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说课教案(共12篇)
1.南亚说课教案 篇一
《南亚》说课稿
丁 小 红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研说的内容是《义务教育教科书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二节《南亚》。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研说:
一、说课程标准
新课程标准对学生有以下要求:
1在地图上找出南亚的位置、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其地理位置的特点。2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归纳南亚地形及地势特点,解释地形与当地人类活动的关系。
二、说教材
(一)本节内容在本学科中教学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相对于亚欧大陆其他地区来说,在自然和人文地理方面,呈现着独特的区域特征,突出了自然和人文要素之间的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如地形与河流、气候与农业。这节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前面“认识大洲”的相关知识和信息进行了充实和提高,又对后面“走进国家”部分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依据新课程标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里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掌握南亚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并能在图上找出南亚的主要国家。
②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和两大河流的慨况。并能在图上填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
2过程与方法:①培养学生从地图上以及从课外资料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②通过阅读地图能总结出南亚的地形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地理各要素之间的分析,如位置与范围,地形与
河流,培养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①知道南亚的地理位置和范围,能在地图上填出主要的国家。
②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和河流,并能在图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
确立依据:在学习任何一个地区时,首先要明确其地理位置和范围,这是认识地区的基础。只有充分了解其概况才能更好地分析各个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南亚是一个特殊的地理单元,其地形与河流要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尤为重要,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教学难点:①学会判读地形剖面图。
②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和水系特征并学会分析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
确立依据:从南亚的位置、地形分析气候特征的成因,进而分析地形和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凸显培养学生综合分析思维能力的要求,对于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
(四)说教材处理
本节内容在编排上注意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为宗旨。授课中要让学生形成自我学习、分析、总结的习惯,这将使他们受益。在讲到某一个知识点时,先提供某些素材和信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知和分析,得出合理的结论,而不是机械的将结论强加给学生,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
利用教材提供的图片,并针对所呈现的图像,说明需要在图中读取的内容,有利于引导学生了解读图的方法,进而掌握相关技巧。在“活动”内容的处理上,也突出了“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地理学习方法的形成”,如地形剖面图的判读。
三、说学情
从年龄特征来看,七年级学生对学习地理的热情较高,思维活跃,但注意力容易分散,老师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其学习主动性。从知识储备来看,七下的学生具备了初步的地理读图能力,加上前面对大洲和地区的学习,学生对学习区域地理有了初步的学习能力。
四、说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从本节的授课内容来看,没有难理解的东西,关键是指导学生读图并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因此,多媒体在本节教学中担当了重要的作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创设情境法:在上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印度不同地理环境要素的图片,配上欢快的音乐,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提高学习兴趣。讲到印度的圣河—恒河时,播放影片让学生有直观的印象。读图观察法:地理的第二语言是“地图”,本节课大量知识都是通过地图获得,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道学生如何看图并分析地图。
3诱导点拨法: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老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因而诱导思维,指点迷津‘宏观调控是教师的主要任务,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二)说学法:
1圆圈勾画法:此法主要用在让学生寻找地理事物中,通过勾画明确地理范围并发现问题,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基本知识,并借助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展示交流学习成果
五、说教学过程
设计理念: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课堂主题,以地图为核心,并借助多媒体展示交流,让地理课堂民主化。
(一)、新课导入:
1、激发兴趣:观看视频片段。
2、提出问题:说出是哪一个国家?启发学生判断该国家所属大洲及地理区域。
3、出示目标:目标展示,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二)、新课教学:
1南亚概况——利用课件,指导学生读图并提问:
(1)纬度位置:画出重要的纬线并确定其纬度范围
(2)南亚位于什么山脉与什么洋之间?东西濒临什么海域?(3)南亚包括哪些国家和地区?(内陆国、临海国、岛国)
(4)说明“南亚次大陆”和“南亚”这两个名词含义的不同之处。突破方法: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到南亚的地理位置并且标注,阅读南亚次大陆内容明确南亚是一个特殊的地理单元,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学会读图、分析总结南亚的地理位置,在自学中掌握知识。2南亚的自然环境 其特色三大地形区、两条河流、一种气候。展示课件,指导学生完成P42活动题。(1)提问:南亚有哪三大地形区?请学生用铅笔在P41彩图上作地形区的标记。(边看边画,加深印象。锻炼学生读图的能力)。(2)在P41图上画出南亚两条主要的河流—印度河、恒河,完成P42活动题。
突破方法:通过分析地形图,着重强调三个主要地形区及分布特点,指导学生按照:平均海拔高度、相对高度、主要地形类型、地形分布特点的方法分析地形特征。利用P42活动题,讲授解题思路与技巧
(三)、巩固提升:
1、学生自我小结本节课所学知识,老师予以补充
2、学生做练习,当堂演练,巩固知识,生有疑问的讲评。
(四)、板书设计: 第二节:南亚
一 南亚概况 二 南亚自然环境 1.地理位置 1.三大地形区
(纬度位置、海陆位置)2.两条河流
2.国家与地区 3.一种气候
(五)、课后拓展:南亚是世界著名的四大文明古国分布地区,为什么世界古代文明最先在这个地区兴起?
六、说教学效果的预测:
由于前面对大洲和地区的学习,学生基本上掌握了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也具备了一定的读图和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本节课教学设计注重提升了学生的读图分析问题能力,应该说大部分学生能够完成学习任务。
2.南亚说课教案 篇二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特点。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它是中国和西方两条不同的历史发展轨迹的必然交汇。战争的发生有其必然性, 就英国来说, 凭着资本主义扩张的本性, 依仗着资本主义发展200多年积累的经济、军事力量, 到十九世纪上半期, 必然要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就中国来说, 背负着2000多年的封建包袱, 已是腐败不堪, 挨打是其历史宿命。战争对中国影响是全方位的、深远的。它既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也是中国人民奋起抗争、探索富强的起点。战争使得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又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准备了客观条件。
2、教材内容。
本课主要叙述鸦片战争的起因和经过, 共三目, 第一目介绍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形势, 揭示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第二目叙述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 说明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第三目叙述鸦片战争的经过。
3、重点难点。 (1) 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和中国战败的原因。 (2) 评价林则徐。
确定的理由: (1) 学生学习的心理学依据:高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已大为提高, 学习历史喜欢深层思考和理性探求。 (2) 历史知识结构的因果性特点。在历史知识多种不同的构成中, 因果关系是其中最重要的特点。 (3) 恩格斯说:“历史是人的启示。”学习历史是为了鉴前事而内省, 见前贤而思齐。
二、教学目标
(1) 认知层次 (1) 知识点要求牢固掌握。 (2) 历史概念的内涵要正确把握, 外延要明确界定。 (3) 特别要强调构建知识的整体性、结构性和系统性。
(2) 德育层次 (1) 认识资本主义开放性、扩张性的特点和侵略性、掠夺性的本质。 (2) 明白“封闭必然落后, 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使学生从历史的教训中得到警策, 认识改革开放对富国强国的伟大意义, 激发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3) 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
(3) 能力层次 (1) 通过多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和中国战败原因的分析, 学会用联系的观点辩证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 通过评价林则徐, 学会用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正确地评价历史。
三、教法学法
由于学生生活在现代, 对百年前的使中国遭受奇耻大辱的那场战争没有什么清晰的印象, 所以在教法上主要采取讲授法, 但不是一味的讲述, 设计一系列的问题, 通过层层启发,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四、教学过程
1、导课。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问题:有人说:如果没有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 就不会发生鸦片战争。这一观点正确吗?鸦片战争能否避免?为什么?由此引发学生思维。
2、讲授新课。通过层层剥离导课设计的问题, 引导启发学生思维, 教师总结归纳完成本堂课的教学。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步:引导学生判断“禁烟运动引发鸦片战争”这一观点哪儿?教师在引导时注意引进哲学理论, 一方面提升了学生思维的层次, 另一方面也方便引入了评价历史事件的正确方法。
第二步:引导学生判断分析“鸦片战争能否避免?不能, 爆发的真实原因又是什么?”也就是在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和中国的禁烟与鸦片战争的关系。这是本节课的重要任务, 大概用20多分钟时间。采取不断设问, 层层剥离的方式, 引导学生思维。
首先,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提示学生要把中国问题放在世界历史这个大背景下考察, 看看鸦片战争爆发前的中国和世界的形势。与学生一起归纳19世纪上半期中国和英国的特点:
英国:资产阶级统治确立, 完成工业革命
东经军方济事::殖世海民界上体工霸系厂主已建立}侵略扩张的必然性再进一步比较其他资本主义国家, 诸如法国, 工业革命也在
进行, 但国内工业资产阶级和金融贵族矛盾严重;美国:致力于领土扩张, 国内两种经济制度之间的矛盾正在加剧;德、俄、日尚未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由此可见, 英国率先发动侵略战争不是偶然的, 是由当时它处于资本主义头号强国的地位决定的。
中国:封建社会已处于末世, 危机四伏
军闭备关废锁弛国政经治济腐落败后}落后挨打的必然性
由此, 使学生明白, 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 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已经腐朽衰败, 挨打的命运不可避免。
此外, 对“闭关锁国”要作深分析
这样就突破了教材重点: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其次解决:禁烟运动与鸦片战争又是什么关系?
