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

2024-10-10

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精选13篇)

1.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 篇一

应用型本科人才专业培养体系改革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改革研究

工作总结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改革研究课题小组

一、立项依据:

本课题属常州工学院教学研究类课题----应用型本科人才专业培养体系改革课题中的一项分专业的课题,根据常工政(05)144号立项,由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电气工程系主要骨干教师承担。

二、课题研究的成果:

以理论联系实际作为指导思想。通过对国内外应用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对市场需求的分析,根据我们学校的特点和所处地理位置的经济发展特性,结合本省和本地区企业的行业状况,构建具有创新意识 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规格。建立更新的人才培养体系,确立更高的培养目标和新的人才素质结构。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开展教学策略研讨,对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师资队伍的结构进行全面的探讨和研究。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丰富第二课堂,开展有益的业余活动,提高学生人文素质,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

项目研究的内容:

1.本专业毕业生面对的岗位和任务以及应掌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等要求的分析报告。(见本专业毕业生面对的岗位和任务以及应掌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等要求的分析报告)

2.本专业按学生知识,能力等评价办法;

本专业预备每组织本系资深专业老师出一份综合试卷,试题覆盖本重要课程的重要知识点,以此来考察学生该的知识能力掌握情况。关于学生能力的评价方法,本专业尝试鼓励学生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并和本开设的重要课程相关的课题,通过多方查阅资料撰写科技论文。这样可以提前培养学生独立研究思考能力,为今后的毕业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目前的就业压力,增强学习动力,鼓励每组织本专业学生参加一次本地大型招聘会,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方向,也有助于学生发现自己知识和能力的不足之处,及时调整学习方向以适应市场变化。

3.本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

找准专业定位,明确培养目标,探索培养模式是办好专业的关键,也是培养专业技术人员的关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在原来传统的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气技术、电机电器等专业基础设立的一个新本科专业,它结合了电工技术,控制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也结合了强电和弱电,克服了过去专业划分过细,专业口径过窄,专业适应性过弱等不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等新技术都不断渗透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中,即实现专业的相互渗透和交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也成为一个广为开设和深受欢迎的专业。应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确定专业的培养目标,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要有自己的特色或鲜明特点,不能千篇一律或千面一孔。常州工学院是一所地方性普通本科院校,主要为江苏省和常州市区域经济服务,毕业生一般都到工矿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私营企业从事设计,生产,管理等技术工作,并深受企业的欢迎。因此,根据我院情况,区域经济特点和社会需求,我院定位于应用型本科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建立之初,我们把人才培养定位在培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提出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探索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要求培养的学生具有较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基础知识,宽阔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工程能力和创新意识,较高的素质,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能较快地适应和胜任工作。1)明确培养目标和知识能力结构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良好综合素质和一定发展潜力的,为21世纪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电气技术,控制技术和计算机应技术领域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能够从事电气技术,控制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领域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具有扎实的理论,外语综合能力,掌握有关电气技术,控制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机械基础知识,生产管理和营销知识,人文及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强的电气控制系统,计算机控制系统,设备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运行和维护能力,具有供用电系统的设计,运行,维护和管理能力。2)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学生基本理论的扎实,基本技能的高低,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优劣是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尺。三年来我们能培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缜密设计本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以“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增强素质,重视能力”为原则,确定“2.5+1.0+0.5”的培养模式和专业核心能力。加强基础就是突出加强高等数学,英语和计算机等公共课的教学,加强电类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为学生打下较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知识,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拓宽专业就是设置专业方向课程组,供学生选择,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和就业面;增强素质就是加强学生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人文素质和身体素质教育的培养;重视能力就是加强实践教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2.5+1.0+0.5”的培养模式,即2.5年打基础(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1年抓方向(在培养计划的三个方向中并在班级导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选两个专业方向),0.5年抓特长(根据学生就业情况和自身爱好,在毕业设计题目中选题,并在毕业设计导师的指导下培养专业技能和特长),4年一贯抓好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在课题组的努力下,经过几个月的毕业生调查和专业调查研究,近两年中,在PLC控制、单片机开发、计算机应用、电力系统自动化方面的人才需求比较多。为了提高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质量和竞争力,办出专业特色,加强择业优势,我们提出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课题组根据学校要求和市场情况,确定了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四个核心能力。

1)以PLC可编程控制器为核心的电气控制系统应用能力;

2)以微控制器(单片机)为核心的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开发能力,掌握微控制器应用系统和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编程,调试,运行和维护的能力; 3)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系统应用能力,掌握计算机及其网络在工业生产、设计与仿真、管理网络的运行维护技能和应用能力;

4)以供配电技术应用为核心的电力系统自动化应用能力,掌握供配电系统的设计、运行、维护和管理能力。

以上4个核心能力中:

核心能力1是支撑PLC控制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开发与应用工作,解决生产设备、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可靠性问题,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核心能力2是支撑了单片机及仪器仪表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工作,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核心能力3是支撑了现代信息系统应用工作,是当今信息技术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现代管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核心能力4是支撑了供电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工作,是供配电系统的设计、运行、维护和管理工作不可缺少的理论和技术基础。

通过实践,我们初步掌握了培养人才的模式和特点,并继续总结和发展。4.专业的培养计划;(见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2006级培养计划)

根据培养目标,知识能力结构,培养模式和专业核心能力,制订科学合理的培养计划是实现培养目标规格的重要保证。为此,我们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向用人单位调研,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向兄弟院校调研,了解兄弟院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和经验;向毕业生调研,了解毕业生在工作中对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要求及信息反馈;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广泛听取专家,政府官员和企业老总的意见和建议。在调研的基础上制订培养计划,做到有创新,有特色,不简单模仿,逐年修订和完善。

制订教学计划体现如下4个原则:

(1)教学计划贯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二条主线。理论教学有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实践教学有实验,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

(2)以4个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组织相关能力培养课程群。

(3)删去简单易学的课程,增设所映科学技术发展的课程,如现场总线技术,组态软件与触摸屏应用技术等课程。

(4)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增设专业综合设计与实践,打通专业课的横向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分阶段安排科研实践

(一)和科研实践

(二),它是一咱科技设计,制作和创新实践,采用业余和集中时间相结合的方式,平时在教师指导下用业余时间进行实践,每次集中二周时间进行完善和完成制作。

根据上述原则制订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计划,理论教学总学时为2472学时,其中公共基础课1264学时,占47.9%,专业基础课学时为808学时,占35.6%,专业方向课学时为408学时,占15.5%,实践教学学时为44周。

5.各课程的教学大纲。(见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大纲汇编)6.学习指导书。(见学习指导书)7.研究论文。(见佐证材料)

8.“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工程技术岗位及人才需求调研分析报告。(见专业调研报告)

9.本专业毕业生追踪调研----撰写“面对新时期工程技术岗位的特点确定本专业知识点,能力点和人才素质等要求的分析报告”。(见本专业毕业生面对的岗位和任务以及应掌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等要求的报告)

10.围绕现有成果中的“四个核心能力”培养目标,建立和完善新的实践教学体系。

三、总体结论研究小结: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找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规律,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对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师资队伍的结构进行全面的探讨和研究。开展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及模式改革既是学院改革发展的需要,也是专业发展的需要。形成具有应用型特色的专业建设和创新品牌,共同推动我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

2.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 篇二

世界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 使得社会对电子信息类专业技术需求旺盛, 同时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也提出更高要求[1,2]。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是省属本科院校 , 申报电子信息工程本科专业, 定位为应用型, 以求在技术和人才两方面为区域经济提供支持。经过多方调研与研究, 确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方向定位为信号处理与通信、电子系统设计,培养掌握电子设备的设计、开发和应用相关技术的人才。根据学科发展规划和电子类宽口径人才培养的目标, 从课程体系的建立、实践教学的建设等方面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

2 培养方案制定原则

(1) 社会需求决定了专业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3]。为了使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有一个准确的定位, 人才培养更加符合社会需求, 专业的发展更具有地方特色, 课程的设置更加实用,我院在增设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过程中, 对国内多所高校如北京邮电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石油大学、济南大学、 德州学院等进行调研, 比较这些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 另外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这个专业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社会调查和科学的人才市场预测研究; 因为我校是应用型本科院校, 要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专业要结合地方特色, 注重学生实践能力, 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专业培养方案与原则。

(2) 在课程体系的结构上 , 对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 公共选修课之间的学时分配进行调整, 使其更加合理; 在保证总学分不变、核心课程学分充足 的基础上 ,增加了电子信息技术导论, 这门课程可以引导没有任何专业概念的学生初步了解该专业的知识结构; 适当增加了符合企业需求的课程, 如Java程序设计、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应用、移动通 信、电子 系统设计 与实践、 电子设计 自动化、 嵌入式操作 系统等 , 这些课程 从软件和 硬件两方 面打造学 生的实践应 用能力 , 提高学生 知识架构 与市场需 求的匹配 度 ;在任选课模块, 增加了目前热门的课程, 如移动互联网、无线通信、Android开发、信息安全等, 让学生能够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3) 在学生培养方面 , 将学生的综合素质摆到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从目前的企业需求情况来看,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需要特别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因此在人才培养中必须加强实践环节。课内设置的实验课仅仅能让学生对课程有个初步了解, 能够验证已存在的理论知识, 无法应用学到的理论来进行分析、设计和开发, 因此需开设专门以技能培养为目的的专业课程设计, 提供可供选择的开放性实验, 开设融合多门课程知识的大型系统设计, 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开发能力, 这样也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

