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静意境下的小学数学论文(共9篇)
1.宁静意境下的小学数学论文 篇一
乡村,虽然没有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但却有着它独特的和谐、宁静、祥和、自由。
春天,是个忙碌的季节。你若是在春天去乡下,总会看到农民伯伯辛勤耕作的身影。春天也是个百鸟争鸣,百花齐放的季节,若是在春天去乡下,还会见到另外一种风景:万物复苏,春暖花开。
夏天,是个悠闲的季节。西瓜熟了,桃子熟了,若是在大热天里到乡下,乡下一定给你一些惊喜:游泳、戏水,小河里有鱼、有虾,还有螃蟹!想必写到这里男孩子们都非常激动吧?
秋天,是个繁忙的季节。玉米、高粱、瓜果、蔬菜等等都到了收获的季节。秋天,还是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季节,若是在树林里走过一圈,一定会觉得很浪漫,因为落下的树叶如黄金地板一般,踩在脚下,伴着昆虫的歌,像是行走在天堂,美丽而富有诗意!
冬天是个欢快的季节。堆雪人、打雪仗、吃年糕,此时的乡村,被雪白晶莹的雪花衬托得更美了。
乡村,一年四季都很美,一年四季都会有美丽独特的风景。
2.意境小学作文 篇二
秋姑娘提着五彩缤纷的颜料桶,来到了树林里,看!火红的枫叶像燃烧的火焰,有的像小鸭子的脚樱他们在空中翩翩起舞,有的在跳拉丁舞,有的在跳肚皮舞,真可爱!
秋姑娘又来到果园里,给苹果抹上红彤彤的颜色,给葡萄擦上紫红紫红的颜色,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
秋姑娘又来到田野里,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稻谷哥哥拿着一面镜子,正照着,真臭美!高粮弟弟在手牵手做游戏呢!他们好像在弯腰说着:“农民伯伯,谢谢你的养育之恩。
秋天,用火把点燃了我们的心,我爱这诗情画意的秋天!
3.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初探 篇三
作 者:冯玲玲电
话:邮
编:通信地址:鲅鱼圈区熊岳镇厢黄旗小学
*** 115009
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初探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 新课程
【摘要】新课改提出了许多新理念、新精神、新要求,像: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生活中有数学,数学中有生活;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倡探究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要想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了解当今教育形势的发展,掌握这些新理念,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的编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现就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让“生活”走进课堂,加强学习材料的实用性
小学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大多能找其原型,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念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并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比如,九义教材第九册的20页例4,“估一条短裤要用布0.67米,56.28米可做多少条短裤?”,像这样的题目没有多大的现时意义,更不具有挑战性.它也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我就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就地取材,选择贴近少年儿童生活的题材充实到教材中去,从而增进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更多地享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因此我将上面的例题稍微改变了一下:“学校小卖部有一批数学作业,每本0.50元,五(2)班卖废纸得61.30元,顺便拿去买数学作业,可以买回多少本?这样一改换了文字例题,学生就感到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又便于学生理解和思考。同时作为一个数学教师,在现有教材内容中,可以因地制宜的充实实际生活的内容,这必须要时刻留心学生的生活内容简介,关注他们的生活范围,经常做好记录他们的生活资料,特别要案收集他们的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他们用数学的眼光去重新审视,使数学与生活密切地联系在一起。这样,正如一位美国课程专家所说的那样:“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是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课堂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运作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所以,根据国际数学课程改革和我 国当前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有效的课堂教学,除了把握教材特点、培养学生的探索性思维、加强学法指导以外,还要把教材与现实生活进行有效地结合,使出学生在一个充满探索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发现的乐趣,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使他们形成应用意识、创新意识,使理智和情感世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和提升。
二、把学习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
小学数学是数学教育的基础,是孩子们一生中学习数学的开始。如何在孩子们面前展示出一个五彩缤纷的数学世界,把抽象、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让孩子们发自内心的爱数学,主动地用数学。我认为关键是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抽象陌生的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让数学知识生活化。现代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学习数学时,他们的心智活动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而且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景,感到亲切,有兴趣。只有当数学不再板起面孔,而是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更贴近的时候,他们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才会进入学习的角色,才会真正感受和体验数学的魅力与价值,增进理解和应用的信心。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原型入手,唤起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受,使学习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需求。例如:在教学北师大教材一年级上册《比高矮》这部分内容时,我是这样导入的:课前教师故意把黑板擦放在黑板上方的边框上,一上课教师故作惊奇的说:“咦,黑板擦怎么跑那么高,谁愿意帮我把它拿下来?”上来拿的学生由于个子矮,够不着,他就跳起来很吃力地够着拿,还是够不着。老师微笑着说:“还是让我来拿吧。”老师动手拿下了黑板擦。并问:“同学们,刚才为什么他很费力也拿不到,而我这么容易就成功了呢?”学生纷纷发言:因为老师个子高,学生个子矮;说老师个子比他高,他比老师个子矮;老师你都长到黑板那儿了,所以一下子就够着了……。老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马上叫刚才拿黑板擦的那位学生上来站在老师身边,再次比高矮,并引导学生用完整的语言表达。教师总结:看来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知道谁比较高,谁比较矮,才能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处理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比高矮。
