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与人才培养

2024-08-18

家庭教育与人才培养(精选11篇)

1.家庭教育与人才培养 篇一

人才培养方案与教育教学改革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特点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要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点应用型人才更强调实际动手能力以及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内容、教学组织上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增加实习、实训课程所占课程数量的比例,在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之外,为学生再搭建一个职业教育的平台,充分体现出自身的教学特点,特别要重视走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道路。同时,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又不同于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培养的人才。普通本科教育一般以培养学生知识应用及创新为核心,可称为知识应用及创新型人才。因此,普通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要强调理论、知识、方法、能力的协调发展,要比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应用型人才有更“宽”、“专”、“交”的知识结构,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岗位适应性,不仅具有胜任某种职业岗位的技能,而且具有知识、技术创新和知识、技术二次开发的能力,具有更高的适应多种岗位的综合素质。这些特点,都应该在人才培养方案及相应的课程设置上体现出来[2]。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要突出为地方服务的适应特点

培养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有两个途径。其一是通过适应地方产业结构和社会发展的特点,设置与之相匹配的专业或在专业内部设置特定的专业方向,专门培养地方需要的人才。其二根据地方产业结构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课程体系中加入相应的课程模块,尤其是实践教学课程模块,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能够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上,注重课程的普适性与地方性、综合化与具体化的衔接和融汇,力求做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科学性与实用性、地方性的有机统一,并形成具有一定地方特色的课程体系[3]。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实践举措

(一)管理思想及机制的优化

高校为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的质量,一方面,深入研究和了解国内外一流高校的成功经验,加强与先进院校和兄弟院校的交流和往来,学习和借鉴对方所创造的先进理念和宝贵经验,改革自身落后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与模式,建立具备权威性和指导性的审核机制,加强针对培养方案制定和实施的监管力度,注重培养方案实施的信息反馈,同时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另一方面,实行教学思想大讨论,从精神和物质方面充分调动和激发广大教师投入专业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择优选取对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师资力量、实践教学等教学情况熟悉的优秀教师,专门负责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建立起责、权、利明确的专业负责人制度以及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与评估指标体系,促使各系(院)注重培养方案的建设过程,从而提高建设效益

[4]。

(二)组织结构的职能优化

以肇庆学院为例,建立起以教务处统筹管理、师范学部业务管理、各学院具体教学管理与实施的管理体系。教务处作为学校专门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其作用在于统筹管理全校教学事务,制定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人才培养方案总体改革方案、教学档案管理,为各二级单位教学服务。师范学部作为师范生培养的业务管理部门,统筹负责全校师范教育涉及到的教师培训、师范课程管理与教学、学生实习实践等,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各二级单位具体负责日常教学业务与学生管理、具体教学计划的制定与实施等。

(三)培养目标的优化

地方院校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历来是广大学者与地方高校管理者关注和思考的焦点,同样是地方院校发展的原动力。定位准不准、合不合理、适不适应本校的实际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等直接关系到学校生存与未来发展的潜力。应用型人才培养是绝大多数地方院校都认同的培养目标,但培养什么样的应用型人才却又是一个让大家纠结的问题,长期以来,现有高校的模式都走向了两个方面:要么是培养学术综合型应用人才,这与综合大学的培养目标走到了一条道;要么是培养技术型应用人才,这又与高职院校培养目标极为雷同,这两种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都不太适应地方本科院校的学校定位。作为地方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如

何定位?肇庆学院自2008年起开始进行这方面的改革实验,提出了“学术并举,崇术为上”的思想,并设置与之相适应的培养体系。培养目标应避免两种倾向:一种是学术化应用型,这种倾向受传统综合大学影响,过于注重学生学术能力与学术水平的提升,表面上看关注了学生学科知识与应用能力两方面,但实际上忽视了学生学术知识与实践运用之间的协调与结合,造成学生只会书本知识或只会对书本知识的照搬应用而缺乏创造性及举一反三的能力,无法灵活运用学科知识延伸的问题。另一种倾向是应用型人才技术化,这种倾向受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影响,过多关注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忽略了地方院校的综合性,无法保证人才培养的层次性,导致所培养的人才除了学历层次高于高职外,只是高职的翻版,甚至在应用能力还不如高职毕业生这种尴尬的局面。地方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在考虑学校的层次基础上突出应用能力是制定新人才培养方案的出发点,因此,地方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应分层次、分类别,根据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要,构建应用型、复合型、学术型人才培养多样化体系。地方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主体是应用型人才,兼顾部分学术型和复合型人才培养。

(四)培养过程的优化

多层次培养目标的实现必然要求从人才培养各环节改变过去单一的模式,建立起一个立体培养体系。在课程方面,针对应用型、复合型、学术型人才培养制定三种相互联系但又有所区别的课程模块,真正能够实现各层次人才培养目标,保证学生专业基础、专业素养、职业品质。以肇庆学院为例,课程设置除了国家规定的思想政治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外,设置通识课程以养成学生的文化品质,设置个性发展课程以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设置教师教育课程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就业口径,故此,将课程设置为思想政治课、公共基础课、通识教育课、教师教育课、专业教育课、个性发展课六个大部分,在专业教育课程中再区分为学术模块、应用模块、复合模块三类。在教学方面,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聘请一批双师型教师并鼓励在校专任教师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到校外交流学习实践,提升实践教学能力。在管理方面,针对肇庆学院以师范为主的实际情况,设立师范学部独立于各教学单位之外,统一

负责师范教育的管理、教学和实训。

(五)培养质量评估的优化

新的人才培养体系是一个新尝试,其实效只有通过毕业生质量来检验,因此,在学生毕业要求方面应做相应的调整,使之更能体现学生适应社会能力。为此,在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上,不能单纯以毕业前学生所做论文或设计的质量来进行评判,而是应该以多种形式灵活检验学生四年学习成果,如允许以学生所公开发表论文或作品、实践成果等代替毕业论文或设计成绩等。在学分认定方面,设立创新学分,学生在学期间所取得的各类职业证书、学术奖励等均可认定创新学分,可代替部分专业学分记入学业档案。

2.家庭教育与人才培养 篇二

一、创新教育的内涵及必要性

目前, 创新教育表述有多种。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把创新教育定义为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力或创新人格等创新素质以及创新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另一类则把创新教育定义为是相对于接受教育、守成教育或传统教育而言的一种新型教育。我们一般认为, 创新教育就是为了使人能够创新而进行的教育。凡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素质, 提高人的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教育都可以称之为创新教育。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教授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访问时说:“大学应教给学生什么?是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能力。”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就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塑造创新型人格, 造就创新型人才。

我国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学生的思维活动往往被严重固化。据统计, 一个学生从小学到大学, 平均要参加上千次的测验与考试。经过这样的“千锤百炼”之后学生所有的灵感、悟性都被消磨殆尽。由此学生受教育程度越高, 思维就越是单一, 视角也越是狭隘。美国也有一项调查表明:一般人在5岁时可具有90%的创造力, 在7岁的时具有10%的创造力, 而8岁以后起创造力就下降为2%了。这说明我们在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也被知识的经验性所束缚, 丧失了独立思考和想象的能力。我国的高等教育如果不注意让大学生突破传统教育的束缚, 那么培养出的大学生将不能适应我国的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 势必会阻碍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进程。因此, 必须在高校进行创新教育,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高校创新教育的实施

