 从军行导学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精选9篇)
1.【学案导学设计】2015高中语文 专题一 从军行导学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篇一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力能扛鼎(ɡānɡ)
称心如意(chèn)..风驰电掣(chè)
.怏怏不乐(yànɡ)
.C.掎角之势(jǐ)
.循规蹈矩(jǔ)
.D.雄关险隘(ài)
.言简意赅(ɡāi)
.答案 D
解析 “瞠”应读“chēnɡ”。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风靡
描摹
始作俑者
见风驶舵 B.装祯
C.部署
D.徇私
答案 C 解析 A项驶—使。B项祯—帧。D项重—崇。3.下列对《轻肥》一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此诗写宦官的骄横之态并与江南天灾作比,表达诗人对官场奢侈生活的批判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B.首四句先写宦官们令人惊异的骄横情形:意气之骄,竟能满路,鞍马之光,竟可照尘。而这一切均是宦官们所为!不能不令人惊异。
C.最后两句“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用重笔转折,直赋其事,以惨不忍睹的血淋淋的现实进行对比,揭示了当时广大人民的悲惨处境。
D.诗人在表达方式上将记叙和议论相结合,极力揭露宦官、权贵之间相互勾结、极度奢靡的生活。答案 D
解析 诗人不作一句评说,不发一句议论,把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并列写出。4.下列对《杜陵叟》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开头七句写出灾情之严重。从三月写到九月,可见全年适合长庄稼的时候全部是恶劣的天
虚与委蛇(yí).妄自菲薄(fěi).风光旖旎(yǐ).矢志不渝(yú).不寒而栗(lì).
踽踽独行(jǔ).
瞠目结舌(tánɡ).B.谄媚阿谀(chǎn)
.
蛊惑
随声附和
层峦叠嶂 辍学
伶牙俐齿
和盘托出 戳穿
不胫而走
重山峻岭
气,麦苗和禾穗不是黄死就是青干。
B.“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写官吏们在此天灾面前的可恶表现和百姓们的困难处境。官吏们为了“考课”,不仅不奏报朝廷,反而变本加厉地加紧搜刮。
C.“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写诗人痛斥“长吏”剥夺了自己的东西,表达难抑愤怒之情。
D.最后八句写皇帝得知灾情而下诏免税。表面上是歌颂了皇帝的仁德,实际上语含讽刺,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帝心恻隐”是虚伪的,而用考课的办法鼓励各级官吏搜刮更多的民脂民膏却是真正的目的。答案 C
解析 “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写诗人难抑愤怒之情,改第三人称为第一人称,用“杜陵叟”的口气,痛斥了那些为自己升官而不顾百姓死活的“长吏”。“明知”农民受灾却偏偏“不申破”,甚至还美化现实以博皇帝的高兴,这样的“长吏”在封建时代是相当具有典型意义的。
5.下列对《问刘十九》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小诗的主旨是写一个冬日的傍晚邀人饮酒的情趣。诗中蕴涵生活气息,不加任何雕琢,信手拈来,遂成妙章。
B.“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写酒是新酿的酒,还未滤清,上面浮着酒渣,微绿色,细小如蚁。炉火正旺,炉是红泥铸就的,小巧而又简朴雅致。红红的炉火,泡沫浮动的绿酒。C.
三、四句“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邀对方傍晚过来饮酒。一场暮雪眼看就要飘洒下来,室外寒气袭人,而时值黄昏,还有什么比朋友间饮酒叙情更能令人快慰的事呢? D.这首诗的语言热情洋溢,情味盎然。可见诗人对朋友的热切邀请。答案 D
解析 语言非热情洋溢,而是平淡,但平淡的语言却令人情味盎然。细细品味,胜于醇酒,令人身心俱醉。
二、拓展提升
(2013·浙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6~7题。
秦中吟·歌舞(唐)白居易
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贵有风雪兴,富无饥寒忧。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秋官为主人,廷尉居上头。日中为一乐,夜半不能休。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
注 ①阌(Wén)乡:旧县名。白居易有《奏阌乡县禁囚状》,详述了无辜妇孺被关进阌乡狱并遭受迫害的惨状。
①
6.这首诗揭露了中唐尖锐的社会矛盾,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与杜甫诗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脉相承。答案 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以及对诗句的背诵默写能力。结合诗句“贵有风雪兴,富无饥寒忧”,“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及题干中的“尖锐的社会矛盾”,可知诗人将朝廷贵官的糜烂生活与狱中的“冻死囚”相对照,来揭露封建社会阶级之间的尖锐对立。7.赏析这首诗对比艺术的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从结构上看,开头两句兴起全篇,接下来十四句详写统治者骄奢侈靡的生活,而结尾仅用两句描述“冻死囚”,文势陡急,有一落千丈之势。
(2)从艺术效果上看,前面十四句通过层层铺叙、渲染,为结尾一幕作艺术的铺垫,前后构成强烈、鲜明的对比,震撼人心。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对比这种表达技巧的能力。诗歌的前十六句详尽铺写朝廷贵官的生活,共描写了两个场面:开头八句记叙朝官们雪中退朝的场面;下面八句紧承“追游”,转入特写,具体描绘秋官、廷尉歌舞宴饮的场面。上面两个场面,已经将秋官、廷尉这帮官僚们的腐朽糜烂、醉生梦死的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末尾“冻死”一词极写囚犯之惨状,简洁而有力。从而使这个对比变得格外强烈和鲜明。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清平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8.二者反映的作者感情的异同点是什么?
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相同点:作者惋惜春光流逝的深情。不同点:白居易最终找到了春天,充满惊讶和喜悦;黄庭坚没有找到春天,感到无限怅惘和苦闷。
9.两位作者在寻觅春天的方法上有所不同,找出相关的两句来。
白居易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黄庭坚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长恨春归无觅处 除非问取黄鹂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0~11题。
惜牡丹花 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惟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花下醉 李商隐
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10.两首诗都描写了夜里持火赏花的情节,表达了两位诗人什么样的共同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表达了两位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深刻留恋之情,对时间无情流逝(或青春易逝)的感伤之情和对生命的珍惜之情。
11.如果说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表现力最强的词,那么这两首诗的诗眼各是什么呢?各是怎样突出它的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白诗的诗眼是“惜”,李诗的诗眼是“醉”。白诗第一句表达出作者惜花的惆怅之情;第二句“惟有”“两枝”,见出诗人惜花之情深;第三句,“应”字表达出诗人的忧虑,这促使诗人连夜把火看花。全篇诗意几经铺垫,把诗人怜花爱花的一片痴情抒发得淋漓尽致。李诗第一句写诗人因爱花而去寻花,遇花后不知不觉陶醉于花树下;次句进一步写“醉”,因迷花而不觉倚树,由倚树而不觉沉眠,由沉眠而不觉日已西斜;第三句写“酒醒”,这是为衬托第四句,“酒醒”后还要持烛赏残花,更突出陶醉的程度,它比酒醉还要深。
2.【学案导学设计】2015高中语文 专题一 从军行导学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篇二
一年级上音乐《你早》导学案
教学目的:
1、在“听、唱、动”的活动中感受孩子学习与生活的乐趣。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你早》,并能从小养成主动向他人问好的习惯。
2、尝试选择和模仿自然界美妙的声音,在音乐情境中表达快乐的感受。教学难点:对《你早》歌词的记忆。教具准备:钢琴、多媒体。教学过程:
一、导入1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段有趣的画面,请你们边看边听,这是什么时候?它们在干什么?你又听到了什么?我们刚才看的动画片的开头出现了什么?它在干什么?小结:这些动物们用自己的方式相互打着招呼呢!大公鸡每天清晨用嘹亮的歌声把人们从睡梦中唤醒,大公鸡是怎么说话呢?(生:喔——)真棒!那我们一起来把“公鸡说话”唱唱好吗?(生:唱)大公鸡喔喔喔—2律动《上学路上》天亮了,大公鸡叫醒了我们,小朋友们要去上学了,你们准备好了吗?在上学的路上遇到老师,同学,你会怎么办的?
3、听《你早》听一听歌曲里还有谁我们刚才没说到?它是怎么说话的?
