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语文《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评课稿

2024-08-07

二年级语文《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评课稿(精选10篇)

1.二年级语文《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评课稿 篇一

生活化教学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中,从而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这样的教学易于将学习活动介入学生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是真正的内部动力驱动下的主动学习。今天叶周玉老师的课题研究汇报课正是采用生活化教学。她凭借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获得很大成功。

一、以课堂为起点,实施生活化教学。

1、凭借生活,感知文本。

由于读是低年级语文教学常用的主要方式也是主体自身的语言实践活动的主要方式,单调的读,学生根本没有兴趣。叶老师根据学生己有的心理结构,提出一定难度的问题,使学生既感到熟悉又不能单纯利用己有知识和习惯去解决,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努力在学生和文本之间建立一种相似或相对应的联系,引起共鸣引发思考,如叶老师指导学习“我想变成雨滴,睡在一片绿叶上”。先让学生说为什么要想变雨滴的原因,再让他回忆雨滴落在叶子上的样子,接着问“你们喜欢吗”?在此基础上读出喜欢之情,读出睡在绿叶上的感觉。再如引导理解“清凌凌”一词,通过学生联系己学过的古诗《江南》,感知小鱼玩得愉快,从而更好地理解“清凌凌”一词。在一系列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自读体会、齐读感悟、诵读积累,从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从感知到理解到内化,指导学生读懂,到读出情感,从而实现“我会读”。

2、联系生活,感悟文本。

低年级学生处于感情思维阶段,对语言的学习主要习惯直觉的体验,整体的接收,综合的感受。叶老师在教学中重视学生语言学习的心理活动过程——“悟”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达到感悟文本。

如,演一演,让学生表演“蝴蝶在花丛中穿梭”这样学生从“旁观者”变成“蝴蝶”将自己个人生活经验融入学习过程中,通过动作、神态的演绎,把平面的文字变成活生生的画面,不仅使“穿梭”这个抽象语言材料变得容易理解还完成课文的再创造。

此外,引入鲜活可感的生活场景,引导学生想象,说一说。叶老师说:“快乐的时光过得可真快,小朋友们,天色渐渐暗下来了,月亮出来了,弯弯的、亮亮的,星星也出来了,一闪一闪的,在眨着机灵的小眼睛看着我们呢?夏天的夜空真美啊!这时我想变……”?然后让学生说说这时你最想变成星星、新月,为什么?学生众说纷纭,有的说:“我想变成星星,去探索火球上有没有外星人”有的说“我想变成星星、新月,去看看地球有多大”……学生在教老师创设的情境中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体验被进一步激活,不仅感受夜晚的美,还训练了创新思维能力,叶老师认真挖掘语言材料中的情感因素,以老师之情显现文本中所载之情,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心灵之情,并使三者水乳相融,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入境”用心理视线去读书,去领悟文字,让学生得到情以激发,美以熏陶。

3、摸拟生活,进行语言实践。

利用学生学习模仿的有效方法,创设新的语言,深化文本,如叶老师在教完第二、三、四小节后,及时拓展“夏天真像个魔术师,让我们想变成许许多多的东西,除了已经变过的外,小朋友,你还想变成什么呢?”出示句式“我想变 , 。” 学生跃跃欲试,有的说:“我想变成青蛙……”,有的说:“我想变成蜻蜓……”,还有的说:“我想变成运动员,为国争光”。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闪耀着智慧的火花。又如指导学习最后一节时,老师说:“荷叶还会给哪些小伙伴带来快乐呢?”他们都藏在哪里?谁能把他们找出来?尔后出现句式:荷叶像一柄大伞,静静地在荷塘上举着。 来了,在荷叶上(下) 。学生异常活跃,既理解省略号的意义,又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老师恰时机地引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语言知识,模拟生活画面,学语言、用语言,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实现语言的再创造。

二、以课外阅读为桥梁实现教学生活化拓展。

叶老师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时,不先急着让学生找答案,而是在学生练说“ 来了,在荷叶上(下) ”的基础上。老师说:“这么多小伙伴都来了,荷塘里可热闹了,想不想听他们在说什么?”老师播放音乐,在音乐声中,娓娓动听地背颂《荷叶圆圆》(人教版一年级教材)学生在美妙的音乐声中,静静欣赏,如痴如醉。和谐的音乐使学生变得轻松、愉快,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再如叶老师给每人一封信中除了激励语言外,还有一道作业,让学生阅读王振宜爷爷的另一首诗《豆叶上,一只蝈蝈在叫》拓宽学生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丰富文本内函,有效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2.《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教学例谈 篇二

师:让我们看看这荷叶吧!

生:“荷叶像一柄大伞,静静地在荷塘举着”。(读句子)

师:荷叶这把大伞为谁而举呢?

生:为小鱼和雨点。

师:真会读书!你能从后两句话中找到答案!让我们先来看看荷叶下的小鱼吧。

生:“小鱼来了,在荷叶下快乐地嬉戏”。(读句子)

师:小鱼小鱼,你们在干什么呀?

生:我们在捉迷藏!

生:我们在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

生:我们在比谁游得快!

生:哦,这就是——“嬉戏”。

师:呀,太阳火辣辣的,你们不怕热吗?

生:不热不热,荷叶为我撑伞呢!

师:哦,荷叶能够遮阳!

师:呀,不好,下大雨啦,小鱼小鱼,雨点会砸痛你的,快快躲起来吧!

生:不急不急,有荷叶为我挡着呢!

师:呵,这荷叶还能挡雨呢!

师:小鱼小鱼,别光顾着玩呀!抬头看看那默默为你打伞的荷叶吧,对她说点什么吧!

生:荷叶,谢谢你!我们玩得这么开心,都是因为有你!

师:你有一颗感恩的心!带着你的感激之情读好这句话——(出示句子)

生:“荷叶像一柄大伞,静静地在荷塘举着”。

师:小鱼玩得这么快乐,雨点呢——(出示句子)

生:“雨点来了,在荷叶上唱歌”。

(播放雨声)

师:雨点雨点,在大荷叶上唱歌,你觉得怎么样啊?

生:很舒服,这张绿绿的大床好柔软啊!

生:很开心,这个碧绿的舞台好宽大啊!

师:那你也跟荷叶说几句吧!

生:谢谢你,荷叶!你给我提供了这么舒适的大床!

生:荷叶,你用自己的身子给我做舞台,真是太谢谢你了!

师:把你的感激、赞美之情融入朗读——(出示句子)

生:“荷叶像一柄大伞,静静地在荷塘举着”。

师:荷叶还为谁而举呢?省略号里究竟藏着什么呢?用“来了,在荷叶”这样的句式来说说。

生:小虾来了,在荷叶下追逐。

生:青蛙来了,在荷叶下乘凉。

生:蜻蜓来了,在荷叶上跳舞。

生:蝈蝈来了,在荷叶上唱歌。

师:这时的荷塘分明已经成了小动物们的乐园!

荷叶荷叶,你虽然默默无语,但是,看着大家这样快乐,你心里一定在想着什么吧?

生:能让大家这样快乐,我真高兴!

师:是呀,能带给别人快乐,自己会更快乐!

生:有这么多的朋友,我真开心!

师:对,乐于助人,会让你拥有很多的朋友!

荷叶,那么可爱那么可敬。学到这里,老师心里产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那就是——

生: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

生:我也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

师:把你的“真想”读出来!

生: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个别读,齐读)

师:老师仿佛看到了一池美丽的荷叶!

随感:

上述教学片段,就在师生对话间,荷叶那美丽的身影渐渐凸显,做人的道理也随之娓娓道来。 这过程自然顺畅,没有丝毫的生硬。审视其成功所在,至少有两个方面值得借鉴。

一、 在角色体验中感悟荷叶形象。

若引导学生以旁观者的角度去欣赏荷叶的美好形象,学生基本上能感悟一二。但是,“隔岸观火”毕竟没有“身临其境”来得真切深刻,尤其是对于这样一篇洋溢着诗情的课文,理性的分析往往会冲淡其中的诗意。引导学生在角色中体验,在体验中进一步感悟,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

且关注教师的问话——“小鱼小鱼,你……”“雨点雨点,你……”,其目的就是为了引导学生置换角色,从小鱼、雨点的角度去感受、去体验。不知不觉中,学生就变成了小鱼、雨点,大家尽情感受水中嬉戏的惬意,充分体验台上放歌的快乐。真切体悟了荷叶所带来的畅快后,再带着深深感激回首荷叶的形象——“像一柄大伞,静静地在荷塘举着”,这时,荷叶形象又何止于“又大又美”呢?此刻,荷叶那默默奉献的美好形象已悄悄植入了学生心间。

二、 情境对话中明白做人道理。

明白文章所蕴含的道理,感悟荷叶默默奉献的美德,对二年级学生来说确实不易。因此,这一环节也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如何突破?“贴标签”式的简单“告诉”显然无济于事。

该教学片段中,教师创设了访谈的情境,教师以采访的形式引导学生走进荷叶的内心世界,看荷叶所看乐荷叶所乐之后想荷叶所想,学生自然对其中的道理有所感悟,教师再恰到好处地进行画龙点睛,其间内蕴的道理就自然地鲜活于学生心间。“是呀,能带给别人快乐,自己会更快乐!”“对,乐于助人,会让你拥有很多的朋友!”这些对二年级学生而言看似挺峭拔的高度,就在教师环环相扣的采访中顺利达成了。可见,情境对话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引导方式。

或许,你会说,在对话过程中,谁知道学生会怎么说呢?这就需要教师深入了解,充分预设。这样,才能在情境对话过程中轻松自如地引领学生向那精神之巅前进,前进,再前进。

让我们潜下心来研读文本,让我们蹲下身来研究学生,让盎然的教学智慧染绿我们的手指。伸出你的绿手指,为孩子的心田增添一片美的荷叶吧!相信,田田荷叶将把教学的荷塘装扮得风姿绰约。

3.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 篇三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2、由读而感,发挥想象,模仿诗歌的形式,说说写写。

3、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引领学生在朗读中感悟、体会。

4、激发学生对美好大自然的向往,体会亲近自然的愉悦。

二、教学过程:

(一)借助媒体 创设情境

1、夏天是个美好的季节,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夏天,继续学习这首美丽的小诗(齐读课题)。

2、夏天来了,夏天是位小姐姐,她穿着绚丽多彩的衣裳来到了我们身边,(出示图片)看,她还给大家带来了一组词语,你们会读吗?(出示词语,指名读)

3、谁能为左边的词语找朋友?(词语连线)让我们把这些词组美美地读一读,牢牢地记在脑中。

(二)品读诗歌 读中感悟

1、小朋友们读得这么棒,夏天小姐姐可喜欢大家了,她热情地问我们呢!(出示句子)

请女生替夏天小姐姐热情地问一问。

2、绚丽多彩的夏天有太多美好的事物,诗中的小朋友想变点儿什么呢?快速读一读课文的2~~4小节,想一想:我想变什么?

