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视角下产业选择与对策论文(11篇)
1.低碳经济视角下产业选择与对策论文 篇一
低碳经济视角下低碳休闲旅游实现方式研究
The research of low carbon leisure tourism realization under the low
carbon economic perspective 摘要:低碳经济的发展牵动了相关产业的兴起,特别是对于飞速发展的旅游业来说,发展低碳休闲旅游成为新世界的诉求。文章介绍了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低碳休闲旅游,低碳休闲旅游在现实中的操作模式,阐述了低碳休闲旅游的发展与生态旅游之间的和谐关系。旨在引导人们充分认识低碳休闲旅游这一全新时代的来临,指导人们应用新兴的旅游方式,开展旅游活动,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low economic leads to related industry rising, especially for tourism;Developing low carbon leisure tourism has become the needs of the world.The research introduces low carbon leisure and its realization.Meanwhile, it elaborates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low carbon leisure and ecological tourism.At the same time, the research wants to make people realize the new time of low carbon economic and teaches tourists use new way of tourism.Finally, making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the tourism of low carbon.关键词:
低碳经济、低碳休闲旅游、生态旅游、实现方式
Keywords: low carbon economy;low carbon leisure tourism;ecological tourism;realization
1.引言
发展低碳经济实现低碳的经济发展模式,对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在全球化倡导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旅游业也遵循这一时代性的发展要求,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实体业界,都掀起了研究低碳旅游的热潮,推出了针对行业发展的旅游发展模式。这也与发展和谐社会的社会目标相一致。一个低碳的旅游时代已经来临。
2.低碳经济研究综述
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二氧化碳排放量愈来愈大,地球臭氧层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全球灾难性气候变化屡屡出现,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为了控制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联合国141个成员国家共同签署了《京都议定书》,并于2005年正式生效。《京都议定书》是引发低碳经济理念形成的触点。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几乎涵盖了所有的产业领域。著名学者林辉称之为“第五次全球产业浪潮”,并首次把低碳内涵延展为:低碳社会、低碳经济、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低碳生活、低碳城市、低碳社区、低碳家庭、低碳旅游、低碳文化、低碳哲学、低碳艺术、低碳音乐、低碳人生、低碳生存主义。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蔡萌,汪宇明(2009)低碳经济、低碳旅游与旅游发展新方式中论述了低碳经济和低碳旅游的关系。基于低碳经济的发展视角,从旅游对低碳技术、碳汇机制、低碳生活方式等低碳经济发展内容的响应入手,对低碳旅游这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的内涵、特征以及发展的战略基点进行了相关探讨。刘啸(2009)论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充分论述了低碳经济的内涵,同时从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的联系入手进行了了比较分析。任力(2009)从中国经济的产业结构和长远发展研究了低碳经济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金乐琴,刘 瑞(2009)在关于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中,建设性的提出了中国需要在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中,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在发展战略、政策机制、技术创新等方面,积极做好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准备。庞昌伟(2009)认为发展低碳能源供应系统是21世纪全球新能源领域的发展方向,人类能源演化递进的规律就是从高碳向低碳再向无碳经济发展,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中国已确立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中国具有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必将为维护世界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3.低碳休闲旅游的含义
低碳休闲旅游,就是借用低碳经济的理念,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它不仅对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提出了新要求,而且对旅游者和旅游全过程提出了明确要求。它要求通过食、住、行、游、购、娱的每一个环节来体现节约能源、降低污染,以行动来诠释和谐社会、节约社会和文明社会的建设。低碳休闲旅游,就是在旅游活动中计算二氧化碳,尽量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旅游,并用自己的行动弥补行动所释放的“碳”。因此,也可以认定“低碳休闲旅游”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环保旅游。
低碳休闲旅游,是指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方式,保护旅游地的自然和文化环境,包括保护植物、野生动物和其他资源;尊重当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为当地的人文社区和自然环境做出积极贡献的旅游方式。
低碳休闲旅游是一种理念,更重要的是一种措施。它改变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因此它是一种全新的旅游观念。
低碳休闲旅游实质上是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的旅游响应方式,具体体现在低碳旅游装备、低碳旅游吸引物、碳汇旅游体验环境、低碳旅游消费方式等低碳旅游发展的内容上,因为从低碳休闲旅游的实现途径来看:(1)低碳旅游装备和低碳旅游吸引物作为低碳技术在旅游中的实现路径,体现的是低碳休闲旅游发展的技术手段。低碳旅游装备是基于低碳技术产品的旅游发展工具和设施;低碳旅游吸引物是基于低碳技术产品的旅游资源。(2)碳汇旅游体验环境作为碳汇机制在旅游中的实现方式,体现的是低碳旅游发展的环境策略。碳汇旅游体验环境指的是以各种自然植被等高碳汇自然生物体为主要载体构建的一种高质量的旅游体验环境类型。(3)低碳休闲旅游消费方式作为低碳生活方式在旅游中的实现途径,是低碳旅游发展的社会手段。低碳休闲旅游消费方式倡导的是旅游者在旅游消费的过程中通过各种不同方式途径来尽量减少旅游者个人的旅游碳足迹。从经济发展方式来看:低碳旅游装备、低碳旅游吸引物、碳汇旅游体验环境属于低碳旅游的生产领域内容,即旅游产品和服务的供给领域内容;低碳旅游消费方式是低碳休闲旅游的消费领域内容,即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消费方式。因此,低碳休闲旅游是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以减少旅游发展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和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低碳旅游装备、低碳旅游吸引物、碳汇旅游体验环境、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为主要实现途径的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
旅游对发展低碳经济的响应途径(引自蔡萌,汪宇明2009.01)
4.发展低碳休闲旅游的基点和实现方式 4.1构建低碳休闲旅游吸引物
低碳休闲旅游吸引物是低碳休闲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低碳技术目前尚处于开发和运营的初级阶段,低碳技术产品在社会上尚不普遍,大多数低碳技术产品对人们仍属于高科技的新鲜事物,因此,在某一特定空间内,大量不同低碳技术的应用和低碳产品的集聚势必对人们产生重要的吸引,这正是低碳休闲旅游吸引物的构建得以实现的原因。实际上,构建低碳休闲旅游吸引物既是发展低碳休闲旅游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推广低碳技术、宣传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因为以目前低碳技术“单位开发成本高、生产规模小”的发展现状来看,尚不具备与普遍推广的程度,所以通过低碳休闲旅游吸引物的构建,一方面可以解决低碳经济发展的资金、政策、技术等问题,同时还可以进行低碳技术、低碳经济的科学教育。在低碳旅游发展的具体实践中,依据现有的低碳技术水平,可以通过采取“政府主导、企业产业”的开发模式,在一些社会、经济条件较为适合的地方,以建立“低碳休闲产业示范基地”的形式来实现对低碳休闲旅游吸引物的构建。
4.2发展低碳休闲旅游装备
旅游装备是旅游发展的载体,各种旅游活动的最终实现都要依托于具体的旅游设施和工具。旅游装备主要包括旅游发展中的各种旅游交通工具、旅游生活设施、旅游服务设施、旅游活动设施。发展低碳休闲旅游装备是实现低碳旅游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在低碳休闲旅游的实现过程中,发展低碳休闲旅游装备包涵两方面的内涵:一方面指通过碳捕集、碳埋存、可再生能源利用等低碳技术对各种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进行低碳化改造;另一方面指的是在旅游发展中直接使用各种低碳技术产品作为旅游发展的各种工具和设施。
发展低碳设备主要依靠设备改造和低碳高新技术的应用,具体来讲通过改造旧的高碳消耗的设施设备,来减低碳的排放。利用太阳能、风能、氢能、生物能源等低碳或零碳能源来代替旅游景区、宾馆中的能源类型和能量供应方式,如太阳能供暖、太阳能发电、风能发电。利用这些技术实现旅游生活用品和旅游交通方式的革新。建设新的“低碳建筑”作为今后景区建设的指导。
4.3培育碳汇旅游体验环境
碳汇机制是低碳经济发展的环境策略,即通过增加、构建碳汇环境的方式来发展低碳经济。“碳汇”一词来源于《京都议定书》中的国际“炭排放权交易制度” 将碳汇定义为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大气中碳汇量越高,大气清除二氧化碳的能力越强,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就越低。旅游体验环境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优良的旅游体验环境对于提升旅游产品的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一些植被、湿地、海塘本身就是可以成为重要的自然旅游资源,因此以保护和培育这些高碳汇自然生物体为主要方式的碳汇旅游体验环境构建方式,既是发展低碳休闲旅游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提升休闲旅游产品质量自身质量的重要方式。
4.4倡导低碳休闲旅游消费方式
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最终实现要通过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消费。在休闲旅游发展中,不同的休闲旅游消费方式,所产生CO2排放量差别很大。例如,在旅游交通方式中,公交汽车和铁路虽然只占到了所有旅游运输量的34%,但却只占了13%的CO2排放总量(不包括旅游住宿和旅游活动部分)。在旅游方式中,长距离旅游虽然只占2.7%的旅游总量,但却占有17%的CO2排放量;自行车旅游或背包旅游的CO2排放量几乎为零,而跨越南北极的旅游行为的CO2排放量却高达10吨。虽然休闲旅游发展主要取决于市场,但作为旅游消费主体的旅游者还是有相对的自主选择权。因此,可以通过引导旅游者选择不同距离的旅游目的,不同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交通方式,不同环境水平的基础设施和景区,不同类型的食物,不同环境标准的酒店等各种旅游消费方式来实现低碳旅游消费方式。
4.5碳补偿和碳抵消
碳补偿和碳抵消是当前一种较为时尚的低碳休闲生活方式,它指旅游者通过各种形式来增加碳汇,以碳中和的形式来抵消旅游者个人的旅游碳足迹。其它具体的低碳休闲旅游消费方式有:(1)在进行旅游目的选择时,尽量以短距离目的地来代替长距离的旅游目的地。(2)在选择航空交通工具的过程中,尽量选择最直接的方式,以减少飞机中途的停留次数,因为飞机中间起飞升降的次数越多,个人的碳足迹就越大。(3)尽量减少旅行中行旅的重量。以欧洲到澳洲为例,据计算1千克的行李重量将会带来2千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4)在短距离旅游中,旅游者应该尽可能选择以火车等地面交通方式代替航空交通工具。以瑞典为例,1000千米的旅游距离,如果选择使用风和水能源的铁路交通,旅游者的人均CO2排放量为10克,如果选择航空交通,则CO2排放量为150千克。(5)在旅游目的地,可以通过选择公共交通、步行、以及绿色酒店等方式来尽可能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
5.低碳休闲旅游与生态旅游的关系
从旅游目的地看,生态旅游的目的地是一些保护完整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系统,而低碳旅游则体现在所有的旅游活动中,不存在目的地限制。
从旅游规模看,生态旅游强调旅游规模的小型化,以免对旅游资源造成破坏。而低碳旅游不涉及旅游规模,而是强调在旅游过程中食、住、行等全方位的低碳化。
从概念的内涵上看,生态旅游的定义已经泛化了,学术界对生态旅游理论可行性和实际效果也提出了质疑和批评。而低碳休闲旅游是一种可量化的旅游,你随时都可以计算出自己在旅游过程中减少的碳排放量,并能利用购买绿色电力或植树进行“碳补偿”。如一次1 200公里的航空旅行,会产生166.8kg的二氧化碳,如果要进行碳补偿,则需要种植2棵树木。
低碳休闲旅游把人类对旅游所寄予的希望全部融入整个旅游过程当中,它只注重低碳目标,使旅游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分解到全过程,理念和目标都非常清楚,那就是旅游不仅是要享受健康的环境,也有义务创造健康的环境,只有发展低碳旅游才可以实现多赢。
6.结论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为缓解全球气候变化,低碳经济是未来社会的发展的趋势。旅游业作为当前社会最重要的产业之一,向低碳方向转型也是对旅游发展的必然要求。可以预见,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技术的不断进步,以低碳旅游吸引物的构建、低碳旅游装备的发展、碳汇旅游体验环境的培育、低碳旅游消费方式的倡导为发展战略基本点的低碳旅游,作为一种新的可持续旅游发展方式,必将成为未来旅游发展的新趋势,旅游业也即将迎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一个新的低碳休闲旅游的时代已经来临。
参考文献