1.树立创新教育观

创新教育不是一般教育方法的改革或教学内容的增减, 而是教育观念的重新厘定。创新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 是对素质教育的深化旨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所以对高校来讲应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比如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改变以知识多寡、分数高低、学习优劣作为衡量人才的旧标准, 逐步树立起“会做人、会做事、会求知、会创新”的新人才质量观, 科学的教育价值观。淡化教育的工具价值, 重视教育的本体功能, 树立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 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自身潜力, 发挥学生才能的新的教育价值观。

2.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要渠道。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力的培养。改进课堂教学方式就是要改变以往的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做法, 注重创新意识的培育。教师要通过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设施来增加课堂信息量, 要尽可能的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育方式。启发学生积极去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 使学生养成善于独立思考, 富于批判性思维。倡导教授、知名学者给学生上课, 帮助学生了解本学科领域前沿的进展, 激发他们了解未知世界的强烈愿望, 开拓学生视野, 诱发学生的创造性。

搞好课堂教学同时还要丰富实践教学环节。实习安排上, 方式要灵活多样, 要鼓励学生到自己联系或由学校负责安排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 多参加面向社会的科技咨询, 教育服务等有益的活动。学校也要加强与企业界的合作与联系, 为使学生更多地接触企业和社会创造条件。

3.教学民主化

传统的教育中, 学生往往是进行模仿性学习, 服从性教育, 重教有余重学不足, 学生围绕教师转, 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活动, 压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但是,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教师就要善于引导,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习兴趣, 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条件。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 教师唯有民主化才能更好地尊重学生, 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

江总书记在全教会上曾说:“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 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 创新思维, 营造崇尚真知, 追求真理的氛围, 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这种宽松的环境就是教学的民主与开放。

4.改革教学评价体系

邓小平同志指出:“考试是检查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方法, 不能轻易否定考试的作用。”“但也不能迷信考试, 把它当作检查学习效果唯一方法。”高校也要认真研究改进考试的内容和方法。改革考试的形式。完善建立一套科学、可信的教学评价体系。把学生的课堂理论与课外实践结合起来。实行弹性学分制, 改革教学管理, 允许教师教学内容上的个性化, 允许教材的多样化和个性化, 鼓励教师采用各种有利于检验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考试考核方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新思想、新观念, 创新素质逐步在其中培养形成。

三、创新人才的培养

1.创新人才内涵

创新人才是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并且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认为:创新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包括6个方面:一是博专结合的知识基础;二是以创新思维和能力为特征的智力和能力;三是以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为中心的自由发展的个性;四是积极的人生价值取向和崇高的献身精神;五是国际视野和竞争意识;六是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

2.创新人才的培养

(1) 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指对事物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 从而创造出新事物的思维方法。创新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 是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 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 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等的有机结合。创新思维是对人的认知活动而言的更多地体现在与发散思维的关联上。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往往与问题情境的设置、认知策略等联系起来。还有的利用头脑风暴法和戈登技术, 极大的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2) 塑造创新人格

在创新活动中, 创新思维是居于核心地位的。但创新人格在人的创新活动中也是举足轻重的。没有创新人格, 人的创新活动就将陷于困顿。创新人格是人的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和高度发展, 是创新型人才表现出的整体的精神风貌。

(3) 提高创新能力

一个人的创新意识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得到增强, 但是一个人的创新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过程。创新需要合理的基础知识体系。只有脚踏实地学好知识, 真才实学, 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提升创新能力。

高校历来是传播、扩散和创造知识的重要基地, 是知识创新的主要动力和源泉。我国要充分发挥高校的作用, 积极迎接时代的挑战, 开展创新教育, 培养创新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国家的未来而做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学校教育, 历史赋予了教师光荣的史命, 我们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因此, 如何进行创新教育以及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摆在高校面前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实施创新教育

参考文献

[1]周家伦.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国高等教育, 2006, (5) .

[2]关注创新人才培养, 关注大学生就业.中国青年报, 2006-9-23.

[3]温恒福.从创新教育走向教育创新.中国教育报, 2002-12-21.

3.家庭教育与人才培养 篇三

【关键词】师承教育 院校教育 融合 中医人才培养模式

在中医教育中,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已经形成了多层次的教育体系,具有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能够完成中医人才的规模化培养,但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却难以实现。师承教育强化学习中医经典,注重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但因学生师从个人,其知识结构会有所局限,且难以规模化地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中医人才。因此,如何遵循中医学科特点和发展规律,将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融合,已成为各高等中医药院校探究与实践的重要课题。

一、师承教育的特点及局限性

(一)特点

在中医发展历程中,师承教育薪火相传,长盛不衰。带教老师在学生跟师过程中,通过口传心授将中医基本理论和临床经验等手把手传授给学生,学生则通过诵读经典及临证方式跟师学习。因此,其特点有以下几点。

第一,注重中医经典,秉承传统文化。中医经典反映的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及学术思想的精髓,是奠定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经典著作,无论在传统或现代中医教育中都占有着重要地位。为夯实学生的中医理论基础知识,带教老师一般都会要求学生诵读《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等中医经典著作。同时,“凡为医者,需略通古今”,师承教育要求学生对古今传统文化有充分的理解。

第二,注重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培养辩证思维。师承教育中,学生始终跟随带教老师,师徒互动,双方的主观能动性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学生有非常多的时间能够直接接触病患,在临床实践中培养辩证思维。

第三,良师因材施教,立足言传身教。“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师承教育中,带教老师会根据学生的特点与特长因材施教。

(二)局限性

尽管师承教育在中医人才培养中有着功不可没的作用,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

第一,难以博采众长,全面发展。师承教育中,由于是跟师学习,存在学术保护的思想,一师之技、一家之言易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中医思维等有所局限。

第二,师承教育没有规范化的标准和统一的制度,所授内容及教学方式都以带教老师的个人喜好为主。

第三, 师承教育由于是跟师学习,难以规模化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中医人才,并且师承教育往往力量薄弱,教育发展资金较少,无法在教育规模及学术创新上有所扩大和突破。

二、院校教育的特点及局限性

(一)特点

随着北京中医药大学等一批高等中医院校的建立,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医人才培养逐渐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的院校教育模式,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理念先进,形成了多层次的中医教育体系,采用统一的教材、操作规范和技术标准,能够完成中医人才的规模化、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培养。

第二,课程设置规范,对接临床需求,具有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第三,博采众长,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师承教育不同,院校教育能够大大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学生所学不局限于一师之技、一家之言,能发挥主观能动性,针对自己感兴趣的学术方向进行深入学习。

(二)局限性

尽管院校教育在中医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不凡的成就,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

第一,重理论、轻实践,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目标难以很好实现。

第二,由于采用统一的教材、操作规范和技术标准,难以实现中医人才培养的个性化。

第三,院校教育的教学方式易使学生学习的目的从面向临床变成应付考试,学生机械化记忆医学知识,中医临床思维欠缺,忽视了中医原创思维的传承与发展,偏离了中医自身的特色和优势。

