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地方课程工作总结

2024-09-23

小学地方课程工作总结(15篇)

1.小学地方课程工作总结 篇一

一、读

每学一篇古文古诗,先让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学生自读的时候,我会把古文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认读。针对部分学生识字量较少,不能顺利读下来的情况,也为了使得学生认识更多的字,我会找出一部分难认的词语或者生字教学生读。等学生能正确认读没有拼音的古文后,再放开手让学生读熟。对于难读的内容,我采取分节奏教读、个别指导等方法,帮助学生能熟练朗读。

二、说

在一遍遍诵读的过程中,很多孩子对古文的内容有所理解和感悟。我根据文章特点带领学生对古文内容做简单理解。有的文章,我会把文后的解释读一遍,再让学生自己想想懂了什么意思;有的文章,我会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理解的。比如,学习《大林寺桃花》一诗,我让学生自己说说明白了哪一句,好几个学生说的很准确。可见,在自读自诵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

三、背

背诵是最关键的教学环节。我要求每一篇古文古诗必须都要背熟,无一例外。本学期教给学生最主要的背诵方法是反复朗读,读到一定程度自然背过。背诵过以后,我让学生到台前来背,我会在背诵熟练的孩子的书上打一个背过的记号。班里有四十多个孩子,之间的差异很多,有的孩子读几遍就能背得很好,有的孩子读很多遍都背不过,还有的孩子边背边玩,根本背不到心里去。我会采取个别指导、或优等生帮助背诵的方法。我当然希望每个孩子都能背过,在记忆里留存文化痕迹。若是蜻蜓点水,若是只抓优秀,恐怕我们的传统文化教学不能实现面向全体,也不能培养每个孩子重视这门课程的态度,更不能使每个孩子都有扎实的积累。

2.小学地方课程工作总结 篇二

关键词:课程资源,课程类型,原则

一、地方课程的基本含义

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对地方课程的概念做出了明确规划:地方根据当地发展需要,开发符合国家管理政策,由地方自主进行管理的课程。这类课程包括地方的校本课程以及与课程配套的课程标准、教材、教参等相关内容。

小学毫不例外要涉及建设校本课程和开发地方课程的问题。而地方课程的开发,必须要明确地方课程的种类和基本开发原则。

二、地方课程的基本种类

地方课程种类繁多,在本文中试图以范围、存在方式这两个标准来进行分析。

1. 按地方课程资源的范围来进行划分

(1)校内地方课程资源

校内地方课程资源包括:教师、学生、教材、教辅、教参、学校场馆、礼堂、球场、景点、绿地、学校网站、信息中心、校容校貌、人文资源、校纪校风等。这些校内资源包括可以反映学校文化的无形资源,也包括传统的教育资源。这些地方校内课程资源大多围绕教师的教学目标展开,在教学设计上方向大致相同。但是,在开发过程中,各小学应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实际需求进行创新,从而形成具有本地特色、本校特色的课程资源。

例如,在对课程种类进行开发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地方校内课程可以开设少数民族舞蹈课程、民族语言课程等,这样做不仅有利于保存地方民族文化,还丰富了小学生的课程学习内容。小学生正处于活泼天真的时期,学习舞蹈、歌唱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校外地方课程资源

校外地方课程资源包括:地方政治、经济、文化设施(如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人文科技馆等)、地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行政机关、具有不同本领、不同技能的各方人士。开发校外课程资源,一定要发挥地方资源的效益,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校外资源可以弥补学校课程资源有限的缺点,开发过程中,可以尝试将指导课程开发的校外力量引入到学生的工作方案中,为学生课程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例如,我们青岛地区的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小学生进行展览馆参观活动,带学生到海底世界、极地海洋馆、海洋军事博物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水准零点等人文景点,这不仅可以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死板、不灵活的缺点,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经常有机会到课外走一走、看一看,增长学生的课外知识,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内容。

2. 按地方课程的存在方式进行划分

(1)有形资源

有形资源指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课程资源。如当地的风景名胜、旅游景点、学校的场地设备、学生用的教材资料等。在开发过程中,有形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简便得多,较容易开发。

(2)无形资源

无形课程资源指的是看不见、摸不到的资源。比如,学校的学习氛围、校园环境、办学经验、教学传统、当地的民风民俗、社会风气、光荣传统、历史故事等。这些无形的课程资源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影响。在开发过程中,教育力量要善于利用这些无形的课程资源,将无形的资源转化为有形的力量。

二、地方课程的开发原则

1. 本土化

对于地方课程的开发,一定要着眼于“地方”这两个字。在开发过程中,学校教育力量要注意关注地方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

在开发地方课程资源的过程中,要根据地方实际情况来进行开发。边远地区校内设施、教师队伍都不占优势,开发课程资源时可以重点开发乡土资源。民间手工艺人、能工巧匠、当地风俗、乡土文化都可以作为教育资源,投入开发。例如,广西宜州市在开发地方课程方面,选择《宜州旅游资源开发》《刘三姐与宜州山歌文化》《宜州地方酒的生产情况》等资源,开发了大量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课程资源。不仅能丰富地方课程,还给当地旅游文化、企业文化带来不菲的效益。

2. 资源共享

建立资源集中站,可以有效提高资源开发的效率,使地方课程的开发工作高效进行。教育力量在进行课程资源开发时,要建立自己的资源共享中心,包括校际资源的共享、专题课程资源的共享、社会资源的共享甚至是国际教育资源共享。教师、学校可以利用百度、谷歌、雅虎等搜索引擎,建立、开发自己的课程资源库,积累课程资源。这不仅可以改善地方课程资源短缺的局面,还可以培养教师、学生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范围内进行资源共享的意识。例如,教育部启动的小学“校校通”工程,要求各地配“高速路”“高速车”,建好“车站”,都体现了资源共享的原则。

小学地方课程资源开发,一定要根据地方课程具体情况,遵循开发原则,因地制宜选择开发种类。

参考文献

[1]卓晴君,徐岩.关于地方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2.

3.浅谈农村小学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 篇三

一、开发:把目光投入到乡土资源中

地方课程资源是宝贵、丰富的资源,是因为它真实、易取,有价值、可信度高、生命力强。就我们我们广袤的农村而言,各地都有自己的一方水土和优势,有着地方特色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的人文景观。它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去开发,为学生构建开放、轻松、活跃的学习环境,提供自主、合作、探究获取知识技能的渠道,为学生搭建将教材结合运用于社会实践活动的平台。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走向社会、了解社会,使学生在身临其境,潜移默化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1.关注社会经济,在地方发展中开发课程资源。我们洲泉镇是桐乡市经济发展较快的乡镇之一。我镇建设发展迅速,面貌日新月异。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情况,我们开设“日新月异话洲泉”的调查实践活动主题,要求教师和学生围绕具有地方主要特色的农业、工业等,感受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过程,提升学生关注家乡,热爱家乡的朴素感情。我们组织学生参观了桐昆化纤有限公司。学生们走进车间,看到规模盛大的厂况和高科技的全机械化操作的劳动场面,领略了“全国化纤名镇——洲泉”的魅力。我们洲泉又是蚕桑丝绵被服的重要生产基地。我们组织学生参观了洲泉银桑被服有限公司,孩子们摸一摸白花花的茧子,闻一闻有“纤维皇后”美誉的丝绵,看一看拉被絮的场面,听一听企业负责人的介绍,体会到“诚信与品质”是企业的生命,感受我们洲泉经济的飞速发展。

2.关注学生发展,在社会实践中开发地方课程资源。学生是发展的个体,学习的动力需要一定的激情。我们大胆地拓宽教学渠道,引入生活活水,精心设计丰富多彩、别开生面的“我能行”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以调查报告、演讲赛等形式,获取对家乡全方位、立体的、多角度的认识,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在充满情趣的活动中,在广阔的生活背景下,感受研究性学习的魅力,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积淀丰厚的人文素养。

3.课前实践体验乡土资源。为了在课堂上运用乡土资源帮助学生理解了教材内容,我们课前还需要作进一步的实践探索,使学生获得更丰富的直接经验。我们根据教材内容引导学生亲自访问、观察,了解当地风物人情、物产、一些地名的由来与传说。