回答这一问题, 只需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得出它是引发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解决这一问题时, 注意英国的鸦片走私, 对中国带来的影响的全面分析。
教师小结:由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 建立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它适应并极大地推动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从而成为头号世界强国;因为资本主义开放扩张的本性, 因而它发动侵略战争是必然的。由于请王朝封建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严重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造成中国落后, 必然成为被侵略的对象。故鸦片战争不可避免。中国的禁烟运动损害了英美的经济利益, 他们以此为借口把这场战争打起来。
最后:我们该如何评价林则徐及其中国的禁烟运动?
要肯定禁烟运动是人民反侵略的正义行为。对林则徐的评价要落实两点 (1) 林则徐是中华民族英雄。 (2) 肯定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第三步:整理鸦片战争的经过
主要是通过学生阅读教材自行解决, 教师只通过板书提示。这样使课堂张驰有度、动静得宜。
鸦片战争的经过: (两个阶段)
(1) 第一阶段 (1840年) 封锁珠江口——天津
(2) 第二阶段 (1841-1842年) 侵占香港岛——南京
(3) 中国军民得抵抗斗争: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清朝爱国官兵的抵抗斗争
第四步:归纳总结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具体原因;根本原因: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无法战胜新生的资本主义。由此升华知识:封闭必然落后, 落后就要挨打。
3.初中英语说课教案 篇三
文章从八个方面对整个说课进行讲述。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初中英语人教版教材九年级下Unit1 Topic1 section A,选择了许多学生热爱的话题,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说话能力。这一课是本册书的第一单元第一课,不仅在本单元占据主导地位,在本册书也占据主导地位,是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良好素材。“万事开头难”,在丰富知识的同时,提高应用语言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扩大词汇量,并将会对他们本学期的英语学习有重大的影响。目前,新课标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尤其对学生口语及阅读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通过对本课综合知识与语言点的分析,我认为教材内容是谈论假期生活,这一题材学生感兴趣,很容易引导他们学习新的句型和词汇,激发他们交谈的欲望,提高他们的口语。我将本课设计为一堂口语阅读课。
二、学生分析
本班的学生是来自学校实验班的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交往能力,完全能与老师配合,在大部分是英文的教学环境下去学习新的知识。但是,农村的学生羞于在公众面前表达,口语薄弱。因此,我通过创设引人入胜的情境,采用师生共同讨论以及不断鼓励学生开口的方法,突破难点。
三、教学目标的分析
依据初中英语新课标交际用语的要求,并根据素质教育中全面培养学生素质的要求,我为这一课确了立三项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帮助学生掌握三、四个新单词,如:proper, by the way, bell, grandpa, chairwoman, grandson;②教学生学会现在完成时Where have you been, Jane?—I have been to Mount Huang with my parents;③教学生学会交际用语—By the way, wheres Maria? —She has gone to Cuba to be a volunteer…
2. 能力目标:训练学生团结合作的交谈能力
3.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善于倾听、热爱生活的品质。
四、重难点分析
1、重点:根据新课程标准对阅读能力的要求,我确定本课重点为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我采用英语趣味教学法,采取歌曲导入、分组训练等方法,逐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难点:口语水平的提高。
五、教具分析
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助于把学生引入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故事真实感,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从而优化英语教学过程。本节课用了电脑、图片和小黑板。
六、教学方法设计
学生具有无限的潜力,需要教师适时、适当地引导。本节课中我尤其侧重训练学生通过合作探索来获取知识的过程,并注重改变学生以往的学习方式。通过设计有效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始终处于主动寻求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我充分放手,让学生发挥其主体地位,使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国家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从过去只注重知识的传授结果,向注重知识发展及知识传授过程的转换。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家庭作业,让他们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在课堂的整体设计中,我遵循整体教学的思路,运用情景教学法和交际法,分五个主要步骤进行,即:导入、展示、巩固操练、5分钟检测和布置作业。
七、教学过程
第一,导入(pre-reading):(6分钟)
一直以来,对于公开课的教师来说,最困难问题之一是老师与学生紧张,出现冷场。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缺少运用语言的环境与场景。如何让学生轻松自觉地回忆、掌握和运用单词呢?我想到了多媒体技术。在导入部分,我设计了一个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歌曲,这里大家可以看到,通过投影仪上的生动画面,让学生谈论当时的情景,激发他们运用尽可能多的词汇来描述事件发生的过程。学生通过迅速联想和回忆,复习学过的句型,如:Do you like going to the song? Can you sing the song? 达到新课标要求下的知识目标一步,我用了3分钟时间。
第二,展示(Presentation); (10分钟)
我让学生看幻灯回答我的提问,引出新句型have /has gone to ...以及 have/has been to .....等。通过由上一环节自然过渡到新课的学习,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知新知识。采用多媒体中形象生动的卡通图片,使学生保持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与此同时,我还告诉学生,我们整个班级的同学分为两个大组进行比赛,哪一组获胜将会得到礼物。让一组同学问,另一组同学在规定时间内,用have /has gone to ...and have/has been to .....等句式正确表达出来,两组轮流转换。通过这一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励学生主动思考与分析。化难为易,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如若不完整,老师再补充,为此设计了几项具体的操练形式。这样一来,不仅体现了学生之间合作与探索意识,同时又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与合作解决问题能力,激发学生兴趣并扩大了词汇量。
第三,阅读(Reading):(10分钟)
首先让学生听录音,然后跟读,叫他们注意语音和语调,然后利用多种形式操练。
第四,输出(Production):(15分钟)
让学生用句型“have/has been to .....”谈论假期他们去过的地方,用句型“have /has gone to ...”谈论他的朋友去了哪儿。主要考察现在完成时用法,进一步巩固课上所学内容。多媒体提示同学们熟悉的省份,激发了学生表达的欲望。生活就是知识,对于他们熟悉的话题,学生总能大侃特侃,信心倍增。
第五,总结(Summary):(2分钟)
这一环节既为这一课做好巩固,收尾,又为下节课做好铺垫和准备工作,故非常重要。
第六,家庭作业(Homework):(2分钟)
针对整节课内容,首先,让学生准备下节课用have /has gone to ...和have/has been to .....介绍他的朋友,以此培训学生组织语言、应用语言的综合能力。其次,将本节课学的一个对话,写下给你的父母关于怎样度过假期的建议,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把语言切实应用到生活实际中来。最后,预习下一课内容。
板书设计:我努力做到板书的清晰有序,安排合理。在主板书处列出语言点,副板书位置列出三会、四会及扩展词汇,这样可以使学生清晰地记在心里。
八、课后反思
整节课我都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教学,90%的学生能流利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很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由于有很多老师在教室里听课,难免有些紧张,在语音语调上出现一些小失误,恳请评委老师们谅解,并提出宝贵的建议和批评,将尽力改正。
4.东南亚地理教案 篇四
【教材解析】
我所讲的内容是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的《东南亚》,本章节注重国家地理的学习,对学生了解世界国家地理分布和自然特征有重要意义,为学习后面的知识奠定了基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图说明东南亚“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
2、根据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分析东南亚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了解东南亚主要农作物和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
二、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运用地理和相关资料说明一个地区特殊地理位置的方法。
2、学会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归纳某一气候类型特点的方法。
3、学会分析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树立各国发展经济必须因地制宜的观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世界的优良品质。
【重点难点】
一、重点
“十字路口”位置、热带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二、难点
通过分析东南亚自然条件对人口和城市分布的影响,分析世界人口和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
【教学方法】
活动探究法、多媒体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学情学法】
初一的学生,读图、识图能力的基础弱,学生不一定能适应探究式的教学。设计畅所欲言、答疑解惑很必要,灵活教学,带动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学习地理的乐趣和意义。
【教学资源】
教材、多媒体、地图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
老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日本的工业发展和文化,那么请同学回答一下日本的工业分布?