这样的导入设计很新颖,体现了新理念、新教法,让学生在一片欢笑声中理解了比较高矮的重要性。在具体感受和体验中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情感。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仅关系到数学的教学质量,而且关系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人才素质。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为不仅具有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更具创新、探索意识的新世纪人才,就成为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第第一、树立创新意识,着眼创新培养。课堂教学作为教师施教、学生求学的主阵地,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渠道。而在以往的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忽略了知识、技能以外的各种品质的培养,特别是学生的创新、探索意识、创造精神,造成学生“高分低能”、只是学习的机器,不能实际运用的不良后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光要注意落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应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和学生素质能力,着眼于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结果是不是唯一的、能否找出新的方法和手段,能否有更简便、快捷、方便的途径。第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创新能现代教育论的思想主张“以学生发展为主”在数学教学中要真正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的教就应转移到学生的学上面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只有学生主动地学习了,才能使教学落到实处,创新思维才能得以发展。第三、鼓励质疑,培养创新思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课课堂教学必须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培养学生能发现问题、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和发表创造性见解的能力。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他们主动创新的能力。
四、创设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乐于交流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要适应新的形势发展,必须有新的教育观念。首先,对学生重新认识,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爱好,充分估计每个孩子的潜在能力,不要认为某某孩子太差。外国从不分好坏孩子,认为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要信任理解孩子,要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都体体面面的坐下去,千万不能让孩子在群体面前暴露自己无能。其次,要用和蔼的目光面对全班的学生,经常用语言和学生交流,如:“我很荣幸,我的想法和某某同学不谋而合。”“你的某某看法很有创意”“你对这一点的看法很独特。”对于不完全正确的答案,我注意发现它的闪光点:“我听懂了你的意思”。“你说的这一点有道理。”“你能解释一下吗?”以前每节课结束,我都说:“有不懂的找老 3 师。”现在我常说的是:“你有什么体会或遗憾?”“今天的课,谁还想发表看法?”这样就能体现出老师和学生平等、民主、和谐。同时,还要注意学生的质量,应从不同的角度下结论,从能力的培养入手,使学生的特长得以充分的发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发育迟缓的学生;尊重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尊重有过错的学生;尊重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尊重和自己意见不致的学生。尊重学生同时意味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做到不体罚学生;不辱骂学生;不大声训斥学生;不冷落学生;不羞辱、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
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师和教科书的质疑。
总之,新课程、新理念将时时刻刻冲击着我们的头脑,为小学数学教学带来许多的思考。面对新课改我们都要经历苦恼、反思、探索、实践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创造性的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创造性地驾驭教材,处理教材,不断地自身调节,以达到课程目标。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每一位教师观念的转变、知识的更新、行动的研究并将这些体现在每一个教学活动中,才能使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不再是一句空话,才能使小学数学教学产生实质的变化。参考文献:
4.浅谈小学古诗的意境教学 篇四
界首镇中心小学 马芬芳
【摘要】古诗是小学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只有真正领会诗的意境,才能使学生接触到传统文化的精髓,激发学生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感情,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由此可见引导学生领会古诗意境是古诗教学的难点。如何进行古诗的意境教学呢?笔者进行了大胆尝试努力从而达到感知诗意,体会古诗意境的目的。
【关键词】综合 欣赏 运用 想象
古诗是小学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诗歌具有抒情性、形象性、精炼性、含蓄性、音乐性等特征。诗歌的特征决定了诗歌的独特的意境。意境是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意,指作者的立意,即思想、情感;境,指作者所描绘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所谓意境,是艺术家的审美体验、情趣、理想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含蓄蕴藉,有着丰富的“言外之意”和“象外之象”,使人神往、使人流连、使人动心动容。诗离不开意境。诗美,重在意境美。诗人之所以创造出新鲜动人的意境,重要的是他们有着与众不同的独特的生活观察和体验。就古诗而言,诗人往往将自己的感情、愿望寄托在所描写的客观事物之中,使事物好像也有了人的感情,从而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事物的情感是随着人的情感变化而变化的。正如清代吴乔在《国炉诗话》中所云:“诗以情为主,景为宾,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国家残破,在诗人眼中,连盛开的花儿也会落泪,鸟儿的鸣啭也令诗人心悸。可见战争之乱给诗人带来的伤害是巨大的。这两句诗情景交融,意在言外,构成了风韵天成、含而不露的独特的意境美。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古诗的意境美,是诗人在创作中的刻意追求。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也应该十分重视引导学生领悟诗中的意境美。事实上,只有通过领会诗的意境,才能使学生领会到传统文化的精髓,激发学生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感情,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当然,引导学生领会古诗意境是古诗教学的难点。如何进行古诗的意境教学呢?面对大量的古诗教学,笔者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大胆尝试各种手段进行古诗的意境教学,从而达到感知诗意,体会古诗意境的目的。
