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诸葛亮借智慧》读后感

2024-08-02

《向诸葛亮借智慧》读后感(精选3篇)

1.《向诸葛亮借智慧》读后感 篇一

读赵玉平《向诸葛亮借智慧》有感

喜欢《百家讲坛》栏目,从易中天到王立群,从于丹到蒙曼,无数的历史与经典在名家的讲述中娓娓道来,仿佛打开一扇岁月的窗。易中天的《品三国》,王立群的《史记》,于丹的《论语》,蒙曼的《女皇武则天》无不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童年读《三国》是“囫囵吞枣”式的速读,工作后读《三国》是作为背景材料的“检索式”阅读。直到某一天,在《百家讲坛》偶遇北京邮电大学的赵玉平教授,才真正开启了“理解式”阅读。

赵玉平博士在风趣幽默中麻辣说三国,“向诸葛亮借智慧”通俗易懂,尤其是《信任的诀窍》一讲,收获颇多。

在现实生活中,工作在同一个单位里的人,都希望工作环境稳定,人心稳定,这样才会在工作中寻找乐趣。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用了很多办法来稳定人心,不拘一格用人才。他采取了放水养鱼,分槽喂马,筑巢引凤,躬身接水等策略。

一、放水养鱼

刘备对庞统印象本身就不好,再看到他喝酒误事不好好干工作,禁不住大怒,干脆把庞统的职务给免了。但是诸葛亮对刘备说:“士元非百里之才,胸中之学,胜亮十倍。”大意为:他的才华是我的十倍,你不能不用他。于是诸葛亮帮刘备出了几个点子,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达到了不拘一格用人才的效果。像庞统这类专才型的人才应该怎样使用呢?技巧就是放水养鱼。小池塘养小鱼,大池塘养大鱼,给人才一片水洼,他只能是吐泡泡的泥鳅,给他一片海洋,他就可以成为呼风唤雨的蛟龙。做大事的人,一定要有给别人准备天空和海洋的胸怀和气魄!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会看到很多类似的现象。领导往往因为一个人过去有一个岗位或一项工作没干好,就断言这个人没本事,不能用。就这样给定性了,岂不可惜!要知道,痰盂再好不能盛米饭,瓦壶再破可以沏龙井。一件东西一个用场,一个人一个舞台。有用没有用,其实完全看如何安排。所以,通才好用,专才难用。选人,不能光看顺眼不顺眼,尤其是重要岗位的关键人才,一定要全面考察仔细斟酌。

二、分槽喂马

什么是分槽喂马的策略呢?话说农场里有个老先生,养了两匹千里马,准备卖钱。结果养了一段时间发现,这两匹千里马不吃草不吃料,浑身掉膘,而且身上还有伤痕,这下子老先生可急了,有问题找专家,赶紧把马博士请来了。马博士来了一看,说:“你这个不对啊,哪有你这么养马的!”

老爷子问为什么不对,马博士说:“这千里马本事大,脾气急,互相不服,在一起吃草的时候,互相争抢,你踢我咬,不但不上膘,还会受伤。养马一定要把食槽分开,一分为二,中间隔开,让他们一人一个空间,各吃各的,保证没几天就膘肥体壮。”果然,按照马博士的方法去做,没几天两匹马膘肥体壮,卖了好价钱。这个策略就叫做:不要让两匹千里马一个槽吃草,不要安排两个能人同时做一件事。

现实管理工作中也容易出现这类问题。“分槽喂马”,是喂马之道,“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就是用人之道了,这就是领导者的艺术。掌握员工的性格、爱好、业务和管理水平等方面的差异,使他们能够“取长补短”,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切实避免因“强强组合”、“两匹千里马共槽”而不能专心做事、“安心吃草料”的“内耗”问题。

三、筑巢引凤

什么是筑巢引凤的策略呢?刘巴舍刘备投曹早,而且屡次拒绝刘备诸葛亮等人的邀请。刘备占领成都以后,刘巴终于归降。

刘巴这种人,他需要的不是感情与职务。这种才华横溢、清高自持的人才,最需要的是一份能充分发挥才能,让他感到有意义的事业,筑巢引凤,就是用一份有意义的事业留住人才。

在诸葛亮的建议下,刘巴在蜀汉政权里先担任了尚书,后来在法正去世后,又担任了尚书令的高官,主要负责政府工作。刘巴这样的人,你越信任他、尊重他,他越不会做出格的事情。而且,一旦把老百姓的事情交给他,他就算辜负领导,也绝不会辜负事业、辜负老百姓的。

