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如何培养厉行节俭的习惯和意识(共14篇)(共14篇)
1.大学生如何培养厉行节俭的习惯和意识 篇一
小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的培养
摘要:
自主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进行能动的、有选择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完善人格。我们在转变教育观念的同时,应更多地关注学生,重视培养学生专心倾听、善于提问、积极思考发言等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关键词:
自主读书 独立思考 善说能辩 活学活用
自主学习一直是教育学和心理学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学者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直对自主学习进行不断的研究、探索。在教育学领域,研究者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目标,重点探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教学方法。在心理学领域,研究者侧重于考察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各种因素,以及自主学习发生、发展的内在心理机制。
无论从哪个角度,他们对自主学习的认识,都存在一些共同之处,即自主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进行能动的、有选择的学习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完善人格。
课堂是新课程改革的主阵地,课堂教学则是实现课改目标和各项教育教学目标的主要途径,因此可以这样说,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各项目标的实施和落实。可是,当我们关注目前的课堂 教学的现状时,却经常听见教师抱怨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不能积极主动思考和发言,导致课堂教学效益不高。因此,我们在关注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的同时,还应沉下心来,更多地关注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情况,重视培养学生专心倾听、善于提问、积极思考发言等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以切实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下面,我试以《草船借箭》一课教学为例,从读、思、说和知识的运用等方面就如何培养自主学习习惯谈几点肤浅的看法。
一、以体验成功来培养自主读书的习惯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是获取知识、体验情感的主要途径,“小学生读一篇课文,要进入情境,感悟语言符号所代表的生活场景与思想感情,就需要体验或发现学习。”课堂中在保证足够的读的时间前提下,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内容和有效的读书方式去读,以激发学生读的热情、读的兴趣和读后的思考。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加深对读的内容的理解,领会作者独特的构思,感受语言表达的创新因素,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真挚情感,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成功的美好体验,促进自主读书习惯的养成。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中,我始终贯穿一个读字,通过悬念的制造、情境的创设,激起学生阅读的欲望。并在读之前向学生提出明确适度的要求(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适度地提高或降低读的要求),引导学生潜心阅读,深入思考,得出结论,体验读书乐趣。课文第二自然段描写极为精彩,教学中先从周瑜临死时说的话:“既生瑜,何生亮?!”引入,创设情境,抓住关键词句(如“就要、公事、希望”等)提出问题:
1、从这些词句中你读出了什么?
2、你对周瑜是怎么看的,依据是什么?
3、周瑜说的话妙在哪里?等问题,激起学生自主读书、理解发现的欲望。然后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对课文反复地读,自主理解:周瑜因妒贤忌能设计欲加害诸葛亮,而诸葛亮神机妙算将计就计;领悟其语言表达的精妙。学生在自主的读书中摘到了“果子”,享受到了读书带来的愉悦和成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让学生体验到欢乐的情绪才能学好,使学生乐学爱学,这样自主读书的习惯自然会得到加强。
二、以挑战困难来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每个学生都有独立的意向和能力,感到自己能明白的事理,就不喜欢别人反复罗嗦;相信自己能解答的问题,就不愿别人提示;认为自己会做的事,就不愿别人帮助。教学中尊重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尊重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坚持“教师引在前,讲在后;学生听在前,想在后。”教师或是提供背景知识,或是点拨语言规律,或是交流自己收获,不一而足,充分运用启发讨论式,鼓励学生通过独特的学习活动克服学习中的障碍。将课堂设计成为如何让学生自主探究,得出结论而获得自信和乐趣的过程,打破只听不思考的定势,摆脱依靠老师学习的依赖性,让学生走向自主、自立、自强。
“诸葛亮为什么三天能顺利交箭?”这个问题是理解全文的关键。学生很难直接从文中找到答案,便会习惯地等待老师的分析讲解。此时,我并不即刻满足他们的要求,而是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读文、思考、讨论,从诸葛亮“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三方面入手,对他 的神机妙算自主理解。而许多书上能找到答案的问题则放手让学生自主解决,以免适得其反。这样既保持和培养了独立思考的兴趣、能力,又树立了向困难挑战的信心,更激起他们向更“高峰”冲击的斗志,养成自立的习惯。
三、以畅表情怀来培养善说能辩的习惯
“口语交际是最重要的交际手段。”叶圣陶先生指出:“说”字最基本,“说”的工夫差不多了,听读写就容易办了。因此,教学中要努力创造说话交际的契机,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解除学生说话的后顾之忧,让他们想说、敢说、能说,获得轻松舒畅的情感体验,养成畅表情怀的习惯。
课堂中我设计了一系列的说话训练:讲三国故事,分角色对话,说启发谈感想,发表看法等,丰富了学生的语言,也使思维变得更加严谨。学生的说话真是丰富多彩,特别是讲课文以外的三国故事,深深地吸引了其他的学生,让学生感到“英雄有用武之地”而欣喜不已。同时也带动一批同学去积累课外的知识,展示才能。
学生光靠自读自悟往往理解不深,领会不透。开展辩论赛是促进学生消化知识、培养说话交际能力很好的手段,还能促进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一旦提出辩题,他们就会主动多渠道地去搜集资料,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求知。
本课中鲁肃是个比较有争议的人物,有的说他既然身侍吴主,就该尽全力帮助周瑜,而不该背着他为诸葛亮准备船只,这于将来吴国不利。也有的说,鲁肃为人坦坦荡荡,敦实忠厚,不像周瑜心胸狭窄,做人就得像他那样,学生的观点莫衷一是。于是,趁机组织一次辩论赛,让学生查询资料,搜集内容,充实辩题。辩论中学生兴趣浓厚,直抒胸意,充分表达自己观点,极大地丰富了语言,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养成说话中表达鲜明观点的习惯。
四、以享受知识来培养活学活用的习惯
《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任何直接经验的获得都离不开实践,语言的表达和理解能力主要是在语言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语文知识的学习,也只有和读写实践结合起来,才有现实意义——运用。课堂中努力创设语文实践的机会,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才能的舞台,实践的乐园,使语言学习运用更加丰富、生动起来。如:说见闻写感受;开展专题的读书活动;演课本剧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体验成功的愉悦,养成活学活用的习惯。
儿童活泼好动,有很强的想象力和表现欲,他们非常喜欢把课文演出来。曹禺先生对课本剧表演予以充分的肯定:“学生参加演戏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演戏里的人,就必须理解他们的思想与感情„„可以启发学生潜在的智力,使他们对听课、读书发生兴趣„„”课前,让学生组成剧组,根据内容鼓励学生自觉吸收、运用生活语言编剧本,并自导自演。课堂上让学生走上讲台,充分发挥才能,施展个性,他们演得惟妙惟肖。在这样的语文实践中,学生兴趣盎然,并表示希望今后有更多这样的机会。清朝教育家王明阳说:“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起进不能已。”长期保持这种“喜悦”,就会不自觉地运用语文知识,养成习惯,巩固所学。
以上的每一个设计,都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或保持极大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兴趣就是在掌握知识和完成任务的每一个具体阶段上,在克服困难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精神满足。学习中学生有了这种精神满足,会促进他们自主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并将这种兴趣进一步向意识内化。自主的学习意识和习惯也将随之变成学生主体意识的有机成分,在潜移默化中形成。
2.大学生如何培养厉行节俭的习惯和意识 篇二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育,“健康第一”,体育兴趣,体育习惯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学校体育是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体育运动兴趣的培养,以及运动习惯与参与意识的形成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身心素质为根本宗旨的今天,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是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所以,学校体育和教师必须主动地适应社会变化的这种要求。因此,激发和保持大学生的运动兴趣,增强大学生的健身意识,培养大学生的体育习惯和爱好,树立终身体育观念,是高校体育教育的首要任务和主要目标,也是广大体育教师的一个永远的课题。要完成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一、使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和意识
胡锦涛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把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激发的群众体育热情保持下去,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体育健身意识,培养人民健身习惯,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体育活动和全民健身运动。”健身是学校体育尤其是高校体育的本质和特征。党中央提出: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
学校体育是国家民族体育和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全民族健康水平的关键环节,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养全面发展新人的重要手段,同时还是培养青少年运动的基地,学校体育所具有的教育功能在培养人们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集体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刻苦耐劳、顽强拼搏精神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最终目的在于全面培养和造就能适应时代要求的一代新人,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健康发展。
学校体育是现代化体育的基础,它的教育功能不仅体现在健康娱乐,或是为升学就业作准备,还要为人的一生作准备。要使学生对体育保持激情,除了增强体质学习运动技能之外,必须让学生在健身过程中感到身心畅快。因此终身体育全面发展和快乐体育应贯穿在学校体育之中。
我们既要强调发展学生个性和对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又要强调学生自信、进取、竟争、效率等现代化观念的培养;既要增强学生体质,又要使学生在获得必要的体育知识、技能,形成良好锻炼习惯的同时,培养组织观念、集体意识、人际交往能力,为日后走进社会打下基础。
学校体育是基础体育,在体育教育中要使学生感受体育带来的快乐,为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夯实思想基础;指导学生了解体育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奠定学生的理论基础;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能力和技能,使广大学生打好身体基础。要培养学生在各种环境下独立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首先要使学生树立“健康第一”观念,增强体育意识,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体育爱好,形成良好的体育习惯,这是高校体育的主要任务和目标。
二、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养成体育习惯
作为学生在校教育的最后一站,高校的体育教育应把培养大学生形成自觉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进而树立终身体育意识作为首要任务。兴趣是人探求某种事物和知识或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具有强烈的积极情绪色彩,是进行活动的重大动力。兴趣可以说是天然的启蒙者,兴趣可以引导和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关系到体育课的效果,所以高校体育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形成体育爱好,进而养成体育的习惯,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体会快乐,从而热爱体育,做一个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体育人。
培养习惯是一种养成教育,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体育的兴趣、爱好和习惯,在体育活动实践中有不同的意义。兴趣是一种心理倾向,爱好是一种行为的积极表现,而习惯则成为生活中的自然行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使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培养爱好,并使之形成习惯,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兴趣是创造一个快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夸美纽斯),只有在学习上获得成功而产生鼓舞的地方,才会出现学习兴趣。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效果基本上取决于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学生只有乐学才能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师要多采用快乐体育的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中持续保持对体育的兴趣,获得快乐。
要培养体育习惯,学校要多开出学生喜爱的各种体育项目。既要考虑高素质人才知识的需要,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又要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留下较多的思维空间;既要有利于学生掌握“三基”养成良好的习惯,又要符合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与文化层次,把学生放在核心地位,把培养终身体育健康习惯作为目标。大学体育应该加强非竞技运动项目,个人运动项目,易于坚持锻炼的运动项目(即不受年龄,运动负荷限制的运动项目),特别是适宜职业需要的体能项目,使学生掌握一两项健身手段,内容突出健身性、娱乐性、终身性。
大学学校体育的内容、形式、方法应多样化。特别要加强小球类(乒乓球、羽毛球、网球)、休闲类(国际交际舞、形体舞蹈、健身操)体育项目的一般技能学习,使学生增强运动兴趣,掌握多种运动技能,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组织形式应丰富多样,如必修制、选修制、俱乐部制 (即学分制前提下的课内、课外选项制) 。体育项目的设置应全面考虑,除了根据本校体育设施的情况,还要做到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引进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并且要考虑学生课余锻炼的可行性和走向社会后的持续锻炼,要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不同的体育兴趣和爱好的需要。要多开设实用性好、趣味性强的体育项目,在这方面我校作了很好的探索,在加大对体育设施投入的情况下,我校开设了攀岩、轮滑、体育舞蹈、散打、网球等深受学生喜爱的体育项目,结合传统的三大球,乒、羽、武术、游泳等,基本上满足了学生的需要,并培养了各个项目的学生体育骨干。
三、结语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这就要求广大学生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强壮身体和充沛精力。高校体育教育应把培养大学生形成自觉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树立终身体育意识作为首要任务。在体育教学中首先要使学生树立健身意识,在教学中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使广大学生形成体育爱好,进而养成体育习惯。广大高校体育工作者肩负重担,任重而道远,要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为实现既定目标,大力付出、加倍努力。
参考文献
3.如何培养孩子的节俭意识 篇三
(华先生,40岁,外企员工)
我们单位的年轻人中有不少“月光族”,其中有些人,月薪不低,却每个月都要伸手跟父母要钱,并以高消费为荣。据我观察,这些人有个共同特点:工作不太负责,忠诚度差,率性跳槽,不懂感恩。举个例子,同样打印一份草稿,别人会用废纸的反面,黑白打印,他们却要拿新纸单面彩打;每次单位发福利或奖金,抱怨最多的是他们,争得头破血流的也是他们。我一直在想,这些年轻人是否从小缺失了“节俭教育”,以至于欲壑难填,变成了物质的奴隶?