(交流,指名说:我想变——)

3.这么多可爱的小东西,你又最想变成当中的什么呢?找到有关的句子美美地多读几遍。(学生自由朗读)

4.夏天小姐姐像个魔术师,你想变什么都能帮你实现,谁来告诉夏天小姐姐你想变什么?

集体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点击相应的事物,随机出示画面)A、雨滴:(学生说)变变变,变成小雨滴。

(课件出示画面)小雨滴是什么样子的?(闪闪发光、晶莹透亮),课文中用了一个非常优美的词语来说这样的雨滴,叫——(出示“透明”)透明的雨滴像什么?(珍珠、钻石)现在你们就是那像钻石一样透明的小雨滴,落在了一片绿叶上。这时,风婆婆来了,轻轻地摇着小雨滴,摇呀摇呀,小雨滴睡着了。绿叶就像小雨滴的——(大床)

师:小雨滴,你们刚才睡在绿叶上有什么感觉呀?有的小雨滴是不是还做起了美梦呀?

美美地读一读这句话,读出小雨滴的舒服(指名读,齐读)。B、小鱼:(学生说)变变变,变成一条小鱼,游入清凌凌的小河。(出示图文)“清凌凌”是说——,清凌凌的小河还可以说()的小河?

鱼儿在这样清凌凌的小河里游来游去,会是怎样的心情?

哪条小鱼想在这清凌凌的小河里快乐地游一游?(指名读)一条、两条,想读的站起来读。

C、蝴蝶蝈蝈:(学生说)变变变,变成美丽的蝴蝶。(蝈蝈)你现在就是一只蝴蝶,你最想做什么?(叫几生伴花朵,一生当蝴蝶表演“穿梭”)小蝴蝶一会儿飞到这里,一会儿飞到那里,在花丛中忙个不停,这就叫“穿梭”(出示)。

老师采访小蝴蝶:你在花丛中穿梭时的心情怎样?带上快乐的心情读。还有谁想变成美丽的蝴蝶?(指名读,齐读)

蝴蝶的舞姿真美呀!如果这时能配上音乐就更美了。听,是谁在为蝴蝶伴奏?(播放叫声)

你是蝈蝈,你要唱什么样的歌?让我们一起快乐地唱出最动听的歌。(指名读,齐读)

D、星星新月:(学生说)变变变,变成——

星星眨着眼睛,好像在干什么?真是调皮的星星。夏夜,谁和星星做伴? 弯弯的新月像什么?(出示文字,指名读)

多么迷人的夏夜呀,让我们一起通过朗读把眼中最美的星星和新月读出来。(指导读)

5.(整体出示文字)六个可爱的小精灵到了一起,如果你能把他们的美丽和快乐读出来,他们就更喜欢你们了。老师给大家提供一个读好书的小秘诀:一边读一边在脑中想象刚才看到的画面,你还可以加上动作。(自由练习,指名读,师生配合。)6.荷叶:

(1)我想变的东西很多,可是当我看见了小小的荷塘,又改变了主意,真想变成——(引读)“真想”是什么意思?

(2)我为什么又特别特别地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了呢?我们一起到荷塘边去寻找答案(课件出示荷叶图):荷叶是什么样子的?(出示填空:()的荷叶像!)

课文中是怎样来写这美丽的荷叶的呢?(出示:荷叶像一柄大伞,静静地在荷塘举着。)谁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把荷叶的美表现出来?(指名读,齐读)

荷叶又大又圆,就像一把绿色的大伞,多美啊,所以我——(引读课题)(3)美丽的荷叶把许多小伙伴都吸引来了,大家可喜欢这大伞一样的荷叶了。(出示句子,引读)小鱼来了——,雨点来了——。小鱼在荷叶下做游戏,夏天,火辣辣的太阳烤着大地,小鱼会不会担心被晒坏了呢?雨点落下来,在荷叶上唱歌,荷叶就像雨点的——(大舞台)有了荷叶,他们玩得可快乐了。你能把他们的快乐读出来吗?(指名读,分读)

(4)是不是只有小鱼和雨点来了呢?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是啊,还有很多小伙伴也来了,他们都藏在这长长的省略号里呢,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出示: 来了,在荷叶。)这么多小伙伴都来了,荷塘里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小鱼在荷叶下嬉戏,雨点在荷叶上唱歌,青蛙在荷叶上跳舞,这时的荷塘到处都是欢乐,你知道谁是最快乐的吗?(板书:给别人带来快乐)荷叶给这么多的小伙伴带来欢乐,它觉得自己更快乐了,怪不得我——(再读课题,读出“真想”)

(5)这么美的小诗,我们一定得把它背下来,永远地记在心里。根据老师的提示自己试试看。

哪位小朋友来露一手?(指名背,齐背)

三、展开想象 拓展延伸

1.夏天来了,夏天这么美,你一定也有许多愿望想告诉夏天小姐姐。

4.《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教学设计 篇四

21《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教学设计

责任学校 龙泉镇中心小学

责任教师

朱平仙

一、教材分析

课文《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是苏教版语文第四册第八单元的一首儿童诗,展现了孩子们在夏天的美丽遐想,洋溢着浓浓的童真童趣。全诗共五个小节,第一节写夏天这位“小姐姐”问我在夏天想变点儿什么;第二、三、四节分别写“我”在令人神往的夏天想变成什么;第五节写“我”为什么“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诗歌蕴含丰富,语言浅显明快,亲切生动,富有儿童情趣。教学时以尊重学生情感,张扬学生个性为立足点,紧紧围绕“读好书,写好字”这两大教学重点,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说训练,让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通过读中悟,悟中读,使学生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二、学情分析

诗歌蕴含丰富,语言浅显明快,亲切生动,富有儿童情趣。学生喜欢朗读,教学时让他们通过读中悟,悟中读,使学生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三、目标设计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认识绿线内的4个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激发学生对美好大自然的向往,体会亲近自然的愉快。

四、教学重点、难点

1、识字、写字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读中悟,悟中读。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激发学生对美好大自然的向往,体会亲近自然的愉快。

五、设计理念

1、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而感悟是一种复杂的心智和情感活动,也是一种心理能力。

2、通过阅读来感悟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途径。感悟是学生个性化的心理体验,教学中坚持三个“为主”:以学生为主;以读为主;以自学为主。体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反映阅读教学中基本规律,强调学生独立的语文实践,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3、感悟的核心是理解,教学中注重阅读双向心理过程的运用。师生互动能引发学生形成

4、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谁想变成大大的荷叶呢?为什么“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呢?)这节课咱们就带着这俩个问题走进课文去看看。

【创设情境,通过看夏天的方式让学生走进夏天,感受夏天的美好,加上老师声情并茂的描述,激起了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引发学生和大自然亲近的渴望。】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学认生字词。

出示生字,学生自读,小老师带读,开火车读、正音、齐读。râ tîu yïu zhá 热情 透明 游入 眨眼

bǐng sǎn xì zhē 一柄 大伞 嬉戏 举 着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生字词语,为初读课文,读通课文,扫清了语言障碍。】

3、读课文,标出课文有几个小节。并说说:你知道了些什么?

4、交流。

【设计意图:理清文章脉络,激发了学习欲望,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三、指导生字。

1、带拼音读生字。

2、去掉拼音齐读生字词。

3、自学生字

(1)、说说你是怎样识记这些生字的?

(2)、口头组词。

4、交流识字方法。

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

5、给生字找朋友

6、指导书写 重点强调:透、游、戏、。

7、学生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8、反馈、评议。

【设计意图:识字、写字教学是低年级课堂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具体教学时,我让学生给生字找朋友,组几个词,再说说记忆方法,最后才是范写和练习,尽可能把学习的乐趣还给学生。】

四、巩固练习

3、指名回答。(媒体展示)

教师适时板书:雨滴、小鱼、蝴蝶、蝈蝈、星星、新月、荷叶

三、多元感悟,合探解疑

1、学习第二节:

(1)、师:那文中的“我”为什么想变成“雨滴”和“小鱼”呢?我们先来学习第2小节(多媒体出示),请同学们边读边想。

a、感悟雨滴 :师:谁来告诉老师为什么想变雨滴?(指名说)

师: 同学们看,(媒体展示)这晶莹透亮的雨滴睡在一片绿叶上,多可爱呀!让我们也来当当小雨滴好吗?(师述,生想象画面表演:绿叶就是我们的摇篮,风婆婆来了,她轻轻地摇着我们,摇啊摇啊,我们打个哈欠,睡着了。)师:小雨滴们,你们睡在绿叶上感觉怎么样呀?(指名说感受)那你能把这种舒服的感受读出来吗? 指名朗读后点评,师范读、指导后再指名读。b、感悟小鱼

师: 那为什么想变小鱼呢?(指名说)

师:夏天里,如果你是这条小鱼,在清凌凌的小河里玩耍、嬉戏,心情怎么样? 师:那能把你快乐的心情读出来吗?再加上你快乐的表情,读给你的同桌听吧。(生读。)他读得怎么样呀?(评价),指导读好“清凌凌”。

师:还有谁试试?(生读。)这是一条快乐的小鱼,一起来试试,带上你快乐的表情。(生齐读,评价。)

(2)、齐读第二小节

过渡:雨滴的舒服,小鱼的快乐都体会出来了,那老师请你们拿起课本,齐读第2小节,把雨滴的舒服、小鱼的快乐读出来。(生齐读第二小节。)

2、学法迁移:按第二节的学法自学3—4小节。

师小结过渡:刚才我们学的第二小节是通过边读边想,体会到雨滴的舒服、小鱼的快乐,再通过感情朗读表现出来。现在我们就用边读边想、感情朗读的方法来自学3、4小节,多读几遍,读读想想,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1)、生自由读3、4小节。

多媒体出示填空:我想变一只蝴蝶,_____________。

我想变一只蝈蝈,_____________。指名填空。

(2)师:你感觉到了什么?飞来飞去就是„„(多媒体展示蝴蝶在花丛中穿梭的场景)你能把体会到的快乐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吗?

师:那为什么我真想变成大大的的荷叶?