一、综合学科,立体古诗的意境。
下面以教学孟浩然的《宿建德江》为例,具体谈谈融诗、乐、画于一体,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意境的教学尝试:
第一步,听配有《二泉映月》的《宿建德江》录音朗诵,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感知诗意,聆听朗诵时闭上眼睛联想,用心灵去感知并默默地在心中勾画图景,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诗中的意境,强调思想感情在作品中的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或喜悦、或忧伤、或愤怒、或思念、或憧憬、或赞扬、或谴责„„无不流泻在作品的字里行间。因此,要求鉴赏者在鉴赏活动中进行“再创造”,心理过程要表现为联想、想象活动和情感体验。《二泉映月》轻柔、舒 缓的曲调加上朗读者的激情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用音韵之美,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心入意境,借助联想、想象,得到真切的情感体验,从而获得对诗歌的初步理解和审美感受,让学生初步感知古诗大意,感知诗人所表达的忧郁之情,并在头脑中初步勾勒出诗中描绘的画面。用这些手段把学生引入诗境,激发了学生内心的共鸣。何况,诗歌本来就是和音乐相依相存的,借助音乐教学古诗,符合诗歌的实情。
第二步,仍以音乐为背景,进行朗读、散读、齐声读等多种形式的阅读,目的是使学生头脑中的画面更清晰。同时,能使学生反复体味诗人满怀愁绪的心情,真切感知在诗中出现的种种意向,反复诵读也为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鉴赏古诗作了铺垫。
第三步,自由发言,将诗中的文字转化为画面,引导学生掌握通过景、情、志入境的方法。学生已初步感知并反复体味了古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可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诗人是借助什么形式把这种感情传递出来的呢?归结于一点:融情于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按文字顺序找出古诗中所绘之景(意象):诗人的旅舟停泊在烟雾蒙蒙的沙洲边,眼见日落黄昏,原野空旷辽阔,远方的天空好象低压在树木之上,清清江水中的明月似乎主动与人亲近。把形象的绘画语言和诗中的内容结合起来,将抽象的文字转换成具体的画面,给学生以形象的直观感受,在感受意象独特的共性的同时深刻地感知诗歌的意境,使单调的讲解化作一种图画的流动美使课堂趣味横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这也正好符合苏东坡曾评价王维的诗和画时所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学生能描画出一幅形象的简笔画,自然而然就会进一步地理解诗的独特意境。接着可以引导学生,诗中之景当然是诗人创设出来的,那诗人除了绘景之外还表达了什么?继续让学生找出描绘诗人心境的词句或修辞等。
第四步,看图画背诵古诗,再运用联想想象,将古诗内容用优美的散文语言表达出来,有了前三步的基础,学生很轻松地完成了背诵。这样,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发展了学生的智力,也使学生的欣赏能力、观察能力、创造能力、审美能力得到尽可能的提高。
诗歌是抒情的艺术,在古诗教学中,依据诗歌的特征,综合各学科的特点,融诗、乐、画于一体,引导学生领会景中寓情、情中显志所创设的意境。
二、阅读欣赏,品味古诗的意境
阅读和欣赏古诗,首先要读懂。在自行排除语言文字障碍的基础上,要尽量准确地捕捉作品所传递的思想感情的信息。要努力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艺术形象,透过跳跃的思维、夸张、比喻、典故和五光十色的抒情载体,看到象外之象、言外之意,体味作品的意境和韵味。而要达到此目的,“诵读”是不可或缺的。换言之,“诵读”决不是小和尚念经,而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求加以指导和统帅。在诵读中,还要注意欣赏诗篇的形式美,形式是为表达诗歌的内容服务的,与内容相辅相成,而又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诵读”正是欣赏诗的形式美的有力手段。要达到一定的欣赏水平,提高阅读的质量和能力,最好的办法就是多读,不但要默读,还要诵读,好的作品要细细品味、琢磨,也要放声吟咏,读多了,就能品出味道来。
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指导感情朗读,让学生体会音乐美。感情朗读,能再现诗的意境,加深体会诗的含义与感情。因此,应在学生理解诗的内容的基础上重视朗读。指导朗读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感情朗读的方法和技巧。首先指导确定感 情基调。例如在《静夜思》的朗读指导中,我先引导学生看图,在图文对照的学习中领会:诗人李白是在什么环境、情绪下吟作此诗的?当学生知道这首诗是李白在远离家乡、秋夜望月的思乡情感中所作时,再引导他们该用什么感情进行诗的朗读。“用思念的情感”,学生中有人发表了意见。在集体和指名朗读中,我发觉不少学生能用低沉的语调朗读此诗,较好的体现了诗的思想感情。教学中,我还引用歌唱歌曲,抒发情感的方法,教育学生:朗读如歌唱一般,要先弄清歌曲表达了什么感情内容,再用心去歌唱,歌声才能好听动人。
确定感情基调以后,再看看哪些是表达这种感情的关键字,重音就可以落在这些关键字上,然后指导处理重音与节奏。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抒情诗,全诗充满了喜悦、激动之情。起句与七、八句节奏要急促,第五、六句要舒缓,“忽传”、“喜欲狂”、“即从”、“便下”读重音。这样朗读抑扬顿挫,学生的感情自然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进而品味诗中的意境。
诗是最适合朗诵的文学样式,读诗时要投入感情,与诗人的心声合拍共鸣,情绪、语气、表情都要到位,只有用“心”去读,才能读出情,读出味,才能真正品味到古诗的意境。
三、运用多媒体,营造古诗的意境
古诗语言精炼,意境优美,寓意深邃。但是,由于小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对古诗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感到疏远。因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更好地适应古诗教学,实践证明,若在古诗教学中巧妙运用电化教学媒体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通过绚丽的画面,鲜艳的色彩,悦耳的音乐为学生创设优美的诗境。
(一)、画面展示意境法
诗是抒发诗人情感的,而感情又一定要通过形象,构成意境,然后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因此,诗歌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绘的,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教师能将抽象、凝练的语言与具体的形象联系起来,将古诗中的“形象”化为可作用于视觉的一张张栩栩如生的幻灯片,那么,古诗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骆宾王的《咏鹅》这首诗,诗人通过描写鹅的色彩、形象、动作等,生动地表达了对白鹅的那份喜爱。但由于课堂条件有限,如此丰富的信息仅凭口头讲解是不易表达完整透彻的。故此,根据诗意我们可以绘制一套幻灯片,第一张幻灯片上亭台楼阁,杨柳依依,岸边一位老翁笑嘻嘻地捋着胡须,一个小孩正不断地向湖里那群“嘎嘎”欢叫的大白鹅抛撒谷粒。紧接着再来一张白鹅戏水的特写。教学时,配音、动画相映成趣,为学生感受诗的意境提供了丰富的、鲜明的表象信息,学生很轻松地踏入诗的意境之中。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结合画面说说诗意,学生就不难表达了:浑身洁白的大白鹅,在清澈浅绿的湖水中悠闲自在地划动红红的脚掌,缓缓前行,时不时地引颈高歌。此时,水波荡漾,荷叶轻摇„„这意境多美啊!为了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造兴趣,也为了更好地理解诗意,体会诗的意境,我们还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诗意大胆想象,自己动手在玻璃板上为古诗配画。一张张充满童稚的画面,通过投影展现在学生眼前时,学生的兴趣便能最大程度地被激起,更让他们在诗的意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二)、音乐渲染意境法
