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学生资助管理系统

2024-06-11

全国学生资助管理系统(8篇)

1.全国学生资助管理系统 篇一

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第二阶段建设

暨系统应用培训班上的讲话

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副主任 涂义才

2015年12月1日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第二阶段建设暨系统应用培训班,实际上是一个“1+3”的培训会议,即学生资助信息系统二期建设工作推进会和学前、义务教育、普通高中三个资助子系统的应用培训班。借此机会,我想讲三个问题或者说谈三点意见。

一、(关于认识问题)要充分认识学生资助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切实把信息系统建设作为学生资助工作的重中之重抓紧抓实抓好

(一)要充分认识学生资助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性 关于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性,教育部办公厅在下发的文件和有关司局单位在下发的通知中多次给予了强调,同时我们在几次国家级系统应用培训会上也反复强调,但仍有个别省份还没有真正重视起来,在此我想有必要再次强调一下,为什么要花这么大力气建设学生资助信息系统?我想不外乎三个方面:一是中央有要求,二是部门有需求,三是基层有诉求。

第一,“中央有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四化同步”发展,是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具有 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党中央把信息化摆在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足以看出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教育系统应该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大家知道,在国家发展战略中教育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作用,作为国家信息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教育信息化不可或缺,其建设更应该先行一步、走在前列。没有国家教育的信息化,国家信息化是不完整的或者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信息化。学生资助信息系统建设是国家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有关领导(刘延东)曾对学生资助信息系统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

第二,“部门有需求”。我们认为至少有来自以下四个方面的业务需求。

一是学生资助部门的“资助管理”业务需求。目前,国家基本健全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我国学生资助业务:从教育阶段来看,覆盖了学前至研究生所有教育阶段;从资助主体来看,覆盖了政府、学校和社会等;从资助项目来看,涵盖了奖、贷、助、补、免等多种形式;从资助流程来看,涉及申请、认定、评审、公示、发放等诸多程序;从资助规模来看,我国资助学生人数和资助资金规模非常之大,2014年全国共资助学生(幼儿)1.3亿人次,资助经费超多1500亿元,其中财政资金超过1000亿元。如何将如此繁多的资助业务、复杂的工作流程以及庞大的受助学生和资金等信息逐级、有序管理起来,并作出相应的统计分析,必须借助于建立一个功能比较完善并覆盖全国各级各类学校的信息管理系统。更为重要的是,建立一个动态管理、实时监控的信息系统,可以为各级学生资助监管工作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近些年来,各级有关部门和学校落实国家资助政策的总体情况是好的,但在个别地区和学校还是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如个别地方配套资金落实不到位,不配套、少配套、用中央财政预算结余抵顶地方配套;虚假注册学籍,骗取套取国家资助资金现象时有发生;个别地区和学校助学金发放不及时、不足额,甚至存在错位发放现象。有些问题仅仅依靠体制机制和制度还不能彻底解决,需要借助于信息化管理手段的帮助。通过建设资助信息系统,中央、省、市、县各级资助管理部门可以全程监控所辖地区和学校落实各项资助政策的进展情况,可以监控中央、省、市、县财政资金拨付到位情况(到位时间和金额),可以监控到每一位困难学生的个人信息和家庭经济状况以及每位受助学生实际得到资助的情况,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网上监管”。各级资助管理部门可以根据网上监管信息,有针对性性地组织开展专项检查和随机抽查,确保资助资金安全。

二是教育财政部门的“预决算”业务需求。每年各级教育和财政部门要制定学生资助资金预算和决算,参考的主要依据就是在校生数规模、生源分布状况、困难学生比例、上年度实际资助人数和资助金额等。数据从哪儿来?今后主要来自学籍系统和资助系统。

三是教育规划部门的“教育现代化考核评价”业务需求。根据中央要求,教育部组织专家研究制定了“中国教育现代化核心指标体系”,其中有两项指标与学生资助有关,一项指标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比例(受资助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总数× 100%),另一个指标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年度平均资助金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年度学业所需基本成本×100%)。这两项指标每年都 要向社会公布,而且要公布到每个省份,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设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这个模块的主要原因。

四是第三方机构开展“学生资助绩效评价”业务需求。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组织专家研究制定了学生资助工作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并委托第三方对2013年、2014年各省份和中央直属高校进行了量化考评。这项工作还要继续做下去,我们将会更多地依靠信息系统向专家组提供考评所需要的基础数据。

第三,基层有诉求。调研过程中,不少学校资助管理人员抱怨信息采集工作量太大,传统的纸质或数据库等管理模式不能满足繁杂的动态管理需要,呼吁能建立专门的信息管理系统。

(二)要充分认识学生资助系统建设的复杂性

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工作非常复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方面,学生资助系统本身比较复杂。该系统包括六个资助子系统,每个子系统的业务流程都非常复杂,数据信息量也非常大(前面已经提到)。

另一方面,受其他系统制约因素较多。学生资助信息系统能否顺利运行,除了受资助系统自身硬件和软件环境制约外(河南、山西硬件设备仍未到位;有些省份未达到规定标准;个别省份停电、宕机),还受制于其他五个因素。一是部署在32个省份(含兵团)的各教育阶段学籍信息系统运行及应用情况(学前学籍系统目前仅在全国18个省份上线运行,尚有14个省份/兵团);二是部署在32个省份的基础数据库系统运行情况(24个省份完成了基础库的部署,尚有9个省份没有上线运行);三是32个省份的学籍系统与基础数据库系统进行数据交换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四是32个省份的基础数据库与资助信息系统交换数据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五是部署在32个省份的资助信息系统与部署在教育部的资助信息系统进行数据交换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还有一个方面,就是与其他部委信息共享问题。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精准扶贫”战略部署,下一步学生资助信息系统还要与扶贫部门的建档立贫困人口信息系统、与民政部门的低保家庭信息系统进行对接或实现信息共享,这也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在与这两个外部系统对接之前,各级学生资助管理部门可以从地方扶贫和民政部门获取相关基础信息,建立“精准资助”工作机制,将“贫困”学生和“低保”学生全部纳入资助范围,并加大资助力度。

(三)要高度重视学生资助信息系统建设工作

我之所以再次强调学生资助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主要是希望引起各级学生资助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建设学生资助信息系统意义重大、情况复杂,大家要站在国家的高度、站在全国的角度提高思想认识,并积极争取教育厅领导的支持和重视,切实把资助信息化建设作为当前学生资助工作的头等大事抓紧抓实抓好。所谓抓紧(时间问题),就是要按照教育部规定的时间节点完成资助系统环境部署、基础数据库建设、系统应用培训、数据采集、信息审核等工作;所谓抓实(人财物),就是要按照教育部提出的要求,落实学生资助信息系统所需要的“人财物”,如硬件设备和基础环境、系统维护技术人员和业务应用管理人员、系统日常运行经费。所谓抓好(工作环节),就是要按照教育部规定的标准和要求,扎实做好信息系统部署、运行维护、分级培训、数据采集、信息审核等各个环节的工作,确保系 统正常运行,确保数据及时、准确、完整上报。

二、(关于资助信息系统建设进展情况)学生资助信息系统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但后期建设任务仍十分艰巨

按照国家教育信息化建设统一部署,2013年7月,教育部正式启动建设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分设学前、义教、高中、中职、本专科和研究生等六个子系统。按照“统一设计、分步实施”的原则,资助系统建设分三期推进:第一期建设中职资助子系统;第二期学前、义教和高中资助子系统;第三期建设本专科和研究生资助子系统。

(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目前,学生资助系统建设初步完成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完成了资助系统的整体架构与设计。二是基本完成第一期中职资助子系统的建设工作,该系统分别在教育部和全国31个省份完成了系统部署工作,目前中职资助子系统已在全国应用。三是建成了第二期(学前、义教和高中)资助子系统的数据直报系统,并且已经在2014年底全面应用。四是完成了第二期学前、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三个资助子系统的开发、试点工作,今天我们在这里组织三个子系统的应用培训。在这里要特别感谢湖南、河北、福建三省给予系统试点工作的大力支持。

(二)有关工作进展情况通报

这里,向大家通报一下系统一期和二期建设有关进展情况。关于一期建设进展情况:(1)基础环境到位情况:31个省份(含兵团)已经完成中职子系统部署工作并投入运行,河南省基础环境硬件设备正在采购之中;(2)新系统应用情况:37个省份(含计划单列市和兵团)正式使用新系统,其中29个省份 的所有地市用户已正式使用新系统,12个省份均有部分地市尚未正式使用,分别是:山西(6个)、内蒙古(5个)、辽宁(1个)、安徽(3个)、江西(2个)、湖北(1个)、海南(2个)、西藏(2个)、青海(7个)、宁夏(1个)、新疆(2个)、兵团(9个)。全国大部分省份不同程度存在区县级用户尚未使用新系统的情况。从学校用户来看,省属学校使用新系统普遍较好,县级学校应用情况差异较大。(3)新旧系统并行情况:新旧系统并行较好且数据一致性相对较好的省份有3个:广西、黑龙江、青岛;新旧系统并行较好且数据差距相对较小的省份有9个:大连、甘肃、贵州、海南、黑龙江农垦、山东、陕西、天津和上海;截止11月30日,仍有5各省份新系统应用工作进展缓慢:青海、江西、北京、安徽、天津。(4)非“国家资助”业务模块操作情况:另外提醒一下:本学期已近尾声,目前还有10个省份未操作维护“地方政府资助”、“学校资助”和“社会资助”等模块:大连、黑龙江农垦、上海、厦门、河南、湖南、西藏、甘肃、青海和兵团。