我不希望我儿子迦乐也成为这样的人,因此特别重视培养他的节俭意识。经过琢磨,我总结了三个要点:“一个就够”、“不占便宜”、“低碳环保”。
如今,人们的购买力越来越强,所以我要跟儿子讲清楚“为什么买一个就够”。我灌输给他的理念是:“好东西重质不重量。”我用玩具打比方:“你的合金车模,玩了两年仍旧很好;小明有一堆掉光轮子的塑料车,你要不要跟他换?”我发现,有些孩子天天要家长买玩具,家长越买越廉价,孩子也越来越贪心。在我家,迦乐必须赚够100颗星星(一天表现好才能得到一颗星)才能“换购”一样玩具,得之不易,他会愈发珍惜。我爱人定期收拾儿子的衣橱,一个季节有两套衣裤替换就足够,闲置物品都整理送人。迦乐从小置身于“精简”的生活环境中,非常知足。出游时,迦乐只带妈妈做的寿司饭盒和一壶果汁。得到别人馈赠的零食时,他特别高兴,对人的感谢充满真诚。幼儿园每学年都发新书包,老师讶异迦乐为何不换新的。他说:“我这个书包很好,为什么要换?”老师给他的评价是:很容易满足的快乐男孩。
现在,幼儿园里盛行攀比风。我常跟儿子说:“咱们不比看得见的,要比看不见的。因为,看得见的东西(名牌、车子、玩具等)是爸爸妈妈的,看不见的东西(知识、品格、才艺等)是你自己的。”我们很舍得给迦乐智力投资,常带他去接受艺术熏陶,迦乐各方面的能力和才艺都不错,所以他对自己很自信。
“不占便宜”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小区的物业免费提供分类垃圾袋,有些业主认为是“白拿”,稍脏一点就扔掉。我告诉迦乐:“不能因为是免费的,就浪费。不要钱的东西更应珍惜,因为省下来可以帮助更需要的人。”于是,垃圾桶快满的时候,迦乐就用脚踩一踩,压一压。如果垃圾袋仅仅装过“干垃圾”,不脏,他还会把垃圾袋拿回来重复使用。
我们带迦乐去广场玩耍时,很多教育机构会派发免费的广告礼品,如气球、沙画之类的。尽管这些东西大多被扔掉和闲置,但有的家长还是鼓励孩子们“不拿白不拿”。我们教迦乐领过一个之后便不能再要了。如果另一机构一定要派发,我们就鼓励儿子转赠给邻居家的孩子。虽然现在的社会充满了“白占便宜”的机会,但我始终相信“不占便宜”的家教理念能帮孩子将来不吃大亏。另外,只有爱惜公共资源,孩子长大了才会在职场上被人尊重。
有人觉得“低碳环保”要降低生活质量,其实这种观念是错误的。我和爱人都崇尚节俭环保,但我们觉得“节俭”不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而是享受生活。我们尽量不开车,尽量在家吃饭,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但每次放假,我们都会出门旅游,拿出一笔“快乐基金”探险或享受美食——前提当然是“光盘”。当孩子从中得到满足后,就不再会对“占有一堆东西”感兴趣了。
从另一个角度讲,“低碳环保”也可以和“与人分享”结合起来。举例来说,迦乐从3岁开始就对“拆箱子”很感兴趣。我教他用钥匙划开胶带,然后将纸箱折平放好,攒起来卖废品。然后,他可以用卖废品的钱给街头的乞丐,从中得到快乐与满足。
在我的鼓励下,迦乐会问上门送快递的叔叔:“东西我拿走,盒子还给你吧!”有的快递员会拒绝,有的则会表扬他。从今年开始,网上超市都开始“回收纸盒,厉行节约”,越来越多的快递员对迦乐的这种做法表示感谢。
我家还有一个“公车基金”,当迦乐在时间充足的情况下选择坐公交车时,我就给他的基金里投放5块钱。一年下来,基金的数额足够资助一个山区的失学儿童。儿子从中明白,节俭不是因为我们穷,而是为了分享。如果你有一颗棒棒糖就够,你就可以把其余的棒棒糖分给别人,大家一起吃,会更快乐。
有人曾羡慕地问我:“你家小孩要求咋那么少啊?我家孩子看到什么都想要,很难哄开心。”我就告诉他们,孩子的欲望和自信心是有关的。如果家长一直很鼓励孩子,帮助他找到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爱好,孩子就不需要那么多东西来证明自己。很多孩子因为得不到足够的爱,自我形象很差,所以才会过度依赖物质。我觉得,在这个丰衣足食的年代谈“节俭”,就要给孩子讲清楚“节俭”的真正含义:我们不是教孩子吝啬,而是教孩子知足和自信;我们买得少,但买得精;我们用的资源少,让公共资源服务他人;我们分享,所以快乐。
爱的表达方式有很多种
(周女士,36岁,美容店店长)
女儿小的时候,我们总是围绕她的各种需要对她进行“富养”。大概从女儿4岁开始,我发现她的“欲望”刹不住车了。她的两颗门牙已被蛀到无法修补,但出门时还要棒棒糖,不给她买她就说我们“小气鬼”。上幼儿园中班以后,她对穿戴越来越挑剔,看到班上小朋友穿了新衣服,她也得买一件同样款式的。不知不觉中,她的衣服就塞满了两个衣柜。
女儿喜欢芭比娃娃,随之要买芭比的礼服、别墅、跑车、梳妆用品、玩伴和男朋友,后来发展到“迪士尼系列的每位公主”都得买,还有公主们衣食住行方面的玩具。精明的商家不断推出与之相关的书籍、广告册、音像制品,并让广告无孔不入。女儿常指着电视说:“看,这个我还没有……”
我们和老人一起住,又跟孩子的外婆、小姨离得不远。女儿很会钻空子,当一个大人拒绝她时,她会去找心情较好的另一个大人。当大家都拒绝她时,她就软磨硬泡,找机会“旧事重提”。
我的公婆和父母都知道这样宠孩子不对,但常常身不由己。因为这个小人精很会察言观色,总能找到大人的软肋。比如,有一天她想买洋娃娃,被奶奶拒绝,她就给爸爸打电话,哭成了泪人儿。爸爸下班前,她一直坐在阳台上看窗外,仿佛受了虐待一样。等她搂着爸爸的脖子,“好爸爸”“亲爹爹”地叫时,我老公就失去了原则,带她去了商店。整个过程中,我婆婆都非常难受,她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太小气了,以至于惹得孙女如此伤心……
nlc202309020752
为了教女儿节俭,我们用过各种办法,比如“规定每月给她花钱不超过多少”、“拉钩一次只买一样”、“记流水账”、“立军令状”等。屡屡失败之后,我领悟到“物欲”仿佛洪水猛兽。我们越是要节制,女儿就越是想要。这就像古人说的:“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
我联想到自己过去的网购瘾。结婚前,由于工作压力大,我常以购物的方式犒劳自己,每个月工资都不够花。生女儿之后,我的生活重心转移了,根本没兴趣和精力上网,网购瘾渐渐戒掉了。以此类推,我琢磨自己或许可以找到另外一种引导女儿的方式,让她的注意力转移到更有意义的事情上。
我尝试培养女儿对阅读的兴趣。她一开始很抵触,我就从睡前故事开始,变着花样吸引她的注意力。我给她在区图书馆办了借阅卡,每周带她到低幼部借阅绘本。我告诉女儿:“买回家的衣服和玩具,只能穿一阵子、玩一阵子。但图书馆里的书可以变成永远的宝藏……”
女儿识数后,我又把经济学的一些概念灌输给她,比如“买1个娃娃的钱,可以买8本书”,“同样的物品可以货比三家”,等等。当女儿物欲膨胀时,我拿出一个本子,将她要的东西写下来。我告诉她:“我知道你很想买,所以我写下来了。”等写的清单积攒到一定长度后,我们再从10个里面挑1个“最想买”的东西去买。渐渐地,我让女儿明白了,哪些东西只是在一段时间里想买的(可有可无),哪些东西是一直都想买的(必需品)。
当女儿羡慕别人的东西时,我建议她将它们画下来。她把同学的新裙子精心地画了出来,我帮她“剪”好,贴到她的衣柜里。虽然这是“虚拟”的衣服,但满足了她的需求。前段时间很多人在微信里转发“最萌的时装设计师”——4岁的美国小女孩Mayhem用废纸做时装秀。女儿看到之后就立刻跟着去做。她渐渐学会了搜罗材料、变废为宝。我惊讶地发现,女儿真有美术天赋!她甚至有时装设计的天分。当她穿着报纸做的晚礼服在客厅里“走秀”时,还真有几分模特的范儿!
当女儿的欲望以这种方式得到缓解后,我尝试着引导她了解其他家人的需求,比如“买这个娃娃的钱可以给奶奶买个按摩器,用上按摩器,奶奶的脖子就不疼了……”我还告诉女儿,“谁给我买东西,谁才是真爱我”的想法是错误的,会让大人很伤心。因为大人的爱可以有很多种表达方式,不给她买东西的时候也是深爱她的。
今年春季,我们去云南旅游时特意带着女儿参观了当地的希望小学,还捐赠了一批图书。看到那里的孩子们背着破旧的书包,把牛奶当宝贝一样珍惜,女儿有点明白了:大人们不是小气,而是要她把“可有可无的东西”减少一点,用来帮助更加需要的人。
物质节俭与精神丰富
(彭教授,儿童心理专家)
从5岁起,儿童的心灵如同干涸的土壤,需要接受早期的人文教育并且寻找自我的价值。如果孩子的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他们会产生某些破坏性的举动,也会产生对物质的高度依赖。因此,我们在商场看到为买某样东西撒泼耍赖的孩子,大多是上幼儿园中班、大班的年龄。
这就提醒我们家长:当幼儿铺张浪费、欲望膨胀时,除了检讨大人给钱、老人溺爱等外部原因,我们更需要问:“孩子到底要什么?我能用精神化的东西来填补孩子的这种需求吗?”