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古诗中有不少作品本身就是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诗与音乐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在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沟通起来,尽可能地将古诗中的“情”转化为可作用听觉的音律,有利于学生披文入境,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送别诗,诗人与故人的离情别绪完全寓于天水一色的景色之中。在教学时可选用与古诗的诗意相协调的古筝乐曲《送别》,那舒缓、轻悠的旋律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物,如临其境。那深情的乐曲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李白与孟浩然这对老朋友依依惜别的场景之中。
再如教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可让学生欣赏歌曲《九月九的歌》,利用饱含思念之情的乐曲将学生不知不觉地带入“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古诗意境。又如教学《泊船瓜洲》时,可放一段江南丝竹《春江花月夜》,让学生微闭眼睛,凝神细听,遐想江南的明山秀水。这样,学生很轻松地就进入了诗歌所描绘的境界。
这样有助于学生较为迅速、深刻地整体感知诗文,体会作者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三)、激发想象,延伸古诗的意境
古诗的精炼性使古诗留给读者更多想象的余地,为此,我们可以抓住古诗的“空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延伸古诗的意境。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说得好:“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想象是什么?从心理学角度说,它是通过人脑对过去形成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产生新形象;从思维角度说,它是在已有材料和观念的基础上,经过联想、分析、综合而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想象不仅可以充分调动人的知识经验,而且可以充分激发人的情感,使作品中所描写的形象变成欣赏者头脑中的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使欣赏者由此而感动,而赞叹,而沉醉。教学古诗时,可以启发学生根据古诗的情节展开想象,把古诗改写成内容具体的记叙文。
如教学柳宗元的《江雪》时,先启发学生想象:漫天大雪覆盖大地,那么多的山,那么多的路,竟没有一鸟一人之踪影。“千山”“万径”,广阔无限,而一“绝”一“灭”又无限阴沉、凄凉、孤寂。寒气笼罩又正下着大雪的江中,竟有一只孤舟,一位披蓑顶笠的老翁,任凭周围环境严酷,坚持着自己能做的工作。然后,指导学生根据对古诗意境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边读边体会这首诗的“言外之意”。接着,激发学生大胆想象,以多变的形式将《江雪》改写成一篇篇优美的文章,不仅生动地再现了诗的意境,而且,最大程度地表现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延伸了古诗的意境。
古诗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古诗是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必修之课。我们要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用新的观念,新的方法来教学,把古诗教“活”、学“活”,让学生真正成为古诗教学中的主角,于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小学课本入选的古诗是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结晶和荟萃。让学生通过想象描绘出全诗或部分诗句的优美意境,是融理解、想象、表达、学习、创造于一体的最佳方法。
【参考文献】
4(1)《文学评论写作》(南京师范大学写作教研室)(2)杨九俊 姚烺强《小学语文专题研究》
(3)丁家永 《小学教学心理与教学设计》
(4)《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5)黄冠明 《教小学生将古诗改写成记叙文的尝试》 《教育评论》 2001 第5期 p.81-81
(6)涂培源《 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小学生展开想象》《教育评论》 2001年 第2期 p.68-69
(7)向晓红 《古诗教学与审美教育》 《湖南教育》 1997年 第5期 p.26-28
(8)戴启铃 《入境 明理 悟神--借助“想象”教学古诗》 《江西教育》 1997年 第11期 p.32-33
(9)曹云芳 《吟诵入境、迁移表象、激活联想--古诗文审美教学三题》 1995年 第1期 p17-18 5
5.宁静意境下的小学数学论文 篇五
【摘要】差异教学的理念是与基础教育改革相一致的,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一种普遍方式,基于差异教学的理念,注重课堂提问的策略,做到提问与教学情境串联在一起,提问有梯度,提问能够张弛有度将有效地提高课堂提问的质量,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差异教学;小学数学;提问策略
一、提问串联教学情境,让学生愿说
差异教学并不是针对个别的教学,首先差异教学也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以低年级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串联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班级全体学生都尽快地融入教学中来,教师提问的问题与教学情境相联系,能让全体学生都有话说,都愿意说,从而很好地调动了课堂的学习氛围,使得课堂成为一个全员互动、学生积极参与的地方。
教学片段一:
师:《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动画片同学们熟悉吗?
生:熟悉。
师:图中有几只羊?
生:4只。
师:有几只狼呢?
生:5只。
师:图中一共有几只小动物呢?怎样列式?
生:4+5=9
师:同学们,灰太狼抓走了羊村长并设计了四道关卡,喜羊羊想请同学们帮帮忙,你们愿意帮助喜羊羊吗?
师:他们来到了第一关――算一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完成第一题:口算。
6+3=
3+6=
9-8=
9-3=
3+6=
5+3=
8-5=
4+5=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关注学困生完成情况)
师:写好的同学坐正。
开火车汇报,判断对错,统计对错。
师:小朋友们真厉害,算得真好!闯过了第一关,拿到了解救羊村长第一关的钥匙,要收好了哦!(实物贴在黑板上)
在此教学片段中,教师采用了“喜洋洋与灰太狼”的教学情境,这样的教学情境,是学生都愿意看到的,也是愿意参与其中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巧妙地与“喜洋洋与灰太狼”的情境结合在一起,这样既可以让全体学生饶有兴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又顺利地展开了课堂教学。
二、递进式的提问。让不同的学生都会说
学生在准备水平、学习兴趣、性格、能力、认知风格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教师在实行差异教学时,就要立足于学生的差异,力求使教学与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匹配,保障学生对学习方式、途径的适应性。
教学片段二:
师:灰太狼很不服气,你们竟然连续闯过了他设计的二关,于是下一关难度要增加了哦,爱动脑筋的小朋友才能闯关成功,你愿意挑战吗?
生:愿意!
(师出示两组题,学生独立完成,关注学困生完成情况)
2+4=
8-1=
2+5=
8-3=
2+6=
8-5=
2+7=
8-7=
师:完成好的坐正,(学生口答,师出示得数)
师:刚才的这些算式中其实隐藏着大智慧,你看出来了吗?先看第一个加数。
师:比一比,第一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这些都是2加几的算式,师:它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
生:加号后面的数字不一样,得数也不一样,师:那加号后面的数怎样变化的呢?(边说边用手势引导:从上往下观察)
生:加号后面的数越来越大。
师:得数怎么变化呢?
生:得数也越来越大,师:从刚才的比较中,我们发现这三道算式,什么一样?什么变了?什么也跟着变了?
