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

2024-06-11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精选8篇)

1.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 篇一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探讨

摘 要 通过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的分析,揭示了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特点,指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并且提出了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当代大学生 价值观 现状分析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

1.1 政治倾向

思想政治倾向是大学生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当代大学生是同改革开放一同成长起来的跨世纪青年。他们亲眼目睹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亲身感受了我国20多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是肯定的。中国加入WTO后,他们多数认为“新世纪的中国更加强大”,“我们的明天会更好”。他们高度认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充分信赖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充满信心。与此同时,他们也发现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很少有非此即彼的简单判断,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认识的成熟和善于用发展的眼光评价社会问题的理性态度,是当代大学生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特别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高等教育由往日的精英教育逐步过渡到大众教育,使大学生由精英意识转向平民意识,于是他们对现实进行了理性定位,这表现在参与政治活动的热情在整体上趋于平稳,他们在政治上做“平常人”,拥有“平常心”,务实性参与,在宽容协调中求发展,以理智、平静的态度投身于社会改革。但也有部分大学生迷信“有权就有一切”,在政治倾向上具有不健康的心态。

1.2 民族观念、集体观念、公德修养

当代大学生在主体上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有献身于祖国的责任感和坚强意志,希望祖国强大,希望人民生活安定幸福,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但也有部分大学生的爱国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现实利益的限制,少数人显示出媚外心态。

多数大学生集体观念强,关心集体,热爱集体,但也有少数人对集体持中性态度甚至对立态度。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行为与社会公德意识不容乐观,知与行相分离,道德追求不强烈,道德修养不完善。

1.3 自我意识

“成人”意识的形成是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增强的突出表现之一。“成人”意识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逐渐清晰起来,他们开始独立面对困难,独立面对快乐,独立面对社会,在各种矛盾的碰撞中,在与各种复杂问题的交战中,他们开始走向成熟稳健。

当代大学生逐步摆脱了社会义务本位的主流价值,由传统的政治化、道德化的价值倾向转变为以经济为基础的功利实用倾向,开始全面重新审视并高度重视自我价值,显示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崇尚价值主体的自我化。个别的当其个人利益与他人、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他们会强调以个人利益为中心来决定其的价值取向与价值目标。但也应当看到当代大学生自我独立的执著表明他们有极强的权利意识、自主意识和个性。

1.4 理想追求

当代大学生注重与自己实际利益关系密切的理想目标的实现,尊重和服从国家利益,但他们并不希望以牺牲自己的利益为代价;他们愿意为社会,为他人提供帮助和服务,但也要

看自己从中有无实惠;他们憧憬未来,勾画蓝图,但首先要考虑自己置身其中的价值体现。一些大学生“急功近利”,以“个人价值的实现”为借口,轻理想重实惠,缺乏远大理想。但也应当看到当代大学生将理想目标进行世俗化理解并不意味着他们不再重视自身价值的实现意义、伟大理想等概念只是变得“隐性”了。

1.5 学习观、职业观

市场经济对人才需求的转变,特别是就业的压力,使得许多大学生开始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开始由单纯的知识积累转向自身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知识技能、提高综合素质,面向新世纪,把自己塑造成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目标。于是不少大学生不断给自己“充电”,树立起二次教育、终身教育的观念。但也有部分大学生学习只是为了混一张文凭,不具有真才实学。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当代大学生自主选择职业的意识增强,不同利益关系的出现给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追求提供了众多的选择方向,追求职业所带来的实际利益成为求职大学生的首要目标。一项对上海重点学校大学生价值观的调查发现:73%的大学生概括自己的职业选择是所谓“新三到”(到国外去,到沿海去,到赚钱最多的地方去)这些调查说明,当代大学生以个人需要为中心,以实用有效为价值目标的自我设计方向和功利主义倾向。

1.6 交际观、爱情观、消费观

当代大学生的交际环境变为虚拟与真实交错的二维空间。以计算机通讯和信息技术为支持的网络打破了传统的人际交往的生活方式,使他们走向了跨时空、跨地域的网络沟通时代,这一方面促进了当代大学生交往的便捷性,有利于新型代际关系的形成,但这又使人际交往变得虚拟化,一部分大学生成了“数字化”人;在现实中,当代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热情、诚实、开朗、大方,开创了现代交际新风尚。但部分大学生人际交往注重经济利益,趋向功利化和世俗化。

当代大学生逐渐放弃了传统的神圣爱情观和责任婚姻观,呈现出“物质化”趋势,“游戏化”味道。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和西方所谓“解放爱情”思潮给爱情以强大冲击,使爱变成了利益权衡。道德责任感的淡化,不求天长地久,但要曾经拥有的“快餐式爱情”观,把价值观引向畸形的、虚无的误区,由此造成所谓的“精神表层化”的现代病,同时爱情也由传统的“爱情独占”观发展到“爱情多元”观。

当代大学生追求消费时尚,消费行为往往强调个性和象征性,求新求美求变求异。他们炫耀消费、超前消费、攀比消费和冲动消费,注重身份,讲究情调,从而导致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蔓延。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特点

2.1 自觉性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的解放,市场机制的建立,唤醒并强化了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他们不再轻易地、不假思索地迷信和接受某种价值观;改革的艰难复杂,社会的急剧变化,市场的激烈竞争,提供了各种参照,这一切都逼着他们去思索,去亲身体验,去认真比较,去慎重选择:究竟哪种价值标准最正确?价值取向怎样才科学?应确立什么样的价值目标?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了鲜明的自觉性。

2.2 实务性

今天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当代大学生对“空头政治”、形式主义、“神万能”、禁欲主义已不屑一顾。他们爱美,渴望成才,企盼致富;他们关心事业,关心家庭,关心时事,关心环境,关心经济政策,关心“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总之,今天的大学生讲实效重现实,其价值观具有鲜明的实用色彩,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但是,这种实用性有时带有一定的庸俗性,如有些青年过分看重“关系”、享受,金钱、地位和眼前,他们欣赏高尚但不想

拥有高尚,赞誉英雄模范但并不想成为英雄模范,少了一点人应有的理想和精神。

2.3 两重性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冲破了传统观念和教条主义的藩篱,开始注重自我价值,开始急切、大胆、广泛地涉猎各种西方文化,开始树立起主体意识、竞争意识、开放意识、信息意识、效率意识、创新意识、市场意识、公关意识、环保意识等。但是,由于对思想解放理解的肤浅,由于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等西方社会思潮和国内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冲击,加之政治上的幼稚和不成熟,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还存在着诸多偏颇之处。虽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随着各项事业的迅速发展,随着对社会认识的逐步全面,许多大学生不但强调自我价值,而且开始注重社会价值;不但注意吸收西方价值观中的精华,而且注意吸收传统价值观中的精华,开始在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传统价值与西方价值的对立统一中,建构科学的现代价值观,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还是具有鲜明的两重性,即内在矛盾性。当然两重性的程度是不尽相同的。

2.4 可塑性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是健康的,他们拥护改革开放对中国的前途充满信心,他们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意识,他们注重事业、立足奉献,他们自强进取、诚信交往。他们是“最有希望的一代”、“思考的一代”、“走在改革的最前列”。中国社会正在变革中发展、进步,正在走向现代化,这也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优化和成熟提供了宏观背景,客观性的环境条件。所以,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可塑性。

2.5 多元性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的解放,社会的发展,中西文化的碰撞,“传统”价值观已不再独领风骚,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已由单一走向多元。比如,在价值标准上,有的“唯书”,有的“唯上”,有的“唯实”,有的“跟着感觉走”,有的跟着“时髦”走;有的以社会利益为标准,有的以小团体利益为标准,有的以个人利益为标准。在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上,有的重钱,有的重义,有的重享乐,有的重事业,有的重权力;有的重原则,有的重“关系”,有的重理想,有的重现实……。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化特征与多元化主体组成的多元化社会格局相关,使得社会现象生活异彩纷呈,但也可能引起思想的混乱和社会的无序。应当指出的是,在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多元格局中,健康、向上的价值观仍居主导地位。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3.1 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武装当代大学生,使当代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营造具有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通过军政训练、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者活动和其他公益活动,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加强校园网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的、开展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手段。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引导大学生进行科学的消费。