案例中,周女士女儿的需求是“对美的需要”,由于孩子找不到正确的载体,所以她要“买”大量的洋娃娃和新衣服。当周女士找到根源,并用艺术(绘本、画图、自制时装)来作为载体时,孩子变得快乐又知足。所以说,培养孩子的节俭意识必须看重孩子的精神世界。那么,家长们应该如何操作呢?
从1岁开始,孩子对音乐、色彩、绘画有极高的敏感度。家长们可以用优美的世界名曲唤醒孩子起床,睡前陪孩子阅读绘本,定期带孩子参观博物馆和艺术展出,发掘并培养孩子的某一爱好等。
很多家庭存在隔代抚养的现象,老人对孩子的精神生活常常是忽视的。所以,这种家庭的父母就要花更多时间,试探性地求证孩子欲求背后的精神需要。举例来说:有的家长会被孩子指责“你不爱我”“你真小气”,其实这就是孩子发出的“需要爱”的信号。也许,家长平时常用“买东西”来表达对孩子的爱,让孩子有“物质等于爱”的错觉。所以,家长要练习更多“爱的表达方式”:比如身体接触、赞美鼓励的话、自制小礼物、营造惊喜时刻等。对幼儿来说,“充满艺术味的亲子时光”是爱的最佳表达方式。比如,家长带着孩子随着音乐跳舞、陪孩子完成一幅画、孩子做手工的时候给他打下手、常常和孩子两眼对视、赞美他的一个优点……家长要告诉孩子:“我对你的爱很大,什么东西都表达不完整。所以,我要常常和你待在一起……”
谈完“内在”,我们再从“外在”的角度来讨论。现在的幼儿园教育中,越来越多地强调这一内容,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完成有关“低碳地球”、“变废为宝”等作业,老师不让带到幼儿园的东西,尽量给孩子少买。
家长还要让孩子有“入”的概念,孩子才会“量入为出”。从幼儿园中班开始,家长可以定时定量给孩子零花钱。教孩子根据清单去超市买自己的东西,自己付款。上小学之后,家长可以教孩子记账。家长还要以身作则,告诉孩子“如何优化自己的购物清单”、“有的东西为什么不买”、“省下来的钱可以做什么”等。
培养孩子的节俭意识,家庭的作用远远超过学校。相信每位家长都会根据自己的情况设计出一套最适合的家庭节俭计划。让孩子看到节俭带给我们便捷、自由和快乐,是激励他们节俭的最好动力。
〔编辑:冯士军〕
4.大学生如何培养厉行节俭的习惯和意识 篇四
康黎岚周赟
(泉州师院附属小学,福建 泉州 362000)
摘要:通过文献法和问卷法,以泉州师院附小四、五、六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小学生自我体育锻炼的兴趣与习惯进行探讨。结果显示:多数学生对体育锻炼具有一定的认识,但因缺乏自我锻炼的习惯而在具体行为上存在一定的差距。就如何培养小学生自我锻炼的兴趣与习惯提出了具体的方法与措施。
关键词: 小学生: 自我体育锻炼: 兴趣与习惯的培养
On Interest and Habit Training of Self-Exercise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KANGLI-LANZHOU YUN
(Attached primary School of quanzhou Teachers College,Fujian,quanzhou, 362000, China)Abstract: BY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and questionnaire, and taking the4th, 5th and 6thGgraders in the Attached Primary School of Quanzhou Teachers College,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interest and habit of self-exercise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most of students have some ideas about exercise but they don’t actually do enough exercises due to lack of habit.Some practical methods to train the interest and habit of self-exercise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are thereupon put forward in the paper.Key words: primary school students;self-exercise;interest and habit training
一、前言:
体育需要强调人们亲自参加体育锻炼,并成为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内容。培养人们对体育的兴趣,并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是体育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志。兴趣是心理学范畴的课题,在诸多心理学专著与教材中均有论述,人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无疑也应是体育、运动心理学的研究课题。兴趣是人的一种心理现象,是指一个人认识与掌握某种现象、事物或参与某项活动具有积极情绪的一种心理倾向。体育的兴趣和习惯,在体育活动实践中有其不同的意义,兴趣是一种心理倾向,爱好是一种行为的积极表现,而习惯则成为生活中的“自然”行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般是在提高人们对体育活动意义认识的基础上促进他们对此发生兴趣,以致形成了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使其成为生活节奏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的重要部分。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如何注意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兴趣与习惯,我带着上述问题,设计了学生自我锻炼情况调查表,对本校四、五、六年级的学生进行了问卷抽样调查。
从七个方面了解学生对自我锻炼的认识和自我锻炼的情况调查,见表:四、五、六年级的学生自我锻炼抽样调查表,以下选择答案中,每一题都必须填上你认为最合适的意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答案作答人数作答%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增强体质14683.41、你认为体育锻炼对你有B.调节学习2313.2
C.妨碍学习63.4
A.是6134.92、你现在每天锻炼是否己成习惯B.不是8548.6
C.开始2916.6
A.球类(篮球、乒乓球)12571.43、体育锻炼中你最喜欢的项目B.跑步42.3
C.健身健美类型4626.34、你获取体育锻炼的知识方法来源A.体育课堂教学6738.3
B.体育理论课讲授95.1
C.课外读物9956.65、你认为体育教学中分组练习对培养A.有14683.4自我锻炼能力有无积极作用B.没2916.6
A.课程负担太重6838.96、影响你每天坚持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 B.场地设备差1810.2
C.其它8950.9
A.为通过达标8246.97、每天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是B.为丰富课余生活3218.2
C.增强体质6134.9在小学所受的体育教育,有一定的差别,各校的体育师资、设施等条件的不同,使学生所受的体育教育和自我锻炼的兴趣与习惯也不是在同一水平线上。
三、结果与讨论。
从回收的175份调查表中得知,学生中认为体育锻炼能增强体质的146人,占8
3.4%:现在每天锻炼是已成习惯61人,占34.9%,不是85人,占48.6%;锻炼中最喜爱的项目,球类125人,占71.4%,健身健美46人,占26.3%,影响坚持锻炼原因,课程负担太重68,占38.9%,场地设备差18人,占10.2%;其它50.9%。从上述调查结果发现,多数学生对体育锻炼还是有一定的认识。但认识与具体行动尚存在很大的差距。我们只有抓住学生的心理需要,才能将认识转化为锻炼身体的动力。从学生入学开始就注意培养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与习惯,并作为重点贯穿到体育教学中去。把基础理论知识与基本技术的教学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体育多种手段,逐步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习惯,我们有以下几点做法。
1、从思想上转变学生对体育的态度
所谓转变学生态度,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转变学生对体育(身体锻炼)的各种不正确的态度,使体育成为学生自觉的行动和未来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中小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着只注重学生的升学率,忽视体育锻炼重要性现象,以致不少学生认为只要文化成绩好,体育成绩及格就行了。从而使得许多学生对体育缺乏正确的认识,对体育学习不仅积极性不高,而且存在着严重的厌学思想。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首先要重视转变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培养和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在具体手段上,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讲解、教育,有目的地举办体育讲座,宣传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了解体育的功能和目的,以及体育在人才成长发展和自我完善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体育确立科学的学习目标和良好的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从而养成 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
2、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二是培养学生把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需要,成为一种习惯。其中,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是基础,只有科学地锻炼身体的习惯,才能称得上良好的锻炼习惯。①、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不是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体育活动,也不是任何一种体育活动都能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只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
②、加强良好锻炼习惯的训练。良好习惯的形成,是意志与毅力的结果,只有经过严格要求,反复训练和努力实践才能形成。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必须努力尽可能坚强地形成学生良好的习惯,但为了达到这种目的最重要的还是正当行为的不断练习。”因此,体育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要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根据教与学的需要与可能,制定严密的、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计划,有的放矢地逐个项目培养和训练。让学生准确掌握动作要领和练习过程,要由易到难,由单项到系列,由部分到整体,坚持不懈,反复训练。教师还应经常督促检查,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形成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③、培养训练学生的良好锻炼习惯,必须与培养学生对活动的兴趣、爱好相结合。兴趣,表现出积极情绪,导致了行为上的爱好某项活动,从而形成行为习惯。如果缺乏对某一活动的兴趣,就不可能产生对该活动的爱好,一般来说,也就不可能形成从事该活动的习惯。反之,随着对某一活动的兴趣的形成和爱好的增长,习惯性也就越强。学生们之所以打起篮球和乒乓球来不觉得累,就是因为他们非常喜爱这些球类运动。随着我们对这项活动的深入,学生从“只知乱打到打出些门道”,打的过程,也就是学生的爱好不断增强的过程,及养成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的过程。
3、按照学生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区别对待。
由于学生家庭、生长发育、兴趣爱好、接受能力、身体素质及运动技能等方面的差异性,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区别对待,因人而异。科学地、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练习密度和强度。例如在跨越式跳高教学中,素质好、弹跳能力好的学生是越跳越有劲,但那些体质差的学生,怕跳不好,被同学笑话,怕教师指责,总是躲在别的同学后面或站在一旁观看。此时教师因人而异,对弹跳能力好的同学提高横杆高度,提出改进和提高动作技术的要求;对体质差的学生降低横杆高度,增加一些辅助练习和诱导练习,并耐心和蔼地鼓励、帮助辅导他们。对于他们在锻炼中表现的一些不足之处,不讽刺挖苦,奚落嘲笑,而是及时注意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随时加以肯定,公开进行表扬,这样就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消除对体育的厌学倾向。
4、以课外活动为突破口,改革教学形式
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既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养成自觉、主动学习习惯的重要内容,也是目前改变中学生厌学体育的重要手段。从目前各学校的教学情况看,学生对课内教学相对比较重视,而对课外活动重视不够,缺乏必要的引导和组织,形式单调。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部分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而且还使一些学生把体育课当成了一种累赘,从而导致了厌学倾向的产生。因此,改革体育教学形式,丰富课外活动是引导学生投身体育、培养兴趣、戒除厌学行为的重要方面。因此,学校首先应根据体育场地、器械、设备的能力,开设田径、体操、球类、棋类等各项体育活动,配备有体育专长教师或学生分工负责,现场辅导,学生可凭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主选择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其次是进行课外体育辅导,这是学校辅导体弱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这种辅导是体育课教学的补充,可以完成体育课授课计划内无法完成的任务。从而大大提高学生体育的能力和兴趣。三是学校组建体育代表队,进行课余体育训练。这也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形式,是提高学校体育水平的主要手段。选拔具有体育天赋的学生,打破年级、班级的界限,根据年龄和运动项目,组成各个专项体育集训队,由体育教师任各集训队的教练,逐步形成自己学校体育的传统。四是经常地组织一些比赛,不仅可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
5、提高教师素质
学生的直接感觉对象是教师,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全面的。如果教师工作马马虎虎,上课松松跨跨,对学生放任自由,讲课精神不振,就会诱发学生对体育产生厌学行为。因此,教师应严格要求自己,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强烈的教学事业心。同时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时刻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有着直接而强烈的影响,因此教师要以自己的模范作用、表率作用和文明形象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对学生关心、爱护和体贴。此外,教师生动形象的讲解,准确、熟练、轻松、优美的动作示范,可引起学生对动作的直接兴趣,使之产生跃跃欲试之感。因此,教师较强的业务能力和优秀的心理品质,是获得威信、密切师生关系,提高教学质量的不可缺少
四、结论:
在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兴趣与习惯的同时,第一、在教学中采取多种新颖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兴奋性,提高学生的锻炼兴趣。第二、要加强体育理论课的教学、增加体育理论课时数、扩大理论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特别是体育锻炼和卫生保健的有关知识。第三、在体育实践课中,要课内课外相结合,加强理论指导下的锻炼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大胆去实践,对涉及到有关健身的知识和方法要重点讲,使学生知其所以然。第四、积极创造条件开展新运动项目,改善运动条件,全方位广泛地吸引学生参加锻炼。第五、利用学校的宣传工作,如广播、宣传窗等,大力宣传体育锻炼知识面的来源,使学生耳濡目染。对学生自我锻炼习惯的形成会收到一定的效果。
综上述,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始终把对学生自我锻炼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养成自我锻炼习惯,实践证明效果显著。本校被评为市业余体育训练基地,在市各项体育比赛上多次获奖,并评为全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依托单位。但这仅仅是个良好开端,我们将继续探索如何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兴趣与习惯提供理论依据,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卢闻君 探讨体育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体育教学2002(5)17
5.大学生如何培养厉行节俭的习惯和意识 篇五
学生中相当一部分是由于英语成绩不好而影响学习成绩。平时在英语课堂上表现得消极,不愿开口说英语,影响进行正常的课堂活动。如果不想办法改变这种状态,英语课堂教学就成了“一言堂”,枯燥乏味,就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针对这种状况,我想我们可以坚持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逐步消除畏难情绪,建立学好英语的信心。注意研究教学方法,因材施教,进行形式多样的口语训练,来培养学生说英语的良好习惯。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原动力,对提高课堂效益是十分重要的,关系融洽,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调动起学生极大的热情去参与;反之,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苦学,使学生厌学,则严重阻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当然更谈不上课堂效益的提高。和谐师生关系,还应注意提高自身素质,用自己的身心去影响,用自己的激情去诱发,用自己的热情去感染,使学生和你协调一致,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努力提高学习效率。苏联教育家列?符?赞科夫曾说:“不应当把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而充实的精神生活理解成连续不断地紧张状态,所谓学生的生活并不是指让每一个人单独地去苦思冥想。是在跟教师、跟同学一起交谈自己的想法,有时是相互争论。这里面有游戏的成份、有开玩笑,也有笑声……当然,在课堂上的生活,毕竟是以学习为主的一种精神存在的特殊形式。可是,只要是真正的,有血有肉的,不故意造作的生活,它就会是既自由自在,又丰富多彩的。
古语说:“亲其师而信其道。”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好坏跟任课老师有很大关系。他们喜欢上一位英语教师,也往往会喜欢上他的英语课,并能主动接受这位老师所传授的英语知识,因此我们在课内外真诚和蔼地对待每一名学生,把微笑带进课堂, 将欢乐带给学生,努力吸收多方面的知识,做学生们的良师益友,经常找学生谈心,进行家访,帮助学生们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对学生们的每一点进步都及时表扬,并精心设计学生们的作业,认真批阅,及时为后进生补缺。一切为学生着想,让学生主动去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模式建立了一种了解、尊重、严格、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它通过学生的提问、思考、自由讨论等,使学生们的学习具有主动性、持久性。这种模式激励学生满怀信心、积极主动投入各种英语活动,了解掌握英语的过程、掌握英语学习的规律,从而学会有效的英语学习方法,培养独立自学和自我教育、自我调节的能力,改善了以往学生在升学“紧箍咒”下按老师意愿行事的传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这种模式,它以部分课后练习被自由讨论所取代,老师讲课的时间和学生答题讨论的时间几乎相等,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调动了学生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动机、求知欲和自信心,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对提高学习成绩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想方设法,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
针对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状况,在教学中,老师首先要做到心中有数,了解学生,熟悉教材。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勤于督促检查,并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从培养学生用英语会话能力出发,我每节课利用几分钟从师生之间进行英语会话开始,逐步培养学生单独用英语讲一段话,如每日见闻,谈所熟悉的人,爱好、景色等。一般先安排口语较好的学生,给其他学生做个榜样,每个人都有机会。对于稍差的学生,在课前把任务布置好,帮助他们做好准备,以致能在课堂上表现得很出色。使学生感到只要努力就可以取得成绩,感到自己正在不断进步,有所收获。学生有了“成就感”逐渐消除了畏难情绪。课堂活动以口头练习为主,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多样的活动。在编排练习时,应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把好差生搭配起来,无论哪项活动都不要放弃差生,多关心他们的学习,给他们创造机会参与课堂活动。对于他们微小进步给予及时肯定与鼓励。使他们深深感到老师无时不在关心他们,从而产生一种积极情感,促使他们变消极为主动,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使学生既不能产生自满情绪,也不能让学生悲观失望。调动了全体学生积极参加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学生们自暴自弃,羞于开口说英语的现象改变了,课堂活动就会有很大的起色。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情,我们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随时随地创设情境,激发自主学习的愿望,良好的教学情境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教学情景是一堂课的起点,对课堂的成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学情境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结构。客观情境的意义建构只能是学生主题参与实践才能产生。学生主体参与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活动才是客观情境意义的建构,是掌握知识,技能,发展实践能力,智力,潜能,个性和促进社会化进程的根本途径。创设情境使学生处于一种主动,活跃的能动状态,进而唤醒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产生学习学要,激发求知欲望,使之成为促进学生建构良好认知结构的推动力。这也有利于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随时随地,既为尽可能的为学生制造说英语和用英语的机会。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感受到英语的氛围,喜欢用英语表达,哪怕是简单的问候“Hello!”“Good?morning!”“Good?afternoon!”“Good?night!”等。不管他张口说的是地道的American?English也好还是Chinglish也罢,总之只要是学生自发张口说,就已经说明,自主训练唤醒了学生对语言形式的意识,同时也提高了他/她对英语的兴趣。课上情境创设,如:Free Talk口语表达和课文内容提问,要随时使你的学生有一种成就感。情境创设的优点:让学生主动发现并分析和解决问题,他们对学习才有主动性和责任感;学生在情境中参与合作,心理上的自卑感逐渐消除;增加了学生的表达机会,教师减轻了工作量;实现了从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旧模式,向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转变。第二、赏识激励,开发内力,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内在需求和个性特点进行赏识激励,力求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内驱力。在平凡,平庸中捕捉闪光点,极度夸奖,把常态因素转化成积极因素;在进步提高中评价赏析成功因素,强化欲望,极力内力,扬长补短;在成功,卓越中品位,赞扬其特点,优势,以促进形成个性特色;在事误,挫折中寻找正确和有利因素,增强自信,开发内力。这是新课标提倡的,也是新形式下的新教学理念。 课上一个激励的眼神,一个示意的微笑足以让失去兴趣的学生重新振奋。即使是学生回答错了问题或做错了事情,我们大可不必指责批评。想想可不可以有更好的办法化解尴尬。辽宁特级教师魏书生的赏识办法另我很佩服。他的学生犯了错误从不批评指责,魏老师的做法是,轻一点,让他当众唱一只歌;重一点的写一篇文章,描述当时的心情,行为的过程,进行自我反省。学生的课上提问有时很幼稚,甚至问的问题是其他学生早就已经掌握的知识,但教师能说“你真笨,连这还不会。”等之类的话吗?当然不能。如:以前有学生提出:“老师,我查词典would是‘将,会’的意思;like是‘喜欢’的意思,那Would you like a cup of tea ?不就是‘你将喜欢一杯茶吗?’?”这是一名英语连二十六个字母都记不清楚的学生,再说would like?是上册书讲过的知识,其他同学都会了。说明他忘了,但是又确实真正预习了。否则,他不会提出这种类似的问题。我当时就表扬了他。我说你很聪明,还懂“a cup of tea”是“一杯茶”。我向他翘了翘大拇指。并帮他解答了问题。他自始至终很兴奋。而且以后还会作预习,有不懂的还会问。教师千万不要吝啬表扬、夸奖、赏识和激励。这也是赏识教学策略的特点。第三、生动有趣的活动,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乐趣,多元化教学模式是新型教学思路的必备内容。英语课就其学科特点来说是它的活。学语言要活学活用。光课上的Teaching games、Free talk是不够的,我们可以组织一些English Corner、English Party、English peech等。学生喜闻乐见,给他时间他就会充分准备。这不就是增加了他学英语的乐趣了吗?
三、与时俱进,面向全体,培优补差,争取大面积提高
众所周知,影响学生学习成绩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是由于智力因素,绝大部分是由于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所致。不管是哪种因素,在学生学习上存在着困难,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满怀热情地关怀爱护他们,决不能嫌弃排斥。好生是我们的学生,差生同样也是我们的学生,大部分差生具有学好英语的良好愿望,只要老师通过有效的教学途径,差生完全可以教好的。常言道:“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所以我们要主动去关心他们,去亲近他们,深入到他们中间去,与他们交朋友,使他们对老师产生亲近感、信任感,消除师生间的心理隔阂。查明了他们成绩差的原因和知识的缺漏情况后,针对不同情况向他们进行辅导,鼓励他们,放下包袱,克服自卑感和压抑感,从思想上点燃他们进取的火花。
四、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上课不能千篇 一律。教学单词、背背课文、讲讲语法,天天如此,不能激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学生没有兴趣学习英语,更不能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我们应该运用“精讲多练、善导自学、激发兴趣、师生和谐”的课堂教学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应该苦钻研教学大纲,认真钻透课本,不惜花时间精心设计授课计划、方法和步骤。在课堂上尽量做到“精讲、多练、多让学生学英语用英语”教学法,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精讲是指在课堂教学中,要抓住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讲深讲透,不该讲的不要在课堂上讲,尽量避免占用宝贵的课堂时间。而怎么样讲,这就关系到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综合。而新知识的运用是用旧知识引入,这是以旧引新,使新旧知识融为一体。教师对教学内容要认真备好课,备好学生,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做到精讲、精练。善导自学是善于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独立思考,多听多说,多让学生进行口头练习,增加课堂教学兴趣及课后自学。例如,我教初中七年级第一册的模块八的第一单元“What’s the time?”时,是教给学生如何用英语表达时间,我就把自己的大闹钟拿到教室上,和预先约定的一位学生用英语和我对话。我把时间拔到十点正。就说,Hello! This is a clock。 What’s the time?该学生说, Hello! It’s ten o’clock。接着问:Is it ten o’clock?.学生答:Yes, it is.……接着再让十多位学生分别和这个学生对话。我教初中七年级英语第一册的模块十一的第三单元时,教给学生怎样用英语写信,并指导他们每人写一封英文信给他的朋友,同学们都非常感兴趣地写了。这样可以引导他们开口、动手,以便创造情景进行直观教学,使同学们上课思想高度集中,做到人人开口,个个动脑,个个动手,达到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笔头练习的目的,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这样一来,个个投入到学习中,就可提高了英语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战地,课堂教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的优劣,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英语课堂学习效率而又不违背“减负”精神,我认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很重要,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中学生时代是最适宜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时期,这是由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所决定的。因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应抓住这个黄金季节,努力帮助和培养学生,使其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提高学生的英语课堂学习效率的前提下,我们教师首先也很必要要做的事情就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都会使学生终生受益的。 例如,培养学生主动使用工具书,查阅相关资料的习惯会使所学知识更加深刻准确;抓住各学科的特点,掌握学习的步骤和方法。让学生养成每天朗读背诵培养语感,听听力找出keyword的习惯;课前预习找出自己不懂的知识点,课后巩固练习当天所学的语言要点;背诵单词时根据音标来记忆.......?