三、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融合的几点实践

基于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各自的特点及存在的局限性,如何扬长避短,取其精华,相互融合,中医人已开始探究并付诸实践。在努力提高中医学专业院校教育质量的基础上,为培养创新型、实践型中医人才,我校初步探索出了一条“重经典、跟名师、早临床、多实践”的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本着“教无类、学为先、重激励、育特长、促实践”的教育理念,学校成立了双惟实践班。为了探索高等中医学校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融合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2008年起,学校每年从双惟实践班中选拔优秀的中医学专业学生进入中医摇篮班,以“读经典、跟名师、多临床”的培养模式,强化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增加学生实践经验,提高学生临床水平。2012年,学校积极转变中医人才培养的观念,不断地创新中医人才培养的模式,在附属九江中医院的基础上成立了九江临床医学院,并在九江临床医学院设立了中医早临床班。早临床班的学生与其他普通的中医学生相比要早一年接触临床,并且早临床班实行“导师制”,为每一名学生配备一名临床导师指导临床学习。2014年启动了师承实习,以直接临床情境为平台,以临床案例为引导,以导师的口传心授和学生的体会感悟为主要学习方法,实现毕业实习与师承实习有机结合,强化学生中医思维和临床实践能力。为了把师承教育更好地融入院校教育,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传承中医知识,学校组织举办了“中医大讲堂”活动,自2013年起聘请国医大师、国家级名中医、省级名中医等知名专家学者做客“中医大讲堂”。如邀请国家级名中医熊继柏主讲《中医经典学习与应用》、余天泰主讲《扶阳学派理论在杂病中的应用》、郑洪主讲《危机、生机与转机:百年中医之变》、何晓晖主讲《学内经、悟内经、用内经》、张小萍主讲《传承经验 发扬光大——我的中医成长之路》、熊周勇主讲《我的中医心路历程》、唐祖宣主讲《我的岐黄之路》等,巩固了学生的中医思想,在学生中营造了“信中医、学中医、懂中医、用中医”的良好氛围。

遵循中医学科特点和发展规律,从基础教育中的“中医摇篮班”,到专业教育中的“九江早临床班”,再到实习教育中的“医学生师承实习”,近8年来,我校对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的融合进行了分层探索,在院校教育中适度融合师承教育,积极探索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想融合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虽然仅仅只是尝试性开始,但我们相信在中医高等教育发展形势下,这种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融合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若应用推广开来,会获得教育模式的双向共赢。

四、结语

21世纪,中医面临严峻的挑战,但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市场的需求,目前,中医教育已从传统的以师承教育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向以院校教育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也正积极地探索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新格局。这种新格局在充分发挥院校教育标准化、规模化的人才培养优势的同时,又融入师承教育的重传统、重临床以及因材施教等特点,使二者扬长避短,相互融合。笔者认为,将师承教育融入院校教育之中,是培养高质量中医人才的有效途径;构建一套科学的、合理的師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融合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也是提高中医学教育水平,提高中医人才质量的有力方式。随着当代社会对中医的深入认识,中医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和传播。建立健全这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培养出更多具有现代视野,能够运用中医理论及技能解决临床问题的卓越中医人才。

【参考文献】

[1]马骥.高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医教育,2009,28(04):1-3,9.

[2]周登峰,关玲.中医教育的思考——中医学的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的优势互补[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10):93-94.

[3]温茂兴.中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之比较[J].江苏中医药,2005,26(10):60-62.

[4]卢传坚,黄亮,黄秀云.中医药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结合模式刍议[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08):35-37.

4.素质教育与培养 篇四

一)自身素质培养

1.信心:关键因素,做任何事情最起码的先决条件要有坚定的信念。

2.耐心:做任何事情不能只有5分钟热血,要持之以恒。.细心:马虎大意是人类的天敌,凡事要小心谨慎,端正态度,认真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并且开动脑筋善于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

4.虚心:谦卑的心态在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尊重别人的同时自己才能受到尊重,不耻下问,决不能不懂装懂。否则害人害己。多学多问,丰富自己的学识。

5.调整心态:及时反思自己的言行,有则改之,无则加冕

6.人际交往: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站在对方立场考虑所发生的事情。

二)敬业精神:

1.积极的工作态度:对自己的本职工作要全身心的投入,服从上级分配的各项工作任务。

2.坚持原则:遵守公司各项规章制度,坚守公司利益为第一原则。

3.善于沟通:当发生任何事件以解决问题为宗旨,善于沟通协调,掌握其中技巧。

4.时间管理:有计划安排自己的工作,合理利用时间,出色完成自己的工作。

5.吃苦耐劳:此为中华民族的美德,在任何艰苦环境下无怨无悔,坚守岗位,且要出色完成本职工作。.工作作风:工作不邂逅,懒散,更不要玩小手段小聪明,以掩人耳目。

5.数学教育与人文精神培养 篇五

数学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与人文精神培养

安吉祥

人文精神的实质是对人之为人的思考,其核心是如何做人。也就是说,如何为人处世的文化就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核心内容就是崇高的做人的品质和报效祖国、献身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事业的进取心和责任感。它既非政治思想素质所能代替,也非专业素质所能囊括。爱因斯坦认为:仅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诚的感情,那时最根本的。对任何专业来说,教学内容不应当仅仅局限于学科范围本身,还要在课堂上体现出人文主义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精神。

数学是科学发展、人类文化发展的灯塔。数学,作为各级各类学校最广泛的学习科目,数学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意义不仅见之于物,还应见之于人。数学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是培养人的活动,数学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价值首先应从认得发展方面去衡量。对所有研究和教授数学的`人们来说,明了数学的人文精神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价值是非常重要的。世界著名数学家福赛思以为“人类的崇高理想在各个时代和各个文明社会,一直激励着人们在凡是能发现或获得知识的领域寻求更多的知识。自从人类试图得到系统化知识以来,这门专与数字和公式打交道的科学就以其自身的缘故被不断地追求,因为人们可以从中得到无穷无尽的精神满足和消遣。数学的诞生是世界各民族的光荣。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它的功利性,而数学的功利除了教会学生掌握这门工具之外,还必须通过人文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学会怎样做人,怎么立足社会。当然这不同于政治理论的灌输,更不是对数学知识贴标签,而是挖掘数学知识的思想内涵,将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内容渗透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深层理解和消化数学知识的需要,那么,数学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中包括哪些主要的人文精神培养的内容呢?下面从四个方面加以研究。

1、创造精神的培养

开拓、创新精神是人的创造性的体现。在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只有那些具有开创进取意识的人,才不至于被时代抛弃;只有那些永不满足,积极向上的民族,才可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我相信学校出来的学生,到了社会上,不能自动解决问题创造生活,那么学生变为字纸篓,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变为废物。”“我认为人生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在其有无限的创造性。”创造素质是人类最主要、最宝贵、最高级的素质,人类正是通过创造这条途径来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一个具有高度创造力的人是利他主义的,精力旺盛的,刻苦勤勉的,百折不挠的。创造,它能使人获得一种满足感,消除受挫感,因此给人提供了一种对于自己以及对于生活的积极态度。致力于创造精神的培养和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乃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工作者最大的责任和义务,而要启发人类独有的这种高贵的品质,莫过于妥善利用数学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

前苏联著

6.家庭教育与人才培养 篇六

【关键词】小学教育;学生思维;培养

小学阶段,学生的各方面发展都相对不成熟,很多习惯和思维方式也都没有形成,因此是进行科学引导的关键时期。通过合理的教育方式对小学生的思维进行有方向的培养,对于小学生以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小学教育过程中对于学生思维培养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小学教育已经有相当长的发展历史了,但是在几十年的小学教育发展中,对于学生思维培养的问题一直存在着问题,以当下的实际情况来看,今天的小学教育过程中对于学生思维培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方面:

1、对于学生思维培养缺乏必要的重视

面对巨大的升学压力,更多的小学把升学率和考试分数作为培养学生的唯一目标,虽然最近几年我国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但是这种现象并没有明显的减轻。可以说,对于我国的小学教学来讲,“考试”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它检查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在一定程度上评估了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是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但就另一方面来讲,它完全禁锢了我国的教学模式,这对小学教育过程中学生思维培养的影响最大。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问题的思考方式并没有形成成熟,但由于学校过于重视成绩和分数,忽视思维培养,这样学生很有可能变成高分低能。所以说,过于重视考试,使得学校对于学生思维培养缺乏必要的重视是目前小学教育过程中对于学生思维培养存在的问题之一。

2、思维培养没有针对性

在有些小学中,已经注意到了对于学生思维培养的重要性,并且为此也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是也仍然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思维培养没有针对性。小学教育过程中涉及到一至六年级(个别地区一至五年级),年龄从六周岁到十二周岁左右的学生,可以说跨度是非常大的,因此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不同,他们的各方面特征都有很大的差别,因此他们对于事务的理解能力等也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很多学校在思维培养过程中却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对于学生的思维培养方式基本都是一样的,并没有针对不同类别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培养措施,也就是说,整个思维培养过程没有针对性。这样的思维培养方式可能对于部分学生是有效的,但是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讲,都是没有作用的。因此,思维培养没有针对性也是目前小学教育过程中对于学生培养的问题上存在的一个障碍。

二、小学教育对于学生思维培养的作用

小学教育的直接对象就是小学生,而小学生特殊的年龄以及成长情况确定了小学教育对于他们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于他们思维形成的重要性:

1、小学教育指引学生思维形成

虽然家庭教学对于个人思维方式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父母与孩子接触的时间在逐渐减少,这样,小学教育对于学生思维形成的指引作用就在不断增大。在大多数学生,特别是小学生的眼中,教师是非常神圣的,因此对于教师的讲授内容,他们更愿意接受,因此,在小学教育过程中,只要教师方法恰当,那么他们对于学生所传授的内容,学生一般会尽最大努力去完成,所以小学教育对于学生思维形成的指引就会很容易的实现。

2、小学教育纠正学生思维错误

由于小学生的判断能力相对较弱,所以在生活中很容易形成错误的思维,但是家长与学生处在同样的生活环境内,所以很难发现学生的这些思维错误,而学校是传授科学,教育真理的过程,所以更容易发现学生的错误思维,因此就可以及时的采取有效措施来纠正这些错误的思维。由此可见,小学教学对于纠正学生思维错误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对小学教育过程中学生思维培养的几点建议

既然小学教育对于学生思维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针对目前我国小学教育过程中对于学生思维培养存在的问题,对学生思维培养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在教育过程中确定合适的思维培养内容

确定合适的思维培养内容是小学教育过程中进行学生思维培养最重要的一步,也是基础性环节,只有确定了思维培养内容,整个思维培养过程才有开展的可能。确定合适的思维培养内容时需要注意:

首先,要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学生有选择不同的思维培养内容,比如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处于完全的被动接受阶段,整个思维的模式基本还没有形成,对于这些学生来讲,最主要的就是选择简单的、基础性的思维培养内容,在教育过程中逐渐引导他们形成思维意识,而对于高年级学生,相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高年级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已经基本形成,对于教师所传授的教育内容已经有了筛选性接受的意识,这样,在思维培养内容确定时,就必须考虑到什么样的思维培养内容他们感兴趣,乐于接受,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最高效的思维培养过程。

其次,思维培养内容要有目的性,小学教育过程中的思维培养,其最终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形成特定的思维模式,保证他们在以后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遇到新问题、新事物时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正确的解决方式,所以整个思维培养内容确定的过程中,必须紧紧围绕这一目的。

再次,思维培养内容要有创新性,这也是小学教育过程中创新思维培养的必要要求。创新是所以事物发展的源动力,而小学生时国家的未来发展的主要力量,所以对于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就是对于国家未来的创新性建设做准备。缺乏创新是目前我国很多行业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从这一点来讲,通过培养内容的创新性进而实现对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也是很有现实意义的,因此培养内容确定过程中注意创新性内容的确定也是需要注意的问题。

2、在教育过程中建立科学的思维培养方式

在确定了合适的思维培养过程以后,建立起科学的思维培养方式就变得非常重要。思维培养是一个过程,不是瞬间即可完成的,而实现这一过程的目标就需要科学的培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培养方式直接影响到小学生对于培养内容的认可度和接受程度,一个生动有趣的培养方式与古板木讷的培养方式相比,显然学生更愿意接受前者,只有学生接受了思维培养方式,才有可能对思维培养内容进行掌握。我国幅员辽阔,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和生活方式,因此在确定思维培养方式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地方习惯,争取思维培养方式与小学生的生活能够融合。

四、结束语

总之,学生思维形成与小学教育是分不开的,因此,通过小学教育实现学生思维的培养对于我国整个教育建设、人才培养都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隋娟.论小学教育与思维培养化[J].教育论丛,(10).

7.创新实践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 篇七

创新实践教育以体现工程教育以产品开发到产品运行为载体,让学生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作,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工作过程,积累工作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进行工程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通过真实的工程项目,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体验工程角色,在学习型工作中学,“做中学、学中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锤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意识。

1 国内外高等院校创新实践教育教学的概况

国外许多著名高等学校的机械类专业都非常重视大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设置相关创新方面的课程,建立创新实验室。美国高等工程教育强调“通才培养”,专业面很宽。麻省理工学院在教学计划中明确规定大学生必须从低年级开始参加科研创新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创新能力和组织能力。德国高等工程院校的培养目标是文凭工程师,十分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每个工科学生在校期间要完成26周的生产实习,学生除了学完有关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及必修课和选修课外,还要完成创新设计和创新实践教学任务,通过一系列的系统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丹麦技术大学把“创新性功能原理构思”列人机械类专业的教学计划,并让学生根据自己构思的产品功能原理制作出原理模型。

我国高等院校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但是国家队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已经引起了高度重视。以全国性的比赛促培养模式的改革,“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是由教育部高教司发文举办的一项全国大学生重要科技竞赛活动,也是教育部、财政部资助的全国大学生九大赛事之一。近几年山东省对创新实践教育活动搞得轰轰烈烈,改变原有普遍存在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现象。

2 创新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

2.1 面向群体创新人才培养

课程教学,一般采用“大班教学”,减少了小组讨论和教师与学生直接交流指导,师生之间有距离感。大班教学很难见学生看成不同的个体,根本谈不上关注学生的个性、背景与学习方式。新的学术研究表明学生的差异性有可能扩的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的批判思维,并促进较高层次的心理活动。大班教学问题突出,比较一下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就可以明显感到,在总体上,我们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协作能力以及群体创新能力不足。产生这个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被动学习、被动实践”,则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从“大班分团队,团队分小组”的主动学习与实践思想出发,对高职学生课程学习、实训、课外工程技术活动,“点、线、面”结合培养,激发拔尖型的群体。将不同背景的学生集合起来扮演不同的角色,引入团队合作式、团队式学习与实践,通过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团队式、互动式为核心的主动学习与实践,提高全体学生素质,同时又注重了创新人才的群体创新能力培养。