坝桥养鸭合作社是我们洲泉的特色产业。在教学《名特食品美名扬》时,课前我带领学生去洲泉坝桥养鸭合作社采访社长,了解坝桥鸭子的特色。孩子们参观了洲泉坝桥养鸭合作社,社长曹阿二热心地给他们介绍了合作社的特色、历史、各种鸭子的特点。他们一边听,一边认真地记录着,还向曹社长提了一些问题,“曹伯伯,你们的鸭子分几类?”“你们的种鸭是从哪里引进的?”……曹社长深入浅出的解说,深深地吸引了孩子们。合作社的技术员还带他们参观了种鸭场。他们赶鸭上岸,试养起了1000多羽“旱鸭子”。“为何要赶鸭上岸?”孩子们心中充满了疑惑。技术人员告诉他们:“旱鸭养殖由于鸭子活动范围小,产蛋率和受精率要高出很多,估计每羽鸭子的饲养成本会降低10元左右。”他们看到那么多可爱的鸭子,都兴奋地围着技术人员问这问那。参观完了种鸭场,孩子们又来到哺坊。正巧赶上一群小鸭子刚从蛋壳里钻出来,他们兴奋得不得了。看着黄绒绒的小鸭子,他们小心翼翼地地捧着小鸭来个亲密合影。这次活动,学生了解了洲泉坝桥鸭子的特色,也懂得了“科学养殖,勤劳致富”的道理。这样,既让学生真切地了解了我们洲泉的特色食品,又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同时还进一步丰富了教材资源。

二、利用:把地方资源落实到教研过程中

对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利用,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生自身的发展。因此,教师要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强化地方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充分挖掘、整合、利用地方课程资源,以全新的姿态走进新课程,实施新课程,把地方课程资源有效落实到教学教研始终。

1.拟定专题,明确研究任务,推出系列地方教材。围绕开发地方课程资源这一专题,确定了“面上推进,点上深化,立足本土,开发资源,形成特色,服务教学”的目标,设置了三个研究主题,即《洲泉的传说》、《腾飞的洲泉》、《洲泉如此多娇》。《洲泉的传说》主要以地方民间传说的历史、地理故事为主要内容;《腾飞的洲泉》主要以洲泉镇在近些年来社会、经济、人文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洲泉如此多娇》主要以图片、录象形式再现洲泉的美丽富饶,欣欣向荣。

2.开展活动,加大教研力度,建立协作机制。有句话说得好:“教不研则浅、研不教则枯”。为使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研究、利用得扎实有效,我们因校、因人制宜,开展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以“示范、引领、提高”为前提,在教学活动中,鼓励功底扎实,创新能力较强的教师先行一步,再把他们的经验推广开来,带动其他教师。同时强调资料积累,阶段小结,由感性积累到理性认识,先个人后小组再学校,形成阶梯式推进。在建立协作机制上,一方面,组织人员,分组到人,定向开发研究。

3.强化校本培训,大力开掘有形无形资源,丰富课程资源内容。不断完善校本培训制度,强化培训方式,优化培训内容,积极开展各种教研、竞赛活动,加强三个校区间的交流,搭建交流平台,整合优化资源,增强开发与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的意识,切实提升素质,最终达成资源的为我所有,为我所用。用好教师资源、校友资源、学生家长资源,实现资源协作开发,资源共同利用。

三、优化:把地方资源活用在校外“课堂”中

立足课堂,转变观念,优化课堂教学,寻找突破口,构建地方课程。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师生共同开发教材资源的过程。如何处理运用教材成了很重要的环节,只有用新的教材观,才能较好开发、利用教材资源。“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要学会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注重运用新理念新方法新手段把教材资源盘活,培养学生运用能力个性解读教材,达到资源运用的多重性、实效性。

校内校外都是课堂,课堂内外资源互为延伸,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互为补充,相为印证,提炼升华。校内课程资源包括硬件软件资源;校外课程资源包括一切有形、无形的资源,只要意识在,随处拈来皆资源,精心为用成文章。

在教学五年级《喜看家乡新变化》时,我课前让学生去调查一下“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小时候过年”时的菜谱、穿着、娱乐活动,还发动学生找一找发生在身边的变化。通过调查学生了解了:“走得腿酸,吃点笋干”、“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民间俗话的含义。学生通过采访调查、上网查询,观察等方法,感受到了身边的交通工具、住房、通讯设备、电脑、电视机等的变化,深刻感知了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家乡变美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我又鼓励学生去我们学校附近的“浙江省魅力新农村”——东田村,参观活动中心,逛逛农民公园——东兴公园,走进青石足佳鞋料市场,通过实地参观、调查、走访,看到了身边新农村可喜的变化,深切地感受到了家乡经济的腾飞。学生找到这些身边的乡土资源,就能更真切更实在地体会带家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总之,农村小学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的重任,责无旁贷地落在我们教师肩上。只要我们处处做有心人,只要我们善于开发与积累,积极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在大自然中探索,在生活中学习,我们开发的课程资源必将在农村小学这片沃土上开花结果。我们相信,只要有《通用地方课程标准》的指引,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以人为本,充分开发、利用一切资源,一定能打造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校本地方课程,进一步丰富我校教育课程的内容,推动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真正促成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

4.小学地方课程教学计划 篇四

陈绍编

一、开设目的:

地方课程是国家课程改革和实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方案”中以增进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课程。地方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与开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我校各项资源开发利用的实际情况,进行安全、国防、环境保护的知识、国学启蒙等方面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

1.全面提升学生的古典文化素养,初步了解古代文化的优美。2.通过名人长廊,让学生了解古代名人的卓越才能。

3、通过名胜佳境,让学生了解我们山东的名胜古迹,激起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4、了解并掌握一定的安全自救自护知识。

三、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包括《传统文化》和《安全教育》,分成不同的专题,并不局限体裁,表现形式。每周围绕一个专题来进行教学,如和谐校园、和睦相处,诗经、韩非子、淮南子、战国策、姜尚等,大力鼓励学生在课外查找资料,对课堂学习进行补充,进一步讨论交流,甚至可以视具体情况开展延伸活动。四、教学重点

苏东坡说过:“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因此教学中对所学诗词要求学生背诵。我们将帮助学生用各种方法进行记忆,进行朗诵比赛,鼓励学生多背,打造一个善于记忆的头脑。同时,对诗词的朗读也进行专门指导。

五、教学措施:

1、教学中,应结合学生实际,力求选择适合学生合适的方法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兴趣,采用多媒体动画录音等手段,图文并茂,使学生在做做学学中达到教学目的。

2、对国学启蒙中的诗文进行 诵读,记背。再慢慢品尝,感悟。对其中感兴趣的话题,展开研究。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对我们的民族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夯实我们民族的根。做一个真正的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3、结合本地实际,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饮食安全、用电安全,防溺水、防雷防震等安全知识教育。

5.小学三年级地方课程期中抽测试题 篇五

小学三年级地方课程测试题

学校: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

一、填空题(20×3分)

1、济南历来有()的美誉。济南的泉形态各异,有的呈(),有的呈(),有的呈(),其()、()(、)在中国城市中可谓罕见。

2、()是风筝的发祥地。

3、我们身边的资源有:()、()、()、()、生物资源、()、()、()。

4、小草还能够调节()。

5、蚯蚓俗称(),是耕耘土壤的()。蚯蚓通过自身活动,可以使土壤(),使团粒结构(),从而促进农作物的生长。

二、选择题(2×5分)

1、潍坊国际风筝会在每年的()举行,每年都有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参赛。

A、3月20—25日B、4月20—25日C、5月20—25日

2、山东省较大的湖泊有()。

A、潘阳湖B、微山湖和东平湖C洞庭湖

三、问答题(3×10分)

1、人们为保护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采取了哪些行动?

2、答:

2、为什么说小草是我们的好伙伴?答:

3、怎样防止植树死苗?

