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春散文

2024-06-14

感受春散文(精选12篇)

1.感受春散文 篇一

刘师姐,办公室一说起来,大家都说他是“立山区的宝贝”。她在第二十七中任教很多年,据我的了解,她算是小有成就的一名教坛新秀。

今天我去听了她的课,《春》——朱自清的一篇经典散文。她的教学设计别出心裁。分成听读课文——寻读课文——品读课文——赏读课文,思路清晰,一个读字贯穿全文,注重朗读,从读中感悟,甚少分析,这是新课标的重要要求之一。

从听读开始,我就被吸引住了,刚开始的时候幻灯片就出现了郭沫若的名言:”节奏由时间和力组成。“老师先解释这句话的含义,然后打开flash,适时停下来,根据录音指导学生朗读,同时让学生练习,这时候,我注意到的是学生的朗读前后有了感情和享受的变化。

寻读环节——是本节课的亮点。

首先,老师直接亮出“春花图”“春草图”“春风图”……让学生根据PPT出示的概括性的词组去文章中找答案;这与我此前所接触的让学生自己概括内容有一个相反相成的效果,省去了分析这一版块,让学生直接进入“春”的意境中。

其次,老师列举一些古诗,让学生找出课文中与诗句表达内容一致的句子。这个环节让人耳目一新。比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在文中找出对应的句子来,万事开头难,连我都觉得难度很大,更何况初一的孩子,不过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找出来了,"山朗润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妙!林师兄,把古诗与现代写景文结合,让学生眼睛一亮,跟着难度走,又不失自主理解性。

品读环节——找出你理解的句子,并按照相应的修辞手法试做分析,这时候老师又亮出了示例,引导学生迅速学习迅速应用。

赏读——作为作业,找出你喜欢的语段,句子甚至是一个词语。

听完刘师姐的课文,豁然开朗,她的思路是那样清晰但一点也不死板,让学生即学即用,很快让学生进入状态。记得校长说过一句话,如果你的一节课,不能让学生有所得,有所悟,你这节课就白上了,在刘师姐的这节课看来,不仅仅是让她的学生有所得,得到的更多的是美文 2 的感悟,而且让听课的我也从文本中得到了提升,所以,她的课是成功的。

《春》听课心得

鞍山市第二十七中学

语文组 肖百卉

2.感受春散文 篇二

“我是个国文教师”

朱自清先生有一篇《写作杂谈》, 对他自己的散文写作作了一个总结性的回顾, 一开头就说:“我是个国文教师, 我的国文教师的生活的开始可以说也就是我的写作生活的开始。这就决定了我的作风, 若是我也可以说是有作风的话。我的写作大体上属于朴实清新一路。一方面自己的才力只能做到这一步, 一方面也是国文教师的环境教我走这一路。我是个偏于理智的人——我的写作大部分是理智的活动, 情感和想象的成分都不多。”

这对我们理解朱先生其人其文都是一个重要的提示:他的写作和他所从事的语文教师的工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我们甚至可以说,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就是语文教师所写的散文。他写作的对象、写法、风格, 都受到语文教师的环境、素养、眼光、职业习惯……的制约与影响。

朱自清先生在他的散文集《欧游杂记》的序里, 曾有过这样的申明:“本书绝无胜义”, “用意是在写些游记给中学生看”。在某种意义上, 可以说, 朱先生的散文都是写给中学生看的, 中学生至少是他的隐性读者。这就有点像今天语文教师的“下水作文”, 写作是有着明确的教学目的的:既是亲身体验学生作文的甘苦, 更是对学生作文的指导, 这是一种“示范性写作”。这样看来,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成为中学语文的经典课文不是偶然的:这正是他的自觉追求。

由此, 就决定了朱自清散文的两大特点。首先是——

“有意的尝试”

朱先生曾把自己的散文分为两类, 一类是“情感的自然流露”, 举出的例子是《背影》和《给亡妇》, 都是在感情喷发时, “不曾怎么费力写出”的:“《背影》里引了父亲来信中的一句话。那封信曾使我流泪不止。亡妇一生受了多少委屈, 想起来总觉得对不起她。写《给亡妇》那篇是在一个晚上, 中间还停笔挥泪一回。”另一类, “却是费了力琢磨成的”, 是“一个有意的尝试”。举出的例子, 有《儿女》《笑的历史》, 我觉得我们这里所讨论的《绿》《春》都是这样的“有意的尝试”。而据朱先生说, 即使是《给亡妇》这样的“自然流露”, 或许还有《背影》, 也都有所“尝试” (《写作杂谈》) 。就总体而言,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 都是程度不同的“有意的尝试”之作。

所谓“有意的尝试”, 主要是进行文体、语言、写法、风格的试验。就拿我们讨论的这三篇来说, 《背影》是在尝试“写人、记事”, 《春》是典型的“写景”之作, 而《绿》则显然是在试验“写景与抒情的结合”。在语言试验上, 我们已经说过, 《春》是自觉地追求口语化, 即所谓“用笔如舌”;《绿》显然更多地糅进了文言成分;《背影》则兼容口语与古语, 是一次自觉的现代白话文的试验。就文字风格而言, 《绿》艳丽, 《春》漂亮, 《背影》平实, 都是有意为之的。

这自然有语文教学试验的意义。比如, 朱自清曾写过好几篇文章, 提倡语文教学中的“朗读”, 如收入《国文教学》一书的《论朗读》, 《标准与尺度》里的《论诵读》《诵读教学》《诵读教学与“文学的国语”》等;他的《春》一文的写作, 显然是要为这样的朗读教学提供范本。

这样的试验更有文学史的意义。朱自清先生在《〈背影〉序》里, 讲五四散文的成就时, 就特意谈到文字表现上的多种试验:“或描写, 或讽刺, 或委屈, 或缜密, 或劲健, 或绮丽, 或洗练, 或流动, 或含蓄。”鲁迅则指出:这写法的“漂亮和缜密”, “是为了对于旧文学的示威, 在表示旧文学之自以为特长者, 白话文学也并非做不到” (《小品文的危机》) 。在我看来, 鲁迅的这一评价, 是特别适用于朱自清的散文的:他正是五四散文“漂亮、缜密”这一路的一个代表。像《绿》这样具有“古典美”的散文, 或有可议之处 (我们在下文会有讨论) , 但其在现代散文史和现代文学语言发展史上的历史贡献, 却是不可否认和忽视的。

“不放松文字”

这也是朱先生一再强调的:“我做到的一件事, 就是不放松文字。我的情感和想象虽然贫弱, 却总尽力教文字将它们尽量表达, 不留遗憾。我注意每一个词的意义, 每一句的安排和音节, 每一段的长短和衔接处, 想多少可以补救一些自己的贫弱的地方。已故的刘大白先生曾对人说我的小诗太费力, 实在是确切的评语。但这正是一个国文教师的本来面目。” (《写作杂谈》) “ (我) 写作散文, 很注意文字的修饰。语句的层次和词义、句式, 我都用心较量, 特别是句式” (《关于写作答问》) 。

“不放松文字”, 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概括, 它集中体现了朱自清先生对语文教师的工作、作家的工作, 以及语文教学、散文写作的深刻理解和把握。

