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概要教学大纲

2024-07-16

临床医学概要教学大纲(精选8篇)

1.临床医学概要教学大纲 篇一

《 临床医学概要-内科学 》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 中西医临床医学 : 第一

临床医学院

院系部

: 内科学

教研室 : 任艳芸 制定人 :

赵明君

审核人

: 系主任签字 陕西中医学院教务处

制 2014年2月20日

《临床医学概要-内科学》教学大纲 总 学

时:90学时 理论:64学时 实验;0 见习:26学时 学 分:8学分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适用专业: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 先修课程: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等 前 言 临床医学是研究诊断和防治疾病的学科群,在现代医学中居重要地位,其内容丰富、领域宽广、涉及诸多学科。《临床医学概要》仅为临床诊断和防治的思路、原则、方法以及临床各科常见病的诊治原则和要点。在高等中医院校讲授《临床医学概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在系统掌握中医学理论和技能的基础上,学会内科常见病的现代医学诊疗知识,使学生对内科疾病的发生、发展、临床表现,检查方法和诊治原则等各个方面有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认识,使学生能熟练掌握内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临床知识和相应的诊治技能,使学生能适应中医临床工作的需要,有利于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的互相渗透与利用,更好地发挥中医优势,促进中医药学及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临床医学概要的基本内容很广可分为多个专科。主要包括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代谢疾病和营养疾病,风湿性疾病、理化因素所致疾病等。教学方法分理论课教学与实践教学二大部分。实践教学分为实训和临床见习两部分。临床见习在附属医院内科各科室进行,实训见习在我院实训中心进行。在教学中,要求根据当前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实际情况以课堂讲授和临床见习为主要形式。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配合应用多媒体、录像等现代化教具,在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运用启发式和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全面牢固地掌握内科学的基本理论。同时在教学中需注意介绍一些新理论、新观点、新技术和新方法,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意加强三基训练(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切实提高学生对内科疾病的诊治能力。本大纲使用教材为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临床医学概要》(第2版),主编 朱明德,石应康,人民卫生出版社。应用心理学专业总学时90学时,讲授64学时,见习26学时,学分8分,本课程为考试课,理论考试占总成绩的70%,实践技能考试占总成绩的30%。

第七章 呼吸系统疾病

第一节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目的要求]

1、了解急性上感的病因。

2、掌握急性上感的诊断。

3、熟悉急性上感的防治。[教学内容]

1、概述。

2、临床表现: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咳嗽、咯痰、肺部体征。

3、诊断。

4、防治。[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影视课件为主、加临床见习方法进行教学。[计划学时] 2学时 [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具有对急性上感进行诊断的技能,逐步培养同学们对呼吸系统疾病的诊疗技能,具备一定的呼吸系统疾病预防知识,并具备向社区公众人群进行宣教呼吸系统疾病预防知识的能力。

第二节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目的要求]

1、了解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的病因。

2、掌握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的诊断。

3、熟悉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的防治。[教学内容]

1、概述。

2、临床表现:咳嗽、咳痰、喘息。

3、诊断。

4、防治。[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影视课件为主、加临床见习方法进行教学。[计划学时] 2学时 [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具有对急性气管支气管炎进行诊断的技能,逐步培养同学们对呼吸系统疾病的诊疗技能,具备一定的呼吸系统疾病预防知识,并具备向社区公众人群进行宣教呼吸系统疾病预防知识的能力。

第三节

支气管哮喘 [目的要求] 1.了解支气管哮喘的病因。2.掌握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及分期。3.熟悉支气管哮喘的防治。[教学内容] 1.概述。2.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3.诊断是本章内容的教学重点。哮喘的诊断标准;哮喘的分期。4.防治。

[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影视课件、讨论加临床见习等方法进行教学。[计划学时] 2学时 [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具有对支气管哮喘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技能,逐步培养同学们对呼吸系统疾病的诊疗技能,具备一定的呼吸系统疾病预防知识,预防哮喘发作的危险因素,并具备向社区公众人群进行宣教呼吸系统疾病预防知识的能力。

第四节

肺结核 [目的要求] 1.了解肺结核的流行病学特点、病因和发病机理。2.掌握肺结核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3.熟悉肺结核的防治原则。[教学内容] 1.概述。2.临床表现:表现以低热、咳嗽、咯痰、痰中带血及相关体征为临床特征是本章内容的教学重点。

3.诊断与鉴别诊断是本章内容的教学重点。4.治疗:化学治疗、常用抗结核药物的应用、标准化学治疗方案及其它治疗。5.预防。[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影视课件、讨论加临床见习等方法进行教学。[计划学时] 4学时 [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具有对肺结核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技能,逐步培养同学们对此类呼吸系统疾病的诊疗技能,具备一定的呼吸系统疾病预防知识,尤其注意肺结核的流行病学特点及传播方式,并具备向社区公众人群进行宣教肺结核预防知识的能力。增强人群抗结核病的能力。第八章 循环系统疾病 第一节 心力衰竭 [目的要求] 1.了解心力衰竭的病因及发病机理改变。2.掌握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3.熟悉心力衰竭的防治原则及具体治疗药物及急性左心衰的抢救处理。[教学内容] 1.概述。2.心力衰竭的分类、病因与发病机理:其中心力衰竭的代偿机制是本章内容的难点。3.临床表现:左心衰竭和右心衰竭的临床表现是本章内容的教学重点。

4.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血浆BNP,心电图检查,影像学检查如B超等。

5.诊断与鉴别诊断是本章内容的教学重点。5.1诊断:按照病史、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等进行诊断。5.2鉴别诊断:支气管哮喘、心包积液、肝硬化腹水伴下肢水肿等。6.治疗:一般治疗、病因治疗、药物治疗(利尿剂、RAAS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正性肌力药物、扩血管药物)、非药物治疗等。急性左心衰的抢救治疗。7.预防。[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影视课件、讨论、PBL教学加临床见习等方法进行教学。[计划学时] 4学时 [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具有对心力衰竭进行诊断的技能,逐步培养同学们对心力衰竭的识别能力,尤其注意早期识别危险因素并进行诊断并予以有效干预,注意心衰各种诱因的防范,对心血管疾病的基本特点和救治常规有一定的认识。第二节 高血压 [目的要求] 1.了解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及发病机理改变。2.掌握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3.熟悉原发性高血压的防治原则及具体治疗药物。[教学内容] 1.概述。2.高血压的病因与发病机理;高血压的分类。3.临床表现:以血压增高为特征和对靶器官的损害为特征的临床表现是本章教学的重点。

4.实验室及其他检查:B超、动态血压检测、血液生化检查、X线检查、CT检查等。5.并发症:脑血管病、心力衰竭、慢性肾衰竭、主动脉夹层等。6.诊断与鉴别诊断是本章内容的教学重点。6.1诊断: 按照病史、症状、体征及心电图特征等进行诊断。6.2鉴别诊断:原发性高血压主要与各种继发性高血压进行鉴别。7.治疗:降压治疗的原则;降压药物治疗的合理选用;特殊类型高血压的处理。8.预防。根据高血压的分层管理和危险因素的多少评估高血压的预后,重点是高血压对靶器官的影响方面进行预防。[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影视课件、讨论、PBL教学加临床见习等方法进行教学。[计划学时] 4学时 [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具有对高血压流行病学现状和其临床特征进行认识并对高血压进行诊断的技能,逐步培养同学们提高对高血压的识别防控能力,尤其注意高血压的危险因素进行有效干预,注意防范高血压导致的靶器官的损害,提高人群中对高血压病的防控能力。第三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目的要求]

1.了解冠心病的病因及发病机理改变。2.掌握冠心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3.熟悉冠心病的防治原则及具体治疗措施。[教学内容] 1.概述。2.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与发病机理;冠心病的分型、发病机理:其中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后的病理生理改变是本章内容的难点。3.临床表现:以稳定型心绞痛发作为特征的临床表现和急性冠脉综合征如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是本章教学的重点。

4.实验室及其他检查:心电图检查,包括静息心电图、运动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腔内电生理检查、B超、冠脉造影、冠状动脉三维血管重建成像CT等。5.并发症:心肌梗死的并发症:乳头肌功能不全、心脏破裂、栓塞、心室壁瘤等。6.诊断与鉴别诊断是本章内容的教学重点。6.1诊断: 按照病史、症状、体征及心电图特征等进行诊断。6.2鉴别诊断:心绞痛与ACS、其它原因的胸痛、心脏神经官能症;心肌梗死与心绞痛、主动脉夹层、肺动脉栓塞、急腹症等鉴别。7.治疗:心绞痛治疗分发作期和缓解期治疗,具体有一般治疗、药物治疗、血管重建治疗等。心肌梗死的治疗分监护和一般治疗、解除疼痛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再灌注心肌治疗、溶栓治疗及各种并发症治疗。8.预防。主要讲述冠心病的三级预防知识。[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影视课件、讨论、PBL教学加临床见习等方法进行教学。[计划学时]

4学时 [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具有对冠心病的临床特征和心电图特征进行诊断的技能,逐步培养同学们提高对冠心病的识别能力,尤其注意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进行有效干预,注意心肌梗死导致的心源性猝死的防范,对冠心病的PTCA治疗有一定的了解。

第九章

消化系统疾病 第一节

胃炎 [目的要求] 1.了解慢性胃炎的病因及发病机理改变。2.掌握慢性胃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3.熟悉慢性胃炎的防治原则及具体治疗药物。[教学内容] 1.概述。2.慢性胃炎的病因与发病机理;其中胃炎的胃镜改变和组织学病理改变是本章内容的难点。3.临床表现:以上腹部不适或者疼痛为特征的临床表现是本章教学的重点。

4.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胃镜检查、Hp检查等。5.并发症。6.诊断与鉴别诊断是本章内容的教学重点。6.1诊断: 按照病史、症状、胃镜组织学改变等进行诊断。6.2鉴别诊断:胃溃疡等进行鉴别。

7.治疗:病因治疗、对症治疗等。8.预防。对患者进行饮食教育,注意定期复查,防止有异常化生。[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影视课件、讨论、PBL教学加临床见习等方法进行教学。[计划学时] 2学时 [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具有对慢性胃炎的临床特征进行认识,并对慢性胃炎进行诊断的技能,逐步培养同学们提高对慢性胃炎的识别能力,注意防范慢性胃炎导致的肠上皮化生,提高学生对慢性胃炎的诊疗处置能力。第二节 消化性溃疡 [目的要求] 1.了解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及发病机理改变。2.掌握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3.熟悉消化性溃疡的防治原则及具体治疗药物。[教学内容] 1.概述。2.消化性溃疡的病因与发病机理;消化性溃疡的流行病学;其中消化性溃疡的胃镜改变和组织学病理改变是本章内容的难点。3.临床表现:以节律性上腹痛为特征的临床表现是本章教学的重点。