[1] 张坤民,潘家华,崔大鹏.低碳经济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2] 刘啸.论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J].中国集体经济,2009(13):154~155.[3] DTI(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U K Energy white Paper: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published by TSO(The Stationery Office),2003.[4] 付允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14-19.[5] 成克武.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的比较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8):12427-12429.[6] 金涌,王垚,胡山鹰等.低碳经济:理念·实践·创新[J].中国工程科学,2008(9).[7] 鲍健强,苗阳,陈锋.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2008(4).[8] 李俊峰,马玲娟.低碳经济是规制世界发展格局的新规则[J].世界环境,2008(2).[9] 刘啸.论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J].集体经济.2009(05)
[10] 蔡萌,汪宇明.低碳经济、低碳旅游与旅游发展新方式 [J].中国城市研究(电子期刊).2009(12)
[11] 任力.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J].社会科学家[J].2009(02)[12] 金乐琴,刘 瑞.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2009(01)[13] 庞昌伟.发展低碳经济 维护生态安全[J].2009(01)
2.低碳经济视角下产业选择与对策论文 篇二
低碳经济是指以能源高效利用和清洁开发为基础,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现有文献大多认为技术水平、能源结构、发展方式和贸易结构等因素制约着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庄贵阳(2005)指出,中国向低碳经济转型受到人口因素、能源结构和发展阶段的制约。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发展的加速阶段,人口基数庞大,减少贫困、发展经济、满足就业、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国家的现代化仍然是中国面临的最大任务。一个国家 (或地区) 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长,主要取决于四个方面的因素:人口、人均收入、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王毅(2009)认为,受发展阶段、技术水平、能源结构以及体制机制等因素的制约,在保证GDP稳定增长的前提下实行低碳经济面临巨大挑战。金乐琴 (2009) 等指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除了受到发展阶段和能源结构的限制,还受到发展方式和贸易结构的制约。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呈现粗放式的特点,对能源和资源依赖度较高,单位GDP能耗和主要产品能耗均高于主要能源消费国家的平均水平。在现阶段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美、日、欧等已进入知识经济或服务经济时期,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处于领先地位,而中国产业仍处于低端位置,在产业技术含量、附加值和竞争力等方面均与发达国家有较大落差。
现有文献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障碍的研究,忽略了产业结构调整刚性因素的影响。由于低碳经济发展的目的是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化,因此在这一转化过程中,产业结构的升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第二产业占主导的社会,高能源消耗、高碳排放量不可避免,但随着产业结构升级,服务业成为主导产业,碳排放量将逐步降低,能源利用率也会大大提高。因而,减弱甚至消除产业结构调整刚性与惯性,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2. 产业结构调整刚性制约我国发展低碳经济
(1)产业结构调整刚性。
产业机构调整刚性是指产业部门之间及其内部的构成比例及相互关系的调整所呈现的刚性状态。我国经历了四次较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第一次调整是纠正严重失衡的“农、轻、重”产业比例关系,第二次调整是由重工业化向“加工主导型”转化,第三次调整是扭转产业结构“轻型化”趋向,第四次调整是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带动发展。
从1957-2008年间,我国产业结构的总体变动趋势是:第一产业的比重急剧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上升,第三产业的比重略有上升。从三次产业占GDP比例来看,第一产业变化最快(50年间下降了29.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长迅速(50年间增长了18.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长缓慢(50年间增长了10.1个百分点,而且还是在第四次产业结构调整,即2001年后才有了相对迅速的增长)。从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构成来看,第一产业变化最快(50年间下降了40.2个百分点),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长程度相近(同期分别增加了17.4、22.8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构成在第四次产业结构调整之后也呈现出明显的增长。
著名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基于大量实证研究基础上认为,随着人均收入水平提高,第一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会趋于稳定 (1) ,在进入较高收入水平后则明显上升;第二、第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则明显降低,而且当第一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接近第二、第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时,产业结构的总体效益水平较高。我国第一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不但没有提高,还呈现出下降的趋势;第一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远低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说明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过剩,并且说明我国的产业结构总体效益水平还比较低。由此,我国虽然在第四次产业结构调整中稍有起色,但总体来讲,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效不显著,呈现刚性状态,产业的总体素质不能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
(2)产业结构调整刚性原因。
(1) 因制度缺陷导致产业结构调整刚性。
1992年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一直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资源调节无法模拟出市场经济在调节资源时的双向作用,从而导致产业结构与需求结构脱节,加之行政强权下的利益刚性和结构刚性长期并存,从而使产业结构不断陷入失衡状态。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三次产业结构调整有了明显优化,但整体效益并没有显著提高。政策支持不足主要体现在对产业“退出”环节的援助不够以及对失业人员的安置制度不够完善。我国产业政策援助的重点是促进基础产业、支柱产业、主导产业、高科技产业等符合产业发展规划的优先发展。产业政策援助过分倾向于“进入”,而对于产业的“退出”缺乏政策援助。产业“退出”环节援助不足,使得一些没有发展潜力的夕阳产业依靠政策扶持,却不能退出市场。劣势产业不退出市场,且优势产业无法成功进入市场,两者共同导致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刚性困境。同时,我国对失业人员的安置制度不够完善。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必然导致大量劳动力流动,但社会保障体系还很不完善,失业人员安置难问题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中不得不面对的现实,这也反过来阻碍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
(2) 因“碳锁定”导致产业结构调整刚性。
所谓锁定效应类似于诺斯提出的路径依赖(Path-Dependence)理论,是指基础设施、机器设备以及个人大件耐用消费品等,使用年限都在15乃至50年以上,其间不大可能轻易废弃,这样技术与投资都会被“锁定”。锁定效应的产生与决策短视有关,决策者在发展低碳经济时,由于当前的技术和制度能导致规模报酬递增,因而放弃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对当前的发展模式产生了路径依赖,即所谓的碳锁定效应。技术经济学认为,某一技术的最初产生和扩散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在一个路径依赖的技术竞争条件下,时机和报酬递增的机制,都会对竞争结果导致巨大的不确定性。在竞争的早期阶段,规模报酬递增至关重要。规模报酬递增机制包括规模经济、学习经济、网络经济等。正反馈效应使得技术具有适当的时机,合适的历史条件优势,能够获得市场主导地位。从政治经济学角度讲,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某技术的利益集团为实现其利益会与其他技术竞争,战胜其他技术,该技术可能不如其他技术,却成为主流技术。产业结构调整有两项重要任务,即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碳锁定对技术创新造成阻碍作用,技术创新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所以碳锁定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形成阻碍,导致产业结构调整刚性。
(3)产业结构调整刚性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
产业结构调整刚性对低碳经济发展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
(1) 产业结构调整刚性无法抑制低端产品的产能过剩。
由于产业结构得不到调整,低端产品得不到技术和制度上的升级,再加上近些年来各地方政府的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更加剧了低端产品产能过剩的势头。低端产品的产能过剩,既造成了资源浪费,一些科研机构重复研究,又使得高端产品的研发力度不足,造成低端产品无法升级,而高端产品又不具备科研实力的局面,严重阻碍了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⑵产业结构调整刚性将使资源能源加工转换率无法提高,加重资源能源压力。
我国改革开发以来至第十一个五年计划开始,能源加工转换总效率变化不大,炼油技术甚至有下滑趋势,而产生这一问题的关键因素则在于产业结构调整刚性。发展低碳经济要求低污染、低能耗,而资源能源加工转换率无法提高,很多未被成功转换的资源能源将被浪费。
(3) 产业结构调整刚性使得清洁生产无法推行,对实现行业可持续发展构成障碍。
清洁生产是关于产品生产过程的一种新的、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即通过改变传统的工业发展模式、贸易模式和消费模式,对生产过程和产品实施综合预防污染的战略,使工业生产在环境可承受的限度内得到发展。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难以改变。煤炭的直接消耗占能源消耗总量的75%,不仅数量大,而且质量差。加之开发、利用方法落后,污染控制水平低下,大气污染的程度还会继续恶化。所以,传统的产品生产过程不能满足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清洁生产才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因为只有实行清洁生产,才能解决环境污染、温室效应、资源短缺等一系列影响低碳经济发展的问题。
3. 产业结构调整下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1)技术创新推进产业结构升级。
实现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关键是以技术进步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和劳动生产率高的现代服务业,使之成为促进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同时,利用高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和现代科技成果推动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全面提高制造业的经济效益和产业竞争力。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使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制度在现代服务企业和现代制造企业中广泛运用,从而使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成为生产率得到迅速提高、管理能力得到迅速提升、劳动者素质和产业国际竞争力得到迅速增强的现代新兴产业部门。
具体来说,对传统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如农业、纺织、轻工、生产生活服务业等,应着眼于提升技术含量,形成特色工艺和知名品牌,提高附加值;对资本或技术密集型的高科技产业、装备制造业,则要通过政策引导,支持自主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对于有利于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性产业,如航空航天、生物技术、高性能计算机芯片、新能源和新材料等产业,不仅要加强政策引导,甚至需要财政直接投入,形成自己的“拳头”产品。
(2)制度创新推进产业结构升级。
制度创新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途径。通过制度创新,减少产业退出成本,使衰退产业退出市场。注重发挥市场机制及其相关制度在产业结构升级中的调节功能,健全企业市场退出机制,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使各地根据比较利益原则发挥地区优势,从而避免各地区在同一产业上进行低水平重复和竞争。通过政策援助加速部分已无竞争力的企业从过度竞争行业中退出。设立产业调整援助基金,援助企业的退出和转产行为,从“长线”行业中退出企业给予资金上的必要支持或得到优先或优惠贷款,对企业员工下岗和再就业问题制定特别政策。
(3)解除“碳锁定”以推进产业结构升级。
对“碳锁定”的解除将使得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得以实现,从而间接地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解除“碳锁定”的着力点在于建立整体的技术创新系统、适应短期碳捕获和储存技术的条件约束和实现战略利基管理上。
(4)调整金融结构以推进产业结构升级。
健全完善金融组织体系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我国要建立健全金融体系,尽快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金融发展服务体系,为实现经济部门的产业结构升级服务。目前,最重要的是加快建设民营经济金融服务体系,如培育中小银行、民营银行等。完善农村金融产业组织体系,优化农村金融产业结构。农村信用社要管好用好支农再贷款,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有重点的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和专业户、专业村的发展,支持一批信用良好的中小型企业。加强区域间和区域内部的监管,健全投资风险管理体系,以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也就是要尽快建立风险投资体系和信用,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Kemp, R.Technology and the Transition to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J].Futures, 1994 (10) .