3 课程体系的建设

课程体系规定了培养目标实施的规划方案, 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 是保障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4]。通过对国内典型工科学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大纲进行了研究和比较,本课程体系的设置充分体现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特色。课程体系中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 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等4类。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 从层次关系上可以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模块专业选修课4个主要层次, 如图1所示。

第一层次为公共必修课程, 全校所有专业基本一致, 主要完成政治、英语、体育和计算机基本操作的教学。

第二层次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必修课程, 共23门课程,其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线性代数”、“复变函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可以为学生学习后续知识奠定数学和物理基础;“电子信息技术导论”、“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及实验”、“数字电子技术及实验”、“高频电子线路”5门课程为 学生构建 好电路分 析与设计 的知识架 构 ;“高级程序设计”、“软件技术基础”、“Java程序设计”为学生搭建好软件开发的基本方法;“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可以让学生掌握信号处理的基本理论;“信息论与编码技术”、“通信原理”、“电磁场与电磁波”可以让学生对信息处理、通信和电磁场的知识有初步了解;“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嵌入式原理及应用”可以让学生对软硬件结合的系统设计有了基本的了解。

第三层次为专业选修课程, 包括模块专业选修课程和任选课, 其中模块专业选修课程将在第4个层次详细介绍, 任选课开设社会热门的课程, 如“Android开发”、“移动互联网”、“无线通信”、“信息安全”、“数字图像处理”、“数据库原理及应用”、“信息检索”等, 使得学生所学知识更加贴合社会需求。

第四层次为模块专业选修课程 , 根据学科 方向的不 同 ,采用模块化的设置思想, 分成2个专业选修课模块供学生选择, 分别是信号处理与通信模块、电子系统设计模块。信号处理与通信方向设置“移动通信”、“计算机网络” 及“语音信号处理”课程, 在前面所学知识的基础上, 进一步加强学生的通信和信号处理的知识; 电子系统设置方向设置“电子系统设计与实践”、“电子设计自动化”及“嵌 入式操作 系统”课程, 让学生掌握电子系统设计的方法, 培养其设计开发电子系统的能力。

4 实践教学的建设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环节, 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5]。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不同于研究型大学, 要求学生有更强的动手能力, 更强的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实践教学体系可分为3种类型, 即课内实验与课外拓展结合、课程设计、综合系统设计, 同时以科技竞赛推动来课程教学,这一体系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 贯穿整个教学计划始终。

4.1 课内实验与课外拓展结合

针对一些基础理论课程设置, 课内实验以验证性实验为主, 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以学到的理论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拓展, 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加强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包括电路原理实验、信号与系统实验、模拟电子线路实验、 数字电子技术实验、高频电子线路实验、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实验、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实验、 数字信号处理实验、通信原理实验和自动控制原理实验等。通过课内实验与课外拓展结合的教学, 使学生加深对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的理解, 掌握基本的实验手段和方法,培养基本的实验技能。

4.2 课程设计

针对一些专业主干课程设置, 以小型设 计类实验 为主。包括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 单片机应用系统课程设计和电子系统课程设计等。通过这些课程设计, 使学生获得自主设计和开发的能力, 对所学知识进一步挖掘, 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 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4.3 综合系统设计

开设设计型实验的课程和项目, 并逐步加大比例, 引导学生自主选题、设计、开发和调试。通过综合系统设计, 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初步的创新能力。

上面3种实验逐步推进, 能够让学生从一般的课内实验逐步掌握系统分析、设计、开发和调试的能力, 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符合我校培养应用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要求。

同时, 鼓励学生参加“全国电子设计大赛”、“挑战杯”、“创业杯”等各种竞赛 。组织教师对报名参加大赛的学生进行相关的培训辅导, 开放实验室来辅助他们完成竞赛, 对获奖的学生给予相应的奖励。通过科技竞赛推动课程教学, 在相关课程的教授中加入竞赛的知识和思维, 引导学生去思考, 通过竞赛培养一批实践能力强的学生, 通过他们的示范和带动作用,逐步形成良好的专业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促进专业更好地发展, 为学生更好地进入社会做好准备。

5 结语

3.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 篇三

【摘要】本文在综合分析应用本科院校高数课程教学现状及教学改革背景的基础上,总结出应用本科高数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高数课程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036-02

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介于高职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之间的新型发展院校,丰富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体系,而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与办学特色,决定了该类院校的教育教学需建立相应的教学目标和特色体系。高数课程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的公共理论基础课,其教学效果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以及相关专业知识的掌握具有深远的影响,为了加强对应用本科学生数学素质、应用能力的培养,我们须对传统的高等数学课程进行必要的改革,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

一、关于应用本科高数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

本论文的选题是在当前新升格应用型本科院校特有的办学性质的背景下,结合笔者及其教学团队对多年从事的高数课程教育教学工作的不断认识与思考,展开了对应用本科院校高数课程体系改革之路的探索与实践。高等数学课程在大学教育过程中对于应用型本科学生“打好基础、提高素质、强化能力、树立观念”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此,我们不能仅依照几十年来传统本科教学经验模式进行教学,也没有现成的新方法和形式可以直接“拿来”,我们应该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实事求是地思考与探求适合应用本科学生的高数课程改革之路。

二、应用本科高数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们通过对学生在高数课程的学习兴趣、学习理念等方面的观察和分析,发现本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对高数课程理解不到位

对于大学一年级学生,他们还停留在中学的学习模式中,学习态度是被动学习,学习目标是考试拿分。数学课程对于他们就是“公式—例题—练习—考试—再练习—再考试”反复循环的学习方式,他们只关心计算答案的对错与考试分数的高低,而不会去思考知识本身的价值,更不能明白本门课程的开设在高等教育与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

2.课程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脱节

在众多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现行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没有和学生相应的专业相结合,也没有和现实经济与生活实际应用相结合,没有突出实践性与应用性,缺乏与实际的相互渗透。

3.教学内容相对陈旧,教学模式相对单一

在现行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与方式仍然沿袭着传统的高等数学的“概念—定理—证明”与“黑板+粉笔”的纯理论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单一,内容陈旧,使本来就理论要求较高且逻辑思维要求较强的学科显得更加枯燥与晦涩。

4.考核方式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符

目前大多数院校在教学评价与期末考核方面都采取闭卷考试为主,平时课堂表现与作业完成情况记录为辅的考核方式。在这种方式下,学生就只会关注考核分数,只求顺利通过考试,失去了对数学理念与数学素养的自我形成动力。

综上所述,归根结底在于目前所实行高数课程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于新时代背景下不断发展的应用型本科课程教学的需求,因此应用本科高数课程的教学正面临如何进行合理改革的问题。

三、基于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对策研究与实践

1.改变学生对高数课程的不当认识

无论是对于学生还是对于教师,要从思想上形成对高数课程是具有鲜活实际意义的课程理念,都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应该广泛阅读与相关的书籍,扩展知识面;应该制定关于数学文化教育方面的教学计划,并将数学文化穿插在日常教学过程当中;应该帮助学生认清高等数学与中学数学课程学习的区别,改变学习方式,真正实现中学数学与大学数学学习的质的跨越;应该为学生开展与数学史、数学美、数学文化有关的学术讲座,提高学生对高等数学的理解层次。

2.课程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运用能够使数学充满生机与活力。首先,不能一贯地突出数学的抽象理论与严谨的逻辑证明,而应该把教学重点放在教学理论知识所来源的背景意义,并提出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也就是说,应当引导学生逐渐认识到“高数理论知识所应用在相关领域实际意义”,以及“实际现象背景下所涵盖的高数理论知识”。

其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布置一定的学习任务,鼓励学生通过主动查阅相关书籍和资料,谈谈对某个数学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实践切实感受到高等数学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的有用学科。

3.采用板块式阶段性教学模式

针对“教学内容相对陈旧,教学模式相对单一”这一突出问题,我们通过反复探索与思考,建立了“板块式阶段性教学模式”项目课题,并正付诸于实践。所谓板块式阶段性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当课堂讲授一定阶段的几个章节理论知识体系后,便引入一类与该知识体系相结合的且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数学模型作为教学内容,初步培养学生简单的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力求做到以理论知识促进对数学模型的理解和建立,以数学模型案例练习检验与巩固该阶段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应用。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实际数学模型问题的驱动下,利用一切数学理论资源以及数学素养,发展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4.考核方式实行多阶段测试的考试方式

实行多阶段测试的考核方式,通过对学生进行阶段性的数学实际案例与建模案例的测试(该测试方式以分小组为单位,共同协作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数学问题,并将测试成绩纳入考核)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总之,不断改革高等数学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并探索适应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的高等数学课程教学体系,有利于促进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有利于应用本科高数课程体系的探索研究与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 贾学龙,杨华. 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高等数学教学中的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2011(2):93-94.

[2] 王金华.数学建模思想融入高等数学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湘南学院学报,2010,02期:31-33.