5、你已经读到荷叶的内心了,这么多小伙伴玩得这么快乐,所以荷叶也很开心啊!相机板书:快乐

6、师:谁再来读课题,读出我真想,我实在想的那种心情。

【设计意图:为什么“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呢?”这是全诗理解的难点,但是挖掘过多的思想意义,是不符合二年级学生的思想实际的。我意图让学生在谈话中自己去体会感悟,这样学生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去感悟,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了诗歌的主旨,获得了高尚情操的陶冶,这样的方式更自然,更适合学生思想实际。】

四、巩固深化,学用延展

1、迁移训练:

师: 同学们,夏天已经来到我们身边了,你想变成什么、怎么样呢?请你来当当小诗人。

(出示课件)

夏天来了,我想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想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先说后写)交流、评议,评出“优秀小诗人”。展示成果。

2、选背。

师:这首诗多美,要能背下来多好,愿意吗?你想变什么,就先自己在下面练背那一段。生自由练背,指名背自己喜欢的一段。

五、总结

师:同学们,夏天很美,夏天的小池塘也很可爱,但是我觉得最美的还是我们班的同学,你们真了不起!

【设计意图:于漪老师说过:“诗歌是灵动的,充满了诗人的智慧和灵秀。因此教学生阅读,千万不能支解,不可嚼烂,千万不能将秀气和灵气教去了。如果把灵动的、活泼的诗词都教僵了,就使它们失去了熏陶的力量,感染的力量。”于是,我设计夏天来了,你还想变成什么呢?这一拓展训练。让学生仿照例句创作诗歌。这一设计在有限的课堂里拓展了学生无限的想象,在无限的想象中说出了自己的美好的愿望,同时学生也品尝自己成功的喜悦。】板书设计

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

雨滴 小鱼

蝴蝶 蝈蝈

星星 新月

5.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教学设计 篇五

这是一首儿童诗,展现了孩子们在夏天的美好遐想,洋溢着浓浓的童真童趣。全诗由第一节开始,一步一步铺陈孩子的遐想,于遐想中又透出对大自然的向往和心灵的美好,读起来合情合理,易于引发学生的共鸣。教师从整体出发,适时点拨,启发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在教学中教师不用自己的感受代替学生的感受,采用多种方法诱导学生把自己对诗句的感受读出来,发自内心,溢于言表。

学情分析:

儿童是最富有活力的。他们对周围世界的万事万物充满了好奇,勃动着探索的欲望,尤其有着大胆的及至梦幻的想象力。而文中“想变点儿什么”的一问,启开了想象的闸门,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广阔想象空间。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形态以形象思维为主,在教学中应用多种教学媒体的展示,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美、亲近美。而且孩子与生俱来就有探索、实践的欲望,他们对现实世界已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乐于表达自己眼中的世界,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怀,让他们在读中感受美、想象美,再去创造美,步步渐进,使他们身临其境,趣味盎然。

教学目标:

1、尝试在动作、表情辅助下诵读诗歌,把作者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2、通过朗读感悟诗的意境,发挥想象力,体会阅读的乐趣。通过感悟激发学生对美好大自然的向往,体会、亲近大自然。

3、由读而感,由感而发,模仿诗歌的形式说说写写。

教学重、难点分析:

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由感而发,真情表露。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那这节课呢赵老师就先和大家一起来做个游戏,高兴吗?那可要认真听好了我的要求:

(1)大声地说话;(2)大胆地想象;(3)大方地表演。大家能做到吗?我们的游戏就叫——真想变成……(板书)

(学生自由发言,用动作和语言说说自己真想变成……)

2、介绍作者王宜振,导入诗歌学习。

有一位作家爷爷也喜欢玩这个游戏,你们想知道是谁吗?他就是王宜振爷爷,王爷爷今年已经六十多岁了,但他最喜欢小朋友,而且给我们写了好多优秀的作品,你们现在一定想知道王爷爷想变什么,对吗?

那就先读一读王爷爷带给大家的诗歌《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吧!请打开课本120页,自己认真地读一读。如果遇到不好读的字词就借助拼音多读几次,把句子读通顺,好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分小节读诗歌,随机纠正读音,特别是有特点的词语,比如:

清凌凌(abb) 穿梭(平舌音与翘舌音的区分) 弯弯的 (aab)

3、检测词语读音,课件出示, 大家看,这荷叶下面还藏着几个词呢,你能读出来吗?

清凌凌 热情 穿梭 透明 眨眼 嬉戏

4、指导词语的朗读,并随时放回句子中引导学生朗读感悟,为下面的朗读诗歌做铺垫。

5、这些生词困难全部解决了,接下来读书会更流利!请小朋友再大声的把课文朗读一次。把刚才读词语的感觉放进诗歌体会。 。

三、品读诗歌,读中感悟

1、课文朗读了两遍后,你一定知道王爷爷想变什么了。现在就来说说王爷爷想变什么吧。我们按顺序说

2、指名朗读有关诗句,(根据学生回答分别板书:雨滴 小鱼 蝴蝶 蝈蝈 星星 新月 )

在板书的同时指导朗读:

雨滴——小雨滴多可爱呀,你能说说它的样子吗?(亮亮的,还闪闪发光呢,)它像什么?(珍珠,像珍珠一样透明的小雨滴,多美呀!睡在绿叶上面你感觉怎么样啊?(舒服极了!)

自己读读这句话,(出示诗句:我想变透明的雨滴,睡在一片绿叶上。)绿叶像摇篮,她摇呀摇呀,睡在绿叶上的雨滴心里会想什么?想着想着,小雨滴睡着了,你们看它睡得多香呢,说不定它还在做梦呢,我们读的时候应该怎样?(轻轻的别吵醒了它)有时候,并不是声音响就说明读得好。(指名2~3个读,指导读:“要睡觉了,再读轻点。”再读:你还加上了自己的动作,太棒了!齐读。)

小鱼——快看,小雨在清凌凌的河里游来游去多快乐啊!清凌凌的小河,我们也可以说( )的小河。 (清澈见底,波光粼粼 )

小朋友们都来学学小雨游进小河。动起来,让赵老师也看到快乐的小鱼。

蝴蝶——你能用动作来表演你对“穿梭”的理解吗?(学生做蝴蝶飞舞穿梭的动作)好,就这样,飞过来飞过去。小朋友们赶紧都离开自己的座位,也来学着蝴蝶在百花丛中自由穿梭吧!蝴蝶问问你,你的心情怎样?(高兴、快乐)你能快活地读读这小节吗?看!夏天到了,地上开满了鲜花,这里一朵,那里一朵,真比天上的星星还多!所有想变蝴蝶的小朋友请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蝈蝈——夏天到了,蝈蝈在花丛中快乐地唱歌,你们听:咯咯、咯咯、咯咯……歌声真好听。它可是音乐天才,知道它喜欢在什么时间唱歌吗?对了,静悄悄的夏天的夜晚,你仔细倾听,一定会欣赏到绝妙的大自然的音乐!

星星和新月——我看看,哪颗星星最可爱?哦,还有弯弯的新月,你再读,让每个人都能看到弯弯的新月。学星星,星星你眨着眼睛看到了什么?你想变成弯弯的新月干什么?说话:我想变眨眼的星星,在 。

我想变弯弯的新月,在 。

生在前面朗读知道的基础上自己做动作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3、小朋友们,读到这里你对王宜振爷爷什么样的了解啊,他是个什么样的老人?

是啊,爷爷是个热爱生活的人,更是个童心未泯的人,看到夏天这么多迷人的东西自己也忍不住想变一变呢。爷爷不仅想变成身边的可爱的事物,还想变其他呢。来,我们一起读课文四、五小节。爷爷还想变成什么?(板贴:荷叶)

我就不明白了,有这么多好玩的可以变,可王爷爷最后为什么就想变荷叶啊?

生:荷叶可以带给小鱼阴凉…… 带给雨点快乐……

小鱼会对荷叶说什么呢?大家一起玩耍、游戏就叫作“嬉戏”,小鱼们在荷叶底下玩的可真高兴啊!下起大雨时,可爱的小雨点落在荷叶上,丁丁冬冬,真像是给小鱼们唱歌呢!

(谁来读读这句话,把小鱼、雨点的欢乐传播给大家)指名朗读,齐读。

师:哇,小朋友可真了不起!美丽可爱的荷叶不仅自己快乐更能和朋友们分享快乐,难怪王爷爷要把课题定位: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再读课题。我觉得啊,我们小朋友也和荷叶一样可爱美丽。赵老师好喜欢大家!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把荷叶的美丽和快乐读出来。齐读4、5小节。

四、拓展延伸,发展语言。

1、和你们这些可爱的小精灵一起游戏赵老师真的好开心啊!不过,还有一些可爱的小精灵也想参加我们的游戏呢,是谁呢?你们看课文最后的标点符号你们认识吗?请大家再用心读读这个省略号,读出藏在它背后的意思。

2、学生交流自己的理解。

3、对啊,那里肯定还有很多可爱的小朋友在荷叶仙子下面快乐的玩呢,我们不妨把他们也叫出来一起做游戏好吗?请你说说,池塘里还会有谁啊?

出示句式 来了,在荷叶 。

4、学生模仿诗歌语言,展开想象,请出更多的小动物一起参与到荷塘的快乐游戏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句子说整齐,比如:

小蝌蚪来了,在荷叶下捉迷藏;

小蜻蜓飞来了,在荷叶上休息;

小乌龟爬过来了,在荷叶上漫步。

小青蛙来了,在荷叶上歌唱。

小蝌蚪来了,在荷叶下捉迷藏;

小蜻蜓飞来了,在荷叶上休息;

小乌龟爬过来了,在荷叶上漫步。

小青蛙来了,在荷叶上歌唱;

小蟋蟀躲在池塘边的草丛里,望着美丽的荷叶演奏动听的音乐。

啊,我们这么一吆喝啊,夏天的荷塘就变得更热闹更快乐了!可是这些快乐的事情我们怎么就没发现啊?这得感谢谁啊?是啊,正因为大自然在作家的眼里是活泼泼的,也是因为我们的作家能经常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心想,所以才能给我们创造这样优秀的诗歌。现在,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诗歌,感受快乐!齐读课文。

现在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用耳朵仔细听,还有一只蝈蝈在豆叶上叫呢——

(播放录音)刚才大家听到的诗歌《豆叶上,一只蝈蝈在叫》也是王宜振爷爷写的。希望小朋友以后能多读些优秀的诗歌,多发现我们大自然中的乐趣!更希望大家能做个快乐使者,把快乐传递给更多的人!