3.2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宣传、理论、新闻、文艺、出版等方面要坚决弘扬主旋律,以正面宣传为主,树立先进典型,抓好示范教育,为大学生价值观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各类网站要把握好正确的导向,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教育活动;依法加强对高校周围的文化、娱乐、商业活动的管理,坚决打击侵害学生合法权益和身心健康的事件,坚决抵制各种有害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侵蚀和影响。

3.3 优化家庭教育,提供良好的家庭氛围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家庭对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长期、深刻的影响。家庭教育有着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无法比拟的优势。父母与子女朝夕相伴,对子女的情况最熟悉,教

育也最具有针对性和及时性。同时家庭教育增加了情感教育,可以更好的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为此父母要注意加强对子女的品德、人格教育,使家庭教育建立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之上,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3.4 加强法制建设,规范价值观的形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体系,就必须把价值观体系的建设与法制建设结合起来,使一些基本的社会价值观法制化,通过法律手段来弘扬某些价值精神,使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建设走上规范化、制度化、法律化的途径。

参考文献单玉华.跨世纪一代青年价值观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1999(1)王绍玉,冯佰侠.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J].中国青年研究,2002(5)乐锋.理性与躁动—关于青年价值观的思考[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徐贵权.青年价值取向新探[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9跨世纪青年价值观研究课题组.跨世纪青年价值观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5)

2.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 篇二

进入新世纪以来,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究竟怎样?笔者于2006年12月针对苏南本科大学生, 以文科、理科、工科、医科和法学五个学科为样本群体, 在学科内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随机抽样, 发出调查问卷2000份, 回收有效问卷1818份, 利用EpiData软件进行问卷的数据录入, 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调查发现: (1) 当代大学生政治价值观主流是积极向上的。 (2) 当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观总体上看是健康向上的, 对主导性的社会公德规范绝大多数都是认同的, 对社会所抨击的不良现象和不文明行为八成以上的学生都持反对态度。 (3) 当代大学生知识价值观注重实际, 追求实用性、适用性目的明确。 (4) 当代大学生社会价值观呈现强烈的自我意识, 认同的社会价值观主体是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兼顾。 (5) 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注重实际、追求实效, 现代意识的自我认同感强。 (6) 当代大学生的婚恋价值观标准是“重品重情”, 对“性”的开放度增大。 (7) 当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渐趋理性、自主和务实。

总体来说, 当代大学生是个性最解放的一代。他们生活在各种信息和新观念汇集的校园文化的氛围中, 具有较强的判断力和洞察力, 较少受传统的束缚和影响, 表现出较强的个性化倾向和自我独立意识。在改革开放宽松和谐的环境中, 他们升学、受教育的道路是平坦的。对于未来, 他们充满了希冀。综观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时代特征, 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价值认知上, 是多元与趋同共存, 分化与整合同在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继续延续20世纪80、90年代多样化特点, 呈现出多元的特征。在跨世纪历程中, 我们已经感受到当代大学生对自己是演员还是观众已无所谓, 他们只倾心于自己青春的角色, 在时尚的舞台上展示风云际会的多种景象。青年与生俱来的青春易动的一面使价值观在正常稳定的社会环境中自然趋于多样。此外, 我们还看到, 价值自身就是一个充满时效性的概念, 相对稳定、绝对多变。时代变了, 价值观念必然发生变化。与此同时,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还呈现了整合趋同的态势。这是因为,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社会发展方向和目标的制定出台, 使得许多大学生进一步坚定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价值认定, 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认同, 对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基础上各种规范的共同信念。此外, 一些普适的共同的价值观念伴随世界一体化时代的到来使得世界性的话语更多, 承认彼此文化发展的独特性也使主体间共同的价值认定有了依托。

二、价值取向上, 是务实与理想同在, 世俗与崇高共存

当代大学生有许多美好的理想。他们希望社会公正廉洁, 人际交往和谐。而现实生活中许多不良现象又与之形成强烈反差。这一思想冲突得不到合理解释, 大学生就会表现出走向极端的愤世嫉俗, 对整个社会持批判态度。一般的都以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 这就改变了计划经济条件下传统的重精神追求, 强调国家集体利益、轻视个人物质利益的价值观念, 由务虚向务实转变, 由理想向现实转变。在大学生中表现为由过去“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老三到”, 变为现在“到公司去、到国外去、到最能赚钱的地方去”的“新三到”。笔者认为, 当代大学生已经走出了“象牙塔”式的理想国, 把自己的视野转向现实, 关切中国社会具体问题的倾向明显增强。当代大学生普遍意识到, 个体不再是脱离现实而独立存在的, 要受到现实各种因素的制约, 在现实利益的追求中正试图把奉献和索取统一起来。

三、价值实现上, 是自致与先赋同求, 物质与精神共享

当代大学生在价值实践中, 基本上以自我实现为外显形式, 以社会整体利益为外显形式的衬底和背景。自我与社会的尖锐矛盾已成历史, 调整自身适应社会将成为青年主要的价值取向。之所以如此, 不仅在于当代大学生对激进个人主义的反思和对抽象集体主义的放弃, 而且在于他们随着整个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实绩感染而来的心智上的成熟。挥拆方遒、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个人豪情逐渐为市场经济强势作用下的协作、共存所代替。他们的青春性、理想主义仍在, 但理性多了。他们在追求理想与价值目标实现的过程中, 一方面强调的是自我努力、个人奋斗, 另一方面, 也十分注重寻求外力的支持与帮助。在追求个人价值实现的过程中, 中华传统文化中“君子言义, 小人言利”的长期熏陶使他们在追求现实物质利益目标的同时不得不反观自己的精神世界, 努力在精神与物质间寻得统一。

四、在价值目标上, 是个人与社会兼顾, 传统与现代并存

当代大学生在价值目标的设定上, 存在着双重结构, 即在个人生活领域, 表现出明显的“个人”倾向, 而在社会生活领域则依然以“社会”为重。许多大学生认同人生价值的大小与为社会作贡献相联系, 认为当代大学生应该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作贡献, 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 赞赏雷锋、焦裕禄、孔繁森、徐洪刚等英雄人物, 敬佩为国家和民族作出重大贡献的政治家、思想家和科学家等。许多大学生积极参加“希望工程”、“青年志愿者”和扶贫助困等活动。许多大学生积极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些都表现出当代大学生在注重自我发展的同时对于社会本位的追求。在价值追求中, 当代大学生一方面体现了对“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向往, 同时也追求高效、公正、互利等现代的基本价值原则。高效突出速度, 公正突出达到速度的手段及对速度所持的评价, 互利则强调利益主体的交易规范。高效、公正、互利将成为21世纪青年在个人利益和社会集体利益间寻求平衡的价值原则。

五、价值主体上, 不确定性与非均衡性长存

不确定性是指价值观发展中的各种可能性、可变性和偶发性。而非均衡性主要指价值观的不均衡发展与不同层次的观念冲突, 其中包括地区性的和同一群体内部的。就不确定性来讲, 当代大学生具有青年特有年龄阶段的生理特点, 是气血奔涌的一代, 易冲动与情绪化, 行为偏激易出轨等。青年身处的社会大环境也不是什么超稳定结构, 也要伴随世界新的格局作出灵活调整。中国经济发展速度令世人瞩目, 中国政治制度改革也方兴未艾, 中国文化的国际交流日益频繁, 这些构成了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朝向健康轨道发展的大势。但同时, 我们也不能够忽视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异和由此带来的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风险和威胁。非均衡性的存在主要在于当代大学生群体分布的复杂性和同一群体内部的差异。比如:不同类型、不同内涵高校的不同培养目标。同一学校不同专业之间, 同一专业不同的生源地、不同的成长背景和家庭环境都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存在不均衡性的特点。其中大中城市的青年可能把知识经济的冲击看成是百年机遇和千年挑战, 进而主动调整自己的价值观, 而在广大乡镇和小城市的青年, 知识经济对他们来讲还很遥远, 他们的价值观无法与大中型城市的青年认同。即使同一城市青年也会因自身条件不同存在价值取向上的不均衡。