二、解决难点,学习歌词
1、我们再来听一听大公鸡、小闹钟、小朋友分别在哪里说话的?一大清早,太阳公公把许多漂亮的颜色送给了天上的云朵,好看极了!这就是——朝霞。(出示朝霞)
老师现在用大公鸡来说句话:
“大公鸡
在朝霞
里
喔
喔
叫”我们一起来说说吧。(师生边看图边按节奏说词)2小闹钟在哪里说的?我们再用小闹钟说句话:(师边按节奏说词边画)
“小闹钟
在晨风
里
丁零 零零
零”3小朋友怎样呢?(生:老师您好)对!我们要笑呵呵地说声——你早、你早。
三、学习歌曲1
按节奏朗读歌词(1)师播放《你早》的伴奏音乐,在音乐声里按节奏读歌词。并引导学生注意看黑板上的图形提示。(2)师生一起按节奏朗读歌词。(3)师播放《你早》的范唱音乐,师生共同跟音乐朗读歌词并根据歌词配上简单的动作。(4)分组、分乐句读。(背景音乐放歌曲《你早》的录音)2
学唱歌曲(1)唱第一句歌谱。(2)师生共同跟琴慢速视唱歌曲。要求孩子们能够记住歌词。(3)听师范唱。生根据歌词与旋律做出动作。(4)生再次跟琴唱。3
处理歌曲(1)用慢速和中速演唱歌曲《你早》,要求孩子们能够分辨出不同的速度。并能感受出两种速度所表现的不同情绪,选择正确的速度演唱歌曲《你早》。进一步体会学习、生活的乐趣。懂得礼貌待人的道理。(2)让孩子们自己选择适合的速度演唱歌曲。4律动想表演吗?我们来看看这些小朋友是怎么表演的?看表演跟师学动作一起随音乐表演
3.《唐诗宋词选读》复习导学案 篇三
一、课
题:《唐诗宋词选读》模块复习
二、复习目标:
1.积累诗歌鉴赏基本知识,形成基本的知识体系。
2.了解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找准鉴赏的切入点。
3.通过具体的诗歌鉴赏训练,逐步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4.诗歌名句背诵默写。
三、复习重点难点:
1.重点:诗歌意象内涵的把握;诗歌表情达意的基本方法。
2.难点:各种艺术手法的具体运用。
四、教 学 法:分类整理
教师解析
学生训练
五、教
具:导学案
《高考总复习语文》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考纲要求: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E(鉴赏评价)。
二、考纲解读: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这一考纲规定的考点决定了诗歌鉴赏试题的命题范围和答题指向。尽管每道试题的答案千差万别,但并不意味着答题时毫无规律可循。答案的准确性主要决定于考生对诗歌文本的理解,决定于考生阅读和鉴赏的经验。而作为考试的诗歌鉴赏最终要形诸文字,这就存在一个清晰准确严谨表达的问题。命题材料圈定在唐诗宋词,题型趋于纯主观化,考查内容越考越细,试题难度加大,评分尊重考生的个性化解读与评价。鉴赏评价能力是语文阅读能力中最高的一个层次,需要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还需要文学、文体以及其他许多知识和能力才能形成的一种专门能力,但高考考的只是“初步的鉴赏”,所谓“初步鉴赏”指的是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作概要的赏析,无需引经据典,也不需要拿试卷以外的作品进行比较,只需对作品本身的特点进行鉴赏。只要对诗词曲有兴趣,对课内同类作品认真研读过,做这类题也并非很难。
三、学教法指导:
(一)、读
“读”,是从文本中获取大部分第一手材料(感性材料)的唯一途径。对诗歌而言,“读”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从读诗中获取的第一手材料是鉴赏诗歌的先决条件。
如何读?可事先设置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中读,这个情境可以是喜境,也可以是悲境,让学生在喜境中读婉约诗歌,在悲境中读豪放诗歌或山水田园诗歌。还可以事先选出与所读诗歌类型相同或完全相反的诗歌,比较着读。读的形式灵活多样,只要是利于诗歌的鉴赏,都可采用。如慢读、快读、不快不慢地读、抑扬顿挫地读、闭着眼睛读、瞪着眼睛读、摇头晃脑地读等等。读的目的就是要读出诗歌的韵律节奏,读出诗歌的意境,读出诗人的意绪(情感)。如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一词,只有通过读,才能把握其语气节奏的轻重缓急,了解词人的心绪。尤其是“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两句,非读无以把握运气之长短,非读无以知晓情感之悲喜。同时,通过读,还可以牢牢抓住诗歌中的重要词语(关键词——诗眼或词眼)和特定的意象。如“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字(关键词),“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中的“明月”(意象)。
“读”是对诗歌的第一步感知,它让同学们粗浅地感知到了诗歌意境、作者情感等方面的轮廓,虽是模糊、朦胧,却给诗歌的深层鉴赏奠定了基础,导明了方向。
(二)、悟
“悟”是在“读”所感知获取的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的理性思考过程。通过悟,可较为具体地把握诗歌意境、作者意绪等鉴赏内容,因此,这一步更为重要。那么,“悟”什么?悟诗歌意象,悟诗句中的关键词(诗眼或词眼)。
1.悟意象
在悟之前,同学们要明确诗歌意象在诗歌中具有哪些作用,如此,在悟的过程中方能变盲目为有的放矢。诗歌意象的作用与散文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如出一辙,大体上有这些作用:营造氛围(如《琵琶行<并序>》中的“枫叶荻花秋瑟瑟”句,就营造出与朋友离别时的萧瑟、落寞的氛围)、借景抒情(这是诗歌惯用的“伎俩”,凡诗歌中有描写的景物,一般都具有这一作用)、塑造背景或环境(这一作用与“营造氛围”有相似之处,但亦有不同,那就是通过多个意象组合——意象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或环境,这种作用在山水诗、边塞诗中运用较多,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之“青海长云暗雪山”即是)、塑造意境(其与“塑造背景或环境”有所不同。意境是作者抽取自然景物中的多个特定景物以进行描绘而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它展现给读者的是一幅立体感强的画面,目的是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对于读者而言,也只有“临其境”或“入其境”才能感知境界之妙以及作者的情感。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等都是意境深远的诗句)、衬托人物节质或性格(这种作用在写物诗中较为普遍,在表达技巧上,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修辞,如雪、竹、梅、松、鹤、荷、平仲、金风玉露等等,衬托人物品行高洁、性格坚毅、情感纯洁等)、奠定情感基调(如柳永《雨霖铃》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为全词奠定了凄凉、伤感的基调)、以景衬境(这一作用在山水诗中运用最多,如以闹景衬静境——“竹喧归浣女”,以动景衬静境——“莲动下渔舟”,以暖景衬冷境——“日色冷青松”,以亮景衬暗境——“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以满景衬空境——“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以物语(或物态)衬心境——“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等等)、以景衬情(这种作用在诗歌中亦常出现,其表现为诗人用意象颜色的浓淡衬托情意的浓淡,这种方法又往往与谐音双关的表达技巧相关联。如李白的《春思》中“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句,就是用桑草之“碧”“绿”衬托想思情浓,“丝”“枝”分别与“思”“知”谐音。还有用悲景衬悲情、用喜景衬喜情或用喜景衬悲情,如杜甫的《登高》一诗,是用悲景衬悲情,而其《绝句·江碧鸟逾白》则是用喜景衬悲情)。当然,这些作用在诗歌中并不具备独立性,一首诗歌中,所有的作用可能都兼而有之,这就要求在鉴赏时,不能顾此而失彼。
有了意象这许多作用,悟意象就显得有据可依了,但如何悟呢?
首先找出诗歌中的个体意象或是意象群,再进行揣摩感知。如是个体意象,须赋予意象以人文情感进行鉴赏。如刘禹锡《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一诗中的个体意象“潮水”,鉴赏时就须赋予人文情感。“潮水”给人的感觉,它总是一来一回,来时似乎很激越、狂野,充满着一股激情,待它猛烈撞击着海岸或沿着沙滩耗尽一切力量之后返回时,却显得平和,似乎有些瘫软或者懊丧或者失落。就此,我们可以展开想象:潮水来时是想索取点什么,还是想发泄点什么?回去时,是得到了一种满足,还是遭到了冷遇?结合后面的“寂寞回”便可知晓。由此推知,原来作者是用潮水反衬“故国”的荒凉冷落,是为以景衬境;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历史沧桑的感慨,是为情景交融。如是意象群,须进入多个意象组合构造的画面以各种感官加以感知。如杜甫《登高》一诗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句,诗人调动听觉、视觉组织了“秋风”、“高天”、“猿啸”、“沙渚”、“江鸟”这些意象构筑了一幅精美的画图。“临其境”,便有视觉开阔、听觉凄婉之感,为全诗奠定了伤感的情感基调;同时,视觉的恢廓,又衬托出了作者颠沛流离的独苦,是为以景衬情。——这些都是通过塑造意境所展现的情趣。
2.悟关键词
诗歌中有一些高度聚集作者情感或者用来描述氛围的关键词语,我们把这些词语叫做诗眼或词眼。它通过强烈的节奏为“读”所感知。如“小楼昨夜又东风”的“又”字。
悟词,一般从词的本义入手,去悟其在诗境中的深层含义。如“又”是“再一次”之意,它表明春风是一季又一季地吹上小楼,同时也是一季又一季地吹在小楼中人的心上。“故国”难在,且时间越来越久远,不能不给李煜这个亡国之君增加了一层又一层的愁意,甚至到了难以承受的地步,其中有悔恨、叹息等等,——一个“又”字所聚集的情感竟难以尽表。“自”、“空”二字则是写出了武侯祠的寂寞、荒凉的氛围
(三)、联
在“悟”的过程中,我们已较为具体地把握了诗歌鉴赏的各方面内容,但这还只是对诗歌价值的相对单一取向,并不全面。因为有的诗歌还具有它的现实意义,所以在鉴赏时,还必须联系作者写作的当时背景(包括社会、文化、政治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等因素。如此,才能具体、全面、客观、公正地鉴赏诗歌。这也从一个侧面告诉鉴赏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和了解相当一部分作者的生活经历及其思想状况。如在《石头城》一诗中,只把从悟中得到的“抒发作者对‘故国’昔盛今衰的感慨”作为鉴赏的最终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而且也违背了作者作此诗的真正意愿。因为诗人刘禹锡在写这首诗时,唐帝国已日趋衰败,朝廷里大臣相互排挤,出现了“牛李党争”,宦官专权依如故;地方上藩镇割据势力又有所抬头。所以他写这首诗的主旨应是讽喻现实,即借六朝的灭亡来抒发国运衰微的感叹,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以前车之覆为鉴。
(四)、结
1.诗歌类型及宏观鉴赏
我国诗歌众多,类型多样,并且每一类型的各诗歌又具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所以对诗歌类型及其宏观鉴赏的总结也很重要,如此同学们才可知一而类三,最终达到鉴赏各种诗歌的目的。
我国诗歌可分为借景抒情诗、咏史怀古诗、伤春伤别诗、羁旅行役诗、山水田园诗、托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赠友送别诗、闺怨诗、谈禅说理诗等多种类型。但同时,它们又存在着交叉性,也就是说,鉴赏此类诗歌的方法也可用来鉴赏其它类诗歌。
鉴赏各类诗歌,要掌握一些宏观鉴赏要领:
借景抒情诗,要体会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把握其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咏史怀古诗,要联系背景,领悟情感(感慨兴衰或寄托哀思或托古讽今);伤春伤别诗,是借对春光流逝抒发韶华易逝、壮志未酬的感慨,或表达对亲朋、好友、爱人的无限思念之情;羁旅行役诗,是流浪他乡的诗人通过眼见耳闻而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家乡的憧憬;山水田园诗,是诗人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托物言志诗,是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志趣融于某种具体事物中,达到言志的目的;边塞征战诗,反映边疆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或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或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赠友送别诗,通过景物渲染离别时凄凉氛围,抒发难离或勉励之情;闺怨诗,写闺房女子对丈夫久客不归的埋怨或对远在边地征戍的夫君的思念;谈禅说理诗,是诗人把自己类似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诗句中,这类诗往往有不食人间烟火之空灵境界;等等。
2.诗歌鉴赏要目
“读·悟·联”只是解决了如何鉴赏诗歌的问题,至于鉴赏出诗歌的哪些东西来而且又无遗漏,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2009年高考说明》已作出了明确的界定,即重在对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语言三方面的鉴赏。所以在总结时,就必须牢牢抓住这三个内容。
诗歌形象、表达技巧、语言的鉴赏要目见下表:
鉴赏类别
鉴赏要目
举
例
形象
人形象