现实管理中“筑巢引凤”这一招非常实用。对于人才一定要与需求匹配,要让他们事业上抬起来,工作上捧起来,生活上别打扰。要给他们足够的空间与平台,在工作上给予充分的信任与尊重。

四、躬身接水

张松怀揣西川的军事地形图这个厚礼到许昌去见曹操,有了这张军事地形图,就可以减少很多周折,保证在最短时间内占领西川。但是曹操因为张松相貌丑陋、态度傲慢,根本就不理睬张松,最后还给张松来了一个乱棍打出。投奔刘备的时候,赵云率五百军马列队迎接,让张松有点小感动。一番款待之后,赵云陪张松继续前行,关羽率众将鼓乐齐鸣,夹道迎接,让张松心里更加温暖。

第二天,刘备引着诸葛亮、庞统亲自来接张松,一直接到帅府,分宾主落座,接着又是大排筵席,却绝口不提地图之事,如此一连三日。

张松告辞要走,刘备带着诸葛亮等人到十里长亭设宴送行。这次刘备发挥了自己的长项,他举着酒杯说:“三天时光转瞬即逝,今日相别,不知何时再得相见”说着,禁不住潸然泪下。此刻张松内心所有的徘徊和疑虑都被眼泪融化了,他一咬牙一跺脚,终于主动献出了西川的地形图。为什么这么短短的三天时间,刘备集团就能赢得张松如此的忠诚呢?因为诸葛亮在关键时刻准确地抓住了张松的心理,为刘备争取到了宝贵的机会。张松自幼貌丑,饱受别人的冷眼和奚落。长大以后,虽然发奋学习,饱读经典,练成了过目不忘、一目十行的本事,但是依然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信任。在张松最苦闷的时候,刘备出现了,带来了张松最需要的东西—尊严,张松一下子就被征服了。这个现象就叫做需求驱动,也就是说一个人最需要的东西,就是最能打动他的东西。

同时,诸葛亮还很好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策略,就是如何从别人那里得到你想要的东西。一个字—敬。一个茶杯,要想从茶壶里得到水,杯子的位置就一定要比茶壶低,这就是低姿态。在人才面前低姿态,是刘备或者诸葛亮共同具备的非常一致的优点。

管理是一门学问,管理也需要技巧。知人善任的管理策略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条件,充分发挥不同人的长处,扬长避短是团队前进的内驱力之一。尊重与相互信任是做好管理工作的基础,以人为本的管理一定让人感觉到温暖。

有些时候,放下手头的杂事,在某个温暖的午后,静静的品味书香,那也是一件幸事。

2.《向诸葛亮借智慧》读后感 篇二

有评论说,日本建立特区是吸取中国的经验所为。仔细想来,中国富有成果的经济改革正是从农村联产承包开始的。日本的结构改革在“大路”难以走通的情况下,未必就不想尝试一下“农村包围城市”的做法。

今年4月1日,是日本建立“结构改革特区”正式启动日。来自全国各地的申办报告纷纷递交日本首相府。根据建立“特区”的审议程序,今后一个时期,日本将有一批“结构改革特区”相继出现。

兴起一场申办“特区”的热潮

所谓“结构改革特区”,是日本某些县、市根据本地区产业、资源等优势,在一定辖区内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法律框架,发展相关事业,以激活景气,带动当地经济复苏的改革方案。

去年8月,日本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在全国建立100个“结构改革特区”的构想。经过上下一段时间的讨论,日本参议院内阁委员会终于在2002年11月10日以多数赞成票通过了《结构改革特区法案》。该法案规定,自2003年4月1日起,日本各地方政府可以向中央提出申请,建立可享受各项优惠政策的“经济特区”。法案强调建立“特区”的宗旨在于放宽限制,并对农业、商业、贸易、教育等行业提供14项特殊优惠措施。出台这项法案的主要目的是给地方和企业更多的自主权,以增强企业和政府的竞争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各地经济活力,从而达到刺激经济的目的。该法案出台以后,日本各地方政府纷纷摩拳擦掌,申办特区的数目与日俱增,一场热潮正在全日本兴起。从目前已经申请的项目来看,以物流和技术研发最多:北九州提出建立“国际物流特区计划”,着眼成为通向东亚的物流中心;三重县决定设立“技术集中活动特区”,进行高新技术产业化研究。此外,还有的地方提出了教育、社会福利领域特区。