学生: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
老师:日本的工业发展对外依赖性强,商品对外出口率高的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日本的地域狭小,资源贫乏。日本的生产率高,国内市场需求小,开拓国外市场是重要的举措。对外出售商品是经济发展必要的,所以商品率高。
老师:日本的文化有什么特征呢?
学生:日本文化具有浓郁的大和民族文化,又有强烈的西方文化。
导入新课:
老师:说到芭提雅、巴厘岛和马六甲这些地方,同学们会想到什么地方呢?也许有同学不熟悉,那么马来西亚呢?曼谷哪?
学生:东南亚
老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东南亚》,这一章节分为四部分,分别是-----学生:地理位置与组成部分、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和热带旅游胜地。
地理位置与组成部分:
1、东南亚的位置(播放世界地图)
老师:看东南亚位置图,简述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分析有什么特点?
学生:大部分位于23.5°N~10°S之间的热带,处在联系亚洲和大洋洲、沟通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十字路口”。
(播放马六甲海峡图片)
老师:同学们,看到马六甲海峡的位置,分析它马六甲的位置有什么优势呢?
同学: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太平洋西岸国家与南亚、西亚、非洲东岸、欧洲等沿海国家之间的航线多经过这里。
2、组成部分
老师:跨国中国南部边界,就是与我国山水相连的东南亚,可分为那两部分呢? 同学: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老师:对的,大家可以看看东南亚有哪国家与中国相邻呢? 同学:缅甸、老挝、越南
老师:那么东南亚有几个国家濒临南海呢呢?
同学:越南、柬埔寨、泰国、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
[教学设计];做课堂小练习(练一练),加深学生的印象
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 [学法点睛]:
老师: 学习一个地区,同学们可以想到从哪些方面来考虑呢?
同学:地理位置
老师:地理位置可以分为那两部分?
同学: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1、热带气候
(播放东南亚气候类型分布图)老师:前一章,我们学习了气候类型,热带气候类型主要有那几个呢? 同学: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老师;东南亚主要有哪些气候类型? 同学: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老师:分布在哪里呢? 同学:热带雨林气候位于马来半岛南部和马来群岛的大部分。热带季风气候位于中南半岛和 菲律宾群岛的北部。
老师:这两种气候类型有分别什么特点呢?
同学:热带雨林气候是全年高温多雨,热带季风气候是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2、农业生产
老师:东南亚纬度位置是多少?
学生:大部分位于23.5°N~10°S之间
老师:那么它位于五带的什么地方呢?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学生:热带,热带气候湿热 老师:那东南亚种什么农作物? 学生:水稻和热带经济作物(播放农作物分布图)
老师:读图,看东南亚有哪些农作物呢?那么主要的出口国有哪些呢?(播放PPT,结合答案引导学生回答)
【板书设计】 第二节 东南亚
一、地理位置
1、东南亚的地理位置
2、马六甲的位置优势
二、气候
1、类型: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雨林(对比)
2、共同特征:湿热
三、农业
1、热带经济作物
2、主要的出口国
【课后作业】
地图册和配套训练
第2课时 复习
老师:上课之前,先复习下上节课,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是什么?
学生:大部分位于23.5°N~10°S之间的热带,处在联系亚洲和大洋洲、沟通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十字路口”。
老师:东南亚可以分为那两个部分呢? 学生: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导入新课:
自然环境与城市分布:
(播放PPT,让同学们看屏幕,结合地图找到河流的位置)老师:看图后,这些河流的流向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自北向南
老师:发源地在哪里?
同学:除湄南河外,其余河流都发源于我国 老师:说完东南亚的河流,请同学们想想居住的地方在河流沿岸吗?定居在河流边有什么利弊?
同学们自由发散思维,积极思考,从利和弊来思考。
热带旅游胜地
(播放东南亚的风景图片,引入旅游的话题)
老师:上节课说到芭提雅,曼谷,巴厘岛这些东南亚旅游胜地,大家想想,如果旅游你为什么会选择东南亚地区呢?选择它的理由呢?(让同学们自由发挥,讨论后,公布答案)
【板书设计】
第二节 东南亚
三、自然环境与城市分布
1、河流流向特点
2、河流的发源地
四、热带旅游胜地
【课后作业】
完成配套练习和地图册,预习下一节内容
【备课反思】
5.湘教版东南亚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问的“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
②了解东南亚的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雨林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了解东南亚主要农作物和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
2.能力目标
①通过读图,得出东南亚的地理位置;
②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及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了解华人华侨对所在国的经济建设和我国的经济建没做出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了解东南亚的地理位置。
教学难点:东南亚十字路口的位置。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展示印度洋海啸图片。简介:此次海啸印尼等国家伤亡和财产损失惨重,国际社会伸出援助之手,美国人开着航空母舰来了,日本自卫队也来了,救灾要航空母舰吗?为什么美日对这次海啸如此大动干戈?
活动一 读图思考
(见图7.17和7.18)1.东南亚的范围是什么? 那么它们在图上的具体位置是在那儿?(并在图上指出) 那么它的位置是?
明确:包括中南半岛与马来群岛。中南半岛在图上的位置是与中国的南部相连,而马来群岛则是横穿赤道。它的北面是亚洲,东南面是大洋洲, 西面是印度洋,东面是太平洋。因此它是联系亚洲与大洋洲,沟通印度洋与太平洋的十字路口。
2.读图7.19 说说经过马六甲海峡的航线连接了哪些地区。投影:马六甲海峡的航线图。
师补充:近年来,过往船只每年达到8万多艘。
3.回顾“日本”节内容:马六甲海峡对日本有什么重要性?
明确:被日本人称为“海上生命线”
过渡:此次海啸时许多外国人在新马泰等国度假,有大家熟悉的金庸、李连杰。当然有不少的伤亡。投影相关图片:学生做小导游,解说各景点。
热带自然景观:越南的下龙湾 原始的热带雨林
名胜古迹:缅甸仰光大金塔 柬埔寨的吴哥窟 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
独特的风土人情:傣族的泼水节 泰国曼谷的水上市场
活动二 七嘴八舌
老师也很想到东南亚旅游.请同学们帮老师想一想都应该准备什么?英语水平较差的人,会不会有语言障碍? 明确:短袖衣裤。雨具、太阳镜
活动三 读图分析
1.那么东南亚究竟是怎样的气候类型呢?阅读地图分析东南亚的气候类型及特点.(见教材30页活动1.2)
明确:东南亚是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是终年炎热.降水分配不均,有几个月多雨,有几个月少雨。热带雨林气候也是终年炎热,但降水全年都多。
2.读图7.27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一下热带雨林气候区一天中的天气过程。
参考:早晨6点太阳升起.水气蒸发,逐渐成云,云越集越多.至下午2、3 点开始下雨,傍晚雨过天晴,晚六点太阳落山。
活动四 讨论交流
1.东南亚人是什么人种?他们的主食是什么?在这样一种气候条件下,还适合什么作物的生长?