关于二期建设进展情况:(1)基础环境准备情况:30个省份已准备到位,2个省份未落实到位(河南、山西);(2)基础数据库:24个省份已部署完毕,8个省份还在部署之中;(3)学籍系统应用情况:义务教育和高中学籍系统在所有省份均已全面应用;学前学籍系统已有19个省份全面应用,13个省份尚未正式应用。

(三)后期建设的有关要求

各地要严格按照《教育部关于做好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 统建设工作的通知》(教资助函【2014】1号)和《关于做好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第二阶段基础环境准备等工作的紧急通知》(教信息中心【2014】71号)精神,采取切实措施,尽快完成一期和二期建设任务。一是系统一期和二期基础环境不到位的省份,要按照上述两个《通知》规定的标准,尽快配齐资助系统一期和二期建设所需要的硬件设备和基础环境;二是学籍系统(主要是学前教育)和基础数据库建设不到位的省份要尽快建好学籍系统和基础数据库;三是系统运行不太稳定的省份,要落实解决故障隐患的应急预案,坚决杜绝停电、宕机等现象发生,确保资助系统顺畅运行。

关于系统后期建设,我想特别提醒两件事情:一是中职旧系统停用问题。中职新旧系统已并行了较长时间,有的省份已提出停用旧系统的申请,我们一直没有同意,主要原因是新系统还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应用起来、有的省份新系统运行还不太稳定、不少省份新旧系统数据差距较大(黑龙江、青岛数据比较一致),在此我们强烈要求各省务必在12月份推动所有市县和所有中职学校全面应用好新资助系统。下一步,我们对新旧系统数据基本一致的省份,在省提出停止并行申请的基础上,会同职成司、教育部信息中心共同审定,对符合要求的省份,我们就批准同意停用旧系统。我们希望2015年秋季学期结束时,新系统全国联网,旧系统全面停用,2016年春季学期全面应用新系统。二是关于系统三期建设问题。学生资助系统第三期建设(本专科和研究生资助系统)计划2015年投入运行,这里提醒各省汲取有关省份二期建设的教训,要协调财政部门提前做好资助系统三期建设所需资金的预算安排,届时我们将会同教育部信息中心就三期 建设基础环境具体要求提前下发通知。

三、(关于系统二期培训与应用问题)健全机制、逐级落实,扎实推进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二期培训与应用工作

(一)要遵循两条原则

一是“分工协作”原则(横向)。信息系统建设涉及资助、信息、学籍、财务等相关部门,相关部门既要明确责任分工,又要密切配合,共同推进相关工作,切忌出现推诿扯皮现象。各省学生资助管理部门作为牵头单位,负责总体协调与推进资助系统建设与应用工作,特别是要组织做好系统的培训与应用工作;教育信息化部门负责落实基础环境准备、基础数据库建设、技术支持与运维等工作,保障系统顺利部署和正常运行;学籍管理部门要要按照学籍管理规定,及时完成学籍注册等工作;财务部门负责落实必要的经费。

二是“逐级推进”原则(纵向)。此次系统培训与应用涉及三个子系统,中央级培训结束后,各地要逐级组织开展省、市、县和学校培训,三个子系统的培训可以同时进行,也可以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分步推进。需要指出的是,三个子系统的培训环境全部部署在教育部信息中心,各省在审核市县培训方案时,最好在培训时间上适当错开,如果县级培训过于集中某一天,用户集中访问中央服务器的量过大,可能影响培训效果。

(二)要建立两个机制

一是(横向)要建立系统培训与应用协同工作机制。学生资助系统培训与应用工作涉及资助中心、信息中心以及学籍管理等部门,各省要建立既分工明确有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

二是(纵向)要建立上下联动的技术支持服务机制。新系统 在应用的过程中,肯定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很正常,希望大家及时、如实的反映问题并提出完善意见和建议。各省份要将问题和建议分类汇总好,以省为单位同时向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和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集中反映。本次参会的省资助部门负责学前、义教、普高资助业务的管理人员和培训师就是系统应用的责任人和联系人。对于资助系统中央项目组给出的反馈意见和解决方案,省级有关人员要逐级向下反馈,做好问题解答和技术支持服务工作。各省也可以参照此模式,要求市县建立相应的系统应用和技术支持服务机制。

根据部里有关信息安全管理规定和要求,原定的教育技术平台此次就不培训了,由于教育技术平台和QQ均存在安全隐患,今后各省份与中央项目组的沟通不再使用这两个平台,问题反馈均通过电子邮件方式进行(特别紧急的可以电话沟通)。

(三)要确保两个到位

一是逐级培训要到位。各级各类用户能否用好资助系统,培训工作至关重要。什么叫培训到位?一句话:中央、省、市、县、学校的相关资助业务人员能熟练应用操作系统。培训过程中,培训讲师认真讲,参训学员要认真听、认真练习。各位培训讲师至少要做到“五个讲清楚”:即要把系统构架设计思路讲解清楚;把每个业务模块功能讲解清楚;把每项业务流程讲解清楚;把数据库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统计数据的勾稽关系讲解清楚;把参训人员提出的问题解答清楚。试点人员要认真参加培训,做到“五个完全理解”:即完全理解系统设计思路;完全理解业务模块功能;完全理解业务操作流程;完全理解数据库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统计数据之间的勾稽关系;完全理解老师解答的所有问题。当 然,更重要的是要熟练掌握信息系统的操作技能,所有参训学员要对系统的所有功能和业务模块严格按照设计的流程全部熟练的操作一遍,不能留死角,也不能走过场。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中央层面不再组织对地市级资助业务操作人员的培训,参加此次中央级培训的各位学员就是省级培训的“培训讲师”,大家务必认真学习,确保熟悉掌握每个操作流程,切忌模棱两可、似懂非懂。不要因为你们的不懂、不会、不熟练而影响省级和市县级培训效果。此次培训将组织严格的考试,对考试合格者颁发结业证书,对不合格者要予以通报。

中央级培训结束后,各地要尽快制定培训方案,并扎实组织好省、市、县级培训。各省培训方案请于12月18日前报送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至于各省具体什么时候组织省内培训,由各省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学籍系统、基础库已经部署完成的省份,可以今年搞培训,还没有部署完成的,可以明年春季开学后搞培训,但必须提前做好准备。另外,有些省份学前学籍系统还未部署,这些省份不能借此推迟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资助系统的培训与应用。

二是系统应用要到位。各级学生资助管理部门统筹管理各教育阶段的学生资助信息,要负责组织好资助系统的推广应用工作。系统应用要特别抓住两个“核心动作”(也是两个“常规动作“):一个是数据采集(包括更新);另一个是数据审核。要建立资助信息“谁采集谁负责、谁审核谁负责“责任追究机制。学校层面的基础数据采集工作很关键,一定要及时、完整、准确、真实。各地要通过信息化手段把资助信息审核责任制真正落到实处,校长是资助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我们在信息系统中赋予了校 长审核的权利与责任,各地要采取各种措施让每位校长树立这种责任意识,确实承担起审核或授权审核的责任。关于系统全面应用时间问题,各地结合实际情况确定,我们希望具备条件的省份今年能应用起来,尚不具备条件的省份最晚2016年春季学期必须全面应用。

同志们,建设全国学生资助系统是管长远的基础性工作,对于规范学生资助业务管理、加强资助信息监管、提高资助决策与服务水平,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希望各级学生资助管理机构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切实把资助系统建设作为当前学生资助工作的头等大事抓紧抓实抓好。让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克服各种困难,采取非常措施,努力把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好、维护好、应用好,推动学生资助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

最后,祝大家培训期间学习顺利、身体健康!谢谢大家!

2.全国学生资助管理系统 篇二

一、资助情况跟踪调查

(一) 调查方式

笔者的调查基于福建省的实践模式, 根据全省各地市的地理分布情况及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梯次进行地区抽样, 样本范围覆盖福州、宁德、三明、龙岩、泉州、莆田、漳州、南平8个地市。调查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文献法、跟踪调查法并结合学生群体深度访谈法进行。调查对象为省属 (占65.9%) 和市属 (占34.1%) 中职学校一、二、三年级学生 (其中受助学生比例占总抽样学生比例的60%~70%) , 抽样的中职学校共30所, 每所30名学生。问卷调查的内容主要有两项:一是通过对不同学段学生的问卷调查, 了解学生对当前资助政策实效性的看法和评价情况, 主要涉及受助者的经济生活情况、对资助政策的认知程度、资助方式的主观认可度、资助的需求度等。二是了解资助政策的地区适应性情况, 了解省内不同区域资助政策的实施是否存在差异以及存在哪些差异。调查问卷首先在泉州地区试点发放100份, 经统计验证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后, 正式发放900份调查问卷, 回收有效问卷878份, 占问卷总数的97.6%, 有效调查对象的学段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二) 调查数据及分析

1. 资助政策的吸引力调查

能否吸引更多的初中毕业生入读中职学校是国家助学金政策是否能增强中职学校吸引力的重要体现。根据《福建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年鉴》, 2006年到2014年全省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情况如图1所示。在资助政策开始实施的前几个年份, 中职招生数总体维持增长趋势, 但是增量较小, 对学生吸引力的弹性较小。2009年增幅明显加大, 2010年稍有回落, 至2011年招生人数的增长量达到最高值并首次超过高中招生数, 增幅高达50 223人。2011~2014年间又呈现逐年下降的态势。