答:

一、填空题(16×3分)

1、中国的陆地面积约为()平方公里,海洋面积约为()平方公里。

2、中国是一个()的()的社会主义国家,由()民族组成。在各民族中()人口最多。

3、()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

4、()是回族男子带的无檐小帽,也被称为“()”,是回族服饰的一个显著特点。

5、我国人口数量最多的少数民族是()

6、傈僳族妇女的服饰非常美观,分为()、()、()三种。

7、()族的住房形状像蘑菇,因而得名 “()”。

8、()是傣族人民最为喜闻乐见的舞蹈。

二、判断题(6×4.5分)

1、中国的陆地面积在世界上排名第二。()

2、蒙古族传统的节日有白节、“那达慕”大会、马奶节等。()

3、献“哈达”是蒙古族人民最普遍的一种礼节。()

4、在舞蹈与表演方面,维吾尔族的手鼓舞、蒙古族的马头琴演奏、藏族的卓舞都各具特色。()

5、苗族主要从事手工业。()

6、布依族享有“水稻民族” 之称。()

三、连线题(5×5分)

6.小学三年级地方课程期末测试卷 篇六

(满分100分;答卷时间:40分钟;开卷)

班级 姓名 成绩

一、填空题(40%)

1、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了、和度量衡,建立了郡县制。

2、组织设计,建造了钱塘江大桥,这座桥是中国桥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3、浙江建立了以 为中心的全省旅游网络,形成了浙东水乡佛国游,浙南,浙西、浙北丝绸古镇游四条旅游线路。

4、是年代最远,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名寺。

5、、庐山、、北戴河合称我国四大避暑胜地

6、木雕、木雕和 石雕称为“浙江三雕”。

7、王星记纸扇中的黑纸扇它能闯三关——不怕雨淋、不怕、不会,被称为“一把扇子半把伞”。

8、梅雨季节,开始的一天称为,结束的一天称为。

9、“硬骨头六连”战备思想硬、硬、硬、军政纪律硬。10、台风预警信号分为四级,分别以、黄色、橙色、红色表示,其中

表示风力最强。

二、选择题(20%)

1、“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传说是()劳心劳力的最好证明。A、毕昇 B、贺知章 C、大禹

2、“卧薪尝胆”的故事指的是()A、夫差 B、勾践 C、文种

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说的。A、鲁迅 B、贺知章 C、毕昇

4、莫干山三胜,指()

A、竹、林、溪 B、竹、云、溪 C、竹、云、泉

5、临安“三宝”指()

A、笋干、茶叶、山核桃 B、丝绸、茶叶、山核桃 C、笋干、丝绸、茶叶 D、笋干、茶叶、山核桃

6、()被誉为“神州瑰宝”,并赢得“天下第一雕”的美誉 A、黄杨木雕 B、东阳木雕 C、嵊州木雕

7、青田石雕的特点有(),被喻为“在石头上绣花” A、实、软、细、莹、色 B、精、细、美、奇、真 C、精、细、美、莹、色

8、湖笔具有()四大特点

A尖、平、圆、健 B、细、齐、圆、挺 C、尖、齐、圆、健

9、南宋官窑有()两处。

A、越窑、龙泉窑 B、郊坛下窑,修内司窑 C、哥窑、德清窑

10、被誉为“天上云霞,地上鲜花”的是()

A、杭州丝绸

B、杭州织锦

C、杭州绸缎

三、问答题(40%)

1、你生活在浙江,你知道浙江的天气情况吗?请你画出3个常用的天气符号,并用文字写明是什么天气。

7.小学地方课程工作总结 篇七

一、小学教育专业 (英语方向) 英语口语课程的现状

从2001年到目前为止, 我国小学已经开设英语课程长达十四年。然而, 各地区小学英语教学还处在逐步发展的过程中, 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小学英语教学存在诸多不足, 一是教师紧缺, 二是师资英语水平低, 特别是英语口语较差, 三是师资配备结构不合理, 这些都是小学英语教育中无法避免的问题, 因此, 在这样的状况下如何提高小学教育专业 (英语方向) 师范生们的英语口语便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高校中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只能通过公共必修课程《大学英语》的学习才能接触到英语知识, 虽然《大学英语》课程里设置了对学生英语听说读写方面要求的标准, 但是在不少高校中, 大学英语基础课程分为精读 (或读写译) 和听力 (或听说) 两大类。精读课占课程总学时的3/4, 而所谓的听力课由于受师资、班级规模等制约, 大都只是进行集中听力训练。此外, 大学英语课程考试中普遍没有口语测试, 这也使习惯于应试教育的学生忽略口语学习。[2]小学教育专业 (英语方向) 是培养具备小学教育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一定的教育研究能力, 能够胜任并创造性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小学英语教师。小学教育专业 (英语方向) 的学生属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 因此该专业的学生想要单纯通过《大学英语》课程的学习来提高自己的英语口语水平是比较难的。而英语口语的掌握和运用是学生们成为未来合格小学英语教师所必须具备的技能之一。因此, 《英语口语》课程对该专业师范生们来说非常重要。英语口语是一门口头表达型课程, 是小学教育专业 (英语方向) 学生主要的专业基础课, 也是专业方向必修课, 旨在通过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英语口语训练, 使学生具有较流利正确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 养成良好的语言运用习惯, 保证他们使用英语语言时的正确性和准确性。笔者所在二级学院的小学教育专业开设的 《英语口语》课程有6个学分, 共96学时, 分3个学期授课, 每个学期32课时, 每周2个课时 (一学期按16周授课) 。选用的教材是《英语口语教程》 (1、2册) , 由姚保慧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授课使用的教室是配备多媒体设备和蓝鸽教学系统的教师语言实训室。

二、小学教育专业 (英语方向) 英语口语课程存在的问题

虽然上了三个学期《英语口语》课程, 通过一系列口语技能训练, 师范们的英语口语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基本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 但是笔者在不间断地授课之中还发现当前英语口语课程存在着一些不足。

1.课程中三维目标落实不够到位。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要求学生在过程中掌握方法, 获取知识, 形成能力, 培养情感态度。但是在《英语口语》课程的课程目标中, 三维目标在一定程度上落实不够到位, 主要表现在:过于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 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学生学习过程与采用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关注度不够;较为偏重学生英语口语技能的培养和训练, 而学生使用英语进行教学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则相对薄弱。比如学生英语语感好, 发音正确, 会话流利, 能针对某一主题侃侃而谈, 却不一定能发挥好自己的口语优势去上好一堂优质英语课。

2.缺乏语言交际环境。克拉申在输入假设中提出英语口语的流利程度是随时间的累积自然而然地达到的, 不能直接通过教学就学会。[3]而英语口语能力的提高则依赖于在一个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 学习者通过接收大量的语言输入后转化为语言输出来实现。事实上, 学生每周只有2个课时固定的英语口语学习时间, 课堂成为他们学习和训练口语的主要阵地, 很难实现大量英语语言输入和输出这样的目标。而且在课堂的学习中, 很多时候是按照各样的专题活动来模拟真实的语言场景, 学生想要获得身临其境感觉比较困难, 加上掌握的语言知识没有得到经常性的使用, 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甚至会出现不知道该如何开口用英语交流的情况。

3.课堂中学生主体地位意识不足。新课改之后, 各个学科的教学都强调要改变以往教师一言堂的授课模式, 采用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教学模式, 但是在英语口语的课堂教学之中, 教师的讲授式教学仍旧成为主导模式, 学生的学习方式没有实现根本性的转变, 学生的主体地位意识不足。由于英语基础知识不够扎实, 语音语调不够标准, 许多学生对自己的英语口语没有自信, 害怕出错, 羞于在课堂之中开口练习, 处于一种学习上的被动态, 没能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发挥自己在学习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课程评价方式过于简单。当前英语口语课程的评价方式还是过于单一。考核采用期末口试的方式, 选用教师语言实训室的录音设备进行录音, 成绩评定由期末口试成绩和平时课堂表现成绩相结合决定, 其中期末口试成绩占总分的70%, 平时成绩占总分的30%, 以百分制计算。评价的内容、方法、主体等还是有些单一, 还不能做到真正全面地评价学生。[4]终结性评价在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总体评价中占据主要地位, 形成性评价未能体现出其特点和优势, 不能恰如其分地体现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收获, 反而考试过程中一些不确定因素影响了学生考试成绩, 进而干扰到对学生最终学习效果的评价, 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小学教育专业 (英语方向) 英语口语课程改革的对策

1.建构和落实三维目标。新课改提出的“三维”课程目标, 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体现了全人发展的新时代要求。[5]在英语口语课程中, 首先应该提出对专业知识和能力要求更明确更详细的要求, 把小学教育专业中师范性的特点融入到学科知识教学之中, 如把小学英语课堂中教师正确课堂用语、与学生交流用语等教学技能训练加入到课程内容学习里。让学生增强自身英语口语水平的同时锻炼自己作为师范生教书育人的能力。再次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变被动态为主动态, 创新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古语有云,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英语口语的学习是一个需要持之以恒的过程, 因此英语口语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 因为每个学生英语基础不同, 掌握知识能力有高低, 但是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采用不一样的学习方法, 经过自己的努力之后可以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最后在课程的学习中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习俗和礼仪, 同时也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不能让学生受到西方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