[2]Woo Ki-jong.Korea’s Low Carbon, Green Growth Progress Samsung Economic Research Institute[J].Samsung Economic Research Institute, 2010 (1) .
[3]金乐琴.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经济问题探索, 2009 (1) .
[4]王毅.中国低碳道路的战略取向与政策保障[J].绿叶, 2009 (5) .
3.低碳经济视角下产业选择与对策论文 篇三
(燕山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
根据国际能源署的统计(IEA,2009),中国于2007年因化石燃料消耗而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面对巨大的减排压力,中国也高度重视碳排放问题,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承诺,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降低40%~45%。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因此,如何将生态文明融入经济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实现2020年的减排目标是我们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
一、河北省三次产业碳排放强度分析
为了研究各产业的碳排放强度,必须掌握碳排放量数据,首先确定各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本文采用多种标准的综合值,即将DOE/EIA、日本能源经济研究所、中国工程院、原国家环保总局温室气体控制项目等权威发布的各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求算术平均数。煤炭、石油及天然气碳排放系数分别为0.726 6吨/吨标煤、0.558 8吨/吨标煤及0.424 1吨/吨标煤。
为了分析河北省三次产业碳排放量,根据河北省能源消耗量、能源消耗结构及能源碳排放系数计算三次产业的碳排放量,具体数据见表1。在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碳排放量最少,2010年碳排放量仅为483.99万吨;第二产业最多,排放量达到14 336.58万吨;第三产业处于中间水平,排放量为1 438.58万吨。从动态分析来看,各产业碳排放量都在逐年增加。从碳排放量的相对量分析,三次产业碳排放量分别占碳排放总量的3.0%、88.2%和8.8%,第二产业碳排放量比重最大。
表1 河北省三次产业的碳排放量 单位:万吨
为了分析河北省三次产业碳排放强度,计算三次产业单位增加值碳排放量,具体数据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第三产业单位增加值碳排放量最小,2010年为每亿元产值0.23万吨;第一产业单位增加值碳排放量为每亿元产值0.26万吨;第二产业单位增加值碳排放量最高,达到每亿元产值1.51万吨。从动态分析来看第二、三产业单位增加值碳排放量有下降趋势,第一产业有上升态势。可见,无论从绝对量分析,还是相对量分析,第二产业是碳排放的大户。第二产业是碳排放的重点产业,属于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产业。
表2 河北省三次碳排放强度 单位:万吨/亿元
二、河北省第二产业碳排放强度分析
由于第二产业是碳排放的重点产业,为此,对该产业内部的工业和建筑业碳排放量进行分析。从表3可以看出,2010年度工业和建筑业碳排放量分别为14 110.44万吨和226.14万吨,工业碳排放量是建筑业的62倍;工业碳排放量占第二产业碳排放总量的98.4%。从动态分析来看工业和建筑业碳排放量逐年在上升。
表3 河北省第二产业内工业和建筑业的碳排放量 单位:万吨
为了分析河北省第二产业内工业和建筑业的碳排放强度,计算工业和建筑业单位增加值碳排放量,具体数据见表4。从表4可以看出,2010年度工业和建筑业单位产值碳排放量分别为每亿元产值1.64万吨和0.25万吨,工业单位产值碳排放量是建筑业的6.6倍。从动态分析来看工业碳排放强度逐年在下降。
表4 河北省第二产业内工业和建筑业碳排放强度 单位:万吨/亿元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在第二产业内部,工业碳排放量总量最多,单位增加值碳排放量也是最大的。为此,在第二产业中,产业结构的调整应重点放在工业。
三、河北省工业内部各行业碳排放强度分析
在第二产业中,无论从绝对量分析,还是相对量分析,工业都是碳排放的重点产业。为此,笔者分析工业内部各行业的碳排放量,找出重点行业。由于资料的限制,我们仅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碳排放量强度进行分析。为了全面分析碳排放强度,将从牺牲环境所得到的就业人数、产出总值和财富三个方面进行度量。单位职工人数碳排放量指标,它反映牺牲环境所解决的就业人数;单位总产值碳排放量指标,它能表示牺牲环境所为社会创造的价值;单位利润碳排放量指标,它衡量牺牲环境所为社会创造的财富。使用这些指标能从不同的角度衡量行业的排放强度,2010年度河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碳排放强度数据见表5。
四、河北省工业内部各行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上面计算工业内部各行业碳排放强度指标,据此可以作为对河北省工业内部各行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依据。如果某行业有3个碳排放强度指标在前10位作为重点调整行业,某行业有2个碳排放强度指标在前10位作为一般调整行业。如果某行业有3个碳排放强度指标在后10位作为重点发展行业,某行业有2个碳排放强度指标在后10位作为一般发展行业。河北省工业内部调整与发展行业思路见表6。
表5 2010年度河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碳排放量强度指标
表6 河北省工业内部行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思路
对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不仅可以保持经济平稳发展,而且能够降低区域碳排放总量和单位产值碳排放量,实现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目标。
[1]张庆民,葛世龙,吴春梅.三次产业结构演化与碳排放机制研究——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分析[J].科技与经济,2012,(1):101-105.
[2]于刃刚.低碳经济与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1,(3).
[3]黎超.我国省域产业结构变化与碳排放量关系的实证研究[J].产业观察,2012,(1):99-103.
4.低碳经济视角下产业选择与对策论文 篇四
当前,在国内,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趋势。因为低碳经济在注重发展的同时,注重考虑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为了更好地进行环境保护工作,和谐会计的概念被提出。和谐会计要求与社会相协调,坚持公平、诚信等原则,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关于和谐会计概念的界定,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于玉林教授给出观点,“和谐会计是指对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的.以资金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会计行为,采用会计手段进行规范,以便促进民主、法治、公平、诚信、有序与协调的会计。”通过学者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低碳经济和和谐会计二者之间是不可分割的。低碳经济的出现,催生了会计研究的新领域,,而低碳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是需要和谐会计给予强有力的支持;和谐会计顺应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对碳交易市场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低碳经济与和谐会计的精神实质及发展宗旨一脉相承,即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
二、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会计不和谐的表现
(一)忽视环境的成本
我国传统经济的发展模式比较粗放,往往关注的是眼前的利益,忽视长远的发展。这是致使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虽然经济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环境污染与环境破坏也变得不可修复。在传统的会计核算下,并没有将环境成本纳入到核算的范围里边。在多数人眼里,成本仅仅指“费用”,因而环境成本问题一直被人所忽视。
(二)对劳动者权益的看待缺乏科学性
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重视人本问题。低碳经济属于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其本质特征是创新,并且涉及到制度和技术等多个方面。在低碳经济迅速发展的趋势下,企业要做的就是加大对人力资源的重视程度。在会计活动与会计工作中,也要把人本放在第一位,尊重员工自身的价值,肯定员工为企业所做的贡献。和传统的物本会计进行比较,人本会计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强调人的角色,尊重劳动者的权益。从当前来看,物本会计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很多企业并没有重视员工的合法权益,也没有制定任何措施对其进行保护。
(三)无法保障消费者的正当权益
低碳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要求企业充分保障消费者的正当权益,这对企业来讲,既是生存的基础,也是发展的根本。但是,在实际中,很多企业并没有按照低碳的要求做,反而常常给消费者带来伤害。企业都是把盈利放在第一位,甚至为达到该目标不惜侵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违法获利,而会计在这方面存在的一个缺陷就是没有对消费者的权益进行确认。
三、低碳经济视角下构建和谐会计的建议与对策
(一)对会计假设进行挑战
当前,在会计假设中,产权一直处于主体的位置。在构建和谐会计过程中,要求人力资源作为产权的主体,在低碳经济这样一个背景下,坚持把人放在第一位是构建和谐会计的原则,也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基础。在人力资源当中,投资方并不意味着受益方,为了防止“产权错位”现象的出现,则必须严格区分出会计的主体和会计的客体,把人力资源的产权主体纳入到会计的主体里边,将投资的成本与投入的价值纳入到会计的客体里边。
(二)对会计理念进行创新
和谐会计中应该增加“绿色核算”的方式。因为“绿色核算”这一核算方式,充分考虑了环境的损失,在核算报告的信息中也增加了不畅信息,该理念的创新可以调动企业高效、合理利用、开发各种资源。要增加环境服务的概念。环境服务要求会计活动要与社会、经济、文化实现和谐统一,通过对资金加强管理、开源节流、交流沟通等方式,真正将低碳落实到实际行动上。
(三)企业勇于承担责任
当前在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仍要重视发展经济。在过去,当经济发展与环境发生冲突时,往往会选择发展经济而破坏环境。但是在低碳经济的要求下,要重视解决环境问题,特别是企业要勇于承担在保护环境中的责任,在节能减排上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从自身积极推动和谐会计的构建。
参考文献:
[1]鞠秋云.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企业环境成本会计核算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
[2]陈欣.基于低碳经济视角下的环境会计研究[D].沈阳大学,2014.
[3]岳菲,孙红梅.低碳经济视角下企业低碳会计体系构建探究[A].中国会计学会管理会计与应用专业委员会.中国会计学会管理会计与应用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会计学会管理会计与应用专业委员会,2013:7.
[4]张倩.低碳经济视角下环境会计的发展与对策研究[J].财会研究,2013(01):41-44+71.