这首先是朱先生的“语文教育观”。他说自己在中学教过五年国文, 最感困难的, 就是在阅读教学中, “往往只注重思想的获得而忽略语汇的扩展, 字句的修饰, 篇章的组织, 声调的变化等”。在他看来, “只注重思想而忽略训练, 所获得的思想必是浮光掠影。因为思想也就存在语汇, 字句, 篇章, 声调里;中学生读书而只取其思想, 那便是将书里的话用他们自己原有的语汇等等重记下来, 一定是相去很远的变形” (《〈文心〉序》) 。这就是说, 语文教学中, 如果“放松了文字”, 就不但不能丰富、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 而且以学生“原有的语汇”去理解课文的思想, 也只是“浮光掠影”, 甚至会歪曲、变形。因此, 他强调, 语文阅读教学最重要的, 是要下“咬文嚼字”的工夫, 对学生进行“咬文嚼字”的训练:“不止于要了解大意, 还要领会那话中的话, 字里行间的话——也便是言外之意” (《〈国文教学〉序》) , “从词汇和比喻的选择, 章句和全篇的组织, 以及作者着意和用力的地方, 找出那创新的或变古的、独特的东西, 去体会, 去领略, 才是切实的受用” (《再论中学生的国文程度》) 。

这也是朱先生的“语文教师观”。在他看来, “不放松文字”, 对语言文字的特殊敏感, “咬文嚼字”的能力与习惯, 这应该是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 “本来面目”。而传授汉语言文字, 捍卫祖国语言的纯洁和健康, 做“汉语家园”的守护者, 更是语文教师的天职。语文教师个人或有这样那样的局限, 如朱先生自谦地说自己情感、想象的贫弱, 但只要“不放松文字”, 就尽职尽责了。

这更是朱先生的“散文写作观”。散文写作也必须“不放松文字”, 这不仅是因为作家就其本质而言, 就应该是一个语言艺术家;而且如前所说, 中国现代散文家, 尤其是朱自清先生这一代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作家, 他们的散文写作更担负着一个特殊的历史使命, 即创造现代汉语文学语言, 成为现代汉语的范本, 通过中小学语文教学, 将现代汉语扎根于民族下一代心灵。朱自清先生的写作, 始终“不放松文字”, 不放松现代汉语文学语言的创造试验, 这显示了一种历史责任感。

在我们懂得了朱先生散文的“现代汉语范本”意义以后, 我们也就清楚应该如何欣赏他的散文, 并如何教学了:也必须“不放松文字”, 具体地说, 就是要抓住朱先生自己所强调, 他自觉追求、特别注意的那几个方面:“每个词的意义, 每一句的安排, 每一段的长短和衔接处”, 即文章的用词法、用句法、章法, 以及“作者着意和用力的地方, 找出那创新的或变古的、独特的东西, 去体会, 去领略”。

就以《绿》为例。这一篇作者“着意和用力的地方”, 显然是这一个“绿”字。因此, 首先要注意的, 自然是有关“绿”的词:“油油的绿意”“闪闪的绿色”“醉人的绿”“满是奇异的绿”“女儿绿”, 这都是全文的关键词。这里, 自然有可琢磨之处。比如, 声调的选择:“油 (顿) 、油—— (拖长, 扬) 的绿 (顿) 意 (顿) ”;“闪 (顿) 、闪—— (拖长, 扬) 的绿 (顿) 色 (顿) ”。词语的配搭:以“醉人”与“绿”, “奇异”与“绿”相连, 都出人意料, 引起疑问与好奇。

而这样的词语又都存在于一个句子里, 就更可寻味。比如这一句:“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前文已经交代, 作者是坐在梅雨亭观看的, 而“三面都是山”, “人如在井底”。这样, 这一句里就有了两个视角:先是仰视, 但见“微微的云”;然后低看, 只见“油油的绿意”:这样的蒙太奇镜头组合营造了一种浓厚的诗意。

而句子是存在于段落之中的, 段落的安排, 又另有讲究。“油油的绿意”出现在文章第二段, 整体渲染梅雨潭周围的环境, 是一个远眺, 因此, 突出的只是一种“绿意”。第三段, 才具体写到潭水之绿, 这才有“闪闪的绿色”和“汪汪一碧”。而写绿水, 也有两个层次:“闪闪的绿色”, 是写直接的感官的客观观察;到“醉人的绿”“奇异的绿”, 就变成内心的主观感受了。而主观感受又有两个层次:先是主观的联想 (“少妇”“处女”“碧玉”等等) 和比较 (“太淡”“太浓”“太明”“太暗”等等) , 然后, 进一步发展为“可爱的, ……你……”的对话, 不知不觉发生了人称变换, 以至“舍不得你”“手拍着你”“抚摩着你”“掬你入口”, 又突然改换成“吻着她”, 最后是“我送你一个名字, 我从此叫你‘女儿绿’, 好吗?”把全文的文气推到了高潮, 但又十分自然, 因为前文“少妇”“处女”, 以及“舞女”“盲妹”这一系列比喻, 已经作了铺垫, “女儿绿”早已呼之欲出了。然后, 第四段, 戛然而止:“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 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这是对第一段的重复, 仿佛一个回环, “不禁”一词的加入, 又显然加重了语气:经过二、三段的反复渲染, 读者也已经有了“惊诧”之感。

如此苦心费力地经营词、句、段、章, 确实是“不放松文字”了。

“情感的自然流露, 但也不尽然”

同样是“不放松文字”, 不同的文章, 会有不同的特点, 不同的处理。

关于《背影》的写作, 朱先生有这样的说明:“似乎只有《背影》是‘情感的自然流露’, 但也不尽然”, 尽管并不费力经营, 但因为有“平日的训练”, 也就自然有章法, 仍然有对文字的“控制”——朱先生说:“控制文字是一种愉快, 也是一种本领”, 有了这种本领, 不有意为之, 也自会表现出来。总之一句话:“我不大信任‘自然流露’, 因为我究竟是个国文教师” (《写作杂谈》) 。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提示:应该从这“情感的自然流露”与“不尽然”两者的张力中去解读《背影》这篇文章。

前文已经介绍过, 朱先生是因为父亲的信深受感动, 以至泪流满面, 这才触发了《背影》的写作。但在文章里, 却把这封信引在最后一段;而我们要理解《背影》里“自然流露”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就需要从最后一段读起。

我们首先注意到的, 自然是父亲信中所流露的老年心境的“颓唐”, “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一句, 确实催人泪下。问题是, 父亲并无大病, 只是“膀子疼痛”, 为什么竟如此感伤?于是, 我们又注意到这一段开头的交代:原来父亲是因为“少年出外谋生, 独立支持”, 创下了家业, 到晚年却“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 “触目伤怀”, 这才如此颓唐的。尤可注意的是, 在作了这样的交代以后, 朱先生又特意写了一笔:“他触目伤怀, 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 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这是全文的一个关节点, 需要细加体察。首先, 它告诉我们, 父亲原来并不是这样什么事都替儿子办妥帖, 呵护有加, 心细得甚至超过母亲的;相反, 他因心境不好, 经常为家庭琐屑而“怒”, 并“待我渐渐不同往日”, 大概父亲的“怒”也经常发泄于“我”吧。于是, 我们又注意到了前面一句交代:原来“我”近几年来, 也和父亲一样“东奔西走”, 大概也不会有什么好心境吧。朱先生只把话说到这里, 就不往深处说了。但我们读者却不难想象, 或者不难理解, 由于家道中落, 造成彼此心境不佳, 父子之间一定发生过许多冲突, 以至于形成了深刻的隔膜。这正是理解《背影》“自然流露”的“情感”的关键。

抓住了这一点, 前面的许多文字就容易懂了。父亲的种种看来似乎有些过分的呵护 (“再三嘱咐”“甚是仔细”“不放心”“怕”“颇踌躇”“忙着照看”等等) , 固然是父亲的爱的天性使然, 却也显然有对曾有过的感情伤害略作弥补之意。而“我”的种种“聪明过分”的不理解 (“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心里暗笑他的迂”等等) 其实也都是隔膜未解的表现。这样, 在琐细的叙述中, 就隐含着一种紧张。这是需要我们在阅读、讲解时, 细加体会的。

而这样的隔膜的打破, 这样的紧张的消解, 就发生在“我看见他的背影”的那个瞬间。“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不仅是为父亲的爱所感动, 更为自己曾有过的对父亲的误解, 为父与子的隔膜, 而悔恨、悲哀!