2.创设语言交际环境。一个好的语言环境对学习语言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课堂是师范生们接触英语最密集的场所, 教师要牢牢抓住这一重要场所。通过语音视频的播放, 帮助他们纠正发音和语调;学习英语歌曲和绕口令可以帮助他们消除内心学习外语的紧张感, 培养出英语语感;英语电台和新闻可以帮助他们“磨耳朵”———掌握英语发音节奏和语速;而英文原版电视剧和电影则可以让他们模仿英语国家人士地道的说话方式, 进一步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和文化。单纯地依靠课堂的时间创设语言交际环境是不够的, 教师还要利用课外的时间开设英语角、英语演讲比赛和各项英语专题活动等各种方式来拓宽学生练习英语口语的渠道。还可以邀请外教和外国留学生参与到上述活动之中, 让学生有机会真正使用到英语, 在真实的交际活动中锻炼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

3.创新英语口语教学方式。高校自扩招以来, 学生人数不断地增多, 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人数也日趋增多, 每个班级的人数都在40人左右。对于英语口语课程而言, 大班化的教学非常不利于学生英语口语的学习。因为课堂时间有限, 教师没有办法兼顾到众多的学生, 每个学生得到课堂练习口语的机会就更少了, 极易出现教师由课堂中的引导者变主导者, 学生由主动学习者变被动学习者的情况。教师容易顾此失彼,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被挫伤, 因此口语教学必须创新教学方式, 符合高校教学的特点。因为高校教学的主要特点应该是:由教师直接控制转变为师生共同控制信息的传递;教师教的成分逐渐减少, 学生自学的成分逐渐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递增;教学方法与研究方法的相互渗透和结合。[6]针对班级人数众多, 而口语教学又需要小班化教学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这一实际情况, 教师应该采用分任务式的小组化教学。口语学习中最需要伙伴合作, 因此学生可以先自由找到一位练习的伙伴, 再跟另一组同学组成4人小组, 教师给每组布置具体的学习任务 (分为基础任务和提高任务) , 由组长负责监督组内基本任务完成情况, 提高任务可以由组员在完成基础任务之后根据自身学习情况选择是否完成, 最后教师对每组的学习成果做点评。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大胆开口练习,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在课堂中适当的“留白”———留出学生自我学习的机会。

4.建构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当前英语口语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不够健全, 对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太过单一, 往往侧重于把他们平时课堂上的表现和期末时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然而英语口语课堂教学的学应着眼于促进学生发展, 侧重于观察和衡量学生的表现;着眼于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激励教师转变观念, 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7]因此要建构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 采用多元化、过程性的评价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首先要确定出评价的标准, 由检验学生真实学习成果的具体量化指标组成。学生可以对照标准先做自我评价, 然后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开展互相评价, 最后教师也给出相应的评价。最终的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本人, 让其充分了解到这一阶段自己的口语水平, 发扬学习中的闪光点, 弥补不足之处。这样既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的学习成果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又能让他们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 为今后的学习找出努力的方向和树立清晰的学习目标。

提高小学英语教师的英语口语水平已成为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迫切的需要, 而小学教育专业英语口语课程改革是培养服务地方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基础教育阶段的新型小学英语教师, 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摘要:自新课改之后, 为适应基础教育阶段对小学英语教师的新要求, 作为培养未来小学英语教师的地方本科院校, 其小学教育专业英语口语课程必须进行改革。本文以地方本科院校小学教育专业 (英语方向) 英语口语课程为研究对象, 找出影响学生英语口语提高的因素, 提出相应的策略, 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 提高师范生的英语口语水平, 以满足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需求, 适应基础教育教学的改革。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教育专业,英语口语,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04, (03) .

[2]林兰.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刍议[J].中国高教研究, 2006, (05) .

[3]冯颖妍.小学英语口语有效教学设计研究[D].广州大学, 2012.

[4][5]姚锦莲.面向新课改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之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 2011.

[6]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266-267.

8.小学地方课程工作总结 篇八

【关键词】地方文化 传承 小学音乐 校本课程

我国地域辽阔,不同的地区由于其经济发展情况,社会生活水平等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区域间的教育教学条件也有所不同。校本课程主要就是指不同的院校,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一种教育教学方法。随着我国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我国部分小学已经开始将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小学音乐欣赏课程联系到一起。为了使小学音乐课程对地方文化传承进行有效的促进,有关教师应注重小学音乐欣赏课的校本课程开发,进而强化小学音乐对文化传承作用。

一、地方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一)发掘区域特色,弘扬民族文化

我国是文化大国,不同区域间的文化有着很大的区分,近年来我国政府对于文化的传承问题越来越重视,因此如何有效的加强区域文化的传承工作成为了社会大众共同关注的焦点。小学音乐欣赏课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是通过对一些经典曲目、传统乐曲进行欣赏的方式,加强学生对音乐的了解与认识。而音乐正是文化最好的载体,因此在小学音乐欣赏课中加大地方文化的传承,其有利于对地方区域特色的挖掘,可以让学生对区域文化有一个更深的认识,进而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弘扬工作起到促进作用。

(二)拓宽学生视野,提升文化素养

小学生由于年纪相对较小,因此其对于文化的认识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在小学音乐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使得学生可以对区域文化进行一定的了解与认识,从一个侧面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知识以及音乐素养,因此可以有效拓宽学生的视野,对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二、小学音乐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创新能力不足,教学内容陈旧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一般的教育教学有所不同,其不仅要依托于教材的内容与安排,同时还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相应的教学条件等,因此校本课程本身就具有着一定的特殊性。通过对我国小学音乐欣赏课校本课程的应用现状进行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缺乏创新性是其最大的不足。一些小学音乐教师在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仍以音乐教材为中心,忽视了对学校个性情况的考虑,使得地方文化的传承难以在小学音乐欣赏课中展现出来。

(二)缺乏有效关注,管理力度不足

我国各级院校长久以来一直对音乐教学存在着一定的忽视性,就小学教育而言其也只是将音乐教学当做了现代教育教学的补充课程,没有对音乐教学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使得小学音乐欣赏课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受到多方面的阻碍,难以取得有效的发展。除此之外,学校的管理力度不足也是造成小学音乐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困难的主要原因。由于学校对音乐课程的管理存在缺失,因此使得教师在教育教学展开的过程中,在行为上表现出了一定的松散性,经常难以达到教育教学的标准,使得校本课程的开发流于表面难以取得突破性的成绩。

(三)教师素质偏低,文化素养缺失

无论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还是地方文化的传承,小学音乐教师都是决定其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通过对我国部分地区小学音乐教师进行调查与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我国大部分的小学音乐教师在专业素质上可以达到国家标准,但是在课堂授课的过程中,经常会在教学水平以及文化素养方面出现缺失。因此使得校本课程的开发缺乏实践意义,难以在实际的教学中进行应用。同时由于小学音乐教师文化素养不足,因此也使得小学音乐教师难以对地方文化进行合理的把握,进而造成地方文化传承的困难。

三、基于地方文化传承的小学音乐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途径

(一)注重联系实际,把握区域文化

将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小学音乐欣赏课校本课程的开发联系在一起,其可以有效的完善我国音乐教学中的缺点与不足。因此有关小学音乐教师在今后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应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首先,小学音乐教师应明确学习内部的教学条件以及教学需要。其次,小学音乐教师应对地方文化进行调查与走访,选取具有地方代表性的音乐作品融入校本课程之中,使得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可以对地方传统音乐进行深入的了解与认识。

(二)强化教师素质,提高业务水平

教师的素质决定着教育教学的发展,为了保障小学音乐欣赏课校本课程的开发质量,同时也为了地方文化可以得到有效的传承。我国小学院校应注重提升小学音乐教师的素质。首先,学习应注重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宣传,让小学音乐教师把握校本课程开发与日常教学之间的关系,通过提升校本课程开发质量的方式,促进小学音乐欣赏课程教学质量得以提升。其次,学校还应注重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积极组织小学音乐教师学习当地文化,并强化教师对当地音乐文化的掌握与理解。