品质、性格、节操等
“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思想情感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物形象
物之特征
托物言志诗中的物
景(或环境)
特点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表达技巧
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或移情于景)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托物言志(或象征)
托物言志诗《墨梅》
反衬(或对比或烘托)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修辞(比喻、拟人、夸张等)
“凉月如眉挂柳弯,越中山色镜中看”
虚实结合
苏轼《江城子》
动静结合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用典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多角度(由远而近、由上而下,远望、近观,等)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语言
清新、自然、朴素
山水田园诗
豪放俊逸
李白诗
沉郁顿挫
杜甫诗
峻伟奔腾,雄浑豪迈
边塞诗
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用典诗、咏史怀古诗
通俗、直白
白居易诗
作业:整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第二、三、四课时
复习内容:1.诗歌表达技巧例题鉴赏
2.诗歌鉴赏知识积累。
一、巧用修辞
在众多的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有以下几种:
1.比喻
比喻除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外,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如: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析:“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再如:
江上看山
苏轼
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析:此诗将江两岸的群山喻为马群,且以行船为参照物,把群山那一静态的景物给形化动化,写得形象生动。“飞鸟”喻“孤帆”,写出了舟行之快。
2.隐语(谐音)、双关
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如: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析:“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这是作者用民歌体写的恋歌,双关隐语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男子在对她唱歌言情,但传情的含蓄,给女方获得的印象是“道是无情却有情”。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在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析:“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两句虽然意境开朗壮阔,写出洞庭湖烟波浩淼的雄伟气象,但这只是表象。内里还包含着作者当时的处境(杜甫当时因兵乱漂流在江陵、公安等地,年龄58岁,既老且病,生活窘困)及国家的处境——沉浮。
其它修辞,如反复、排比、夸张、比兴等手法,由于比较简单或常用于现代诗歌中,同学们可以在具体的诗歌鉴赏中分别把握。
二、表现手法
(一)象征
象征是诗歌惯用手法,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以“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以“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以“牡丹”象征富丽;等等。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析:“篱边菊”象征陆鸿渐具有高洁的节操。
屈原用“兰芷”象征自己的芳香、不与世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陆游以“梅花”象征自己的孤高与劲节(《卜算子·咏梅》);等等。
(二)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又叫感物抒怀。托物言志诗,又叫写物诗。如:
墨
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析:此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小
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析:这首诗以“小松”喻人,写“小松”初长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反映出作者对人才出身轻微而终成大业的思考,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光。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类似的还有于谦的《石灰吟》、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张九龄的《感遇》等等。
(三)注重写景
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言恨,如何传情达意?古人惯用手法便是借景达情了。常用写景方式有:
1.侧面烘托
诗人在写景时,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入手,以对侧面景物的描写来达到反映主题的效果,即是侧面烘托。如: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析:本诗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析:本诗与《石头城》有异曲同工之妙。本诗通过乌衣巷周围景物——杂草丛生,野花点点,夕阳斜照,旧时燕飞入普通百姓家——写出了乌衣巷已不是昔日的乌衣巷了,今日的乌衣巷一片荒凉,昔时豪门世族已不复存在[双调]折桂令 中
秋
张养浩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老子高歌,发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析:“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句,以“玉露”“银河无波”“桂影婆娑”清晰之景侧面烘托出月光的清朗之态
2.以景衬情(景)
诗人在描摹细微婉曲、隐秘难言的情感或浓情密意时,往往通过景物来渲染衬托,如:
[双调]清江引
秋
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析:本诗前两句,作者道出自己的乡思情。然而这种乡思情有多深有多浓?作者没有直接外露,却是以“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秋雨”这些富有季节特征的一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那么作者为什么把这幅秋景着上浓丽的色彩呢?一想便知:衬自己浓浓的乡思情!
鹿
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析:这是一首隐逸诗,作者写出了空山的宁静、幽深。作者在渲染空山的静时采用了以闹衬静的方法外,还用了以景衬静景的方法:返影(斜阳返照)宁静详和,静静地照在深林里的青苔上,更显深林的幽与静——以“返影”衬空山的幽静。
3.侧重写动、静景或动静景结合或动静景相互映衬
在一些山水诗中,往往有静景,如山、月等;动景,如水流、风摇等等。据侧重点的不同,作者有时只写动景或静景,有时动静景兼写,有时为写静景而以写动景来衬托,有时为写动景而以写静景来衬托。如王维的《鹿柴》以“人语响”衬“空山”之静;其《山居秋暝》以“竹喧”“莲动”来衬“空山”之静,抒发一种闲情逸致。
戴叔伦的《兰溪棹歌》采用了动景(前两句)静景(后两句)结合的方法,将山水的明丽动人,月色的清爽皎洁,渔民的欣快欢畅,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明澈秀丽的画卷中。
4.塑造意境,渲染氛围,抒发情感
古今诗歌中,先写景后叙事抒情或全篇写景的诗作很多,诗人往往借助景物把气氛渲染得浓浓的,为下文抒情作铺垫或融情入景中。根据景物的性质可分为喜景和哀景。
①喜景衬喜情,哀景衬哀情
“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诗人的高妙之处就是把情融入景中,通过景传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做到情景的交融。如:
登
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析: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苍凉恢廓的秋景——哀景:急风震撼高天发出怒号的声音,猿猴哀鸣,渚清沙白,飞鸟之影映入寒渚,木叶纷纷凋落,江水奔腾涌流,一片深秋的凄清之色。为下文四句渲染了浓浓的愁意,水到渠成地抒情作了很好的铺垫。下文四句叙事抒情——哀情:交织着对国运艰难的关注,对沦落他乡不胜的感伤。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析:此诗描写作者夜泊枫桥时的情景,属写景诗。诗中所描写的景物带有凄清萧疏孤寂特点,这正与作者的羁旅之愁相融。
②喜景衬哀情
以乐景写哀,更见其哀。如:
绝
句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析: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后两句的叹息。但诗的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5.虚实结合
诗人在诗歌创作中,离不开联想和想像。联想和想像对表现诗歌的主题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但联想与想像须有一定的现实根基——现实客观景物或事件。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像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如: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
析: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总之,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间接抒情)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以“故乡明月”传达“乡思情”;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以“寒林残月”传达“诗人的忧愁”;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苦”;以“风雨落花,双燕孤飞,重阁玉枕”传达“闺怨情”;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以“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诗人的羁旅之苦”;以“梦后酒醒,烟柳断肠,寒雨斜阳,残烛啼鹃”传达“悲欢离合情”;以“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传达“对世事沧桑的感叹”;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等等。
在意境的塑造上,画面或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或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沉郁孤愁,如“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或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或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或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等。
(四)卒章显志
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句,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驰骋闲放,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又如其另一首《行路难》尾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实现理想的豁达。
三、结构
在诗歌的结构安排上,诗人也是独具匠心的。常用的结构模式有:
(一)层层渲染、铺垫,如:
江上看山
苏辙
朝看江上枯崖山,憔悴荒村赤如赭。暮行百里一回头,落日孤去霭新画。
前山更新色更深,谁知可爱信如今。唯有巫山最浓秀,依然不负远来人。
析:此诗通过色彩的层层渲染,描绘出一幅幅美景:“赤如赭”的“荒村”、“落日”时分的“霭新画”、“更新色更深”的“前山”,已让诗人观止,抒发感叹——谁知可爱信如今!却哪知巫山最浓秀?层层的渲染,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二)首尾照应