课题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和谐社会语境下的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研究》[ 项目编号:SK102704]的阶段性成果。

摘要:价值观研究是一个永恒的课题,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本文以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从政治价值观、道德价值观、知识价值观、职业价值观、社会价值观、人生价值观、网络价值观以及婚恋性价值观等方面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进行了扫描, 从价值认知、价值取向、价值实现、价值目标、价值主体角度对时代特征进行了归纳。

3.浅谈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 篇三

【关键词】价值观 教育 fd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改革开放进程加速,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价值体系正经历着一个与日俱新而又痛苦嬗变的过程。处于生理和心理逐步走向成熟时期的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也在不断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思考研究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问题,引领其形成积极科学的社会主导价值观,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1. 构建价值观的意义

“无论在实践还是认识中,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都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动力源泉和最高精神支柱,是人类历史活动所特有的两大根本原理、原则”。人生价值是人类生存重要的基础之一。人的生存性质和生存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种比较稳定的价值体系和价值内容 。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同样如此。处在青年期的大学生正面临着人生的最为关键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开始在生活各方面面临如何处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关系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价值观一直处于分化和整合的状态。在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精神价值与物质价值、重“义”与重“利”之间摇摆不定。这其中既有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和追求人生与社会的真善美崇高境界的价值观,同时又有消极待命、及时享乐和义务与满足为目的的价值观。大学生是思想最活跃、最容易接受新观念的群体,随着他们主体意识的觉醒,在市场经济的大潮冲击下,其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出现“唯我”和“功利”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如何引导他们形成与社会主流价值取向相吻合的价值观,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2. 构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意识的教育方案

2.1 加强理论引导,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核心价值体系是在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的理念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这一核心价值体系对于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是一种基本规范和准则,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和保障。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并紧紧围绕这一核心价值体系展开。我们应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和主导因素,并结合大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更新教育模式,以科学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利用各种教育阵地,通过多种渠道,全方位地开展教育,将其内化为大学生的价值观。

2.2 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2.2.1 大学生处于走向成熟人生的关键时期,可塑性较强。因此,应采取切实措施,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发挥“第二课堂”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的作用。校园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以优良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建设为核心,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营造大学生塑造良好精神风貌的文化氛围,推进大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2.2.2 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大课堂”建设。高校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广阔的社会大课堂中去,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价值观念得到提升,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3 注重价值观教育的方法手段

注重价值观教育的方式方法。首先应当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环节。教师应当多采取启发式教学,让学生的头脑始终处于思维的活跃状态。其次,应当尽可能地采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借助于一切可以运用的技术手段,将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以生动活泼的方式展现给学生,从而化枯燥为情趣,化不解为理解,用科学思想丰富学生头脑,加强主渠道能量,提高学生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自觉抵制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影响,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2.4 重视学生的政治理论学习,加强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

用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武装当代大学生,加强党的建设,正确引导大学生,以先锋模范带动大学生。同时,教师也是学生的楷模,其形象直接影响学生人生价值观的确立,因此要注意发挥高校政治工作领导干部和教师在各方面的表率作用,树立良好“师德”形象。此外,除要加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还要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及家庭美德等教育,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教育方式应更多样化,针对大学生喜欢参与竞争性等活动的特点,组织学生聆听形势报告,收看影像,参观改革开放成就展览,征文大赛,演講比赛,辩论大赛,主题班会,社团活动等诸多方式。近几年比较流行的创业策划大赛,科技发明创造评比,广告商标标语征集等活动,以及一些重要奖项的设立,都激发了学生自主创业的热情,为大学生的个人才华和能力的发挥和施展提供了很广阔的平台,无疑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5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宣传、理论、新闻、文艺、出版等方面要坚决弘扬主旋律,以正面宣传为主,树立先进典型,抓好示范教育,为大学生价值观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各类网站要把握好正确的导向,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教育活动;依法加强对高校周围的文化、娱乐、商业活动的管理,坚决打击侵害学生合法权益和身心健康的不法行为,坚决抵制各种有害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侵蚀和影响。

结束语

总之,大学生处在人生定向的关键阶段,形成健康积极的价值观对于大学生来说有助于大学生作出正向的学业、职业乃至人生决策的,因此,积极地构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王绍玉,冯佰侠.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J].中国青年研究,2002(5).

[2]曾燕波.当代青年价值观的分析与再塑对策[J].青少年研究,2005(3).

[3]文萍,李红,马宽斌.1987~2004我国青少年价值观纵深研究及教育建议[J].社会科学家,2005(2).

作者简介:付俊龙(1976-)男,吉林长春人,吉林工商学院教务处讲师,硕士学历,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艾红梅(1977-),女,吉林工商学院社科部副教授,博士学历,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4.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篇四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科学构想,是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居统治地位,从深层次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核心价值理念。“在我国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理念中,只有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精髓;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的价值观,才能称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前,如何做好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主线和根本任务。

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在这种新的历史形势下,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客观现状以及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概括说,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淡化,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的特点。

(一)价值追求的个体化

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显著增强,个人努力、个人拼搏、自我设计、自我奋斗、追求自我实现、实现自我价值等思想观念较以前更为浓厚、强烈。他们崇尚自立,追求独立的人格,在价值问题上主张独立思考、自主判断和自我选择,而不愿意处于依附地位,不愿意充当顺从的角色。随着主体意识的增强,当前大学生的进取精神得到了弘扬,开拓进取、相互竞争成为大学生所欣赏的生活态度。与此相联系,当代大学生以自我实现为主要价值目标和价值评价标准,向往自己才能的充分发挥,希望有所作为、有所建树和有所成就。主体化走向表明,当代大学生正在从依附走向独立,从被动走向主动,从退避走向进取,从自我压抑走向自我表现。

(二)价值标准的功利化

近年来,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大学生的金钱观念,功利意识大大增强,“君子言利”已成为校园较普遍的现象。许多大学生认为,现代社会既要讲义,更要讲利,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通过市场优化资源配置,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等价交换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因此做出贡献得到报酬,天经地义,合情、合理、合法。他们片面的把市场经济理解为物质利益的追求,把个人利益和金钱的作用推向极端化,把“义”和“利”分割开来,以致价值评价标准趋向功利化,即将其所追求的目标是否能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利益,能否有利于个人的前途发展作为价值评价标准。具体表现在大部分大学生把追求财富、地位和个人美好的生活,实现自我价值作为价值评价的标准,而对新时期大学生所要承担的历史使命缺乏感情和理性上的认同感。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许多大学生的价值观由“只讲奉献、不求索取”,发展到“多贡献、少索取”,再演变为“多贡献、多索取”。甚至有少数大学生把“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作为人生信条。从而产生损公肥私、损人利己、唯利是图等不良行为,使一切向钱看的思想滋生蔓延。

(三)价值选择的矛盾化

[1]大学生正处在人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价值思维和价值选择方式尚未定型,传统的与现代的、理想的与世俗现实的价值观几乎同时对他们产生影响。如此,便造成了大学生在价值选择上的矛盾、对立与冲突。当代大学生的观念意识与实际行为、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不一致性的现象比较明显。他们大多认同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的道德准则,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所应具备的新的价值观念,但同时对于社会上流行的不良风气又有一定程度的认同和追随。具体表现为,大学生口头上追求理想,实际上崇尚实惠;有强烈的爱国情感,但缺乏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真善美的道德知识,却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期待建立良好的社会道德秩序,但自身又不愿受各种规章制度的约束;有成就事业的愿望,而又缺乏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多数大学生认为应该以集体利益为重,但真正要他们为集体和他人做事情时,很多大学生却斤斤计较,不愿主动参加或以各种借口拒绝参加。

二、影响当代大学生多元价值取向的主要因素

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特点,既有我国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所衍生的各种消极因素以及各种不良社会思潮尤其是西方某些不良思潮的冲击,又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机制、途径、方法和动力系统等方面的影响。概括地说,主要有以下一些因素的影响。