(三)注重教育革新,顺应时代发展

新课标理念的提出,促使小学院校教育教学活动在很多方面都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并逐渐向着素质化教育方向发展。因此在开发小学音乐欣赏课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有关小学音乐教师也应注重教育教学的改革,将地方文化融入其中,使得教育教学的内容更加的丰富多元。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有效地传承地方文化,同时其也顺应了当今时代的发展,完善了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不足之处。

总结:

音乐教学在小学教育中属于非考试型科目,其主要的作用是让学生在对音乐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对自身的音乐素养进行提升。音乐教学本身就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随着现代教学的不断发展,对地方文化的传承成为了小学音乐教学的又一新任务。

【参考文献】

[1]李飞飞.基于地方文化传承的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以天津为例[D].东北师范大学.2011

[2]张天明.民族认同·文化传承·学生兴趣——论羌族聚居区茂县乡土史教材的编写[J].贵州民族研究.2013(01)

9.小学地方课程工作总结 篇九

有幸于今年七月份参加了小学语文教师地方新课程培训。为期三天的培训,使我受益匪浅,回味无穷。由于这次培训的针对性很强,学员都是小学语文新课程的直接参与者,培训主题是新课程语文教学的问题分析与课堂实践,培训目的是帮助学员深入理解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及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和学生观,正确把握小学语文的学科特点,提升学员的认识能力和纠偏能力,提高学员的专业素养,促进学校的专业发展。如此富有针对性的培训,真正达到了训而能用、训而有用的目的。

一、识字方面

如何把这么大的识字量落实下去呢?

经过这1天的学习,我才发现,是我们教师在“认识”和“学会”两项要求的把握上出现了一些混乱。“会认”的字只要整体上认清字形读准字音就可,不需要做任何的字形分析等一些拔高要求的举措。我们要明确:新教材之所以有这么大的识字量,目的是让学生尽早进入提前阅读,也就是说,识字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阅读。大量的生字在要求会写的时候还会出现,根本无须过早地进行分析,这样就可减少大量的识字时间,更好地用于课外阅读。

如何有效地让学生认得准,记得快呢?就要灵活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识字,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识字能力,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方式巩固识字。这里的方方面面很多,我学习重点讲讲我的新发现。

1、多结合语境,随课文识字,不宜大量的集中识字。

2、生字复现时可采用这样一个好方法:把每课生字编成一首小诗或小短文让学生读。

3、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在活动和游戏中识字。不管多重复的游戏形式,对学生都是屡试不爽。如“摘苹果”、“大转盘”、猜字、编谜语等。温州的老师推荐了一种“走迷宫”的方法,可以学过来反复用。

二、写字方面

在当前课件泛滥的情况下,教师不能屏弃范写的重要性。因为范写远比课件更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语文老师应该是教学生写好字的老师,不能把自己的本职工作交给写字老师,那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要注意对学生写字习惯和姿势的养成教育,要在课堂上、平时作业中一以贯之地坚持。教师的强调、坚持,是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保证。

教师要注意抓字形的难点、易错点进行示范写,其余的可放手让学生自己练写,这样不仅可大大减少教学时间,也能培养学生写字能力。目前听课中发现,很多老师在课堂上不安排写字环节,或者只范写、生写而不交流评议,很少能把写字环节落到实处去。如果安排学生写完后的评议环节,引导学生欣赏别人字中值得学习的地方,再把字写好,这样的指导才会比较到位。很多老师忽视了这一点,所以总觉得辛辛苦苦地教了,学生还是写不好字

三、阅读教学方面

新课程中也说到:“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直接培养能力。”可事实上,有多少人真正领悟到新课改的真谛呢?所以我们所有的学员都对方老师的话 “最新调查显示:课改的最大障碍来自于学校管理层” 深有同感,这应该不是无稽之谈吧。

这是我在学习中阅读教学方面最大的感悟。“语文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形态,有特定的目标和任务,有独特的个性,这就是语文的本。”在教学中我们要牢牢把握住这个本,从关注内容到关注语言,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汲取传统教学中可取的东西。“以读代讲,以读促悟”中要更好地体现教师的引导、点拨作用,在“尊重体验、个性化解读和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要有清醒的理念导航,尽量避免走向这样的极端:“削弱基础、脱离文本、表面自主、无效合作、随意探究、曲解对话、盲目综合、无度开放、泛化体验、纵容个性、弱化实践、空洞感悟、图画阅读、教师无主、语言失宠”。

10.地方课程教学工作总结 篇十

临安市昌化镇第一小学 chzyxcjq

本学期,我担任一至六年级六个班的地方课程教学,根据地方课程的指导思想、基本

理念、教学目标、教学计划,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经过一学期 的地方课程教学实践,总结如下:

一、以生为本、共同成长

在小学地方课程教学中以生为本,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读懂学生,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共同成长的平台。学生在学习中既能获取知识、锻炼能力、增长智慧,又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发现的惊喜和成功的快意。

二、注重资源,丰富课程

地方资源是地方课程赖以实施的重要条件,地方资源也是地方课程显现自己特色的重 要依据。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课程资源,有了丰富的资源,地方课程才可能是丰富多彩和 生动活泼的,小学生学习才可能有更多的收获。因此,更换、替代和丰富具有地方特色的 课程资源,是地方课程实施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适当的方式,收集当地有特色的课程资 源,将它们充实到课程中来,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学习的成效。

三、以理念为先导,以学生发展为终极目标

在使用和实施地方课程时,我注重课程理念的学习和理解,注重学校—家庭—社会的

结合,避免直接进入教育活动,无视理念的现象。不能只关注课程的形,忽视课程的神,课程的内在本质是课程的神,课程的神就是课程的理念。因此,在本课程教学时,注意了 解地方课程的基本理念,并努力地理解和认同,并将这些理念贯彻于课程实施的始终,只 有这样,才能顺利地、创造性的使学生读懂地方课程,学会地方课程,并使课程产生实际 的成效,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服务。

在注重课程理念的同时,注重课堂教学质量。质量取决于课程,在地方课程教学中,我认真分析课文、整理思路、备好课、做好课件(每节课)、上好课、地方课课件中有设 臵语文、数学、科学、地理、音乐、军事、工业、农业、医学等方面的综合知识,特别是 有关发展新农村建设、经济建设的课文重点讲解。在注重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我更注重 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是学校课程发展的终极目标,发展根本指向是老师的发展 和学生的发展。

四、教学反思、努力方向

地方课程不仅要使用,还要研究、探索和完善。地方课程在身边,在我们的生活中,高质量的地方课程给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和具有挑战的机会,教师的生活态度和责任心 直接影响地方课程质量,地方课程需要学生细致地观察和教师不断地反思。

11.在地方课程中感悟美 篇十一

泥塑教学地方课程陶艺真谛触类旁通感悟上帝往往给人意外的惊喜,由笔者主持申请的课题“中小学泥塑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被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立项为“甘肃省教育科研‘十二五’重点课题”,批号:GS[2013]GHBZ016。带着这份喜悦,带着这份激情,课题组在接到立项通知单后,就雷厉风行地进入到实质性的研究阶段。

根据课题组的分工,笔者和张民辉老师将带领部分小学组学生到平川陇烨陶瓷厂进行实践观摩,学习陶艺制作,达到以点带面之目的。在“中秋节”放假后的第一天早上,我们一行10人就去了陇烨陶瓷厂。走进工厂,气魄宏大,环境卫生清洁如洗,各个员工待人礼貌。我不由地感叹——呵,不愧为是西部陶都之王!

走进操作间,宽敞明亮,精美简洁的布置设计,营造出特有的艺术氛围,诱发着我们尝试的冲动。回顾左右,一面是通透的玻璃窗,给了整个房间足够的光线,而另一侧更有一番设计:中间是陶艺精品展示台,展示着艺术作品给人无尽的享受。蓝底白字印刷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陶瓷工艺流程图”很对称地装钉在展示台的两边。听工人师傅说,他们必须一丝不苟地按照“规章制度”和“陶瓷工艺流程”来工作,否则会受到严厉的处罚。“无规律不成方圆”——这难道不就是给我们传递的第一个“声音”吗?!今天,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自由的优越环境中,但一定要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和生活作风。

中间地带便是陶艺创作室。宽大的工作台一字排开,拉坯区、上釉区、烧制区……井然有序的排列暗示着陶艺制作的严谨性。“讲究程序,崇尚创造。”陶艺就这样从坚实的泥土之上绽放出绚丽的艺术之花。

严谨不仅仅体现在程序上,从原材料到成品都自然流露出对美学法则的遵从。陶土是从打拉池专车运来的。土、水、胶要严格地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配置并进行长时间的均匀搅拌,窑炉是按标准设计建筑的,拉坯师是当地最著名的熟练技师(由于事前学校领导与厂长取得联系,工厂专门给我们派了最优秀的师傅)。“科学的艺术,艺术的科学”——这是陶艺制作前给大家“诉说”的第二个真谛!