淄博职业学院机电工程系的做法是,以班级学习小组或跨年级、跨班级自由组合的方式组建创新实践团队,以“政策引导,团队协作,自我管理,教师辅助”的方法,建立健全大学生创新教育活动的保障机制,在资金、设备、场地和指导教师等方面为学生创新实践活动提供有力保障,制定了教师及学生的奖励政策和激励措施,积极鼓励、引导和组织学生参加“机电产品设计”、数控加工大赛、模具设计与制造、数学建模、3D建模设计、等国家和省级学生竞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开发学习和研究的兴趣与潜能,增加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学生在校期间大学生创新实践教育,学习机电产品创新设计,通过让学生结合某一命题开展广泛调研论证,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自行拟定设计方案,进行图纸设计,零件加工与外出配件采购,完成实物样机的制作、装配与调试,达到全面培养学生创新设计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目的。系、教育教学部为学生设计组聘请指导教师,但作品的选题、设计、分析和样机制作等项工作都应由学生自行组织与完成。

2.2 深化教学观念,促进创新实践教学改革

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先生说过:创新是当今中国与世界的热门话题,如何认识与推进教育创新,是中外教育界面临的主要课题与挑战。创新实践教育应在每一个层次的教育教学组织开展。高职毕业生大部分工作在生产服务管理的第一线,创新实践对其生产工具、生产工艺和生产环境等的改进与创新将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专业教学中,学生各种能力的学习和培养应该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从各种不同的层次,以不同的难度的设计项目形式完成,而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最基本的培养内容。

为引导优秀学生主动参与创新实践,带动群体学生求新思变,将创新实践教育融入各阶段的课程教学,如机电产品创新设计与《机械技术基础》、《机械识图与制图》、《电工电子技术分析与应用》、《CAD/CAM软件应用技术》及毕业设计等课程结合,创新设计作为课程的学习工作的项目,项目群体(大一、大二、大三的同学均可参与团队)合作。其他比赛项目的组织亦是与相应的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相融合,逐步发展壮大了面向群体的工程教育与创新实践教育的雏形。

2.3 实施创新实践教育的工作措施

建立新的教学管理体制,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项目工作内容和方法的改革相配套;实行部分实训室的开放式教学;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时,也应该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创新设计大赛、产品造型设计等大型课外活动。

(1)创新实践活动的作品、产品与毕业设计结合,省市以上获奖可以代替毕业设计(论文)。

(2)技能比赛获奖可以免毕业考试与毕业技能测试的相应内容。

(3)每学期进行一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获奖作品给予相应加分,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成绩与奖学金、评先评优挂钩。

(4)指导教师的奖励,年终考评根据考评办法给予加分。

(5)教师劳动报酬参照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标准执行。

3 实施创新实践教育过程注意的问题

(1)重视学生个性发展,普及创新理念,重在过程体验。不能完全注重学生创新的具体成果,因为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只是对过程的体验,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欲望和兴趣,真正出成果的毕竟是少数。

(2)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创新实践教育与课程教学相结合,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素质不是靠一两门课程,一两个创新实践所能解决的,它是一个系统的工程,给师生营造一个浓厚的创新氛围,让学生有丰富的实践机会。单依靠一两个环节教学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有明显的提高是不现实的。

(3)坚持开放办学。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是加强创新实践,通过课堂内外,尤其是课堂外的多个环节,大家可以得到创新的许多灵感,进而了解一些知识技法,逐步形成创新能力。为增强学生的积极向与成就感,创新项目应结合生产实际、社会需求。所以要坚持开放式办学,深入到社会、企业中去选择设计主体。另外,学校实训室应面向学生开放,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常年的科技创新活动,才可独立自主地发挥自身的能力,使校内实训基地真正成为学生进行创新实践的基地。

参考文献

[1]杨叔子.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很重要.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年第2期.

[2]杨叔子.再论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很重要.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年18.

[3]顾秉林.高等教育校长论坛:创新是研究型大学的成功之道[N].中国教育报,2007-11-19(6).

[4]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5]于化东.地方高校如何开展创新教育的思考.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7(,S1).

[6]黄树林.实践教育勇于创新.在2009年度广东药学院教学工作会议暨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8.论素质教育与技能人才培养 篇八

关键词:素养 技能 高职院校

高职人才培养问题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问题。近几年来,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下,高职教育发展迅速,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生产一线的技能型人才。但是,从各界反映来看,学生的培养质量令人担忧,例如存在专业技能差、相应的职业素养缺乏等问题。如何培养高技能并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高职学生,即培养“技能与素养并重”的学生,是现代高职教育面临的新问题。

一、技能与素养

1.技能

技能从其特点及表现特征可分为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或操作技能),传统的技能注重经验技术的运用和动作技能,新型工业化时代的技能人才应该是既掌握理论技术又具备一定的经验技术,既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又善于运用心智技能,具备较强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是这类人才的标志。技能人才还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工作场所的一线性,即工作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

(2)工作活动的实践性,即在工作现场从事具体作业线、具体单机设备的操作与维护等;

(3)工作层次的基础性,即工作的成效直接关系到物化过程和实现过程的效率、效益与质量,在企业积累型、渐进型技术创新中起着其他人才不可替代的作用;

(4)工作要求的规范性,即在具体操作中要严格按照一定的技术规范和技术要求来执行;

(5)工作环境的复杂多变性,即技能人才必须对现场有广泛的适应性,能及时发现和处理现场可能发生的各类问题;

(6)工作团队的合作性,即必须发挥团队合作精神,依靠集体的力量和智慧来完成工作任务。

2.素养

素养是强调着眼于提高人的内在品质,强调知识内化和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观。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只有努力探索和加强素质教育,才能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专门人才。具体表现为:

(1)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技术性应用人才”,但这一目标结构中凸现的应该是“人的全面发展”这一主题。

(2)把思想品德素质作为学生的最重要的素养。人的素养是多方面的,包括德、智、体、美、劳等,其中德是第一位,也就是说,思想品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养。教师应把思想品德教育视为教师的主要职责。在当代信息化社会,教师的第一职责应是教学生如何做人,第二是教学生如何思考,第三才是传授专业知识。随着社会对高职办学思想达成的共识和对高职办学模式认识的不断深化,高职德育工作急需探索新思路,构筑新体系,使之贴近高职学生的特点,并与社会需要和高职办学特点相适应。

综上所述,合格的高职人才离不开“技能”和“素养”。笔者及所在团队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对所教专业学生注重以上两方面的培养,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已取得不错的成果。

二、策略

1.素养培养

职业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要重视日常的积累和提高,从新生入学到其毕业离校,职业素质教育都应常抓不懈。学生的职业素质能够发展到怎样的程度,学校和学生要形成合力,一方面学校要以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另一方面,也需要学生通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促进、自我完善,主动地去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

我们始终按“学校与学生形成合力”的途径培养学生的素养。在新生刚刚进入大学校门开始,职业素质教育就已经开始启动了。抓住新生入学这一契机,及时帮助学生树立起坚定正确的职业理想,在入学教育中,通过专业教育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就业定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其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指明方向。在大一阶段,学院还安排学生去体验职业生活,帮助其了解本专业的就业形势。大学二年级在进行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还对学生有意识地进行职业道德的培养,提供各种各样的实训机会,帮助学生规划自己的学业和职业生涯。大三的上学期,结合毕业设计帮助学生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大三下学期,学生通过顶岗实习来培养自己的职业情感,熟悉职业。