4.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胃镜检查、Hp检查、X线钡餐等。5.并发症: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癌变等。6.诊断与鉴别诊断是本章内容的教学重点。6.1诊断:按照病史、症状、胃镜组织学改变等进行诊断。6.2鉴别诊断:其它引起上腹痛的疾病进行鉴别。7.治疗:药物治疗、患者教育、维持治疗等。8.预防。对患者进行饮食教育,注意定期复查,防止有并发症和异常化生。[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影视课件、讨论、PBL教学加临床见习等方法进行教学。[计划学时] 2学时 [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具有对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征进行认识,并对消化性溃疡进行诊断的技能,逐步培养同学们提高对消化性溃疡的识别能力,注意防范消化性溃疡导致的癌变,提高学生对消化性溃疡的诊疗处置能力。第三节 肝硬化 [目的要求] 1.了解肝硬化的病因及发病机理改变。2.掌握肝硬化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3.熟悉肝硬化的防治原则及具体治疗药物。[教学内容] 1.概述。2.肝硬化的病因与发病机理;肝硬化的发病机理和病理改变是本章内容的难点。

3.临床表现:分代偿期和失代偿期,主要是失代偿期的表现,其中肝功能减退和门脉高压症表现是本章教学的重点。

4.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肝功能检查,B超,磁共振等。5.并发症:上消化道出血,胆石症,感染,肝肾综合征,原发性肝癌,肝性脑病等。6.诊断与鉴别诊断是本章内容的教学重点。6.1诊断:包括确定有无肝硬化、寻找肝硬化的原因、肝功能分级等。6.2鉴别诊断:引起腹水的疾病,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其它疾病等。7.治疗:保护或改善肝功能;对门静脉高压和其并发症进行治疗;手术及对患者的教育等。8.预防。对患者进行教育,包括休息、酒精药物、进食等进行教育,并定期复查,防止有并发症。[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影视课件、讨论、PBL教学加临床见习等方法进行教学。[计划学时] 4学时 [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具有对肝硬化的临床特征进行认识,并对肝硬化进行诊断的技能,逐步提高同学们对肝硬化的诊治能力,注意防范肝硬化导致的癌变,提高学生对肝硬化的患者的教育和沟通能力。第四节

急性胰腺炎 [目的要求] 1.了解急性胰腺炎的病因及发病机理改变。2.掌握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3.熟悉急性胰腺炎的防治原则及具体治疗药物。[教学内容] 1.概述。2.急性胰腺炎的病因与发病机理;急性胰腺炎的发病机理和病理改变是本章内容的难点。3.临床表现:分轻型和重型急性胰腺炎,其中重症胰腺炎临床表现是本章教学的重点。

4.实验室及其他检查:淀粉酶、脂肪酶、腹部超声、腹部CT等。5.并发症:肠麻痹,腹膜炎,休克,肝损害等。6.诊断与鉴别诊断是本章内容的教学重点。6.1诊断: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及相关辅助检查确定胰腺炎的诊断。6.2鉴别诊断:胆石症、消化性溃疡、心肌梗死、急性肠梗阻等。7.治疗:寻找并去除病因,控制炎症。包括监护,各器官支持,减少胰液分泌,镇痛,预防和抗感染,营养支持等及对患者的教育等。8.预防。对患者进行教育,包括休息、进食等进行教育,并定期复查,积极治疗胆道胰腺疾病,严格戒酒。[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影视课件、讨论、PBL教学加临床见习等方法进行教学。[计划学时] 2学时 [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具有对胰腺炎的临床特征进行认识,并对胰腺炎进行诊断的技能,逐步提高同学们对急性重症胰腺炎的诊治能力,注意防范急性胰腺炎导致的各种并发症,提高学生对胰腺炎的患者的教育和沟通能力。

第十章 血液与造血系统疾病 第一节 缺铁性贫血 [目的要求] 1.了解缺铁性贫血的病因、发病机制。2.掌握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3.熟悉缺铁性贫血的防治原则及具体治疗药物。[教学内容] 1.概述。2.缺铁性贫血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其中病因与发病机制是本章教学的难点。3.临床表现:贫血的表现和组织缺铁的表现为主的临床表现是本章教学的重点。

4.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血常规、骨髓象、铁代谢、血清转铁蛋白受体测定等。5.并发症。6.诊断与鉴别诊断是本章内容的教学重点。6.1诊断:根据病因、症状、体征及相关辅助检查确定诊断。6.2鉴别诊断:和海洋性贫血、慢性病性贫血、转铁蛋白缺乏症进行鉴别。7.治疗:病因治疗、补铁治疗等。8.预防。重点的营养保障方面的预防,做好慢性病的防治。[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影视课件、讨论、PBL教学加临床见习等方法进行教学。[计划学时] 2学时 [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具有对缺铁性贫血的临床特征进行认识,并对缺铁性贫血进行诊断的技能,逐步提高同学们对缺铁性贫血的诊治能力和各种导致缺铁性贫血的危险因素,提高学生对该疾病患者的教育和沟通能力。第二节 再生障碍性贫血 [目的要求] 1.了解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发病机制。2.掌握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3.熟悉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防治原则及具体治疗药物。[教学内容] 1.概述。2.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其中病因与发病机制是本章教学的难点。3.临床表现:以贫血、感染、出血特征的临床表现是本章教学的重点。

4.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血常规、骨髓象等。5.并发症。6.诊断与鉴别诊断是本章内容的教学重点。6.1诊断:根据血常规及骨髓象确定诊断。6.2鉴别诊断: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进行鉴别。7.治疗:支持治疗;针对发病机制的治疗等。8.预防。加强劳动和生活环境保护,避免暴露于各种射线,不过量接触有毒化学物质,尽量少用或不用损伤骨髓的药物。

[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影视课件、讨论、PBL教学加临床见习等方法进行教学。[计划学时] 2学时 [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具有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特征进行认识,并对再生障碍性贫血进行诊断的技能,逐步提高同学们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治能力和各种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加重因素,提高学生对该疾病患者的教育和沟通能力。

第三节

白血病 [目的要求] 1.了解白血病的病因、发病机制。

2.掌握白血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3.熟悉白血病的防治原则及具体治疗药物。[教学内容] 1.概述。2.白血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白血病的流行病学现状,其中白血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是本章教学的难点。3.临床表现:以骨髓象受抑制和白血病细胞增殖浸润为特征的临床表现是本章教学的重点。

4.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血常规、骨髓象、细胞化学检查、免疫学检查、血液生化改变等。5.并发症。6.诊断与鉴别诊断是本章内容的教学重点。6.1诊断:根据临床表现、血象和骨髓象特点确定诊断。6.2鉴别诊断: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巨幼细胞贫血、感染引起的白细胞异常进行鉴别。7.治疗:①一般治疗(紧急处理高白细胞血症,防治感染,成分输血支持)②抗白血病治疗等。8.预防。加强劳动和生活环境保护,避免暴露于各种射线,不过量接触有毒化学物质,尽量少用或不用损伤骨髓的药物。[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影视课件、讨论、PBL教学加临床见习等方法进行教学。[计划学时] 4学时 [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具有对白血病的临床特征进行认识,并对白血病进行诊断的技能,逐步提高同学们对白血病的诊治能力和各种导致白血病的加重因素,提高学生对该疾病患者的教育和沟通能力。第四节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目的要求] 1.了解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病因。2.掌握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3.熟悉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防治原则及具体治疗药物。[教学内容] 1.概述。2.临床表现:以皮肤紫癜为主的特征性的临床表现是本章教学的重点。

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尿常规、血小板计数、肾功能检查等。

4.诊断与鉴别诊断是本章内容的教学重点。4.1诊断:根据临床表现、血小板计数和凝血功能等特点确定诊断。4.2鉴别诊断:其它疾病引起的皮肤紫癜进行鉴别。5.治疗:消除致病因素、一般治疗、糖皮质激素、对症治疗等。6.预防。加强劳动和生活环境保护,避免各种有毒化学物质和过敏源的接触等。[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影视课件、讨论、PBL教学加临床见习等方法进行教学。[计划学时] 2学时 [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具有对紫癜性疾病的临床特征进行认识,并对紫癜性疾病进行诊断的技能,逐步提高同学们对紫癜性疾病的诊治能力和各种导致淋巴瘤的加重因素,提高学生对该疾病患者的教育和沟通能力。第十一章 泌尿与男性生殖系统疾病 第一节 肾小球肾炎 [目的要求] 1.了解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发病机制。2.掌握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 3.熟悉肾小球肾炎的防治原则及具体治疗药物。[教学内容] 1.概述。2.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发病机制。3.临床表现:以尿检异常合并水肿、高血压、伴或不伴肾功能异常为特征的临床表现是本章教学的重点。

4.实验室及其他检查:尿检异常,免疫学检查,肾功能检查,穿刺活检等。5.诊断与鉴别诊断是本章内容的教学重点。5.1诊断: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及相关辅助检查确定诊断。5.2鉴别诊断:各种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和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的鉴别。6.治疗:一般治疗,对症治疗,免疫抑制治疗等。7.预防。对患者进行教育,包括休息、进食等进行教育,并定期复查。[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影视课件、讨论、PBL教学加临床见习等方法进行教学。[计划学时] 2学时 [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具有对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特征进行认识,并对肾小球肾炎进行诊断的技能,逐步提高同学们对肾小球疾病的诊治能力,提高学生对该疾病患者的教育和沟通能力。第二节

肾病综合征 [目的要求] 1.了解肾病综合征的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理改变。2.掌握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

3.熟悉肾病综合征的防治原则及具体治疗药物。[教学内容] 1.概述。2.肾病综合征的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理改变。其中发病机制及病理改变是本章教学的难点。3.临床表现:以大量蛋白尿和低白蛋白血症为特征的“三高一低”为特征的临床表现是本章教学的重点。

4.实验室及其他检查:尿检异常,免疫学检查,肾功能检查,穿刺活检等。5.并发症:感染、血栓栓塞、急性肾损害等。6.诊断与鉴别诊断是本章内容的教学重点。6.1诊断: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及相关辅助检查确定诊断。6.2鉴别诊断:和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的鉴别。7.治疗:一般治疗,对症治疗,免疫抑制治疗,中医中药治疗等。8.预防。对患者进行教育,包括休息、进食等进行教育,并定期复查。[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影视课件、讨论、PBL教学加临床见习等方法进行教学。[计划学时] 2学时 [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具有对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特征进行认识,并对肾病综合征进行诊断的技能,逐步提高同学们对肾病综合征的诊治能力,提高学生对该疾病患者的教育和沟通能力。第三节

尿路感染 [目的要求] 1.了解尿路感染的病因、发病机理。2.掌握尿路感染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3.熟悉尿路感染的防治原则及具体治疗药物。[教学内容] 1.概述。2.尿路感染的流行病学现状、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理改变。其中病因与发病机制是本章教学的难点。3.临床表现:以肾盂肾炎和膀胱炎为代表的临床表现是本章教学的重点。