4.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 篇四

【摘要】本文结合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特色,对应用型本科高校该专业学生的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进办法。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化学工程与工艺;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

化学工程与工艺是偏应用型的专业,综合性、实践性、工程性都非常强,武昌工学院作为典型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主要培养化学工程类应用型人才,即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协调发展,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岗位,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1]。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毕业环节是本科人才培养计划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是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包括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

1.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目的与意义

毕业实习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从事社会实践工作的初步尝试。该实践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毕业实习考察学生的实践、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基本技能来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学生对四年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系统、综合运用、总结和深化的过程。毕业实习环节的良好实施能加深学生对化工生产工艺过程的感性认识,了解化工生产工艺、设备、控制系统及生产管理措施,巩固化工原理中所学的单元操作、实际反应器的工作原理及设备结构,认识化工过程的主要设备,掌握基本操作技能,通过对企业实际工程技术的分析、思考、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及解决方法,能够极大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2]。

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过渡阶段,应注意培养调查研究、阅读文献资料和收集资料的能力;理论分析、制定设计工作方案的能力;独立进行数据处理的能力;撰写设计说明书或论文报告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毕业论文(设计)的良好实施对基础和专业理论课程起到升华与强化的作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提高至关重要,已经引起大家的广泛重视[3]。

2.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毕业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1)毕业实习

①部分学生对毕业实习不够重视,专业理论基础不足。在实习指导老师进行毕业实习动员时,部分学生觉得只是走过场,对毕业实习不重视。正式实习前,没有积极将与实习相关的专业理论基础进行系统的复习与梳理。结果在实习期间收获甚微。

②毕业实习时间不足。按照我校现行人才培养方案,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毕业实习安排在第7、8学期,共6周(4学分)。但是,此阶段不少同学由于考研或找工作,实际实习时间经常打折扣,来不及深入生产实际,学生就很难有机会去检验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更难以通过实习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毕业实习的经费不足,实习基地少。校内实训基地包括常规实验室、模拟实习车间,校外实践基地指生产企业单位。由于学校的实习经费有限,难以保证学生的实习条件,难以提高毕业实习整体质量。

(2)毕业论文(设计)

①学生对毕业论文(设计)重视不够,缺乏科研热情和动力。按照我校现行人才培养方案,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安排在第8学期,共14周(10学分)。在此期间,正值毕业生面临考研、考公务员、求职面试等多种抉择之际,因此学生投入毕业论文(设计)的时间和精力明显不足。并且,毕业论文(设计)均通过计算机来完成,部分学生在适当的修改,就能轻松完成毕业设计,学生依每年的情况看,毕业论文(设计)答辩最终大家都能通过,这使得学生们觉得,在毕业论文(设计)期间的具体表现并不太重要,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毕业设计环节的教学质量。

②教师科研能力有待提高。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我校教师以中青年为主,大部分老师自身科研能力不强,科研项目与经费不多,每位指导老师所带学生一般在6~8名。而老师们除了要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工作,还要完成平时的教学、科研工作。这样,老师们就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指导毕业生,同时,学校下拨的毕业论文(设计)经费较少,造成实验药品、仪器设备不足,这样一来,限制了学生毕业设计的工程应用能力的提高,从而致使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达到预期标准。

③选题形式单一。毕业论文(设计)所选题目不仅要难易适中,还要有创新性、实用性、与时俱进,绝大多数的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是由指导老师来定。而部分专业教师由于自身原因,所选题目往往来自于拟定条件的设计。这样一来,毕业生所受的训练仍然停留在理论研究和分析上,和实际应用有一定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还不能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很好的符合。

3.对毕业环节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毕业实习

①加强学生对毕业实习重要性的认识。从应用型本科高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毕业实习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出发,确定将毕业实习列入专业实践教学主导地位的中心思路。毕业实习开始前,指导老师通过实习动员会等方式,从对就业重要性的影响等方面来宣传毕业实习的重要性,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

在整个本科教学期间,以培养具有综合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通过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积极不断训练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②加大学生自主性,合理灵活安排毕业实习时间。学生7、8学期除了要进行为期6周的毕业实习,还要准备考研或参加各地招聘会。因此,建议对毕业实习教学计划进行合理调整,将毕业实习提前一学期进行。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全身心投入毕业实习,而且学生也能有充足的时间准备研究生入学考试、公务员考试或者找工作。

③整合校内和校外资源,建立多样化的毕业实习模式。可以是校内实习与校外实习相结合,可以是分散实习和集中实习相结合,也可以学校安排实习基地,或者学生结合个人就业情况,自主联系实习基地。由于校外实训基地的实践教学是真正的上岗操作训练,使学生真正接触到生产实际要求,对他们日后尽快适应企业工作非常重要,所以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来说必须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工作,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今后学生实习奠定基础。

(2)毕业论文(设计)

①强化学生对毕业设计重要性的认识。毕业设计开始前,指导老师应通过开办毕业设计讲座的方式,从毕业资格和学位认定,以及其对就业重要性的影响等方面来宣传毕业设计的重要性,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从一开始就要让学生意识到毕业设计的重要性、严肃性和规范性。

②培养实践经验丰富的毕业设计指导教师队伍。目前,本校已经开始对专业老师进行“双师”型资格认定,或者委派无社会工作经验的老师到工厂培训半年或一年以上。这两项工作已经进行了两年。通过这两种方式,推动教师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另外还加强校外实训师资的建设,在生产企业或校外实训基地聘任一些长期在生产第一线工作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业人员担任校外指导老师,并参与学生的专业课讲授和毕业论文(设计)等课程的指导,为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提供可靠的保证。

③提高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的实用性。一方面可以走产学研的道路,实行校企结合,从企业实际生产中进行选题,提高设计计算与研究的实用性;另一方面,可以从学生应聘单位中进行选题,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设计研究能力,又为学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提供条件。

4.结语

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好途径,是培养具备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的复合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所以,要达到理想的实践教学效果,我们应该针对大学生在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期间,有计划地培训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科研思维能力,进一步促进实践教学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史秋衡,王爱萍.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专业特征[J].职业技术教育,2008,28:29-30.[2]郝臣,王晓红,沈玉堂,等.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生产实习实践环节教学改革与探索[J].广东化学,2014,41(21):222.[3]叶庆国,陈学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毕业实习于设计相结合的研究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8,3:32-34,41.作者简介

余萃(1984-),女,湖北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污染控制、环境监测。

基金项目

5.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 篇五

由于化学工程与工艺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各大高校在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应当进行相应的调整,适当增加一些专业性知识的教育,以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原则。例如,在保证基础知识够用的前提下,对无机化学、有机化学、仪器分析等基础课程的课时进行适当的压缩,增加一些类似于化工原理、化工催化等这些专业性较强的课程。表1为某高校化学工程与工艺对课时进行调整后发生的一些变化[2]。由该表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出: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课程以及时间环节所占的比重明显增加。这样就能够有效满足该课程所需的教学深度,该方案下培养出的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会更加深入,从而有利于其毕业后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转化到实践应用中,进而可以快速地适应其所在岗位,为所处企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3.2 对知识点进行模块化教学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中,会涉及到有机化学、無机化学等各个领域,涉及到的内容十分广泛,并且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点以及原理也非常烦琐。但是,只要认真归纳总结,这些知识点之间是有一定的联系性与共通性的。因此,在当前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当中,我们有必要对这些琐碎的知识点进行一定的梳理,并将其归纳为几个模块,从而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比如,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中,我们可以将其包含的所有课程划分为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核心模块、专业拓展模块等几个模块,如表2所示,同时详细地制定各模块的能力要求与培养目标[3]。然后,我们就可以充分按照这些模块设计,对原有的课程进行调整与优化,按照各部分内容的关联性进行课程内容的重组,从而构建起系统化、模块化的课程教学体系。这样就可以使得化学工程与工艺的教学能够层层推进、逐步加深,学生能够更加系统化地掌握所有知识点,避免了知识点的遗漏。只有知识掌握得更为全面,才能够深入挖掘其内在的东西,最终将其真正应用到实践中去。

3.3 改革实验教学模式

学校应当参照人才培养方案对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中涉及到的所有实验进行统一、合理的规划与安排,需要注意的.是,对实验课程的安排应当遵循“保证基础、强调综合”的原则,即学生必须熟练掌握各种基础实验的操作以及基础设备的使用,同时,还要能够自主完成甚至是设计各种综合性较强的实验[4]。为此,学校可以将实验分为基础训练、专业性实验、综合性实验以及开放性设计实验等多种类型,并按照各类型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實验教学,从而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最终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3.4 增加学生实践、实习的机会

学校需要加强与相关企业的学习,对于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内容,可以请企业内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来学校进行现场讲授与指导,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或者干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参观或实习,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另外,学校应加大对这方面的资金投入与人力投入,建立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综合实验室以及实习基地,并请专业人事前来指导,从而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此外,学校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还需要借助企业以及社会的力量,多方共同合作,构建起更为专业、大型的实习基地,例如,大型的石油基地、精细化工公司等,让学生在各种类型的公司进行实习,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实践中,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真正的技术。

4 结语

综上所述,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工程。当前的教学模式在某些方面并不满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原则,因此,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适当的调整与改革是极为关键的。教学方案的改革,应当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同时也需要学校、企业、社会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源源不断地为现代化工的发展提供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续京,杨晋.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广州化工,,43(04):193-195.

【2】卫静莉.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探索[J].化工高等教育,2015,32(01):30-32+57.

【3】胡晓熙,王芸,石海信.化学工程与工艺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初探[J].高教论坛,(11):42-45.