2.技能训练

在技能训练方面,始终贯彻“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的方针。例如金属学热处理这门课程,在过去的一年中笔者学校选用项目导向法,从教学内容、教学体系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课程改革,并取得很好的效果。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按学习内容,把课程分为几个模块,在每个模块的理论内容学习之前,学生首先通过视频等手段对所学内容进行初步了解,之后教师向学生布置学习和资料查询的任务,在查资料和学习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答疑,把通常的课堂理论教学转化成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二阶段,进行理论知识讲解。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起点,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载体,所以首先针对学生在前一阶段不明白的、有疑问的内容等进行分组讨论,最后由任课老师点评,进行重点讲解。一方面教师在教学引导中要精心设计好问题,要根据教学的不同阶段设计事实性、经验性、创造性和评价性问题;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大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后自行解决问题。教师要倡导无错原则,即疑问无禁区、疑问无错误。

第三阶段,实践操作阶段。经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再加上此阶段的实践锻炼,使学生对此模块的学习内容达到更深一层的认识。

第四阶段,考核。改变以往以理论知识为重点的考核方式,采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考核方式。

三、结论

经过以上素养培养和技能训练,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另一方面使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增强。进行这样的改革符合了高职学生的学情,培养的学生适应当今社会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今年笔者学校09学生的就业率达到100%,很多用人单位二次来笔者学校招人,取得这样的成绩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学校注重素养培养,使学生达到“知”与“行”的统一,遵守从业岗位要求的职业道德规范,懂得自省、自律,以便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岗位需求,掌握较强的专业技能。

参考文献:

[1]雷海燕.论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及途径[J].跨世纪(学术版).2008.16(1):56-58.

[2]谭满益,王磊等.高职院校学生素质培养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8(13):38-41.

(作者单位: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9.我国人才战略与教育文化启蒙 篇九

[关键词]人才战略;教育文化;文化启蒙

人才是社会的根基,人才战略关乎社会和国家的兴衰。人才与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教育造就了人才,人才对教育有着巨大的反作用。进入,人才和教育领域备受关注,我国先后颁布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人才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 (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这在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下,对当代中国的战略规划极具影响力。我国人才战略的规划和调整给教育带来了深刻的挑战,这必将带来教育领域的改革和转型。为了应对人才战略转变所带来的挑战,《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这一构想,由此勾画了未来十年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宏伟蓝图。但是,在传统的教育生态中,教育现代化的理想面临着诸多困境和需要超越的藩篱,其当务之急是培育一种与教育现代化相适应的新型教育文化。

一、人才战略地位的凸显与教育的转型

(一)从“人力资源大国”到“人力资源强国”:人才培养的战略演变

人是社会发展的最可宝贵的财富。古人云:“人者,天地之德……五行之秀气也。”中华民族有着重视人才的优良传统,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人才辈出、薪火相传。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才培养一直被看作立国之本,所以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之说。但我国对人才培养的认识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也经历了一些变化。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所谓“人多力量大”,人力资源大国的优势自然就确立起来了。但随着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态势的变化,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国力的竞争日益依赖于高素质人才的竞争,我国提出了“从人力资源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的口号,这标志着我国人才培养战略的重大调整。

改革开放之后,“科教兴国”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与之相比翼,“人才强国”的战略也逐渐形成和清晰。1978年在第一届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人才是关键。”这为我国的人才战略指明了方向。,江泽民提出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论断,阐明了人才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胡锦涛在会上深刻阐述了科学人才观的内涵,并对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出了全面部署。会后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成为新的历史时期人才工作的行动纲领。,“人才强国战略”被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进一步提升了人才强国战略在党和国家战略布局中的地位。206月,我国颁布了《人才规划纲要》;同年7月,颁布了《教育规划纲要》。至此,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结束、第二个十年开启之际,我国完成了人才培养的战略规划和部署,未来十年的格局由此奠基,必将助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

(二)“钱学森之问”:人才观的转变及其对教育的挑战

,享誉世界的科学家钱学森去世。在去世之前,有个问题一直让钱老耿耿于怀,即“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认为,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尽管钱老将矛头指向了大学教育,但大学教育的根基是在中小学教育,因此,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需要整个教育界去反思。

建国60多年来,伴随着思想解放的浪潮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束缚人们的精神枷锁不断被打破,进而逐渐形成了坚持以人为本、德才兼备、注重创新的科学人才观。什么是科学的人才观?“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作出积极贡献,都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在这一界定中,“进行创造性劳动”是一个亮点,它说明人才不仅要拥有知识和技能,还必须能够进行创造。在2010年颁布的《人才规划纲要》中,这一亮点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这意味着人才观在我国已经发生了重要的转变,即从知识型、技能型人才转向素养型、创造型人才。显然,这种转变对教育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教育优先发展”成为新世纪以来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

在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不断发展,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预示着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技进步和知识创新的水平。在这种背景下,优先发展教育成为必然的选择。-,我国顺利实施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素质教育得到不断深化,在基础教育领域推进了新一轮课程改革,课程与教学领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20,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人才培养的三个层次,即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为落实这一要求,20,我国开始实施《-20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对义务教育发展、教育体制改革、高等教育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并提出实施“新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可以说,人才观反映了特定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自身的定位,表达了人们的社会理想,其转变折射出未来人才发展需求的路径。人才观的演变最终会传递到教育实践领域,由此带来教育领域的革新。经过新世纪以来十年的努力,在“推进素质教育”这面旗帜的号召下,我国的教育正在悄然发生一系列变化,直到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实现教育现代化”再次掀起我国雄心勃勃的教育改革热潮,这种改革其实正是对“人才观”这一社会理想的回应。《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是我国新时期促进教育全面提升的一个标志性教育事件。它提出了“到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目标,在推进和谐社会构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实现教育现代化”这一目标最具有时代感和号召力,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物质上的投入,更需要与现代化相适应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内涵。

二、教育现代化的抉择与文化启蒙

(一)应然与实然:教育现代化的界定与困境

现代化一直是当代中国人的一个梦想。在教育领域实现现代化,应该是教育界未来几十年内最高的理想与诉求。所谓“现代化”,其意义应为“由不发达社会成为发达社会的过程和目标……其标志为政治民主、理性主义、科学精神、社会流动和现代化人格。这一概念层域在教育界的行业内化,应是以教育体制、教育机制、教育投资和教育实施方式的不断革新来带动人际、管理效率和思维模式等的实际创新与发展,充分体现了教育的现代性特质”。《教育规划纲要》对“教育现代化”的特质进行了界定: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以及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显然,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教育发展的较高水平状态,它意味着对传统教育的超越,其核心是培养出适应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新型劳动者和高素质人才,最终实现人的现代化。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在教育领域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顽疾,它们像路基上的塌方,对教育现代化的进程设置了障碍,阻滞了教育现代化的实现。概括起来,这些顽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教育发展不均衡。这种不均衡体现在多个方面:东部学校与西部学校之间发展的不均衡、城市学校与乡村学校之间发展的不均衡、重点校与薄弱校之间的不均衡……尽管问题很复杂,但毕竟这些不均衡现象的存在严重挑战了“教育公平”这一基本的社会原则和理念。

二是职业教育滞后。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可谓命运多舛,在“教育精英化”的集体无意识影响下,职业教育多年来一直未被认同。然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需要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如果不能培养一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职业人才,我国的工业化、信息化进程必然受到影响。

三是道德教育困难重重。长期以来,我国的德育是一种“知性教育”,即把道德教育作为一种学科知识来教授。显然,这种德育注重课程内容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但忽视了德育方法和方式的恰当性,导致德育的价值取向与对道德修养主体的内在要求产生错位,花了大力气,效果却不理想。