大米。这里也是世界著名的热带作物的生产基地之一。[图片展示椰子,橡胶,油棕,稻米,蕉麻。]
投影:把下列物产的生产和出口状况与相应的国家用线连接起来。
①世界最大的橡胶生产国 A.印度尼西亚
②世界最大的油棕生产国 B.菲律宾
③世界最大的椰子生产国 C.泰国
④世界最大的椰子出口国 D.马来西亚
2.交流:东南亚的风土人情
过渡:在这次灾难发生后,特别是印度尼西亚又发生反华暴力事件,在国际上造成极坏的影响,那么东南亚华人华侨状况如何?为什么会出现反华事件?想必同学们很关心。
活动五 了解概况
师补充:中国历史上讲到郑和下西洋、下南洋,我们可以发现东南亚地区与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密切的联系,不仅如此,直到今天,许多华人华侨都在为东南亚国家的发展积极努力着,不少人靠勤劳和智慧发了财,却受到一些当地人的仇视。
投影: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期间,东南亚一些华人家族企业建成了颇具规模的商贸集团、农产业集团、工业制造业集团、房地产业集团,以及金融、保险、证券及财务服务集团。随着东南亚国家普遍加快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各国华商企业的经营进一步多元化。不少华人企业集团开始发展部分基础工业和重工业,投资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华人企业的跨国经营迅速发展,普遍建立了自己的跨国经营网络。
活动六 读图自学
见“中南半岛河流与城市的分布”图,独立完成以下问题。
1.找一找东南亚都有什么河流?2.这些河流的流向有没有共同特点?
3.这些河流的上游的在什么地方?4.河流与山脉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5.分布在河流沿岸有什么好处和弊端?
投影:将国家与其相应的首都、流经首都附近的河流分别用线连接起来。
缅甸 河内 湄南河
泰国 金边 红河
越南 万象 湄公河
老挝 曼谷 伊洛瓦底江
柬埔寨 仰光 萨尔温江
6.第二章 了解地区 东南亚 教案 篇六
了解地区---第一节
东南亚(教学案例)
金昌市三中
李秀梅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让学生了解东南亚的位置、范围及国家,掌握东南亚联系两大洲沟通两大洋的地理位置-----世界交通的“十字路口”;
②掌握东南亚的自然环境: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地形及马来群岛多火山、地震。
③了解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能力目标:继续培养学生的自学、论辩和读图能力;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训练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的互助合作意识。教学重点
1、东南亚的位置、国家;
2、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山河分布特点及气候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读图分析东南亚的山河分布及气候特点和分布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创设情境,启发引导 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近几年来啊,到新马泰去旅游是中国人出国旅游的一大热点,那里不但有丰富的热带自然景观,众多美丽的沙滩和岛屿,还有许多名胜古迹。可同学们,你们知道“新马泰”在哪里吗?(出示图片),让学生说出图片上的景观来自哪个地区? 生:东南亚(由此引入到东南亚的教学中)
二、新课探究、学习
(一)东南亚的位置
师:了解一个地区首先了解的就是位置和范围,所以我们首先一起来分析一下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1、东南亚在世界的位置
师:请同学们读“东南亚在世界上的位置图”回答东南亚在亚洲的---(出示图片)生:东南部。
2、东南亚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出示图片)师:请学生读图得出东南亚的纬度位置在---生:绝大部分在10°S---23.5°N之间。
师:请同学们结合地图在“东南亚地形图”上找出亚洲、大洋洲、印度洋、太平洋并要求学生用笔把两个大洲用线连起来,两个大洋也用线连起来,观察形成什么字?(出示图片)
生:“十”字,师:它处于哪两个大洲与哪两个大洋的“十字路口”?(出示图片)生: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十字路口。
(二)东南亚的范围
师:了解了东南亚的位置我们现在看看东南亚包括哪些组成部分呢?又有哪些国家组成?现在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总结一下。
生: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出示图片)随堂检测
(三)东南亚的国家
师:(出示图片)请同学们在“东南亚的国家”图中让分组找出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文莱、菲律宾、东帝汶等国家;
师:(提问)
1、东南亚的国家中,哪些国家位于中南半岛? 生:……
师:哪些国家位于马来群岛? 生:……
师:哪些国家是内陆国? 生:……
师:哪些国家与我国陆地相邻? 生:……
师:哪些国家与我国隔海相望? 生:……
师:哪一个国家的面积最大?它的领土组成有什么特点? 生:……
师:现在我们来个小比赛,比一比,看谁找的快?(出示图片)找出屏幕上列出的国家的首都。
(四)东南亚的地形和河流
师:了解完东南亚的位置、范围和国家以后呢,我们再来看一下东南亚的地形。同学们都知道,看地形先看?
生:颜色,根据分层设色地形图判断地形特征。(打开地图册,做好准备。)师:好,那我们就一起先来看中南半岛的颜色。中南半岛是哪头高哪头低? 生:北高南低
师:那这样的地势对河流有什么影响?为什么? 生:河流的流向是自北向南流,因为:“水往低处流!”
师:那么中南半岛上有那些主要的河流呢?我们一起来看地图。中南半岛最东边的河流是?继续往西是?再往西?接下来是?
生:红河 湄公河 湄南河 萨尔温江 伊洛瓦底江(根据教师教鞭所指的位置,找到中南半岛上的重要河流)
师:现在我们来观察一下,这些河流大多发源于哪个国家?有哪条河流与其它河流不一样吗?
生:大多发源于中国境内的青藏高原,而后流入东南亚;只有湄南河不是发源于中国境内。
师:现在我们来看,(出示图片)这是河流,这是山脉;这还是河流,这还是山脉……那么整个中南半岛上的地形特点就是?
生: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师:(多媒体出示)老革命家陈毅写的一首诗《赠缅甸友人 》,让同学们齐声朗读并指明这首诗正好反映了我国与中南半岛山水相连的特点。
师:让学生读“马来群岛”地形图:(出示图片)师:马来群岛的地形以什么为主? 生:山地、丘陵
师:这里的河流在长度和流速上有什么特点? 生:短促流急
4----引导学生得出马来群岛的地形特征:地形崎岖,河流短促,多火山地震。
师:同学们,东南亚是一个多火山和地震的国家,请你们讨论一下马来群岛火山、地震活动频繁是为什么吗?(出示相关图片)
生:这里位于板块和板块交接地带,地壳不稳定。师:同学们真不错,那你知道是哪些板块在这里交接吗? 生1: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 生2:还有亚欧板块
师:那火山喷发会给人类带来那些危害呢? 生:……
师:看来同学们对火山的了解还是满多的。火山的喷发会给人类造成巨大的灾难。可是,在马来群岛,却有很多人选择居住在火山的周围,这是为什么呢?
生1:生2:生3: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对,正因此,我们要用一分为二的眼光看问题,既要看到火山喷发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又要看到火山喷发对人类有益的地方。
(五)东南亚的热带气候和农业生产
了解了东南亚的地形和河流之后,我们再来看看东南亚的气候,还是先来看中南半岛。我们先来观察一下中南半岛的纬度位置。同学们能用自己学过的知识解决吗?(引导学生观察地图上的纬线)
生:(通过合作探究得出结论)中南半岛大致位于北回归线和赤道之间,属于热带。
师:那究竟是热带的哪种气候类型呢?让我们看幅图你就知道了(出示图片)
生:这里一月时风由东北吹来,七月风从西南吹来,不同季节风向不同,所以属于热带季风气候。
师:是的,东南亚也在东亚季风圈内,属于季风气候。这里冬季盛行?风由?所以,在它的控制之下,降水?