笔者认为, 数据的变化与相关资助政策的变革有一定关联。纵观近年资助政策的沿革, 呈现如下特点:第一, 助贫济困的针对性越来越强。自2006年7月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资助政策开始全面实施至2007年正式将中职学校资助政策纳入国家资助政策体系, 中央与地方共同设立助学金, 用于资助有正式学籍的全日制在校一、二年级所有农村学生和县镇非农村户口学生以及城市家庭经济贫困学生。2013年春季学期起, 资助对象调整为有正式学籍的全日制一、二年级在校涉农专业和占在校生10%比例的非涉农专业家庭经济贫困学生以及全日制二年级在校学生。第二, 免学费覆盖范围越来越广。从2009年秋季学期起, 对公办中职学校有正式学籍全日制的三个年级在校生中农村家庭经济贫困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开始实施免学费政策 (艺术相关表演专业学生除外) 。从2010年秋季学期起, 对就读民办中职学校的有正式学籍全日制三个年级符合免学费政策条件的学生、公办中职学校有正式学籍的全日制三个年级在校生中城市家庭经济贫困学生免除学费 (艺术类相关表演专业学生除外) 。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 在原有涉农专业及全日制贫困学生免学费的基础上, 进一步将所有有正式学籍的中职一年级学生纳入免学费范围;对二年级涉农专业的学生免学费, 非涉农专业的家庭经济贫困学生按6%的比例免学费;对三年级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 顶岗实习有困难的家庭经济贫困学生按6%的比例免学费。从2012年秋季学期起, 对公办中职学校有正式学籍全日制的三个年级在校生全部免学费。至此, 福建省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实现了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

经数据分析, 免学费资助政策对增强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具有一定作用, 部分学生在选择就读职业学校时考虑了该政策因素。在被调查的学生中, 有14.8%表示上职业学校是因为能享受到资助及免学费的政策, 这其中有52.2%的学生来自农村, 32.8%的学生来自县级市或县镇, 12.3%的学生来自偏远贫困山区。可见资助政策对农村学生吸引力较大, 对城镇、山区的学生吸引力次之。针对目前全省中职学校农村生源占比较大, 且其中存在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自低收入经济困难家庭的现状, 资助金发放重点倾向于农村家庭经济贫困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 这对减轻农民负担, 改善农村劳动力结构, 发展现代农村经济都具有特殊的意义, 实施免学费政策使贫困生选择中职学校的积极性得到鼓励。调查还发现, 资助政策对中职一年级学生, 即初中毕业生的影响力较明显, 这对中职生源的扩大起到一定的助推作用。但是从2011—2014年招生人数下降的态势中可以看出, 资助政策的持续吸引力不足, 大部分学生选择入读中职学校与相关资助政策并无太大关系, 个人学业成绩、兴趣发展倾向才是其选择学校类型的关键考虑因素。

2. 资助方式及资助力度的认可度调查

访谈中, 受助者认为讲究资助方式更能促进资助政策实效性的发挥。目前, 国家助学金资助主要采用办理助学金银行卡的方式, 将学籍电子注册制度与资助制度挂钩, 实现“中职学生资助卡”一张卡号对应一个学号。受助者充分肯定了使用资助金银行卡的优势, 认为既能保护受助者的隐私, 确保账户安全, 又有利于查询, 方便受助者对助学金的自主支配, 还能有效减少资助金发放的中间环节, 规避操作上的不规范, 有效杜绝部分学校虚报学生人数套取助学金的现象, 形成了良性循环。

调查中对资助方式表示很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总人数达71.2% (如下页图2所示) 。当问及最能激励自己向上完成学业的方式时, 23.5%的人认为是校内优秀学生奖学金, 21.4%的人认为是国家助学金, 22.3%的人想增设国家、省级优秀学生奖学金, 32.2%的人希望通过顶岗实习和勤工助学的方式获取奖励。数据说明, 在资助金的种类和方式上, 学生希望能有更多样化的选择。但调查中也了解到, 贫困学生的学业能力普遍较低, 大部分学习成绩表现不佳, 主要原因是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 学习基础较为薄弱, 但该群体的学业上进心强, 希望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学业现状的意愿较为强烈。

在资助力度方面, 2006年实行对中职学校5%左右特别贫困生每人每年补助800元, 对15%左右的贫困生每人每年补助600元 (其中, 对选学种植、养殖专业的每人每年学费减免600元, 生活费补贴400元) 。2007年以后, 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提升到每人每年1500元。在调查中了解到, 学生月生活消费在500元以下的占37.5%, 500~1 000元的占51.4%, 1000~1500元的占10.5%, 1 500元以上的占0.7%。据进一步数据细分, 省内内陆山区学生月生活消费500元以下的占50%, 500~1 000元的占76%;省内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学生月生活消费500元以下的占26.9%, 500~1 000元的占59.3%, 1 000~1 500元的占12.8%。尽管不同地区的最低生活标准、物价水平等因素具有一定差异性, 但仍可以看出, 目前国家助学金资助额度每人每年的1 500元对满足大部分地区受助学生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需求尚有一段距离, 资助力度有待提高。

3. 资助需求类型调查

通过对比贫困生与普通学生的家庭状况, 可以了解现行的贫困生认定方式能否将家庭相对贫困的学生从学生整体中有效区分出来。根据表2的数据, 受助学生属于涉农类的430人, 占49%;属于城市低保家庭的125人, 占14.2%。从父母所从事的职业看, 父亲务农的占45%, 属临时工或下岗工人的占26.3%, 属自由职业者的占12.8%, 属私营企业者的占11.6%;母亲务农的占34.9%, 属临时工或下岗工人的占34.7%, 属自由职业者的占17.5%, 属私营企业者的占11.0%。从家庭类型看, 父母健在的占83.4%, 一方亡故的占5.8%, 父母双亡的占16.0%, 父母离异的占37%, 父母大病或有残疾的占4.8%。从家庭构成看, 独生子女占28.6%, 有一个兄弟姐妹的占47.6%, 有两个兄弟姐妹的占15%, 有三个及以上兄弟姐妹的占8.8%。从以上几组数据可以看出, 受助学生大部分是来自农村务农人家的子弟, 且家庭主要经济来源倚重于父亲的职业。父母离异的家庭类型及双子女的家庭结构在贫困生中占较大的比例。从住宿费、生活费及其他杂费来源途径的差异看, 贫困生中有10.3%完全由家庭供给, 部分生活费还依靠助学金和勤工俭学解决;靠助学金解决住宿费、杂费的贫困生占29.6%。普通学生中完全靠家里供给的占86%。可见, 现行的贫困生认定方式基本上可以有效地将家庭经济相对困难的学生区分出来。调查还涉及“在您的班级, 学生中是否存在不该享受助学金的却享受了该政策的”, 97.0%的学生认为“没有”, 1.4%的学生提出“有, 且占用了该享受资助金的学生名额”, 0.7%的学生提出“有, 是一些没见到的学生在我们班报的”, 0.7%的学生提出“有, 一些退学的学生还在享受”。从认定贫困生准确性的主观评价数据来看, 97.0%的学生对资助政策保证经济相对贫困的学生享受到助学金持肯定态度。虽然只有小部分学生 (约占3%) 对认定资格提出质疑, 但仍然可反映出非正当领取资助金现象的存在, 这是不容忽视的, 说明学校在贫困生评定方式和后期监督管理环节上仍存在漏洞。

调查还进一步了解到受助者在获得资助前后其生活状况是否发生了变化以及变化的具体情况。从在校日常消费的差异来看, 贫困生和普通学生两大群体月平均消费总额相差200~300元。其中从消费类型上细分, 月饮食消费相差90~110元, 在人际交往支出和娱乐方面相差60~90元, 在学习培训支出方面相差40元左右。在访谈中, 受助者表示, 领取助学金会考虑优先用于购买学习用品和参加学习培训 (占55.7%) , 其次用于改善个人日常饮食质量 (占30.4%) , 最后考虑人际交往方面的支出。调查表明, 资助政策使贫困生的生活压力得到一定的缓解, 生活质量有所提高, 但整体状况与普通学生还有一定的差距。调查中还了解到, 国家助学金一般于每年的1月、6月分两次发放, 每次发放750元。因此, 大部分学生不能按月领取资助金, 且由于学生对资助金的使用缺少规划, 往往在发放的当月或次月便已消费一空。由于学校内部能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和机会并不多。多数贫困生缓解自身经济压力的方式则是到学校周边打工。在经济较发达地区, 学生兼职每小时约有7~8元的酬劳。

4. 资助成效及政策惠及度调查

在资助政策效用的主观认可度方面, 大部分受助者认为资助政策对自己有所帮助 (如表3所示) 。当问及国家实行免学费和助学金政策的意义时, 68.7%的学生认为可以减轻家庭经济负担, 不至于因经济困难辍学;4.8%的学生认为是杯水车薪, 发挥不了太大作用;23.2%的学生怀有感恩意识, 表示要更加努力学习, 提高求学热情;2.6%的学生表示没有感觉。当问及“您如何理解免学费和国家助学金政策的目的”时, 51.2%的学生认为是为了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18.9%的学生认为可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23.1%的学生认为有利于培养人才, 实现教育公平;5.4%的学生表示不清楚。这两组数据表明, 大部分学生对现行资助政策的成效持肯定态度, 能够在主观上认同该政策的重要意义所在。当调查进一步问及“您觉得国家助学金政策有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时, 21.6%的学生认为达到了;57.0%的学生认为基本达到了;13.4%的学生认为极少达到;8.0%的学生表示不清楚。可见, 通过资助政策可让大部分受助者有所获益, 但是仍有相当比例的资助需求尚未能得到满足。