四是“应试文化”泛滥。以考试为核心的教育机制经过几十年的反复调试和操练,目前已经成为一部精密的“应试机器”。这部机器所追求的就是将传输的效率最大化,将教科书的知识最大限度地复制到学习者的头脑中。这部机器已经将学生、教师、家长甚至整个社会都绑架于其上:学生面对的是学不完的书山题海,教师身心疲惫,家长心力憔悴……“应试文化”已成社会的负荷,但人们仍沉迷于其中,茫茫然不知所为。

五是学生创造力不足。“文化复制”式的教育强调知识的授受,必然导致学生长于记忆而短于创新。于是,我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高考“状元”,我国学生也获得了无数的国际性奖牌,然而那些在国际上产生重大影响的创造发明有多少是出自中国人之手呢?时间的推移并不会必然带来改善的结果,数十年已过去,学生的创造力问题仍然是当今我国教育绕不开的一个门槛。

从深层次上来说,教育文化是形塑教育现实的最根本力量。上述顽疾的存在恰恰说明背后的教育文化并没有在现代化的方向上得到充分的培育,因而文化的阻滞是当前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根本性问题之一。

(二)成熟与理性:教育现代化的文化启蒙

“启蒙”这一概念是与近代欧洲的启蒙运动分不开的。面对当时的封建专制和宗教教义的束缚,启蒙思想家们以“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等口号作为斗争的武器,有力地推动了近代化的进程。关于什么是“启蒙”,哲学家康德(I.Kant)有一段著名的话:“启蒙就是人从由他自己造成的不成熟状态中走出来。不成熟是指一个人若无他人指导便不能运用他自己的理智……因此,启蒙运动的格言是: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可见,在康德看来,启蒙的目的在于促使人类从不成熟到成熟,从在别人指导下运用理智到独立自主地运用理智,它呼唤的是理性与科学。“在18世纪的欧洲,康德将启蒙解释为从宗教教义的束缚中实现自我解放。”在康德时代,启蒙的对象是中世纪的宗教迷信,是一种“祛魅”的规则,也就是借助真理去摆脱封建愚昧和宗教迷信。正如美国一位科学史学家所言:“启蒙运动并不是一套固定的信条,而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设想的为建设性思想和行动开辟道路的批判态度。”

与近代欧洲的启蒙运动相比,中国的文化启蒙是一种“外源性”的文化输入过程。也就是说,近代中国是在欧洲科技文明发展起来之后,受到后者的军事、经济和文化入侵而不得不进行文化抉择的结果。这意味着中国近代以来的文化启蒙是在或缓和或激烈的文化对话中进行的。而给人以冲击力的是几次激烈的文化对话,如“洋务运动”“五四运动”等。教育上的文化启蒙受到这些激烈的文化革新的影响最大。

10.接受党组织培养、教育与考察 篇十

申请入党的同志争取入党,不仅需要经过本人的努力,而且需要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和培养。因为一个人不会自然而然地从普通群众成长为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一般来说,一个人刚刚提出入党申请的时候,尽管对党是有感情的,有要求入党的愿望,但他对党的性质、纲领、宗旨和任务的认识还不够明确和深刻,I司共产党员的标准还有一定的距离。要缩短这个距离,既需要个人的主观努力,又需要得到党组织的直接帮助。因此,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要主动向党组织汇报自己的情况。积极分子向党组织汇报自己的情况,有利于党组织对自己加深了解和有针对性地进行帮助和教育,使自己更快地进步。同时,这也是积极分子从要求入党那天起,就培养严格的组织观念和对党忠诚老实的重要方法和途径。申请入党的同志,应当主动向党组织汇报自己的思想、学习和工作的情况,汇报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的认识,特别是对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13年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认识,等等。向党组织汇报,要忠诚老实,有什么就说什么,怎么想就怎么说,不要话到嘴边留半句。要说实话,要敢于谈出自己的缺点,不要担心把真实思想亮出来会影响党组织对自己的看法。一个同志敢于说实话,勇于亮出自己的缺点和毛病,这正好说明他胸怀坦荡,追求真理,是有觉悟的表现。(2)要积极参加党的活动。申请入党的同志参加哪些党的活动,要由党组织决定。一般地说,可以参加学习党章、听党课、某些党日活动、讨论积极分子入党的党员大会、预备党员入党宣誓大会,先进党支部或优秀党员表彰大会等。积极分子参加党的活动,是实际体验党内生活,接受党内生活锻炼,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和党员优秀品质的极好机会。每个要求入党的同志,都应按照党组织的安排,积极参加这些活动,从中接受教育,并努力完成党组织交给的工作任务。(3)要认真接受党组织的培训。申请入党的同志认真接受党组织的培训,对于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了切实提高新党员的质量,对积极分子一般要进行一年以上的培养和比较系统的教育;对发展对象,在发展新党员之前,无论是普通工人、农民,还是专家、学者、名人,都要通过适当方式,由基层党委组织他们进行短期集中培训,以提高他们的觉悟,然后才能从中接收新党员。每个要求入党的同志,都应严肃地对待这些教育和学习,认真学好规定的学习材料,注意联系实际,弄懂党的性质、纲领、任务、宗旨、纪律以及党员的义务和权利,弄懂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等基本理论观点,解决自己思想上的有关问题,努力做到首先在思想上入党。(4)要正确对待党组织的考察。考察是为了维护我们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切实保证新党员的质量,避免不符合党员标准的人被吸收入党,防止坏人和各种投机分子钻入党的队伍。党组织对发展对象的思想觉悟、政治品质和工作表现,要进行全面的考察。主要考察他们是否能够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纲领及各项方针、政策,带头参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动群众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艰苦奋斗,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同时还要考察他们在重大政治事件中的政治态度和表现,考察本人历史、家庭主要成员和联系密切的主要社会关系。要求人党的同志应当自觉地接受和配合党组织搞好这种考察。党组织对于积极分子的本人历史、直系亲属和主要社会关系进行政治审查,需听取本人的申述。在这种情况F,要求人党的同志应忠诚老实地把有关情况向党组织讲清楚,并提供可以为自己证明的有关线索,积极主动地协助组织搞清问题,决不能对组织的审查有什么不满或对立情绪。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还要能够经得起党组织一定时l司的考验,积极分子从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的那天起,就渴望早日实现自己的入党愿望。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由于个人的情况不同,接受考验的时间有的可能长一些,有的司能短一些。考验时间的长短,是以是否具备了入党条件为准。因此,每个人党积极分子应当愉快地接受党组织的这种考验,有些申请入党多年的同志没有被批准入党,多数原因是他们在某些主要方面还不符合党员标准。这些同志应该多从主观方面找原因,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并以实际行动努力加以克服。(人

民出版社《新编入党培训问答》)

11.家庭教育与人才培养 篇十一

关键词:高等教育 创新人才 培养模式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大学是培养创新的沃土。通过有效途径和方法培养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界值得探究的课题。本文从工科学生所面向的特殊,更多地注重实体的对象,如机器、零部件等,提出了构建“一个中心二突出三结合四层次”的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即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将教学过程划分为基础知识和基本素质、专业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专业方向知识和专业技能、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和创新技能四个教学层次。

一、以学生为中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宣言指出:“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高等教育显然需要有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视角和新的模式” [1]。尊重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而兴趣和个性正是他们今后创新的前提。