生:都是2加几,加上的数越大,得数也就越大,师:如果从下往上观察,加上的数和得数又是怎么变化的呢?
师:都是2加几,加上的数越小,得数也就越小,师:小朋友们太厉害了!我们解救羊村长只有一步之遥了。
此环节的关键是让学生在计算后发现题组中蕴含的规律,由于一年级的孩子第一次接触这样的题型,所以老师在授课时通过自己的提问,一环套一环地引出了完整的规律,这样能让不同层次的孩子都有收获,教师由表到里的问题挖掘出了规律的本质,也为接下来能更好地运用规律解题埋下了伏笔,学优生可以直接使用规律判断大小,学困生也对此规律有了更加深人的理解。
三、张弛有度的提问,让学生都能说
在差异教学的课堂中,教师要尽可能地满足学生个性的需求,寻找学生适应的学习方式去教学,这样的教学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著名的教育家汉斯?布莱登尔认为:课堂上,只听教师一人喋喋不休的声音的教学方式,就好比单人乐队在演出,无论如何也不能指望他演奏出和谐悦耳的乐曲,许多时候,我们往往害怕学生的沉寂与冷漠,习惯于要求学生对答如流的喧哗场面,可就是不能给他们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从而造成他们在回答问题时出现语言“卡壳”、思维“短路”等现象,课堂也由此陷入了更为被动、难堪的局面,其实,真正的课堂通常是冷热相生、动静相间的,而当提问出现静思的时候,恰恰也正是体现教师教学功底、展现教学智慧的时候。
教学片段三:
师:(出示口+口=9)从数字卡片中选出两个数字完成这个算式,你能想到几种就摆几种,把每次选出的两张卡片放在一起,看谁的方法多。
师:哪些同学找到一种答案了?请举手!(找到一种的学生举手)
师:哪些同学找到两种答案了?请举手!(找到两种的学生举手)
师:最多有几种答案?
生:5种。
师:现在你能将5种答案完整地摆放出来吗?
(学生分组独立摆放,教师选取无序摆放和有序摆放的两位同学黑板上展示)
师:这是两位同学找出的数字卡片,你更喜欢哪一种?请同学们同桌讨论一下。
生:有序的那一种。
师:为什么更喜欢这一种?
生:按顺序排的。
师:有序地摆,不容易重复和遗漏,(以0和9为例)
师:根据这两张数字卡片,你能想到什么加法算式?
生:0+9=9。
师:还能想到什么加法算式?
生:9+0=9。
师:根据一组卡片,我们能写出两道加法算式,下面的几组卡片请同学们独立写出相对应的加法算式。
在此环节,教师反馈时的提问由简单的“一种”到复杂的“五种”进行反馈,关注了班级的全部学生,接下来两次关键的提问“你能将5种完整的摆放出来吗?”“有序和无序你更喜欢哪一种?”之后都安排了操作、讨论等环节,其实就是给予中等生和学困生们更多的思考空间,正是这样一个有张弛的提问,使大部分孩子的思维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对于有序和无序的理解更加深入和透彻。
6.宁静意境下的小学数学论文 篇六
摘要: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改变合理的教学方法,使得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出现知识呈现形式多样化的良好局面,但在调查中发现,新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还有很大的差距,存在问题,值得深思。
关键词:标准 教学 目标 调查 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指导等几个方面都作了建议和要求,明确数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阐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主张在课程设计的总体思想上体现“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水平的数学”,“把数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等。使得数学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得数学更好地为学生以后的生活和发展服务。落实教学目标是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新课改的实施了,针对这次新课程改革,我对我们镇的小学教学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表明: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都发生了许多变化。教育观念、行为在变;学生的思想、学习方式在变。数学教师已经认同和接受新的理念,并初步在教育教学中实践,小学数学课堂出现了新面貌。
一、知识呈现生活化 新课标指出:“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内容要生活化。”传统的数学教学通常是由复习引入新课,学生感觉每节数学课只与数字和运算符号打交道,好像与生活无关。时间长了,对数学就产生一种厌倦感,尤其是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就更对学习数学失去信心。通过调查发现,现在不同了,许多老师,能够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情境来引入新课,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中进入新课,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生不在觉得学习是为了升学考试,知识脱离生活。现在当我们走进课堂时,情况完全不一样了,我们所看到的数学课是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生活气息非常浓。
二、组织形式活动化“探究”、“合作”、“交流”、“体验”、“创造”、“经历过程”等词语在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随处可见。这些词语的出现,给了我们一个强烈的信息,我们的数学教学不再是机械灌输这种单一方式了,应该更多的让学生“动”起来。有的教师根据数学课的内容,适当安排到室外上课,有的课堂设计成模拟的生活场景,开展“超市购物”、“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等,都有利于学生智力、能力的培养、提高及身心的健康发展。成绩是喜人的,在取得这些成绩的同时,我感到更多的是忧虑。新的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在不同学校、不同年龄的教师之间差异很大。新的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离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存在不少的问题。
1、处理教材缺乏灵活性。教材是“课标”理念的载体,是课堂教学的依托,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决不是唯一资源。教师应该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环境,灵活处理教材。有些内容是可以而且是应该重新组织教学资源的。所以课前教师要钻研教材,理解教材的真正意图,课堂上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2、合作学习有形无实。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学方式要多样化。“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里所说的是重要方式,而不是唯一方式。目前有一种怪现象:只要有人听课或是公开课,不管教学内容是否合适,也不管学生的实际情况如何,动辄就搞小组讨论。有些问题本可以马上由学生回答的,也要进行较长时间的讨论。似乎没有讨论就缺少一个程序。有些分组学习是几个同学围在一起叽叽喳喳乱叫一阵,给人以表面的积极讨论问题的假象,看上去热热闹闹,没有实际效果。不仅如此,而且还会助长不良风气的形成,影响学习效果,造成新的两极分化。
3、教学只重视认知领域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习的结果、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制定教学目标过分重视认知性目标,忽视发展性目标。就算有些教案涉及发展性目标,课堂上得不到落实,也只是“走过场”,应付上级部门检查。学生评价也过于注重认知领域,且评价语言贫乏枯燥。教学评价时,教师的表扬要发自内心的,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他的答问已引起老师的兴趣。这种表扬要能让学生感受到一种成就感。教师语言也要因人而异,因问题的难易使用不同的评价语言。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评价的目的
4、忽视教学过程的复杂性。
把错综复杂、动态的教学过程以“剧本”的形式加以具体描述,所形成的教案是“直线型”的和模式化的,对实施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未作充分准备和应急措施,一旦遇上便“置之不理”或“束手无策”。