情感的冰块一旦消融, 就露出了真情。“我”“赶紧”拭干了眼泪, “怕”父亲看见, 也“怕”别人看见, “我”“赶紧”去搀扶:这“赶紧”, 这“怕”, 都把儿子急于回报, 又竭力掩饰自己情感的心理, 写得惟妙惟肖, 又恰到好处。而并不知道儿子情感、心理的这一变化的父亲, 依然一往情深 (“一股脑儿”放下, “走了几步”又“回头看”) , 却有了几分“轻松”——其实, 我们读者也有了几分轻松, 为父子间隔膜的终于消除而欣慰。

最后, 是一个长长的镜头:儿子在远望——父亲的背影逐渐“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儿子泪流如注——

这又是一个永恒的瞬间, 这里所传达的, 是天地间最真纯的父子之爱;但又不是一般的父子之爱, 而是在人世艰难的年代, 父子间曾有过深刻的隔膜, 终于被天性的爱的力量所消解、融化以后, 显示出的父子之爱的伟大与永恒。——这就是《背影》一文“自然流露的情感”, 这情感因其丰厚与深刻而具有极大的震撼力。

而且这情感是超越时空的, 也就是说, 它是能够引起生活在另一个时间和空间中的我们, 以及今天的中学生的共鸣的:因为“父与子”的关系与感情, 是一个具有永恒性的生命命题, 但却是容易被忽略的, 人们一谈到血缘之爱, 更容易想起的是母亲;而对一个正在成长中的生命, 中学生, 特别是高中学生, 在他们要“告别童年”时, 更容易和父母, 特别是和父亲发生某种冲突, 这样的父与子之间的隔膜, 是一个深深困扰着中学生的生命命题。我们正应该抓住朱先生的生命体验和当代中学生的生命困惑之间的联结点, 通过本文的阅读, 引导中学生重新审视、思考“父与子”的关系和情感, 并因势利导, 让孩子也来写写“我和父亲”, “自然流露”他们的“情感”:或许这正是将《背影》引向中学生心灵之路。这大概也是我们教学的目的所在吧。

但“也不尽然”, 因为无论是朱自清先生的作文, 还是我们的语文教学, 关注的不仅是“写什么”, 也还有“如何写”的问题。其实, 从我们前面的分析中, 已经不难看出, 朱先生在自然流露其情感的同时, 对词句的选择、文章的布局, 还是大有考究的, 尽管如他自己所说, 这都是出于写作习惯。比如, “怕”字的重复运用 (先是父亲“怕茶房不妥帖”, 后是儿子“怕”父亲和别人看见自己流泪) , “赶紧”一词的连用 (“赶紧”拭干眼泪, “赶紧”去搀他) , 近义词的一再使用 (“嘱咐”“嘱”“嘱托”) , 等等。而将触发自己写作的父亲的信, 以及相关背景的交代, 置于文章最后, 从而给前面的叙述留下一些悬念, 这更显然是精心的布置。

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 就应该引导学生注意琢磨作者如何选择与“控制”文字。记得叶圣陶先生在所编《开明新编国文读本 (甲种) 》里选了《背影》, 其中有这样的“提示”:“当时作者与父亲同行, 到南京站上分别, 彼此说的当然不只那几句话, 而写在文字里的只有那几句。这就叫做‘取舍’的功夫。”并因此提出要求:“篇中的对话, 看来很平常, 可是都带着感情。试逐一体会, 哪一句带着哪种感情。”——这样的“提示”, 就把“自然流露的情感”和“不尽”自然的对情感表达方式的着意经营统一起来了。

类似的提示, 还可以有许多, 总之, 要找到“自然”流露与“不尽”自然的刻意追求之间的契合点。

“费力太过, 繁了却也腻人”

朱先生说“我只是一个老实人”, 因此, 他在坚持自己的追求的同时, 也老老实实地承认自己可能有的局限。比如, 他一面说“我还是费力”, 如前所说, 在他看来, “费力”经营文字, 是“国文教师的本来面目”;但他又说, “费力太过”就可能有问题。他还有“繁了却也腻人”的自我警戒 (《写作杂谈》) 。

3.用心感受先秦历史散文的人文魅力 篇三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册在内容编排上,把文言文放在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上,精选了《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四篇文章,体现了编者的良苦用心。虽然是文言文这种形式,但内容却是博大精深。在教学过程中,设法挖掘文中蕴涵着的丰富的人文思想,对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加文化积淀,培养健康的人格,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与文本对话,与古人交流

历史是一面镜子。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了解先秦时期的风云变幻,我们可凭借历史散文这一形式,来窥其一斑,重温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感受诸侯之间那纵横捭阖的斗争。当你沉浸其中,透过枯燥的文字,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时代。我们仿佛看到了不计前嫌、深明大义的爱国英雄烛之武正在巧妙地劝说秦穆公,说得他连连点头,最终使得郑国避免了一场国家灾难;越王勾践忍辱含垢、卧薪尝胆,最终报了仇、雪了耻,奏想了一曲催人奋进的人生奋斗之歌;大臣邹忌从国家利益出发,巧妙地说服了齐威王,使得他接受并采纳了自己的意见,齐国从此逐步强大起来;名垂青史的赵太后被大臣触龙说服,送爱子去做人质,从而使得国家转危为安。通过这四篇文章,我们能够初步了解到,诸侯国之间矛盾错综复杂,是时势造就了英雄,在动乱的年代既出现了不少明君,又出现了不少可歌可泣的人物,他们位卑未敢忘忧国,他们的事迹让人感动不已,一组又一组绝妙的搭档,使得历史如此精彩生动,这恐怕就是先秦历史散文璀璨夺目的重要原因之一吧。

二、穿插补充一些历史故事,了解人物的完整个性

课本所选的四篇文章,故事性强,人物形象相对比较丰满,但作为一个完整的自我,总还是流传有不少佳话或逸事的,而教材恰在这一方面有很大的空缺。因此,语文教师要多搜集并补充一些与课文人物有关的经典内容,与课本相互补充,相映成趣。比如烛之武说服秦穆公的另一则故事,郑国商人弦高智退秦军的故事,关于范蠡、伍子胥的典故等等。从课本上我们能够了解到勾践奋发图强的一面,教师可补充一些他与人共患难但不能同享乐的狭隘的一面,还给读者一个真实的勾践。另外,可补充越国为复仇而设的一些计策,如借粮还粮、派美女西施去迷惑吴王、西施巧送姑苏城防图等故事。邹忌曾先后两次讽谏齐王,可补充邹忌第一次劝说时,借鼓瑟“抱而不弹”的道理,启发齐威王虚心纳谏。女中豪杰赵太后见齐王使者时,先问百姓收成最后问齐王的千古美谈,充分地表现出了她的民本思想。可以说这些故事比较感人,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教师拓宽知识面的话,学生也不会觉得文言文枯燥,相反会觉得趣味盎然,学生会从老师的传授中,受到熏陶,心灵得到净化,感情上产生共鸣。