六、布置作业

6.二年级语文《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评课稿 篇六

滨海县滨淮镇中心小学 张燕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优美。

2、激发想象,感受亲近大自然的美好情趣。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展开想象,感受语言的优美 教学难点: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充分想象,获得美的熏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短文《荷叶圆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背诵古诗,唤醒记忆

咱们学了许多与夏天有关的诗,谁来背一背?(《江南》、《小池》、《池上》、《采莲曲》、《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揭题导入

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首跟夏天有关的小诗,跟老师写课题,齐读课题。

二、品读感悟 学习第一节

1、出示夏姐姐图片,引读:夏天是位......2、夏姐姐这么热情的一问,你们想变吗? 学习2—4小节

1、出示学习提示:有感情地朗读2—4小节,圈出我想变成的事物名称,想一想:你最想变成其中的哪一种,为什么?

2、交流:课文里都变了些什么?提炼“雨滴、小鱼、蝴蝶、蝈蝈、星星、新月”

3、交流:你想变什么?为什么?(根据学生回答进入学习)雨滴

(1)看图,透明的雨滴什么样?(指导朗读“透明的雨滴”)(2)现在,我们就是透明的小雨滴了,睡在一片绿叶上,感觉怎么样啊?做做动作。

(指导朗读:轻轻地、柔柔的)小鱼

(1)看图,河水是什么样子的?(清清的、一眼可以看到底...)这就叫——清凌凌 指导朗读

(2)你还在哪里见过这样的小河?——(回忆以前学过的“桂林的碧水、小河与青草里的小河”)

(3)如果你是一条小鱼,想在这样的小河里生活吗?做做小鱼,在小河游来游去的,什么感觉?

(4)这样的情景,让你想到了哪首诗?——背诵《江南》(5)我们都来做小鱼吧!指导朗读 蝴蝶

(1)看图,蝴蝶飞来啦!在花丛中飞来飞去的,多自在啊!这就叫——穿梭

(2)加上动作,指导朗读 蝈蝈

(1)我们的老朋友来了,咱们在哪里见过?(回忆《蚂蚁和蝈蝈》《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2)蝈蝈给盲婆婆带来了快乐,也给我们带来了快乐,听——它还高兴地唱起了歌儿(播放过过叫声)

你知道蝈蝈在歌唱什么吗?(3)指导朗读 星星、新月

(1)想变星星的举手!想变月亮的呢?

(2)看图,夏天的夜晚,有了星星和新月的装扮,更迷人了!指导朗读

学习第五节

1、最后,作者看见了小小的荷塘,引读——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刚才是“想变”,现在是“真想变”,特别想变,为什么呢?读读课文的最后一节,你就明白了。

2、感受荷叶的最美

(1)看图,荷叶是什么样子?——圆圆的、绿绿的、就像一柄大伞

(2)荷叶为谁举着?——小鱼、雨点(3)为什么我最想变成荷叶,明白了吗? ——荷叶可以给雨点、小鱼带来快乐;荷叶爱帮助人.......(4)哦,听了大家的话,老师觉得:荷叶真是最美的!谁愿意做这最美的荷叶?

(5)指导朗读

三、放飞想象,总结提升

1、细心的小朋友发现了吗?课文的最后用了“......”,省略号省去的是没说完的话,那你觉得,除了小鱼、雨点,还会有谁来呢?

句式“_____来了,在荷叶_________。”

2、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群小伙伴,听听他们在说些什么呢? 补充阅读《荷叶圆圆》(荷叶是小水珠的“摇篮”,小蜻蜓的“停机坪”,小青蛙的“歌台”,小鱼的凉伞,荷叶可以给这么多的小伙伴带来欢乐,怪不得我“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

3、夏天来了,你最想变成什么呢?拿起你的笔,写写吧!句式:夏天来了,我想变(),()。交流

7.二年级语文评课稿 篇七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1

《猴子种果树》是一篇简短的寓言故事。写一只猴子因为没有耐心,一味听别人意见不断改种果树,最终一事无成。全文共有9个自然段,课文语言生动,极富儿童情趣,适合儿童诵读。

整篇课文围绕猴子种果树展开情节,先写猴子怎样种果树,再写猴子种果树的结果,教育学生做事要有耐心,有主见,不能急于求成。

课文文字比较简单。

一是课文结构相似,三次对话意思略显重复,文字也是差不多。

二是课文的语言浅显、易懂。

三是猴子没有种成果树的原因非常清楚,学生一看就明白。佘老师今天上的课是比较成功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复习生字词语有新意。

佘老师在复习生字时她有意识地让学生复习动作的词,然后让学生把动词送回家,在此基础上说出它们的规律,然后再填名称的词语,让学生在复习生字的同时掌握了正确合理搭配词语。

二、整体感知练习说话

复习后老师让学生自己边读边思考:小猴种了哪些果树?结果怎样?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让学生对课文有个较为整体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佘老师让学生用“先……再……接着……最后……”,“拔掉、改种”说话,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让学生较好地掌握了课文的大体内容。

三、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在教学猴子种梨树这一段时,老师先让学生自己读,让他们在读中自己体会猴子种梨树时的心情,每个人的感受不一样,他读的情感也不一样:有的学生说猴子很勤劳,他就有夸奖的语气在里面;有的学生觉得猴子很想吃到梨子,他就会读出着急的语气。老师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他们大胆读出自己的感受。本文中有三句农谚:“梨五杏四”、“杏四桃三”、“桃三樱二”,对这三句农谚的理解学生基本上都能用自己的话来说,用自己的感觉去理解。

四、读中感悟,读中悟情悟理。

猴子听了乌鸦、喜鹊、杜鹃的话就改变了主意,每次的心理活动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佘老师通过三句句子的比较,从他的心理活动可以看出这是一只没有耐心、很着急的猴子。虽然种各种果树的时间都不一样,但他还是等不及,体会到句中“可、也、还是”表现了猴子越来越急切的心情。

五、有扶有放,扶放结合课文二至八小节描写了猴子轻信乌鸦、喜鹊、杜鹃的话不断改种果树的经过,三层意思内容相近,叙述形式相似,教学时,佘老师采用“由扶到放”的教学方法,渗透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第二、三自然段时,以扶为主。老师让学生带着问题:猴子为什么拔掉梨树改种杏树?你从哪里知道的?学生在充分自读课文,在此基础上完成这两段的填空题,接着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第四至八节,以放为主。让学生自己学习,接着引导他们按照前面学习二、三小节的方法,读一读,想一想,填一填。

如果老师把朗读训练放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让学生读好,那教学效果会更佳。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2

听高xx老师教学的父亲和鸟一课,我感触颇多。

首先,高老师在导入时出示了鸟叫声,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展开一节课的学习,不仅使学生兴趣提高,而且复习巩固了词语。其次,教师整节课围绕了“从课文哪些语句可以看出父亲是爱鸟的?”这个问题展开教学,让学生在四人小组中合作学习,讨论讨论为什么。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又相机点拨了重点词语,如:喃喃地、焐、热腾腾、快活等,使学生对词语、句子、课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然后,教师从“我会成为猎人吗?”这个问题引出课文最后一句话“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最后,教师出示了一首小诗,使学生思想上受到了震撼,更增强了学生爱鸟护鸟的意识。

从整节课上看,教师备课非常充分,对教材研究透彻,重难点把握准确,而学生的表现更证明,这不失为一节成功的课。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3

整个教学活动突出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五个一”。

一、创设氛围贯穿一个情境。

全课始终围绕着“到大森林里的动物王国去玩,了解动物们是怎样过冬的”这一情境而展开。课的开始,教师戴上动物头饰,让学生形象地感知到我们与动物关系非常密切,渲染了课堂气氛。随后,教师用亲切的语言,形象的画面把学生的思绪、情感带入了动物过冬的神秘世界。学生带着想知道动物是怎样过冬的欲望,积极主动地到课文中找答案,很自然地投入到对课文的学习之中。学生了解了课内知识后,教师又用“动物王国中还有很多动物呢,斑马阿姨只记录了几个动物的过冬方法,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朋友的过冬方法吗?”这样的语言,把学生的视野又带入了课外更广阔的动物世界。此时,学生仿佛置身于动物的王国里,随后,学生兴致极高地模仿着各种动物进行对话交流。教学情境的创设,目的在于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是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学提出的重要内容之一。整个教学过程贯穿一个情境,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始终感到这不是在严肃的课堂里学习,而是在充满乐趣的动物王国里畅游。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体验到了愉悦的情感。

二、能力训练突出一条主线。

这条主线就是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本课内容非常浅显,动物过冬的方法都是通过小动物间对话交谈的方式交待的,学生只要通过读书就能获得这方面的知识。这类科普知识的小文章,很容易上成自然常识课,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掌握动物过冬的方法这一知识点上。语文课的重要任务是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新课程改革把口语交际训练作为低年级语言训练的一个重点。为此,姬老师把本课教学重点定位在口语交际的训练上。这项训练分两个环节进行。第一个环节是课内训练——基本训练。组织学生先按照原文想象动物说话时的神态、表情,模仿动物进行朗读的训练。在充分读的基础上,再在小组内分工合作,分角色进

行口语交际训练。学生基本掌握了本课口语交际训练的基本要求(有礼貌交谈,说清楚要表达的内容——动物过冬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进入第二个环节课外训练——提高训练。在这一环节,首先组织学生拓展交流各种小动物的过冬方法,然后,让学生遵循课文中小动物对话的框架,自己组织语言说清某一小动物的过冬方法,随后,同桌间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课内外知识两个训练环节的安排,遵循了学生能力形成由低到高的规律,体现了能力培养的渐进性。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学生基本掌握了口语交际的方法,并具有了进行简单口语交际的能力。

三、促进发展留有一定的空间。

《标准》在前言的基础理念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教学建议”中又重申:“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就明确了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体现了语文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标准》思想的指导下,姬老师设计的教学活动,多处给学生留有发展的空间。

1、教学内容开放。教学不局限于教材内容,适当补充教材中没有而生活中学生知道的一些动物过冬的知识,以此来丰富教学内容,拓展课外知识。

2、思维空间开放。学生在想象课文中小动物说话时的神态、表情、声音、动作方面,不受任何限制与约束,大胆地去想象、去创造。在拓展课外训练方面,学生的想象空间更加开放,在不违背动物过冬方法这一客观事实的前提下,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所想去说,按自己的创意去表现,按自己的优势去发挥。

3、拓展知识空间开放。在拓展不同动物过冬方法这一知识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搜集资料,了解不同动物过冬的方法。课上给学生提供展示知识的空间。

4、评价标准开放。教师坚持以评价促发展的原则对学生活动进行评价,特别是对口语交际训练过程的评价,体现了评价标准的多样性。师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评价,以鼓励性评价为主,注重张扬个性,对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出众的学生给予肯定和表扬,鼓励学生敢于追求与众不同,敢于标新立异。