4.实验室及其他检查:尿液检查、尿细菌学检查、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等。5.并发症:肾乳头坏死、肾周脓肿。6.诊断与鉴别诊断是本章内容的教学重点。6.1诊断: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及相关辅助检查确定诊断。6.2鉴别诊断:和尿道综合征、肾结核、慢性肾小球肾炎的鉴别。7.治疗:一般治疗,抗感染治疗等。8.预防。对患者进行教育,包括饮水、休息等进行教育,并定期复查。[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影视课件、讨论、PBL教学加临床见习等方法进行教学。[计划学时] 2学时 [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具有对尿路感染的临床特征进行认识,并对尿路感染进行诊断的技能,逐步提高同学们对尿路感染的诊治能力,提高学生对该疾病患者的教育和沟通能力。第四节 慢性肾衰竭 [目的要求] 1.了解慢性肾衰竭的病因、发病机制。2.掌握慢性肾衰竭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3.熟悉慢性肾衰竭的防治原则及具体治疗药物。[教学内容] 1.概述。2.慢性肾衰竭的病因、分类、发病机制。其中病因与发病机制是本章教学的难点。3.临床表现:根据不同分期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其中以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和全身多系统损害为主的临床表现是本章教学的重点。

4.实验室及其他检查:尿液检查、肾功能、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等。5.并发症。6.诊断与鉴别诊断是本章内容的教学重点。6.1诊断:根据病因、症状、体征及相关辅助检查确定诊断。6.2鉴别诊断:和肾前性肾损伤和急性肾损伤进行鉴别。7.治疗:有效治疗原发病,去除肾功恶化因素,维持体液平衡,治疗并发症,肾脏替代治疗等。8.预防。积极治疗原发病、及早发现肾损害的危险因素,避免肾毒性药物的应用。[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影视课件、讨论、PBL教学加临床见习等方法进行教学。[计划学时] 2学时 [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具有对慢性肾衰竭的临床特征进行认识,并对慢性肾衰竭进行诊断的技能,逐步提高同学们对慢性肾衰竭的诊治能力和各种导致慢性肾衰竭的危险因素,并对肾脏替代治疗技术有着一定的认识,提高学生对该疾病患者的教育和沟通能力。第七篇 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第一节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目的要求] 1.了解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病因、发病机制。2.掌握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3.熟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防治原则及具体治疗药物。[教学内容] 1.概述。2.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病因与发病机制是本章教学的难点。3.临床表现:以高甲状腺素血症、代谢亢进和浸润性突眼等为特征性的临床表现是本章教学的重点。

4.实验室及其他检查:甲状腺功能检查、甲状腺影像学检查、CT、MRI等。5.并发症:甲状腺危象、甲亢心等。6.诊断与鉴别诊断是本章内容的教学重点。6.1诊断:根据甲状腺毒症及相关的临床表现来确定诊断。6.2鉴别诊断:其它疾病引起的甲状腺毒症进行鉴别。7.治疗:抗甲状腺治疗、碘131治疗、手术治疗及其它治疗等。8.预防。[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影视课件、讨论、PBL教学加临床见习等方法进行教学。[计划学时] 4学时 [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具有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临床特征进行认识,并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进行诊断的技能,逐步提高同学们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诊治能力和各种导致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加重因素,提高学生对该疾病患者的教育和沟通能力。第二节

糖尿病 [目的要求] 1.了解糖尿病的病因、发病机制。2.掌握糖尿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3.熟悉糖尿病的防治原则及具体治疗药物。[教学内容] 1.概述。2.糖尿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糖尿病的分型、糖尿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是本章教学的难点。3.临床表现:以代谢率紊乱症候群为特征的临床表现是糖尿病的临床表现是本章教学的重点。

4.实验室及其他检查:糖代谢检查、胰岛β细胞功能检查、并发症的检查等。5.并发症:急性严重代谢紊乱、感染性疾病、慢性并发症:微血管病变(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大血管病变(动脉粥样硬化)、神经系统并发症、糖尿病族等。6.诊断与鉴别诊断是本章内容的教学重点。6.1诊断:血糖升高并相应的临床表现来确定诊断(糖尿病诊断标准)。6.2鉴别诊断:与其它疾病引起尿糖阳性等进行鉴别。7.治疗:糖尿病健康教育、医学营养治疗、运动治疗、病情检测、高血糖的药物治疗、并发症的防治等。8.预防:提倡合理膳食、经常运动、防止肥胖等。[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影视课件、讨论、PBL教学加临床见习等方法进行教学。[计划学时] 4学时 [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具有对糖尿病的临床特征进行认识,并对糖尿病进行诊断的技能,逐步提高同学们对糖尿病的诊治能力和各种导致糖尿病和各种并发症的加重因素,提高学生对该疾病患者的教育和沟通能力。第三节 类风湿性关节炎 [目的要求] 1.了解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发病机制。2.掌握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3.熟悉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防治原则及具体治疗药物。[教学内容] 1.概述。2.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3.临床表现:以关节损害及其它相应脏器损害为特征的临床表现是本章教学的重点。4.实验室及其他检查:急性炎症反应指标、免疫学指标、链球菌感染指标、关节影像学检查等。5.并发症。6.诊断与鉴别诊断是本章内容的教学重点。6.1诊断:根据关节损害和其它关节外的损害及其相关临床表现和免疫学指标来确定诊断。6.2鉴别诊断:RA与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进行鉴别。7.治疗:一般性治疗、药物治疗、其它治疗等。8.预防。[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影视课件、讨论、PBL教学加临床见习等方法进行教学。[计划学时]

2学时 [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具有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特征进行认识,并对类风湿性关节炎进行诊断的技能,逐步提高同学们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治能力和各种导致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加重因素,提高学生对该疾病患者的教育和沟通能力。第四节

系统性红斑狼疮 [目的要求] 1.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因、发病机制。2.掌握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3.熟悉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防治原则及具体治疗药物。[教学内容] 1.概述。2.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其中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因与发病机制是本章教学的难点。3.临床表现:以皮肤粘膜损害、相关脏器损害、免疫学异常为特征的临床表现是本章教学的重点。4.实验室及其他检查:一般检查、自身抗体检查、脏器病理活检、X线及影像学检查等。5.并发症。6.诊断与鉴别诊断是本章内容的教学重点。6.1诊断:根据SLE分类标准进行诊断,同时结合相应的临床表现和免疫学指标来确定诊断。6.2鉴别诊断:与其它结缔组织病进行鉴别。7.治疗:一般性治疗、对症治疗、免疫抑制治疗等。8.预防。注意在病程中预防狼疮的复发。

[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影视课件、讨论、PBL教学加临床见习等方法进行教学。[计划学时] 4学时 [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具有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特征进行认识,并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进行诊断的技能,逐步提高同学们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治能力和各种导致系统性红斑狼疮复发的加重因素,提高学生对该疾病患者的教育和沟通能力。教学时数分配表 理论 序号 教 学 内 容 见习实验 讨论 讲授 1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2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2 2 2 支气管哮喘 4 2 2 肺结核 7 4 小结 呼吸系统疾病 共计 10 4 心力衰竭 8 4 2 高血压病 9 4 2 冠心病 11 4 2 心血管系统疾病 共计 小结 12 6 胃炎 14 2 消化性溃疡 15 2 2 肝硬化 17 4 2 急性胰腺炎 18 2 消化系统疾病 共计 小结 10 4 缺铁性贫血 26 2 2 再生障碍性贫血 27 2 白血病 28 4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30 2 血液系统疾病 共计 小结 10 2 肾小球肾炎 20 2 肾病综合征 21 2 2 尿路感染 23 2 慢性肾衰竭 25 2 2 泌尿系统疾病 共计 小结 8 4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31 4 2 糖尿病 33 4 2 类风湿性关节炎 35 2 2 系统性红斑狼疮 36 4 内分泌代谢系统疾病 共计 小结 14 6 合 计 64 26 教学参考书目

1、《内科学》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供8年制或7年制专业使用),王吉耀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内科学》(第7版)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陆再英、钟南山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3、《实用内科学》(第14版)陈灏珠、林果为、王吉耀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4、《内科学》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徐蓉娟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使用说明

1、本大纲与陕西中医学院制定的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2012版)相配套,供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教学使用,可以同时供康复医学专业使用。

2、应用心理学及康复医学专业使用本大纲时,侧重临床表现及诊断与鉴别诊断的内容。

3、临床医学概要为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的专业必修科,为临床课程中的主干课程,亦是各门临床课程的基础和重点,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与基础课程如诊断学、病理学等的衔接,同时应注意为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等课程的学习打好临床思维和诊疗处置的基础。

2.临床医学概要教学大纲 篇二

1 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的发展需要实施分层教学

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每个学生受到不同家庭环境及社会环境的影响, 使个人的发展存在客观差异。其差异主要是:基础性差异、动力性差异、操作性差异和方向性差异等。充分重视中职生之间的差异, 实施分层教学, 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 分层教学的含义

分层教学是指在共同的教学目标下根据个体差异, 提出不同要求,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在教师的培养下都能得到充分发挥。分层教学要求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条件、学习类型、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等实际情况出发, 通过教学形式的变化, 创设因材施教、分类指导的环境。分层教学在教学目标上致力于促进全班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交替运用分组和个别教学法, 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 并不断创造出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 促进学生发展[1]。

3 临床医学概要分层教学的实施

3.1 素质分层

在教学前, 通过查阅学生的学习档案、开课时的测验, 掌握学生的学习基础, 分析学生在学习临床医学概要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预计教学过程中学生在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上可能出现的差异。在备课时, 做好充分准备。一方面, 帮助学生弥补基础知识的不足;另一方面, 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 使每个学生都能听懂教师所讲内容, 掌握必备技能, 达到教学目标。如在肺炎球菌肺炎的教学中强调“实变征”是其特征性体征, 即呼吸音减弱、触觉语颤增强, 听觉语音增强, 是各层次学生都必须熟知的, 但实变为何引起这些变化呢?什么原因引起肺部的实变?实变征的变异等, 则是高层次学生应该掌握的内容。

3.2 目标分层

设计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目标, 让学生清楚自己将要学习的课程与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之间的关系, 明白现在学习的基本知识、技能所起的作用。让学生知道临床医学概要是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相关医学专业的主干课, 对帮助学生掌握本专业知识至关重要。

3.3 程度分层

结合学生现状, 调整课程内容, 本着实用性原则, 降低原有课程的理论深度, 弱化课程的学科体系性, 以毕业够用、现在可用、将来能用为出发点, 设置涵盖新理论和新技术、具有前瞻性、符合时代要求、能够学以致用的教学内容。如每个疾病的概念、明确的病因、临床特征、确诊依据、防治要点都是各层次学生要学会的, 应简明扼要地讲解, 从而使教学过程变得更加有趣, 教学内容更易掌握。在教学中可用口诀、歌谣的形式进行理论教学, 用角色扮演进行技能教学, 用病例视频进行辅助教学。在教学过程中, 要注意设疑, 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让学生讨论抢救急性肺水肿患者时为何要采取半卧位?