6.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 篇六

摘要 本文针对分子生物学课程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结合南阳理工学院实际情况和教学实践,从整合与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构建实验课程体系和完善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与探索,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 地方性本科院校;分子生物学;改革;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24-0282-02

Reform and Exploration of Molecular Biology Course in Local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CHENG Shuang

(School of Biological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Nan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anyang Henan 473004)

Abstract In this paper,aiming at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Molecular Biology course,and combing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and teaching practice of Nan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reform and exploration was conducted from some aspects such as integrating and optimizing the teaching content,improving the teaching methods and strategies,establishing the experiment curriculum,improving the assessemnt methods and so on,so a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and cultivatehigh quality talents.Key words local universitiy and college;Molecular Biology;reform;teaching quality

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本质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主要研究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及其在遗传和细胞信息传递中的作用。当前,分子生物学具有在生命科学中发展速度快且与其他学科广泛交叉与渗透的特点[1]。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为人类认识生命现象、利用和改造生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目前国内绝大多数本科院校生物类专业均开设有分子生物学课程,但是各个学校在专业培养目标、师资队伍情况、实验配套条件等方面差异较大,分子生物学的教学效果难以得到保障。2008年,南阳理工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在生物工程专业本科生中开设分子生物学课程,近年来不断改革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验教学及网络精品课程建设等,以期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分子生物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内容与专业实际情况脱节

目前,我院分子生物?W课程指定参考教材是由北京大学朱玉贤教授主编的《现代分子生物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教材讲解清晰、图文并茂,有利于针对本科生的生物学基础研究教学。但我院生物工程专业特色为微生物发酵工程,注重工业生物技术讲解、理论和应用相结合以及学生工科素质的培养,朱玉贤教授主编的《现代分子生物学》知识结构与本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不相匹配。

1.2 教学环节理论脱离实际、互动不足

传统教学侧重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缺乏专业特色,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动机、学习目标不明确等问题,导致学习兴趣不足、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较差,进而降低了教学效果。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教师讲解,学生听课,忽视了学生的参与,造成教学效率低下。

1.3 忽视对主动学习能力的考核与评价

目前,分子生物学考核局限于教材和课堂内容,注重考察学生对教材和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忽视了考查学生主动学习能力,这也间接导致了当前大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意识。

1.4 实验课程的滞后

由于条件限制,目前我院尚无与课程对应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相关分子生物学实验只能结合专业实验、开放实验室以及部分教师的科研项目进行,绝大多数学生无法在实践环节对理论知识进行强化以及得到相应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技能的锻炼。分子生物学课程改革总体思路

采用大班授课与小组学习结合、分层授课与个别指导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于教学活动的参与度,充分发挥不同学习水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结合教学实际,突破指定教材的局限,从教材知识、日常生活、社会热点、工作实践、网络信息等多角度挖掘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提高对分子生物学学科前沿动态的关注度、利用所学知识探究社会热点问题。

课堂教学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系统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有利于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充分发挥教与学的双主体作用,实现被动式教学转变为互动式教学,形成课堂提问、讨论和辩论等活跃的课堂气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促进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

传统讲授法不能满足内容深奥且抽象的分子生物学教学需要,而现代教学技术运用多媒体课件、录像、动画、投影等,使教学内容活泼生动、形象直观,增强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度、接受度以及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创造性思维。因此,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中采用本教研室教师制作的“分子生物学课程CAI课件”开展教学,课件充分利用彩图、流程图、示意图、Flash动画等形式,深入浅出地展示了分子生物学的魅力。

改革措施

3.1 调整和优化理论课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结合专业特点进行教学内容的相关改革,建立独具专业特色的理论课程体系。一是夯实基础理论知识。在此部分仍然沿用朱玉贤教授主编的《现代分子生物学》。二是重点介绍分子生物学在微生物发酵工程领域的应用。此部分通过教研室课程组主讲教师的多年积累,结合科研及目前国内外相关进展形成自编讲义。

调整教学大纲为如下几个部分。一是绪论。促使学生系统认识分子生物学的建立、发展沿革及趋势。二是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知识。促进学生掌握基因的概念和组件以及 DNA复制、RNA转录、蛋白质合成等基因表达过程基本原理。三是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促进学生掌握基因的体外操作技术、体外和体内重组技术以及蛋白质操作技术。四是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举例介绍在发酵微生物菌种改造和微生物发酵特性的基因分析等相关专业知识。其中一、二部分以教材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夯实学生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理论知识;

三、四部分则以自编讲义为主,将分子生物学技术融入生产、生活中的真实案例进行讲解,避免枯燥的“走过场”式教学。

3.2 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激发学习热情

传统讲授法不能满足内容深奥且抽象的分子生物学教学需要,应根据教学内容实际需要结合讨论式、发现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如案例教学法可应用于分子生物学重难点问题教学,典型案例包括PCR技术在亲子鉴定中的应用、人类基因组测序应用等。案例教学生动具体,使学生易于理解并掌握抽象的分子生物学知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就实践案例提出自己的见解,由注重知识的学习转变为注重能力的培养。另外,每学年举办分子生物学最新研究进展、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等专题讲座2~3 次,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及时更新学生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密切关注学术前沿的意识。

3.3 应用先进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参与度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 应用于教育已成为主流趋势,可以实现最大限度的教学资源整合,并通过文本、图形、动画、音频、视频、仿真软件等多种媒体形象直观地呈现教学内容,拓展和延伸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和时间;多种形式化解课程难点,课余时间学生可以随时浏览获取课程的相关信息。

项目组建成了分子生物学精品课程网站,包含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多媒体课件,试题库、教学录像、在线辅导和答疑以及毕业论文设计等资源。同时,为促进学生积极运用课程网站,结合课程内容组织学生补充和完善课件、动画、视频、试题库等课程资源。网络课程是分子生物学课程的重要教学辅助手段,使学生实现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又拓宽了自主学习渠道。

3.4 构建适合本专业的实验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

传统的实验教学以基础性、验证性实验为主,实验内容枯燥且缺乏创新型。现合理整合实验资源和科研力量,实验课程的开展注重实践性、启发性、创新性、综合性、系统性和完整性。根据专业特点划分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内容为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4 个模块。

基础性和综合性实验是与基础分子生物学理论知识所对应的常规实验内容,此部分实验融合到本科二年级开设的微生物学和生物化学实验中,使全部学生都得到分子生物学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

设计性实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基于对实验基本原理全面理解,运用分子生物学基础理论、实验技能以及检测手段等设计实验、确定实验方法、选用仪器设备等完成实验并撰写报告,该部分的实施则通过本科三年级开设的连续4周的生物工程专业实验进行,一般由4~5人组成的小组在指导教师的协助下完成实验项目。

创新性实验是依托相关科研项目展开[2-4],由学生根据项目主题设计并提出实验方案,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实验,该部分内容结合学校的“开放实验室”项目、“挑战杯”以及“大学生生命科学联赛”等学科竞赛展开。

近些年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构建了适合本专业的实验课程体系;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在不同程度的理论和实验课程的学习中掌握到扎实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很多学生反映分子生物学不再是“看不见,摸不着”“高大上”的抽象学科,而是一门实践性强、非常锻炼自身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学科。

3.5 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

传统课程考核方式单一,以期末考试成绩为考核的主要依据,占比70%~80%,忽略对教学中间环节、学习能力的考核[5-6]。现采取多元化考核模式,将“过程后考核”变为“过程中考核”,其中理论课程成绩构成为考勤和纪律占比10%、课堂讨论占比20%、小组论文报告占比10%、开卷随堂测试占比10%和期末闭卷考试占比50%。改革考核方式后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结语

近3年来,我院有超过20位的毕业生考取国内“211”或“985”院校的分子生物学等相关专业的研究生,这些学生一致反映在本科阶段分子生物学课程的学习对在研究生阶段专业基础知识的进修和课题项目的开展都有很大帮助。同时,在分子生物学精品课程建设、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改进等方面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将继续努力提高生物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服务。参考文献

7.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 篇七

关键词:生物工程,综合改革,人才培养,探索

海南大学生物工程专业2002 年经海南省教育厅和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于2003 年9 月正式招生。2005 年获得生物化工硕士学位授予权。生物工程专业通过12 年不断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培养了近万名优秀学子,为海南乃至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1 重新修订培养方案,构建大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课程、专业选修课程教学体系四大平台

生物工程专业自从2003 年招生自今,多次修订过培养方案。2015 年首次尝试大类招生,化工与制药大类招生210 人,2 年后分出化学工程、生物工程、应用化学3 个专业。大类招生是海南大学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我们高度重视。大类招生关键在于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设置,我们根据国家战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重新制订了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具体设计如下:

1. 1构建厚实的学科基础公共平台,适当加大学科基础课程的比重

海南大学是地方性高校,大类招生需要兼顾3 个专业的培养方案。学生来自四面八方,基础参差不齐。特别是西南、西北的学生基础理论不牢固,综合能力、分析能力不够理想。因此,在大学一、二年级的化工与制药大类招生教学公共平台中,需要适当加大专业基础课的比重,让学生掌握宽厚的理论基础和扎实实验操作技能,为大学三、四年级的专业课学习及进入科学研究做好铺垫。大类招生通用基础课主设置4 个模块: 理工科基础( 数学、物理、四大化学和四大化学实验) ;计算机基础( Visual Basic语言程序设计、Visual Basic语言程序实验) ; 生物化工基础( 化工设备机械基础) ; 工程技术基础( 工程制图) 。