5.低碳经济视角下产业选择与对策论文 篇五
一、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低碳体系
与西方国家单纯重视气候问题相比,我国面临着生态环境保护与气候变化的双重压力。西方的森林面积大,覆盖率高,所以西方所说碳汇主要指森林碳汇。而我国森林面积只有29.3亿亩,覆盖率只有20.36%,草原、荒漠面积为国土半壁江山,主要集中在西部。我国的碳汇概念不能照搬西方,应该把森林、草原、荒漠、湿地、农田等产生的碳汇价值都计算在内,建立自己的碳汇体系、碳汇会计和碳汇交易规则,参与标准规则的制定,在关于气候变化、节能减排、碳汇交易的国际谈判中掌握主动权。所以一定要根据我国的国情建立我们的低碳经济体系。
2009年12月7日~19日举行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使气候问题受到全球的关注。而在此前的2009年11月25日,中国政府正式决定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并将此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在这种背景下,低碳经济、低碳税收、碳税等围绕低碳的问题也成为今年“两会”的热点议题。低碳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环保问题能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这本身是件好事。但具体应如何看待和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如何运用税收政策减少碳排放?是否应该开征碳税?则需要我们冷静地思考和深入地研究。
生产力的不断改进与生产工具的不断更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统而观之,虽然世界各国在工业化、现代化领域的成就令人欢欣鼓舞,但随之衍生的问题也逐渐显现,气候变化、环境破坏、生态危机不容小视。工业化、现代化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二氧化碳排放量逐渐增加,致使温室效应越发严重,为全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埋下了巨大隐忧。气候条件恶化,危害严重,任何国家都不能避免,独善其身绝非可能。对此,世界将以何种方式应对?几年的发展实践证明,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一种可行的路径。当下,虽然世界各国都能够充分认识到气候变化的灾难性后果,但基于后果的未来性,侥幸心理仍在作祟,环境治理领域的搭便车行为与公地悲剧同时并存,各国都在从自我角度出发调整政策,制订拯救气候与环境的国际性文件成了大国政治博弈的角力点。如何权衡历史与现实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分歧显得非常棘手。发达国家不想履行更多的国际义务为历史埋单,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发展的要求,在工业排放上与发达国家的现有指标又有差异。各国竞相争论,难以达成共识。但无论如何,我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着眼于低碳经济。具体而言,主要包括3方面:
首先,产业结构调整是关键。我国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产业结构调整不能一劳永逸,更不能一蹴而就,应渐进发展、逐步调试。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应审视国际大趋势,对各产业有较为充分的认知和判断。比较而言,重视农业和制造业的发展是必要的,但对第三产业的发展更要给予足够重视。综观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第三产业在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扶持作用,在保护环境、节约能源上也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而我国的第三产业发展尚不成熟。主要原因是传统服务业占比例过大,而且没有形成稳定规模和良好的发展态势,缺乏市场竞争力。与之并存的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尤其是在信息中介服务、高新技术供给服务、金融保险服务等方面严重落后于发达国家。
其次,发展方式转变是核心。建设新型的低碳发展体系,既符合世界经济低碳化的发展趋势,也是落实节能减排目标、实现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有必要从发展方式、消费理念和社会价值上进行创新,而低碳经济为这诸多层次的变化提供了可能和路径。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对传统产业进行升级与改造,更新机器设备、生产工艺,建设治污工程都需要庞大的经费投入,如何在保证生产有序进行的前提下进行有效的污染治理是个难题。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更多是以粗放型发展为主,破坏了环境、耗费了资源,对可持续发展非常不利。能否在发展方式上有所转变,是我国未来制胜的关键。为此,要注重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核心技术水平。自主创新能力是衡量国家科技实力和科技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破解发展难题的钥匙。发展低碳经济,借鉴世界各国的有益经验必不可少,但重点是自主创新,尤其是要在研发清洁能源上下力气。
再次,法律建设是保障。促进发展与减少排放是世界性难题,也是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问题。必须从法律建设上充分保障发展低碳经济的可能性和现实性,为向低碳经济转型奠定法律基础。在发展低碳经济的立法上要重视以下几点:一是坚持综合法与专项法的有效协调。二是保证法律的可执行性。环境保护的实际效果与法律的可执行性有重要关系,比较而言,我国的环境保护取得的效果不尽如人意,主要的根源之一就是环境法律可执行性差。三是注重跟踪,适时评估,及时调整、改进和完善环境法律。
总之,发达国家正在探索的低碳经济模式不仅是一种时尚的国际潮流,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有益实践,也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路径。致力于低碳经济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步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重视产业结构调整,重视发展方式转变,重视有关低碳经济的法律法规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要立足低碳,着眼经济效率的提升,同时也要防止低碳不经济现象的发生。
二、整合整个资源型产业 高碳特征明显的煤炭资源利用如何实现低碳化?位于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的神华宁夏煤业集团宁东煤化工基地(以下简称为神宁集团煤化工基地)为这个问题作出了诠释。“神宁就是要以发展低碳经济为根本,实现高碳资源利用的低碳化突围,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这样的发展理念已经深深地刻在神宁集团煤炭化学工业公司每个职工的心中。
1.园区规划建设立足低碳化发展
眼下的宁东,因为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国家批准规划建设的13个亿吨级大型煤炭基地、6个大型煤电基地、7个煤化工基地、国家“西电东送”电源点之一,这些响亮的名头首先让人从规模上感受到它的宏大特征,而成为国家第二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则进一步彰显了它引领我国煤化工可持续发展的历史责任。神宁集团煤化工基地是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主要引领者。
该基地位于银川市东南约43千米银青高速公路东侧,占地面积25平方千米,具有丰富的水、电、煤炭、土地、交通等资源优势。神宁集团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
以市场为导向,以合理开发利用和科学有效保护环境与资源为前提,以先进成熟技术为依托,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高效益经营”的指导原则,按照“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集约化管理、可持续发展”的建设思路,致力于打造技术一流、效益领先、管理精细、环境和谐的国际煤化工基地。据神宁集团组宣部部长李怀荣介绍,基地项目集群多为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鼓励类项目,涵盖了当今世界上最为先进的煤化工技术,具有强劲的发展势头,预计完成总投资2600亿元。
高起点建设神宁集团煤化工基地,进行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对于科学合理配置资源、打造产业集群、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作为煤化工产业的先行军,该基地在引进、利用当今世界最为先进煤化工技术的基础上,注重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针对已建成和在建项目积极开展配套技术、过程优化应用研究。围绕煤炭资源高效转化以及清洁煤基础化学品生产、绿色合成和聚合的相关重大科学问题开展研究,由技术的快速跟进者迅速转变为技术领先者,引领煤化工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以煤基烯烃项目为例,甲醇制丙烯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使丙烯的碳转化率达到65%,同时优化工程设计,做好节水、节能降耗、减污和“三废”资源化工作。包括在设计中利用工艺余热回收热量复产蒸汽、用蒸汽直接驱动大功率传动设备等节能降耗措施,采取封闭的循环冷却水系统、空冷器、废水回用等节水措施,建设燃料气回收系统,最大限度做到清洁生产。已经运行的25万吨/年甲醇装置以煤为原料,采用德士古气化废锅流程产合成气,不但废水生成量极少,还可添加其他有机废水制煤浆。气化炉可以起到焚烧作用,排出灰渣呈玻璃光泽状,可用来铺路和生产各类建筑用砖。同时,利用废锅产生的高品质高压蒸汽,年可发电23280千瓦时,年节能69200吨标煤。
2.依托资源优势生产高等级产品
宁夏回族自治区已探明煤炭储量310亿吨,宁东煤田已探明煤炭储量270多亿吨,发展煤化工和新的能源工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因此,将资源优势就地转化为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是实现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的重大举措
按照规划,神宁集团煤化工基地将以煤制气合成化工产品为重点,发展有特色竞争力的产品,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高精细煤化工产品的比重。原来规划的大氮肥项目,也已经改为精细化工项目,目的就是充分利用资源。不久的将来,基地周围也将形成以新型煤化工产品为原材料的下游产业园区,包括依托聚丙烯产品建成的塑料产业园区等,提升大宗原材料产品的附加值。
该基地计划2011年前,建成25万吨/年煤基甲醇、21万吨/年二甲醚、60万吨/年煤基甲醇、50万吨/年煤基烯烃、6万吨/年聚甲醛项目,并将陆续开工建设50万吨/年甲醇制烯烃、煤炭间接液化一期和二期、40亿立方米/年煤制天然气、200万吨/年煤基烯烃二期等项目。
神宁集团煤炭化学工业公司副总经理焦洪桥说,尽管目前国家对整个基地的碳减排还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但作为国家第二批循环经济示范区,新型煤化工项目又是示范项目,神宁集团决心要在低碳经济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下一步,基地将考虑产品结构调整的问题,努力做到项目与环境和谐发展。
展望未来,神宁集团煤化工基地将在2020年项目全部建成后,每年就地转化原煤约6000万吨,煤化工产品总产值将达到1000亿元,打造成为“技术一流、效益领先、管理精细、环境和谐”的国际煤化工基地,从而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为神宁集团跨越式发展,再造神华、再造一个新宁夏作出重要贡献。
3.全面推进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
神宁集团煤化工基地项目在设计、建设过程中,贯彻循环经济的理念,最大限度地追求经济、环境、社会的协调统一。在各生产装置的工艺技术选择方面,贯彻工艺先进性、清洁性、科学性原则,提高建设项目的清洁生产水平。始终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致力于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减少废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优化资源配置,发挥产业集聚和规模经济效益及资源集约化利用水平,培育资源高效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和产业链,达到经济与环境“双赢”。固体废弃物方面,本着“综合利用和分类处置”的原则,运用环境无害化技术和清洁生产工艺,按照“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模式,对有利用价值的废催化剂、废液等进行回收利用。对能够综合利用的固体废弃物,最大限度地减少排放,锅炉煤渣作为铺路或建筑材料进行利用,生化污泥作为农作物的有机肥料等。对于不具备利用价值的一般固体废弃物送至占地面积约150平方千米、设计填埋库容为2085万立方米、建设投资约为7986.4万元的渣场进行安全卫生填埋。
废水方面,实行各装置预热处理与集中处理相结合。在各建设项目均设计、建设有一次中水回用系统,在基地建有污水处理总厂。各项目区装置产生的废水经过各系统三级预处理达到中水回用标准后,再送入污水处理总厂进行集中处理,使工业废水达标率为10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0%,可用于各项目装置循环冷却水系统的补充水及基地绿化、灌溉和景观湖。
废气方面,始终坚持源头控制与污染治理统筹兼顾的原则,注重现代化洁净优化工程设计。25万吨/年甲醇项目采用德士古气化废锅流程工业化装置,50万吨/年烯烃项目采用德国鲁奇公司MTP装置专利技术,对产生的可燃性废气分别采取了回收作燃料气、洗涤、送火炬燃烧等多种治理措施。烟尘排放100%达标,符合实现“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的两方面要求,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排放标准》。
如何实现生产过程中的低碳化仍是目前基地面临的最大挑战。煤化工项目二氧化碳排放主要由燃煤蒸汽锅炉烟气排放、工艺废气燃烧排放等几部分构成。眼下,神宁集团煤化工基地已作出了规划,正在研究二氧化碳的捕获和封存,还考虑在基地内实现不同项目原料的互补,例如将煤化工和天然气化工结合。
目前,基地已形成了完备的节能减排制度,应对碳减排挑战,包括完成了神宁集团煤炭化学工业公司节能减排管理制度的编制及考核办法,制定、修改完善了《神宁集团煤炭化学工业公司节能减排工作管理办法》等,严格考核,强化管理。
同时,占地面积25平方千米的神宁集团宁东煤化工基地,以建设环境友好型企业为重点,坚持“兴一方经济,惠一方百姓,绿一方山川,美一方环境”的发展原则,着力强化绿化美化、保护生态环境的工作力度,规划绿化总面积约608公顷、人工湖7个。目前,基地已完成总投资1851.7万元,绿化总面积达2410.5亩,其中,种植乔木10万余株、灌木27
万余株、绿化带73万余株、地被47万平方米。基地建设呈现出一座座装置星罗棋布、一排排塔林屹然挺立、一条条道路畅然伸展、一片片葱绿清新浓郁,一幅欣欣向荣的景象。
三、坚持科学发展观
6.低碳经济视角下产业选择与对策论文 篇六