3.4 考试分层

3.4.1 理论考试

理论考试试卷包括: (1) 必做题:为100分, 考评各层次学生会用、能用、够用知识掌握情况, 如选择题、名词解释题、填空题、简答题等。 (2) 选做题:为20分, 考评高层次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 如论述题。理论考试满分100分, 总评分120分, 对获得高分的学生可采用激励措施, 如与学分挂钩, 该门课程修到规定学分时可以免试等。

3.4.2 技能考核

(1) 随机考核。医学中职生应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 能用、会用、够用是其学习的宗旨, 为此, 考核不只限于实验课, 也可在理论教学中进行。如采用模拟教学法随机对学生进行考核。例如“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角色模拟评分:能把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咳、痰、喘、炎”特点全部表现出来计100分, 少一项扣25分, 生动表现出来加10分, 有创新表现加10分。按此种方法评价, 大多数学生能获得优良成绩。

(2) 阶段性技能考核。每学期应进行2次, 让学生以抽签形式选取试题, 体现随机和公平原则, 考核效果较好。

如“高血压患者血压测量技能考核测评方案”可以这样设计:

(1) 测量时患者体位选定:可取坐位或仰卧位。

(评分:正确选位16分;仅选一种8分;不能完成, 0分。)

(2) 手臂位置选定:脱下衣袖露出上臂, 如果衣袖宽大, 不影响血流, 向上卷至腋窝亦可, 应与患者心脏在同一水平位置。

(评分:正确定位, 16分;定位准确, 但衣袖暴露不充分, 影响血流, 8分;不能完成, 0分。)

(3) 血压计的水银槽位置选定:打开血压计, 放在被测肢体近旁的平稳处。应与患者心脏在同一水平位置。

(评分:血压计的水银槽位置正确定位, 16分;定位不准确, 相差大于5厘米, 8分;不能完成, 0分。)

(4) 袖带的缠绕:将血压计袖带里的空气挤出后, 平展无褶地缠在右上臂下端近肘关节处。松紧适宜, 以能插入2指为准。

(评分:袖带缠绕符合要求, 16分;袖带缠绕过紧或过松, 8分;不能完成, 0分。)

(5) 听诊器体件的放置:用手指摸到肘关节的肱动脉搏动后, 戴好听诊器, 将听诊器的体件放在动脉上, 不要加压, 亦不要塞于袖带之下。

(评分:听诊器体件放置符合要求, 16分;听诊器体件放置加压过紧、过松或塞于袖带之下, 8分;不能完成, 0分。)

(6) 测量血压的过程:关紧打气球上的螺旋帽, 打气, 使水银柱上升到180mm左右, 然后慢慢旋松螺旋帽, 使水银柱逐渐下降, 同时仔细听诊。两眼平视水银柱的刻度, 当听到第一声搏动音时, 水银柱顶端所指刻度为收缩压;将袖带内空气继续放出, 当动脉跳动的声音突然变弱或消失时, 水银柱顶端所指刻度为舒张压。

(评分:测量血压过程符合要求, 20分;测量血压过程能完成, 但报血压数值错误, 相差在15mmHg以上, 10分;不能完成测量血压过程, 0分。)

3.4.3 成绩评定

学生成绩评定, 理论考试占总分的50%~60%, 技能考核占总分的40%~50%, 这种评定方式更有利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4 体会

在临床医学概要实施分层教学后, 学生的理论知识、操作能力均有明显提高。

在班级教学中, 传统教学法主要照顾全体, 没有强调个体, 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分层教学虽然也是班级教学, 但要求教师在每一个层面上做到因材施教, 体现出对学生进行的个性化教育, 因而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进而提高了临床医学概要教学效果。

实施分层教学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1) 实施分层教学, 教师需要在时间、精力、课前教学准备等方面付出更多, 要求教师有充足的思想准备。 (2) 各层次学生的学习情绪常出现反复, 要经常与他们进行交流, 做好其思想工作。 (3) 需做好课后分层辅导和技能操作练习。

关键词:分层教学,中等卫生职业学校,临床医学概要

参考文献

3.概要写作的有效课堂教学 篇三

引言: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英语科考试说明中提出要求考生基于一篇350以内的短文用60词左右概括其内容,并且要求学生在概要中准确把握原文的要点,准确应用语法结构,注意上下文的连贯性。概要写作是浙江高考改革的新题型之一,它是转述文本信息的一种常用的写作手法。它有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关注文章的结构安排,有利于学生把原有的文本信息通过内化整合再有效地输出,但是相比于传统的写作题型来说,对考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情绪高昂和保持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感情地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我们教师就应该探索新颖的有效课堂训练方法,积极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概括寫作能力。

前些天学校组织的优质课评选,教学的內容是人教版必修二UNIT4workbook里的一篇阅读材料――The Return of the Milu Deer, 笔者以旁观者的身份,有了自己的感悟,对于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开展概写教学有了一定的感悟,下面就以这一文本为题材,谈谈如何对学生们的概写能力进行有效的课堂训练。

必修二Unit4,workbook中的The Return of the Milu Deer讲述的是一个关于麋鹿的故事,远在明清时代,由于人们的狩猎和滥杀,麋鹿濒临灭绝,所幸的是,通过中英两国的友好合作,麋鹿又在1985年成功地回归中国。这篇课文由于几乎没有学生所不熟悉的生词,非常适合作为学生概要写作的训练内容。

一、理清文本的六要素,架设概写阶梯

Carrel&Eisterhold认为内容图式(即对文章的熟悉度)和形式图式(即对文章的体裁的熟悉度)常常被作为一对相关概念,用以说明不同背景知识对理解的作用。因此首先学生必须学会判断文章的体裁,对于一般的叙事性的记叙文,重点是准确地把握记叙文的六要素。即时间(when),地点(where),

人物(who),事件(what),原因(why)和结果(how).关于此类文章,抓住了这六要素,其实就是对文章的概写,因此必须教会学生们通过把握文章的六要素来完成概写任务,这是非常关键的。

开始上课时,教师首先应以“What do you like doing in your free time?”和学生们进行热身,活跃课堂气氛,然后通过和学生们的freetalk自然地过渡到a story:Long long ago,there was an old temple,where lived an old monk and a young monk. The old monk told a story to the young one, “Long,long ago, there was......”虽然是一个短短的再简单不过的小故事,但是也能引导学生找出记叙文的几个要素——when,where,who and what happened,使学生感悟到抓住记叙文的六要素原来是如此简单的一回事。与此同时,回归文本,教师也可利用相同的办法引领着学生找出文章的六要素when,where,who,what,how和why,理清文章的六要素之后,学生们自然而然地就会对文章进行概述。最后,教师为了巩固这一概述文章的技巧,又呈现出另一篇“狼来了”的故事,同样地,让学生找出文章的四要素,然后加以归纳,因为有了前面这一系列的铺垫,学生很快就归纳出这文本的大意,个个脸上露出开心地微笑,甚至还有些学生大喊不过瘾。因此,在这档口,教师应立马展示了当天的家庭作业:选出你所喜欢的一则故事加以概述。

教会学生抓住文本的六要素,就会使得貌似一篇幅长长的文本立马就清晰起来,为原本抽象的概写架设了阶梯,这样学生们只要顺着这阶梯往上爬就可以了,学生们掌握了这种方法后,对文章的概写信心满满的,充满了希望。

二、聚焦文本词块,提供概写素材

程菁华曾在《培养词块学习和运用意识,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一文中说过:词块是语言使用者在语言输入和输出过程中频繁使用的,具有特定的语义和结构并以固定或半固定形式存在的短语、固定搭配、习惯用语或句式。教师可以根据文本信息进行提问,提炼出文中的关键词块,根据这些词块所提供的信息完成概写。

举例说明,教师可以从标题The Return of the Milu Deer出发,通过How did the deer disappear?; How did they come back? Who took the deer to Britain? 等几个问题提炼出thanks to, used to, luckily, with the cooperation of, It is hoped that..., etc.这些关键词汇,学生输入这些词块后进行内化,然后通过恰当地使用这些词块,再结合对文章的理解,对文章加以概写。然后教师就可以这些词块为中心,提供给学生一篇七选五的任务型阅读,完成阅读任务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们结合这些词块对这篇任务型阅读加以概写训练,通过多次反复的训练,学生们掌握了这一以词块为中心进行概写这一写作技巧。

通过这种捕捉关键词块这一训练方法,学生掌握了连词成句,连句成篇这一写作方法,由于有关键词块提供的信息点作为支架,概写相对于学生来说就变得不再是无章可寻了。

三、提炼文本结构,搭建概写支架

结构主义强调认识一个现象必须先明确这一现象的内在结构,因此引导学生通过把握文本结构来熟悉文本显得尤为重要。实施学生提炼文本结构这种课堂训练方式,首先教师得引导学生进行语篇的分析,从整篇文章的理解入手,分析段落之间的关系,找出主题句,归纳段落大意,把握作者的谋篇布局的整体思路,通过剖析文章的结构使得学生把握文章的结构,从而搭建起概写的支架。

通过提炼文本结构,学生们对文本所提供的信息加以整合概括,理清了文章结构,把握了文章的脉络,然后再进行概要写作的训练,从而大大降低了其难度,学生们对这一技巧能轻松掌握。

结束语:

概要写作要求学生具有高度的概括能力、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但这些能力学生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因此我们教师必须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勤于思考,以多种不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写作基础。

【参考文献】

[1]常万里“以写作训练培养学生英语写作意识的行动”,《中小学外语教学》2012年第2期

[2]程菁华“培养词块学习和运用意识,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5期

[3]黄远振《新课程英语教与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年

4.《中国文化概要》教学大纲 篇四

学校: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翻学院 科目:《中国文化概要》 对象:MTI一年级 执教者:陶嘉炜

第一堂课(二课时)9/27 课题:第一讲 文化概说

教学目标: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应当理解文化作为一个研究对象来说,它的特定含义是什么,它的结构层面有哪些,地理环境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我们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新课教学提纲:

一、什么是文化

1、文化研究的起源

2、“文化”的含义

二、文化的结构层面

三、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

四、地理环境与文化

五、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布置思考题:

1、文化各结构层面同该文化的特征的亲疏层递关系。

2、试分析“全盘西化”和“国粹主义”的偏颇。

第二堂课(二课时)9/29 课题:第二讲 语言和文化

教学目标: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应当了解语言和文化结合起来加以研究的历史,重要代表学者及其主要观点;理解语言和思维相表里,不同的语言在潜意识中含有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新课教学提纲:

一、语言和主客观世界

1、德国语言学家、哲学家、普通语言学的创始人威廉•洪堡特及其主要观点。

2、沃尔夫、萨丕尔及其假说。P.3

二、语言的文化心理背景

1、语言反映不同民族的概念和意义体系 P.5/ P.32

2、语言反映不同民族的价值体系

3、语言反映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

P.11 布置思考题:

一、理解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分别在中西语言中的体现。

二、“沃尔夫——萨丕尔假说”的要点是什么?有没有道理?你是怎么理解的?