1. 2 优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设置

国内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是多元化、多层次的。这就要求地方院校培养的学生既要有宽厚的基础知识,又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适应社会的不同需求。因此,培养方案中设置2 模块。生物工程专业基础课( 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细胞学,均含独立实验) ; 专业必修课( 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含独立实验、发酵工程含独立实验、生物分离工程、生物反应工程、生物工程设计) 。

1. 3 专业选修课强调特色教育,宽現专业内涵

生物工程是新兴的综合性应用学科,与诸多学科、领域交叉融合。国家教育部对生物工程本科专业课程有规范要求,在制订培养计划时,增强特色,拓宽专业基础和专业口径,以适应市场需求,提升生物工程专业内涵。2015 年生物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开设的专业选修课主要有酶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环境工程与生物处理技术、生物制药工艺学、酿造酒工艺学、生物信息学、生物质资源概论、免疫学等课程。这些课程涉及轻化工、食品、环境工程、制药、信息、生物技术等诸多领域,拓宽了生物工程专业的专业的知识领域,同时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面,可更好适应就业的需求。

1. 4 加强实践教学,拓展实践平台

生物工程是新兴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因此,实践教学在专业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设,是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和必要保证。2015 年生物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实践教学平台含4 个模块。专业实习( 认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 ; 专业课程设计及论文( 生物工厂课程实践、生物工程课程设计、毕业论文及设计) ; 专业技能训练( 生物工程专业上游专业技能训练、生物工程专业下游专业技能训练) ; 社会实践。

2 推进理论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

海南大学生物工程专业经过12 年建设和发展,在课程体系上初步形成自己特色,与此同时,我们从课程体系整合、教育教学方法与成绩考核的改革、双语教学、科研和教学的互动4 个方面对理论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

2. 1 注重课程体系整合

生物工程专业多门课程具有本源性,衍生性、交叉渗透性。前些年的课程体系是课程划分过细、过窄,具有很强的封闭性、相关课程内容多处重复,造成明显的课程壁垒。我们对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具体做法是合理分配不同课程的教学重点,对课程内容进行提炼与更新,尽量减少重复,在专业基础课课程的综合性上下功夫。整合的课程有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细胞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我们力求通过推动课程体系的整合与课程间的合理渗透,形成生物工程特色较明显的课程体系。课程责任人由具有较高教学水平、了解国内外本专业教学改革趋势和生命科学发展前沿、组织管理能力强的具有高级职称教师担任,主要负责组织课程设计及协调等,每位教学团队教师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相应的教学形式。学生对此项改革几门课程持满意态度。新的教学方式使用启发性教学方法,促进本专业学生多层次、多角度自主思考,提高了学生对生物工程专业知识掌握程度,此项改革值得进一步推广。

2. 2 教育教学方法与成绩考核的改革

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其他教学环节的实现方式不仅要保证学生有效地掌握教学内容,确保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训练、形成和提高,而且是保证每门课程或教学环节的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1]。根据生物工程专业教学内容和性质采取最合适的教学方法,下面列举几例: ①精心研究导课的方法。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使用出彩的导课语言和灵活多样的导课技巧,这可使学生把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课堂教学上,也可使学生的思维围绕在本堂课的教学主题展开思维活动,保证教学有效而顺利的进行[2]; ②知识窗式教学, 《生物化学》是一门与人类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密切相关的学科,在教学中将书本知识与生活和生产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在每一个知识点开设一个知识窗,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例如讲述蛋白质的结构,引入 “永久卷发”原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角蛋白结构; ③开设专题讲座,介绍生命科学进展和前沿和当前研究热点,开阔学生视野,拓宽专业知识面,近年来已面向学生开设了 “人类基因组计划”、“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等专题讲座。④传统教学方式和信息化教学与有机结合,采用多媒体对学生进行启发,难点、重点内容板书讲解。总之,通过交替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成绩考核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权衡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手段。考试质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也关系到学生的保研和发展。善用成绩考核的导向作用进行考试、考查改革,既可把 “教”和 “学”都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又有利用于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培养。根据课程特点采取开卷、闭卷、课程论文和大作业等多种成绩考核形式。对学生的综合评价采取平时成绩积累制,不再以考察课本上的静态知识为目的,使成绩考核更为全面、客观和科学。

2. 3 积极开展双语教学

开展双语教学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双语课教学比一般的母语教学难度大,我们认为,双语教学的目的重点首先应该是课程内容,其次在于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通过双语课还能引导学生用外语思维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用外语学习专业知识的能力[3]。生物工程专业开设 《基因工程》、《微生物学》两门双语课程。学生反馈英语和专业课水平都有很大提高,学生成绩呈现出正态分布的特征。

2. 4 实现科研和教学的互动,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生物工程专业十分重视组织和鼓励教师积极争取各类科研项目,并积极进行科学研究。近几年来,我们承担的科研项目范围涉及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生化工程等生物工程技术体系。还承担了国家 “863”、“973”重点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海南省教育厅基金项目、海南大学校级基金项目课题10 多项。这些科研项目的开展,不但为各个实验室增添了很多的仪器设备,改善了实验教学条件,而且丰富了教师的教学内容,更有利于理论结合实际,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

3 以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改革实验实践教学体系

生物工程专业是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工科专业,决定了实践教学在整个生物工程专业本科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4]。

( 1) 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大力加强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实习、专业技能训练和毕业论文( 设计) 等工科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特别加强生物工程专业技能训练和三大实习( 认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 等重要环节。2015 年生物工程专业新修订的培养计划的各类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包括社会实践实践、生物工程专业课程设计、专业技能训练、综合实习( 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 等达到了本专业总学分的30%。

( 2) 进行实验课教学内容、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以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在专业基础和专业课实验内容上,更新学科发展的最新实验技术; 在实验教学模式上,鼓励学生单独或成立小组设计并完成设计型、综合型实验。遴选部分优秀学生根据自己兴趣和教师科研项目需求进入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或进行相关学科创新创业大赛,11 生物工程学生韩亚丽,参加美国数学建模大赛,获成功参与奖。

( 3) 深化校企合作,建立数个长期合作的实习实训基地。

尽力争取各方面支持,拓宽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学校、学院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和手段,确保学生三大实习( 认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 时间和质量。在企业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企业变成培养和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课堂。定期邀请企业工程师来学校为学生授课,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与课堂授课互为补充。在实践中深化理论知识学习、提高实验技能、培养创新精神[5]。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教师的专业提高和发展

我们坚持以生物工程学科建设为纽带,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不断促进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了一支学源结构合理、学历层次较高、教学科研水平较强的教师队伍。

( 1) 选派3 名中青年教师到985 高校读在职博士。通过培养中青年博士,改善了本专业教师的学历层次和学源结构。

( 2) 派选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外从事访问学者。本专业2名教师分别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到丹麦、美国进行学术交流和学习。教师在国内外高校的学习和交流为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及学科建设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3) 聘请企业高层次人才为客座教授,为生物工程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市场需求意见。海南椰岛( 集团) 股份有限公司、齐鲁制药( 海南) 有限公司、海南力智生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等高新技术企业的高层次人才到学校进行讲座交流,并就生物工程专业的发展方向和建设规划提出指导性意见,同时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机制。

5 结语

教育质量是大学工作的永恒主题,也是海南大学材料与化工学院生物工程专业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我们相信,随着生物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推进,趁着海南省化学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和海南省生物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的大好机遇,我校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将得到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质量将拥有强大的社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高健,李凤伟,薛锋.面向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生物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1):81-84.

[2]罗先群,王新广.提高生物化学课堂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J].广州化工,2015,43(11):194-225.

[3]刘静雯,曹敏杰,朱艳冰.生物工程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集美大学学报,2011,12(4):110-112.

[4]王新广,罗先群.生物工程专业设置的基本设想初探[J].高等理科教育,2005,61(3):105-108.

8.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 篇八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3+1;课程改革

一、“3+1”课程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参与课程设计的主体应多样化

以往的课程体系设计往往以学校和教师为主,这种闭门造车的方式容易使开出来的课程很难满足市场的需要。因此,在课程体系设计时,应当邀请企业来参与课程的设计,听取企业关于课程设计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动态。此外,还可以邀请学生来参与课程体系的设计,了解学生的求知心理和兴趣爱好。这样既可以保证所开设的课程符合市场的需要,又能深受学生欢迎。

(二)减少行政力量对课程体系的干预

课程体系设计当中,各个大学的教务处拥有很大的决策权,他们往往会制定出一些硬性规定。如硬性规定实验实训课程要占总课时多少比例,每个学期又要占多少比例,学分要在什么范围,课程实验和课外实验课程要达到什么比例等等。诚然,这些规定有价值,但这也仅仅是参考价值而已,而不能成为捆绑基层制订课程体系的绳索。操作中,原则变成了“规定”,为完成规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变成了“填鸭式”。

(三)“3”课程和“1”课程培养目标应明确

“3”课程的设计应侧重对学生“三基”以及基本素质的培养。具体就工商管理专业而言,要让学生学会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深厚的文字功底,养成成熟稳重、乐观积极、注重团队精神的良好品质。“1”课程的设计应侧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要培养学生各种文案的起草制订、活动策划及其管理、团队沟通协调、适应各种压力、敏锐的观察和决策能力。