遭受金融危机重创的世界经济面对节能减排和能源短缺等压力,已将低碳经济视为新一轮发展的主要方向。作为资源能源依赖度较强的地市,郴州发展低碳经济是尊重自然客观规律,发挥自身独特优势,提升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新举措;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两城”建设,推进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决策;是合理调整能源结构、经济结构和消费结构,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低碳经济的实质及特征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一种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历史进步。低碳经济的实质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利用清洁能源,从而在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及生态环境。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根本性转变,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利益的全球性革命。低碳经济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在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经济活动中低碳化,实现二氧化碳排放最小化或零排放,获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效益。二是倡导能源经济革命,形成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的国民经济体系,真正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清洁发展、绿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弯道超车”的必要条件,也是郴州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1、全国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决定了郴州必须抢抓机遇发展低碳经济。2007年,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出席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议时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并提出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若干设想。2009年12月7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在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同时,将坚决管住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开展低碳经济试点,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低碳经济的研究和试验在国内一些地方已开始启动。如广东省已启动“广东省发展低碳经济路线图及促进政策研究”项目,发展低碳经济路线图预计于2011年3月完成,并提出将珠海申请为中国第一个“低碳经济示范区”;吉林市已被国家有关部门列为低碳经济区案例研究试点城市;上海已拟定在南汇区、临港新城、崇明岛等地建立“低碳经济实践区”。2009年8月1日,湖南省提出在长株潭建设全球首个低碳城市群试点,并提出要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改革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发展低碳产业、技术等方面先行先试,探索经验。在今年3月25日召开的全市
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会上,市委副书记、市长向力力提出“郴州要突出发展低碳经济,要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两城”建设的切入点,在发展低碳产业、研发低碳技术、倡导低碳生活、创新低碳交易服务体系等方面大胆探索,寻求突破”。
2、独特的能源资源经济和消费结构,决定郴州必须加快发展低碳经济。郴州对煤炭消费依赖程度大,而油、液化石油气和天然气等一些优质能源和清洁能源消耗比例偏低。煤炭消耗存在利用效率低、污染重的特点,在开采和利用过程中对环境有不可逆转的破坏。2009年全市规模工业中,煤炭消费合计达到638.97万吨标煤(没减能源产出),占全市工业生产能源消费量的83.95%,仅比2008年降低0.26个百分点,能源消耗对煤炭的依存度仍然较大。煤炭消费主要集中在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煤炭开采和洗选业,这四个高能耗行业。
3、建设生态郴州,实现“弯道超车”,决定郴州必须加快发展低碳经济。郴州境内矿产资源品种多、储量大,打破单一资源依赖,走一条符合郴州市情的科学发展之路,是郴州市转方式、调结构的重中之重。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在资源整合的基础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培育新兴产业,实施重点带动战略,构筑优势产业体系。淘汰落后产能,积极发展低碳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郴州市按照国家和省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要求,进一步抓好小有色、小冶炼、小造纸等行业落后产能淘汰工作,限制过剩产能发展。全市开展冶炼行业集中清理整治专项行动,停产整治和关闭了近百家高污染企业。与此同时,郴州市在发展低碳产业等方面寻求突破,扶持资兴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永兴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建设以及支持建设宇腾有色、元泰金属材料等一批低碳型示范企业,增强郴州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4、郴州丰富的资源和地理位置以及其它因素使其具备了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有利条件。首先,政策方面有优势。2009年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支持郴州市承接产业转移先行先试的若干政策措施》(湘办[2009]24号),积极鼓励郴州承接沿海产业转移,为郴州科学跨越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抓住这一机遇,有利于制定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其次,工业结构调整取得初步成效。郴州工业结构欠优,初级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科技含量不高、产业附加值低,必须通过结构优化升级,逐步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符合郴州实际的现代产业体系和产业格局。近年来通过加强对高能耗、高排放行业的落后产能排查,加快了对小火电、小造纸、小水泥、小冶金等落后产能淘汰步伐,新建设一批采用清洁生产工艺,污染物
排放低的企业,这也为郴州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绝好的机会。再次,有园区方面的优势。目前,郴州市园区基本形成了以湖南郴州有色金属产业园区(湖南郴州出口加工区)、湖南郴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体,湖南永兴经济技术开发区、湖南资兴经济技术开发区、湖南宜章经济技术开发区、湖南嘉禾经济开发区、湖南汝城经济开发区、湖南桂阳工业园区和湖南临武工业园区等9个省级及以上开发园区和工业园区为补充的园区体系。园区对全市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在逐渐显现,2009年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145.43亿元,占全市的16.0%;实现利税16.81亿元,占全市的10.5%;解决就业人员14230人,占全市的9.0%。园区已经聚集了一批低碳经济企业,如郴州华录数码科技有限公司、郴州市金贵银业股份有限公司、湖南柿竹园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等收入过亿元,在全国具有一定知名度的龙头企业。近年来,还有一批像湖南省华磊光电有限责任公司为代表的企业在园内投产生产。可以说园区已经成为低碳经济发展的聚集地,也是郴州市未来低碳经济发展的孵化器。
三、当前郴州发展低碳经济存在的问题
1、伴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能源消费需求将不断增长,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难以在短期内迅速得以改变。郴州市能源消费以煤炭和火电(主要靠消耗煤炭)为主,经济的“高碳”特征明显。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原煤消费量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70%以上。从能源终端消费情况看,2009年全市煤炭直接消费464.52万吨标准煤(等价值),占全市能源终端消费的46.18%。煤炭的大量直接消费,不仅造成能源利用效率的低下,而且由于煤炭燃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CO2,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致使经济发展的“高碳”特征非常明显。
2、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致使节能、低碳技术发展还面临诸多困难。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和关键。目前,郴州市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能力还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低碳技术的研发和技术推广资金更显不足。近年来,尽管国家、湖南省和郴州市相继出台了一些鼓励节能和低碳技术研发的优惠政策,解决了一批配套资金,但仍难以满足需要。节能、低碳、环保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仍需政府、金融机构和社会各界的逐渐认同和广泛支持。
3、产业结构调整的滞后影响。近年来,郴州市产业结构虽得到一定程度的调整和改善,但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的状况仍较为突出。经济增长过多地依赖第二产业,特别是依赖工业中的重工业,而具有低能耗特征的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明显滞后,比重偏低,致使全社
会能耗强度偏高。历史形成的郴州市现实产业结构,要在短期内得到有效地调整和改变,难度也相当大。
四、对郴州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和建议
1、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弘扬全社会的低碳文化意识。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人们普遍认知的新的经济形态。我们必须从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树立经济社会发展的超前意识,充分认识发展低碳经济的迫切性和重要性。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发展低碳经济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使我们各级政府、企业和每一个公民都逐渐认识到发展低碳经济,保护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从生产环节上逐步以低碳或无碳能源产品替代碳基能源,消费环节上降低对碳基能源的过度依赖,从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把节约能源、降低碳的排放和依赖作为社会生产和生活的一件大事来抓,采取建设低碳工业园区、低碳城市等措施,倡导全社会低碳消费,进一步节能降耗,逐步创建和形成全社会以节能环保为重的低碳意识和文化氛围。
2、推进技术创新,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科技支持。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关键因素。目前,节能、低碳技术的推广应用已开始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节能、低碳技术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和石油化工以及新能源等产业。应用新能源交通工具、节能型建筑、节能家电、环保农业等领域的节能、低碳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发展空间,其技术转让、设备制造、产品生产和相关服务业都将成为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能否利用后发优势在工业化进程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新、超前发展的意识。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节能、低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工作,重点着眼于中长期战略技术储备,融合市场现有的节能、低碳技术,并迅速加以推广和应用。各级政府要站在战略的高度,建立节能专项资金,对企业节能、低碳技术改造方面给予更有力的支持,鼓励节能技术、设备和工艺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全面推进郴州市节能降耗工作,进而促进郴州市经济社会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低碳化发展。
3、开发利用优质能源,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目前郴州规模工业生产用能83.95%为煤炭。水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优质能源的生产和消费比重都过低,尤其风能、核能的开发和利用,还处在初始萌芽阶段。为了提高能源消费的利用效率,一要控制煤炭消费量,减少原煤直接燃烧的数量,推广各种经济有效的煤炭洁净技术,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二要提高
优质能源使用比例,推广使用天然气、液化天然气、水电等清洁能源,以促使郴州市能源产品换代升级;三要开发新能源,寻找替代能源,充分开发和利用全市较丰富的沼气、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积极推进核能建设,从而使能源消费结构有一个大的改变。
4、要制定好低碳经济发展规划。发展低碳经济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目标的重大调整,应紧密结合郴州的经济发展需求、基础条件和科技水平,尽早制定出低碳经济发展规划。要将低碳经济作为重点纳入“十二五”规划,进行总体安排部署;将低碳技术研发纳入全市科技发展规划;制定重点行业和部门的低碳发展规划,向低碳转型;制定专项规划,确定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和重点和保障措施等,提出低碳经济的统计和考核指标。
7.低碳经济视角下产业选择与对策论文 篇七
一、闵行区低碳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作为上海市乃至“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工业集聚地, 闵行区在保持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 积极抓好节能减排, 发展低碳经济。围绕构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打造低碳城区的总体目标, 以低碳产业为主导、低碳生活为特征、低碳社会为蓝图, 加快培育引领低碳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 促进产业结构向低碳型转变。坚持推动节能降耗的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 全面提升经济社会发展重要领域的节能水平, 努力将闵行区建设成低碳城区。
(一) 产业结构加快调整, 经济保持平稳增长。