工厂后勤提前给我们准备了10套工作服:胶质大褂和一双雨靴。我按照师傅的安排,第一个坐上工作台,其他学生随后一字性地坐在右侧。师傅在旁边指导我坯上“坐”泥,当双手伸进凉软的湿泥时,软绵和柔润使我立刻感受到大自然的亲切和无比的安宁。可是,操作并非如预想的那么简单。转盘的速度不是太快就是太慢,胎壁不是变形或薄厚不均匀,就是残缺或开洞,做了一件又一件,师傅总仍然不厌其烦地手把手传授动作要领。最后,一个造型非常简单的坯体——歪颈花瓶终于“诞生”了。看似简单的东西,制作起来竟然是如此费劲。“细节决定成败”,“正视失败,心系一处”——这是陶艺给我们的又一声“警句”。我看看其他同学,情况比我还糟,有的泥水沾了一脸,甚至有的渗进衣服,真正的变成了“泥娃娃”,张老师朝我诙谐地一笑,翘起大拇指——继续努力!

泥的盘筑和捏塑则是另一种感觉。柔软的陶泥在手中任你揉、搓、盘、压,此刻你就是上帝,想什么就可以捏造什么。揉、搓、打、拍、摔、印、压、推……每一种手法与力度都会产生新的形态。造型和局部处理要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作,必须“一丝不苟,从头做起”——陶艺再一次给了我们如此的“忠告”。同学们则好像进入到另外一种境界,一个个兴致勃勃,专心地“玩弄”着手中的陶泥,有的旁边还放着许多的“陶艺作品”在展示,看来成果斐然!

接下来是上釉的工序了,需要耐心等待。但成型的泥坯要放在厂房里需十天半个月的自然阴干,才能够进入到下一道工序了。看来同学们用今天的作品上釉是不可能的,只好用工厂的半成品上釉。我想,在土坯上上釉就像学生给纸上涂抹水粉颜料一样简单,没有什么奥秘,于是就提出让学生自己尝试上釉的要求。然而,事情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好玩”,暗淡无光的釉料随处流淌,滴落满地,学生刚洗过的手变成了大猩猩之爪——一团黑。在旁边的师傅不得不指导我们再次上釉。听着师傅的指点,釉料终于在我们的掌控下“行走”,多重叠彩,交叉渗透,在这方小小的天地间,物象、纹饰、釉色尽可发挥你的想象与创造。“应物象形,触类旁通”——这是陶艺传递给我们的美学之声。

一个上午的时间飞逝而去。专心致志的劳动和充实的收获,让我们乐而忘返,没有丝毫的倦意。最后一道工序要等待釉彩稍干方可进窑烧制定型。数千度的高温,可能升华出“绝世”精品,恰是巧夺天工;也可能出窑一件残破的废品。因为在土与火的转化中,要经受高温的考验,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果然不出所料,我和另外一个学生的作品被烧裂出现了一条口缝,其他同学的也不同程度的出现裂痕。“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需要经受难以预料的挫折;成功时不言喜,困难时不言败,勇于进取!”——这是陶艺学习留给我们最后的叮嘱。

让我值得骄傲的是一位小女孩,她不紧不慢,捏造出一件名为《小胖墩》的笔筒,尽管有些粗糙,但创造美感和实用性能结合得如此妥帖,实在让我们惊讶。对他们来说,今天这是一次课堂的转换,也是一次美学知识的启蒙,诸如平面、立体、抽象、具象等生疏的概念、名词,得到一次实体的认证。更有意义的是,他们在脑力与体力的结合中体验了想象、创造、美感的意境,体验了完整的劳动过程与艺术的创造收获,同时也培养了耐心、细致等良好习惯的品质。

12.地方课程开发之我见 篇十二

关键词:地方课程开发,地域性,针对性,探究性,实践性

近年来、尤其是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以后, 我国确立了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 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政策和管理体制进入了新的变革时期。课程模式和课程结构的多样化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趋势。在课程模式多样化和课程结构优化中, 地方课程的开发具有重要作用。金川区作为甘肃省级第二批新课程改革实验区, 在地方课程开发方面充分体现了地方教育特色, 并试图对学校课程设计起一定的指导作用, 近年来也取得了一些初步的经验和成果。

一、地方课程在国家课程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个国家的基础教育宏观课程结构大致由三个部分构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其中, 国家课程是根据公民基本素质发展的一般要求设计的, 它反映了国家教育标准, 体现了国家对各个地方、社区中小学教育的共同标准。地方课程则主要是根据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实际, 以及地域特点设计的课程, 它是不同地方对国家课程的补充, 反映了地方或社区社会发展的实际对学生素质发展的基本要求。学校课程或校本课程必须在贯彻国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 以地方课程方案为依据来加以设计。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者的关系及其比例不同, 国家宏观课程结构的状况就有差别。从课程结构的构成来看, 地方课程直接影响着国家宏观课程结构的状况, 缺乏地方课程, 或者地方课程所占的比例不恰当, 都不利于优化宏观课程结构。从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关系来看, 一方面, 地方课程既是国家课程目标在特定条件下的具体化, 又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另一方面, 地方课程是研制学校课程或校本课程的重要依据, 校本课程不能完全脱离地方课程资源和社区发展实际来体现学校特色, 它需要将地方课程具体化。因而可以说, 地方课程是沟通国家课程与学校课程的桥梁。

二、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地方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存在内容过难、过于繁重、过偏、过于陈旧以及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等问题。与世界各国相比, 我国同一学段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知识面较窄, 同一知识深度较深。同时, 对各科教学的内容、教学要求做了统一的硬性的规定, 缺乏弹性和选择性。课程标准也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 课程标准过高, 它是最高标准, 而不是基本标准, 相当一部分老少边穷地区的中小学难以达到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这种现状导致大多数学生负担过重, 学生辍学率增加, 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些问题的存在, 也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影响了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不仅造成学生负担过重, 而且与时代发展的要求相悖。为了改变这种现状, 国家提倡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地方课程开发是指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 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 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所设计的课程。这种课程在国家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因此, 又可称为“地方本位课程”或“地方取向课程”。地方课程是宏观课程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课程与学生、社会的关系来看, 地方课程也是联系学生与社会的纽带。

三、在地方课程开发实践活动中的一些体会

1. 地方课程开发首先要注重地域性

地方课程是针对不同地方的特定地域特征及其对学生发展的特殊要求, 以及特定的课程资源设计的课程, 因而, 在适用范围上具有鲜明的地方性或地域性。前几年, 我们教研室在进行教研活动时, 听到了许多关于学生实践活动课难上、难以开展的呼声, 我就开始关注课程开发, 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如何开发一本适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实践活动类课程?经过一年多的努力, 一方面我多方收集资料, 另一方面, 和基层中小学的老师们经常探讨, 从他们的教学实践活动中获得一些有用的东西和灵感, 更多的是在同他们的交流过程中学习并掌握一些当代中小学生的思想活动情况, 考虑到金川区特殊的地理位置、环境资源和独特的经济社会条件, 首先是以人为本, 从关注学校、关注同学、关注家庭、关注自身等方面做起, 进一步扩大到关注社会发展、关注人类生存环境、关注宇宙空间的顺序, 设计了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课题, 又进一步把它们细化, 给出了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案和设计。例如, “我爱我校”这一课题, 就设计了五个系列活动, 从学校悠久的历史、校园的风貌、教师的风采、学生的成长以及走近名人、走近校友六个方面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方案, 并配以活动主题、活动目的、活动说明、活动时间、活动方法, 对活动中的注意事项、活动准备、活动过程等方面都给出了切实可行的指导性意见, 以便在实际操作中有一个可依据的“参照物”。