(四)学程分段、自主定向

“3+1”课程体系设计中,“3”课程的设计可采用“学程分段、学业分流”的方式。即将四年学程分为两段,第一段为通识和专业基础教育(必修),第二段为专业教育(专修)。将学生对专业方向的选择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同时安排学生在第二学年结束以后,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这样一来,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1”课程的设计应该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来制订

“1”课程的教学主要在企业进行,因此,学校应当主要邀请企业参与课程内容和项目的设置,给予企业一定的经费,以保障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学校应予以配合,可派教师在理论上予以指导。

二、“3”课程的设计

为实现对学生“三基”以及基本素质的培养,“3”课程体系可分为通识平台课程、学科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四类。

(一)通识平台课

通识平台课程的设置应着重培养学生两个方面的知识能力,一是对学生人际交往、语言表达等能力以及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二是加强对工具类知识以及能力的培养,即计算机维护与应用能力、办公软件的操作应用、英语、写作能力。可开设如下几个课程: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含《廉洁修身》),总学时64,理论学时32,实践学时32,总学分4。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1和2,总学时96,理论64,实践32,学分6。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总学时48,理论学时32,实践学时16,学分3。④大学语文,总学时64,理论学时32,实践学时32,学分4。⑤形势与政策,总学时32,理论学时16,实践学时16,学分2。⑥职业规划,总学时20,理论学时10,实践学时10,学分2。⑦中国近代史纲要,总学时32,理论学时16,实践学时16,学分2。⑧大学英语1-4,总学时248,理论学时202,实践学时46,学分16。⑨大学英语1-4,总学时124,理论8学时,实践学时116,学分4。⑩写作能力综合训练,总学时64,理论学时16,实践学时48,学分4。?輥?輯?訛心理素质综合训练,总学时64,理论学时16,实践学时48,学分4。?輥?輰?訛计算机维护与应用,总学时32,理论学时16,实践学时16,学分2。?輥?輱?訛办公软件操作,总学时32,理论学时16,实践学时16,学分2。

课程运行当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含《廉洁修身》)、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1和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实践课程可安排在暑假进行,同时纳入学分考核。形势与政策前四个学期为理论课程,可以专题讲座的形势来开设;5-6学期为实践课程,学生可利用寒暑假开展社会调研,撰写调研报告。职业规划课程可安排在学生军训后的一周内完成,10个理论课时由教师讲授,10个实践课程为学生设计职业规划过程。写作能力综合训练和心理素质综合训练课程属于新开设课程,各学校相关专业可组织教师编写实训教材;计算机维护与应用课程、办公软件、英语课程主要用来培养学生的工具类应用能力。

(二)学科基础课

学科基础课程的设置应着重让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就工商管理专业而言,这部分课程知识应让学生掌握管理学的基本知识,如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组织行为学、统计学、市场营销学、会计学、国际贸易与证券投资等方面的知识。具体开设的课程如下:①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各自总学时均为56,理论学时均为56,实践学时均为0,学分4。②宏观经济学、会计学、组织行为学、统计学、市场营销学、财务管理学、经济法、金融学,各自总学时均为48,理论学时均为48,实践学时均为0,学分均为3。③管理信息系统,总学时64,理论学时32,实践学时32,学分4。

(三)专业课

专业课的设置可分为两部分,一是专业主干课程,此部分主要用来让学生学习工商管理大专业知识,拓宽学生的就业领域;二是专业方向课程。各高校可根据自身实际和就业市场情况来开设不同的方向。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二次选择专业,提高学习的兴趣和针对性,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在专业方面做到“精益求精”。

专业主干课设置为: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管理、商务谈判、运筹学、管理沟通、质量管理,总学时均为48,理论学时均为48,实践学时均为0,学分均为3。

专业方向课可根据不同的方向来设置,具体分为:

人力资源管理方向:①劳动经济学、劳动法规,总学时均为48,理论学时均为48,实践学时均为3,学分均为3。②工作分析与岗位评价、劳动法规、绩效管理、员工培训管、人员素质测评、薪酬设计与管理,总学时均为48,理论学时均为32,实践学时均为16,学分均为3。

创业管理方向:①公司税务筹划、创业风险管理,总学时均为48,理论学时均为48,实践学时均为0,学分均3。②工商行政管理、中小企业管理、项目管理、创业学、创业融资与投资管理,总学时均为48,理论学时均为32,实践学时均为16,学分均为3。

房地产经营管理方向:①房地产开发与经营、房地产法,总学时均为48,理论学时均为48,实践学时均为0,学分均为3。②房地产中介服务、房屋维修管理、房地产估价、房地产广告与策划、物业管理,总学时均为48,理论学时均为32,实践学时均为16,学分均为3。

(四)选修课

选修课程可分为公共选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两类,这两类课程可从第3-6学期开设,根据学生报考情况来自由选择。专业选修课程可开设:秘书实务、财政与税收、会计信息系统、电工电子基础、机械基础、房地产营销、城市规划学、建筑材料、房地产金融、电子商务概论、服务市场营销、公共关系学、企业文化、市场调查、商务英语、证券投资学、文献检索、专业考证、人力资源管理模拟演练、房地产中介服务管理综合训练、物业管理从业能力训练、房地产估价从业能力训、ERP沙盘演练等。

三、“1”课程的设计

“1”课程的设计要坚持遵循校企合作的基本方针。校企合作开设“1”课程,不仅为课程实际创造了丰富的素材,有利于项目课程的开设,同时也使得所开设的课程贴近企业实际,能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各高校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平台,共同搭建学生实践创新平台课程高校可与企业共同建立专业委员会,由企业、行业的领导和专家,共同开设一些项目课程。“1”课程的开设可参考如下:

参考文献:

[1]许秀润,陈莉平.关于工商管理本科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2000,(10).

[2]沈爱华,张兵.对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J].华东经济管理,2001,(4).

[3]李欣,王颖.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素质培养与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01,(6).

9.应用型会计学本科课程体系的探讨 篇九

二、实践教学的设置

实践教学包括模拟实训、顶岗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它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为了保证实践教学取得好的效果,要认真编制教学大纲,加强专业实训室、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注重实践教学的强化和创新,将实践教学与正常理论教学有机结合,全面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毕业时真正成为实用型人才,为此,应用型会计学本科一方面要注重校内专业实训,另一方面要加强校外顶岗实习。

(一)校内专业实训

校内专业实训是理论课的实践操作,是培养学生动手、动口能力的初级阶段。理论课与实践操作课的课时比一般为7:3,比例高一些则为6:4。学校必须要加大应用型本科专业实训室建设的投入,确保本专业所开课程学生的实训,努力做到让学生把知识由理性认识上升到感性认识,然后化为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期的校外顶岗实习打下基础。

(二)校外顶岗实习

校外企业顶岗实习是应用型会计学本科进行人才培养和为社会服务的又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把理论知识上升为实际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素质的有效途径。学校应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双方共同打造实用型人才,学校要根据实习学生规模,与企业合作建立一定数量的校外实习岗位,为学生提供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确保学生顶岗实习的顺利进行,校外实习基地对校内实训室的建设和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等也具有很强的支持作用,教师也可通过与企业接触了解社会改革动向,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

三、素质拓展训练

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不仅要懂会计理论、会计实务、法律、政策,具备较强的专业判断和沟通能力,而且要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当今的大学生必须要进行专门的综合素质训练才能成为高级人才。综合素质训练包括通过独立生活训练使大学生能够生活自理,通过社交能力训练使大学生能够彬彬有礼、沟通自如,通过团队精神训练使大学生能够以大局为重、合作协同,通过自主创新训练使大学生能够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等等。此外,学校要充分利用寒暑假期,组织大学生积极参与职业训练、科技创新、专业竞赛、社会实践等活动,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及个性发展。

因此,学校要培养出优秀的应用型会计学本科人才,必须设计合理的培养机制,科学地设置教学体系,包括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拓展体系等等,并且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培养和训练,使学生真正成为德才兼备,具有社会责任感,分析解决问题果断,具有一定的抗挫折能力,能与他人团结合作,有创新意识,深受企业欢迎的应用型人才。只有这样,应用型会计学本科才能实现其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潘懋元,吴玫.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复旦教育论坛,(3)

[2]汤正华.新办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江苏高教,(4)

[3]韩伏彬.新建本科院校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思考.衡水学院学报,(9)

[4]高晶.金陵科技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案设计研究

[5]何军峰.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思考.会计之友,2006(5)

10.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 篇十

1.1 课程体系偏理论化。笔者梳理过笔者学校及其他兄弟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培养方案,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偏理论化,在西部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中更明显些。即使在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中,偏理论化依然存在,比如广告学、企业战略管理等课程在实践教学上会偏向理论化些,学生的实践效果很难进行有效评价。

1.2 课程体系未更多考虑到专业实际应用。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需要对接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就业要求即操作应用。因此需要从学生从事营销工作的第一线需要的专业操作需求出发来设计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现在的实际情况是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依托母体高校的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相对忽视了母体高校的研究型特点及生源素质较高等特性,课程体系上对接专业一线操作上存在不足。

1.3 课程体系中专业实践课程比例不足。目前,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意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纷纷设置实践教学环节,但实践教学的总体规划和理论教学连贯性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以浙江省为例,虽然应用型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总学时占到总教学量的30%~35%,但专业课程的实践总学时所占总教学量的比例仅为5%~10%,不能充分体现市场营销专业的特色与亮点。

11.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 篇十一

【关键词】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方法;本科教学

1.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的现状及培养目标

1.1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1.1.1校内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基础薄弱