四、学习方式体现一种结合。

即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在课内知识学习、能力训练与课外知识拓展、能力提高训练两个环节中,都是在学生自主学习个体活动的基础上,带着自学自练的收获,再在小组内或同桌间进行分工训练、合作交流。这种学习方式的结合,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主动参与、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面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五、人文教育渗透一种思想。

教学中,无论是教师与学生谈话时的语气、表情、声调,还是学生模仿动物对话时的合作、演练,都渗透了尊重别人、文明处事、礼貌交谈的思想教育,给学生以人文思想的启蒙教育。

总之,这节课较好地体现了新的教学思想,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是在游戏中欢畅,在情趣中漫谈,在快乐中体验,在自主中思考,在合作中演练,在参与中发展。教师的角色是参与游戏,引导训练,驾驭课堂,服务学生。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4

《活化石》是一篇科普性的文章,介绍了“大熊猫、银杏树、中华鲟”三种活化石。内容浅显易懂,但是相对来说也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但是夏老师的这堂课却摆脱了这类文章讲解的枯燥,显得生动、有趣。接下来,我就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收获。

一、在语境中识字。

“低年级的课文就是为了学生识字创造更广阔的语言环境。”低年级识字教学要以文本为依托展开,学文与识字紧密结合。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领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识字,把识字融入语文学习的整体之中,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提升识字质量,增进学生对汉字的认识,更能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我们应该要明白汉字是汉语言文化的基石,是汉语文的微缩景观,以形表意的特点使汉字成为一种可直接“视读”的“活化石”文字,这种表意性体现了汉字“以意赋形、以形写意”的造字规律,它使每一个汉字都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文化信息。“博”的教学,博的左边是一个“十”字,在古代“十”往往表示很多的意思,所以,博往往和大在一起,博大。然后,“博学、博士、广博、地大物博”在词语中再次强化“博”的认识和巩固。孙,会意,金文像用绳索捆绑小孩子,意为少年俘虏。绝,表示人用刀断丝。史,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放简策的容器,下面是手,合起来表示掌管文书记录,本义就是史官。我相信这样跟孩子们讲解了,就不会跟以后的“吏”混淆。在教学“珍“字时,夏老师适时拓展了“班、琦、理”,等字,引导孩子发现王字旁的字是和美玉有关的,展示了夏老师深厚的文学素养,如果我们仅仅把汉字当作简单的信息符号来处理,那么我们就要赶快加强对汉字的文化意蕴认识了。

课堂是学生识字实践的主场地,让学生在课文的语境中随文识字,是每一个教师需用心花上心思的。正如夏老师划出“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被称为活化石的原因。在指导学生把句子读正确,随机学习生字“珍”、“绝”、“史”。她的课堂将识字与文本创设的语言环境结合起来,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把识字融入语文学习的整体之中,立足帮助学生跳出单纯识字的局限,便于学生理解字词的意思,有助于建立字词在音、形、义上的统一联系。

二、在兴趣中学文

二年级学生来说,注意力的集中时间很短,那么怎么样才能让学生整堂课的学习兴趣不减反增呢?我们可以从夏老师的克重得到启发。但整堂课夏老师总是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一次次掀起了学生的学习的热潮。这些兴奋点又都和能力培养点相结合。

从课的伊始,欣赏夏老师的学校,世纪广场、科技馆,然后温州博物馆和化石图片的展示,接着整体感知分别出示银杏树、大熊猫和中华鲟的图片。学习第二自然段,出示“白果”实物,让学生闻一闻,看一看,还吃一吃。又欣赏图片“银杏之祖”——一棵活了一万两千多年的银杏树,然后辨认银杏树的树叶,还欣赏了银杏树四季的图片,不仅进行量词运用的语言实践,还跟把打比方的句子训练有机结合:秋天,一阵阵秋风吹过,叶子像()。冬天,一棵棵银杏树像()。

到最后的“银杏树这么珍贵,可是认识它的人并不多,银杏树想介绍自己,让大家来保护他,你会怎么介绍呢?”鼓励学生用课文中知识替银杏树自我介绍。夏老师通过“大家好,我是一颗银杏树……”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并板书“名字 历史 叶子 果子”教给学生介绍的要领,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自由畅说,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关注科学、保护珍稀生物的意识。

瞧,夏老师就是这样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一次次掀起了学生学习的热潮,这样兴趣点和能力点的有机结合,真正促进了学生的有效学习。

三、在朗读中升华

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深刻体会文章的情感,最正确或者说最实用的的渠道就是朗读。在夏老师的课堂上,她的朗读训练点分两个层次来呈现。首先是关注重点词语:“几亿年前”、“同一时期,早就灭绝”、“一代一代”“一亿多年”指导学生读好有关句子,夏老师说“关注重点词语读书,会让我们读的特别有意思。”确实如此,学生在朗读中习得方法的同时也越加体会这些化石的年代久远,激发学生对化石的珍惜。

还有夏老师抓住描写银杏树特征的句子(长得慢)进行朗读教学,“银杏树长得慢极了,谁能读出来?”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探究了语言文字,既了解了银杏树的特征,又使学生自然而然的产生对它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语文生来就是为着放飞儿童的梦乡而存在的。”祝愿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能“以学为中心”,给我们的孩子提供一片放飞梦乡的天空。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5

听了张老师的精彩教学,使我感受颇深,总的看法是本课课前准备充分,备课精心细致,设计新颖巧妙,课中导课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多彩,这都充分说明张老师能较好的把握教材的要求,始终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使之感受到利用各种材料的制作所带来的形式美感、启发学习制作方法、培养综合能力为目标,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整个课堂轻松自由而富有活力。

我认为本节课的亮点体现在:

其一、课前准备充分、教学设计新颖

1、无论是备课还是教具,教师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和准备,特别是课题、小昆虫和展示区的制作,均体现了教师扎实的业务功底。2、课前热身小游戏的活动设计巧妙,不仅一下子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同时本节课的一些基本技法也在游戏中不经意地渗透给了学生,正所谓“教育无痕”。3、课堂延伸有高度,课后拓展时教师从文学的角度推荐学生看一本好书《法布尔昆虫记》,加强了美术与科学、文学等其他学科的联系。新课标指出: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

其二、导课生动活泼、气氛自由轻松

首先教师的导课设计得有创意,“猜猜我是谁”环节的设计也活跃了课堂气氛,为本节课营造了一个和谐、互动、探究、创新的良好学习环境和氛围。其二,神秘礼物的出现让学生们充满好奇,无形中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欲望,接着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神秘礼物的解读让孩子们自主探究、讨论发现制作技法,为后期的学生创作活动提供了各种技法的参考。其三,教师给每组学生准备了一个材料包,里面提供了大量的纸材:皱纹纸、闪光纸、卡纸等,学生进行创作时能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进行表现,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化创作得到体现和展示。

其三、“小组合作”模式、团结协作学习

“小组合作”的学习,是一种同伴之间为达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展开的学习方式,可以增进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流,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从分析探究神秘礼物的制作方式、制作材料到根据材料包提供的纸材讨论决定制作内容及制作方式到小组共同制作昆虫等都洋溢着同学间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合作学习氛围。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一些需改进之处:

1、教师对于课堂的突发事件的解决上,不够灵活多变,教育机制还有待提高,在制作活动中学生出现的问题及亮点都可以及时在全班提出,亮点全班共勉,出现的问题引起全班注意。

2、在学生制作活动中可循环播放大量的昆虫图片,以拓展学生的创作内容及创作思路。

3、在评价环节中略显薄弱。教师可以从学生作品方面切入,如:请学生自评:介绍自己的作品,阐述创作意图,展示作品亮点或者同学之间互评:说出你喜欢的理由等;同时教师还应从学生在美术活动中综合表现方面切入,如:小组合作愉快程度、操作配合默契程度以及在活动中学生的参与程度、情感体验等各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也可以在学习结束后进行,从而体现评价形式的多样性和多维度。

以上仅仅是我个人听课后的一些肤浅看法。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6

有幸听了朱老师执教的《动手做做看》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堂上,朱老师优美的教学语言,娴熟的教学技巧,独创的教学设计,把学生们带入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当中。学生不仅是学习一篇课文,更是一种情感的熏陶,真正的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一、激情导入,引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朱老师能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特点,把握时机,把学生带进喜闻乐见,贴近儿童生活的情境中。例如她在导入时说:“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两个新朋友,你们想认识他们吗?”在这里老师以小伙伴的身份出现,导入自然,符合低年级儿童喜欢新鲜事物的特点。紧接着出示课文主人公朗志万和伊琳娜,随文学习生字,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内容的兴趣,由教师带着学变为学生自己学。

二、自主识字,教学生成课堂的主人。

新字的学习,老师先让学生在自由读课文时圈画出来,随着课文的讲解,逐步解决生字的难题。课堂上,邢老师提出学习生字的要求:大声地给同桌读一次,难读的给同桌提醒一次,不会读的请同桌教一次。通过同桌互帮互助,学习课文生字,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后用游戏的方法检查识字的效果,摘苹果的游戏形象地体现自主识字、生生互动的结果。

三、情感朗读,变学生为课堂的主人。

在品读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自读自评,由学生做老师,评学生的朗读。“你觉得他哪里读的不好?你能读出这样的语气吗?请你来读一读。”邢老师根据课文对话鲜明、有利于培养朗读的优势,抓住读好对话训练为突破口,采用了分角色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品读,在读中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创新思路,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得,能切身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体会句子蕴含的真谛,用内心的情感、有表情地朗读课文,真正达到品读感悟的台阶,使学生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7

《恐龙的灭绝》是二年级下册的一篇科学知识小品文。全文以科学家们关于恐龙灭绝的说法为线索,介绍了恐龙灭绝的五种原因。课文层次清晰,脉络分明,首先第一段向我们提出了,庞大的恐龙为什么会消失这样一个问题。接着2-4段分别写了恐龙灭绝的一种说法、另一种说法和其他种种说法。最后一段总结恐龙灭绝的种种说法还不能完全让人信服,至今还是个迷,激励人们继续去探究。课文的内容和主题,引起了孩子们的探究心理,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用智慧的目光去观察,发现身边的科学,丰富学生对恐龙的了解,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的好文章。

听了郭叶青老师《恐龙的灭绝》一课,感悟颇多,体会如下:

郭老师的课层次清晰、环节分明,为我们展现了一堂层次感强、结构美的课。

在课堂中,郭老师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的学习基础为基点,始终以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的角色出现。复习字词时,郭老师运用“我是识字小能手”既检查了认字又导入了课题,引出了恐龙。接着郭老师和学生交流了一些恐龙知识,并随即引出了课题。探究恐龙怎么会灭绝?