在一些诗歌中,诗人往往采用今昔、他我、物我对照的方式,来抒发自己或他人情感,如: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析:此诗共分两阕,下阕照应上阕。“心在天山”与“当年”句相应;“身老苍州”与“关河梦”句相应,目的在于构成对照,抒发了词人心酸遗恨的苍凉心情。
(三)结构对比
对比手法在诗歌中运用较多,因其具有层次性的特点,结构性较强,如: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里,不及人间自在啼。
析:这首诗就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写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结构明晰。表达作者对禁锢思想、束缚人才现象的抨击和对言论自由、解放人才理想的向往。
诗歌的表达技巧是多方面的,还有如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表现手法、欲扬先抑的技巧等等,只要我们在训练中认真总结,归结模式,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问题,还是可以解决的。
答题策略:
1.就诗论诗,不枝不蔓 高考是初步鉴赏,强调对诗歌本身特点进行思考作答,无需引经据典,用它作品比较。
2.分点答题,点后例证
3.品评技巧,品味语言
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答题时一定要根据要求,抓住诗歌本身特点,把握其艺术技巧。
4.知人论世,评出特点
5.文学理论,适量点缀
如“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以我观物,万物皆著我之色彩”“言有尽而意无穷”“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等理性语言要恰当地运用上,可以使答案显得厚实,有深度和力度,技高一筹。
部分常见意象所寄寓的情感:(学生对以下知识要熟知)
思乡类:
孤灯、孤云——孤苦的思乡、思亲情、游子情,或孤独、失落的感觉。
飞镜、明月——望月怀远、思乡、思亲情,别离思聚;或发怀古之幽思
落日——故人情。
日暮——思乡
杜鹃——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
鸿雁、雁书、雁足、鱼雁、双鲤、鲤鱼、鲤素——传递书信,信、音讯。
尺素:、札、书札——信。
青鸾,青鸟——传递书信的人。
长亭,南浦,柳岸——送别地。
浮云、孤雁、飞蓬、孤蓬、归蓬落帆、断鸿、——孤寂的游子
烟波——离别后漂泊无依。
戍鼓、雁声——离别、思念之悲凉。
玉关情、羌管——思念征人远戍或征人思归 战争类:
投笔——弃文从武。
长城——守边的将士。
朔马、胡马、楼兰——边境之敌。
胡霜——边地。
撞金——止行阵。鸣鼓——进军。
边声、角起、角声——军中号角吹响。
戎旌——军旗。
千嶂、孤城——边塞之荒凉。
山水田园诗类:
闲云、野鹤——隐居之闲适、怡然自得。
其他类:
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武陵人——桃花源。
旧家燕子——物是人非的伤感。
庄生梦蝶——美好而虚幻。
红豆———爱情或相思。
比翼、比目、双栖——夫妻恩爱。
杜康———酒。
化碧——刚直忠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黍离——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指垂老之年。
商女——歌女,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
鹧鸪——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五柳——隐者。
鸿鹄——人有远大志向。
东篱,采菊——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雅的情致
雕虫——微不足道的技能,多指文字技巧。
三径——隐士居住的地方。
风骚——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文采。
劳歌,渭城——阳关:送别时唱的歌曲。
夕阳——离别时的心情或暮年、老年。
牧童——淡泊,田园生活。
吴钩——武器或有勇武豪情。
青云——高的地位。
青紫——高官显爵。
丁香——愁心或情结。
青梅竹马——男女小时天真无邪一起玩耍。
蝉鸣——悲秋。
青天——清官。
落花——伤春。
落叶——秋天。
黄昏、日暮——死亡迫近的忧惧或苍茫的历史意味,有时也有思乡之意。如“日暮乡关何处是”。
西楼,望江楼——送别地或悠悠愁绪。
梅子——含有风情意味(梅子成熟:少女怀春)。
(梅雨:悠悠愁绪)
飞蓬,孤蓬,归蓬——孤寂的游子。
出山——①首次当官②隐居后又出任官职。
4.注意季节、节日中的意象所寄寓的情感。
①春日——喜庆、美好、希望
【借助的物象】
青山、霞、春色、春光、春阳、春昼、春风、东风、晴云、烟笼、麦雨、好雨、春雨、春流、绿波、兰溪、鹅湖、新燕、早燕、飞燕、喜鹊、鹊声、鸳鸯、新莺、娇莺、杜鹃、黄鹂、黄鸟、黄蜂、粉蝶、戏蝶、白鸥、白鹭、芭蕉、草色、绿锦、浮萍、杨花、梅花、海棠、兰花、菜花、绿葵、芍药、蔷薇、山榴、梨花、杏花、红杏、梅杏、点红、桃花、桃红、柳絮、柳花、暗翠、绿翠、翠柳、翠微、晴翠、垂杨、花树、暖树、红树、芳树、鞭笋等。
也有以乐景反衬悲情的,如伤春诗、怀人诗。
②夏日——青春、热烈,畅抒情怀。
【借助的物象】
子规、蚕桑、蛙声、鸣蛙、蜻蜓、黄梅、梅子、雨蓑、琵琶、种瓜、菜花、芙蓉、小荷、莲花、莲叶、荷叶、荷香、藕花、榴花、榴红、早菱、初莲、白鹭、鸣蝉、萤火、浓荫、稻畦等。
③秋日——多表凄清、悲苦、乡思之情
【常用词语】
愁、孤、残、寂、冷、凉、凄、苦、清、黄等
【借助的物象】
秋夕、秋夜、秋水、秋风、秋雨、秋霜、秋月、秋兰、秋叶、木叶、霜叶、落叶、黄叶、落木、落霞、残霞、孤烟、芦花、残阳、夕阳、落日、桐叶、梧桐、衰草、寒山、夕岚、飞霜、霜天、霜晴、霜气、霜月、冷月、冷露、冷桂、冷松、婵娟、月斜、月落、半月、寒星、寒塘、寒蝉、寒雁、寒鸿、塞鸿、鸿声、凉雁、北雁、去雁、孤雁、雁阵、燕去、虫吟、蟋蟀、乌啼、采菊、菊花、菊黄、黄花、荞麦、西风、枫林、江枫、清笳、渔火等。
④冬日——傲寒、狩猎、艰难、旅景、艰难、咏雪
【借助的物象】
冬雪、江雪、琼枝、飞花、天寒、风雪、风霜、草尽、沙雪等。
注意借代修辞格所常用的景物“套路”——古人状物抒情常用的一些较为固定的代称。如:
【战争、战乱】烽火、硝烟、狼烟、干戈、天狼、兵锋。
【书信】鸿雁、鲤鱼、青鸟、青鸾、尺素、锦书、函、笺、简、札、书札、尺牍。
【船】扁舟、兰舟、画舫、樯、帆、棹、橹、楫。
【马、车马】平聪、玉鞭、玉勒、征辔、鞭、雕鞍、鞍。
【太阳】羲和、东曦、金鸟、金盆
【月亮】蟾蜍、蟾宫、蟾、玉兔、素娥、姮娥、嫦娥、婵娟、银阕、珠宫、银盆、玉轮、冰轮、玉环、玉盘、清辉、桂树、桂花。
【时光】鸟、兔、漏、鉴
表节日的词:
元日——正月初一,喜庆之日。
寒食、清明、重阳——登高怀远
(五)揣摩诗眼,注意诗中用字。
诗眼,即点睛之笔,着此一笔,境界全出
——一个词语含有丰富的信息,能引起人无限联想。如:“红杏枝头春意闹”“闹”字令人想象到枝头蝶飞蜂舞,鸟争鸣,花争艳,人欢笑的景象
1.多是动词,有时是形容词
2.或形容词、名词活用为动词——活用之词不但具有原有词语所具有的色彩、情状或具体形象,而且有了动感。
3.动词的使动用法或形容词或名词活用使动用法——言简意赅。(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即诗眼)
4.巧用虚词,有时虚词也传神主要是转折连词或语气副词。(如:“无端偏向别时圆”的“偏”字)
5.平字见奇,常字见新。(如“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出”状鱼儿之乐。“斜”状燕儿之轻盈,两字皆诗眼)
6.注意诗中与标题相照应的词
如:“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早梅》,其中“早”与“一枝”相呼应。
又如:“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唐人钱珝《未展芭蕉》)
诗中“未展芭蕉”——“冷烛”——“绿蜡”相照应,说明把“未展芭蕉”比作不冒烟的绿烛;“未展芭蕉”——“书札”——“芳心”相照应,“卷”——“未展”——“缄”相照应。说明把未展芭蕉叶比作卷起的“书札”书札包藏的是因为害怕什么羞于展开心曲的“芳心”。即书札里表露的是一个正在暗恋中的姑娘的心意
7.多用具体名词,塑造具体形象,或使多个意象并列入句,组成生活画面(如“枯藤、老树、昏鸦”)。
作业:整理本课时有关诗歌鉴赏嘴基本的内容。
第五课时
复习内容:山东高考诗歌鉴赏试题分析总结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8分)(2006年山东卷)
晓上空泠峡①
王罔运②
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
惯行不解愁风水,瀑布滩雷只卧听。
[注]①空泠峡:在湖北宜昌市东南长江上。②王罔运(1832-1916),近代著名诗人。他早年怀有远大的敢治抱负,然而屡遭控诉,于是绝意仕进,归而授徒。
(1)本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2)狄葆贤《平等阁诗话》认为此诗“只二十八字,而做岸之气溢下言表”。请结合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8分)(2007年山东卷)
出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2008年山东卷)
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1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1捻(niǎn):持取,捻弄。
(1)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
(2)“凭栏手捻花枝”“ 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4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2008年山东卷)
寄远
杜牧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1)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3分)
(2)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5分)
一、【参考答案】 ⑴拂晓时分,猎猎南风吹拂着江边驿亭。诗人乘坐小船在纤夫的牵引下向空泠峡溯流而上。⑵本诗前两句描写拂晓时猎猎的风声和客中行船溯流而上的艰难,为抒写情怀作了铺垫。第三句表面上说诗人惯于常年旅途奔波,已经不知道为风浪发愁为何事,其实这里的“不解”为“不自意”之义,表现出久历沧桑后从容自信的心态。第四句中“卧听”“瀑布滩雷”这个典型场景更将诗人对一切艰险都无所畏惧的傲岸气度充分展现了出来。
二、【参考答案】(1)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情作了铺垫。“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2)①将馆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②“桃花”与“雪”分别指代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三、【参考答案】
(1)上阙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2)这两句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写动作描写也可。用捻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如果逐句分析,只要能答出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的感情变化也可。
四、【参考答案】(1)一方面描绘水流的悠长、江面的清寂。另一方面以景写情,烘托出客子思归的孤寂心情。(2)这两句写正值客心孤寂之时,忽见红袖凭楼而更增思家之情,诗人看见红袖凭楼的情景时,一下子联想到家人也在盼望自己归来,于是思家之情更加浓重(或红袖的悠闲和客心的孤回形成鲜明的对照,越发衬托出旅思的凄凉,进一步触发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命题立意】(1)本题考查诗歌景和情的关系,“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应从两个方面作答,一是“悠悠”写出了什么内容,二是对抒情起什么作用。(2)本题考查诗歌情感变化,首先找到导致感情变化的因素“红袖凭江楼”,然后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高考试题分析总结:
第六、七课时
复习内容:《唐诗宋词选读》重点文本鉴赏解读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清烟,金尊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悬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去,此会在何年。
1.请结合诗句赏析诗人是如何通过空间和景色的转化来表达离情别意的。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2.请结合诗句说一说使人是怎样扣住“望”和“怀”来写景抒情的?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3.诵读上面的诗歌,赏析诗人是如何用对比手法来表达“游子意”、“故人情”的?
4.本诗最突出的修辞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6.这首诗歌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后四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粤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方。
7.诵读本诗,具体赏析诗人是如何以哀景写哀情的?