校内财务管理实践是通过实验室中模拟财务管理工作程序与方法,使学生对工作环境产生直观的认识,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掌握部分理财实际操作技能,从而满足企业环境中的实践应用。而一般高校对实践教学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只是把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等方面作为专业建设的重点。此外,近几年高校扩招,学生数量增加,这也给高校安排实习单位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一些学校干脆不实行集中实习,而是让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

1.1.2校外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校外财务管理实践环节是通过在企业实习合作等方式,提供企业财务管理的工作环境,使学生掌握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实践运用。目前校外财务管理实践环节薄弱。其主要原因为:一方面,大多数企业并未单独设置财务机构。而是与机构合设,这使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难以找到对口的实习部门。因此,实习学生到了企业也没有相关的专业业务可供实习。另一方面,一些单位常以工作繁忙、没有时间接待为借口不接收实习生。而且即使学生找到了实习单位,有的也不积极配合,不给予必要的指导,达不到预期的实习目的。

1.2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我国市场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必然会带来产业的变化,要求培养的人才具有适应职业转换的能力。应用型本科是培养介于技能应用型和研究型之间的应用型人才,即培养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实务应用为主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在培养规格中突出培养职业能力、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的要求。

1.2.1培养职业能力

在实践教学中通过加强专业思想教育,注重职业道德教育。注重多元技能培养。强化实践环节的教学和鼓励辅修第二专业。有效地培养了大学生的职业能力。

1.2.2培养创新能力

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的创新能力包括:自学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独立地进行科研和知识的能力;必要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

1.2.3培养社会实践能力

促使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把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于观察、分析和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从而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培养专业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1.2.4培养综合素质

综合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素质、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审美素质等。培养和提高綜合素质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的价值、潜能、个性与力量在学校以及工作岗位上都能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开发,并能促使自己的地位得到不断的提升。

综上所述,应用型财务管理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财务管理意识、分析技能和反求能力,所以培养财务管理应用能力应作为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

2.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构建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培养出的财务管理人才可以解决企业面临的不同层次上的财务管理问题,这就要求从实践的角度来培养财务管理人才,其中包括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方法环节。

2.1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实践课程设置

财务管理是对财务主体的筹资、投资和收益分配等一系列资金运动、资本运作的管理,是专业性与技巧性都很强的业务管理活动。而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更侧重管理技能的培养。因此在实践课程设置方面要兼顾会计学、管、金融学三方面的能力。相应开设的实践课程可以有:会计电算化等财务软件课程、财务分析课程、财务管理及课程设计、公司理财及课程设计、审计案例教学(内部控制)、证券投资分析等。从而在理论上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2.2应用型财务管理适用的实践教学方法

2.2.1应用型财务管理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实践性,提高学生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财务管理教学案例,是在对企业及其相关部门进行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所编写的,反映财务管理典型业务的实例。案例教学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案例讨论前期准备。教师要根据教学进度和教学要求选好案例;学生应根据教师的安排认真阅读案例,对相应的思考题进行分析,提出对策。其次,案例分析与讨论。教师要创造良好的自由讨论的气氛和环境。教师在讨论中要对学生进行引导,使案例讨论紧紧围绕中心展开。学生要积极发言及倾听别人的分析与见解,比较自己的观点和思路,不断修正自己的方案。再次。案例讨论后的。教师在案例讨论后作简要总结,要针对讨论的思路、分析的方法、解决问题的途径等指出讨论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最后,撰写案例分析报告。

2.2.2应用型财务管理沙盘模拟对抗

沙盘模拟对抗是一种源自西方军事战争推演的,它将军事上指挥作战时模拟战场情景的沙盘移植到财务管理课程之中。沙盘模拟实验课程采用体验式培训方式,即遵循“体验—分享—提升—应用”的过程进行学习。通过直观的企业沙盘。模拟企业实际运行状况,可以让学生在沙盘模拟对抗中体验完整的企业经营过程及经营思路和管理理念。一般分为以下步骤:(1)准备阶段。将学生随机分组,每组一般为4-5人,组成六个相互竞争的模拟企业。制定企业运营需要遵循的规则,包括市场划分与准入、销售会议与订单争取、厂房生产设备购买、产品生产、原材料采购、产品研发、融资贷款等方面的约定。(2)对抗阶段。对抗开始后每一个企业在市场预测的基础上讨论企业战略和业务策略,开展竞争经营,制定重要经营决策,决策的结果会直接体现在企业经营结果中。几个经营年度完成后,将各企业经营状况进行比较,效益优异者获胜。(3)评审阶段。每年的经营结果出来后。各方都要对其进行分析,适时调整企业战略。(4)结束后。老师和学生共同总结评审经营效果。

2.2.3其他实验与实习课

实验主要是建立财务管理实验室,通过基础实验、单项实验、综合实验、研究性实验等实验安排,提高学生的机财务管理应用的基本操作能力、对财务管理基本知识的运用能力、对财务管理和会计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及研究创新能力。除了上述沙盘模拟对抗实验外。学校应该配套开设基础会计模拟实验、财务软件电算化实验、证券投资分析实验等。

2.2.4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

12.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 篇十二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进行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学生良好道德和健康身心的塑造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但是,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施应试教育, 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 传统教育模式惯性巨大, 高校在实施素质教育、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与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上存在很大差距, 主要表现在学生理论学习与实际脱节、实践动手能力较差、创新能力弱、难以胜任实际工作等。因此, 高校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 主要面向地方、面向社会经济建设一线培养高水平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要求理论以适用为标准, 着重于理论如何转化为实践、如何应用到实践中去。因此,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将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实践能力培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在实践教学改革方面也应有更大的、突出办学特色的舞台和空间。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现状

1. 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已取得的成果

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实际需要形成强烈反差的背景下, 许多同类院校都对实践教学改革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 并取得了有益的成果和经验。如投入巨资改建改造传统实验室, 重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 改革实验教学体系和实验管理模式, 组建新的着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开放性实验室, 着力丰富活跃第二课堂, 积极创建实训、实习基地, 鼓励教师参与纵向和横向工程研究项目, 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在培养方案中要求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比保持在6:4以上, 扭转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人才的“高分低能”、眼高手低的状况, 以适应现代社会对高校培养人才的要求。

2. 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目前, 应用型本科院校电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仍存在不少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一是实验教学内容陈旧, 实验题目大多为验证性实验, 缺少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二是学生中学术氛围不浓厚, 第二课堂气氛不活跃, 课外科技活动处于较低水平;三是课程设计环节被忽视, 毕业设计质量低下;四是“双师型”教师数量少, 教师总体实践动手能力有待提高;五是产学研合作处于低水平, 实质性合作亟待深化;六是部分软硬件资源设备利用率低, 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七是教学资源条块分割, 缺乏有机整合。

三、电类专业实践教学深化改革方案

目前, 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电类专业已初步完成了第一阶段以硬件建设为主的实践教学改革, 正面临着专业建设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制约, 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 注重软件建设和体制机制建设, 进而取得实践教学改革质的突破。应用型本科院校电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进行到新阶段, 应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整体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开放性原则、以人为本原则。

立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际, 电类专业实践教学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在稳定现有理论教学质量的前提下, 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 提升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 整合实践教学资源, 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提高实践教学整体水平, 促进实践教学改革再上新台阶。具体方案是:建立与整体教学改革相协调、与理论教学环节互动沟通的实践教学平台, 构建学生、教师、院系、学校、社会全参与的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科学系统的立体教学体系。

在涵盖各教学资源要素的立体实践教学体系中, 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是实践教学深化改革方案的核心和关键。这个平台以本科院校院系建制和资源为依托, 包括实验实训、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实习见习、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产学研合作等模块, 并通过这些基础实践模块的相互融合和互动, 实现创新实践、创业实践的层次提升。这个方案强调实践教学平台与专业理论课程教学、科学研究、师资队伍等单元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互动。为实现实践教学平台的有效运行和改革方案的顺利实施, 要在方案中组建实践教学管理中心, 具体负责实践教学的运行、管理和协调。

上述实践教学体系结构反映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为了从实践教学内容、实践能力构成要素和外围环境相互关系中体现实践教学的层次性和立体性, 本文构建了实践教学金字塔结构。在这个金字塔结构中, 纵向从上到下划分为专业实践教学活动 (包括实验、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 、课外科技实践活动 (包括第二课堂、电子科技竞赛、产学研合作等) 、社会实践活动 (包括实习、见习、社区科技服务、三下乡等) 三个层次。不同层次的实践活动形式与主要实践能力培养目标之间有着基本的对应关系, 即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的培养目标1主要包括仪器设备调试使用能力、测量测试能力、操作动手能力、计算能力、数据处理能力、观察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专业设计能力等, 课外科技实践活动的培养目标2主要包括科研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应变适应能力、分析决策能力等, 社会实践活动的培养目标3主要包括理解认知能力、沟通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外语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等。金字塔结构横向由内到外展现的是实践能力的包含性, 课堂实践教学活动主要培养目标是目标1, 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培养目标除主要目标2外, 也包括目标1, 社会实践活动培养目标除主要目标3外, 也包括目标1和目标2。实践活动层次越往金字塔底部, 培养目标就越多, 综合性也就越强;越往金字塔顶部, 培养目标就越单一, 专业性也就越强。从实践能力的划分上看, 专业实践能力主要涵盖目标1和目标2, 一般实践能力主要涵盖目标2和目标3, 而综合实践能力 (包括创新能力、创业能力) 则涵盖目标1、目标2和目标3。从实践活动形式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看, 由金字塔自顶向下, 实践活动与外部环境接触面越来越大, 也即实践活动与外部的交流和作用愈加频繁和密切。

上述教学改革方案的主要特征是:实践教学改革与专业紧密结合;实践教学改革与本校实际相结合;实践教学改革纵向加强, 横向扩展;实践能力培养分层次进行;教学资源全面整合;实践教学改革突出特色、体现优势。

四、电类专业实践教学深化改革的措施

根据实践教学深化改革方案, 应用型本科院校电类专业实践教学深化改革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八个方面。一是增加实践教学的学时, 提高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比重;二是改革实验内容, 压缩验证性实验, 扩大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三是加强课程设计环节, 提升毕业设计质量;四是加强学生实习指导和管理;五是加强对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指导, 扩大学生的参与面, 推动学生科技活动向更高层次发展;六是加强师资培训, 提升教师队伍的实践创新能力;七是加强产学研合作, 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八是成立实践教学管理中心, 构建实践教学平台。

参考文献

[1]庞国斌.试论实践能力在形成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过程中的重要作用[J].教育科学, 2004, (6) .