(一)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市场经济作为一种高效的经济运行方式,具有资源调节、利益刺激、市场导向和奖优罚劣的四大功能,他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及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目前,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在这种新形势下,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旧的价值体系不适应现实的某些方面明显暴露出来,而新的价值体系尚未完全形成,相应的社会价值观念也正在构建之中。加上制度、管理、法制、教育跟不上,使得一些社会规范形同虚设、伦理道德失范、是非善恶评价标准出现混乱,价值原则和价值取向严重扭曲。同时,在市场经济冲击下,经济至上的观念降低了人们的政治观念,青年人政治信仰呈现出淡化的趋势,注重物质经济利益,政治热情和政治参与意识日益淡化;推崇个性和个人价值,集体、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日益淡化,存在着一种忽视精神力量的庸俗的、低级的物质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倾向。另外,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竞争上岗的就业机制使当代大学生承受相当大的压力,致使部分大学生对国家制定政策的正确性产生怀疑和不满情绪。这些问题都在不同程度上导致对国家意识、价值观念认同感的日益弱化。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逐渐消减了青年特别是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价值追求,侵蚀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精神动力,导致虚无主义和价值相对主义的产生。此外,“市场是利用利益机制提供激励动力,运用货币职能促进经济运行,这必然会强化人们的利益观念,其负面影响会泛化金钱的功能,诱发极端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 [3]

(二)西方文化思潮的冲击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开放的扩大,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纷纷传入中国,对当代大学生的传统观念产生巨大的影响。一些消极的西方思潮曾一度在高校学生中传播,甚至成为时尚,致使青年特别是大学生在文化及价值选择和追求上产生困惑和犹豫,使得一些大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盲目崇拜西方文化,对西方某种落后的或腐朽的文化观念产生认同,而排斥民族的优秀 文化,导致民族虚无主义倾向的出现。少数大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逐渐淡化,热衷于西方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淡漠本民族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热衷于以西方好莱坞、迪斯尼、麦当劳、肯德基等为代表的大众消费文化,崇尚西方的价值标准和社会文化,崇拜西方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这样,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体系和民族精神面临重大挑战。此外,以西方伦理中的个人主义为核心的存在主义、实用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等,极大的刺激了我国的青年大学生。不少学生一味强调自我意识、主体意识,追求独立的自我,要求以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独立思考,自我选择,要求独立寻找自己的人生目标,设计人生道路,出现了政治观念淡化,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为本位的价值主体自我化的倾向,这种情况极易导致大学生产生个人主义。

(三)独生子女家庭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在实现人生理想的路径上,既强调个人奋斗,又对学校、家庭和社会具有很强的依赖性。这与独生子女家庭的普遍化是分不开的。一方面,现在大学生的组成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多为独生子女,面对的是独生子女的成长环境。在当代,独生子女因其“独”,在家中是“小皇帝”,是父母唯一希望的寄托着,因而也就抬高了独生子女在家中的身份和地位,进而强化了为人父母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于是,所有父母都想使自己的子女都成为有用之人,成为出类拔萃的佼佼者。导致对子女的爱缺少理智,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万般迁就,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还隔断孩子同周围环境的接触,孩子自我探索活动都变成了在父母精心照管下的附属活动。父母的这种过分疼爱,对孩子的大包大揽,从而使独生子女在父母的一系列替代活动中,最终丧失了自我,养成很大的依赖性,导致个性孤独,不和群,尤其是处理日常生活的能力较差。另一方面,他们阅历单纯,挫折承受力差,当发现思想与现实存在差距时,价值观容易动摇。此外,由于父母对他们过分宠爱,使他们习惯接受他人的关心、爱护,而不知道去关心、爱护他人,没有兄弟姐妹的相互谦让的生活体验,使他们不能体会到对集体的责任,这样使部分大学生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形成了自私心理,功利主义较强,只为自己不为他人,把满足自己作为唯一的目的,从而导致这些人集体主义的淡化。

三、培育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新的历史阶段,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视野中,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本质上是大学生成人成才的根本动力,既决定着大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又决定着大学生勤奋学习以努力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优秀接班人的重要思想保证,也是新时代的内在根本要求。

(一)巩固思想政治教育课主阵地

“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广大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4]高校必须充分利用思想政治课的资源和优势,认真构建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一是要从德育的高度重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把思想政治课作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来落实。二是根据各高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规划和实施方案。学校组织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形势政策课上不定期深入调查研究,及时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的问题,找准切入点进行教 学研究,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三是定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与形势政策的考核评估,对教学成果及时评价,以更好的引导学生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认真落实“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确保思想政治课在人才培育中的重要基础地位,全方位推进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多方面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既要抓好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又要抓好课堂教学主阵地,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知识教育与理论灌输职能历来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鲜明特点和传统优势,是其他形式所无法替代的。而社会主义以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作为一种思想意识形态教育,加强当前国情的理论灌输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认同基础和现实依据。因此,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从内容上讲,首先要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根本的指导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为行动方针,提高大学生的理论水平。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帮助其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核心概念,也是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核心概念。”因此,高等院校要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共同理想与个人理想的关系,进而树立为实现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价值目标。再次,加强大学生的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就要坚持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最后,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高等院校要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入人心,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提供坚实的道德基础,使大学生理性应对新时期的形势和挑战,从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此外,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要贴近大学教育的精神诉求,要满足大学生的需要。一方面,“大学教育不单单是一种技能教育,更是一种精神塑造。”另一方面,“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够真正使培育核心价值观具有现实说服力,也更能够使大学生从内心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包含的基本价值。” [8]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式方法应该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

(二)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代表着一个民族群体的性格特征、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思想品格,是民族优秀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民族文化的本质和精华。” [9]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既是激励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岁月里薪火相传、发展壮大弥足珍贵的精神支柱,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与文明的积淀。因此,“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应该成为传承、弘扬民族精神的基础和前提。”文化具有很强的继承性和延续性,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在其历史及发展的大河中留下了博大丰富的文化遗产,形成了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这些优秀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文化传统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伦理价值底蕴和丰富的思想内涵。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

[10]

[7]

[6]

[5]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11]当代中国大学生民族精神的重塑必须立足于中华民族文化。要大力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离开了对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及价值观的继承,民族精神的重塑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缺乏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深刻的了解,就难以产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12]还要充分认识积极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发展中华创造的一切优秀的精神文化成果,也包括西方文化和价值观中合理的成分,是我们文明的内在要求。江泽民指出:“我们坚持的爱国主义同狭隘的民族文化是有本质区别的。要使我们的人民懂得,坚持对外开放,认真学习世界各民族的长处,积极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增强我们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祖国的发展,这本身就是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13]只有教育大学生善于吸收外国的先进文明,才能真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国情教育也是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国情教育是增强民族责任感的有效途径,没有对国情清醒的认识就不可能有深沉的民族责任感,就不可能找到报国之路。只有始终将爱国主义作为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大学生积极开展国情教育,引导他们发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倡导注重整体利益,始终把国家、民族的进步,人民的利益放在个人的利益之上,将自己的职责准确定位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锐意进取勇于创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振兴中华民族伟大事业做贡献。

(三)开展有效的社会实践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将大的、抽象的、理论化的观点转化为青少年切实需要、乐意接受、能够理解的东西,这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青少年的成长统一起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青少年自身道德发展的需要。因此,“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绝不仅仅是知识的教育、理论的教育,它根本上是一种实践的教育、养成的教育。” [14]“教育是一种导向,但生活本身就是教育,就是导向。” [15]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当与社会生活接轨,充分考虑社会生活的导向作用,并以此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