长安晚秋
赵嘏
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8.这首诗歌的景物描写层次感强,情景结合,请结合诗句对此作具体赏析。
蝶恋花
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9.这首词的结句“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寄浅于深,借景抒情,包含多层意蕴。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认识。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0.这首词是怎样巧妙地做到“物人合一”的?
卜算子
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1.这是一首咏物明志之作,作者描写了梅花的哪些特点?表明了什么样的君子人格?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12.结合课本注释,具体分析词人有哪些“登临意”?
第八、九课时
唐诗宋词选读复习专题测试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鹧鸪天
夏
竦
镇日无心扫黛眉,临行愁见理征衣。尊前只恐伤郎意,阁泪汪汪不敢垂。
停宝马,捧瑶卮。相斟相劝忍分离。不如饮待奴先醉,图得不知郎去时。
(1)这是一首送别词,作者假托—个女子的身份、口气,抒写她与爱人分别时的离情别绪,清代词学理论家陈廷焯评价此间:“语不深而情深,千古离别之词,以此为最。”请问词的上阕表现了女子怎样复杂的心情?(4分)
(2)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出语不凡,感人至深,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
3.阅读下面这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上 邪
汉乐府民歌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无 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以上两首诗同写对爱情的坚贞、执着,但是语言风格迥异:前一首风格是,后一首风格是
。(2分)
(2)两首诗的艺术技巧也不相同:前一首主要用
方法,后一首综合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法。其好处分别是
(6分)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踏 莎 行
晏殊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1)作者在本词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2)本词在景物描写上有哪些特点?选择其中一种(情景交融除外)简要赏析。(5分)
5.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8分)
菩萨蛮﹒塞上秋望
(清)冯云骧
龙沙落日山衔水,登台怅望寒云里。猎骑返城西,秋风大将旗。
飞蓬迷鸟路,白雁哀鸣去。绝塞易黄昏,孤城早闭门。
(1)词的上阕通过哪些意象呼应了词题?这些意象的描写有何作用?(4分)
(2)一般说来,词的下阕应抒发情感,可文中却看不到抒情的句子。请通读全词,说说词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两题。(8分)
富春至严陵山水甚佳
纪昀
浓似春云淡似烟,参差绿到大江边。
斜阳流水推篷坐,翠色随人欲上船。
⑴本诗题为“富春至严陵山水甚佳”,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甚佳”二字。(3分)
⑵本诗有“斜阳流水推篷坐,翠色随人欲上船”,王维有“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书事》)。两位诗人都写出了对山水的新奇独特感受。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5分)
7.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山房春事
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转千匝绕郡城。
[注] 山房:士大夫的别墅;春事:春天的景色。该诗写于安史之乱后
(l)分别概括这两首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2)这两首诗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相同点?请简要分析。(4分)
8.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村
夜
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两首诗均写秋色秋味,但作者心境不同。试作简要分析
第十、十一课时
《唐诗宋词选读》名句默写复习
云霞出海曙。(杜审言《和晋陵早春游望》)
闲云潭影日悠悠。阁中帝子今何在?。
春江潮水连海平。(《春江花月夜》)
江流宛转绕芳甸。(《春江花月夜》)
人生代代无穷已。不知江月待何人。
昨夜闲潭梦落花。(《春江花月夜》)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代悲白头翁》)。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望月怀远》)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山居秋暝》 战士军前半死生。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高适《燕歌行》
千岩万转路不定,熊咆龙吟殷岩泉。,使我不得开心颜。
浮云游子意。挥手自兹去,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人生得意须尽欢,莫月。
,细草微风岸。星垂平野阔,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一去紫台连朔漠。
魂。
欲为圣明除弊事,在?。
惊风乱飐芙蓉水,目。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
江涵秋影雁初飞。
头归。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身无彩凤双飞翼。(李商隐)。
。使金樽空对。
。
,环珮空归月夜
。云横秦岭家何
。岭树重遮千里。,菊花须插满。。
独立小桥风满袖。(冯延巳《鹊踏枝》)
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
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流水落花春去也。
池上碧苔三四点。„„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
离愁渐远渐无穷。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近处是春山。
。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
。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范仲淹《苏幕遮》)
沙上并禽池上暝。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谁怕?。
_____________
___,归去也,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
拣尽寒枝不肯栖。
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贺铸《横塘路》)
叶上初阳干宿雨。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莫等闲。
壮志饥餐胡虏肉。(岳飞《满江红》)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咏梅》
二十四桥仍在。念桥边红药。
青山遮不住。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菩萨蛮》
把吴钩看了,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
东风夜放花千树,众里寻他千百度,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醉里挑灯看剑。宝马雕车香满路。
,那人却在。,,五十弦翻塞外声。
。
4.【学案导学设计】2015高中语文 专题一 从军行导学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篇四
教学内容: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92~94页。
教学目标:
.经历用平均数刻画一组数据特征的过程,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
2.经历移多补少、先合后分、估算等多样化算法的讨论,会利用图形直观估计平均数,能选择灵活的方法解决平均数问题。
3.体会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参与热情,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
小黑板
棋子
一、设疑引欲,激趣导入
同学们,有几个小朋友,你们看他们在干什么?
四个男生和四个女生比赛套圈,每人套15个,我们给他们当裁判,好吗?
让我们看看他们分别投了多少个。
(出示两组套中的成绩统计图)
从这两幅图中你知道了些什么?男生一共投了多少个?女生呢?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呢?
二、激起矛盾,提出问题、瞧,又来了一个女生!她也想参加女生队进行比赛。行不行?
2、我们来看看这个女生投了多少个?现在女生的总数是多少?现在女生套圈的总数超过了男生,是不是女生就套得更准一些呢?
3、看来人数不一样,我们就不能通过比较总数来评判谁套得准一些了。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你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判断谁套得准一些?
同座位交流一下,讨论一下。
三、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学生交流
我们可以分别求出男生和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2、自主探索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A:求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1)移多补少
谁能上来动动小手,让男生套中的个数变得同样多?为什么要这样移动?
把移动多的补给少的,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移多补少”法。
现在我们可以看出平均每个男生套中多少个吗?
(2)先合并再均分
现在还有办法让男生套中的个数变得同样多吗?(师合并所有的个数)
老师先怎样?又怎样?这种方法叫做先合并再均分
你能用算式将先合并再均分的过程表示出来吗?
指名列式计算:5+9+8+6=28(个)
28÷4=7(个)
这里的28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要除以4?
(3)通过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均分的方法我们知道了男生平均每人投中了7个,这个7就是男生投中个数的平均数,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板书课题)
(4)理解平均数的范围
a、平均数是7,是不是代表所有男生实际套中的个数都是7?
b、男生中哪些人套中的个数比平均数多?哪些人套中的个数比平均数少?
c、提问:平均数会比这里最大的数大吗?会比最小的数小吗?
d、小结:平均数是通过把多的部分移给少的部分,使大家都相等而得到的数,所以平均数在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
B:求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1)请你估计一下,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
(2)算一算
移多补少
(演示)
先求和再平均分:11+4+8+2+5=30(个)
30÷5=6(个)
这里30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这里用总数除以的是5而不是4?
现在你知道谁套得更准一些吗?
小结: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在这次比赛中,男生套中圈的平均数是7,女生是6,所以男生套得准一些。
四、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出示想想做做1
看到大家学得这么认真,我决定来个小测验,记住,既要动手又要动脑呀。
下面笔筒中放有根数不同的铅笔,如果要使每个笔筒中放的铅笔根数不同,每个笔筒放几根?
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通过动手动脑再次验证、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要给学生充分的操作时间,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2、出示想想做做2
求三条丝带的平均长度(请同学们在下面做)
3、出示想想做做3
老师口渴了,我们去逛逛水果店好不好?找到了一些信息。(出示统计图))哪一天卖出的苹果同样多?哪一天卖出的橘子同样多?
2)平均每天卖出苹果和橘子各多少箱?(指名上来做,其他的同学认真观察,思考他们做的对不对。)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4、出示想想做做4
下面我们来看看篮球场上的运动员们都在干什么?他们给大家带来了什么样的问题呢?(出示题目)
学生回答的过程中,说明为什么?
明确:平均身高并不能代表其中的每一个人的身高,当中有的比平均身高高,有的比平均身高矮。
五、全课总结
5.【学案导学设计】2015高中语文 专题一 从军行导学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篇五
《唐诗宋词选读 春夜别友人等》教案10
教学过程及内容:
1、由《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引出作者陈子昂的介绍。(这首诗塑造了一位具有悲剧性格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表现出他的怀才不遇,他的不平,他的忧愤,他心底的波澜。)
2、朗读
3、理解诗意
首联:写别筵将尽,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
“吐”-----离人相对无言,怅然无绪,目光只是凝视着银烛的青烟出神的神情。
“对”-----其意是面对华筵,除却频举金樽“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意绪而外,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勉强相慰的话了。
颔联:这两句着意写出了离情的缠绵,令人感慨欷歔。
“琴瑟”指朋友宴会之乐,源出《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鼓琴”,是借用丝弦乐器演奏时音韵谐调来比拟情谊深厚的意思。
“山川”表示道路遥远,与“琴瑟”作为对仗,相形之下,不由使人泛起内心的波澜
颈联:从室内转到户外的所见。这时候,高高的树荫遮掩了西向低沉的明月;耿耿的长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
这里一个“隐”字,一个“没”字,表明时光催人离别,不为离人暂停须臾,难舍难分时刻终于到来了。
结尾两句写目送友人沿着这条悠悠无尽的洛阳古道踽踽而去,不由兴起不知何年何月再能相聚之感。末句着一“何”字,强调后会难期,流露了离人之间的隐隐哀愁。
4、自读思考:
(1)诗中哪些词语写了夜?
明确:银烛、明月、晓天(2)诗中哪些词语写出了“别”?
明确:离堂、别路、金樽(3)全诗在时间上有一个怎样的流转变化?
明确:夜晚→拂晓(4)全诗在空间上有怎样的流转变化?
明确:室内→室外
(5)全诗通过什么事情表达了什么感情?