调整改革思路的创新之举

日本政府为何突然想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经济特区呢?其原因可以归结为:

第一,这是为企业“松绑”的重要举措。日本是典型的“文件主义”国家,无论做什么事情一定要提供相应的文件,许多地方法律束缚过多,限制了经济的发展。例如,城市的居民在前往农村欣赏田园风光时,一般是很难在当地居民家中下榻的。因为一旦农村居民要利用其住房接待游客,则必须符合“旅馆业法”和“消防法”等众多的专门法律,这无疑会使许多人望而生畏,退避三舍。于是游客要么留宿正规的旅馆,要么就匆匆赶回去,这样就很难感受到真正的“田野风味”。也就是说,在日本欲干成一件从未尝试过的事,绝非在一两项法律上请求通融一下就能突破的,它往往涉及一系列相关的法律。这些盘根错节的法律对于企业来说,无疑是一副沉重的手铐。

第二,这是日本调整改革思路的“创新”之举。泡沫经济破灭以后,日本经济的衰退与不景气已持续了十多年,迄今仍无法走出低迷局面。欲走出困境,必须对现有的经济体制进行全面改革,这已是日本朝野上下达成的共识。小泉这位高举“改革大旗”走向首相官邸的领导人上台以后,始终将“无圣域”的改革作为执政的最高纲领,出台了整套的“改革工程表”和一些具体的改革措施。但出人意料的是,小泉所进行的结构改革并不顺利。日本政财两界的既得利益者为维护自身的利益,结帮抱团,为改革设置障碍。小泉上台已近两年,改革要务进展有限,这不仅使其有愧于选民,也使其“人气”逐日下降。在改革大业难以在整体上取得进展的情况下,小泉试图从地方这一相对“薄弱环节”作为切入点,改变正面进行改革的思路,从局部地区、个别领域寻求突破。

第三,这是使地区的能量得到释放、与世界经济接轨的“英勇尝试”。上个世纪90年代是美国新经济再现辉煌的十年,同时也是日本“失去的十年”。日本没有赶上新经济快车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日本战后形成的企业经营体制,包括终身雇佣制度和年功序列制度等严重限制了企业创新精神和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全土千篇一律、统一“规制”的传统做法,往往会扼杀许多地方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使地方的能量无法得到充分释放,难以适应世界经济新潮流。建立特区的重要思路之一,就是让各地能够突破过去的一些法律框架,做它们想做而由于以前的某些“规制”限制而不能做的事。

全面推进尚有阻力

为地方经济松绑,等于放权予地方,实际上就是削弱中央政府官僚手中的权力,一些官员对此极为恼火,甚至在有些部门设置障碍,封堵特区设想。据报道,在医疗领域,那种通过设立特区,让股份制企业参与医疗活动的举动就遇到了日本医师会的全力抵制。他们认为,企业的目标就是追求利润,如果削减经费开支可能影响医疗活动的正常开展。一些政治家对此也不乏“持不同政见者”,自民党作为执政党虽然原则上支持设立特区的构想,因为给经济注入活力对其执掌政权有利,但在涉及某些自身的利益时,他们也不会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权力遭到蚕食,为此也会设置障碍,以尽可能地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总之,近年来日本尽管在改革方面思路不少,但由于涉及某些阶层的利益关系,改革措施迟迟难以得到顺利推进。似乎一切“照旧”更加符合日本人的习惯。

以“农村包围城市”?

3.《向诸葛亮借智慧》读后感 篇三

——读《道德经》有感

聂鹏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水”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事物了,天上有雨水,山川有河水,丛间有露水;农业要用水,工业要用水,生产要用水,生活要用水。总之,水是再普通、再常见不过的了。水不仅滋润了大地、孕育了生命,还给不少迁客骚人、文人雅士带来了灵感。骆宾王有“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李白有“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杨万里有“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白居易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李嘉佑有“江南渌水多,顾影逗轻波”,王观有“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其实,“水”的功效要比我说到的这些大得多,“水”中是有哲学的。古代圣贤之中没有比老子再推崇“水”的了。相传老子的恩师是常枞。老子在常枞临终前,向他做最后的请教。常枞张开嘴,示意说:“舌头的存在,是由于它的柔软;而牙齿都脱落了,是由于它的刚强,这里面包含了天下的道理。”老子又问老师:“以后我该向谁去请教?”常枞回答:“你以后要以水为师。”说完就闭上了眼睛,老子流着眼泪,向恩师揖拜。从此,老子便悉心体会老师的临终教诲。于是,在中国的历史上就留下了许多关于老子推崇“水”的名言,例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江海所以能为百谷之王,以其善下之”等等。