为了使学生理解“短多了”,郭老师将人类的历史和恐龙的历史做了对比,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和朗读句子。

郭老师在整堂课中非常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如:换词语理解词语,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等。

教学有层次,多种学习形式相结合。比如在学习恐龙灭绝的第一种说法时,李老师在让学生先读,指名试着说说,然后再填空,最后自己概括,层次感很强。另外在学习恐龙灭绝的说法的重点段中通过填空、排顺序多种学习形式相结合,避免了学习的枯燥、乏味。

巧妙抓住第四段末尾的“……”,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究更多恐龙灭绝这个谜的兴趣。

郭老师为我们开出了这样一堂课,真的非常感谢她,让我学到了很多,也思考了很多,收获颇丰。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8

今天,有幸聆听了××老师的《红领巾真好》这堂课,觉得××老师人长得真漂亮,声音真好听,对学生真温柔,在此我也想说声“××老师真好”!你们年轻真好!

《红领巾真好》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七单元的第2篇课文。这个单元以环保为主题。本课是一首清新优美的儿童诗,内容贴近儿童生活实际,语言生动活泼。整篇课文采用了拟人的手法,为人们展示了一幅清新、活泼、动人的画面,唱响了一曲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与爱的赞歌。××老师今天进行的公开教学是第一课时。在这里我谈谈对这课时的一些想法:

一、重点突出,夯实基础

二年级第一学段仍然强调识字写字是重点。这篇课文的生字较少,教学时,××老师舍得花时间抓好识字、记字、理解词语的环节,课堂采用多种形式识字记字,例如:个人读,小组读,摘苹果的游戏,随文读,特别是“巢”字的字形演变过程,在音形画的配合下的视频,形象生动,利于学生理解识记。词语认读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如在教学“叽叽喳喳,蹦蹦跳跳”时,让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由此理解字的构造特点,偏旁表义的情况。

二、读中理解,注重语用

虽然这首是只有3节,很简单,但××老师教的却不简单。在词语教学环节中,××老师就赋予词语感情色彩,特别注意读好“叽叽喳喳、扑棱棱、机灵”这些重点词,读好语气,读出感情。读课文时,至少读了3遍,不同的读书都有不同的要求。一环扣一环,步步深入:初读儿歌,注重字音,让学生用生字组词,做到字不离词;再读儿歌,在句子中理解词语,AABB式词语,做到了词不离句。例如,对“叽叽喳喳”的理解,四张小口放在一起很热闹,用儿歌的形式进行;又如:对“蓬松”的理解,先出示图片进行理解,再让学生联系生活,组词语理解:蓬松”的()。这样让学生做到生活与语文的有机结合,语用理念得到彰显,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读儿歌,让学生思考,红领巾为什么要放鸟巢呢?红领巾究竟指的谁?读完以后,大家都明白了,红领巾指的是少先队员。就这样既回答了开始读题时提出的问题,又干脆利落的点明课题,回应全文,完成了第一课时读文识字的任务。

三 书写指导,步步到位

二年级的学生虽然有一定书写基础,但是××老师还是进行了很扎实的书写指导:看结构,看高低,学生书空。别看本节课××老师只选取了“跃”和“捉”二个字进行书写指导,她是有深意的。目的是让学生对足字旁和足字进行区别,突出书写重点笔画,为学生能写出正确、美观、大气的字打下基础,养成习惯。

这是一堂成功的课,但是我还要在鸡蛋里挑一丁点骨头。“扑棱棱”是个象声词,它是有小鸟扇动翅膀发出的声音,老师在课堂上可否让孩子也扇动一下双臂“扑棱棱”一下,既用肢体语言理解了词语的意思,也能让孩子们放松一下?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9

任老师教学的《雷雨》这课,新颖独特,设计大胆,注重朗读,整节课学生表现积极活泼,而老师亲切的态度和宽容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是那么自信,乐于与人交流。

任老师在教学本课时,并没有像我平时教学时常用的,逐字逐段讲解,而是通过挑战赛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兴趣中朗读,兴趣中理解,而挑战不是挑战整段话的朗读,而是你觉得你那句话读得比他好,挑战一句话就可以,这就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自信,所以整节课学生表现都很自信,我想,这样的教学,对孩子的发展极有益的,值得我学习。任老师在教学中读不是单纯的朗读,而是读有要求,让学生读时不盲目,学生抓重点词语、句子也非常准确,这不是一天练成的,说明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很注重这方面的训练,这也是非常值得我学习的。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10

《日月潭》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本课描绘了台湾著名风景区日月潭的秀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宝岛台湾,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作者是按照这样的游览顺序描写的:首先介绍日月潭的地理位置和周围的优美风光;然后介绍了日月潭名称的来历;最后介绍日月潭清晨和中午各异的秀丽风光。语言流畅优美、清新自然,是一篇供学生品词析句的好文章,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纵观整节课,犹如我们一位老师所说,侯老师上课好像一杯浓浓的奶茶。的确,侯老师的课就如奶茶一般,闻起来是那样的香,柔柔的,甜甜的。进入情境,与她同喜同苦,又耐我寻味,耐我咀嚼许久。我从以下三方面来评侯老师课中的优点:

一、思路清晰,稳而不乱。

侯老师是刚走上教师这个行业才一年多,能历练出这样的教学才能着实不易。第一自然段,读,几个问题,提纲挈领,日月潭在什么地方?等。培养学生边读边思的能力。第二自然段,看,看图,让学生了解光华岛是如何把日月潭分成日潭和月潭的。第三、四自然段,选,选择你喜欢的段落,研读。尤其是研读的环节,侯老师能适当穿插一些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如什么叫“隐隐约约”?你什么时候看到的景色也是“隐隐约约”的?你能把你所想像到的朗读出这种蒙胧美?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认知实际,侯老师能紧抓重点词语来进行理解;如在欣赏了日月潭的美景之后,对学生提问:你想发出怎样的感叹?你想用什么词语来形容日月潭?并且把学生所说的词语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在接下去研读“清晨、中午”时候的日月潭时,能用这些词语进行说话,而且也让学生熟练地掌握了这些词语。

“于细节处见功底。”侯老师在课堂上这样的大家风范,与平时的磨练、努力是分不开的。

二、自主课堂,拓展延伸。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如何把握好这个尺度,侯老师在今天的课堂上显示得淋漓尽致。介绍了日月潭的景色之后,侯老师抓住自己班级的实际,作为学校的实验班,存在着与众不同的环境布置,教室里的金鱼等,都是学生说话的材料。于是,侯老师利用这个契机介绍我们美丽的教室;或许与整个教学环节来讲,这里有了些许的停顿,或许与我们本节课没有太大的关联,但是,我们不要忘了一点,语文源于生活,生活应回归于大语文。侯老师在这里大胆地创设这样的教学环节是难能可贵并值得学习的。其二,侯老师今天执教的课堂中,至少有两处很明显得穿插了课外知识,与课文内容联系得相当紧密。不需要老师用多少语言来讲解,一出示就已明了。“水到渠成”这是最好的效果。其三,课堂中的小练笔,不仅体现了对学生写话能力的重视,而且是仿照课文中的片断,老师出示图片之前,先请学生想像,一步一步,怪不得学生的作品都是相当的出彩。

三、朗读是线,朗读是情。

侯老师把朗读作为教学的重头戏。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很多语言他知道但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于是他就用自己的朗读表达内心的情感,用朗读来激发自身的情感。侯老师在本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能抓住日月潭不同时间、不同天气景色的变化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读中感悟、读中探索、读中拓展,丰富语言积累。

最后,提几点小小的建议:

1、侯老师是一名新教师,刚踏入讲台不久。难能可贵的是她的这份老练沉稳。但也存在着课堂中的教学机智还不足,遇到学生的突发事件,一言带过,如果再来点引导,学生会把“隐隐约约”说的更好,而不需要老师把答案说出来了!

2、拓展中苏轼的这首《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第三句诗:“欲把西湖比西子”中的“西湖”换成“明潭”,可能学生读起来的感悟会更好。

总之,侯老师的课犹如清香的迎春一般,轻轻、淡淡、耐人寻味;徐徐、慢慢,又带着年轻人独有的朝气。希望侯老师继续努力,上出更多更精彩的课。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11

《一分钟》这篇课文是以小学生喜爱的故事形式出现,内容较为通俗。主人公元元因为早上多睡了一分钟,带来的却是20分钟的迟到,是一路焦急的等待和一声声的叹息,是深深的后悔和宝贵的教训。故事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十分紧密。听了戴老师的课我受益匪浅,让我倍受启发。戴老师能根据低年级的教学重点组织教学,通过引导学生识字,使学生能利用“减一减,换一换”等方法来识字,在游戏中巩固识字,并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感受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1、稳扎稳打,识字教学扎实。

在生字词的教学中,戴老师采用多种形式为学生创设了识字平台。有说说记住字的方法识字,如:换一换、减一减、加一加;在游戏中识字,如:组合游戏。这些过程,看似平常,却唤醒了学生以往的识字经验。在识字过程中,戴老师还非常注重正音,尤其是“丁零零”、“哈欠”等词语的轻声正音。在写字这一环节,戴老师花了5分钟让学生写字,并进行展示讲评,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整堂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体验到学习生字的无穷乐趣。

2、多元评价,学习兴趣高涨。

戴老师上课始终是亲切地和学生交流,在教学中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学习生字新词,对学生的发言总是给予及时的激励与表扬。如“你真棒,都读对了!”、“这会儿,XX终于读对了,给他鼓鼓掌!”等等,使课堂充满了人文关怀;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了学困生的自信心。这就是戴老师的教学艺术,善于激励,善于唤醒,善于鼓舞。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完美的课也都会留下一丝不足,戴老师所上的是第一课时,我认为还有以下的不足:

1、对本节课内容的整体把握不够完美。第一课时仅仅安排了识字教学,内容上显得有些单一。

2、叶圣陶先生说过:“读书务必做到正确、流利,‘字字未宜忽’。首先要读正确,然后才能谈到思考。语文姓小,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然而,在这堂课里缺少了朗读,也就缺少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对于正确地朗读课文这一目标的达成度不高。

听了戴老师的这一堂课我收获了许多的教学经验,充分的了解了自己的不足,知道自己还有很多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这一堂课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她的识字教学如此扎实,真正的是一步一个脚印,步步非常扎实。文章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12

今天上午一、二两课,我听了新教师的两节汇报课。陈xx老师和俞xx老师均上了《云房子》一课,我觉得作为新教师能这样准确地把握、处理教材,灵活地调控课堂,颇有教学机智,有很多的地方值得我学习。总的来说,两位老师教态亲切、自然,制作的课件精美,评价的语言也有些艺术性,教学的环节井然有序。听课完毕,同组的老师就面着带笑容,发出了感慨:课上得真不错!