三、研究游说之辞,感受汉语的独特魅力

中华文化渊源流长,历来重视口才的作用。我国古代著名学者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高度评价口才的作用:“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所选的这四篇文章,都是巧言辞令的典范。烛之武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先从亡郑无益于秦说起,然后谈到存郑有益于秦,最后抓住历史上晋国的不守信用、贪得无厌的方面,极尽挑拨之能事,说的秦穆公乱了方寸,最后完全站在了郑国的立场一上。文种巧妙设喻,启发越王未雨绸缪,及早准备,终至东山再起。邹忌现身说法,从身边被妻、妾、客蒙蔽的事实说起,由小及大,由己及人,讽谏齐威王广开言路。触龙设法打破僵局,从养生之道谈起,以拉家常的方式步步为营,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最终达到了目的。这四个人,都是深谙他人心理、善言辞并讲究技巧的高手,他们都能从大局出发,急国家之急,想人民所想,进谏时都能选准突破口,最终都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为历史增添了精彩的一笔。先秦历史散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朵光彩夺目的浪花,它包含的民本思想,让我们感怀;在国家危急关头,以大局为重、个人服从大局的思想,让我们震颤;在对待个人不足的问题上,是明智地作出抉择,识时务者为俊杰呢?还是像周厉王一样顽固不化?我们应从古人身上找到答案,把自己融入社会大洪流中去,增强自己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报效祖国和社会。

4.感受春散文 篇四

《春》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无论是准确生动的语言,还是热爱大自然的情感都值得教师仔细钻研,并在教学中加以落实。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课程标准《语文》七年级上册按语文与生活的关系编排课文,其中第三单元是自然生活,开篇就是《春》。它的教学,起着为第三单元开好头的作用。据此,我将本文教学设计的目标定位为:披文入情,训练朗读,学习品味欣赏语言;通过学习陶冶学生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贯彻学生主体思想,尝试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写景散文的兴趣,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新课程标准不仅影响课文的教学目标,而且还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有着 深远影响。如果按传统的“篇-段-句-词”教学方法,面面俱到讲解课文,琐碎分析课文语言,就课文而讲课文,教师讲学生听,无疑会分散课文教学的目标,使课堂变“死”,再优美的课文学生也得不到任何益处。教师要大胆创新,灵活运用各种形式来进行阅读教学。为了走出传统教学的束缚,达到新课标的要求,我借鉴了活动课的形式,设计了“夺宝奇兵--寻找《春》的语言宝石”系列活动,以“品味语言、寻找美点、合作探究”为重点,力图达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实现课程标准目标的目的。这种活动形式的设计理念如下所述:

1、“兴趣是一切成功的前提”。学生有了学习课文的兴趣,才能有效地了解课文并愿意跟教师的节奏去学习。这种活动形式一改传统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权威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师生实现平等,有利于学生自由交流、自由表达,学生真正做了学习的主人。而且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极大的帮助;

2、语言品味欣赏对初一的学生而言,有着极大的难度,因为初一学生的语言积累较少,语感不强,分析和把握语言的能力不高。但并非因此就采用教师讲解代替学生学习的方法。教师还是要让学生自己体验语言分析的心理过程,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品味语言。活动课的形式可以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和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通过这种形式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对散文生动优美的语言感知品味,提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这是学生自己真正的语言积累和语言感知;

3、这种形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学习热情。我在活动中采用了学生组队合作探究的形式,让学生自由组队,自己为小组命名,小组内自由发表意见,并上交一份“小组夺宝成果”作为作业上交。组与组之间竞争谁的“宝石”多,这种形式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品质,并潜移默化地促进他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

二、教学方法

如上所述,采用活动课的形式,设计一系列的活动来完成教学目标,并力争达到课程标准的目标。在教学方法上,基本采用启发式,具体在下面的教学过程中叙述。

三、教学过程

鉴于教学目标和教学形式的要求,本次活动我安排两课时完成。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课时:介绍作者和课文,讲“推敲”和王安石改“绿”的典故激发学生品味语言的兴趣,宣布“夺宝奇兵”活动规则与安排。

1、 导入本课。教师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引出本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这么一位伟大的人:思想上,他是一位民主主义战士,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有着铮铮铁骨;学识上,他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一位桃李满天下的教授,一生著作等身;文学上,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尤其是散文创作的巨擘,‘美文’的创作奠定了他 ‘一代散文大师’的地位。战士、学者、作家,既多才又多情,这一切都融合在他的散文创作上。今天,我们来学这一篇《春》。让我们走进朱自清的语言世界,欣赏作家用文笔为我们描绘的春的画卷,共同领略春的无限风光。”(大约用时5分钟)。

2、 听朗读,讲有关语言文字“炼字”典故。接着上一步骤,教师朗读课文,学生听。教师可配上合适的音乐(我用的是古筝曲《高山流水》),朗读尽量为学生创设一种情景交融、文中有画的意境。

读完后,趁学生沉浸在文章意境中,抛出问题“作家是用什么来优美地传达春天的美的?”教师在学生思考一会儿后,不给出结论,先讲两个故事:贾岛“推敲”和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改“绿”的故事。学生则会得出结论:朱自清靠语言来传达春天的美。再问学生:你知道作家朱自清是怎样运用语言来传达春天的美的吗?(大约用时15分)。

3、 教师示范分析例句,为学生提供语言品味的范例。教师出示一 个句子: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问学生:你喜欢这个句子吗?你为什么喜欢呢?学生回答:写出了春天小草的可爱与生机(大意如此)。再问:哪些词语给了你这些感觉?学生一般都会找到“偷偷地”、“钻”、“嫩嫩的”、“绿绿的”这几个词语。问:“偷偷地”这个词语可以形容小草吗?为什么用“钻”而不用“长”“生”之类的词语?“嫩嫩的”、“绿绿的”可否改为“嫩的”、“绿的”?可否调到此句的前面?通过师生共同的品味分析,这几个词语的表达效果就会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再要求学生朗读出小草可爱的情态。(大约用时15分钟)。

4、 安排“夺宝奇兵”活动。在上一步分析之后,教师再启发“其实这样的语言在本文中实在太多了。如果这一句是一颗语言‘宝石’的话,那《春》就是一座语言的宝库。今天我们就到这座宝库中去探寻‘语言宝石’,看谁找的宝石最多、最耀眼。我们这次活动就是‘夺宝奇兵--寻找《春》的语言宝石’活动。下面宣布此次活动的规则:(1)自由组队:三人至五人为一队,并为小队命名,组内人人平等,可自由发言,推举一人为陈述人;(2)充分借助各种资料,或利用各种途径来寻宝,但拒绝抄袭;(3)时间限制:自本课结束后开始,时间一天,明天语文课截止;(4)成果形式:可通过文章、图表、课文批注形式来展示宝石,形式不拘,欢迎创新的形式;(5)如果找的不是宝石,而是宝石上的瑕疵,即语言不当的地方,也欢迎提出。” (大约用时5分钟)。

5、学生分别组队,已经组好队的则在商讨下一步行动计划。本节课在学生组队与协商的气氛中结束。(大约用时5分钟)。

第二课时:交流“夺宝”成果,“宝石”展览,评选“宝石之最”,提出运用语言的新要求和新标准。

1、教师简单介绍学生“寻宝”情况,着重表扬学生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此刻学生都热情高涨、跃跃欲试。(大约用时5分钟)。