2. 地方课程要有明确的针对性

从课程目标上看, 地方课程是针对地方实际设计的, 它的基本目的是满足地方和社区发展的实际需要, 加强学生与社会现实和社区发展的联系, 使学生了解社区、接触社会、关注社会, 学会对社会负责,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我在设计这些课题时, 在目标的确定上, 除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外, 另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要有时代性, 因为21世纪是一个经济时代, 我特别针对市场经济发展进程对农民的影响及人们的经济意识的觉醒等方面, 针对金川区处于金昌市郊区, 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 但个别家庭条件差距又很悬殊的特殊的地域环境和人文环境, 以及金昌市空气污染严重、工农业生产及人们日常生活都比较缺乏水资源等情况, 让学生密切关注个人生活发展和社会生活的联系, 设计了“农民家庭经济收入状况调查”, “独生子女社会化发展的调查研究”, “我们周围的空气”, “亲近大自然, 走进金川峡”等系列实践活动。这些课题满足了不同层次的需要, 在课程目标上也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3. 地方课程开发更要注重探究性和实践性

地方课程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强调学生通过实践, 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 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 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地方课程实施中, 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应是接受式的, 而应是探究式的、实践式的。学生在学习关于地方和社区基本知识的基础上, 研究本地区的现实问题, 探究每个社会成员适应本地区发展需要应具有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同时, 通过参与社会活动、社区服务活动等, 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的能力。因此, 我按照“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几个大类, 设计了“花草栽培管理的研究”、“寻访尘封的古镇”、“设计新型汽车”、“小小服装设计师”、“粮食是汗珠换来的”等一些具体可行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并且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一书第四部分的“参考资料”中, 又给出了一些优秀课例和《怎样写调查研究报告》、《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等一些相关资料, 给老师、学生在实际上课时有一个可模仿、可参考的示例, 以便更好地开展下一步的工作。

参考文献

[1]校本课程开发:上、下[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

[2]崔允.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18.

[3]郭元祥.关于地方课程开发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 2000, (1) .

13.地方课程总结 篇十三

唐艳丽

地方课是课改以来开设的一门新学科,它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践,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在地方课的实施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与督促;要组织灵活多样的交流、探讨活动,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帮助他们保持和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指导的内容不是将学生的研究引向一个已有的结论,而是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指导得多了,成了包办代替;指导得少了,学生的研究和探讨又不到位。可见学生的自主性在课题的研究中尤其重要。

在教学过程中,倡导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交流。如一学生对手工感兴趣,他便主动去找老师进行研究探讨,让老师对其实践活动提供帮助等。现在,我们教师、学生都具有了这方面的意识,有利于个性化发展。活动内容不再以课程参考教材设定,而是由教师或学生来制定。在制定中,我们充分考虑到校本的特点、学生的兴趣、教师自身知识的储备、学校拥有的资源的优势等等开展活动,不再拘泥于固定的内容来源。不固定本班的师生的合作实践研究,在教学时有时感觉,在班级内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来自于伙伴和班主任的智慧资源都显得不足。因此,我倡仪教师一方面可采用年级打乱混合形式开展活动,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互助互动;另一方面,以教师学习型小组为单位给予学生作指导。从而使学生在更加广泛的时空开展地方课,得到更加丰富的智慧资源。

由于课堂上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由“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由“居高临下型转变为平等的合作型”。教师的切入及时、准确,启发得力,确实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各抒己见,兴趣一旦被激发,思维就更加活跃。如果教师只是按图索骥,看图说话,那么学生的思维就要被限制,就不能充分体现双方面的互动性。教师应即时表扬踊跃举手发言的学生。这对被赏识的孩子是一个极大的激励,自尊心、上进心就能更好地发挥。

另外主要进行直观形象的教学,运用挂图、实物、多媒体等组织教学,运用观察、信息搜索、讨论、社区活动等形式,充实教学过程。让学生与、家庭建立联系,采用“问问别人”的方式,培养学生不得社会实践能力。重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在探索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中感知周围事物的特征,让探究成为地方课程学习的主要方式。

14.四年级地方课程教学总结 篇十四

周昌芹

本学期,我们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安全课程、心理课程。传统文化课程是对少年儿童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启蒙课程,旨在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脉相承,使学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智趣,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一学期下来,同学们逐渐适应,从容上课,现在孩子们对诗句朗朗上口,感受到了课本中的营养,体验到了对传统文化更深刻的认识。这让我为她们高兴,先将总结如下:

一、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本学期的学习,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文化表现出较浓郁的兴趣,借此时机,将传统文化精髓灌输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教育学生做个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中国人。

二、取得成绩:

(一)传统文化:丰富学生传统文化,增进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激发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同时也为了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及写作水平。

1.在诵读中领略古诗的声韵之美。感悟古诗的真挚之情。

2.晓通古建筑文化的历史,体会古代人们的智慧和创造才

能。

3.知道中国自古就有与外界保持友好往来的优良传统。

4.熟识中国传统文化,体会中国人的聪明才智。

5.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辅导,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二)安全教育:以《贵州省普通中小学考试管理规定》(试行)为指导,结合《贵州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施纲要》,进行探索与实践,尝试采用新的考试方式。

(三)环保教育:环境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我省必修地方课程。它在引导学生全面看待环境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环境素养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下面我来谈一下工作中的不足。

首先,由于我们开设《传统文化》授课经验有限,影响到了弘扬传统文化的效果。希望今后多进行一些培训和交流。

其次,教学经验不足。由于没有考虑到本学期教材,往往与语文授课时相混,影响与开设传统文化时目的相违背。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一)力争使教学形式多样化。时而教师讲解、时而学生讲故事、时而读书等。

(二)注重游戏教学。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我将运用游戏“对句、接龙、找宝藏、小老师”等多种形式。

(三)注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四)重视平常积累,背诵经典名句名篇,通过进行比赛来提高效率。

(五)重视多元评价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评价,并以此

作为反馈,激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积累。

15.实施中学地方课程教学的有效途径 篇十五

目前, 杭州市使用的地方课程教材主要有:反映浙江省丰富的区域教育资源, 面向本土、服务本土学生发展需要的通识教材《人·自然·社会》;整合了杭州的自然、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本土知识, 融合了道德、法律、安全、人口、健康、城市、环境等社会常识的专题教材 (义务段) 《我与杭州》;立足于社会发展的宏观层面, 以开放的视角整合了杭州的自然生态、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社会现状并把第二课堂场馆的相关内容贯穿其中的专题教材 (高中段) 《杭州人文与社会》。

众所周知, 地方课程的师资队伍近乎“零起步”:一是没有基础, 上岗前的培训缺少课程的针对性和系统性;二是传统学科教学方式的巨大惯性, 使得很多教师在地方课程的教学中沿用了口授灌输的教学方式, 且许多教师对地方课程的教学仅有使命感和“良知”, 缺乏专业的荣誉感, 因此教学效果普遍不够理想, 离课程的根本目标有较大距离。这样的情况目前尚无法进行根本性的改观, 但在现有教学框架之下, 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果, 向课程的根本目标前进一大步, 仍是有可为的。

近几年, 我们一直在探索改进地方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通过几年的努力, 我们体会到贴近生活选取资源、自拟目标重组资源、在亲身实践中学习提高是实施地方课程教学的有效途径, 也应该成为实施地方课程的指导理念。

一、贴近生活选取资源

地方课程要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关心社会,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能力。如果课堂教学中选定的题材脱离学生的具体生活, 与学生的距离比较远, 就不能引起学生共鸣, 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而如果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我们“以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背景、生活中感受到的问题与需要为内容”开展地方课程教学, 就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 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案例一】“关注我们的生活环境”教学比较

“关注我们的生活环境”是《我与杭州》 (老版本) 第七册的第十九课, 主要内容有以下三目:让杭州的天更蓝, 让杭州的水更碧, 让天堂远离垃圾。以下是两位教师的教学过程 (教学对象为浙江省桐庐县三合中学的学生) :

教师一

[引入]介绍杭州的空气质量排位 (数字说明) 。

[提出问题]问题为:“你觉得杭州的环境如何?” (引出“生活环境”的概念并加以解释)

[情境创设]介绍杭州的重工业区半山的相关情况。

[活动]首先提问:“如果你是将入住半山的公民, 你会给我们主管部门提什么建议?”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关停搬迁半山重污染企业, 如杭州炼油厂、杭州玻璃厂、华丰半山发电厂。”接着向学生介绍:“杭州的大气污染主要是工业废气的排放。此外还有个严重的源头就是汽车尾气的排放。”之后, 学生再围绕“作为环保小公民, 你在这场空气保卫战中能做些什么?”这一问题开展活动。