在贫困生管理工作方面, 当问及“您所在的班级, 学校或上级部门有没有定期或不定期到班核实受助学生名单”时, 53.2%的学生表示“经常到班内核实受助学生名单”;30.6%的学生表示“偶尔到班级核实受助学生名单”;8.3%的学生表示从来就没有到班级核实过;6.4%的学生表示从没听说过此事。数据说明, 学校在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动态管理上还较为薄弱。访谈中, 大部分学生表示学校资助部门在学期初登记贫困生名单以后就再也没有在学期中或期末进行过摸底。当调查问及“您或您身边的同学在国家助学金银行卡丢失后, 是如何办理的”时, 63.0%的学生表示到学校资助部门填写申请表, 到银行办理后, 再把申请表上报学校;5.7%的学生表示学校根本不问, 自己处理;52.4%的学生是由家长协助办理的;25.4%的学生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数据表明, 学校的后期资助管理工作不够细致, 对特殊情况的应对力有待提高。调查还征求了学生对学校资助工作的改善建议, 36.6%的学生认为学校的贫困生审核认定环节需要加强;25.4%的学生希望学校在严防骗取国家财产方面出台更有力的举措;26.8%的学生希望学校在资助育人、促进资助文化建设方面加大力度。

二、影响国家助学金资助政策实效性的制约因素

我们知道, 任何教育政策都是产生于特定的社会经济环境对教育发展的特定需要, 是特定社会发展情境的产物, 资助政策也不例外。政策的实效性往往受到政策环境的相宜性、制度设计的合理性、运作过程的协调性、政策资源的充足性、贯彻执行力的高低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一) 政策环境的制约性导致政策吸引力有限

调查表明, 现行资助政策对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整体作用较小, 且主要吸引的是低收入人群和初中毕业生, 要吸引更多的优秀初中毕业生就读职业学校存在困难。其原因有两点:第一, 中职教育缺乏吸引力问题由来已久、情况复杂。中职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 发展历程较为曲折, 办学质量参差不齐, 办学条件较为薄弱, 就其内部发展而言, 生源质量、教师质量、教材质量、实训条件都不容乐观;就其外部适应性而言, 中职教育的专业结构跟不上产业调整的需要, 其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足, 不能紧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步伐;就文化环境因素而言, 受“学而优则仕”传统社会文化心理的影响, 大众存在将普高教育与职业教育分别视为培养优秀人才与末等人才的认识误区, 社会对不同类型的人才缺少多元的认识, 普遍对中职毕业生就业前景的认同度不佳;就制度因素而言, 中职教育人才被现行的高考制度、公务员制度、机关单位用人机制等排斥在外;就社会劳动力分工结构而言, 中职毕业生的职业准入门槛较低, 且缺少合理的评价机制, 中职教育所培养的实用型、技术型人才不被社会重视, 其社会价值和社会地位没有得到全社会的广泛认可。因此, 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症结与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问题是交织在一起的。资助政策系统与外部政策环境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 社会环境、经济文化发展、大众意识等制约着资助政策实施的规模和程度, 影响着资助政策的实效发挥。要从根本上改善中职教育发展现状, 需要集政府、学校、社会、行业、企业、师生等多方合力, 非一系列优厚的资助政策所能解决。第二, 价格因素对学生选择中职学校就学的影响力较小。对农村家庭的学生而言, 随着近年经济社会的发展, 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有所提高, 对子女教育方面的支付能力也在提高, 经济因素将不再成为学生选择受教育类型考虑的主因。免学费资助政策不再是初中毕业生选择上中职学校还是普通高中的关键因素, 影响学生分流意向和教育选择的重要原因还是在于学业成绩。上述两大原因决定了国家资助政策对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作用较小, 只有对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才具有吸引力。

(二) 政策的普惠性降低了资助能效

国家助学金资助政策是以政府为主体的, 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分担, 覆盖中等学历教育的各级各类职业学校, 采取“一刀切”的做法, 具有较强的普惠性特征, 但对政策的地区适应性考虑不足。资助金额与各地的物价水平、居民日常消费支出水平不成比例, 对不同区域、不同贫困类型的人员比例、需要资助的金额还缺少科学全面的掌控和规划, 由此导致资助政策的地区适应性情况落差大。在经济状况相对落后的地区, 特困家庭和特殊家庭比较多, 贫困生往往面临“僧多粥少”的局面, 资金受助面不宽, 分配指标不足。而在经济较为发达地区, 又面临资助受益面过大的问题, 影响了学校、学生、家长对政府的信任度。此外, 资助政策未对贫困生这一政策目标群体做出充分、有效的贫困程度划分。现行的资助政策资助标准较低, 资助方式较为简单, 学生获得资助金的机会主要依据学生的经济困难情况判定, 与学生平时的学习成绩、思想道德表现、日常行为习惯等没有关联。受助学生的评定方式体现了政策的统一性但却没有体现差异性。因此, “一刀切”的平均主义资助政策, 其普惠性的表面是人人受益、受助公平, 而实质上人人享受到的资助金额相当有限, 资助政策在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方面的作用不甚明显, 这必然会损害真正需要资助的贫困生的利益, 降低资助能效的发挥。

(三) 资助组织机制不完善影响资助工作执行效率

笔者在调查中了解到, 目前资助机构多数采取挂靠形式, 没有独立机构, 没有独立办公场所和办公设施, 没有配备专职人员。例如, 福州、泉州、三明三个地区的资助机构挂靠在招生办公室;厦门的资助机构挂靠在教育事务受理中心;莆田、漳州、南平、宁德四个地区的资助机构挂靠在职教中心或职教教研室;龙岩的资助机构挂靠在电化教育站。而县一级的资助中心挂靠情况则更为复杂, 挂靠的部门有招生办公室、职教中心或教研室、工会或教师进修学校、基金会、会计核算中心、教育局招生考试中心等。即使有的资助中心配备了专职人员, 在人员数量上仍严重不足, 且流动性较大, 远远不能满足资助管理工作的需要。大多数学校的资助工作被划归学生处、学籍科的教师代为管理, 也没有按照比例对专职人员进行配置, 操作人员一般为兼职, 工作量大。资助组织机制的不完善导致学生资助管理工作难以实现精细化和动态化, 这是影响资助工作执行效率的主要原因。

(四) 制度设计欠合理影响政策公平性的发挥

学校在贫困生的认定方式、评价方式上存在缺陷。各地资助管理部门要求学校于每学年开学初的两个月内上报贫困生人数, 而在这一时段内学校对学生实际情况的掌握还相当有限, 对家长提供信息的真实性不甚了解, 对经济困难证明的相关材料是否真实无法确定。目前, 贫困生的认定依据主要是各地民政部门出示的贫困证明, 但这样的认定方式偏重定性分析, 缺乏统一的标准, 缺少科学、规范的定量分析支撑认定结果。事实上, 只有低保户可以拿到民政部门的低保证明, 贫困生类型中除低保户比较容易认定外, 其他类别的认定相对比较困难。例如, 其他家庭经济困难类型该由哪一级政府部门认定, 需要什么证明材料, 各地暂无统一的要求和标准, 在实际认定中存在困难。甚至有部分家长利用相应的社会关系办理所谓的贫困证明, 这给资助管理工作带来不利的社会影响, 影响了资助政策公平性的发挥。

(五) 运作过程的不协调性影响资助金的发放效率

就学校资助工作而言, 资助金申领的步骤、程序较为繁琐, 需要层层审核上报, 资金到位后才予配给。由于上级资助金配套拨付往往不能及时到位, 不少中职学校要到年底才能配齐相应的资金, 因此学校不得不将资助金在每学期期末一次性发放。而按照政策的初衷, 国家助学金应按月发放, 及时用于补助贫困生的生活费用。集中发放的方式使资助金没有真正做到为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解决生活困难, 资助金的发放效率没有得到体现, 直接影响到其实效性的发挥。此外, 中职学生享受免学费政策后, 为弥补学校运转出现的经费缺口, 由财政部门给学校核拨免学费补助资金。政府财政资金的拨付, 一般于学期初预拨部分资金, 而大部分资金要到年末或次年初才予以拨付, 加上各级财政配套、层级管理等原因, 无法及时拨付给学校, 甚至资金由教育局到学校要拖延近5个月的时间, 严重影响了中职学校的正常运转。

免学费政策还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导致中职生源的不稳定。入学缴费让学生有后顾之忧, 担心中途退学学费不能返还, 无形中尚有一种约束力。而免学费政策实施后, 反而导致中职学生流动性加强, 特别是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对学习持无所谓态度, 甚至不少学生到不同的学校预报名, 在一所学校读不下去了就更换学校, 给中职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造成较大的困扰, 且对中职教育长期发展极为不利。