2、各组指定一人陈述“寻宝”情况,并在展板上(一块黑板,也可利用教室后面的黑板)展览本组的“寻宝”成果,接受同学的检阅。每组限定2-3分钟,不得超时。每组其他成员可在限定的时间内补充陈述。(大约用时30分钟)。

3、评选“宝石之最”。在每组陈述完毕之后,教师可简明地总评一下,侧重于表扬学生表述能力和组织能力。每人发一颗红五角星,在展板的“寻宝成果”上投票。根据投票情况,评出最耀眼的“宝石”和“最佳团队”。(大约用时5分钟)。

4、披文入情,在学生品味语言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文。(大约用时3分钟)。

5、提出语言运用的新要求和新标准。要求学生在学习本课的基础上,了解语言要美的要求,提出作业:用优美的语言来描写大自然的美,做一个美的欣赏者、传播者、创造者。(大约用时2分钟)。

最后本节课在学生高涨的创作热情中结束。

四、教学反思。

这次活动设计经过两节课的实践,证明是一次比较成功的教学设计,体现在这几点上(也许还不只这几点,有些是现在难以预料的):1、通过新颖的活动形式,学生增加了对散文的学习兴趣。通过本次活动,学生不仅对《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喜爱之情(第二天学生大部分就能背诵全文),还对本单元其它课文产生了学习的热情和兴趣;2、明白了散文语言的品味和欣赏方法,提高了语言感知能力。以前学生光知道文章写得好,却不明白好在何处,现在学生都能对语言的表达效果进行分析和品味。语言的大门已经被学生打开,呈现在他们面前的是灿烂无比的语言世界,他们可以尽情地去欣赏和品味;3、学生组队合作的形式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品质,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提供了一种方法--利用集体的力量。在活动中,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品质,探究的学习态度得到了初步锻炼,大家集思广益、各抒己见,气氛热烈,场面感人,以至于这几天学生碰面打招呼都说“你找了几颗宝石”。我也为他们的热情所感动。4、针对本文,学生提出了一些有见地的真知灼见,有些语言的表达效果分析的极为到位。下面试举几例:

(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课文第一节)

--学生分析:“盼望”连用,对春天的渴望之情呼之欲出。春天未来,先写春风与脚步,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夺人心魄。“脚步”拟人,仿佛春天踏着轻快的脚步来到人间,形象生动。

(2)“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课文第六节)

--学生分析:“可别恼”,仿佛作者在与我们谈心,交流对春雨的认识。我感到非常亲切,一下子我也改变了对春雨的看法。烦人的春雨这时候也变得很可爱了。……

看到这些流淌着学生创作热情的语言,谁不会为之高兴甚至欢呼呢?

还有一些对课文的批评,也摘录几则:

“……(野花)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学生意见:比喻太一般化,老套,俗。不如去掉,直接写成‘风一吹,一闪一闪的。’

“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学生意见:“却”用得不恰当,因为这句与上文不存在转折关系,属于错误使用。应删掉。……

面对这些不乏天真却很诚恳的语言,谁不为他们大胆质疑的精神喝彩?

课上完了,可我的思考还在继续。本次活动是我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进行的一次大胆尝试。通过这次活动的成功,我更加坚定了这样一种想法:新课程标准确实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这种思路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唤醒,有利于教师角色的正确定位,更加符合社会和时代潮流的趋势。而且意识到:语文教学只有学生全体参与才算得上是真正的语文教学,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参与热情,一定要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意识,把“学生有所得”作为语文教学设计的前提和评价语文课的标准。我坚信:语文教育教学之路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将越走越宽。

5.别春散文 篇五

雨过天晴之后,新绿显得格外的娇媚,层层绿意,在空中在地下猛增,凸显在我们眼前的嫣然是一副纯美的风景图,怎不叫人眷恋呢?

自入春以来,我的心绪不断在这春天的行走里寻觅,一样的春色,一样的绿意,在我的眼里,在我心上却依然激起无数的心跳,和过去一样,我依然要做一个春天的使者,去为人生这份美丽的相遇呐喊与高歌,这是一个歌者的全部。

关于春的文字,我已经写了不少,从刚刚出头的小草,到长满绿意的柳条,再到怒放的桃花,每一处都将我的文字留下,有时,我在想,到底是春天染绿了我的文字,还是我的文字在这春天里再一次发芽?为此,我曾多次将一份心情交给这春天?自问之后,又让我陷入深深的思念之中,因为这春的相约,再一次让我想起这春天里曾经的人事。

人的眼睛总不能只盯着过去,聪明的人总是在这时间的端头看到未来,今夜写到春天的文字,一样的让我在思虑中不断地放大自己视线的范围。

我们都知道,春天是生命张扬的一个时节,嫩嫩的青草,红红的花儿,翠翠的落叶,尽管在这季节里那么的平凡,可是,这些却让春天的文字更加绚烂多彩。

走在春天的郊外,眼前不再是光秃秃的山丘了,相反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片一片的绿意正在这春天的时光里萌生,嫩绿的新叶,在明媚的阳光下,清澈的如像孩子们的眼睛那么的俊美。人生能遇几时春,在这春来春往的流年里,我会常常置身于这春天的颜色里不能自拔,今年的春天,一样的叫我的心连同文字流连忘返着!

四月,春天在我们这里更是生机勃勃的。窗外园内,河边桥头,山丘草地,处处都彰显着一份生命的力量,我们在这春天何须忽视这份思索?

春天的意义更在于孕育生命,于是面对生命一次次的搏击,我就在想,生命的意义与精彩似乎不在于他们的长短,更在于他们对生命的认识。有的人虽经历了长长的一生,可是却没有认识到生命存在的价值,我想,这些生命即使成为仙人又有多大的意义呢?生命是岁月里的一个过客,有的将活着的意义传达给路过的人,而有的却随水流去,流进大海,化为大海的一滴,这就是我们的生命,属于我们的时候就要好好的善待之,好好珍惜。

一段时间来,心里总是茫然,想写一些文字,可是怎么也找不到入手的地方,于是在闲暇的时候就会静静的聆听,这样心情会慢慢的平静下来。

我喜欢这春天的静美,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在我们眼前总是一份美丽的图案,溪水从山间流过,流过我们的记忆,一直驶向大海;绿意在发芽,青青的,嫩嫩的,渐渐的在扩大我们的视野,直到眼前满是绿色的海洋为止。这就是春天给予我太多的字样。

写不尽的春意,就像是一首老歌,无论何时唱起都是那么的迷人,我想,这春天不就像是一首经典老歌吗?一直在我们的生命里驻留着吗?

有人说时间可以冲淡一切,但是春天的那份情又怎么被冲淡呢?以前,写春的时候只是期待与憧憬的撞击,好像是亏欠这春天的一个拥抱,只有将这相遇的快感,通过文字,告诉春天一般,才可以获得时间的一份赞许。现在想来,在时间的流逝里,我如同是一个犯了错的少男,抱着这样的认识岂不是对生命的亵渎?纠结、反思、徘徊,在我春天的文字里一样的频繁,我不否认自己的认识。

四月杨柳絮飘,春天的舞台再一次在流年里谢幕。驻留在这一刻,我心里依然被散落的杨花柳絮替代,那份离情别意难道就只是那春天的离殇吗?

一晃,一个春天的时光就这样悄然离去,像是走过一段段长长的路,停下脚步,我在这季节的旅行之中张望、回首!