五.精讲多练。
做句型练习活动时,我采用精讲多练的方法。精讲,就是讲解要精辟透彻,画龙点睛,要抓住实质,依靠大纲,钻研教材,落实每篇课文知识点,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我在教授新知识时,经常让学生加入到教学活动中,使他们在参与中提高兴趣,获取知识。多练是指在帮助学生在初步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地进行大量有实效的练习。并且在练习中,我们还要做到:(1)内容适当集中,(2)内容逐步加深,(3)单项练习与综合性练习并举,(4)注意全班同学反映,(5)为学生当堂解决问题。在练习中,我运用多样化的形式,例如,连锁操练,同桌问答,小组角色表演,Polly says等,也运用多种多样的组织方式,如小组活动,让班内兴趣小组的学生当老师,把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一位兴趣小组的学生各负责一组,在规定时间内看哪组掌握得又快又好。双人活动,横排,纵队,最大限度地扩大学生的活动量和参与面,力争每堂课的70%时间让学生进行言语实践,力争全班80%的学生参加言语实践。我还就新授内容向学生提问,让他们试着回答或说出自己的见解,这些方法的使用可以促进学生积极地去预习,听讲,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我还准备了一个小本子,将回答错的同学记下名字,课后要求重做错的部分,这加强了学生主动复习知识的环节。通过竞赛复习检查所学内容。这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中。我要求学生准备红、黄、蓝、绿四种小卡片分别代替A、B、C、D,然后用投影打出竞赛题(全部选择题),把全班分成四个小组记分,然后统计分数,这种寓游戏于一体的竞赛测试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而且还能做到有效的查漏补缺,对教学效果得到及时反馈,并能及时掌握学生对基础知识和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六、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活动
提高教学质量,要学好英语,仅仅靠45分钟的课堂学习是远不足的,还需要学生在课外坚持不懈的学习和练习,要多听、多说,多读多写。以听说读写为中心展开多种形式的学习和练习活动,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平时多给学生听录音,看影碟,看幻灯,看英语短片电影。开展书法、朗诵、阅读理解比赛。比赛可以根据学生平时的成绩分组参加,这样成绩差的同学也有机会获奖。
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教学艺术,根据学生的好胜心、兴趣、爱好和求知欲,把所学的内容用多种练习方式,启发学生思维,积极主动地进行创造性地学习,引导学生在大量口语练习中形成能力。使学生融汇贯通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要做到这些,教师要精心设计,把每一课都导演成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创造语言情境,让学生比较轻松、自然地达到训练目的,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素质。
(1)把课文编成短剧式对话,由学生们表演。把程度不同的学生组合成一组,对白多的角色由较好的学生扮演,对白少的角色由差生扮演,这样促使同学之间在准备过程中,相互帮助,团结协作,谁也不愿因为自己而影响表演效果,学生们寓语言训练于愉乐之中,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口语表达能力得到锻炼。
(2)复述也是口语训练的重要形式,它可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可以用不同的人称、时态、语态来表达所学的内容。老师可以按着故事的情节为线索,把重点词句投影到黑板上,或以时间顺序,类别等为线索画成表格,引导学生复述。这样做,学生们在复述时有章可循,不会感到吃力,避免死记硬背。创造语言环境、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
(3)模仿课文中的部分段落来表达周围所熟悉的人或事。这种训练基于背颂部分段落之后进行的训练。背颂范文是我国传统的学习方法,它可以积累语言精华,有助于指导语言实践。我要求学生模仿课文来描述身边所熟悉的人。学生对这种训练很感兴趣,起到很好的口语训练效果。合适的多练是培养听说能力的有效方法。作为一名好教师,就如同交响乐队的指挥,他不是演奏者,而是指导学生演奏的人。他要根据所学内容,组织指挥进行大量丰富多彩的练习,时而提问题、时而重述、时而朗读,或一个人演奏或两个人合奏或齐奏,在他的指挥下,整个课堂充满紧凑而活跃的学习气氛。在这样的气氛中学习,学生会感到新鲜多样,趣味无穷。外语学习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不再是学习的奴隶而是主人。
6.大学生如何培养厉行节俭的习惯和意识 篇六
第一,零碎的时间怎样管理,尤其是妈妈们,早晨起床后,晚上和孩子一起洗澡、睡觉的过程中,要把这些时间利用起来;
第二,家里可以添置一个小的沙漏;
第三,要做各种各样的表格,让我们清楚孩子的精神面貌和动态,以及他对学期的规划,等等 。
关键时期要做关键的事:
3岁以前,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和规矩;
5岁到9岁是记忆的关键时期,一定要尽量多记东西;
7、8岁时,孩子最好能有一个喜欢的才艺。这是在为他整个人生的爱好打基础。一个有爱好的人,他的人生必定也是多彩的。
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去面对这个社会。
★ 提供怎样造句
★ 环保检查企业需提供的材料
★ 怎样做自我介绍
★ 体面辞职需做步骤
★ 肾结石要怎样检查
★ 老师要怎样自我介绍
★ (社保)医疗保险是怎样报销的?
★ 怎样现场做自我介绍
★ 怎样做口头自我介绍
7.大学生如何培养厉行节俭的习惯和意识 篇七
一、尊重学生
如今素质教育搞得红红火火,如火如荼。素质教育就是要重视以人为本,培养人的个性、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人认为学生是我们的对立面,于是乎就要控制他,打击他;甚至还有人认为学生是我们的附属物,我们不必尊重他,不让他自由,也不让他们提意见。以上错误观点产生的原因是没有把学生当成教师的平等对象,他们总认为教师是板着面孔站在学生对面的上级,而不是立在学生脑子里扶助上进因素去战胜消极因素的助手。其实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我们应该像尊重成人一样尊重他们,尊重他们出校门进入厂矿企业,从现代企业的发展感受中国经济的腾飞和祖国的强大,从而鼓励他们发奋努力,做一个现代的职业技术工人。
2. 在诚实守信的规范要求下,开展各种活动,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合作意识,这是培养学生道德素质的关键。
诚实守信以帮助自己树立良好的道德形象。古人说:“民无信不立,信不诚不成。”诚实守信能使人保持与他人、社会的良好关系。竞争是人们自我发展的一种力量。现代社会充满竞争,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学会与他人交往相处的能力更重要。而诚实守信、具有竞争意识、合作意识是基本要素。
我们充分看到:未来社会人们的交往越来越密切,打破了原有的地区国家格局,与此同时,人际关系的处理显得更为重要。特别是学生毕业以后,面对着就业竞争压力和以后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处理上,有些同学出现了很多困惑,缺乏自信心,不能正视现实。因此要教育他们在无情的竞争面前,勇于接受挑战,善于挑战,既要正确认识自己,又要正确认识他人。既要公正善良、正直友爱、是非分明,又要有较强的与人交往的能力,具备竞争与合作的能力。要培养学生正确与人交往,首先要使学生做到诚实守信。在教育活动中,理直气壮地诚实守信是做人的美德。缺乏诚信的人际交信是对别人的不尊重,最终自己也将得不到尊重和肯定。明确地让学生懂得:未来的竞争和合作是在一种有序、规范、道德和法律的约束下进行的,诚信不仅是自我做人要求,同时也是社会、每个成员的基石要求,是文明社会进步的标志。
3. 培养学生的自律精神,这是学生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基础。
学会做人关键是在“做”即行为本身,我们认为:要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整体修养,关键在于发挥“内因”作用,而强化的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对他们的成长的潜能和对他们充满期待的内心世界给予关注和赞赏。教师应该成为学生“人格尊严”的守护者。因为学校应该区别于监狱,监狱是改造人的,是严肃的,犯人们的自由和尊严被他们所犯的罪行交换掉;区别于军队,军队整齐划一,说一不二,服从是军人的天职,他们只需说“YES”;区别于工厂,工厂生产产品统一规格,冰冷的机器。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一切都要人性化,可能是宁静的,又不是死气沉沉的,像秋天里的树林,有鸟,也有微风,是晴朗的天空。
二、赞美学生
不仅演员需要鼓掌,需要观众对他演技的赞扬,学生同样也需要赞扬。赢得别人对自己赞许,是人类的一种本能的需要。赞美会使人们更加自信、自尊,敢于追求成功。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层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赞赏。”如果你能满足学生这种心理渴望,善于赞许,你和学生之间就会架起一座友谊之桥,学生就有可能迸发出创新意识的火花,逐渐形成自己的创造能力。丘吉尔曾说:“你是想人家有怎么样的优点,那你就怎么去赞美他吧。”的确,只要对方有一定的领会能力和自尊心,那么你的赞美就可能使他改正自己的缺点,朝你赞许的方面发展。总之,赞美不仅可以给学生带来极大的愉悦,而且会成为他们尝试一切、创造一切的无穷动力。
三、宽容学生
宽容不仅是方法或手段,更是一种精神。如果我们在教书以自省性、自控性、自励性为内容和目标,达到行为自律。促进学生形成稳步向前发展的道德观和人生观。具体做法:(1)不断自省促进学生对自己行为作出评价。(2)从抓学生平时活动中发生的冲突事件入手,结合文明礼仪教育,使学生学会自控,以达到身心修养的成熟境界。例如,我们可以抓学生在球赛和运动会表现出来的一些比较激进的倾向,或者因此而发生的一些冲撞事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懂得“礼让三先”、“三思而后行”的重要性。(3)让学生不断自励,使学生人格不断迈向自我完善,以达到行动自律的最高层次。
4. 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学会五个“关心”是培养良好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
人与人的交流有其功利的一方面,而要更多地关注非功利的一面。获得关心、获得尊敬是人的最基本的要求之一,也是人格完善的基础。
(1)学会关心他人,包括学会关心集体中的他人、同学、老师等。同学老师每天都朝夕相处,作为集体中的个体,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要学会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弘扬“我为人人”的风尚也是人格完善的基础。
(2)学会关心家庭,孝敬长辈,为家庭负起应有的责任。现在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只求索取,不愿付出,更有甚者,对待父母冷漠,缺乏孝心、关爱。一个连父母都不爱的人,怎能爱他人,爱国家,爱人类。
(3)学会关心国家,即关心国家的大事、国家的发展和前途。
(4)学会关心社会,即关心社会的人和事。
(5)学会关心人类生存发展,即关心环境、自然、生态乃至地球。
总之,夯实职教生做人的基础重在教育实践,万事开头难,在实际工作中很多教育者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只要能依靠学生、相信学生,在工作中不断提高管理艺术,就会越来越好。
如何建立新课程改革下的师生关系
赵亚红
(定西市安定区公园路小学,甘肃定西
摘要:“以人为本”是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以人为本”的首要前提就是大力调整师生关系,没有师生关系的根本性变化,新课程改革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落实。因此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建立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新型师生关系。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师生关系民主平等融洽和谐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强调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的联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对师生关系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的关系,是和谐融洽、充满浓郁感情色彩的关系,是互相学习、共同发展的关系。所以,我们应该转变思想观念,树立现代人意识,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时,容不得学生半点质疑;当面对每一个有个体差异的孩子,我们只以个人的眼光取舍,排斥那些有思想,有个性,敢于发表自己观点的所谓的调皮孩子;讨厌质疑老师提出的“标准答案”,勤于思考的,所谓的笨孩子,那么我们就剥夺了这些学生心灵的自由,而心灵的自由一旦丧失,学生的思维就会僵化,自然也就扼杀了他们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实践,创造能力就可能成为一句空话。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旦他们失去创新的勇气和胆量,如何能指望他们担负起振兴中华的神圣使命,社会何以发展,时代何以进步,创新型国家又如何建立?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又怎能抢占世界范围内科技的制高点,又凭什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四、教学要以问题为纽带
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教学。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可以说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基础。早在20世纪3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言简意赅地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所以我们要尽可能让学生在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在没有机会的地方发现机会,在没有道路的地方开辟道路。有问题虽然不一定有创造,但没有问题一定没有创造。我们都很清楚,当学生走进教室的时候,总是带着满脑子的问题。老师在回答他们问题的过程中,有意通过情景、故事、疑问、破绽等引导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老师的回答使学生产生更多的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这就是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教师并不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拓展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因此教师要以问题贯穿教学过程,让问题成为获取知识,提高他们创造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方法和手段。
五、为个性发展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我们要允许学生标新立异,营造有利于学生自由表现的宽松的文化氛围,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师生关系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也是与创新能力培养息息相关的问题。传统教育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人格关系,师生之间不能平等地上交流意见,甚至不能