2012年, 闵行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594.2亿元, 同比增长7.5%。生产总值中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关系为0.1:61.1:38.8, 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 全年第三产业增加值618.6亿元, 比上年增长14.2%, 增速快于生产总值增速6.7个百分点, 在第三产业整体比重上升的同时, 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也日趋优化。对资源依赖较大的房地产业比重明显降低, 而增长较为稳定的批发零售业比重持续提升, 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较快。
(二) 能源利用效率逐步提高。
2012年, 闵行区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为0.34吨标准煤, 同比下降9.6%。全区加大高耗能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对86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实施“关停转迁”, 节约1.02万吨标准煤;组织实施57项节能技术改造项目, 年节能1.4万余吨标煤, 其中市级项目26项, 年节能11, 054吨标煤;区级项目31项, 年节能3, 034吨标煤;申报25项区级节能技术改造项目, 节约标煤3, 000吨。
(三) 循环型产业有序发展。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 闵行区积极开展以推广清洁生产和调整传统产业结构为主要内容的低碳经济实践工作, 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园区低碳经济建设,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都市型精品农业, 共同推动经济发展。工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 逐步培育起有利于资源循环利用的优势产业链, 循环型服务业和新型农业形成一定规模, 绿色产业处于探索阶段。
(四) 闵行区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节能减排任务艰巨。
闵行区人口和经济快速增长、工业燃煤用量较大、偏重第二产业, 导致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处于高位, 而末端治理的减排潜力已显有限。特别是在督促劣势企业和生产线淘汰、开展企业中水回用等实现污染减排方面尚缺乏足够有力的推手和资金保障, 企业主动实施节能减排积极性不高, 污染减排难度不断加大。
2. 农业用地数量下降, 生态农业有待进一步发展。
近年来, 随着闵行区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 农业用地逐步减少。2012年, 全区减少耕地面积113公顷, 农业用地变化程度达0.92%, 测土配方肥覆盖率仅为19.2%, 较2011年下降了4.1个百分点, 与目标值95%有较大差距, 完成率仅为20.2%,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生态农业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
二、闵行区产业低碳化发展对策建议
地区产业结构调整都是系统工程, 一二三产调整思路都应该充分考虑社会长远可持续发展与产业自身运行规律紧密结合。而对于低碳化视角下的产业转型升级, 就更加要注重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正确处理好二者之间的矛盾, 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 降低因经济快速发展而加大的碳排放压力, 推动闵行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一) 第一产业的低碳化发展思路。
农业在闵行仍然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闵行区有近8.6万亩农田, 农村从业人口有13万之多, 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 农业在改善城市生态和城市农产品供应上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本身的生态、低碳化发展需要清晰的思路。一是认识问题,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 农业的低碳化之路, 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农业的“返璞归真”之路。传统农业是低碳经济, 现代农业则是建立在化石能源基础之上的“石油农业”、“高碳农业”。用生态农业和农业循环经济替代原来意义上的现代农业, 使农业从更多地依靠化石能源转变为更多地依靠太阳能和知识的应用。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农业向低碳的回归, 是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二是激励问题, 学习台湾经验, 确定清晰的精品农业发展线路图。政府、农业企业与农户共同商讨首先达成共识:精品农业———有机化、无污染、低能耗、低排放, 然后进一步商讨精品农业发展方向、产品品种、投入产出等, 方案一经确定, 农户负责种植、养殖, 农业企业负责经营、物流, 政府负责搭台宣传推广, 引入农业保险和政府、企业、农户四方共担风险, 这样大家都有积极性和信心推进农业低碳化发展。
(二) 第二产业的低碳化发展思路。
工业是资源能源消耗的重点大户, 是整个低碳化转型调整道路中的重中之重。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应从短期和长期两个时期分别来看。即从短期来看, 需要在不改变其能源结构前提下, 靠提高用能效率, 实现相对低碳排放;从长期看, 必须借助清洁能源替代、低碳技术应用等手段实现碳排放的绝对下降。而对于不同的行业, 根据行业的特点、资源能源利用水平, 碳排放程度等因素分别考虑, 制定出不同的低碳化转型思路。
对于金属冶炼及加工业、石油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关乎整个经济发展的支柱行业及关联行业, 要充分利用先进技术、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和创新思维加大低碳化技术改造力度。而对于水、电、气、热等与民生密切联系的行业, 在目前无法实现能源替代的情况下, 关键是减少浪费, 缩短能耗路径以及提高循环利用和封闭式处理的水平。对于造纸业等行业, 如果降耗减排的成本巨大, 可以考虑限制其发展或实施区域转移。
对于纺织业、塑料制品业、医药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服装制造业等传统意义上的轻工业, 低碳化改造的成本相对较低, 潜力很大。可以考虑从是否纳入战略新兴产业的角度, 进一步梳理上述行业, 哪些给予重点扶植改造, 哪些给予一般性扶植改造等。由于上述行业牵涉面较广, 除了从技术上推进低碳化改造以外, 还需要一系列制度上的保障和激励措施。
对于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等在经济贡献和降耗减排两方面都很突出的支柱性行业, 也包括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因此, 应该举全区之力支持这些行业的发展, 为它们搭建人才、技术引进的平台、市场交易的平台, 让这些行业的发展环境更宽松, 条件更优厚, 同时推动它们的节能减排模式在其他行业中的借鉴应用。
(三) 第三产业的低碳化发展思路。
按照闵行区“十二五”规划目标, 期末比重要达到42%, 服务业发展己经成为闵行能否提升城市功能、实现深度城市化的关键领域。从服务业发展特点和今后发展来看, 低碳化思路有两条:第一, 现代服务业自身的低碳化, 目前可操作的一项工作就是服务业的载体———商务楼宇的低碳化工程, 确切地说就是“降能耗”, 吸收“世博”经验, 建筑材料的选用安全牢固。一要减少能耗 (照明、空调的能耗) ;二要美观高档, 如果能遵循这样的顺序, 能耗可降低30%~40%。第二, 服务业推动其他产业低碳化。闵行区应尽快发展节能服务产业, 这是近年来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型生产服务业, 是指由从事此项业务的专业化公司以合同能源管理的模式开展节能改造的活动。由于发达国家政府的推动以及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本身的优势, 节能服务产业在美国和欧洲迅速发展, 并由最初的仅应用于工业节能改造, 逐渐过渡到建筑、交通等领域。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 这是一种效率高、可持续的商业化运作模式。在全球节能环保服务业领域中, “合同能源管理”是目前节能服务的基本机制。“节能服务公司”, 或称“能源服务公司”是节能服务的组织形式。目前, 上海杨浦、闸北等几个区已经开始制定相关扶持政策, 吸引了不少能源服务企业入驻, 并开展区域节能服务, 闵行已经落后, 但完全有能力和市场来发展这种新型的服务业。
参考文献
[1] .闵行区2012年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统计监测报告 (综合篇) 、 (环境保护篇) .闵行区统计信息网[EB/OL].http://tj.shmh.gov.cn/
[2] .闵行区节能与低碳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
[3] .陆明, 李江.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以上海闵行区低碳化建设为例[J].生态经济, 2012 (2) :124~130
[4] .陆明, 李江.基于碳依赖-碳排放框架的产业绩效结构分析——上海闵行案例[J].上海节能, 2012 (7) :18~24
8.低碳经济视角下产业选择与对策论文 篇八
汽车工业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在国家社会经济建设与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近年来,随着环境以及能源危机的日益严重,低碳经济在社会建设与发展中的作用地位越来越突出,进行低碳经济视角下汽车工业转型发展的分析研究,其价值作用也越来越显著。所谓的低碳经济就是在社会建设与工业发展中提倡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产出作为目标方向的经济建设与发展形态,以此减轻对于国家环境以及能源危机的不利作用和影响,实现更好生活标准与生活质量的创造建立,为社会经济建设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下文将通过对于低碳经济概念含义以及发展研究情况的分析介绍,在分析汽车行业低碳经济建设与发展必要性基础上,实现低碳经济视角下汽车行业转型发展的分析研究,以促进汽车行业以及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提升。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含义与发展研究分析
低碳经济在社会经济建设发展最早被提出是在二十一世纪初的英国,它主张在社会经济建设与发展中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以及高产出的发展模式以及形态实现社会经济的建设和发展,以实现社会经济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发展提升。如下图1所示,即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示意图。
图1 碳经济发展模式的示意图
根据上图可以看出低碳经济是以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作为发展模式,同时以高效能、高效益以及高效率作为发展目标,在社会经济建设与发展中通过碳中和技术的应用以及节能减排发展方式,最终实现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与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在对于低碳经济的发展研究中,先后有多个学者开展了对于低碳经济建设与发展的研究,并取得了较为突出的研究成果。比如,以付云为主的学者在对于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中,就提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以低污染、低排放以及低能耗、高效能、高效益、高效率等作为建设与发展基础的,同时以低碳建设作为发展方向,最终实现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在我国的社会经济建设与发展中,随着低碳经济理念的提出,我国的社会经济建设与发展也给予了高度的回应和重视,不仅提倡在社会经济建设与发展中发展低碳经济,同时重视低碳能源技术的研究以及推广应用。在我国的社会经济建设与发展中,低碳经济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发展的层面,成为社会经济建设与发展中的重要方向。
二、汽车产业低碳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我国正处于发展的阶段和时期,由于国家的人口数量比较多,再加上社会经济与工业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国家经济建设与发展中对于能源以及环境的需求日益提升,另一方面由于能源以及环境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资源数量十分有限,因而就导致国家经济建设与能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使低碳经济成为当前社会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方式和方向。汽车作为人类出行以及生产生活的重要工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以及经济能力的不断增长,汽车行业发展中生产制造的汽车数量也越来越多,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近某一年我国汽车的碳排放量就高达4.5亿吨,随着汽车数量的不断增加,预计未来10年汽车的碳排放量将增加到10亿吨,届时我国将面临巨大的减排压力。另一方面,汽车数量的日益增加导致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不断上升,也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最后,汽车运行中需要一定的燃油支持,随着汽车数量的增加提升,对于油资源的需求也不断提高,使我国的油气资源紧缺日益严重,导致能源危机日益强化,社会经济发展提升与能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而汽车行业的转型发展,不仅能够缓解汽车运行对于能源的依赖需求,而且还能够有效避免和控制汽车数量增加带来的能源与环境问题,对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建设发展都有着积极作用和意义。因此,在环境能源矛盾与社会经济建设危机日益加深的前提下,汽车行业作为国家经济建设与发展的支柱产业,对于能源环境问题的影响也比较突出,进行低碳经济视角下的汽车行业转型发展也就具有十分突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低碳经济视角下中国汽车业的转型发展
结合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实现低碳经济视角下汽车行业的转型发展,就是进行新能源汽车的建设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一个新兴产业,首先,从产业格局上来看,新能源汽车产业格局的转变发展主要源于本世纪初电动汽车的设计应用,并且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转型发展,电动汽车作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突出代表对其产业格局的低碳经济跨越,有着非常重要的主导作用。结合当前新能源汽车设计发展实际情况,根据汽车动力形式的区别,可以将新能源汽车分为混合动力汽车以及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目前低碳经济视角下的新能源汽车发展主要是以混合电动汽车作为产业转化发展的主要突破口。我国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中具有绝对的优势,不仅实现了对于电动汽车核心技术的基本掌握,并且在实际发展中应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电动汽车产业配套体系,发展优势尤为突出。