三、你能从汉语里举出汉民族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的某些特点吗?

第三堂课(二课时)10/11

课题:第三讲 中国传统哲学 第一节《周易》简介

教学目标: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应当了解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表现为阴阳观念,《周易》为其发轫之作;并了解有关《周易》的成书情况、基本结构,以及 阴阳等相关符号的知识。新课教学提纲:

一、“易”的含义

二、“周”的含义三、八卦与重卦

四、卦辞与爻辞

五、《周易》的经与传

六、《周易》的写作时代

七、古代中国的世界图示 布置思考题:

结合先秦诸子散文的论证风格,理解中国传统的认识世界的途径是推己及人,推人及物;联系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家的言论,比较中西方认识客观 2 世界的方法差异。

第四堂课(二课时)10/18

课题:第三讲 中国传统哲学 第二节 五行学说

教学目标: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应当了解中国古代朴素唯物论表现为五行观念。五行说最早见于《尚书•洪范》,但五方的端倪已在甲骨卜辞中出现。同时,了解跟五行相关的一些传统说法,中西方早期有机论的异同,以及中西方思想方法的差异。新课教学提纲: 一、五行说的起源 二、五行间的关系 三、五行的推广 四、一种普遍联系的学说

五、中西时空观的差异

布置思考题:

区别并分别举出相关思维、整体思维、类比推理、经验直观四种认识特征的例子。

第五堂课(二课时)11/1

课题:第四讲 中国传统学术 第一节 先秦诸子(上)

教学目标: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应当了解先秦“九流十家”中主要学术流派的代表人物和思想概要。新课教学提纲:

一、百家争鸣的起因

二、诸子百家学说撮要

(一)儒家

1、孔子

2、孟子

3、荀子

(二)墨家

1、十大主张

2、后期墨家和《墨经》

后期墨家一般认为是在战国末期。《墨子》一书中的《经上》、《经下》、《经 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共六篇,后来统称为《墨辩》或《墨经》,是总结当时科学知识和建立逻辑科学的理论与体系的重要著作。

(三)道家

1、老子

2、庄子

(四)法家

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韩非集法家之大成。布置思考题:

理解本堂课所讲的四个学派的特点:儒家的实践理性,墨家的逻辑思辨,道 家的本体思考,法家的顺应时代。

第六堂课(二课时)11/8

课题:第四讲 中国传统学术 第二节 先秦诸子(下)

教学目标: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应当了解先秦“九流十家”中其余学术流派的概况。新课教学提纲:

二、诸子百家学说撮要(续)

(五)名家

1、惠施

合同异,“历物十事”。

2、公孙龙

离坚白,“二十一事”

(六)纵横家、阴阳家、农家、杂家、小说家

以上为《汉书•艺文志》所列九流十家(小说家不入流)。*

(七)兵家

《汉书•艺文志》有《吴孙子兵法》82篇,《齐孙子兵法》89篇。今所传者,乃《吴孙子》也。孙武,春秋末人,以兵法见于吴王。战国时孙膑为其后代。

三、小结

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历代学术,纯为我所自创者,实止先秦之学耳。” “我国民今日之思想,试默察之,盖无不有先秦学术之成分在其中者,其人或不 自知,其事不可诬也。” 布置思考题:

1、对照古希腊芝诺的“四个悖论”,评价惠施、公孙龙的诡辩的历史意义。

2、理解先秦学术的成分至今存在于中国人思想之中的说法。

第七堂课(二课时)11/15

课题:第四讲 中国传统学术 第三节 秦以后传统学术(上)

教学目标: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应当了解历代儒家经学学派兴衰的概况,掌握其间主要的学术论争内容。新课教学提纲:

一、经学

(一)两汉经学之发端

1、儒家经书

从“六经”到“十三经”。

2、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由来

3、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区别

取周予同《经今古文学》之说。

(二)唐义疏之学

从孔颖达等编定“五经正义”到“九经正义”。

(三)宋明理学

(四)清代汉学与朴学 布置思考题:

体会义理之学与考据之学在当今学术界的传承。

第八堂课(二课时)11/22

课题:第四讲 中国传统学术 第四节 秦以后传统学术(下)

教学目标: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应当了解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扎根中国的原因、主要宗派,以及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新课教学提纲:

一、佛教的起源与沿革

二、中国接受佛教思想的原因

三、主要宗派

大乘八宗:三论宗、唯识宗、天台宗、华严宗、净土宗、律宗、密宗、禅宗。

四、禅学与中国传统思维

1、“不立文字”和“言不尽意”

2、“遮诠”和“以禅喻诗”

3、繁琐哲学和形上思辨

4、古白话给思想松绑 布置思考题:

禅宗的兴旺跟中国文化的特点有何必然的关系?

第九堂课(二课时)11/29

课题:第五讲 中国上古历史 第一节 “三代”之前

教学目标: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应当了解从上限为公元前5千年开始,我们的祖先在黄河、长江两流域及我国北方创造了辉煌的新石器文化。三地域的原生性文化各具特征,后又互相交融。课教学提纲:

一、新石器文化主要遗存

(一)黄河流域

1、仰韶文化(BC5000—BC3000年)

2、大汶口文化(BC4500—BC2500年)、马家窑文化(BC3300—BC2600年)、龙山文化(BC2800—BC2000年)

(二)长江流域

1、河姆渡文化(BC5000—BC3300年)

2、马家浜文化(BC5000—BC4000年)

1、崧泽文化(BC3900—BC3300年)、良渚文化(BC3300—BC2200年)、大溪文化(BC4400—BC3300年)、屈家岭文化(BC3000—BC2600年)

(三)红山文化(BC5000—BC3500年)

二、炎、黄和“五帝”时代 布置思考题:

1、从黄河、长江两流域文化特征比较及红山文化看“黄河是中华文明唯一 摇篮说”的谬误。

2、谈谈对“黄帝”虚实的看法。

第十堂课(二课时)11/29

课题:第五讲 中国上古历史 第二节 夏商周“三代”

教学目标: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应当了解在中国早期的历史上,夏、商、周三代是有关键性的一段:中国文字记载的信史是在这一段时间里开始的,中国这个国家是在这一段时期里形成的,整个中国历史时代的许多文物制度的基础是在这个时期里奠定的。新课教学提纲:

一、夏商周三代

二、考古学文化和三代

1、二里头文化和夏

2、郑州商城和商前期

3、安阳殷墟和商后期(详后)

4、周原、丰镐和周

三、殷墟和甲骨文

四、商周间宗教观的革新

“天”作为至上神的观念是周人提出来的,并辅以“德”的概念。布置思考题:

汉语的“天”具有一般意义的天空以及至上神、自然等义项,举出含有“天”字的词例,体会商周间宗教观的革新对现今的语言及观念的深远影响。

第十一堂课(二课时)12/6 课题:课堂讨论(插入范文鉴析)

讨论目标:要求学生就自己在听课时最感兴趣或最有体会的内容,设置成一个专题,谈谈从文化的角度看待语言,或者语言中的文化现象;特别是汉语汉字。通过中外文的比较,挖掘隐藏在母语或民族思维行为方式里的文化密码。应避免就语言论语言,搞成纯语言学或汉语言文字学的论文,也应避免照搬关于男尊女卑、色彩词或动物词的隐喻象征等一类的老生常谈。提供期末思考题。布置作业:

将所讨论所思考的论题演绎为提纲,为期末作为考试用的文章打下基础,并可得到任课教师的建议和指点

第十二堂课(二课时)12/13

课题:第六讲 中国:诗的国度 第一节 英汉诗律的异和同(上)

教学目标: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应当了解中国最早的诗就是抒情诗,而抒情诗代表典型的诗歌艺术。诗歌音乐性的本质是节奏。新课教学提纲:

一、中西诗歌功能和使用范围的差异

1、诗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

2、从亚里士多德《诗学》看西方的诗歌观

二、诗律:关于节奏的单位

1、西洋诗:音步

2、汉语诗:音组

布置思考题:

1、为什么说原始的诗歌创作并非出于艺术的目的?

2、音步的人为痕迹和音组的自然合成,从中体现出哪些文化信息?

第十三堂课(二课时)12/20

课题:第六讲 中国:诗的国度 第二节 英汉诗律的异和同(下)

教学目标: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应当了解中西诗歌除了节奏单位的构成方法不同 之外,是否分行书写和必须用韵也存在差异。新课教学提纲:

(续前)

三、诗律:关于分行排列

1、西洋诗由“诗行”构成

2、汉语诗由“诗句”构成

3、关于“跨行”

四、诗律:关于用韵

1、西洋诗允许无韵、头韵等

2、汉语诗一律押脚韵

3、韵是节奏的装饰 布置思考题:

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严格地说,诗是无法翻译的。

第十四堂课(二课时)12/27

课题:第六讲 中国:诗的国度 第三节 盛行一时的英美汉诗热

教学目标: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应当了解20世纪初英美诗坛出现过一群意象派诗人,他们对中国古诗的凝练和画面感深感惊讶,掀起一阵翻译汉诗,模仿汉诗的热潮。由此也反映出汉语具有艺术专长,善于被用作形象思维。新课教学提纲:

一、庞德及其《汉诗译卷》

1、意象派的形成

2、《诗刊》和《汉诗译卷》

3、从庞译《玉阶怨》到他的《诗章》

二、洛威尔和她的《汉风集》

三、意象不等于意境

布置思考题:

不同语言的诗歌,韵律各有千秋。结合自己所熟悉的外语,谈谈那种外语诗的艺术美。

第十五堂课(二课时)1/3

课题:第六讲 中国:诗的国度 第四节 新诗格律的探索和困惑

教学目标: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应当了解中国现代诗人不乏寻求和尝试建立白话诗的格律,1958年的新诗形式大讨论几乎吸引了所有的诗人和评论家,但至今没有结果,这不能不说是诗的国度今日的悲哀。新课教学提纲:

一、新格律诗探讨简介

二、闻一多和他的《死水》

1、《死水》的音组

2、《死水》的音尾

3、《死水》音律再认识

布置思考题:

当今诗歌似乎已被边缘化,至少中国白话诗处境如此。你所了解的西方文坛是何情形?自由诗和传统的格律诗拥有何种读者群?