教师二

[引言]教师提问:“在日常生活中, 你看到了什么?你闻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学生回答 (答案是来自学生的生活) 。

[引出]教师介绍:“近年来, 我市采取了污染防治措施, 目前大气环境质量总体水平为轻度污染。我市的水经过排污控制与改造, 全市主要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良好, 湖库型和地下水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我市的垃圾经过处理和利用, 资源的损失也大大降低。” (与当地资源紧密结合)

[活动]教师要求学生“寻”:“我们校园里有哪些主要的环境污染?”然后出示在校园里拍摄到的一段录像, 并让学生“思”:“哪些污染中有你的‘一笔’?我们需要一个纯净的校园, 你能为我们的校园做些什么?”最后, 教师出示在校园里与清洁工人对话的一段录像。 (学生身边的环境———学校环境)

对教师一的评析

教师个人素质非常好, 课堂表现也很成功, 环环紧扣, 从知识点的落实来讲, 相当到位, 重点也很突出。但是, 教师引用杭州的例子对桐庐的学生来讲太遥远, 就像是在听一个故事。纵观整节课, 教师的主导性很强, 学生的思想投入则远低于教师, 很难引发感情上的交流。

对教师二的评价

教师从地方课程的教材中选择了一个主题内容, 通过挖掘地方和校本资源,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 用熟悉的场景激起学生的探究愿望, 使学生感同深受、身临其境。只有这样, 才能“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充分提供有效的与学生生活情景有关的素材, 让学生有感受和体验的过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用自己的知识, 让我们的家园, 天更蓝, 水更碧;用自己的行动, 让我们的家园远离垃圾!”就会上升为实际的行动。

在地方课程的教学中, 教师往往都会选择一个典型的事例作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切入口, 而如果这种事例来自于学生身边, 往往比来自于教材上的要有效得多。地方课程的精髓就是“面向本土、来自本土、服务本土”。地方课程的教学要把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引入课堂, 使学生面对真实的、发生在身边的事物, 研究社会现实问题, 参与社会各种活动, 探究社会生活的本源, 形成作为合格公民应具有的判断能力和行动能力, 养成关爱生活、联系实际的习惯。这些也正是地方课程所追求的理想目标。地方课程的实施重点不是为掌握更多知识, 而是更多地引导学生成为一个关注社会、融入社会的有责任感的人。

二、自拟目标重组资源

地方课程的教材内容丰富, 但课时少, 授课取材的问题突出。实际上, 无论是哪一本教材, 与其说是教材, 倒不如说是教学资源, 它们只是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备课的资源或教学的参考。对于地方课程来说, 可以利用和开发的东西比其他学科还要多得多, 如教师自身的资源、学生的资源、环境因素的资源等等, 这使得内容与课时的矛盾更为突出。这时用“就地取材、因需命题、有效整合”的理念对这些资源进行整合就能提纲挈领、去繁就简, 从而使教学的实施具有生气。

【案例二】“教学内容处理”比较

以下是浙江省嘉兴市的两位教师在《人·自然·社会》 (七年级) 第14、15和20课的教学中对教学内容进行处理的方法:

教师一

教师逐课进行教学, 以下是各课教学的主要情况:

第14课·周游浙江:通过教学, 让学生了解浙江地形的分布。

第15课·七山一水二分地:让学生体会浙江的“七山一水二分地”, 通过收集反映家乡地形情况的数据资料, 归纳出自己家乡的地形特点。

第20课·两大“粮仓”:通过材料阅读, 让学生了解杭嘉湖平原和宁绍平原是浙江的主要农耕区, 是浙江的两大“粮仓”。

教师二

教师重组了三课内容, 根据嘉兴学生的发展需要, 将嘉兴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等地方性资源进行了整合重组, 并形成了“周游浙江之走近嘉兴”的课题。师生通过共同了解嘉兴的社会经济特点和区域文化特色, 探究如何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本土资源, 有效激发爱乡情感, 感悟“嘉兴的也是浙江的, 浙江的也是中国的, 本土的也是世界的”。

对教师一的评析

教师根据教材原有文本, 按章节的重、难点要求详细地介绍书本上呈现的内容, 从教材传授的角度来讲很全面, 学生对基础知识的了解也比较好, 但学生是被动学习, 兴趣不浓, 他们得到的仅仅是对浙江资源的一般认识。这种“见教材上教材”的做法, 教师准备时间少, 与地方课程的设置理念有一定距离。

对教师二的评析

教师在自主选择教材原有三课内容的基础上, 根据当地的地域资源特点, 将三课内容再度进行重组, 形成“周游浙江之走近嘉兴”这一课题, 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家乡的资源, 并在了解家乡的同时也了解家乡在浙江的地位。这样, 由小到大、由点及面,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动的。学生既学到了知识, 也学会了关心身边的事物, 还学到了观察事物的思想方法。需要指出的是, 这种自拟目标进行资源重组的做法, 教师在课前的备课量大, 工作有一定的难度。

重组教材内容, 不是简单地将教材资源进行汇集, 更不是全盘否定, 而是要根据学情需要, 适当地拟定教学目标, 再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有目的地将原有的材料进行有机整合, 并选择一个内容作为切入点, 围绕目标, 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文本。实施这样的文本, 贴近学生, 引人入胜, 教学效果是很不一样的。

三、在亲身实践中学习提高

在实践中学习强调亲身参与, 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 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教学中指导教师只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 不能包揽学生的工作。多个实例证明, 采用这一教学方法可以把地方课程演绎得十分精彩。我们可以利用地方课程的教材资源丰富的优势, 放手让学生组织开展各种与之相关的活动, 定目标, 订方案, 实施活动, 对活动进行小结, 让学生在分工合作中都有参与的机会, 都有成功的体验, 并使自己的思想逐渐得到升华。

【案例三】“杭州市第二课堂活动场馆之一——历史的踪迹”教学比较

“杭州的第二课堂活动场馆”是杭州市高中学生用的专题教材《杭州人文与社会》中的一个篇章, 介绍了杭州市的各级各类场馆。此内容是基于杭州市“青少年学生第二课堂行动计划”, 是市委市政府着眼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建设覆盖城乡、全民共享“生活品质之城”, 提升公益性场馆社会效益而作出的一项重大部署。那么如何引领高中学生走进熟悉的场馆寻访故人的足迹、了解杭州的历史呢?下面是两位教师教学“杭州市第二课堂活动场馆之一———历史的踪迹”的相关情况:

教师一

教师通过教学向学生展示了三大博物馆的藏品, 让学生了解中国良渚文化博物馆和良渚文化的意义;了解杭州历史博物馆、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以及我国古代伟大工程———大运河;了解钱王祠、南宋官窑博物馆, 把握古都杭州的发展轨迹。

教师二

1.导入。播放杭州部分第二课堂场馆的图片, 引起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请学生说说自己去过哪几个场馆, 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内容。

2.思考。第二课堂场馆的意义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3.讨论。提出问题:如果要去参观, 你喜欢何种形式, 并且最想参观的是哪些场馆?为什么?

4.设计活动方案。发放辅助资料, 明确活动要求。

5.汇报交流, 修改活动方案。

6.课外实施活动方案。

对教师一的评析

教师只是机械地讲解教材文本的内容, 而未从课程设置的目的出发, 引领学生自主了解杭州的场馆。

对教师二的评析

教师不是把重点放在对知识的架构上 (场馆内容介绍) , 更没有说教, 而是让学生选择最想去的场馆、设计去场馆的活动方案, 不知不觉地把学生从学校引入了场馆。学生带着好奇心到场馆了解杭州的历史和文化。在这里, 一切以学生为主, 一切以活动为载体, 在活动中注重学生的实践体会、强调学生的自主意识, 同时又调动了学生的集体的智慧。

我们知道, 社会需要的并不是仅仅知识丰富的人, 而是大量受过全面教育的人———会思考、会行动、有能力并关爱他人、有责任感的人。地方课程的核心作用正在于培养学生形成关爱他人的情怀, 成为有能力、关爱他人也值得人爱的人。关爱能力与责任感的形成不具有先天性, 需要在各种实践锻炼中获得。

上一篇:老年人文艺大赛主持稿下一篇:经济信息管理专业是否可以报考一级建造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