其次,从汽车行业之间互动的情况来看,我国新能源汽车品牌企业在新能源汽车发展中不但积极的投身到电动汽车领域,实现多种电动汽车以及混合动力汽车的研发,并且随着低碳经济发展理念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上升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也面临着强大的发展机遇,再加上新能源汽车正处于发展起步阶段,因此,在实际发展中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基本相似,这也加深了新能源汽车品牌汽车之间的互动竞争,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推动发展有着积极作用和意義。
随着国家对于新能源汽车自主研发以及自主创新的重视和支持,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创造了有利于的条件和机会,对于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提升都有着积极作用和意义。结合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实际情况,由于正处于产业化发展的初期阶段,所面临的困难与压力还比较突出,在今后的发展中不仅需要国家政策的更大力支持,同时,还需要新能源汽车产业企业在市场发展中发挥自身的主导地位,以促进产业的转型发展与突破提升,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进步。此外,对于汽车产业以及企业自身来讲,需要在今后的发展中不断加大自身的自主研发能力,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通过完善的电动汽车充电网络的建立完善以及管理规范等,来促进新能源汽车以及电动汽车的发展。
总之,汽车产业作为国家经济建设与发展的支柱产业,对其低碳经济视角下的转型发展进行分析研究,不仅有利于促进汽车行业的转型发展成功,而且对于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进步都有着积极作用和意义。
(作者单位: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9.低碳经济下绿色建筑与环境保护 篇九
低碳经济的特点表现为能耗少、排放少、污染少,主要以灵活应对碳基能源给气候变化造成的影响为重要要求,以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为根本关键。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改善生产技术、开发可再生能源技术、广泛使用节能技术以及完善温室气体排放、处理技术,以推进我国低碳产品开发步伐,最大限度维持生物圈的生态平衡。低碳经济与环境保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实行低碳经济除了能满足人们对自然资源越来越大的需求,也充分体现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与重视以及改善社会环境的巨大决心。而从一方面看,绿色建筑又是低碳经济下的重要产物,它的出现在改善环境、保护环境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1.2低碳经济与绿色建筑
1.2.1低碳经济下绿色建筑的能源使用
低碳经济下绿色建筑的能源选择因环境而异,但总的来说,必须要以节能为根本核心。对于一些需要大量能源去支撑建筑照明、暖气系统的建筑来说,能源即生命,这些高能耗建筑除了造成能源使用紧张,还导致严重的大气污染。相关资料显示,近几年60%的全球能源都用于建筑生产和使用,因此,为了降低能耗,人们开始倡导在低碳经济下发展绿色建筑。绿色建筑在能源使用、设计观念及技术选择都与传统建筑生产存在较大差异,它倡导改善传统的建筑生产观念,大力使用节能技术,从各个方面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同时注重新能源的开发,让新型建筑减少对能源的依赖,降低建筑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基本实现能源的自给自足,最终实现低碳生产。据统计,全球环境总污染中约38%的环境污染都与建筑生产及使用有关,这类污染主要包括光污染、电磁污染和空气污染。为了降低环境污染,切实保护环境,人们开始倡导绿色建筑。绿色建筑的设计是综合整个建筑生命的全面性考虑,它在生产、使用过程中的能耗情况必须要得到技术人员的高度重视,唯有如此才能充分掌握该建筑对环境产生的各种影响,以采取特定手段保护环境。首先,绿色建筑十分重视新型材料,如保温材料、防水材料等的开发和优化,以实现建筑热环境性能的提高。例如在建筑的内外墙的空气层中,使用高效的热发射材料,将红外射线有效反射出去,实现建筑保温隔热。我国部分绿色建筑已引入国外新型的热反射膜去实现建筑节能;而且,绝大多数建筑都采用高效节能的墙体,如节能玻璃与硅气凝胶等,最大程度实现节能。此外,我国近年也在积极研究收集再生能源的技术,制造出可以储存、回收太阳能、核能、风能等再生能源的装置。如我国部分城市已建成太阳能恒温式住宅区,该类建筑主要以建筑物自身作为太阳能收集器,实现建筑内部的取暖制冷。
1.2.2碳经济下绿色建筑的设计考虑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步伐也在逐步加快,人类已开始利用机械设备去改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这无疑为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高能耗、违背气候节理的建筑物,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让我们生活的环境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为了有效降低现今运行的建筑模式给人们生活环境带来的消极影响,绿色建筑进行设计时,更为注重建筑环境和气候变化,针对人们所取环境,设计出最为满足人们舒适要求的建筑。实际上,人们想要的舒适健康生存环境在缺乏新型机械设备的情况下也是可以获得的。正如我国常年严寒的陕北地区,当地特色建筑———窑洞即使在-24℃的温度下也能维持17℃左右的室内舒适气温;而在西双版纳建造的干阑住宅区,尽管在高温炎热的气候环境下,其建筑内部依旧维持着舒适荫凉的温度。由此可见,绿色建筑的设计观念就是最大程度地利用大自然为我们提供的再生能源,通过一系列的辅助设备进行生产使用。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建筑都是采用太阳光进行照明,通过空气流动实现室内制冷,采暖则通过相关设备获得。另外,通过太阳能加热也可以实现建筑采暖,利用风压、太阳浮力能实现建筑室内自然通风,而制冷则是利用水分蒸发。在绿色建筑设计时必须考虑的一点就是地方气候特点,将建筑所处环境气候包含的各种因素尽可能当作额外的资源,以实现气候资源的有效利用,全面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这也是绿色建筑的设计本质。
1.2.3低碳经济下绿色建筑的技术选择
绿色建筑与环境相互协调,它具有高智能的可调节系统,因此其采用的建筑外层材料与结构,这类材料、结构不仅要能作为能源转换的界面,以收集、转换自然能源,有效避免自然能源的流失;还要具备一定的气候调节能力,尽可能地降低、减缓、消除或改变气候变化给建筑温度带来的波动,让建筑室内温度长期稳定。要想实现低碳经济下绿色建筑的环境保护,不得不依靠先进建筑技术的应用。绿色建筑的基础材料是环保节能材料,因此建筑设计师必须充分考虑绿色建筑所需的全部材料与施工技术,随后还要对其进行一定的环保、节能评估,针对建筑设计过程中的不足提出科学合理的技术改良措施,让建筑设计更满足环保、节能的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建筑行业的自动化、信息、新能源以及新材料技术日趋完善,并且在绿色建筑生产使用过程广泛应用。目前我国部分建筑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将有机体原理引入到结构设计中,将光导纤维埋置在混凝土结构当中,以实时监测建筑构件在各种荷载作用的受力情况,再对混凝土进行自我修复,并加以运用。而绿色建筑采用的表面材料,利用其自身的综合性组织进行呼吸,以净化建筑室内空气,同时降低室内温度,实现环境保护,建筑内部多利用形状记忆合金材料进行百叶窗调整与空调系统风口阻挡或关闭,根据实际所需调节太阳光亮度;绿色建筑设置在表面的太阳能电池,也能为建筑内部提供暖气和光度。总之,绿色建筑始终坚持以资源节约、循环利用以及资源生产为生产的基本原则。
2结语
当全球都在积极参与、建设低碳经济时,绿色建筑也以极快速度遍布世界各地,以真正实现有效的环境保护。唯有我们结合我国实际经济实力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提高绿色环保意识,重视绿色环保的实质意义,充分考虑人类发展的长远利益,积极倡导可持续发展观,切实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绿色生产、绿色经营系统,方能有效保障人类得以长久生存。
10.低碳经济视角下产业选择与对策论文 篇十
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周宏春
国外提出低碳经济的背景
低碳经济概念的形成背景,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应对气候变化是提出低碳经济的最直接和最根本原因。人
类生产、生活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引起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变暖反过来又影响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因此,降低碳排放强度就成为人类保护的地球的客观需要。随着世界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在资源和粮食供应等相继出现问题的同时,能源消费及其引起的环境问题也不断被人们认识。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和研究的深入,人们对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体健康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等问题的认识日益深化。于是,降低生产和生活活动中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提高碳的生产率,成为一种新的世界发展潮流和人类的努力方向。
其二,发达国家已迈过了以使用高碳能源为主要动力的发展阶段。
从工业化进程看,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在20世纪就完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历史任务,即已经走过了大量消耗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发展阶段。发达国家在后工业化阶段,生产的目的主要是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除小汽车需要消费油品外,吃饭、住房等可以不依赖高碳能源的生产和消费。发展中国家则完全不同,不仅要生活,更要生产。对于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摆脱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仍是一项历史任务,是第一要务。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其三,煤炭、石油等能源资源耗竭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内在要求。
从世界能源储量看,化石能源可以开采利用的时间已经不长。在现有技术经济水平和开采强度下,煤炭可以用200多年,石油可以用40多年。此外,随着传统能源的减少,人类使用化石能源的经济成本将越来越高,技术要求也越来越强。如果说全球气候变化还存在不确定性的话,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不可再生性则没有争议,消耗一点就少一点,不可再生能源总有枯竭的一天。因此,发达国家把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放在节能、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等领域的技术开发上,正是出于对能源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考虑。在上述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能源、经济,乃至发展观价值观的变革,可能为人类迈向生态文明探索出一条新路。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发展战略的主动调整
我国从“九五”提出转变增长方式以来,虽然单位GDP资源、能源消耗量和废弃物排放强度有了一定程度的降低,但资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重、粗放式发展等问题还相当普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是我国主动调整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迈向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虽然中央早已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但一些地方仍以资源高消耗和环境重污染来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继续将GDP作为发展的全部,甚至以出口廉价资源或补贴低价出口换取GDP。发展低碳经济更多的是转变发展方式,减轻单位GDP的资源量和环境代价,把提高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作为发展目标,既要重视资源的经济价值,也要重视其生态价值、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通过向自然资源投资来恢复和扩大资源存量,运用生态学原理设计工艺与产业流程来提高资源效率,通过宣传引导来改变消费习惯,使发展的成果更好地为人民所共享。
发展低碳经济,是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在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中,工业比重偏高,低能耗的服务业比重偏低;而工业结构中,高碳的重化工业占工业比重的70%左右。我国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钢材、水泥、电力等的供应保证,这些“高碳”产业是我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带动产业,它们的发展有其合理性。但如果以此为理由,千方百计地推进重化工业发展,我国的资源将支撑不了,环境容纳不了。因此,通过发展低碳经济,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经济的碳强度,成为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要求,是促进我国经济结构和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优化能源结构的应有措施。虽然我国不断优化能源结构,但一次能源消费中煤炭仍然占60%以上,燃煤发电约占电力结构的80%。煤多油少气不足的资源条件,决定了我国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将以煤炭为主要能源。因此,发展低碳经济,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可以有效地减少对煤炭的依赖,降低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强度。