春天的生命除了张扬的个性之外,那就是坚强。我喜欢初春的时节,尽管生命的绿意在那时还深深的埋在地表下面,而远看山有色的春意却早早刺激了人们心怀,寒意未尽,嫩嫩的绿意破土而出,显现出一粒种子的力量,让人们会猝然感到一份生命的强大,这种精神一直维持我对生命的态度——坚强来自于春天之中最美的一角。

6.寒春散文欣赏 篇六

今年的春天虽冷些,但心还是暖的。三月中旬出差回来后,便一直忙着新宝结婚的事,新宝结婚那几日天是暖的,极好。又吃了几日的酒,便又到健身房挥汗如雨去了。那日,酒后回家跟朋友打电话说回家无聊。友笑说:出去转转吧!我说:外面太冷。他说:少喝酒,无聊时多健身。可以多活些年,待到老时一块吹吹牛。我哈哈大笑说:我的人中太长可活百岁,不如现在到我家煮茶聊天。哎!不去了,太冷了。他说。

周一那日刮风时突然想家了,便在路边打车回泉水地。车上遇见了江英(罗建的老婆),她抢先付了车票的钱,下车后顺便到罗建那儿打声招呼。罗建拉住我:不许走,一会儿吃火锅喝酒。我说:可以,我先回家跟老娘说一声,拿上两瓶好酒来。回到家中母亲已经做满了一桌饭菜,便给罗建打电话,让他带老婆孩子来家中吃饭。他说,还是你来吧!我说:不去,风太大害怕喝多了走不回来。他竟笑说:我也觉得风太大,不敢去。一场寒春竟将战友间的热情吹得九霄云外去了。

7.第二春散文 篇七

其实,这时的女人,有了大把大把的供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且如蜂如蝶般已采好岁月的芬芳,应该趁着这人生中的“大好春光”,于平和的心态和扎实的积淀中酿出美好和甜蜜,应该好好享受生活了。

我正是这样一个幸运儿,除十年前病逝的婆婆,其他三位老人身体均无大碍,完全自理。独生子本就乖巧懂事且成绩优秀,三年前就去了七十里外的高中上学。与原来被工作和家务折磨得焦头烂额的境况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更让我庆幸的是,此时我并没感到无聊,甚至觉得时间难熬。相反,听着墙上钟表的秒针“滴答滴答……”的声音时,我经常会下意识地乞求:“时光啊,你慢些走啊,慢些走……我还有好多好多的事情没做够……”

(一)滋润爱情

别总以为爱情是青春的代名词,它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人类不散,爱情就不老,甚至不能褪色,只是与年轻时的爱情形式不一样而已。

年轻时的爱情多了几许异性的自然吸引,靠了几分激情与冲动,花前月下,卿卿我我,山盟海誓,轰轰烈烈。但孩子的出生却或多或少瓜分了对方的爱(现在才理解了荷西与三毛不要孩子的决定了),爱情的温度下降了。

孩子大了,女人们,你要好好经营自己的爱情生活了。当然,这时的爱情多表现为平淡生活中的牵手相伴,不离不弃。但这种相处决不是僵硬死板的,而是需要你适时加些佐料,用心调制的,否则,便会引发彼此的审美疲劳。

学些时尚前卫的东西,比如上网,别落伍,让他觉得你与时俱进,在不断地更新自己;买几件流行的服装,别老土,给他点儿新鲜刺激感;适时撒撒娇、示示弱,让他觉得你还是那个需要他宠,需要他捧的小可怜儿……

多些理解,少些猜忌,男人撑起家不容易;多些尊重,少些轻蔑,男人在外人面前更要面子;多些体贴,少些冷淡,男人,更需要母亲般的温暖……

晨曦中,暮色里,都有我们牵手的身影,“执子之手,与子携老”穿越千年的雾霭,清晰地映照在我们身上,折射出了多彩迷人的光彩,这曲爱的绝响我们要传唱,这杯爱的琼浆我们要品尝!

趁你在,他也在,好好珍惜上苍所赐的这份缘。莫等阴阳两隔,形单影只时,空悲切!

(二)内外兼修

身边朋友为了挽留将要消逝的娇好面庞,苗条身段,不惜买昂贵的化妆品和减肥药。我却认为,外表固然要做些简单的护理,但却不可昂贵,亦不可为此花费太多的心思。重要的是“内修”,让内在的高尚与雅致去扮靓你的容颜。

你要善良,这是开在人格上最高尚的花儿。一颗善良的心是钻石,是水晶,是金子,为你的相貌增光添彩。佛说:“相由心生”,着实不假。善良的人慈眉善目,澄澈的眼波是他无私宽广的心胸,纯洁的微笑是他心上的桃花盛开,关切的举动是他善良的最好注解。爱斯梅拉达是美丽的,勿庸置疑。但敲钟人伽西莫多也是永远地美丽在每位读者心中,便是内心的善良开在外表上的漂亮之花。

你要读书。苏轼曾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林清玄说,最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气质,多读书、多思考、多欣赏艺术。毕淑敏说,读书使人优美。天生容貌是父母所赐,我们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改变气质,而读书便是改变气质的最佳途径。在幽幽书香潜移默化的熏陶下,自可化浊俗为清雅,变奢华为淡泊,转促狭为开阔,令偏激为平和。这时,我们会变得越来越自信,越来越超凡脱俗,越来越有高雅的气质。若能再把读书的感受、生活的点滴、内心的涟漪付诸文字,你的思想便会升华,眉目间也会氤氲着智慧的光芒,言谈举止更会不同寻常。

读书和写作使我的生活如此绚烂多姿,让我更加珍视生命,热爱生活!

(三)强身健体

中年是身体的分水岭,至此,身体各种器官的功能会或快或慢地呈现减弱趋势。中年女人,为了自己,也为了爱人,亲人和朋友,你一定得好好锻炼身体了。

抓紧时间找到适合自己且让你喜欢到痴迷的运动方式吧!或跑步,或打太极,或练瑜珈,或跳舞……

对广场舞的痴迷已经整整一年了。它给我身体带来的变化是神奇美妙的,不仅健康瘦身,而且还治好了虽无大碍却多年不愈的顽疾。更重要的是,精神世界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

忘情的舞蹈中,我不再感慨岁月的无情,反倒觉得步伐轻盈,浑身洋溢着青春的激情与活力;不再自卑,反倒自信满满,心劲儿十足,不再斤斤计较,反倒胸怀宽广,学会了包容……个中快乐,无以言表!

我还想多陪陪父母及其他亲人,越来越体会到人来世上一遭,最重要的当属感情;我还想与我网上聊得来的兄弟姐妹多聊聊天儿,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缘份;我还想到祖国各地,去接受这份大自然的馈赠;我还想给我的学生更多的关爱,希望他们一直记着我的真诚教诲;我还想……

时间被我填得满满的,不愿叫一刻虚度。可是,我却分明彻骨透髓地感受到了,时间疾如闪电,从眼前指间匆匆流逝。转眼间,20I5年已过近半,好不让人心惊胆颤!