三、中职学生资助系统发展建议

(一) 加强制度建设, 健全组织机构, 形成长效机制

中职教育国家资助体系的设计涉及多层次、多方面的问题, 既要对基本资助工作制度作出规定, 又要设计制度中的细节, 还要辅以地方教育部门、学校的监管执行体系, 才能形成一个覆盖面广又详细严密的体系。首先, 当务之急是健全专业化资助管理队伍体系, 加强业务培训, 以提高政策执行力和工作效率。各地学生资助管理部门应独立建制, 资助工作归口管理, 至少应配备日常专职工作人员2名, 学生资助中心和工作人员应在编制、工作场所、设施设备、工作经费、交通工具、工作量计算等方面有明确的标准和规定。学校资助工作可建立校长统筹领导, 各部门、处室分工负责, 各年级、班级具体落实的工作机制。由校长总体负责, 全面领导学生资助工作, 其中国家助学金的组织申报和资助对象认定工作应由班主任负责, 核定审核工作由德育处负责, 学生信息的电子注册和管理工作由总务处负责, 要设立资助专账, 资助金发放和监督管理由财务室负责。应在校内设置专门的办公场所, 添加必要的办公设施, 工作中必要的经费开支学校应予以积极支持。学校还可组织学生兼职担任资助工作协管员, 协助做好学生信息的动态收集、上报、登记工作。其次, 要健全工作机制, 规范资金管理, 加强对流失学生学籍的监管, 形成顺畅有效的资助反馈机制。严格规范中职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工作, 完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要健全学籍档案资料, 及时为新注册学籍的学生建立学籍档案, 加强对重复学籍、流失学生学籍等异常数据的核查, 实时申报本校受助学生信息, 确保各项资料的齐全、真实、规范, 避免助学金漏发、误发现象。要完善助学金评审机制和程序, 强化评审结果的公示制度, 建立投诉举报受理工作机制, 设立举报投诉电话、邮箱, 鼓励动员全校力量进行监督。

(二) 理顺体制, 改革资金拨付办法, 提高资助金发放效率

针对国家财政资金下拨时间滞后问题, 应改革拨款机制, 简化资金流转的审批手续, 进一步完善资金拨付办法。特别是在免学费补助方面, 要建立中职教育生均拨款制度, 各地政府应尽财力可能, 根据中职学校办学条件及教育教学的基本需要, 按生均定额拨款, 进一步加大对中职教育的专项财政投入力度, 试行上学期末预拨本学期的资金, 本学期结束时清算助学金的拨付方式。例如, 秋季学期预拨资金可按上年计划招生数、综合实际报到率、期末辍学率进行测算;春季学期以上年期末学生数, 结合春季招生计划及上年春季招生报到率进行测算, 多退少补。每年7月底之前, 资助金由省级统筹下拨, 教育厅根据年初审定的在校学生数, 下拨本学年省级以上财政应承担的国家助学金专项资金的50%。其中省属学校由省教育厅直接拨付学校, 各设区市属学校由省财政通过省国库集中支付系统拨入各设区市财政局金库, 再连同本级财政应承担的部分下拨设区市教育局, 然后拨付有关学校。各县属中职学校由省级拨付, 连同本级财政设立的财政特设专户直接拨付学校, 以确保下一年度学校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转, 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保证中职学校的正常运行、健康发展。此外, 由于非全日制免学费是由当地财政负担, 资金往往不到位, 建议非全日制免学费补助由省财政拨付或至少承担50%。

同时, 要发挥政府财政资金导向作用, 实施分类指导, 按照经济发展程度和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划分不同的资助标准, 将助学金重点投向欠发达地区, 并重点向经济弱势群体倾斜。各地区可出台资助政策具体实施细则, 制定本区域内中职学生生均经费拨款标准, 创造政策落实的微观环境, 根据国家的基本构架, 细化资助制度中一些规定和条款, 以提高各地区配套政策的可操作性。

(三) 改进贫困生认定方法, 完善资助工作的组织评定和公示程序

学校在贫困生认定工作中应严格把关, 做好资助对象和资助范围的核定工作, 把国家助学金发放到最符合条件的学生手中。贫困生认定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首先, 由贫困生在入学后填写《家庭经济状况调查表》并撰写书面申请, 详细说明各方面的情况, 提供各地方教育部门以及民政部门出具的相关证明。学校应特别注意考查证明材料的真实性, 资助数据统计应做到及时、准确。其次, 在综合申请学生提供的材料的基础上, 采用量化考核评定方式, 学生入学一段时间后, 通过课任教师、同班同学、宿舍舍友等充分了解学生家庭人均收入、父母工作状况、家庭所在地经济状况、在校期间生活消费情况、家人身体状况及社会兼职情况等, 结合学生的思想政治、家庭及本人消费情况、遵规守纪、道德礼仪表现、学习成绩、参与社会实践情况、综合素质表现等因素, 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 科学分析搜集到的各种信息, 根据家庭经济贫困生认定条件中的权重, 将困难程度进行排序, 建立不同等级的困难档案。然后, 根据各年级、班级贫困生指标, 按比例具体分配名额, 确定资助对象。值得一提的是, 学校对贫困生的认定不仅要确定学生的家庭真实情况, 还要充分了解其个人的衣、食、住、行等月度开支的基本消费过程, 特别是了解学生的消费习惯、通讯工具使用情况、学习办公用品情况, 以及动态变化中的支付能力, 以便及时有效地更新贫困生资源库信息档案, 对可能存在的家庭变故、突发性事件、天灾人祸等做出应急援助反应。再次, 可由班级评选认定工作小组依照两轮评分机制, 先根据学生家庭贫困情况进行分类认定, 再结合贫困程度评出贫困等级, 明确受助层次。在学生中进行广泛的民主评议, 将确认的受助学生名单在公示平台上公示, 方式有福建省学生资助网、学校网站、本校班主任群、助学群共享等。学校应注意加强对贫困生的动态监督管理力度, 保证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延续性、真实性、及时性和实效性。

(四) 提高政策实施的灵活性, 奖助结合,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资助政策的主要对象是低收入家庭和低年级学生, 有一部分学生是真正需要资助的。国家每人每年的助学金标准为1 500元, 具体标准可由各地结合实际情况在1 000~3 000元的范围内确定, 赋予地方或学校自由裁量权。一方面, 学校可根据贫困生的困难程度划分等级, 具体可分为部分享受型、全额享受型及高额享受型几个层次。例如, 特困生可高额享受每人每年资助3 000元, 一般贫困生每人每年资助1 500元, 部分对资助需求相对较小的每人每年资助1 000元。同时, 对接学籍系统, 实行资助网络层级动态管理, 简化申报审批程序, 做到按月及时发放, 甚至在受助学生遇到紧急情况时可提前支取资助金。为有效解决资助政策的地区适应性问题, 各地政府可依据实际情况, 确定本区域内家庭经济贫困生享受国家资助金资格的具体比例, 在5%~15%的范围内浮动, 对不同经济发展程度的地区及学校类别实施分类管理。另一方面, 应在努力扩大资助面和资助力度的同时, 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 由学校而非主管部门具体落实奖助学金政策, 实施以奖代补、奖助结合的方式。在贫困生群体中更应该资助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 以奖学的方式助学可以更好地起到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 更便于学校对学生加强管理。可由学校对每人每年1 500元进行统筹支配, 综合考虑学生的思想政治表现、日常行为规范、学习刻苦程度、劳动活动参与情况等具体规定享受奖学金和助学金的必备条件, 与奖学金结合, 建立奖助学金制度。对违反学校校纪规定、学业动力不足、学习态度不端正、具有不良消费习惯、生活铺张浪费、拒不参加顶岗实习或公益劳动、弄虚作假骗取资助资格的贫困生应缓发或取消受助资格。此外, 还应扩大助学金的资助渠道, 确立资助资源开放观。目前, 资助政策中大多数资金是通过政府发放, 资助体系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渐进的投入过程, 需要不断地丰富资助来源, 以满足中职教育贫困生的需要。要鼓励社会团体和爱心人士一起加入到资助队伍中来, 共同建构以国家资助体系为核心、以学校奖助为依托、以社会力量援助为支撑、以学生勤工助学为补充的四位一体的协同资助体系。

总之, 从根本上说, 推动中职教育的发展不仅需要国家推行相关资助政策, 加大对中职学校的投入, 更重要的是从根本上转变社会上轻视职业教育的观念。职业教育与普高教育不应是此消彼长争夺生源, 应给予职业教育独立发展的空间, 切实提高中职教育的地位。中职教育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推进新型工业化道路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中职教育发展要从根本上有所改观, 应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严格执行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准入制度。在全社会范围内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施, 加快建立职业资格标准体系, 严格落实就业准入的法规和政策, 凸显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优势。二是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 确保中职教育的生源质量。义务教育质量的落后直接影响到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生源质量,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及其他经济落后地区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三是加强中职教育的内涵建设。目前中职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 实训实习条件普遍有了一定的改善, 但要从整体上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还应走内涵发展道路, 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抓手, 创新教学方式和专业设置, 紧跟产业调整和经济发展需要, 加强教材建设, 改善实习实训条件, 真正提高其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归根结底, 只有内涵发展、质量提升才是增强中职教育吸引力, 促进其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道, 也才更能体现国家资助政策制定的初衷。

摘要:采用实证研究的方式, 对福建省中职学校国家助学金资助政策的实施情况展开调研, 了解学生对当前资助政策实效性的看法、评价以及资助政策地区适应性现状, 在此基础上对影响资助政策实效性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 并提出中职学生资助系统发展与完善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职教育,资助政策,实效性,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陈胜祥.农村中职免费政策失灵:变现、成因与对策[J].教育科学, 2011, 27 (5) :13-19.

[2]王蓉.应放缓全面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J].教育与经济, 2012 (2) :1-6.

3.全国学生资助管理系统 篇三

关键词: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管理系统;功能分析

中图分类号:TP311.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03-0000-01

The Function Analysis and Design of Student Financial Assistance Management System

-Yancheng Teachers College as Example

Wang Guangfei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Hubei University,Wuhan430022,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Yancheng Teachers College management of student financial assista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and full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of management of the school's student financial assistance are the main problems in this basis,the building of Student Financial Assistance Management System modules,design one set of Yancheng Teachers College on Student Financial Assistance Management System,and the function of the system processes the detailed design and analysis.