一、创设和谐,实现师生互动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可以说,建立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关系,构建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不再是传授知识,而应该是学生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师生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通过与学生的层层交流与讨论,通过一堂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孩子们在一种和谐、宽和、放松的精神状态下学习,通过敢于表现、敢于质疑、敢于争论的情境,师生、生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之间的情感、观念与理念,从而得到体现,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实现教学相长。
二、熟悉学生,和学生交朋友
心灵彩桥的建立,要求教师不仅应是知识的传授者,智慧的启迪者,更应如慈爱的父母、知心的朋友……要成为这种多元角色,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就不应局限于课堂上与学生隔着平等地探讨科学知识。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下,不要说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可能得到良好发展,正常的人格也难以发展。要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改变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意见)、情感(体验)、意志(欲望)和行为方式,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情况下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是这样的:能够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形成一种以创新的精神吸取知识、运用知识的性格,帮助学生创造性地应对环境变化。
六、允许学生犯错误
世界上有三种人不犯错误,一是神,神是万能的,焉能有错;二是不作为者,即谓“不做者不错,多做者多错”;三是看客,在一边指指点点看热闹的人,他们不会有错。学校是这样一个场所,每个人都可以尝试错误,并从错误中学会正确。学校是师生共同学习的地方,老师不是山头上的“山大王”;学校不是“庄重的神庙”,老师也不是神庙里的一尊“天神”。学校提供了一种可能:师生在一起分享知识,并体验分享探究知识的快乐。而且已经没有什么绝对的永远正确的知识供人们“顶礼膜拜”,在学校没一个人可以声称自己是知识的富豪而拒绝学习。什么是真正的学习?真正的学习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往往不是一下子就掌握真理,而是从犯错误的深刻教训中,获得许许多多比知识本身更多也更精彩的体验。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就是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学校是每个人可以犯错误的地方”,明白这点很重要。教师明白这个道理,就意味着已经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学习,真正的学习不是生硬地记住一些知识,而是学会发现和创造。因此要求教师能宽容学生学习中的各种差错,告诉他们不必太在意那些差错,让学生从自己的差错中获得真知。
总之,只要我们注意以上几点,就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的广大学生,有了这种意识和能力,我们的国家定会实现跨越式发展,我们也就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8.大学生如何培养厉行节俭的习惯和意识 篇八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4-0198-01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是义务教育初中阶段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它以汉语知识为基础,结合能力的培养,思想教育为一体,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民族素质的提高,将起到重要的作用。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我认为要做到以下两点,才会使语文知识深入地渗透进学生脑海之中。
1 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1.1 课前阅读。虽然教师非常重视,但是由于学生没有养成习惯而难以落实。为了实现这一点就要给予学生创设意境,提高阅读兴趣,形成强烈的求知欲。如:在学《在烈日和暴雨下》时,让学生回忆电影《骆驼祥子》,通过回忆电影中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来回穿梭提高学生的课前阅读兴趣。
1.2 课堂阅读。教师讲课是以课本为依据的,因此课堂教学不能脱离课本,如对于一些知识点,教师没有必要把它一一抄在黑板上,而应当让学生翻开课本,阅读有关内容,师生共同分析,解答疑难。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阅读课本的兴趣,提高阅读课本的能力。
1.3 课后阅读。这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巩固知识,归纳总结,应用知识的重要途径。分三层次进行。首先是粗读,拟出重难点,其次是精读,在课本中勾画出重点,逐字逐句理解其含义,第三层对知识重点的消化,整理出简要的学习笔记,从而对已学的知识形成完整的体系。
总之,在教师的指导下,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使学生由“读会”到“会读”,由“学会”到“会学”。
2 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2.1 “点化”旧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会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的知识,是教学的最高技巧所在”。这里所说的最高技巧便是“点化”旧知。点化旧知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旧知识能勾起学生的“回忆”和思考,启动他们的大脑,使其不知不觉地进入角色。如在讲到朱自清《背影》时,可让学生回忆七年级所学的《春》,又如在讲到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时,也可让学生回忆以前的作品。只要一触及这些旧知,学生就会一触即发,教师“点铁成金”,他们觉得惊奇,而这种惊奇便会引起他们的参与兴趣。
2.2 探求新知,培养参与勇气。在课堂上,只要教师一提出和课文有关的问题,教室里经常出现鸦雀无声的情形。学生怕问到自己,因此教学中老师必须创造一个宽松的氛围,使学生无所顾忌,大胆参与,对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要多表扬,而回答的正误老师不要太在意,只要回答就行。比如《桃花源記》中,让学生想象自己理想中的社会时,不要看书,畅所欲言,想什么就说什么,不要受课本的束缚。
2.3 运用所学的知识,升华参与意识。让学生运用刚学过的知识,加以巩固,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相互讨论解决,使课堂气氛活跃一些,从而去实践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能力要求,这是升华参与意识的方法。如要上到《愚公移山》时,我们老师可让学生围绕愚公和智叟的人物形象进行一场辩论赛,从而了解了作者的写作目的。
9.大学生如何培养厉行节俭的习惯和意识 篇九
一、设置生活化的估算情境,感受估算价值
教好估算不容易,其中一个很的原因是学生主动估算意识极为薄弱,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内容为题材,让学生常估算,感受估算的魅力,从而增强估算的意识。
如对低年级的小朋友,就要经常创设一些学习情境,让他们知道自己比老师和六年级小得多;知道9比10少一些,比7大一些;知道18在10与20之间,但更接近20;知道100页书大约有多厚,410分钟大约有多久,1米大约有多长等等。训练他们选择适当的运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如:春游时,同学们想坐游船玩,每条游船限乘5人,12人需要租几条船?每条船要租金20元,50元够不够?等等。
像这样从低年级开始,不失时机地让学生估算,学生自然会领悟到估算在生活中随处都有,随时要用,一个人在一天中估算的次数比精确计算结果的次数要多得多,最终从精确计算“走”出来,做估算的有心人。
二、挖掘教材中的估算题材,养成估算习惯
估算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不少教师也许会认为,现行教材出现的估算内容少,没有训练的机会。其实不然,教材中的估算题材是非常丰富的,无论是计算、解决问题还是量的计量,只要教师用心挖掘,有目的、有意识地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细节,随时、随“材”都可以进行估算训练。如一年级的《今天我当家》中“到超市购物,想买香菇、盐、面粉,笑笑的妈妈带了30元,够吗?”这样的问题,我们一般会如此教学:学生分析题意-列式计算-汇报。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似乎很完美。但细想这样的教学,不难发现:缺少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估算。倘若我们分三个层次展开:
1、估一估。估计一下大概需要多少钱?
2、算一算。实际需要多少钱?
3、比一比。比较估算钱数与实际钱数之间的差额,明确误差大小,判断解题是否正确。
这样教学,不但填补了以往教学的空白,还有有机地训练了学生的估算技能。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形成良好的估算习惯。
三、掌握多样化的估算策略,提高估算技能
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估算方法对学生估算技能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估算的方法灵活多样,答案也并非唯一,但估算并非是无章可循,可以总结一般策略。第一是数据的简化,简化的目的是使数据计算变得较为容易。比如将192+201简化为200+200;又如把3.98+3.88+3.97转换为4×3。第二对所得出的结果进行调整,由于前面实行的“简化”都会使结果变大或变小,因此要作出调整,使运算结果比较准确。在具体估算过程中,又有以下几种常见的估算方法。
1、凑整估算。该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是运用最广泛的,也是数学学习中基本的估算方法,即把数量看成比较接近的整数或整十整百整千数再计算。
2、依据生活经验估算。例如,一件工作,甲独做4小时完成,乙独做5小时完成,甲乙合做几小时完成?根据经验可知,两人合做需要的时间一定比一人独做要少一些。如果有学生算出:4+5=9(时),说明一定是错误的。又如在计算合格率、成活率和出勤率等问题时,计算出的结果如超出100%也肯定是错的。
3、根据运算性质估算。例如:715+265-282=798,根据“减去的数比加上的数大,其结果应比原数小”,可判断798是错误的。
4、根据位数估算。例如:4 992÷24=28,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被除数前两位49比除数24大,可以商2,说明商的最高位在百位上,应该是一个三位数,于是可判断商“28”是错的。
5、根据尾数估算。例如:1 235-485-208=558,只需算一下个位:5-5=0,10-8=2,可以知道得数558是错的。
由于学生对于相关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及思维方式、水平不同,估算时,必然会有各种各样不同的方法。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鼓励学生估算方法多样化,同时组织学生积极地开展交流,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解释估算的过程,同时了解他人的算法,使学生体会到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促使学生进行比较和优化。
如估算47+38一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估算方法,有的学生认为:“47+38≈50+40=90”;有的学生采用的估算方法是:“47+38≈45+40=85”;有的学生说:“47+38≈45+35=80”;又有另外的学生说:“47+38≈47+40=87”;还有学生说:“47+38≈50+38=88”……
交流,便于学生相互补充,相互吸收。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法,这样不仅可以帮助教师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而且有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交流时,有的学生的估算方法对其他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而有的学生在其他学生的启发下,又能得到新的估算方法。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思想得到交流,思维得以碰撞,能力得以提高。
四、采取合理的估算评价,增强估算意识
合理有效的评价,将激励学生,帮助学生建立学习自信心,越走越好。估算教学也是如此,肯定、积极地评价,将大大增强学生的成就感,从而对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起到推进作用。而在估算的评价中要注意:
1、正确评价估算结果。在课堂中经常会听到“比一比谁估得最准”“××同学最能干,估得结果最接近准确值”等类似的评价。这样的引导评价只关注了估算结果的精确度。笔者认为估算结果是多样的,不是离精确值越接近就越好,而要关注估算结果是否合情合理。
2、重视估算方法的交流与评价。在估算教学中让学生交流估算方法尤其重要,只要切合估算的目的或解决问题的需要就是好方法。因此不同的情境会选择不同的估算方法,有时把两个或几个数同时估大比较合理,如估计到饭店吃饭或购物需要多少钱。有时把两个数同时估小也能解决问题,如判断437+328的和是否大于700,只要把两个数都忽略尾数为400+300即可判断。
3、对“四舍五入”法的思考。基于上面两点认识,笔者有一个不成熟之见:“四舍五入”法不宜过早进入估算教学。在第一学段的估算教学中,不要严格遵循“四舍五入”法,而应让学生根据问题的需要,运用生活经验,灵活选择估算方法。
总之,只要我们持之于恒,在数学教学中,因材施教,适时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就将不难发现:估算教学,也并非那么难。
参考资料:
1、《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物》 叶尧城 向鹤梅主编
2、《新课程实施难点与教学对策》 徐世贵主编
3、《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 郑强主编
4、《数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孙逸梅
10.大学生如何培养厉行节俭的习惯和意识 篇十
2岁之前就让孩子开始各种学习,建议家长教孩子读书、素描、绘画、外语、乐器等。任何手边的东西都可以作为学习的工具,小到一个玩具,一支铅笔。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实际效果,千万不要丢给孩子一本书,然后自己转身离开。孩子会因为有父母的陪伴而感到快乐,多花点时间陪伴孩子会使学习过程充满乐趣。
当你的孩子从学校带回了家庭作业,应当要求他(她)一回家就做作业。完成作业之后才能出去玩。如果孩子不能按照你的要求回家就写作业,你可以给他(她)一小段时间来适应。小孩子会比较乐意在你的指导下完成家庭作业。这个过程需要家长长时间的坚持,坚持就会有回报,不是吗?