第十六堂课(二课时)

5.《认知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概要 篇五

课程英文名称:《Cognitive Psychology》

课程编号:

学时数及学分:学时:54。学分:3 教材名称及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认知心理学》,王甦、汪安胜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4月。

本大纲主笔人:林海亮

一、教学目的、要求和任务

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认知心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认知心理学起始于本世纪50年代中期,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Neisser《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认知心理学已成为一个独立的流派立足于心理学界了。认知心理学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认知心理学是指凡是研究人的认识过程的,都属于认知心理学,狭义的认知心理学,也就是所谓的信息加工心理学,它是指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和术语,通过与计算机相类比,模拟、验证等方法来研究人的认知过程,认为人的认知过程就是信息的输入、编码,贮存、交换、操作、检索、提取和使用的过程,并将这一过程归纳为四种系统模式:即感知系统、记忆系统、控制系统和反应系统。强调人已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对他的行为和当前的认知活动起决定作用。其最重大的成果是在记忆和思维领域的突破性研究。

认知心理学既是一门专业课,也是一门方法论课程。它是在普通心理学的基础上开设的专业性很强的深化课程,主要探讨信息加工的机制和知识的表征方式。这就要求学生一方面要掌握包括模式识别、选择性注意、记忆、思维和言语等高级心理活动信息加工过程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也要求学习者通过认知心理学课程中提供的科学的实验设计,了解并掌握认知心理学科学的研究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特别是要学生掌握信息加工的内部机制和知识的表征方式;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研究范式,学会认知心理学的几种主要的实验设计。

二、大纲的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 绪论(6课时)教学目的要求

初步了解认知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及研究对象、方法及其发展过程。

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 认知心理学的对象

信息加工观点是认知心理学的核心,认知心理学研究范围主要包括感知觉、注意、记忆、表象、思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或认知过程,以及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和人工智能(计算机模拟)。

一、信息加工的一般原理

Newell 和Simon认为无论是有生命的(人)还是人工的(计算机)信息加工系统都是操纵符号的。信息加工系统都是由感应器、效应器、记忆和加工器组成的。

二、认知心理学的实质

认知心理学的实质在于它主张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并且把这些心理过程看作信息加工过程。

第二节 认知心理学的方法

认知心理学在其具体研究中,采用实验、观察(包括自我观察)和计算机化模拟等方法。以反应时和作业成绩为指标的实验特别受重视,利用被试的出声思考也得到了发展。

一、减法反应时实验

二、相加因素法实验

三、“开窗”实验

四、出声思考

五、计算机模拟

第三节 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及影响

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

1.内部原因:行为主义的失败。

2.外部因素:临近科学的影响,如控制论、信息论、计算机科学和一语言学等。

二、认知心理学的影响

给心理学本身带来了许多变化,特别是普通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同时也对一些邻近学科和有关领域的实践产生影响。

第四节 关于认知心理学的争论

一、关于人与计算机的类比

二、关于加工方式 第二章 知觉(6课时)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和掌握知觉领域中的一些重要的研究和存在地问题,掌握感觉信息是如何被组织与解释的。

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 知觉信息与知觉过程

一、知识经验在知觉中的作用:知觉与人的知识经验是分不开的,并因此而具有间接性质。

二 种对立的知觉理论:假设考验说和刺激物说

三、知觉加工

(一)自下而上加工和自上而下加工

(二)整体加工和局部加工

第二节 模式识别

(一)模板说

(二)原型说

(三)特征说:“鬼城”模型

第三节

结构优势效应 1.词优势效应

2.客体优势效应

第三章 注意(6课时)教学目的要求

从信息加工角度掌握注意的作用过程,能够应用注意模型理论说明注意的机制。

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 过滤器模型和衰减模型

一、过滤器模型

Broadbent提出的一个较早的注意模型。他认为来自外界的信息是大量的,但人的神经系统高级中枢的加工能力极其有限,于是出现了瓶颈。为了避免系统超载,需要过滤器加以调节,选择一些信息进入高级分析阶段,而其余信息可能暂存于某种记忆之中,然后迅速衰退。

二、衰减模型

Treisman对过滤器模型加以改进提出的。她认为过滤器并不是按“全或无”的方式来工作的,而是既允许追随耳的信息通过,也允许非追随耳的信息通过。第二节 反应选择模型与知觉选择模型

一、反应选择模型

Deutsch和Deutsch提出的,他们认为,几个输入通道的信息均可进入高级分析水平,得到全部的知觉加工,注意不在于选择知觉刺激,而在于选择对刺激的反应。

二、两类注意模型的比较

反应选择模型不同于知觉选择模型。他们的主要区别在于,对注意机制在信息加工系统中所处的位置有不同的看法。

第三节 中枢能量理论

一、双作业操作

二、中枢能量及其分配

第四节 控制性加工与自动加工

一、两种加工过程

Schneider和Shiffrin提出的区分控制性加工和自动加工。

二、特征整合理论

Treisman和Gelade提出的,他们区分客体和特征,将特征看作是某个维量的一个特定值,而客体则是一些特征的结合。

第四章 记忆结构(6课时)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记忆的结构及其特征,掌握关于加工过程的模型及其特点,了解记忆结构的不同理论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两种记忆说

一、两种记忆说的内容和核心

两种记忆说认为,记忆不是一个单一的东西,存在这短时记忆和常时记忆两种不同 的记忆,它们彼此独立而又互相联系,形成一个统一的记忆系统。

两种记忆说的核心是承认在常时记忆以外还存在着短时记忆。

二 记忆存在的证据

临床和动物实验

自由回忆实验

第二节 感觉记忆

又称瞬时记忆,作用时间比短时记忆更短。

一、图像记忆

(一)部分报告法实验:Sperling经典实验

(二)记忆的特性:容量大,保持时间短。

二、声象记忆

听觉得感觉记忆称作声象记忆。最早由Moray 做的实验。

第三节 记忆信息三级加工模型

一、Atkinson-Shiffrin记忆系统模型

他们认为记忆有三种贮存:感觉登记、短时贮存和长时贮存。他们将记忆和记忆贮存两个概念区分开来。这个模型强调记忆结构的区别。

二、模型的扩展

在扩充的模型中,Atkinson-Shiffrin把长时记忆看作一种“自寻址记忆”,认为信息是通过“自寻址”而被提取的。他们还认为,长时贮存的信息是不会消退的,这与以前的模型不同。

三、典型的记忆信息三级加工

外界信息进入记忆系统后经历三个记忆结构加工,每种记忆结构各有其特定功能,记忆信息所经历的这三个结构的加工也是由低到高的三个阶段或层次。

第四节 加工水平说

这个学说是由Craik和Lockhart最早提出的。

一、加工水平

加工水平说认为,记忆痕迹是信息加工的副产品,痕迹的持久性是加工深度的直接函数。

二、关于复述

Craik和Watkins的实验,说明信息不能通过保持性复述而转入长时记忆,精细复述可使信息转入长时记忆。

三、加工一致性

四、关于加工序列

第五章 短时记忆(3课时)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短时记忆的容量,掌握短时记忆信息的编码、提取及遗忘过程。

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 短时记忆容量

一、有限容量:7±2 1.组块 所谓的组块是指将若干较小单位(如字母)联合而成熟悉的、较大的单位(如字词)的信息加工,也指这样组成的单位。Miller认为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不是以信息论中所说的比特(Bit)为单位的,而是以组块为单位的。短时记忆容量即为7±2组块。

2.知识经验与组块

不同的组块所包含的信息数量是不同的,这依赖于人的知识经验。

3.分组

分组是指把时间空间上接近的一些项目分成一组。

二、容量有限的性质

第二节 短时记忆信息编码

一、感觉代码

1.听觉代码与AVL单元

所谓编码,是对信息进行转换,使之获得适合于记忆系统的形式的加工过程,而经过编码所产生的具体的信息形式则称作代码。短时记忆中的听觉代码显得十分突出。听觉的(Auditory)、口语的(Verbal)、言语的(Linguistic)代码联合起来,称之为AVL单元。

2.视觉代码

3.感觉代码与感觉记忆信息的区别

感觉记忆按刺激物的物理特性进行直接的编码,感觉代码比感觉信息要抽象,排除刺激的某些物理特性或细节。

二、语义代码

语义代码是一种与意义有关的抽象的代码,不带有任何一个感觉道的特性。

第三节 短时记忆信息提取

一、Sternberg的经典研究 1.实验范式

2.平行扫描与系列扫描

3.从头至尾的扫描与自我停止的扫描

二、对Sternberg模型的批评

三、直通模型

此模型认为,信息不是通过比较来提取的,人可直接通过所要提取的项目在短时记忆中的位置进行直接提取,故称为直通。

四、双重模型

五、加工速率与记忆容量 第四节 短时记忆中的遗忘

一、遗忘进程

Perterson和Perterson 的经典实验证明,短时记忆保持时间短暂,如未得到复述,将迅速遗忘。

二、消退与干扰

Waugh和Norman设计出一个非常巧妙的实验,将痕迹消退与干扰这两个因素分开来,他们发展出一种新方法称为探测法。

第六章 长时记忆(6课时)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长时记忆的类型,重点掌握语义记忆的模型。

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 长时记忆的类型

一、情景记忆与语义记忆

情景记忆接收和贮存关于个人的特定时间的情景或事件,以及这些事件的时间—空间联系的信息;语义记忆所贮存的事件不依赖于个人所处的某个特定时间或地点,这类信息具有抽象或概括的特性。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的区别。

二、表象系统与言语系统

Paivio从信息编码的角度将长时记忆分为两个系统即表象系统与言语系统。两个系统既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这个观点称作两种编码说或双重编码说。

第二节 层次网络模型和激活扩散模型

一、层次网络模型

1.模型的结构

由Collins和Quillian提出,在这个模型中语义记忆的基本单元是概念,每个概念具有一定特征。有关概念按逻辑的上下级关系组织起来,构成一个有层次的网络系统。

2.模型的验证:范畴大小效应

3.对模型的批评

熟悉效应:对较熟悉的句子判断较快,称作熟悉效应。

典型性效应:是指对一个范畴或概念的典型成员的判断要快于对非典型成员的判断。

否定判断

二、激活扩散模型

1.模型的结构

由Collins和Loftus提出的,也是一个网络模型,但放弃了概念的层次结构,而以语义联系或语义相似性将概念组织起来。

2.模型的加工过程 3.模型的验证:启动效应

4.激活扩散模型对层次网络模型的修正 第三节 集理论模型和特征比较模型

一、集理论模型

1.模型内容

由Meyer提出的。在这个模型中,基本的语义单元仍然为概念。每个概念都由一集(set)信息或要素来表征。这些信可分样例集和属性集或特征集。

2.谓语交叉模型

3.模型的验证和评价

二、特征比较模型

1.两类语义特征

此模型将一个概念的诸语义特征分成两类。一类为定义性特征,即定义一个概念所必须得特征。一类为特异性特征,它们对定义一个概念并不必要,但也有一定的描述功能。

2.语义空间

3.两阶段加工过程

三、关于语义记忆模型研究方法的困难

第四节 HAM ELINOR

一、HAM 模型

1.命题与联想

2.4阶段操作过程

二、ELINOR 模型

1.信息模型

2.命题表征

第七章 表象(3课时)教学目的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有关视觉表象的研究。

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 表象 知觉 表征

一、表象与知觉得机能等价 1.定位实验

2.敏锐度实验

3.McCollough 效应实验

4.选择性干扰实验

二、表象与表征

1.关于表象的争论

2.两种编码说关于表象的论证

第二节 心理旋转

一、心理旋转概述 Shepard 的实验研究。

二、字符旋转实验

1.R字符实验结果

2.心理旋转的验证

三、心理旋转的连续性

四、心理旋转研究的理论概括

第三节 心理扫描

一、距离效应

二、大小效应

三、表象的计算理论

第四节 表象的功能

一、表象对知觉的促进作用

二、表象对学习记忆的作用

三、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

第八章 概念(3课时)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和掌握概念形成的过程和概念的结构。