Keywords:Poor students;Subsidy management system;Functional analysis

一、盐城师范学院学生資助管理的现状

近年来,盐城师范学院所进行的学生资助管理工作总形势非常喜人,但也还存在一些基础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界定标准还不够科学规范,用于学生资助管理所界定的方法也是还比较单一,绝大多数还是停留在学生个人提供的贫困证明而建立起的静态式贫困生档案信息上,或辅导员班主任根据一些信息主观判断为主的层次上,缺乏规范的评判标准和工作流程。

(二)资助合理性研究尚是空白。如何分配有效的资助资金以达到最大的资助效用,尚没有一个普遍被接受或使用的办法。二级学院在这方面主观任意的现象还时有发生,而由此也造成了一些反面效应,如在缺乏监督机制下的主观判断、学校良性资助体系构建工作还在研究探索阶段、受助学生的诚信感恩意识淡薄等。

(三)作为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最主要形式: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目前仍然是手工方式为主,存在非常多的困难。由于贫困生界定和资助合理性研究的空白,助学贷款的资助合理性也同样存在问题。

基于以上几点,本文认为,目前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过程中,由于制度安排、个体能动性等主客观方面的局限,使得该项工作在管理模式上出现了问题,从而导致了以上这些因管理模式不当而出现的问题表现。因此,本文拟从完善该项工作的管理模式角度出发,提出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一种全新的思考角度和实际可行的方法。

二、学生资助管理系统的功能分析

本系统需要实现的功能包括:系统管理、学生信息管理、学生资助管理三个部分。

(一)系统管理子系统。系统管理子系统主要是完成与用户有关的一些操作。该模块实现的功能有:用户管理、权限控制、数据管理、日志管理和信息发布。包括用户的添加,用户的修改,用户的撤销。用户权限的设置等具体操作。用户注册需要输入真实姓名,保证了系统的安全性,另外为用户设置不同的权限,用户的级别不同权限也就不同,这也方便了系统的管理维护。同时利用用户分级制度,对资助申请进行逐层审批,也符合资助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系统管理员通过系统管理模块对资助管理系统存储的数据、系统安全、信息发布等方面进行有效的管理。

(二)学生信息管理子系统。学生信息管理子系统主要是完成申请人填写电子申请表。各级管理员对申请人信息进行审核,审批。

1.添加申请人信息功能模块。添加申请人信息这项操作只是在低级别的用户才具有这样的操作权限。例如以系管理员为例,系管理员可以根据申请电子表格的实际要求,填写完整的申请人信息。

2.申请人信息审核模块。系管理员填写完申请人信息后,就会将申请信息的电子表格进行提交。提交后由上一级管理员进行审核,系管理员没有对申请人信息进行审核的权利,但是系管理员可以对申请的信息进行查看、修改、删除操作。

3.申请人信息导出模块。当申请人信息全部填写并审核通过后,系统可以导出生成word文件格式的资助项目申请表和汇总表,这类表格是为了方便打印并满足今后存档要求的。

4.学生信息查询模块。随着信息管理系统中数据量的不断加大,人员信息搜索功能的实现变得特别的重要。在搜索功能中,可以完成单一条件查找,如,按学校、学院、班级、学号、姓名查找。还可以完成简单的复合条件查找。另外特别针对不同的级别管理员设置了状态查找。可以按状态查找出已经提交的,学院审批通过的,学校审批通过的,主管部门审批通过的,几种不同状态的申请人信息。

(三)学生资助管理子系统。资助管理子系统包括特困生认定模块、助学金管理模块、奖学管理模块、勤工助学管理模块、助学贷款管理模块。首先,根据从教务系统中导入的学生成绩信息和从学生管理系统中导入的学生奖惩信息,计算出每个学生的综合测评成绩,统计出班级内的综合测评名次;然后,根据设定的资助条件,如综合测评成绩、家庭经济状况、学生所在年级等,对各系推选的资助学生名单进行资格审核;最后,确定受资助学生名单。

1.贫困生认定主要实现对申请认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信息进行逐级的审查、审核、认定操作。学生根据贫困生相关规定,结合个人实际情况将本人的信息(主要包括院系、专业、班级、家庭经济状况、申请理由等)进行添加。由院系进行审查,审查通过后,由资助管理中心进行最终审核。如果审核不通过需要将该学生的信息进行修改或删除,审核通过的学生信息将添加到贫困生生数据库中。

2.助学金管理。实现助学金的奖项管理、计划制定、学校分配、院系评选、学校审批、奖项发放等环节的助学金管理工作。

3.奖学金子系统。实现奖学金的奖项管理、计划制定、学校分配、院系评选、学校审批、奖项发放等环节的奖学金管理工作。

4.勤工助学管理。由长期和临时岗位管理两部分组成,负责勤工助学的岗位管理、计划制定、学生选岗、在岗管理和报酬发放等环节的管理工作。

5.学生贷款管理。由国家助学贷款管理和临时贷款管理两部分组成,实现国家助学贷款管理和临时贷款的申请、审批、贷款和还款等环节的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冯涛.和谐社会背景下的高校贫困学生资助体系重构[J].教育评论,2007,4

4.学生资助管理制度 篇四

为了规范学生资助管理,有效地对我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资助,切实解决我区贫困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问题,深入做好学生辍学的防控工作,特制定本制度。

一、资助项目

1、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补助;

2、学前教育助学金。

二、资助对象

以下11类学生可以列为资助对象:

1、父母双亡,无任何经济来源;

2、父母双残或单残,造成家庭经济特别困难:

3、父母有弱智或精神不正常,无劳动能力,造成家庭经济困难;

4、学生本人残疾,造成家庭经济特别困难;

5、家庭经济困难的烈士子女和少数民族学生;

6、父母(或监护人)持有当地政府部门出具的有效低保证明材料(农村特困群众和城市低保户子女);

7、父母一方已故或单亲家庭,造成家庭经济特别困难;

8、因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造成家庭经济特别困难;

9、家庭成员久病无能力医治,造成家庭经济特别困难;

10、人口较多,劳动力少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

11、其他原因造成家庭经济困难。贫困程度相同条件下,品学兼优的学生优先获得资助。

三、资助程序

1、指标下达。我区义务教育贫困寄宿生及学前教育助学金资助名额、经费由教育体育局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确定,我校再根据摸底情况分配到各班级进行申报、审核、公示、上报、备案、发放。

2、信息公开。学校通过班会向学生及家长通报申请事宜,在校内公示栏张贴公告向学生及学生家长公开资助条件与名额、资助方式与标准、申请时间与评审办法等资助信息。

3、学生或监护人向学校提出书面资助申请,填写由学校发给的《江西省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申请表》或《学前教育助学金申请表》。

4、班主任根据摸底情况、村委会出示的家庭经济困难证明、其他相关家庭经济困难证明材料在申请表上签署班级意见并填写汇总表。

5、学校评定小组根据实际情况在申请表上签署小组评定意见。

6、汇总接受资助的学生及监护人的相关信息后,对所有资助信息在校内外公共场所张榜公示,并公开举报电话。公示期不得少于5天。公示期内如有异议,学校学生资助评定小组要对有关情况进行重新核实并调整,然后在申请表上签署公示后审核意见。

7、汇总上报。公示期结束后,学校将公示无异议的资助对象信息汇总,报送教育体育局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和镇财政所。

四、资助经费 资助经费由教育体育局和财政局按核定的资助名额和标准划拨。由镇财政所及时、足额发放到监护人的银行户头内。

五、资助管理

1、领导小组 组 长:岳 峰

组 员:上官现华 蔡斌 于安江 杨成军

2、财务室具体负责全校贫困生资助工作。

六、资助监督

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学校将贫困生资助政策、资助工作程序、资助对象及资助方式、标准等在学校校务公开栏公布,接受社会、家长、教师和学生的监督。在学生资助评定小组的领导下,组织各方面的人员,对学校贫困生资助工作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监督,确保有限的资助资金用于最急需的贫困学生。

5.学生资助档案管理要求 篇五

一、总体要求

1、各种资料分类整理,装订成册,没测有封面、目录、内容,且整齐、美观。

2、各册资料分类放入档案盒,做到分类明晰、标签准确。

3、各类档案分块存入专用档案柜。

二、资料分类

按照机构建设、制度建设、政策文件、政策宣传、工作部署(含:方案、会议、计划、总结)、学生申请、组织评审、结果公示、确认上报、资金发放、信访投诉等几大类进行整理。

三、档案分块

1、制度政策类:机构建设、制度建设、政策文件等几类资料,一类存放于一个档案盒中,但必须分册。

2、日常工作类:工作部署、政策宣传、学生申请、组织评审、结果公示、信访投诉、确认上报、资金发放等几类资料,应作为个性资料,按照资助项目、分时间(分学期分季或分年)存放,一类存放于一个或多个档案盒中。

四、项目分时间

1、学前教育资助:分年分学期。

2、义务教育“一补”分年分学期。

3、高中教育资助:国家助学金一一分年分学期;考取高校入学项目一一分年;考取高校一次性救助一一分年。

五、封面

一级标题:

学校学生资助档案 二级标题:(共性资料)资助名称

(个性资料)***(时间)资料名称 摘要:本册资料的内容概要 六: 目录

含:序号、标题、页数、备注 七:标签

1、档案盒正面和侧面的签名要一致。

2、签名要与盒内资料相吻合。

****档案必备资料:

1、上级部门文件;