8.念春恋春散文 篇八

不得不说在冬天里向别人说春天确实是件极其卑鄙的事,北风呜呜地吹着,大家都缩成一团,春天即使再美好也终究是远水解不了近渴。我虽爱着春天,可却也不厌恶冬天,每次冬天到来,我总是暗地里偷偷地数着日子,一不留神他就溜走了,想留却总也留不住。或许我是极为的憎恨冬天的吧,只是我自己不知道而已。如果由春天来扮演救世主的话,那么冬天毫无疑问就是那个十恶不赦的坏蛋了吧,而我宁愿让这个坏蛋折磨着我,它越是折磨我,我就越是感激和喜爱春天。[雅虎散文阅读]

9.春呓语散文 篇九

春天的到来毫无征兆。我想到小学时的俳句。类似于:春姑娘的身影悄然而至。的确悄然,我甚至没有嗅到春天的影子。反正是时令到了,众口纷纭千篇 一律成一个公式,春天便是来过了,似乎这不过是为了遵循规律,并无其他。

连带着留意一些。迎春花钻出杂草,一大片挤在一起的嫩黄色晃过眼角,我痴笑。

一直以为春天是平庸的季节,附庸的诗情是表象,却其实是花红柳绿,漫不经心。

我向来讨厌夏天,时常也疑心自己的前世或是一只蛙,故今生才有蚊子们来寻仇了。而我的体质,是一见毒辣的太阳便死了一般,如此,我视夏为敌。对秋天是淡然,因为少闻草木,素来是见不到电影里的萧条镜头的。生在南方,更是见不到冬天的漫天素雪。渐渐地对季节淡漠,甚至于失望。

也是规划过要喜欢什么季节的,理由也长篇大论了。可惜用上对白只在多年前的口语课上,但也没有用武之地,不知如何表达。所以都用了一个套路,一个公式,说喜欢夏天,因为喜欢游泳,喜欢冬天,可以堆雪人。全是扯淡,我怕水,我半生见到雪的次数寥寥无几。

口语班上的.回答同样千篇 一律,那时候不知道怎么形容春天繁花似锦春暖花开的光景,更不懂遣词造句,雕琢秋天忧郁的气质。

反正我是对什么都能冷静的,只要费些思量,什么都可以不喜欢。

再爱,也忍,为了不至于狼狈收场。

10.赏春散文 篇十

午饭过后,睡意全无。办公室里空调如蜗牛般运转着,过多的暖意蒸熏的人乏困疲惫,办公桌上的各种花木尽管绿意尽吐,但较弱的绿色抵挡不住窗外清新的空气与生机盎然的诗意。淋雨寻春洽是时候,但寻找感知春,人不宜多,虽然满园春色关不住,但每个人心中的春天却各不相同,尤其是这雨中的春天,羞涩的很,稍不留意,心中的雨春就倏忽之间溜跑了,再也感寻不着。

举着油纸伞,在沙沙地雨声中感受雨春,那感觉是惬意的、清新的、细腻的。

没有雨打琵琶的喧闹,没有雨敲屋檐的铿锵,没有雨漩水渠的汹涌,没有雨濡海棠的缠绵。

雨中的春天是清新的。小草在茸茸的枯黄的老叶子的裹被里探出欣欣然的头,翘动着浅绿的毛发,交头接耳地在春雨里洗头;桃花在弯曲的褐色的老干伸长的手背上羞涩地抽着绿色的氧气烟卷,一路吐着红色眼圈,在春风吹拂下散开成粉色的花香;柳树舒张着长袖把春天揽在胸怀,让着满闪着绿光的婀娜的秀发秋千般飘散在浅浅的水波里;河水平静地如小家碧玉的处子,羞怯地接受着春雨的飘柔洗涤,多情的心怀在春雨的挑逗下泛着浅浅的波纹。眼前的雨中的春天是这样清新地流淌在我的眼帘,让我不敢发出世俗的气息污染她。

雨中的春天是细腻的。春雨淋湿了河水的长躯,蜿蜒的河水哼着春天的歌谣流向远方;春雨湿润了树木的眼睛,桃花花心里储满了玉珠,迎春花花蕊边垂着蕴涵着生命的水珠,草地上浅浅地铺上了水做的.毯子,几只鸟儿在绿色的树冠上议论欢呼,偶尔飘下的羽毛着满了浅绿的春色。

雨中的春天是惬意的。任凭淅沥的春雨在身上欢舞,不论他如何顽皮地钻进你的身体,但你总觉得他的清凉而无冷意,他的可爱而不淘气。惬意的还不止于身体的感受,那清脆的春之声,那清新的春之气,那青葱的春之色,那轻柔的春之雨,那清晰的春之意,那盎然而不傲慢的春之力,雨中的春天让你四体清觉,让你深深感受她的轻、细、柔的脚步和气息。

11.春风吹来散文 篇十一

一、风祭

立春后,春风如期而至,或潇潇洒洒,或狂乱怒吼,或微微荡漾,这是要催生万物复苏,催开大地春潮,让一切在融化的泥土里悄悄地孕育。带着春回大地的喜悦,风狂傲地不可阻挡地肆意妄为,嗖嗖地呼啸着嚎叫着穿过街道,越过高楼,透过树梢。

春风吹又生。我相信,这风是春天的信使,带着冰雪消融后无限的生机,吹奏着春的序曲,抚摸着大地的冰凉,摇醒一树树春梦,唤回迁徙的燕子,化开冰封的河流,所有的一切在春寒料峭间伸着懒腰,探着头,从冬的凝滞里舒展惬意。

正月十六。十五的月儿十六圆。可是,从此十六的月亮注定在我的生命里将永远残缺。今天是父亲五周年忌日。五年是多么的匆匆,快得犹如几次喘息,忧伤还在心头,那杯黄土却早已凉彻。车子奔驰在路上,向着那片戈壁滩,那几座坟茔。父亲走后,很快又添了两座新坟。他疼爱的两位弟弟,也猝然长逝。

远处的祁连山脉在阳光下静默,层峦叠嶂,而层叠更深远处的山顶雪光晶莹。一眼望去,山似在不远处,其实,它还很遥远。旷野,一些枯萎的独株或成堆的草,在风中晃荡着。那些巍峨的通讯铁架,从眼前的高大一直伸向远方,渐次小去。

人们只在一定的节日奔涌而来,因为许许多多躺在冰冷泥土下的亡灵。

父亲,今天是您远离的日子,是我们送走了您就再也无法相见的日子。一杯黄土,地上地下,阴阳相隔,遥远成永远、永恒。雪山佛光闪耀,戈壁的风永不停息地怒吼嘶鸣,横扫茫茫原野的孤寂与苍凉,在为您吟唱一首壮阔而古老的歌。

旷野的风,因无任何阻挠而更加狂野、豪迈和粗暴,很快寒意就透过厚厚的衣服吹冰了肌肤,但忧伤漫溢,似乎这风的冰凉也淡然了,又或来看您抵御得了任何风浪寒霜。

父亲,我们一次次地来看您,只是为了放下思念,对着一个小土堆,诉说、祈望和祝福!您在天堂是否安好?我们虽然不知,但我清楚您静静地躺在这个我跪拜的小土堆下,一动不动,没有任何声息,没有任何嘱托和哀怨。因为想念,您总在我的梦里模模糊糊朦朦胧胧地出现,醒来,一切都是空的,我无法描述那个梦境。一个梦就算清晰,又能预示什么?就算预示了什么?又能如何再续前缘。远离,是如此绝决。只是庆幸,我们还能在梦里相见。母亲也在一天天老去的路上,每看她精神萎靡,或听她不舒服,我就害怕。母亲和我们一起来了,她想来看您,怕旷野的寒风将她击倒,我们没让她来。她留在大姐家。这个假期多数时间是旺儿在陪伴她。懂事的孩子,对大妹说:外婆太孤单了,不能再让她一个人住了。是啊!我们的确不放心让她一个人住,可是,她住在谁的家里都觉得不是那么坦然和舒心。她想待在海南,天南地北,谁敢让她一个人在那么遥远的地方。母亲一直很坚强,不停地锻炼来消除身体各处的疼痛,也为着不给我们增添麻烦。人老了,的确很是艰难,身体的不适,心灵的孤寂这都不是儿女能替代。您走得太早太匆忙,护佑母亲多陪伴我们一些时光。我知道,要想多一些这样的时光,还得是我们做出努力,照顾好母亲。在这样的年轮,我们懂,且会竭尽全力。