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念形成

一、假设考验说

1.基本观点

认为人在概念形成过程中,需要利用现在获得的和已经存储的信息来主动提出一些可能的假设,即设想所要掌握的概念可能是什么。

2.人工概念形成实验 3.策略应用

同时性扫描、继时性扫描、保守性聚焦、博弈性聚焦

4.概念形成过程的特点

学习的方式、记忆的作用

二、假设考验说的发展

1.空白实验法

2.假设库大小

3.策略类型

第二节 概念结构

一、特征表说

1.基本观点:主张从一类个体具有的共同的重要特征来说明概念。

2.特征学习和规则学习的区别

3.规则学习的研究

二、原型说

1.基本观点:概念主要是以原型即它的最佳实例表征出来的,我们主要是从能最好地说明一个概念的实例来理解该概念的。

2.原型的实质和编码

3.原型与转换

第九章 问题解决(6课时)教学目的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问题解决的过程、策略及其计算机模型。

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 问题与问题解决

一、问题的心理学描述

1.归纳结构问题

2.转换问题

3.排列问题

二、问题解决的特征

1.目的指向性

2.操作序列

3.认知操作

第二节 问题解决过程

一、问题空间与问题解决

人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达到的全部这些状态(起始状态、中间状态、目标状态及算子)称为问题空间或状态空间。

1.问题行为图

2.树形图

二、问题解决的阶段

1.问题表征

2.选择算子

3.评价当前状态

三、问题表征对问题解决的影响

第三节 问题解决的策略

一、算法和启发法

算法是解题的一套规则,它精确的指明解题的步骤;启发法是凭借经验的解题方法,也可称为经验规则。

二、几种重要的启发式策略

1.手段-目的分析

2.逆向工作

3.计划

第四节 问题解决的计算机模型

一、《逻辑理论家》和《通用问题解决者》

二、计算机模拟的贡献与存在的问题

第十章 推理(3课时)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和掌握推理的过程及其形式。

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三段论推理

一、气氛效应理论

二、换位理论

三、心理模型理论

第二节 线性三段论

一、操作模型和空间表象模型

二、语言模型

三、语言-表象混合模型

第三节 命题检验

一、证真和证伪

二、选择作业困难的理论解释

第四节 概率推理

一、形式化模型

二、启发式策略

第十一章 言语(3课时)教学目的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言语的结构、言语的理解和产生,双语。

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 语言的结构

一、生成转换语法

1.短语结构语法

短语结构语法认为,一个句子是由许多组成成分构成的,其中短语是重要地结构。

2.短语结构的心理真实性

3.转换语法

由Chomsky 提出的,认为表层结构按转换规则从深层结构得来,转换规则不仅将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联系起来,而且将不同形式的一些句子联系起来。

4.转换规则的心理真实性

二、语义的心理学理论

第二节 言语的理解和产生和言语的理解

一、言语的理解

1.系列模型与相互作用模型

2.言语理解的策略

3.言语理解中的信息整合4.推理在言语理解中的作用

二、言语的产生

第三节 双语

一、双语及其类型

二、共同存储说

三、单独存储说

四、有关两种存储说的矛盾结果

四、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除充分利用多媒体、互联网、课外阅读等增加感性材料外,紧密结合学生校园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创造积极参与的学习氛围,通过开展小组活动、完成课程作业等方式调动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逐步把认知心理学的知识应用到指导自己学习、解决实际问题中。

五、考核方式

1.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15%;期中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35%;期末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50%。

2.平时成绩由课程作业成绩和考勤分数组成。

3.课程作业一次,要求理论与实例相结合,有述有论有观点字数不少于3000字。4.期中、期末闭卷考试,包括名词解释、单项选择、简答、论述等题型。

六、参考书目

1、黄希庭译《认知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2、[美] J.R.安得森著,杨清译《认知心理学》,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

6.中学历史主要教学方法概要 篇六

1、三段式教学法。也叫读、理、练三段教学法,就是把一堂课分为指导阅读、整理知识和课堂练习三个阶段的教学方法。和读、理、练三段教学法相似或相近的,还有读、讲、练三段教学法,读、评、练三段教学法,自学、精讲、解疑三段教学法,细读、精讲、实练三步教学法,读、讲、议、看、练五字三段教学法,两点三步教学法,等等。

2、四段式教学法。就是把一堂课划分为学生阅读、教师讲授、课堂提问和作业巩固4个阶段的教学方法。还有一种读、议、讲、练四步教学法,也叫读读、议议、讲讲、练练八字教学法,这是把学生阅读、课堂议论、教师讲授和习题训练4种教学方法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步骤所形成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四段教学法相近的,还有读、讲、析、练四字教学法、启发式四步骤教学法,等等。

3、五段式教学法。就是把课堂教学过程分为复习提问、自学讨论、归纳小结、巩固练习、处理作业5个阶段的教学方法。和它相近的有一种五步教学法,其程序分为回忆复习、导入新课,设疑问难、指导阅读,师生讨论、穿插讲述,提炼要点、理清脉络,作业练习、巩固知识5个步骤。还有一种称为“逆反教学法”,是将传统的教学程序作某些逆向变动,依次为自学、作业、评议、讲解、巩固5个步骤。

4、六步教学法。就是把课堂教学过程分为复习导入、自学、启发、练习、作业、总结6个步骤的教学方法。还有一种设疑导入教学法,也把课堂教学过程分成6个步骤,即提问复习,定向导读,阅读、感知、分析、质疑,议论发言,教师讲述,课堂练习。

5、六课型单元教学法。也叫最优课堂教学方式,就是把教材内容分成若干单元,每个单元依次采用自学逯、启发课、复习课、作业课、改错课和小结课6种课型进行教学。和六课型单元教学法相近的,还有一种学导式单元型双循环教学法,把每个单元的教学过程分为引导、自学、启发、单元复习小结5个环节,其中单元复习为第一个循环,各单元学习结束后进行总复习为第二个循环。

6、程序教学法。这是借鉴外国程序教学法的经验,把课堂教学过程分为组织教学、联系旧知识导入新课、把本节学习要点告诉学生、展示作业指导学生自学、答疑、串讲、提出下一节预习要求7个步骤。后来,又有一种综合程序教学法,把教学过程分为新课导言、展示作业、指导自学、讨论作业、串联讲授、质疑释疑、要求学习7个步骤。

7、目标教学法。这是国外目标教学理论和“掌握学习”策略运用于历史教学而形成的一种教学法,其主要程序包括编制目标、达标教学、测试目标、矫正教学等步骤。其中编制目标(定标)是目标教学的关键。有实验者依据布鲁姆提出的分类标准,把历史教学目标分为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等层次;有实验者则依据历史知识的特点,把历史教学目标分为基础知识、名词解释、归类列举、填图列表、问题解答5类,等等。

8、结构教学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历史事实和历史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历史知识的线索、网络,进而掌握历史知识结构的教学方法。还有一种知识结构图示教学法,采用图表示意的方法来表现知识结构,使历史知识结构更加形象和直观,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9、图示教学法。是以图形、图象或表格为主要形式,揭示历史事物的现象或本质的特征,激发学生思维,使其更好地掌握知识,加快教学进程的一种教学方法。和图示教学法属于同一类型的教学方法还有:信号图示教学法、概念系列图示教学法、纲要信号教学法、网络纲要信号教学法、线索表解教学法、多维信号示意教学法、总体图表教学法,等等。

10、问题教学法。就是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系列问题进行教学的方法。包括两种基本模式,一是教师直接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思考、讨论,然后在教师指导或帮助下解答问题;二是教师只创设问题的情景,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然后再解决问题。

7.立体几何的教学方法概要 篇七

关键词:高中数学,立体几何,教学方法,课堂教学

立体几何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牢牢抓住立体几何知识的一些特征, 把握好立体几何与平面几何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用正确的方法学习立体几何, 才能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本文将根据教学实践, 结合教材来谈谈学习立体几何所要把握好的几个方面.

一、重视基础知识和概念

在开始学习立体几何的时候, 一定要把握好教学的节奏, 要重视基础知识和概念的学习, 确保学生们对基本概念、公理、定理、基本方法的掌握到位.其实概念、公理或定理等内容, 概括起来也不多, 很多教师看到学生们都能流利背诵全部概念和定理等内容, 就认为学生们已经对概念等基础知识掌握得很好了, 然后就会加快教学的节奏, 把大部分的时间分配给了后面的内容.其实这样的做法是不正确的, 背诵概念并不等于理解概念, 更加不等于掌握了概念.开始阶段是非常重要的, 所谓基础知识, 就是因为它是知识的基础, 所以不打好基础再学习后面的知识, 想要把知识学通学透, 那是不可能的.

就比如在学习立体几何的时候, 学生们对基础的点、线、面的位置关系还没有明确的区分和深刻的体会, 那么他们对一些简单的空间几何体如棱柱、棱锥、棱台、球体等的空间印象也很难建立起来, 更加不能用点、线、面之间的关系去描述这些几何体.对几何体的特征没有把握好, 那么接下来的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学生们肯定会觉得很难理解和掌握.

因此, 对于基础知识和概念的学习和理解, 教师一定要举一反三, 可以通过一些练习来进行加强和巩固, 学生们只有把这些基本概念和图形结合到一起, 才能建立起真实的空间立体概念, 真正掌握基础知识.

二、重视直观教学

几何不同于代数, 几何知识的学习都是与图形有关的, 而图形就是一种可由直观的方式去感知.平面几何又不同于立体几何, 平面几何可以直接在书本上、在纸上反应出来, 而立体几何是三维的, 用平面的图形表现出来总是不够真实的.培养学生们对空间立体几何的感知是学好立体几何的关键点.如果一名学生对几何体的空间感还没有建立好, 这对于他理解几何体以及掌握几何体的有关知识都是有难度的.因此, 在教授立体几何这部分内容的时候, 一定要强调直观教学, 教师可以利用实物模型进行演示, 也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教辅工具播放动画进行演示, 帮助学生们理解空间几何体, 让学生们从已有的平面几何思维模式转移到所要学习的立体几何的思维模式中.