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感受。首先介绍一下这篇课文。《云房子》是一篇童话故事,全文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描述了雨后天空的美丽景色:有云时,云朵千姿百态让喜爱;有风时,云朵散去,让人心头不由掠过一丝惆怅,但再次用心发现,天空洁净明丽,阳光普照,让人不禁释怀了。另外,天空还有小鸟的欢快飞动,嬉戏玩耍,想象丰富,语言富有童趣,给人以美的享受。面对这样充满童真童趣的文章,两位老师发挥了个人的才智,课堂都出现可喜之处。

一、书声朗朗,让课堂如花香般的让人陶醉。

有人大胆地提出:语文课,首先是读书课,可见“读”在语文课堂中占有多么重要的作用了。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教学语文课文,几个重要项目里头有一个项目,就是好好地读,读得好,就可以深切地传出课文的思想感情,同时就是领会它的思想感情。”两堂课的设计思路清晰,环节精致,充分体现了低年级课堂的以读导学的教学模式。陈老师在教学时,没有对文章进行深度分析,而是创设情境,如看了几张蓝天白云的图片,学生情不自禁地发出惊叹,顺其自然地问孩子:“你在惊叹什么?”学生脱口而出:“哇,这么多的白云!”又如出示了一幅幅各种云房子的图片,找到自己喜爱的,美美的读。课文中的精彩片段,让学生在反复朗读、感悟中体会语言的优美、用词的精当,然后指导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最后达到运用的目的。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读得多,读得透,注意边读边想,边读边演。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孩子们读出感情,教学很有坡度。在读的过程中,学生练得也很到位,从词到词组到句到段,学生一步步读好。尤其值得肯定的是边读边表演的形式,让课堂活了起来。

二、精美课件,让课堂增色添彩。

本文通过优美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去感受云房子的美。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讲,光是文本很难激发他们的兴趣。两位老师一次又一次地通过课件演示文章中的情景,课件恰如其分地帮助了孩子对文章语言的理解。如陈老师出示的云房子的不同形状,让孩子们读得有声有色,俞老师让鸟儿叽叽喳喳的叫声去猜测小鸟们在说什么,两位老师都出示了笑眯眯的太阳和水汪汪的蓝天等,让孩子们身临其境,在特定的情境中,有效地调动了孩子的情感参与,学生就在兴趣盎然的氛围中得到了语感的训练。当然利用图片时,也应进行一些取舍,比如对“礼堂”一词的理解时,两位老师都配上了图片,但图中所展现的礼堂不够宽敞,而且形状较为模糊,学生的理解就不够到位。当时,我就在想,是不是可以能联系生活来谈谈呢?比如我们学校就有个漂亮大礼堂,向孩子进行介绍一下会不会更生动、形象呢?

三、口语交际,让课堂充实饱满。

低年级的口语交际教学的总目标就是: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陈老师注意到了这点,在教学中安排了拓展说课文内容,有梯度,有趣味,训练了说话的能力。如在小鸟们到彼此房子里去做客,教师就安排了师生共同表演,设计了一个口语交际的情境,潜移默化中让孩子懂得了作客的礼仪等。又如让孩子们进行这样一个句式训练:我们的云房子造好了,有的像。先让孩子将自己造的房子带来,进行展示,并简要介绍,孩子们兴致勃勃地介绍了自己造的蘑菇、螃蟹、草莓、变形金刚等云房子。当这些形状不一的房子贴到黑板上时,教室里的气氛很活跃,孩子再完成这样的填空也就毫不费力。

当然,两位新老师的课堂我个人认为仍有可待改进之处:

1、要重视写字教学。两位老师在整堂课中都只教学一个字:耍。我认为低年级关注学生的写字。教师在分析字形时,要让学生仔细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提醒注意孩子写字姿势时,花样如能变一变,或许更容易被孩子接受,如齐说一首写字歌:小手伸出来,托住小脸蛋,左手放下去,右手拿起笔。这样押韵的儿歌,既能振奋孩子的精神,又让孩子倍感兴趣。如果能多安排些时间,让孩子在课堂中进行写字练习,然后进行点评,也许效果更好些。

2、要注重生生交流。如让学生看图想象:“小鸟们唧唧喳喳,会说些什么呢?”通过想象说话,体会小鸟们欢乐的心情,进一步感受云房子的有趣。两位老师都采取的是师生表演,进行交际的训练。我个人认为,这一过程可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让学生扮演小鸟,在组内充分说,然后请两组上台表演,这样孩子的思想会得到碰撞、激荡、完善、升华,不知不觉中自己和他人共同进步了。

3、要注重读中感悟。让学生多自读,等待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学必须真正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的心灵是我们要去的地方。陈老师在课堂中也有意识地让孩子读出自己的感受,如在描写“云房子不见了,云房子哪去了。”这句时让自己体会小鸟的心理,一个女孩回答道“小鸟很伤心”,接着她用自己略带沙哑的嗓音读出了自己的悲伤,让在场的每位教师动容。而一个小男孩则说“小鸟非常着急”,于是他带着这种感觉也读出了句子的味道,不同的性别,不同的生活经历,让孩子感受不同。如果陈老师再耐心等待,也许会有精彩继续出现,因为教育原本就是慢的艺术,语文教学是充盈于师生之间的具有生命意义的教育,是一种生命的交流与碰撞。

相信孩子,留给他们思考的空间,便会发现,教学更有韵味。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13

林老师的这节课语言亲切,过渡自然,紧扣文本,可以说是非常值得我学习的一节课。整节课林老师突出了以读为本的教育思想,课堂上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如:男女生读、个别读、小组读、师范读等多种形式,读书的训练很到位,在读中训练学生的语言思维和表达能力,并十分注重朗读方法的指导。林老师根据课文的特点对教材进行处理,先让学生找出三句写景的句子,在充分领略到景美后,再让学生找出描写小洁行为美的句子进行学习,这样的教学设计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思维训练过程。下面谈谈这节课的几个亮点:

一.把学生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像理解文中的比喻句______像______,林老师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大胆想象()的菊花像(),()的榕树像(),接着不看图结合自己的生活还会说_____像______,进行说话训练。在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整节课林老师放手让学生大胆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读一读、说一说、演一演中理解文本,比如在理解“展翅欲飞”这个词语时,林老师让学生自己做动作,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翅膀不动,最后用“展翅欲飞”说一句话,这样的过程让学生大胆探索,从而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三.林老师的儿童语言十分丰富,对学生的每点成功都及时给予表扬,如让学生读句子中说好响亮的声音,你的声音真像播音员,你习惯真好,拿东西的声音非常轻,你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整节课激励性的语言始终贯穿在课堂中,为学生营造了一个乐学的课堂氛围。

景色美和行为美的和谐是本文的主题,这节课林老师始终把学生放在美得课堂氛围中。老师的形象评价美,课堂的琅琅书声给人音韵美的感受,情景内容给人思想美的体验,板书的设计体现了画面美,这样学生潜移默化中受到了美的熏陶,整节课学习的气氛浓厚。总之这节课还是相当成功的。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14

今天听了李海燕老师上的《葡萄沟》一课。从这堂课中我看到了李老师精彩的地方,同时也认识到了自己不足的地方,应该说受益匪浅。李老师执教的《葡萄沟》整节课都落实了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开放而充满活力。

一、谜语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巧妙的开头,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教学内容上,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并能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二、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识字与写字的要求应有所不同,1~2年级要多认少写。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在李老师的课堂上,摒弃了以往常见的读字、组词、繁琐地分析字形等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是教师将要求会认和会写的字以句子的形式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在学生面前,“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同时对生字采用变换字号和颜色的方式,增强对学生的视觉冲击力,让学生直观上整体感受我会认和我会写的字。这样,一方面,让生字始终存在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有助于学生理解字词含义;另一方面,也为学生下一步的朗读课文打下坚实基础。此外,李老师还善于开发和利用课堂的教学资源,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认识、理解字词。

三、注重对学生朗读能力的训练

《葡萄沟》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语言生动优美,词汇丰富,是训练朗读的好教材。《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至关重要。李老师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能引导、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充分地读,抓住关键词语让学生品读、体会,重难点突出,如对“准会摘下最甜的葡萄,让你吃个够”处理得比较好,并能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体会、积累一些优美词句,如“一大串一大串”“五光十色”等。就整堂课而言,李老师的课给人的感觉放得很开,又收得很好。

四、多媒体课件运用恰当、适宜

无论从课堂开始的范读课文,还是后来的运用课件展示地图、梯田、阴房,整节课课件运用的恰当而不牵强,有实效而绝不做作。课件与课堂教学紧密相连,起到了为课堂教学服务的目的。

建议:只是内容上有些多,到最后时间有点紧。是不是把老乡热情好客这部分内容删掉先不讲,换到下一课时时再理解。中间的说话和句式训练也有点多。难度上有些难。这里的练习稍做调整。

以上是我个人的几点肤浅看法,说的不妥之处,望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15

听了施xx老师的《揠苗助长》,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对提升学力的看法。

一、板块教学,关注学力成长

1、教学思路清晰

2、教学内容优化

板块式教学思路所表现出来的外部特征是教学结构清晰,无论是学习者,还是听课老师都感到这样有利于教学任务的落实。板块式教学思路所表现出来的内部特征是教学内容优化。教师不再关注环环相扣的教学设计和精彩的过渡,教师的铺路搭桥、启发引导,完全服务于学生学习的需要,教师更多关注每个板块里学习目标的达成,关注和倾听学生的学习情况,关注学力的成长。

施老师今天的课堂教学清晰地分为四大活动板块:

学习活动一:把故事读正确、读通顺,读懂故事

学习活动二:学习找近义词

学习活动三:创设情境,明白寓意

学习活动四:写字教学

这种简单有序的板块式课堂,改变了传统线性结构的教学模式,打打破了以往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理念,还给了学生完整地大版块的学习时间,有有利于学力的成长。

二、任务驱动,致力学力形成施老师的这堂课,从课堂呈现来看,任务的驱动性很强。

优点:

1、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

2、提升学生对课堂的积极参与感

3、不断获得探究与回答问题的成就感

这堂课,一导入课题,施老师就呈现了四个学习目标:1、把故事读正确、读通顺,读懂故事;

2、知道巴望、焦急、白费的近义词;

3、明白故事包含的道理;