2、实施方案;

3、分档标准或者实施细则;

4、区教育局指标、金额分解表;

5、**年

学期

审核受助人数统计表;

6、会议纪要(领导研究决定书);

7、**年*学期

受助学生花名册。

8、资金拨付凭证复印件;(财务人员提供)

9、发放签领名册;

10、公示(区教育局监督电话0995-8534600);

11、学生申请表;

12、家庭经济困难证明所需材料(复印件);

13、发放仪式影像资料(主要指图片)

高昌区教育局资助中心

6.全国学生资助管理系统 篇六

自今年春季开学以来,我们在省市学生资助中心的正确指导下,以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而辍学为目标,规范工作程序,严格执行国家资助政策,广泛吸纳社会团体、企业及个人捐赠,对家庭贫困的大学生、高中生、中职生以及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进行资助,最大限度地保证各学段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推动了学生资助工作健康开展。具体工作报告如下:

一、广泛宣传资助政策

依安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是专门的资助部门,已成立7年有余。为了让全县各级各类学校、社会以及学生、家长全面了解资助政策,我们每年按照上级要求,运用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如:下发宣传画报、传达各级各类文件精神、印发各类资助资料,确保各种资助政策深入人心,家喻户晓。

二、严格规范资助程序

1、确定资助对象。为了把资助工作做实、做到位,我们严格把握认定资助对象这一环节,认定资助对象的操作过程是:首先,由学生个人申请,然后学校根据学生上报的资料进行审核,学校确定对象后再张榜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公示无异议后,学校将资助对象名单上报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县学生资 1

助管理中心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进行县、镇(乡)、校公示7个工作日,无异议后确定受助对象。

2、健全资助资料。资助工作涉及面广,同时也备受社会关注,每年资助工作结束以后,从上至下,对受助学生的资料都进行全面的归档整理,做到资助对象可查、可信。坚决杜绝弄虚作假的现象。

3、严格发放程序。我们根据不同的资助对象,按照上级规定的发放要求,严格执行发放程序。发放中我们尽可能减少资金经手环节,采取了实名银行卡和实名存单的形式由财政将资金直接拨付到学生个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工作的难度,但也从根本上杜绝了腐败滋生的可能,确保政策落实。

三、资助学生具体情况

2016年春季共发放普通高中助学金85.2万元,中职助学金7.9万元,中小学贫困住宿生生活补助费69.7万元,贫困幼儿助学金7.5万元,累计打卡发放资助金162.8万元,资助贫困学生2251名。县财政均严格按文件要求的比例百分之百匹配各类助学资金,助学金全部下发到受助学生手中,无结余。

1、寄宿生生活补助。我们建立和完善了资助学生工作的监督检查机制,由纪检部门牵头,组织财政,普教等部门,每学期组织全面检查,对学校落实情况情况进行督查,严格进行一看、二查、三访。一看:看各校是否对受助对象进行张榜公示; 2

二查:结合受助对象,查学生签收凭证,查受助学生名册签名情况是否真实,是否为学校住宿生;三访:访寄宿生生活补助的发放是否规范、及时,访受助学生、家长确认受助情况,访非受助对象,了解群众对学生资助工作的认识和看法。每学期县教育局都会定期对资助政策落实情况进行检查,确保资助项目真正落实到贫困家庭学生手上。

2、中职助学金、免学费申请、审核程序。国家助学金按学年申请和评定,按月发放。具体流程如下:一是学生填写《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申请表》;二是学生在新学年开学一周内向就读学校提交申请表,并递交相关证明材料;三是学校受理学生申请,并进行资格审查;四是学校组织初审,将初审结果在学校内进行不少于7个工作日的公示;五是学校将拟资助学生名单报有关部门审批;六是学校为每位受助学生在中国银行分别办理银行储蓄卡,并在学生入学一个月内将国家助学金发放到受助学生手中。通过国库集中支付方式,由财政部门根据最终确定的受助学生名单,直接将国家助学金发放给受助学生。为学生办理银行储蓄卡,不得向学生收取卡费或押金等费用,也不得从学生享受的国家助学金中抵扣。免学费是按照实际在校生人数在资助系统中每月进行申请、审核。有新生入学或退学的学生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增减名单。

突出问题。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意识到工作中 3

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少数学校由于种种原因资金到账后没有及时发放、无影像资料等。在下步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履行工作职责,尽心尽力做好学生资助工作,为推动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7.全国学生资助管理系统 篇七

一、学生资助工作的特点

学生资助工作是一项如何运用资金合理帮助困难学生的一项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资助工作目的是为了解决学生经济困境,从入校前、 在读中、毕业后每阶段都有对应资助政策,而大学阶段,不同的学生在不同情况下可以选择不同的资助项目,因此资助工作具有多样性;每学年学校资助部门根据年度工作计划和省资助中心相关工作通知,开始新一年的各项资助工作,周而复始,以一学年为周期,大部分资助工作都是重复的,资助政策大体不变,具有周期性;学生资助工作涉及资金的合理运用,涉及金钱的收支、发放,处理中很多涉及财务细则,具有财会特色;学生资助目的是合理帮助学生,为学生服务,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实际上,这一原则也是保证资助工作最终达到合理帮助学生的目的,在实际处理过程中,正如处理其他学生工作一样,具有事务性;学生资助工作需要学院统筹、学工计划、部门协调、财务处、教务处、学工等多条线联合密切配合,具有统筹性。学生资助工作特点明显,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资助部门需要了解这些特点,同时结合相关专业知识,实现学生资助工作的有序稳定开展。

二、传统人工管理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人工管理资助工作是资助体系实施的基础,长期以来,高校设立资助部门,或是独立机构,或下挂在学生处的部门,通过资助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协调开展资助工作,同时由于资助工作中心是为学生服务,与其他学生工作宗旨一致,因此,资助工作也像其他学生工作一样以人工管理为主,学生工作逐步走向信息化,而资助工作在高校内部并未实现信息系统化,但一样会逐步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融入到学生工作系统信息化的进程中。实际上,资助工作开展过程中,人工管理已存在问题。

1. 高校资助部门人员变动频繁,资助中心成员机构设置无法评估。一个高效而稳定的人员配置是传统方式的资助工作开展的基础。人员更替产生的新成员对于业务知识的学习需要一定的过程,人员更替不可避免,同时对资助工作产生一定影响。资助中心机构设置的优劣会直接影响资助工作的开展,因而人工管理本身具有不稳定性。

2.资助工作具有周期性,因此很多统计数据标准很统一,由于资助工作涉及面广,学校规模庞大,资助工作信息数据庞大,数据需要审核、分析、查询等,因此资助工作涉及的数据处理工作量繁重, 人工处理数据容易造成漏、多、超等系列问题。

3.资助部门资料繁多,并且往年材料需要存档和检索,人工管理材料通常无法快速有效查阅,容易造成资料丢失。

4. 资助政策和通知无法全面普及。 资助政策和通知大部分通过网页和QQ、 微信等交流平台发布,学生不能及时关注或接受信息。

三、资助系统开发探究

学生资助工作是系统化的一项工作,很多属于常规工作,基本工作流程如下:省资助中心下达文件———学校资助中心收到文件——研读文件———根据文件下发通知———各年级班级通知———学生申请———辅导员审核———系、年级汇总———资助中心 汇总———报上级部 门——提交省资助中心。基本每一项资助工作都是按照这个思路展开,当然其中学校和省里下达资助文件和指标是按照学校整体下发,资助中心需要在学工办指导下完成和协调名额分配问题,同时也要将拟分配名额向各年级公示,反馈意见。资助中心汇总年级材料时不承担审核工作,所以各年级汇总后,年级内部应审核材料,控制材料的准确性。

关于资助系统开发设想,是基于目前资助工作现状提出的,旨在于将资助工作系统化、可操作化、明确化。可以实现一套系统处理所有资助工作,避开传统方式的缺点。首先系统应该建立全部学生信息库,主要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基础资料库,包括的基本信息为姓名、 性别、出生年月、身份证号码、证件照、学号、年级、班级、系别、联系方式、综合测评情况、获奖情况、贫困等级、受资助记录等。基本信息库分上传和导入两种方式。上传实际是即时统计数据,更新快, 但数据可靠性不高。导入数据主要方式是导入教务系统的本院学生基础信息库,这比上面上传的统计上报的数据更准确,但该方式的数据滞后严重。基础库需每学期进行更新,基础数据库需和教务、各班级、系别对接上,并且需要有添加、修改等数据操作的基本功能。目前资助工作项目主要分以下几类: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家庭经济困难认定、综合测评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学费补偿、社会奖学金、医疗保险、勤工俭学、资助活动。每一项资助工作基本操作流程如上,而操作规范参考文件包含省资助中心通知文件、 学院通知文件、学校学生手册规定。根据基本工作流程,完成每一项工作,同时根据各个项目自身特色,可设置项目操作。

资助系统开发设想框架如上,同时涉及以下几个问题:

1.省资助系统、校财务系统、校教务系统等属于开发系统要调用的独立的成熟使用的系统,并且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学费补偿必须从省系统上报省厅,这几套系统如何分配, 有无主次。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先从系统开发实际出发,将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学费补偿设置于系统中,和省系统并行,或者开发时直接将省系统导出数据导入新开发系统保存, 用于数据查询。