明确:诗约作于武则天光宅元年(684)春。这时年方二十六岁的陈子昂告别家乡四川射洪,奔赴东都洛阳,准备向朝廷上书,求取功名。临行前,友人在一个温馨的夜晚设宴欢送他。席间,友人的一片真情触发了作者胸中的诗潮。面对金樽美酒。他不禁要歌唱依依不舍的离情。所以,由一场筵席来表达朋友信念惜别之情。
5、品读探讨:诗人是如何通过空间和景色的转换来表达离情别意的?
明确:诗人先写离别时的华筵(室内)的人和物,再写朋友告别时的环境(室外),突出表现了朋友依依惜别之情。诗人是根据离别的时间顺序来安排空间和景色的转换的,景色随着空间而变化,情感跟随景色的变化而逐渐加深。可以用下表来显示:
空间:离堂华筵(室内)
别路山川(户外)
洛阳古道(遥想)
景色:银烛青烟
明月高树
悠悠远道
金樽绮筵
长河晓天
情感:相对无言
时光催人
悠悠离情
离情缠绵
难舍难分
此会何年
6、陈子昂诗与徐陵诗比较:
(1)徐诗有长吁短叹的哀伤语句,陈诗无。
(2)二诗写离情别绪,徐诗作哀声而无风骨,陈诗无哀声而多幽深的情思。
6.【学案导学设计】2015高中语文 专题一 从军行导学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篇六
一、教学目的:
(1)了解白居易的诗歌风格,体会白居易对人民的同情之心。(2)学习文中用对比来突出中心的手法。(3)背诵。
二、教学重、难点:对比的巧用及作用。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
五、辅助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通过高一学过的《琵琶行》,让学生回顾有关白居易的知识。(多媒体显示,并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记住划横线的内容)。
二、朗读,要求学生把握基调。(由于学生初学此文,对诗歌的感情基调把握不准,特别是最后两句的感情读不出来也在预料之中,这有待于学完整首诗后,在理解的基础之上也许学生能体会作者写此诗时的心情。)
三、题解。诗题一作《江南旱》,《轻肥》,用《论语.雍也》句:“乘肥马,衣轻裘”之意,喻指宦官的奢侈生活。此处可提问学生:《江南旱》和《轻肥》比较,你更倾向哪个题目?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对于写作文时拟题重要性的认识。
四、课文探究:
(一)宴会前。
1、谁“乘肥马,衣轻裘”?(宦官)
2、“乘肥马,衣轻裘”去哪?(“夸赴军中宴”)
3、以怎样的神态去?(耀武扬威地赶赴宴会,此处可联系唐朝中后期宦官专政的历史进行讲解)
4、如果你是一位导演,你会从怎样的角度拍摄宦官赴宴的场景。
(二)宴会中。
1、吃什么?喝什么?
2、宴会的场景是否勾起你的回忆?你是否在哪部文学作品中或电影中曾经看到这样的画面?
3、请用一个成语概括宴会的热闹场面。
(三)宴会后。
1、请你发挥想象,在草稿本上描述宦官们吃饱喝足之后“心自若,气益振”的神态。(此处给学生3—5分钟的时间)
(四)最后两句作者笔锋一转,“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描绘了一幅惨烈的画面,与前面宦官们豪华奢侈的生活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诗人不作一句评说,不发一句议论,把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并列写出,让读者悟出应有的结论,这比主观议论更有说服力,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此处要求学生展开讨论,说说对比手法在此处的巧妙运用)
五、教师总结:
本诗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对宦官的骄横之态作了深刻的讽刺和揭露。写宦官的骄横之态并与江南天灾作比,对比手法的使用,表
达了诗人对官场奢侈生活的批判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六、拓展练习。
1、有人认为,《轻肥》与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有异曲同工之妙,你认为呢?(假设这是一道5分的高考题,让学生学会规范作答)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7.【学案导学设计】2015高中语文 专题一 从军行导学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篇七
1.There is only one way to ________(解决)the dispute.2.Do you think he can ________(康复)from his illness? 3.He filled his ________(箱子)with clothes he needed for the holiday and then put it under the bed.4.________(准确地,确切地)speaking,he got here at eight fourteen this morning.5.I want to sit where you are sitting.Shall we __________(交换)? 6.I ________(不喜欢)being away from my family.7.Can I pay for each ________(项目)separately? 8.I would be ________(感激的)if you would like to help me.9.He said it would rain,but I ________(不同意)with him.10.________(十几岁的青少年)are interested in computer games and spend much time playing them.Ⅱ.词义辨析
1.用join,join in,take part in或attend的适当形式填空(1)Did you ________ the lecture given by Professor Smith?(2)He ________ the army after he finished middle school.(3)I’m sure you’ll join me ________ taking today’s speaker.(4)She is sure to ________ the wedding.(5)The famous old man ________________ the students’movements when he was young.(6)The children ________________ the English Evening and had a good time.2.用fall in love或be in love的适当形式填空
(1)The young man and the pretty girl ____________________ with each other at first sight,and they hav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or five years ever since.(2)They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last year.Ⅲ.完成句子
1.我们同学之间应该友好相处。(get along with)We students shoul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ne another.2.他正患重感冒。(suffer)He i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有个小男孩领路,找到你的家我们没有困难。(trouble)With the boy leading the way,w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我们发现学习一门外语很有必要。(it作形式宾语)W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foreign language.5.你认识这个抱着孩子的妇女吗?(with的复合结构)Do you know the woma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Ⅳ.单项填空
1.A friend ______ need is ______ friend indeed.A.in;/
B.for;a
C.in;a
D.for;the 2.I want your________,sir.I don’t know what to do.A.advices
B.piece of advices C.advice
D.advise
3.—Congratulations on your moving to the new house!—Thanks.And welcome to visit us someday after we ________.A.break down
B.settle down C.put down
D.calm down 4.Although he lived ______ in an ______ mountain village,he didn’t feel ______ at all.A.alone;alone;lonely B.alone;lonely;lonely C.lonely;lonely;alone D.lonely;alone;alone 5.John received an invitation to dinner,and with his work ______,he gladly accepted it.A.finished
B.finishing C.having finished D.was finished 6.Many students are tired ______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A.with
B.from
C.of
D.at 7.—I’m sorry;I shouldn’t have been so rude to you.—You ________ your temper,but that’s OK.A.have lost
B.had lost
C.did lose
D.were losing 8.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________ a good habit of reading carefully.A.for forming
B.to form C.to forming
D.in forming 9.I must be off now.I hope we will ______ each other by telephone.A.communicate with B.see again C.meet with
D.write to 10.—People should stop using their cars and start using public transport.—______.The roads are too crowded.A.All right
B.Exactly C.Go ahead
D.Fine Ⅴ.阅读理解
Linda Evans was my best friend—like the sister I never had.We did everything together:piano lessons,movies,swimming,horseback riding.When I was 13,my family moved away.Linda and I kept in touch through letters,and we saw each other on special times—like my wedding(婚礼)and Linda’s.Soon we were busy with children and moving to new homes,and we wrote less often.One day a card that I sent came back,stamped “Address(地址)Unknown” I had no idea about how to find Linda.Over the years,I missed Linda very much.I wanted to share(分享)happiness of my children and then grandchildren.And I needed to share my sadness when my brother and then mother died.There was an empty place in my heart that only a friend like Linda could fill.One day,I was reading a newspaper when I noticed a photo of a young woman who looked very much like Linda and whose last name was Wagman—Linda’s married name.“There must be thousands of Wagmans.” I thought,but I still wrote to her.She called as soon as she got my letter.“Mrs.Tobin!”she said excitedly,“Linda Evans Wagman is my mother.”