当你的孩子越来越成熟,你可以稍稍减少对他(她)的学习的监督,比如小学5、6年级或者初中1、2年级的孩子独立意识越来越强,你不能再像小时候那样什么都管,事无巨细,这样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但是你仍然要仔细检查孩子的作业,监督孩子做好学习计划,安排好自己的学习进度。
11.大学生如何培养厉行节俭的习惯和意识 篇十一
摘 要 结合中职建筑材料专业化学实验教学实际,提出一系列实验改进措施,以培养学生节约习惯和环保意识。
关键词 化学实验;环保意识;实验仪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5-0151-02
1 引言
化学实验作为中职建筑材料专业化学课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具有很重要的地位。中职建筑材料专业化学实验以常量实验为主,在实验过程中会用到很多化学试剂,而各类化学试剂大多含有一定的毒性,不仅会使化学实验的成本增加,而且会产生一定的有毒、有害物体的排放,产生大量废气、废水、废渣等废弃物,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危害。如今的学生大多有铺张浪费的习惯,在实验过程中贯彻执行节约的原则,教育学生节约实验原料与器材,在实验教学中形成开源节流的习惯,不仅有利于减少经费支出,而且有利于增强学生环保意识,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因此,在建筑材料专业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开源节流的习惯,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必要性。
2 减少用量,使常规实验小量化
常规实验小量化是指对常规试验进行改进,以减少实验试剂的用量来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是一种新型的绿色化学实验方法。在不改变实验方法和操作技术的基础上,采用常规的小容量实验仪器,以减少实验试剂的用量来进行实验[1]。在蒸馏及沸点的测定实验中,将实验所用的95%乙醇由原来的30 ml降低到15 ml。在实验中萃取要用到的冰醋酸和水混合液10 ml的用量和乙醚30 ml的用量分别降低到5 ml和15 ml。
在很多的合成实验中,全部采用小量和半微量实验,液体的起使用量保持在5~10 ml之间,固体的用量保持在2~5 g之间。经过实验证明,只要实验操作认真、规范,在化学实验中减少试剂用量和常量的实验结果是一致的。常规实验小量化在实验时间上比常量实验缩短了1 h左右的基础之上,既保证了对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培训,还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节约了实验试剂以及水电的消耗,是绿色的、节约的化学实验。
3 串联相关实验,使合成实验连续化、系列化
合成实验连续化是对常规实验进行整合后,将化学实验中产生的产品回收再利用的一种新的绿色实验方法。有利于节约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也是在化学实验中,把实验内容与要求相关的实验联系起来,将几个单一的化学实验设计成一个连续的实验,用前一个实验合成的产品作为下一个实验的原料来完成实验[2]。比如:以苯胺为起始原料合成对氨基苯磺酸,由对氨基苯磺酸合成甲基橙的连续实验;以苯胺为起始原料合成对乙酰苯胺,由乙酰苯胺合成对硝基乙酰苯胺以及由乙酰苯胺合成对硝基苯胺的连续实验。在实验中,除了实验的起始原料以外,每个实验所需的实验原料都由学生自己来合成,如果一个实验失败,下一个实验就无法进行。
在连续的实验中,每个学生合成的前一个产品的合成量各不相同,在进行下一个合成实验时所用的量也各不相同,教师对学生只提供实验参考用量与用法。因此,学生必须在实验中根据自己合成产品量来计算下一步实验中其他试剂的用量。在实验中所用的原料为学生自己制备的产品,对实验的要求颇高,要求学生在实验中要认真把握每一个操作环节,有利于提高学生责任心和实验教学效率及质量,提高了实验材料的利用率。而之前的情况则不同,学生在合成实验中所得到的样品大多被当作废品直接处理掉,既造成了可利用资源的浪费,还对环境造成污染。
4 以预习实验操作方法培养学生减少试剂消耗
当前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尽管教师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要按照实验要求取量,节约实验试剂,不要造成不必要的浪费、环境污染等,但是还是会出现化学试剂失控的现象。
二是学生缺乏观察,忽视了化学实验中微小的实验变化,简单地将实验不成功的原因归于实验试剂使用的不足。
三是缺乏对化学实验的预习,因对实验内容和操作过程的不熟悉,导致造成实验试剂的浪费。
针对以上所出现的问题,教师可以在每次化学实验课之前,让学生写实验的预习报告,对实验内容进行详细讲解。教师以提问的方式督促学生做好实验前的预习工作。在实验中发现学生以量取胜进行实验时,不是一味地对学生进行批评指责,而是与学生一起重新进行实验,让学生在再次实验的过程中了解到化学实验以量取胜不仅造成化学试剂的浪费,对环境造成破坏,而且对掌握实验的重点,获得有效的数据并无利益。在实验中多提醒学生注意实验的微小变化,陪伴学生仔细观察,及时找出在实验中存在的问题,避免使学生出现手忙脚乱,顾前不顾后而造成的化学实验试剂浪费。
5 改进实验
一般化学实验包含基础操作、验证性实验和制备性实验三个部分。通常是进行三个独立层次的实验。比如一个性质的实验需要几种甚至几十种化学试剂,实际用量大,且属于验证性的实验,不利于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还不利于环境保护。教师可以将实验内容按照该实验教学的特点进行改进、优化,并安排在综合实验中来完成,以制备实验为主,将实验要求中的基础操作、性质实验尽量在每次的制备实验中分解完成,这对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有促进作用[3]。
比如在溴乙烷的制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溴乙烷的制备实验进行优化设计:按照先后顺序将乙醇、水、溴化钠和浓硫酸依次加入浓硫酸、水和乙醇混合后,产生的大量热气会直接参与到反应中,当浓硫酸持续滴入,圆底烧瓶中会持续产生大量的溴化氢(HBr)和乙醇生成溴乙烷,乙醇不会因为浓硫酸的存在而导致炭化,乙醇与溴化氢混合而得到的热直接参与到反应之中,既节约了时间,也提高了产量。
按照以上的方法,实验操作过程为:
1)将95%的乙醇5 ml和4.5 ml的水加入50 ml的三角烧瓶中,加入研细的溴化钠7.5 g,再加入2~3粒沸石入烧瓶并摇匀;
2)加入9.5 ml的浓硫酸到恒压漏斗中,向恒压漏斗中缓缓滴入浓硫酸并用电热套小心加热反应体系,确保反应能够平稳发生;
3)在反应结束后将三角烧瓶放置冷却为室温,在使用传统方法进行洗涤。
重新设计过后的实验效果远比传统实验方法要好,在教学方法上能够有利于培养学生节约、环保的意识和勤于思考的学习态度。具体表现为:
一是在以乙醇合成溴乙烷实验中大量节省了实验试剂,节省了开支;
二是将实验中产生的热量直接用于实验反应,大量节约了时间与能耗;
三是使亲核试剂浓度增加,减少了溴化氢(HBr)对空气的污染;
四是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6 结语
总之,在中职建筑材料专业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节约习惯和环保意识,符合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和国家倡导的建设节约型、和谐型社会的要求。这需要化学教师在实践中合理选择实验内容与实验方法,改进实验仪器的研制工作,加强实验产生废物的回收利用,同时需要学生与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杨秀平,兰景凤.基于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化学实验教学探索[J].中国西部科技,2014(12):88-89.
[2]王彬彬,毕淑云,刘春悦,等.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高校化学实验改革[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5(4):125-127.