生:东北季风,风由陆地吹向海洋,较干燥,所以降水少,形成干季 师:夏季盛行?风由?这时降水?形成?
生:西南季风,风由印度洋吹向东南亚,温暖湿润,所以降水多,形成雨季。
师:同学们分析的很正确!那你能总结一下东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吗?
生:东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终年高温,一年分为明显的旱季和雨季。雨季湿润,旱季干燥。
师:在了解了中南半岛的气候之后,我们再来看马来群岛,还是先看纬度,有一条重要的纬线穿过群岛,是?使这里的气候终年?属于?
生:赤道 高温多雨 热带雨林气候。
师:同学们分析的非常好,这里几乎天天下雨。那同学们再想想,一个地方的气候和农业有什么关系吗?你能结合东南亚的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说说吗?
生1:气候与农业有关系,因为农业离不开气温和降水
生2:中南半岛一年分为明显的旱季和雨季,所以那里的农业主要与降水多少有关系,在那里只能在雨季播种,旱季才可以收获。生3:在马来群岛就不用了,因为那里终年高温多雨,所以农作物可以随时播种、即种即收。
随堂检测:
三、课堂小结
四、课堂练习
五、布置作业:校本化练习第二章第一节相关习题
六、板书设计
7.丝路关键南亚挖潜 篇七
历史上,南亚诸国(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阿富汗、尼泊尔、马尔代夫、不丹和孟加拉)既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目的地, 也是通往阿拉伯和非洲世界的必经中转站。今天,南亚地区仍然是广东最重要的海外合作伙伴之一,尤以印度、巴基斯坦潜力最大。
粤印双边贸易活跃
一是双边贸易额持续高速增长。2008年,印度驻广州总领事馆成立,双方经贸合作迅速发展,双边贸易额从2004的18.5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100.4亿美元,年均增长达23.5%。
二是广东对印度处于顺差状况。2004年,广东对印度的贸易逆差为2.17亿美元,其后,广东对印度的出口额大于进口,顺差由2005年的3.37亿美元,增长到2011年的65.3亿美元,2012年回落到54亿美元。
三是印度在广东投资活跃。印度在华投资领域主要涉及信息技术、医药制品和生物技术等,2004年,广东利用印度外资总额为94万美元,到2012年大幅上升至1728万美元,是2004年的18.4倍。
粤巴双边贸易提速
广东对巴基斯坦投资和贸易总额不高,与巴基斯坦的合作主要还在国家层面上:
一是双边贸易增长快速。2003年,两国进出口总额为24.3亿美元,2012年为124.1亿美元,年均增长19.9%。
二是中国处于贸易逆差状况。2003年,中国对巴基斯坦逆差额为5.7亿美元,2012年上升到31.4亿美元。
三是两国相互投资起伏较大。2005年、2008年和2011年巴基斯坦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出现波峰点,投资额分别为768万、1452万和971万美元;2007年、2009年和2012年出现波谷点,投资额分别为248万、380万和183万美元。2003年,中国对巴基斯坦的直接投资总额为963万美元,2007年达到峰值9.11亿美元,其后有所回落,2009年为7675万美元,2010年和2011年有所上升,维持在3.3亿美元,2012年又下降至8893万美元。
粤印合作须求同存异
一是双方政治、战略互信不足。受历史纠葛、地缘政治和国家发展战略差异等因素影响,印度常以国家安全等原因实施贸易保护,先后对签证政策进行调整、进口电信设备实施安全审查和本地化战略、进口电力设备加征高额税收,中印正常经贸关系受到冲击,这也是印度对华贸易逆差的主要原因。
二是经济存在同质化竞争。中印两国分别于上世纪70、80年代实行经济改革,相继走上工业化道路。广东与印度在产业结构和国际分工的一致性,决定了双方经济整体上存在同质竞争关系,合作领域有限,这种状况在短期内将难以解决。
三是印度国内自身问题。印度经济改革进展迟缓,相关政策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劳工、土地、社保等法律体系繁复等问题均影响广东企业投资印度的信心和实效。
四是社会文化生活习惯差异较大。受历史、宗教和文化影响,印度生活习惯和消费倾向与中国差异很大,阻碍了广东和印度经济交往。
粤巴合作要规避安全风险
一是安全形势复杂多变。近年巴基斯坦政局不稳,袭击中国在巴基斯坦企业时有发生,增加了中方人员安全隐患和企业投资风险,制约了广东企业对巴基斯坦的投资。
二是经济环境欠佳基础设施薄弱。巴基斯坦平均税率在20%左右,关税较高,经济政策环境欠佳。基础设施滞后、能源短缺加剧等因素也制约和阻碍了广东企业在巴基斯坦投资和进一步发展。
三是合作单一投资增速缓慢。广东对巴基斯坦贸易出口增长快,但进口增长缓慢,而且进出口商品结构变化不大。广东企业在巴基斯坦以工程承包和技术合作为主,直接投资额很低, 投资活动处于起步阶段,增长速度缓慢。
四是社会文化差异较大。中国与巴基斯坦官方互动频繁, 但民间相互了解渠道少、程度低, 不同民俗、宗教和语言等原因, 易造成误解, 影响双方经贸关系发展。
互联互通,突破瓶颈
目前广东与南亚国家在市场、融资、技术、劳务、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达成这一目标面临许多瓶颈。如何拓展投融资渠道,参与主体发挥何种作用等均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广东与南亚国家贸易规模不大、限制较多,贸易过程不能产生规模效应,双边贸易层次低、费用高,经贸合作尚处于初级阶段。国内银行与南亚国家在开展双边贸易方面没有结算协议,结算往来全部通过第三国银行办理。人民币出入境受额度限制,企业货款回收困难,贸易存在风险。
受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美日等国印度洋战略政策影响,“中国威胁论”在南亚地区有一定的市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广东与南亚国家来说,首要问题是突破传统思维模式的制约,充分尊重各方利益,在国家层面建立基于政治互信的海洋合作机制。
粤印合作前景
一是畅通合作交流渠道。首先是建立并完善广东与印度合作交流机制,消除分歧,凝聚共识,增加对彼此的了解和认同。其次是共同搭建双方合作发展平台,减少贸易壁垒,避免单方面使用贸易限制措施,共同努力为企业开展投资与贸易营造良好的环境。
二是提升双向投资质量。抓住印度城市基础建设、铁路、制造业快速发展的契机,结合我省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升级的需要,加大对印度投资,强化资本运作,深化企业合作,充分利用当地人力、物力及社会资源,提高项目合作投资的针对性和成功率。通过营造宽松投资环境吸引印度信息技术、医药制品等优势产业来广东投资,近距离学习其先进制造技术和经营理念,促进我省相关产业发展。
三是深化信息产业合作。建立并完善与印度信息产业交流合作机制,鼓励两地企业开展业务、技术合作,提升广东信息产业的水平。同时加强在人才培训和招聘方面的合作,向广东企业推广其管理及运营经验。
四是加强能源领域合作。印度风电装机容量2013年位居世界第五,要充分利用我省在风电装备和太阳能发电部分装备制造的优势,加强双方在能源领域合作。
粤巴合作方略
一是继续扩大经贸合作。鼓励并支持有条件的广东企业前往巴基斯坦投资兴业,同时欢迎巴基斯坦企业利用自身在农业、纺织业等领域的优势,前来广东寻找投资机会。
二是积极参与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拓展工程承包业务的深度和广度,尤其是在铁路、港口、能源、电信等工程领域,实现以工程承包为基础,资金、技术、管理、设计共同融合、良性互动的策略,推动广东在巴基斯坦承包工程的转型升级,提高经济效益。
三是完善旅游合作机制。制定并落实有关旅游合作具体实施办法,拓展旅游市场, 加强旅游促销,增加游客人数。邀请巴基斯坦旅游主管部门组织当地旅游业界参加中国(广东)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和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
8.“平行四边形的判别”说课教案 篇八
一、教材分析
1.从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来看
“平行四边形的判别”紧接“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一节.综观整个初中平面几何教材,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线、三角形及简单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等平面几何知识,并且具备了初步的观察、操作等活动经验的基础上讲授的.这一节课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继续,又是后面学习菱形、矩形及正方形等知识的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从教材编写角度看
教材从学生年龄特征、文化知识的实际水平出发,先让学生动手做,动脑思考,然后与同伴交流、探索、总结归纳,升华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再用这些方法去对四边形是否是平行四边形进行判定.这样的安排使学生更易于接受抽象的定理,并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真正享受到探索的乐趣.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难点:判别方法的灵活运用.