5、不注重知识生成过程
这是一种普遍现象,大多教师在教学中过多地满足于学生能得出某一个结论或会做几道题目这个层面上,而对于学生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的思维方法则漠不关心,有些学生虽然结果是错的,可他的思维过程则与众不同很有创意,对此教师则视而不见。
7.宁静意境下的小学数学论文 篇七
曹广春
河南杞县平城乡中心小学
浅析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曹广春
河南杞县平城乡中心小学
摘要:数学教学的主题是教师和学生,不同的教学观体现在教学策略上也截然不同。教师为教而准备,即意味着在某种程度上教师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放在课堂的中心,因而尽可能想把课堂情境控制在自己的掌握之中。教师为学而准备,即承认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人,教师的作用只是为学生创造一个充分发展的空间……
关键词:备课 现状 理念 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一、教师备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教育界普遍认为,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教学的内容是经过课程教材编写者选择和加工的人类已经创造出来的最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教学过程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课堂教学活动以完成教学大纲和计划为主要任务,教师备课和教学设计以完成教学任务为主要目的,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这样,必然会在备课中存在一些问题:
1、分析学生流于形式。考虑的是学生“应该的状态”,而忽视了“现实的状态”。经常以教师的水平看学生,结果是把学生看高了,课堂上学生“跳了又跳,还是摘不到果子”;有时在学习新知识时又把学生看低了,把学生看成一张白纸,忽视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上学生“根本用不着跳,便摘到了果子”,不利与学生的发展。
2、处理教材未能很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大多只限于补充、调整一些习题上,即使更改例题,也只是把着眼点放在理顺教材本身的知识结构上,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教师不去分析学生的学习心理。
3、制定目标过分重视认知性目标,忽视发展性目标。就算有些教案涉及发展性目标,也只是“走过场”,应付上级部门检查。
4、设计教学过程忽视教学过程的复杂性。把错综复杂、动态的教学过程以“剧本”的形式加以具体描述,所形成的教案是“直线型”的和模式化的,对实施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未作充分准备和应急措施,一旦遇上便“置之不理”或“束手无策”。
二、课堂教学设计应有的理念。
一个人的理念指导着一个人的行为,教师的理念指导着教师的教学行为,不正确的理念会导致不正确的或无效的教学行 为。要实施有效教学策略,必须要有正确的理念。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应加强学习,贯彻新课程标准理念,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逐步调整我们在教学设计中的理念。教师在正确的教学设计理念指导下,进行巧妙设计,往往能更好地贯彻新课程标准,提高教学效益和教学质量。
1、生活问题数学化
新课程标准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种教学思想,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力求做到“生活问题数学化”。
教学案例:
教师:我想问一下你们打乒乓球时用什么方法决定由谁先发球?(学生说)
我们来看看打乒乓球的情景。出示例1场景图
问:裁判在做什么(猜球.)请××同学给我们介绍一下什么是猜球.(由班里的乒乓队员作介绍)非常感谢××同学给我们介绍了这一知识,我们把掌声送给他.问:同学们,用猜左右的方法决定由谁先发球公平吗为什么 ?如果用一个分数表示,你认为猜对或猜错的可能性是多少?
学生讨论后小结:乒乓球可能在左手,也可能在右手,猜对或猜错的可能性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可能性是相等的,所以 是公平的.所以很多比赛中也都用类似的方法。板书完整(用分数表示)
师:是一个分数,我们今天就来研究“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完整课题的板书: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从上面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在进行数学设计的时候,要将现实世界进行数学的处理,用数学化的意识去进行教学设计。要引导学生根据生活情景去组合条件编写题目,从而将生活中的问题不知不觉的数学化。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情感,也能培养学生数学应用与数学化的意识。
2、内容呈现问题化
常言道: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出发点,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教师如果能善于把课堂教学设计成一个又一个生动有趣而又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那么学生就会真正处于一种积极的思考状态。只有经过学生的思考,数学知识才能内化到学生自己的知识结构系统中。
问题是数学教学的源泉,问题质量的优劣决定课堂教学的效果。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问题是好问题呢? 案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师演示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师:同学们,我们是沿着什么将平行四边形剪开的? 生:高。师:我们把平行四边形分成了哪两个图形? 生:(直角)三角形、(直角)梯形。
教师把三角形平移到梯形的另一面(并大声强调了几遍——“平移”这个词),拼成一个长方形。
师:这个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样?
生:相等。师:为什么?
生:面积既没有多也没有少。
师:很好!那长方形的长、宽分别对应着原来平行四边形的什么?
生:长方形的长对应着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高对应着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
师:现在你能说出如何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了吗? 生: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为了强调可以沿任意一条高剪开,老师又重复地操作了一遍,将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直角梯形,转化成长方形。)
教师又出示了大量变式练习进行提问与训练,学生进入习题操练过程……
3、组织形式活动化
“技能”、“探究”、“合作”、“交流”、“体验”、“创造”、“经历过程”等词语在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随处可见。这些词语的出现,给了我们一个强烈的信息,我们的数学教学不再是老师讲、学生听这种单一方式了,应该更多的让学生“动”起来。有的教师根据数学课的内容,适当安排到室外上课,有的课堂设计成模拟的生活场景,开展“超市购物”、“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等,都有利于学生智力、能力的培养、提高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两位教师上《圆的认识》一课。
教师A在教学“半径和直径的关系”时,组织学生动手测量、制表,然后引导学生发现“在同一个圆内,圆的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教师B的设计是:
师:通过自学,你知道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吗? 生:在同一个圆内,所有半径是直径的一半。在同一个圆内,所有的直径是半径的两倍。如果用字母表示,就是d=2r r= 师:这是我们同学通过自学获得的,你能用什么方法证明这一结论吗?