4、会写“焦、望、费、算”。

这四个学习目标和四个学习活动一一对应。在学生明确任务后,这节课就根据这四个学习目标分板块进行教学,完成任务。在这个过程中,结合学生上课的表现进行任务评价,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中,不断获得成就感,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这节课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重点是初步学会在语境中辨析近义词的方法。具体的说就是让学生学会通过读句子,换一换词语,比较句子的意思并没有改变,找到近义词的方法。施老师会把学会找近义词作为这堂课的重头戏,来自她对课堂作业本的思考。

找近义词,我们以前有方法吗?只能是凭感觉、靠积累。但是今天,施老师让孩子知道了找近义词的方法——读句子、换词、再读比较、找到近义词。

自始至终,这个活动板块,孩子们就一个任务——学会找近义词的方法。自始至终,这个活动板块,老师就一个任务——引导孩子掌握找近义词的方法。

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生,高度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从而充实、丰富了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学力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发展起来。

三、问题提炼,加速学力提升

1、什么问题适合学生独立解决?教师要把这类问题纳入学生自学环节。

2、什么样的问题需要学生共同解决?教师要把这类问题放入讨论、交流、展示环节。

3、什么样的问题必须由教师引导学生解决?教师要把这类问题的解决放入点拨、精讲环节。

教师有鲜明的问题意识,对上述三类问题要准确把握,强化知识内容与学生学情有机结合起来。在课堂上,教师要努力考虑问题呈现的时间序列、频率与方式。一个问题在课堂流程的什么环节提出来更有利于学生解决,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流畅度;一个问题在课堂流程中出现几次、频率如何安排?才有利于学生认识的深化和掌握程度的巩固;一个问题是有老师还是学生、什么类型的学生,以什么方式提出来(文本呈现、多媒体、口头呈现)才有利于学生的关注和思考,才能加速学生学力的成长。

本课(教案上)提了14个问题。

1、第1-7个问题,基本上用“你能来……”、“谁来……”

建议:为了调控课堂纪律,学会自律,可以指一个“坐得端正”奖励朗读、也可以目的很明确的读,字正腔圆地读2、8号问题:需要共同解决,纳入讨论、交流、展示环节

建议:缓一缓,让同桌互相交流讨论,形成习惯、态度。展示阶段,不能照抄文本的语言,应该有所提炼,(表格)平行移动,应该有所提炼。

3、9-10-11-12号问题:给巴望、焦急、白费找近义词,辨析体会用词准确

巴望→希望、盼望、期望

A这是学生根据已有经验、知识积累而回答,算一层

B在这基础上,教师引导发现:相似特点,提炼方法。巴望的近义词是由“望”字引申出来的:张望、看望是眼睛看;希望、期望是心想。找准情感、意义,算二层。

8.二年级语文《青松》评课稿 篇八

记得去年在市电教课上听过刘老师的一节《谈礼貌》,那时刘老师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今年非常幸运能和刘老师在一个年级组,今天非常有幸聆听了刘老师执教的《青松》。《青松》选自于陈毅元帅的《冬夜杂咏》,全诗借写大雪重压之下青松的毫不畏惧、苍翠挺拔,赞颂坚强高洁的品质。在语文教学中,对诗歌的教学我一直感到无从下手。刘老师的这节课,让我豁然开朗,倍受鼓舞。

刘老师一开始在黑板上画了一个青松的轮廓让孩子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这一下子就激发了孩子的兴趣,接着让孩子说说在你的印象中青松是什么样的?联系实际,让孩子对青松有了一个大概的印象。这节课中有很多亮点:

一、朗读多样、读中感悟

文本是主体感悟的语言材料,对文本语言的感悟首先要由读来完成。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也是最基本最经常的训练。由于诗歌与不同于一般的课文,教学中刘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提出了“诗句不仅要读准确,还要读出韵味”,并指导学生边读边画,让学生读诗歌时更有韵味。在教学时刘老师还通过让学生个别朗读、自由读等不同方式全方位地接触文本语言。随着文字的流淌,细细的品味。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心境。

二、品词析句,感悟真情

刘老师在教学课文时,始终抓住一些关键字词,通过反复品读、比较、回味来理解课文,体会情感和感受作者用词之妙。

如抓住第一句中的`“压”这个字,刘老师先创设情境,让学生观看图片,感受雪下得非常的大,天气非常的冷,再让学生体会这儿的“压”,孩子们就很容易感受到这不是一般的压,而是重重的压。

在学习第二句时刘老师抓住了“挺”这个字,并且还让孩子上台表演这个动作,通过孩子们的亲身体会感悟到了在大雪重压之下,青松的毫不畏惧、苍翠挺拔。

在学习后两句时,刘老师抓住了“高洁”这个词,在教学中刘老师出示了大雪之后的青松图片,通过比较雪压着青松与雪化时青松有什么不一样来体会青松坚强高洁的品质。

9.小学二年级语文《影子》评课稿 篇九

本周一上午第二节聆听了陈玉荣老师执教的《影子》这篇课文,收获颇多。

一年级学生进入校园,在教室中学习才两个多月,但一堂课下来,几乎没有发现一个孩子随意说话、随意搞闹,从头至尾,每一个孩子都以非常高昂的激情投入于学习之中,是什么牢牢地拴住了每一位孩子的心?我想,是陈老师课堂上表现出来的那投入的状态,是一步一个脚印的毫无浮华粉饰的扎实的教学过程,是“趣”字贯穿了整个课堂始终,才使得孩子们学得如此投入。下面,我从这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收获。

一、激发兴趣,感受乐趣。

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可见,低年级阅读教学必须从激发阅读兴趣开始。在教学《影子》这一课时,陈老师首先通过猜谜语吸引孩子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主动参与到课文中来,激发她们喜欢影子的情感。然后老师通过范读故事,感受影子的有趣,让她们更快的走进课文情境中去。

二、抓住重点,趣味识字。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课堂教学的重点,然而识字过程又是十分枯燥的,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注意力容易分散。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决定了我们必须让课堂变得更活泼,更有趣,这样才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在教学时,陈老师采用了各种方法调动孩子们的识字兴趣。1、对字形的描述形象化。比如,认识“影”的时候,她是通过编故事的:一轮红日照着京京,旁边就有一片影子;认识“黑”的时候,陈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说说谁有办法记住。学生则描述:“黑”的四点底就像黑色的墨水,里就像瓶子。这样趣味性的描述,将字形和字意有机地结合起来,识字不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一个生动有趣的过程,孩子们兴趣盎然,学得愉快,学得有趣。2、以游戏形式识字。学习“跟着”时,陈老师请学生当她的影子来演一演。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学会了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3、归类识字。当学习反犬旁和足字旁的字时,陈老师还让学生说一说这一类字的特点,并举一些这类的字。

三、以“趣”学文,提纲挈领。

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一个或几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教师应根据“课情”、“学情”因势利导找准切入点,提出有启发性的`思考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充满生机。陈老师在教课文时,以“影子有趣在哪?”这个主问题做为切入口,以“趣”字引领学生学习文句,将“趣”字贯穿对文本的感悟、文本的感情朗读。陈老师的这种提纲挈领的教学,让孩子们的思维有了连贯性、整体性,这样更有利于他们对文本的感悟、理解。

10.《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教学设计 篇十

[学情分析]

诗歌的学习重在诵读、想象,要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文字的精美。根据低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学生对课文内容较感兴趣,而诗歌的语言简炼,跳跃性较强,学生不容易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因而这里的想象,要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基础之上。要在充分朗读课文后再展开合理想象,丰富课文内容在学生头脑中的表象,才能更好地体会诗歌所要表达的内在情感。本年级的学生已基本掌握了识字、写字的方法,识字、写字教学则可根据学生的能力,进行适当点拨即可。

[设计理念]

通过有感情的、个性化的朗读,让学生走进文本,与诗中的小朋友一起产生丰富的遐想,体验夏天的美好,从而感受语言的精美;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基础;诵读感悟,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关键;理解文本,丰富想象,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保证。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向往,体会亲近自然的愉快。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难点:通过对课文的个性化朗读感悟,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对课文的朗读、体悟,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谜语激趣,揭题导入

1、猜谜语,引出课题。(绿绿圆圆大玉盘,高高站在水中间,小鱼拿它当雨伞,水珠拿它当摇篮。)

2、板书课题,读题质疑。(①师边板书边指导个别字的写法;②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标出小节序号。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字、词,自主认读;(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词,请学生读好每一个字、词,把它牢牢地记在心里,再闭上眼睛,在脑海中回想一下。)

(2)抽读生字、词。(先认读带拼音的字、词,然后将拼音去掉,再次认读。可采取指名读、赛读、当小老师带读等方式。)

3、字、词入文,再读课文。(分节读课文,相机纠正读错的或不准确的字音。)

三、读通课文,感受美景

1、夏天姐姐被你们的读书声吸引来了,找到读一读。

2、谁来帮小姐姐热情地问问大家?(指导读好“想变点儿什么”。)

3、绚丽多彩的夏天有太多美好的事物,诗中的小朋友究竟想变点什么呢?学习2-4小节。

⑴自由读2-4小节,边读边想并做出标记。(指名回答,师相机在黑板作简笔画。)

⑵你最想变成当中的什么?

①指导学生读书不仅要读文,还要学会读图,对照课本上的图,把自己想变的事物大声读给同桌听听;

②课件出示2-4小节内容,让学生用心来感受,自主选择喜爱的事物,并读给同学听,让同学分享自己的快乐!

⑶师配乐范读,学生边听边欣赏画面。

⑷指导学生用边读边想的方法读2-4小节。

4、这位小朋友在充满迷幻色彩的夏天里,想变得东西可真多呀!为什么最想变成的是大大的荷叶?学习第5小节。

⑴指名读第5小节。

①指导学生读出荷叶的大和荷塘的静;

②指导学生读出小鱼和雨点的快乐。

⑵引导学生感受小鱼、雨点的快乐和荷叶的美好。(课件出示画面,让学生感受这份美和快乐,从而体会小朋友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是因为荷叶不仅自己美丽、可爱,还能给别人带来快乐!)

四、再读课文,升华情感

五、自主识记,快乐书写

1、出示生字,交流识记生字方法。

2、指导描红及重点字的笔顺和书写。(特别强调写字时应看一个字,写一个字,要一气呵成。)

3、检查评价。(让学生把自己写的字与书上的字比一比,分别画上“☆、△、○”,☆表示优秀,△表示良好,○表示一般。)

六、“米饭”+“菜”作业套餐:(“米饭”必须吃,也就是基础题必须每位学生都要掌握,“菜”可根据爱好和食欲进行自主选择。)

“米饭”:朗读课文,并抄写生字。

“菜”:

1、画一画眼中美丽的夏天。

2、选择角色,变一变,演一演。

上一篇:中秋节播音下一篇:大学生面对经济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