12.大学生如何培养厉行节俭的习惯和意识 篇十二
一、展现现实原型, 创设生活情景, 激发应用意识
教学实践表明, 当学生感觉到学习的知识和他的生活经历很贴近时, 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就显得更自觉, 学习就更主动。创建生活情景能把现实生活的具体问题与数学的抽象概念联系起来, 把真实的生活情景转化为数学知识的背景, 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型, 让学生有解决实际问题的冲动, 从而激发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愿。
比如我在教“轴对称图形”这节内容时, 首先让学生尽情地欣赏一组有轴对称性质的景色和图案, 让学生产生兴趣并初步地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美感, 然后将画面停留在一幅有明显轴对称感的图片上, 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特征并提出问题:“这幅画有什么特征?在学习和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这样的图形?”并要求他们四人一组展开讨论, 相互补充对方的遗漏, 纠正对方的差错。像这样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数学知识, 可以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培养学生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相结合的思维习惯, 同时创设实际情境可以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切实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激发应用意识。
二、紧密联系实际, 体现数学价值, 加强应用意识
能够把数学知识灵活地应用于生活是数学教学的目标。生活自身就能给学生带来很多的数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经验, 学生现有的知识及生活的经验就是良好的课程资源。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 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 并且让学生在生活中探求数学知识,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
比如我在教“折线图”时, 在分组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用折线图来描述自己家的电费或水费的变化规律, 然后在课上要求他们上来汇报并指出他们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再要求他们课后分组去修改, 并提出节省水电的方案, 且形成书面的建议交给家长参考实施后再进行统计和分析出他们方案的实效性。在这样的数学学习过程中, 学生有了强烈的成就感, 引发了他们对数学研究的兴趣, 加强了他们对数学的应用意识。
三、从生活到数学, 将数学问题生活化, 培养应用能力
在新课程的教学观的影响下, 我们要认识到课程不再是师生对教材内容的忠实讲授, 而是要求师生在具体的教学情景中不断地开发, 不断地推进。在近几年的教学活动中, 我不断尝试将教学内容的设计背景尽可能地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挂上钩, 使问题富有生活气息, 且以一定的知识为依据, 以培养学生初步将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正确的研究问题的意识, 提高他们应用数学知识来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教圆的知识时, 我根据书上的例题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我校有一条路穿过教学楼形成了一个过道, 顶是圆弧形的, 两边的墙与圆弧顶相切, 两墙之间的距离是6米, 墙的高度是4米, 现有一辆宽3米的大型货车拉着货 (连车带货共5米高) , 能否从这个过道通过?这个题目不直接以现成的知识结论作为条件, 而是用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创设了一个问题情景, 让学生通过理解题目的意思, 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构建数学模型。通过解决此类问题, 学生培养了应用数学的能力, 学会了从数学的角度和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并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事物, 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 自主地进行探索和尝试解决生活情景中的数学问题, 培养了应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四、拓展实践空间, 创造实践机会, 提高应用能力
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教师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并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重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加强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 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参与实践活动成为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
比如, 股票已经成为如今经济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学生学习了统计知识后, 可以让学生观察“股市走势图”, 了解数学知识在股市中的应用, 让他们看看走势图, 帮股民算算一个阶段的收益情况, 再谈谈他们的看法, 以此来开阔学生的视野, 增长学生的知识。在学习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时, 可以组织学生设计测量学校旗竿高度的方案, 并让他们实际操作, 采用小组合作完成。这样把生活情境和数学学习结合起来, 把学数学和用数学结合起来, 学生在实践中就会体验应用数学的快乐, 学会用数学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从而提升应用数学的能力。
13.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篇十三
郧西县观音镇初级中学
胡海平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好的习惯是你一生收不完的利息,相反坏习惯则是一生还不清的债务。可见,习惯的养成是多么的重要。作为教师,理应肩负起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任,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应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一、培养良好的坐姿习惯
为了改变坐姿不正的不良习惯,我在课堂上经常提示学生,“坐如钟”以改变不良的坐姿。我还经常告诉学生不良坐姿会影响视力,影响书写美,会影响身体美。难道同学们不爱美吗?回答自然是肯定的。由于抓住学生爱美心理,自然特别注意自己的坐姿。教师正确引导培养,学生很快养成了良好的坐姿习惯,也为写一手好字奠定了基础。
二、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古人常言道:“字如其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漂亮的容貌,更希望写得一手漂亮的好字,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喜欢展现自我,更是如此。的确,要想写一手好字,并非容易。这就要我们教师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写字习惯。
首先,重视学生书写的姿势,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其次,重视学生的良好性格培养。我们来分析为什么有的学生书写不规范,而且书写质量很差。那是因为学生坐姿不对、性格浮躁造成的,那么我们必须作针对性的训练。如: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好每次作业,及时表扬甚至展览。定期开展书法竞赛,不仅表扬优秀作品,更要表扬进步快的。在训练中严格要求,反复强化,使其养成良好习惯。我班学生陈洋很聪明,就因为书写差,成绩一直不够理想,在我的反复强调下,他改掉了乱画得毛病,字写好了,人的性格也变得稳了点儿。当然良好书写习惯的养成非一日之寒,只要锲而不舍,良好的书写习惯就必然会逐步形成。
三、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
认真倾听是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与人交往中良好修养的重要标志。课堂是进行倾听习惯培养的好地方,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学生在课堂上应努力做到认真倾听,倾听老师的讲解,倾听同学的发言,在听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做到多思、多讲、多说。这样,既保证了课堂教学活动活而不乱,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当然,教师要用爱心和艺术吸引学生听课。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做到爱每一个学生,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走近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当发现学生认真听讲、用心思考、努力回答或提出各种问题时,要用真诚的话语鼓励他们,如,“你真棒!你真了不起”等。也可用赞许的微笑肯定或轻轻的拍一下他们。其次,教师要有良好的教学艺术,让学生愿意听你的课,认为听课是一种享受。除了认真倾听老师讲解以外,还应注意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同学发言的习惯,并能及时听出别人发言中的问题。
四、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认真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学生在解题中出现的错误,往往并非是缺少必要的知识,而是缺乏必要的审题习惯和审题技能造成的。首先要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要提高作业正确率,必须下功夫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看清题目要求再解题的习惯。为此,每教新课例题,教师都要有计划、有目的、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在学新课的同时学会审题方法,养成审题习惯。
五、培养学生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教师通过对作业的反馈,能知道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当然,教师布置作业时要有针对性、目的性,并提出明确的要求,培养学生认真书写、认真思考,作业干净整齐、格式规范等习惯。检查反馈时还要适时地给予学生表扬奖励。长此以往,绝大部分学生对作业产生了兴趣,每次作业都能认真完成,清楚书写。久而久之,作业的正确率提高了,速度也加快了。要帮助学生养成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大量实践证明:当堂完成的作业和拖堂赶写的作业是无法比较的,当堂完成的作业书写工整、作业整洁、正确率高;拖堂赶写的,潦草、马虎、正确率低,这就是环境因素作用于心态的结果。拖堂赶写作业导致作业环境恶劣和学生的心境不良,使学生产生心态异常,不能很好地完成作业。因此,教师要力求将作业题按难易分散到各环节中,并尽量减少作业中机械重复的部分,坚决杜绝拖堂赶写作业,使学生在优化的作业环境下保持良好的心态,达到满意的效果。
培养这一习惯应该注意:1.教育学生树立按时完成作业光荣,在班级形成按时完成作业的良好风气。2.建立严格的作业制度,尽量发挥小助手、小老师的作用,如尽量在课内作业,以提供良好的思维环境,作业收缴要及时,作业不得重复,反馈及时等。3.教师应增加富有创造性的作业,减少机械性作业。4.因才布置作业,让所有学生都喜欢做作业.有人说:“播种一个行为,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也有人说,做事先做人,做人先培养习惯。习惯就象指南针,左右了成败,改变人的一生。一句话,成也习惯,败也习惯。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为学生的发展和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好父母的家教》《教育是一种智慧》
14.大学生如何培养厉行节俭的习惯和意识 篇十四
党固小学:
常听学生家长们感慨:“我家的孩子热衷于看电视,看漫画书、卡通片,上网打游戏比成年人还厉害,就是不爱看课外书,而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却较差。”确实,当今多样化、信息化的社会,对传统的书籍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不用说孩子们不爱看书,就连成人们也热衷于看电视、上网查资料,把书籍束之高阁。教育界人士普遍认为,如果长此以往,缺乏名著与优秀文化熏陶的一代人,将缺乏一定的文化知识底蕴。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它是语文课的延伸,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要从孩子们的心理入手,从选择课外读物,营造读书氛围,教给读书方法,开展各种活动等方面去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还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一、二年级能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因此,作为新课改教学实践的低年级的语文老师,从小培养学生爱看书、会读书的习惯成了当务之急。加强课外阅读指导,是现代语文教学的要求,也是学校教育目标。那如何培养小学生阅读的兴趣与习惯呢?我觉得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儿童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殿堂,让学生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1、以讲诱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感兴趣的事物学生往往愿意接受,否则会出现排斥心理。刚入学不久的一年级的学生,认识的字非常有限,根据低年级学生爱看电视、爱听故事的特点,鼓励学生课外看动画故事片、儿童节目。利用每天的中午或作业整理的时间给学生讲《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等课外书中的故事。故事中 1
那曲折的情节都对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然后告诉学生,这些故事书里都有,等我们学会了拼音,认识了更多的汉字,我们就可以自己去读,自己去看书,书中会告诉你无穷无尽有趣的故事。从而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读课外书的欲望,诱发了学生学习拼音、认识汉字的兴趣。
2、以奖促趣
当学生有了强烈的读书欲望,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书读,可以在班级中建立了一个读书角,把小朋友的各种书籍集中在一起,给每个贡献书的小朋友一个介绍自己图书的机会,每天的中午抽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到读书角去找自己喜欢的书读,如果谁的书出借次数最多,给书的主人给予适当的奖励,对借阅次数多的同学也给予适当的奖励。这样一来,学生不但共享了图书资源,还向同学们交流了自己读过的好书,更进一步地激起了相互推荐好书,读好书的愿望。
3、以背激趣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定了小学阶段必背的古诗70首,为了让学生从小接受中华优秀文化的熏陶,达到日积月累,可以安排学生每周背两首古诗,但纯粹的背诵较枯燥,学生对古诗也难以理解,根据低年级学生表现欲望强的特点,每周回家先让学生自定篇目,自择方法,记住古诗,每周安排固定的时间,让学生轮流当“小老师”,教大家学古诗,在这样自由的氛围中,学生教的教得认真,学的也学得投入,学生们在教和学的同时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情操,还自觉地抢着背诗。
二、加强指导,保持兴趣
已被激发的兴趣要长久保持并最终转化为良好的阅读习惯,必须加强对学生阅读指导,教给读书方法。
1、指导选择适合的书籍
当学生有了读书的愿望,又学会了拼音,可以适时地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合他们阅读的读物,并根据低年级学生的文化基础、认知水平、学习实际、年龄和心理特点等因素,因人而异。重点引导他们阅读童话、寓言、儿歌、谜语为主的注音读物,这些作品浅显易懂通俗简短、情节生动,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口味,然后把每周老师讲、读故事的时间改成让学生上台自己读,对大胆上台又读得好的学生给予表扬。
2、家校联系,落实课外阅读计划
课外阅读光靠学校里有限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要想真正有效地落实阅读计划,必须与家庭取得联系,让家长也一同参与。告知家长低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怎样从小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让家长认识到语文阅读不能仅仅把眼光放在语文书上,要从小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面,补充课外阅读量,认识到课外阅读不仅不会影响语文成绩,反而会促进语文阅读、写作能力的提高。打消家长的各种顾虑以后,在每天的家庭作业中布置适量的课外阅读作业,让学生自由阅读。让家长在家做好家庭老师,记录每天阅读的书名、篇目,并记下每天课外阅读的时间。教师鼓励家长让孩子多看各种有益的课外书籍,并提倡让学生多读。这样,学生每天养成了定期读书的习惯,慢慢地这种读书习惯成了学生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3、教会阅读的方法
精读与略读相结合。当今社会处于知识爆炸的时期,信息含量大、变化快,那么多的书都看是不可能的,应有选择地看。因此,要注意培养学生精读与略读相结合的能力,指导学生读书先读前言、目录,读报先看标题、栏目,在浏览中形成粗略印象,借此选择图书。对于自己所需要的优秀的作品,细细品读。其它内容可采用略读形式。读思相结合。托尔斯泰说过:“知识只有靠积极思维得来而不靠记忆得来时,才是真正知识。”因此,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边看书边质疑,并通过自己查询资料分析解答,从而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读记结合。每个学生准备一本摘记本,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及时摘录新认识的字、优美的词句和一些新知识,以便以后查阅,养成边读边记的好习惯。
三、活动展示——巩固兴趣
低年级小学生毕竟年纪小,兴趣易激也易失。为使学生对课外读物爱不释手,阅读兴趣日趋高涨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要想方设法,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课外阅读的效果,享受进步和收获的喜悦,激发读书后的成就感。
1、口语交际
口头交流是一种省时省力、参与面广、收效快的形式。早读课、语文活动课、班会课,开展“介绍一本好书”的活动。这些交流不仅反馈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情
况,也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锻炼了学生的胆量。
2、比赛
可采用故事赛、朗诵赛、知识赛等形式。如我在班中推出“故事大王擂台赛”,每周评出一位故事大王给予奖励。“诗歌接力赛”,给胜利的小组每人奖一颗“星”。这样一来,同学们都积极的背诗、阅读,巩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大学生如何培养厉行节俭的习惯和意识】推荐阅读:
小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的培养07-20
当代大学生如何培养国际意识与国际竞争能力07-21
如何培养学生的检查习惯08-06
如何培养学生的文明礼仪习惯10-27
如何培养学生爱护公物的良好习惯09-26
论析在校大学生权利意识的培养06-12
语文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09-30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