一个“中心”的教育是贯穿大学教育的一条红线,即“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地尊重每一个学生。

1.要求所有的教师都要担负教学的职责,并要定期检查教师教学的情况,不聘任不承担教学任务的教授。

2.给学生以充分自由选择、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空间与条件,使教学回归“以学为主,以导为辅”的本质。真正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引导、启迪而不是灌输来实现教学的教育过程与目标。学生可以在三年级再选择主修课程和专业方向,这给学生今后很大的自由发展空间。

二、拓宽专业口径、建设富有创造性的课程体系

首先,改革理论教学体系。重新调整和优化课程设置,更新课程内容,在注重传统技术的同时,增加高新技术的传授,有目的地开设《大学生科技创业》、《创新心理学》、《专业发展预测》和有关创造技能技法课、创造性思维训练课,在理论教学中运用有关创造性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形成了专业的适用于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理论教学体系、人才培养方案和配套的教学大纲。

其次,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营造了良好的工程实践训练环境。具体措施是:①优化实验项目。将可利用的验证型实验整改成设计型、综合型实验,增设和开发了一批设计型和研究创新型的实验项目。如在原机械基础实验的31个实验项目中,验证型实验占65%以上,比例偏大,经过优化和整改实验项目以后,设计型、综合型、创新型实验项目达到80%以上,建设省高校基础课示范实验室。②加强工程训练环境的建设。近几年来,学院投入了大量经费,加强工程训练环境的建设,新建创新教育基地;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自行设计、自行制造和开发实验设备,建设了实践训练园地和工程训练中心,将一些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在训练基地中进行。从给学生一张零件图纸,由学生自己编制工艺和加工程序,动手加工,检测分析进行综合训练,掌握现代加工技术的全过程等,通过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工程实践环节突出对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

第三,变“被动实践”为“主动实践”。主动实践是让学生尽可能真正作为主体参与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包括对象的确定、方法的制定、程序(路线)的设计、问题质疑、分析总结等。让学生真正成为实践环节活动中的主体。当然,学生就某一个问题进行的主动实践,在多数情况下并不一定会产生创新思维的效果,但主动实践至少是对学生创新能力进行培养的一种方式,它会大大增加学生今后获得创新成果的机会。主动实践---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之一[2],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突破“教学就是课堂教学”的线性教学观念,建立“大教学系统”观。要把教育教学的视野从课堂教学拓展到课外乃至社会,实现课内教学、课外教学、社会教学三大系统的“立体渗透”,扩展教学的时空,鼓励和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校内外各类专业实践和科研活动。

一是利用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选做实验项目和自行设计实验。如利用自行研究开发的“积木式”、“拼装式”实验装置和典型机构组合陈列柜,以设计为主线,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加深理论认识,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意识。

二是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加强课外科技活动,如智力竞赛、论文比赛、举办相关的学术讲座等。为促进创新思维的培养,成立系部科技创新活动小组,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USRP),采用两种形式:①公布教师的科研项目,由学生自愿报名,利用业余时间参加研究工作,②由学生自选课题,系组织专家进行审定和批准立项并给予经费资助,选派有经验的教师进行指导。对效果明显的项目和个人给予奖励,并加强对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和管理。

三是开设研讨班课程,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大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进行苏格拉底式的互动[3]。学生可参与教师的研究。通过参与研究师生之间形成了长期辅导和合作的关系。研讨班教给学生研究方法或要求学生自己设计课题提出概念,有的甚至就是用于研究的研讨班,在课程结束后学生仍有机会从事他们的研究。除了个人学习外,还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在活动中激发了创新精神,强化了实践能力。通过采取这一系列措施,收到良好的效果。既重视课堂教学,更重视课外实践,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是大学创新教育的一大特色。

四、产学研紧密结合,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大学的三大功能”[4], 大学的三大功能是环环相扣,彼此交融,缺一不可的。创建校企合作教育的新机制,建立比较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形成产、学、研实质性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途径。

1.为加强科研工作,提升办学层次,保证教学质量,学院对科研工作高度重视,出台了许多鼓励科研工作的奖励措施和政策。

2.脱离了实际,工科类学科就失去赖以生存的环境。在生产实践过程中,以培养生产过程宏观思维为主线,对生产过程有宏观的熟悉,要求学生重点了解工厂的现代化生产过程、专业技术的应用情况和发展趋势。学生可以先在校内生产过程仿真实习基地进行计算机模拟仿真训练,然后深入企业进行实训。

3.我们每年向产学研合作單位推荐优秀学生,让他们参加实际项目。一方面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另一方面产学研合作单位也在对学生进行考察培养,选留优秀人才。通过产学研学生解决了就业问题,学生、企业以及学校形成三方多赢的良好局面。

4.加强实践教学的瓶颈在于实验经费、场地条件、实验设备等多方面。我们在实践中探索产学研合作的模式,依托社会企业的力量办学。这几年我们与多家企业公司联系,建立了产学研合作机制,建立了合作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先后与深圳力劲机械有限公司、广州机床厂、江南机器厂等13个大中型企业签订了产学合作协议书,建立了平等互利的产学合作关系和稳定的产学合作基地,初步形成了较完善的产学合作网络。通过学校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教师将科技成果、新技术及时引入教学,有利于促进学校的科技创新和创新人才的培养。保证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大学应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尽最大努力为社会提供服务,这是加强大学科技创新的意义所在[5]。

五、四层次教学体系

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例,第一层次(基础知识和基本素质)以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计算机基础为主体,设置了英语和计算机各强化训练1周、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和大学生英语水平考试,考核学生这方面的能力;第二层次(专业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工程基础为主体,设置金工实习、制图测绘、电子实习、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通过实习考核和答辩,考核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第三层次(专业方向知识和专业技能)按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机械电子工程(数控)两个专业方向设置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通过生产实习、专业方向课程设计来考核学生的专业方向知识和专业技能;第四层次(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和技能)以机械基础综合训练(第五学期)、数控综合训练(第七学期)、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课外科技活动为主体,通过技术报告、科技论文、数控操作上岗证、科技竞赛、毕业答辩来考核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实践与效果

通过三年的研究与实践,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在全国第九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中,我院获得一个二等奖,一个三等奖,并获得全国“校级优秀组织奖”;在湖南省第六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中,我院获得一个一等奖,两个二等奖,五个三等奖,学院获团体优胜杯和优秀组织奖。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湖南赛区,我院获一个二等奖,一个三等奖。科技创新活动打开了他们探索世界的好奇心,而获得好成绩更让他们有了一股挑战权威,“锲而不舍,敢为人先”的勇气,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为受教育者未来的自主择业和自主创业奠定基础。

七、总结

未来,最需要大学提供的是,教育年轻人有足够宽广的知识基础,以及现代的分析和沟通技巧--即J.H.Newman所说的“探索知识的方式”的现代模式[6]。突出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我们培养更多的能够跃进在世界前列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提高国家的综合竞争力,为中国的和平崛起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晓鹏.美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 2006(3).

[2]李培根.主动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之一.人民网, 2006(7)

[3]羅德里克·弗雷泽博士. 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教育网, 2006(7)

[4]中外大学校长:服务社会,大学创新的意义所在,中国教育新闻网

[5]黄伯云. 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教育网, 2006(7)

上一篇:申请泰国的易三仓大学下一篇:政治文化生活第九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