走了,望一眼坟茔,便望见了您。眼眸从戈壁再次伸向祁连雪山。山在暧阳里辉耀,如一条巨龙横卧地那里,威猛沉静。仿佛您正在巨龙的身旁酣睡。在这条路上,我们会一直来来去去,直到走不动的那一天。

因为旷野的风吹得太猛,又或在那个伤心之地呆了一刻,我病了。不停地流渧,比泪水还要肆意。每天都在吃药,比老人还糟糕。强撑住身体,一如既往上班。生活的路上,太多凄迷,可还是要坚强地走下去。

二、风意

春天来了。大地苏醒了。这是一个必须有风的季节,有风才有千树万树纷繁的花朵,此起彼伏地你方绚丽,我又登场。

在微风暧起来时,我是多么地期待。仿佛这风也轻轻地舒缓地漫过心扉,要将春韵里所有丰饶的讯息都传送给我,好让我不要错过每一朵花开,那怕是小草吐蕊,或是冰河消融,水清泠泠地吟唱着流向远方。最早的`绿意悄然枝头,最早的花朵在枯草里鲜艳。稍不留意那一树树的花不知何时已灿然盛放,那一树树的柳枝翠微生姿,大地已然绿意葱茏。

跟随一场又一场春风,潇潇洒洒,去触摸微风中的春意阑珊。

风的无形因万物而形形色色,就连我的发丝都能表明风的方向。树枝因风而舞尽美丽;湖水因风而涟漪微浪潋滟生色;尘埃因风而游历山川游走大地;一些种子因风而植入肥美的泥土,从此扎根;所有的一切都在风里纷纷扰扰或落英缤纷;因为风天空的云彩变幻无穷;因为风枯叶如蝶样飞翔;那些塑料垃圾旋绕着挂在或高或低的树枝梢;因为风木塔的角铃叮叮当当悠扬欢畅。春风中的一切生机盎然,蓄势待发。用一个冬天储备,蓄意已久的春梦,在悠悠扬扬的春风里即将绽放,以最璀璨的光芒,妖娆的姿影,绚烂的色彩喧嚷春临大地的美好。

准备好了吗?享受春风里春花烂漫,繁华似锦。

北方的春,一切都是崭新的,如春姑娘的新衣。一草一木一花一叶都从枯萎秃无间再次葳蕤。

祁连山的雪慢慢地融化,在山峰谷底跌宕着从山涧奔流入黑河。湍湍洪流日夜不停地汹汹涌涌,吻着冰凉的河床,如铿锵的秦腔一样吼叫着咆啸着流经这片土地。

在神沙窝沙漠公园,那风要是刮起来,站在沙脊的你,会被飞沙卷困,睁不开眼睛,想稳稳地站住都有点困难。可不管风怎样的肆无忌惮,神沙窝的沙量不增不减,缘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我特别喜欢那片沙漠,时常会去探访,在起起伏伏的沙丘上爬上滚下。偶尔坐在沙脊眺望四周的绿野,还有缭绕的炊烟。在春风过后的初夏,在夕阳西下时去神沙窝,看月亮升起。赤脚走在温度刚刚好的沙漠,最好有微微的风,在沙脊跋涉,一直向着最高处。有时夕阳的余辉和清幽的月亮会同时呈现,在日月同辉时刻,美丽完全笼罩了整个沙海。在这沙海里的你,那愉悦的滋味无法言说。

有人总爱在风中将自己捂得严严实实,仿佛风会掠走她的美丽。而我却喜欢风的抚摸,不管它是轻轻柔柔,还是狂放凶猛,它让我感觉到一种柔情,一种惬意和美妙,是我感知大自然最好的方式。

走在湖边,柔软的风吹着,周身被这风轻柔的触摸而催化,激荡的情愫盈满心怀。一次次地感叹,太美了,太美了。我甚至为那些没有来湖边散步人感到遗憾。

自然界有太多的美妙,需要我们去体验去感悟去享受。在风中,万物都在享受,这是大自然无私的馈赠。你可曾珍惜?

对于美,人们有着不同的理解。比如,在沙漠,有人觉得不就是光秃秃的沙丘吗?偶尔几株矮小的几乎看不见的植物,还有在沙里钻来爬去的屎壳郎,并没有令人赏心悦目的景。于我恰恰相反,我就愿意在夜色下坐在寂静的沙漠,凝神月亮。与三五朋友,或聊天或只是安静地相伴,那样的美是在其它地方无法享受到的。也许因为热爱不同。

是的,自然界一切的存在都有它的道理,都是人类生存最大的富饶,不可或缺。正如人们喜欢纯天然的物品一样。对于一个景观,我更喜欢它没有被开发时的处女状。当然,只有开发了,我们才能更加深入它的腹地,知晓它的博大宏伟。但,一定要保护自然的原貌,不能过度开发,破坏了它最原始的美。

张掖丹霞不知经过了几千年才形成,人们猜想最早那是一片海洋。之后天长地久风吹日晒,才有了如今的雄伟壮观,傲然屹立。

风让万物有了动态的美。生长在土地上的一切在风中更加生动、飘逸、洒脱。

在风中,万物在风中有了不同的姿影;人在风中,或舒爽惬意,或凄迷奔逃,或潇潇洒洒。不管你是否喜欢,起风了,它就肆意地吹,走街窜巷,无缝不入,谁也奈何不了它。

12.量春散文 篇十二

总是父亲的投降。他拿来镐锨,完成它的迁移。它由西凹的沟底,搬家到我故宅被平整后的土地上。

它一站立,倏然醒了当年。身后是我出生的窑洞,面前是我睡觉的石板,左侧是大门楼,它右侧是母亲的捶布石,不远靠墙着父亲的犁和牛套。

它初到时,不过六十公分罢。

去年它开,我在岭上发觉了它的净白,竟不知它是谁的栽植,竟觉得它是野生,是谁吐杏核后那杏的又一次转世。那时早春,一地冬梦,它亭亭一树夺了我眼睛的光亮去。我心一动,觉得它是我故乡的春标志了。

她现在是方圆十多里仅剩的小学的一员了。中午到家,她奈着她的父亲,搬了凳子,拿了尺子和笔本,她说她要丈量春天了。

一会儿,她给我提供了她的整理:

她给我讲数字的单位分别是年、根、朵、厘米。她慢慢口算,作着减法,报告小树的成长。

她告诉我她的发现,她也喊我程老师。她拍了照片,和去年的对比,她说她的老师说这就是成长。她说今年的春慢腾,树比她窜得还快。

我摸着她的头发,立在老院子的春天里。

这几天,村里唱戏,为了三十年不能忘却的纪念。申洼村的歌哭悲欣,都在中年忆少年的半生相逢里了。我心沉沉,很觉春荒,独有她的轻快,似乎要永远把岁月扔在身后,一下子提振了我。

上一篇:关于计算机专业的求职自荐信下一篇:会计信息系统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