实践出真知。“一切正确的认识的最终来源都是实践。比之于理论学习,社会实践具有直接性、现实性和及时性的特点。” [16]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依托于课堂教学,显得空洞乏力,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而社会实践活动则是克服这一缺陷的重要形式。社会实践活动要求大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接触到的就是具体的实物,而不是抽象的概念。不论是社会调查、还是公益活动,也不管是勤工助学、还是科技推广,大学生都能得到亲身的感受。这种感受是生动、具体的,是他们在课堂上、书本上所无法得到的。因此,社会实践活动会使大学生有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感悟。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易于接受新生事物。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大学生有机会进入社会各阶层,了解时代新信息。应该说,社会实践既对大学生产生正面的教育引导,也有负面的砥砺冲刷,这种正反两方面的思想教育都是直接的、生动的、不可回避的,是对学校课堂教育的必要补充。一方面,可以使他们尽可能通过自身的角色体验、情境体验,让他们成为社会化成长中的主动者;在与社会的接触中不断增加对社会的了解,知晓乡情、国情、世情,把自己的主观认识建立在现实之上,从而自觉拥护党的政策、端正人生态度、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人生目标,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主流和本质,增强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的把个人奋斗融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另一方面,通过志愿服务,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学到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准则,增强劳动观念,掌握劳动技能,锻炼意志品质,培养吃苦耐劳精神和艰苦朴素以及勤俭节约的意识,提高其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得到心灵的精华、思想的熏陶、认识的升华、觉悟的提升。因此,高校要引导大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积极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进入社会,深入到基层群众中去,在社会实践中接受锻炼和教育,提升精神境界,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和责任感,准确定位自己,确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并在正确的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结束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了中国传统的优秀价值观念,借鉴了近现代社会文明与文化发展的最新成果,蕴含着几千年人类文明曲折发展历史的精华积淀和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哲理,引领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航船,是承载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石。高校应当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当作一项系统工程来抓,把巩固思想政治教育课主阵地,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开展有效的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的心田,使大学生自觉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贡献。参考文献

5.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篇五

还记得曾经读过俞敏洪的一片文章《因为你是大学生,所有你什么也不是》,阅读完的唯一感受是:这是大学生吗?我以后不可能成为这样的大学生。进入了大学才知道,因为我是大学生,所有我们真的什么也不是。我们大把得花着父母的血汗钱,只懂得自己的快乐,不懂得父母的悲伤;我们追求所谓的个性,耐不住寂寞,用大把得金钱消磨着时光,用大把得时间浪费着生命……

这一篇文章,作者并不是贬低而是告诫,我们是大学生,我们应该有着大学生的样子,我们应该号召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2012年5月3日,烟台大学文经学院“五四”系列活动之“青春箴言,感动你我”演讲比赛,并且通过一系列的形式多样活动,逐步明确提出了“矢志爱国,报效社会,博学笃行,传承文明,求真创新,奋发有力,明礼修身,自立自强”的“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近星期内,很过高校也读举行了关于大学生价值观的演讲比赛。人生观、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定,便具有相对稳定性,会影响着以后的个人发展以及生活态度。

在我看来,当今社会的拜金、享乐、自私这些观念充斥人心,那正确的积极的观念似乎成了空话,而我们大学生在这些不正面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面前表现的确实是差强人意。

那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现在拥有怎样的观念呢?

首先,我来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比如说,学生会选干部选举。参选的人只会向高职位看齐,相对一般的职位报的人数寥寥无几,当然,一方面我们可以理解这是好现象,这么强的竞争意识,这样的人才有利于祖国以后的发展,换一层意思难道不可以说成名利主义,太急功近利吗?没有从基层做起了解成功的每一关键步骤,那怎么能带领一个团队?干部每个人都能当,但不是每个人当得都叫称职。

所以错误的不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大学校园里是普遍存在的。

1、功利主义,我们大部分学生都会有这个想法,通过学习,以后能当上什么好的职位,或是说找到高薪的工作。我们不是以单纯的热爱知识而上学,现在知识只能算是我们成功的一个捷径,一个起跳板,大学校园不在是一个单纯的书香之地。

2、诚实和爱心的缺失,举一个例子,公交车上让座,当然,这是每一个学生都会做到的。但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是心甘情愿的。曾经看过一个社会调查报告,一部分学生是出于尊老爱幼,而少部分呢,在乎的是周围人群的看法,“要是我不让座给老人和孕妇,周围的人就会用异样的眼神看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我还是让座吧”!诚信,这也是近代大学生会慢慢缺失的一个可贵的品德,比如说考试作弊,几乎没一场考试或多或少都会有人有小动作,其实这个现象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一方面来说大家都是有上进心,希望自己能考个好成绩,而不是破罐子破摔,但是成功的途径有很多种,为什么只最

不齿的方式呢?

3、责任意识淡薄,举个例子,攀比心理,我个人认为这个不单单是指个人是生活态度,也是一种缺乏对父母的责任感,你攀比的事物是父母花血汗钱买来得,挥霍了自己的青春,张扬没有必要的个性,糟蹋了父母的心血。贪图享乐,没有家庭责任感,胸无大志,得过且过,缺乏对他人的道德责任感。

以上是我们小组对大学生不良价值观的举例,那如何去营造一个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呢?

在我们看来,首先,面对大一的新生,必须从入学开始,对自己有一个规划,不必什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是学期规划学年规划,这样在校期间你有目标奋斗,有点可依,不会迷茫,漫无目的。其次,应该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或者社团活动,大学的开放式教育,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它所提供的资源,参加这些活动有利于我们学会沟通学会交流,为迈向未来的道路打好契机,不至于临上战场时,慌乱阵脚。最后,学校可以开展讲座,帮助我们树立正面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且也可以开展相关自己专业的讲座,拿成功人士的例子来增强我们的就业信心。

我们的大学短短三年,应该学会去把握住在学校的最后时间。“我们是大学生,所有我们什么都不是”,但是如果我们拥有一个正面的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努力,可以成为什么都是的人!

业余党校第六小组郭言琳

6.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 篇六

大学生是当代社会的半成品,是一群正处在进入社会而又未完全融入社会的人,在心智不完全成熟时期,对社会的认识还有模糊性,盲目性和不完全性,稍不注意就会受到社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是消极方面。大学生的接受能力相对而言是很强的,如果对自身认识不大到位或是受一些影响力较大的人消极的影响,那么后果是很严重的,所以加强大学生自身修养建设思想认识是很重要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社会力量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因为能完全融入社会而对社会充满幻想,同时也向往自己将来能有所作为,因此很多人都对自由一个很好的定位,但是当社会黑暗的一面暴露在他们面前时,他会以一种不成熟而显得不理智的心态去省视世界。会很理所当然的认为社会就是这样,因为他们的不成熟而对社会存在这种不理性的认识,所以当代社会不应该存在过多的消极现象,而是应该树立好的方的像不至于社会腐败的恶性循环。

诚信是社会的主题,古有画地为牢之说也有拾金不昧的典范,更有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同时也有包公掷端砚;还有陶渊明的两袖清风。这些典故无疑不是一笔宝贵精神财富,为后人精神力提供强有力的依托。

良好的社会风气是社会发展的前提,特别是廉洁奉公和诚信这一主题直接影响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社会学要好的精神来推动,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诚信,人们的交流已离不开诚信。诚信是做人之本,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如过说21世纪什么最贵,很多人会说是人才,我想应该是诚信。没有诚信就失去了交流的意义和基础,没有诚信就不会使人对你放心,没有诚信将随处都可见尔虞我诈。诚信对人的影响是很显著的,对社会自然也就不言而喻了,大学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一群人,所以他们的思想决定了社会发展的方向,但是他们未完全融入社会,对社会的认识不全面所以需要社会对他们有一个好的引导。

现在很多社会问题逐渐暴露出来,比如说冷漠,无情,看客心理,乃至只置之不理等等,一个个让人寒心,坑蒙拐骗也随处可见,之所以如此就使人们失去了诚信,对社会以冷漠态度处之。更为可恶的是贪污腐败现象的滋生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对社会的认识甚至学习,直接影响社会生活质量。另一方面,所有人都希望有一个安定舒适的生活环境,作为上层人物更应该做一个好的榜样,因为这些人是大学生学习的动力之一,同时是他们追求的目标,所以可以看出好的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了。

作为当代大学生中的一员,我对社会风气,特别是诚信和廉洁这方面感受颇深,还有处在学生这方面,我的感受——社会现在就是,纵然不舒服。但我们也无能为力,而对贪污腐败现象也习以为常了,认为这就是现实,是我们必须接受而又无力改变的,不得不承认甚至接受,我想我们中很多人都是这样认识的吧。