比如在讲到面与面的垂直关系的时候, 为了加强学生们的理解, 可以用一些几何体来进行演示.如正方体中, 任意两个相邻的面都是垂直关系的, 学生们通过观察实物, 就可以更好地理解面与面的垂直关系.如果没有实物模型, 教师们也可以拿起打开的书本, 把书本竖立在讲台上, 那么书本的两边所在的两个平面与讲台所在的平面也是垂直的.通过这种直观、形象的方式进行教学, 不但加强了学生们对空间立体的理解, 还培养了他们的空间想象力.教师要善于利用身边的一切事物来对学生们进行空间感的训练, 不能仅仅靠几个学校提供的立体几何教学模型.模型是有限的, 身边的事物是随时随地的, 如天花板与墙面之间形成的角、面与面的垂直关系、门的旋转、讲台和课桌、粉笔和书本等, 教师尽可能就地取材, 把身边的事物运用到教学中去, 这样不仅可以方便教学, 还能提高学生们的兴趣.

三、重视语言的相互转化

语言包括了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文字语言能够清楚明确地表达出所研究对象的含义, 能够对知识进行概括和总结.图形语言比较直观, 容易让人看明白, 但它体现出来的信息却是隐含的, 并不是用文字直白地描述出来的, 需要我们通过看图来对信息进行挖掘和解读.符号语言具有简洁和逻辑性强两个特征.语言的转化就是通过文字语言的描述, 我们可以把它转化成图形语言, 也就是用一个图形把文字所描述的内容表现出来.如果是转换成符号语言, 就必须要用几何的特定的符号来表示量与量之间的关系.反过来也一样, 我们要学会看图, 通过图形把隐藏在图形里面的信息用语言或符号表达出来.这就是语言的相互转化, 其本质就是要我们学会看图、学会画图、学会用符号表达.

如在学习“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时, 后面的部分练习强调的就是语言之间的转化.第1道题中给出了几个简单组合体的图形, 如下图, 要求学生们说出物体的主要几何结构特征.

第2题是根据对几何结构特征的描述, 说出几何体的名称.如由7个面围成, 其中两个面是互相平行且全等的五边形, 其他面都是全等的矩形.学生们不用死记每种几何体的结构特征, 只要有一定的空间感, 能够根据题目的提示, 把这些面在想象空间中“堆砌”起来, 就能发现这是一个五棱柱.

重视语言之间的相互转化, 加强学生们对各种语言的理解, 可以有利于发散学生们的思维, 拓展解决问题的途径, 提高学生们的理解能力、看图能力和联想的能力.

四、重视画图能力的培养

实际教学表明, 学生们只有学会了画图, 才能更好地认识图形.要把一个几何体准确地画在一个平面上, 就需要掌握立体图形平面画法的一些基本技巧.如水平面上的一个平面我们通常画成平行四边形, 水平面上的圆通常画成椭圆, 实际几何体中看不到的线条通常用虚线表示等等.这不但需要教师讲解一般的画法和技巧, 还需要学生们进行一定的练习.如果学生们只是停留在观察的表面, 而不进行实际操作动手画一画, 那么很可能在需要画图的时候, 学生是不会画的.通过画图, 可以加强学生们对几何体的理解, 提高学生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要加强学生们的画图能力, 在教学中可以分三步来对学生们进行训练.如在第一单元“空间几何体”的学习当中, 主要让学生们学会在画图时, 被遮挡的线条不能画实线, 可以化成虚线或不画, 这样才能表现出几何体的立体感.在学习第二单元的时候, 可以训练学生们有关点、线、面的各种画法, 比如水平放置的平面图形, 就像上面提到的一样, 水平放置的矩形通常会画成平行四边形.还有如二线异面、三线异面、两个平面相交或平行、三个平面相交或平行等各种位置关系用平面图形表现出来.如果学生们觉得困难, 可以用实物模型为参考对照着画, 进一步让学生们熟悉和理解立体图形和直观图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最后一个阶段可以让学生们独立画图, 不需要实物和模型的辅助, 要求学生们通过推理和想象等方式把一个几何体画成平面图, 如画出α∩β=c, a∈α, 且a∥c, b∩a=A, b∩β=B等图形.通过这样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学生们不断训练, 既提高了学生们的画图能力, 又训练了学生们的空间思维和想象能力.

五、重视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学习立体几何的过程中, 我们总是强调立体几何与平面几何的区别, 帮助学生们从平面几何的思维模式转化到立体几何的思维模式中.但在解决有关立体几何的问题中, 我们却要从立体几何返回到平面几何中, 把立体几何中的问题转化成平面几何的问题, 用平面几何的方法进行解决.立体几何是由平面几何拓展延伸而来的, 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又回归到了平面几何当中.因此, 在解决立体几何的问题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们联系平面几何中的类似问题, 通过添加辅助线等方式, 把空间中的点、线、面转化到同一平面中, 使复杂的立体几何问题变成了简单的平面几何问题, 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比如在求空间的各种距离时, 可以将线或面进行平移, 把它们都放到同一个平面中, 然后运用平面中求距离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如在直角三角形中运用勾股定理, 或者使用正余弦定理来求解.又如求空间的各种角的时候, 包括线线角、线面角、二面角, 也可以通过平移、旋转、割补、射影、作截面等手段, 将不在同一平面的两个量转移到同一平面中进行解决.通常是利用解三角形的知识解决这些几何的问题.

综上所述, 我们在学习立体几何的过程中, 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特别是有关三视图的学习, 三视图是培养学生们空间感的重要途径.让学生们学会看图, 学会画图, 掌握图文之间的相互转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把立体的问题转化成平面的问题.抓好这几个方面, 学好立体几何.

参考文献

[1]张荣.关于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培养的认识.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2 (18) .

[2]顾学海.轻松学习立体几何.新课程:教育学术, 2012 (9) .

8.日记学概要 篇八

二、日记名称的由来

我国日记学研究领域的开拓者陈左高教授,根据他多年来查阅各种文献资料来考验。证实和说明:“日记”名称起源于宋代。这是随着日记作者的兴起,日记作品渐趋成熟之时出现的。《汉书·艺文志》均无“日记”二字的著录,可见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尚未接触这一名称。直到宋代,日记繁兴,当时许多文人学者撰写日记相沿成风。一些社会上的著名人物,怀着书写日记的浓厚兴趣,对纪行、记游、记出使、记征战、记亲友交往等日常行止,视为自己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随录,于是自觉地冠以“日记”或“日录”等字眼,许多人都有日记流传。南宋学者周辉在《清波杂志》中写道:“元佑(宋哲宗年号)诸公皆有日记……书文惟详。”如北宋卓越政治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和散文家王安石就有巨帙日记。南宋大诗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亦说:“黄鲁直(庭坚)有日记谓之家乘,至宣州犹不辍书。”宋代大诗人周必大是一位多产的日记作者,对行程之作,则殿以“日记”全称,更有“旧迹时日记开”的诗句,可见写日记在宋代已成为文人学士的时尚。《宋史·艺文志》便屡次出现“日记”全称,而独树一帜。很显然,日记全称二字连用,始见于宋代。

从我国日记发展史的角度看,通过对日记在各相关时期的文献资料进行系统地搜集、梳理和分析,能为读者呈现出我国历代日记发展演变的基本轮廓,那就是:“萌芽于唐,发展于宋,衰落于元,而盛于清。”(陈左高语)

第二节 日记的涵义与格式

一、日记的涵义

关于日记的涵义,《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日记是“每天所遇到的和所做的事情的记录,有的兼记对这些事情的感受。”

这段话告诉我们这样几层意思:

1.日记以录事情为主。

2.日记所记录的事情,从时间上看,是这一天里的。

3.日记所记录的事情,与自己的关系来分析有两类:一是自己遇到的,一是自己多的。

4.日记除日常记事之外,还可以兼记对这些事情的感受。感受一类的东西也该是日记写作的重要内容。所谓“感受”就是指你对生活中发生事情的感受、思考,进而得到的启发和认识。生活本身是丰富多彩的,因此我们对生活的感受、思考、启发和认识也是十分多彩的。这其中既有当时的感受,又包含了事后的一些回味。

5.日记的“日”字就是每天的意思,每天把点点滴滴的生活浪花采撷到日记中去。过后回头再看看这些文字,仿佛在阅读自己的成长史,其实也就是在审视自己。日记不仅是人们生活的真实记录,而且是生活中的一面镜子,可以经常通过写自我反思,反省日记来不断提高自己思想品德修养和精神文明的程度。

二、日记的格式

日记是有一定的规格样式的。它的格式虽然比较简单,但它是约定俗成的。日记不同于其他写作形式的显著特点是它的程式化。写日记要符合格式的要求。这种格式主要指的是写在正文前面的话。一般说来,每篇日记的第一行要写上年月日和星期几,还要把当天大气的状态和现象,如晴、阴、雨、雪、风、闪电、打雷、结霜等一一记录下来。日记是自己生活感受的真实记录,最好再把当时的气温环境和有意义的地点记下来,这些记录对以后体会与回忆当时的情景有好處,别人读了也容易理解作者当时的心情。

然后,在第二行开头空两格开始写正文。以后每段的开头均要空两格,这是比较规范的常用写法。但也有人认为日记没有固定的格式,只要能把自己的生活感受写出来就行,格式没有死规定,因此,有的人通常只写明日期,接着写正文,而省略不写星期几及天气情况,这也未尝不可。对于青少年来说,为了日后便于重温当时的生活感受,也是为了别人对日记的理解,还是写上日期、星期和天气情况为好。写明日期既是为了查阅方便,也有利于个人的回忆。

日记的格式是简单的,却不能忽视。因为它既是各篇日记之间的分界线,又是自己生活经历准确的目标表。日记是人们在长期直接使用于生活中而形成的一种实用文体。大家习惯了,一致遵守,一直沿用,相沿成习。人们一看到这种固定格式,就知道它属于哪种文体了。

总之,日记的格式就是日记的标志。我们遵循实用文日记的格式,用法要合乎规范。这样做,既便于写又便于读,更好地发挥日记的功效。

第三节 日记里万千气象的晴雨表

大气的状态和现象谓之气象,如刮风、闪电、打雷、结霜、阴晴、下雪等。大气中发生的各种气象变化也就是天气变化,我国成语中的“气象万千”就是形容这种变化的多种多样,非常壮观。这种天气变化,反映在古今中外名人的日记中可以看作是日记里的“晴雨表”,真可谓异彩纷呈,又颇有情趣。

日记里为什么要写天气?因为日记是生活的实录,一天当中的气象变化有必要在日记中客观地反映出来。例如这个“晴”字,它不是天气预报,它比天气预报的内容简单,可是非同小可。这是因为阴、晴、风、雨、雪、霜种种的天气变化跟我们的日常生活,跟我们的个人或社会活动,跟我们的心情,跟我们对当天天气情况的感受等,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上一篇:猴年成语下一篇:初中学生班主任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