学生探讨、交流。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通过折纸…… …… …… 从设计意图来看,两位老师都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但前者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是被老师牵着鼻子做;后者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老师充分正视学生的现实,调整教学思路,把对未知的探索变为对已知的验证,因为六年级学生对“半径和直径的关系”通过自学,已能明了。
新课程标准非常强调学生动手、学生操作、学生做数学。因此,教学设计的时候,尽量多一些“活动化设计理念”,这样对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非常有好处。
三、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策略。
1、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
从学生出发去备课,为了充分地了解学生,在备课时不妨认真回答以下一些问题: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没有掌握的是哪些部分?有多少人掌握了?掌握的程度怎样?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哪些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
2、认真挖掘教材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并制定好明确、具体的课时教学目标,实现教材新功能的变化。
新教材的特点之一是“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开放性”,即教学内容是基础而丰富的,呈现形式是丰富而开放的。因此,我们在备课时要认真挖掘教材的资源,力图呈现丰富多彩的感知材料,给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留出一定的思维空间。具体做法 可如下:
a.将教材内容情境化。小学生,尤其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习素材的感受与兴趣。现实的、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容易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
b.将静态知识动态化。我们在备课时,根据教学需要,根据优化课堂教学的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教材中的主题图处理加工成可操作的活动挂图或活动。
3、充分估计教学过程的复杂性,构建非直线型的教学路径。
传统教学中教师最怕的是课堂上出现“意外”。一旦出现便排斥和消灭。目前课堂教学中最可贵的教学资源就是这些“意料之外”。我们对此要充分培植和利用。所以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教师的基本功除了显性基本功如:三字一画、课堂语言、板书、制作教具等,还包括隐性基本功如:课堂调控、信息的重组、情感渗透等面对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教师的隐性基本功尤为重要。教师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对话中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纪律的“管束者”,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出的各种信息资源的“重建者”。教师面对各种资源,要学会筛选,去掉无用的信息,利用、重组有用的信息,推动教学进程。
4、大力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学生的头脑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知识和信息的处理和加工中心,他应该懂得知识和信息怎样归类,怎样取舍,怎样加工整合生成新的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这种处理和加工的能力。学生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传统的教材观对学生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潜移默化的影响重视不够,而学生只有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这些因素才能得到培养。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与其说是一种学生学习的方式,还不如说是一种教学的理念,因为并不是任何一节课都适合这种学习方式,但任何一节课都必须努力体现出“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精髓——主动、健康的发展。
5、加强学习,使教师的主导作用更加适应学生的要求。教师的“导”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因此要肯动脑筋费力气,根据本人的特点设计有特色的教学过程。在教学前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不但要知道教什么和怎么教,而且要使每个学生知道学什么?怎么学?如教学生新知识时要有目的,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从不会思考到会思考,适时点拨切中要害,即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在思维的方法上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起到拨开迷雾的作用,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我们教师要努力学习,增强自己的个人的魅力,如思想魅 力、文化魅力、情感魅力、艺术魅力等,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去探究知识,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教师为教而准备,即意味着在某种程度上教师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放在课堂的中心,因而尽可能想把课堂情境控制在自己的掌握之中。教师为学而准备,即承认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人,教师的作用只是为学生创造一个充分发展的空间。因此,我们一线教师自己要对教学逐渐理解,认真备好自己的课,求真务实。要努力在“教学设计”中体现让学生有兴趣,使之处于学习的最佳状态,让他们受到鼓舞和激励,让他们学得更好,发展得更全面。这样,新课标的精神也将在这样的设计中得到充分体现。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8.宁静意境下的小学数学论文 篇八
随着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尤其是《数学课程标准》给小学数学教学及其研究以新的启示。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和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一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这就要求数学学习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要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向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数学,要使每个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习内容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内容的呈现方式应体现多样性、趣味性、生活化和情境化。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数学学习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在实验过程中,虽然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师讲生听、师说生做、师授生受的“满堂灌”现象,但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组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很多教师都感到无章可循,无所适从,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因此,探讨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是新课程改革实验的需要,也是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需要。基于上述思考,我认为小学数学教学要走出“形式教育论”的误区,转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应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出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力提倡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以更好地实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参与和发展。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新授课教学策略,我认为包括四个环节:即创设情境,提出数学问题;自主探索,建立数学模型;巩固练习,解释与应用;师生合作总结,完善知识结构。
一、创设情境,提出数学问题
1、情境创设的内容及形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课堂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原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富有现实意义和挑战性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情境的内容可以是学生身边的人和事、现代社会发展现实、现代科技最新成果、现代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重大节日、纪念日等。
情境的呈现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真实的情景,一种是“虚拟”的情景。真实的情景就是实实在在的、学生亲身感受的客观情景。“虚拟”情景就是从客观情景中抽象出来的情景。
(1)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悬念;(2)创设操作情境,激发兴趣;(3)创设生活情境,产生联想;(4)创设故事情境,进入角色;(5)创设竞争情境,活跃思维;(6)创设“障碍”情境,激化认识冲突。
当然,我们并是不要求每一节课都必须创设一个什麽情境,开门见山也不都是消极的,从实质上讲,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师生关系和谐、教学融为一体的,知、情、意相统一的课堂教学环境,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2、在情景中提出数学问题(1)理解情景的意义
对于呈现的情景,让学生根据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结构,独立思考,理解情景的意义,找出情景中所隐含的数学问题,然后与同伴交流、讨论。
(2)提出数学问题