Minutes later I heard a voice that I knew very much,even after 40 years,laughed and cried and caught up on each other’s lives.Now the empty place in my heart is filled.And there’s one thing
that Linda and I know for sure:We won’t lose each other again!1.The writer went to piano lessons with Linda Evans ________.A.at the age of 13 B.before she got married C.after they moved to new homes D.before the writer’s family moved away 2.They didn’t often write to each other because they ________.A.got married B.had little time to do so C.didn’t like writing letters D.could see each other on special time 3.There was an empty place in the writer’s heart because she ________.A.was in trouble B.didn’t know Linda’s address C.received the card that she sent D.didn’t have a friend like Linda to share her happiness and sadness 4.The writer was happy when she ________.A.read the newspaper B.heard Linda’s voice on the phone C.met a young woman who looked a lot like Linda D.wrote to the woman whose last name was Wagman 5.They haven’t kept in touch ________.A.for about 40 years B.for about 27 years C.since they got married D.since the writer’s family moved away
a series of与名词构成名词短语作主语时,谓语动词通常用单数。A series of accidents has been reported.媒体报道了一连串的事故。
【答案解析】
Period Three Using Language Ⅰ.1.settle 2.recover 3.suitcase 4.Exactly 5.swap 6.dislike 7.item9.disagreed 10.Teenagers Ⅱ.1.(1)attend(2)joined(3)in(4)attend(5)took part in(6)joined in 解析 join指加入某一组织、党派、社会团体、军队等并成为其中一员。
8.grateful join in表示“参加(某项活动)”,多指参加正在进行的活动,如竞赛、娱乐、谈话、讨论、聚会、游戏等。
join sb.(in)doing sth.结构中,表示“加入某人一起干某事”。
take part in只指参加活动,尤其指参加会议或群众性活动等,着重说明句子主语参加该项活动并在活动中发挥作用。
attend通常用于参加会议、婚礼、典礼,听课、听报告、听讲座等。一般指成为观众或听众。
2.(1)fell in love;been in love(2)fell in love 解析 fall in love侧重“喜欢或爱上”的动作,通常和某一时间点连用。be in love侧重“喜欢或爱上”的状态,可以持续一段时间。
Ⅲ.1.get along well with 2.suffering from a bad cold 3.had no trouble finding your home 4.find it necessary to learn 5.with a child in her arms Ⅳ.1.C [in need是“在需要的时候”,friend是可数名词,前面要加“a”。] 2.C [advice是不可数名词,只有C项正确。] 3.B [此处settle down表示“定居下来,安定下来”;break down“出故障,垮掉”;put down“放下,镇压”;calm down“平静下来,镇定下来”。] 4.B [第一空用alone作状语,意为“独自地”;第二空用lonely作定语,意为“偏僻的”;第三空用lonely作表语,意为“孤独的,寂寞的”。] 5.A [首先work和finish是动宾关系,排除B、C选项,再者with是介词,后面应接非谓语作宾补,排除谓语动词was finished,此处选过去分词作宾补,表示被动关系。] 6.C [be tired of“厌倦……”;be tired with/from“因……而疲劳”。] 7.C [从上句的语境可以看出,这里是指过去的事情,所以用一般过去时,然后用 did加强语气。]
8.【学案导学设计】2015高中语文 专题一 从军行导学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篇八
班别 学号 姓名 评价
教学目标
1、认识李白,了解李白诗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2、熟悉诗人当进的写作心境,体悟诗歌所表现出的复杂的思想情绪。
教学重点
1、诗人抒情的手法及其浪漫主义特征。
2、在理解诗歌的抒情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设想
本诗反映诗人的思想情绪是复杂的,不能简单归类。教师要将李白整个的人生经历及思想发展过程讲解清楚,然后由学生探讨总结,真正的认识李白,读懂本诗。
背诵是难点,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教师还要作段落层次划分指导学生顺利完成背诵任务。
教学过程
一、解题,进入本诗。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大体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中。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开元盛世”,是唐代社会最繁荣的时期。他怀着“济苍生”“安社稷”(这是他一直都没有放弃的一个信念)的政治思想,希望能有一番作为。天宝二年,因朋友吴筠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做了翰林供奉(皇帝的文学侍从官)。这时他已四十二岁了,满以为可实现自己的政治思想,但因玄宗沉溺于声色,在宦官权贵的谗言中伤下,次年李白被排挤出长安。政治上的失败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也使他认清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朽。被排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即天宝四年(745)年,李白准备由东鲁(今山东)南游吴越(今江苏南部,行前写了这首向朋友表明自己心情的诗。李白有远大抱负,但每每受挫,他诗中展示的精神翱翔,大多是建立在现实的苦闷之上。本篇借梦游表示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佛洛依德认为文学家的创作是做白日梦,那本诗就是李白做的一个白日梦。
吟,是古文体的一种,也称“引”。梦游,梦中游历。留别,临别留下的赠言。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试读全诗(读出声来)。
2、听朗诵,正音。
天姥(mǔ)
瀛洲(yínɡ)
剡溪(shàn)
...渌水(lù) 屐(jī)
暝(mǐnɡ)...殷(yǐn) 栗(lì)
訇然(hōnɡ) ...水澹澹(dàn)
怳(huǎnɡ)...
3、看注释,懂得字面上的意思。
4、指导朗读。这首诗形式错落,屈伸自如,语言富有自然节奏感,朗读时应有意识地注意语感流动,把握语言的节奏、音调、情态和诗人感情的巧妙配合。
5、了解诗的脉络,即能依次复述全诗大意。
入梦缘由→梦游历程→仙境出现→梦醒→留别语
三、分析课文
(一)诵读并分析①段
1、齐读①段并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2、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明确: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小结第一段:写入梦之由。天姥山时隐时现,胜似仙境,高耸入云,横贯天际,气势简直超出了五岳而盖压赤城山,诗人充满了向往之情。
入梦原因句: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二)诵读并分析②段
1、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
思考: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写出每幅图景的句子。
(1)写“月下清丽之景”的句子: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外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2)写“日升明快之景”的句子: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3)写“山中奇幻之景”的句子: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4)写“天空盛大之景”的句子: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
(5)写“梦醒”的句子: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2、品味重点字词:飞、送、殷、栗、惊等(点名回答)。
明确:“飞”“送”两字先后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梦游路上那种急切、兴奋、轻快、神往的心情。“殷”“栗”“惊”分别活用为动词、使动、使动。
3、点名或分组读每一幅图景,再次品味诗的妙境。
小结第二段:写梦游幻境——飞度镜湖—登山览胜—洞天仙境—梦醒若失。
由现实转入梦境:我欲因之梦吴越。
由梦境转入现实: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唯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三)诵读并分析③段
1、段中反映了李白怎样的思想性格(讲解一些李白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性格作提示)?
明确:“别君”二字照应题目“留别”。段中主要流露出的是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傲岸不屈的反抗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如梦的虚无感伤的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消极避世的思想。然而我们并不能因此而过多地苛责李白。在污浊的封建官场,该有多少人被同化得没了自我,没了人格,诗人不可能改变当时的社会环境,能够如李白这般傲岸不屈、洁身自好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
2、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小结第三段:写出梦慨叹:蔑视权贵,傲岸不屈。
揭示全诗主旨的句子: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四、联系全诗小结
英国诗人柯尔律治说:“诗的各个部分都是相互支撑相互解释的。”读至此,再体会①②两段,我们心里豁然开朗:高大雄奇的天姥山,不正体现了诗人所羡慕的人格形象吗?富丽堂皇,超脱尘世,和睦美好的仙境不正是诗人对世俗生活的超越,对美好人生的追求吗?抒情主人公最后发出的感慨和呼喊,不也正是为梦中图景心旌激荡的结果吗?我们知道了,诗人对壮丽奇伟的崇高美的向往,正是因为人生征和的激情的驱动,虽然有苦闷,但洋溢着热情!诗歌也由此气势流注,奔放飘逸,形成了内在强大的精神力量。
课堂练习: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
1、我欲因之梦吴越。(依据;梦游)..
2、天姥连天向天横。(遮断).
3、势拔五岳掩赤城。(超过)
.
4、烟涛微茫信难求。(的确、实在).
5、云霞明灭或可睹。(暗).
6、訇然中开。(作状语,在中间).
7、訇然中开。(打开).
8、古来万事东流水。(事情).
9、古来万事东流水。(作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
8、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侍奉;舒展)..
9、虎鼓瑟兮鸾回车。(用作动词,弹奏).
10、云青青兮欲雨。(用作动词,下雨)
.
11、对此欲倒东南倾。(作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南)
..
12、栗森林兮惊层巅(栗,使„„颤栗;惊,使„„惊)..
13、列缺霹雳。(同“裂”,分裂)
.
14、须行即骑访名山。(通“需”,需要).
15、越人语天姥。(谈论)
.
二、下列对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描绘的形象的分析中,不当的一项是()
A.主体部分描绘的是梦幻中游天姥的情景。
B.诗人运用想象夸张的手法,描绘梦幻中的世界,塑造幻想中的形象。C.诗人描绘的幻想中的形象是自己理想的寄托,是与丑恶现实完全对立的。D.诗人描绘的幻想中的形象是自己生活经历的曲折反映,是现实世界的缩影。答案:D(此题考查对诗歌中的形象的把握)
三、下列对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思想感情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表现了“人生无常”的感伤情绪。 B.表现了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C.表现了与东鲁诸公分别时的离愁别恨。
D.既有“人生无常”的感伤,又有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思想。答案:D(题考查对诗歌的思想感情的把握)
《梦游天姥吟留别》学案(学生用)
班别 学号 姓名 评价
教学目标
1、认识李白,了解李白诗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2、熟悉诗人当进的写作心境,体悟诗歌所表现出的复杂的思想情绪。
教学重点
1、诗人抒情的手法及其浪漫主义特征。
2、在理解诗歌的抒情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设想
本诗反映诗人的思想情绪是复杂的,不能简单归类。我们要对李白整个的人生经历及思想发展过程理解清楚,然后探讨总结,真正的认识李白,读懂本诗。
背诵是难点,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还要通过段落层次划分顺利完成背诵任务。
教学过程
一、解题,进入本诗。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大体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中。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开元盛世”,是唐代社会最繁荣的时期。他怀着“济苍生”“安社稷”(这是他一直都没有放弃的一个信念)的政治思想,希望能有一番作为。天宝二年,因朋友吴筠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做了翰林供奉(皇帝的文学侍从官)。这时他已四十二岁了,满以为可实现自己的政治思想,但因玄宗沉溺于声色,在宦官权贵的谗言中伤下,次年李白被排挤出长安。政治上的失败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也使他认清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朽。被排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即天宝四年(745)年,李白准备由东鲁(今山东)南游吴越(今江苏南部,行前写了这首向朋友表明自己心情的诗。李白有远大抱负,但每每受挫,他诗中展示的精神翱翔,大多是建立在现实的苦闷之上。本篇借梦游表示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佛洛依德认为文学家的创作是做白日梦,那本诗就是李白做的一个白日梦。
吟,是古文体的一种,也称“引”。梦游,梦中游历。留别,临别留下的赠言。
二、整体感知
1、试读全诗(读出声来)。
2、听朗诵,正音。
天姥()
瀛洲()
剡溪()
...渌水() 屐()
暝()...殷() 栗()
訇然() ...水澹澹()
怳()...
3、看注释,懂得字面上的意思。
4、朗读领会。这首诗形式错落,屈伸自如,语言富有自然节奏感,朗读时应有意识地注意语感流动,把握语言的节奏、音调、情态和诗人感情的巧妙配合。
5、了解诗的脉络,即能依次复述全诗大意。
入梦缘由→梦游历程→仙境出现→梦醒→留别语
三、分析课文
(一)诵读并分析①段
1、齐读①段并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答:
2、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答: 小结第一段:写入梦之由。天姥山时隐时现,胜似仙境,高耸入云,横贯天际,气势简直超出了五岳而盖压赤城山,诗人充满了向往之情。
入梦原因句:(二)诵读并分析②段
1、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
思考: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写出每幅图景的句子。
(1)写“月下清丽之景”的句子:(2)写“日升明快之景”的句子:
(4)写“天空盛大之景”的句子:(5)写“梦醒”的句子:(3)写“山中奇幻之景”的句子:
2、品味重点字词:飞、送、殷、栗、惊等(点名回答)。
答:
3、点名或分组读每一幅图景,再次品味诗的妙境。
小结第二段:写梦游幻境——飞度镜湖—登山览胜—洞天仙境—梦醒若失。
由 转入 :我欲因之梦吴越。
由 转入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唯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三)诵读并分析③段
1、段中反映了李白怎样的思想性格(讲解一些李白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性格作提示)?