发展低碳经济,是依靠技术进步和创新支撑跨越式发展的可能路径。我国大部分企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研发和创新能力有限,这是我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最大挑战。尽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要求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技术,但这些年的执行情况并不乐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的“市场换技术”政策,虽然我国的汽车等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并没有得到多少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拿钱买不到核心技术”、我国要自主开发技术等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低碳能源技术、二氧化碳收集储存技术研发等已纳入我国“973计划”、“863计划”等科技支撑计划。发达国家在这些技术上起步不久,我国的差距并不大。如果我国在低碳领域加大投入,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可实现低碳领域的跨越式发展。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开展国际合作、参与国际竞争的途径。虽然我国的工业化享有全球化、制度安排、产业结构、技术革命等后发优势,但我国不得不接受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秩序和规则。我国工业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微笑利润曲线”下端,在资本和技术上处于依附地位,甚至被发达国家转移的资源密集型、污染密集型和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锁定”。发展低碳经济,不仅可以与发达国家共同开发相关技术,还可以直接参与新的国际游戏规则的讨论和制定,有利于我国的中长期发展。
总之,从能源资源条件、目前的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以及可能面临的减排国际压力等角度考虑,我国都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并将之作为新兴战略性产业,使之成为我们立足当前度难关、着眼长远、上水平的重大战略选择,成为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更成为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向。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与对策
1.总体规划,为低碳发展创造条件
制定规划,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碳生产率。一是将低碳经济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进行总体安排部署;二是将低碳技术研发纳入国家科技规划和相关科技计划;三是制定专项规划,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目标、重点和保障措施等,提出低碳经济的统计和考核指标,并作为国民经济规划中的引导指标;四是制定重点行业和部门的低碳发展规划,向低碳转型。
2.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低碳产业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今天,避免重化工业过度发展带来能耗高、物耗高、碳排放高等问题,我国需要发展高能效低碳排放的产业。一是提高“高碳”产业准入门槛,避免留下长久不利影响;二是调整结构,推进产业和产品向利润曲线两端延伸:向前端延伸,从生态设计入手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向后端延伸,形成品牌与销售网络,提高核心竞争力;三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用高新技术改造钢铁、水泥等传统产业,降低GDP的碳强
度;四是将低碳发展纳入国家产业振兴规划的原则考虑和当前安排,为低碳发展创造条件。
3.发展壮大循环经济,重点抓好工业节能减排
发展循环经济,将减量化放在优先位置,减量化从减少生产环节入手,推进资源能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持续推进节能减排,当前的重点应放在工业节能上,这是由我国发展阶段和工业能耗所占比例决定的。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控制建筑和交通能耗的快速增长;加强制度建设,强化目标责任制的落实和评价考核,切实完成“十一五”规划提出的约束性指标。
大力推进生态农业和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大幅度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农林剩余物可综合利用作为饲料、肥料、菌类基料、工业原料和发电原料,减轻焚烧对城市和机场周边的环境污染;加快太阳能和沼气技术的推广普及,既可增加农村能源供应,又能改善农民的卫生状况,保障食品安全。
4.加大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扶持力度
尽管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依靠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完成工业化,但面对气候变暖的现实,各国已将可再生能源作为投资和扩大就业的重要领域,并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我国也应加大投资和政策扶持力度,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依靠技术进步不断降低利用成本,切实解决新能源发电上网难题;加快研发先进技术和设备,推进第四代核能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多途径利用可再生能源,逐步提高其在能源中的比例,使之成为满足未来能源需求的重要补充,成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措施。
5.重视低碳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技术储备
按照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原则,研究提出我国低碳发展的技术路线图,促进高能效、低碳排放的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逐步建立节能和能效、洁净煤和清洁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及自然碳汇等多元化的低碳技术体系;加快对燃煤高效发电技术、二氧化碳捕获与封存、高性能电力存储、超高效热力泵、氢的生成和存储等技术研发,形成技术储备,为低碳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6.厉行节约,鼓励消费的同时反对浪费
鼓励选择高效利用能源和交通资源、少排放污染物、有益健康的出行方式,鼓励使用自行车、城铁(轻轨、地铁)、公共汽车等交通工具。发挥信息化优势,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减少不必要出行,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7.用低碳理念规划和建设,开展低碳经济试点
建设低碳城市和基础设施。将低碳理念引入设计规范,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布局;在建筑物的建设中,推广利用太阳能,尽可能利用自然通风采光,选用节能型取暖和制冷系统;选用保温材料,倡导适宜装饰;在家庭推广使用节能灯和节能电器,在不影响生活质量的同时有效降低日常生活中的碳排放量。
重视低碳交通的发展方向。加强多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建设形成机动车、自行车和行人和谐的道路体系;建设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减少运输工具空驶率;加强智能管理系统建设,实行现代化、智能化、科学化管理;研发混合燃料汽车、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使用柴油、氢燃料等清洁能源,减轻交通运输对环境的压力。
选择典型地区、城市和重点行业进行低碳经济试点。借鉴国际经验,出台发展低碳经济的指导意见,引导地方和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综合考虑经济、能源、碳排放等因素,研究制定价格形成机制,为我国塑造一个可持续的低碳未来。
8.制定相关政策,形成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
开展“应对气候变化法”的立法可行性研究;在相关法规修订过程中,增加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关条款,逐步建立起应对气候变化的法规体系。加强能力建设,提高气候变化的应对水平。
9.加强国际合作,研发形成低碳技术体系
在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中,我国既要秉承一贯的原则立场,又要用好国际社会已达成的公约和文件精神,对可持续发展、共同但有差别责任原则等要坚持且不能让步,姿态要积极但不能冒进,行动要主动而不能盲从,策略要灵活又与时俱进。
10.广泛宣传教育,提高领导和公众的认知水平
利用电视、报纸、影像等各种媒介,宣传普及气候变化和低碳经济的知识,让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发展就要消耗能源,能源消费势必排放二氧化碳;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提高碳生产率,形成低碳的生产方式和消费行为,是我们保护地球这个唯一家园的必然选择。
11.低碳经济视角下产业选择与对策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低碳经济视角;环境会计;存在问题;解决方法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工业化的进程加快运转,世界上各个国家的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因此,发展低碳经济、进行节约资源型、经济友好型世界环境的构建已经成为人类普遍的共识。在这种背景下,环境会计的深入研究以及发展空间具有了非常大的平台。但是,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我们需要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解决。
二、低碳经济视角下环境会计发展存在的问题
1.企业环境责任意识薄弱
企业环境责任意识薄弱是低碳经济视角下环境会计发展存在的一个问题。原因在于,环境会计是一种企业按照国家的要求进行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优化资源效率的行业。在这种情况下,势必要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与更多的经历。所以,一些企业对于进行设立环境会计,促进企业的节能减排、资源优化存在着抵触情绪,导致了企业的环境责任意识薄弱。
2.没有建立起环境会计发展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低碳经济视角下环境会计发展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没有建立起环境会计发展的理论和方法体系。比如:发展目标不明确、计量标准不能统一,尤其是没有相应的发展发展具体措施来进行其评价与研究,成为进行环境会计研究与应用的最大问题。
3.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
许多的企业对于环境会计的设立以及进行资源节约型、换季节更友好型社会的建设,促进资源的优化以及投入大量的精力与费用进行环境保护方面的工作,存在着抵触的情绪与执行不到位的问题。因此,对于本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非常少。
三、 低碳经济视角下环境会计发展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1.提升企业环保意识鼓励社会与公众积极参与
进行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现在已经成为中国当前以及未来的重要发展理念。因此,企业需要提升自身的环境保护意识、投入更多的精力与费用,促进企业的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同时,社会公众需要对于周边企业的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行为与措施进行认真的监督。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工作:第一,从政府角度来讲、需要进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大力宣传,提升环境会计行业环境保护意识与责任,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进行认真的把关,促进企业环境保护、资源解决工作的进步。第二,从企业自身来讲、需要严格遵守国家的相关规定,对于环境保护的方案进行认真执行。第三,从社会公众来讲,充分发挥出理论监督与公众自觉监督的作用,对于典型违反规定的企业进行点名的曝光,存进相关问题的解决,提升大家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程度。
2.建立健全环境会计的理论以及方法体系
建立健全环境会计发展理论以及方法体系,促进环境会计研究发展理论体系的建立以及具体研究方法、应用方法的完善,对于促进企业的环境保护、政府的引导、社会的监督具有重要的意义。比如:政府积极引导,对于从事环境会计的行业人员进行科学化、专业化的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素质与职业道德,使它们把学习到的相关理论知识与具体的工作实践内容进行有效的结合,促进环境会计理论知识的发展。同时,从工作实践的角度分析,建立健全环境会计的发展制度,对于实现环境会计的发展具有的意义。但是,这项工作的完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得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共同的长时间努力才可以达到。
3.完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
低碳经济视角下环境会计发展存在问题的一个重要的解决方法是完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这方面的工作可以从3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国家需要对于《会计法》的方面的基础法律进行完善工作,从法律的高度对于环境的保护与资源的节约提供支持。第二,从企业的角度来讲,对于自身的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的工作成果进行主动披露,展示出企业的良好形象。第三,从社会与公众的角度来讲,对于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进行良好的监督,促进其制度的完善。
四、结论
对于低碳经济视角下环境会计问题进行科学探索,有利于企业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工作的进步,有利于政府对于环境会计行业的发展进行积极引导;有利于社会公众对于环境会计行业的发展建设工作充分的进行监督,促进环境会计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倩. 低碳经济视角下环境会计的发展与对策研究[J]. 财会研究,2013,01:41-44+71.
[2]徐凯,卿玲丽. 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环境会计的现状及对策探析[J]. 财会学习,2015,18:113+116.
[3]卿玲丽,徐凯. 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6,01:112-113.
[4]余艳. 低碳经济视角下环境会计的发展与对策研究[J]. 商场现代化,2016,12:138-139.
【低碳经济视角下产业选择与对策论文】推荐阅读:
信息技术视角下生物教学效益的研究论文10-02
低碳经济与绿色经济08-03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翻译06-25
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论文08-04
社会治理视角下环卫工人权益保障分析11-04
和谐高校建设视角下的统战工作活力探析09-05
低碳经济与人类发展模式变革08-26
女性视角的幼儿园教师研究的论文07-15
浅谈绿色化学与低碳经济07-13