在具体情景中,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会提出很多问题,有些问题与数学有关,有些问题与数学无关,有些问题甚至是离奇古怪、荒诞不经的。教师不能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置之不理,放任自由,要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表扬激励学生,引导学生从众多问题中筛选出与数学有关的问题,然后再从有关的数学问题中找出本节课学习的数学内容。
(3)用数学语言描述数学问题
在具体情景中,开始的时候,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些语言可能很不规范,也不准确,教师要因势利导,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来表述自己发现的问题,然后再进一步引导学生用准确、简练的数学语言来描述数学问题。
二、自主探索,建立数学模型
建立摸型是指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探索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模式。《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在情境中提出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建立数学模型。
1、自主探索
根据问题的不同类别,学生灵活采用各种方法对新问题进行独立探究,多向思索,如阅读、操作、尝试等。
2、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根据学生在情境中提出的数学问题,组织学习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探索知识的形成规律,从而建立数学模型。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设计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地进行观察、操作、实验、猜测和交流等数学活动,建立数学模型。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由于低段小朋友缺少组织能力,教师要向学生明确动手实践的详细步骤及方法,若需要分工合作的应给组内成员进行合理分工,明确各自的职责。
3、小组讨论
学生经过自主探索,形成学生自己的想法后,对探索结果进行交流,教师深入倾听或参与讨论,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自由表达各自的想法,然后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评价,逐步达成大致统一的意见,建立起数学模型。开展小组讨论的目的是为全体学生提供更多的课堂参与机会,培养群体意识和活动能力。
4、组织汇报
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各小组提出不同想法,鼓励发散思维。
5、集体归纳
学生自由发言,对全班已有各种意见进行归纳。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恰当氛围,让学生自由地、开放地归纳总结。
6、充分验证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验证结论,培养思维的严密性和科学求实的态度。
在实施探究性学习模式要遵循以下七个原则:(1)独立性原则;(2)主动性原则;(3)活动性原则;(4)合作性原则;(5)开放性原则;(6)创造性原则;(7)激励性原则。
三、巩固练习,解释与应用
新授课的练习侧重于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过程,习题的选择偏向于基础性、专项性。教学中要选取最新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采用多种练习形式,巩固所学的知识,引导学生在自我评价、他人评价中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展自我。
四、师生合作总结,完善知识结构
1、师生合作总结:全课总结是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归纳和概括的过程,是帮助学生将零碎的、分散的知识整理成条理的、系统的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将所学的新知识内化,与原有知识融合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过程。教师要帮助、引导学生及时将所学的新知识进行整理、内化,形成新的知识结构,以迎接下一步的学习。
2、质疑问疑:引导学生引申、推广所学的教学问题,把问题的探索和解决的过程延续到课外和后继学习之中。
9.信息化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篇九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学习和交流打破了过去的时空界限,为人类能力的提高和发挥作用带来了新的空间。”《数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网络资源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因此,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数学教师必须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计算机来帮助自己的教学,把计算机技术有机地融入到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那么,如何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实现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整合,下面谈一些我的尝试与探索。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内容的整合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要贴进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事实上,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他们有一定生活基础的数学知识,并且对此更感兴趣。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大量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插图是
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插图是静止的,只能反映事物变化的结果或活动的瞬间。假如静止的插图借助多媒体,创设动态情境,以鲜明的色彩、生动的画面把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展现出来,这样既可突破难点,化抽象为具体,又可促进思维导向由模糊变为清晰。
综观小学数学教材,其实还是有很多内容利用网络教学可以取得更好教学效果的。我们在实践中发现网络环境下数学的复习课、练习课更利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如在小学数学十二册的复习单元中有很多内容适合学生网络学习,通过网络,让学生自己归纳整理,形成知识体系,学生从“接受式学习”转向“探究性学习”。如《立体图形的复习》《量的计量》《平面图形的复习》等内容,教师课前先建立复习的几个模块,如知识要点、整理归纳、在线测试等,课上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性学习。
二、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模式探究
随着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信息技术以它强大的功能实现着数学教学模式的变革,使得数学教学从单一的黑板静态模式到动态演示模式,从教师讲、学生听到“师生互动式”教学,从“学数学”转向“做数学”……信息技术地推广与应用,带动了教育教学的改革,促进了教育模式地转化。作为一名教师重在对学生授之以“渔”,教学过程中关健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不仅知其然,更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利用多媒体将教学中所涉及的事物、形象、过程等再现于课堂,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使难以觉察的东西能清晰地呈现在学生感知能力可及的范围之内,引导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思
维过程,达到激活思维、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目的。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方法的整合
当前与时代的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比,学生学习方式较单
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然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过程却是:学生的学习开放性、全球化;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内容形式呈现多媒体化。改革现行的学科教学方法,使其适应信息环境下的学习要求。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节课时,我安排了课堂练习。练习中,计算机将正确、错误的评价以及提示、指导、建议等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对学生的不同解题过程,通过网络在屏幕显示,起到了交互作用。不仅使学生很快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加深学习体验,而且教师也可从中获得教学反馈信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使教学过程向教学目标靠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
四、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所要注意的问题
在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过程中,我们感到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教学,必须要求师生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这是需要一个较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还欠熟练,尤其是小学生,往往因相关同步知识不具备而使教学本身遇到障碍。
2、从数学学科的角度需求出发来使用计算机,而不是为了用计算机而使用,要强调教师的心理学、教育技术学和学科教学基础,要在充分了解传统教学的基础上使用计算机,发挥计算机的长处,而不是抛开一切只要用计算机就行,关键还是教学设计。
3、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多媒体网络课件是教学的主要因素,它包含教学内容和学习过程的引导。这是现代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而萌生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并不能全部替代传统的课堂教学。即网络课件能装载知识但不能替代课本,更不能替代教师。学生要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使用网络课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宁静意境下的小学数学论文】推荐阅读:
现代媒体对古文意境的作用论文09-16
夜色宁静散文07-17
宁静我心散文08-15
工业设计中对委婉曲折意境美的研究论文06-25
宁静作文700字07-24
来自宁静的明日11-18
有关宁静作文700字07-31
形容宁静的优美句子08-17
做一个内心宁静的自己作文10-04
暴风雨前的宁静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