这种社会认识已经是一种价值观念的扭曲,是社会冷漠和破坏诚信廉洁的根源,当然认识到只是在一个层次上。但现实如此,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社会力量的强大,因此也不得不臣服。所以良好的社会风气对学生的思想认识有积极推动作用,同时对社会各方面的精神文明建设也是很好的面。

大学生的世界观还不是很成熟,因此必须要有社会的良好引导,在注重经济建设等的同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如果大学生在诚信和廉洁这方面建设没有得到加强,社会就不能称之为健康和谐的社会了。可以说如果社会在这方面能有一个好的引导,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就有一个积极的认识和改变,否则后果将是难以想象,消极影响是必然的,在这消极影响的背后又潜藏着多少危机,多少矛盾,这结果是难以想象的。

7.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 篇七

医学本质上是探讨生命的哲学,是一门坦然面对生老病死、正确对待有限健康,在与疾病共生中寻求快乐和幸福的价值论哲学[1]。特别对医生来说,医德比技术更重要。医生在面对病人的时候,可能有三种判断:首先是知识判断,想到“它”是什么病,哪里出了毛病,仅仅到此阶段,是把病人视同机械;其次是价值判断,想到我能为病人做些什么,他需要我做些什么;第三种是情感判断,我怎样才能使他达到一个“完善”的状态。医生做出判断的基础不仅仅是所收集的资料,他还依赖于他所信仰的生命哲学。因此医科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教育应该让学生体会这种原则,学会正确进行价值判断的能力。近年来,医疗行业中索要“红包”和药品回扣的现象屡禁不止,医生的大处方和滥用检查让病人不堪重负。医患矛盾不断加剧,社会对医疗行业的责难日益增多。追其原因,大致有:

其一,医学技术飞速发展,医生对人体构造的了解程度加深,对生命的原始敬畏逐渐被消解。现代医学已经可以操纵基因,通过生殖细胞的基因干预为人们选择自己和后代喜欢的性状;可以利用人的胚胎进行医学研究,出售或丢弃剩余胚胎。医学工作者正在试图以人工安排去“改造”、“优化” 甚至是“制造”人的自然生命,这直接影响了医生的生命价值观,引起敬畏生命与生命价值之间的内在冲突。其二,市场经济确立以经济为本位的价值观,强调功利、物质利益、充分肯定个体生命价值、促进了价值主体意识的空前觉醒。但是当医务人员逐渐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地位、作用和利益所在时,一方面会推动他们焕发出生命的潜能,追求自己独立的人格和捍卫自己生命的尊严和自由;另一方面也极有可能引发生命利己主义、为我主义和扩张主义,把满足自身利益作为其生命价值实现的唯一尺度,视他人为手段,无视病人的生命存在和权利,无视自己身上的神圣天职。昔日的“白衣天使”被人们称之为“白眼狼”,医疗的过度收费被人们调侃是压在头顶上的新三座大山之一。这样的现状对学校的准医生们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观的冲击是巨大的,会导致医科大学生认为学医就是为了挣钱,而忘记他们身上的神圣职责。医院的种种不良行为,应该把他们放到生命价值观上去评价,才会让人们更加感受其中的污秽与卑劣。医学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应该有其鲜明职业色彩的价值形态,类比军校大学生侧重于“忠诚”价值观教育,经管大学生侧重于“诚信”价值观教育,法学院校侧重于“公正”为核心的价值观教育,医学院校就应该大力提倡“生命价值观”教育。但是如何让医科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念得以矫正、让其自律意识得以增强,如何让他们在对生命健康和生命质量的期许中不断走向更高的境界?如何让生命价值观在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比较方面更具鉴别力?教育工作任重道远。

2 当代医科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困境所在

医科大学生作为一个个准医生,只有在实践中受先进生命价值观的引导,才能成为一个社会需要的救死扶伤的合格医生。从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现状来看,医科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培养的确离和谐社会的发展要求还有一段距离,具体包括:其一,教育的“破”与“立”仍显不足。生命价值观教育不仅仅是帮助医科大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生命价值观,还需要对那些错误、落后的观念予以批判和破除。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正是一个新

旧生命价值观并存的时代,计划经济条件下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命价值观不断冲突,东西方生命价值观互相碰撞,生命价值观领域出现了多元局面,教育如何来完成学生头脑中新旧生命价值观的转换,并非易事。现实的情况是,旧的生命价值观仍会有相当大的市场,有的凭借其惯性甚至在某些方面依旧保持着优势,对于这些“旧观念”,教育工作如何“破”,从何处 “破”,又怎样“立”,还有待理论工作的进一步研究和实践的进一步深化。其二,教育的目的和手段还不能很好统一。生命价值观教育总是或要求达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的诸多条件和中介则为手段。当前,医科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一方面对目的性诉求过分侧重远大高尚的目标,而忽略了生命价值现实化的要求。比如我们过去过分强调生命的神圣性,要求医务人员“病人只要有一口气,死马也要当作活马医”,而忽视了病人对生命质量的需求和对生命最后尊严的保留,最终医生有可能还是没有保全病人生命,却还要让病人在最后的日子里极端痛苦。另一方面,教育也没有将目的性生命价值适时转化为实现更高目的的手段,导致学生生命理想的缺失,反而形成实用主义生命价值观。其三,教育对生命价值的解释、宣传与学生实际操作性生命价值观还不能完全同步。在医科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教育中,教育者加以阐释、宣传的生命价值观体系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所奉行、所践履的生命价值观体系并不完全同步。如,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以后,经济效益成为衡量医院效益的重要指标,不少医务人员的操作性生命价值观慢慢发生了变化,他们开始把医患关系视为商品关系,纯粹从经济学角度看待病人的生命健康,把病人视为自己获取钱财的手段。而这些操作性生命价值观的转变,往往促使学生开始反思原有的解释性生命价值观,学生们反思传统的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为了维护病人的生命可以牺牲自我生命,群体生命价值始终高于个体生命价值等是否还行得通,教育此时就需要对此操作性生命价值观作出解释。如果教育不能把操作性生命价值观纳入到自己的解释性价值体系内,不能随着社会操作性生命价值观的变化而重新思考乃至调整解释性价值体系,两者不能同步变化,那么就很容易造成二者的对立。一方面教育对生命观的解释性工作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学生操作性生命价值观也将一直停留在其感性、朴素直观的水平上。

3 当代医科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寻求突破、发挥应有功能的路径

当代医科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如何突破困境,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归根结底还要通过其结构的转变来实现。功能是指若干要素、成分按照一定结构有机结合成的统一体和与特定环境、事物相互作用时,所具有的那种适应环境、改变环境或疏通环境系统的特有作用。简言之,功能即一事物在特定环境中所能发挥的作用或能力[2]。结构是指组成有机整体(即系统)的各个部分、要素、成分相互结合的方式或构成形式,它是由各要素、成分的本质共同决定,按照其本身发展规律逐步形成的内在关系。所以结构是事物内部诸要素的组织形式[2]。由此可见,结构和功能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就医科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而言,其固有的结构不仅影响而且规定着其功能的更好发挥,而其功能的发挥也会作用于其结构。在这里我们探讨通过改造医科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结构来改善其功能,主要从其结构构成要素的发育和各要素之间的转换两个层面展开。

3.1 医科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构成要素的发育

教育者。医科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教育者主要来自医学院校的理论教师和临床医院的指导教师。教师们除了开展各自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外,还要注意让自己的行为举止合乎生命道德规范,教师平时与医科大学生接触较多,学生们很容易对教师的言行模仿,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只注意言传,不注意身教,对学生而言是没有信服力的。

教育对象。医科大学生是一批思想活跃的年轻人,他们表达对生命的看法,演绎生命都喜欢按照自我的价值逻辑去展现,张扬、开放且夸张。但同时由于他们阅历尚浅、年纪轻,心理还很不成熟,当他们面对较为复杂的现实生命冲突时,常会感到迷惘,甚至会迷失自我、丧失方向,而错误的生命观一旦在医科大学生头脑中沉淀下来,甚至转化为内心信仰,不仅对医科大学生本人来说贻害无穷,更会影响到病人的生命健康,影响社会和谐医疗秩序。因此医科大学生必需以必要的方式接受社会主导生命价值观的约束,以帮助他们处理好社会主流生命价值观的指导地位和自我生命价值张扬的矛盾。