4.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经历并了解平行四边形判别方法的探索过程,使学生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四种判别方法,能根据判别方法进行有关的应用.
▲能力目标:
在探索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理推理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
▲德育目标:
体验数学活动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法分析
针对本节课的特点,我准备采用“创设情境——观察探索——总结归纳——知识运用”为主线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思维情境,坚持二主方针(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始至终处于一种积极思维、主动探究的学习状态.使课堂洋溢着轻松和谐的气氛、探索进取的气氛,而教师在其中当好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决策者、创造者和参与者.同时借助多媒体进行演示,以增加课堂容量和教学的直观性.
三、学法指导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融为一体,使学生不仅学到科学探究的方法,而且体验到探究的甘苦,领会到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在复习了平行四边形定义和性质之后创设教学情景.(例如装潢店要招聘店员,老板出了这样一道考题:“一位顾客要一张平行四边形的玻璃,你能否利用手头的工具制作一个平行四边形吗?并说明这张玻璃符合顾客要求的道理.”你能为招聘人员设计一个方案吗?)此问题可先提示学生用定义,但用定义不好测量时是否还有别的方法,这样就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也就是说除了用定义外,还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呢?
[设计意图:从实际问题引入新课, 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惫.]
2.判别方法的探索
提出问题后我安排了如下三组探索题:
探索一,将两根木条AC,BD的中点重叠,并用钉子固定,则四边形ABCD就是平行四边形.你能说出这种方法的道理吗?并与同伴交流.
探索二,将两根同样长的木条AB,CD平行放置,再用木条AD,BC加固,则四边形ABCD就是平行四边形.你能说出这种方法的道理吗?与同伴交流.
探索三,用两根长40cm的木条和两根长30cm的木条作为四边形的四条边,能否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与同伴进行交流.
这三个问题,让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此时课堂上营造一种和谐、热烈的气氛,在小组讨论中教师可鼓励学生用度量、旋转、证三角形全等等多种方法来证明所得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在探索过程中鼓励学生力求寻找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同时还可组织组与组之间的评比,这样也能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然后每组由一名学生代表发言,让学生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最后教师和大家一起总结归纳,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确保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让学生从接受知识到探究知识,从个人学习到合作交流.这样的活动教学将会真正焕发出课堂教学的活力,从而在课堂教学中注入一种新课程理念: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题目,让他们自己去创造;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抓住.]
3.挑战自我
在四边形ABCD中,若分别给出四个条件: AB∥CD;AD=BC;∠A=∠C;AD∥ BC.现在,以其中的两个为一组,能识别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的条件是________.(只填序号.)
[设计意图:此题为条件型开放题,答案不唯一.设计此题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力求使学生不停留在重复与模仿的阶段.]
4.实际应用
生物实验室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玻璃片,在做生物实验时,小华一不小心碰碎了一部分.谁有没有办法把原来的平行四边形重新画出来?(A,B,C为三顶点,即找出第4个顶点D.)
[设计意图: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数学问题来源于实际,同时又应用于实际,让学生充分体验经历困难探索结果而轻松用于实际的快乐感觉.]
五、布置作业
1.课本P92习题4.4:1、2.
2.体会本堂课你所获得成功的经验,写好数学日记,同学间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写“数学日记”这种作业形式,能够培养学生善于归纳总结的能力,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作者单位:集贤县第1中学)
编辑/张烨
9.南亚说课教案 篇九
一、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东南亚是我国一衣带水的邻邦,也是学生在世界地理下册区域地理中接触到的第一个地理区域,这一区域的学习结果不但影响到学生对本区知识的掌握,还关系到学生今后区域地理的学习,因此在本区域的学习中,不但要让学生学到关于东南亚的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培养学生利用地图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所以对本区域的学习不但涉及到知识的掌握,更关系到学习方法的养成,因此在教材中的位置比较重要!
(二)教材内容:
本节主要侧重介绍了东南亚处于“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湿热的气候、稠密的人口”及“发展不平衡的经济”三方面的区域特征。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在地图中找出东南亚的两大组成部分——马来群岛和中南半岛及主要国家,并说出其世界交通的“十字路口”的位置; 了解东南亚的自然环境——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地形、热带雨林和季风气候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过程和方法:本节课通过大量图片和视频材料的引入,引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学习兴趣,并以此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及自己收集到的相关知识,提升自己的知识和认知水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和资料说明地理事物的分布、寻找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分析其特征和成因的能力,初步掌握认识一个区域的方法。通过学生分析地形与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引导学生用联系的眼光分析问题,并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东南亚的范围及其世界交通的“十字路口”位置。
2、东南亚的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地形。
3、东南亚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其对农业的影响。教学难点: 东南亚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五)课时安排:2课时
用心
爱心
专心
二、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本节课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图片和资料,而后为学生提供了相关的地形图和政区图,让学生直接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并在学生获取的这些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归纳总结,并应用自己得出的知识进一步分析理解下面的知识,利用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并通过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和实例正确引导学生的思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注意提升和点拨学生的思路和学习方法。
(二)学法:学生已经学过一年多的地理知识,在认知上应该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因此在课堂上把尽量多的知识教给学生自己去学习探究,根据教师提供相关材料,采用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方法得出结论,并应用自己得出的知识进一步分析理解下面的知识,在体现知识间的循序渐进的同时,利用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方法培养自己的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等。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一组东南亚的相关图片:(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东南亚,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入新课。)【新课讲授】
1、十字路口的位置:
师:出示东南亚位置图和东南亚政区图。
生:明确东南亚在世界的位置,并在图上找到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并结合活动找到主要的地理事物和东南亚主要的国家。
师:出示马六甲航线示意图,引领学生理解东南亚“十字路口” 的重要地理位置。【思考】:日本称马六甲海峡为“海上生命线”,为什么?
生:结合马六甲航线示意图和在图上找到的主要地理事物,理解东南亚“十字路口”的位置。并对思考题进行讨论后作答。教师适当点拨:
(通过教材中的插图及教师提供的图片,让学生了解东南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及其政区范围并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用心
爱心
专心 2
2、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师:出示东南亚地形图: 让学生在图中找到相关的地理事物,引导学生通过探究的形式自主学习,并完成多媒体出示的表格。注意用周围的实例提醒学生的思考方向。
生:在图上认知东南亚多山的地形,并在图上找到这一区域的主要河流(如湄公河等),认识这些河流和中国的渊源;在此基础上找到东南亚各国的首都,并分析其与河流的关系,而后综合分析河流与城市的利弊关系。
(使学生能通过地图,自行学习一个区域的地形特征,掌握学习一个地方地形的方法,并初步具备分析问题的能力)
师:展示“坦博纳火山大爆发”图,后提问为何东南亚多火山?