2. 系统分级设置权限,管理人员和普通账号分级设置权限,同时按照带班情况分配普通账号,账号管理集中。

3.该系统为简化细化资助工作操作流程,关于系统操作还需要简单培训。

4.系统中关于学生资料的基础数据库准确性需要进行实际操作研究。

5.系统要有强大的存储、查询功能,能查出不同年份、系别等搜索词汇的数据。

6.系统入口可放至学院主页,运用网页,方便系统的使用和普及。

8.全国学生资助管理系统 篇八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 资助管理体系 创新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9-0068-02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跨越式发展期,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学生总数的快速增长,高校贫困生问题日益突出,贫困生问题也已成为带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和我国高校普遍面对的热点问题,逐渐引起了家庭、社会、政府和学者的重视。[1]为体现我国高等教育公平、公正性和现代化人才培养的需要,确保“不让一个大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2]确保每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学业显得尤为迫切。高校教育工作必须把资助困难学生完成学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不断研究新情况、提出新方案,采取新措施,切实做好贫困生资助管理工作。

一、健全我國高校贫困生资助管理制度体系

1.依照成本分担理论,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高校、社会各界以及家庭联合分担的教育成本制度。

20 世纪70年代成本分担理论由美国教育经济学家约翰斯通(D·B·Johns tone)提出,他认为高等教育的教育成本应当由在教育中获得益处的各个方面分担,即由纳税人、学生家长及社会人士(捐赠)共同分担,受教育者应支付一定的学习费用,即学费。[3]高等教育的教育成本应当由在教育中获得益处的各个方面分担。因此,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不仅是高校自己的工作,也是各获益方的应有之义。政府应呼吁社会各界加入高校贫困大学生的资助中来,一方面应继续加大教育资金的投入,扩大国家奖学金、助学金的资助覆盖面;另一方面要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鼓励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慈善机构或个人设立资助项目用于资助高校贫困生。

2.国家建立健全资助管理政策与区域经济及专业特色相挂钩的资助管理体制

由于区域经济限制,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高校贫困生数量明显多于中部和东部地区;从高校角度来看,省属地方院校经费无法和部属院校相比。从专业特色来说,艺术及体育等专业学费较其他专业高,学生在专业学习和生活上的投入高。因此,客观上要求国家对高校贫困生的资助管理政策应给予适当的倾斜。国家在制订资助管理政策时,对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别的高校应差别对待,应该向边远地区高校、地方高校倾斜;应该向花费较高的艺体专业以及师范、农林、水利、民族、地质、矿产、石油、等专业适当倾斜,尽量解决这些高校、专业的贫困生资助问题。

二、不断完善现有资助政策管理机制

目前,我国已建立“奖、助、贷、补、减、免”六位一体多元化及绿色通道在内的国家资助管理政策体系。但是,这些资助管理措施的工作机制仍存在很多问题,相关制度建设并不完善。因此,国家在加大对贫困生资助力度的同时,应该进一步完善现有资助管理体制,使来自各渠道的资助措施能够形成合力,以更好地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

1.不断完善国家助学贷款相关制度

在我国目前现有的资助政策体系中,国家助学贷款已成为有效解决高校贫困生资助问题的主要手段,如何使国家助学贷款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助学贷款风险补偿金的投入,对办理国家助学贷款的银行等金融机构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减少金融机构开展国家助学贷款业务的风险,从而提高其开展业务的积极性。加强对金融机构开展国家助学贷款业务的工作流程的监督管理力度,为加强银校合作做好沟通协调工作。逐步完善贷款学生毕业后的还款制度,适当延长还贷期限,拓展还款方式,为贷款学生建立灵活的还款机制。建立完备的贷款学生信用记录,建立银行与学校的诚信机制和共享信用记录机制,以便于高校加强诚信管理使各方利益都能得到有效保障。不断丰富助学贷款形式,不仅对贫困学生发放助学贷款还可以向学生家长发放享有国家优惠政策的商业贷款,用于解决学生上大学带来的家庭财政困难问题。

2.不断完善勤工助学管理机制

第一,加强对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支持力度。学校能提供的适合学生勤工助学的岗位非常有限,从数量上看,“僧多粥少”是目前各高校勤工助学岗位普遍存在的不良状况。[4]针对目前高校勤工助学岗位少,学生工资报酬低的问题,政府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用于勤工助学专项资金的投入。通过增加岗位数量,提高岗位工资让更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与进来,切实解决生活困难问题。另一方面,政府要出台相应政策支持能提供给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企事业单位、服务机构、社区等,使其向高校贫困学生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

第二,不断完善勤工助学管理模式。针对目前高校学生参加勤工助学的时间受教学安排和设岗单位的限制,自由支配时间少,设岗单位对上岗学生管理松散,使勤工助学流于形式等问题,高校应完善勤工助学管理模式。首先,合理设置勤工助学岗位,以“岗代奖”,改变学生被动接受资助的局面,通过勤工助学获得补助培养学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其次,学校要把对勤工助学的管理与同学校教学、行政管理、后勤服务等管理机制结合起来,将可由学生承担的清洁性、服务性等工作优先安排给贫困生;最后,为保障校外勤工助学学生的安全及合法权益,学校应建立有效的校外勤工助学管理机制,使学生利益得到有效保护。

第三,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广开助学渠道。高校应拓展校外勤工助学资源,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拓宽勤工助学渠道,逐步形成“立足学校、辐射社区,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多方位立体化的勤工助学新格局。高校可以与一家或几家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就企业来讲,既可以为提升知名度、获取社会效益进行直接捐助或设立奖学金;也可以设立勤工助学岗位,选聘合适的贫困生上岗;就高校来讲,一方面争取到社会资助解决贫困生资助问题,另一方面也拓宽了贫困生的就业渠道,企业可以和优秀贫困生签订资助协议,每年向贫困生提供一定数额资助,学生毕业后到企业服务一定年限,这既解决了贫困生资助问题,也解决了其就业问题。真正造就高校、贫困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三赢”的新局面。

3.建立合理有效的贫困生认定体系,加强贫困生信息数据库的动态管理。

由于贫困生的家庭经济情况是动态变化的,对学生贫困程度的区分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因而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是长期而复杂的工作。要做好高校贫困生认定及资助管理工作,应清楚掌握贫困学生的家庭、学习、生活和思想情况,这也是贫困生认定以及资助管理工作的前提,这需要高校建立完备的贫困学生信息资料库,包括贫困学生基本信息、个人申请、家庭所在地出具的经济困难证明、所受资助的记录、诚信记录、跟踪回访记录与动态管理记录等内容。这个工作可由高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完成,通过搭建网络信息平台共享民政部门、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的相关信息。一方面,学校要结合定期的贫困生普查及跟踪回访工作,做到动态管理、及时更新;另一方面,為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投入,要实现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财务处和各学院(系)的贫困学生信息数据共享。

4.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和经济资助相结合的新途径

针对目前贫困大学生自身存在的种种问题,如何帮助他们从思想上、心理上走出困境是高校面临的又一难题。需要高校把对贫困生的经济资助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首先,学校可以针对贫困学生通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培养他们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勤俭节约的优良习惯;培养学生懂得感恩、奉献社会、诚信做人的高尚人格;其次,学校应注重贫困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增强其应对社会的能力;最后,学校应高度关注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加强与其沟通,缓解其心理上和思想上的压力,促使其健康发展。 三、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管理机构设置和专职教师队伍建设

1.建立独立的高校贫困生资助管理机构

为科学高效地做好贫困生资助管理工作,高校应做好两个“结合”:一方面,建立“学校-学院”二级管理模式,即学校统筹管理与学院具体实施相结合;另一方面,校方主管与学生会、社团组织协助相结合,通过学生会的勤工助学部协助学校做好学生资助管理工作。

第一,学校层面的贫困生资助管理机构建设。目前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管理机构一般挂靠在学生工作部(处),属于高校二级管理机构,工作人员往往是兼管此项工作,不能全力以赴,工作缺乏连续性,相关管理机制陈旧,缺少创新不能与时俱进。因此,建立独立的高校贫困生资助管理机构十分必要,可以根据工作职能下设国家助学贷款办公室、勤工助学管理办公室、社会资助与资助资金管理办公室等有关职能部门。为高校建立既相对独立又便于沟通协调的高校贫困生资助管理机构,专职管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事务,职能部门之间既能统筹协调又需权责分明,形成科学化、规范化管理体系,全面规划集“资困”与“育人”的于一体的长效机制。

第二,学院层面的贫困生资助管理机构建设。学院应配备专人负责贫困生资助管理工作,并提供专门的办公场所及办公设备,保证必需的工作经费;成立贫困生资助管理领导小组,由分管学生的党总支副书记任组长,贫困生资助管理专职教师和班主任为成员;每个班级还应设立学生助理协助班主任做好相关工作。

2.打造年富力强、专业过硬、管理高效的高校贫困生资助专职教师队伍

贫困生资助管理是一项细致而琐碎的工作,担任工作的教师十分关键,在工作中,首先要求资助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管理水平,既熟练掌握国家高等教育方针、政策、教育理念和资助政策体系,又具备一定的金融、管理的专业知识;其次要了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的需求,具有较高的高校教师职业素质;再次要求其热爱贫困生资助管理工作,具有很高的工作热情,要带着爱心、耐心、细心去做。因此,建立一支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于一体的高、精、强的专职教师队伍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俞思念.和谐社会构建中高校贫困生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2 李均.中国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三十年[J].中国高教研究,2008(5)

3 黄春香.论教育成本分担理论在我国实践的局限[J].高教探索,2007(1)

上一篇:有创意的学习软件广告词下一篇:幼儿园大班半期末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