答:“别君”二字照应题目“ ”。段中主要流露出的是 的反抗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如梦的虚无感伤的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消极避世的思想。然而我们并不能因此而过多地苛责李白。在污浊的封建官场,该有多少人被同化得没了自我,没了人格,诗人不可能改变当时的社会环境,能够如李白这般傲岸不屈、洁身自好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
2、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答:梦中仙境象征。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 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小结第三段:写出梦慨叹:蔑视权贵,傲岸不屈。
揭示全诗主旨的句子:
四、联系全诗小结
英国诗人柯尔律治说:“诗的各个部分都是相互支撑相互解释的。”读至此,再体会①②两段,我们心里豁然开朗:高大雄奇的天姥山,不正体现了诗人所羡慕的人格形象吗?富丽堂皇,超脱尘世,和睦美好的仙境不正是诗人对世俗生活的超越,对美好人生的追求吗?抒情主人公最后发出的感慨和呼喊,不也正是为梦中图景心旌激荡的结果吗?我们知道了,诗人对壮丽奇伟的崇高美的向往,正是因为人生征和的激情的驱动,虽然有苦闷,但洋溢着热情!诗歌也由此气势流注,奔放飘逸,形成了内在强大的精神力量。
课堂练习: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
1、我欲因之梦吴越。()
..
2、天姥连天向天横。()
.
3、势拔五岳掩赤城。()
.
4、烟涛微茫信难求。().
5、云霞明灭或可睹。().
6、訇然中开。().
7、訇然中开。().
8、古来万事东流水。().
9、古来万事东流水。().
8、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9、虎鼓瑟兮鸾回车。().
10、云青青兮欲雨。()
.
11、对此欲倒东南倾。()
..
12、栗森林兮惊层巅()..
13、列缺霹雳。()
.
14、须行即骑访名山。().
15、越人语天姥。()
.
二、下列对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描绘的形象的分析中,不当的一项是()
A.主体部分描绘的是梦幻中游天姥的情景。
B.诗人运用想象夸张的手法,描绘梦幻中的世界,塑造幻想中的形象。C.诗人描绘的幻想中的形象是自己理想的寄托,是与丑恶现实完全对立的。D.诗人描绘的幻想中的形象是自己生活经历的曲折反映,是现实世界的缩影。
三、下列对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思想感情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表现了“人生无常”的感伤情绪。 B.表现了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C.表现了与东鲁诸公分别时的离愁别恨。
D.既有“人生无常”的感伤,又有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思想。
梦游天姥吟留别
原文: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外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译文:
航海的人谈起瀛洲,大海波涛渺茫确实不易寻求;吴越一带的人谈起天姥山,云霞忽明忽暗(天姥山)有时可以看到。天姥山仿佛连接着天遮断了天空,(它)山势高过五岳,遮蔽了赤城山。天台山虽高一万八千丈,对着这天姥山,(却矮小得)象要向东南方倾倒一样。
我想根据这(传说),梦游一趟越地(的天姥山),梦中,一个夜晚飞渡过月光映照下的镜湖。湖上的月光映照着我的身影,送我到剡溪。诗人谢灵运游天姥山时住宿的地方现在还存在,清澈的溪流水波荡漾,山中的猿猴叫声极为凄清。(我)脚穿谢公游山时穿的木屐,亲自攀登直入云霄的天梯(高峻陡峭的山路)。在半山腰就看见从海上升起的太阳,在山顶上可以听到天鸡啼鸣。无数山岩重叠,道路曲折回旋,没有一定(的方向)。(由于)迷恋奇花,倚着山石,不觉已经天黑了。岩泉发出的响声,象熊在怒吼,龙在长鸣,使幽静的树林战栗使层层山岩震惊,乌云黑沉沉啊要下雨了,水波荡漾升起阵阵烟雾。闪电迅雷,使山峦崩裂。仙府的石门,轰隆一声从中间打开了,洞中蔚蓝的天空广阔无际,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筑成的宫殿。云中的神仙用彩虹做衣裳,把清风当作马,一个接一个地下来了;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驾着车,仙人成群结队多得象麻一样。猛然间(我)心惊胆颤,神志恍惚,一惊而起,不禁长声叹息,醒来时见到的只有枕头床席还在,刚才梦中的烟雾云霞消失了。
9.琵琶行导学案设计 篇九
课前预习案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 诵读文章,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意,用黑色笔标出重点文言词语,并尝试翻译课文。
2. 在充分预习、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理解,独立完成导学案。
3. 找出自主学习的疑难点,课堂上合作探究解决。
学习目标:
1. 准确掌握“左迁”“相”“命”“间关”“等闲”“阑干”等文言实词;掌握名词作状语、形容词的活用等词类活用。
2. 反复诵读,鉴赏、学习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3. 反复诵读,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二 第6课 琵琶行 导学案(含答案)
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琵琶行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作者,简介作者与作品提示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二、教师引导学生对诗的内容作整体把握。
三、串讲小序,讲前布置两个思考题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串讲后提问。
1.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2.小序已经简明清楚地叙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明确:写成了诗,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
四、分析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1.“枫叶荻花秋瑟瑟”。
叙述秋夜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江边,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情感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令人顿觉秋凉袭来,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2.“别时茫茫江浸月”。
叙述别时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无不弥散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哀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出现准备好氛围。
板书
“浔阳江边闻琵琶”。
秋瑟瑟 忘归
无管弦 悲凉,奠下基调 忽闻水上琵琶声(惊喜)
惨将别 不发
江浸月
五、第二段是“江心聆听琵琶曲”。我们知道,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我们平常只是听,要描写它十分困难,然而白居易对琵琶音乐的描写却非常成功,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1.要求学生齐读第二段,体会作者高超的音乐描写方法。
2.要求学生找出比喻音乐的句子,并指明形容了什么样的乐声。(下一个定语,表状态)
板书:
比喻句 音乐
大弦嘈嘈如急雨 繁密(粗重)
小弦切切如私语 幽细
大珠小珠落玉盘 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 宛转流利
幽咽泉流冰下难 低沉入微
银瓶乍破水浆迸 激越雄壮
铁骑突出刀枪鸣 激越雄壮
四弦一声如裂帛 戛然而止
3.朗读这些句子,师生总结运用比喻写音乐的艺术效果。
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写出音乐的变化,用这些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听到过的声音和形象比拟描绘乐声,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刻划成有形可感的实体。读者不仅仿佛听到了那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扬,或低回鸣咽的应接不暇的乐音,而且仔细欣赏起来,还可以听出这一声和那一声又有明显的音色、音调上的区别,热闹而不紊乱,复杂而有层次。听了这一系列巧妙的比喻,就像听完一支完整的乐曲:先从轻徐悠长开始,仿佛从沉思中唤起记忆;接着众音繁会,像波涛起伏;马上又转到幽细甚至听不见,宛似悲恸抽泣;最后以短促刚劲的音响终曲,犹如急雷破山,崩岩走石。读者从这连珠式的具体可感的乐声中还能体会出弹奏者的“有情”、“不得意”以至难以明白的“无限事”,从而出色地完成了对主题的表达。
4.要学生找出通过写演奏者动作神态描写音乐的词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转轴拨弦”是弹奏前试弦调音的动作。“低眉信手续续弹”是弹奏的神态。“拢”、“捻”、“抹”、“挑”和“收拨”、“画”是弹奏时的指法,如此细腻地描写动作神态,交代了音乐的层次,从而更好地引导读者领会音乐,也表现了歌女技艺的熟练高超和作者高度的音乐修养。
六、小结本课内容。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三段“江中听诉身世苦”,学生齐读,找一个学生用第三人称的口吻叙述琵琶女的身世。
明确:“自言”以后二十二句叙述了琵琶女两个阶段的不同遭遇。前半部写早年色艺超群、红极一时的歌妓生涯。“秋月春风等闲度”一句过渡到后半部。后半部写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处境,“弟走”两句写琵琶女生活道路发生转折的三个原因:弟走从军,阿姨身死,年长色衰。后边写她人生道路的`重大转折以及嫁作商人妇后的孤苦凄凉的寂寞生活。
这一段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用年轻貌美衬年长色衰;用门庭若市衬独守空房;用昔日欢笑衬后来的辛酸;用夜梦往事衬孤寂伤感的情怀。
作者塑造了琵琶女这样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商人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诉。
江中听诉身世苦
前半部:色艺超群,红极一时,欢乐奢华
后半部:年长色衰、委身贾人,孤苦寂寞 对比、反衬
二 、师生共同学习第四、五段。
板书 同病相怜感慨多
重闻琵琶青衫湿
三、结合全文,让学生找出写音乐效果的句子,说明其作用。
1.“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以主人与客人的表现衬托音乐美妙惊人。
2.第一次演奏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人们被音乐打动,心往神驰沉浸在音乐当中,衬托音乐高超迷人。
3.再次弹奏时:“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坐中泣下谁最多?江洲司马青衫湿”写尽音乐的感人力量。
四、分析琵琶女的人物形象
五、分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内涵。
明确:“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歌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抒发了自己谪居江洲后的郁闷的心情,隐含当时社会变乱,政治衰落给人们造成的痛苦,意义深刻。“天涯沦落”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的情感体验,引起了一代代人的共鸣。由于诗句简明准确,情意合一,成了千古名句。
六、分析本文明暗两线,画出结构图。
秋江夜送客
月夜听琵琶 凄凉话身世
我闻琵琶已叹息 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江洲司马青衫湿 为君翻作琵琶行
【【学案导学设计】2015高中语文 专题一 从军行导学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推荐阅读: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5课 山水田园诗四首学案 粤教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11-01
高中语文第十专题《“格高韵远”的北宋词》教学设计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讲解07-02
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1-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导学案12-24
高中物理32导学案06-17
高中政治必修二导学案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