生:结合以前的知识和老师提供的《六大板块示意图》及《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示意图》进行思考。(通过阅读文字和观察图片了解东南亚多岛屿、多火山地震,海岛风光和火山是东南亚较具特色的旅游资源。)
3、湿热的气候与农业生产
师:出示《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和《东南亚位置图》 生:结合教师给出的地图说出东南亚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分布。
(中南半岛大部分和菲律宾群岛北部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马来半岛南部和马来群岛大部分属于热带雨林气候。)
师:引领学生分析这样的气候会形成怎样的农业,并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直接了解东南亚主要的农产品并强调这一地区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的农产品种类。
生:说出视频中看到的农作物,并根据自己的常识判断气候与农业的关系,从而分析东南亚经济的特征。
(让学生在自我分析的前提下,认识气候和农业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并能用联系的眼光看待地理事物)
4、拓展练习,活学活用:
用心
爱心
专心 3
以陈毅的诗“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我吸江上流,君喝江下水;彼此地相连,依山复靠水;山山皆向北,条条南流水”为引导,让学生进一步观察地图,发散学生思维,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图上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分析的能力。
(拓展学生的认知领域,发散学生思维,使学生能够活学活用,灵活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加深自己对知识的理解。)
【课堂小结】: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多媒体出示知识体系,提醒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 【知识反馈】
(1)东南亚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
A.红河 B.湄公河 C.伊洛瓦底江 D.多瑙河(2)东南亚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因为它位于()
A.五海三洲之地 B.亚洲各国到达美洲的必经之地 C.两大洋、两大洲的十字路口 D.欧洲各国石油输入的咽喉之地(3)东南亚地区的气候类型是()
A.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B.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C.地中海气候、热带雨林气候 D.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4)一艘轮船正在泰国某港口装船外运,装船的货物最可能是()A.小麦 B.水稻 C.石油 D.煤 【板书设计】
第一节 东南亚
(一)重要的地理位置
1、范围及组成部分
用心
爱心
专心
2、主要国家:
3、重要的地理位置:马六甲海峡
4、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地形
(二)湿热的气候与农业生产
1、东南亚主要的气候类型的分布及特点
2、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四、教学反思
此教学设计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了一定量的图片和材料,并根据提供的图片材料引领学生分析、探究得出结论,而后应用刚刚得出的结论继续下面的学习;教师力争在本节课做到知识点都是由学生自行得出。本节课还注意了学生身边事例的引入,把地理学科与学生的日常认知水平紧密结合,让学生感知地理学科的实际意义;这节课也更注意了地理学科的人文性和学生学习方法的总结,力图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用心
爱心
10.南亚说课教案 篇十
Module 4 Speaking 1 & Speaking 2 The sixth Period:Speaking 1 & Speaking 2 The General Idea of This Period In this period, I will get the students to study further about the speaking: how to describe environment and express causes of pollution and protection for environment.Practice and improve the students’ speaking ability.At the same time guide the Ss how to make sentences by using key words we have learned.Teaching Aims 1.The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learn more about speaking skills.2.Improve the students’ speaking ability.3.Practice to use the key structures of the sentences to make sentences.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 1.How to improve the Ss’ speaking skills.Teaching Difficult Point 1.How to help students to describe environment Teaching Methods 1.Talking, practicing
2.Pairs-work and group work.Teaching Aids 1.the book exercise 2.the blackboard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1 Greeting and Lead-in Hello, everyone.Last class, we study the Sandstorm in Asia, now, pls look at pictures,,,, this is Sandstorm.Ok, let’s discuss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in groups for five minutes.(1)Do sandstorms often take place in your city?(2)What do you usually do when you cycle to school in sandstorms?(3)What about the traffic in sandstorms?(4)What about the sky and the air in sandstorms?(5)Do sandstorms affect your study and life?(6)What is your feeling in sandstorms? Step 2 role play
Ok, time is up, let’s do the role play, we need two students to perform the interview, volunteer? Suppose the students A has just experienced a sandstorm, student B acts as the reporter, the reporter is interviewing him or her.Ok, the reporter can ask the students A the questions above, such as: Do sandstorms often take place in your city? // What do you usually do when you cycle to school in sandstorms? Tell the reporter how you feel about the sandstorm, describe how things looked in the sandstorm.Step 3.Discussion and Speaking Now, time is up, as we know, the sandstorm is very terrible, it greatly influences our lives, and it’s bad for the environment.In our everyday life, when “coal” and “plastic” are burned, what bad results will they cause? ,,,,If you cut down too many trees, what may happen?
Ok ,now, can you describle what are bad for the environment? You can use the following words: white pollution, damage, desertification.when “coal” and “plastic” are burned, it can causes air pollution and greenhouse effect.If you cut down too many trees, it can arouse water loss and soil erosion, sandstorm, desertification, animal plant species reduced or even disappear and so on.Cars discharge many bad gas, such as, car exhaust, the carbon dioxide, HC and so on.Refrigerator destroyed the atmosphere, it has a serious impact on human life.Now, let’s discuss the causes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volunteers, pls? ok
、(1)Serious air and water pollution.(2)Cutting down too many trees.(3)Desertification.(4)The growing population of the world.(5)Climate changes.(6)Waste in the use of water.(7)High temperature and little rain.(8)Gas from the running cars.(9)Plastics in the rubbish.Step 3.Ask Ss to do discussion: Now, we know causes of th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now, work in pairs and think of the measures we need to do to improve the environment and say why.Then, I will ask each pair to compare the solutions with another group.Then work in groups and choose two solutions that they are the most important.Ok ,time is up, different groups give different answers, let’s look at it together,,,,,,,now, by comparison, the first one and fifth one are the most important.① Control water and air pollution.② Build green fences along the desert.③ Reduce the number of the population.④ Produce new types of cars.⑤ Plant more trees.⑥ Reduce the number of the cattle to protect the grass land.⑦ Prevent people using plastics bags as containers.Now, we are senior high students, as senior high students, what should we do to improve our environment in our daily life?