[2]赵建华.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概念、结构分析与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 2009, (7) .

13.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 篇十三

摘要:当前,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本文就如何推进高职高专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提出具体思路与途径,并指出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的难点,供同仁参考与探讨。

关键词:课程体系 教学内容 课程评价 教学质量

随着高职人才培养工作的不断推进,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改革逐渐成为了热点与方向,也是努力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如何科学地构建课程体系及适应高职教育特征的教学内容改革,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与实践。

一、课程体系构建要科学化与合理化

首先,重视前期调研工作。各个专业从设立之初就要通过广泛的调研与分析,确定职业能力、提炼典型工作任务、明确教学内容、构建课程体系。调研的范围要向深度与广度展开。要有国家、省市各种相关统计数据,也要有企事业单位具体岗位能力需求分析,还要有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动向调研。这些关键数据对课程开设的必要性、重要性,及进一步确立专业核心课程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其次,在课程设置方面,适当增加实践环节比重,在理实一体化课程开发上狠下功夫。目前,我校多数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达到了一半理论与一半实践的课时分配比例。从上学年度我校开设的课程来看,实践课时平均已达到总课时的41.2%。但是,在提倡增加实践课程比例时,也需要一个度,并非实践课程越多越好。过多则会将高职教育引入培训教育的误区。

再次,重视课程体系开发的模式化。课程体系通常由通识教育模块、专业技术课程模块(含通用技术课程、专业核心课程)选修课程模块(含专业选修课程模块、公共选修课模块)、素质拓展模块、集中实践模块(含基本素质训练模块、专业基础技能训练模块、专业综合技能模块)等五大课程模块构成。在课程体系开发上目前主要是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职业能力标准模块化、CDIO设计课程体系等模式进行。当然,法无定法,在课程体系开发过程中会不断涌现更多更好的开发模式,我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多借鉴别人的新方法新思路,逐渐完善与改进。

实践思考: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可以考虑课程的设置与职业资格认证之间对接上多下功夫,更好地配合高职院校实行的“双证书”制度。

二、课程体系开发需要行业、企业人员的参与

首先,高职教育与社会市场经济的关系非常密切,社会发展是高职教育发展的主动力。这就决定了高职教育课程要主动适应社会市场经济的需要,才有生命力。课程体系的开发如果没有行业、企业人员的参与,就等于闭门造车,不适用。学校应积极鼓励与引导各二级院系在开发课程体系的同时,充分吸纳行业企业的一线骨干及管理人员,并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

其次,组建各专业建设委员会,充分吸纳行业人才作为委员,通过专业建设研讨会、专业建设论证会等多种形式,开展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讨论,听取行业人士的意见及建议。如果按专业来建立建设委员会显得比较细的话,则可以按专业大类或专业群来建立专业建设委员会。

再次,充分建立与利用学生校外实习基地,广泛开展校内教师下企业锻炼、专业发展调研、课程体系开发等工作,并建立起实习学生信息反馈机制,如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觉得原有学习的知识还有一些欠缺,可以通过相关渠道反馈给课程开发小组,为学校今后课程的调整和教学内容的更新做铺垫。

最后,进行校企深度合作,将企业引进来,将自己推出去,走强强合作模式。这样企业可以利用学校的教育优势,学校可以利用企业的社会资源,达到互惠互利。如,我校成立的`以企业冠名的二级学院,圣亚菲学院与金夫人学院就是这种模式的结晶。这些企业为我校的实习基地建设、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营造真实的职场环境、资金的支持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

实践思考:在与行业企业人员的合作中除了要建立良好的个人关系外,还要有相应的酬金制度,并及时兑现,这样才能可持续发展。并且,在可能的情况下,与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解除行业、企业参与人员的后顾之忧。

三、授课形式及考核方式的多样化

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及性质,需要有不同的授课形式才能体现出课程的多样化特征,达到课程的教学目标。我校部分课程已采用了多种的授课形式,在授课地点上也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室空间,在教学环节上更多地体现了灵活性与实效性。如《花卉生产技术》课程授课教师将学生经常带到苗圃进行现场教学,让学生深切体会花卉的生产流程与相关知识;《服装工艺I(女装)》课程的授课教师将学生带到服装设计实训室进行服装的裁剪操作等演示,同学们则边看边学。这样的授课形式深受学生喜欢,也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课程的考核方式上,我校积极鼓励广大教师根据所授课程的特点进行考核模式改革,设计考核方案。不少教师通过对本课程目标及特点分析,以公平、科学、有效、客观评判学生能力为依据,进行能力鉴定模式的有益实践,积极研究与探索出适合于本课程教学要求的考核模式。在考核中教师还注重提问回答、学生作业、学生操作、单元测试、学生协作、职业道德、学生出勤等诸多教学过程因素。这很好地体现了高职教育对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也体现了学生考核的多元评价,同时还提高了学生平时上课的出勤率。

实践思考:不少任课教师仍然喜欢用传统的授课形式及考核模式,而不愿进行有益的探索。这需要学校多举办教学经验交流会或教改成果推广会,激发教师进行授课形式及考核方式的改革兴趣,形成良好的氛围。

四、完善课程评价与管理机制

课程评价是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直接影响着课程教授质量,影响着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要实现课程变革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要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和评价工作模式。在课程评价上,要采取多元化、多角度评价方式。一方面,授课教师每学期可以进行课程授课质量调查。调查的对象由授课教师本人在任课班级随机抽取50%以上的学生,调查的结果由授课教师本人查看并封存所在系(部),这可以让教师进一步明确自己的不足、掌握教学质量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另一方面,学校还可以通过校级及系级教师座谈会、学生座谈会进一步了解教师的授课情况,并以教研室为单位反馈给相关教师。另外、督导室成员还可在听课期间,随机了解该班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了解授课情况。再者,每学期期中、期末,学校还可以发放调查表,评选最受欢迎、最不受欢迎的课程及最受欢迎、最不受欢迎的教师,并采取适当的形式加以公布。这种多头并举的方式,一方面给了教师以压力,另一方面也给了他们上好课,提高教学质量的动力。

实践思考:评价课程的目的不在于惩罚教师或给教师难堪,而再于让教师找出自己的不足,努力地去改进。各管理者要多从这个角度去思考和行动。

五、加大教材建设支持力度,配套相关政策措施

教材是知识的重要载体,是学校进行正常教学工作的主要工具,高质量的教材是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本保证,也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教师们通过教材的编写可以即时淘汰过时的,陈旧的教学内容,更新和加入最新的教学内容,增强教材的适应性。为此,我校出台了《关于市级、国家级规划教材建设资助管理办法》,对进一步调动开发研究能力强的教师参与市级、国家级高水平的教材建设、培育更多市级、国家级规划教材提供了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也为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的推进提供了重要载体。通过多年的引导与扶持,教师们的教材编写热情得到了进一步的调动,并逐步形成了精品课程、重点专业、特色专业都要开发自己的教材为目标的良好局面。

实践思考:如果不注重引导和监督,教师们开发的教材质量参差不一,部分教材学术昧太浓,理论化偏重,没有很好体现高职特色。

六、以精品课程建设为依托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及教学资源建设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教学能力及建设教学资源库的重要平台,我院通过校级精品课程、市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构建了一个有梯度、立体化的课程建设平台。以此为依托,教师们围绕如何建设好精品课程这一主题,不断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技水平、探索好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并通过网上辅导与答疑,加强了与学生们的交流,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由于学校精品课程建设有配套的专项经费,精品课程建设团队在课程开发中就有了经费的保障,让这些精品课程建设者们进一步有了“走出去、请进来”(即走出去调研和了解最新的技术,更新教学内容;请进行业企业人士和教师们一到开发工学结合的教材)的课程开发模式,加强和扩大了与行业企业合作力度,真正实现教学与生产实际零距离对接。

实践思考:精品课程的建设需要学校从制度上、资金上得以保障,同时也要发挥课程开发的团队精神,让相关教师都积极参与,不要让个别教师包办,否则做出来的精品课程质量与水平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上一篇:一线员工激励措施下一篇:医药企业社会责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