教育内容。其一,对自己生命的定位观念。医科大学生形成对生命价值的正确认知,首先思考的是“自我生命是什么”,“我的生命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生命有哪些使命和责任”,“生命与社会外部环境的关系”等问题,这也是医科大学生评价与生命相关的一切现象以及自己和他人生命行为的出发点,是医科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形成的前提和基础。其二,对病人生命的定位观念。医学是拯救人的生命,维系人的健康的特殊职业,它的作用对象是病人,医科大学生将来面对的是残缺的生命,是痛苦和不幸,走近的是一个弱势群体。医科大学生如何看待病人的生命,是只见病不见人,是把病人当作谋利工具,还是真正同情病人,推己及人,以病人为本,医科大学生对病人生命的态度与看法反映了其对生命价值的根本观念。其三,对社会生命现象所持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看法。生命价值的社会规范往往是社会关于生命价值观的最具体、最直接的表征,任何社会对于生命都必然有一个具体特定的价值规范体系,就医科大学生来说,他们只能在其中做出选择,而不会自发地独创一个生命价值规范体系。也就是说,医科大学生不接受社会倡导的主流生命价值观,就必然要接受其他的生命价值观体系。其四是,对于生命价值实践的观念。医科大学生总是在实践中选择自己所认定的生命价值目标,在实践中不断追求、创造和实现生命价值。医科大学生由于存在个体差异,在实践中确定生命价值目标时,有的重理想,有的讲现实;在选择生命价值实现手段时,有的比较放开,有的较为约束,有的反思后根据实践提供的条件做出手段方面的调整。其五是,对于生命的本位价值观念。生命本位价值观念是指,在生命的多维价值谱系中被医科大学生所认定的最重要的价值。不同时期,不同的人对生命的本位价值观念是不同的,自然、神灵、信仰、知识、权利、金钱等都曾被人信奉。医科大学生的生命本位价值观念是维护病人的生命健康,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病人谋利益,这同时也是社会对医生的职业道德规范,是医生在职业生活中的实践理念,医生在为病人服务的同时也最终实现了自身的生命价值和理想。

教育方法、手段。其一,对医科大学生来说,他们不会轻易地接受教师单方面的灌输,教师可以在讲授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自己的审视和思考,注意培养学生关于生命价值的判断力,以适应转型社会的价值观多元化局面。其二,我国医学历来重视榜样示范教育,当代医学院校的生命价值观教育过程中,教师仍要注重榜样教学,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榜样教育不是一味地叫医科大学生去模仿榜样人物的行为方式,也不要人为的拔高榜样,把榜样理想化,而是在帮助医科大学生在理解榜样行为的基础上,抽象出榜样独具魅力的生命价值观,比如重义轻利,重生、贵生,易地而观、推己及人,同情病人、帮助病人等。美国学者汤姆也提出:“一味模仿具体模范人物的方式经常会妨碍自己批判性地思考和独立地实施自己的判断。”[4]其三,医学是一门应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医科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建构不能只是在头脑中寻求答案,还应该在社会医疗现实中寻找实践活动本身提供的条件和要求。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医疗服务、社区服务、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帮助医科大学生了解社情民意,了解病人疾苦,提升医科大学生关爱生命、治病救人、献身医学的生命价值观。另一方面,在临床见习、实习期间,医学院校要与实习医院加强合作,联手对医科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实行教育。在医科大学生临床实践阶段,疾病以人为载体的形式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不仅要从疾病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更要从“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学生开始真正接触临床与患者,涉及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带教老师要在指导学生学习临床技能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生命情感、态度和价值感的体验和提升。

3.2 医科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各要素间的转换

医科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结构改造并不仅仅限于其组成要素的发展和变动上,还在于各构成要素之间灵活多变的转换,以实现系统运行的最佳状态,发挥系统应有的功能。

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关系的调整。我国有学者指出,“主体间或主体际,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主体的关系。它超出了主体与客体关系的模式,进入了主体与主体关系的模式。”[5]西方学者哈贝马斯也认同,“只有主体之间的关系才算得上是相互关系,因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分主动和被动的,是单向的,因此不能成为相互关系。”[6]因此,医科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只有确立了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主体间性,实现从“权威”到“对话”的转变,才能改善传统教育模式中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对立的局面。教师在对医科大学生开展生命价值观教育时,要充分注意尊重医科大学生们自己选择和执行生命信念和信仰的责任以及权力,要充分理解他们形成自己生命价值观的诸多主客观条件和持续的心理发展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发挥主导生命价值观的引导作用。教学中教师往往和学生是双主体,甚至是学生处在主导地位,教师是引导,处于从属地位。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自由充分地表达自己关于生命价值的观点,并说出自己的推理方式。事实上,在讨论的过程中教育对象之间也是可以相互启发、触动,产生价值认知冲突,从而促进头脑中新旧生命价值观念转换的,在这里,部分学生实际扮演了教育者的角色。西方道德发展学派代表人物科尔伯格的研究也表明,当人们意识自己和别人解决问题的道德推理方式、判断标准不同时,就有可能产生道德认知上的冲突并激发他们进一步的思考,从而促进自己的道德判断水平的提高[7]。教师的作用则是在学生讨论之后,帮助他们反思一下自己对生命价值的判断,对那些错误的生命观予以纠正,对那些处于较低层次的生命需要认知,要予以鼓励,鼓励他们在听取他人意见之后继续提出新观点,以实现其更高层次的生命理想。

生命价值观教育内容和教育对象关系的转换。教育内容能否转化为医科大学生新的生命价值结构是衡量生命价值观教育成败的关键。博尔诺夫说,“如果不能产生真正地触及人心灵深处的、改变其全部生活的遭遇,那么所有的文化知识都不起作用,所以也都无关紧要了”[8]。因此,教育内容要切实地在学生自我生命的心灵内部展开,首先必须结合我国医科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时常遭遇到的容易引发其生命价值观冲突的问题和我国当今社会中大家关注度高的医疗热点问题来谈,贴近学生真实生活的教育内容才最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其次,教育内容设计还要与学生现有的生命道德认知水平相符,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过高不为学生所理解,过低又是对教育目的的虚设。最后,教育内容要注意不断拓展和更新,对关于生命的知识和经验展开再发现、再加工和再创造,超越具体的生命对象和事实,生成更深刻的生命意义世界,成为和医科大学生个体生命融为一体的强大精神力量。

摘要:医科大学生是那些已经选择医生作为职业并迈进成人生活的特定时期的人群。医生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医学赋予了这个群体更多的意义和责任,对于医科大学生来说,仅仅把医学作为一种谋生的技能和手段是远远不够的,医科大学生必须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文章从良好生命价值观对医科大学生的特殊意义谈起,指出当下医科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面临的困境,并试图从其自身结构的改造上寻求其功能的突破。

关键词:医科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

参考文献

[1]王一方.关于“好的医学”的讨论:不可爱的现代医学及其根源[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7):9-11.

[2][3]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编.结构理论与管理理论[M].1983.

[4]袁桂林.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4.