Think it by yourself, such as, save the water, go to school by bus, when we go shopping, use the cloth bag rather than plastic bag, and so on.Step 5.Summary and Homework
11.昆交会通往东南亚、南亚的桥梁 篇十一
6月10日,为期5天的第17届昆交会成功闭幕。本届昆交会外经贸业务成交总额20.71亿美元,其中,进出口成交10.8亿美元:利用外资签约9.2亿美元;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合同金额0.71亿美元。
本届昆交会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昆交会与南亚展同期举办,其区域地位进一步凸显。今年与昆交会同时举办的还有第二届南亚国家商品展。由中国商务部、云南省政府和阿富汗商工部、巴基斯坦商务部、马尔代夫商工部,孟加拉国商务部,尼泊尔工商供应部、斯里兰卡出口发展和国际贸易部、印度商工部联合主办,云南省商务厅、阿富汗出口促进局,巴基斯坦贸易发展署,马尔代夫全国工商会、孟加拉出口促进局、尼中经贸协会、斯里兰卡商务局和印度贸易促进组织共同承办的第二届南亚国家商品展设置展位300个,规模比上届有所扩大。在专题内容设置上,进一步体现南亚国家的资源优势和产业特点,展洽内容涵盖了纺织服装、矿业资源,医疗制药、传统工艺、珠宝首饰、轻工建材、仪器、软件信息、旅游服务等10大类别。
会期活动内容更加丰富,突出特色和绿色环保理念。本届昆交会在原有“一展一杯三论坛”(即昆交会商品展、昆交会杯国际商务高尔夫球邀请赛、GMS经济走廊活动周、中国-南亚商务论坛、亚太华商论坛)的格局上新增加了南亚国家商品展、中国一南盟经贸高官会、南亚七国经贸投资推介会、印度之夜招待会、达卡商工会之夜招待会、贸易对口洽谈会、云南生物产业发展论坛,2009科技成果转化发展(云南)论坛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电子商务研讨会等活动。这些活动的举办,既丰富了会期活动内容,又体现展会结合、以会促展的办会宗旨,同时还突出了区域特色和绿色环保概念。
参展参会客商层次高,范围广,人数多。本届昆交会继续得到了来自境内外政府机构和工商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客商报名参会踊跃。参展企业多达1600家。其中,来自海外22个国家和地区的参展企业有500多家。除东盟和南亚国家外,还有韩国、美国、俄罗斯、意大利等国家和中国香港地区的企业报名参展,团组数及参展企业数均创历史之最。国内参展企业除联办省区企业外,还有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安徽,湖北、深圳,河北,江西,郑州,长春,太原等13个省市报名组团参展。
参加本届昆交会的境外政府高官、商协会负责人、跨国公司总裁等重要客人共有170多位。国内除联办方政府代表团外,商务部、外交部、财政部、海关总署、质检总局、国务院侨务办公室、贸促总会、全国工商联,中国五矿化工行业协会等国家部委领导应邀前来参加昆交会和南亚国家商品展,其他兄弟省区市也派代表到会考察和指导工作。
展馆设置专业化。综合布展突显国际化。按照“特色化、专业化、上水平”的总体要求,共设置了6个商品专业馆和5个专题馆,安排展位共2334个,其中境外(含南亚展)展位达612个,占昆交会展位总数的26.2%,规模创历史新高。
此外,本届昆交会组委会还为南亚馆和境外来展馆提供统一的整体特装。布展既体现整体性,又突出区域性和国别特色,南亚馆与境外来展馆的特装与昆交会的总体布展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服务保障更加国际化,规范化,人性化。本届昆交会除了启动常规的各项保障工作机制如医疗卫生、信息通讯、内外宾接待、通关协调、安全保卫等以外,本届昆交会针对境外客商的不同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情况在住宿、餐饮等方面专门做了特殊安排,并在场馆内设立穆斯林礼拜室。同时,还为国外参展参会的代表团配备了专职联络员,力图达到国际化、规范化,人性化的服务要求,为各代表团和参会客商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
12.中国与东南亚的民间外交 篇十二
民间外交是中国在对外关系上的一个创举。“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国家之间的友好,归根结底是人民之间的友好。1957年,周恩来总理指出,“中国的外交是官方的、半官方的和民间的三者结合起来的外交”,充分肯定了民间外交的地位作用。中国与东南亚民间外交是中国民间外交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山水相连,有着相似的历史遭遇和共同的发展目标。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国就与部分东南亚国家展开了民间交流。
冷战后,这一民间外交关系得到了迅速发展。新世纪新阶段,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与东南亚民间外交也迎来了大发展的时期。2003年,我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与东盟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在这个大背景下,2004年成立了“中国东盟友好协会”,为双方的民间交往与合作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可以说,中国与东南亚的民间外交为营造稳定的周边环境,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做出了重要贡献。下面,笔者就中国与东南亚民间外交这个问题谈几点看法。
中国与东南亚民间外交的现状及特点
近年来,国际形势复杂变化,这既给我开展与东南亚民间外交带来了挑战,也为我加强交流、促进与东南亚的民间外交关系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条件。总体上,中国与东南亚民间外交呈现出“交流更加全面、形式更加丰富,内容更加充实,布局更趋合理,影响更加深远”等多方面的特点。
交流更加全面。新世纪以来,中国与东南亚民间交流的合作领域更加广泛,对话机制更加完善,人文交流更加深入。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学术、卫生、体育、环境、城市等众多领域,双方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交流合作。例如,中泰保持了传统的友好关系,“中泰一家亲”已成为两国关系的生动写照,两国官方和民间之间的交流像走亲戚一样常来常往。泰方领导人曾表示,泰国国会50多个双边友好小组中,泰中友好小组是人数最多的,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泰国人民对中国的热爱。中缅山水相连,渊源深厚,两国人民有着传统“胞波”(缅甸语“兄弟”)情谊,近年来在经济、教育、宗教、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日益广泛。
形式更加丰富。以非政府组织多边国际交流为拓展点。应中国民间组织邀请,越来越多的东南亚非政府组织来华访问、举办研讨会,双方在人权、扶贫、环境保护等诸多领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交流。以大型论坛和推介会为载体。各种形式的博览会、产品推介会、产业论坛等为双方民间经贸合作注入更大的动力,创造了更多商机。
内容更加充实。巩固邦交的根本在互信,睦邻友好的基础在民众。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民间外交日趋充实,中国一东盟民间友好组织大会至今已举行了六届,做到了民间先行、以民促官、官民并举。2011年是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0周年,中方提议,将2011年确定为“中国一东盟友好交流年”,双方共同举办了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加强高端人才的培养合作。双方密切配合,认真落实2020年将互派留学生规模都扩大到10万人的“双十万计划”。中方还将在未来十年向东盟国家提供1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并邀请东盟国家1万名青年教师、学者和学生来中国访问。
影响更加深远。在民间外交中,文化的影响力最为深远。我们充分发挥民间优势和文化影响力,利用中国传统的文化资源开展文化交流活动,着眼于从民族情感等深层次增强联系。中华文化强调以人为本,主张“和为贵”,重视“亲仁善邻”、“和衷共济”,具有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特点。中国在东南亚各国建立的“孔子学院”对各国了解中国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中国举办的奥运会、世博会等重大盛会成为塑造我国家形象的重要平台,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国包括东南亚各国人们之间友好互动的舞台,为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建立良好关系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中国与东南亚民间外交面临的问题。新世纪以来,我国与东南亚民间外交取得了显著成绩,这是从事民间外交各界人士不懈努力的结果。同时,也要看到,我国正处于国力快速上升期,我国与世界关系将进入敏感磨合期,我国与东南亚的民间外交面临着多种现实问题的考验。
一些大国介入与插手地区争端,影响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民间友好往来。当前,一些国家不希望看到中国强大,想方设法利用各种机会和场合干扰中国发展,挑拨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东南亚地缘位置特殊、与中国关系复杂敏感,成为一些国家干涉地区事务,防范中国发展的重要舞台。美国加速重返东南亚的步伐,日本、印度、澳大利亚等国也纷纷插手南海问题。大国的介入企图与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大国平衡政策形成默契,为我开展民间外交制造了障碍。
我国与东南亚民间外交的整体性和联动性尚显不足,对外交流的深度还需要加强。民间外交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不同部门间的合作和沟通。当前我国的各类民间社会组织多达数十万个,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面对如此巨大复杂的民间组织,在规划民间外交时,还缺乏一个整体的顶层设计和合理布局。各有关组织在工作中的协调与合作尚显不足,相互之间的衔接和配合有待加强。
推动中国与东南亚民间外交的几点思考
不断丰富工作内容。不仅要坚持已经开展并取得成效的工作,还要根据形势发展不断丰富工作内容,增强工作的生机与活力。以孔子学院为例,从2005年开始,仅仅5年多时间,孔子学院已在东南亚“遍地开花”,建立了30多所孔子学院和孔子学堂。到2009年,孔子学院的注册学员已近5万人,参加孔子学院文化活动人数达10多万人。这项活动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需要继续开展下去。同时,不应满足于已有的成绩,要在师资建设、课程设置、授课方式等方面探新路,在科学管理、提高效益上下功夫,认真研究孔子学院在东南亚各国建设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不断适应新情况,及时出台新规定,使其在我与东南亚民间交流中发挥更大作用。
不断创新工作方式。要充分利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通过互联网、微博等新兴媒体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增加中国元素在东南亚民众中的认知度和亲和力。要充分利用海外华人的影响力,使其不仅成为中华文化的“守望者”,更成为最有效的“传播者”。
【南亚说课教案】推荐阅读:
课时1-第二节 东南亚_教学设计_教案10-01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东南亚》第三课时教案分析-文档资料12-17
南亚和印度课件09-16
高中地理东南亚课件07-18
区域地理东南亚测试题01-09
教案 说课 评课10-20
长城教案,说课稿08-29
《咏鹅》教案、说课稿12-03
蚂蚁说课教案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