老子的话总是哲理深藏,没有悟性的人不配读他的五千言,对他颇有微词的人是没有真正读懂他。老子在《道德经·第八章》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意思是说:高尚的善行就好像水一样,滋润万物却与世无争,地位低下而又无怨无悔。俗语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

处流。水,在这个永远不平衡的人类世界里,宁愿自居下流,藏污纳垢而包容一切。所以,水之性最接近于“道”之理。因此,老子认为,一个人应该向水一样为人处世,与世无争。后人还拿水的品行与土作比较,写了一幅对联,作为人生修为的格言:“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老子这样一种清心寡欲的思想对前人影响不小。

孔子曾求教于老子,留下了“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之说。孔子认为:只有智者,才能透视到水在柔静中蕴藏的刚强;只有智者,才能洞察到水在谦卑中蕴藏的伟大;只有智者,才能体会到水在不争中蕴藏的力量。孔子算是为数不多的深谙老子思想的人。

唐代刘禹锡在《叹水别白二十二》中写到:“水,至清,至美。从一勺,至千里。利人利物,时行时止。道性静皆然,交情淡如此。君行金谷堤上,我在石渠水里。两心想忆似流波,潺湲日夜无穷已。”刘禹锡也似从水中悟出了为人处世之道。

清代金缨在《格言联璧》中讲:“水,君子也。其性冲,其质白,其味淡。其为用也,可以浣不洁者而使洁。即沸汤者投以油,亦自分别而不相混,诚哉君子也。”清人的理解虽浅显直白,但却至真至信。

老子“水”中的哲学,使我不禁联想起《幽窗小记》中的一幅对联: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凡事静心、净心、尽心,是你的终究是你的,不是你的抢也没用。用一颗平常心看待一切,这是何等的心境啊,又有多少人能达到如此境界呢?

现在的人大多觉得活得很累,不堪重负。大家很是郁闷,为什么社会在不断进步,而人的负荷却不断加重,精神愈发空虚,思想愈发浮躁。的确,社会在不断发展,文明也在不断前进。然而文明社会的一个缺点就是造成了人与自然的日益分离,人类以牺牲自然为代价,以得到利益为目的,其结果一是深陷世俗的泥淖而无法自拔,二是只追逐外在的礼法与物欲而不知什么是真正的人

生价值。金钱的诱惑、权力的纷争、宦海的沉浮让人殚心竭虑。是非、成败、荣辱、得失,让人或喜、或悲、或惊、或诧、或忧、或惧,欲壑难填我们却非要去填,一旦所欲难以实现,一旦所想难以成功,一旦希望落空成了幻影,我们就会坠入失落、失意乃至失志的境遇。或许我们真的要向两千五百年前的老子取经,向“水”学智慧,常常付出却不索回报,清心寡欲,宁静致远,正所谓“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老子在《道德经·第七十八章》中又说:“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水的攻坚策略是以弱胜强,这便是老子所论述的“以柔克刚”的中心思想。水滴石穿,再坚硬的石头也经不住水滴的长久进攻,只要有足够的压力,水也可以爆发出令人畏惧的力量。“水”是百变的,人也要有多面,正像七匹狼男士夹克做的一句广告词:“男人不只有一面。”硬碰硬可以,但结果总是鱼死网破,两败俱伤。人要懂得以柔胜强,忍得一时之气,才能笑到最后,不是什么事情都要硬碰硬地跟着上。举个众所周知的例子,抗日时期的游击战,那用的就是“水”的哲学。遇阻则退,见缝就进,周转迂回,最后以弱胜强,以柔克刚。那种硬对硬的战争,看上去激昂刺激,实际是求死之途,非上策也。

我们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俗话:退一步海阔天空,以退为进,借力打力,四两拔千金,这些也都是“水”中的哲学,运用的无非是水能以柔克刚的特性。正义面对邪恶,一开始,总是落于下风,但是时机成熟便能一举定乾坤,因为什么?因为正义就像是水一样,是生命必需要的,缺少不得的,而怀有正义之心的人便要有水的这种特性,创造万物,柔化刚强,让世界生气盎然,和谐的社会,少不了人之水性的成长。

上一篇:小学生关于星星的作文下一篇:家政心得体会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