[5]郭湛.主体性哲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6]余灵灵.哈贝马斯传[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7]郭本禹.道德认知与道德教育——科尔伯格的理论与实践[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8.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 篇八

一、影视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积极影响

无可厚非,大多数的国内外影视作品都是积极向上的,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影视文化有利于大学生间接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现在大部分的大学生都是独生子,所以他们在家里都是“小公主”、“小皇帝”,他们是在长辈们的宠溺中长大的一代,从“皇宫”似的家里走向“象牙塔”似的学校,当代大学生与社会的接触可以说是很少。影视文化把丰富的社会信息传递给当代大学生,有利于他们间接了解社会,为他们以后毕业走向社会打下基础,并能增强其对社会的责任感。就像《美丽的大脚》这种真实反映西部教育、生活等各方面情况的电影电视,给当代大学生带来的不仅仅是震撼,而是思考。他们看到了祖国另一片亟待他们去建设的地方,责任感、使命感油然而生。

2.影视文化有利于大学生更加关注社会、热爱社会。大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大,电影电视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传播各种知识信息,打破了校园相对封闭的环境,也打破了他们思想的相对封闭性。这样大学生能够获取更多的信息,更加了解社会,关注社会,热爱社会。影视中的助人为乐、扶贫济困等优良作风在现实生活中为大学生继承并发扬。像《黑洞》、《生死抉择》等一系列反腐败影视作品在大学生中也引起了强烈的共鸣,许多学生鼓掌表明赞同国家反腐败。这些都有利于大学生的价值观发展朝着社会、集体方向发展,而非孤立的、个人方向发展。

3.影视文化有利于增强大学生集体意识和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在价值观逐渐倾向个人主义的今天,大量优秀的影视作品引导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发展朝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方向发展。比如,主旋律影视片就是通过弘扬民族优良品质,歌颂民族英雄,启迪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感染、默化和教育学生。如《鸦片战争》中对爱国主义荣辱观的诠释,还有《长征》里集体主义的体现,以及《黄河绝恋》里对保家卫国的歌颂,这些都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有着积极的影响。

4.影视文化有利于大学生形成乐观、上进的生活态度。当代一些大学生因为自己的能力或学习成绩不如别人而自卑,也有的因为不知道自己毕业以后干什么而茫然、消极。在许多优秀影片的影响下,多数大学生是朝气蓬勃,乐观向上的。就像《阿甘正传》里的阿甘,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没有停止他奔跑的脚步。现在的许多大学生都遇到人际关系、毕业找工作难等压力,他们需要的正是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而优秀的影片给与当代大学生的就是一碗温暖的心灵鸡汤。

影视文化还具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即作为现代紧张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下休闲、宣泄等调节紧张的情绪、生活节奏的功能。如现代武侠片《笑傲江湖》为观众提供一个与现实生活完全脱离的情景,让人忘掉一切现实中的过度紧张、不愉快的事件。再如一些喜剧片为观众提供搞笑的情节,或让人轻松一笑,或让人开怀大笑,对于紧张、烦躁、郁闷的现代人来说,是一件难得的生活快事。这也是当代影视从过去过于关注革命与改革的把文艺从属于政治的倾向向关注人的生活的转向。

二、影视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消极的影响

1.拜金主义、实用主义及个人主义的膨胀。据有关资料表明,目前,我国挂牌的音像出版单位有200多家,每年出版500多个节目,其中引进片占95%以上。而在这些外国片里,散播的不仅仅是影视艺术,其中也不乏“金钱万能”或“有用的才是对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实用主义等资本主义庸俗思想。这些使他们盲目地吸收,有的甚至将其奉为人生格言,“有钱才能有前途”成为有些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奋斗目标;有的集体观念和协作意识淡化,“先有国才有家”变成了现在的“没有小家何来‘大家’”,以致为了个人利益而不惜牺牲集体利益。

2.享乐主义的蔓延。一些影视作品中渲染的奢侈享乐氛围,迎合了部分大学生好吃懒做、放纵的本能,把自己的价值观仅停留在物质的满足上。“提前消费”在一些大学生身上也时有发生,他们在没自己赚钱之前就懂得如何花钱享受,而且还要讲究高生活品质,非名牌的衣服不穿,不刺激的游戏不玩,不感兴趣的课不上,不是高档消费品不用等等。这些享乐主义的思想或多或少通过影视作品不断渗透到部分大学生的思想中去。

3.婚恋态度的畸变。由于受一些低俗影视作品的影响,许多当代大学生的婚恋态度逐渐走向畸形化。有的大学生在看过一些关于爱情的影片后,深受影片里情节的影响,崇尚“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有的只在乎两个人在一起的快乐感受,不珍重爱情。有的大学生甚至认为大学阶段最重要的是谈恋爱,没有恋爱的生活不是大学生活,同居事件更是屡见不鲜。总的来说,这些大学生追求的不仅是真实的情感体验,而且游戏爱情。因此,闪电式及短跑式的恋爱成为当代大学生恋爱现象的主流。

4.对迷信及英雄主义的盲目崇拜。当代大学生应是崇尚科学,坚决反对迷信的新一代。但在一些影视作品中对迷信和鬼神的渲染,让一些大学生在迷信与科学之间徘徊。例如有的大学生为了让自己能过英语四级,还特意跑到庙里烧香拜佛;有的学生则是在身上带着观音菩萨的头像,希望自己考试通过。另外,像《蜘蛛侠》里的彼特·帕克和《古惑仔》里的古惑仔,都是许多大学生崇拜的偶像。许多大学生欣赏《古惑仔》里面的“陈浩南”和“山鸡”等人,觉得他们很讲义气,为兄弟两肋插刀,于是效仿他们,“兄弟”在外面惹了麻烦就帮着去打群架,觉得自己挺英雄、很潇洒。

5.道德、审美观念的改变。影视文化还会影响大学生的道德和审美观念。一些不良影视作品中颠倒是非、扭曲道德观念,过去被确认的美德今天却遭到了一些人的讽刺。就像有的影视作品将负心的陈世美演绎成一个有情有义的汉子。还有的影视作品把暴力野蛮的行为诠释出很英勇的一面。大学生处于这种影视氛围中,变得很惶恐和无所适从,使得他们对本来划分不清的真伪、善恶、美丑、是非、荣辱的界限搞得更加模糊、混乱和颠倒。

三、对策建议

任何一个国家和社会都有自己特定的价值系统,并形成对群体成员的主流价值导向。针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呈现功利化的倾向,要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利益观。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为主旋律。对于高校来说,应该以“三个代表”和“八荣八耻”重要思想为指导,对影视文化给大学生带来的积极的和消极的影响做出正确地分析,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引导作用。

1.加强马克思主义主导价值观教育。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就等于丧失了灵魂,失去了生命力,就无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所以能在内忧外患之中奋起,实现民族独立,快步走上现代化的轨道,一个根本原因正是在于这个民族以极大的创造性将马克思主义付诸于改变中国现状的历史实践,相继结出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之果,为亿万人民群众赖以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内核。所以,今天强调马克思主义主导价值观教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大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分析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抵制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消除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才能加强自己的价值观的改造,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树立社会主义接班人应有的人生价值观。

2.营造良好的影视文化氛围 。营造良好的影视文化氛围对于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许多高校利用周末或某个特定的时间播放一些国内外优秀影片,陶冶大学生情操,引导其价值观的健康发展。还开展一系列影评或观后感等评奖活动,这样既可以弥补学生阅读书籍文化时在艺术直观方面的诸多不足,也可以调动大家的参与积极性,还可以培养大学生的是非观念和营造良好的影视文化氛围。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不是光靠外部环境的引导,而是一个长期的自我教育、自我修养的过程。高校应该多为他们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建立受广大学生欢迎的校园文化、网络文化来陶冶情操、提高品味,坚持鲜明的主题,寓教于乐,乐中有教,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集体主义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实践证明:通过举办篮球、征文、制作发明创造、大型体育运动会、校园文化艺术汇报表演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生活积极性,在充实和谐的生活中得到锻炼、展现才能,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加强自身责任感,建立良好的社会竞争意识和生活作风,形成健康的人格。

4.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当代大学生盲目崇拜暴力、迷信及英雄主义等不良行为,是因为他们的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一些音像制品为了迎合大众低级的本能的感官享受,制造出了大量粗糙的影视作品。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这些影视作品的影响,超功利的审美追求已不复存在,而片面强调个性和自我的发展,追求物欲和本能的意向增强,使真正的人文精神失落。所以,大学生应多参加一些艺术活动,多阅读一些有涵养的文学作品,以提高自身的辨析判断能力,促进自我的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形体美,增进自身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丰富自身的精神生活,使自己为维护和创造美好的事物而做出不懈努力。

上一篇:新中国改革开放新模式下一篇:第十五周质量总结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